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本叫运动皇后,不知道是不是你看过的。
作者:颜白
内容简介:一场校园男女混合足球赛把沈南夕送去了遥远的珞珈皇朝,一觉醒来,她不仅成了丞相的千金徐夕颜还是皇太子未过门的媳妇儿,身为新时代的女性,她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终身葬送在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人身上,逃婚,不需要人教。于是她包袱款款落跑到江南成了太和书院的学生,一场蹴鞠大赛引的无数帅哥竞折腰,可惜她的心只有一颗,也只能许给一个人…
男主:千翊 女主:沈南夕(徐夕颜)
小疯的世界
我看过一本叫运动皇后,不知道是不是你看过的。
作者:颜白
内容简介:一场校园男女混合足球赛把沈南夕送去了遥远的珞珈皇朝,一觉醒来,她不仅成了丞相的千金徐夕颜还是皇太子未过门的媳妇儿,身为新时代的女性,她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终身葬送在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人身上,逃婚,不需要人教。于是她包袱款款落跑到江南成了太和书院的学生,一场蹴鞠大赛引的无数帅哥竞折腰,可惜她的心只有一颗,也只能许给一个人…
男主:千翊 女主:沈南夕(徐夕颜)
哟key桑
在如今的生活当中,可能有不少人都非常感慨,为什么如今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质量都不是特别好,可能如果去推敲电影或者是电视剧的细节,还不如看一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对于以前的人来说,并没有电脑或者是手机,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生活显得非常枯燥和乏味,正是因为娱乐方式比较多,所以才会显得电影和电视剧质量不那么好,当然,在每年所推出的电影以及电视剧当中,也会存在很多黑马。
赘婿令人狂追不停赘婿这部电视剧原本改编自小说,但是经过一些改动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电视剧男主角是郭麒麟,女主角是宋轶,可以说在整部电视剧当中,堪称笑料不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够令我们眼前一亮,并且带来很大惊喜,虽然刚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部电视剧,可是一经上映之后,简直令人大呼过瘾,并且整部电视剧让人狂追不停。
演员选角成功其实除了这部电视剧改编比较好之外,电视剧选择角色也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是郭麒麟第一次独挑大梁,但是足以见得个人能力非常强,原本观众缘就比较好,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更是获得很多追捧,而女主角宋轶也非常可爱,包括这部电视剧当中很多配角,也都是相当出色,并且也存在很多爆梗,比如说吉吉国王等等,简直令人笑料不断,而且每个人演技都非常在线,这也是这部电视剧能够成功原因之一。
宁毅力挽狂澜宁毅让秦相假死,所以救了秦相一命,堪称力挽狂澜,而在这部电视剧当中,也有其他力挽狂澜之处,比如说苏檀儿有两次差点被人侵犯,如果万一侵犯成功,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这两次,都成功被宁毅救下,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还有就是布行遭遇危机,市场被人垄断情况之下,利用一些现代想法,不仅帮助苏檀儿获得掌印,而且还让整个布行起死回生,夫妇二人从此成为首富,也是力挽狂澜操作之一。
可能这部电视剧与原本小说有很大差距,但是小说当中有一些片段,放到现实生活当中并不能过审,所以也希望原著党能够理解,但是这部电视剧,的确是笑料百出,也是非常值得一看。
Cindy_蓒
都市杀手记
作者: 嗜血狂龙
简介:
黑蝙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从那开始,黑蝙蝠的名字也在杀手的名单里除名了。当然,他并没有退隐江湖,只是改行做了杀手经纪人,专门运作杀手业务。坏人就是坏人,就算要转行,骨子里还是改不了坏的本性。
biying_ng
《元尊》漫画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在古源天剧情中,大家一直期待的就是,周元与王玄阳的大战,但是真正的对决到来时也仅仅过了几招,还没有和其他小角色对打精彩,就被苏幼微抢了风头。但是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落败的王玄阳会被周元一行人追杀致死呢?还是被早已守候的赵牧神给吞噬呢?
