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角李恪开局睡了武才人
[玄幻]无敌的我以为自己是弱鸡
十年前,世界变异,古武出世,异能觉醒,修仙归来。而林宇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这方世界,还获得了一个系统。本以为自己能够凭借着系统,登顶世界之巅,成为绝世强者。结果系统奖励的技能,没有异能,没有武技,也...
kiwigwj
不管李恪强不强,他的身份注定不能成为太子。
一,李恪的生母是杨妃,杨妃的生父是隋炀帝杨广,而杨广却是被关陇集团抛弃的皇帝,所以为了以后不被清算,拥有隋炀帝血脉的李恪是不能上位的。
二,李世民有三个嫡子,李恪想上位得这三个嫡子死完,还得李世民其它儿子也死完才轮得到他们两兄弟。显然这不可能,除非李世民和二十四功臣是瞎子。
李恪之所以受到追捧,应该是受到七八年前的网络小说的影响,小说什么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小说里李恪的人设比较受网民的欢迎。
shundeboy
英雄,我早就不当了!作者:无聊看看天,已完结。正版在sf菠萝包中可看,前3卷还是多少可以免费看,可以去试试喜不喜欢,需要钱购买。总共30卷还有番外,网上也能找到一部分(我也只找到了27卷)。
风格很搞笑,主角是世界最强者,被人称为零,不过一直不愿意暴露身份(原因内容中会讲),主流是现代魔法世界,其中会有机甲,魔法师,东方剑修,后期会有外星文明,诸神等等,元素过多警告!
里面人物塑造极为成功,主角开始中二屌丝,后面只是屌丝,肖战也是跟主角差不多,跟主角完全就是搞笑二人组(后面肖战身份会揭露),眼镜(一个被主角和肖战压迫的男孩纸),十三(因为体质堪称灾星,走哪哪出事,不可抗拒!),还有主角经常使用的诛仙四剑(绝仙,戮仙,诛仙,陷仙,也当做人物吧,毕竟可以化形),主角最强武器(可爱正太,归墟!),主角的女朋友(不说名字,自己看),主角妹妹,无聊大师的断子绝孙脚等等(其中有个剑修,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好像是唯一能与主角打的人,忘了叫什么了)……
这一段单独介绍一个人物,全文塑造形象最好,比主角还要好的反派:伊文!智商极高的反派,普通人,一生梦想打败零一次,不管是最后差点杀了主角还是诸神黄昏篇章,都是他以凡人之躯,对抗神明!他的形象如果你没看小说,不能想象,那就想想蝙蝠侠中小丑是怎么样的,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
世界蛇,光棍寺,海族,终焉之灵等等情节,都不错!
原贴:求主角开局无敌的小说
bunny2580
李恪,在电视中一直是以小杨妃和李世民的儿子出现。小杨妃又经常以隋炀帝公主的身份在电视剧中和李世民展现一段狗血的恋情。人们喜欢这样的八卦故事。
于是李恪相当于拥有了两位帝王的鲜血,大家又觉得他应该强大。
其次,也是在电视剧中一直塑造的李世民嫡三子李治的形象,懦弱无能优柔寡断。
两厢比较,大家就会为李恪感到可惜。
但真正的李治和李恪应该不会如电视剧狗血八卦一般的。
1、历史上真正的李治
我个人一直倾向认为李治应该如唐宫美人心计郑国霖演的那样腹黑,表面装柔弱,坏人让武媚娘去当。
比如除去长孙无忌的事件,历史上是因为朝廷大小事务几乎都由长孙无忌拍板决定,李治说话都没用了,长孙无忌还要请李治立陈王李忠为太子,到了“拥权自重”的地步,这才惹怒了李治。
李治自己不想出头除掉舅舅,还是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要知道他是以“仁孝”出名的,所以他不能塌房,要维持人设。他就利用了武媚娘的野心。武媚娘为了当上皇后,设计除去了反对她的无忌。你想如果没有李治暗测测的允许,在后宫的武媚娘还没那么大权利的武媚娘能搞出那么多事真能扳倒长孙无忌吗?
再看后来武媚娘当皇后后,李治为了抑制武家的发展,继续将王皇后的哥哥留在朝堂任用,还拟定内训和外戚戒来限制武家势力,借此达到朝堂上世家间的权利平衡。
李治不简单的,大概就像汉朝那个装柔弱的刘恒。
你就看李治时期开创了大唐版图的巅峰,这个有明确的记载,就应该知道他并不简单,他军事上不仅守成,还做到了对外扩张。政治上,他在位时期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打击。人事方面,李治知人善任,亲自提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统治时期得到重用的著名文臣有卢承庆、魏元忠等,武将则有苏定方、薛仁贵等,后期他还放心武媚娘帮他理政,他其实也是发掘了武媚娘的一些才能的。
2、历史上记载的李恪
而历史上真正记录的李恪,身份也未见多高贵的。
最主要是那些电视剧里李世民多爱小杨妃的狗血在历史书里完全没影,反倒全是李世民又爱又尊重长孙皇后的纪录。
爱屋及乌,我也不相信李世民真多么珍重李恪,反倒李二确实喜欢嫡子们有很多历史纪录。
真正的小杨妃只出现在纪录李恪的一段话里,“恪母,隋炀帝之女也”,就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小杨妃多透明了吗?隋炀帝时期是个没有封号,生母是谁都不详的,完全不受重视的隋炀帝女儿。在李世民后宫里,她都没有出现在纪录李世民相关生活的事件里。古代子凭母贵,显然真实的李恪也不会受到多少重视的。
历史上史学家也只是为李恪感到冤屈而已,说到李恪的才华,都写不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李恪生平。
所以我觉得李恪才华也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人们谈论他就像谈论一个悲剧、又在谈论一个八卦,津津有味。仅此而已。
以上。
烤飞的羊
我认为李恪是最适合当太子的,就连唐太宗他自己都说过,诸子中唯有李恪与我最为相似,但是就是因为李恪的生母是前朝公主,为了避免前隋势力死灰复燃,李世民才决定不将皇位传给李恪的。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出生之后就被立为世子,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受到惊吓,从马背上掉了下来落了个腿疾,从此以后内心就变得很孤僻了,他本人才华有限,脑子也比较笨,最后听从侯君集之言起兵造反,可是瞬间就被李世民给镇压了,最后被除去族谱,贬为庶民。
李承乾除了能力上不尽人意之外,生活作风也有问题,他好男风,在东宫里面养着一个男宠叫称心的,后来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对他就更为不喜了,他被废和此事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子,小名叫青雀,才华上非常出众,还曾组织人员编纂书籍,但是为人阴险,长得又特别的胖,设计陷害自己的长兄,在李承乾死后以为自己也有机会当太子了,但是没忍住造反了,最终步了李承乾的后尘。
李治是李世民最小的嫡子,小时候就最受长孙皇后的喜爱,但是李治生性懦弱,过于仁爱,只能当一个守成之君,后来就是因为他的懦弱才导致了武后专政,李氏皇族屠戮殆尽,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造成的。
李恪一身才华,他有勇有谋,论文采相貌他都在诸兄弟之上,就能力而言他的确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可是就是因为出身导致他与皇位无缘,实在是甚为可惜。
圣懿
单就能力而言这四个人里应该还是李承乾最适合当太子。李泰李治两个人虽然能力也不错,但是更偏重于文治守成,虽然李恪武略超群,李世民也说过李恪最像他,但是行事比较偏激又是杨广外孙,他越是喜欢表现越是容易让人往隋炀帝身上联想。
李承乾在几个人里,文治武功虽然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算是最为均衡的一个。太宗巡游,李承乾小小年纪担任监国重任,群臣称是颇具太宗之风。只不过因为玄武门之变,虽然太宗早立太子但是几个儿子没一个安分的。争相拉拢群臣给太子下绊子,李承乾最后也很果决,要是真废我就直接来个兵变。三兄弟拼个你死我活,最后却便宜了“老好人”李治。
Salim
李恪在颉利可汗帐前射雕!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曾经被唐太宗亲口赞许“英果类我”。想立为太子,但却被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为让人奇怪的是,这个被李世民非常欣赏的皇子,仅仅因为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一下,就马上被李世民放弃了。难道李世民还怕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掌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本身不是太子,最后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才夺得这万里花花世界。经历了人伦惨变的李世民,是用什么办法防止后代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夺得皇位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明明喜欢李恪,但却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玄机!
1)李恪其人,身兼两大皇室血脉!
其实要论出身高贵,非李恪莫属。因为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母亲杨妃是眼睁睁看着大隋灰飞烟灭无能为力。其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正妻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三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刚好16岁。
而李恪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19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世民造反,并且在十一月份进入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从这个时间看起,也就是进入长安后,为了稳固李家的地位,李渊选择了和隋朝宗室联姻,而杨妃就是这个时候才下嫁李世民,这也刚好和李恪出生的时间对的上。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李渊这时候趁机登极做了皇帝。杨妃这时候嫁给李世民还真是比较幸运。否则乱世皇族女人的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不管怎么样,杨氏是公主,按常理不应该给李世民作妾。估计杨氏下嫁的时间应该是李渊当皇帝之后,这样才说的通。
虽然杨氏的身份比长孙皇后要尊贵的多。但这时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好屈居长孙皇后下面做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恪不是嫡长子,要想当上太子是难上加难。除非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全部死光了。
除了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如果非常喜欢杨妃,就可以把杨妃尊为皇后,这样李恪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嫡子。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不特别喜欢杨妃。李世民最喜欢的恰好是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李元吉的老婆收进宫里。
不说别的,李世民和巢王妃杨氏,生下来四个儿子,女儿更是一大群。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后来几乎天天跟巢王妃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李世民想立巢王妃为皇后的想法,但都被大臣制止了。原因太不好看了,有违礼制。李世民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李恪压根就无法成为嫡子。
2)强行立李恪的风险!
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认为李恪是很英明的人,那么李恪的水平就不会差。李世民既然这么肯定李恪,如果他强行立李恪为太子,会发生什么的事情?不是说皇帝至高无上吗!
第一,李恪的隋帝血脉让群臣非常紧张。
李世民的手下,包括凌烟阁的功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隋朝皇室的献血赚取功名的。如果李恪当上皇帝,势必要对母族予以照顾。那么如果杨氏的人掌握住大权,要报复该怎么办。因此,功臣集团大都比较抵触。这也是长孙无忌敢直接反对的基本原因。因为李世民心知肚明,立李恪有风险,功臣集团担心被报复。
第二,开启皇位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但李世民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就是立贤。一旦立贤就堂而皇之的宣称,皇位是可以自己谋画得来。但封建王朝宣扬的一直是天命制度。嫡长子就是上天的安排。
一旦开启皇位之争,皇家必然是腥风血雨。我们大都看了《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基本到最后康熙皇帝的儿子死的差不多,皇家基本陷入分裂。而康熙皇帝对儿子们也失去应有的控制。
所以皇子不能立贤,一旦立贤会使皇族分裂。历史上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立贤,最后五个儿子大打出手,齐国陷入混乱,齐桓公被饿死。
因为“贤”这个标准很难清晰的界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贤明。装腔作势收买人心每个人都会。一旦每一位皇子都认为他可以当太子,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纷争导致大臣纷纷站队。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二十万骑兵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开到长安前,其中李建成的旧臣出力不小。因此夺嫡是最伤害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才有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天意,不是人力可以竞争的。这样就让很多皇子,死了当太子的心。
国家保持稳定,这也是长孙无忌敢强烈反对李世民的原因。如果李世民强行立李恪,就要和汉武帝一样,为了立刘弗陵,逼太子谋反,牵连无数大臣,一举荡平太子的全部势力。
就这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样要和太子势力和解,不得已建立思子台。田千秋甚至把刘邦都搬了出来。大家都是装糊涂。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在想什么。
因此,李世民不是不可以立李恪,对大唐伤害太大。要清洗很多功臣和皇子。看看朱元璋杀功臣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了。
3)李恪本身的水平。
李世民在夸李恪,但是群臣不感冒。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损害庄稼而被御史弹劾。这时候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护犊子。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了撇清李恪的责任,对宰相说:“长史权万纪是辅佐朕的儿子,李恪有错他不能纠正,罪该死!”
大臣柳范马上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
一句话把李世民怼的无话可说。非常生气,一甩帘子就进去了。过了好久,李世民感觉刘范的话正确,就把他叫进去说:“你怎么能这么不给我面子!”
刘范说:“人家说君正臣直,陛下这么圣明,我怎么敢不进愚直!”
因此,李恪在自身修养上,做的并不是很出色。打个猎竟然敢视国法于不顾。可见也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主。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年纪很轻的李治。
李治九岁那一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哭的一塌糊涂。简直是肝肠寸断。不但李世民看了觉得这孩子孝顺,就连大臣们都看着李治心疼。
封建王朝的礼制的核心就是要“忠孝”。做为儿子要对父母孝顺,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忠心。这才是遵从封建礼教制度。
公元644年,长时间没有带兵的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长久的冲动,要亲自带兵东征高丽。大臣们纷纷劝阻,为了皇帝和天下的安危。但李世民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那会那么容易放弃。可以说,李世民这次东征高丽纯属长时间没打仗憋的难受。要发泄一下。
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杀伐果断,指挥若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李世民心情极爽。但皇帝出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坐镇后方的太子。
我们再看李治的表演。这时候已经16岁的李治表现的极不舍得父亲。天天哭的以泪洗面。如果不知道后来他和武则天有一腿的话,根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装的。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觉。
李世民也被感动了,对李治非常放心。这还不是李治表演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回程的时候,李治一直跑到并州去接李世民。并且用手扶着李世民的车架,步行了一个多月。当朝太子,尊贵无比,装也不可能装的这么长时间。
李世民身上长了一个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看到就会让人恶心的脓,李治一口一口吸出来。真是孝顺到了极点。那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儿子。
这一切李恪能做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李恪就是到最后也不可能竞争过李治。李治真是太孝顺了。不过参照后来他娶了武则天,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不过李世民夸李恪的话,被长孙无忌牢牢记住。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把吴王李恪牵连进去,李恪被处死。
处死前,李恪大声说:“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宗有灵,长孙无忌不得好死!”
老天还是很给面子,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和武则天弄死!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非常喜欢李恪,认为李恪文武双全,做事的方式和果断非常像自己,也确实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李世民之所以要听长孙无忌的话,是因为太子不是人立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旦选择李恪为太子,大唐后世的太子之争必然会腥风血雨,大唐皇族必然会凋谢。太子李建成的灭族教训就在眼前。 因此李世民选择屈服于现实,让上天来调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kahwai23
说起李恪,必须要涉及到另一个人。
他的立场决定了李恪的命运,也决定李恪的才干的展现。
此人就是长孙无忌。
李世民时常将李恪挂在嘴边,在人前称赞李恪类己,给人的感觉是想将帝位传于吴王李恪。事实上,经过一番角逐,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下登上太子之位。
至于李恪,李世民也的确开口询问过其他人,他的主要理由是现任太子李治过于仁弱,难以胜任。这立刻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话抱有怀疑,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怀有私心,图谋以甥舅私人关系,凌驾于国家之上。
长孙无忌当场否认,说正是为了国家社稷,才更应该选取一名守文之主,造福黎民百姓。如果举棋不定,必定引发灾祸。
李世民勉强的认同了这一观点。但是,李恪的才干已经是获得了李世民的认可。
李恪就此被搁置了一边。长孙无忌却暗暗将李恪记挂在心,他认为李恪是自家外甥李治的潜在威胁。
那么,李恪究竟有什么能力,使得李世民念念不忘,长孙无忌记挂在心?
第一、类己。
类己这样的话,李世民从没有在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使用。
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之前,时常留守长安,李世民常令居守监国,庶政皆令听断。监国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只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等问题,包括大的人事变动等方面还需上报批复。不管怎么说,李承乾也算大半个皇帝。
魏王李泰则在文史上有很重要的贡献,他主持编撰了括地志,更为重要的是在编撰图书期间,他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与李承乾展开争夺助力不少。事后,被李世民一再在众臣面前提起给与褒奖,赐予财物,几乎与太子李承乾旗鼓相当。
尽管两人一个在政务上有所作为,一个在文化上获得美誉,且各有一套御下的方略。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是不类己的。
李恪在藩地主政时(时任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喜爱射猎,多次损毁百姓庄稼,为此柳范告到了李世民那里,刚开始李世民还为李恪辩解。因为李世民本人也喜爱射猎,并且为了保持和弘扬尚武之风,多次在北方边地举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校猎。
这在李承乾和李泰身上所欠缺的。
最能凸显李恪才干的是他在安州任职时,虽然突厥已被大唐击溃,吐谷浑和西北羌族以及六诏一直蠢蠢欲动。李恪在职的数年间,也是屡有叛乱,图谋中原。然而,李恪爱骑射的性格恰好对其有一定的震慑力。
这一点,很是得李世民的心意。这种偏向一面的明示,且处在长安刚刚经过太子争立过后不久,这使得整个朝廷的风向,也随着李世民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李恪)既名望素高。
铜豆
修罗天帝诀作者:大教授
九天界五帝之首修罗帝,自创修罗天帝诀,逆天而行,踏无尽枯骨,但却在证天帝之道时,被混沌雷劫击毁肉身,神魂穿过虚空,重新归来。这一世,他修逆天功法,誓要踏碎天地。
帝霸
他千万年前收养的翠竹、鲤鱼、小女孩,却都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化作神灵和帝王。那么他李七夜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一个不死的人族少年,一只不甘命运被人左右的黑鸦,为了抵抗世界的轮回和存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时代变迁。
原贴:主角开局满级的小说?
Claire
吴王李恪能力是很强,本来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首要原因因为他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生的,只好选择李治当太子也就是唐高宗。后来平阳公主不满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把持朝政,举行谋反不幸把吴王恪也牵连进去了,等到长孙无忌平定了这场谋反罪,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一伙统统被长孙无忌给处死了。
shuoshuo
论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谁当皇帝最能成为暴君,那就得从他们性格分析了,李承乾本来也是个偏偏君子,开始时候在大臣心里印象很好,但是自从腿摔坏后,心里开始了黑暗化,再加上李泰的咄咄逼人,终于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李承乾为什么造反,这得和李世民为了当皇帝的表现说起了,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当上皇帝,李世民在宣武门之变做了什么?他杀了他哥还有他弟一家人,可谓是斩尽杀绝,你说李承乾那时候已经懂事了,心里对这能没有心里阴影吗?再加上李世民在教育儿子上面的确失败,李承乾为了自保只能铤而走险,因为当时除了李承乾外,李泰最有可能当上皇帝,如果李泰当上皇帝,李承乾必死,所以可以看出李承乾并不是多聪明,但是心里也变态了,所以李承乾当上皇帝必然昏庸而且暴躁。 说完李承乾就说李泰吧,李泰这人阴险狡诈,他能把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逼得造反,还说出杀子传弟的话,如果他当皇帝,那么必然冷酷无情,但是李泰又是饱学之士,所以昏庸不会,但是暴君有可能。 那现在说说李恪,李恪此人在历史上还是名生不错的,虽然争夺皇位,但是没有李泰那么不择手段,本人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性格温和,所以李恪如果当皇帝,必然是明君,暴君不可能,可惜他身上流着俩家皇室血脉,注定与皇位无缘。 李治就不用说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唐高宗李治,能用高宗做谥号,也是不错的皇帝。
翠西部落
李恪在颉利可汗帐前射雕!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曾经被唐太宗亲口赞许“英果类我”。想立为太子,但却被宰相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为让人奇怪的是,这个被李世民非常欣赏的皇子,仅仅因为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一下,就马上被李世民放弃了。难道李世民还怕长孙无忌,还是长孙无忌掌握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本身不是太子,最后是他为了得到皇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才夺得这万里花花世界。经历了人伦惨变的李世民,是用什么办法防止后代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夺得皇位的。
今天我们就借助史书,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明明喜欢李恪,但却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玄机!
1)李恪其人,身兼两大皇室血脉!
