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人物,再开始主角怎么彼此遇见,再一见钟情或日久深情,或相看两厌再到深爱,反正可以利用各种生活中的列子,结局的时候要不圆满在一起要么生离死别。
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特点
破破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如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原贴:小说的情节结构是什么
楠楠
看你写的类型,比如YY型,随便一点
其他类型的,最好是慢慢发展的
比如一开始天资就很好,但是富贵险中求,经过一些惊心动魄的磨砺,成长起来的;或天资不好,自己努力,有一些奇遇的
或是一开始得到前辈传承or是高人转世的
写小说最重要一点就是情节的波澜起伏,只有有好的情节才有人爱看,事先把开始和结尾大概写一下,把提纲打出来。
然后在不断丰满情节:如各种奇遇,各种努力,各种勾心斗角,来塑造主角的形象,性格,爱好,使主人公有血有肉,能够引起人们内心共鸣!
还有就是玄幻世界的建立,修真等级的编译,法宝的多种多样,这些方面最好能创新,像修真境界都是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你要是能创出一种更好的划分方法,或境界名词,很能吸引读者,女主的数量也是很重要的,看你写小说的类型,如果不是YY,就最好少一些,2个左右,别太多!
爱笑
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讲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三休
一般是在文学创作时,经常要提到情节结构。
情节是由情节单元组成的,情节单元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情节结构类型有六种: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
六、“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
原贴:情节结构是什么?
我爱格桑花6628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心动女生
开头可以先写下一个楔子设置悬念,往后在写可以在一些章节埋下一些伏笔,但是不能间隔太长,读者会忘记的,然后再把情节一步步引向高潮,找到一个情节的突破口吧之前所有的伏笔都点名再将整体剧情推向高潮,结尾可以再制造一个悬念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原创回答,望采纳
原贴:小说情节怎么安排
萌兔兔
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编辑本段]分类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从对中外小说创作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让我们对这6种情节结构的叙述特点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
一、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式和复线式之分。复线式结构根据情节线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主副线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分主次,交叉共进。二是交叉式,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难分主次,交叉共进。三是平行式,即有两条难分主次的情节线索,但并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状态,并通过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情节的线状结构,在西方小说中一般呈现为直线运动,其情节结局往往是毁灭性的。
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多呈现为一种潜隐的圆形,结局是大团圆式的,或是回归性的。例如破镜重圆、夫妻团圆,历经艰险、亲人团聚,受尽磨难、终成正果,金榜题名、美梦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仅如此,一些长篇小说还构成了潜隐的多层性圆形,例如《三国演义》中由东汉一分为三——魏、蜀、吴,又三合为一——西晋,在这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叙事大圆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个中等圆,以及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来去匆匆的小圆,在这种圆圆相续相套之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3世纪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谋略和战争传奇。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层,大多运行着这个周行不殆的“圆”。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中,形成了所谓圆形思维,即倾向于认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呈现着一种圆形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融,而与之相契合的叙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那种超拔而圆融的艺术境界。
二、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2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3.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述。
三、画面结构
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传统画面结构,就其创作旨向而言,作家着意于通过画面创造而抒情写意。就其画面构成而言,是在如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之中镶嵌着人物故事,作家的写作兴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赖以发生的空间和环境;写人物动作不求戏剧舞台表演那样的戏剧化,而求富有静感的神韵。例如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华的创作,正如朱光潜所评论的那样:“以一只善于调理丹青的手,调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①传统画面结构,其画面之间的连接,是画簿式的,正如朱光潜对废名的小说《桥》所作的分析那样:“《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②。也正如沈从文曾经对自己的小说断虹所作的说明一样:“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景画集成。”③当然,在大多数传统画面式小说中,仍然会有一个简单的前后贯通的故事作为“粘合剂”把各个画页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乱倒错。现代画面结构小说,主要指的是20世纪50、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新小说”派作品。
就创作旨向而言,“新小说”派认为,人不应是小说的中心,小说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态,而“人物”只是“临时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作家不应该从主观感情出发来描绘事物,而应该用冷静的语言如实记录客观世界和现代人的活动。就画面的构成而言,新小说只是用语言文字将景物转化为绘画一样的视觉形象,以期收到观画一样的视觉效果;写到人,思想感情也被过滤了,仅剩下一些图景。画面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这当然使得画面之间实现了意义的衔接,但又使得画面之间的关系有了多义性,叙述的整体意向有了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读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确定”、“测不准”的事物画面。