其实关于王玄阳被赵牧神所吞噬,是一直以来的推测,毕竟是赵牧神预谋了一切,但是突然杀出的苏幼微,让地推测有些扑簌迷离。因为推测是,赵牧神补刀了被周元无限削弱的王玄阳,并将其吞噬用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但是在前一话中,由于苏幼微和王玄阳所修源气皆为阴阳属性,但是苏幼微的源气更为的高深,所以王玄阳被她反向吞噬了。正是这里难免为赵牧神担忧,若王玄阳被苏幼微给吞噬了,那么赵牧神的计划岂不是落空了,那么赵牧神岂不是要退出此次副本?
元尊 黑毒王
好在最新的一话中,王玄阳的逃脱使得之前的推测再次趋于正轨,但是王玄阳终究是死于赵牧神还是周元之手呢?
黑yuan
游漫倒是认为,王玄阳多半死于赵牧神之手,因为按照土豆大大的习性,既然赵牧神的阴谋已经穿插了几十话了,必然不会让赵牧神无功而返。最主要的是,自当时神府境一战之后,赵牧神失败了,但是他的身影仍然出现在后续的篇章中,说明后面还有他的重要戏份,但是在未来是与周元再战一场,还是成为周元对抗圣族的强力助手,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此时的赵牧神显然是不够格的,因为他的实力太弱了。
战魁宗
联想到周元诞生了九爪天阳,更有大师兄的锤炼,乃至后面进入古源天的一系列机缘,都远远地将赵牧神甩在身后,且不说赵牧神有没有万祖大尊给予的后手或者锤炼,但是现在咱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吞噬王玄阳是赵牧神唯一的机会。
所以基于剧情的发展,王玄阳死于赵牧神之手是可以可以肯定的,但是又不得不顾虑的是,周元偷袭赵牧神时,曾给他留下了印记。若是想让王玄阳死于周元之手,又何必让其逃走,而逃走必然是入了赵牧神的虎口,不然逃走的王玄阳再被周元击杀,不合常理。
元尊 渊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元一行人寻着标记追踪王玄阳,但是却被赵牧神抢先一步,并且已经成功吞噬了,实力大涨的他,必然会于周元展开一场大战。原因就在于,周元与王玄阳一战几乎没有受损,全盛状态的他就是为赵牧神所准备的,而且此时的赵牧神实力多半是超越王玄阳的。
周元
总之,逃走的王玄阳必然会死于赵牧神之手,成为他力量的源泉,而让周元一行人继续追踪的目的就是与实力大涨的赵牧神一战!
Emily_婕
少将
作者: 黑色
简介:
林语溪双手被粗糙绳子束缚住紧紧绑在身后,双眼被黑布蒙盖只有无尽黑暗。 唯独耳边那一声让人难以忘记的男人冷静而慵懒的暗哑嗓音,连心脏都会被冻成冰块儿的低温! “我命令你……救我!” “成交。” 如果当时,自己能够放弃那份大小姐的自尊骄傲
卡路里拜拜
neuburger
小沐75
未曦
《赘婿》小说中,宁毅为国出征,屡立战功,遭到敌国的忌惮,对方多次派人暗杀宁毅,宁毅侥幸逃生,他担心回到家中会连累妻子苏檀儿,因此在无奈之下选择用假死的方式躲避敌人追杀并保护妻子的安全。
原贴:赘婿小说宁毅为何假死?
wenwenzhangzh
原著小说中宁一为国出征履历战功,遭到敌国的忌惮,对方多次派人暗杀侥幸逃生之后,担心回到家中会连累妻子,因此无奈之下,用假死的方式躲避敌人追杀,并保护妻子安全
isscat
花开堪折
Moricerrada
photoxu
大美女,我回答您问题只是因为您是一位女士。尊重你吧。
古代战争不是群欧那么简单,不是打群架只凭蛮勇就能打赢的。当时冷兵器的发展实际上就想当于今天的飞机大炮枪枝,当年的进攻武器刀矛枪棍弓箭必须装备精良,防护盾城墙护城河必须构置完备!战争思想产生过孙子兵法这样人类杰出智慧的战争指导书!再加上国家后勤充裕供应充足,并且能利国之山川地利,利用自然的水火风之强大自然力来取得胜利!所以说,古代战争只是群殴,根本占不住脚!