其实要论出身高贵,非李恪莫属。因为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的母亲杨妃是眼睁睁看着大隋灰飞烟灭无能为力。其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正妻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比李世民小三岁,十三岁嫁给李世民。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时,李世民刚好16岁。
而李恪的出生时间是公元619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世民造反,并且在十一月份进入长安,架空杨广,改立代王杨侑为隋帝。从这个时间看起,也就是进入长安后,为了稳固李家的地位,李渊选择了和隋朝宗室联姻,而杨妃就是这个时候才下嫁李世民,这也刚好和李恪出生的时间对的上。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勒死,李渊这时候趁机登极做了皇帝。杨妃这时候嫁给李世民还真是比较幸运。否则乱世皇族女人的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不管怎么样,杨氏是公主,按常理不应该给李世民作妾。估计杨氏下嫁的时间应该是李渊当皇帝之后,这样才说的通。
虽然杨氏的身份比长孙皇后要尊贵的多。但这时也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只好屈居长孙皇后下面做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恪不是嫡长子,要想当上太子是难上加难。除非长孙皇后生的儿子全部死光了。
除了这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如果非常喜欢杨妃,就可以把杨妃尊为皇后,这样李恪也就顺利成章的变成了嫡子。
但可惜的是,李世民并不特别喜欢杨妃。李世民最喜欢的恰好是李元吉的老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李元吉的老婆收进宫里。
不说别的,李世民和巢王妃杨氏,生下来四个儿子,女儿更是一大群。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后来几乎天天跟巢王妃在一起。以至于后来李世民想立巢王妃为皇后的想法,但都被大臣制止了。原因太不好看了,有违礼制。李世民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李恪压根就无法成为嫡子。
2)强行立李恪的风险!
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他看人的眼光是非常准的。他认为李恪是很英明的人,那么李恪的水平就不会差。李世民既然这么肯定李恪,如果他强行立李恪为太子,会发生什么的事情?不是说皇帝至高无上吗!
第一,李恪的隋帝血脉让群臣非常紧张。
李世民的手下,包括凌烟阁的功臣们,哪一个不是踩着隋朝皇室的献血赚取功名的。如果李恪当上皇帝,势必要对母族予以照顾。那么如果杨氏的人掌握住大权,要报复该怎么办。因此,功臣集团大都比较抵触。这也是长孙无忌敢直接反对的基本原因。因为李世民心知肚明,立李恪有风险,功臣集团担心被报复。
第二,开启皇位之争。
李世民当上皇帝,固然是因为李世民功高盖世。但李世民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这个就是立贤。一旦立贤就堂而皇之的宣称,皇位是可以自己谋画得来。但封建王朝宣扬的一直是天命制度。嫡长子就是上天的安排。
一旦开启皇位之争,皇家必然是腥风血雨。我们大都看了《雍正皇帝》的九王夺嫡,基本到最后康熙皇帝的儿子死的差不多,皇家基本陷入分裂。而康熙皇帝对儿子们也失去应有的控制。
所以皇子不能立贤,一旦立贤会使皇族分裂。历史上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立贤,最后五个儿子大打出手,齐国陷入混乱,齐桓公被饿死。
因为“贤”这个标准很难清晰的界定。人人都可以说自己贤明。装腔作势收买人心每个人都会。一旦每一位皇子都认为他可以当太子,可想而知这个国家会乱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纷争导致大臣纷纷站队。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的二十万骑兵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开到长安前,其中李建成的旧臣出力不小。因此夺嫡是最伤害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才有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天意,不是人力可以竞争的。这样就让很多皇子,死了当太子的心。
国家保持稳定,这也是长孙无忌敢强烈反对李世民的原因。如果李世民强行立李恪,就要和汉武帝一样,为了立刘弗陵,逼太子谋反,牵连无数大臣,一举荡平太子的全部势力。
就这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样要和太子势力和解,不得已建立思子台。田千秋甚至把刘邦都搬了出来。大家都是装糊涂。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知道谁在想什么。
因此,李世民不是不可以立李恪,对大唐伤害太大。要清洗很多功臣和皇子。看看朱元璋杀功臣就知道其中的厉害了。
3)李恪本身的水平。
李世民在夸李恪,但是群臣不感冒。公元637年,李恪因为游猎过度,损害庄稼而被御史弹劾。这时候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护犊子。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了撇清李恪的责任,对宰相说:“长史权万纪是辅佐朕的儿子,李恪有错他不能纠正,罪该死!”
大臣柳范马上进谏道:“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独独怪罪权万纪?”
一句话把李世民怼的无话可说。非常生气,一甩帘子就进去了。过了好久,李世民感觉刘范的话正确,就把他叫进去说:“你怎么能这么不给我面子!”
刘范说:“人家说君正臣直,陛下这么圣明,我怎么敢不进愚直!”
因此,李恪在自身修养上,做的并不是很出色。打个猎竟然敢视国法于不顾。可见也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主。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年纪很轻的李治。
李治九岁那一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哭的一塌糊涂。简直是肝肠寸断。不但李世民看了觉得这孩子孝顺,就连大臣们都看着李治心疼。
封建王朝的礼制的核心就是要“忠孝”。做为儿子要对父母孝顺,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忠心。这才是遵从封建礼教制度。
公元644年,长时间没有带兵的李世民,按耐不住心中长久的冲动,要亲自带兵东征高丽。大臣们纷纷劝阻,为了皇帝和天下的安危。但李世民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机会,那会那么容易放弃。可以说,李世民这次东征高丽纯属长时间没打仗憋的难受。要发泄一下。
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杀伐果断,指挥若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李世民心情极爽。但皇帝出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坐镇后方的太子。
我们再看李治的表演。这时候已经16岁的李治表现的极不舍得父亲。天天哭的以泪洗面。如果不知道后来他和武则天有一腿的话,根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装的。肯定是发自内心的感觉。
李世民也被感动了,对李治非常放心。这还不是李治表演的最高境界。李世民回程的时候,李治一直跑到并州去接李世民。并且用手扶着李世民的车架,步行了一个多月。当朝太子,尊贵无比,装也不可能装的这么长时间。
李世民身上长了一个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把脓吸出来。看到就会让人恶心的脓,李治一口一口吸出来。真是孝顺到了极点。那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儿子。
这一切李恪能做的到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李恪就是到最后也不可能竞争过李治。李治真是太孝顺了。不过参照后来他娶了武则天,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
不过李世民夸李恪的话,被长孙无忌牢牢记住。公元653年,长孙无忌在处置房遗爱谋反案时,把吴王李恪牵连进去,李恪被处死。
处死前,李恪大声说:“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宗有灵,长孙无忌不得好死!”
老天还是很给面子,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李治和武则天弄死!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非常喜欢李恪,认为李恪文武双全,做事的方式和果断非常像自己,也确实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李世民之所以要听长孙无忌的话,是因为太子不是人立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一旦选择李恪为太子,大唐后世的太子之争必然会腥风血雨,大唐皇族必然会凋谢。太子李建成的灭族教训就在眼前。 因此李世民选择屈服于现实,让上天来调剂!
nankaizhangxu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很多人认为他才是最应该继位的,可能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更多的是众人对李治的否定,李唐的繁荣强盛令人向往,中间被武则天插了一杠子,总有点美味大餐上掉了苍蝇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李治,怎么会让世人喜欢得起来呢?
“英果类我”的李恪,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李恪的才能如何,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别人的评价中知晓的,
比如旧唐书中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
唐太宗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唐朝大臣哥舒峘也曾说:“吴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历代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具体能力如何呢?李恪相比于唐太宗的其他儿子,尤其是魏王李泰,他最大的优势是曾多年出镇地方,而且政绩还非常不错,受到了唐太宗的夸赞和认可。
李恪从贞观七年,开始赴任地方,任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在职一年,此后又历任益州大都督、潭州都督,都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李恪被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这段时期李恪在地方还是一副纨绔公子的做派。
赴任安州没多久,同年末就被人弹劾了,因为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原本唐太宗还想袒护一下自己的儿子,认为是吴王府的长史权万纪的失职,结果被柳范的一番犯颜直谏,唐太宗只能压着火气,将李恪罢免处理。
没多久,唐太宗就再度将李恪任命为安州都督,经过上次的事件之后,李恪和唐太宗都吸取了教训,李恪临出发前,李世民给他写了封诫子书,勉励李恪要不忘父子之道,学习汉朝河间王刘德、东平王刘苍的美德,克制欲望,抵制诱惑,勤于政事,成就忠君、孝顺的美名。
或许是太宗的这封书信起了作用,或者是李恪接受了之前的教训,这次赴任安州之后,李恪尊重敬畏权万纪,善于采纳他的刚直谏言,既成就了自己的贤名,又成就了权万纪的政绩,此后李恪出任宋州,不仅将本州治理的很好,还大力举荐了贤才史苌出仕。
在太宗的诸子之中,李恪相比于齐名的魏王李泰,有治理地方的政绩,相比于同样出镇地方的齐王李佑,李恪心怀忠孝,不曾心怀怨恨、有谋逆的心思,而且又善于纳谏,非常有唐太宗的风格,这才是李恪在太宗诸子之中,经常被人提起,令人惋惜的原因。
李恪被诬陷而死,悲情的人物,总是容易让人怀念
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谋反牵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事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在长孙无忌的力争之下,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不久又因为李治懦弱,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因为李治是他的外甥,所以他才反对,长孙无忌辩驳说,李治仁慈厚道,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太子之位确定后,就不能随意更改。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是也因此长孙无忌非常记恨李恪,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起初李恪受到了优待,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但是有长孙无忌这条豺狼惦记,李恪怎么能安然无恙呢。
终于在高宗永徽四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与薛万彻、柴令武等人密谋政变,打算废除高宗李治,打算立荆王李元景为皇帝,事情败露后,一干人等被抓捕,长孙无忌负责审理此案,房遗爱根据长孙无忌的授意,攀咬李恪参与谋反,不久李恪在宫禁之中被杀。
对于李恪来说这真的是无妄之灾啊,李治也非常清楚三哥李恪是被诬陷被杀的,但是当时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他也没什么话语权,后来长孙无忌获罪被罢免后,高宗立即为李恪平反,追封李恪为郁林郡王,并为其立庙祭祀。
当然李恪被杀,李治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李治在位时期,李恪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恢复,直到神龙政变之后,中宗复辟,李唐王朝恢复,李恪的地位才得以完全恢复,他的几个儿子也得以赦免,被加封为王爵,李恪人生的悲剧,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唐高宗李治的懦弱无能,才是人们怀念英武果敢的李恪的根本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上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都不高,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喜欢创造话题的大咖,开始热炒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因为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最大。
李治真的这么厉害吗?其实这是很多人对历史的误区,疆域最大,国力就一定鼎盛吗,那为何只是“永徽之治”而不是永徽盛世呢?永徽之治的政绩,其实也未必是李治的功劳,他的一生比秦昭襄王还要幸运,前面有舅舅扶持,后面有老婆掌握国政。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李治在位时期,有两大罪过,让世人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第一是纵容长孙无忌和武则天,残害兄弟和李氏宗亲,经过二人的联手,唐朝初年的宗室,基本是扫荡一空了。
其实李治能够被立为太子,唐太宗的考虑是认为李治仁厚,能够善待兄弟,所以没有立比他年长的嫡子李泰为太子,将其幽禁,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在这个仁慈的儿子手中,不仅自己的儿子被残杀殆尽,李氏皇族也被杀的七七八八了。
李世民去世时,其在世的儿子还有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七子蒋王李恽、八子越王李贞、九子高宗李治、十子纪王李慎、十三子赵王李福、十四子曹王李明。
其中除赵王李福在高宗咸亨元年去世,获得善终之外,其余无一幸免,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兄弟被长孙无忌杀死,蒋王李恽因遭到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自杀于家中。
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因反抗武则天,李贞全家被杀,李慎死于流放途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关系密切,在武则天的授意,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因越王李贞反抗武则天一事,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等大批李氏皇族的人都有参与,兵败之后,李氏皇族被武则天基本血洗一空,李世民如果知道他选了这么一个好儿子,恐怕连长孙一家都要灭了门吧。
李治的第二大罪过,就非常显而易见了,纵容武则天执掌朝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李治自己也无法撼动武则天在朝中的地位,先后有两个亲儿子看不惯武则天把持朝政,纷纷被逼死,最终武则天篡夺李唐政权,建立武周。
如果不是太平公主、李隆基等一干李氏人员,不甘心被武氏夺去权势,发动神龙政变,恐怕李唐的江山,要在李治手上断送了,与隋朝的二世而亡,好不了多少吧。
正是因为李治得不堪,才让世人怀念李恪的贤能,最后,人们怀念李恪,还有另一个对隋朝杨氏的眷恋吧,虽然隋朝短命,但是杨坚、杨广两代帝王创造的辉煌也足够的耀眼,如果你能由杨氏的外孙来传承江山,在情感上,也更加的有认同感吧!
台湾包车旅游谘询
李承乾,原因1、正统的第一继承人,并被勋贵阶层及军队底层百姓承认,有强大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他正常继位其他兄弟没人会反。2、作为太子接班人有强大团队来教他怎样执政,学习怎样管理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经验。其他几个,一个有前朝杨家血统不被高层认可,2个作为嫡亲弟弟是备胎中的备胎,从小就是被放养的,当做纨绔子弟培养的,防止对太子掌权造成影响。而后来李治继位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朝政权利没有手腕和能力,导致大权落在后宫,并在死后被武则天成功谋朝篡位,差点断送了李唐江山。李世民要是天上有知非得让雷劈死他!再抽自己两巴掌!
拖鞋男
怀念说不上,但为他惋惜是真的。
李恪一切都好,他争不过李治,最后当不上皇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并非李世民嫡子,而且母族“弘农杨氏”的力量不够强,但抛开出身和背景来说,李恪的确很像李世民,比李承乾、李泰都像。
抛开李世民军事能力不说,李世民当皇帝一生,最让人钦佩的是什么?
是他对天下文政运筹帷幄的能力吗,是他不分昼夜对天下的经营吗?
并不是,而是他善于听从谏臣的意见,并且跟随改正,他还大方提倡谏臣对他“激烈”建言,不怕说得难听,就怕不说,所以李世民当皇帝那么多年,一切错误都是在指导下被纠正的,若不是心胸宽广,又何如十年如一日,天天接受被骂。
李世民本以为李承乾跟他是一样的,但李承乾后期心态崩溃了,李世民才知道,他的嫡长子跟他并不一样。
真正最像李世民的,乃是他的第三子,庶子李恪。
李恪特殊的身份:隋朝外孙。唐朝也是从关陇世族的发展模式中诞生出来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就要讲究“子以母贵”。
大家都是皇子,除了“嫡子”(皇后所生)外,庶子的地位高低并不是很严格地按照“长幼顺序”,也不是生母的后宫排位(但一般来讲,母族势力强大的,排位几乎都很高,所以还是利益关系),而是“母族”势力。
李恪的“外公”乃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以至于大唐人人谈之色变,但这个“厉害”,却未必能给李恪助力,原因很简单,李恪的外公乃是大唐前一任皇朝的“亡国之君”(不是末帝):隋炀帝。
当然,真正厉害的李世民,敢把隋炀帝的女儿杨氏娶进宫中,虽然隋炀帝之死跟李世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就连间接关系都是勉强,可李家到底是拿走了杨家的江山,光这一点,双方就是“死仇”。
可李世民还不仅纳杨氏进宫,甚至百般宠爱,所以杨妃的地位很高的。
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理由,就只能是这种“世族”的理性变通,从江山更迭的角度来看,李家和杨家不共戴天,但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抛开情绪,两家本就是亲戚,如果用“利益集团”的概念取代“利益家族”,那么就顺眼多了。
今日的皇帝是杨家,来日是李家,后天指不定是谁来当皇帝,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保证大权在一个群体里流转,不拘泥于皇位上的那个具体是谁,只要姓李或者姓杨,那就可以了。
因此,杨妃的地位就在这种“吊诡”的局面中显得很高,但又不会太高,比杨妃更郁闷的是她的儿子李恪。
后宫如何如何,终究是后宫,但皇子却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母族,能决定他们的上限,按理说,李恪的母族算是很强的,把他的身份拿来“夺嫡”,那是有资格的。
可问题也来了,李恪这小子,可是隋炀帝外孙啊。
所以李恪自己都很无语,这关系不偏不倚,正好他是前朝皇帝外孙,既是亲人,又是仇人,尴尬不尴尬?
曾经叛逆过的李恪。虽然看似李恪的“夺嫡”身份有点不妥,但作为李渊的孙子(李渊个人非常偏向杨氏族人)、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出身就是赢家,不管是李世民和李渊争权如何,李恪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武德三年,年仅两岁的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同年领湘州刺史,而再过了五年,也就是武德八年,李恪改封为汉中郡王,领梁州刺史,同样的,李恪并不需要去任职,只是遥领。
在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当上皇帝,并立即再次加封李恪,年仅十岁的李恪立即成为了亲王,年纪不大,却早到达人生巅峰: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贞观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
可李恪的问题也出现了,这小子长大后,有点叛逆。
李恪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乃是“齐州都督”,在贞观七年,李世民陪李恪吃了一顿饭后,才十几岁的李恪就准备出发齐州就任,这一顿饭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告诫李恪,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李恪一一称是,不日便出发。
其实李世民对儿子们的期望都很高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太子李承乾,被李世民制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找来当朝有威望、建树、思想的大臣全部给他“灌输”道理和知识,而李承乾,没有反抗,渐渐成为一个“乖宝宝”。
李世民本以为李恪也是这样,谁知道,李恪会叛逆。
贞观十一年,已经上了好几年班的李恪照常继续按照李世民的计划“镀金”,前往安州担任刺史,就在这次“任上“,李恪闯祸了被弹劾了。
基于李世民打造的朝堂环境,臣子们都以“弹劾”、“上谏”为荣,对于皇帝都敢直接多批评,不含蓄,所以李世民的儿子们,跟后世的皇子不一样,活得很“规矩”。
李恪有一回和自己的“发小”(乳母的儿子)玩“博簺”(在田地里玩类似于下棋的游戏),导致田地大量受害,这还没完,李恪犹爱打猎,喜欢跟李世民一样骑着马背着弓箭四处横扫,就这样,李恪被人“弹劾”了。
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
理由很简单:这小子身为父母官,带头祸害田地,没教养!
