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和网络小说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所有写名著的作家,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传世的,他们更多求的是“名”而非“利”,所以在写作时后特别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以及作品的信息密度等等,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会特别注意情节的裁剪,会做到字斟句酌,力求用笔俭省、文字凝练,太史公的《史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你看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往往三言两语就活灵活现,像我们读到陈涉世家的时候,太史公写陈胜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这一个动作,就把陈胜那种不甘久居人下的抱负给写活了,像我们读高祖本纪的时候,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辆,喟然太息,说,大丈夫当如是!太史公只是如实地照录了刘邦的感叹,就把刘邦那种心怀大志向往人生赢家的样子分毫毕现了。
而所有写网络小说的,纵使有心把自己的作品写成IP,但也逃不过按字赚钱的路子,所以当然会尽量拉长拉长再拉长,最好一部作品可以无限期连载下去,所以,即便人们所熟知的大神级作者,猫腻啊,匪我思存等等作者也是这样操作的。
网络小说作家的这种操作其实是很有渊源的,以前那些在报刊上写连载小说的,因为是按照章节收稿费的,所以也是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像《仙剑奇侠传》这种,都是这种套路啊。就是我们很多华人都喜欢的金庸先生查老爷子也是这么搞的,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基本上都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后来查老爷子反复地修改才日渐精良,有那么一丝名著的影子了,倘使金庸先生像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似的一直写下去,根本就没时间修订的话,恐怕这个提问中的“网络小说”换成“金庸小说”也一样成立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作品呈现的载体。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书写工具还是毛笔和竹简呢,金庸写武侠小说的时候用的是毛笔和白纸,而网络作家写网络小说的时候用的是键盘和显示器。
竹简因为数量有限加之过于沉重,限制了司马迁的字数;纸张的出现让书写和储存变得更简单,所以可以写得多一些了;而键盘和屏幕让书写速度变得更快,一个熟悉的打字员一分钟至少可以打230个字,是新闻联播播音员播音速度的一半啊,远超毛笔钢笔等书写工具,所以同样的创作时间可以写出更多的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