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八六一 比较早的一本书了,09.10年的时候写的!还算不错的书!
如果喜欢晚清的书! 篡清,新中华1911都不错,天使奥斯卡写的!
"北洋"和现在更新的,辛亥大英雄,都不错!
爱旅游的作作
书名:一八六一 比较早的一本书了,09.10年的时候写的!还算不错的书!
如果喜欢晚清的书! 篡清,新中华1911都不错,天使奥斯卡写的!
"北洋"和现在更新的,辛亥大英雄,都不错!
germanyplu
曾国藩全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笔下文学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曾国藩全集》
第八章田镇大捷
一周国虞横架六根铁锁,将田家镇江面牢牢锁住——
当武昌城被湘军攻破时,太平天国国宗石祥祯、韦俊和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殿左一指
挥罗大纲、殿左七指挥周国虞等率领所部连夜向长江下游方向奔去。第二天下午,在樊口一
带遇到检点陈玉成率领的救援先头部队。陈玉成告诉石祥祯等人,翼王在九江,燕王秦日纲
率领援军目前正在蕲州。
大家商议了一下,都认为此时不宜反攻武昌,不如全部撤退到蕲州和援军会合,再定对
策。经过两天行军,武昌撤退的二万人马,和秦日纲统率的三万人马在蕲州会师。当天夜
晚,便在秦日纲主持下,计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石祥祯在会上沉痛地检讨自己的失误,请
求燕王转呈天王给予处分。秦日纲宽慰了一番。接着韦俊、林绍璋、罗大纲等人都对武昌失
守,各自承担了责任。陈玉成说:“各位都不必再检讨了,从来就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武
昌此时丢掉,不久后还可再夺回来。曾妖头必然会乘攻陷武昌之机,率妖东下,犯我天京。
我军目前有五万之众,足可以在长江两岸占据关隘,阻其东犯。”
陈玉成今年才二十岁。他十四岁投军,英勇机智,屡立战功,天王亲自提拔他为检点,
是太平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他身材不高,却声如洪钟。小时患眼疾,家贫无钱医治,烂
了……
确认后请采纳
茶影
林海听涛写过我们是冠军、我踢球你在意吗等等多部小说,
楼主如果喜欢看可以试一下手机QQ浏览器,
它正推出正版神作免费来袭主题活动,
特别推出血红、跳舞、林海听涛、叶菲夜等20几位大神的经典小说工网友免费阅读,用这个浏览器看小说速度快、稳定、省流量,也没有广告,真是超好用。谢谢望采纳。
LaMei
书名:曾国藩全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YlKbmA-xQR662mtv1N88g
提取码:t8n9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8的分享
第一部 血祭 第八章田镇大捷
一周国虞横架六根铁锁,将田家镇江面牢牢锁住——
当武昌城被湘军攻破时,太平天国国宗石祥祯、韦俊和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殿左一指
挥罗大纲、殿左七指挥周国虞等率领所部连夜向长江下游方向奔去。第二天下午,在樊口一
带遇到检点陈玉成率领的救援先头部队。陈玉成告诉石祥祯等人,翼王在九江,燕王秦日纲
率领援军目前正在蕲州。
大家商议了一下,都认为此时不宜反攻武昌,不如全部撤退到蕲州和援军会合,再定对
策。经过两天行军,武昌撤退的二万人马,和秦日纲统率的三万人马在蕲州会师。当天夜
晚,便在秦日纲主持下,计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石祥祯在会上沉痛地检讨自己的失误,请
求燕王转呈天王给予处分。秦日纲宽慰了一番。接着韦俊、林绍璋、罗大纲等人都对武昌失
守,各自承担了责任。陈玉成说:“各位都不必再检讨了,从来就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武
昌此时丢掉,不久后还可再夺回来。曾妖头必然会乘攻陷武昌之机,率妖东下,犯我天京。
silviashe
筱兔ginny
缪斯主妇走天下
skynorman
北京豪客
爱在冷风过境
dreamcatcher
原贴: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
Mark
原贴:哪部小说的主人公叫陈涛
冬日暖阳
沧海一粟
这个就是曾国藩聪明的地方。
当时的情况是曾国藩带兵攻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就是现在的南京)。
这是的曾国藩兵权在握,功高震主。必定会引起清庭的猜疑引来杀身之祸。
当时有两个选择:
1.进一步,兵逼北京,反了清朝自己做皇帝。就像宋朝皇帝赵匡胤,来个陈桥兵变然后龙袍加身。(当时曾国藩的部下包括他弟弟都提出这样的建议)
2.退一步,像汉朝张良,明朝刘伯温一样。急流勇退,放下兵权,也让朝庭放心。
因为曾国藩个人的性格影响,选择了退一步。这也是个明智之举。当时的情况最忌犹豫不决(汉朝的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要么进,要么退,切忌犹豫不决。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易水寒
曾国藩解散湘军背后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1864年7月,已经湘军会师天京,宣告着太平天国灭亡。此时,已经是四省巡抚兼湘军的主帅的曾国藩治下有多少兵马呢?12万。
这个数据看似不是很大,毕竟当时满清各地的兵力远远多于此。如果仅仅从数量上而言,区区湘军这点人马,完全构不成太大的威胁,那么湘军完全可以被曾国藩保留下来,但是这可能吗?
现实是绝无可能。所以,曾国藩经过一番考虑,就立即下令就地解散湘军,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慈禧表示忠心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是极大的打击了满清势力,是满清寿命将尽的催命符。太平天国主体上的失败,其实并不表明战事的完全结束。这个情况曾国藩知道,慈禧同样知道。曾国藩完全可以打着反贼未绝的理由,继续维持湘军的存在。但是他没有,而是在此时积极解除军备。这其实是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的最好举动。而一旦叛军余孽完全剿灭,那时候再依照命令解除军备,绝对不如现在更加有力。
二、军饷的负担太重要知道湘军成立以来,军饷差不多都是自筹的。而曾国藩练兵要求极高,军备也都大为精良,经过长时间的消耗,虽然能在战争中获得一定的补充,朝廷能拨付一些,但是杯水车薪。长时间的拉锯战已经耗尽了曾国藩的精力,而天平天国的失败,是卸下这个重担的最佳时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曾国藩没有野心湘军虽然仅有12万人,但是这12万人的实力是从刀山火海中拼杀出来,战斗力非一般的部队所能媲美,完全有着以一敌十的能力。如果保留这股力量,那么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即使无法推翻满清朝廷,但是拥兵自重成为一方藩王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要知道相对于腐朽没落的晚清朝廷,列强更加愿意支持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克己奉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野心。
四、湘军自身问题作为战胜太平天国的主力军,此时的湘军勇冠各军,但同样陷入了骄兵之列。曾国藩治军严格,但是随着湘军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治理难度也是越来越难。出现了抢劫民众,屠杀百姓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虽然曾国藩也有被称为曾剃头的光荣称号,但那主要是对待敌人,而不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对湘军军纪废驰的问题深感失望,解散也就可以理解了。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随风驹
曾国藩的中庸之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曾国藩掌握着私人军队,湘军,已经势力庞大到威胁到当朝政府了,有人传言曾国藩可能要夺权了。
注重中庸之道的曾国藩没有太大政治野心但又要保全自己,所以直接放权,请求裁权……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clara33
这就是曾国藩的智慧,功成身退,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解散湘军,其实是为了自保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做为汉人,又受重用,朝廷那帮人时时刻刻都盯着曾国藩,曾国藩一天不解散湘军,那帮人一天都不安心。自古以来,功臣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刘邦建立西汉,诸如韩信等人,是他最大的隐患,刘邦自己不好下手,难道吕后还不好下手吗?再看朱元璋,帮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帮人,基本都被朱元璋杀死了。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会不知道。
曾国藩非恋占权位之人有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着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也有论者说,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有人说,曾国藩没什么不取清朝而代之?