四、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美国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国新时期张抗抗的《北极光》、邓刚的迷人的海、王安石的《墙基》、高晓声的鱼钓等都是典型的象征结构作品。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
1.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当然,其中大部分小说外观上还有情节的时间线索,但是就小说的审美价值而言,如果仅仅从线式情节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些小说的意蕴将暗然失神,甚至荡然无存。
2. 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从创作过程来看,是象征涵义凝聚和贯穿了形象和情节,但从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节暗示和表现着象征涵义。所以,作家在赋以小说象征涵义时,仍然致力于形象完整性和生动性的描写。
3. 情节过程简明、清晰。因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节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尽管整体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动性的特征,故事情节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节过程却必然是简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过程的传奇性、戏剧性和紧凑性,省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弃了各种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甚至于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来历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便让象征涵义不被情节枝蔓所遮蔽而突现出来。
4. 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象征情节结构中的形象一般是经过了大幅度变形处理的,因为只有高度夸张极度变形的形象,其象征性质才更为强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于传达。
五、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作者的主观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谓“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按时间顺序把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这一时间内的生活如实的展示出来,就像用艺术手法把生活还原到“一丝不挂”的状态。通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么烦恼,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何等可怜和可悲。小说从人们生活中那些自发性和随机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们生存中的需求和行为方式。由于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态,故“新写实”小说的情节结构体现为:故事情节不是精致严密的、封闭自恰的因果逻辑情节,而是松散的、开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现实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实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恶丑的现象……都会在叙述过程中浮现出来,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写实”小说是绝对的写实化了。尽管梁晓声说他的写实小说《父亲》“没有一点虚构的成份在内”④,写实小说信从彼岸来的作者王毅捷亦郑重宣布此作是“绝无虚构之处,研究历史的大量事实,这是我的信条”⑤。但事实上任何写实之作都有虚构成份在内,不会是绝对的写实,绝对的写实是不可能的。
六、“散文”结构
散文化情节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多是真实的,而“散文”结构所叙之事之人之境,却是虚构的。“散文”结构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散文的情节形式而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结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大多用倒叙回忆的方式,往事片断汨汨而来,或长或短,或浓或淡,随思绪而定,无刻意修饰的痕迹。汪曾祺曾经说过,一篇小说未产生前,即已有此小说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说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说是不能随意伸长或缩短的。汪先生所强调的正是那种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凿和雕饰的情节结构。
奔跑的巧克力
小说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从写作顺序考虑:
1、顺叙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的叙述情节。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2、倒叙
【特点】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可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
【特点】
插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也可以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中心内容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5、分叙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6、详略得当
【特点】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劲细致的描叙。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略叙一般用于与中心内容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原贴:小说情节怎么安排
戴草人的稻草帽
文章的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事件或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包括由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有动因的事件的逐步展开的叙述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文章结构: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原贴:情节结构手法有哪几种?
poppinfeelin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Style_Paul
原贴:小说的结构特点
猫爪子爱吃菜
myse1f
黑贝卡
原贴:蛙 的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
sunny小鑫
原贴:小王子语言情节结构?
蛮ちゃん
原贴:小说的情节结构什么
小浣熊Qc
应用最广泛的应该就是三幕结构了!三幕结构指故事的就是开头、中段跟结尾。
开头开头永远聚焦于故事里的人物,你的切入点就是主角,你应该让读者尽快与主角产生共鸣——罗宾汉去打猎。
想象把《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的法庭场景挪到整本小说的开头,读者会对主角芬奇产生什么共鸣?他看起来确实是名能干、亲切的律师,但我们绝对不会像后来那样关心他。原先故事的开头让读者窥探到芬奇身为父亲、市民、邻居和律师的不同面向,我们先通过芬奇女儿的视角了解他,才跟着他上法庭。
开头还有其他重要的功用,其中最重要的四项是:
·呈现小说中的世界——告诉读者故事的场景设定、时代和相关背景。
·奠定小说的调性,让读者有所依据。你写的是气势万钧的史诗小说,还是滑稽古怪的闹剧?动作场景连篇还是注重角色变化?步调飞快还是闲散?
·说服读者继续读到中段。为什么读者要关心你的故事,继续读下去?
·介绍对手出场。哪些人、事想要阻挡主角?
