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文阁序解读
zhanyiwei
原贴:《滕王阁序》翻译
yenasu
原贴:《滕王阁序》翻译
小六漫游记
原贴:《滕王阁序》翻译
dgslga
原贴:《滕王阁序》翻译
碟哥碟嫂碟果果
原贴:滕王阁序
Angie_媞小媞
原贴:滕王阁序
athena_chensiyu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及概述
anlora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及概述
星期二全勤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及概述
鬼E生活
原贴:膝王阁序
遨游神州
原贴:膝王阁序
遇见。ta
谢谢邀请!滕王阁序好在哪里?这个如果展开来说可以写个博士论文了。我简单点说,滕王阁序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就把话题转化一下,就是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好在哪里?这个应该是共通的。首先,文学要形象化。我们每个人能用我们的感官感受到图像,声音,味道之类的,但是综合起来进入思维之后最好的还是语言。语言要能把图像声音都表达出来就形象了。文学作品就是要塑造各种形象。其次,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阅读起来都可以读懂,但是真让说怎么好好像我们也没什么合适的词汇。经典的东西能达到语言的最高层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会给阅读的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童_真-
这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但它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1、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
2、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渲染的方法。
3、对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嗟乎”、“呜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
4、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
5、化静为动,以物拟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shine猫猫
藤王阁序,可以称之为序文中的极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极品!
藤王阁序,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它,都是那么苍白空洞。
如果说李杜写的诗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那么王勃的腾王阁序,就是一首大型交响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藤王阁序交响乐在波澜不惊、风平浪静中拉开序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乐曲开始把人带入心旷神怡的境界。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乐曲在宛转悠扬中继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交响乐到达令人震撼的高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乐曲继续在高亢的音符中演奏。
“藤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交响乐演奏在袅袅余音中缓缓的降下帷幕,留下久久不忍离去的听众。
藤王阁序全篇七百七十三字,运用了二十三个典故,二十一个成语。
年纪轻轻的王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挥笔而就。试问中国几千年历史,有谁能及?
如果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勃说我是第二,那绝对无人敢称第一。
藤王阁序,古人留下的绝世名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Gomes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通篇对偶,所以读起来郎朗上口,文章虽长,但依然能够背诵。文章里佳句很多,到现在依然很实用,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神马tcls
滕王阁序好在哪里呢?
王勃图
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简称序,千百年来被文人雅士赞不绝口。那么到底好在哪里呢?
掾笔著华章,名居骈文之首。王勃生活于初唐年间,十六岁进士及第。那时,官文亦为骈文,科举以源自骈文的律赋取士。可见其虽年少而骈体文功夫了得!序中的故事光彩夺目、人物熠熠生辉、语言绚丽工整自不应说。特别是800字的序竟然用了至少37个典故,40个成语,用“典故”和“成语”风雅了文采。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而隽永,意境开阔而深刻,辞采潇洒而飞扬恣肆。读来感同吮蜜!从汉末到唐初近500年时间,骈文大家虽不少,但真正流传于世的佳作并不多。据考,我国骈体文前五名分别是,五、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四、南朝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三、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二、三国曹魏曹植的《洛神赋》;只有唐初王勃的滕王阁序真正配得上是“千古第一骈文”的雅称。
滕王阁图
笔下江南胜景,滕王阁独为第一。序在滕王阁的地理人文,其特点明显:
由古及今彰显洪州史迹。起笔“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是因滕王李元婴先后在山东滕州、江西洪州、四川隆州三地建有滕王阁。所以必须说明此滕王阁是江西洪州,汉朝叫豫章。由此可见,滕王阁据地洪州的历史十分悠久。
从天到地喻滕王阁之神圣。“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翼轸”“牛斗”是28星宿中有故事的星;“衡山、庐山”是有故事的名山,“徐孺和陈蕃”也是史上有故事的名人。所以与其说星宿写滕王阁位置,实则把滕王阁烘托得如此神圣而名冠寰宇。
由近及远从滕王阁放眼万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由滕王阁上的近景想象到东南之闽和西南之越的景色。用开阔眼界可看到滕王阁位据衵国山河之腹地。
从文到武颂盛会高朋满座。“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此述照应了前文的人杰地灵,更描出了都督阎公之雅望,盛会的气场和影响之大。
此序通过由古及今,从天到地,由近及远,从文到武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烘托描写滕王阁的人文地理。正如韩愈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不写“悲秋”,蘸浓墨描最美秋色。在古文中用浓墨描写秋天的,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声赋近500字,字字“悲秋”,句句写人生苦闷与感叹!而序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起三节,有近400字描写“三秋”,真是其景句连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王勃在序中写秋与欧阳修的“悲秋”完全不同,他用盛情和浓墨赞美了“秋景”的逸致而高情。
以“贤达”“史典”为依托,寄情志之高远。序首先盛赞了滕王阁的“地理风物,人绝地灵”后,又描绘和赞美了“壮丽清远、雄阔开朗”的江南秋景。但是一篇文章仅有江山胜景,而没有令世人共鸣的情怀寄托,是不可能传唱千古的:序做到了这一点!在“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节中。盛情例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历史“贤达”的故事和“史典”警言。仔细读来,句句寄托了文人志士们“壮志难酬”的情怀。文章明明是写“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却成了励志篇。这是滕王阁序最可贵的地方。在“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节。通过“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等佳句的层层推进。充分表达了他自己的“怀才不遇”!
