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Jessie0128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delia1904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金帛草
一、考点内涵解说
综观近两年中考针对阅读语段的考查,
在概括能力方面重点考查:
1.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2.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3.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4.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
5.感受人物形象、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6.对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准确归纳。
中考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能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以此来掌握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反复地精读文章,做到胸中有文,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
二、答题技法点拨
对于概括能力的试题,首先要辨其文体,
再根据文体特点从如下方面进行整体突破:
1.阅读记叙文以“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为主;
2.阅读说明文以“确定对象、识别方法、归纳内容”为主;
3.阅读议论文以“找准论点、看清论据、分析论证”为主。
以上三点可以使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着眼点和方向。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上下文,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并且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同时,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个性化表达的考查,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等,给考生联系、想像的空间非常大,答题时,要认真揣摩题意,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地表达。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zuiaizhy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2.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逃避
你好,我任教语文将近11年,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JE_yao
提取码: ay3j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生如夏花三人行
1.先看阅读文
2.看完一遍后再把阅读题看一遍
3继续看阅读文
4把简单的题先答出来
5把难理解的题在仔细阅读
6继续读阅读文
7寻找难解题答案
8完成剩余题
这是我们老师教的方法
重要的是读! 读! 读!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aprilyuh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一、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考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不用修饰性语言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的,有些考生在答题时所用语言比文章本身还要有文采、有内涵,试问阅卷老师尚需体会分析才能明了的答案,如何能让别人看得出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弯抹角。
二、注意固定题型。
阅读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之外,还会考查学生的文法常识。例如很多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开篇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注意,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部分文段主要是过渡,起承下启下用;结尾一般是与上文呼应,升华主题;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态等;运用修辞都各有固定作用。
三、要学会揣摩答案。
揣摩的主要依据就是题目本身,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本身的语言顺序组织自己的答题语言顺序,看“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必要是将题目片断做到答案之中。另外还要尤其注意例如“联系文章”、“从第几段来看”等等隐含提示信息。这些对于答题方向都有暗示作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如何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如何表述?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如何分析文章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如何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如何分析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如何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补充:
A、人称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B、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
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2.文章主旨的归纳
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南方害羞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23.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herowebbug
记叙文阅读的题型以及方法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方法: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方法: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9.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语文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首先应该有一些规律可循,应该先把文章大体读懂。第二步把题目读懂,很多同学是文章没读懂,题目也没读懂就去做题,肯定做出的题离所规定的答案相去甚远。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很多同学是错在这两个地方。题目读懂以后,接下来是找准答题区间,这个题设在文章的第几段,第几行。答题区间找准以后就是顺序答题的原则,命题者出题的时候不会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肯定是按照文章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上走,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其次要要学会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
第一要读懂文章。养成一边读一边划的习惯,把关键句、重点词划下来。第二要审清楚题。词句的理解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词句一定和主旨联系起来。第三做题的时候尽量-----(用原来的文章)。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使用文章的原句。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的核心话题,一个是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它是从哪几个层面,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
如果第一个题出在第一段,第二题就在第二段。找准区间以后按照顺序答题的原则往下走。最后在最近区间找答案。题设在哪儿?答案就应该在-------所设题点最近区间。最后以文解文,也就是答案---------就在文章中。很多同学就找不到,一是文章没看懂,二是题目没看懂,三是区间没找准,结果一给答案原来这么简单,读懂文章、读懂题目,找准区间、顺序答案,按照最后区间的原则把答案找到,然后根据要求或者整合或者提炼,最后以文解文,用文中的信息解答提出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记叙文阅读的难度就会有所降低。
重点难点剖析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好题目是文章的“题 眼”通过仔细推敲题目所蕴藏的信息,可以推知文章的中心。
(2)把握文意,了解意图。文章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要仔细辨别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3) 理清结构,归纳中心。按照记叙文结构特点,分析文章各部分的联系与关系,概括文章大意,进行主旨总结。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是感知类题 目的重点,方法提供如下: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的方法有:
(1)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2) 按地点的转移划分
(3) 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4)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5) 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
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的方法有:
(1) 分析文章标题
(2) 分析文章的结尾
(3) 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 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 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2、注重阅读理解
理解关键词含义的方法有:
(1) 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 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文中的含义
(3) 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4)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5) 多方面揣摩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原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我是mooooo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草莓精灵8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筱筱爱旅行
你好,我任教英语将近11年,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星期八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考题型:炼字型 写景型 诗评型 意境型
