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中,请稍等。
番茄小说提示封面名与书名不符
zhoumincindy
要说到小说与历史人物性格特征不符,那真是太多太多了。小说虽然取自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人物,但是又超脱于此。
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就是小说。
比如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的地方,都是在历史当中没有的。比如说三英战吕布,把吕布夸的是没了边儿。
罗贯中作为作者来说,是想要通过这一点来夸大吕布的勇猛。可是在历史当中,虎牢关、汜水关,这是同一个地方,却是不同时期的称呼。
包括吕布击退六将,在历史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也不过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夸赞吕布的勇猛而增添的一个内容。
为了刻画曹操的阴狠,才有了借头息怒的章节。
包括过五关斩六将,这也不过是小说里面虚构的情节而已,历史当中并没有这样的事情。
再来说说这《水浒传》当中的潘金莲,历史当中确实有潘金莲,武大郎和西门庆这三个人。
武大郎本是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也确实在阳谷做过官,而且他在任期间还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的好事。
武大郎是小时候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叫武植。
因为家境贫寒,小时候受过一个好兄弟的照顾。这个人后来家道中落去投靠武植,武植认为这位兄弟的脾气不适合在官场混,所以没有留他在官场做事。
而是选择为这位兄弟,在家乡好好修缮了一番房屋。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又阴差阳错的缘故,这位兄弟误会了武植,在路上就编排了武大郎,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当这个人回到清河县,看到武植为他家所做的一切,想要为武植正名,已经为时晚矣。
这个故事流传了很久,作者施耐庵听说这个故事以后,又把它写在了《水浒传》小说里面。
才造成了如今这样的局面。
yayaares
沉香屑
半生缘
彼岸花
?
看你对好听的定义是什么啦
三毛
安妮
张爱玲(排名不分先后)等作品都是文艺清新般的
个人认为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内容
内容可以为题目增值
比如
我觉得
记念刘和珍君配上文章就超有力度
不过算好听嘛?
原贴:求好听的小说名 书名
yatoupianzic
你看福利页编辑联系方式的最下面一组,品质组(IP向、小品类)这个组就是收其他题材的,番茄上面都市最吃香,然后是玄幻和女频文,其他题材比较冷门,所以没有专门的编辑。
原贴:如何与番茄小说责编联系?
zhangmengby
Jessica Y
这说明现在很多人越来越分不清历史和文艺了。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如果当一些人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它的审美越来越低时,其实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严重问题。他自以为自己对历史掌握的很深,但他已然与文艺离得越来越远。而最可悲的是他还以自以为是的历史知识去审判文艺作品。你想想像这种人缺少了多少快乐,又增加了多少烦恼。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依然感觉不到了小说的快乐,更不要提民间故事和传奇了。
北京miss权
这些指责的人脑子有包、给驴踢了!三国演义又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正史记载,人家就是小说,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虚构、夸张等等都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的。在这里问一下这些猪脑子,西游记跟历史事实几乎没有关系,完全就是神话虚构,怎么没人指责?
四川的流浪猫
大家好,我是汗青观测小先森,我来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吧!之所以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不符,是因为正史中一些故事和正史有出入,例如: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刮骨疗伤等。
1、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描述伐董大军前锋孙坚在汜水关被华雄击败,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还有余温的时间里斩杀华雄,并砍下其头颅进献,而正史中斩了华雄的正是江东之主孙坚,却被《三国演义》中描述成了败下阵来。
2、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承诺周瑜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命人在船上放满草人,给船只绑上草垛,利用大雾以及曹操多疑的性格得利十万支箭,借东风撤回,放在现在也是一段佳话。正史中诸葛亮并未完成此等壮举,而是孙权利用草船借箭,《吴历》和魏略中都有记载。
《三国志》可谓是成也《三国演义》,败也《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别人喜欢三国这段历史,又因为《三国演义》别人认为这段历史就是这样的。
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可以说为什么现在大家这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不知道我表达了这些观点,大家还有什么其他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互相探讨!
