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说是作者受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启发而写的,所以,里面或多或少有一些情节在现实中是存在着的,完全虚构和完全真实的小说都是不存在的。
小说的虚构性
太阳花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原贴:小说都是虚构的吗?
玛丽玛丽红
男主,:东方夜明,佐藤澈轩,上官逸轩,欧阳斯澈。。。。。
女主:千叶梦璃,平野阡陌,慕容思忆。。。。
(千叶什么的都是日本的复姓,你是想写小说吧,我也是一位小说作者哎!名字若有不满意告诉我一声,我帮你重想
阿拉蕾爱旅行
虚构类小说是指根据虚构或者想象进行的创作的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非虚构类小说是指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进行的创作的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
虚构小说是指根据虚构或者想象进行的创作的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一般都有虚构和想象成分,但这种虚构与想象都以事实为基础,一旦离开事实,虚构与想象就失去其意义。
有的历史人物或者传记之类也有虚构与想象的成分,但也都以事实为基础。所以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真实程度如何,而在于如何将事实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发展: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由美国自由作家雪莉·艾力斯编著、著名翻译家刁克利译较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一书。
该书收录了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奖得主David Vann、手推车奖、怀丁作家奖得主Natalie Kusz、新英格兰图书奖获得者、《美国佬》撰稿人Suzanne Strempek Shea、普利策新闻奖得主Dianne Aprile在内的近百位美国当代著名写作人的非虚文学写作教学课程并辅以写作练习。
囊括了包括写作灵感培养、拼接式写作、人物刻画写作、场景(空间)写作、多线并程写作、隐喻与展现写作和“感官式写作”在内的几乎所有第四类写作培训和技巧练习。
该书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写作领域第一本系统的教材式书籍。编著者雪莉·艾力斯认为,写作是可以培养的。学界评论认为,本书为写作人进行非虚构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一批学界人士也开始着手创建非虚构文学写作(创作)体系在中国的落地。
heliahuang
小杰爱穷游
飞夭夭
乖乖晴天娃
yonni_yy
redrum2407
xueyan_
cutoly
╰ゝ Cat .
章学诚在评论《三国演义》的时候,他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他讲这个事实如果咱们说是“史录”的话,这是基本可取的,但是如果说是“史实”的话,是无法判断的,是在这个意义上去看。《三国演义》的确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基础上、同时参考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胡三省的注等等这些历史记载的文本,就是咱们讲的“史录”的文本,在这个基础上,参照民间长时间的历史传说,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和历史意识重新加以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所以它叫演义。它演的是什么义呢?表面上看演的是《三国志》和《三国志》注这些“史录”之义,但既然是演这些“史录”之义,就有演义家,小说家的选择和小说家的虚饰的成分在这里头。
当然和三国志平话相比较,《三国演义》应该说更接近“史录”,三国志平话更多的虚构的成分。这里也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有更浓重的文人写作的特点。文人写作更倾向于实,而它们的实就是历史已经流传下来的这些文本,经过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这些文本,他认为这是实的。他们认为所谓历史,能不能看到历史,就是以“史录”的面貌展示的,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注、《资治通鉴》等等,所展现的历史,这是实的,而在这以外的东西,大概是虚的。
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小说不仅允许小说家的想象虚构、主观表现,而且不管你允许不允许,小说肯定包含着小说家的想象虚构和主观表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小说家的想象虚构和主观表现,小说的创作绝对不可能成功。《三国演义》也是一样的,《三国演义》的确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就是咱们讲“史录”的这部分文本,它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它调动了小说家自身的那种想象虚构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小说家对历史的一种洞识,就是小说家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念,对所有这些材料进行了重新的处理,创作出了不朽的小说作品,就是《三国演义》。
所有在论述或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咱们要评价它《三国演义》的历史感、历史真实的时候,咱们要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的叙事的整体价值、整体意识、整体观念是不是有意义的,是不是有价值的,咱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评价。
