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正常啊。 它本身面向的就是针对这种题材的受众而进行的二次创作杜撰。
国防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梦郎
原贴:对历史同人小说你怎么看?
cby777
原贴:对历史同人小说你怎么看?
米花妈
周雒
觅食金鱼
前者的话就是借鉴的作用,也有预知未来的作用。
正所谓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后者的话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答案。
辩证法的看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Eeyore
南绝·弇。
Mīss.猫❤
从中国的兴衰成败的历史中我得到了以下教训,
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
历史永远都是向前发展,一时的倒退阻挡不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粉色薄荷叶
如果抱着功利性的目的,可能做什么事都不会太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历史,首先需要我们真正的喜爱历史。如果对历史有兴趣,真的喜欢,才能谈学历史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古今中外,都有名人名士说过,学历史有什么用,例如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对我来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呢?大概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浩瀚无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我可以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和经验教训。
finepp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从历史人物故事中学习成功的经验,了解失败的原因,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更别人摆龙门阵吹水你知道那些历史故事。
更大的意义上说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延续,历史是最好的证据。如果没有历史,对你一个人来说,就像没有昨天的记忆,永远活在今天。
要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很简单:
第一跟懂一些历史的人侃大山,发现自己听不懂,想办法去了解。
第二看历史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
第三先从野史看起,野史会比较好玩,很多乱七八糟的事,会提高兴趣。
第四要有好奇心,对不懂不了解的要有追问和探索的冲动。
皮皮0707
史书就象一部时光穿梭机,带着我们回到过去,循着历史的脉络,看帝王将相们的处事之道,为政之法,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对照现在,透过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找到真相。进而从容做出判断和选择。
历史是枯燥的,所以不妨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入手,抛开固有的认知,自己走入历史中寻找答案。
金砖小天真
说实在的,学习历史不能有太功利的心态。历史是我们人类的过去,是我们的根,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做一个完整的自己,我们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吸取祖先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历史又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过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历史的真相早已扑朔迷离。我们学习历史就是首先摒弃用有色眼镜去看,要尽量用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而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最大魅力所在!
linsky
学习历史其实是非常有用的,人们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历史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学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像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像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历史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时」和「变」。时间不断流逝,世界时时更新,上一刻正确的事,未必能适用于下一刻;别人用来正确的方法,却未必适用于您。所有的知识,都将随时而变,只有能够运用知识的思辨和智能,才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产。
当我们学习历史把这些思想都解放了,我们在处理现实、构建未来时就会有更多的选项,这就是学历史的用处。
至于要怎么激发学习的兴趣,可以从历史故事开始,历史上有非常多各种各样的有趣故事,可以尝试去看一下,总会找到你感兴趣的。
淡兰色的薄荷水
我们不说大道理,什么以史为鉴,什么知兴衰,什么培养爱国情操。我们多数都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菜米油盐,家长里短。那么我们学历史干嘛呢?
我说是猎奇,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学历史。其实历史上有许多谜案,甚至有一些大家熟知的结论,但其中仍有真相可寻。举两个个例子吧:一个是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城,虽说拉出了郭太后的懿旨。可曹爽的手牌也不少啊,首先司马懿兵力不如己,皇帝出巡护卫少不了。其次号召力不如己,皇帝和太后孰轻孰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三持续力不如己,皇帝可以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最后是曹爽无能吗?把持朝政10年,搞正始改制的人,还赶跑了司马懿,你说他无能谁信啊。可偏偏就是这个人,居然投降了!这背后的真相一定会很有趣吧!另一个就是南宋赵构不愿意北伐收复故土,总说他是因为不愿意迎回父兄,有这个原因吗?恐怕是有的,但是仅仅是这个原因吗?或者这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吗?还是那句话,皇帝虽然一人坐天下,但是他代表的是一整个利益集团。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猎奇的地方。
猎完奇,还想深入一点的,就可以琢磨人心了。这一琢磨就不得了啦,要知道别以为我们现在生活和古人有什么不一样,除了生活用品发生变化了,本质都是一样。现在的一些名词,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绿茶婊,什么舔狗,古代一样不缺。那你要是研究好了,那么任何人站你面前,都能被你看穿,你可以轻蔑的说一句: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中。怎么样,这种感觉很爽吧!所以,你学不学历史呢。
开罗的天空
学习历史你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又要去哪里,最后你又是怎么没的。[大笑][大笑]
开个玩笑,其实历史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还可以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文明只有中国一脉相承到今天?这不是偶然,一定是必然的。
给你几个问题,你去了解一下相信你就会慢慢的有兴趣了。
1.筷子为什么是上方下圆?过去的筷子是有固定尺寸的为什么?