李世民大怒,第一时间责怪李恪的“秘书”权万纪,还声称要弄死权万纪,因为就是权万纪失职,没帮他管好儿子,才导致李恪变坏了。
根据李世民的行为风格和脾气来看,李世民想杀权万纪,绝不可能只因为这件事情,那么能够解释的就是,李恪犯的浑事不少,才被李世民认为权万纪教导无方,所以李世民才急嚷嚷着杀了权万纪。
这反映了李恪的确年少时候不是什么好孩子。
可李世民喊着要杀掉权万纪这件事情,又被人批评了。
很郁闷,李世民很郁闷,他有时候都不知道,找一群人天天来骂他们父子是对还是错,但李世民还是理智了下来。
改变才是难能可贵,变化后的李恪。被弹劾后的李恪被教会做人了,他才第一次知道,这群文人这么可怕,灰溜溜地回到了京城受训。
见到了李世民,李恪很惶恐,但李世民终究是没有发脾气骂他,而是给李恪讲道理。
其实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若不是他十八岁开始起兵征战,他这一身的“调皮”该如何发泄,李承乾、李泰这些儿子都好,但实际上不像他,只是活成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真正像他的,乃是这个会犯错,会惶恐的李恪。
因此李世民作诫子书给李恪,希望李恪能快点懂事,明白一些道理。
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李世民给李恪讲为君之道,讲皇家的意义,讲一个人享有了权力,但也要付出义务和代价,这些都是李世民很客观的人性真理,没有那种我是皇帝,天下皆为奴仆的傲慢,核心的思想仍然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恪大受震撼,回去后梳理人生,决定多听权万纪的话。
所以李恪光是“知错能改”这一点,就和李世民特别像,李世民看似顺畅早慧的人生历程中,其实也充满了年少轻狂,他也曾多次悔恨,因此对于魏征这个曾经是李建成谋臣的人物,他选择留下来了。
李恪比起李承乾更真实,更像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而随着李恪的配合,权万纪对李恪的教导也非常上手,李恪对权万纪非常尊重,钦佩他的耿直,李世民渐渐地感受到了权万纪的能力,后来他的另一个儿子李祐有些叛逆,又是把权万纪给安排到李祐身边当老师去了。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进步后的李恪让李世民非常满意,李世民当时最满意的儿子,也就是李承乾、李泰、李恪,而只有李恪是庶子,并且在李世民看来,李恪的品性要比李泰、李治好得更多,李世民会对庶子如此称赞,只能说明李恪做得真的很好。
太子造反,夺嫡暗流。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不久,李承乾终究是走上了不归路。
其实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恪和李承乾的人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叉”。
李恪变得更好了,而李承乾,此前李世民觉得他“完美”的背后,还是暴露了李承乾的本性。
李承乾在长孙皇后死后,变得脆弱不堪,他卸了以往乖宝宝的面具,不再尊重老师,也不再听从李世民的话,他不想当一个好太子,他只想做自己,比起李恪最起码还叛逆过,李承乾是压根没有叛逆的机会,从小就跟囚犯一样,被灌输这、灌输那。
另一方面,李世民错误地用自己面对谏臣的态度施加给李承乾,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朝臣的心直口快,可李承乾还只是个小孩,天天被老师骂,轮流骂,那也太惨了,因此李承乾在经历亲弟弟李泰的“威胁”后,心态崩溃了。
于是他造反,明明是太子了,却还要造反,最终造反不成,落得被捕下场,连李承乾的舅舅长孙无忌都没有包庇可怜他,上书李世民斩杀李承乾,李世民百般运作,苦苦哀求,才让李承乾被废庶人,免去杀身之祸: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乃幽泰于将作监。
这本来是李泰最想看到的局面,可李泰心狠,告诉李世民,若让他当皇帝,那么他就先杀掉自己的儿子们,这是为了让李世民相信,李泰以后立“皇太弟”,也就是把皇位率先传给李治,“好孩子”李泰让李世民百口莫辩,他第一次觉得,他当爹很失败。
李世民知道,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李治都死定了,只有李治这个性格当皇帝,才能保住几个人,所以立了李治。
但李治也有很致命的缺点,为人懦弱、性格太良善、资质平庸。
所以思来想去,李世民开始考虑李恪,这个才是最像他的儿子: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李世民想立李恪,受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长孙无忌,以外戚长孙家族为首,纷纷反对,理由自然很简单:
李恪是隋炀帝外甥。
李恪不是长孙无忌亲外甥。
李世民很无奈,想据理力争,但他还是处在被世族捆绑的姿态,皇权没有庞大,最重要的是,李世民也知道,如果非要立李恪,未来又是一场内乱,所以李世民是“试探”,看看李恪的支持率,但结果让人悲哀。
因此这才说,李恪的“母族”也限制了他。
李恪结局:被长孙无忌步步害死。因为李世民的缘故,长孙无忌的历史形象一直是“光明贤良”的,但事实上,长孙无忌也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诬陷”李恪。
唐高宗即位的时候,他的妹妹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牵扯出了“谋反案”,当房遗爱被抓的时候,长孙无忌暗示房遗爱“诬陷”李恪,从而得以自保,房遗爱相信了,于是他上告唐高宗,这里面还有李恪的身影。
李治百般煎熬,听房遗爱说完这些,而后又学李世民哭着“求情”,求朝廷放过李恪,可大家不愿意(李治很有可能也是在演戏),最终要处死李恪。
这让李恪仅活了三十四岁,在被处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族灭”,这属于是彻底和长孙家族撕破脸皮了:
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不久,竟如其言。
而史书很戏剧性的记载就是“不久,竟如其言”,这说的正是在废王立武后,李治和武则天联手扳倒了长孙无忌,并且清除了长孙家族的事情,长孙无忌的确如李恪所言,遭到了很惨痛的报应。
后来一直到唐中宗时期,李恪才被平反。
总结:李恪作为李世民庶子,的确十分突出,作为唐太宗的众多儿子之一,能被唐太宗说一句“类我”,这本身就是对李恪最大的认同,什么皇子最适合当皇帝,当然是最像皇帝的那个皇子了。
可李恪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没法忽视,那就是他的母族背景。
李世民也不是超然的,他也要考虑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他跟长孙家族有情有利,不仅是单纯的瓜葛,而且长孙无忌的辅佐的确很重要,为了多方利益,他只能选择明显很平庸的李治了。
而李恪被后世人所“怀念”,更多是对他的一种同情,明明有皇帝的机会,却没有皇帝的命,一切的一切,都是命数主导,时也命也,李恪再像李世民,也终究要服从于现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倾心一程
人们对李恪的惋惜与怀念是因为李恪是继承李世民皇位的最完美人选,可惜却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冤杀了。
首先,李恪此人生性聪慧、人品端正,又有治世之才,李世民亲口承认此子与其最相似。李恪也深得李世民的青睐。
其次是李恪的出身高贵,他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身具两朝皇室血脉。他要当了皇帝会得到李氏和杨氏两大门阀的支持,还有前朝旧臣的支持,李氏皇族从此可以不惧门阀集团的威胁。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门阀集团是绝对不会允许李恪登上那个位置的。
门阀集团的代表人物当属长孙无忌了,李世民曾向长孙无忌表明过想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被长孙无忌坚决的反对了。之后李世民再没提此事,还为了安抚门阀而将李恪外放,但李恪还是被长孙无忌惦记上了,觉得此子对皇位是个威胁,必除之。
李世民也知道,想要立李恪,必须先干翻门阀集团,但大唐建立之初,主要依靠的就是门阀的力量,想一下子翻脸显然没那个实力。所以李世民只能退而求其次,继续选择九子李治,想来好歹有个舅舅帮扶着,也不会受欺负。这也正中长孙无忌下怀,李治看起来软弱可欺,以后自己可以说一不二了,大唐将来还是门阀做主。
在李治登基后四年,可怜的李恪就被房遗爱谋反案给牵连进来,在长孙无忌的指使下,房遗爱无端攀咬李恪,使李恪蒙冤下狱,并在长孙无忌等门阀的压力下,李治做出妥协,李恪被秘密处死。
虽然长孙无忌等门阀最终被李治给整垮了,但李治却将大唐王朝拱手让给了武氏,这在当时是极其耻辱的事情,即便武则天最终把皇位还给了李氏,但李治的形象也大大受损了,这更让人们怀念李恪的好,如果是李恪当皇帝,是绝对不会让武氏篡权的事情发生的。
这桩桩件件让李恪的形象被人们脑补的越来越完美,也使人们对李恪更加的怀念。乃至五代时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都追认李恪为祖先,用于彰显自身的出身高贵。
花開心间/mg
原贴:求主角开局无敌的小说
luxialxx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697年一705年在位),她即位时间年龄最大(67岁),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去世)。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袁天罡路过她家时,她母亲抱着她给袁看,袁说“这孩儿如果是女儿就贵不可言,将来可以当皇上,只可惜是个男儿”(当时她母亲給她穿着男孩的衣服),武家人听说后暗中欢喜,不对人言及此事。
唐高宗李治和武媚娘
武则天因为貌美,被选入李世民的后宫,开始李世民并不了解武则天,后来听见后宫的人介绍说武则天十分美丽,遂召她入宫宠幸,并封为五品才人,并亲自给封号为武媚。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对她十分宠爱,因为后宫的美女太多,武则天并无出色的表现,李世民仅仅对她所说的训练烈马的高论有所映相,后来并没有太注意她。此时武则天年龄尚小,并不在意皇帝的看法。在李世民害病时候,李治经常进宫探视父亲,于是与武则天有些交接并互相倾慕,暗示衷情,有些感情方面的表示,但并不敢越界。
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驾崩,武则天只得按照惯例同一些没有生育的孩子的嫔妃们一起到京城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高宗李治一直对武则天有所思念,武则天与李治也是藕断丝连,二人的情丝缠绕难忘。
在李世民的周年之际,李治为了祭奠李世民的忌日,到感业寺进香的时候,与武则天不期而遇,此时的武则天也只有16岁的少女,更是如出水芙蓉,美貌无比,如是互相思念的有情之人,再也没有什么顾虑了。二人互诉衷肠,互相倾诉离别一年的思念之情,但鉴于她是前皇上的遗妃,也不好公开迎进宫里来,确实难住了高宗李治。
此时,得益于一个人,她就是王皇后,她因为没有生儿子失宠高宗李治,加之情敌潇淑妃在李治面前的伤害,使她的皇后位置岌岌可危。此时看到高宗李治同武则天卿卿我我的难舍难分,于是就建议李治把武则天迎进宫中,李治早有此意,当时便准奏,把武则天迎进宫中,于是王皇后就想拉拢武则天来对付潇淑妃。可是她确没有算到是引狼入室,后来害她最励害的人就是武则天。
到了永徽二年(651年)五月,高宗李治为父亲李世民的孝服己满,就迎接武则天再次进入后宫,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为高宗李治怀上了孩子,入宫不久,便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入空以后,利用王皇后的帮助,迅速的打败了潇淑妃。不久便卡死在襁褓中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李治大怒,不听群臣的劝阻,立即废除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不仅如此,而且在犯头疼的时候,还将很多政务交给武则天处理。从此以后,武则天便逐渐接触皇帝大权,直到掌握皇权到自登皇位为止,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皇帝。
综上所述,这就是武则天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到成为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的皇后的全部原因和过程。李治也是儿子纳父皇的妃子为皇后的第一人,这也是历史奇闻。
chouminms
武则天在十四岁时就因为容貌出众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内封为五品才人,不过在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也还是个才人。整整十二年的才人生涯,史书上并无过多记载。可见武则天的出众容颜,在李世民眼里其实和后宫那些美丽的女人们相比并没有特别吸引他的地方。不过武则天可不是甘于寂寞的人,当年太宗李世民得到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无人可驯服。站在旁边的武则天自告奋勇的向太宗李世民表达了自己驯服“狮子骢”的方法,也因此留下了自己在太宗年间仅有的记载。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样东西,就能降服这马。也就是一支皮鞭、一柄铁锤、一把锋利的刀子。先用皮鞭打得它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还不听话,就用铁锤敲它的脑袋,使它痛彻心肺。如果仍不能制服它的暴烈性情,就干脆用刀子割断它的喉咙算了。”听完这话的太宗李世民被惊的连连称赞,然而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这特么是个女人?这比我还狠啊!”于是太宗李世民以后就更加疏远武则天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武则天虽然没有吸引到李世民,却吸引到了李世民的继任者高宗李治。
据说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太子李治白天替父亲处理政务,晚上还亲自侍奉李世民吃药谁睡觉,一连数日,衣不解带。为此太宗极为感动,特意给了李治一个特权,那就是允许李治留宿在大明宫。正是李治在大明宫留宿期间邂逅了武则天,这中间具体的过程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段时间让李治爱上了大他三岁的武则天。
太宗去世后,其一众无子嗣的妃嫔被“下放”到感业寺出家,这其中当然包括武则天。本来对于这一众年轻女子这就相当于被判了终生监禁。可对武则天不一样,因为对于武则天出家的事情,有个人比武则天还着急,这个人就是高宗李治。于是终于在太宗忌日那天,高宗去为太宗上香的同时又跑到感业寺悄悄见了武则天,两人相拥而泣,互诉衷肠。
不过纸包不住火,这件事很快就让王皇后知道了,但王皇后苦于自己无子,而高宗又对萧淑妃甚是宠爱,于是王皇后主动让高宗接武则天回来,试图通过武则天打压萧淑妃。然而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回来之后,高宗李治独宠武则天,回宫第二年武则天便被拜为二品昭仪。于是王皇后又和萧淑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武则天,三人互相谗毁,但高宗都没有信。
真正让武则天成为皇后的原因是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这些元老势力是站在王皇后这一边的,因此李治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李治政治上的“战友”。最终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武则天与唐高宗并肩作战,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李治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
因此武则天从太宗的才人变成高宗的皇后,开始时时因为爱情,而最终还是归于政治需要。
Friendship
武则天虽然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小妾而已,可她的家世背景可一点儿也不简单!武则天的生母杨氏出身著名的弘农杨氏家族,是妥妥的隋王朝宗室之女!虽然只是远支,但好歹也是隋文帝、隋炀帝本家亲戚……至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更加不用多说什么了,他虽然只是商人出身,却因为“投资”眼光独到而成为了唐王朝如假包换的荆州都督、应国公!后来武氏家族之所以“家道中落”,主要还是因为武士彟站错了队——他是唐高祖李渊的亲信、不是李世民的人。从贞观元年开始,武士彟基本上就被李世民架空了。贞观九年,听闻唐高祖李渊驾崩,武士彟悲痛成疾,不久便死在了荆州都督任上,武氏家族也渐渐走向衰落……所以,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入宫之后,仅仅被封为了才人。
▲武士彠的“后台老板”——唐高祖李渊
以李世民的为人,说他连自己如花似玉的小妾碰都没碰过,您信吗?所以,说武则天入宫之后从来没有跟自己的前夫兼老公公李世民发生过什么,恐怕连鬼都不信!那么,她又是怎样搭上唐高宗李治的呢?《新唐书》中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记载,在武则天入宫之前,生母杨氏哭成了泪人,可武则天却冷冷甩下了一句话:“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作儿女之悲?”从这句话也能看得出,十几岁的武则天就已经是野心勃勃了,她可不想在宫中做一只“金丝雀”!奈何,在著名的“狮子骢事件”后,武则天争强好胜的性格给李世民留下了相当不好的印象。此后,李世民便开始有意冷落她了……其实也好理解,李承乾、李泰这两个儿子已经搞得李世民焦头烂额了,像武则天这样性格的人如果万一生出个儿子来,那将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与其如此,倒不如让这些事情都不去发生……
受到了李世民的冷落,就意味着武则天在政治上已经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了。要知道,彼时的武则天才二十多岁啊!难道这辈子就这样孤独终老了?武则天岂能甘心?恰逢李世民患病期间,时为皇太子的唐高宗李治经常入宫侍奉父亲李世民。而这,也给了武则天接触到李治的机会。接下来的事情不不言而喻……利用这次机会,武则天成功爬上了下任皇帝的龙榻、给自己争取来了一个新的机会。
然而,老天爷却给武则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李世民临终之前下旨:凡事没有生育的后宫嫔御,在其死后全部出家为尼!这下武则天彻底完了……下辈子恐怕也只能是与青灯黄卷为伴了!更要命的是,当上皇帝之后的李治坐拥后宫佳丽三千,早就和萧淑妃打得火热,把武则天给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过,上天对武则天还是眷顾的。不知道是冥冥中自有天数,还是有人在幕后操作、刻意为之,没多久之后李治居然在感业寺出席李世民的周年祭时无意中遇上了已经出家为尼的武则天。接下来的事情相必不需要本人多说什么了啊?老情人见面,还能干什么?而这一切,也被李治的原配王皇后看在了眼里。彼时适逢萧淑妃与王皇后争宠,为了打击萧淑妃,王皇后做出了她这辈子最最错误的一个决定——建议李治把武则天纳入后宫!而这,最终也葬送了王皇后自己。
就这样,在服丧期满后,武则天被李治接入了宫中并且已经有孕在身。入宫之后不久,武则天便生下了自己的长子、后来的追赠孝敬皇帝李弘。在生下李弘之后不久,武则天顺理成章、被李治正式册封为了昭仪。至于理由嘛,不就是人编的嘛,皇帝铁了心想要纳庶母为妾,谁敢多说什么?更何况,武则天连李治的儿子都生了,就算是为了给皇家遮羞,也必须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不是吗?
在武则天重新入宫并成为昭仪之时,李治与其娘舅长孙无忌的矛盾也在逐步激化。作为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又是皇帝的亲娘舅,长孙无忌开始肆无忌惮地弄权。而此举,却严重掣肘到了李治的皇权,一场甥舅对决已经无法避免……可长孙无忌在朝堂经营多年、党羽众多,李治该如何下手?试探朝臣的反应便成了首选。恰逢这个时候,武则天与李治的女儿安定思公主暴毙。于是,李治和武则天便借此发难、把脏水泼向了王皇后,李治则顺势提出了废后的想法。虽然没能立即废除王皇后,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已经开始暗潮汹涌,朝臣们也纷纷开始重新站队。至于安定思公主到底是被武则天闷死的还是自然死亡,《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不一,至今依然是个谜。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口黑锅被实实在在地扣在了王皇后的头上!
不久之后,时任中书舍人李义府率先发难,公开提出了“废王立武”并得到了李治的重用。朝臣一见李义府受到重用,纷纷开始了政治投机。接下来,许敬宗、崔义玄等人也公开跳了出来,支持“废王立武”。最后,连平日里不问世事的开国元戎李勣都站了出来,公开表态“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自此,朝堂姓氏一边倒,长孙无忌也不便公开与整个朝堂为敌,只得同意李治废后。不久之后,王皇后被废,她背后的王氏、柳氏家族被连根拔起……而这两支政治势力,都是长孙无忌的人。长孙无忌一党也因此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逐步由上风转向了下风。
再后来,武则天成为了皇后,李治与武则天夫妻联手、对长孙无忌步步紧逼,一鼓作气将长孙无忌一党逐出了朝堂!换言之,李治之所以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恐怕也未见得是因为什么“真爱”。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盘政治棋局罢了。李治通过废后、立后来试探朝臣的反应、促成朝臣的重新站队以打压长孙无忌的势力,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既是李治的棋子、也是李治的帮手和智囊。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长孙无忌弄权,或许武则天也就只能在感业寺或者后宫孤独终老了,李治未见得还会立她为皇后!这或许就是后来武则天为什么不念李治“恩情”的原因所在吧……
七星猫
武则天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父亲武士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资助唐高祖李渊起兵,历任豫州、利州、荆州都督。
贞观十一年,武则天作为功臣后代,容貌娇美,被选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直到太宗去世,武则天一直都是五品才人。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武则天在太宗后宫的生活。从她十几年没有上升的职位,可以看出武则天并不十分受李世民的宠爱。武则天是一个比较英气,缺少千娇百媚的柔弱的人,从她和太宗驯马一事就可以看出她刚强的性格。
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去世,当时的李治只有八九岁。同在深宫之中,李治和武则天相识了,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对于一个从小没了妈的孩子,武则天像一个大姐姐。
有些人认为武则天很有心机,主动勾引李治。我认为是不对的。
或许两个人是因为孤独而相互亲近,李治因为缺少母爱,对这样一个大姐姐格外亲近。
太宗去世后,没有生育子嗣的妃嫔被安排到感业寺出家,武则天在感业寺遇到前来祭奠太宗的的李治,二人相认互诉相思之情,李治的王皇后因无子而失宠,主动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打击萧淑妃。武则天受到李治的格外宠爱。新旧唐书中记载,武则天产下安定思公主,狠心掐死女儿栽赃王皇后,使得王皇后失宠,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想法。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家族势力很强大,而王皇后又没有儿子,王皇后来自于政治婚姻并不受李治的喜爱,才有了废王立武的行动。
李氏家族有胡人的血统,他们对父亲的妃子再嫁儿子比较宽容,之前李世民与李元吉的王后私会,甚至生下儿子,以及后面唐玄宗纳儿子寿王的妃子为贵妃,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观念来看待。
jerry_travel
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委实称不上特别出色,唯一让李世民有点欣赏的是,果断刚强的性格,但是这一点又是身为后宫嫔妃是最不需要的。
在唐太宗时期已经有武氏当代天下的预言。虽然已经有替死鬼背锅,但是唐太宗对姓武的多少有点忌讳。幸好武则天拿自愿出家的借口免了自己陪葬的后半身。但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肯定会为自己安排后路。
正好唐高宗李治看上了武则天,在有预谋的设计下,李治深深被武则天吸引。
在感业寺出家的时候,武则天就利用李治的宠爱回到宫里做了昭仪。
凭借多年跟随唐太宗学到的权谋,一步一步干掉了当时王皇后和萧妃。最后当上皇后。
Apollo_cn
这是历史的选择,就如近现代以来那些扭转乾坤、开天辟地的伟人一样。
因为不论是武则天,还是李世民,亦或是近现代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伟人们,如果他们不经历历史无数的考验并且成功通关,那么他们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有站上权力之巅的成功者,都不全是靠运气爬上来的。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她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就注定她的成功之路要比男人达到同样的高度要艰难无数倍,而成为李治的皇后,则只是这场残酷游戏的起点而已。
andonio
武则天的父亲是大唐开国重臣,为李渊太原起义提供大量的物资钱财,随着唐军在战场上节节随利,李武两家关系逐渐发展密切。
十四岁豆蔻年华的武则天,带着对未来无限憧憬,走进深宫大内,并在美女如云的后宫,有机会走到一代明主李世民身边。面对海棠带雨,芙蓉处开的武氏,李世民惊喜万分,取名媚娘,才人封号,官居五品,这让刚入宫不久的武则天,倍感欣慰。可是六宫粉黛,美女如云的后宫,她如昙花一现。
十二年的平淡岁月,耳熏目染,后宫血雨腥风,争权夺利,一次次政治斗争中,武氏逐渐成长起来,生存,能生存才是硬道理,想更好生存,只有权!权力!不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皇权。她看到太多太多的人间悲剧,骨肉分离,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她系出名门闺秀,对历史,特别对宫庭之争,反反复复阅读,她深信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透过历史可以看清扑朔迷离的未来。
三招制服劣马,本想得到慧眼识珠的李世民赏识,没想到引起李世民深深忧虑和不安。如此冷酷铁血手段的弱女子,万一得势,必将排山倒海,颠倒乾坤,我李家王朝堪忧。政治高手与政治强人过招,见微知著,笑谈之间,有千钧之力。更加疏远冷落武氏。
武氏博览群书,通古晓今,学会隐忍,韬光养晦。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坚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头脑。岁月催人老,一生戎马,开创盛世的李世民,慢慢走进体弱多病的老年。历史的机缘巧合,武则天与单纯多情的李治相遇,很快坠入不可自拔的爱河,一相爱好文学,对政治优柔寡断的李治,不断听取武氏语出惊人,分析引经据典,逻辑推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近似完美无缺,建议性意见,不能不由衷感叹,武氏在风云多变的朝堂上,那些老臣居功自傲,多次非难自己,如今在爱妃武氏面前,个个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李治更加信任和着迷武氏。
王皇后和潇淑妃哪有这些手段和气魄,没几回合就纷纷落马,李治越来越离不开武氏,力排众议,封武氏为皇后,尽管下面一片哗然,在武氏微笑面孔,蛇蝎心肠下,人人自危,很快平息不同声音,李治死后,一些见风使舵,额愉奉承之徒,纷纷趁机上书武氏称帝,以普萨下凡自居,67岁的武则天,终于登上梦寐以求,几十年为之奋斗,至上无上,九五至尊的女皇宝座,成为当时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女主人。
两孩儿的妈
武则天与李世民、李治的关系是一女侍二夫,而且这个“二夫”还是亲生父子关系,更是大唐的皇帝,这种近乎有违人伦的混乱关系,在中外史上绝无仅有。更绝的是,武则天侍奉的李世民做过皇帝,侍奉的李治也做过皇帝,就连武则天自己也做过皇帝,这一家三口,简直就是妥妥的“三味帝皇丸”。
武则天本是李世民的“法定”妃子。根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的记载,李世民听说武士彟的女儿生的美貌,于是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并赐予她武媚的称号。
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赐号武媚。
武则天的“才人”,说白了就是李世民级别较低的妃子。
起初,武则天刚被召入宫时,年仅十四岁。至于李世民到底宠没宠幸武则天,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李世民与武则天的“法定”夫妻关系,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在李世民驾崩后,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子都被朝廷安排到感业寺出家,其中也包括武则天。事情到此,武则天的命运仿佛要做一辈子尼姑了,但李治的出现,以及李治后宫的争风吃醋,给了武则天“满血复活”的绝好机会。
李治与武则天早有关联,王皇后与萧淑妃鹬蚌相争,武则天渔翁得利。根据史料记载,李治早在做太子的时候,进宫侍奉李世民,看到武则天后,就喜欢上了她。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资治通鉴》
李治对武则天的“暗恋”,是武则天后来能够成为李治皇后的一大主因。
李治登基称帝之时,他的宫中正室为王皇后。李治因为王皇后没有儿子,所以对萧淑妃很是宠爱。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引来了王皇后的不满与记恨。当王皇后得知李治对武则天有暗恋之情后,便暗中让武则天蓄留长发,并将她收纳进宫,想借武则天来疏离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
《新唐书》——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资治通鉴》——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後宫,欲以间淑妃之宠。
武则天正是有了王皇后的扶持,李治的暗恋,才能够堂而皇之的从尼姑变身为后宫妃子。
武则天到达皇宫后,起初倒是很听王皇后的话,王皇后也经常在李治面前赞美她。但好景不长,随着武则天的日益得宠,王皇后与萧淑妃都受到了李治的冷落,这与王皇后召武则天入宫的本意严重背离。于是,王皇后与萧淑妃结成新的同盟,共同对付武则天。
武则天心思缜密,很会耍弄权术。为了打击王皇后,武则天大量结交朝中大臣,监视王皇后的一举一动,甚至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给王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越来越得到李治的喜爱。
终于有一天,武则天诬告王皇后使用巫术压伏人,这使李治对王皇后彻底寒心。随后,武则天又暗中指使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等大臣上书李治,要求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急于称后的心思,与李治想打压朝中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心思,可谓是不谋而合。于是,李治接受了李义府等人的进谏,在李勣的极力拥护下,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不仅是李世民的才人,更是李治的皇后,她最后又撺掇了李唐江山。武则天身为女儿身,能够有如此的成就,也不枉此生!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xx_whh
武则天怎么到的皇宫?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驾李世民巡幸洛阳时,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武则天宫中生活怎么样?