由此可见滕王阁序好就好在:名居骈文之首;笔下的滕王阁独为江南第一;不写“悲秋”,蘸浓墨赞美“三秋”;以“贤达”“史典”为依托,寄托了文人志士们“壮志难酬”的情怀;把“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写成了励志篇!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徐导
滕王阁序,王勃诗人,抒情写景,挥笔自如,骈词诗序,文笔敏捷,别具风格,描述盛,况,景色谜人,腾王阁宇,雄伟壮观,宴会高雅,高朋满坐。好处堪多,比如序词:高朋满坐,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吾今虽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深刻表现,诗人王勃,雄心壮志,志向未酬,心志抱负,远大理想!可惜的是,偶然一次,王勃诗人,海南探亲,溺水而死,故使唐朝,诗人巨星,命丧黄泉,留给后世,造成遗憾!...追梦的诗人:邓锦海抒发个人感情:腾王阁序,好处堪多!2020.07.08.11.05.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香水无真
个人认为可以从两大方面考虑。
第一,内容上,一是做到景与情的有机融合。开头三段先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次写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然后,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俯瞰到仰视,写滕王阁四周的美好景色,“披绣闼,俯雕甍”、“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披绣闼,俯雕甍”、“”阎闾扑地”“舸舰弥津”。
于是作者“遥岑甫畅,逸兴遗飞”,引起无数感慨。有不齐”的“时运”,有“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都是我们现在读来非常励志的名言。
二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
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又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
典出于《后汉书》。孟尝,字伯周,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贤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后隐居。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举荐,称他“清行出俗,能于绝群”, 但始终没被起用。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苦楚。
又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里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把自己比作俞伯牙,阎都督比作钟子期,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如此等等,有人统计全文运用了四十多个典故,有的明用,有的暗用;有的正用,有的反用,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激起代代的共鸣。
二,形式上,拓宽了骈体文的写作内容,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骈体文的四六句为主,但又不拘泥于这种固定格式,又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3)语言精练,成为成语
有人统计,滕王阁序中作为成语留下来的有四十多个。
如“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人杰地灵”“盛筵难再”“水天一色”“物换星移”“钟鸣鼎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投笔从戎”,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成语。
总之,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中的典范,将内容和形成有机结合,将景与情自然融合,前半部写景,景中有情;后半部写情,情中有景。
滕王阁序是二十六岁的王勃的绝唱,也是中国骈文中的无以超越的绝唱!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路
滕王阁序是古代骈体文中的精品,熔对偶、声韵、用典、辞藻于一炉,句式整散结合,势如流水。尤其是摹写景物,手法灵活多变,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美在色彩缤纷文章泼墨如水,极写景物的色彩缤纷。“飞阁流丹”中的“丹”,“层峦耸翠”中的“翠”,“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和“黄”。尤其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积水退尽,寒潭清明,碧绿如蓝;山峦暮霭,折射夕阳,呈现紫色。上句着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浓淡对比中写尽九月之景。
(二)美在远近变化滕王阁序写景不仅各尽其美,且有层次的远近变化。
“鹤汀凫渚”写滕王阁周围之景,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写山峦、川流、湖泊是中景。
“云销雨霁”写水天浩渺,是远景。
(三)美在浑然一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危阁高耸,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蓝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相映曾辉,羡煞画师!