宝宝贝贝去旅行
说白了就是有些人读了几次三国志去三国演义秀优越的,各种正史如何如何,问题这是小说讨论区,难道我讨论个西游记还得了解一下孙悟空在历史猛不猛...还有,所谓的正史不就是人写的吗?他告诉写的全是真的,没有偏见吗?经过一千多年的传递中途有木有让人修改过你又知道吗...知道个历史大概不就行了吗,非得去秀优越
走你哥
因为这本书全称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再加上明朝以后这本书影响太大。很多人拿小说当正史看,宁愿相信诸葛亮多智近妖,刘备仁义君主,曹操是史上少有的奸雄
追梦人dream
因为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当键盘历史家,喜欢一点优越感。
这部分人基本上演义没翻过几页,不说去看什么华阳国志,资质通鉴等书去自证查阅,可能连基本的三国志也没看过。可能对三国唯一的信息来源可能是曾经大火的节目某某某说三国以及一些自媒体文章的阴谋论。
然后常常表现为,你在讨论小说情节时,三国键盘研究家们就和说历史。然后你说历史的时候,他们又和你讨论小说。
记得有次我在某视频网站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草船借箭那集下面留言。我大致说电视剧把周瑜形象给拔高了,原著小说中周瑜给孔明准备的工匠器具全不完备,而电视剧中则是周瑜把制造所需全部准备好,不得怠慢。然后有人留言,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其实,看过魏略的都明白,只说孙权轻舟探曹营,船的一边中了很箭而侧偏,于是孙权命令调转船身另一面受箭,船体平衡后安然回营,并没有说是草船借箭。而三国志中无此记载,到底历史上是不是这回事就得读者自己判断。并不能开口就说历史上的谁谁是怎么样的。同样还著名的意淫之一就是历史上的张飞是个美男子。。。甚至有人举出他女儿进宫嫁给后主来得出漂亮的女儿父亲一定帅的可笑言论。
三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再加上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又有当年央视拍的94版三国演义加持,更将三国热推向一个新高度。大家讨论三国本来就是一个知识互相促进了解的过程。
而对于小说的讨论更涵盖了文学方面的讨论,一讨论小说就历史去杠,那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
还有关于过度解读-阴谋论。这个现象非常可怕,不仅在三国中的讨论有大量的阴谋论充斥着。这种现象在水浒,西游记等其它名著中同样存在。阴谋论者往往忽视原著本身存在的设定,然后过度剖析解读,把好的一面也说成阴暗无比。好比是这部分人自己是茅坑里的蛆,所有人都得和他一样。良性的解读剖析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而不是拿着三国演义阅读时,说历史上的谁谁是什么样的。如果要这样做,建议读一遍三国志,再看演义。
多读书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向别炫耀,更不是无理去杠别人,特别还是自己只是半桶水的情况下。
傻瓜走天涯
有谁这么笨,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傻吗?把文学作品当做历史 ,那不是白痴吗?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个“高”字,体现了作者在原有历史上加工、润色,把作者的观点、喜爱渗透进作品里去,这样,就必然跟历史有出入了。批判作品不忠于历史,那不是把文学作品和历史混为一谈了吗?
