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先锋小说的叙事特点
嘘~~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小朋
1、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
2、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
(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
扩展资料
小说叙述视角浅探
讲到视角我们会想到热拉尔·热奈特的说法:“叙事投影(即视角)在所有关系到叙事技巧的问题中,是十九世纪以来人们经常研究的问题。”也会想起雷班的说法:“我认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视角”原出于绘画透视学中一术语。画家写生要善于选择“最佳视角”。所谓“最佳视角”就是指画家观察生活、描写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特征,掌握人物与景物的准确对比度和调整光线明暗关系的一个最恰当的角度。
视角选择不当,便会影响画稿的艺术质量。作家创作小
原贴:小说叙事特点怎么答
泡在牛奶里的喵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
原贴: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gogochanel
顾名思义,主要区别在“情”和“事”。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明显透露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三观明显。而叙事散文主要是对某事物的具体描述,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并洋溢着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zhao921031
1.余华前期作品的先锋性
余华前期作品充满了先锋意识,暴力、荒诞无比的“零度情感”叙述描写,将人的暴力冲动、非理性欲望,写到了壮烈锥心的地步,人性的贪婪、血腥、自私、阴鸷以及特有的死亡叙述建构了其前期作品的“现实世界”。
1.1暴力的极致运用
余华的前期作品最突出构成因素之一就是暴力。这个因素根植于他的前期全部作品中,同时也实化到每个人物上。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的见义勇为被一群强盗者暴力出击,“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1]“我”的正义之举居然遭到盗贼的暴力回击,正面的人性被人类的邪念所压迫,暴力对这种人性深存的劣根性一展无遗。《现实一种》中的暴力更是如一场狂风暴雨鞭打在每个人物上。无论是四岁的孩子皮皮,还是其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暴力的执行者。皮皮将堂弟的生命进行玩弄是无意识的暴力、祖母只顾自身,甚至在看到门口那摊着一滩血,一团黄黄的东西是自己的孙儿的时候却不管不顾转身离开的冷漠暴力、山岗、山峰及其各自妻子的为复仇而采用的阴谋式暴力,山岗为了弄死山峰的故意折磨,山峰妻子假扮山岗妻子希望肢解山岗。亲人在他们眼中是完全是陌生人,丝毫没有人性善良的温存,而仅有那股被复仇所填满心胸的极致暴力。余华通过暴力有条不紊的织造出“人性恶的证明,”赋予先锋时期作品以强烈的艺术张力。
1.2荒诞的无限扩展
荒诞是余华先锋时期塑造作品的一把匕首,刺向小说人物身上的千疮万孔,流出他们血液的冰碴子。一九八六年中疯子的臆想和自虐,传导出已有的人性与生存的意义早已被消磨,人不再是为了生活而生存下去,而是成为过街老鼠的罪恶之源,甚至于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避而远之。“疯子依旧一跃一跃走着,依旧叫唤着‘妹妹’,那母女俩也依旧走着,没回过头。她俩走得很优雅。”[2]亲人在余华前期作品中呈现的并不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取向,而是通过荒诞无比描写,来展示出亲情的不可靠性,表现出亲情的价值永远是屈落于自身的自私、贪婪恶性中。这在《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荒诞派作家用一种高度集中的形式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悖逆、愿望与现实的分裂、目的与手段的对立、现象与本质的错位、主体与对象的冲突、个体与类的疏离。[3]余华正是通过一系列荒诞的笔法展示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来展示一个非理性欲望的世界。
2.余华后期作品与先锋时期的转变
2.1从暴力血腥到严肃高尚
张永清说过,暴力与死亡是最为普遍突出的,在过去的文学描述中,暴力一般都是与恶人相关。然而在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中,暴力又成为了一直用平常的现象以最为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4]余华80年代的作品无一不包含着这些沉甸甸的负载物。到了90年代,余华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是与80年代具有天差地别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_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5]余华90年代的作品更多触及的是社会中简单细微的东西,表现出一种人性本该存有的善良与美好。这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展现的尤为明显。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时依然能对他表露出人性的关怀,在一乐死活不肯为何小勇喊魂时,许三观想尽一切办法来开解一乐,纵使绿帽子永远地扣在许三观头上,但是他从没有对何小勇落井下石。这些都展现出人性所应有的崇高美好的品质。
2.2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
