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门可以提高罗思维能力的学科
我第一次接触哲学是在中学的政治课上,各种方法论、认识论把我搞得晕乎乎。考试的时候最烦遇到哲学题目,对错几乎全靠运气。因为哲学内容枯燥又深奥难懂,所以我不喜欢哲学,我甚至觉得学习哲学并没有用处。以至于后来在大学里,我对有关涉及哲学的课程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学生时期的我,学习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在工作以后,深感自己知识量的匮乏。几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土豆老师的写作课,我在土豆老师推荐的书单里发现了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因为在这之前我看到一句话说:“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所以我决定重新开始学习哲学。通往哲学的后楼梯的作者威廉魏施德是德国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海德格尔及门弟子。在他笔下的哲学家不再是戴着鸭舌帽、板着面孔、正襟危坐,然后说起话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在通往哲学的后楼梯里将由威廉魏施德领路,我们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哲学生活,一路上我们遇到的哲学家有的会让你大跌眼镜,有的会让你感到敬佩,还有的就像我们老妈嘴里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作为哲学的入门级读物,最大的亮点就是威廉魏施德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述深奥的哲学思想,而是另辟蹊径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生平和趣事,并且把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穿插在他们生平的奇闻趣事里,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坚持正义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真理、正义和善。他曾经说:“每天讲述道德,听我在辩论中反省自己,揭露别人,这是人类最大的运气。对人来说,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在生活中喜欢公开揭露别人的无知,其实苏格拉底也解释不清正义、善和正确的行动这些东西。因此苏格拉底惹了众怒,受到了控告,并被判处死刑。朋友们劝苏格拉底逃跑,并且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说一个人一生效忠城邦,不应该因为有不愉快的事情,就拒绝服从法律,这是不合正义的。他还认为违反法律的行为是卑鄙可耻的。威廉魏施德也认为:即便所有传统或自以为毫无疑问的东西都遭到毁坏,我们也应该无条件地坚持正义,因为正义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是无法被摧毁的。苏格拉底致死服从了正义的信仰。正因此,千百年来苏格拉底的形象一直是哲学思辨的楷模。也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正义偶尔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自律的康德。康德有四条自我约束的条例:
1、不喝咖啡。康德非常喜欢咖啡,但却不喝,因为康德认为咖啡油对身体有害。
2、 早餐两杯茶,一袋烟。茶叶是花茶中提取的淡茶叶,抽烟是为了调节空气。晚餐吃简单的面包。
3、不过度服用药物。不管医生怎么说,病情怎么严重,服药量一天最多两片。
4、按时作息。不管冬夏,每天五点起床,然后开始学习、上课,十点准时睡觉。
有一次,一位好友用车载着康德出去游玩,结果到了晚上十点钟才把康德送回家,郊游打破了康德的生活规律,康德为此大发雷霆,从此康德的生活准则中加了一条:绝对不要让别人带你去坐车郊游。自律的生活让康德有很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因此他可以在大学里同时任教:哲学、数学、物理、地理、天赋人权、机械、矿物学科目。康德的哲学思辨首先是围绕着“形而上学”的这个范畴展开的,他认为,探讨“上帝、自由与灵魂不朽”是形而上学“无法避免的任务。”在形而上学受到冲击、人们对此感到绝望的时代里,康德给他带来了新的突破。康德的下面一段话至今仍然有效。他说:“如同我们不会因为不愿意吸入不干净的空气而停止呼吸,要人的精神放弃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简直是不可能的。”
“别人家的孩子”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12岁无师自通,趴在地板上,用粉笔画些三角形和圆圈,发现并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16岁写了一篇论圆锥曲线的论文,引起学术界轰动,到现在还没有过时;19岁帮父亲的税务局设计了历史上第一台实用计算器。1653年帕斯卡尔在物理学方面提出帕斯卡尔定律,并由此写出了液体平衡的论述,有人会问这个帕斯卡尔定律是干嘛的?简单普及一下:我们现在社会上使用的液压装置都是根据帕斯卡尔定律设计出来的。不知道当年生活在帕斯卡尔周围的孩子们压力大不大。在哲学研究的所有东西中,帕斯卡尔对人最感兴趣。他的座右铭是“人必须认识自己”。帕斯卡尔发现了人的弱点,害怕孤独。他认为,孤独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被迫赤裸裸的面对自己,并且看到生存的悲惨。同时帕斯卡尔也认为,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人可以知道自己生存的悲惨。
哲学也是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不要觉得哲学很难很深奥。哲学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心灵的境界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把学到的哲学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生活中,还能提高我们对复杂社会状况的认知能力。当然,读完通往哲学的后楼梯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去学习哲学知识,对我们将来的待人处事,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