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貂蝉肉版小说
tiramisugg
原贴:《三国演义》
老段
女主角是不是叫笑笑啊?
是不是穿越前是个大明星?
应该是梦三生的 【美人殇】 吧!
“不记得了吗?在凉州,婚礼之前,你答应我不会觊觎这天下的,你答应我一辈子都留在凉州……”
“可是你还是消失了。”他说,“可是你还是从我眼前消失了!我眼睁睁看着你陷入危机而无能为力!我眼睁睁看着你身陷绝境而束手无策!……”
“我在凉州痛彻心扉,你却容颜尽毁,四处颠沛流离,受尽苦难!我自责!我痛悔,若我早一日到洛阳,我便能早一日找到你!”
“我要坐拥这天下,我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要有足够大的力量去守护我想守护的一切!”
他满面阴鸷。 这是他第一次对着我吼。 我却只能仰头望着他,泪水怎么止也止不住。 没有一点声音,我只是看着他,无声地流着眼泪,第一次发现,原来无声的哭泣,也可以哭得如此惊天动地。
一场王室更替的阴谋,一个拥兵天下的霸主,一个被斥为三姓家奴的男子…… 一场恶俗的相亲宴,一次莫名的穿越。 于是,我化身为貂蝉,那一个在三国的血雨腥风中孤寂望月的红颜…… 野心窥视天下,杀人如麻,却因她一个笑容而甘愿万劫不复;那一袭白衣胜雪的少年,那一个威风凛凛、纵横三国的铁戟温侯,却因她一抹泪颜而至死相护……
【笑倾三国】里没有貂蝉吕布!
ofishooo
《三国演义》全版txt下载百度云
下载链接: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故这里将能遮荫的大树比作车盖。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Mrs_yoyo
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
生平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十五岁时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并与公孙瓒结为好友。
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受到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组织起义兵,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被任为安喜尉。后因不满因公到来的督邮行事,将其捉拿、打,然后弃官逃亡。
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后来,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杨募兵,刘备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时与贼战斗有功,任为下密县丞,不久又辞官。190年,再被任为高唐县尉、县令,更加入了讨伐董卓战役。不久,被贼兵打败,投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与田楷一同防御袁绍,因功被封为平原县令、平原相。
关羽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张飞
张飞(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
生平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8年,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碰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姓名: 曹操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原贴:《三国演义》
papayakitty
1,混世小农民 2,重生之香港风流时代 3,重生之红色风暴 都是被封的,,,,,,,,,,,,,,,,,,,,,,,,,,,,,,,
别忘了采纳之后
给个好评
蝴蝶飞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文扬四海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原贴:《三国演义》
巴黎的海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英文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原贴:《三国演义》
九华山
您需要的资源已上传,
满意请采纳我最佳,
顺便点个赞我也喜欢,
欢迎您的追问,
祝您愉快^_^
-----by**电脑游戏生活团队**
(ps:附件设置下载金额只针对其他直接下载的童鞋,提问者无需支付财富值)
【路过的有爱人士,动动小指头给我点个赞~\(≧▽≦)/~吧~~~~~~~~】
樱桃之吻
那种幻想类的小说吗?以三国为背景的,有挺多的
三国叹 作者:不可理喻的浪漫
混迹三国 作者: 姜尚
三国之流氓天下
痛快淋漓闯三国 挺不错的穿越小说
还有挺多的,说不完了。。。。。。
原贴:三国演义小说
Littlefish
原贴:貂蝉大厅app怎么下载?
骑上蚂蚁去旅行
段知知
chinage
大东是吃货
三国是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乱世,但是乱世中也留下了一些奇女子的名字。大乔小乔是可嫁人中之龙的东吴绝色,黄月英是智慧可匹配诸葛亮的沔阳才女,而貂蝉却是一位神秘人物。据说有专家找到了貂蝉的骸骨,用技术将她面部还原,发现她的容貌果真是芳华绝代,惊艳世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揭开这位大美女的神秘面纱吧。
貂蝉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在正史中没有大肆渲染,却在艺术作品中绚烂夺目的人物。貂蝉这个名字是从三国志平话中出现的,在这本书中,貂蝉是以吕布的原配妻子的形象。她向王允介绍自己:“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她姓任,貂蝉是她的闺名。在战乱时,和自己的丈夫吕布失散,沦落它方,机缘巧合下成了司徒王允的婢女,后来被王允用计献给董卓,吕布爱妻心切,怒发冲冠,趁董卓大意时将他杀死。从此,貂蝉这个形象就开始被一些艺术作品借鉴,尤其是元代的杂剧,后来的《三国演义》更将貂蝉的美渲染的广为人知。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倾国倾城,身姿曼妙,她“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她在战乱时被司徒王允救下,原本是下等歌女,因美貌被王允认作自己的义女,。允常对人说,貂蝉的美连月亮都会自愧不如,因此也有了“闭月”的说法。为了报答王允的恩情,铲除大奸大恶的董卓,她听从了王允的意见,使用了美人计。在被许诺嫁给吕布后,又被偷偷献给了董卓。貂蝉在做董卓小妾时,对吕布处处留情,经常向吕布倾诉衷肠,哭泣自己被董卓强占的苦楚,让吕布心疼不已。一次,二人倾诉时被突然回来的董卓撞破,吕布仓皇逃走,父子离心。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将董卓斩杀。后来,曹操围困吕布,貂蝉又假意与吕布夫妻恩爱,让吕布沉迷情爱中,丧失战意,最终被杀死。
对于貂蝉的结局,《三国演义》中没有明确的表示,倒是元代杂剧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演绎。有人说她在吕布死后被乱军斩杀,有人说她被曹操献给关羽后被关羽杀死,还有人说她与心中的英雄远离乱世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其实,貂蝉这个名字,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三国志》中说吕布和董卓的婢女有染,导致父子成仇人,汉书通志上倒是提到过“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但是此刁非彼貂,并且曹操被换成了司徒王允也让人费解。后来专家复原的貂蝉头像虽让后人看到了古代的绝色美女,可是究竟是不是貂蝉还需要时间去考证。神秘的貂蝉,从来历到结局都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谈资。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liuyiya
正史里肯定是没有的,貂蝉这个人物来源于元代三国志平话,是一个虚拟人物。
正史中记录的董卓之死王允和仆射士孙瑞琢磨要弄死董卓,不少人知道,甚至有人在布上写“吕”字,背着布在大街上走,一边走一边还唱歌,歌词就两个字“布乎!”有人把这件事情报告给董卓,董卓没有醒悟;
事发当天,董卓去参加朝会,刚出门马就惊了,董卓掉下来弄脏了衣服,回去换衣服,小媳妇让他不要去,董卓没听;董卓也是很注意自己安全的,让吕布率兵把一路都占领了,守卫很严密;
王允等人从皇帝那里拿到了诛杀董卓的诏书,让李肃带着十余名勇士装扮成皇宫卫士站于宫门内,董卓到了之后马又惊了,这次董卓准备掉头回去。吕布出面劝董卓进去,之后在门内李肃用长戟刺董卓,董卓身披甲胄,只伤了手臂。董卓上了马车,四处张望大喊“吕布何在?”吕布说“有诏书讨贼臣。”董卓大骂:“庸狗敢如是邪!”吕布用长矛刺董卓,又让士兵们杀了董卓,陪同董卓前来的主簿田仪等人一并被杀。
吕布是怎么变成大汉忠臣的呢?董卓让吕布护卫自己,吕布曾经一次小小的惹董卓不高兴,董卓用手戟投掷吕布,吕布身手敏捷没有受伤,连忙请罪才躲过这一次,吕布于是对董卓怀恨在心。
吕布还负责守卫董卓的宫门,但私下和董卓的侍女好上了,自己更是心中不安。(这个侍女就是是貂蝉的原型)
于是,吕布就去见王允,说董卓差点杀了他。
这样,双方有了基本共识,王允就让吕布当诛杀董卓的内应。吕布还在纠结,说:“我们是有父子关系的。”王允说:“你姓吕,本来就没有血缘关系。现在你最急迫的是要考虑的是你自己死活,哪里顾得上父子?董卓拿手戟扔你的时候,考虑到父子关系了么?”吕布于是同意刺杀董卓。
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止常以布自卫。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也?”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卓,事已见卓传。——《后汉书》貂蝉的出现貂蝉这个人物最早出现在元代刊印的三国志平话,这是一本讲述三国故事的话本,是后来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的前身。元代有关三国的杂剧大多以三国志平话为依托,貂蝉这个人物就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chilina
事实上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并没有出现在任何史料里。
最早出现貂蝉的名字,是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三国演义》就是以此为蓝本,但是关于平话里的吕布貂蝉故事和演艺里还是有出入的。
按照书里的叙述,貂蝉本来就是吕布的原配夫人,但是战乱和吕布走散,司徒王允遇到貂蝉在烧香祈福,就问起她的经历,貂蝉如此自述:
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
看到了吧,貂蝉姓任,和吕布本来是恩爱夫妻,王允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把貂蝉安排在董卓面前跳舞,董卓贪图其美色,就要动手动脚,这个时候,王允又让吕布出现,发现自己妻子衣冠不整,大怒,趁着董卓睡着的时候,一剑将其刺死。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肯定看出来了不同之处。但无论是哪个版本,都不是正史。
正史里提到的王允的“美人计”是在后汉书·吕布传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是这样的: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也就是说,吕布和董卓的婢女私通,被董卓看到,也让其失去了对吕布的信任,为后面吕布反水杀掉他埋下伏笔。
但是遗憾的是《后汉书》并没有说这个婢女的名字,甚至连其相貌都没有过多描述,只能说她是貂蝉的原型,却不能说她就是貂蝉。
但是比起三国志平话,似乎《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世界有多大
貂蝉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四大美女中以历史形象为辅,文学形象为主。
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其中,西施和貂蝉是虚构人物。
较早记载西施和吴越争霸有关的是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吴越春秋》等,基本都是东汉以后的书,或野史或演绎,而无一个是正史。这些书距离春秋末年整整差了好几百年,而恰恰这几百年里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西施的踪迹。
西施实际上和罗敷一样不是人名,而是所有美女的代称。
貂蝉这个人物始见于三国志平话,在《三国演义》里被进一步渲染。在这些作品里,貂蝉是司徒王允府里的丫环,目睹奸臣董卓篡权,月下焚香祷告上天,希望为主人分忧,恰巧被王允撞见,于是收为义女,遂定连环计。
实际上,貂蝉在汉末三国时代是一种器皿,大概相当于《西游记》中被沙和尚打碎打碎的琉璃盏。而貂蝉这个侍女的名字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
历史上的王昭君,先后嫁给呼韩邪单于的祖孙三代,她的三个孩子辈分都不一样。后来王昭君请求回归祖国,不被允许,抑郁而终。
至于杨玉环,那是两部唐书明确记载的,不可能虚构。唯一的问题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一百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
四大美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美女形象,可是如果真的把他当历史人物来看待,就有点傻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皑琦宝贝
千载悠悠三国情,一身娇艳一生谜。
这话若用来形容貂蝉最是贴切,作为四大美人之一的她,拥有闭月之貌,又兼具才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此更是不吝笔墨描写——“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除了倾国之貌,貂蝉的一生,最惹世人热议的,是她作为王允连环计里最关键的人物,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用美人计离间这对父子,达到了除去董卓的目的一事。然而,这些毕竟都是演义刻画出来,或者受小说影响,貂蝉给世人的形象,而真实的她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能下定论,她的一切仿佛都被笼罩在淡淡烟云里。