在当时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可是当时曾国藩与清朝开战,胜算也不大,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
目前,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比较低,可是在我看来,曾国藩这个人的才能非常人所及,在那个时代,曾国藩也是左右为难,社会,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品格的主观因素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breathingyoga
在平叛完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内部就有人上言湘军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不能不妨,毕竟湘军不是清政府的军队但是是汉人组建的而不是满人,这就造成了当时贵族人眼中的眼中钉了肉中刺!自古有这么一句话狡兔窟走狗烹!人走茶凉!就在此时的湘军的最高统帅曾国藩做出了常人很难做出的决定原地解散军队,让给士兵们都回家各找各妈!
有些将领和士兵很是不满意想让曾国藩起义造反推翻满人的统治,从新建立汉人政权,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造成的曾国藩忠义,只做清政府的忠臣而不让别人在后面说自己是个忘恩负义之徒,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就这样辛辛苦苦培养的强大的湘军就这样原地解散了!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正版奶猫
平太平天国之乱后,清廷怕他造反,各方面对他限制,后直接令其解散湘军,曾国藩执行了这个命令。原因:一,儒家之学,忠君;二,大乱之后,天下求安;三,明哲保身,自明无异志
手握大军,位高权重,这就是“祸不远矣”!
曾国藩,饱读诗书,深谙为官之道,岂能不知?
即使这样做也不行。慈禧太后还是借着“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严重地打击了湘淮实力派---罢官、充军、杀头。
有谁能如张子房?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紫雨林77
拥兵自重是为臣者大忌,老曾饱读诗书很清楚。曾家兄弟能灭洪杨祸乱,主要是打着两面旗帜,一者卫道旗,洪天王砸烂一切牛鬼蛇神,自己搞了个邪教组织,天怒人怨,老曾以卫道者形象统领一干道学门徒。二者王道旗,满清入关200余年,根基已然稳固,从者甚多。因此,如果老曾拥兵自立,他所持有的王牌将成为他的死穴。出头鸟没有好下场,大泽乡的陈胜吴广、黄巾张角、黄巢、红巾韩林儿等等哪个有好下场?老曾的书没有读到狗肚子里,他心里清楚自己该咋弄。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Q-24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愚蠢之举。
湘勇湘军,本来就只是清廷授意下的临时组建,以汉制汉的一支地主武装。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覆灭,在清廷发动的强大舆论压力攻势下,曾国藩明白,如果不解散,要么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要么成为另一只起义武装。前者不想,后者不敢。
那么,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可能,不解散湘军,而成为一种军阀式的存在?或者其他方式的存在?答案是,历史是人创造的,完全可能。
但曾国藩竟放弃了。
因此,这一方面反映了曾国藩无意成为清廷的眼中钉,更无意大位,甚至无意成为一个清廷不容小觑的大军阀式的地方势力。另一方面,非常明确的是,曾国藩的懦弱、胆怯和无能尽显无遗。坐拥强大军政实力,堪称半壁江山,至少具备让对手胆寒的谈判实力。彼时,满汉矛盾由来已久,本就应该趁机取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或均势。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主武装集团,却放弃了机会,自甘沦落,解除武装。真的让人耻笑千古。
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这样的胆小鬼么。
但如今偏偏有许多人却大谈是曾国藩的什么大智慧,仿佛怎么做都有道理。
其实不过是一个千古懦夫。
.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瞧瞧我的脚丫丫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人往往不能够善终,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世人皆知。那么为什么最后曾国潘要解散一手带起来的湘军呢?
湘军的私人化1853年,太平军出广西,一时间横扫大江南北。清廷的八旗制度早已腐朽不堪阻挡不住太平军的攻势。在清廷的默许下,曾国潘组建了一支新式的军队--湘军,一支都是由同乡组成的军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曾国潘还让自己的亲朋好友、门生同学担任长官,加强了管理。
(可以看到湘军的武器是火枪)
这一些种种的举措极大加大了湘军的战斗力,因为湘军的上下一心,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平叛了太平天国,到1864年湘军攻下南京为止,总兵力已经达到了数十万,而且在武器装备、兵员素质等方面都远胜于八旗军,这一只私人军队怎么会不让朝廷忌惮?
湘军的特殊性可以说湘军中没有一个满人,都是由汉人组成,更恐怖的是他们都来自湖南,说着一样的方言,如果当时曾国潘一声令下,这数十万军队反戈攻打清廷,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康熙时期,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康熙果断弃用汉将周培公,并且组成了一只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就是靠着这支军队平定了王辅臣,但是最后康熙因为周培公拥兵自重将其罢官,虽然周培公对康熙忠心耿耿,但是这就是政治。
所以太平天国已经覆灭,还要这数十万军队有什么用,朝廷难道还要天天供着这数十万人的花销吗?曾国潘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并不想成为第二个周培公,于是他选择了明哲保身,这在当时就是最聪明的做法。
十年动乱,只想休养生息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再到1864的覆灭,13年的时间太平天国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攻占了600多个城市,而战争中受害的只有百姓,最后只剩下涂炭的生灵。曾国潘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看惯了生死,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争夺权力,只想安静的度过自己余下的日子,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曾国潘需要,湘军更需要,做好的做法就是让湘军的士兵们回到故乡,过上平静的生活,没有一个人是热爱战争的!