中段小说的主要部分便是冲突,由主角和对手之间一系列的攻防战构成。他们打架。
中段还会萌生出支线情节,增添小说的复杂性,并且通常会反映出小说想表达的深层蕴涵。
不同的故事线彼此纵横交错,创造出无法抗拒的宿命感,同时用各种方式带给读者惊喜。除此之外,中段还需要:
·加深角色之间的关系。
·让观众持续关心故事发展。
·铺陈替故事收尾的最后一战。
结尾小说的最后一段带出整个故事的结局。他赢了。最好的结局应该要:
·把所有的梗收干净。还有没处理完的故事线吗?你一定要把埋好的梗收掉,但不能影响到主线情节,否则就干脆回头把梗删掉。不要小看读者的记忆力。
·创造余韵。最好的结局往往会留给读者小说之外还有戏的感觉。
——参考书目《这样写出好故事》
theresa0210
提纲很重要。要表达什么主题,为人物安排凸现主题的命运,人物经历了哪些事件,以及人物经历对性格发展走向的影响等等。有创作提纲,有发展大方向,才能杜绝在特别是较长的创作期因一时兴起而随性走样。当然,有了大提纲,也不是纹丝不能动, 合理的调整也是可以的。总之,小说创作因侧重故事、人物、情节,必须要符合逻辑,才不至于“狗血无脑”啊。
格格屋
首先应该明白结构的类型,比如:
单线、双线、块状、网状、套层等等。
其次应该懂得什么样的结构对应什么样的小说?
短篇小说一般结果不会太复杂,中长篇小说结构一般要复杂一些。
结构复杂的小说会使小说水平大幅提升。
若若游天下
水无常势
小说,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把你要说的意思即主题思想。不是直通通说出,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刻画、活生生的细节、风趣生动的语言,引发读书兴趣,读后回味无穷。
说简单,做起难。首先,你的小说要打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有股“非吐出不可”的激情。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没这股激情,千万别动笔。
关于小说结构即布局,如水无常势。有直叙,有倒叙,有插叙。至于开头,有先声夺人,有看似无奇实含深意,有偶尔拾起一句话、一首诗赋等。结尾更多,有画龙点晴,有喜有悲,还有悬念。正如你走到三岔路口,忽然驻足,是前行或左转或右转,让读者去选择吧!
环境描写虽重要,但要为故事的背景,突出故事效果;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可以说是小说的难点,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又能恰如其分展示其当时心里活动。这就要你自己彷佛生话在小说众人之间,与之同喜乐哀愁。一一一
我想起一句古语:无忧无博士。就是说,只有真情流露,你的才华方能充分发挥。我过去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来看:有时一时激动,写作的东西会发表,有时花费精力去精凋细琢的东西,自认好,而编辑看不上眼,为什么?文章改来改去,自己那“情”丢失了。有的作者,原来设计是“大团圆结局”,写着写,自己情感跟着小说主人公走,与其相通,结果写成悲剧。
所以,小说的结构,如水般无常势。作者的情感是装水的容器。但是,写小说还是有其要素,就如水的特性一样,靠作者灵活掌握,别受所谓“结构”框框束缚。
longlongjourney
说到小说的结构,我们不妨把小说比作一棵树,既然是树,一定是有一根主干的,而主干之所以能成为主干,一定是最粗的最重要的,举足轻重,有厚重感,贯穿首位,这是一部小说最主要的支撑,一切延展的情节必须由这个主干派生,同时和主干密不可分,主干是始作俑者,是整个故事最大的因缘。
大树会有无数分枝树叶,于是很多情节细节各种人物会发散性的出现,但是小的分枝一定只能承载小的枝叶,决不能越俎代庖,我们不会看到一根微小的树枝突兀的长出大的枝叉和多的多的树叶,更不可能在树的主干外凭空的多了枝叶。
或者有人说,就让树叶长在主干上,不要这些分枝,但真的这样树也就不能成为树了,这些分支必须如同螺丝钉一样,小,但一定要有力的存在于应该存在的地方,或是线索,或是陪衬,总之目的是为了大主干更加丰满真实的。
其他的,景色,环境,背景犹如大树周围的阳光、雨水、空气,一定要给予优质充足才能有利于大树生长。
另外就是树根,树根埋在泥土里看不见,小说的内涵立意就是树的根,这看上去可能与小说的结构没有关系,但它是整个结构的灵魂,有了这个内涵,所有的干枝叶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才会有其存在的意义。
所有结构的搭建在写作中可能没那么容易,最好有一个写作计划,对所表述的故事有一个大致的勾勒,然后再在稿纸上屏幕上慢慢丰满。
隐墨--love
小说是利用语言艺术和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要谈小说的结构,並不是小说作者首先去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搞清的是小说的主要特点,小说是细致的多方面刻划人物性格;生动的描述故事情节;充分的展现人物生活环境的文学形式。写小说是作者通过生话素材的积累和选取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作者在创作之前,首先要进行构思,会根据素材的情况,来选择创作一篇怎样篇幅的小说,这时,才是确定小说结构的时候。
短篇小说,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容量小,人物和场景不宜多,线索不能复杂。要论结构最主要的就是紧凑,不能旁生枝节。要抓住人物的一个生话片断或经历,形象的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典型来。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我曾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路遇,只有一个场景,加上第一人称”我",一共三个人,经历不过几小时的过程。可能是因为我注重了对人物心理的刻划,稿子寄出去不久,就被报纸采用了。