2.过去的铜钱为什么是外圆内方?
3.我们为什么叫华夏民族?
amibaby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对古人的智慧的学习,更多是了解历史,崇尚历史,在古代先人的基础上,让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升华,得到弘扬,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古人的浩瀚伟大。
何谓历史,历史人物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前的时代中对他们那个时代做出贡献的人,这些历史人物加上当时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构成了所谓的历史。
有人会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会说当然有用,不了解古今中外,哪来的现代科技发达,不在古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我们又要有多少的弯路。
例如:古人一直以来的飞天梦,现在我实现了,可谁又曾想会飞天,那时候古人模仿鸟儿飞翔,在自己的身体上做上两对翅膀,无数次的试验也没有真正的飞翔成功,可是他们的实验记录自己宝贵的笔记却成为我们后代人可以参考的价值瑰宝,文字永远是无价的,因为它注入了不朽的灵魂,古人做出的贡献成就了我们追溯的历史。
现在美好的生活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本来的模样,它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的拼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打下来的天下,他们的智慧写入了历史,交汇成了五彩缤纷的历史文字,我们要研究它,要学习它。
激发历史的兴趣,要从你自身出发,从你的心里出发,将它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下来,你就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想要读懂它,了解它,这个过程也是学习它的过程。
至尊天涯
因为我们的一生,就是这短短几十年,我们能感知的就是这几十年,而学历史,我们可以被带入到历史人物中,感知他们的时代背景,感知他们一生的酸甜苦辣,冷暖人生。学历史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财富,但是能给我们带来精神财富。研究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就是我们拓展人生厚度的一次神游。
vivianlynnjj
读历史,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很大的用处。
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构成的,而事件又是由一个个人物所构成的。阅读历史,相当于在翻阅他人的人生。别人的做法,都对自己有参考价值。别人做的事情,所引发的后果,也会对自己产生参考价值。有些人读历史,是以一种消遣的方式去读的,读过之后就过了,并没有与现实产生联想,提升自己对现实的理解。有些人读历史,则能够从历史当中看到现在,进而反思自己的做法,改进自己的行为。我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史为鉴。把历史当做是一面镜子,从中看到现实,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与参考,提升自己对现实的理解程度,改进自己不足之处。
阅读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看待问题的能力。当读懂了商鞅,就读懂了法制的重要性,进而将西方所奉行的自由主义看透彻。当读懂了盐铁论,就读懂了国营与私营的区别,明白什么是大国重器。当读懂了吴起,就读懂了改革的道路上,必然是困难重重,也明白什么叫做硬骨头。当读懂了赵高,就明白奸臣对一个国家的危害。当读懂了刘邦与项羽,就明白管理者的一个决策,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
如果没有历史的教育作用,人需要自己去试错,从试错中总结与反思。而历史,相当于是一个照妖镜,帮助你照出前进的路上,有哪些是可能会犯错的,有哪些是可能是会成功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总是重复去犯,生命也将变得不值钱了。
人是历史的主角,历史反过来又教育人,这是一种互补的过程,而这也是阅读历史的作用。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毒品,它会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全部扫进垃圾桶,使得该民族的人,就像是无根之木,虚无缥缈。秦国人为什么总是被看不起,就因为中原人不承认秦国人的中原血统,进而把他们当做蛮夷。所以,举行联合会议的时候从来都没有秦国人的份,面对秦国人也是嗤之以鼻。为此,秦国人付出了几百年的努力,从一个小封地,到诸侯王,再到统一天下。楚国人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一直被其他的国家看不起,最后通过努力,在中原占据了一席之地。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求自己民族的人,否认自己的历史,进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这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例如现在出现一些嘲讽雷锋,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对历史的否定。在他们看来,只有西方的英雄才是真的,我们自己国家的英雄就全是捏造的,虚假的。
其次要谈一谈现在的游戏文化对历史的篡改。李白在游戏中的形象由诗人变成刺客,荆轲从男性变成女性,鬼谷子从一个大圣人变成一个弱小的游戏形象。这种历史的篡改,不仅对孩子,也对我们这些大人产生了影响。
曾经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玩游戏,脏话随口就来,什么XX李白、XX韩信,不禁让人感觉到恐惧。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扭曲与羞怒,将会逐步形成恐怖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而将本民族的英雄扫进垃圾桶,不会再尊重他们,不会再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