规范答题要领
(一)审清答题的要求
(二)答题的角度----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三)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2.先分后总式3.先总后分式4.分点作答式
一、炼字型
1、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04浙)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练习操作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二、写景型
1、全国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答题要点
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
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
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
3、练习操作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
三、诗评型
1、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答题步骤
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3、练习操作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四、意境型
1、广东卷: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
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
3、练习操作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3分)
答:“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词人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答: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3分)“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6分)
A金陵晚望(高蟾) B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巩固训练
1、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答:不能。 “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 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卷)(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三):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非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
(1)第二句的“嗟”字,有的版本作“闻”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1)“嗟”字用得好,(1分)自然而又含蓄: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3分)而“闻”字只表明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显得直白肤浅,缺少韵味。(1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2)用典。(1分)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masalijin
原贴: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竹子023
要做好高中语文阅读,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建议去练习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在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帮助较大。阅读能力是一方面,提高阅读答题正确率,还需要平时多练习,最好能给自己规划一下时间,每天或两天练习一篇语文阅读理解,各种类型的都要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眼高手低。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具体技巧,分别举例如下几点: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稀有气体hmy
如需编辑回答或插入图片,请点击标题到问题详情页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
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sallly
我来补充些,一般回答某句话在文章中作用时要回答结构加内容两方面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或是点题什么的,内容上的作用就要根据文章的情感来答了。这类题一般在文中会有暗示,所以要认真读文章。当题目问你表现手法时所有的东西都要回答,包括修辞,表达方式。在回答某个句子的含义时要学会从点线面的角度去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分析,同样要加上情感。最后再补充下,楼上给的材料表现手法中有个抑扬关系,分两种,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这个在答题时务必要注意。 剩下的楼上的材料给的相当完整,像修辞这类的东西是要死记下来的,答题时直接套。
我也是高三学生,这些东西是我们老师总结下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linyinxia
小说也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考查文体,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节选)都是考查的范围。
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语言内涵、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同时,注意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意性的解读。
1.体察小说人物
体察人物形象可以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角度审视,也可以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情节里审视,还可以从文中其他人物或者作者评价的角度去审视。【典型例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008年高考广东卷)【相关文段】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
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第三条岸)
【解题指导】分析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的不同的侧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物。这里作者将“母亲”放在“父亲”故事的主线上展示她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待“父亲”的行为态度,“语言”与“行为”上是有所不同,这正好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侧面。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2.分析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人物入手:①主要人物是谁?②主要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对其有何评价?③人物之间的关系(映衬、对比、冲突),为什么这样安排?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说明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写了侯银匠一家人的生活,表达了社会下层人物的普通生活和深厚的亲情,表现他的勤劳、精细,还有内心的寂寞、凄苦,这便是小说的主题。根据选材为主题服务的原则,总体上我们可以说,写侯菊的笔墨,也是为了写侯银匠(用映衬、烘托之法),也是为了突出主题。
(2)从情节入手:从情节透视人物命运、作者情感倾向等,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3)从时代背景入手,如分析《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的主题,都要将其置于辛亥革命失败这一大的背景下来思考。
(4)从描写手法切入,即从小说对比、象征、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入手探究主题。如孙犁的小说嘱咐写水生嫂送水生的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情景,就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象征着人民解放事业的飞速发展、分离的暂时性和胜利的必然性。
3.理解小说情节
理解小说情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情节的发展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把握情节的意义,透视情节表达的思想本质。
(3)把握情节安排上的特点、艺术构思的巧妙(伏笔、照应,悬念,巧合,误会,陡转,抑扬)。
(4)分析某一情节在人物塑造、故事发展、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解答“情节作用”类的题目,思路有三:
一是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如,这道题题干对思考点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即“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显然要求思考第二段的情节与下文的关系,并能从这个关系中悟出作者安排情节的匠心。如小说侯银匠第二段就表达手法而言属于概述,就全文情节展开而言起交待(铺垫)作用。小说后面的情节写侯银匠如何爱女儿,女儿怎样聪明能干,都有据可依。这也是小说的常见技巧之一。
二是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悲惨命运。
三是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般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四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学会创意解读
鉴于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即便是探究题,也会在给学生选择机会的同时,对回答问题的角度、思考范围等进行适当的限制。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在题干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有创意的解读。
【典型例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胡子哥有双下巴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bertha
说明文阅读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考题型:炼字型 写景型 诗评型 意境型
规范答题要领
(一)审清答题的要求
(二)答题的角度----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三)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2.先分后总式3.先总后分式4.分点作答式
一、炼字型