而今天,我们不谈她的身世,甚至也不谈她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来的人物,只谈一谈她的感情,她和吕布之间究竟有没有可能?答案是否定的。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无数人流离失所,而年幼的貂蝉就是这其中之一,她与父兄走失,和母亲相依为命,之后随母亲投奔司徒大人王允,待她成为府中最出色的歌女之时,花开花落,已是数年后,当年的小女孩出落的亭亭玉立。面对如此佳人,王允是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虽然外人眼里,貂蝉是他的义女,可若是真的一切如此单纯,那么王允在后花园听到貂蝉叹息,那一句质问:贱妾安敢有私情耶?单单一个“妾”之称谓,难道不见端倪?难道真的是用在义女身上吗?王允无疑是貂蝉的第一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也直接导致了貂蝉成为了一个善于周旋于男人之间的女人,自此,她把美艳成为了一把匕首,深深刺入他人胸膛。而此时此刻的吕布在干什么呢?他正忙着为自己挣前程。
彼时的吕布,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丁原手下的主簿了,丁原的人头也已经被他作为前进的邀功物送到了董卓帐营前,他跟在董卓左右,时刻打算着进一步揽权。作为三国猛将之一的吕布,不仅武艺超群,能一人单挑刘关张,还能以一敌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人……与此同时,他还会审时度势,善于谋略,所以在袁术想对刘备连根拔起,派纪灵攻到小沛之时,吕布不顾手下反对答应了刘备的求援,用一出“辕门射戟”两边不得罪的解了刘备的困局,因为他比谁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从来都是实至名归的评价,吕布的有勇有谋让他在纷乱的三国时代立足,并让各方势力闻风丧胆,也成为了载入史册的数一数二的大英雄。
自古英雄配美人,所以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绝美的貂蝉最终成为了吕布的人,可如果综合前文,这种情况应该是罗贯中为了小说润色而增加的情节。董卓的确死于吕布之手,吕布也的确受到了王允的劝说才痛下杀手,但是貂蝉应该是没有在这其中起到任何作用的,因为吕布并不会因为对貂蝉心动而去杀自己的义父。
首先,以吕布的阅历,在貂蝉之前,哪般美人没有见过?貂蝉是美丽的,但也绝对不是世间独有;其次,貂蝉的出身也注定了吕布对她不会独宠,甚至不会去喜欢她,无论如何,貂蝉只是一个歌女,而且还是王允府中的歌女。
作为一个能在沙场上威震四方,能在政治斗争中草根逆袭的人,如果王允把貂蝉进献给吕布,以吕布的心机,第一,他肯定知道,这个女子在他之前肯定已经人事,再美丽的女子也成了残花败柳一般;第二,他一定多加防备,吕布能从底层走到高层,一定是方方面面深思熟虑的,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样肤浅的道理,他又如何不知?《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对貂蝉一见倾心,可那毕竟只是小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小说有时候只能把人物简单化一些,才能让整个故事张弛有度。
貂蝉在历史上只是匆匆而过的美人,没有能准确的说出她最后的下落,关于她的一切就像水中花镜中月,就如同她和吕布的爱情一样,流传的版本很美好,可是却一碰就碎,英雄美人的故事永远只是美丽的故事,真实历史里的情爱大多禁不起推敲,一推敲美梦就碎了一地。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hzjinyong
貂蝉身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甚至比其他三位还要为人所熟知,然而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貂蝉此人,一直以来都为人所怀疑。如果说有,正史方面竟然少有记载;但如果说没有,关于她的故事却栩栩如生。
关于貂蝉的故事大多出自于演义小说要说到貂蝉,就不能不提《三国演义》,正是由于这本小说的存在,貂蝉才为人所熟知。
△王允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因十常侍之乱而避难出宫的宫女,被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当时董卓大权在握,胡作非为,身为汉朝臣子的王允对此忧心忡忡,貂蝉见此便在月下祷告,愿替主人分忧。王允简装,于是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美人连环计,意图以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王允先是将貂蝉暗中许配给吕布,再明着将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而貂蝉明着委身于董卓,暗中却和吕布眉来眼去,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一日,趁着董卓上朝之时,吕布跑去和貂蝉在凤仪亭私会,貂蝉向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并对其芳心暗许,这令吕布又怒又喜。而这一幕恰巧被回府的董卓撞见,一怒之下便以吕布的方天画戟追刺吕布,吕布连忙逃走,自此两人矛盾公开化。王允见计策已成,于是说服吕布,使其杀死董卓,而貂蝉自此便跟在了吕布身边。
△吕布与貂蝉私会
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貂蝉最后一次出场,吕布被曹操围困,貂蝉不愿自己突围,要与吕布“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于是吕布放弃陈宫妙计,置前线战事不顾,每日与貂蝉作乐,最终被曹操擒杀,而貂蝉则就此下落不明。
貂蝉虽因《三国演义》而被人所熟知,但其实早在此前便已然出现,在三国志平话当中,其本姓任,貂蝉只是她的小名,且本就是吕布的原配妻子。
△王允与吕布
在三国志平话中,貂蝉与吕布原本便是夫妻,在家乡失散之后各自流落一方,貂蝉最终沦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其身世后心生计策,将董卓请入府中,让貂蝉与其见面。之后又设宴招待吕布,让其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日后让两人正式团聚。之后王允便将貂蝉送入董卓府,董卓误以为王允是在取悦自己,笑纳之后当晚便成就好事。吕布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之下,提剑杀死了醉酒的董卓。
然而,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更早的三国志平话,都只是历史演义小说,两部小说中貂蝉虽然被塑造的活灵活现,奈何根本当不得证据。
不管是演义小说,还是戏曲杂剧,貂蝉虽然多有出场,但正史方面却并无此记载,且各个版本的故事关于其身世更是没有一个统一说法。
△董卓与貂蝉
在正史《后汉书》中,虽然描写了董卓与吕布两人之间的矛盾根源,当中的确涉及到了一位女子,但可惜的是并未记载其姓名。按照书中所载,吕布在投靠董卓之后,虽然也深受重用,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亲密,董卓便曾因小事而想要杀掉吕布,但吕布却成功逃脱。由于利益的关系,两人最终由重修于好,董卓甚至派吕布去守护自己的内宅,不料两人竟然就此彻底决裂。
董卓内宅之中有一婢女,吕布利用看守内宅之际竟然监守自盗,与此女暗生情愫。后来由于担心奸情被董卓发现,吕布于是转而求助王允,并向其透露了自己与董卓不和的真相,希望王允能够帮助自己。而王允则利用这一点,指使其将董卓刺死。
△董卓终被吕布所杀
《后汉书》中所记载的婢女,应该就是貂蝉原型,她并非是王允府中之人,而只是董卓的婢女。王允也并非什么“巧使连环计”,而只是利用了董吕二人之间已经产生的矛盾而已。更为可惜的是,这位婢女虽然成功使吕布杀掉了董卓,但历史上并未留下她的名姓。
而且,正史中关于此女子的记载也仅有此一段,此后再无涉及。而吕布的正妻,也并非该女子,根据英雄记中“以魏续有外内之亲”的记载,应为魏续之妹,但同样没能留下名姓。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ZA@CX
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貂蝉,貂蝉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粟,口口相传,无限演绎。
貂蝉在话本小说中出道,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走红。三国志平话说貂蝉与吕布原为结发夫妻,后因家乡离散分离,貂蝉流落到司徒王允的府中做婢女,而《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逃避宫难的宫女,为王允收作义女,貂蝉不但有倾国倾城貌,而且有忧国之心,大义情怀。
之后的故事,两者相差无几,即王允利用貂蝉美人之计,离间太师董卓与义子吕布,最后借吕布之手,杀掉董卓。
貂蝉的命运终结于吕布命丧白门楼。《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吕布被曹操军队围困,生死攸关,貂蝉对吕布说:“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得此良人,夫复何求?吕布见大局已定,就只与貂蝉相守,不顾战事。下邳兵败,吕布被杀。
貂蝉自此销声匿迹。小说毕竟是小说,所有人物的安排都是为主题服务,貂蝉亦是如此,当她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何去何从,也不见得非要有个确切的说明,毕竟貂蝉不是主角。
但是因为貂蝉的颜值历来为人所称赞,事迹亦是正能量满满,所以后人多希望看到,这样一位胆色俱佳的女子的最终归宿。
因此,有了诸多的猜测,比如说曹操将貂蝉献给了关羽,在蜀中了却残生,又或者貂蝉出家为尼等等。
这些是小说中的貂蝉,虚构的成分必然存在,读者切莫当真。正史《后汉书》中,从未提到过貂蝉之名,有关董卓与吕布的恩怨情仇则是由另外一个女子牵系期间。
这个女子是董卓的贴身婢女,吕布在为董卓看护宅院时,与她一见钟情。能够让美男子吕布一见倾心的女子,必定非同一般,从她为董卓贴身的婢女身份也可以看出。吕布怕事情败露,董卓问罪,就寻求王允帮助,王允恰好运用这段三角关系来除掉董卓。
这里的婢女可能就是貂蝉的原型,经过小说家的艺术处理,便有了流芳千古的貂蝉。
但是学者蔡东藩认为,貂蝉确实存在,而且给予极高的评价:“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 “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因此,历史上有无貂蝉这个人,似乎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貂蝉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snoolayang
文|涛说乱世史|
三国历史上没有貂蝉这个人,只有一个不知名的董卓婢女,经过也和小说中记载的不同。正史上,吕布、王允计除董卓的经过:
1、吕布董卓不睦:三国志中只说吕布和董卓的婢女有染,加之董卓性格猜忌,所以吕布恐怕事情败露,所以心中十分不安,怀恨董卓。可以看出,这个婢女是董卓的,而非王允家的,身世经历和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不同。
2、吕布主动找王允,双方一拍即合:王允因为吕布是并州的壮士,对他以厚礼相待。自从吕布怀恨董卓后,他主动去见了王允,还述说董卓因小许失意,向吕布掷出手戟,差点杀了他。王允此时正和士孙瑞、杨瓒等密谋除掉董卓,因此便让吕布作内应。也就是说,吕布和王允因为利益关系,更像是“同谋”。
3、吕布碍于礼法,有些犹豫,王允推了吕布一把:说:“再怎么说是父子,怎么好下手呢?”王允劝到:“将军姓吕,本来就不是亲生骨肉,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说什么父子!”于是吕布答应了王允,亲自手刃董卓。他任命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也就是说,王允的角色是外应,并没有献美人计。
(吕布象▲)
4、之后董卓婢女的结局并没有记载。我国史官记事惜字如金,加之过去信息流通不便,陈寿很难去考察董卓婢女的结局。这就给了小说家想象的广阔空间。我们可以想象,董卓被杀后,这名婢女可能跟着吕布,也可能死于战乱;若跟着吕布,等到吕布被曹操剿灭,又有后续的许多可能了。只是万万没想到,小说家、戏剧家为了塑造王允、董卓、吕布的三角关系及故事情节,而新起名充实的美人貂蝉,会列为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可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
5、董卓婢女的形象有一个演变过程,未来,还会继续演进。
我们列举史书、小说中、戏剧中三个重要的“貂蝉”形象:
《三国志》中的“婢女”,寥寥一句话:“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元代:三国志平话已有人物“貂蝉”,也有了“献貂蝉”的美人计;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对貂蝉持肯定赞赏的态度,塑造了形象较为细致而成功的貂蝉形象。
明代:《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小说提到了貂蝉60多次,占据了小说前其中的一定篇幅。可以看出,罗贯中下了很大的心思塑造貂蝉:第一,貂蝉知恩图报、胸怀大义。她不再是以吕布妻妾的身份来参与连环计,而是为报王允教养之恩,而自愿献身的英勇女性;其次,她智慧勇敢,美貌超群。一个婢女,要周旋于两个权势男人之间,非常艰难,而且一旦败露,便只能死无葬身之地。貂蝉一句“妾自有道理”,表现了她的不凡智慧和勇气。
可以想见,今天有提倡大女主的网络剧,有各种流派的网络小说,貂蝉还会被赋予更主角、更多元的大戏份;不妨再想,未来人们的生活还会不断变化,又会有什么新的内容,赋予这个千年弥新的鲜活形象?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貂蝉▲)
6、最后摘录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精彩原文:
“董卓自纳貂蝉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意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第一缕阳光
谢谢邀请!