古代斩首为证做记功凭证,也有割下敌人一耳数为记数凭证的,后者便于携带。假死和临阵脱逃怎么能留下歼敌凭证?假死者,在斩首或割耳时会原形毕露。临阵脱逃者嘛,跑了没有凭证不能记功。
美丽女士,妳满意吗?
fanqiunan
群殴?那计谋 阵法 武器都是白用的?任何战争都是残酷的,有人说群殴是残酷的吗??
计算歼敌多少肯定有夸大,但古代受伤容易感染也很容易致死。
Ayahuu
古代的战争,军人的军功是论人头的,真正的人头,或者耳朵,军人上交这些来论功行赏。所以,歼敌多少都是实打实的。除非有军官谎报军情,这种要么关系硬,要么发现了会被杀头的
xueyan_
冷兵器时代,设置陷阱利用军法等等都有人的存在,决战时也要拼武器拼装备拼补给拼人。歼敌数目为概数,全尸半尸,还有一些通过目测统计。
YuZu丶
并不是因为古代有一个奇特制度,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也就是。如果把军队给歼灭了,算人头的话是按首级来算的!
这种制度留存的时间特别的长,可能其长度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在大明王朝的时候,戚继光曾经率领过一批浙江滨区进行抗倭战争,后来戚继光把这帮士兵给辞退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仗打到最后就是按首级来算的,结果这帮兵倒好,拿自己人的首级来充数!
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戚继光治军严整,另一个方面么?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残酷血腥的制度一直就存在。所谓的歼敌多少最后都会有一个核算部门,你拿着规定的脑袋过来算数量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你在战场之中这个军工有多强?你的数量越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获得的奖赏也就越多!
所以在一场战争结束以后,如果杀人过多就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京观,这种做法,虽然残忍,但是确实存在,比如说在三国初期黄巾起义的时候,当时为了惩治黄巾贼,所有的脑袋全部送到金城附近,然后把它堆起来像一座小山一样专门供周围的人展览,在这之后司马懿拿下了辽东地区以后也做了一件类似的京观。
对于战场上的很多的士兵来讲敌人那是什么?那是你能够获得功劳的途径,那是你能够晋升的阶梯呀,你怎么能够放敌人走的?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你也把她给杀了,然后拿他脑袋过来换工了!这还只是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比较淳朴一点,等到了后期那什么样的脑袋不能拿来用了,敌人的脑袋商定的脑袋,自己人的脑袋,或者是平民老百姓的脑袋,总之能够用来凑数的就尽可能拿来凑数,只要不被查到那就就算是你的功劳,而至于说歼敌多少,那就按照这个东西直接算就行了。至于说你投降,你最好不要大规模的头像,因为大规模的投降最后面临的情况就是死路一条!
秦国在接受了长平之战的赵国的降卒以后,直接把他给活埋了,好像在这之后!项羽在接受了章邯20万秦国军队的投降以后,又把他们给活埋了,官渡之战曹操接受了7万元少军队的降卒以后也把他们全部给活埋了,战场不存在逃亡的情况,临阵脱逃那也只是在战争开始之前,战争开始了,以后你就是战场上面敌人眼中的一块肥肉,你要想逃,人家还不同意呢!
所以说你说古代战场是群殴,你是觉得古代战场上面死亡人数特别少,这点是肯定的,古代战场,战死率超过三成,其实军队就已经可以溃败,但是你如果说这个歼敌数量有问题的话,那你就真的是大错特错。这个东西那是实打实的计算出来的!