武则天在皇宫内的生活史书记载的并不详细,地位不高,应该不是很受李世民的宠爱。
不过武则天晚年回忆时描述了一件事,就是史上出名的驯马事件,估计就是这个事件引的李世民不满,所以才让武则天一口气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也一直没有再往上提升。
武则天和李治怎么擦出火花的?
李世民晚年疾病缠身,卧病在床,应该就是这段时间两人有了来往,估计武则天在李世民重病期间经常照顾他,李治也经常看望李世民,免不了经常罩面,擦出了火花,开始建立了感情。
武则天则么成为了李治的妃子?
李治在历史上的评语仁孝。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祭奠李世民的周年忌日,在感业寺进香时,就是这么巧合,又与武则天相遇了,世事很奇妙。本来两人可能就天各一方了,没想到两人又相遇了,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事情的转折点就是王皇后。
因为王皇后没有子嗣,不被李治宠爱,看到这种情况,王皇后起顺水推舟,便谏言李治把武则天收入后宫,李治心里早就有意,于是便痛快的答应了。
王皇后也目的不纯,他的本意是拉拢武则天对抗受宠的萧淑妃,没想到引狼入室。
武则天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废王立武”成功坐上了皇后位置,最终成为一代女帝!
仅供参考!
六六大顺子
首先要搞清楚,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李世民是李治的爸爸,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妻子,也就是说本来武则天是李治的后妈。
李治和武则天能到一起,其实这和南北朝时外来民族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的奶奶是独孤信的女儿,是纯种鲜卑人,这个民族对待伦理关系有着近乎原始的开放态度,比如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全部遗产,包括父亲的妻子们,后来唐朝社会的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些少数民族影响。
搞清了这几层关系,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武则天是怎么从李世民的才人坐上李治的皇后位置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因为长相出众被李世民纳入后宫,赐名武媚。
入宫之后,武则天甚少得到李世民的宠幸,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这一年武则天2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在李世民临终之前,武则天照顾过唐太宗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开始和李治眉来眼去,产生了爱意,老皇帝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就被送去当尼姑了,和李治的异地恋也正式展开。
公元650年,新皇帝李治去寺庙参加老皇帝的周年祭,恰巧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媚娘,干柴烈火一点就燃了。李治想把武则天迎回宫里,并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王皇后,王皇后举双手赞成,因为她想借武则天的力量打压情敌萧妃。
就这样,武则天顺利地再次进入了皇宫,而她也没有成为王皇后的工具,反而是她后来主导把王皇后给废了,这就是著名的废王立武,武则天最终当上了皇后,但她并不满足,后来又成了天后,地位和皇帝一样尊贵,等李治死了,寿命漫长的她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严格来说,并不是武则天抢了李家的皇位,用能者居之形容更符合,因为李治临终之前,他的遗愿的确也是想把皇位传给武则天,只是满朝大臣不同意而已。
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个很有作为的人,有一个数据能说明,开元盛世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官员都是武则天任命的,她是大唐盛世的功臣。
那个谁
武则天的父亲是山西的一个木材商武士彟,李渊经常在武家住宿,李渊称帝后,被封为工部尚书。玄武门事变的前两年,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唐太宗听说后诏武则天进宫,因为武则天善解人意,李世民赐一个字“媚”。武则天进宫时太子还是太子承乾,当时武则天14岁,李治10岁,两人那时可能就认识,由于武则天没有子嗣,被发到感业寺,第二年李治来到感业寺为李世民还愿,见到了武则天。
李治在位34年,前面十二年用了两个年号,永徽和显庆,后面22年用了12个年号。而李治觉得武则天再也不是那个善解人意的武媚,变成了一个霸道,蛮横的悍妇。李治曾去看望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果被武则天得知,不久两个女人全部被杀。后来武则天又把李世民定的制度改了,把武氏和李氏放在贵族第一位,这让李治感觉是奇耻大辱,决定废除皇后,结果被宫女太监出卖,李治只好认错,把帮自己出主意的大臣全部出卖,被处死。
公元674年,武则天做皇后的第二十年,垂帘听政,而帘子前则是李治。大臣们称他们为二圣,公元666年,武则天和李治在泰山封禅,在此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后来二圣把都城迁到神都洛阳。
造神运动 唐朝的祖宗是老子李耳,封李耳为太上元皇帝,武则天给自己的丈夫和自己都加封一个称号,李治称为天皇,武则天封为天后。
Lydia
武氏刚进宫时,小名媚娘。李世民当政,封为才人。
但也许是武氏刚入宫时,青春年少,简单单纯,也没引起李世民什么注意。
是后来有位方士算出将来李氏江山会被“女主武王代立天下”,于是李世民就滥杀了许多姓武的人。
李世民本也想在离世前杀了武媚娘,但武媚娘主动请求去感业寺出家,愿青灯古佛相伴过一生。
李世民估摸:一个离开红尘的出家人对李家江山是没有威胁的。因此同意了让武氏出家。
当然太宗皇帝一定不知道这位才人与自己的儿子李治一见钟情,眉来眼去,暗生情愫。只是两人当时碍于当时的礼制,不敢明目张胆罢了。
唐太宗死后,两人未有见面。武氏本不是出于自愿出家,也吃了不少苦。
但有些人没有机会也会创造机会,武氏就在生活的磨砺中寻找出头的机会。
终于有机会了,武氏见到了已经是皇帝的李治,像一根救命草一样,武氏拼出全身解数,如愿以偿重回皇宫。
这是李世民当初没想到的,自己一向中规中矩的儿子也会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
重回皇宫后的武媚娘已不再是从前初入宫时的心境,她的志向是不一样的,她要成为人上人。
一切都在循序渐进中进行,武媚娘也是一路奋斗,铲除了对手 ,成为皇后。
最终在高宗故后大权在握,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菲斯菲斯Violet
从大的背景看:首先,唐朝高层具有北方游牧民族血统,对中原的所谓伦理纲常没有太多的认同度。加之唐之前,讲究随性自然不媚俗世的魏晋遗风丧存,所以,儿子娶老子的妃子也不足奇。
其次,李治并不是唐太宗首选继承人,但性格善良敦厚,大唐当时需要一个能守成的继任者,而不是一个瞎折腾的新皇帝,李治虽说开拓能力不足,但守成有余,加强长孙无忌能老臣的辅助,大唐江山可以巩固。
第三,唐太宗给李治安排了辅助大臣,一方面的确减轻了李治的治理负担,但也限制了李治的皇权。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和思想主见都很强,正好可以助李治多回皇权。
第四,李治登基时面临的政治矛盾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世家世族与以广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新兴庶族之间的矛盾,如果李治时代还拘泥于前者,世家大族的狭隘和顽固,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障碍,这时需要新兴庶族抗起大任。所以,李治固然是喜欢武则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出身并不高的武则天打击世家大族。在褚苏废后立后等关键问题上,李治不遗余力的力挺武则天,实际也是在向世家大族宣示皇权的不可侵犯。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一是武则天能够在后宫隐忍十多年的默默无闻,能够忍受好几年感业寺的孤灯单影,这种忍就不是一般人具备的。
二是光靠忍肯定不行的,要善于抓住机会。武则天和李治是在一起伺候病种的唐太宗时相互吸引的,那时武则天在宫中不受人待见,李治在兄弟几个中也没啥风头,二人有惺惺相惜之感。加之,李治为人宽厚,对年长自己几岁的武则天比较客气,武则天则找到了一颗大树,积极主动靠上去,很快就从母子关系演变成姐弟恋。
三是机会也很重要。李治登基后,王皇后和萧淑妃斗的厉害,没有子嗣的王皇后渐落下风,听说皇帝喜欢还在感业寺的武则天,就撺掇李治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共同对付萧淑妃。武则天终于蓄发还俗,回到后宫这个主战场。四是手腕要狠。武则天回宫与王皇后联手搬到萧淑妃,为斗到王皇后,竟然亲手闷气自己的亲闺女嫁祸王皇后,并导致皇后被废。与是眼界要宽阔。武则天不是光盯在后宫那一亩三分地,要掌权需要靠外臣,所以不遗余力拉拢朝廷大臣形成自己的帮派,这样让李治即使想换掉自己都不行,何况李治还真离不开武则天呢。
江边鸟
如果一个女人既有美貌,又有性格,而且还有智谋,这样的女子很难得不到男人的欢心,武则天就是这样的女人。所以别看她身份不如王皇后与萧淑妃,年纪还比她俩大,但在后宫中,在李治的面前,她是处处能讨李治的欢心,成为李治心中最重要的女人。
美艳才人众所周知武则天在成为李治的女人之前,她是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李治的庶母,按理说她与李治之间,不该有什么联系。但武则天进宫后,其实并不得李世民的宠爱,虽然李世民赐名她为媚娘,可见她长相极其艳丽,可李世民不太喜欢她那刚毅的性格,所以她这个才人,也就是个高级秘书的命。在后宫中没有帝王的宠爱,前途就是一片黑暗,聪明的武则天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在李世民日渐老迈的情况下,武则天有没有为自己另作打算不得而知。但她与李治之间的爱情,就是在李世民的病榻之前发生的,也许年少懵懂的爱情就是让人刻骨铭心,从此李治的心中就有了美艳的武则天。
出家后的手段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作为李世民后宫的女人,自然得出宫出家,她与李治也就不可能再有交集,她们之间的那段爱情眼看就要烟消云散了。可武则天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她想尽了办法,送消息给宫里的李治,勾起李治对她那无限的相思,之后她还利用李治后宫中,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争斗,为自己可以顺利回归宫廷下足了功夫,不管是她写给李治的情诗,还是她对王皇后的示好,最后能成为了她回到宫廷的资本。当然主要还是李治对她的深情,让李治频繁出入感业寺与她私会,以解相思之苦,久而久之,武则天不仅在李治的心中,还在他的身旁。
互补的性格不过自古帝王的后宫之中佳丽三千,什么样的美人都有,武则天就算再美,就算与李治再有感情,也敌不过无情的岁月,以及后宫中那无数宫妃对李治的献媚,可武则天能够牢牢抓住李治,其实还是因为她那刚毅的性格,正好是李治所缺少的。说来也有些讽刺,武则天在做李世民的才人之时,就是因为性格太过刚毅,让李世民不喜,所以武则天只是一个小小才人。可李治是出了名的性格有些仁弱之人,比起李世民杀伐决断,李治似乎有些优柔寡断,正好武则天的性格与他互补,不管是在后宫诸事上,还是前朝政务上,武则天都能给李治好的建议,甚至是决定,武则天对于李治来说,不仅是个美艳的皇后,还是一个有用的助手。
所以武则天是一个集齐了美貌,智慧以及运气的女人,她就像是李治心中的完美女神,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还十分有用。比起后宫中王皇后与萧淑妃这样只会争宠争得鸡飞狗跳,惹得李治万般不悦,武则天简直就是上天送给李治的贤内助。再加上武则天又有些手段,会讨李治的开心,自然她就比王皇后与萧淑妃,更能赢得李治的欢心。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昕昕小鱼
李世民,唐朝开国皇帝,聪敏过人。李治,李世民的儿子,唐朝皇帝,聪敏过人。武则天,李世民的女人,李治的妻子,唐朝皇帝,聪敏过人。我们无权伦理,敬重历史,历史成真而改变不了现实。史书记载比我们想象的丰富。风俗习惯,干差万别。只因中华国土大,大得才有大的差别。自古中华北方民族有儿子选父亲的遗霜为妻的传承。唐李氏为什么不能呢?古代的女人同男人并肩作战并肩治国,能揭竿起义当女首领,为什么不能当总统。武则天为皇帝父子专崇不在一个时期。长孑与父亲妾女偷情古今都有。治国安邦的李世民,史称有星相家预知唐李天下将由武氏女杰掌控朝政。传说归传说,史实为史实。也有可能传说即为史实。并不矛盾。为唐李江山社稷着想,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知人善任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对武氏则天的一举一动,早有定论,虽不受崇,但不加害,放武氏一码,是李氏才能被李治偷情,在武氏生涯创选了独一的武氏唐朝,一个十四岁入宫六十七岁才即位的女皇,导演了儿孑李显父亲当过皇帝,弟弟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侄子当过皇帝,母亲当过皇帝,自己两次当过皇帝,两次被废的皇帝,也是独一无二的最牛的皇帝。只因武氏的霸道,才有李显的软弱。母亲欺负儿子,不给儿子历练机会,而把武氏演练成千年一女帝。丈夫李世民,丈夫李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都把武氏则天作妻子才让武则天有机会当皇帝,不然,怎有可能呢?可见只有这样,才有唐朝的历史,才有唐朝的艳史。除此,再怎么评价呢?
heiheihahawu
武则天一个幸运的才人
武则天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少女武则天来到都城长安,成为太宗李世民后宫佳丽中的一个。面对众多美人,武则天是幸运的 因为她初来乍到就混了一个五品的才人封号,并赐名“武媚”。
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多了去了,可是真正能够得宠能有几个。不过对武则天来说入宫并不悲观,与其留在家里受一父两母哥哥们的气,远不如进宫搏一搏。
按照大唐的后宫制度,分为“贵、淑、德、贤”四妃为正一品;昭仪、昭容、充容……等九嫔为正二品;另外还有九婕妤、九美人,以后才是才人。
这些嫔妃都是有一定职责在身的,在制度上称为“内官”。才人的职责是“掌叙宴寝,理丝枲,以献岁功”。主要负责安排帝王宴席、音乐和休息,以及处理宫中蚕丝纺织政令等事物。
武则天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二年,要是凭着她当初的梦想应该把唐太宗拿下,因为这个职位和唐太宗接触还是蛮多的,可两个人没有碰撞出什么火星子来,更别说火星撞地球的激情了。因为武则天的眼光看得更长远,她知道凭自己的姿色就算是拿下李世民,在唐朝庞大的系统内,在文韬武略都不缺少的唐初,她也不可能掀起什么波澜。
于是,她把眼光投向了那个比她小四岁的“大男孩”李治。
迷惑太子,达到目的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军国机务都交给太子李治处理。从这以后,太子李治被推到了前台,隔日听政,下朝入侍药膳。并在李世民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太子李治就住在这里以便随时侍奉父亲李世民。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相遇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武媚娘可能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可从九岁就失去母爱的李治,被大他四岁的武媚娘深深地吸引了。这一年李治十九,武则天二十三。
此时的李治已有了太子妃王氏,王氏出身极为显赫,为当时五大姓中的太原王氏。对于一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青年来说,家庭包办的婚姻,总是缺少那么一点浪漫情调,也应了那句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直到遇到武则天,李治才算是领略到爱为何物。他们邂逅在李世民的寝宫,那一刻,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不知道聪明绝顶的武则天让这个文艺青年偷着了没有?
从以后的情形来看,李治虽然是一个多情种子,但自幼在皇宫大院长大的他还没有完成心理上的“断乳”。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宫未生子女的嫔妃们,一律打发到感业寺,让这些下岗再就业的寡妇们出家当尼姑。
这些人中就有一直坚持自己信念的武则天。已经二十七岁的她马上就是“大龄剩女”了。武则天作了一诗可见她此时的心情:“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年华已逝,前途不明,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
其实,此刻的高宗皇帝也在等待机会,等待与那个夜思梦想的女人见面。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太宗皇帝去世一周年的忌日,高宗皇帝也要到佛寺行香礼拜。他选择了感业寺,因为他要去见那个在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物,一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女人。
二人相见,感慨了一番光阴流水,前程往事。诉不尽的相思,让李治舍不得走了。可自己是皇帝不是方丈,留在这里不是办法。得!李治终于为自己拍了一回板:媚娘,带上你的故事、你的未来回宫吧!
从此一个女人有了开挂的人生,逐步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一个女人凭什么能在后宫中站住脚?除了漂亮谄媚之外最重要的是被皇帝宠幸而能中得“大奖”--怀上“龙种”。后宫本来就是美女集散中心,漂亮是肯定的,可如果你占用了太多的“公共资源”而不能“中奖”就麻烦了!
