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日历才知道现在是2020年,如果不看日历,还以为现在是1958年。
可能是受科举考试的影响,有很多人仍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虽然现在科举考试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种不看身份、背景,只通过考试来测评一个人的智力和才华的制度,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在现代社会,读书改变命运,与其说是一个事实,还不如说是人们的一种“信念”。
当然,这里所说的改变命运,可不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更丰富,思想品德更高尚,行为举止更优雅,而是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在小学阶段,考满分的学生是成功者,考不了满分的学生就是失败者;高中毕业,考上好的大学的学生就是成功者,考不上好的大学的学生就是失败者;大学毕业之后,能够拿到年薪百万的人是成功者,拿不到年薪百万的人又成了失败者。
总之,在有些家长看来,自己家的孩子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要受万人敬仰。在学校里面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眼中羡慕的对象,走上社会之后也要光芒万丈。
如果要经商,就要像乔布斯、比尔盖茨那样,开一代先河;如果要唱歌,就要像帕瓦罗蒂那样成为艺术界的泰斗;如果要写作,一定要超越李白、鲁迅。
假若父母自己上辈子积了福,孩子投胎投的比较好,生来就是“神童”,那么父母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如果孩子有音乐方面的天赋,那就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熏陶,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拜入大师的门下,去维也纳金碧辉煌的大厅演出,参加各种世界级的比赛。
只有这样才算是不辜负上天的厚爱,不然就成了反面教材,成了邻里讥讽的对象,成了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
天才作家张爱玲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出名要趁早呀,来的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可能15岁能考上大学,但只要父母感觉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优秀一点点,他们一定想办法让孩子10岁考上大学,甚至为此不惜辞了工作,东奔西走的给孩子创造优异条件。
这些家长还好一些,他们的孩子可能还有一点天赋,这些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也有可能跻身到各行各业的精英行列,父母只是太过于着急,太希望看到成功,他希望看到教育改变命运,因此在不断的用自己的方式“推孩子“。
但很遗憾,如果孩子没有投好胎,孩子生下来智力平平,他可能一生注定就是一个平凡的人,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然后有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生。
但那些“有能力”的父母,那些自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父母,他们怎么能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碌碌无为?
他们宁可铤而走险,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生而平凡,他们宁愿违背教育规律,把孩子打造成一个追逐名利的机器,也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受万众敬仰。
既然自己家的孩子不是天才,不是神童,那就依靠父母的力量,通过地下产业一番运作之后,人为制造出一个神童。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在爱迪生生活的时代,媒体还没有这么发达,地下产业也没有这么猖獗,如果是爱迪生还在世,可能会感叹天才是1%的实力,加上99%的“关系”。
高尔基也曾说过,天才来自勤奋。
高尔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可以如此勤奋,一天能写2000首诗,一天能写15,000字小说,在两年的时间还能出版三本书。同时还兼职一家杂志社的记者,还要运营自己创立的两个品牌。
网络上曾经流传着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他以15分钟为一个单元来规划自己的时间,而比尔盖茨是以5分钟为一个“间隔”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一个16岁的学生在学习之余,两年时间出版三本书,日均还能写300首词,2000首诗。不知道她需不需要学习,需不需要读书,如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读书,那也应该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如果需要读书还需要学习,那可能需要“一秒”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这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不仅要有写作天赋,而且数学能力也得非常不错。
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现在看来他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知道围棋大师李世石看到这种情况,会不会错把人当成AI。
我们没被人工智能淘汰,却提前被小学生、高二学生和16岁天才少年淘汰了。真是悲从中来。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