新星教育
谁告诉你古代战争时群殴的,中国战功是按斩首算的,史书里记载战功重来都是削首多少级,打仗打完之后打扫战场的时候把你杀的人的脑袋缷下来,然后去领军功,光史书里记载的士兵为了争夺首级动刀兵打起来的事就不在少数,假死人家照样过来砍了你的脑袋。至于临阵脱逃你的选对时机,跑的早了被军官一刀砍了,尉缭子中5人就设伍长,五个人用不同的兵器在伍长指挥下互相配合,你要是还没大乱时跑了信不信你的伍长追上去就是一刀披了你,西方那边的拜占庭帝国10个人就设一个十夫长十夫长还有一个压阵者作为助手,十个人在十夫长的指挥下配合作战,压阵者负责督战你敢跑看看督战的会不会一刀披了你。
如果败了军队大乱军官也死了或者跑了,那还得看你跑的快不快,毕竟你脖子上的东西对于胜利者来说那可是金钱和地位,他们会拼了命的追你的。
Sy_si
谢邀。
我们现在已经离古代很遥远了,我们认知的古代战争,大多来至于古代战争小说,但古代也有讲述战争的文章。
就以曹刿论战来看待古代的战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揭我盈,故克之。”
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双方列成阵势,然后击鼓冲锋,一鼓作气的撕杀在一起。
这从屈原的《国殇》中也能得到佐证: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抱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国殇》中,屈原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摧人泪下。
至于题主所说的临阵脱逃和装死现象,从《国殇》就可以看出,楚军全部战死,无一人逃跑更没有人装死。
┏ (^ω^) 浪漫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种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斗争形式,怎么可能成为群殴这样的儿戏呢?!
中国古代历来都有“将门”这个说法,正面形象有杨家将、岳家军等等的称呼。到了近代才真正被人承认并发展成军事学术,“战争有着自己的规律,当战争爆发后它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行进,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才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什么国内近年来许多反映战争的影视剧会被冠以“神剧”的称呼。无非是这些编剧、导演没有根据实例为基础编写剧本,更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加入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再加上他们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历史常识,这就使得这些影视剧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过家家一样显得非常荒诞。
取得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胜利不会是某个奇遇,而是比较方方面面做谁做的更完美、谁犯的错误更少。
就像《亮剑》当中李云龙所说:没有足够好的装备,能击败坂田联队?做梦去吧!攻打平安县城没有那门意大利炮,李云龙就是崩了门牙也啃不下城门。可是那门意大利炮只有十七发炮弹,这就是八路军的现状。
这和神剧当中一字排开的重机枪不可同日而语,别说那么多重机枪,就是有也不可能都拿出来,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子弹。
比如有些编导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某个作战连队拥有二十挺机枪。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二十挺机枪有完好的也有不能使用的。比如有些机枪膛线感到虚假磨平了,射击精度极低,但是其它部件完好,那么这支枪可以给其它机枪做零件备用,平时也可以用于训练,但是打仗却用不上它。或者在今后的作战中缴获了合用的枪管,恢复它的作战能力。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正常编制中一个连队有十二挺机枪,而实际上这个连有十八挺完好的机枪。那么在作战中也不会将十八挺机枪全部用上,因为作战缴获只是可能不是必然。多出来的机枪可以用于作战时补充,也可以用于作战后补充。
这就是当时我军的状态,如果不了解直接把二十挺机枪搬上银幕的作战镜头里,绝对会让人感到虚假。
这些在部队里属于常识性的知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不了解的,否则也不会有人轻率的做出古代战争就是群殴这种话。
特拉法尔加
我是真君,我来全面回答。
古代战争的几点误区
拜《三国演义》和现代无知导演们所赐,朋友们想象中的古代战争(冷兵器时代和火药兵器早期)和事实上出入很大。
1、将领间的“单挑”,在真实的战场上基本不会发生
两军阵前,两军主将出阵,在阵前捉对厮杀,最后谁谁谁斩谁谁谁于马下,然后将手中刀(或者别的武器)一举,大军掩杀,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经常出现的这个场景,在真实的战争中根本不会发生。都要是那样打,还要兵有毛用啊?一个传说中的吕布岂不是扫平天下了?