在先锋时期,余华作品所反映的大多都是人性的恶劣低等的,通过荒诞暴力的写法来对世界进行无因果的嘲弄、戏谑。而到了90年代,作品所反映的又是一番温情的人性善,无论是《活着》亦或是《许三观卖血记》中,都饱含着温情的人道主义情怀,反映了人性最基本、最直觉、最原始的欲望——“活着”。
3.余华后期作品对先锋时期的继承
余华前后期的作品所呈现出天壤之别的差异会让读者认为,其作品的前后风格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实则在余华后期作品中,同样深含着先锋时期的叙述手法,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对于前期创作的继承。
3.1暴力的延伸
暴力在余华前期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尽管众多研究者都认为余华后期作品反映更多的是温情的人道主义情怀,但是余华在其后期作品中仍然矢志不渝的运用着暴力这一笔法为作品着墨。在《兄弟》中的宋凡平为了去接李兰回来,遭到戴红袖章的人暴打。“六个红袖章的人挥舞着木棍,像六头野兽似的追打着他,一直追打到了售票窗前”。[6]“他脱臼的左胳膊掉了下去,他忘了用胳膊去阻挡打来的木棍,乱棍瞬间砸在了他的头上,宋凡平头破血流倒在了墙脚,六根木棍疯狂地抽打着他,直到木棍纷纷打断。然后是六个红袖章的十二只脚了,他们的脚又是踩,又是踢,又是蹬,连续了十多分钟以后,躺在墙脚的宋凡平一动不动了”。[7]六个戴红袖章的人披着伪正义的皮衣对一个普通人穷追猛打,甚至置于死地,表面上传达了维护正义的要求,实则是个人私欲变态的发泄。暴力依旧穿插在余华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虽然没有浓重的描写,但是仍然悄无声息无限横亘于其中,带来的冲击性仍然让人惊叹不已。
3.2荒诞的继承
荒诞就像许三观在每一次卖完血后需要吃猪肝和和温黄酒一样,成为余华作品里面的习惯。可以说荒诞是一直存在于余华的所创作的作品中。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广才借着物色孙光平老婆趁机强奸自己的儿媳;《许三观卖血记》的许三观为了“报仇”许玉兰给自己扣上的绿帽子,强奸了林芬芳;《兄弟》里李光头与自己的兄弟的老婆颠倒凤鸾、如痴如醉。爱情的忠贞、亲情的眷顾,都只像一张薄纸,被荒诞的洪流冲破。《活着》里的福贵遭受苦难无限,生活带给他的绝没有半点美好,他唯一呼喊在心中的只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只能靠贩卖自己身体的血液来作为本钱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兄弟》的宋钢为了推销产品,违背身体机能规律去丰胸。生活永远给予普通人最沉重的苦难,为了生存,奔波劳碌已经没有任何合理的意义,只能靠出卖自身仅有的机能,来维系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荒诞依然在余华后期作品继承,在其看似温和的文章内容背后捅上几刀。
3.3人性恶的延续
余华童年目睹了医院的血腥与停尸房的极寒悲怆,形成了一种阴暗的性格,这使得他在先锋作品中大肆滥用疯狂的笔法来表达对世界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憎恶。在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由于受到_情的温暖,其作品稍显温和,但人性恶仍然和风细雨的滋润着角色。《兄弟》的李光头举办选美大赛,睡遍参赛选手,低俗好色的恶趣味为事业有成的李光头蒙上一片遮羞布;林红与李光头进行爱的运动,更是展现了女子的不甘寂寞,追求猎奇的恶习。人性恶在余华90年代作品中仍然独具一格,风采依旧。
4.结语
尽管余华后期作品内容与先锋时期区别甚远,但是其特色的暴力、荒诞仍然延续到他的90年代的每一作品中,不同于80年代那种暴风骤雨、水到渠成的描写,90年代以后的作品的暴力、荒诞、人性恶更像是底下的暗涌流动,默默地成为作品的一个补给来源。(来源:论余华小说创作后期对先锋时期的继承)
diana5wang
运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事艺术进行研究,试图呈现作品的叙事特质,填补《白鹿原》叙事研究的空缺。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都体现出了力的均衡,它的情节结构采用两条线索碰撞或平行,用对立情节元素构置人物性格,用强弱相间的情节强度构成节奏感,用起承转合推进情节。
从人物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从情节结构中我们还能发现古代话本小说的影子。而整个结构中体现出的历史观念,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外部环境的影响。
扩展资料: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
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
吴佳源
余华写小说的特点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用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以其想象力来挣脱“日常生活经验”的束缚。余华发掘了过去被遮蔽、掩埋的那部分“现实”。在他看来,为人的欲望所驱动的暴力,以及现实的世界的混乱,并未得到认真的审视。他坚持以一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独创性发现为出发点,来建立对于“真实”的信仰和探索。
东哥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当时是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
纯粹性
原贴: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昆仑之巅
洗洗睡了
cc1966
自由行走的花
love_ying
原贴: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喵喵alice
南极说很冷
原贴:苏童三千字左右的小说
ziqi-li
‘qцеел
月缺月圆
原贴:子夜的叙事特点
ninizhou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alen_gey