(四)美在虚实相映作者登高而赋 ,目接八方,思骋千载,实写眼前之景,虚思千古之情。借听觉联想“渔舟唱晚”,“彭蠡之滨”的鱼歌和“衡阳之浦”的雁声,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激发出读者的共鸣。
当年的滕王阁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滕王阁序依旧脍炙人口!
原贴:《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Rover
滕王阁序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的饯宴序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王勃那篇传诵不衰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和骆宾王的讨武盟檄被称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仅14。被当地都督阎公邀为宾客,在席间,阎公以纸笔巡让宾客,作诗写赋,但大家都推辞不写,因为他们都明白阎公的真实意图是想让他的女婿在诸位宾客面前显示一下才华。然而王勃当仁不让,惹得阎公大怒,拂袖而去。不过,还是让人随时向他报告王勃的写作情况。第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也是老生常谈。”又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此时沉吟不语。又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霍然而起说:“真是一个天才,将会永垂不朽矣!”于是,尽欢而散。
滕王阁序的特点滕王阁序的特点是辞藻绮丽,描写生动,而且内涵深厚。它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洪州的地理形势、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及四周的自然风光,气势恢宏,充满了诗情画意。如: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第二部分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自己急于用世而又进身无门的感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zqtnt
这个问题问得真大呀!有点脑壳疼!我试试吧。
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也就是讲究押韵,声韵和谐,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不好意思,是不是比美国早了去了)。隔壁小王同学才高八斗,六岁能成诗,九岁替颜师古(颜真卿的曾祖父)改还文章中错误。呵呵,所以滕王阁序中运用了典故三十多处,历史人物四十多个,成语故事四十个以上(说错了,是成语)。
所以,想让自己孩子学好古文的家长记住了,学好这一篇,文史兼顾,事半功倍。
我觉得更大特点是小王同学借机发挥,借事抒怀,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学霸高洁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当然,还有郁闷不得舒展的情怀。这种精神,还是值得今天一些号称中国文人的人好好学习的。
我么,就算了,只要不学现今文人臭婆娘一样的嘴脸就行啦!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侠女走天涯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写景四大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赏析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名家点评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勃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尤好著书,撰周易发挥五卷及次论等书数部,勃亡后,并多遗失。有文集三十卷。勃聪警绝众,于推步历算尤精,尝作大唐千岁历。(旧唐书·文苑传)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其失。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新唐书·文艺传)
后世影响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也。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另有阆中滕王阁,是唐滕王阆中滕王阁颐神洞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现行流通版滕王阁序的“孤鹜”,一只野鸭,“孤鹜”必须成群才齐飞,单独不可能齐飞,该处成了一直困扰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王勃写滕王阁序之后第26年流入日本的唐钞本,其内容与中国版有四分之一的不同,如“豫章故郡”与“南昌故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这个悬案只是一家之言,更普遍的理解是:齐飞的是“落霞”和“孤鹜”,正如一色的是“秋水”和“长天”,孤鹜与落霞“齐”飞,这正是作者用“齐”衬“孤”的意境。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雪仔111
一、«滕王阁序»唐.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艺术特点
(一)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二)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三)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四)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三、全文翻译
那个地方是汉代的豫章郡城,现在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操纵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宏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那个地方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如此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通过那个闻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聚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那个地方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马上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那个地方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那个地方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差不多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间或相逢,大伙基本上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只是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明白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尽管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尽管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旧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旧开朗愉快。北海尽管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依旧能够达到,早晨尽管差不多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尽管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艳羡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现在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尽管称不上谢家的“宝树”,然而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快乐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差不多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那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盼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黑衣捕手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baosenjie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省亲途中,即席挥就的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富文采的,通篇采用骈体,是该文最大的特点。
