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看什么书,而在于怎么利用碎片时间看书,即碎片化阅读,掌握碎片化阅读的方法比阅读什么内容更有意义,因为掌握正确的方法后,阅读的内容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现在人们普通都比较缺乏整块的时间,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拿来阅读的时间也是碎片化的,谁拿下了碎片化的时间,谁就能在阅读、知识积累的赛道上跑得更远。
碎片化阅读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时间是碎片的,学习的内容也是碎片的,碎片时间对碎片内容的理解也是碎片的。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时间?
零散的、未被计划的时间,我们称之为碎片时间,“厕上、马上、枕上”、各种事务的间歇时间与偶然出现的空闲时间,都是碎片时间。
通常,在这样一些时间,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放松自己,除了作死的刷抖音、看肥皂剧,在碎片时间里阅读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了。
而碎片阅读,就是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有目的地阅读知识,并理解它。
要进行碎片阅读最关键在于:
1、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要拿这些碎片时间来阅读,而不是随便打发了。
2、清算自己的时间,明确自己的碎片时间。(可以做时间账本)
俄国的格拉宁在他的著作《奇特的一生》中,讲述了主人公柳比歇夫将自己一生的时间做了精确的记录和计划的事,我们或许无法,也没有必要做到像柳比歇夫那样,但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是:原来我们的一生可以做这么多事,哪怕只是在睡前简单记录一下当天所做的事,我们也能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毕竟有句话说的在理: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
既然有了用碎片时间阅读的决心,并盘点了自己的碎片时间。
那么,碎片阅读是怎么发生神奇作用的呢?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行为被称为“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即在事情的开头豪情壮志,以及快结束时看到目标后的“最后一搏”。这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开始和结束时精力比较集中。
而人类在15分钟内可以维持较高的精神注意力,在45分钟内可以维持普通的精神注意力,不过在45分钟后稍作休息,可以将注意力时间延长到90分钟,这也就是一节课为45分钟,一集电视剧也是45分钟左右的原因。
因此,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拥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阅读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从脑科学来看,人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15分钟,怎么利用这15分钟进行阅读才更有效果呢?
有目的地阅读,设定目标才会有效果,不然可能这15分钟可能只是浏览了文字而已!
给自己设定一个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注意力会大幅度提高,大脑也会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与漫无目的的阅读相比,我们想要努力达到目标的状态会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注意力更集中的同时,记忆力也会相应提高。
当然了,我们总会有需要看一眼手机的时间,实在想看的时候,可以利用5分钟以内的超碎片时间。因为5分钟以内的超碎片时间,很容易在刚进入状态时就需要放弃了。当然,这并不绝对,如果在5分钟内能迅速吸取其中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也能够达到很好地阅读效果。
还有一个整块的时间也可以归入到碎片时间,即睡眠时间。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了呢?
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专家发现了一条大脑回路,能引发其小部分区域进入睡眠或放松警惕,而其他部分则保持清醒。也就是说我们睡觉时,大脑依然在工作。
技能表现的睡眠学习依赖性和可塑性的启示(2005年)在文中描述:练习经常被认为是提升技能表现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虽然重复执行一项新任务往往会获得学习方面的好处,也因此产生了格言“熟能生巧”。然而,过去10年的研究开始改变这一概念。这些报告显示,在初始培训之后,人类的大脑在没有进一步练习的情况下也会继续练习,而且这种延迟的提升还能够在睡眠期间进行。
这也就能证明为什么睡觉前读书的记忆效果会更好。在睡觉的过程中大脑不会再输入新的信息,也不会引起记忆冲突,所以这时大脑便可以进行自我整理,在睡觉前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睡觉时大脑便会自动将原本杂乱的信息梳理清楚,等一觉醒来,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本想不通的知识点开始变得顺畅,也记得更加牢固了。
自从知道这一睡眠秘密以后,我开始每天在睡觉前阅读1本书或者背诵美文,效果谁试谁知道,只要睡前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剩下的就交给大脑自动记忆就可以,简直是简单到无法失败。
睡前阅读的好处不只是巩固记忆,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曾做了一项实验,发现读书6分钟后受测者的心跳就会平缓、肌肉得到放松,与欣赏音乐及其他方式相比,读书的效果更加明显。
所以,除了巩固记忆,睡前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更容易入眠。但是,睡前应该选择纸质书,因为电子书的屏幕刺激会降低睡眠质量,延迟入睡时间。
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本质都是为了收获成长,但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在碎片时间收获到的碎片知识不成体系,那么最终将知识就更像是信息,不能发挥真正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