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并不是三国第一谋士,他纯属是被小罗神化了的人物,其实不然,撇开演义,孔明的确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首先他提出了“隆中对”又帮助先主和吴结好,在庞统意外死亡的情况下帮助先主夺取益州,在先主与五虎上将接连去世的情况下,他六次北伐,虽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延缓了蜀汉灭亡的时间。在政治上他应用法家的手段,治理蜀国,申明律法,赏罚分明。是三国首屈一指的谋臣!
2、郭嘉
论才能如果郭嘉不是英年早逝说不定和诸葛亮有得一争。他为人豁达,20岁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结交英雄好杰,谈论天下大势。他初在袁绍帐下效力,后发现袁绍“好谋无断”难成大事,于是便转投曹操;后来他又劝说曹操:“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宜早为之所。”可见他能识人,北征乌丸,他力排众议,建议以轻兵进攻,最后大获全胜,使曹操同意辽东,操在赤壁大败后,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3、贾诩
贾诩能够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最后助操成就大业,就连曹丕能够继承魏公称帝也有他很大的功劳。曹操率大军讨伐张绣,后闻袁绍出兵袭击后方就立即撤退,张绣想要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说袁绍不能容人难成大器不如归降曹操。后袁绍果然被曹操大破以至败亡!
4、陆逊
陆逊富有远见和洞察力,善于用兵,更善于使计,年纪轻轻便受到吴国上下的重视,最后官拜丞相、大将军。在军事上他运用智谋,偷袭公安,断绝关羽退路,夺取荆州,又火烧连营大破刘备,他运用反间计,不需一兵一卒赶走了魏国驻江夏太守。政治上他识大体,顾全大局,在太子问题上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之所以能够排到第四力压周郎,是因为他对吴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远远高于周瑜。
5、周瑜
孙家得以割据江东,建立吴国,周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操南下,他力排众议,主张抗曹,保住了东吴版图,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面对强敌沉着冷静分析敌我形势,火烧赤壁打得曹操焦头烂额。赤壁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争中周郎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令古往今来的众多有识之士惊叹不已。但他在政治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忽略了联合抗曹的大局,这点与关羽极为相似。
5、鲁肃
鲁肃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初袁术想要拉拢他,他看袁术法纪不严,不足立事,后来投靠孙权,他的文韬武略得到充分发挥,他建议孙权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吴中对策”。他对三分天下的遇见以及他对东吴前途的分析,显示了他的深远识见。后又提出“联刘抗曹”的政治主张,他明白魏国实力强大,只有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才能保土安民。这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中提出的结好孙权完全一致。他在孙刘联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孙刘产生利益冲突时他总是竭力调息。鲁肃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并不亚于诸葛,后代史论家说:“欲合孙于昭烈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公抗曹操这,诸葛也。二子守之终身而不易。……鲁、葛定交合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瑜与羽交起而乱之,不亦悲乎!”
7、荀氏叔侄
他们两个是曹操前期得以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追随曹操来屡献奇谋,在曹操平灭对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深得曹操尊重,他们有识人之明,知道袁绍能聚合众人,却不会使用。使曹操看清了形势和前途,坚定了战胜袁绍的信心。在曹操征服天下之际,他们一个牢牢巩固大后方,使曹操无后顾之忧,另一个则是在前线为曹操出谋化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9、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一生为曹操祖孙三代效力,在演义中为了夸张司马懿,所以把他完全贬低了,其实他在军事上十分有作为,在跟丛曹操创业的老臣日益凋零下,他勇猛雄武,勇于进取。他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军中赏赐不够,他往往拿出自己的家才分赐部属,所以士卒都愿意为他所用。他屡次成功地阻挡诸葛亮北伐,他知道诸葛亮失败后下次肯定会从陈仓进兵,便早早安排郝昭预先把守陈仓,由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无法攻下。他是一个保持尊贵、谨守高位、勤劳恭谨的有德贤臣。
10、姜维
姜维原为魏国人,后来归附诸葛亮,亮对维十分器重。亮死后,军权转到姜维手中,他深知蜀国地小力弱,便继承诸葛亮遗志,以积极进攻作为最好的防御,九次北伐,三胜两败四无功而返。虽然很多人认为他不如邓艾,其实不然,当时蜀国接连死掉好几位重臣,朝中权利让宦官掌握,陷害姜维,他为避祸只好屯田。后又反间钟、邓二人,险些再次匡复蜀汉。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