如何评价金庸小说?
我是攀攀
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
厦厦
金庸的小说的武功是一招一式,来不得半点虚假,全都是内力加招数,胜的实实在在,败的心服口服。个人感觉,金庸的小说实在是适合拍电视剧和电影。
福妞42
金庸的小说首先在于气势。所有的小说都有一种气势磅礴,纵横捭阖的感觉,金庸老先生精通历史,把每一部小说都贯穿历史,既写史又写人,像他这样的作者,还真是少见。
fqjabc
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是创作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此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生动,笔法扎实,被认为开创了“新派武侠”风格,将中国武侠小说推向新的高峰,不仅畅销国内,更火遍整个东南亚。这些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庸的读者上至大学教授,下至贩夫走卒。
《书剑恩仇录》(1955 年)
《碧血剑》(1956 年)
《射雕英雄传》(1957-1959 年)
《雪山飞狐》(1959 年)
《神雕侠侣》(1959-1961 年)
《飞狐外传》 (1960 年)
《倚天屠龙记》(1961 年)
《白马啸西风》(1961 年)
《鸳鸯刀》(1961 年)
《连城诀》(1963 年)
《天龙八部》(1963-1966 年)
《侠客行》(1965 年)
《笑傲江湖》(1967 年)
《越女剑》(1970 年)
《鹿鼎记》(1969-1972 年)
要谈论评价金庸小说,必须熟悉其15部小说作品,我少年时对金庸作品的熟悉程度称滚瓜烂熟也不为过,下面我从主题,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几方面来评论金庸小说作品。
金庸15部小说长短不一,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核心的主题不外乎歌颂英雄主义,称赞仁义善行,是非对错行为逻辑,爱憎分明情感观念,提倡好人好报,恶有恶报,再糅杂他本人笃信的一些民族观念,道教无争、佛教轮回、因果报应等信仰,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典型的道德标准,以此而看,金庸小说作品的主题并没有在古典小说的基础上有多大的创新。
主题上,金庸作品不具备现代性。以其成就最高的几部作品而言,《天龙八部》充斥着强烈的佛教报应轮回观念,个人英雄家国两难的悲剧冲突,其主题无法在《红楼梦》佛教因果轮回之上有何创新之处。《笑傲江湖》试图描述政治斗争的根源于人性,把斗争的根源归于个人野心以及对权力的追求(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等),无野心不追求权力的人掌握权力(向问天,任盈盈,方证,冲虚,莫大等),则纷争立止。金庸对政治、权力的理解相当幼稚,与奥威尔的《1984》、《动物农场》对整个政治组织的运行与机制的理解、描述,差距相去远甚。《鹿鼎记》通过描述一个几无原则诡计多端的阿Q式混混在官场与江湖的奇遇记,试图体现明显的反英雄主义与更宽的国家民族主义。这与金庸努力想要模仿的鲁迅《阿Q正传》所揭示的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深刻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金庸作品主题上的传统,更接近一种朴素的童话故事般的良好愿望,而与现实相差甚远。任何对社会生活稍有经验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好人未必有好报,正义未必得以伸张,是非经常难分,而黑白往往难明。
小说作品成功与否的地方,很大部分在于塑造人物。金庸作品其人物几乎都是抄袭或者模仿中外古典小说(段誉模仿贾宝玉,连城诀模仿基督山伯爵等等太多不一一列举,金庸自己也曾公开承认)。这大概是金庸读书太多的一种负担与诅咒,写作时虽然随手拈来,但不免写着写着就落入窠臼,金庸没有能创造一个古今中外皆无的独特人物形象,他的人物几乎都是各类作品的影子或者多个影子的复合物;作为作家,他没有在人物塑造方面创新,这大概是他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无数的金庸迷在吹捧其小说时,总爱说,其小说人物常常跃然于纸上,譬如笃厚淳朴的郭靖,倔强痴狂的杨过,是非分明的胡斐,大义凛然的乔峰,优柔寡断的张无忌,狡猾投机的韦小宝等,这确是事实。不要忘了,这些人物确实活灵活现,但,也只是跃然于纸上的活灵活现而已。这些人物的塑造十分脸谱化,标签化,就像漫画,但所有这些人物,几乎无一个可在中国的现实中找到原型,不论古今。这些人除了在书里,脑海中,无法在任何其它地方可看到踪影,复睹其言行,这样的人物不具备典型与任何现实思考参照意义。