1、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04浙)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练习操作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二、写景型
1、全国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答题要点
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
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
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
3、练习操作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
三、诗评型
1、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答题步骤
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3、练习操作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四、意境型
1、广东卷: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
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
3、练习操作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3分)
答:“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词人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答: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3分)“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6分)
A金陵晚望(高蟾) B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巩固训练
1、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答:不能。 “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 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卷)(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三):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非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
(1)第二句的“嗟”字,有的版本作“闻”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1)“嗟”字用得好,(1分)自然而又含蓄: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3分)而“闻”字只表明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显得直白肤浅,缺少韵味。(1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2)用典。(1分)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一个高考过来人的经验哦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从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我市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是:1.整体感知文章。2.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3.领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5.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7.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判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8.领会科技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特嘀fan
你好,我任教语文将近11年,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原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河马猪猪
一、考点内涵解说
综观近两年中考针对阅读语段的考查,
在概括能力方面重点考查:
1.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2.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3.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4.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
5.感受人物形象、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6.对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准确归纳。
中考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能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以此来掌握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反复地精读文章,做到胸中有文,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
二、答...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一定要反复品味和揣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答题时,反复地精读文章,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思路线索,首先要辨其文体,以此来掌握文章内容,并且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层意,答题时,把握论证观点.对文意,能迅速地捕捉,文与段的表达技巧;
5、识别方法.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考点内涵解说
综观近两年中考针对阅读语段的考查、把握论证观点,要认真揣摩题意,给考生联系,答题时,只有这样、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等,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中心句.阅读说明文以“确定对象。
以上三点可以使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着眼点和方向,调动生活积累、归纳内容”为主、分析论证”为主,领会文章主旨、领会文章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
1。
中考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试题;
6,对文意,
在概括能力方面重点考查;
2、归纳,做到胸中有文,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个性化表达的考查、答题技法点拨
对于概括能力的试题,一定要仔细研读上下文。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感受人物形象、认清主旨”为主,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感受人物形象、由浅入深。同时、想像的空间非常大.阅读议论文以“找准论点.阅读记叙文以“分清要素。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对象特点、了解对象特点,
再根据文体特点从如下方面进行整体突破.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二:
1、关键句。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首尾句、筛选重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看清论据、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准确归纳、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的考查;
4、理清层次、段意的概括、层意。
因此,进行简洁明晰地表达.对文章的结构特征;
2.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
3、段意的概括、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并进行合并,由表及里一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joysd
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张路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小猫
提取码: ay3j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tiancaiyu
阅读:差不多是不行的。回答的重点可能就在一
个词上。注意文章的分析。一篇文章不要
急于落笔,先读三遍在写。第一篇了解文
章大概内容,第二遍分析人物个性,第三
遍体会文章深层含义。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语感差可以培养,但需要耐心。
作文:注意开头引题、中间点题、结尾点题。基
本就能拿二类上。再多读些书,注重语言
的优美,一类没问题。(如果语言特别
好,可能会拿满分)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如果当时yilan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是要通过阅读把文章想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彻,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或整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有些可以直接用原文作答、有些需要经过你处理之后用自己的话作答等等,具体要看问题的类型,下面会讲到。
要做好阅读理解,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建议去练习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在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帮助较大。阅读能力是一方面,提高阅读答题正确率,还需要平时多练习,最好能给自己规划一下时间,每天或两天练习一篇语文阅读理解,各种类型的都要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眼高手低。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具体技巧,分别举例如下几点:
①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A、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B、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C、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③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④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⑤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小筱-silvia
soloman
你好,我任教语文将近11年,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dongxiaomin99
比喻,就是利用一种相似的东西,来说明另一个东西.但是你用来比喻的东西常常是大家熟悉的,而且具体的,来形容说明的东西常常是很有内涵,或者抽象的.常用的词有好像,好似,像,像...似的.高级一点的有如,一般,等等.