所以曾国潘自己解散了湘军,一道军令,十年的湘军组建恍如昨日,曾国藩的这一生足矣。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Zhangziyue
1864年6月,湘军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灭亡,一个月后,也就是1864年7月,曾国藩下令,将12万湘军全行解散,仅有湘军水师少部分,经朝廷商议后,改为长江经制水师,巡防长江,解散之迅速果断,不脱离带水,究其原因是两点,一是制度所在,必须解散,二是湘军势大必遭朝廷猜忌。
湘军的两位灵魂人物,左为胡林翼,右为曾国藩。先说满清的兵制,分为世兵制和募兵制,世兵制指兵民合一,八旗就是典型世兵制,国家中央军,绿营开始是募兵制,后来定额兵籍,绿营也成为世兵制,八旗和绿营均为满清经制之师,也就是正规军队。有时候国家遇到重大战事了,官兵不足时,需要从各地临时招募乡兵协助作战,这就是募兵制。
安庆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最早的企业,由曾国藩创设生产枪炮、子弹的军工坊,1862年安庆军械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勇营即是募兵制的一种,勇营军制为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但有一条铁律“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意思是,勇营不是国家正规部队,只是临时需要了,就地招募,完事后就地解散,好,问题来了,曾国藩的湘军,后来的淮军、防军、练军等都属于勇营军制,在平定太平军后,按惯例,湘军必须就地解散,前面讲了,为了巡防长江,仅有少量湘军水师编为经制之师,也就是正规部队。
靖港,湘军水师遗址。所以,在当时,摆在曾国藩面前的是这条雷打不动的铁律,没有朝廷发话,必须立即解散,另外湘军已经完全取代了八旗和绿营的战略地位,成为清廷最精锐的一支战斗力,但这支最强部队不是朝廷建立的,而是汉人曾国藩编练的,尽管清廷数旨建议保留湘军,但做法是全部打乱剥离,其目的很明显了。
坐落于保定的淮军公所遗址,当年淮军办公驻地。曾国藩如果遵朝廷想法,虽可保留湘军,但会被打乱分拆,面目全非,可能仍有人认为这是一支随时能聚拢的曾家军,时间久了必遭清廷畏忌,为了避权势,立撤湘军,自解兵权,这是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与湘军不同的是,淮军和各地防军没有裁撤,主要原因是战乱又开始,捻军、中法战争等,淮军和各地防军成了当时主要国防力量。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Abu爸爸
无论如何,曾国藩都是个汉人,所以满清对曾国藩,对湘军的态度表面上比较暧昧,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清廷的态度内含多种因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湘军都属于被利用范畴,而且是不大放心的那种利用,所以猜忌贯穿始终,这种猜忌并不需要什么实锤,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就够了,这就是清廷当时的心态。
无论曾国藩的人品和忠诚度如何,也无论湘军在最终胜利后是否对清廷有所威胁,满清政府对其防范和戒备之心昭然若揭,这也同样贯穿始终,这在当时的时局下,不用看形势,满朝文武猜都能猜出来,曾国藩和其湘军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既然有猜忌,还有防范,那自然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制约,而反过来说最初的目的,尤其是在湘军获得最终胜利后,肯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所谓的“外部”矛盾,立刻转为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曾国藩当然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解散湘军则成了必然的唯一选项。
这心操的累不累?干嘛不自己招兵买马问题是,满清的兵马少么,并不少,只是战斗力堪忧,不足以为国分忧,这一点其实脱离不开一个规律,绝大多数政权在统治晚期兵马都不堪重用,地方豪强则既能打,又抗揍。
不止满清,在各政权晚期,情况出奇的相似,比如报喜不报忧,比如欺上瞒下,比如克扣兵饷,比如偷吃空额,比如贪污兵备和武器维护费用,甚至士兵穿的象乞丐一样,兵器火枪不但陈旧还都烂了槽,实在太像太像太多太多,我也就不一一详述了,都是一个样,这种规律同样如同魔咒一般,牢牢套在同是封建政权的满清政府头上。
无需讳言,满清八旗尤其在入关前后的那个时候战力确实彪悍,这种战力的由来,与生存环境有关,与生存方式有关,与攸关性命的利益有关,比如不止明朝吃人肉,后金也吃,抢不回来战利品意味着什么,全部饿死。
小冰期属于全世界,又不是大明的“专利”,关内歉收,关外也是大批牛羊冻死,虽然抢了金银无数,但是在缺吃少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用,通膨之下,普通马匹的价格飙升到200两银子,而且能卖还就不错了,马肉能吃,银子能啃么,非常简单朴素的道理。生存压力都是这样,大明的士兵可以临阵脱逃保命,大清的士兵行么?如果抢不到东西就不需要活着回去了,他不能不拼命,他不能空着手回去,承受的压力不同。
但是没办法,满清出了个皇太极,而大明积弱不堪,就如同人一样,生老病死的最后环节,谁也避不开的,好似一切早就成为定局不可改变。这是顺带提一句满清战力的由来。
八旗军最初是满清的最核心最彪悍战力,入关后的清廷对八旗的待遇是很上心的,这是他们核心利益,虽然几个皇帝都提倡骑射,就像皇太极读到他偶像的遭遇后所担忧的一样,一是待遇太好战力和蜜汁一同融化,二是缺少了锻炼战士的环境,比如康熙帝他的骑射倒是没放下,可以左右开弓,可以随意演练围猎,增强了体质,锻炼了阵法和兵士,但是······他是皇帝,他和他身边的士兵可以这么锻炼,全国的八旗兵都能这么训练么,没有那个条件,什么部队都会养懒呆废。
后期慢慢的绿营兵也被顶上了一线,这是出于三点,一是康熙帝觉得国家出那么多钱养兵,但是打仗你们很少上前,这可不行。二是珍惜自己的部族兵力,死道友不死贫道。三是八旗战力已经不能和入关前相比,需要必要的辅助。
日久年深,绿营兵也不堪重用了,怎么办呢,那就“勇”和“丁”呗,按现在的说法差不多就是雇佣兵吧,“勇”没有正式军籍,一般由地方政府招募,而“丁”更低一级,都是乡绅富户豢养,国家也都不承认,只给点钱而已,八旗、绿营还在嗷嗷待哺,养他们就够费劲了,转化为正式军籍对满清来说负担太重。
提起负担,满清的年财政收入太少,这点不容易解决,要多了造反,要少了缺钱,没有全合适的,大明辞退了个公务员叫李闯,闯了大祸,而满清裁员把“勇”裁成了土匪,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敢打敢拼,当兵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去种地,他们心有不甘,所以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政府“勇”打起了复员“勇”,您瞅,这钱左右是省不下来。
对抽再热闹也是属于小打小闹,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起义之初就有一万人,仅仅两年打下了金陵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平军和八旗对练,八旗不敌,和绿营也练过了,绿营惜败,反倒是“勇”和“丁”好歹都能保住家乡,没办法,还是利益问题,大明关宁军的心情,你懂的,辽人守辽土,退后一步是家乡,向前一步是封地,怎么选都得玩命。
湘军成立的契机和过程看着世道不大太平,咸丰帝也坐不住了,家养的士兵能不能用他当然知道,为今之计看来只能改用野生的了,他向丁忧的曾国藩发出了指令,协办团练,初期只是针对土匪,曾国藩觉得就现在这个烂摊子就是孙武再世也是没戏,积弊太多无法有效整改,而且阻力巨大,要想3S首先面对的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官员,也都是人老成精的东西,真下手,谁整谁还真不好说,事实证明,被整的是曾国藩^_^。
曾国藩想起了三级跳,团练中选“丁”,跳级为“勇”,进而取代兵,理想很美妙,朝廷也急着用人,你想咋办就咋办吧,但钱我可是没有,既财迷转向,还要忠心耿耿,这是不可能达成的,别管如何募集兵饷,士兵拿老曾的钱当然和钱主比较亲,清廷又担心汉人不可靠,还不给钱让本地将领本地兵,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为了筹饷,曾国藩也是脑洞大开无所不用其极,积极接受捐款,你不捐?不捐打到这儿我跑了,你跑了,你家产也能长腿跑了?明目张胆的卖学历,卖委任状,也就是卖官鬻爵,摊派富户而且读书人还不能算抢,内贸加税,外贸截流,10多年的筹款额总在3000万两左右,甚至更多。湘军的正式成员,工资是绿营的两倍,而且是工资最高的马军的两倍,这也没能难住曾国藩,至少初期,钱的问题勉强顶过去了。总之,湘军是渐渐地组建起来了,而且人才辈出。