关于貂蝉的问题我以前回答过,现在再简要说一说:貂蝉在历史上没有真人,却有原型。今天主要说一说和“吕布戏貂蝉”有关的一种传说。
在我国古代,达官显贵们喜欢用貂尾与蝉羽来装饰帽子。这种帽子就叫“貂蝉冠”
貂蝉冠起源于秦代,一开始只有侍中﹑常侍等近臣的男子才装饰貂尾和蝉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朝廷高级官员的礼冠。(如下图)
有个成语“狗尾续貂”说的就是晋国的司马伦胡乱赏官予爵,导致做貂蝉冠的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用狗尾代替。
不好意思,扯远了。咱们继续说貂蝉。因为貂蝉冠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比较贵重,一般会派专门的侍女保管。这个掌管貂蝉冠的侍女,有时也被代称为“貂蝉”。
正史中并没有吕布戏貂蝉的记载,只是说吕布与董卓的一个侍女私通被董卓撞见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侍女就是替掌管貂蝉冠的呢?这就是“吕布戏貂蝉”这个故事的由来!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ALO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在她快出生的时候,四周的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全部凋谢。等到她降临人间,桃树、杏树便从此不再开花。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
传说有一日月圆之夜,已长成花季少女的貂蝉正对月而拜,本高悬于空中的月亮竟慌忙躲进云中,再不肯出来。她的美令明月都自惭形秽,于是,貂蝉“闭月”的美名便传开了。
虽然世人都知貂蝉,认为她有胆有识、舍身为国,但正史中并未提及貂蝉其人。根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和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得知:吕布仅和董卓侍婢私通,但无侍婢名字,而且也看不出这位侍婢在诛杀董卓行动中起到什么作用,容貌和身世来历也均未涉及。
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随着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貂蝉的形象这才浮出水面,变得越来越生动、美丽。唐朝诗人李贺写过一首吕将军歌,其中一句“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已有了貂蝉的影子。
到了宋元交替之际,貂蝉第一次完整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中,此时的貂蝉,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姓任,名貂蝉。一出场就是吕布的妻子,因为战乱才夫妻分离,流落汉朝宫廷。
随着元代杂剧的各种魔改,比如说锦云堂美女连环记,戏中说貂蝉原名是任红昌,本是山西忻xīn州木耳村人,汉灵帝选宫女时被选入宫中,专门执掌貂蝉冠,因此叫做“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赏赐给了并州刺史丁原,当时吕布是丁原的义子,丁原就把貂蝉许配给了吕布。黄巾之乱时,貂蝉与吕布失散,流落到王允府中。(剧情果然合理)
到了明代,貂蝉也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男人——罗贯中,此时貂蝉的出身、容貌、年龄等都被老罗写得十分详细,并且仔细交代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计,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为敌的过程。
忽聞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歎。允潛步窺之,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至复杂的故事发展历程,把一个寂寂无名的侍婢美化为一个倾国倾城的女中豪杰,这也符合中国式的传奇写法,或许如梦如幻的貂蝉原来只活在传奇中!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繁星
《三国演义》虽然被罗贯中写的精彩纷呈,但终归只是小说,里面的人物即使再雷同,甚至重名重姓,那也是虚构的,不过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罢了。
关于貂蝉的历史原型,一直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其人本姓霍,山西忻州人,一说甘肃省临洮人。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冠冕的貂蝉官,故名貂蝉。后因十常待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被认为义女。后来因董卓祸国殃民,无人能制之。王允被迫利用貂蝉的美貌离间了董卓、吕布二人,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之后,貂蝉成了吕布的妻子。但后来其义父王允被杀。她只好跟随吕布东征西战。吕布被杀后,她不知所踪。
第二种说法:貂蝉本为董卓的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董)卓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的是风仪亭吕布掷戟之事。由此可大致推断,吕布通情的董卓婢女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貂蝉。但可能此婢女原本就是王允所献之歌伎。
第三种说法:貂蝉本是吕布的妻子。据正史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吕布欲去截曹操的粮草,令陈宫、高顺守城,布妻谓曰:“(陈)宫、(高)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在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不少人认为正史《三国志》里所记的吕布之妻即为貂蝉。但这个吕布之妻或许正是王允之义女。
第四种说法: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氏。魏氏春秋记:“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吕)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曹操),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指杜氏)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这引起关云长的愤怒。后来元杂剧中有关公月下斩貂蝉一出,即是把貂蝉和秦宜禄的妻子联系起来,说关云长月下斩了貂蝉。但是这种说法过于附会,不太可信。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wandy9898
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美到什么程度?就连天上的月亮也得掩面望风而逃。据说在貂蝉故里,山西省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木耳)村,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木芝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可“羞花”,当指唐朝的杨贵妃)。出现“ 闭月羞花 ”这一真实的场景,恐怕连罗贯中也是始料未及,一脸的萌鸡。
貂蝉是《三国演义》里的美人,首次出现便被安排在了书中的第八回。按书里的说法,貂蝉不仅长得美,还被王允赋予一项任务,就是利用美色令董卓、吕布二人自相残杀。
具体实施上,是明里将貂婵献给董卓,暗地里又把貂婵许给了吕布。貂蝉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一边使劲“煽风”;一边拼命“点火”,终使两大醋男到了水火不容之地。
仅用一个回合,到《三国演义》的第九回,吕布便中计将董卓刺杀。再往后,书中仅留一句: “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笔墨之吝啬,连个背影也懒得再去勾勒。
可翻遍正史,均无貂蝉其人。《三国演义》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之手,小说中的貂蝉在历史上是否有原型?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喜怒无常,曾因小事不满而拔戟掷布。
真正使吕布痛下杀手的,是他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时的王允趁机拉拢吕布,二人合谋诛掉董卓。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没有貂蝉这一号人物。正史上提及这一段的,还有后汉书·董卓传和《资治通鉴》。至于貂蝉,同样是查无此人。
不过,在汉书通志上,却有曹操以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婵已惑君”。可遗憾的是,现在所见的,只是清代梁章钜撰写的小说浪迹续谈卷六引用了汉书通志的说法,汉书通志早已佚失,就算刁婵即貂蝉也无从考究了。
另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解释,“貂蝉”原是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又称 “赵惠文冠”。后来,又被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
本应只存活在刺董卓、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貂蝉女、《三国演义》等金、宋元时期的戏曲及小说里的貂蝉,却在现实中有三个“故里”。
在元代杂剧中,主角貂蝉是忻州木耳村人,本名叫任红昌,因在汉灵帝宫中掌管 “貂蝉冠”,故又称作 “貂蝉”,后许配给吕布。正是这个戏曲的缘由,山西忻州木芝村成了貂蝉故里,据说现在村里还有 “貂蝉墓”。
在距离山西省木芝村四百公里的陕西省米脂县,也有一处貂蝉故里。其具体的位置,就在米脂县杜家石沟乡艾蒿湾村。
另一说法,是认为貂蝉是甘肃临洮人,貂婵的故里就在甘肃省临洮县西南衙下集镇潘家集村的貂崖沟。有专家查证后,认为这说法出自元代的三国志平话 刊印本当中。 而其中就有王允向董卓介绍貂蝉的话:“关西临洮人也,姓任,小字貂蝉。”
现如今虽有三个地方出现了“貂蝉故里”,但所依据的,只是戏曲、传说、小说及野史,并无任何的史料证明,貂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因此,貂蝉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就如山西忻州,直到隋代开皇十八年才设立,若出现在东汉末年,岂不怪哉?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梨宝宝
历史上没有貂蝉这个人,三国志·吕布传只说董卓侍婢和吕布私通,这个侍婢没有名字,之后也没有再提到,可以认为是貂蝉最早的原型。但是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就成了流落到王允府上的吕布妻子,然后被王允用美人计挑拨吕布杀了董卓。貂蝉在平话里面姓任,貂蝉是她的字。
元代《连环计》杂剧对貂蝉的出身记载不太一样,说她姓任字红昌,因为入宫掌管貂蝉冠才被称貂蝉,这应该是貂蝉得名来由。之后被汉灵帝赐给丁原,丁原又送给吕布。然后和《三国志》平话就差不多了,反正也是和吕布失散了,然后被王允给利用了。总之,元代平话戏曲都认为貂蝉本身是吕布的妻子。关羽斩貂蝉则出自元明戏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
然后到了明代《三国志通俗演义》,吕布和貂蝉之前的婚姻关系被斩断,而貂蝉成为主动参与反董的人物,这样一来对于貂蝉人物形象刻画就更加突出。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就称“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女将军真可谓哉!”而貂蝉下落也没有说,把悬念留给了读者。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心如止水
貂蝉的确是虚构的人物,那怎么会列入四大美女呢?其实吧,四大美女从来没有定论就是哪四位。
四大美人榜单的流行最初看到四美人的说法应该在宋代,为什么确定在宋代呢?因为在西夏的黑水古城遗址曾经出土过四美人图,西夏都有四美人图了,可见当时已经有四美人的说法。
西夏出土的四美人图死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也就是说,当时流行的四大美人就是这四位。
到了明朝,有个诗人叫张元凯,写过四美人咏的诗,他笔下的四美人分别是王昭君、赵飞燕、卓文君、绿珠。
到了清朝,从红楼梦里得知,林黛玉曾为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红拂五位美人写诗,从此可以知道,西施已经进入美人榜单。
如今流行的四大美人最早出自红楼梦之后的清代华广生的白雪遗音卷三闹腮胡,说西施遇到的吴王夫差是个闹腮胡,王昭君遇到的汉元帝是闹腮胡,貂蝉遇到的董卓也是闹腮胡,杨贵妃遇到的安禄山还是闹腮胡,并说四大美女都是有名的还遇人不淑,何况你我?