Swirl
这就是某些人的奇特之处,不如此,他怎么可以一鸣惊天呢,哈哈。
什么是演义,那不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吗。非要拿着一本《三国志》,去指责罗先生的《三国演义》,那往后,你《大决战》之类的电影也甭看了,那里面,可都是演员,既不是真人,也有些虚构的为艺术鲜活而附加的人工成分。你是不是也可以去拿着显微镜仔细分辨,说不定还可以再弄出一本书来。哈。
可以就《三国志》等一些书籍记载,去想法还原一些当年可能的历史真实,这是可以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给很多没有时间去翻看那些书籍的人提供一些史的知识,也不枉是一件好事了。但如果非要根据那些史料记载,去对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演义》,指手划脚,真的是没事找事了。
当代,文学受到物质追求的过度冲击,一些不伦不类的事情,还会出现。所以,社会导向问题已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目前这个物欲颇强的环境里,去为了取宠成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是举动的人,你可以一笑置之,原不可大惊小怪的。在此环境下,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线路的。
viviol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又被历代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享誉国内外。近些年来有些不甘寂寞的所谓专家学者为了标新立异,追逐名利,竟然用历史研究的标准对一部文学名著开展了砥毁。有人竟说:这是一部坏书,提议人们不要读它,不然会中毒太深。这种人为达到出名的目的,直接向古典名著开火,还真的出了名,金钱也赚了不少。说轻了是为了个人私利,说重了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动辄拿史书进行指责、讨伐。其实所谓的史书就哪么客观公正吗?鲁迅先生对史籍有一个评价,意思是:二十四史就是专门为历代帝王做的家谱。撰史者受统治者的授意和影响,不可能客观公正。再说文学创作有其自身规律和体裁,允许想象虚构,因为这是形象思维方法。历史是逻辑思维,从根本上就是两个概念和范畴,用历史评判小说属于驴头不对马唇。更有一些无知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有甚者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涉过,竟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毁谤名著。这是一股时代的逆流,终久成不了气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idoTian
许多人,现在为博人眼球,到处指责三国演义等著作,对四大名著的真伪进行质疑,他们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就是为了自己出名罢了。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中国四大名著 ,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今天的人,没有见过古代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状态,他们每天语言交流,吃了什么东西?喝的什么东西?。
使用的什么工具,都是从古墓发掘一些墓碑记载很多小细节,专家进行推断,而总结出来的。
包括三国演义的四大名著的作者,演义就是贴近生活,作者可以根据他的思考,去创作作品,与历史有偏差,是我们可以理解。
毕竟,作者没有经历当时场景,只能对当时的生活状态进行联想,还有一些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事情,写了出来,这些名著都是讲了古代很多事情。
中国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司马迁的史记,还是比较详细记载了古代历史。
现代许多人,也在质疑司马迁写的史记是否是真实的,史记是留给我们慢慢的研究,但无端的指责司马迁的史记不真实,这是有悖历史的。
司马迁的史记,记录的比较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目前还没有一本,比司马迁的史记更为详细的介绍中国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是我们研究历史,目前最好的一部巨著。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世界,有许多人没事就胡私乱想,编造一些离奇的故事,这些有悖于历史的故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中国历史这么久,没有谁能说清楚,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事情,依靠现有的历史记载书籍,一些演义戏说,只要不太离谱,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
lovedandelion
这恰恰说明了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之大。若是没有三国演义,汉末三国的知名度估计就跟五代十国差不多。就因为大家都知道并了解了三国演义,才使三国这段历史被人熟知,才使这么多人去追溯三国历史,去了解并探究他,要是没有三国演义,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了解三国史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说演义与史实不符,这,恰恰也是三国演义的又一大胜利。
香香雨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指责《三国演义》脱离历史说法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文学。须知,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至于题主所说的。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这是事实,更不奇怪。人家作者罗贯中先生给书题名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史》。我写的就是虚构的故事,是文学作品。你《三国志》写的是历史,各有干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另一部中国名著《西游记》。完全是虚构的。怎么就'没人指责她与史实不符呢?问题有另一本书叫《三国志》,于是,有些人乐此不倦将两者来比较,并指责《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个人认为,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既然你喜欢读历史,你就读《三国志》吧。我喜欢文学。我就读《三国演义》。各取所需就是了。
读书人分开两类。一类是研究历史的历史爱好者,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是背离了历史背景的。对《三国演义》的指责也是这类人发出来的。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他们认为《三国演义》就是一本史书,所以,要更与事实相符。这是历史爱好者的要求。
《三国演义》面对的是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总地来说,文学作品注重的是可读性,艺术性。创作上的史料人物来源于历史,但可以并且应该超越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非常成功的关键所在。其实,这与我们倡导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指导方针是完全吻合的。是值得提倡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也从书中吸收了很多智慧,用于指导我们中国革命。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毛主席也熟读中国通史。是一个顶尖的历史学家。可他从来就没有批评过《三国演义》背离了历史史实。还孜孜不倦地读了一辈子。临终前枕头下还压着一部《三国演义》!