什么是先锋?就是前卫,个性,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所谓先锋小说,通常来讲是文学发展过程中打破传统、超越既定规则进行新的叙事方式探索的文学表现形式。
在中国80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呈现出一种萌芽状态。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作家,包括马原、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洪峰、徐星、残雪等人,在大量西方作品涌入中国的背景下,开始一种有别于具有中国色彩的传统叙事如革命叙事、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的实验性写法。因此先锋小说又被称为“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消解意义,反叛传统先锋小说从传统的“写什么”转变成“怎么写”,先锋作家不关心文字背后的意义,抛开“文以载道”的传统,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背叛和消解。小说不再具有人性的启示意味,变成了拆解文字的游戏。当时一篇先锋小说一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比较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的《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残雪山上的小屋,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等。不同程度上,这一批作家在年轻时候都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马原、格非、余华等人后来的随笔集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博尔赫斯、海明威、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对他们早期创作风格的影响。
自我否定与先锋没落比较有趣的是,早期的“先锋作家们”在后来几乎不承认他们的“先锋”身份。叙事风格完全转变,创作形式趋于成熟,再回过头去看,他们陷入了对早期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进入90年代,余华发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发表《米》、《妻妾成群》,曾经位列“先锋五虎将”之一的两位“先锋元老”不再玩文戏游戏,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度刻画,意义又回归到文学小说中。在80年代中期一度火热的先锋叙事就此没落。
余华回顾自己的写作经历时这样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它的先锋性质很值得怀疑,而且它是在世界范围内先锋文学运动完全结束后产生的。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表达内分泌。
失败的先锋和积极意义总体而言,先锋小说在中国是失败的,他们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仅仅流于表面,缺少西方先锋主义的反思、质疑和颠覆。通过刻意营造叙事圈套,消解故事意义来完成对传统的反叛,因为缺少对人的关怀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故事变得面目全非而支离破碎,最后走上了为了反叛而反叛的窄路。
但是先锋小说旗帜鲜明的反叛态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却起到了拓宽道路的作用。经过了先锋文学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发展,90年代回归的传统叙事,已经不再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革命叙事、伤痕文学和乡土小说,旧有的政治意味和乡土气息逐渐被瓦解,中国文学方才蹒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是一刀,欢迎关注头条号:博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薄荷红茶chee...
先锋小说,听起来就很牛的感觉。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以来成为一股文学思潮,与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文艺界一起,刮起了一股旋风。
事实上关于文学写作技巧,一直以来我还是相当认同那种实验性的技巧性的叙述姿态的,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极大可能性的分离里创造了奇幻的感觉,而由这些语言的实验性写作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实在是一种富有挑战甚至挑衅的游戏。语言实在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几个堆积起来的词语,或者一段我们习以为常的句子往往能创造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更何况许多优秀的小说家能用现实的语言刻画非现实的故事,曾经的传统小说里,小说语言叙述的故事是现实或历史的再现,而在试验性的叙事作者那里,也许只是一个故意为之的艺术手势。很美而且苍凉。语言再现现实的传统被颠覆。
那些被现代或后现代小说,诗歌技巧迷幻过的读者,大概很难再回头去接受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段了吧,基本上这也是我现在只能把那些不得不读的小说当故事翻翻的原因,没有障碍的语言和不具备挑战性的叙述技巧实在难以制造蒙那丽沙的微笑。
然而,这也是文学创作既美丽又苍凉的一个手势,语言和叙述不可能无期限的先锋下去,哪怕现在文学写作早就逃遁到个人叙述的角落了,躲在隐秘的个体内在的写作空间或狂欢或痛哭或自我迷恋。堆积又推到属于他自己的积木,那么这样的姿态能保持多久?