从这里的口气看,最少在华广生写白雪遗音的时候,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的说话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是广为人知,并流传至今。
采集众人事迹而成的文学人物貂蝉貂蝉最早的出处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有一系列的貂蝉杂剧节目。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她其实是众多三国女性糅合而成的文学人物。
原型之一:董卓的婢女。
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相约为父子,有一次因为小事情,董卓拔戟扔吕布,吕布跑的快溜走,因此,吕布心中对董卓有愤恨。而董卓又让吕布守中阁,吕布与一个婢女私通,因为之前有掷戟的事,现在又勾搭上董卓的婢女,因此吕布心中不安。【后汉书吕布传】
原型之二:吕布的妻子。
吕布想让陈宫高顺守城,他去截曹操的粮道,吕布的妻子劝说他:陈宫高顺二人不和,将军一走,他俩必然不能同心协力守城,如果有什么变故,将军失去根据地,怎么能自立呢?【三国志吕布传引英雄记】
原型之三:秦宜禄的妻子。
秦宜禄是吕布的部将,曹操和刘备围攻吕布,关羽向曹操请求破城后把秦宜禄的妻子啥赏赐给他,曹操满口答应。
攻城快成功时,关羽多次提这件事,等着城破了接受秦宜禄的妻子,曹操这个色坯就想,难道秦宜禄的老婆是大美人,怎么关羽念念不忘的,城破后,曹操先把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弄到手一看果然绝色,因此自己就留下享用,不给关羽了。【三国志关羽传引蜀记】
元代杂剧还因为产生一出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说关羽难以咽下这口气,月下斩杀貂蝉的影子,因此貂蝉就死了。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爱咬人的妞
貂蝉就像李云龙一样,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中是能找到他们的原型。
貂蝉的原型估计也就是普通的侍女,被统治阶级用完即扔,都没有史官愿意为她立传著书。只能流传于民间,再通过民间不断地艺术加工,丰富貂蝉的形象,最后就有了《三国演义》里的貂蝉。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pig pig pig
谢邀。
貂蝉与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也是其中唯一没有史料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美女,也就是说在正史里貂蝉根本未出现过。
貂蝉在《三国志》中有其原型,是一个和吕布有染的董卓的婢女。以这个无名婢女为原型,被民间艺术加工创作之后产生的人物。
貂蝉的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小说演义,流传于明、清至今,特别是近年来借助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小说之影响力,活跃于影视剧中,影响了数以亿计的大众,其历史形象,远远超过了其它三位有真实历史记载的美人!
在《三国演义》中,在罗贯中的笔下,貂蝉被描绘成有着闭月羞花之容貌,令无数英雄豪杰倾倒的美人。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妓 ,为帮助王允锄奸,自己献身,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和吕布,最后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但在白门楼吕布被曹操斩首之后,美女貂蝉便如一缕清风,飘荡在历史的星空,不知所踪了!
尽管在近年来的影视剧中,对貂蝉形象的刻画不尽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貂蝉都是有着美好愿望,或为大义献身、或对爱情忠贞不渝,红颜薄命之美女!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残荷听雨
历史上的貂蝉是不存在的,貂蝉只是帽子装饰的一种称呼,是汉代的一种装饰物,指貂尾与蝉羽,皆为古代王公显官冠帽上的饰物,其制始于汉代武官。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这个人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用了一个帽子的装饰品来称呼。
既然貂蝉不存在,吕布调戏貂蝉当然是假的,但是吕布和董卓的婢女私通这个三国志里面是有记载的,这个跟王允是没有关系的,王允是后来找到吕布的,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谋划好怎么去杀董卓,王允用的不是美人计,而是高官承诺,所以当时吕布说了一句很虚伪的话,奈何父之也。当时董卓是很信任王允的。结果这两个最信任的人设计怎么杀,想想这杀人魔王也挺悲催的。
当然有好事者了纷纷猜测貂蝉的原型是谁。有人认为貂蝉就是吕布私通那个婢女为原型,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秀娘即是貂蝉。更有甚者还考证出它的出处: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
或许这一种研究是我们独有的吧,我记得以前好像有个专家说他发现了幼年时曹操的骨骼。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Agnes
“貂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貂蝉原本指的就是古代冠上的饰物,汉代的官员帽子上除了插貂尾之外, 还要饰以金蝉。因为具备相当等级和官衔才能享有这种装饰,故“貂蝉”一词也就成了显贵的代称。三国中的貂蝉在正史中其实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其人存不存在,这个就不大好说了。她的主要形象是在民间流传中不断丰满,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不仅如此,貂蝉还被誉为“四大美女”。她“色艺俱佳”、“机智勇敢”,成功的实现了王允的连环计,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民间,貂蝉的形象被广为流传,但是目前并没有一部权威的书籍表明貂蝉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至于题目中的问题,吕布杀貂蝉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是历史。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街边寻走·…
个人觉得,貂蝉史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并非罗贯中虚构!目前主流的说法是: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的一位虚构人物,她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这三位不同,他们都是真正存在于历史,在正史中所记载的人物。而目前的正史中,并没有关于貂蝉的记载!
所以历史上应该是没有貂蝉这个人,她是罗贯中,或者说《三国演义》的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所杜撰出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并不是太认同这样的说法:
众所周知,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十分出彩且比较重要得角色,因为她的存在,才有了“连环计”的诞生,然后才是董卓和吕布,父子反目。最终董卓被杀,东汉乱世进入到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在小说中,貂蝉本是宫女,后因十常侍之乱,出宫避难,得司徒王允收留,并成为其义女。而后来董卓乱政,貂蝉为报父恩,自愿献身,成为王允连环计的棋子。
在连环计中,王允将貂蝉明许董卓,暗嫁吕布,如此一来貂蝉便是一女侍二夫,董卓和义子吕布因此而产生矛盾,反目成仇。这便有了后来的凤仪亭吕布冲冠一怒为红颜,宫门前仗剑杀董卓。
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貂蝉这个人也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其通晓家国大义,知恩图报,甘愿献身的烈女形象,得到了人们的赞同。
久而久之,她便成为了中国古代美女的代表,甚至于和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三人并列,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但是,在《三国志》中,关于董卓之死,并未提及“貂蝉”,杀董卓仅仅只是司徒王允和吕布二人的密谋,当时二人都是董卓亲信,董卓并无太多防备,二人最终得手。
所以许多人以此为依据,认为历史上,杀董卓,并不存在以貂蝉作为诱饵的连环计这一说。
但是,如果就此断定其乃虚构,那也站不住脚。
因为,在《后汉书》中,有着关于“貂蝉”的记载!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后汉书·吕布传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吕布和董卓的侍女私通,怕被董卓发现,心下难安!这说明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有可能是因为女人而发生了裂痕,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吕布杀董卓。
这个侍女有没有可能是貂蝉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貂蝉冠”,这是古代的一种礼帽,只有朝廷的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佩戴,董卓当时作为丞相,独揽朝政,肯定是有这种资格的。
关于"貂蝉冠",历史上还有个著名成语,叫做"狗尾续貂"。说的就是西晋时期,司马伦祸乱朝堂,胡乱赏官予爵,最后导致做貂蝉冠的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用狗尾代替。由于“貂蝉冠”比较贵重,所以那些大臣身边都会有专门的侍女来掌管,和吕布私通的这个侍女,很可能就是掌管“貂蝉冠”的侍女,因而被叫做貂蝉!