比如,今晚的月亮像明镜一样.就是说今天的月亮很圆,很亮,甚至都像镜子一样可以反光的境界.
拟人,就是赋予一些没有声明的东西一些人性化的性格或特点.比如向日葵迷恋的看着太阳,到了夜里,又深沉的弯下了腰.向日葵花盘向日光是有科学道理,但是迷恋的看着什么什么,是人才特有的,而且弯着腰,腰本身是人体的一部分,弯腰也是人的特点.
夸张,就是夸大的手法描写一样东西.比如,今天的天气特别热,仿佛街上的广告牌都被太阳晒化了.天气再热,也不可能把广告晒化了.所以是典型的夸张.
借代,就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比如这个人脑袋大,我们在不引起误会的同时,在后边的文章,就可以用大头来代替这个人.或者说有个少先队员,也可以用红领巾来代替.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比如,上文里提到,这个人往那一站,好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下文再提到圆规,就是说那个女人.但是,注意,她身上没长圆规,而且也没那么大的圆规,所以是一种借喻手法.
排比,就是重复几次的句式,描写的是一类相关的东西.比如毛主席是我们的领袖,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救世主.等等.
对偶,就是相关的俩东西.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骈文多用对偶.但是现在没必要特意写,你能辨认出来就可以了.在诗词里,又叫对仗,但是从我的理解看,对仗是更工整的对偶,更严格的对偶.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不知道你需要的是这些吗?但我希望被采纳!谢谢!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zhaominyuan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
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
象或严密。)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7.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dchong1976
我高一的时候英语超烂,就是坚持下来,现在我高二,英语150分的题,能考120分左右了,在努努力,向140分冲刺!做英语阅读的方法是:
一、用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
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二、平时练习
从现在开始,每天坚持做1—2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要少做,因为会浪费很多时间,完形填空只要把平时的单词用法,句型都掌握了,然后多做阅读理解,多读课文,到时候每个空都能顺下来,不需要光做。记住啊!每天坚持做阅读理解!!!不会的单词查出来,找个本子专门记,坚持看;做错了不要紧,买一本有解析的阅读理解专项练习。
英语不是一天两天才能学好的!关键是看平时积累,阅读理解,当然是要提高阅读量,所以通过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软件练习是很有效的提高英语成绩的方法。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谢又清发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是中国快速阅读协会会员,很高兴为你解答。
本人专注于速读记忆能力研究8年以上,同时有幸成为快速阅读协会会员。对于如何增强记忆力和快速阅读效率,速读记忆力专家普遍认为,只要通过训练,通过学习,记忆力是可以成倍提高的,下面给你说一些关于记忆力的经验:
1、快速阅读的技巧就是一眼看上去,能够阅读多个字,看到一堆字就知道文字的意思,不用去过多思考,习惯性的看上去就直接理解文字大意。所以速度就上去了。同时,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快速阅读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主要是复习课本的效率,读的速度快,相同的时间可以重复读好几遍,自然记住的就快了。但是,快速阅读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习惯,很多人以为学习了理论知识,就能够领悟到快速阅读的方法,其实不是的。快速阅读既然是一种方法,那么首先要懂得方法,其次,快速阅读还是一种习惯,那么既然是习惯,就需要练习,只有勤加练习,才有可能提高。所以,建议平时要多刻意的在实战的时候多训练自己的速度。
3、快速阅读主要针对考试或者学习的人,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我女儿高考和后来的公务员考试都是用精英特快速阅读来训练速读的,精英特是快速阅读加快速记忆,她以前的阅读速度在300字,记忆力不行,在2008年的时候就学习精英特,高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市因为学习速读。包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也是因为这个,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4、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望采纳。
原贴:小说阅读技巧
helena闪闪闪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人生若只能如初见
导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是要通过阅读把文章想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彻,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或整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有些可以直接用原文作答、有些需要经过你处理之后用自己的话作答等等,具体要看问题的类型,下面会讲到。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基础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关于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要做好阅读理解,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建议去练习一下,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在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帮助较大。阅读能力是一方面,提高阅读答题正确率,还需要平时多练习,最好能给自己规划一下时间,每天或两天练习一篇语文阅读理解,各种类型的都要有,这样才不会导致眼高手低。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具体技巧,分别举例如下几点:
①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A、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B、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C、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③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④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⑤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原贴: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张文博FML
第一是通过文章的时间线来寻找线索。
在阅读的时候重点标注出和时间有关的地方,比如说几几年或者是几年后等时间线索,从而来推断出文章的线索。通过对时间线的梳理会使线索变得更加清晰且容易在原文找到内容。在旁边列举出时间线,可以用顺序或者是倒叙的方法将凌乱的顺序整理,再通过问题找到对应的时间,再从时间推断出文章的要点在哪。【摘要】
关于阅读技巧【提问】
原贴:小说阅读技巧
袅袅的翩翩起舞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 以主要人物为题。
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zhjiahui900
新思路教育中心总结了一些文学常识,希望考生能掌握以下文学常识,尽可能在现代文阅读这项少丢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周小远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jayooliu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咱 罘再爱
第一是通过文章的时间线来寻找线索。
在阅读的时候重点标注出和时间有关的地方,比如说几几年或者是几年后等时间线索,从而来推断出文章的线索。通过对时间线的梳理会使线索变得更加清晰且容易在原文找到内容。在旁边列举出时间线,可以用顺序或者是倒叙的方法将凌乱的顺序整理,再通过问题找到对应的时间,再从时间推断出文章的要点在哪。【摘要】
关于阅读技巧【提问】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喵小鱼
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重头不来
一、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原贴:高中语文答题方法和技巧
juventeda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这一点不论散文还是小说都死一样的。
首先,读文要认真,第一遍读文章要仔细地读,要做到能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那些句子可能有深意等等,然后再读题,读一道做一道,不能一次都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做一道想另一道的情况,做题的顺序不限,如有选择先做选择,每一道题在文中都有指定的位置,读题之后要回到文中指定的那个句子,把那个句子反复读几遍,如果你第一遍读文很认真,这里就不费什么时间了。
然后就是答题了,答题其实大部分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话,问修辞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也无非是先抑后扬等等。许多学生头疼的是句子的含义,这样的回答注意一定不能脱离原文,要先写上一些情节在回答,比如“这句话中老人的行为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什么心情,体现了当时背景下人们的什么什么”,不能只答自己的话,一句原文也不抄。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采纳我的吧!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shirley_yxx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
