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弄小聪明”是所有文人共同的毛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纪晓岚也概莫能外!
纪晓岚为孔府的题词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相传,对联的原作者明是孝宗时期首辅大臣李东阳,后由清朝的纪晓岚重新书写。
明朝大文豪的诗词,清朝大才子的字,堪称珠联璧合璧。
纪昀不愧为鬼才。他在写对联的时候,故意把“富”字上头的“点”去掉,让“章”字下头的“竖”出格。(因为目前的输入法没有这类字库,笔者只找到“冨”字,剩下的只能由大家自己发挥想象力了)。
此举的用意很简单,专门用来祝福和歌颂孔氏家族。
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副对联,会以为堂堂河间才子纪晓岚出现笔误;喜欢附庸风雅的人见到对联,会对纪晓岚赞不绝口,说他做学问不落窠臼,制造内涵的同时,又别具一格清新脱俗。
“富”字上头的“宝盖”去掉一点,暗含“富贵永不到顶”之意,也可以说是富贵无边;“章”字下边的“早”旁直入“日”字,寓意“文章与天齐平”。所以,纪晓岚发明的不伦不类汉字,成功入选史上最有含义的错别字。
依我看,对于那些既不属于不明就里的前者,也不属于附庸风雅的后者。只会觉得在纪晓岚身上,文人那股自以为是的臭毛病,体现得淋漓尽致。
乾隆皇帝就是让纪晓岚写副对联,瞅他那酸吧啦几的模样,把两个错别字玩出花样了。
纪晓岚的对联出来后,把更多文人的酸劲激发出来,有些文人居然以此牵强附会,杜撰各种版本的故事。
说孔府对联的两个错别字是神人所赐,乃是孔氏四十二代传人孔光嗣结婚时,有位神人大驾光临,见到门前的对联,轻轻一挥便把“富”去掉一点,意在提醒孔家人“圣人不宜过富”。
孔光嗣是唐朝末年的人,生活在公元915年以前。对联作者李东阳是明朝人,生活在公元1516年以前。难不成,神人提前六百年把对联送到了孔家。
言归正传,我们不妨把自己伪装成知识分子,聊聊对联好在哪。
一是内容极富意义
孔子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活着的时候“惶惶如丧家之犬”,死后300年左右迎来人生的辉煌时刻。在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的合作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及其思想重新抬出来,摆在封建社会的道义最高点。
因为汉武帝带头顶礼膜拜,由此开启中国人两千年的“尊孔”热潮。搞笑的是:汉武帝和董仲舒极力推广的儒学又不同于孔子的儒学,人家叫“新儒学”。
新儒学新到什么程度呢?估计连孔子自己都不认识了。
除了“孝道”的观念被保留相对完整,其他诸如“天人合一”之类的观点都是董仲舒一人炮制,然后署上孔圣人的名字发表。董仲舒是个天才,硬是把孔子生前兜售不出的儒学给炒起来了。
当然,新儒学的出现,最大的受害者是孔子和旧儒学从此,旧儒学踏上被玩坏的悲惨命运,坏到连孔子都说不出所以然。
甭管汉朝以后,兴起的儒学是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那套理论,但历代统治阶级没有亏待孔圣人,一朝一代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最后达到与天地平起平坐的地位。
所以,“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就是这么来的。儒家已经与封建社会牢牢绑在一起,只要封建社会存在一天,儒家就必须存在一天,因为儒家是封建正统的理论来源。
“与国咸休”主要指新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思想的不谋而合。历朝历代,皇帝可以轮流做,朝代也可以随时发生交替,唯一不变的是对儒家的重视,儒家思想经过世世代代的改良,已经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
“同天并老”则是指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虽然儒家在孔子的年代没有发扬光大,但在西汉中期得到汉武帝重视后,一直到清朝结束,影响长达两千多年,乃至现在依然是诸子百家的领头羊。
二是纪昀的书法
纪晓岚的书法造诣,绝不亚于他编撰《四库全书》的成就。假如说纪晓岚没有参与主编《四库全书》的话,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书法家。
清朝二百九十六年,在书法领域公认的集大成者非纪晓岚和刘墉为首的“四大家”莫属,他们堪称清朝的笔杆子。
纪晓岚的书法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规中矩。这与纪晓岚做学问很相似,纪晓岚属于比较“老实”的文人,熟读百家经典,文章写得也不错,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体现在书法叫缺少个性。