王允很可能会利用她来挑拨和吕布之间的关系,那么《三国演义》的桥段也就合情合理,有史可依了。
虽说她不是王允义女,更没有一女侍二夫,但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起到了一个挑拨董卓和吕布二人,离间其父子关系的作用。
由此看来,貂蝉也不算是虚构人物,只是在某个历史原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她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雨中的云007
貂蝉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原型。据《三国志》记载,董卓和吕布打得火热的时候,“常使布守中阖”,也就是让吕布担任宿卫。吕布可以自由出入董府,自然可以随意见到董卓的侍婢。一来二去,便与其中的一个勾搭上了。这事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大(侍婢嘛,连小妾都不是),而且董卓也没发觉,只不过吕布心中,多少有点做贼心虚。后来诛杀董卓,会不会有男女感情因素在内?很难说。总之,在正史里面,吕布与这位不知名的侍婢之间的故事,就这么一笔,再无下文。
貂蝉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元人所作的三国志平话中——一日王允下朝回家,在后园看到一妇人在烧香祷告,于是上前询问。妇人自云姓任,小名貂蝉,原来是吕布之妻,因为与吕布失散,流落到王允府上,大概是充当婢女之类吧。王允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宝贝,于是厚待貂蝉,认作干女儿。后来,王允请董卓赴宴,令貂蝉歌舞助兴。又请吕布前来,告诉他貂蝉在自己府上,只等选个吉日,便送到董府,与吕布完聚。吕布当然千恩万谢,不料王允使了个小手段,故意不说穿貂蝉的来历,先送到董府。董卓以为这是王允在贿赂他,欣然收下,并与貂蝉饮酒作乐。吕布知道了,勃然大怒,将董卓刺死。
写平话的这位仁兄,故事编得还凑合,但也仅仅是凑合。吕布的老婆,怎么会流落到王允府上?既然知道是吕布的老婆,又告诉了吕布,还要择什么吉日送过去?当然是当场交人啦!最乏味的,是她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工具,并不知道王允在利用她,没有性格特征,也难以让读者侧目。
这样一个粗糙的故事,到了罗贯中手里,被他精心雕琢一番,立马变得高大上了。貂蝉的人设,变成了王允府中的歌舞美人,年方十八,熠熠生辉。她去董卓府上,也变成了与王允合谋,主动去潜伏,而且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最后成功地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简直是大仁大义大勇。是以有人评价:“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以衽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笑颦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女将军真可畏哉。”一位羞花闭月的奇女子,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诞生了。
至于史上是否真有貂蝉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倒是很想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一句话来回答:
存在就是被感知。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bigapple
貂蝉,传说的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中的“闭月”,其事迹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中,出生年月不详。
据说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本妻子,与吕布失散后,沦为王允的婢女。
王允知道其身世后,设下计谋,故意将其献给董卓,激怒吕布,使得吕布将董卓斩杀,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稍有不同。
而在元曲《连环计》中,貂蝉的真实姓名叫任昌红。史书上却没有貂蝉的记载,所以客观的说,历史上没有貂蝉这个人。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讨论。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萌象运气好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闭月”之貌
貂蝉这个大美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至今仍是一头雾水,颇有争议。其它三位史书均有记载,有据可考。
貂蝉有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书中道:貂蝉本姓任,貂蝉是其小名。乃陇西临洮之人。本是吕布原配,因战乱失散,成司徒王允之奴婢。王允遂使连环计,叫吕布杀死了董卓。
然而三国志平话并非史书,书中很多故事与史书记载不符。因此史学界多数人不认可貂蝉是三国史上真实人物。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貂蝉人物形象及其经历,是作者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为底本,加以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更是让人难以信服。
不过在史学家范晔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有一辙篇幅记录了董卓一贴身婢女暗中与吕布相好,被王允得知,利用此事设下计谋杀了董卓。这个婢女或许就是貂蝉的原型亦未可知。假如这个婢女就是貂蝉,那吕布戏貂蝉就是真的存在喽!这也是《三国演义》中王司徒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的出处吧。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论貂蝉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她早已经和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被人们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闭月”的容貌没人能替代。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寻遍千城
貂蝉既存在于历史,更存在于现在。
历史中去寻找貂蝉,时空的翻转,日月的流失,云游星空心旷神怡。
古树参天,袅袅的烟雾笼罩在小路上。奇怪异兽闪现与林边草从中,心虚怪觉奇异声响充斥在耳朵心尖。
去除声歌,充分满眼,填鼓心智,干涩喉舌:貂蝉像一颗温润洁白的星星存在。旁边的金属乐器好像生了浓重的铜锈,警卫战士寒光傻傻的刀剑顿失锋利,没了光泽。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Hero.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而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其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也有人真根据实物和史料作出。
其中一个推断,貂蝉这个人物未见与任何正式的官方史书,最早出现貂蝉这个形象也是在唐朝时的杂剧。貂蝉的故事背景基本是糅合了董卓的一个婢女和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的事迹。
另一个推断是,貂蝉极有可能是河北邯郸永年人。西施、杨玉环、王昭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间传说中她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是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她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正史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里貂婵是没有的,但原型是侍婢,也不是什麼美人计,是纯粹私通,搞得也不是董卓老婆,不过是个丫鬟。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貂蝉只是活在大众心里的一个美丽传说。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Wendy~雅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世所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其它朝代都没纪载着一点有关貂蝉的生平事迹,貂蝉的生活时代应定位在汉末三国时期。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纲,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为避打击,将朝廷富商及百姓从东都洛阳迁往长安。司徒王允侍女貂蝉在长安月圆之时祭拜,乞求国泰民安,结束战乱。被王允撞见,王允正愁无力为朝廷除掉奸贼董卓,望见貂蝉,计上心来,将貂蝉引入密室,对貂蝉纳头便拜。对貂蝉说用她使用连环计,为朝廷除掉奸贼董卓,因百官惧怕董卓,朝廷军队都是董卓的人,自己没有办法。董卓有一义子吕布,十分英勇,天下罕有敌手,我将你许配品布,然后将你献给董卓,利用你制造茅盾,让他们相自残杀,除掉董贼。貂蝉思虑良久,含泪答应。为天下黎民百姓,为大汉社稷,貂蝉我牺牲自己,成全大义。王允吹捧吕布,将吕布请到府中引貂蝉来见,吕布一见绝代佳人把持不住,王允趁机以义女之名将貂蝉许配吕布,择日完婚,品布大喜而归。次日王允以生日之名晏请董卓,让貂蝉前来歌舞助兴,董卓眼里只是望着貂蝉,太美了,王允看在眼里,要是太师喜欢就将歌姬送与您怎样,董卓大喜过望,王允,还是你懂得咱家,当下急不可耐地抱得美人归。一连两天董卓没有上朝,吕布问王允怎么回事,王允说前天太师到府上将貂蝉接去与你完婚,因董卓与吕布有父子之称,吕布一听坏事,急入内廷探视,貂蝉掩面流泪,以手指心。后吕布在凤仪亭密会貂蝉,董卓不见吕布,急回见二人在亭中嬉戏,气的不行,以手戟掷杀吕布。吕布怒找王允,说董卓老贼气杀我也,王允与之商议,诛杀董卓,为国除奸,救出貂蝉。次日叫李肃从媚坞请董卓回长安献帝禅让皇位,咱家做皇帝了,董卓高兴不已,快马加鞭回长安,哪知天道轮回,善恶有报,到皇宫被吕布击杀,董贼恶贯满盈,曝尸荒野,天打雷劈。吕布除贼有功,封侯拜将,后成一方诸侯。在徐州争战中吕布被曹操生擒处死,貂蝉被曹操所得。曹操想纳貂蝉为妾,貂蝉失身董卓,又侍吕布,心恢意冷,愿伴明月青灯。曹操虽垂诞欲滴,但貂蝉为国大义,只能遂其愿留养。后关羽随曹,金钱美女不会所动,封汉寿亭侯送赤兔马特高兴,再以貂蝉相送。关羽跟貂蝉是山西老乡,老乡见老乡相见泪汪汪,故乡情意,儿女情长。但,关公忠义无双,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大事等待他去做,貂蝉我是残花败柳,不能辱了关公名节。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貂蝉对月再拜,用一根锋利的茅草在胫上一抹,自杀身亡,绝代佳丽,香消玉埙。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langthang
西施和范蠡归隐西湖,王昭君出塞,客死他乡,杨贵妃被赐死于马嵬兵变,中国四大美女唯有貂蝉是后人杜撰,当然也不可能明确交待她的最后下落。
貂蝉这个角色的出现,是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出于对三国故事加工润色的需要,貂蝉在任何正史上都没有记载。而从宋代开始,人们相信《三国志》在某些场合中所提及吕布身边的妇人就是貂蝉。成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里已经有了貂蝉,只是形象还不够丰满。那么民间艺术工作者是从哪里“捕风捉影”将貂蝉这个角色创造出来的呢?