武则天二次入宫后竭力讨好高宗和皇后。“两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以“屈身忍辱”“下辞降体”来形容武则天的生存状态。
知识改变命运好运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宫廷格局悄无声息的改变中,武媚娘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在众多后宫佳丽中,她“中奖”了应该是乐透型的彩票。人生能抓住一次出彩的机会就足够了,此时的武媚娘无疑是幸运的。
武则天的知识面很广,这与她十四岁之前读过大量的课外读物有关系,在当时看来武则天算是高知女性,我们不得不说“知识改变命运”啊!
而她所居住的翠微宫也成了后宫的一个“娱乐中心”,高宗皇帝几乎每天都到她那儿去。皇帝沉迷于他的音容笑貌和“冷知识”中,武则天的肚子更是没闲着,一次次“中的”接连为高宗生下两个皇子和一个公主,接着第四年又诞生了一个公主。
一连串的动作让李治彻底被武则天征服,于是李治唱道:“就这样被你征服,喝下你藏好的毒。”
母凭子贵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武媚很快脱颖而出,一次又一次的怀孕,还能让高宗不断临幸,可见这个女人真厉害!深宫中,很讲究母以子贵。每个龙种的诞生,都加重武则天不断成功的砝码。
而有了这么多龙子凤女的武则天也水涨船高升为昭仪。
此时的武则天召来无数嫉妒的目光。已经失宠的萧淑妃更是妒忌的两眼放出绿光。自己一个出身名门世家的清白女子,居然抵不过一个先皇剩下的女人,一个山寨版的大龄尼姑。这让萧淑妃很无奈。
就连王皇后也不由得心惊,没有孩子是王皇后心头难以摆脱的致命伤。她听从舅舅中书令柳奭(shi)之言,收养后宫宫人刘氏之子陈王李忠,同时联络长孙无忌等人请立李忠为太子。
而在这一年武则天又诞生了一个皇子,起名弘。
武则天进宫三年时间的经营,已经成功地站住了脚跟。而王皇后凭着家世和傲人的背景,仍然正位中宫,母仪天下。此时的另一个皇帝的红人萧淑妃已经完全败北了。
但是王皇后家庭出身,所谓根正苗红,舅舅柳奭是中书令并且跟太尉长孙无忌交情很好。另外,宰相之中的老臣于志宁是现太子李忠的老师,另外一位宰相韩瑗又与长孙无忌是姻亲。
这样看来撼动皇后的位置几乎等于零,可武则天是谁!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自然有她过人的本领。
此时的武昭仪生完女儿才一个月,长日悠闲的王皇后经常来找她闲玩,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心中生起,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武则天为了利益要把自己的骨肉舍了……蛰伏三年后,武则天终于决定露出自己的獠牙,她要吃人了……
王皇后离开后, 武则天趁着没人,竟将公主掐死,又盖上被子掩饰。恰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喜,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死,武则天啼哭不已,李治惊问侍从都是谁来过?侍从都说:“皇后刚刚来过。”李治大怒,于是废后立武。
其实这件事应该是野史杜撰的,以武则天的智商和情商不可能做出这么小儿科的事来。旧唐书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说明死因。不过李治为了安慰武则天那颗受伤的心,想把武则天晋封一品妃,因丞相的反对没有办成。
终成所愿,成为皇后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实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这让李治很烦恼,并且这群“老家伙”极力反对高宗废王立武,这让武则天心生怨恨,于是这夫妻二人一直想法培植新势力来抗衡这班老臣。
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大臣中书舍人李义府首先支持“废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重赏,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见机行事,也都支持立武则天为后。
在这后面肯定是得到了武则天的暗示和承诺,像是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而元老李勣又表态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见局面扭转,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七天后,李治再次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天子无私事,而李勣竟然说立皇后是皇帝家事,皇帝只有国,哪里有“家”呢?没想到李勣竟然阿谀奉承到这个地步。
uslove009
谢邀。
三个原因,一是李世民已死,武则天丧夫让武则天成为单身,这是基本条件;二是李治在李世民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对武则天垂涎三尺,所以在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进入皇家寺庙修行主要是为了掩饰一下,然后再接回来,稍微给文武大臣一些交代,这是动手条件之一;三是李氏家族是西北大阀门,唐朝李氏家族有胡人的血统,对嫁娶看得不是很重,与汉人士族阶层不同对婚姻非常严格,所以对于李治娶其父亲的妃子并没有多大的排斥,这是成为李治娶武则天的重要原因。
对于最后立武则天为后,前面这个问题已经回答,复制如下:
随便笑一笑
3月12日 · 历史领域创作者
从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一是前期的喜爱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二是为了显示皇权最大一定要立武则天为皇后。
从唐高宗把对武则天的美貌所吸引可以看出,当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就一直垂涎武则天的美貌和才华,于是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收入后宫,然后情有独钟。这个阶段是唐高宗确实非常喜欢武则天的,所以封为昭仪。然后为了心爱的人,不惜降低身段去找长孙无忌和大臣商量,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但遭到了大臣反对。于是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唐高宗为了显示皇权最大,开始跟大臣斗法。因为武则天的身份以及地位等,大臣基本上都是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的。虽然皇权至上,但国家的治理还需要大臣的帮助。于是唐高宗改变策略,先找反对最为激烈的大臣的麻烦,也就是褚遂良,这是和长孙无忌一样手掌大权的吏部尚书,还是唐太宗的托孤之臣,朝中地位非常高。但唐太宗一方面为了自己收权,一方面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大臣的反对声中显得非常焦躁和气愤,正好这时站在皇帝这边的英国公李勣对唐高宗说,立皇后是家事,不用问外人。这一句话说到了唐高宗的心里去了,于是唐高宗就把褚遂良贬出中央,下放到地方。这样一来,领头人都被皇帝贬出中央权力中心,剩下的也就没有多大阻力了,最后唐高宗一边收回了权力,也如愿以偿的立了武则天为皇后。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武则天能被唐太宗立为皇后,与武则天自身的政治手腕离不开,一方面武则天的政治格局非常高,如与后宫的相处,与大臣的交结都显示出了其高超的智慧,从武则天后期执掌天下就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武则天在服侍唐太宗与唐高宗的过程中,经常参与到唐朝政策决策方面,给了武则天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所以,在唐高宗李治决定立武则天为后之后,武则天的政治觉悟更加让李治佩服。
你柔美的容颜
武则天能成为李治的皇后,既跟她的美貌、才学有关,也跟她与李治性格互补有关,更与外力的帮助有关,当然,这更是一种“命运”使然!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李世民宫里的一个才人,入宫时仅仅14岁。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武则天根本没有出头之日,12年都没有得到升迁,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可就是这样,才给了武则天日后傍上李治并飞黄腾达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武则天得宠,并生下了一个皇子,那么,她这辈子都将与李治彻底无缘。
所以,唐太宗死后,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女人,她被送进了感业寺。而恰恰是在之前,身为太子的李治,就已经看上了这个姑娘。一是因为武则天确实长得漂亮,还很有才华。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不是吹的,武则天可能不算极品美女,但其气质肯定让李治神往。
02 武则天与李治性格互补再者,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李治与武则天的性格是互补的。李治宽厚仁慈,显得有点懦弱,但武则天果敢刚烈,虽是女流,实则是个女汉子。身为皇帝,李治身上恰恰需要的是武则天这种性格特质。因此,武则天对李治格外有有吸引力。
03 外力的帮助所以,李治才会使劲一切手段,把武则天给接到宫里来。而此举,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按照辈分,武则天算是李治的“小妈”。好在,这个时候李治的王皇后也帮了武则天的大忙。为了制衡李治宠爱的萧淑妃,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充当她的杀手锏,只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她是“引狼入室”。
武则天入宫后,很快就展现出自己不凡的政治能力,她通过私下拉拢一些大臣,在李治面前支持她当皇后。尽管有长孙无忌、储遂良等辅政大臣的反对,但是像徐茂公等元老却对武则天表示了支持。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李治想要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培植自己的班底,就要废掉王皇后,否则他仍然将被长孙无忌等人掣肘。
这也让李治最后下定决心,废掉王皇后,让武则天当皇后。
shyo
作为李世民才人的武则天,最终能成为李治的皇后,有两个原因:
一是李治对她的宠爱;
二是王皇后的“引狼入室”。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李世民的宠妾,被李世民册封为才人。不过她并未得到李世民过多的恩宠,因为她入宫时李世民已经年老体衰,并且后宫佳丽人数众多,武则天根本不占优势。
实际上,武则天在李世民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已经完全失宠,这是因为当时宫中流行一则谶语,说“唐三代后,有女主武氏乱唐”,而武则天正好姓武,符合谶语中所指的女主。
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刻意疏远了武则天。
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武则天曾到床前侍奉过,正是这个时候,武则天和前来探病的李治勾搭上了。攻于心计的武则天令李治着迷,她要李治当面向自己承诺,以后要给予自己名份。
不知是出于真心还是敷衍,李治答应了。
李治念念不忘父亲的武才人李世民逝世前,为了防止谶语成真,特意交待李治,将自己后宫的妃子们赶到感业寺去当尼姑,并且永远不能让她们回宫。
于是,武则天与李世民的其他妃子一起,被赶到了感业寺。
新继位的李治,后宫同样非常充实,因此早就把当初对武则天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烦闷孤寂的武则天没有放弃,她想办法通过下人,悄悄给李治传递情书,向李治哭诉相思之苦外,不忘提醒李治兑现当初的承诺。
李治经不过武则天的哭诉,在某次祭奠完先皇之后,于途中顺道去了一趟感业寺,并再次宠幸了武则天。
但是这个时候的李治,仍然不敢公然将武则天接回宫中,毕竟武则天曾经是自己父亲的女人,如果强行违背人伦肯定会遭到大臣的反对。
正在李治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候,感业寺有人悄悄给李治捎来消息:武则天怀孕了!
李治又惊又喜,但却无计可施,只能靠书信与武则天互诉相思之苦。
王皇后病急乱投医,最终“引狼入室”当李治正苦于无法将武则天迎进宫的时候,李治的王皇后也知道了武则天怀孕的事情。出乎李治意料的是,王皇后竟然大力支持李治将武则天接进宫。
不但如此,王皇后甚至还派人前往感业寺,告诉武则天,等她把头发蓄长就可以进宫了。
王皇后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原来李治继位后,宠爱上了后宫中的萧淑妃,不知不觉便冷落了王皇后。而萧淑妃也是一个没有心计的人,依仗着李治的宠爱,完全不把王皇后放在眼里,两个女人便一直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
王皇后身份尊贵,家庭背景显赫,是李治的正妻,但是在与萧淑妃争斗的过程中,完全失去了理智,她做出了一个令自己悔恨终生的决定——召武则天进宫,分享李治的恩宠,让萧淑妃从此被冷落。
王皇后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无异于引狼入室,几年之后,她便亲自品尝到了这一荒唐决定带来的苦果。
“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武氏入宫,潜令长发,以间良娣之宠。”——《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王皇后想把武则天当作一枚棋子,离间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
因此,在王皇后的支持下,武则天根本等不及把头发蓄长,便被李治接进了宫里。
“下棋人”反成“跳板”王皇后允许武则天进宫,是想把她当成自己争宠的棋子,不曾想,自己反而成了武则天的垫脚石,为她充当了走向巅峰的“跳板”。
刚入宫时,武则天表面上对王皇后感恩戴德、百依百顺,时常在李治面前说王皇后的好话,这些做法,让王皇后对武则天放松了警惕,完全把她当成了自己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在后宫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王皇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防止武则天成为第二个萧淑妃,王皇后开始放下身段,偶尔也主动探望武则天。
然而此时,武则天却开始酝酿一场天大的阴谋。
武则天第二个孩子(女儿)出生后不久,王皇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大度与宽容,时常前来看望这个令李治都非常疼爱的小公主。
某天,王皇后又来探望孩子时,武则天吩咐身边的下人全部躲了起来,自己跑去和李治待在一起。
王皇后来了之后,见空无一人,便独自去到婴儿床前逗了一会儿小公主,随后便离开了。
王皇后刚一离开,躲在私处的宫女立即报告武则天,武则天携李治一起返回住所,趁李治还未进门时,抢先一步走到婴儿床前,将小公主掐死了。
然后假装尖叫一声,哭得天昏地暗,有人害死了小公主。
紧随其后的李治立即审问下人,之前有谁来过。下人回答说王皇后来过,并且刚刚离开。
武则天通过这种方式,轻松将公主的死嫁祸给了王皇后。整个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李治对王皇后害死公主一事深信不疑。
愤怒的李治把王皇后幽禁在后宫,但并未废除其皇后封号。之后,武则天又用巫蛊的计谋使王皇后彻底被废。
至此,对于武则天来说,后宫已无敌手,她又把眼光看向朝中大臣,通过收买、拉拢、要挟等手段,让许多大臣臣服于她,为自己登上皇后之位做足了文章。
从李世民逝世,武则天被赶往感业寺开始,她就是通过上述的方法,一步步走上了皇后宝座。当然,对于武则天来说,她前进的步伐到此仍未停止,后来又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皇。
青藤门下猫
我来回答,武则天能够入宫,是因为萧淑妃宠冠后宫,王皇后为了与其抵抗,把武则天运作入宫,没想到引狼入室,武则天不仅废了萧淑妃,更废了他,不仅当了皇后,最后还当了武周的皇帝。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论辈分是李治的长辈。但是很多事就是这么蹊跷,李治沉迷武则天,最终将她纳入后宫。当时唐朝君臣就觉得这个事挺尴尬丢脸,解释不通,不好圆。没办法李治编了个“太宗以武才人赐朕”的谎,还是解释不通为什么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要削发为尼。武则天不久生了皇子,立为贵妃,造化弄人,武氏心机深重,一步步走来,其实每一步都很艰难,搞掉了皇后,搞掉了长孙无忌顾命大臣集团,当上了皇后,最终又当上了武周帝国的皇帝,武则天面临的考验,的确是地狱级别的,令人叹为观止。
萧淑妃影视资料
武则天与李治早就认识,可能就在李世民病中陪护的过程中,很可能年轻貌美的武才人眼见太宗病入膏肓,想给自己寻找出路。可惜造化弄人,李世民死后,一纸诏书,先皇临辛过的妃嫔,无子的都要出家为尼。武则天再次与高宗见面,恐怕就是高宗去感业寺给李世民上香斋戒的时候了。
可惜春宵苦短,帝王多情,后宫繁花似锦,燕瘦环肥,李治并不会记得武则天多久,也没有想办法把她招进宫中。但是宠冠后宫的是萧淑妃。萧淑妃是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望族,齐梁皇室后裔,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李下玉、高安公主。高宗李治为太子时,萧氏为良娣。唐高宗登基之后,晋为淑妃,宠冠后宫。
王皇后影视资料
李治皇后王氏,本名不详,是并州祁县人。王氏出身于太原祁县王氏,祖父王思政是西魏将领,官至尚书左仆射;父亲王仁祐是唐朝官员,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担任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令。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同安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 ,王氏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王氏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李世民选择王氏作为皇后,就是为了维护关陇集团利益,争取关陇集团的支持。可惜,王氏不解风情,不仅无子,在争宠过程中也不敌萧淑妃,地位堪忧。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治在感业寺的事还是走漏了风声。此时有人建议王皇后把武则天引入宫中,武则天末路重生,肯定对王皇后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武则天可以与萧淑妃争宠,分其势。这样王皇后居中操持,投李治之好,地位也会更加稳固,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武士彟虽然属于太原“元从”,武士彟早死,且家世背景和属于关陇集团的王皇后也不能同日而语,看起来是非常容易控制的。可惜,王皇后最后对自己的这个决定肯定会悔青了肠子的,这次是真正的引狼入室。武则天受召纳为唐高宗的昭仪,不久就与王氏、萧淑妃争宠,互相诋毁揭短。而武则天诡诈阴险,诬陷王氏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挟媚道蛊惑唐高宗,唐高宗相信其言,最终废了王皇后。
loveflute
武则天不甘心啊,不甘心被男人宠幸过之后,要一辈子呆在尼姑庵里做尼姑。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隋朝皇室,父亲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武则天刚出生时家境是比较殷实的,幼年受到父母良好的熏陶。然而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年)逝世后,武则天才十二岁。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对其母亲杨氏失礼。不久,武则天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这个时候武则天心里已经泛起不做碌碌无为的人了。才有了后来违背道德伦理观念的事。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来到洛阳宫(紫微城)后,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的仪容举止美丽,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刚强性格且见识格局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没有这样的性格她也不敢在李世民死后敢违背伦理道德跟李治在一块。
武则天入宫后,在李世民在世期间,并没有得到李世民宠幸过的传闻。又或许是在某一天皇帝李世民批阅完奏章,准备入睡前随手拉身边的侍女过来宠幸(而这个人正好是武则天),根本不会在意这个女子的感受或者这个女子是谁,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的武则天就这样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之后李世民便没有再宠幸过武则天,不然在后宫三千佳丽(女人)间不会没有任何传闻。
李世民在世时李治也是一个怕父亲,有反抗心理又不敢反抗的儿子。这里从李世民死后,李治废除李世民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来。
传闻是在李世民病卧时,由武则天在旁侍奉。而这时身为太子的李治必须天天到李世民榻前侍奉,以尽孝心。这应该是武则天与李治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时候武则天才26岁左右,试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又久不得宠幸,且不甘心做平庸人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找机会翻身,而这时李治正好是最好的选择与托付(怎么能不找机会给李治示好),加上李治的反叛心理,两人怎么会不擦出点火花。传闻就有两人在李世民病卧之前做出苟且之事,就算没有做,两人在这时已经暗生情愫了。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再度入宫。
武则天能够入宫王皇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如果没有王皇后的帮忙,武则天是很难入宫的,因为在唐朝,迎娶父亲的妻妾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更别说一个皇帝迎娶妃子了。
武则天入宫后先取得王皇后的信任,共同对付得宠的萧淑妃,在打败萧淑妃后,又以自己一岁女儿为代价,排挤掉了王皇后,从此武则天在宫再无能与之抗衡的女子。永徽六年(655年)李治任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追究到底还是武则天不甘于做平庸的人,一辈子都呆在尼姑庵做尼姑。就这样一位刚强的女人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走上了她的人生巅峰。
杨小杨28
武则天容貌出众,十四岁入官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五品才人,才人就是待奉皇帝的饮食起居,这段时期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立李治为储君,为了让李治很快能处理朝政,唐太宗违规(太子也是不让随便入宫的)将李治带入宫亲自教导,这样李治就有了跟武则天接触的机会,年龄相仿的靑年男女相互产生情愫是自然的事,再说聪明过人的武则天知道李治即将成为皇上,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maggiehu
正所谓脏唐臭汉。唐朝皇帝对道德伦常看得十分轻,颇有几分“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余者无不可”的叛逆,娶儿媳、娶后妈这种违背伦理的事,在大唐皇室简直就是层出不穷。老李家有这传统,人家不在乎这个事。
sunflower0203
因为欲望,作为一个男人的李治是皇帝,拥有权力,更加想要去占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还因为李治是个小男孩,根本扛不住熟女武则天的撩拨。撩到以后,就看武则天的手段了,那叫一个乖宝宝,对李治那叫一个乖顺可人,为了让李治开心,武则天还叫来了自己的两个亲戚家的女子,一起服侍李治(这是历史记载最早的四屁?),这段记载来自于《资治通鉴》,真的假的自己参考……
杨铁铮
作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有三个原因:
一、有个男人围着她转,一直在追她。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男人叫李治,武则天是他的小妈。李治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小妈呢?首先武则天当时很是年轻漂亮,尤其是媚,因为出类拔萃的媚,李世民给起了个小名叫“媚娘”。
李治登基的时候是22岁,他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开始注意到武则天的,武则天比他大4岁,对李治来说,这个年龄的女人最有魅力了,所以情不自禁的对武则天动了情。
冒着天下人的唾沫星子,冒着被父皇发现后废黜太子之位,甚至处死的危险去追求自己的小妈,我们似乎看到了爱情的魔力,也嗅到了不伦之恋中所包含的压抑与兴奋。
按照唐宫的惯例,没有子女的嫔妃,在老皇帝死后,全部要去出家为尼。眼看着李世民快不行了,而自己还很年轻,难道自己剩下的生命就要在整日里的诵经念佛中度过吗?