人才辈出是辈出,但相当一部分都是熟人,比如老乡、亲戚、学生,反正有些关系又有些本事的全在受邀之列。3年时间,湘军已经有了接近两万人的规模,还有几百门洋炮,可以说这是一支上下同心的纪律部队,当然,纪律是相对的。从武昌打到南京,原有创收方式,再加上一些不上缴的灰色收入,又经过10年,部队规模扩大到12万人,讨贼主力,舍我其谁。
咱们可没那么大篇幅讲透湘军,再交代一下后续的资金问题,相对战争,最令曾国藩发愁的还是兵饷钱粮的来源问题,怎么办呢?效仿古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奉朝廷之名,你要留下买路钱,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民怨极大,问题是,老曾有的选么?兵变的后果更为恐怖。
为什么解散湘军其实在文初我就说过,解散湘军是必然的,否则不造反的话,必遭忌惮性命不保,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个忠君爱国的主儿,所以也就不领这埋汰从善如流了。
湘军从诞生就有取代八旗绿营的实力,但也只是实力而已,它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事实上,从有了编制起就遭到清廷的猜忌和地方官吏的防范,当然也有眼热的成分在里面,最初曾国藩的决定是明智的,长沙插手绿营就遭到了官僚们的全力“反击”、排挤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凶手呢,被巡抚亲手放了,这就老尴尬了,明明就是下马威,嗔怪曾国藩手伸的过长,这是地方政府和绿营势力的状态。
亲自下令协办团练的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如何呢?“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招布克慎、台涌会其师”,瞅这名字,大概知道皇帝啥态度了吧。
在事件处理上,皇帝是拖鞋、胡萝卜一起扔,其实一边喊加油就可以了,起什么劲呢,一会儿要治以重罪,一会儿要即行革职,一会儿要戴罪自效,一会儿就勤勉可嘉,这种跳跃型抽搐性思维让老曾傻傻的跟不上节奏。
湘军地位尴尬,那曾国藩本人呢,不过算是个不官不绅的团练大臣,关于这点曾国藩没少向朝廷抱怨,但是朝廷选择性失明,根本不理。
就不官不绅的问题,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呢,拿下武昌,赏!湖北巡抚,然而七天后原物归还,因为皇帝后悔了,当时内廷同样有势力角逐,对曾国藩的赏赐某些人是看不过眼的,皇帝也不能全都由着自己性子来,所以后悔未必出于他自己的本意,当时的朝堂,明里暗里把曾国藩照死捅的人,大有人在。
人性中的自私和嫉妒造成曾国藩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曾国藩不解散湘军肯定要面对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四面八方的压力。
军事上的要挟,就在曾国藩拿下南京以后,仅仅因为一千人规模的太平军逃遁突围,朝廷问责曾国荃,慈禧眼也蓝了,母龙一般的习性彰显无余,财宝呢,钱呢?这时候大局已定,顾忌的自然也少了,慈禧当然也能看清,曾国藩不可能造反,所以才追问太平军的财物去向。
与慈禧态度相呼应的,官文自长江上游守武昌,富明阿和冯子材守扬州、镇江,而长江下游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您说曾国藩怎么办呢,别说没心造反,即便有心,面对这合围之势,面对上下同心的排挤和嫉妒,也是力所不逮吧。
用曾国藩干掉太平军,而淮军适时崛起,然后淮军也可以对付湘军,虽然稍显无耻,但以权谋论,以效果论,还是极具效果的。虽然湘军还保持着形式上的部分存在,但毫无疑问,它已经由军事集团转化为政治角逐的工具,凡是和曾国藩有嫌隙的,都是清廷大力提拔赏赐的对象,凡是忠于曾国藩的,或者说和曾国藩关系不错的,那倒霉就是必须的,曾国荃就更别提了。
湘军为清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稳定江山的同时还为满清趟出一条可行之路,稳定了朝廷,稳定了局势,稳定了地方,让大清有了几年奋发的动力,但发条就那几圈,转过以后还是会失去动力,而所谓的同治中兴,虽属粉饰,但也不算全无政绩。
曾国藩最后想到的首先是遣散费,虽然士兵们在南京也抢了不少,但是对这些穷怕了的士兵,曾国藩还是觉得有些愧疚的,将士用命,遣散的时候不能亏了袍泽。
既没兵,还要遣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清廷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基础是不允许曾国藩的“私军”存在的,而这些私军回到家乡后,相当一部分都投靠了举国闻名的哥老会,一个传奇性社会组织。这就为满清最终灭亡深深的埋下一支暗钉,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
.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yhctufei
曾国藩以科举而入官场,在顺利考取了秀才、举人之后,1838年,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踏进了会试的考场,这一次,他顺利的出现在了贡院出示的杏榜上,只是名次不是很好,第三十六名。
在接下来的殿试中,曾国藩考取了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达不到进士标准,就像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对此,曾国藩一直耿耿于怀。
按照他这个成绩,根本进不了翰林院。翰林院是清廷官方培训高官的基地,虽然清苦,但是前途光明,所以天下读书人都以进入翰林院为荣。
机会出现在接下来的朝考中。朝考之前,曾国藩通过湖南同乡劳崇光结识了道光帝的宠臣——军机大臣穆阿彰。
每年的恩科,都会成为朝中大臣拉拢势力的机会,曾国藩朴实的风格引起了穆阿彰的注意。御史劳崇光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且把它传递给了曾国藩。就这样曾国藩拜穆阿彰为师,成为穆阿彰的门生。
在穆阿彰的提携下,曾国藩不断升迁。
1840年,翰林院庶常馆解散,曾国藩被任命为检讨一职。官职是七品。
1843年,升任翰林院侍讲一职,官职从四品。在这一年,曾国藩收了两个弟子:一个是老友郭嵩焘介绍过来的江忠源;另一个是同年李文安的次子李鸿章。他们一个组建了楚军,一个组建了淮军。
1847年,三十六岁的曾国藩在道光和穆阿彰的赏识下,出任文渊阁直阁士、内阁学士、殿试阅卷大臣。
1849年,曾国藩出任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同时兼任吏部左侍郎,官从正二品。道光帝有意将曾国藩培养成为国家栋梁。到这个时候,曾国藩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1850年,道光帝驾崩了。咸丰帝继位之后,重用宠臣肃顺,曾国藩没有了后台。从二品大员混到朝廷一品,曾国藩用了整整十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朝廷的重用。
在咸丰帝继位的第一年,洪秀全起义了。这与曾国藩毫无关系,他被咸丰帝任命江西乡试的主考官,赶赴江西。
经过安徽的时候,曾国藩惊闻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在家丁忧期间,洪秀全早已经一路打倒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了。
眼看着太平天国闹大了,咸丰帝想起了当年扑灭白莲教的经验,开办团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咸丰帝命令曾国藩在湖南开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1854年,湘军建成,太平军西征。从此两个书生开始了十年争斗。
曾国藩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 ,是旧有封建秩序的利益获得者,他所做的是对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良,他维护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他与洪秀全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洪秀全是科举制度的失败者,他主张废除科举,完全颠覆这个对自己造成巨大伤害的旧制度。