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和董卓是有矛盾,其中也提到吕布和董的侍婢私通而内心不安,但董卓对此事并不知情。书里也没有点明这个侍婢的名字,所以司徒王允通过吕董两人的争风吃醋来挑拨他们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本来就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这个侍婢也想当然地被认作是貂蝉了。
吕布的妻室的姓氏,史上没有记载,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曾经提到过建安元年某月,吕布驻下邳时手下郝萌叛乱,吕布慌乱中“牵妇袒衣”逃跑,这位妇人是不是貂蝉,反正宋、元时的艺人相信她就是吕布之妻貂蝉。
还有一个更有名有趣的说法,根据三国志~关羽传所记,关羽和曹操同时看上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曹操答应关羽在前,背弃自己的承诺在后,竟然把这个妇人留在自己身边。不过还是没有证明她就是貂蝉,宋元时的艺人仍然不管这些,他们相信这位秦宜禄的妻子就是貂蝉,关羽被曹操横刀夺爱,怒不可遏。
其实连“貂蝉”这个名字出现得也较晚,元代的元杂剧《连环计》的情节和三国志平话相似,并且说吕布的妻子叫任红昌,曾经入宫掌管貂蝉冠,故又名貂蝉,古人有时把官名作人名也说得通。
貂蝉的名字,她的形象和故事,都来自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和代代传承,大大丰富了三国故事的内容和精彩程度。明代的罗贯中更是集大成者,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再创作,使貂蝉这位虚构的美女成了有胆有识,深明大义的故事主角。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公主站记
首先从名字来看:
即使人物是真的,名字也不可能叫做貂蝉,在男尊女卑的专制时期,女子只有姓,没有名,故我们史书中常见王氏、杜氏、李氏,其实就是王姑娘、杜姑娘、李姑娘。
其次从身份来看:
貂蝉二字从字面分析,貂指貂毛,蝉指金蝉,并称可理解为贵重的女性饰物,文言文中常有代指的修辞手法,貂蝉代指的应该是美貌且高贵的身份。三国演义中貂蝉仅仅是男人间如礼物般相互把玩、相互馈赠的玩物,即使是真的,也不可能命名为貂蝉。
再次从史书记载来看:
正史《后汉书》中,从未提及貂婵之名,它仅以很短的篇幅记录董吕之间的私人恩怨。貂蝉的记载多见于小说、演义、戏剧,更大的可能性是作者的杜撰。
其实将一个虚假的人写的妙笔生花,让人们不禁猜想是否真实存在,也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今天许多地方居然在争貂蝉的故居,就实在太可笑了。你们同意吗?请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探讨。
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共号:我的茶里有故事 (id:tea6638) 一起聊茶聊天聊人生。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麦唛
没有貂蝉的记录,但是有原型。《三国志》中记载,吕布当时与董卓的侍女私通,担心董卓发现,同时董卓也与吕布产生了矛盾(董卓差点用手戟砍死吕布),因而吕布被王允利用,杀死了董卓。《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是罗贯中经过艺术加工的,貂蝉的原型就是这个侍女。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曌
真相可能会让大家失望,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只有三国志 吕布传记载,吕布和董卓的侍婢有私情,因为担心事情败露,非常惶恐不安。这个细节显然是《凤仪亭》那段故事的由来,那名和吕布有私情的侍婢,也就成了貂蝉这个人物的原型,但她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姓名。
在《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评话里,貂蝉的故事有所不同,她姓任,貂蝉是她的小名,本来就是吕布的妻子,后来流落到王允府上,王允为了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故意把她献给董卓。后来元曲《连环计》还特意貂蝉起了个名字,叫任红昌,不过都是文学创作了。
那么,貂蝉这个名字到底怎么来的呢?它其实是秦汉官服上的一种装饰。东汉时期有一部典籍叫汉官仪,上面记载,当时皇帝身边的侍从,都要戴一种叫“貂蝉冠”的帽子,左边装饰貂毛,右边装饰金蝉,之所以用金子雕刻,是因为金子坚固,蝉则是餐风饮露,象征品格高洁(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有学者考证,罗贯中给这个人物起名貂蝉,可能是暗指,她是宫中掌管貂蝉冠的宫女。
貂蝉的结局也让不少读者好奇,吕布被围困徐州时,是她最后一次在小说中出场,从此下落不明。这个烂尾的结局也引发了后人的不少脑洞,有一出元杂剧叫关公月下斩貂蝉,把貂蝉的命运补充完整:吕布败亡后,貂蝉被曹操俘虏。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故意把貂蝉送给关羽,想收买他。关羽不为所动,想杀貂蝉以绝后患。月色下,貂蝉向关羽讲述自己的种种遭遇,也打动了关羽。没想到,立在墙角的青龙刀突然倒下,斩断了貂蝉的影子,貂蝉因此死去。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gghhbvcc
貂蝉当然是虚构的,这点毫无疑问。四大美女有她,纯粹是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实在太大。貂蝉的本义是指貂尾与蝉羽,皆为古代王公显贵冠帽上的饰物。人们认为两者都是美好的事物,所以用来作为美女的名字。
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杂剧关大王月夜斩貂禅中已出现了貂蝉这个人物。杂剧“蝉”作“禅”。
貂蝉的名字在《三国演义》里最后出现是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曹军围城数月,陈宫先向吕布献掎角互守、次献劫粮断道之计,吕布欲纳,皆为妻严氏、妾貂蝉所阻。陈宫出,叹曰:“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而吕布终日不出——
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再两月,曹军决沂泗二河之水淹下邳,众军飞报吕布。吕布又说:“吾有赤兔马,渡水如平地,又何惧哉!”
乃日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销减……貂蝉的结局,在《三国演义》第二十章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就一句话交待完毕——
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上文提到的杂剧关大王月夜斩貂禅提供了另外一个“红颜祸水”般的劝世结局:关公夜读《春秋》,读到很多妖女导致国家灭亡,非常担心,于是杀掉了貂蝉。
很多年前我用“风吹连”的马甲在金庸客栈写过一篇小说貂婵传,临到剧终之时,遍翻资料,极其不忿,便给改成了心目中理想的结局:貂婵最后远走高飞,留给历史一个背影;而貂婵亦本为貂蝉,她走进历史,体验了一场本不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现共享如下,欢迎批评:……
后来貂婵在怪兽腾风灰飞烟灭的地方发现了一把足有婴儿的手臂那样长的钥匙。
她将钥匙插入了那扇石门中。
只听轰隆隆的一声巨响,石门向两旁移开,貂婵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出现的景物,这是如此美丽的一个新世界,万事万物无不透露出蓬勃的生机。
貂婵走了进去,身影逐渐隐没。
此时她才知道,其实从来无一人通过这里,因为打开石门的钥匙今日才出现,那把钥匙是怪兽腾风的实体消失后所化。
卫兵沈梦付出他的生命换来了这把钥匙。
貂婵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历史的某一个瞬间,我的名字叫貂婵,现在我已不是她。
此后的几十个年头中,征战四方的曹操还是偶尔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叫貂婵。
他想蜀地乃偏远之州,貂婵或许会隐居在那里,便年复一年的令人入蜀寻找踪迹,他失望了,那些人并没有找到貂婵。
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每一年每一个地方的春季总是来得特别晚,燕子飞来,杨柳吐枝,园中那一朵鲜花盛开。
那迟来的一枝春啊……
时光回到人兽大战那一日。
貂婵走进去的时候,望着两旁斑驳的石壁,望着身后的山林远去,望着前方召唤的绿色,忍不住无比悲伤。
石门在她身后慢慢关上,忽地景色一变,恢复成原来宽可容人的样子。
石门另一边,貂婵之身形慢慢的从一片鸿蒙中显现出来。脚下是很高的山,她飞扬而下。
迎面一个艳若桃李的女子走过,两人的身体交叉而过,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女子的容貌并未起丝毫变化,可是她身上的衣着和头饰忽然变成与貂婵的一模一样。
貂婵永远说不出当时她有多么恐慌,她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异空间之中,什么神奇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她错了,此地只是石门后的世界而已。
貂婵大惊失色的问道:“你是谁?”
“你好,我叫貂蝉。”那个女子说道。
“什么!”
“我叫貂蝉。”那个女子以树枝代笔在田野上写出她的名字,貂蝉。
一阵广大的空虚像黑夜一样袭来……貂婵的记忆不断的回落,她想起了生命中多少片段啊。
貂婵仰起头看天,那明空上,天是如此蓝,而田园上风景如画。
她忽然明白了什么,不由得痛哭失声。
她的宿命转移到我身上,我替另一个人进入这个时空旅途,我在这个故事里欢笑和流泪,每一次停留每一次远走高飞都心绪万端,可是到了最后我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别人的悲喜……
那个人不是我,是的,不是我。
貂婵仰起头的时候,脸颊上有一串泪滴下,泪水迅速的浸进土壤,然后迅速的溶化。
我如同一条线,穿连起的是谁的故事?
一阵柔和的风吹来。貂婵想起有个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风呢?
她伸出手一握,那风灵巧的滑过手掌走了。
前面是一个美丽的村庄,那景色已越来越清晰的映在眼前。
这里不是陌上,也不是洛阳,更不是长安。这不是我到过的任意一个地方,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何处?
但无论如何,貂婵都将在此地停留,无人做伴。那么多人来到她的生命中,跟着又离开了,最终,貂婵什么也没有抓住,她在城市中游历了几十年,飘泊了几十年,然而没有总结出什么,到最后她反而怀疑一切真理。依稀里觉得什么都很美,虽然说也许此种美后面藏有隐蔽的陷阱,但是直到如今,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它如此热爱。
一个存在了千年的疑问,没有人能够解答。
那就是,我热爱这繁华,为什么让我颠沛流离?
落花飘下,待到来年春季它又会重上枝头,远去的事物正酝酿着新的回归。
道路是如此悠长,有一个孤单的身影渐渐销融在层层风景中,在她身后,洒下一段动人的传奇……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fire-ice见融
貂蝉
在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貂蝉的身份最为神秘,因为其他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在正史中都有记载,但是貂蝉之名在正史中并没有出现。历史上的貂蝉到底是何许人也,目前主要有四种猜测。
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说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妓。当时,太师董卓十分跋扈,欺凌献帝,司徒王允一心想除掉董卓,但是苦无良策。她府上的歌姬貂蝉得知王允整日因董卓之事茶饭不思,想起平日里王允待她如亲身女儿,便主动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就利用貂蝉给董卓及其义子吕布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人计。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从而挑起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最终使得吕布杀死董卓。
后汉书·吕布传有“董卓婢女”说。董卓出于信任派遣吕布看守宫中的小门,但是吕布却趁机与董卓心爱的婢女私通,使得吕布与董卓反目成仇。但是《后汉书》中并没有说与吕布私通的董卓婢女就是貂蝉。但是由于这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多人就认为《后汉书》中的董卓婢女就是貂蝉。
吕布戏貂蝉
元代的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又引发出另一种说法,即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夫人。刘备和曹操将吕布围困于下邳,城坡之后,关羽向曹操请求把秦宜禄的妻子赐给他,谁曾想曹操也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这让关羽很生气,就在路上将秦宜禄的妻子杀了。
董卓
还有人说貂蝉是吕布的妻子,吕布之妻随军出征,就在军中照顾吕布的饮食起居,后来吕布的部将叛变,吕布之妻不顾自己的安全,让吕布自己逃生。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
2. 罗贯中:《三国演义》
3. 范晔:《后汉书》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夏小懒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美女。据说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伎,貌美至极,为帮助王允翦除国贼,勇于献身,先事董卓,后嫁吕布,用“连环计”离间董、吕,最后借吕之手,除掉了把持朝纲、荒淫无道的董卓。然而,这位美丽贤慧、有胆有识的“貂蝉”,实际上却是一个“小说家言”的历史人物。
查诸正史,并无“貂蝉”其人。如后汉书·董卓传: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至于吕布为什么要“诛卓”?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喜怒无常,曾因小事不满(并未说明事由,更未提吕布与貂蝉在凤仪亭幽会事)而“拔戟掷布”,吕布心怀怨恨,后又因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于是萌生杀机。王允抓住机会,拉拢吕布,合谋诛掉董卓。董卓传中亦云,卓尝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云云。《资治通鉴》卷六十,对此事记载也大致相同。但这些记载中,均未有什么“貂蝉”出现过。据《资治通鉴》记载,汉献帝初平三年,夏,四月,帝有疾新愈,大会群臣于未央殿。王允使士孙瑞矫诏以授吕布,布令骑都尉李肃及勇士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李肃以戟刺之;而卓被甲于内,伤臂,堕车,大呼“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促)兵斩之。
由此可见,在刺卓事件中,王允的确运用了一些计谋,但根本不是什么“美人计”,也不是什么“连环计”,且与“貂蝉”无涉,也许只有“布与卓侍婢私通”一事能与“美人”沾上一点边而已。但这位“侍婢”并未留下姓名,不能证明她就是“貂蝉”。
那么,这位美女“貂蝉”从何而来呢!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撰写的笔记小说浪迹续谈卷六引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如此说来,当初施“美人计”的并非王允,而是曹操了。而此“刁蝉”与“貂蝉”是否一人?因汉书通志今已失传,异同不可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作吕将军歌云:“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但也未指明此“傅粉女郎”乃何许人也。
“力斩乱臣凭吕布,舌诛逆贼是貂蝉”,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这两句诗最早出现了“貂蝉”字样。许多人认为,句中“貂蝉”是美人名,然而,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的误读。
何谓“貂蝉”?它原来是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解释“貂蝉”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后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南宋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诗:“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句中“貂蝉”即指“达官贵人”而言。也就是说,邵雍诗句中认为“舌诛递贼”董卓的是王允、士孙瑞等一班达官贵人;况且“舌诛”即“口诛”,指用语言进行谴责和声讨,而美女貂蝉何曾对董卓进行过“舌诛”呢?她是在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诛卓”啊!