事实上“单挑”源于对古代春秋时代以前所谓“致师”的误解。“致师”就是挑战的意思,逸周书上记载:“王(周武王)将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就是商纣王)出。王使尚父(就是姜尚、姜太公、姜子牙)、伯父(就是周公旦,也就是姬旦)致师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武王率领三百五十量战车在牧野布阵,商纣王从朝歌城出城迎战。周武王命令姜子牙和周公旦致师(挑战)。
请注意,这里只是说命令姜子牙挑战,并不是让姜子牙和商纣王单挑。真要单挑的话,姜子牙八十多了,商纣王正当英年,而且史书记载商纣王力大无穷,能“掖九牛倒退”(拉着九头牛的尾巴拽着牛倒退,这或许夸张,但绝对不是虚构的)。单挑姜老头儿加上周公一起上也死定了!(别告诉余姜老头儿会法术……这说的是历史,不是神话)
后来春秋时代屡屡出现在史书中的某大夫和某大夫致师,也是指两家约定战场和时间,各自带着自己的私兵开战,而不是说这两位大夫赤膊上阵俩人单挑。
由于街道办事处治保主任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真的见过战争,结果罗老先生就演义出了那些场景……
又由于《三国演义》写的太成功了,结果……后人就完全理解错了“致师”的含义……
2、正常情况下,骑兵绝对不会在步兵阵列没有崩溃之前就冲击步兵阵列
电视上经常有这种场景,大队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冲击敌军步兵阵列。而在真实的战争中,除非迫不得已(比如突围等极端情况),骑兵将领只要头没被门挤了,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骑兵的优势就在于速度,战马只有在高速奔驰的时候才有冲击力,才能对敌军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如果在敌军步兵阵列没有崩溃之前,突击敌军步兵阵列,那么首先,你的骑兵不可能比敌军步兵多——这很明显,如果你的骑兵数量都比敌军步兵多了,那这种绝对优势的战役基本劝降就可以了。如果用骑兵“换”敌军的步兵,1个换10个你也不合算。你要知道,训练一个合格的骑兵需要好几年,而训练一个差不多能顶用的步兵,两个月就能差强人意。再加上战马,骑兵换步兵是傻缺行为。
骑兵一旦冲入敌军步兵阵列,就算开始借助战马冲击力对敌军造成了相当的伤害,只要敌军阵型没有崩溃,那么,你的骑兵势必就会停下来,然后立刻就会陷入四面被敌军步兵用长矛戳刺的境地。骑兵又不是坦克,那你的损失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真实的战争,往往是骑兵远远的用弓箭射杀对方步兵。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擅长射箭和骑马,结果就是南方的步兵无法将箭射得象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那么远。结果就是步兵一直在敌军射程之内,而自己的箭够不着人家。步兵阵型密集、骑兵阵型稀疏,导致步兵一方损失越来越大。
步兵一旦冲锋,对面的骑兵会立刻转身撤退,并且边撤边回身射箭。人能骑在马上射箭,你不可能边跑边射箭吧?直到步兵队形散乱,士气崩溃,骑兵将领才会下令回身冲锋,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这也就是宋朝历次对北方政权作战总是处于劣势的原因。如果真是骑兵冲锋宋朝的步兵,辽、金、蒙古才几个人?宋朝多少人?宋朝死10个他们死1个他们也受不了。
骑兵在连发枪和大炮问世之前,是绝对的战场上的王者。没什么可争辩的。一两次战役步兵靠谋略和地形战胜骑兵,那是奇迹、那是偶然现象。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奇迹的出现的统帅,是拿国家的命运以及自己麾下士兵的生命当儿戏。
战争,不能存盘,不能读取进度重来。
3、弓箭是抛物线射出的,不是瞄着对方士兵射的
军队中的弓箭手,射箭都是有一定仰角(40°左右),弓箭必须齐射,然后成千上万的箭矢铺天盖地的射向敌军。这样才有威力、箭射的也才足够远。
除非你手下的弓箭手都是传说中的后裔、养由基,否则你永远别指望靠弓箭“点杀”敌军的某些重要人物。弓箭不是狙击步枪,箭射出去都是抛物线状的,不可能打直线。