先介绍一下王勃。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其父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齐州长史、泽州长史等职。王勃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在沛王府,王勃受命撰写平台秘略,写成之后,受到了沛王李贤的重视和赏赐。王勃后来又写了一篇嬉戏文章檄英王鸡文(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认为此文是挑拨诸王子关系的,大为震怒,立即将他赶出沛王府。后任虢州参军时,因他私下杀了官奴曹达,按律当受死刑,恰巧遇赦获免,上元三年(676年),王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再说一下滕王阁序成文的过程。滕王阁序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简称为滕王阁序。洪府,隋称豫章郡,唐代改为洪州都督府。滕王,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名元婴,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为滕王,做过洪州都督,他在洪州赣江之滨建一巨阁,世称“滕王阁”。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往交趾(今越南北部)看望父亲,路过洪州,受邀请参加了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也是颇有才华的人,本来吴在一个月前已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预备在这次宴会上炫耀一下,除了王勃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事儿。酒过三巡后,阎伯屿假意请大家以滕王阁序为题当场作文,但赴宴的达官显贵、文豪才子,知道其中“秘密”,都一个个谦让。可王勃不明真相,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竟然毫不推辞,欣然展纸提笔,一挥而就,当场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名扬千古的序。
重点说一下通篇用骈体贯穿全文的特色写法。文章共分五段:从开头到“躬逢盛饯”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鼎盛及宴会“高朋满座”之盛况;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为第二段,主要描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及远眺所见如画之秋景;从“遥襟甫畅”到“奉宣室以何年”为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多为擅长诗文的宾客,并由娱游引出兴尽悲来之感;从“嗟乎”至“岂效穷途之哭”为第四段,主要抒写自己生不逢时之慨,同时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的志向;从“勃三尺微命”至结束为第五段,写自己虽有大志,但报国无门。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记叙阎都督为饯别宇文刺史而举行的盛大宴会,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所谓的“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作者表明自己尽管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仍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胸怀青云之志。
作者运用铺叙手法进行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时令景物,然后描写阁内的近景和阁外的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句总收胜景,拓开笔势,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甚为得体。全文叙事条理清晰,写景雄伟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显示出一种纯任自然、一气奔放的境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五个段落中,作者通篇用骈体贯全文,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突破了六朝骈体文的旧格局,带来了新气象。尽管文章在形式上沿用六朝的骈体,文中词藻虽然华丽,但不晦涩,而且多有别出心裁的佳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均为历代传诵。
这是一首思想内容积极、艺术技巧高超的千古不朽的名作。韩愈在其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王勃、王绪、王仲舒)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并说“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众所周知,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是反对骈体文的,却对此文大加赞赏,并以能与之并列而深感荣耀。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海华
是王勃的作品,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行。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千古绝唱。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冬季没有雪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气韵铿锵,格调不凡,辞藻壮丽,笔墨风流。有人评价“六朝体,盛唐声”。逐句斟酌,历来被人们赞为“千古奇文”。
一、巧用典故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数典抒发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信用的复杂感情。
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人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此时的王勃自认“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时”,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戏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为挑拨诸王的关系而撵出了王府。虽遭此厄运,但王勃宏志未变。而要实现宏志,在当时就必须受到朝廷的信用。
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圣主”“明时”。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如“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此数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然后,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以谢玄结识名士、孟母三迁的美谈,表白自己幸遇嘉宾而倍感荣幸;写“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为不逢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的杨意,但幸遇诸多知音者——赴宴嘉宾,一正一反。彰显自己有凌云之才,可以将它尽情地挥洒出来。最后,文章通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之典袒露自己的孝心以表达对在座嘉宾的谦恭,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典恳求众嘉宾洒墨为文,像才子潘岳、陆机一样倾吐文采,礼让得体,完美地收束全文。
行文同时句式灵活有变,有的是四六对,有的是六六对,还有的是四四对(其中有的句尾的虚词不算在内),其难度实在不可估量。文章因此意蕴极其深沉,风格十分典雅,音韵格外和谐,真可谓字字珠玑,读来书香扑面,品之韵味无穷。