如何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一点,因人而异,要看具体的需求。例如,喜欢战争的人,可以阅读中国古今的战争史,可以从中总结出战争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可以增益对战争经典书籍的理解,例如《孙子兵法》《战争论》。
有些人喜欢感情方面的事情,可以阅读历史上的感情故事,例如项羽与虞姬,刘邦与吕雉,刘邦与戚夫人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家庭关系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后代,甚至是影响整个社会。
有些人喜欢管理上面的事情,可以阅读治国理政方面的内容,例如张良、商鞅、吴起等人在治国理政、处理国家事务的方式,从中寻找现代管理的影子,辅助自己的决策。
天下第一峰上峰
如果你还是中学生,历史是必修课,那么作为老师,建议你不要去想太多,你只要抱着一种心态:现在你学习的每一门课,都可能会成为你将来发展的垫脚石,即使你不喜欢这门课,但是请你努力的克服它,学习也是一种修行,将来到社会中,有很多你不喜欢但是又逃不开的事,只能硬着头皮做,还要做好的事情。
如果不是中学生,是纯粹的想学点历史又兴趣不大,那么弄清历史有什么用还是有必要的。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觉得,题主说的“历史”不要仅仅局限于“历史”,就是说,不要局限于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事,要去扩大历史宽度,比如那些流传下来的国学集,某一个人的自传,哪怕是哪个人的随笔散文等等,这样,你会全面的了解某一个时段的历史和社会情况,展现在你面前的会是一个比较鲜活有趣的历史空间。
第二,人这一辈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正常活到八十多岁,去掉孩童少年时期,真正开始懂事不过六十几年,这是多么短的时间啊,学习历史,可以扩展自己生命广度。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见识,为什么经常形容一个老人是睿智的?因为老人经历的多,见识的多。那么读历史,一样可以让人增长见识,前人把几千年中发生的事情和经验都记录下来了,这是多宝贵的财富啊。以短短几十年的生命,知道几千年的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第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历史中你总能找到一些事情和你遇到的事情有共性。所以,你会处乱不惊,会变的坚强,稳重。
这都是学历史的好处。
sukisun0909
处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科学技术变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各种新奇技术不断出新,各种新名词新玩法更是层出不穷,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浮躁的我们的人心也是浮躁的。
回顾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事物在不断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人心。历史是前人智慧和行为的总结,是我们文明的记录和延续,今日的我们在某个未来也会成为历史。用心感悟品读存在过的事物,是会发现另一种不一样的美。很多经验前人都已经遇到或已经为我们总结,只等待我们去挖掘,而现在只是换了一种外在形式存在而已。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处在一个文明不断快速推进的时期,现在的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裹挟,偶尔让自己暂停一下,充实下自己,哪怕做不到我们也要努力去做。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过一种体会,躺在床上玩一天的手机收获的是精神的呆滞和浑身疲惫不堪,而读一本书或者学习一点小技能总是会获得身心愉悦。以史为鉴,历史学的并不只是故事和谈资,而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增强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拥有强大的内心才可以让我们经历风雨,闯过坎坷。
谢谢大家,我是幻海尘封,非常希望继续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这个话题。
yourlittlenurse
“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和学习历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十分有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学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增益智慧,以史为鉴。人类有300万年的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更是经历了太多的治乱兴衰、朝代更替,对这些过往的研究与总结,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史学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都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的,史学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与纽带。史书中所体现出的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史学可以通过对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回溯,促进人们认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近些年日益兴盛的环境史、疾病史、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如此。