革命的目的在于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秩序,然而,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在拜上帝教的掩盖下,推行政教合一的残酷统治,制造了新的不平等,这相比于清廷腐败的统治,又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太平天国运动败亡的根本原因。
1860年,在肃顺的提议下,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一年,曾国藩49岁,他终于修成正果,不再是没有编制的民团首领。
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和慈安太后伙同恭亲王奕沂发动“辛酉政变”,诛杀肃顺等八大臣,扶持同治上台,搞垂帘听政。
同年,慈禧加任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节制江苏、安徽、江苏、浙江四省军务。此时的曾国藩权势达到顶峰。
在1864年,曾国荃攻灭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拥有三十万水路大军的曾国藩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形势在微妙之间。
先是以研究帝王学术闻名的王阊运劝说曾国藩恢复汉人统治。
接下来左宗棠和彭玉麟接连上场。左宗棠对曾国藩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似可问也!”
曾国藩回复:“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爱将彭玉麟直接问道:“东南半壁无主,涤仗岂有意乎?”
曾国荃来得更直接,提出自己可以效仿“陈桥驿兵变”,对哥哥黄袍加身。
对于这些,曾国藩一一回绝,写了一副对联表明心志:依天照海花无收,高山流水心自知。
他知道什么?宦海沉浮,自己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地位,他不是愚忠,他和心腹谋士赵烈士深谋几日,得到如下结论:
1.自己创建湘军,能够战胜太平军,靠的是“忠义”二字。如今湘军历经重组,早就参差不齐,由原来的“忠义”之师贬为野蛮悍匪,这样的军队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能不能得到广泛的后勤物资?
2.在湘军的北面和西面,有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自己与都兴阿、冯子材、官文的关系并不密切。
3.在内部,李鸿章的湘军,和左宗棠的势力已成气候,二人未必站到自己这一边。自己造反,难免会被取代。
4.东南战事刚刚结束,洋人不希望再起战事,扰乱经济秩序,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袖手旁观。
5.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心狠手辣,难免夺权。自己起兵,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鉴于以上考虑,曾国藩在战事结束一个月后,裁撤湘军。只留下湘军核心军队王鑫部和爱将鮑超部的一部分。湘军水师更名为长江水师,交由朝廷管辖。
看到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慈禧暗自高兴。对湘军将领大加重用。
湘军大佬左宗棠先后做到了两江总督,平定了陕甘回变,收复新疆,官至军机处大臣,超过了曾国藩。
部将刘长佑出任直隶总督、杨载福出任陕甘总督、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鮑超出任湖南提督、彭玉麟出任兵部尚书、李鸿章做到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深受慈溪重用,在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Julia.shawn
首先,要弄清楚湘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湘军原本只是一支地方团练武装,没有人想到它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咸丰皇帝让各地官员办团练,以配合正规军作战。曾国藩当时是侍郎,奉命组织团练。湘军的组成不同于当时清朝的军队,它有三大特点:
第一、士兵亲自招募;
第二、严格挑选士兵,必须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
第三、必须湖南原籍招募,多是亲谊、师生、朋友、同学、老乡。
所以湘军是一直个人色彩很浓的军队,甚至可以说湘军是曾国藩私人的军队。
当时的湘军只是一支籍籍无名的偏师,配合八旗、绿营作战。让人意外的是八旗、绿营表现越来越差,而湘军则是越战越强。
湘潭一战,湘军开始崭露头角,获得朝廷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其后湘军攻占武昌,夺回湖北全省,咸丰皇帝龙颜大悦,表示“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这个时候发生两件大事,第一是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消灭,八旗和绿营没办法和太平军抗衡,朝廷只能重用曾国藩的湘军。之后,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不久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第二就是太平天国爆发了天京之乱,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曾国藩最后不负所望,他靠着自己的湘军剿灭了太平军,拯救了大清。
太平军被消灭以后,湘军就被遣散了。湘军的遣散是怎么做的。湘军遣散并非单纯的解散部队,而是撤掉旧部队,重新组建新的部队。
那么为什么最后清军会被遣散呢?首先曾国藩时时刻刻都被清朝统治者提防着。前面提到过,曾国藩的湘军攻占过武汉,咸丰帝很高兴,于是想要提拔曾国藩为湖北巡抚。
可是军机大臣一番话“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咸丰帝顿时脸色就变了,于是便坚持之前满汉大防的惯例,不重用曾国藩。之后曾国藩以客军的身份在江西呆了几年,处境非常为难。
如果不是江南大营被击溃,朝廷没有办法,曾国藩是不可能被重用。曾国藩攻下南京后,朝廷命令僧格林沁通知江宁富明阿,从扬州赶到南京,监视湘军的行动。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朝廷一直对曾国藩有防备。
当然,湘军自身也有问题。从前面湘军的组成就能够看出来,湘军是一直地方色彩极为浓厚的军队。随着杰出将领的去世,湘军暮气沉沉,很多士兵厌倦作战,他们只想劫掠钱财,返回家乡。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没办法阻止。
李鸿章的淮军脱胎于湘军。这一时期,由于李鸿章依托上海雄厚的财力,两年便使得淮军壮大到六七万人,并且采用洋枪洋炮。可以说淮军当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
由于湘军的存在,曾国藩可以遣散自己的军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_沧溟_
曾国藩可不想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事实上,此时的湘军,应该是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
湘军攻克天京,作为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欣喜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曾国藩功勋卓著,但功勋卓著和功高盖主只有一线之间,慈禧太后非常害怕按下葫芦起了瓢,太平天国是汉人队伍,湘军也是汉人队伍。
而这支队伍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八旗和绿营。
所以,慈禧太后要削弱曾国藩的实力,但又不能明着来,于是一场不见刀兵的较量开始了。
舆论压力功成名就后的曾国藩,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朝臣们的众矢之的,弹劾曾国藩和湘军的奏折像雪片一样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但慈禧太后非常聪明,全都留中不发,却又让曾国藩知晓。