正是由于这种误读,貂蝉又成为刺董卓貂蝉女等金代和宋元戏曲的主角,元无名氏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让“貂蝉”的形象更加具体起来。在剧中她是忻州(今山西忻县)木耳村人,本姓任,小字红昌,曾被汉灵帝选入宫中,因掌管貂蝉冠,故人称她为“貂蝉”(这样,“貂蝉”从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变成了人名)。后来灵帝将其赐予丁建阳,丁又将她许配给养子吕布为妻。黄巾起义时,吕布夫妻二人失散,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就是为了能与远在长安的丈夫吕布团圆。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正史、野史(包括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其中捕风捉影地对貂蝉更进行了有意的误读,她的身份由吕布妻演变为王允的歌伎,把原本为了夫妻团圆被迫接受美人计的貂蝉,塑造成一位“年方二八,色伎俱佳”,智勇双全,舍身救汉的奇女子,为报王允教养之恩,毅然踏入虎狼之穴,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身体。长安兵变,董卓被诛后,貂蝉成了吕布的妾,何其不幸也!
从此,加之其他戏剧,评书、影视等文艺作品的渲染,本是艺术形象的貂蝉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美人,且列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所谓“闭月”的美称,即指她而言),可见艺术魅力之大了!
文化的理想国,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写作。感谢您的关注!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晴天娃娃REBECCA
貂蝉作为中国古典“四个美女”之一,始见于三国志平话,而《三国演义》的描述更是将其推向公知的高峰。
据传貂蝉是司徒王允的歌妓,天生丽质,能歌善舞。 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园赏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明月遮往,恰巧被王允看见。于是,包装界始祖允哥灵机一动,将貂蝉精心包装了一番,称其能“闭月”,于是貂蝉名声大噪,世人皆想一睹其容貌的。
貂蝉立马上了头条,热搜榜第一,这时再将其献给董卓,卓哥顿时芳心大慰。
然而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呢?
只能说疑似,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正史并无明确记载。包括《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签等史书中都没有提到有貂蝉其人。唯一有确切记载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中曾记载有“刁蝉“其人,书中言明引志汉书通志中的语句:“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但汉书通志一书世上早已无存。此书中所说“刁蝉”是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貂蝉”,恐怕很难得出定论。
然而也不能完全据此完全确定貂蝉此人完全是杜馔的,因为历史上确有其原型:
原型一、董卓的婢女
《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有记载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的记载。吕布身为董卓干儿子皆保安队队长,时常出入董卓家中,小伙年轻帅气,血气方刚,顿时吸引无数少女眼球,一来二去,便和一待婢好上了。虽然这样挺刺激,但小伙也怕一朝事败,因而也惶惶不安。加之董卓脾气暴躁,对吕布也不好,有次因一件小事甚至拿戟掷向吕布,吕布对此也怀恨在心。
这时王允看准时机,以三寸不烂之舌鼓动吕布将董卓除去。而那名婢女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与貂蝉的作用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正史并没有记载前因后果,也没讲明此女姓甚名谁,也只能猜测了。
原型二、董卓少妻
《后汉书》曾出现过关于寥寥其少妻的记载,但以此认定其为貂蝉还是过于牵强。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说吕布挖了干爹的墙脚,反过头还把干爹给干了,这情节也有点太狗血了。
原型三、吕布之妻
按《三国志》吕布本记载“布见备甚敬之,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此中记载的妇人必定为吕布的妻子无疑,但书中所载这妇人的所做所为与貂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与貂蝉形象相去甚远,因而也不太可能。
但我们只要把这些故事联在一起看一下,这和貂蝉生平可谓相去不远。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貂蝉此人历史上并非真有其人,最大的可能性是我们罗贯中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整合出这些事迹,将其揉合到一个人身上,造就了这一伟大的女性形象。
而千百年来,从心理上来讲,我们也愿意相信历史上确有其人,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美好、更可爱一点。至于历史上真的是否有其人,也不是真的那么重要了。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简爱
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是关西临洮人氏,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叫任昌红,在罗贯中笔下,她成为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同时也是改变了汉末历史的侠义女子,以至于在她面前,吕布、董卓、袁绍之流都显得如此黯淡无光。
但貂蝉是真有其人吗?如果真有其人,为何在李傕郭汜犯长安后,貂蝉就好像消失了一样?按理说这样也扭转了时代格局的人怎么会突然消失呢?她如果是被吕布带走,那白门楼直到吕布被斩,为何都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没有其人,那难道整个连环计都是罗贯中胡编的不成吗?那吕布这个董卓的义子,又是为了什么而杀了董卓呢?
所以,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貂蝉,一直以来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但如果从个人来判断,我想当时司徒王允的府中,也许真的有这样一位侍女,她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叫貂蝉,因为貂蝉本来就只是一个绰号而已。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为王允、为大汉而奉献了自己,那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其实也许并非是这位女子有多么懂得国仇家恨,深明大义,只是作为侍女,她又有什么选择的权利呢?
也许这正是她后来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原因,当她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历史和历史的书写者就都已经不再需要她了,毕竟那个时代是男人的时代,一个女子,只能渐渐消失在人们的回忆里。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ealinggao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是她的小名,貂蝉的原名叫什么,实际并没有记载。在民间有一个传说是貂蝉是吕布的原配,两人在家乡失散了,貂禅到了王允的府上,成为了王允府上的一名婢女。俗话说,红颜多薄命,或许指的就是貂蝉。不只是貂禅,中国四大美女之始至今都是悬案。貂蝉的一生极其坎坷不平,因为貂蝉有倾国倾城的美丽容貌,总是被人送来送去当作一件物品。因为有貂蝉,所以才有了司徒王允的连环计,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有了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被自己的义子所杀,才有了武功盖世的吕布的陨命。正因为有了貂蝉,所以才有了一代枭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汉室江山得已延续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0张小鱼0
历史上有这个人物,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貂蝉是王允的歌妓,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就安排貂蝉用美色色诱吕布最后利用离间计让吕布杀了董卓。
还有人认为貂蝉其实是董卓的婢女甚至侍妾,吕布为了得到貂蝉而而杀了董卓。
也有人说貂蝉本来就是吕布的妻子,甚至还有人认为貂蝉是吕布手下爱将秦宜禄的妻子,反正各种说法都有,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确实有这号人物而且是个大美女。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sula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杨贵妃)。中国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为:西施居首,貂蝉次之,王昭君再次,杨玉环为末。
在她们身上都发生过“可歌可泣”的事迹,她们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她们的爱恨情仇。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无义战”的如磐年代,一位16岁少女,锐身赴难,在吴越两国宫廷内之外,一场绵延十年的腥风血雨之中,上演了一个扭转乾坤、使一代霸主终成剑下魂的泣天恸地的故事。
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吴越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和近代文艺塑造得除了极度神话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写显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写甚至是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揭示西施内心世界的真谛。有人把她描绘成用作“美人计”的香饵,有人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高级色情间谍”、春秋时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说成是“女色亡国”的祸水。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单于到长安与汉元帝要求和亲。但宫女们都不愿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没有昭君本人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听候挑选。因王昭君不愿送那画工礼物,所以他没把她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便把那画工杀了。
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杨贵妃
唐代蒲州永乐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著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如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美人四章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咏昭君
环佩归不得,塞外草如烟。犹恨汉宫月,时时照胡天。
咏貂禅
一许董相国,再许吕温侯。汉祚移难复,奈何寄女流。
咏玉环
菡萏不须发,何如解语花。霓裳空自舞,舞到日西斜
小编认为非红颜祸水也!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23
貂蝉这个人物我相信是有的,只是她不姓貂也不名蝉。她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婢女,并非演义所传如雷贯耳。且美貌也有夸大之处,试想如果《三国演义》不凸显,不夸大怎能使王允所设连环计成功。
《三国志》中记载吕布与董卓婢女私通,吕布怕被发现,所以二人产生嫌隙,矛盾。才得已被王允所趁,离间二人。所以《三国志》所记载貂蝉应是董卓无名婢女且与吕布有染。
《后汉书》中所载董卓生性残暴,曾心存怒气朝吕布无端掷戟,吕布定是心怀怨恨。且吕布野心亦是不小,心中更无忠君思想,要不也不会杀义父丁原了。但关键之处就在于《后汉书》所载吕布与董卓一侍妾私通,怕被董卓发现。与《三国志》大致相同。所以那位侍妾即是“貂蝉" “貂蝉"即是侍妾。
姓貂名蝉女子三国历史中确实没有,但我们要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历史,难道名字不同便不是貂蝉么?我相信罗贯中所传后世如此之久,受众如此之广的《三国演义》虽是小说,但也大体与历史相仿。正如我们读故事,看书所求的并非一字一句,而是领略其魂,领略其书中本意。并非寻章摘句,本末倒置!
愤志书生,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与鄙人相互讨论,相互促进。在下定感激涕零。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Beatriceoy
貂蝉也不是完全虚构,她是有原型的,吕布曾和董卓的侍女私通,很害怕董卓知道了杀了他,所以就联合王允杀了董卓,这也是连环计的雏形,貂蝉应该就是以董卓侍女为原形,艺术加工素造出来的。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肉小多
感谢您的邀请,无常的小跟班,很乐意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一般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集民间故事跟三国志而创作的一本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本故事是以历史框架作为基础,而在里面展示了各种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
既然是一本小说,那必然的受作者主观意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人物与事件。比如提问者所提供的貂蝉,记载所有三国历史的书籍中,并没有这样一个人物。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全是杰出的男人之间的你争我斗,正所谓爱江山,更爱美人,作者罗贯中虚构貂蝉这么一个人物,更完美的推动了故事发展。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温柔乡,英雄冢。那么多红花丛中点缀一片绿叶,岂不更加完美??
