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与作家
米米小叶子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新感觉派小说在30年代上海的勃兴,是与上海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地处长江口岸的上海,拥有宽深的黄浦江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就从地理环境上为上海提供了成为现代都市的天然条件。同时,上海有许多外国租界,这种多元化格局的租界,使它几乎是十分自然地、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国际大都会。茅盾曾对当时上海现代特征的都市生活作了如下描绘:围绕城市的工厂区烟囱林立,工厂充塞噪音与污浊空气,疲惫的工人连续操作十二小时,南京路国货市场景气繁荣,隐藏背后的是外国工业、金融资本和原料输入,外滩一带银行区构成了全国的枢纽,国家银行和公债市场的证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场在展露纤腰粉腿,豪华电影院正开映欧美现代生活片,城市的时髦风气在向内地蔓延、渗透。这里充满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欲望和享乐,渗透着中西方所共享的现代素质。
这一点在新感觉派笔下常常显露出来,刘呐鸥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海滨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穆时英所追求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是“白金女体的塑像”,是圣处女的风情,是笼罩着薄雾的秋巷,是爵士狐步舞,是用各种彩色和旋律交织成的美。
新感觉派作家最初登上舞台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崩溃,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以及民族自尊的破碎,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社会的紊乱、生活的不安定、政治上的不满之中,他们由此产生种种颓废、逃避、自哀自怜的灰色情绪之中。再加上这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退潮而产生分化,思想界呈现苦闷和无奈。革命对新感觉派作家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荒诞、畸形、非理性的都市生活,其中隐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怀疑。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欣赏走向模仿的的结果,是西学渐结出的果实,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引进,没有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会有新感觉派的存在。所以说,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新感觉派这个独具特点的流派的产生既涉及地域文化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涉及中西文化冲击交融的异质和不平衡性。
新感觉派作家生活在30年代的大上海,从旧时代的繁荣直接接触现代西方文明;腐化的、凝滞的、濒临灭绝的身躯被注入了变幻虚浮的金融灵魂。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他们对都市的精神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
但基于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新感觉派作家无法用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代都市的丰富多彩与光怪陆离。于是,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表达他们对都市的新感受和新体验。因此,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段落叠加、无标点写作等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被新感觉派作家充分使用。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中关于华东饭店的描写就运用一字不改的段落重叠来直接表现都市生活的疯狂与堕落。
亲亲宝贝!
哪位作家写的古代小说好看...
花花镜界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新感觉派小说在30年代上海的勃兴,是与上海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地处长江口岸的上海,拥有宽深的黄浦江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就从地理环境上为上海提供了成为现代都市的天然条件。同时,上海有许多外国租界,这种多元化格局的租界,使它几乎是十分自然地、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国际大都会。茅盾曾对当时上海现代特征的都市生活作了如下描绘:围绕城市的工厂区烟囱林立,工厂充塞噪音与污浊空气,疲惫的工人连续操作十二小时,南京路国货市场景气繁荣,隐藏背后的是外国工业、金融资本和原料输入,外滩一带银行区构成了全国的枢纽,国家银行和公债市场的证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场在展露纤腰粉腿,豪华电影院正开映欧美现代生活片,城市的时髦风气在向内地蔓延、渗透。这里充满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欲望和享乐,渗透着中西方所共享的现代素质。
这一点在新感觉派笔下常常显露出来,刘呐鸥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海滨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穆时英所追求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是“白金女体的塑像”,是圣处女的风情,是笼罩着薄雾的秋巷,是爵士狐步舞,是用各种彩色和旋律交织成的美。
新感觉派作家最初登上舞台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崩溃,传统生活习惯的颠覆以及民族自尊的破碎,使得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社会的紊乱、生活的不安定、政治上的不满之中,他们由此产生种种颓废、逃避、自哀自怜的灰色情绪之中。再加上这时“五四”新文化运动面临退潮而产生分化,思想界呈现苦闷和无奈。革命对新感觉派作家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荒诞、畸形、非理性的都市生活,其中隐含了他们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怀疑。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欣赏走向模仿的的结果,是西学渐结出的果实,可以说,没有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引进,没有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会有新感觉派的存在。所以说,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新感觉派这个独具特点的流派的产生既涉及地域文化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涉及中西文化冲击交融的异质和不平衡性。
新感觉派作家生活在30年代的大上海,从旧时代的繁荣直接接触现代西方文明;腐化的、凝滞的、濒临灭绝的身躯被注入了变幻虚浮的金融灵魂。都市生活的长期熏染,使他们熟知都市发达的商业文化和成熟的欧洲生活方式,洞悉都市人群在物欲诱惑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被生活挤压、抛弃,因而寂寞、悲哀的精神体验。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他们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欣赏甚至沉溺于都市的醉生梦死,另一方面他们对都市的精神沉沦与堕落又心存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都市诸种人生的印象与感觉。
但基于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价值观念,新感觉派作家无法用传统的思想和传统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代都市的丰富多彩与光怪陆离。于是,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表达他们对都市的新感受和新体验。因此,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段落叠加、无标点写作等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被新感觉派作家充分使用。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中关于华东饭店的描写就运用一字不改的段落重叠来直接表现都市生活的疯狂与堕落。
耳击光軍
Miz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