笔者认为,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
果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delpiero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般在议论或抒情语句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范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说明文
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说明文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议论文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答题规律:
1、要判定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要知道各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如:比喻和拟人修辞可以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排比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反问可以使所表达的语气更强烈;对比可以突出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反复可以使情感表达的更强烈。
3、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一句通顺的话表达出来。
例如:“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柳条儿在雨的滋润下摆动的情状”。又如:“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这句话,可以这样来回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云的各种姿态”。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于现代文,而且可以用于古诗文的赏析。如:对“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这句诗进行赏析,可以这样来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巍峨气势,收到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原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李晓毅雨乐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
给个好评吧 谢谢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说明文
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说明文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议论文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方法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议论文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原贴:现代文阅读技巧
Cathy_Dai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008-12-18 21:59 1.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第一,你得博闻广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看到的文章。
第二,技巧啊,有一个技巧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2.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
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
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
格式可以参考你做过的题的参考答案。
3.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4.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5.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6.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7。答题要注意:
练习量要保证
看分答题(多分的多答,分少的少答)
语文基础要有(例如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的不同等等)
要积累字词(如果没有错的话,有注音和解释吧)
领会题目的意思,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在平常阅读时就注意,看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意思。有哪些好的句子。有不知道的字就要查。注意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层次,段落,修辞等)
如果可以,尝试复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那样表达的好处。不知不觉中,在做阅读时便能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了,这样,就可以抓住要点答题,简明扼要,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高分到手。
阅读和作文一样,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要上去,语文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提高。文学源自生活,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思考生活的问题,在读书时便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做一些写感悟的题时便有话要说了
8.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9.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10.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a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b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c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d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11.科技文阅读。选文为有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最新科技论文选段,客观题型。考点:①概念理解,②句子理解,③文意判断,④信息筛选。备考要点:①先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克服畏惧心理。②看清题意(对或错选择,关键字词)。③找到答题区间,找准原文依据,注意关键字词及关联词的隐含信息。④句子理解要会抓主干(作语法分析)。⑤注意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判断。⑥错项原因:偷梁换柱(扩大或缩小范围,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分),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原因、结果、目的、手段、条件不分),颠三倒四(对象、是非、顺序)。⑦可用排除法做题。
12.社科文阅读。选文是有关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趋向于蕴含义较深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题型为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考点:①词语理解,②句子理解,③表现手法及作用,④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及评价鉴赏。备考:①先速读全文,把握文意(注意文眼)。②看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③词语解释不要就词解词,而要就其在文章中的意思作具体阐述。④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间(原文依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⑤尽量用原文原句答题,至少也要用原文关键字词。⑥注意有字数限定的答案不要超出,但太少也不好(字数多的可往下浮十分之八左右)。⑦表现手法分析基本与诗词曲相似。⑧作用分析的答题格式一般为:通过……手法,表现(强调、突出、点明、渲染)……。
寂與寞有染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ü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ü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樱桃罐头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5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5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一个小时。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zoujiaren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苹塘镇中心小学 陈梓森
由于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关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认可。如何才能尽快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也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阅读教学讲得明白点就是教人读书,当然是教人读好书了。教人读书,一是要读,从书中吸取精神营养;二是从读书中学会读书。既要读书,又要学会读书的方法,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的培养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结合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 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积累