武则天也不甘心,所以她对李治炙热的目光坦然接受,在老皇帝的病榻前,和储君眉目传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一直和李治保持联系,两人的感情线一直没有断。
社会需要秩序,所以人们不可缺少道德的约束。李治与武则天的结合,违反了伦理,有些不道德。但他们就这么做了,结果是,也没见有谁跳出来要维护纲常伦理。最后在历史上跳得最高、骂得最欢的,都是政敌居多。所以,道德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它也是需要缺位的。
人们记住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接续唐太宗贞观之治下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打下的厚实基础。
长安城假想图
段冰
武则天是唐代的开国功臣武士彟的第二个女儿,老妈姓杨,出身前朝隋朝皇室,武则天的外公是隋朝观德王杨雄的弟弟,遂宁公杨宁。
才人武媚的逆袭之路杨氏是武士彟的第二任妻子,在武家的地位并不高,武士彟正妻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及武元爽就经常欺侮他们母女三人。
贞观九年,武士彟一命归西,留下了妻子杨氏及几个孩子。这个时候武元庆等人已经成人,作为次妻的杨氏只有两个女儿,不堪受辱,就从荆州搬回了长安居住。
从这个情形来看,武则天的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经常被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凌霸。
到了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洛阳宫巡视,他听说洛阳有一个姓武的妹子,年方十四,长相靓丽,就一道旨意请她召入了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潘迎紫版的《一代女皇》,还是刘晓庆版的《武则天》,动不动不称呼小时候的武则天为媚娘,这是不对的。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就已经表现出不俗的才能,李世民喜欢玩马,曾经得了一匹宝马叫狮子骢,脾气暴烈,没人能驯服他。当时武则天就在李世民身边服侍,她对李世民说:驯服这样的畜生又有何难,只要三样东西即可!
李世民很感兴趣:小丫头,哪三样东西呢?
武则天说道:制服它,只需要三样东西,一样是铁鞭,一样是铁棍,一样是匕首。如果它不服,就用铁鞭抽他;再不服,就用铁棍敲它的脑袋,让它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还不服的话,留着它也没用了,直接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这一席话,逗得李世民哈哈大笑,直夸她有志气。
但武则天命运不好,在李世民身边呆了十二年,一直没有受到恩宠,一直只是一个小小的才人。
而她命运的转变,则是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晋王的李治前来侍疾,与在一边服侍的武则天勾勾搭搭就对上了眼。你是风儿,我是沙。
于是在李世民的卧榻之侧,儿子李治与小老婆武则天发生了不可描述之事。
贞观二十三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有为之君李世民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按照 唐朝的规矩,没有子女的嫔妃都要离开皇宫,到长安感业寺出家,武则天也随着这批人离开了长安,来到了洛阳感业寺出家为尼。
晋王李治登基之后没多久,就借着给父亲上香的名义来到了感业寺,与分别许久的武则天互诉衷肠,缠缠绵绵。这事被当时的皇后王皇后得知,就主动向李治提起,请武则天召回宫中,借这个机会打击自己的情敌萧淑妃。
于是在永徽二年五月,李世民的周年过后,武则天就回到了宫中。由于入宫前,她已经怀上了李治的孩子,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李弘。不管是耿直的王皇后还是跋扈的萧淑妃,她们的宫斗水平在武则天面前都是渣渣,毕竟人家是已经在宫中练了十二年的老手。
最终,武则天击败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学吕后,将她们削成了人棍,扔在了酒缸里。她自己则披上了凤冠,当成了大唐第三任皇帝李治的皇后。后来更是开启了新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怀疑,为什么武则天一个李世民的妃子,可以成为儿子李治的皇后?这就要从李唐的起源来说了,李渊的先祖李虎,是北魏时的八柱国之一。而北魏呢,则是由鲜卑人建立 的王朝。作为北魏的重臣,李虎的后代也有一个鲜卑姓氏大野,按这个姓氏,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叫大野渊,受鲜卑胡人的影响,李唐的几任皇帝在生活方面都是很开放的,不像中原汉人那样,很重视纲常伦理。
比如说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就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而哥哥李建成的正妻郑观音,如果不是她本人坚决反对,也是同样的下场。
无独有偶,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有同样的爱好,他的爱妃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琩的妃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李隆基发现之后,惊为天人,就将杨玉环抢到了自己的宫内,成了她的妃子。为了掩人耳目,还让杨玉环到道观出家,当了几年的女道士。
因为受胡风的影响,李唐皇室开放包容,对这些俗规不太在意,武则天才有可能从李世民的一个嫔妃(五品才人),成为李治的妃子。继而成为李治的妻子,后来更是在李治生病时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
由先皇李世民的一个嫔妃,变成现任皇帝李治的一个妃子,武则天走出了迈向皇后之位的第一步。
这一步,武则天用了十二年,其中的艰辛无人得知。这一步,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心机与隐忍。
当时在武则天前面,还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座大山,只有搬开他们,武则天才能当上皇后。
王皇后出身名门,也就是当时的士族之一的太原王氏。王皇后父母两族都是唐朝皇帝的姻亲,同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实力雄厚。
王皇后长相貌美,被李世民许给了李治当老婆 。但王皇后性格耿直,面对丈夫李治也是一直以礼相待,从来不会玩一些闺房之乐,比如说给李治说些情话,玩玩情趣游戏之类的。因此她和李治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
再加上她是太原王氏,是当时有名的士族。而当时的士族主要是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五姓七望,都是百年的士族,手里面掌握着庞大的资源。由于家学渊博,隋唐时的高官大多出自这五姓七望,拥有着强大的政治资源。他们之间互相联姻,连当时身为皇室的李家都看不起。
所以,为了李氏江山的传承,李治从整治这些氏族的角度考虑,也不可能对王皇后过于宠爱。
王皇后却不知道这个内情,当时宫里还有一个妹子叫萧淑妃,这个妹子出身于南方的兰陵萧氏,也是一个顶级的门阀。这个门阀曾经出过南北朝时南朝齐梁两朝的皇帝,也是一个实力强横的门阀氏族,但作为南方的妹子,又没有母仪天下的重任,所以她和李治玩得比较开,深受李治的宠爱。
眼看自己就要失宠,为了打击政敌萧淑妃,王皇后得知武则天的存在之后,就将她召回了宫里,想要借这个外援打击萧淑妃,她以为请回来的是一只波斯猫,殊不知这是一只修炼了千年的母老虎。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宫斗,甚至牺牲了自己刚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女儿安定公主,武则天以厌胜之术的名义,让李治废掉了王皇后,萧淑妃也由于太过跋扈,最终也被武则天废掉。
最终,武则天扫清了她当皇后的两大障碍,为了报复这两个曾经的对手,武则天令人将她们各打一百杖之后,截去了手足,投入了酒瓮,还说让他们骨醉。
而王氏、萧氏族人则全部被流放岭南,并追改王氏的姓氏为蟒,萧氏为枭。武则天的狠毒与政治手腕已经展现。
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当上皇后吗?李治的皇后,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李治登基之后,他的身边还有一群老爹李世民留下的元老臣子,比如说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后来的书法家褚遂良,他们倚老卖老,经常对李治指手划脚,横加教训,这让李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后来武则天扳倒了王皇后与萧淑妃之后,本来有望可以立即当皇后,但这些大臣却不乐意,大呼反对废王立武。
这个时候,李治与武则天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一个是要彻底掌权,一个是要当上皇后,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重用一些寒门子弟,于是许敬宗、崔义玄等一些臣子被提拔,他们投桃报李,就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后来又得到老臣李勣,也就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的表态“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让李治和武则天立后的不利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
最终,在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正式戴上凤冠,接过李治递过的金册,正式成为李治的第二任皇后。
后来,他们夫妻二人携手,在显庆四年,将一干老臣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削职免官,赶出了京师。至此,李治基本夺回了行政大权,加强了君主集权,借这事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打击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势力,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再后来,李治由于房事太过操劳,再加上家庭遗传,最终得了风疾,无力管理朝政,武则天才开始垂帘听政,在这一时段被称为“二圣临朝”。为武则天以后独掌大权,甚至自立国号武周,登基当皇帝打下了基础。
央小葵儿(*^__^*)
唐高祖李渊至少有一半突厥血统,他的皇后,李世民的生母窦太后是鲜卑族,李世民娶妻鲜卑族长孙氏。唐朝皇室血缘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直接联系,也导致了唐王朝的开放国家特质。
而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有一种汉人无法理解的娶妻方式,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取后妈,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取嫂子,可能是由于游牧民族生存环境艰难,人口繁衍难度较大,因此要最大化发挥女性的生育能力。
唐王朝的血缘关系表明他们会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惯,因此李治取后妈在当时至少在唐朝宗室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至于有没有爱情成分,咱就回答不了了!
wei3017
话说这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在李世民经历了长子李承乾的谋反,以及自己的二儿子李泰蓄意当太子等事情后,并没有将自己的长子李承乾杀了。而是将李承乾贬为庶人,贬了李泰的官职,可见李世民对儿子们的宠爱。为了让李泰和李承乾能够共存,就立了李治为太子,这李治就糊里糊涂地当了太子,那为什么李治后来要武则天听政呢?
李治为什么要请武则天回宫?这一点就足以证明。
话说这唐太宗李世民在即将去世的时候,李治就进宫照顾李世民。而在此期间,李治与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认识并有了一下些情感。但不久李世民就去世了,按照当时唐朝的宫例,武则天应该是在感业寺庙里出家,于是武则天就在感恩寺出家,
话说这李治在登基之前就很孝顺,在长孙皇后生重病时,李治悲痛的可以感染到他人。而在李世民出征的时候,李治甚至还将自己的情况寄给李世民 ,而且还希望李世民能将自己军队内的情况寄给自己。可见李治的“仁”心,可能这也是李世民选择李治当太子的原因之一吧。李治可能没有李承乾的能力,但李治也有自己的长处。
李治登基之后的功绩有哪些?他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
话说这李治在登基之后,就积极贯彻了李世民的政策。与周围的国家和睦相处,但是国内却出现了自然灾害。但这也是体现李治能力和仁心的时候,李治就开始对自己检讨。也可以说是感动了上天,灾害就减少了。为什么李治会为了武则天而废了当时的皇后呢?
在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就照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但是过了不久,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看见了武则天。这也恰恰是武则天的想法,也是武则天的计划。不久,武则天就开始了行动,为了当上皇后,武则天不惜自己女儿的生命。终于因为这件事,李治就将武则天立为了皇后。可以说是武则天的计划更近了一步。
武则天仅仅满足于做皇后吗?不,她不满足。
话说在废了皇后这件事上,李治还将一大批忠臣谋士贬了。更是打击了当时的贵族制度,巩固了自己的职权。但这也加重了李治批改文件的数量,可以说是李治的工作变多了。果然不久后,李治就生病了,为了天下,李治坚持上朝。但由于自己的体力不支,就将一部分文件交给了武则天来批改,这恰恰是武则天希望的。不久武则天更是提出了想和李治一起上朝,但李治因为身体原因被迫答应。
而这恰恰也是武则天希望的, 不久后,李治患风眩头重,眼睛看不见东西,无法整理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而武则天也在这期间渐渐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为武则天以后称帝有很大的作用。
莫安洁
武则天原本是应国公武士彠的二女儿,她的母亲是武士彠的妾室杨氏。武士彠死后,武则天同父异母两个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将杨氏和武则天赶出了家门。野史记载这两个哥哥对武则天也有过一些不太美好的想法。结合后来武则天上位后,几乎可以说亲手灭了自己两个哥哥的满门,这些说法也未尝不可能!
贞观十一年武则天被李世民纳入宫中封为才人,并且赐名武媚,初入宫的武媚还是非常受李世民喜欢的,李世民有一匹宝马叫做狮子骢,马性非常烈难以驯服。武则天当时就在一旁,就对李世民说我可以驯服,李世民问怎么驯服,武则天说要是不服就拿铁鞭打,再不服拿铁楇敲,再不服就一刀捅死。作为马上皇帝的李世民对武则天的性格非常喜欢,从这些方面也不难看出武则天从小就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狠人。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因为造反被废除东宫之位,一直苟着的李治被立东宫。当时的李世民身体已经不太好,李治经常伺候在李世民身边,久而久之李治和武则天就做出了少儿不宜的事儿。而根据武则天的本性来说,武则天对李治的爱意应该小于利用之意!甚至可能都没有爱,此时的李治对武则天应该也是色大于情的。
贞观二十三年,随着李世民病逝,按照唐朝后宫的规矩,武则天和一众后妃进了感业寺削发为尼。次年也就是永徽元年,李治去感业寺上香又偶遇了武则天,二人又开始了勾勾搭搭!(李治显然是刻意的,不然寺庙那么多,干嘛非得去全是他爹女人的感业寺上香?)!此时的皇后是王氏,王皇后没有儿子,一直以来被萧淑妃挤兑。而且皇后之位也有点缥缈!看到李治和武则天眉来眼去,想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就主动跟李治提出把武则天再接入宫中!这一下可以说是说到李治心缝儿里了,直接就坡下驴就把武则天又接到宫里了,王皇后也绝对想不到,自己本来只想找条狗来帮自己对付情敌的,结果找来的是一条野狼!萧淑妃和王皇后在武则天眼里就是京巴。永微二年武则天再次入宫,入宫后就剩下了长子李弘。
自此武则天也开始了她从二品昭仪到后宫之主,直到后来二圣临朝。最后登基为帝,成为一代女皇的传奇之路。
偷吃鱼的坏猫
二圣临朝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李治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并下诏。四月,李治欲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才作罢。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及时发现,软硬兼施,废后之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李治建议让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二人合称“二圣”。此后,武则天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李治封禅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果然答应。于是,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紫微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监国。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此前为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薪)。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李治都同意,下诏颁布施行。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为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被当时的人称作“北门学士”。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李治改立自己与武则天的二子李贤为太子。
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李治又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则天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禅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李治命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理政。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同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太后称制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李显生气地说:”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武则天以此为借口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即“建都”之意),改东都为神都,表示以洛阳为首都;同时,改易旗帜、官服、职省等颜色、名称,赐宫城名为太初宫(“太初”表示新的起点,标志着武则天时代的开始)同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紫微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为奖励告密,武则天对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武则天下诏杀南安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唐朝的宗室被杀戮殆尽,其中幼弱幸存的人也被流放至岭南。
武则天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了诸王的不安,他们想要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应李冲。武则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讨伐。李冲起兵七日即败死。九月,李贞兵败自杀。武则天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展开审讯,逼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他们的亲信也被杀死。同年,武则天命面首薛怀义率人建造的明堂落成。明堂既成,又命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大像。建宫的花费达到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serser
因为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
爱到不介意她曾是父亲的才人;
爱到在父亲病危时不顾伦理、道德在李世民的病榻旁和她偷情;
爱到千方百计从感业寺将她召回;
爱到即便他们的女儿之死有那么多的可疑之处,却仍然选择顺了武媚娘的心愿废了当时的王皇后;
爱到让她做自己的正妻——皇后;
更爱到在世时让全天下尊称他们为“二圣”;
有时候男人真爱一个女人也挺可怕的,因为他愿意将手里的江山捧到你身边去;即便明知对方有一些小心机,即便已看透对方的强势;
但爱情就是这样,只要对方开心,就好。
历史上的李治其实并不昏庸,虽然比起自己的父亲和武则天的功绩确有差距,但以史料记载,他也确实够得上贤明二字;
但他却爱上了武媚娘,并深深被她的手段折服,最终让她越坐越大,给了她太大权利,在他死后就没人能相抗衡的权利;
手里有了权利,武媚娘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大,再不甘于幕后操控,她最终将自己推上了神台。
Ling
武则天生于唐朝时期。原名武曌,因才貌俱佳,14岁的时候被李世民选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因各种原因,武则天进宫后,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也没有被临幸。
公元645年,李世民病重。太子李治侍奉在侧,一日。李治和武则天在太宗的病榻边碰面,武则天哀怨的眼神碰到李治深情的对视,两人从此就不能自拔了。武则天很有心计,知道李治是太子后,就多方的接近他,李治也非常喜欢武则天,就不予拒绝。
太宗驾崩后。武则天和其他的后妃都去了感业寺,有一次。李治去感业寺进香,看到了武则天。回到宫中后就魂不守舍,被王皇后看在眼里。当时,王皇后正在和淑妃争宠。为了对付萧淑妃,王皇后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 ,怂恿李治去把武则天接回宫中。
这样的话正中李治下怀,于是李治就派人去把武则天接到了宫中。封为昭仪,刚开始的时候,武昭仪地位很低,收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气,可武则天毕竟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看到了李治朝堂上的危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遗老旧臣把持朝政,李治并没有多少实权,
于是,武则天就帮他出谋划策,联合其他的大臣,驱逐了长孙无忌的势力,这时。武则天又生下了长子李宏。后来又生下了一位公主。据说,有一日。王皇后到武则天的宫中坐了一会儿 ,王皇后走后,小公主就死了,武则天一口咬定小公主是王皇后用被子捂死的,这样,李治一怒之下就废掉了王皇后。
王皇后废掉后,后位不能一直空着啊。于是武则天又耍手段。从太子人选上下手,在她的谋划下。原太子李忠被废。萧淑妃也被下狱,于是,武则天就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后。
,
小木纯子
一是政治需要,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让关陇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是武则天有千古一帝的命,李唐后来的皇帝应该有武氏的基因。
missingocean
先数数从才人到皇后,隔了多少级?
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唐朝后宫嫔妃共分为9个等级:皇后没有品级,是后宫唯一的女主人,正一品贵、淑、德、贤四妃,正二品九嫔,正三品婕妤,正四品美人,然后才是正五品才人。换个说法,才人就是皇帝的小老婆,地位中下等的侍妾。
从父亲的才人,到儿子的皇后,做通吃“女海王”需要什么条件?
父子两代人,审美眼光一定有很大差异,除非是人人公认的大美女。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既见帝,赐号‘武媚’。大意是皇帝李世民听说武家14岁的女儿生得很美,便召了她进宫。这说明武氏早有美名在外,比如“洛阳第一美人”之类的头衔,在街头巷陌口口相传,名气大得连皇帝都知道了。
有目标有规划,妥妥的心机女。
武媚娘14岁进宫,那时候太宗已经快40岁了。虽然青春貌美,但武媚娘并不十分得宠,在太宗后宫做了12年才人。
皇帝病重,武媚娘琢磨着李世民日子可能不多了,趁机暗中搭上了太子李治。选择目标的眼光之准确,人生规划的能力之强,也是没谁了!
雄才伟略的唐太宗,为什么会选最仁弱的儿子做接棒人?
这就跟李治的出身、性格有脱不开的关系了。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才九岁,为什么最后他能够继位呢?因为哥哥李泰和李承乾争夺储君之位,犯了李世民的大忌。想当初,李世民是亲自操刀了“玄武门之变”,谋杀了亲兄弟才当上皇帝,他很害怕历史在儿子们身上重演。
以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们,也希望由李治来继位,这个软柿子好拿捏,不用担心将来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可以安享权力和富贵。
就这样,温厚文弱的李治被选立为太子。
后宫从不缺美貌的女人,李治为何独独青睐武媚娘?
当时李治才22岁,比武媚娘小4岁,多愁善感、羞怯内向,这样的男孩子原本就依恋比自己年长的女人,既像母亲,又像姐姐。而武媚娘善于察言观色,机智果敢,精力旺盛,这些特质正是李治身上没有的,也是一般女子没有的。所谓性格互补,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李治为武媚娘神魂颠倒,很快掉进了“温柔乡”。
武媚娘才是宫斗老祖宗,这一点甄嬛都必须服气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依照当时灭绝人性的礼法,所有没有子女的嫔妃要被送入长安感业寺做尼姑,武媚娘也不例外。
呆在寺庙怎么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怎么能逆风翻盘呢?这时候一个愚蠢的女人帮了她的大忙。
和甄嬛传里的情节一般无二,皇后娘娘出身名门,不受宠,又没有子女,担心皇后的位置坐不稳,于是打起了盘算。
新皇帝李治去感业寺祭奠太宗,趁机与小尼姑私会。王皇后看在眼里,就想不如把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和萧淑妃争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在王皇后支持下,武媚娘回宫,生了儿子,封了昭仪,一举升上正二品。“三千宠爱在一身”萧淑妃失宠了,王皇后出了一口恶气,但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抓住了狐狸,引来了狼。
从二品昭仪“飞升”皇后,她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舍车保帅
武昭仪智计过人,而王皇后又不太聪明,很容易就掉到敌方设下的陷阱里。
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生下女儿安定公主,皇帝视为掌上明珠。一天,皇帝兴冲冲地来看望小公主,却发现爱女已死在襁褓之中。在这之前,刚好王皇后来过,且只有王皇后来过,这下王皇后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皇帝又悲伤又愤怒,废后只差临门一脚。
第二步:命中要害
没过多久,王皇后又被揭发在宫中行“厌胜”之术,就是一种诅咒他人致病致死的巫术。李治一直体弱多病,这几天正病着,从皇后寝宫当场搜出扎满针的木头小人,他能睡得安稳吗?