哥德巴赫猜想
随着现代人见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因此质疑《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声音,自然也就出现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又能如何呢?《三国演义》能够在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恰好说明此书是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的!
虽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取了拥刘贬曹的态度,使用了一些春秋笔法,为蜀汉集团做了大量修饰,但是此书的刻画与描述,还是大致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也是因为《三国演义》成书于《三国志》之后,因此罗贯中在创作此书时,自然会采用《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但是历史小说与史书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历史小说允许演绎和部分虚构,而史书则容不得半分虚假!
《三国志》是史书,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却远不如《三国演义》大!按魏、蜀、吴的人物与事件分别记载的《三国志》,因为缺乏故事情节之串联而很难被普通读者接受。
而“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三国演义》,则因其逻辑思维严密,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刻画到位,主体思想明确,而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而且做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因其情节精彩而脍炙人口被历代说书人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这部书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完全是史实,但却不能否定此书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吸引,人们又怎么会对《三国志》发生兴趣呢?花影夫子
指责《三国演义》为小说而不符合史实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历史了解很多,认为历史就应该是历史,而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相信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起码还是懂点历史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提起三国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将《三国演义》贬低一通,以彰显自己懂得多。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反而将罗贯中本来建立的娱乐历史基础打倒,而你又无法建立一个三国历史体系,为什么易中天那么牛呢?不是他历史水平多么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是较早将三国正史通过另一种传播形式表达出来的人!
当然,这几年解读三国的人很多,值得一看的其实没有几个,为什么?没意思!
《三国演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其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忘记了曾从哪看到的一个数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演义》书籍都是中国的销售冠军,可见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如果单纯地将《三国演义》当作一本小说,我想是难以企及这个高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小说,但是小说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纯粹的文学小说大家都是清楚的,《水浒传》虽然有一点三侠五义的影子,但是总体上脱胎于宋代的“传奇”。
只有《三国演义》最为奇怪,他是“演义”,而不是什么“传”“记”,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演义”不就是小说吗?
所以,要研究这个话题,搞清楚“演义”这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现在文学的分类,将“演义”划分为小说是没毛病的,但是即使是在小说中,也起码是“历史小说”一类的。
根据《辞海》中关于演义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说白了,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这不等同于凭空创造,而是一种根据史料进行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历史上这件事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演义的作者只是为他注入情感,能够更好地将他诠释出来。
为什么《三国志》早就已经存在了,人们还要去看《三国演义》呢?
一方面是《三国志》太没劲,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可能看不懂《三国志》!
尽管《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中可读性较强的史学作品,但是整体来说还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范畴,这种史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意思,说实话,我就是现在看《三国志》也感觉没劲,因为纪传体是按照人物来记载的,是“以人为传”的体现,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某个人物,比如我要看长平之战的经过,你找不到,只能从白起、廉颇等人的列传中才能找到。
你要找官渡之战,对不起,没有,只能从曹操和袁绍等相关人物的传记中去找,现在有人写文介绍一个人物的话,从里面可以从头扒到尾,但是像我们这种注重故事情节的,费劲!