读书贵在会读会积累,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功夫,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写的关系异常密切,同时也说明了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谈得更为直接,他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文章的情感,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从中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该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再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无论在语气还是速度、表情方面都读出了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
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就靠认真地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也主要靠熟读,俗语说得好:“熟能生巧”嘛。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它的弦外之音与韵外之意不容易分析出来,讲解也难以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据说古人吟诗作对大多是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坚持不懈,吟诵而成,难怪古诗会如此精妙,流传于世,经久不衰。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现代作品,即使是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也必须用大部分时间来诵读品尝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训练。因为语言文字往往包含着很大的文章,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且学生平时语文基础差,错别字多,不也正说明了他们读得少,是凭自己想当然地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怎会写错别字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读与多背就是一个学会读书、学会积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终身阅读为计,既要读,又要得法,即读与法的结合。那么,学生的积累自然就丰富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很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读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句话、一幅插图、一段音乐、一个情境、用得恰当,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以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在校会上发言,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平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阅读效应也会逐步形成起来。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倡与追求的“不待老师教”的境界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三、循序渐进重视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一是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发问,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三是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四是复述,复述可分为详细复述、扼要复述与创造性复述几种方式,创造性复述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可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也可改变文章的角色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创造性地复述渔夫夫妇抚养孩子的艰辛,孩子渐渐长大带来的欢乐,生活平凡但真实地反映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复述,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复习,通过复习可以使学到的东西得到有效的巩固,加深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现将一些名人的读书法搜集整理如下,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的阅读有一定帮助。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关于读书的名言,归纳起来,可以看出孔子在读书时非常注重“结合”。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正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
学与习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科学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读书不仅要学,还要时时温习,不断复习强化,才能利于后边的学习。因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与行结合。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宋代朱熹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读书方法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特色。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指出读书只求多是无用的,而应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并且在读书时对于不同的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广读、泛读。老舍先生曾说:“读书没有系统”,实际上正像是蜜蜂采花粉那样,广采博取。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正像他说的:“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快读、跳读。老舍说自己读书常常“读得很快,而记不住”。这实际是一种适应短期吞吐大量信息的快速读书法。
精读。广读、泛读、快读、跳读并不意味着老舍不细读、精读。他曾把但丁《神曲》的几种英译本,无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仔仔细细地读过一遍。不光读原著,还读评论,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1921年至1929年间,老舍读近代英法小说,也是采用此法。
除读书外,老舍还十分注重向社会学习,从社会中获得各种直接的经验知识。他的名著《骆驼祥子》,就是他深入人力车夫中体验生活,直接从小茶馆与大杂院以及车厂汲取原材料,从而创作出来的。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地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培根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我们不应该像蚂蚁—样只是收集,也不可以像蜘蛛一样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马克思读书”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熟读成诵).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
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汉,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阅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背景、作者,二解词,三分段,四归纳中心,五指出写作特色,让学生一开始在头脑中便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象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象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象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便带有一定创造性阅读的特色。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资源匮乏的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作经济起飞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而具有创造式阅读能力,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当然,要让学生达到创造性阅读的阶段,首先还是要循序渐进地从基础做起,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的地方做起。
首先,要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遇到问题总想探究结果,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一段深情的述说进入课堂,“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丹麦的一个冬天的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还下着雪,一个和同学们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吃力地走在大街上,她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着……”创设了一个情景,拉近了学生与小女孩的距离。接着我说:“听到老师刚才的述说,你知道什么?你认为小女孩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期待,大家纷纷迫不及待地要进入文本去阅读、去寻求答案。