西边取经
《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据说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评价用了“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个断语,后来评论者多赞同此说。以致很多热心的历史、文学爱好者甚至研究专家寻找其“七分史实”是哪些,其“三分虚构”又是哪些。这是很荒唐的。《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心构思的小说,不是还原真相的历史。《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掌故文化都是似是而非的,是一部百分之百的文学作品,不是历史书,不但不是七分历史,连三分也没有。 《三国演义》的叙事自成体系,完全不是一个历史知识的传承体系,而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形成体系。《三国演义》由民间传说—评书词话—戏曲曲艺—小说故事这样的文学体系发展而来,最终由罗贯中等将这个体系进行了一番颇为接近历史的改造,定格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发展、形成过程完全文学的,不是历史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不是真实历史人物的再现,而完全是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无论行实、资历、性格、观念,都与真实人物存在很大的距离。 另外,在描写、叙事方法上,《三国演义》还有很多“巧安排”。所谓“巧安排”,有二:一是巧妙地将野史、传闻融入正史,其中很多内容早已被证明是“莫须有”的故事;二是一些可能真实的历史事实却被进行了一番大手术,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与真实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就更大了。 《三国演义》中写了很多战争场景、政治场面、文化风物、建筑器物、历史掌故等等,这些场景和文化,未必是汉代历史和文化的再现,很可能是唐宋元各时代的一个大杂烩。尤其战争场面的描述,大半源于戏剧文学而不是历史叙述,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 总之,《三国演义》不过是借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素材,编撰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学故事,既非真实的历史,也非真实的人物,而是自成体系的故事面貌和生动鲜活的小说角色。不要把小说当历史看,正如不要把历史当小说看。“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容易混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把小说当历史,诱导读者在小说中找历史,诱导专家学者参酌厘定“七分”、“三分”的内涵,容易对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掌故文化发生错误理解。把历史当小说,将评价小说人物形象误作评价历史人物,误入歧途,发出如“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荒谬之论。其实,文学作品的人物,都不是真实的、呆板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好的文学形象一定超乎人的想象,达到人的审美极限,也就是到达了极致。这样的人物,才是有冲击力的。换句话说,成功的文学形象——多“近妖
小Young,Ru和妖精
siruis
纲丝小楠楠
虚构类小说是并非实际发生在现实生活与历史中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
比如玄幻、魔幻、仙侠等。
非虚构类即现实类,都是有迹可循,真正存在的题材、背景、人物等。
小说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居多,毕竟需要戏剧化,而且修饰过后很多与现实不符,所以说只要梗概是现实的,基本就可以定义为非虚构小说。
左左右右
原贴:写小说能不能把历史虚构
Carolina
小爱STAR
小说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我们每看一篇小说时,总会觉得小说里的情节与人物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但经过作者的笔,写的那么好。
小说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就是说:没有生活的小说是无本之源,这样的小说大家看了后,会让人说;纯属扯淡。
但小说又不完全等同与生活,生活经常是枯燥的,但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小说,则给人以一副动态的画面感,让人有兴趣看下去。
为了达到即真实又吸引人的目的,作者就要精加工,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因此说:小说是有实有虚,但符合生活。
原贴:小说一定都是虚构的吗?
元元
纯属虚构的小说,不会是好小说。更不可能成为名著。
小说,是作者根据生活中人物原型提炼出来的既不是真实又不是虚构的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属文艺理论的课题,这里不是讲座,不能说太长。
名作都不是完全靠虚构,可举很多例子:“红楼梦”里曹雪芹的家族,“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林海雪原”里的少剑波,“家”里的巴金……无不都有作者的影子。
要写出一部让读者爱不释手的好小说,作者一定要从亲身经历中提炼。正在头条连载的小说“远方”中有一章“作家的幻想”,讲到了学写小说,做作家。欢迎有爱好的读者欣赏。
原贴:小说一定都是虚构的吗?