弓箭手一旦失去建制或者失去统一的指挥,散乱的向外射箭,那么他们造成的杀伤基本就在战争中可以被忽略不计了。
4、火绳枪兵比弓箭兵的优势仅仅是训练起来更快
无论射程还是射击频率,弓箭兵都完胜火绳枪兵。训练有素的弓箭兵最大射程超过一百五十米,而火绳枪兵在一百米外基本就只能听响了。而且,弓箭兵能用于攻城,箭是抛物线状的,能射击城墙上掩体后面的敌军,而火绳枪兵攻城的作用基本等于零。
但是一队合格的弓箭兵训练出来要几年,而一队合格的火绳枪兵训练起来顶多俩月搞定。如果战争旷日持久,火绳枪兵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兵员补给更容易。而草草训练出来的弓箭兵的战斗力,基本等于零(参见上一条)。
5、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呃,关老爷和吕温侯的“标志”性武器,其实是不存在的
骑兵将领的武器只可能是马刀。青龙刀、方天戟那种东西,属于戏台……呵呵,余也表示很无奈……
电影里,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先是闪闪发光的重骑兵和重步兵上前冲击;镜头立刻一转,敌我两员大将肌肉暴涨,狂野的重低音音乐震动耳膜……画面充满了野蛮力量的亢奋。电影很好看,但是假的。
重骑兵和重步兵不是用来歼敌的,而是依靠刀砍不入的软甲(箭能射进去)、自身的重量、密集的队列,冲散对方的阵形。他们不会停下来肉搏,只是不停地向前走,走到对方后面再走回来,当然手上的长矛也会顺便杀几个。如此反复。想一想,你勇猛无比,连续杀敌十数人,后面突然冲过来黑乎乎一大群,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不跑还等死啊。整个场面和现代战争中坦克和步兵的配合差不多。
重骑兵和重步兵不可能数量很大,一般也就几百人,上千人就是国力强大了。一个原因是没有那么多铁。第二个原因是软甲挡不住弓箭。而硬甲一套几十公斤,谁能穿上它走上一百米。第三个原因是它不灵活。两队刀枪不入的重甲兵撞在一起,除了玩儿相扑,还能玩儿什么?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重骑兵和重步兵,一个原因也是没有那么多铁,另一个原因是铠甲不适合山地,最后就是没有战马。只有唐和清代有完整的骑兵建制,其他时代西域各国是严厉禁止向中原汉人出售战马的。《清明上河图》里没有马车只有牛车。有人考据说北宋全国的战马也就两三千匹,还不都是壮年的。
中国古人的战阵确实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散兵游勇各打各的。而是五人为伍,十人一队,五十人一大队,以此类推。训练的时候就强调这五个人必须生死相守、不死不掉队。而且那时候征兵是一个村子、一个家族编在一起,这就保证了没人能单独当逃兵。不过几万人的队伍会在一顿饭功夫溃散,这也是个原因。到了开打的时候,这些不死不掉队的士兵会形成十对五,五对三,五对一等等场面。势均力敌的时候就看谁更勇敢了。
另外还有一队负责“腾击”的预备队。看到哪边不行了就冲上去砍杀一通,杀杀敌人的威风,壮壮自己的胆气。
相当数量的古装题材影视作品和漫画里都会用到战争桥段,对冷兵器战争的描写很多。但这里边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对古代冷兵器战争不得要领。在绝大多数作品中,冷兵器战争基本等同于打群架,只是规模放大到几千、几万人规模而已。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描写布阵,但布阵是为了什么,布阵以后应该如何行动,基本上都不甚了了。基本的套路是两阵对圆,双方将领吆喝一声,大家对着冲。像《赤壁》那样的电影,好像知道布阵这回事,但说句实在话,那个打法比直接对着冲还脑残。
正是因为对冷兵器战争完全没概念,影视作品中普遍不敢使用全景拍摄。除了战斗刚开始用全景拍一下怎么排队之外,最多再拍一个骑兵队撒丫子快跑。接下来就只能用近景,表现某“大将”如何英勇的打倒对手一群小兵,而且对方小兵还不会一群一群上,只知道一个一个送死。
拍战斗场面是砸钱的,开销很大,本来拍这种镜头是为了增加电影、电视剧的价值。拍出来应该有历史感,有临场感,有代入感,让观众感觉到这就是古代战争。但现在这么拍出来的“战争场面”,除了服装道具之外跟古惑仔抢地盘基本没区别。