就以我的观察来说,我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笃厚淳朴的而又大义分明的人,一个智计谋略,勇猛而具领袖气质者,他可以如郭靖一样,如乔峰一般,对原则坚如磐石,对爱人从一而终,视金钱如粪土,把权力当敝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凡事以民族大义,为国为民为最高行动目标,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不要说在现实中,即便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啊,而只出现在政治宣传中(保尔 柯察金)。我见过很多对爱情专一的人,但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爱人离开16年后还为爱人跳海的痴情种。同样地,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现实中胡斐,一个是非黑白分明,为了正义,拒绝对手的低头认错、金钱赠与,而准备随时与热恋的情人,交好的朋友当场翻脸,毫不妥协。更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满嘴粗口,行为狡猾奸诈,见风使舵,而又能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的韦小宝。在现实中,历史上,我们见到的人既善良,又懦弱;既有点心计,又没什么原则;有点正义感,又怕事;既勇敢,又随时妥协;既有原则,也贪财好色;既对爱人专一,又偶尔动摇。而我所见的具备领袖意识的人中,几乎都不可避免有牺牲他人成就自己的倾向(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设),否则无法成为领袖。我至今还没在现实中看到过任何一个无私奉献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我倒是见过为了父母子女爱人朋友而不不惜牺牲一切的亲情、爱情与友情。
跟其他优秀的作家比起来,金庸小说人物的缺憾就显得尤为明显了。譬如钱钟书的《围城》,不论方鸿渐这样一个知识人的形象,还是苏小姐,孙小姐等个人的行为,几十年前十那样,今天任何一个典型的大学生,海归派,也大概仍然是一样的行为,一样的决策,一样的思维,甚至一样的言语与反应,恐怕几百年后,一样的环境,那些人谈恋爱的表现也仍然是一样的,一样的妒忌,懦弱,一样的争吵与推诿。这样的人物塑造是独特而创新的,其人物也接近恒久。同类的,张爱玲《金锁记》塑造的曹七巧,一个开始被命运摆布压迫而当她掌握命运的主动权后,又摆布压迫其儿女与身边人的一个悲剧人物。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家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莫言在《丰乳肥臀》则创造了一个自私而依赖爱吃奶的上官金童,这样的人物描述也是一大创新,抓住了中国社会某一群体的典型特征。所有这些人物不仅跃然于纸上,而且鲜活的存在于现实中,历史上,甚至未来。
上述还只是就主角而言,金庸在描述配角人物方面就更为技巧低劣了,其人物的行为几无自我性格特征与相应逻辑动机可言,而更像一个为主角特定行为而生的机器人或弱智者,任由主角摆布玩弄,譬如所有的女主角,除了对男主无条件的爱之外,她们的人生、行为没有其它任何目的,韦小宝忽悠的各色官场、政治、江湖人等,可说俯拾皆是,不需一一列举。
情节上,不得不承认,商业小说或电影的套路很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凡人逆袭而成英雄的故事,掺杂爱情、权力与正义等价值观的推广。金庸作品的套路实则正是完美的典型:一个英雄的成长故事,掺杂着国仇家恨,儿女情长,再加上各种巧合与奇遇,通过修炼,用武功替代权力,把一个个屌丝傻帽逆袭的套路,除暴安良获各路美女倒追,最后皆大欢喜(为了提升品位,金庸有时在结局也安排一些小遗憾)的桥段成功推向中低层社会,提供精神鸦片,慰籍了一代又一代出头无望的中老屌丝、青春期躁动缺爱又寂寞空虚穷极无聊的少年。金庸跟某个流行歌手差不多,把他放到郭敬明韩寒之流,其文字水平要高一些,但也不过某个时代流行符号而已。就像吹捧TFBOYS的脑残粉一样,在金庸粉丝狭隘的眼里,他就是文学史上最大的大师。
对金庸的吹捧,类似于对明星的一种自我归属情结,归根到底,还是源于阅读的视野与深度、广度的限制。读过《红楼梦》的人,怎能忍受《鹿鼎记》的粗鄙?
remember_yo
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
hermit
when7琦琦
淑女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