虽然纪晓岚的书法写得很好,乾隆皇帝以及当世名儒也都很喜欢,但是纪晓岚没有因为书法而青史留名。主要是纪晓岚的书法写得规规矩矩,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正因如此,成就了他与孔府的姻缘。
孔子提倡的理念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重心不在“平庸”,而在“中”,“中”就是规矩的意思。所以,乾隆皇帝选定纪晓岚为孔府书写对联,也算是用心良苦。
一方面,纪晓岚的书法符合儒家的治世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孔氏后人要“规规矩矩”服务好大清王朝。
如果说,乾隆只是单纯地想送给孔府一幅对联,以乾隆的“风流天子”的品位,他必然会让天下最好的书法家来干这件事。乾隆满朝文武书法造诣超过纪晓岚的人不在少数,清朝四大书法家全部诞生在乾隆年间。
翁方纲(乾隆十七年进士),刘墉(乾隆十六年进士),梁同书(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进士)。
虽然纪晓岚的书法不比清朝四大书法家差,但是纪晓岚的书法名气没有他们高。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本身属于“说你行,你就行”的事物。
但是乾隆爷没有,他选择平庸的纪晓岚,可见花费了不少小心思。
三是千年不倒的“衍圣公”
明朝时期,民间流传一句话,说天底下只有三家,一家是玉皇大帝的张家,一家是山东曲阜的孔家,一家是大明江山的朱家。天地大事归张家管,兴亡更替的大事归孔家管,人间大事归朱家管。
从这句话里,足以见得儒家孔氏的地位。
孔氏后人从宋朝开始,除了圣人之后以外,又多出一个头衔叫“衍圣公”,由历代孔氏嫡长子世袭爵位。“衍圣公”流传近千年,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宋朝初封衍圣公时,仅仅赐予他不大不小的五品官职。元朝建立后,为了区别于前朝,把衍圣公加封到三品。明朝老朱家一看,连元朝野蛮民族都如此重视孔氏后人,自己也不能太掉价,随即把衍圣公抬升到一品。
后金建立满清,也想着封一下孔氏,但是明朝已经封到头了,再追封的话,只能把皇位和江山让出来。无奈之际,保持衍圣公的品级不变,在此基础上,特许衍圣公能够在紫禁城骑马,皇宫的门厅和道路畅通无阻。
干得好,不如生得好。
人家的祖先口述一万多个字,徒弟帮忙整理成册,后人因此世袭罔替。
用现在的话说,衍圣公之所以如此被历代皇帝重视,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作秀而已。
那些衍圣公和衍圣公所做的事儿
我记得老夫子在论语·里仁有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原文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帮大家翻译一下:
老夫子说,财富和身份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东西。假如是以非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君子不屑于享受。贫穷和微贱都是人们讨厌的东西,假如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摆脱,君子也不屑于去做。君子若是背弃仁义的原则,怎么能够成就自己的美名。君子每吃一顿饭都离开仁义,就算是遇上急事难事烦心事,也不会放弃仁义,即使生活在颠沛流离中,也要与仁义结伴同行。
老夫子,不愧为圣人!
但是,始于宋朝的衍圣公,在宋朝灭亡后,选择投靠辽金蒙元;在元朝结束后,衍圣公又拥抱了明朝;明朝被后金取代后,衍圣公又归清朝所有。
或许是我们的格局太小,眼界太窄,无法达到衍圣公的高度。从狭隘意义上来说,后代衍圣公是否真的做到老夫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的训诫。
碍于才学有限,不好多做评价,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自己可以去思考衡量一下。
最后,我更想说的是:两千年来,那些赋予孔子及其后人的各种头衔,都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孔子本人对历史有什么贡献,孔子的伟大之处是他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圣人,却处处以圣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更是孔子被尊封为“万世师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