曾国藩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奏折无一例外都是在讲湘军在攻克天京后在城中进行的烧杀抢掠,虽然并不都是真的,却也不都是假的。
曾国藩迫于压力,第一次向朝廷提出裁撤湘军的请求,但慈禧太后依旧没有任何表态,曾国藩表了态,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湘军此时正在与捻军作战,恐怕也是慈禧太后不敢过激行动的原因。
僧格林沁的压力其实当时的中国,除了湘军,还有一支蒙古骑兵的实力不俗,满蒙通婚多年,基本上是亲如一家,僧格林沁作为这支部队的统帅,看不惯汉人队伍湘军继续做大,所以看出慈禧太后有意裁撤湘军,便成了最为积极的马前卒。
僧格林沁的奏折比那些朝臣的要更加具体的多,曾国藩本人谨言慎行,没有什么把柄的,但不代表你周围的人都是,所以僧格林沁把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九帅曾国荃。
曾国荃确实不干净作为攻破天京城时的最前线指挥官,曾国荃可没有哥哥那样的品行,他做过私发军饷,纵兵抢掠的事情,据说还私藏了太平天国王爷们的家产不报,这些事情都出现在了僧格林沁的奏折上,任何一个罪名做实了,曾国荃都是要掉脑袋的。
曾国藩为了保护弟弟,只好认栽,让弟弟下野回家,曾国荃无奈,只好照办。
慈禧太后初战告捷,乘胜追击僧格林沁带着部队向苏皖地区进发,名为围剿捻军,实际上谁的看得出来,这是绕到了湘军的后方进行监督。
而舆论战依旧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这回是曾国藩多年的政敌官文,作为满人,十分看不惯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超过所有人,于是他进一步上奏说:湘军中存在“哥老会”,这个组织有谋反之嫌,而九帅曾国荃和哥老会的人走的很近。
在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曾国藩终于认输了,开始自剪羽翼,湘军的裁军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士兵卸甲归田。
但是慈禧太后没有料到的是,这些优秀的湘军将领在脱离湘军后,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正是这些人,最终撬动了满清的根基,将其推入灭亡之路。
慈禧太后看似赢了一时,却阻止不了满清覆灭的脚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xln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历史上的将领们,在把军队招募起来,为朝廷建立了大功劳后,很少有像曾国藩那样,主动把军队解散了的。
(曾国藩)
这些将领们不愿意解散军队,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想手握兵权,继续有所作为。毕竟皇权并不真是什么“上天给予”的,而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别人能当皇帝,只要自己的实力足够,也可以当皇帝。二是自己也想当一个的忠臣,忠于皇帝,不让皇帝烦心。但是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搞过河拆桥的事。他们因为忌惮功臣,所以总要找个理由,把功臣给干掉。功臣要想保住小命,手中必须要有兵有权。
但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将领抱着兵权死死不放,最终的结果便是,战争又将再一次打起来,直到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兵权完全掌握在胜利者手里为止。或者从此引发天下大乱,同时开始又一轮更加残酷的厮杀。
但是曾国藩在攻下天京以后,他却主动解散湘军,至少把大部分人遣散回乡。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丢掉兵权呢?就算他没有想拥兵自大的想法,难道他不害怕被过河拆桥吗?
当然了,我们知道,曾国藩解散了队伍,主动丢掉兵权,但是他并没有被过河拆桥,反而过得有滋有味,并未受任何打击。
曾国藩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像古代将领那样,死死抱住兵权不放,为什么他竟然能获得善终呢?
(慈禧)
我认为,曾国藩能实现这样的奇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想用汉人大臣取代满人大臣。慈禧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同时她是在以奕䜣为代表的皇室成员的支持下上台的。虽然她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下去了。但是她又将面临着皇室成员的威胁。
古代上位的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的做法是,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包括东汉那些掌权的太后们,甚至也包括武则天。他们利用娘家人,来打压皇室和朝中大臣。但是慈禧想依靠这个是办不到的,因为她娘家人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没有可以在朝中掌权的人物,所以这条路就断了。
但是慈禧太后又不能不培置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她看到了汉人大臣在抗击太平军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把这些汉人大臣们提拔起来,用他们对抗满人大臣。并与皇室成员奕䜣等人抗衡。
正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就没有受到打击。
其二,曾国藩解散的只是兵勇,将领们全都留下来了。曾国藩当时把湘军中的兵勇给解散了,而将领们都留了下来,并被朝廷任命到各地去当官。这些人包括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等等重要大臣。他们后来都担任那各省的总督、巡抚,以及朝中重臣。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人至少有二十多个。
可以说,这是曾国藩非常厉害的一个杀招。毕竟士兵们要想召集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而一个重要的将领要培养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曾国藩留下了将领,其实也就留下了湘军最重要的力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想要打击湘军将领,其实是有所忌惮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会担心这些湘军将领们联合起来,给自己制造麻烦。
(李鸿章)
其三,湘军看起来解散了,其实转换成了其他形式的军种。曾国藩确实解散了湘军,但是汉人军种并没有消失,又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这些军队其实是湘军的一个变种。也就是说,看起来湘军解散了很多,力量减少了很多。但军队却以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来。这样一来,既不让朝廷忌惮,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其四,朝廷需要利用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
因为当时的清朝,不仅仅地方上起义不断,暴乱不断,外国列强也不断入侵。清朝当时的八旗军,包括绿营军,都早已失去了战斗力。要剿灭这些不断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打击外国列强,还只能靠汉人军队。
所以,如果慈禧在这个时候过河拆桥,肯定就寒了所有汉军将领的心,汉军将领们将不再为朝廷服务。那样的话,真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也可能提早就完了。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晴和