其次,在进行阅读要求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我们在提出阅读要求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不合学生实际的过深的要求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阅读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我的做法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读出一定的感情,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中年级时提出的要求要高些,要求学生不但能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还要求读通一整篇文章。不仅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还要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高年级时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正确处理好精读和略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探究性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地读通读懂,达到地全篇内容理解的目的。
最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种新教学思想指导下,老师们开始注重学生这一阅读的主体。力图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付诸实施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需要我们彻底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藩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一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可以采用“激疑引思”、“质疑讨论 ”等一些方法。“激疑引思”就是要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课文的中心而设问;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设问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学生自主参与的目的。“质疑讨论”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师的引导和提问提出自己不同的新见解,敢于向课本和老师挑战。比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的时候,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发生的整个事件中,麻雀是勇敢还是胆怯呢?”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我对同学们的各种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说了自己的观点后,我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麻雀是勇敢的,何以见得?在小麻雀生命受到威胁时,老麻雀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站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与猎狗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伟大的母爱精神本能地使老麻雀不顾自身的危险。并强调老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思考过就是好的。
二是要让学生变异思考,在异中求优。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如果曹操用带火的箭怎么办?教师虚拟诸葛亮和曹操斗智斗勇场面,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理由,以说明诸葛亮思考缜密,棋高一着。在学生变异思考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路与结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去寻找与课文上不同的解决办法,还要让学生会在自己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中找出最优秀的来,这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是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综合串联的能力,以加深对阅读对象的理解。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运用,一是延伸情节。比如《穷人》一文结尾的内容的续写,少年闰土中对家境很好的“我”的其他比如身体方面的考虑,等等,延伸方法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创造了条件。二是创造性的复述。复述是教师们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的一个常用的方式,而创造性的复述则是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从概括基本内容入手,通过合理的思维和想象,以不同的方式改组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意义、目的和方法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阅读意义在小学生那里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和新的教学技术的不断为大家掌握,阅读教学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了,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拓展我们的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坚定不移培养阅读良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1)明确阅读目的。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2)精选读物。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3)按计划读书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4)合理利用时间 。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6)读思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7)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8)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9)虚心求师问友。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10)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上述十种习惯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付出的过程。在阅读中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有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幻想读过一本书后,这次考试就能取得比上次更高的分数,这是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想法。要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重要的部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能力,应该说,方法是很多的,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我相信,只有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当然,本人对阅读教学的规律,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以上所提的几点肤浅体会,只是个人的一些见解,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继续研究与探索。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gufangyan
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读读小说散文之类的,将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而后在阅读的时候抓住文章的主旨与所要表达的精神,将自己当做作者,面对题目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这样会轻松很多。技巧的东西以后可以慢慢培养适合自己的。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獒狼007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7、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原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紫延
阅读首先看是什么文体。一般考试是先一篇科技文,在一篇记叙文。科技文可以像英语阅读那样,先读题,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原文句子,将要点加以概括。对于一些词的用法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可以写表明~~的观点,当然,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结构上比如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全文之类用的比较多。还要写出呈上写了什么,起下写了什么。说明文还比较简单,读时注意细节,拿满分都不是问题。比较难的是记叙文。读记叙文切记不可先看题。否则会限制你的思路,记叙文不像说明文那么有规律,是需要你理解,答出采分点的。读时要在文中画出能表达人物情感的词或句子。可以帮助你寻找情感脉络,理解主题。记叙文中也有一些分析词类用法的题,方法和科技文差不多,格式上我可以教你一个公式!~这个词是~的意思(写这个词原意,像词典解词一样),在文中是~的意思,这个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理解方面就要看你自己能力了。但一般记叙文答题只要遵循我教你的思路拿个基本分没问题。最后强调一点,在答内容题上,最后落脚点要在人物情感上。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小小小玉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mirror
