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死而生--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是王世诚写的。
2、这是另一位作者写的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向死而生(评余华的《
活着》)
作者: 杜思蘅 发表日期: 2008-12-05 13:20 点击数: 517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 ——《
活着》余华 或许是因为我生于黄土地的缘故,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感到心中满溢的感动,以至于很难接受有人说他愚昧落后之类的言语。 残酷命运没有击垮他的脊梁,我以为,像他那样的生活状态,恰是最为健康、坦然、接近完全的! 萧伯纳说:“世上有两样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另外一种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 ” 世人常因得不到而痛苦,制定出一大串目标理想苦苦奋斗数载以求完全。 然而一旦得到了即获得了一段的完全,却往往意味着被抛弃以及下一个目标的出现。活着,就是一次次的抛弃和不断地寻求完全的一个过程。然而,不完全才是生命的常态。最终的完全,只能是死亡。不同的,只是这个“不完全的状态”是否更接近完全罢了。 余华的《
活着》就向人们展示了这种不完全的状态下人是怎样的活着。人是生而赴死的,这是自然道理。死亡是最终的,却不是永远的。在走向它的时候,你可以做很多事,为了光宗耀祖也好,为了那么点功名利禄也好,你庸俗也好,你清高也好,总是一种可以追求的方向。 至于值不值得,那就很难说了。 然而命运总会嘲笑我们的乐观,为我们的生活制造种种苦难坎坷,让我们常常见到死亡。 福贵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产。穷困中的富贵因母亲生病去城里给母亲找大夫,不料被抓去当壮丁,后来从战场回来,母亲已经去世,然后是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被他亲手埋葬。 为什么这本名为《
活着》的书,却处处凸现着死亡呢?根据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福贵的境遇属于“边缘情境”。 所谓“边缘情境”是指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死亡、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家庭破裂等,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的生存秩序之外的状态。 其一大显著特征便是死神的介入,因为只有死亡,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正因为这个原因,福贵的故事才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引发人们的更深地思考,这也是余华的高明之处。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若是那个纨绔子弟,成天挥霍,那活的意义就在于即时享乐。 若是家道中落,一贫如洗,那活的意义就在于重振雄峰。若是妻离子散,远离家乡,那活的意义在于举家团聚。若是眼见家人一个个死去,那活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 余华在《
活着》一书韩文版自叙中谈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然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然而文本的确是奇妙的东西,正如曹雪芹不知道他的《
红楼梦》能有除了反封建之外的那许多涵义,文学可以揭示出超越作者意图之外的因素。 我以为,事实上,《
活着》在向我们展示希望的涵义,以及在我们生命之中的位置和意义,而非麻木地忍受命运的***。 “只要心里想着不死,那么你就会活着”,小说中有这样的话。 想着不死,那便是因为还有希望。事实上,富贵是积极的,他对于生活是有希望的,虽然他对于生活的期望实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以至于在平常人眼里根本算不得是什么希望。 家财败尽、老父气死,妻子被丈人接走之后他并非一味地忍受,无谓地坐在那里怨天尤人,或者萎靡不振,而是承担了生活的期望和责任:“我想想再不能像从前那样过日子了,我得养活我娘和凤霞”,他迅速地适应了自己的现状,并忍辱去了龙二那里租田佃种,为了生存拼命努力。 去县城给他娘找大夫时,在一个偶然的敲门事件后,他被抓壮丁在部队服役。面对部队非人的生活,枪弹横飞,朝不保夕,他的希望是有朝一日还能够活着回家和家人团聚 “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对于家庭的眷恋给了他要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他以自己庸俗的方式保全着自己。 被俘后被允许回家,“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的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只要能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求什么福分了”这就是他对于生活的全部希望,也是他所追求的幸福所在。 谁料到,回家后母亲已死,凤霞又聋了,唯一的希望便落在有庆身上。生活的目标就变成让他读书让他好好过日子。 有庆的死对他们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凤霞还在,还需要为她的将来考虑,要为她找到一个归宿,好让她老了也有个“收作”的人。 所以家珍和富贵都还得活着。 似乎是苦尽甘来了,女婿二喜的出现给了凤霞一段幸福的生活,也重新燃起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那段时间“我是三天两头得往城里跑”,因为城里有过着快乐生活的女儿,她 的幸福也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凤霞的怀孕让这样的幸福上升到了极至。虽然生活这样吝啬,但对于向往幸福的人们,一点小小的恩惠也依旧能给他们带来鼓励,带来让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然而,命运还是不放过他们。 孙子生了,凤霞却死了,家珍一天不如一天了,两人恍恍惚惚靠想念过活。后来家珍也死了,很平静地去了,没留什么遗憾。 她放心着呢,因为二喜和苦根还在。 悲伤的二喜每日背着儿子去工作,但一日在上工的时候,却出了事故,也死了。 只剩下了可怜的苦根和他相依为命。“先前是没有这孩子的,有了比什么都强,香火还会往下传,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然而最终7岁的孙子苦根竟在生病时,吃豆子撑死了!绝望逼近了他,这时候看来福贵应该是没什么希望可言了,然而,还有自己的生命在。 “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现在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惟求好好地过完剩下的日子! 纵观福贵的一生,死亡贯穿了大部分,希望一直在不停地减少。 “向死而生”,无数次的面对死亡,让他看清了活着的真正意义——“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 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面对过无数次死亡之后,还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他的生命已然接近完全了——那些所谓的功名富贵虚荣妄想都是空的,没什么意思的,终究只是延误有限的生命。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绝望了,而是没有用力去找寻希望。 我们生来是注定要死的,每过一天,就离死神更近一些,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绝望吗?既然上天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让我们活着,为何不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去面对生活呢?只要没有绝望,那有何必连希望也抛弃呢?活着就要有希望,有希望的人才真正算是活着!即使你贪恋的一切都失去了,即使你所爱的人事也逝去了,但是你至少还有自己,有生命。 只要有生命在,就有希望,就该好好的过日子!活着!