谢谢邀请!自古以来都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深谙中庸之道的曾国藩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已经位极人臣的他在攻破金陵之后,在接下来的每一步选择都要慎重又慎重。1864年七月,曾国藩攻克南京,同年八月,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而朝廷也立马同意了曾国藩的请求。为何曾国藩要立马解散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军队,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就是为了自保。
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攻克天京以后,湘军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也是最强的。湘军的建制与八旗兵不同,曾国藩将湘军分为塔、罗、王、李等十个营。这些营的士兵都是在乡村上招募的,曾国藩吸取八旗与绿营的教训,认为官僚子弟战斗力弱,只顾享乐,于是在乡村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身体强健,吃苦耐劳,且还能用四书五经,伦理道德 来束缚他们。这十个营都是直接听命于曾国藩。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不被朝廷所担忧都难。当时的清廷已经风雨飘摇,此时曾国藩若是依仗湘军直捣黄龙,清廷毫无还手之力,这正是朝廷忌惮的原因。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于是立马上书奏请解散湘军,以求自保。
(湘军与太平天国激战图)
第二个原因就是此时湘军存在已经没有了合理性。
湘军建立的原因,是清政府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八旗兵与绿营都太过于腐败,与太平天国相遇,一击即溃。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多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想要利用各地地主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组建了湘军。当然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了以后。这支地方武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此时的朝廷上,已经出现了弹劾曾国藩的奏折,如果不加快解散湘军的进程,待到造反的帽子扣到曾国藩的头上。可就再也说不清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曾国荃。
作为曾国藩的亲兄弟,其性格与曾国藩大不相同,曾国荃性情急躁,脾气火爆,而曾国藩为人沉稳,深谙中庸之道。在攻克南京后,湘军在南京城里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曾氏兄弟任由湘军烧杀抢掠。长江上,都是湘军运送湘军掠夺来的财物的船帆。这也是朝廷官员上书弹劾曾国藩的一个原因。况且当时的慈溪已经命令湖广总督官文寻找曾国荃的罪证,当时的湘军也有一部分是哥老会出身。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朝廷想要以此来治曾国藩的罪的话,必会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如果曾国荃一时冲动,带领部下起兵造反,这也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的。
解散湘军这也表明了曾国藩的政治智慧。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是为清廷勤勤恳恳,忠心耿耿,湘军的解散反而让慈禧更加信任曾国藩,也为以后的重用汉人奠定基础。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牛奶の咖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王夫差以后他手下的一位大臣叫范蠡,曾经写给另外一位大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实对于满清来讲,它的受益团体很狭隘,就是入关的八旗子弟或者就是满族人,只要维护这些人的利益,让他们一心一意的替爱新觉罗家族打工,那么满清的江山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永固!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满清的八旗子弟就不想让汉人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虽然成立了绿迎宾,但事实上绿营里面当官的仍然还是满人!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靠信仰来武装起来的,一批人这批人战斗力强悍,当地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而八旗子弟由于人数数量少,而且长时间没有精力战斗,所以战斗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之下,满清几乎都快放弃了长江以南的治理打算划江而治此时,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提的出来就是让汉人自己组建军队!
所以说曾国藩建立湘军本身就是满清,因为太平天国这件事情妥协的一个产物!本来按照满清的想法,他一开始是不打算让汉人自己拥有军队的,现在破例让你拥有军队,前提是什么?前提是你的军队必须用来对付太平天国!
曾国藩表示,我太难了!湘军打太平天国那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的时候被太平天国那几个人摁在地上摩擦!当时曾国藩在鄱阳湖跟人打了一场水战,然后差点气的要跳湖自尽!
后来曾国藩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军队多人数多,装备多没什么卵用!真正要的是一批能打硬仗的不对,所以曾国藩再见李香君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队的人必须要来自于湖南,有湖南组建起来的这一支精锐和骨干,是未来相军作战的绝对中坚力量!
这本身就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军队要提高战斗力,但是提高战斗力的方式有限呀,拿钱砸或者是花时间去训练都不现实,最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依靠着地域方面的关系就是你跟我是老乡是老乡之间互相照应,这种性格和情感最终导致湘军的战斗力蹭蹭的往上涨!
最终太平天国的首都被湘军给打下来了!曾国藩也似乎马上就要做高官了,就在这个时候他解散湘军!
曾国藩解散湘军理由呢有几个大家都能够想得到,首先第一个(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曾国藩不解散湘军,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未来会对付谁呢?满亲可不会说,因为你表忠心就会对你放心!
所以曾国藩紧急的解散湘军情有可原,太平天国死了这个最大的敌人死掉之后,那我湘君曾在的意义就没了,未来无论是地方上面的财权,还是朝廷对于这支军队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与其坐等这种改变对我的军队产生冲击,到还不如我提前放手,算得上双方各退一步!
第二点是,害怕晚节不保!当然当时的满清,他的对手不止太平天国,还有当时的列强,但是三国翻译心里什么亲属就他手里这点儿军队这点儿装备想跟当时的列强打根本就不可能!而且在这之后朝廷方面肯定是要对湘军进行裁撤!不说其他的,按照老传统这支军队肯定要重新编入绿营兵!那么曾国藩辛辛苦苦创造的这支军队,最后归到谁的麾下?我说过了,绿迎宾的统领肯定是满人!
这个时候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是怎样一种情况谁心里都清楚!真要这么干,曾国藩晚节不保,湘军晚节不保!
不说其他的,你看李鸿章就最清楚了,李鸿章想打仗可后面不让了怀军在平壤只有一天的弹药和粮草,朝天硬是一分钱都不拨出来!回头还有一个自称自己是中心大城的老家伙,天天在朝堂上面吵着要弹劾李鸿章,要弹劾怀军,你在长城在外面被人给屠杀,你还在这里窝里斗!
最后李鸿章被逼的还得去东京去签那个条约!这是什么,晚节不保的最高案例呀!
