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对赵国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
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看似一块玉璧换15城有点荒诞,这背后藏着秦王的政治试探。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译文】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
赵王想不给他,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
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办法,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
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赵王便派他前往。
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
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蔺相如完璧归赵这段故事大家在初中课本上都学过,大家都被蔺相如不畏强权,不辱使命的壮举所折服。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块玉换十五座城池,是不是有点荒诞不经。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恭喜你,你离真相不远了。
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隐藏在完璧归赵背后的惊人秘密。
咱们先说说秦国,这位秦王是战国期间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期间南征北伐,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但是在他在位的前期,秦赵之间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维护了很长20多年的和平。
相比较同时期秦国对除了赵国之外的其他五国不停地发动战争,基本都是秦国取胜。
各国都被秦国折腾的疲惫不堪,却又无可奈何。
那么,为什么秦赵之间能维持长时间的和平了?
1、前赵王对秦王的上位扶持之恩当初秦昭襄王的哥哥秦武王赢荡因为举鼎受伤去世后膝下无子,秦国国内对王位的争夺非常激烈。
此时的昭襄王还在燕国当人质,本没有机会即位,是赵国的赵武灵王给予秦国朝堂强大的压力,并且派兵一路护送昭襄王回国登基。
所以秦王对赵武灵王的支持非常感激,在其在位期间没有征伐赵国。
2、忌惮赵国的实力第二个原因是这么赵武灵王也是位雄主。他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羸弱的赵国一跃成为赵国末期的强国。
后来赵王曾假扮赵国的使者和荀子出使秦国,给当时年轻的秦王留下了心理阴影。
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
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即赵武灵王)
后来赵王出击匈奴,秦国也出兵10万到边境待命,以防赵军战败匈奴进攻秦国。
结果赵军打的匈奴丢盔弃甲,给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基于以上原因,秦赵2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相安无事。
后来赵武灵王去世,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即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秦王毕竟是准备统一天下的主,在他的棋盘上,韩魏燕齐都已经被打趴下了,能对统一造成威胁的,就是楚赵两国了。
忍了这么多年赵王终于换了。
秦王准备对赵国伸出他的魔爪了,要求赵国献出和氏璧。
完璧归赵其实就是秦王玩的一个游戏,目的是了解新赵王的为人,同时试探赵国的虚实。
蔺相如完璧归赵看似风光,但是暴露了新赵王并没有他爹赵武灵王那般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赵国对秦国的恐惧,可谓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
果不其然,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20余年的和平被打破了。
完璧归赵在战术上可谓出彩,但是在战略上却输了。
同样的事情,看看齐国是怎么处理的?
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法章病逝。秦王得知新继位的齐王年幼,其母以太后身份主政,觉得自己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于是派使者去一探虚实。
战国策·齐策六:“秦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齐襄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这就是成语“齐后破环”的故事。本想使齐国难堪的玉连环,被齐后当场砸碎,让秦使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战国争霸,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貌似彬彬有礼、实则暗藏杀机的秦齐斗智,虽然难住齐国群臣,君王后却谈笑间“引椎椎破之”。依常规思维,这个用整玉雕成的玉连环永不可解,君王后却以超常思路,于“破”中得最佳之“解”!
秦王看见齐后如此智慧过人,气魄雄伟,便不敢对齐国轻举妄动。
所以,完璧归赵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一次失败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