身为后宫女主人,胆敢诅咒老公短命,你说皇帝换不换老婆呢?
第三步:舆论施压
武媚娘让他的心腹许敬宗大造舆论,说一个老农民多收了几斗谷子,还想换老婆呢,何况贵为天子?这话虽不成体统,但如果李治这回还换不了皇后,那不是连乡下老农都不如了?
李治做了皇帝以后,一直苦于无法摆脱权臣的控制,也克服不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武媚娘有天生的政治兴趣、政治才能,谋略胆识足以与那帮“老家伙”过招、抗衡,李治太需要这样的同盟者了!当权臣们提出武媚娘侍奉过先帝,名声不好,绝不能立为皇后。柔弱的李治这次彻底倔强了一把,一举贬斥了老权臣褚遂良,杀鸡儆猴一般,不顾一切把武媚娘推上了皇后的位子。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李治下诏废了王皇后、萧淑妃。十九日,立武氏为后,武媚娘终于如愿,登上超品级的皇后之位,开启大女主武则天的时代。
承诺蓝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勋旧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为隋朝宗室杨达之女,是武士彟继室,不见礼于正室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637年十四岁时(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因貌美而入后宫封为五品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武才人与太宗的三位妃嫔燕德妃、杨婕妤、巢王妃杨氏俱为表亲。而对于太宗时期武氏在宫中的生活细节,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氏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又肥又暴躁没有能调教它的人。武氏在太宗身边侍候,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是须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楇,三是匕首。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楇打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武氏称太宗壮其之志。复自称尝侍太宗,得其书法之妙。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太子侍奉太宗汤药之际,李治见到武才人并悦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剃发出家。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与身为比丘尼的武氏相遇。当时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知悉后,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二十七岁的武氏还俗,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经怀孕,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后宫中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流传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宰相柳奭之姊,柳宗元同族)请来巫师,企图用魇镇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这谣言在无证据下传到高宗之耳,高宗大怒,并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欲将武昭仪升为一品宸妃(唐朝后宫四夫人中本来并无宸妃此封号,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额已满,唐高宗为了武氏,才创宸妃封号),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勾结武氏,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昭仪消息,联络本已贬官不得再进的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向唐高宗不断请求立武昭仪为后,造成群臣支持的表象,废立之意遂再次萌生。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朝廷武勋的模棱两可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昭仪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大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因为忌讳武氏曾为父亲太宗才人的事实,唐高宗在立后诏书中,称武氏为父亲所赐,“事同政君”。
Ling小仙
一、李世民对武则天是不热不冷,武则天在李世民眼里没有存在感,这对于一个想要出人头地的才人来说很委屈,必须寻找新的能到自己走到更远的地方人,武则天选择了可以继任李世民皇位的李治;二、李世民死后,李治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则通过各种手段让李治把她从寺庙安放在大唐的皇位旁;三、李治的体弱多病,有时候治理朝政感动力不从心,再加上朝堂上大都是其父李世民时期的一些顾命大臣,李治自己可以推心置腹的人比较少、力量比较弱,所以李治就把一部分事情授意给老婆武则天来处理,这一则给了武则天培育自己人员的机会,二锻炼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三武则天也借此铲除了排斥自己的一党。四、武则天不只有政治才能,她还有一套拿捏李治的驭夫之术!五、武则天为李治生了继承人也就是为大唐生了继承人,古时候母凭子贵。六、武则天害死自己女儿借此嫁祸王皇后,为自己登上皇后之位扫清了道路。这些都是她成为皇后的主要原因
台风
一是因为爱而生情,武则天貌美如花、又才智过人,让虽小三岁的高宗李治,也见而难舍。二是宫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宫内派系纷争,李治难已驾驭宫中局势,需要武则天的鼎力相助。
春生夏长
后宫佳丽三千人,得宠的人能有几人。武则天原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侍候更衣起居的才人。但她有一套管理朝政的才能,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驾崩后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隽永的小米粥
因为唐高宗李治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上了武才人武则天。而当时李世民进入到老年年龄大了,他也在精神生活方面安逸享受了。而当武则天在接触李世民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当初外番进贡一匹宝马,这匹马很有烈性,谁也训不服?李世民说谁能驯服的它武则天拿了一个马鞭一把匕首,结果就把这批马驯服了。至此武则天开始走到了李世民的床榻前。(小情人)时间长了,武则天心里想,这个这个皇帝以后就是太上皇,而他对太子李治特别独有情钟。最后一批贤能之人看出告诉李世民,要把武则天陪葬而在武则天苦苦哀求之下并提出要消法为尼,随后李世民就同意了,哪知李世民过世之后,理智则将武则天从。尼姑庵里请了出来,当时群臣一致反对怎奈无于是。
roes
李世民 武则天 李志之间的关系历史记载都是一些秘闻,并不详细。
有鼻子有眼的那是野史
就连武则天她的姓名都没留下来,真名并不一定是武媚娘。
传闻唐太宗死了,后宫佳丽要陪葬,武则天也在陪葬名单,李治见到武则天被其吸引,免去了陪葬,并收入自己后宫
viviyin
李恪谁个。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他是隋炀帝杨广的亲外孙,是杨广之女同李世民的儿子。其姓杨名谁不知,但的确是李世民的四妃之一的杨妃之子。
李恪由于继承了杨广的聪慧和李世明的英明神武,各方面都是深的李世民的喜欢,曾经也是被李世民确定为了皇位继承人之一。
李世民和原配夫人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自然是嫡系儿子,自然成为了第一序列的皇位继承人。嫡系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李恪作为庶出最有作为的皇子也出现在了继承人的行列之中。
当时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长大后他受到了弟弟李泰及其周围人的攻击,常常被打小报告,渐渐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李承乾从小受到储君培养,对这种局面渐渐失去耐心,最终恶向胆边来,想起了父亲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手段,于是企图发动政变杀死李泰,逼迫李世民退位,结果可想而知被李世民粉碎了他的阴谋。兄弟两一同遭到了处理,被遍为庶人,流放到偏远地带,抑郁而终。
作为之后唯一的嫡系儿子李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李治身体比较差,也无心从政。
这时候嫡系儿子继承皇位的希望落空了。
吴王李恪走进了朝廷的视野,李恪从下受到杨妃的良好教育,知道分寸、进退有度,很是受到李世民的喜爱。原本最有希望继承大统。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代表着自南北朝以来影响力无限大的关陇集团在唐朝的代言人、亦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凌烟功臣阁排名第一、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这个人能量无限大,他不但力主立自己的外甥为皇帝继承人,还不断带着他的团队施压李世民,最终李世民考虑到朝堂之上关陇集团势力颇大,为了稳定朝堂,最终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被称为唐高宗,李治其实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上太后先是一切唯长孙无忌马首是瞻。在此期间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制造了不少冤案并牵连李恪,最终将李恪处死。李恪登基后接回了他喜欢的前皇帝李世民的才人武曌,在为了武曌的身份地位上他开始了和关陇集团的斗争,最终在武曌的辅佐下斗到了长孙无忌,将长孙无忌流放。
但是英明神武的吴王李恪却成为了牺牲品,被长孙无忌杀害。到了神龙二年也就是707年,唐中宗李显恢复了吴王李恪的封号爵位。
(玉之溪)
U_Vniquey
说起李恪,必须要涉及到另一个人。
他的立场决定了李恪的命运,也决定李恪的才干的展现。
此人就是长孙无忌。
在贞观十七年时,发生了一件影响整个大唐国运的重大事件。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大打出手。李承乾甚至生出了率兵逼宫的想法来。
还未等李承乾动手,便被纥干承基告发。
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一干老臣查证,事实很快搞清楚,证据确凿,李承乾的确有谋反的意图。
长孙无忌等人联名要求处死李承乾。
李世民没有答应。他准备当面询问李承乾其中原委之后再做决定。他实在无法理解作为太子为何生出谋反的心思?
李承乾的回答很是干脆,他感受到了威胁,而且是来自一母同胞的弟弟魏王李泰的威胁,他的储君位子眼见不保,所以才出此下策。
又经过一番查验后,李世民最终做出了决定,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贬出长安。魏王李泰被幽禁。
李世民此举造就了一个新的问题,太子之位空缺了下来。
此时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晋王李治,在李世民众多子嗣之中呼声最高。
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虽然呼声不敌李治,但是拥戴者也为数不少。拥戴者中包含有李世民自己。
李世民时常将李恪挂在嘴边,在人前称赞李恪类己,给人的感觉是想将帝位传于吴王李恪。事实上,经过一番角逐,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下登上太子之位。
至于李恪,李世民也的确开口询问过其他人,他的主要理由是现任太子李治过于仁弱,难以胜任。这立刻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话抱有怀疑,质问长孙无忌是否怀有私心,图谋以甥舅私人关系,凌驾于国家之上。
长孙无忌当场否认,说正是为了国家社稷,才更应该选取一名守文之主,造福黎民百姓。如果举棋不定,必定引发灾祸。
李世民勉强的认同了这一观点。但是,李恪的才干已经是获得了李世民的认可。
李恪就此被搁置了一边。长孙无忌却暗暗将李恪记挂在心,他认为李恪是自家外甥李治的潜在威胁。
那么,李恪究竟有什么能力,使得李世民念念不忘,长孙无忌记挂在心?
对此,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笼统的给出了三个方向。类己,有文武才,名门之后。
第一、类己。
类己这样的话,李世民从没有在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使用。
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之前,时常留守长安,李世民常令居守监国,庶政皆令听断。监国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力,只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等问题,包括大的人事变动等方面还需上报批复。不管怎么说,李承乾也算大半个皇帝。
魏王李泰则在文史上有很重要的贡献,他主持编撰了括地志,更为重要的是在编撰图书期间,他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这为他与李承乾展开争夺助力不少。事后,被李世民一再在众臣面前提起给与褒奖,赐予财物,几乎与太子李承乾旗鼓相当。
尽管两人一个在政务上有所作为,一个在文化上获得美誉,且各有一套御下的方略。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是不类己的。
李恪在藩地主政时(时任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喜爱射猎,多次损毁百姓庄稼,为此柳范告到了李世民那里,刚开始李世民还为李恪辩解。因为李世民本人也喜爱射猎,并且为了保持和弘扬尚武之风,多次在北方边地举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校猎。
这在李承乾和李泰身上所欠缺的。
最能凸显李恪才干的是他在安州任职时,虽然突厥已被大唐击溃,吐谷浑和西北羌族以及六诏一直蠢蠢欲动。李恪在职的数年间,也是屡有叛乱,图谋中原。然而,李恪爱骑射的性格恰好对其有一定的震慑力。
这一点,很是得李世民的心意。这种偏向一面的明示,且处在长安刚刚经过太子争立过后不久,这使得整个朝廷的风向,也随着李世民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李恪)既名望素高。
第二、有文武才
而在众多的史籍中,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书,提及吴王李恪,用词最多的是有文武才。
李恪的文才究竟如何还需要作品来衬托,可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言片语。不过,李世民是很注重子女的教育的,十四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延请当世的名宿名臣来当老师。
在这种氛围下,虽然李恪的文才没有被发掘出来,但是他待人接物却中规中矩,有礼有节。(李恪)甚为物情所向。
第三、名门之后
隋朝破灭之前,隋炀帝已被宇文化及所杀。先是隋炀帝的原配妻子,萧后以宫门床板拼凑一副棺材将其安葬,而后是奉宇文化及之令留守江都的陈棱将其迁葬。待萧皇后从突厥返回中原之后,离世前恳求李世民,让她与隋炀帝合葬,这才形成了现在的隋炀帝帝陵。
李世民同意前朝帝后合葬,目的自然是顺势而为收买人心。其中的人心多是指隋朝的旧臣遗老。
在李世民的贞观十七年,李氏建立社稷,不过短短26年,诸多的隋朝老臣依然在世。包括上文所说的萧皇后及隋炀帝之孙杨正道 。
李恪作为隋炀帝之外孙,又是当朝李氏皇族子孙,其身份之显赫无人能与之匹敌。
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是隋朝杨氏的臣子,如果李恪在某一敏感时刻振臂一呼,他吸引到身边的不仅仅是前朝旧臣,还有一帮嗣位无望的新贵。
这才是当权者惧怕的。
而在李承乾和李泰争立之后,长孙无忌力荐晋王李治,其最大的根源还在于此。
可是,李恪自始到终并未在太子争立时出手,也未在李世民暴崩之时竖起反旗,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四年二月被长孙无忌诬陷参与了“房遗爱谋反案”被逼自杀,时年35岁。其人品人格都经过了实际的检验,这样的人一旦登位必定是第二个李世民。
datang801
怀念与否不好说,但后世对李恪的评价一直不错。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评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也就是说,在毛主席看来,李世民因为听了长孙无忌的话,而选择朽物李治做继承人,实在是犯了大错。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出身高贵,文武全才李恪是否优秀,别人说的不算,但唐太宗自己所说的,一定有些份量。
太宗常称其类己,也就是说,李世民自己认为,李恪是最像他的儿子。
这个像,自然不仅是相貌、性格,而且包括了治国理政的能力。
李恪曾先后被授益州大都督、安州都督等官职,前者未赴任,而后者却是确实上任的,他积累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并非完全养于深宫不知事的皇子。
说李恪出身高贵,这一点不假。
太宗与长孙皇后生育有三子,即前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第4子)、高宗李治(第9子)。
这三位皇子,是太宗的嫡子,自然身份高贵,比其他皇子更有份量。
但李恪的出身也不比嫡皇子逊色多少,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就是前朝公主,而且隋帝本身就与李唐有表亲关系,二者可谓亲上加亲。
如果撇开以唐代隋的国仇家恨不谈,李恪生母杨妃,确实是太宗后宫里地位尊崇、而且非常特殊的一位妃子。
长孙皇后病逝后,曾一度有传言,说太宗欲立杨妃为继后,而这一点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既是宠妃之子,又有两朝皇室血统,李恪这身份,天然地就比其他皇子列接近皇权。
但也因为如此,他的处境是尴尬的,既有人想捧他上位,更有人想拉他下马,两班人马矛盾冲突不可调和。
二、被诬谋反,海内冤之前太子李承乾因足疾被太宗嫌弃(实则还有好声色等原因),四子李泰认为自己有机可趁,便想夺取皇位,结交了房遗爱等一帮大臣,蠢蠢欲动。
结果,李泰计划失败,反被李承乾举报揭发,最终结果就是,李承乾被废,李泰也被监禁,后徒居外地。
太宗选择了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旧唐书中记载了太宗对侍臣所说的一段话:“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可见,太宗选择李治为太子,并非李治有什么出色的才能,而是他为人比较忠厚仁义,他为君,李承乾、李泰都能得以保存,但若李泰为君,则不会容下其他兄弟。
太宗的这个判断是比较准确,李治登基后确实没有动李承乾、李泰,但他动了异母兄弟李恪。
准确地说,李恪是被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冤杀的。
李治继位后,房遗爱谋反,长孙无忌一向嫉恨李恪的声望和号召力,便借机将李恪牵连其中,一并诛杀。
史书中对此的评价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什么是以绝众望?
原来,太宗虽然立了李治为太子,但心里又很后悔,他清楚这个儿子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很可能干不好。
事实证明,太宗的担心不无道理,李治身体不行,脑子也不太行,后来倚重皇后武则天治国理政,结果这个仁厚的帝王,为李唐皇室引入了一只可怕的雌虎,大唐被大周取而代之,武则天也成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宽厚仁义就一定好么?至少对帝王而言,这并非首选品质。
太宗担心李治不能做好皇帝,又将目光投向最像自己的三儿子李恪。
《新唐书》中记载着,太宗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
太宗质问长孙无忌:“公岂以非己甥邪?”
长孙无忌也狡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质问,反而说:“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意思是,陛下你已经做出了决定,是男人就别犹豫,反反复复像什么话?
太宗果然还是犹豫了,最终没有立杨妃为后,也没有立李恪为太子。
但这件事情,就成为长孙无忌心头的刺,当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千方百计也要拔掉这根刺。
李恪谋反完全是冤枉的,李泰、李承乾相争的时候,他都没参与进去,李治已经登基,他何苦去争?
但长孙无忌存心致他于死地,是容不得辩解的,李恪被杀,他的四个儿子也被流放岭南。
李恪临刑前,高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长孙无忌在皇帝跟前打小报告、抢先动手搞人的作派,一直未改,直到有一天,他碰上了女中雄主武则天,踢上了铁板,最终倒霉。
从这点来看,长孙无忌不过是久走夜路必撞鬼,对皇位指手划脚的次数多了,必然遭遇反噬。
三、若李恪登基,历史的改变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除了为李恪感到惋惜,更多的是对大唐命运的猜测。
如果登基的是李恪,会否有所改变?