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载体以前无非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在《史记》出现之前都是编年体,《史记》出现之后,纪传体成了王道,一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才为编年体扳回一局,这样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宏观一点,但是以时间为主线,还是无法介绍整个事情的全貌。
后来有人又搞了一个纪事本末体,这种形式,就很好地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在记载大事时的不足。
扯的有点远了,总之,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应该说是让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角度,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博采众长了,他创作的作品开启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
但就形式来说,实在是太妙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历史创作方式,罗贯中的创作方式,把整个历史切割化,以时间为主轴线,以人物和故事为辅助线,从而将事情的发展连贯起来,让人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国志》作为史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很多人都不爱去看,但是通过《三国演义》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既有情节,又有历史。
在人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罗贯中的这种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使得本来只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热门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陈寿和裴松之等人的贡献也很大,但是推向巅峰的还是罗贯中。
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热爱历史的同学,有多少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而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呢?
虽然没有人称罗贯中为历史学家,但是要将其直接称为小说家,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笑话,只有对三国这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三国志》反复研究,再结合其他一些野史资料,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作品。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将人物更加形象化,做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变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这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传播最重要的首先是让他热爱上历史,只有兴趣才能带给人知识。
至于历史的真假自然需要历史学者去辨别,千万不要因为《三国演义》有所谓的“史学漏洞”就去全盘否定它,这就好比一部字典中印错一个字,你难道会认为整部字典上的字全错了吗?
飞翼
还记得那句歌词吗?“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正是《三国演义》成功的地方,它把《三国志》里那些生硬的历史传记人物,给写活过来了,赋予了他们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引人以无限遐思。
实际上中国市井历来有这个毛病,没多少人关注正史《三国志》是怎样的,倒是对《三国演义》的段子耳熟能详,每每在街头巷尾争个面红耳赤。
所以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脱离历史去说三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曾看过真正的历史,也对其不感兴趣,他们对三国的热爱和熟悉,完全是基于小说概念而形成的,甚至不少人连小说都没看过,他们靠的是打游戏、看漫画、看动画片。
比如有个人就曾经跟我吹了一堆吕布的事儿,结果我越看越觉得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一问询,他丫看的是火凤燎原,我当时真想一“历史的巨轮”抡死他!
还有个人,咱一群人在讨论一吕二赵三典韦,他跑来张口就是“你们不玩大小姐吗?”
所以有时候还真不是《三国志》的读者在演义面前现优越,而是那些啥都没看,却游戏上头的人在拿着奇怪的知识布道,结果被群嘲了。
当然,拿演义当正史的人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杜撰的历史,大体的时空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再去看《三国志》的话,很轻易就能把握人物关系和历史脉络,哪怕稍微专注一点都能很快梳理掉部分演义中的错误,还原一个主流的历史。这是演义的优点。
实际上,许多人就是在拿演义当历史讲,他们也能依靠演义剧情与《三国志》读者交流,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只要虚心的接受知识,不读《三国志》获得正史知识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人还很多。
但这样也造就了一批半吊子,他们把演义当地摊文学读,又压根不知道《三国志》的存在,又喜欢出风头,于是在积攒了一批“三国知识”后,开始大放厥词,借着似是而非的知识批驳《三国演义》的虚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我就遇到过这么个人,他没读过任何三国,仅看过央视的动画片,再加上平日里学校吹牛的熏陶,以及一点点课外历史知识,便能高谈阔论说古谈今,偏偏口才还比较好,每每能在他们班上靠“揭秘三国演义”得到不少眼球,连老师都赞叹有加。
问题是,他所在的这个圈子里,所有人其实都不读三国,仅对三国有个简单了解而已,他们听的是忽悠,听的是貌似头头是道的歪经,哪里是正经的历史讲解?