你好,我任教语文将近11年,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Mz的骨头格拉格拉响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这个很全哦,望君采纳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三耳朵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飞舞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
【考情透视】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受到青睐。
2.国内外文学作品兼顾。
3.体裁由小变大,具有人文性。
4.题型更加开放,个性化阅读理念彰显。意味着试题的开放度会进一步加大。
【考试策略】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提高考生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本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回答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综观全篇,把握主旨。
阅读时,首先要着眼全篇,认真通读课文,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从而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另外,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考生揣摩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答案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所涉及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句子太长,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对所选出的语言信息根据题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进行表述。
4.综合分析,全面考查。
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作答。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
扬州中学 朱学慧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 屋
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1.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2.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
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
1.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2.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引起下文。
3.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
易错分析:
1.第一题考生容易对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不理解,由此,往往感受不出比喻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句中文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中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如“写出对老屋的依恋”“慨叹老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等答案,较为肤浅。
2.对第二题这样的考点较多的题目,考生失误多为对所选句群的内容的理解、概括不全面以及对语言风格把握欠准确。而结构上的作用则要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
3.第三题的回答断章取义、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轻率做法导致不少考生丢分。他们片面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是对年轻人背叛过去的抨击;对老朋友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鄙夷;对往昔美好不在的感伤等等。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开始的开
1.仔细审题
2.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记住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圈记勾画一些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和主旨性句子)
3.读完文章后再次审题,结合在文章中标记的内容揣摩答案
tanya
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 刘二叔拒绝租种 母亲自己下乡去收拾荒田 "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2 张六叔得寸进尺,要求减租 母亲一再退让,求他租种。 4.答案略。 5、吃-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46、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 刘二叔拒绝租种 母亲自己下乡去收拾荒田 "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2 张六叔得寸进尺,要求减租 母亲一再退让,求他租种。 4.答案略。 5、吃-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46、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 刘二叔拒绝租种 母亲自己下乡去收拾荒田 "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2 张六叔得寸进尺,要求减租 母亲一再退让,求他租种。 4.答案略。 5、吃-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46、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 刘二叔拒绝租种 母亲自己下乡去收拾荒田 "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2 张六叔得寸进尺,要求减租 母亲一再退让,求他租种。 4.答案略。 5、吃-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46、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希诺
语文阅读问题,一般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难一点的也就是分析,一般读明白了都能答明白的,大幅度提升的话,就需要不断的做练习,和阅读了,多读一些材料,文章会对考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原贴: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纳狄
因为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首先就是要掌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这个如果是特殊时期的文章,还要联系写作背景和经历等……然后各个问题都要以此为依据作答。
但是我要提醒lz,因为有些题即使不通读文章也可作答,这就是一些常识性知识和解题技巧……
所以即使掌握了方法,但是还要针对考题进行大量练习,才会得到效果(所以以前老师常说,不要为做题而做题,要学会思考,总结经验,这不仅是理科学习的真理,同样适用文科)
很多东西是要靠感悟的,尤其是阅读方面,如果只是古诗和文言文,靠背就可以应付。但是阅读要靠“悟”。而悟的基础是生活。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不可能感悟人生百态……这就要通过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借鉴,所以就是通过读别人的感悟来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如果lz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看《读者》和《青年文摘》,然后每天读一篇,读后写感受,再把认为好的句子记下来,那么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但是如果没时间,在做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把考试练习中的文章作为材料,这样在理解主旨方面会有很大成效。如果这方面做到了,再扣细节……有些话,话里有话,表达的很含蓄,把这些话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通常这也有可能作为考试的题目出现)
原贴:语文阅读技巧
哈达瑜伽-花蜜娗
绿色使者
梅华河
小熙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zzsunyifei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卧龙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紫色的秋天
06 阅读理解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LZlQc02BOXHYUJ3rHwscA
提取码: 66ed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原贴:阅读题答题技巧
坏坏男孩愛笨女孩
畅游天下
[br/]…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Wilson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仙人球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那敢情好了
原贴: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