3、
向死而生——余华《
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题记
樟树林
看过《
活着》的人很清楚,这是一部由绝望开始,又归于绝望的作品。 有种感觉很难描述,就像活着本身一样很难被解释得很清楚。在心底里隐隐地感受到一中失魂落魄的错觉,我们把这种感觉称之为:
绝望。
我看过余华的很多作品,我觉得这个男人很奇特,他的身体里流动的好像不是血,反而好像是玻璃渣混杂着血,冲刷脉搏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把手腕划伤。 看上去他在通过他的文字向我诉说什么,诉说不能诉诸语言的什么,诉说无法当面传达的什么。然而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我不明白的事很多很多。
从一个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到除了活着再不祈求不奢望的老人,福贵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妻子,失去了一双儿女,失去了女婿,失去了外孙,最后只有一条名叫福贵的老黄牛。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生活毕竟曾经给过他希望,给过他很多很多的希望。那时候他要的比多还多,比好还好,比痛苦更痛苦。他那时候只一味地说自己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想征服什么,想获取什么,却从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不需要什么,不渴望什么,不追逐什么,不贪念什么。 时光总是易把人抛,荣华富贵没了,家没了,希望也就没了。他变得很谨慎,很小心,很顾虑,很萎缩,因为失去了太多,已经到了没有什么能够失去的情境之下,对待什么就像对待自己的命。
我想活着,我得活着,我的希望得活着。
活着好比是一盏黄色的灯,不大,但是透出的光却很强烈很耀眼。 当到家门口的时候,看着透出的黄色的光,从门缝里照射出来,洒在木地板上明晃晃的一小片灯光,那仿佛是家的颜色,温暖的颜色。 木地板很多地方磨秃了,有的边角会有翘起来的地方,走上去吱呀吱呀作响。
家还活着。
希望才活着。
无望的爱恋是幸福的。 我们对家庭对爱的守候往往都倾注了太多也期盼了太多,我们的希望值太高,我们的要求太多,我们在时间里慢慢地,轻轻地,学会成长和不安。 时间是让记忆不断成长、有点像阳光一样的那么一种东西。时间和记忆有点像阳光和水一样,时间能让记忆有一种成长的保证。我们总要在活着的途中找到一种所坚持所执着的特殊的切实的存在,活生生的、未被污染的希望。 我们最好是把每一天当做是最后一天用来活着,用来有希望地活着,也许有了那种坚决和可能,才会领悟到原来无法领悟到的东西,才会感动到原来无法感动的东西。
活着也是一种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尤其是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说活着不等同于生活。生活好像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是和柴米油盐相伴相生的一种有定义有命名的东西,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而活着不同,活着这样东西,好像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懂,只是不可言状不可猜测不可指点的东西,我们只知道它有着切实的存在和感受力,但是却在很多情况之下无法感受到的东西,在大难临头,在一无所有,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偶尔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会觉得它的存在好像就是那一盏你寻找了多年但终究未果的灯,这时候的活着和幸福相似,给人带来无止境的宽慰和无止境的温暖,熔化了大地,接着熔化人的身心。
能够活着,无非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起伏和波澜,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在活着的途中寻找和守望幸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路。 我一点不漏地倾听幸福的声音,那种声音好像小时候听到成群的鸽子发出的叫声,像是从遥远的外太空传来的声音,那些细碎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耳朵,振动鼓膜,声波传入大脑,被置换成语言,可是语言与含义联接不上,所以过了这么久,我还是无法描绘无法叙述幸福的样子,不成形的东西在空气中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在某一个异次元的世界里面,难触碰,难捉摸,便成为了幸福的特点,幸福就是在这样患得患失的条件下变得弥足珍贵。 活着就是要寻找幸福寻找希望,不是什么确切的目的,却像是和散步一样,毫无目的去寻找,最无功利性,最纯洁,最善良的一种方式。
“人啊,活着的时候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这是在黄昏正在转瞬即逝的时刻里,一个守望了一辈子的老人说出的话,黑夜从天而降,土地在召唤黑夜,活着的人们在召唤希望。
我们得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