我想,大抵那些指着演义骂历史的人,便都是这种情形吧。想想这也不出奇,这世界上胡说八道的人挺多,但又有几个能识破呢?毕竟学问都是自己的事儿,你看他在胡吹法螺,别人看他却是舌灿莲花哩。
裴阿板
咱讲一个现象,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三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说是九虚一实,实际上根本达不到。他不是史书,而是小说,和射雕、天龙八部、鹿鼎记一个性质的书。只不过,三国演义的历史脉络很清晰,就是根据正史开始杜撰的。也就是说,你读的时候,可能真的就会把它当史书去看,特别吸引人,从而让人忽略了正史。
很多人逮住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这个其实就是臭显摆,而且脑子是有一定的问题的。而这种问题,恰恰是一些吃瓜群众最喜欢干的。因为他脑子里装不了太多墨水,有点知识就想着去卖弄。正常人是不会去反驳小说的内容的,因为小说大部分是虚构的。
郭德纲相声里有这么几句:你看电影看小品你知道是假的,看俩人上床睡觉你知道是假的,怎么到我这就成真的了?
其实这就是说一些人鸡蛋里挑骨、猪鼻子插大葱。本身,水平不怎么样。而怎么去体现自己有水平,去反驳一些东西,去文绉绉的显摆一些东西。大意就是:你看那三国演义是假的,你看我知道的比作者多。
这就和一些德粉一样,这些人很讨厌,自己半桶水不怎么样,又特别喜欢拿出来秀,说的自己多么正义一样。一边狂赞德国,一边无脑贬低犹太人,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如何如何高尚。然而这种心态,是一些吃瓜键盘侠最喜欢干的。
这种毛病呢,咱们国家有个词叫自以为是,李云龙还有个台词叫:猪八戒戴眼镜———充什么大学生。
spirithsm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目前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嘉靖本和毛本,嘉靖本即原版的《三国演义》,毛本是毛宗岗修订后的版本,即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增删和润色,使之更具有艺术性。
尽管《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出了对历史的尊重,并没有因为是小说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然而,作为小说,它也有着小说独有的创造,比如对一些人物重新塑造和刻画,但有些却过分夸张了,比如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刘备长厚而似伪。除此之外,一些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篇幅描写的人,在《三国演义》也得到了强化,比如在《三国志》只有寥寥数笔的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加强了他的戏份。
这些过分吗?我认为没有,这种塑造是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罗贯中通过真正的历史,对每一个人物都给出一个基本的框架,然后根据这个框架,他在往里面补充内容。《三国演义》不仅是四大名著之一,还被誉为“第一才子书”,书中的一些诗词歌赋,都极具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让一部分人背离了罗贯中的初衷,罗贯中的本意很明确:这是演义,不是历史,要看历史去隔壁看《三国志》去。真正的历史,远没有小说那么精彩,所以很多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伪三国迷”根本不愿意去深究历史,而是凭借着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东西,很一些看过《三国志》的人辩论。这也就给人了一种错觉,很多人开始指责《三国演义》与史不符,误导读者。
总结《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罢,都不会误导读者,他们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历史,互为补充,真正的三国迷,绝不会把小说和正史混为一谈。
有一句话说的好:经是好经,但是一群歪脖子和尚念歪了,这不能赖经吧?
作者:豫荐你,百万爆文作者,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人类历史讲述者。欢迎关注!
spain-te-espera
历史本身存在四种形态:
一、真实的历史:客观真实存在的
二、记录的历史:史书类,因著作者(记录者)个人情感、认知,所处朝代、社会情况等因素,于真实历史会有偏差。例如史官写当朝会倾向于歌功颂德,记录前边多会针砭时弊。
三、演义的历史:根据史书等基础信息,加以文学渲染,故事情节设计等以达到感染性、传播性的目的。提问者观点正确,不能拿演义去对比史实,就像不能拿传统武术和自由搏击对打一样,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不同的。
四、传说的历史:没有历史依据或是根据部分历史杜撰出来一系列内容
综上所述,拿史实衡量批判演义,是不合适的,如此这般,古装剧可存者无几!