1、“四四”结构
比如:“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对偶句:“三尺"对“一介",“微命"对“书生用“三尺”修饰“微命",“一介"修饰“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句话写出来王勃自己身份地下,地位卑微。这个对偶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宴会上恭敬谦虚的态度,另一方面暗示官位低下,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
“四四"对偶句的语言形式一般出现在一个段落的开头,交代时间、季节、自己的身份以及抒发感情等等。比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等等都是“四四"对偶句。
2、“四四四四”结构
比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四四"对偶句:上句“家君作宰"对下句“童子何知",其中“家君"又和“童子"对,“作宰"又和“何知"对;上句“路出名区"对下句“躬逢胜饯",其中“路出"对“躬逢",“名区"对“胜饯"。这句话是说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我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王勃交代了自己参加这个盛会的缘由。
“四四四四"对偶句主要是为了交代情况,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3、“六六”结构
比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个句子就是六字对偶句:“酌贪泉"对“处涸辙",“觉爽"对“犹欢",虚词“而"对“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能够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六六"对偶句主要是为了抒情,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4、“四六四六”结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句子就是“四六四六"对偶句:上句四字句“老当益壮"对下句四字句“穷且益坚",上句六字句“宁移白首之心"对下句六字句“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应该让自己壮志凌云,哪里能够在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更变心志呢?处在困境之中应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这两句话突出了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志向坚定的美好节操。
这种语句特点是滕王阁序最主要的语句形式。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5、“六四六四”结构
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句子就是“六四六四"对偶句:上句六字句“屈贾谊于长沙"对下句六字句“窜梁鸿于海曲"上句四字句“非无圣主"对下句四字句“岂乏明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谊贬谪到长沙,并非君主不圣明?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这两句话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质问,行文摇曳生姿,表现了作者“命途多舛"的感慨。
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要比“四六四六"的对偶形式少得多。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檠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6、“七七”结构
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句子就是常见的七字对,词性一一相对,颇有诗词韵律之美,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这句话是说豫章郡城极佳的地理位置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极具气势,有气吞山河之壮,也表明了作者内心渴望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
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多有出现,类似于律诗的对仗工整,可以信手拈来。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甚广,被誉为千古佳句。
7、“四七四七”结构
比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下句均已“四七”字排列,全文仅此一句堪称经典,尤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流传后世多以成语使用,全句意为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作者怎能不渴望成为“精华”和天宝?怎能不渴望成为明冠天下的英杰才子?以这些美好事物来比喻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
8、“三三”机构
除了以上常用结构,文中还出现“三字”成对的短句,多与上下文保持文意连贯,字短意长,表感叹之情,如“”四美具,二难并。”意为(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
还有“披绣闼,俯雕甍”亦是如此。
人所共知,作骈体文已属不易,即席作文并用典更为困难。但王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随手拈来众多典故,而且用典紧扣题意,十分贴切;多数正用,有的正反兼用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于一炉,所以世人盛赞滕王阁序为“千古奇文”,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大大单色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刘鑫原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原贴: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Old Mo
原贴:滕王阁序的全文是什么?
羽毛球拍
原贴:滕王阁序的全文是什么?
linglingb
原贴:滕王阁序的全文是什么?
大D ﹎
原贴:滕王阁序的全文是什么?
九儿ma
原贴:滕王阁序的全文是什么?
superjade
原贴:王勃《滕王阁序》全文。
熙锣
原贴:王勃《滕王阁序》全文。
dudususu
原贴:王勃《滕王阁序》全文。
渃浠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V冰激凌V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媛媛1982
原贴:急需滕王阁序的全文
Stella1011
原贴:急需滕王阁序的全文
烤蚊子的季节
原贴:急需滕王阁序的全文
美味回首
原贴:滕王阁序注音
Honolulu
原贴:滕王阁序注音
a1天下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快乐旅行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Freethinker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加拉太熊
原贴:腾王阁序的全文?
董大
原贴:腾王阁序的全文?
you『§』祥
原贴:《藤王阁序》全文
Is团团
原贴:《藤王阁序》全文
于欣
原贴:《藤王阁序》全文
SweetRiv
原贴:《藤王阁序》全文
悠悠游游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清水浮香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条子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陈果520forever
原贴:谁有《滕王阁序》全文
sunrise
原贴:谁有《滕王阁序》全文
小丛
原贴:谁有《滕王阁序》全文
白-小北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
庄周晓梦
原贴:滕王阁序 全文 急
倚窗看红楼
原贴:滕王阁序 全文 急
Andy_秦武欣冰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是什么
BigStupidBear
原贴:滕王阁序全文是什么
legolas
原贴:求:《滕王阁序》全文
我。Rock
原贴:求:《滕王阁序》全文
Magor
原贴:求:《滕王阁序》全文
Fencer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