至少,武则天是没办法出现了。
李恪不是李治,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可以左右他决定的女主,共治天下。
而李恪的治国能力,也绝对不会比李治做得差,只会更有决断力,而且身体素质更强,外人干政的可能性极低。
李恪有四个儿子,继承人方面也不愁,大唐可能会与其他王朝一样,正常地传递几代,然后才出现衰落迹象,而不会中断几十年,被大周取代。
也许,在对外战事上,大唐也会更加强硬,不会给吐蕃等国发展壮大的机会,更不会有安史之乱等着,盛唐华丽、中唐窝囊的尴尬局面,便不会出现。
当然,这一切只是历史的可能,但对李恪个人而言,长孙无忌的陷害确实可悲,他未必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子,但确实是一位有帝王之才的准太子。
咩綿羊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很喜欢这个儿子,而李恪也表现的很优秀,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太宗对李治过于仁弱的性格较为担忧,反而钟情于李恪,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下才打消了易储的念头。李恪后来卷入房遗爱案,被长孙无忌诬告谋反,被谥杀,成为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
出身高贵,深受宠爱(影视剧中吴王李恪形象)
李恪的出身非常高贵,他与其胞弟梁王李愔(后改封蜀王)都是太宗和杨妃所生,而杨妃正是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其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隋文帝杨坚、祖母北周卫国公独孤信之女,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也就是说,李恪与其胞弟李愔是融合了李唐、杨隋和独孤氏三大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且血缘亲近、渊源深厚的帝族,李恪与李愔是太宗所有儿子中出身最高贵的两个儿子。
李恪不仅出身高贵,而且最得太宗喜爱,其人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太宗曾在大臣面前评价李恪说:“吴王恪英果类我。”对于这个儿子,太宗可谓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尽管在最初,李恪因为庶子的身份与储位完全无缘,但从太宗对李恪的悉心安排来看,他对李恪的疼爱已经超出了其他皇子,这种做法其实也似有含义。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封为蜀王,授益州大都督,因为年幼,没有实授赴任,仅遥领职位。贞观七年(633年)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此次是有实际到任。临走前,李恪还侍奉太宗,与父皇一起用膳,李恪在齐州虽只短短一年,但也干的有声有色。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吴王李恪形象)
不久,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以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赴任,此次赴任李恪也犯了些过错,李恪在封地因为游猎过度,损坏了地方庄稼,遭到御史柳范的弹劾。但是太宗偏袒李恪,认为权万纪作为吴王的辅臣却不能纠正其错,他应该要以失职之罪论死。柳范据理力争,认为房玄龄辅佐陛下时同样不能制止陛下游猎,更何况是权万纪,陛下仁德圣母,对错自能分辨。在柳范的坚持下,李恪最后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宗作为一个舐犊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态,鲜活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经过这一次罢官的风波之后,李恪的性格收敛了很多,但太宗对他仍不放心,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再度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太宗写了一封殷切教导的诫子书(全文较长,可在《全唐文》翻开),信中满是太宗对李恪的关爱和教导,表现出了太宗作为一个慈父对爱子的无限希冀。李恪后来也果然不负太宗所望,在安州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此后史书上未再见李恪因其他过错被罢官免职的记载。
易储风波,含冤而死(李恪与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案被废,与之争位的魏王李泰也被幽禁。在司空长孙无忌的力荐下,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但李治的性格过于仁弱,太宗并不看好他,太宗在长孙无忌面前表达了想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长孙无忌仍坚持己见,认为太子仁慈厚道,可以成为守成之君,更何况储位已定,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太宗这才打消了易储的念头。经历了这一次的易储风波,长孙无忌感觉到太宗对李恪的过度宠爱会威胁到李治,从此便对李恪极为忌恨。
太宗驾崩后,吴王李恪作为高宗在世最年长的兄长得到重用,官拜司空后又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3年)驸马房遗爱被揭谋反,为了活命,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转而诬告李恪和荆王李元景谋反。天性仁慈的高宗想赦免他们,但在群臣的坚持下,高宗最终还在长安宫城之内缢杀了李恪,死时李恪年仅三十四岁。吴王李恪与荆王李元景之死,是初唐时期最大一桩政治冤案,无辜的李恪在临时前,更是痛骂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据《资治通鉴》)此后李恪此话果然应验,长孙无忌被武后流放后自缢而死,家产被抄没。
李恪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但高宗作为这场冤案的施害者之一,若在生前就为李恪谋反,就是承认了这起案子就是冤案。为了维护自身形象,高宗生前并未给李恪平反。一直到中宗复辟后的神龙二年(706年)朝廷才下旨恢复他的爵位和封地,李恪得以彻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认祖,后世留名作为太宗最优秀的儿子之一,李恪后来还被南唐追认为先祖。
南唐开基祖徐知诰是杨吴大权臣徐温的养子,杨吴势微,徐氏崛起,徐温死后徐知诰总揽杨吴大权最后建立了南唐,并恢复本姓李。中宗李昪时期,追认唐朝皇帝为先祖,由于李恪早年曾在江东安州任职,对吴地功劳颇大,中宗想认吴王李恪为祖先,但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认为李恪是以亲王的身份被诛杀的,莫如将郑王李元懿认为祖先。于是中宗派人考察两位亲王的后裔,认为吴王的孙子李祎有功劳,李祎的儿子李岘是宰相,其身份地位又比郑王的后代高,于是便追认李恪为祖先,自称是是李岘后代第五世一直到父亲李荣,其世系传承有序,史官详细记载各世之生平。
南唐天福四年(939年),南唐中宗皇帝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吴王李恪是太宗最喜爱的皇子之一,而且能力出众,品行端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若不是长孙无忌因太宗有易储想法而制造冤案害死李恪,他将很有可能成为大唐一代贤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莫不可惜李恪之死,对长孙无忌的卑鄙行径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而太宗在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同样遭人诟病。2007年,李恪的墓志在西安长安区被发现,只是历时悠久,时过境迁,李恪的具体墓葬已不可考。
122闲人
简单来说,李恪被人怀念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惨。
不受宠的“高贵”皇子隋唐皇室是历史上少见的亲戚皇室,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跟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亲姐妹,独孤皇后的儿子隋炀帝跟李渊是老表,在李渊看来,既然表弟受不住江山,不如表哥我来吧,于是晋阳起兵,历经数年战争,唐朝统一全国,隋朝已成过眼云烟。
隋朝亡了,隋朝皇室却还剩下许多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的后宫中就有一位,那就是杨氏,她是隋炀帝的女儿,跟李世民也算表兄妹,而李恪,正是杨氏的长子。
两朝皇室的结合并不少见,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一抓一大把,但两个大一统王朝皇室的结合是很少见的,李恪就有这种“高贵”血统。但其实这种血统对他没有多少影响,他能不能获得父亲重视还是要看母亲受不受宠和自己争不争气。
杨妃显然是不受宠的,首先她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别说隋朝已亡,就是隋朝没亡,杨妃一没有公主封号,二连生母都不知是谁(应该不是萧皇后),三被隋炀帝留了在长安(南阳公主陪伴隋炀帝,常年不在长安),显然不受隋朝重视。其次杨妃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后面史官为了表现李恪出身高贵,提了杨妃是隋炀帝女,但没说她是什么公主,也没提她是什么妃,应该是连史官都不知道她有封号。
再次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则杨妃至少在武德元年(618年)就嫁给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已经与长孙氏成婚,杨氏的地位肯定是妾,李渊把杨氏嫁给自己的次子为妾(李世民属于自己夺位),显然也没多重视她。再算上隋炀帝是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去世,杨氏在守孝期就怀孕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表叔和表妹是没有太多尊重的。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地位不高,导致李恪兄弟俩的地位也不咋地,李恪最初封蜀王,当然,年纪小的他没去益州,之后转封的都督有秦州(甘肃天水)、齐州(山东济南)、潭州(湖南长沙),都不是什么繁华地段,最后得了个安州都督,益州则给了他同母弟李愔,安州在湖北地区,这个地区最重要的是襄州,给了李恪异母弟李恽。
李恪在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便去了封地,时任齐州都督,但与李恪同龄的李泰就不用走了,甚至李世民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也一直在宫廷抚养,这哥俩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
那李恪自己争气不争气?新旧唐书对李恪的具体事迹全无记载,旧唐书有一句“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新唐书》有一句“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文物才,究竟是什么才呢?不清楚,李恪既没有出战记录,也没有良好政绩,只有这一句笼统的赞美之词,至于“善骑射”,在初唐基本是皇子必备技能。
心血来潮的改立问询在李恪传记中,有一件事似乎体现了李世民对他的重视,这件事发生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不久,觉得这个儿子只有十五岁,又一直养在自己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担心他处理不好国政,李世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把长孙无忌叫来商量易储的事,对象就是李恪。
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李世民多重视李恪,因为这时候的李世民没得选,嫡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次子李宽早夭,四子李泰夺嫡被贬,五子李佑谋反被杀,六子李愔是李世民眼中的禽兽,七子李恽好敛财,八子李贞只比李治大一岁,之后不用说了,都比第九子李治小。李世民看来看去,只有第三子李恪了。
从李世民只找长孙无忌商量来看,这压根就不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他又不是不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易储计划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同,如果李世民真要易储,肯定要放到朝堂上讲,在李世民时期,长孙无忌只是重臣之一,远远达不到权倾朝野,就算他同意了,其他重臣不同意也难以进行。
李世民当初要立李治时,是拉了好几个重臣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这次悄悄地跟长孙无忌商量,在得到长孙无忌的明确反对后,李世民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
而且这个想法被打消后,李世民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培养李治,李治长子李忠诞生之日,他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对李恪则全无措施。
反观历史上那些改立失败的例子,如刘邦改立刘如意,失败后“心不乐,悲歌”,担心儿子安危还让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李世民却丝毫不担心李恪被清算,他担心的是李承乾和李泰,据他自己说,立李治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仁厚,能够保全李承乾和李泰。
冤杀惨死李治继位后,封哥哥李恪做司空、梁州都督,司空是个摆明的荣誉职位,地位高而无实权,李恪作为当时李治兄弟中最长者,得到这个职位是非常正常的。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李恪被冤致死,史书记载“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起来李恪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实这是史家常用词,李林甫被构陷时同样有“天下以为冤”的待遇,天下人说什么,全凭史家一支笔罢了。
水子欢
人们对李恪有好感,并非因为他????很强的能力,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是看到文武双全的他无用武之地,又青年才俊就被无辜毁灭,内心产生了一种惋惜和悲凉之情。因而,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油然而生发了怜悯的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怀念他。
1李恪身上流淌两代帝王的血液。
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社会,社会风气推崇高贵的门第。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进一步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李恪自身的优秀让唐太宗对他格外看重,认为李恪在自己的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能力卓越。旧唐书????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2.李恪因为庶出,没????继承皇位。
李恪还特别擅长骑射,并有与他父亲李世民一样的胆略与豪气。他性格好动,经常去打猎,曾因为打猎时兴奋过头踩坏百姓的庄稼被朝臣批评过。 李世民曾经多次得意地说,“吴王英武果断,类我。”。李恪虽然才华出众,但我国古代继承制是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恪因为是庶出身份,所以,他的继承权很微弱。
长孙皇后育有嫡子三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由于太子李承乾身体有缺陷和荒唐作为,使李泰萌发了夺嫡之志,最后二人闹了个鱼死网破,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嫡子都废黜了,万般无奈,才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觉得他不一定守得住江山,他想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遭到了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不敢挣脱宗法制度的束缚,又因为换太子会引起朝廷权力的重新分配,成本太高。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3.长孙无忌捏造事实,害死了李恪。
李世民死后,李恪成为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的高宗李治的潜在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恨上了李恪。当时,根据长孙无忌掌握的案情,高阳公主、房遗爱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柴令武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结果李元景、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全部被杀。也逼迫李恪含冤自杀,李恪临死前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诅咒:“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被一代女皇武则天逼死,长孙无忌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遭流放。长孙无忌含冤而死,却引起不了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捏造事实,陷害了李恪。
点赞团团长
李恪在后世有非常大的名声。普遍认为,他是李世民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他后来没有继承皇位。反而被长孙无忌陷害,遭到冤杀,因此,后世对他抱有无限的同情。同时,李治被立为继承人后,由于性格比较懦弱,结果李唐江山落入武则天的手里。这也增强了后世对李恪的怀念。
不过我却认为,李恪实际上是一个被后世夸大了的人物,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厉害。如果李唐江山传到李恪手里,结局并没有传到李治手里更好。
(李恪剧照)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恪为什么会获得后世那么大的认可?其一,李恪被李世民着重强调。当时李承乾和李泰争夺储位,李世民对两个儿子都不满意,于是想传位给李恪,说李恪“英果类我”。
其二,李恪被长孙无忌有意打击。李治当了皇帝以后,长孙无疑十分提防李恪。后来,他利用房遗爱造反一案,污蔑李恪参与了造反,因而害死李恪。如果长孙无忌不提防李恪,不觉得李恪对他和对李治是一个威胁,他也用不着害死李恪。
其三,李显上台以后就立刻给李恪平反。之所以给李恪平反,显然是很同情李恪的遭遇,觉得李恪受到了委屈。
其四,南唐认李恪为祖先。本来李恪是被赐死的,南唐的大臣们都觉得认一个被赐死的人为祖先不吉利。不过南唐皇帝却认为李恪作为吴王,给南唐带来了很大的福荫,因此对他相当认可。
有以上四点,因此,李恪在历史上的名气越来越大,最终,后世普遍认为,李恪确实是李世民皇位继承人最恰当的人选。
(李世民剧照)
那么,我为什么反而认为李恪其实是被夸大了的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以上的四点理由。
第一点,李世民认可李恪。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但是,从李恪的人生经历来看,李恪似乎并没有什么英雄果敢的地方。而李世民一定要立李恪,很显然,他是担心他去世以后,长孙无忌成为“伊霍”一类的人物,把持朝政。所以他要把李恪扶起来,而不想用李治。只不过后来,他自己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李治。
第二点,长孙无忌打击李恪,当然有忌惮李恪,觉得李恪可能威胁李治统治的成分。但是,这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李治上台以后,不断提拔重用李恪,这让长孙无忌很担心。生怕李恪官位升起来后,会打击报复他。所以,长孙无忌要先下手为强。
第三点,李显给李恪平反。实际上,李显这样做,只是觉得李恪很冤枉而已。而且他当时平反的人,还不只李恪一个。
第四点,南唐认李恪为祖先。之所以这样,并非认为李恪是英明神主。只是因为李恪在吴地当过王。南唐要表明他们是李唐的后裔,只能找一个这样的人。同时,也是因为李恪的后人当过宰相,表现还不错。因此,实际上,是李恪沾了他的后人的光。
从这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恪在后世有很大名气,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绝对不是李恪自己有多么的英明神武。
(长孙无忌剧照)
事实上,李恪不但不英明神武,其表现也不太好。《新唐书》记载,李恪经常和自己的乳母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受到弹劾,因此被罢官,并且还被削掉三百户食邑。
不过旧唐书不是这样写的,旧唐书记载的是他“好畋猎,损居人”。也就是说,他喜欢骑着马四处打猎。而且在打猎的时候,对老百姓的庄稼不管不顾,有时候甚至踩坏了老百姓的房屋。
现在对“博簺”游戏是什么,有不同的解释。但既然因为玩这个游戏而被罢官并且削爵,自然不是好游戏。就算旧唐书记载的,他不是玩这种游戏,而是打猎游玩,依然不好。一个对老百姓的庄稼和房屋都不管不顾的人,明显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这样的人当了君王,毫不在乎老百姓疾苦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好君王呢?
所以说,李恪其实只是一个神话。唐太宗选他为继承人,他当了皇帝以后,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谢小屁
毛主席在新唐书·李恪传中曾评价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主席高度赞扬李恪的原因在于,李世民自己曾评价道:“英果类我。”并且李世民曾与长孙无忌商议立李恪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因李恪不是自己外孙且李治比较温顺听话而反对,唐太宗最后就没有立李恪。唐太宗如果不是立后来的唐高宗李治为太子,就不会有后来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妄杀忠良,也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称帝。实际上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就政变不断。除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外,还有推倒武则天的神龙政变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唐隆政变是成功的,失败的政变更是数不胜数。如若李恪继位,凭借其文武才能,起码不会出现武则天称帝这样的事情,唐朝亦能一如既往地强大。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不可更改。唐高宗期间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牵连进房遗爱谋反案被株连,后被平反。
很多人认识李恪,惋惜李恪其实并不一定是因为史书,而是一部电视剧——贞观长歌。里面由聂远饰演的李恪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李恪英果的一面,虽然剧中的李恪是个反面人物,但是聂远硬生生的把李恪演成了主角之一,并且把李恪悲情的一面呈现了出来。剧尾,李恪告别自己的老师岑文本时一边哭一边喊着亚父亚父,着实让人想到另一个悲情英雄项羽,看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家有巧虎
李世民之子李恪千载以来能够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感慨,并非他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而是人们在读史时,看到俊美良才却无用武之地和美好人物被毁灭时的一种惋惜和悲凉之心。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寄托的怜悯不忍情感也是人类一种比较高尚的感情,毕竟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先封蜀王,后封吴王,他的生母为隋炀帝公主,后被李世民封为杨妃。隋唐时期是一个贵族制的门阀社会,社会风气上总体推崇高贵的门第和郡望,李恪的母亲杨妃既是隋炀帝女,那她不仅出身当时的高门大族弘农杨氏,更是帝世之家,因此母亲的尊贵出身也给李恪带来了荣耀。史书上说他因为母亲的缘故,“地亲王高、中外所向”,就是说他出身非常好。李恪成年后又娶了弘农杨氏女为王妃,可以说进一步巩固了这层关系。
李恪在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之中,和魏王李泰一样,在才华能力方面是最为优秀杰出的。旧唐书记载道: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才高辩悟
李恪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根据多本史书记载,他既有文学才华,又特别擅长骑射,可谓文体两开花。李恪和他父亲李世民一样具有胆气,性格好动,尤其是喜欢打猎,他还曾因为打猎过头踩坏了庄稼还被朝臣批评。
李世民很喜欢李恪的性格和胆气,曾经多次得意地说,“这个儿子和我一样英武果断”。因此李世民对他特别看重和喜爱。
李恪虽然才华出众又被李世民宠爱,但我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所以李恪即使再贤,但因为庶出身份,他的继承权天然排在了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个嫡子之后。长孙皇后生育了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世民最喜欢的也是才华出众的四子魏王李泰。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逐渐动摇了李承乾的储君之位,再加上李承乾的荒唐作为,所以李世民对其非常失望,这时李泰依靠父亲的宠爱加剧了夺嫡的步伐,这两个嫡子之间为夺嫡闹得白热化,朝廷都分化出了党派。最终李世民把两个儿子双双废黜,在仓促之间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储君。
但李治性格懦弱优柔,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总是看不顺眼,觉得以后要把江山托付给他实在不放心。他甚至天真地想摆脱嫡庶的束缚,另立英武杰出的庶子李恪为储君。他的想法一提出来,自然遭受到了自己最大的从龙功臣、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李世民当然也承担不起破坏制度和重新分配朝廷利益集团的换太子成本,因此李恪立储的事就这么作罢。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罗织罪名构陷李恪害死了他,自己也被钉在史书的耻辱柱上但是李恪构成了对长孙无忌利益代表人李治的威胁,这让长孙无忌深深妒忌愤恨上了李恪。其实李恪在换储风波里是个被动者,真正的倡议人是李世民,但长孙无忌当然无法去仇恨皇帝,因为是李世民给了他和长孙皇后飞黄腾达的平台和基础。所以长孙无忌就把满腔怒火迁怒到了李恪身上。
李世民在世时,长孙无忌当然装得很温和低调,李世民去世后,成为托孤大臣的长孙无忌大权在握,于是他找到了机会报复李恪来发泄心头之恨。
当时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很是看不惯唐高宗李治,她找了一大帮亲贵们各种发泄怨言,甚至搞起了谋反。这种过家家水平当然是很快就被人告发而且成立了专案组,负责人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处理此案时,故意扩大化,指使人把已经分藩的吴王李恪罗织进来,构陷和污蔑他谋反,百口莫辩的李恪含冤自杀,临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如果国家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应该灭族!李恪死后,他的儿子们全被被流放,女儿们被幽禁给唐高祖守陵,他的同母弟弟蜀王李愔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巴州。
后来长孙无忌果然在武则天手上栽倒,并被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逼死,他的家族和亲人们也或死或流,声势显赫的长孙家族从此几乎退出了唐朝政坛。长孙无忌可谓含冤而死,但史书却没有给与他任何同情,原因就是他陷害了李恪,史官们认为这是他该得的报应。
candylaw
李恪之死,出自长孙无忌之手,源于李世民之口,可以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武德元年,李世民霸占了自己的远房表妹,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第二年,这个女人就给他生下了第一个庶子,李恪。
李恪的诞生几乎没有什么波澜,跟同年在太极宫出生的哥哥李承乾比起来,那是天差地别。
要知道,承乾这个名字是高祖李渊亲赐,意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而恪的意思是‘恭敬、谨慎、恪守’。
也许正是因为李渊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李世民在得而不得之间痛苦徘徊,最终他发动了玄武门兵变,通过‘杀兄逼父’这种不光彩手段当了大唐皇帝。
登基之后,嫡长子李承乾直接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坚信自己在处理继承人的事情上,要比父亲优秀得多。
然而,基因是有遗传的,或者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李世民不知不觉间继承了李渊的‘优良传统’,他对嫡次子李泰越看越顺眼,越来越溺爱,一如当年李渊宠爱他一般,以至于让李泰产生了不该有的非分之想。
李承乾和李泰开始明争暗斗,就像当年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一样。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
兄弟俩竟然走了自己的老路,这让步入老年的李世民何其难堪,震怒之下,二子双双被废。
如此一来,嫡子就剩下一人,太子之位毫无悬念地落到老九李治的头上。
为什么是毫无悬念?
唐朝初年,嫡庶之分没有那么严格,可关键点不是嫡庶,而在于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意见。
长孙无忌的权力之大,功劳之盛在贞观年间是首屈一指的,其和李世民的关系之铁也不是任何皇子所能比拟的,他对李世民的决策影响太大了。
可是,李治没当几天太子,李世民就后悔了,因为这个儿子太仁弱了,这怎么行?
自己多么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怎么会生出这么个懦弱儿子?
他遍视诸子,发现李恪这个庶长子有点像年轻的自己。
喜欢打猎,善于纳谏,长于治国。
怎么看都比李治强多了。
于是,李世民跑去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小名)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治理好国家,怎么办?吴王英果类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英果类我’这个词在李世民自己看来可能没什么,无非就是这孩子像我,是个好孩子。
可在长孙无忌听来,就非常的忌惮了。
像你?那还得了!你可是造反之王啊!
毫无疑问,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又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辩解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李世民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上,就算没有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也不可能在太子李治没有犯错的情况下随便废嫡立庶,这不是取乱之道么。
如果事情只到了这种地步,李恪这辈子大概率也就受受排挤,在偏远地方当个逍遥王爷,在酒色中度过余生。
可是李世民却干了一件授人权柄的事情,他跑去跟李恪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国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气,私下图谋不法的事情,霍光凭借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作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为诫”。
这些话在古代是很直白了,就是说我已经确立李治为太子,等我百年之后,你千万别不服气,私下图谋造反,如果你造反,长孙无忌就可以凭借诏书诛杀你。
李世民之所以会告诫儿子不要造反,是因为唐朝王爷造反不是不是什么稀奇事,他的两个儿子李佑和李承乾就相继造反。
特别是李佑造反一事给了他很大警醒,李佑的外公是隋朝将领阴世师,李佑造反就是受阴家的蛊惑。
而李恪的外公可是隋炀帝杨广,这个身份可以说更加的敏感。
可李世民这么一说,却正好给了长孙无忌杀人的权柄,你让我当霍光,那就勉为其难了呀。
到了永徽四年,李世民的爱女高阳公主和女婿房遗爱密谋造反(不得不说李家的造反基因太强大了),房遗爱为了活命,按照长孙无忌的心意诬告李恪谋反。
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