非FFF
一部历史小说,必须忠于史实,并深入挖掘其中细节。三国演义违背了这一创作原则,终于在今天遭遇质疑。此事也表明了中国人的文学鉴赏力的提升。
cuihu哦
从来没有人指责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但是有很多普通人把三国演义当历史。并且写了很多文章,比如说某个文人在网上发了一个文章,说关羽是诸葛亮害死的,然后引用了很多事例,这些事例全部来自于三国演义。很有可能这个作者是故意这么写的,只是为了博眼球。但是你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是别人不一定知道。从三国演义成熟的那一天,就有人说是7分实,三分虚,已经说了几百年了,现在还在说,我估计还要一直再说下去。
bobzhouwei
拿演义当历史的人很奇葩,别说演义了,就是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能作为参考,演义就省省吧,那就是根据某些历史背景杜撰出来的小说而已。反应的不是小说所写历史的事实,往往是反应作者当时社会的某种现象或者是某种理想和愿望吧。
mm/mg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是这种欲望助涨了一些人的自以为是
——碧海梵天语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不符?
把历史跟小说相比较,能做出这种事的人,只能说是很无脑。
现在我正好在写一本三国题材的小说,也遇到过很多读者无脑的评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有些人自以为是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我们学习东西方便了不少。
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揭秘类的文章,很多人都喜欢看。
那难免就有些人觉得自己知道了不一样的东西,就有高人一等的心态。
随着他们知道三国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看《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不顺眼了。
加上有很大一群人知道三国的东西只是通过《三国演义》。
最后就难免出现指责《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的观点。
这样既变相打击了别人不懂历史,也抬高了自己。
就比如我在我的小说里面写了这么一句话,诸葛亮的才智是郭嘉的十倍不止。
下面马上就有读者评论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类的话。
还有甚者说抨击我不懂历史。
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我加起来看了不下于十三遍,三国的史书我也看了不少。
他们说的这种观点,我也早就看到过。
这些人可以说连小说是什么都没闹明白,只要允许,作者想怎么写都是可以的。
只是有些人自以为是,仗着自己懂那么一点知识就拿出来显摆。
其实他们压根不知道他们那点东西都不够看的。
二、有些人故意为之人都有表现欲。
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曾经看到有的读者有过这样的评论:我花了钱看小说,我说两句话难道都不行吗?那我还花钱干吗?
而且发出这种观点的人还不止一个两个人。
所以有人说出《三国演义》跟历史不相符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
他们就是故意这么说,找一点存在感。
通过这些事,我总结出一个道理。
不管是人还是物,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出来,就必定会受到人的批评。
所以有些人明明知道是在看小说,还是会把小说跟历史挂钩。
只要想通这一点,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左右手』
因为古代文化人是要背经史子集的,三国志属于必读,更不会拿三国演义当正史看。普通老百姓听书是乐子,文化水平也不足以质疑演义是否正确。
现代人普遍文化水平提高了,但三国志并不属于必学科目,往往根据游戏、影视剧了解历史,很容易就把演义当正史看,等到爱好者读了三国志就会质疑演义的史实性。
另外,以前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是两拨人,相互间没有讨论的交集;现在读演义和志的是一拨人,而且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在一起讨论。
牛多多爸爸
名著就是名著。
各种阶层,各样品味的心态,名著展现在他面前,结论就是自己的影子。
伟人,从中悟出的是韬略。
能人,得出的是道理。
常人,看的是小说。
阴谋人,找寻的是心机。
捡垃圾的,书中探讨的总是千年抛弃的垃圾,拿出来说事。
儿童,逗乐,就是连环画。
总想用历史,借口,寻求理由的庸者。头撞了南墙,也总想找个理由,历史上有谁也撞的头破血流。
……
leafrain_001
虽然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行为,但我并不反对,只要不违法不反道德人伦,研究研究呗!既然红楼梦有红学,三国演义当然可以有三国学,没准还能提高史学普及研究呢。此外,越来越多就说明这种行为有市场有人爱看,其中也不乏抱看热闹心态的。
随亦
原贴:番茄小说封面怎么弄?
青苹果cici
原贴:番茄小说封面怎么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