lynesey
小说写作具有虚构性,“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但小说的内容来自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这些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
小说塑造的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小说刻画的人物,故事情节,描写的环境,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具有现实依据,不能说完全是虚构的。
weiqiang1975082
这话原则上没毛病。
既然是原则,就说明是基本遵循,是一篇小说的纲目。
但凡事就有例外。比如题主言及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尝试着试写写实小说或者说纪实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实小说正在进行时,不过是尚没大面积铺排开、得不到一致拥戴而已。
曾经有人质疑写实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说如果这样还不如直接写一篇《史记》来得直接和方便。而且这种声音绝不在少数,具有很强烈的抵触意识和压制行为,简直形同铜墙铁壁,壁垒森严。
但《史记》很容易限制人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有一条很清晰的划界让诸多尝试者望而却步,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因为史实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早已形成了既定模式,而且也过于沉实厚重,没有胆略是不敢承接这样的压力的。小说则不然,它可以抛开事实的禁锢和圈闭,采用虚构的人物事件来刻画理想的叙述氛围,让读者沉浸在作者苦心孤诣极力营造的故事环境之中,比写实的史书更有可看性和故事性,也更能突出作者的表述意图。
小说的虚构也并不是天马行空胡作非为的虚构,而是要建立在可靠、可信、可据、可典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生活的基本规律和人文认知。也就是说,即便是虚构,也不能写的太假、太奇、太离谱,直接把人写死或者让死人复活,都是违背科学真实的妄作,比如有一些云山雾罩、颠倒黑白的某些网络文学作品。
虚构,是指故事本身可以虚构,但情景、细节要绝对真实,符合人物设定的基本走向,也符合现代人们的科学认知。
图片来自网络
莲子心blog
文学作品看你怎么理解,你的文化,思想,地位,角度不同对文学作品认识也就不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内容真假虚拟都可以的,要看这部作品对人和社会发展作用大小和价值。
兎_妳妳
是虚构的,但不是假的。就好比你对别人撒谎说你去公园了。公园是真实存在的,但去公园这个行为是你虚构的。小说也一样,小说里的很多常识和逻辑是真实的,但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小说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延续,一种假设,而且情节巧妙的小说还充满趣味,可读性高。真真假假,就像日记。一旦说了假话,就是小说。如果把人物故事坏境刻画好,那就是好小说。也能达到以假乱真。比如史记,很多是虚构的,但司马迁把人物逻辑虚构的很好,就像真历史一样。再比如李自成这本小说,里面很多情节是曹虚构的,但现在却被教科书和网站列为真历史。小说就是有这种魅力,有些会让你觉得可信。毕竟人们本性善良,识别谎言的能力太差了,小孩子容易误入歧途,真以为能穿越什么的。小说也属于一种文化。读者可以从中打发时间,或者从里面得到快乐感,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在小说中却能发泄。比如打脸,后宫,各种YY。
原贴:小说都是虚构的吗?
馋嘴猫
这么说吧!小说的虚构与真实没有明显的界限之分,但就我而言,本身是写网络小说的。网络小说是属于虚构小说吧!但是如果写的东西,细节很到位,又符合逻辑,被人挑不出刺来,那么网络小说同样可以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其实编故事也正是这样,甭管你的故事取材于哪里,但是都力求能够写得真实,也能编得真实,这样才能给读者以代入感。而网络小说的代入感,不也正是立足于所谓的“真实”吗?
我认识到的真实,并非实际发生的故事,而是能够在细节与逻辑上符合文学要求的故事和小说,不知道这样回答,您能否明白?我是专业写网络小说的,欢迎交流!