中长篇小说就另当别论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便于转换场景、设置悬念、留下伏笔、抬升矛盾、使情节跌宕起伏等等,会采用一些如:线型结构、环式结构和蛛网型结构等。建议刚开始写小说还是先从短扁写起。先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入手,而不是先去考虑结构。
七月半_小姐
我写只脑中大致想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思想,再通过故事情节向上引靠,大架构也想过,可是有时会被小情节带走,后来想想,只要主题思想表述清楚,故事情节动人,前后一贯,事物变化不矛盾。有起有收,有过程有内容,另外得照顾到读者兴致,一会一个小高潮,一篇下来又是一条大河奔流。没有太多过分旁流也就罢了,这样写来
改都难改。
总结一下,思想方向是纲,直接提着故事情节搭架构。因为水平有限,以时间人物出场按排情节为序,顶多搭一条大梁,几条支架,流水安排情节,自然靠拢,回头自己一看,还行,情节发展一气很自然。
象一棵小树苗,心中先有那个思想之形,写完长成大树了,左看右看,可能被风雨吹歪些,但枝干正常,花叶纷茂。没有违自然的地方,不漂亮的地方略一修剪就行。
若写的过程中情节太过,偏离思想表达,甚至有双主题嫌疑,或有一檩独大现象,得搁笔细想一下主角一生之路,配角情节的偏重衡量。小说打算写多长,小说的主题含义肯定不那么微小,能不能加长篇副,仍不违自然,意识形态虽变化无方但终随风向而了然深涵。一树双头,三头,也未尝不可,但若不想,赶快缩短旁枝情节。
本人写是一气呵成,决不啰嗦。
且私下以为十年增删,不如一夕之成。其差别在于直出诚意,与匠气反拙上。
纠小结
怎样才能更好的安排小说的结构,我的观点是这个样子的。
1.确定主题写一本小说,无论是写网络小说还是传统的文学作品,都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很多传统的文学小说,或是歌颂人的美德,或是讽刺人性,又或者是揭露某种社会现象等等。
而网络小说,可以是写一段艰难的奋斗经历,表达对刻苦奋斗的赞扬等等。
2.构建世界框架不论是在网络小说中,又或者是传统小说,都要为自己写的小说构建一个世界的框架。
对于网络小说而言可以是一些未来的世界,奇幻,玄幻的世界,古代架空等等。
对于传统小说而言,可以是发生在曾经某个时代的世界,也同样可以写未来的科幻型小说,又或者是乌托邦式,反乌托邦式等等。
3.构建人物如果您对于自己的故事情节还没有任何想法的话,那么我建议您先构建自己的人物,人物构建好了,情节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在构建人物这一步,可以构建人物的身份,性别,性格特点等等。通过不断丰富人物的这些形象,使得人物更加的生动。
当各种各样的人物(主角,配角,龙套)被构建出来,他们具有自己各自的特点,这些人物交错在一起沿着主题思想的脉络进行,就会发生很多的故事。
4.思考情节这一步骤和上一个步骤是可以互换的,如果您提前就想好了故事,那么当然可以先做这一个步骤的事情。
对于小说的情节而言,首先必须要在对应的世界框架中具有合理性,这样才不会让读者看出漏洞,从而对小说感到失望。
其次,我们在想小说情节的时候,可以先想一个大概的情节,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先确定树的树干,然后再慢慢的衍生出一根又一根的树枝。最终是我们的小说情节变得“枝繁叶茂”。
还要注意的是,小说的情节最好不要写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注意紧扣小说的主题。
5.修改润色写完一本小说,一定要重新回头阅读。最好以读者的眼光阅读,然后修改。
要想写成一本好的小说,修改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步骤能够将小说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纠正过来,一些多余的地方给删除,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想法观点等等。
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就可以大体地将一本小说架构好了!祝您能写出一部符合自己心意的小说。
茉莉饭饭
关于小说的结构如何安排,我要说的是作者到了什么境界。
如果是初学者就得按部就班,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然后是结尾。但如果是大家,他可能就没有结构,任由发挥,这要看作者的能力,最高境界是没有结构的结构。
单说小说的开篇,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头,只要能下笔的地方,随意展开,慢慢发展,这就是高手。
小说的结构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我们在慢慢学习中渐渐体会。
2ttj
原贴:小说情节怎么安排
lyichao
原贴:情节结构是什么?
樂颜
numenazy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原贴:小说情节结构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