第四、史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智能,即“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记载了如此多的前言往行,同时又赞扬美好的事物,批判丑恶的事物。通过阅读历史,既可丰富人的阅历,又能潜移默化的引人追求美好。
第五、史学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对每一寸来之不易的国土的热爱。
之所以史学能有这些功用至少又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史学能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二是历史与现实本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必然要了解过去人们的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社会的现状。三是除了悠久恢宏的思考时空和丰富的思考对象,史学本身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目的,也能陶冶性情、增益智慧,鼓励人们更多地去参与现实社会活动。
至于怎么激发兴趣,如果不是为了做研究,建议题主可以多挑一些文学性好,可读性强的历史作品进行阅读。如余秋雨、夏坚勇等人的历史文化散文,葛剑雄、葛兆光、赵世瑜等历史学家的随笔性著作等。如果想要找其他历史方面的书阅读,可以在和笔者交流。
*●jwj
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才会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呢?老师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历史故事引发兴趣与好奇
在日常中定会听说、看过各类的历史故事,像是“南京大屠杀““杯酒释兵权”“爱琴海由来”“烽火戏诸侯”等等,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对故事好奇的同时,定会深入了解其中的历史知识,以点成面,增加历史知识面。
二、从图片中发现历史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逼真地反映历史,它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多关注历史老照片,在欣赏照片的同时,观察其隐藏的历史事件。
三、纪录片与节目双重记忆知识点
像是节目类《百家讲坛》《国宝档案》《世界历史》及国内国外拍摄的历史纪录片,都是把各类历史事件真实的以画面展现出来,重演历史,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情景感受的同时,对历史产生兴趣,增加历史知识。
四、从人物传中了解历史轨迹
书籍中有大量关于历史人物的自传,在文字介绍历史人物的各类事情中,是穿插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发展的。阅读历史人物自传书,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增加历史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是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的,以上几种方法只是一部分。学习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个性不同,提升历史兴趣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但只要用心对待,兴趣之下也是收获知识的结果。
另外,对于历史知识的需要记忆,而历史知识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这需要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比如:口诀记忆法、字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等。例如:
(一)、用谐音记忆历史年代。
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可以这样来记:“李渊见糖(建唐)留一把(618)”.
(二)、用字头记忆法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五口通商,五口分别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用字头记忆法就是“广厦福宁上”。这样学生觉得很有意思,来了兴趣,在轻松愉快中既学习知识又记住了该记的内容。
登打士-吉
这个问题我想从学生所在的时期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如果是一个小学生,对历史能有一些基本的概念,那么这个时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有效得,长期得使学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如果是一个初中生了,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施行“由点及面”的教育策略,即先选择其喜欢的某一方面历史知识让他去学习钻研,再由此扩散到对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的喜欢!
沐小青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至大学教育中各科老师认真思虑过的事情。其实每个学生的兴趣各异,理解能力有差别,自律程度高低不一,因而成绩因人而异。历史属于文科之一,教师宜采用激发兴趣的办法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动力,这需要历史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的谈吐,严密的逻辑思维,平易亲和的态度,谈古论今、以史为鉴的经验总结。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历史地图册、幻灯片、工艺品等进行实物讲解,也可以参观博物馆、询问经历者、考察历史遗址遗迹、探讨历史文献、模仿情境再现、编写历史有关歌谣等方式方法入手,从多方面有立体感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从触、视、听、味等多种感觉给学生以独特的历史时代气息,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昨天,把握今天,去成就明天!