andylilmh
不是啊,
西游记是唐朝的时候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时候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玄奘看到经书里有很多错误,等他取经回来时人们都很惊讶,因为去天竺很远,而且他还活着回来了,后人以他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西游记》的大致来源,后来吴承恩先生利用前人的经验又加了一些内容。认为西去路上艰难重重,肯定是有神仙在帮他所以就有一些神仙在里面。元末明初的时候,政治混乱,人们纷纷揭杆起义于是小说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 反应。
《三国演义》
这部书取材于三国时期里面的人物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里面的故事都成了经典。但是里面还有一些虚构部分,比如:赤壁之战,是周瑜火烧联营,可书中写的是诸葛亮火烧联营,
《红楼梦》
主人公贾宝玉家世豪华,而作者的家中也曾风光一时,所以书中所描写的富贵不一定是虚构的,后来曹家因宫廷争斗,而陨落。曹家的独苗曹雪芹也未遇过这大灾。后来贾宝玉家家道中落,林黛玉已死,贾宝玉心灰意冷,于是遁入空门。
《水浒传》
水浒可谓是一本写民间起义的大数了,但是当时社会情况来说这不是不可能的 后来宋江被朝廷招安,一场轰轰烈烈的 农民起义就这样以悲剧而告终了。
屋顶上的陶罐
原贴:如何写纪实性小说?
太空鱼咪咪西亚
文学以语言符号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绘画以线条、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由此构成二者的区别。
文学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彼此之间存在着形态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清楚地表现在二者塑造艺术形象使用的媒介符号的不同。 德国学者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对诗(文学)与画的界限做过专门的论述:“既然绘画用来摹仿的媒介符号和诗所用的确实完全不同,这就是说,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 ” [①] 绘画用的是“自然符号”即形体和颜色,文学用的是“思想符号”即语言。莱辛认为,因为绘画用的是自然符号,所以它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静态的事物;而文学用的是语言符号,因此适合于表现前后持续的事物,即动态的事物。 莱辛的观点揭示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区别。 文学通过语词这种抽象的“思想符号”来充当艺术媒介,而“任何词(语言)都已经在概括” [②] ,所以,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色彩、线条、形体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文学与绘画之间既有差异性,同时又有共同性,是可以相通的。例如古希腊西蒙尼底斯(Simonides,556~496 B。 C。)就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宋代苏轼也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们的意思都在强调文学与绘画是可以相通的。
首先,诗与画的相通集中体现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和配合。绘画的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作用于诗可以使其增强形象性;文学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影响到绘画可以使其获得画意的深刻表现。 诗可以转化为画,画也可以转化为诗。中国艺术历来讲究“诗情画意”,诗情可以转化为画意,画意也可以转化为诗情。诗情和画意之间的互动、转化和配合,可以塑造出更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 如宋代画院考试时就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为题,要求考生在绘画的二维空间画出时间,画出诗意。 一考生以夕阳和野花为背景,画一书生骑马缓缓走来,几只蝴蝶围着马蹄飞舞。这就把“归来”的动态,和富于诗意的“香”都通过画面体现了出来。 老舍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作画,白石老人在画中以奔流的泉水中嬉戏的蝌蚪生动地传达出了诗意。
其次,小说与绘画都属于“再现艺术”,它们的相通体现在小说可以表现绘画性。 波斯彼洛夫认为:“在各个时代的文学里都能看到作家与画家在风景画、室内装饰、静物写生、肖像画等方面的特殊竞争。 ” [③] 小说具有绘画性,在于小说自身的特点。小说可以把心理世界转化为物理世界,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样的描写使“悲凉”这种内心情绪体验以一种物理对象的画意方式被读者所把握。 小说还可以将想象的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在对人的内心幻想的展示上,小说比绘画更胜一筹,因为小说描写的“画”具有一种间接性,它是通过欣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而实现的。
胖胖
写小说可以把历史虚构,写成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顾名思义就是凭借着少量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创造出虚构的新的历史世界。关于架空历史因为网络小说的架空历史穿越类,有很多人认为是带有穿越的是人物(或者其他)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自己的时空(姑且叫A时空)到了另一个时空(称为B时空)的事件。例如架空历史小说浮生萦云。
架空历史小说,也就是历史类的架空小说。架空历史小说可以描写虚拟人物存在于真实历史之中的半架空,也可以是由完全虚构的历史人物、历史时代构成的完全架空。架空历史小说属于架空小说中的一种,分为半架空历史小说和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小说因存在一定的戏说性,所以不能与历史小说归为一类,仅供阅读娱乐。
原贴:写小说能不能把历史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