所以这也是先锋小说难以成为持续运动的根本原因。不过形式探索已经成了一种文学传统,所以等于完成了使命,成为一种养料,会对后来的作家形成的影响的焦虑,也成为基本的超越目标。
一脸小无辜
先锋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先锋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无论在创作技法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有着浓重的现代主义烙印。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先锋小说具有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叙事语言趋向游戏化,叙事结构平面化甚至散乱化、破碎化、迷宫化。
而作家在创作意图上也有反叛化倾向,首先他们对旧有的意义模式进行消解,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社会责任感,人物也没有社会属性的表露;主题意义走向退隐与分解,意义分散化。作家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真实观,不再追求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文本自我指涉性强。
先锋小说具有前卫性或者说实验性,先锋作家重视“文体的自觉”,敢于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寻找独特的形式美学,文学话语有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
走你哥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小说是对先前的白话文中国小说传统的叛逆。
每一代作家与前辈作家之间的艺术年龄代沟,与自然人的生理年龄代沟相仿。可以用自然人在青春期的叛逆倾向,来从学术上解释中国先锋小说家的叛逆。
1985年是中国先锋小说横空出世的标志性年份,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作家正好进入他们创作的青春期。
那个时候可供他们成长的艺术养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宋人话本以降的白话文小说所代表的关注市民生活的写实传统,那是由前辈作家传承下来并已经融入他们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大量涌入的现当代西方艺术文化思潮,尤其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那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更直接的还有文学中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对那一代年轻作家的艺术冲击和文化震撼。
如何在中国当代小说已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当时的先锋小说作家们应该也有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如何挣脱前辈作家在小说创作上已有成就的无形束缚,写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他们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正值写作青春叛逆期的先锋小说家们毫不犹豫地与有血缘关系的中国小说传统切割,吸收借鉴现代派后现代派西方小说手法,创作出看似与中国小说传统断裂的先锋面貌的小说作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如下特点:
价值取向的转移:先锋小说家不再看重并力图再现生活表象的真实,他们转而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出心理等更深层次人性的本质真实。残雪1985年的山上的小屋中那间“屋后的荒山上 … 木板搭起来的小屋”不是一般现实意义上的小屋,作品中提到家中的病、睡梦、到处晃动的白色和其它诡异的意象,到小说的结尾,“我 … 又上了山”,屋子却没了。山上小屋的隐喻与家中情形的对照寓意深沉。
审美趣味的改变:先锋小说家不再坚持温润和谐的传统中国审美情趣,在对血腥、暴力的描叙中审“丑”取代了传统的审美。余华1986至1987年间写就的《现实一种》就是对人性黑暗面审丑的典型作品。
叙事手法的更新:马原从1985年的《冈底斯的诱惑》开始把读者当作对手,不是用叙事向读者交代故事情节,而是去设下“陷阱”,引诱读者落入“叙事圈套”, 是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开端。从技术层面上说,先锋小说的许多手法从西方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处多有借鉴。
如同自然人的青春期叛逆一样,先锋小说家的叛逆也是短暂的。当年的先锋作家后来很快就放弃了写作手法等表层的叛逆姿态,之后更多地回复到常态的对小说内容深度的挖掘。
(图片来自网络)
云青年塑舍
momoming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散文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样式。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出现的较早,为了区别韵文、骈文,将凡是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文学体裁的划分越来越细,原先包括在内的随笔、报告文学、游记、小品文等都己独自成体。现如今,人们仅把文艺性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称之为散文。
抒情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成为其突出的特点。它或者触景生情,或者直抒胸臆,一般来说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是面对的是现实中的自然景物,作者也会赋予它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同时作者常常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特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须带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素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滕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自清的《背影》等,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简单归纳一下,抒情散文重在“情”,不需要完整的情节。叙事散文重在“人与事”,需要有具体的叙述和描绘。一篇散文是采用抒情还是叙事,一是要看文章所准备的素材适合哪一种,二是看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抒情散文通常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语言驾驭能力强,而叙事散文则需要作者善于谋篇布局,详略得当。最后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作者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人与事的亮点。
两类散文中的优秀作品已告之众友,有时间不妨认真品读借鉴一下。
为了便于表述,下面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我曾经辅导过的学'生的文章。两个小作者同是五年级的学生,同一个题目:我的老师。(文章标题可自拟)
席文杰(兰铁一小)我的班主任卲老师
本文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首先对班主任邵老师的外貌、性格加以描写,一个很少用的绝活儿“用粉笔头射同学”,写了老师的作风泼辣,一句“邵妈”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生动形象,非常有画面感。紧接着小作者选择了班主任的二件事:a、在课堂上进行以诗词为主题的男女生PK。以展示教师授课的多样化。b、总复习期间,班主任的父亲住院动手术。同学们都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和拉下班级的年级名次时,邵老师没有请假,仍然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表现了班主任老师舍弃小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两件事很有代表性,既表现了教师技能,又体现了师德,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了起来。
彭永涵(畅家巷小学)姬老师,我想对你说
本文则是采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开篇第一句:“您是我心中,最激昂、最热情,最抒情的一首交响曲!”写出了姬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学生对老师四年相处结下的师生感情。这篇小文没有叙述具体的事件,甚至没有人物描写,而是采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展示班主任姫老师的对待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姫老师带给学生的“春的清新和甜美”,有姬老师在教学方面犹如“夏的火热和泼辣”,有学生在四年来“秋的收获和惊喜”,有老师在培育树苗中“冬的严谨和呵护”……做为一名学生,语言上可能有些稚嫩,但感情却是真挚饱满的。读完以后也十分感人。
我是文子心语。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友有所帮助。
本文是原创+首发。构思+码字实属不易。请勿随意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