sonywb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绩,是老师们最关心的事情。下面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供您参考:
一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给学生放影视片段,纪录片等视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上课时,只要有电影片段可以看,学生便心花怒放,急不可待,注意力特集中。如放过的电影有《珍珠港》《诺曼底登陆》《亚历山大大帝》斯巴达三百勇士《南京大屠杀》我的1919《辽沈战役》《开国大典》等经典片段,可以选其中的五分钟左右,在上课时播放。 另外也可以播放纪录片,如《大国崛起》《世界历史》100集,《复兴之路》,《中国历史》等经典纪录片。学生虽然对影视片段纪录片感兴趣,但缺点是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有些影视片段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所以需要精挑细选。
二 老师生动的语言讲述,丰富的课件,渊博的知识,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二战时,老师结合地图,讲解二战发生的过程,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等事件,波折起伏,险象环生,学生很有兴趣。
三 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作用的认识,增强其学习动力,这是提高学生学史兴趣的最深层的内在因素。
日常教学中,通过教育学生,让其认识到,历史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开阔自己的视野,引导人生的方向。
四 让学生参与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问题竞答,分组比赛,男女竞赛等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
通过举行讲故事比赛,历史事实复述比赛,给学生打分,评优良中差等级,让学生通过参与,可培养兴趣。通过写历史小短文,小论文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很多,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中国近代史为题目,进行尝试写历史,自己找材料,自己梳理线索,自己组织语言,写完后在班内交流,优秀之作在教室外展览,学生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五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的一个外在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爱老师,也爱这门学科。平常多关心学生,多提问学生,多谈心,也要关注学习之外的生活。学生喜欢老师,也必定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在实践中勤动脑,大胆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很高,效果肯定会好。
欢天喜地童小睡
就像是福尔摩斯,我以前也一直认为他确有其人的,但之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我却对他更加了解,印象深刻
我认为对于你说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让学生对其兴趣牵引的更深,让他们在兴趣下了解更多,他们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 噢!小说剧情与历史不同,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会让学生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刻
当然,一些电视剧,小说也应该说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gameloft
百度百科: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这八个主角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他们八个人先后取得最高权利或者觎最高权利,但是又被后来者杀死或者死的不明不白(都是庸才,水平太洼了,low B二货),最终玩死了西晋王朝,真是优秀的司马家后人,能作会玩,优秀啊!由此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时期(南北朝时期)。罪魁祸首要算晋武帝司马炎了,本来水平还可以,但是后期骄奢淫逸了,堕落,怠惰了,这个锅非司马炎背不可(让傻儿子当皇帝,还给傻儿子整了一个强势的媳妇贾南风)。
司马炎建立晋朝,看到曹魏政权抑制宗室、进而自己有机会取代曹魏,所以为了巩固皇权,立国之初就大肆分封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授予军权,取消地方武装。让宗室子弟出京镇守重要的州郡要害地区,替换掉原来镇守的武将(慢慢的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自认为这样,可以让司马家千秋万代一统江山。谁知道司马炎挂了以后,他的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后,没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大权旁落外祖父杨骏之手。
晋武帝的老丈儿杨骏(司马炎大媳妇杨皇后的老爹)与晋惠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大媳妇贾南风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发生激烈冲突,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动禁军围杀了杨骏,废了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不久后,贾南风矫诏先让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不久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司马家的戏台搭建完毕,司马家的后人开始轮流登台表演(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为大家奉献一场“八王之乱”的好戏。
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数十万联军攻洛阳,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司马乂与司马颙里应外合杀掉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合伙打洛阳。数十万人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Apple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 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 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 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 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 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 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 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 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 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 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 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 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 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 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 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 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 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 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 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 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 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 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 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 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 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 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 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 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 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
无忌-Sajia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
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