我是无常的小跟班,喜欢我就关注我。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惠通
历史上在三国演义中貂蝉被称为是三国时期的第一美女,她真可谓有倾国倾城、闭月羞花之美。貂蝉作为王允的义女,貂蝉被王允利用去离间董卓与吕布两人,致使两人反目成仇,恩断义绝。我们现在都能从众多历史影视里、游戏里都看见过貂蝉这个名字。现在很多人质疑貂蝉这个人的真实性,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真的存在貂蝉这个人吗?貂蝉真的被吕布戏过吗?
咏貂蝉
须眉仰止赞幽芳,胆量非凡胜俊郎,不负恩公情郁切。周旋董吕志轩昂,
羞花闭月天仙貌,醉胆倾肝侠义肠,万绿丛中独一秀,梨园世代唱红昌。
这首咏貂蝉是古代骚客为纪念貂蝉所写,在那个倡导以大男主义为本的时代。单靠诗句来看确实对貂蝉描写评价很高。如果历史上真的没有貂蝉这个人,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和后代文人对她歌颂和描写?
三国演义中对貂蝉的描写是:貂蝉是三国时期的歌女,王允见董卓想谋权篡位,便偷偷把貂蝉许配给吕布,致使挑起董卓与吕布的恩怨情仇。貂蝉不停的对两人暗送秋波,以达到离间目的。风波亭中吕布为了貂蝉,吕布与董卓便两人反目成仇。
后代清朝雍正时期有文人写的《二十四史演义》中记载:允因没某,以貂蝉先许吕布,后许董卓,竟送貂蝉归卓,卓宠爱貂蝉,貂蝉复与吕布私,于中取事,使吕布与卓成仇隙。一日,吕布戏貂蝉于风波亭,卓见之,掷戟杀布,布避得免。允结布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掷时岂有父子情耶?”布遂许之。其实寻便正史根本没有貂蝉这个人,因为貂蝉的故事是貂蝉围绕着王允、董卓、吕布三人恩恩怨怨展开的。所以根据后汉书•王允传、后汉书•董卓传、后汉书•吕布传三个人的传记中查阅根本没有三国第一美女貂蝉半点影子。后汉书是我国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是一部正史。而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正史跟小说一比较历史上发生的事就一目了然了。
小说终究是小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根据历史加以虚构出貂蝉这个三国美女,也无非是渲染三国演义精彩的情节故事。红颜祸水的貂蝉,反间董卓与吕布父子,后吕布离董卓归顺袁绍,吕布在与曹操征战中被曹操处死。一代猛将就这样陨落。所以有了貂蝉这个人,王允、董卓、吕布三人的精彩故事得以展开。所以三国演义为什么后面加演义这两字,就是说明三国演义其实是根据历史记载为创作基础,增添小说故事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所以,正史上没有半点貂蝉的影子也是情有可原。
话说回来,吕布戏貂蝉也是小说中的情节,正史根本没有貂蝉一人,何来戏貂蝉一说?
我是爱历史爱文化的“相约历史与故事”,如果您也喜欢历史文化请您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更有趣的历史文化问答。如有好的看法或建议请您留下您的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zhu鱼的眼泪
有没有这个人物都不影响貂蝉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地位,至少人们相信三国有这样一个美女,至于她叫不叫貂蝉有什么关系呢?我相信有貂蝉这人的原形人物,有没有传说中那么漂亮却很难说,不过一定很美,不然吕布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垂涎于她!
很多事,信之有,不信皆无。比如神仙,相信的人呢就相信有神仙,天天相敬,顶礼膜拜。不相信的人永远不相信有,还颇有微词,出言不逊!你说呢?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maijiboy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史书中倒有一个董卓侍女,董卓和吕布为她彼此争风吃醋,弄得两人不睦,应是貂蝉的原型,至于这个美丽的侍女真实姓名史书没有记载,吕布看中董卓的待女倒是真的。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ADEVS
在三国演义当中,貂蝉是关羽的老乡。他们都是邯郸人。在历史上,貂蝉是四大美女之一和杨玉环,王昭君西施并称。民间的说法是,貂蝉自幼就非常的聪明,而且,才情也非常的出色,所以呢就成为了一名女官。而貂蝉眼看着王朝被被董卓一步一步的操控。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在月亮底下祈祷,希望能够化解这一个事情。而它的神奇的恰巧被王允看见了,于是王允将貂蝉认为自己的干女儿,配合貂蝉使出了美人计。貂蝉主动献身去里见了董卓,还有他的干儿子吕布之间的一个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王允把貂蝉献给吕布,作为吕布的妻子,但是又把貂蝉送给董卓。而貂蝉也十分配合的,对吕布暗送秋波,所以二人的关系因此得到了离间,对此,貂蝉被董卓收为自己的妾。吕布心里非常的不满,对于董卓也是心怀怨恨,所以有一天,董卓上朝的时候,吕布就悄悄的潜入董卓家里,探望貂蝉,貂蝉也故意引得吕布见面。而这时候的貂蝉更是使出了女生最擅长的一个武器,那就是眼泪,对着吕布,哭着说道,自己被董卓强行占有。本身就对貂蝉有情的吕布,听完之后更是怒上心头,而这个时候董卓回来了,看见了吕布之后,便用吕布的方天画戬跟吕布打了起来。而这个时候的吕布并没有还手,只是飞快地离开了,但是就此之后,他们两个人之间便失去了信任。而这个时候王允便站出来游说吕布。终于在吕布的帮助之下,成功的除掉了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的这个桥段可以说是很经典的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即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也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但是事实上,在历史上记载,并没有貂蝉这个人。而所谓的美人计也没有得到记载。对于貂蝉最后的归宿和死因,也是众说纷纭,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最后一次出现,是跟吕布一起被曹操围困。据民间的传说,当吕布跟貂蝉被曹军围困之后,貂蝉,几乎没有机会可以趁机逃脱,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被曹军俘虏的。
要知道,在当时曹操和曹呸,这两对父子可以说是,对于天下的美女非常的热衷的,而貂蝉作为四大美人之一,自然是很难逃脱曹操的霸占。要知道,在历史上,曹操跟曹呸大战的,别人的妻子可不在少数,而这些在历史上都被一笔一笔的记录了下来。貂蝉最后的归宿还有这样的民间传言,那就是貂蝉最后,被跟赤兔马一起送给了关羽,关羽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色的人。
在昆剧中,对于貂蝉的归宿的描述是这样的。张飞将貂蝉转送给了关羽之后,关羽觉得,自己不能接受貂蝉,因为貂蝉的身世复杂,并不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子。非常害怕貂蝉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所以只有拔剑杀死貂蝉,才可以为貂蝉保全名节。而另外的一个版本就是,貂蝉跟关羽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并且告诉了关于自己,帮助了王允,除了董卓这个奸臣。关羽听了之后,对貂蝉非常的佩服,也非常的爱慕。但是最终关羽为了能让憾事得到复兴,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时候,貂蝉也只好选择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偶戏曲中的最后一个版本就是貂蝉受到了关羽的保护。最终进入了寺庙,成为了尼姑,但是曹操不肯罢休,派人一路的追杀,最后为了不让关羽为难,貂蝉之后拔剑自刎。
历史上的貂蝉可以说是非常的模糊,不太具有一个固定的身份的。吕布死后的12年,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在上面种情深色也许貂蝉没有死,就是众多的艺妓其中之一吧。在历史上,对于貂蝉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可以说貂蝉是一个不仅具有美貌,更是具有大智和大义的这样一个女子。对貂蝉的评价往往都是他为了仁义或者是清白,而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当时的一个年代,一个女子有这样的谋略,有这样的心志,有这样的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更何况他长了一张美貌动人的脸,更是他的武器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澄子团长
貂蝉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元代杂曲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说她是任昂之女,字红昌,为山西一村姑,早年其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当中,最后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闭月。
在结集史传与民间故事于一身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非常脍炙人口。正史之中只有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纪录而已,并未记录该婢女姓名。
据三国志·吕布传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史书并未记录侍婢之姓名。
清人平步青的戏曲考证书小栖霞说稗中提到:唐《开元占经》卷三十三曾提及:荧惑犯须女。
占注云:汉书通志: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撰写的笔记小说浪迹续谈卷六亦提到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若此记载为真,则刁蝉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汉书通志一书早已亡佚,现存的《开元占经》注无此条,因此,刁蝉与貂蝉之是否同一人已不可考,刁蝉是否为其本名也已不可考。
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
Coco
就四个字:毋庸置疑。以色令其智昏,挑拨使离间反目,成大事者,莫过于貂蝉。貂蝉之名,虽不见于正史,但在《三国演义》中,她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她的故事,至今仍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于董卓专权时。一天,在群臣荟集的官宴上,汉朝“三公”之一的司徒张温,被董卓诬谋反,被当众拉出去斩首。群臣人人自危,有汉室将亡的同感。司徒王允回府后,悬念此事,夜不能寐,在园中对月伤情。忽听见牡丹花丛后传来叹息之声,王允惊讶地走去一看,原来是府中的歌姬貂蝉。貂蝉从小在王府中长大,王允把她当女儿般地疼爱。当时王允就询问道:“三更半夜,你为何在此叹息?”“自幼受你老照顾,常思图报。近来常见你老闷闷不乐,却不知该如何劝解,故此不觉叹息。若能有效力之处,万死不辞!”王允将貂蝉带入内室,驱走侍僮后,倒地便向貂蝉跪拜。貂蝉大惊,忙问究竟。王允说:“当今天下危难,恐怕只有你才能解救了。国贼董卓欲登天子之位,朝中百官束手无策。我有一计,欲借你之力,造成董卓同其养子吕布反目,分散他们的力量,令他们自相残杀,然后再分别消灭他们。”貂蝉表示一定尽力而为。于是王允就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而后再将她献给董卓。董、吕二人皆好色,遂发生争执,貂蝉在其中伺机挑唆,使董、吕二人相互的妒恨愈演愈烈。最后,王允协助吕布杀死董卓,但王允和貂蝉也遭董卓之余党杀害。原贴:历史上真的有貂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