所以说曾国藩为什么要裁撤湘军,第一害怕自己被满清政府开刀,毕竟自己势力庞大,而且相比较于李鸿章自己似乎更加不得朝廷的信任,第二害怕自己晚节不保!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wayjq1006
曾国藩是近代被中国知识份子捧的很高的人,甚至被很多人称为圣人,曾国藩家书也是很多人摩拜的家教圣书,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传说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左宗棠曾经写信给曾国藩劝他起兵当皇帝,曾国藩不肯,不仅不肯,反而主动裁撤湘军,让朝廷极为满意,按理来说,曾国藩以剿灭太平天国起家,军队就是他的命根子,为什么他会主动裁撤湘军呢?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曾国藩给自己的定义还是一名职业官僚,追求的是出将入相,主要还是琢磨怎样当官,怎样生当太傅,死谥文正。带兵搞团练只是手段,现在太平天国剿灭了,他自然可以功成身退,搞自己的主业———当官去了。
不光是曾国藩,包括中国近代的汉族强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他们都是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通过搞团练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他们在第一时间内都选择了裁军,而且之后都把主要心思放在了做官上,更多的关注下马治民,而不是上马治军,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李鸿章的淮军,但是李鸿章也只是把治军当成维持自己政治影响力的手段,他的主要心思还是放在做官上了。
其次,湘军虽然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为清政府立下了大功,但是实际上不能夸大湘军的战斗力,湘军获胜的主因,可以说是得益于太平天国内部的党争以及太平军高层在占领南京后的迅速腐化,同时在攻下南京后,湘军也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甚至为祸乡里,裁撤湘军势在必行。
太平天国的主力是从广西跟着洪秀全,杨秀清打出来的几万老兄弟,虽然太平军一路上攻城掠地,裹挟了大量的人口,看起来军力急剧膨胀,但是能打硬仗的还是这几万广西老兄弟,林凤祥,李开芳之所以凭借着两万余人,能一路打到天津,靠的也是广西老兄弟,随着战争的持续,以及持续不断的内讧,先是利用韦昌辉杀杨秀清,再是利用石达开杀韦昌辉,而后又逼走石达开,广西老兄弟自然是越来越少,太平军军力也是越来越弱。
人称曾国藩打仗靠的是结硬寨,打呆仗,说白了在曾国藩这里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出奇兵,耗死对方。这种战法在初期其实效果很差,曾国藩曾经被逼的要跳湖自杀,但是随着太平军自身军力的衰落,曾国藩这种打法逐渐迎来了春天,靠着这种死拉硬拽,往死里拖的打法,曾国藩最终攻破南京,取得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首功。
攻破南京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据说和其他将领私吞了洪秀全的“圣库”。也就是洪秀全这些年在江南搜刮的巨额财富,且不论真假,攻破南京城后,湘军对南京进行过彻底的洗劫,据说连南京房子上的木头都拆下来用船运回了湖南老家,湘军将士都是赚的盆满钵满,湘军迅速的腐化了,有钱之后的湘军,也难以再为曾国藩卖命,都想着早点回乡享受胜利生活了。
最后,剿灭太平天国之后,做大的团练势力就成了清朝的心腹大患了,可以说如果当时这些汉族强人一意造反,清朝也没有能力抵挡,但是由于这些汉族强人最终目的是做官,最终选择和朝廷合作,那么裁撤军队就是必然选择。
利用团练剿灭太平天国,对于清政府来说是无奈之举,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拥兵20万的曾国藩未必就比洪秀全可信多少,于是深知圣意的曾国藩在攻下南京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裁撤湘军。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Z小贤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地方武装消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
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下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随后定都于此,建立了太平天国。
太平军声势浩大,很快占据了清朝半壁江山,长江以南成了太平军的天下,此时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军根本“忙不过来”。
当时慈禧被太平天国洪秀全折腾得焦头烂额,老妖婆束手无策,前方告急文书如雪片飞来,朝廷却要兵无兵,要钱无钱。这可怎么办呢?
此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曾国藩主动请缨回老家湖南招募乡勇。他对慈禧说:“朝廷有难,财政紧张,我不要朝廷的一分钱,自筹资金打造一支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军”。
慈禧一听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急忙说:“有劳爱卿了,你先想法把军饷筹备好,朝廷手头一宽裕一定拨付给你,赶紧回去吧”。
(湘军)
曾国藩 本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他回到家乡后发动当地乡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组建了一只上万人的地方武装。
这些“乡勇”乡土观念很浓,曾国藩让当地的小知识分子当头目,领导手下的这些乡勇,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还别说这些“散兵游勇”作战很给力,在江南无数次战斗中湘军磨练成长,最后竟然发展到了十几万的军队。
曾国藩原本是利用这些湘军配合清朝正规军作战,谁知后来湘军成了主力部队。
经过和太平军11年的死磕,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自杀身亡,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曾国藩手上有12万湘军。
然而就在太平天国灭亡不久,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解散湘军,要知道此时天下并不太平,北方的捻匪和白莲教依然很猖狂,曾国藩为何要做出这种决定呢?
(慈禧)
原来曾国藩敏锐觉察到慈禧对他产生了戒心。本来慈禧对地方武装就不放心,只是迫于无奈才让曾国藩招募乡勇的。
“消灭了太平天国,救大清于危难之中”,曾国藩因此声名远扬。他手下的将领怂恿他割据称帝,说实话如果说曾国藩没想过称帝这事那是骗人的。
然而曾国藩平时向湘军将领及士兵灌输的思想左右了他,湘军之所以能够作战勇敢,是曾国藩灌输这些人“忠孝仁义”思想所致,现在如果他要称帝,就击碎了他在湘军将士们心中的高大形象。
再说各国列强也未必能接受他。有鉴于此曾国藩不敢称帝,既然自己没有野心,为了让慈禧放心,他只好决定解散这些湘军。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养这些军队感到力不从心,十几万的军队,每天的吃喝就是一笔大数目。
此时慈禧认为,既然太平天国已经灭亡,留着这些湘军也就没多大意义了,因此逐渐减少和推迟拨付湘军军饷,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之一。
(曾国藩和同僚)
第三个原因就是,这些湘军经过战争的洗礼都变成了“兵油子”。战斗力越来越低下,但对烧杀抢掠却很在行,成了危害百姓的军队。曾国藩是洁身自好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他也要解散这些湘军。
第四个原因就是曾国藩受到了一些朝中大臣的“羡慕嫉妒恨”,为了表示低调做人,与其让慈禧过河拆桥,不如自己主动拆桥,这样还能赢得慈禧的好感,不得不说曾国藩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奴才。你觉得呢?
文/秉烛读春秋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小N
第一个原因,就要说到曾国藩一辈子为人处世的原则,那就是“慎独”这两个字,他为人非常谨慎,懂得明哲保身当时太平天国已经灭了,没有了敌人还坐拥数十万部队朝廷难免对他会起疑心。最近看了很多三国的评论,都说当年曹丕早就想杀司马懿了,但是得留着他对付诸葛亮,我觉得司马懿在诸葛亮玩空城计的时候不杀诸葛亮,也是觉得他自己如果没了诸葛亮这个对手可能要被曹丕弄死。曾国藩多聪明谨慎的人前车之鉴,那么多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呢。
第二个原因,军饷长年的战争使的长江流域的农业受到很大破坏,太平天国灭了之后,不打仗的湘君白白耗费大量军饷,曾国藩不堪重负。
第三个原因,军纪,湘君的将领常年打仗已经习惯了三光政策,例如他手下的鲍超,攻破南京后把南京城洗劫一空之后大开杀戒。后期的湘君军纪极差已经到了有点不受曾国藩控制的地步。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所以他才裁撤了湘君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xuleixuhb
自保,曾国藩是个情商极高的人,他知道湘军如果继续发展壮大会“势大压君”如此一来中央必定对曾国藩出手,所以为了自保解散湘军,但是虽然解散了,李鸿章的淮军继承了主要遗产并延续下去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许许
叶泽涛方怡梅是小说草根之路又名《红色仕途》的主角,是作者鸿蒙树创作的一部现代官场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一个草根进入官场,一路的升迁有着机缘的巧合,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政绩,更有着官场那无处不在的权谋之道,从青涩到成熟,从草根到顶峰,官场之门为他而开!...
原贴:叶泽涛方怡梅是哪部小说?
daphne
原贴:御剑听风的有声小说有哪些
豆宝宝
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