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第一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
杨骏乃当时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
四月,杨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没有对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贾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他的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而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第二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贾南风掌权八年,社会比较平静。但她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但因张华劝阻,一直争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孙秀害怕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贤人,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一党道德低下,缺乏治国能力,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并无建树,因此司马伦称帝,人心不稳,随即引发了三王起义。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数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兴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派奋武将军石超率5万军队拒战,在荡阴击败司马越,并俘虏了晋惠帝。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杀死司马繇。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司马越败后,其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于是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腾。司马腾与王浚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派遣新选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马腾等人,被羯朱打败。
失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甚是恐慌,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羯朱的军队一路追赶司马颖等人到朝歌,不及而还。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司马颙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
司马颙又让晋惠帝下诏,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欲从之,但张方不同意。张方作出建议称其本身还拥有士兵十余万众,可以亲自送晋惠帝回洛阳宫中,以堵司马越之口。然后让司马颖回邺城掌权,司马颙可留守关中,而后张方出兵北伐博陵。这样一来,局势就比较稳定,天下再也没有帮助司马越者。司马颙不赞同张方的建议,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遣司马颖率领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
司马越亲自率领3万士兵,西进到了萧县。刘乔派遣其儿子刘祐抗拒司马越,司马越军战败。这时范阳王司马虓派遣督护田徽以八百骑兵帮助司马越,在谯与刘祐相遇,一战之下,刘祐众溃,司马越进屯阳武。
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非常恐慌,于是命令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夜里暗杀张方,然后派人把张方的头颅送到司马越军中,认为这可以平息祸乱。而后司马颙又后悔,怪罪郅辅杀张方,又杀了郅辅。然后派遣刁默守潼关。张方的死对司马颙更是不利,例如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河,其司马刘琨把张方头颅给荥阳守将吕朗看,吕朗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又击破石超,攻占许昌,在萧县又大败刘乔,刘乔逃奔南阳。
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大为恐惧。又派遣马瞻、郭传等在霸水抗拒司马越军,马瞻军又战败,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
而在河桥的司马颖军方面,支持司马越的安北将军王浚派遣督护刘根,率领三百骑兵至河上。王阐出战,被刘根所杀。司马颖要固守,范阳王司马虓就派出鲜卑的骑兵与平昌公司马模等袭河桥,楼褒军西逃,追兵一直追到新安,沿途死亡惨重。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晋惠帝又下令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搜捕司马颖。于是司马颖抛弃母亲及妻子,单独与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及中都王司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将及士兵数百人,欲逃到邺城故将公师籓那里。到达顿丘县后,为太守冯嵩所抓获,并送到邺城交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只将司马颖父子囚禁,并不忍心将其加害。
一个多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暴毙。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想到司马颖在邺城素有威望,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就秘不发丧,且令人装扮台使,矫诏赐死司马颖。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死,时年二十八。他的两位儿子也被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结果: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Thelmar
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西晋之前,中原汉族政权相对于周边夷狄来说,相当强大,无论是匈奴、羌、鲜卑、乌桓等都只能是边患,无法深入中原内地。即使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匈奴也只是在遍地骚扰而已。
因为中原政权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在组织动员能力上都远超周边的夷狄。
照此发展下去,秦汉、魏晋等虽然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但都是汉族人掌权,只是中原汉族的内部事务,汉文明也一直持续发展。
但几乎阻断了汉文明发展,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就是五胡乱华。
而追溯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是因为西晋诸王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自惠帝即位开始,先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
至光熙元年(306年),八王之中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他毒死惠帝,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
虽然八王之乱结束,但由他们引发的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人口流离失所,土地大面积荒芜,西晋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危机重重,西晋离灭亡不远了。
八王之乱期间,南匈奴和氐族已经分别建立了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五胡乱华的朔风血腥的羯鼓开始敲响!
其他的羯、鲜卑、羌等族的各个部族纷纷效仿,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后来陆续建立割据政权,最终进入中原。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兵俘虏。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兵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匈奴建立的“汉”(前赵)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但不久也陷入了内乱之中,整个中原开始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而后,五胡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次年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内政被世族控制,不敢北伐收复失地
可以说,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汉族和五胡在混战,五胡之间互相混战,东晋、宋齐梁陈和北方胡汉政权互相混战,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可谓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历史。