结果就是钱砸了不少,观众基本不认账。对不懂的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有这段儿没这段儿差别不大,还不如多来两段儿能打动人心的文戏或者单挑,拍起来省钱,作用说不定更好。对稍微懂一点儿的人来说,这种“战争场面”就是催吐剂,哪怕片子不错,到这种地方也得赶紧拉进度条跳过去,省的恶心着自己。
实际拍摄中,用现在这种思路拍战争场面,控制起来也很困难。多少群众演员混在一起,兵器乱舞,有一个人站错地方,动作太大都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骑兵场面拍起来更可怕,骑兵对步兵,一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人,骑兵对骑兵,撞一下说不定就出人命。
因此战争场景被很多影视剧视为畏途,宁愿站站队交代过去,然后赶紧跳到单挑那个环节。
实际上,真正让古装戏“带感”的,就是其中的战争场景,尤其是战争全景。只要对古代冷兵器战争有所了解,再借助一些电脑手段,战争场景并不难拍。
首先,古代战争的特点是结阵而战,这一点必须表现出来。当然,结阵而战不利于突出主角的形象,不能多用。但是,只要有一两个镜头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观众就会买账。
比如说斯巴达三百勇士里,勇士们抡着短剑胡砍一直是重点,但影片中专门拍了防御阵形的盾阵,拍了波斯兵如何在斯巴达方阵面前伤亡惨重。有这两段做铺垫,整个战争就显得更有历史感,也更可信。
具体到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应该如何表现呢?
首先,还得从布阵开始。
中原人作战,以步兵为主,弓箭为先。布阵是围绕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战术展开的。因此整个军阵的最前沿应该是防备对方骑兵冲突的拒马,其后依次是抵御弓箭的刀盾兵,起杀伤作用的长矛兵,中距离密集杀伤对手用的弓箭手,以及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强弩兵。
中原骑兵比较珍贵,他们一方面是关键时刻的救火队,另一方面是击溃敌人大阵之后展开追击的主力。所以骑兵应该布置在步兵阵的后方或者侧后方。
为了给骑兵留出通道,步兵阵之间要有距离。距离不能太远,应该以两边小阵的长矛手矛尖可以相触为标准,目的是防止敌人骑兵从通道处破阵。当然,具体到影视作品中,为了拍摄安全,这个距离可以适当放宽。
阵中应该有用大车和木料搭起来的瞭望台,作用是观察敌人部队的运动。主将的指挥位置应该就在瞭望台下,指挥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旗号。当然,观众不可能了解旗号的意义,影片里要体现指挥官对部队的控制还得靠传令兵。但只要在开战前有一两个下级将领看旗号移动部队的桥段,就能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
秘密部队可以用门旗围起来,突出神秘感。
作战时先用弓弩互相射击,由于有电脑后期制作技术,箭如飞蝗的场面可以后期制作,因此场面尽可以激烈,不会有什么危险。逼近之后用长矛、大刀按照战鼓的节奏打击对手。这种打击是列队进行的,完全在控制之中,也可以确保安全。
为了增加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或者表现主角的战斗力,可以用“跳荡”去突破对方的阵线。就是让敢死队在器械的帮助下跳到对方盾牌兵的身后,长矛手中间去。真实战争中,负责跳荡的敢死队多数会被对方长矛戳死在半空中,少数能安全落地的也基本活不过几秒钟。但在拍摄中,只要在道具上做点手脚,这个场景只会显得激烈,不会有人身伤害危险。
草原民族作战,基本以骑兵为单一兵种。布阵更简单,一种是契丹人的分波次攻击,另一种是蒙古骑兵的小群多路。
契丹人对自己作战方式的描述是:五百为一队,十队当一道,十道当一面。换句话说就是拉长队列站单横排,一排一排冲向对手,接近到骑弓射程内以后射箭并快速调头撤离。这样一波一波的反复打击,什么时候发现对手阵形崩溃,什么时候从行进中直接发起冲锋。
这个方法的难点在于两波骑兵之间有相向运动,控制不好还可能出危险。蒙古骑兵的冲击战术就更为安全。
成吉思汗的“进如山桃皮丛”,意思就是小群多路前进。目的同样是逼近到骑弓射程内,用弓箭削弱对手,为最终的“凿穿而攻”创造条件。这个方式的优点有几个:
进攻的骑兵队形不再是拉长一线,减少了被弹面,使中原训练弓箭手射长垛的战术失效。
骑兵运动路线不再交叉,减少了训练难度,也减少了事故率。
发起突击时,冲向对手的骑兵是呈密集队形的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疏散的平面。
当然,在影视作品中契丹人的阵形更好看,但蒙古的阵形肯定更安全,不仅是反复接近敌阵射击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冲撞事故,表现冲阵场面的时候,为一小群骑兵清出安全路线也更容易。
一定要记住一点,中国人到隋朝以后就不会让骑兵直接冲击预有防备的敌军步兵了。战争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战争的主要杀伤发生于一方阵形崩溃之后。要表现冷兵器战争,就要着重表现逐步削弱对手,瓦解对方阵形的过程。
因为骑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骑交战时,骑兵一定会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内射击,然后尽快脱离,尽可能“甩开”对方的还击火力。而步兵则会尽量用盾牌抵御对手攻击,并希望弓箭手的一次还击能覆盖对方机动中的骑兵队形。
这种斗鸡式的战法在真实战争中会反复上演,古代战争中所谓的“激战竟日”,时间差不多都是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拍摄可以尽量简化,但只要体现出这个场景,战争的气氛就出来了。
观众就会接受导演接下来的场景安排,无论是群架还是单挑,大家都会理解为发生在阵形击破之后。
还有就是攻城战。
进攻方不会只拿着长梯子冒着箭雨爬城墙,至少有两个手法可以很简单的实现。
一是修筑鱼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对方城下堆出一个直达城上的大土堆,让士兵可以直接冲上城头。修筑的过程应该是士兵推着顶上带有防盾的独轮车(这东西叫木驴)运送土袋,不是背着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
二是建造跟对手城墙高度相同的楼车,推到城墙边,直接上城。这个做法可能要多花道具费用,但楼车可以反复使用。
除非用计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然中国古代战争中,攻击方很少把精力浪费在城门上。因为城门里边有瓮城,突入城门的部队没地方展开,基本是被包饺子的命运。即便使用撞城车,主要也是用来撞击城墙。
防御方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滚木、擂石。但滚木不是直接往城下扔木头,擂石也不是搬了石头扔出去就成。真那么干的话,围城三天城里就得拆房,围城一个月,守军能自己把城墙拆了。
滚木擂石是古代的守城器械。擂石相对简单一点,是栓了绳子的石头,砸下去以后可以拽着绳子把石头拉回来。滚木要复杂得多,木头上要有长钉,两边绕好绳子,扔下城头的时候在绳索的控制下木头会高速转动,可以把敌方士兵碾成肉饼,即便只是碰一下,长钉也能扎出几个血窟窿来。扔完以后可以用辘轳拉回城头。
这些器械制造起来可能确实有点麻烦,但跟真正的战争不同,不会有人努力去破坏它们,造几台可以长期使用。
其实古代战争的学问很多,绝不是扯着嗓子喊,轮圆胳膊耍片儿刀那么简单。
乌拉拉乌拉拉
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那是什么群殴,因为是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有主,失败的一方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而且当时的战争没有固定套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对方,所以两军交战,双方精神压力都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当时打仗最真实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