直到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蝴蝶小菲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灭亡。八王之乱对西晋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ouba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玻璃·女人心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
先回顾一波:
话说三国归晋以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青史留名”的白痴,这样的白痴当然治理不好国家,也没用什么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权臣与王室便开始了权力的争斗。晋武帝司马炎,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凭他守不住司马氏的江山,所以在临死前下诏由司马衷外祖父, 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司马炎原先的设想是一个外戚,一个皇族,这两个人肯定互不对付,只要他们一直在斗,那个傻儿子的江山就会平衡稳固。这是设想确实看起来还可以,可是司马炎一死,具体谁掌权,就由不得他了。
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篡改了遗诏,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从此杨氏外戚大权独揽,主政朝廷。杨骏独揽朝政,除了傻皇帝稀里糊涂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还有其他司马家的宗亲又怎么能忍,于是皇后贾氏开始联合宗亲对付杨骏。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贾后密诏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让汝南王司马亮入京辅政。结果司马亮来了后跟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皇帝登基短短数月,他的皇后就先后杀了一位大臣和两位宗亲,把司马家的权力夺了过去,掌权九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贾后又逼杀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司马遹。
这一杀,仿佛让人看到了400多年后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影子,然而贾后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司马家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借口就来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 起兵杀死了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他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为王的宗亲全部立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司马家将有一堆反骨出场,可能引起阅读混乱: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不久, 先是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伦。后来齐王司马囧入洛阳,镇压了战乱,入主中央。结果司马囧得志之后,骄奢擅权,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司马囧,然后司马颖、司马颙又起兵攻打司马乂, 最后杀死司马乂的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然后司马越“奉帝北征”讨伐伐司马颖,最后打输了逃回了东海国,“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下面说一下影响:
“八王之乱”光说一下都觉得乱,更何况这在当时还是一场场血淋淋战争,也不知祸及了多少人。光是讨伐司马伦那一战就“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晋记五.惠帝永宁元)这场动乱的伤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说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争权而发生的“八王之乱”还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动乱。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由于各种实力参与角逐,战争进一 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阵线分明,冤冤相报,屠杀无己时。
在全国动乱的十年中, 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动摇, 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之风盛行, 士族醉生梦死,奢靡成风;统治集团内部王纪纲常败坏,世家大族各为门户私计,方镇诸王各怀异心,培植个人势力;内部的动乱与汉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诸胡族虎视中原,流民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汉族无力抵御,失去了汉族的威慑,异族各自建立政权,中国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总结一下就是,八王之乱以一种动乱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价加快了中国朝代更迭的进程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simonsays
八王之乱因为持续时间长,给汉民族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最为重要的后果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在北方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而战乱之后,剩下的汉族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cuteyan6
八王之乱的影响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被杀害者众多,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虽然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记载同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结局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历史对八王之乱的评价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 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 今日之甚者也。——晋书爱玩乐的大肉妞妞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cznick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八王之乱的评价,对于应该分以下几个方面:①这是一场持续时间长(291-316)、破坏力强、变乱范围广,堪称“贻害无穷”的变乱。②它消耗了晋王朝的中坚统治家族(司马氏)的实力,造成了晋王朝对外防御实力的虚空,间接的导致了五胡乱华。③它致使“南方士族”进一步抬头,最终导致晋室南渡之后,“皇权”和“臣权”的矛盾。④它清洗了一部分无才无德且愚蠢无能的藩王(比方说真实历史上的司马伦,真实的他并不像《虎啸龙吟》中的那么狠毒,而是一个十足的“享乐派”。他之所以能够杀进洛阳城,大部分原因是他那个哥哥司马炎给予了他大量的军队),让晋王朝的后半段(东晋)大多数时间处在“权臣”而非“强藩”的统治之下,权臣只需要官位,“强藩”则是需要弑君自立,相比之下,后者更乱。⑤八王之乱加快了晋朝灭亡的速度,让这个本可以支撑260多年的王朝缩短了100多年,也可以说从司马炎开始,这个王朝就陷入了“少君(30岁之前在位的君主)危机”。⑥八王之乱导致了民族融合的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八王之乱使得北方的“野人精神”慢慢的和南方的“儒家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总之,八王之乱的负面影响占主要的地位,因为它让原属于汉族的血脉早到了“灭顶之灾”,也削弱了中原的防御力量,自此“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注定了“由北灭南”(自唐朝开始,南方的汉人大多数开始享乐,最终被消灭)的巨大可能。从八王之乱开始,中国进入了“民族融合时代”的快车道。
一整只兔子
政权的更迭,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深远的影响,一共有三点。我来分析一下。
一是后来的仿效者多如牛毛,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尤其是前秦灭亡之后的那几个慕容家族的前后南北燕,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准则。同时,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手中有兵权,谁就说了算,军事政.变成了家 常 便饭。
二是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每一次都会找到一个借口,而且都会标榜自己的正确,什么清君侧还是前期比较能拿得上台面的说词,后来根本就是连借口都懒得找了。所以,百姓对于谁当皇帝,都已经麻木了。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尊严。
三是对生产的极大破坏。这个才是最严重的,也是伤了根基的。之所以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把战火一次次的燃烧,其结果,就是社会越来越乱,越是乱,也就只能是在更乱的基础上,大家都去军营当差,而没有人去生产,田地荒芜,人口减少。
Asesina
minnie晶莹
Olivia_天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