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
沐昭昭和叶恒的小说
曾冉曾软软
1062年,年近70岁的展昭,与63岁包拯道别。此后,展昭就消失了,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据说,展昭的离开,是因为包拯的一句话。包拯说了什么?展昭为何一定要走?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
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
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
据说,包拯弥留时,曾对展昭说:“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自此,展昭消失了,不仅朝堂上没有他,连江湖里也没了踪迹。
展昭去了哪里?
包拯为何要让展昭消失?
关于展昭的去向,有2种说法:
这种观点认为,展昭虽然消失了,但他成了皇帝的暗卫,偷偷为皇帝卖命,因此无人知晓。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在书中,展昭对官场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感念包拯的恩义,才留下来帮助包拯。另外,包拯去世时,展昭已年近70岁。
就算宋仁宗真的需要密探,也会找年轻力壮、身手灵敏的人,而不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
归隐山林,换言之,就是隐退。
离开朝堂,离开江湖是非,寻一处幽静之处,当一个普通人。
或许是山野农夫,或许是小康之家,总而言之,展昭放下了名利,更改了姓名,自此开始了隐士一般的生活。
这种说法,是真正意义上的隐退。
我认为,展昭大概率是归隐了山林,因为这种去向,更符合展昭的性格。
包拯弥留时,为何要让展昭消失?
我想,可以从2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展昭侠肝义胆、武力值爆表,可再厉害的人物,也敌不过岁月的刀。
在《三侠五义》中,展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3回。
这一回中,包拯上京赶考,在饭店偶遇道人和展昭。
在包拯眼中,展昭气宇轩昂,武生打扮,年纪在20岁左右。
“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这一年,包拯16岁。
由此可知,展昭大约比包拯大4岁。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生卒年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于公元999年出生,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64岁。
包拯是在弥留时嘱咐展昭隐姓埋名,此时的展昭,已经年近70岁了。
古人的寿命,普遍不长。
展昭是习武之人,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好,可70岁在哪个时代,都已经老了,不宜继续操劳。
因此,包拯让展昭归隐,一定考虑了他的古稀年华。
包拯,是出了名的青天大老爷。
在正史上,包拯弹劾过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对于贪官王逵更是弹劾了整整七次,最后一次还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在小说中,包拯同样不畏强权、公正廉洁、为民请命。
他不惧怕挑起宗室内争的襄阳王、反对当朝国戚庞吉、处置借放赈欺压和剥削百姓的庞昱……
在一桩桩脍炙人口的案件中,他早就已经将当朝权贵得罪了大半。
而展昭作为他的左膀右臂,也被权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得牙痒痒。
包拯心里很清楚,自己没被权贵报复,是因为宋仁宗信任他。
可皇帝信任他,未必信任展昭。
等自己去世,展昭等肝胆义士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为了护住展昭,包拯在弥留之时,仍然撑着精神,嘱咐他们隐姓埋名,别让任何人发现。
因为,此时离开,是一种自保的手段。
说实话,在功名利禄面前,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为何展昭就能消失得如此干脆呢?
其实,在小说中,展昭的消失,早有伏笔。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东西,有人执着于名利,有人执着于金钱,而展昭的执着,是游侠生活。
受影视剧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展昭是个一心为民除害、除奸臣、忠于朝廷的“御猫”。
可实际上,展昭的本意,并不是为朝廷效力。
他最向往的,是游侠生活,是路见不平就出手,不受朝廷约束,与人分忧解难的岁月。
《三侠五义》第11回,详细描写了展昭在进官场之间的生活。
他游山玩水,遨游名山胜景。
“自从土龙岗与包公分手,独自遨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
母亲去世后,展昭服丧百日,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老家人展忠处理。
而他自己呢?
他依旧游山玩水,遇见不平之事,还经常打抱不平。
“到了百日服满,他仍是行侠作义,如何肯在家中。一切事体俱交与展忠照管,他便只身出门,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
但父母的生养恩情,也无法牵绊展昭的行侠仗义之心。
由此可见,自由和侠义,是展昭最向往的事情。
热爱行侠仗义的展昭,之所以入朝为官,纯属被赶鸭子上架。
第二十二回中,包拯为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在天子面前举荐了他。
在这一回中,包拯细数展昭的功绩,提及金龙寺赶考、陈州放赈、庞吉花园破妖魔之际,展昭的功绩。
此外,包拯还特地夸赞了展昭的盖世武功:
“若论展昭武艺,他有三绝:第一,剑法精奥;第二,袖箭百发百中;第三,他的纵跃法,真有飞檐走壁之能。”
包拯很清楚,此时,天子就想要武艺超群之人。
他这么说,就是想要让天子对展昭感兴趣,为展昭进朝堂铺平道路。
当个好官,为朝廷效力,是包拯的毕生梦想。
他感恩展昭,便本能地为展昭铺路,只是,这并不是展昭所喜欢的。
当展昭得知,包拯为自己应下了圣旨,表现得并不怎么开心:
“展爷到了此时虽不愿意,无奈包公已遵旨,只是谦逊了几句:‘惟恐艺不惊人,反要辜负了相爷一番美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展昭遵旨,是顾及了包拯的情面,并非心中所愿。
后来,展昭通过测试,有了“御猫”的封号,还成了“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供职。
大家都来恭喜他,可展昭并不开心。
只是,皇权在上,他不能抗旨,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否定包拯。
第29回,展昭和丁兆蕙聊天,不自觉透露了心声。
展爷道:“兄台再休提那封职,小弟其实不愿意。似乎你我弟兄疏散惯了,寻山觅水,何等的潇洒。今一旦为官羁绊,反觉心中不能畅快,实实出于不得已也。”
……展爷道:“小弟从不撒谎。其中若非关碍着包相爷一番情意,弟早已挂冠远隐了。”
其实,展昭的归隐之心,早已有之。
只是,碍于情分,他跟着包拯一起出生入死。
如今,包拯去世了,他自然没有留下的理由,更不可能跑去当皇帝的暗卫。
在电视剧中,展昭一直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形象,似乎是个孤家寡人,没有爱情,也没有家庭。
但在《三侠五义》中,展昭是有妻子的。
第31回,丁家用激将法让丁月华与展昭比剑。
这场比试,展昭赢了,然后,丁母告诉他这是一场联姻比试。
此时,展昭不仅没生气,还很开心地接受了婚事,还互相换了剑,作为定礼。
“展爷到此时,方才明白。也是姻缘,更不推辞,慨然允许。便拜了丁母,又与兆兰兆蕙彼此拜了,就将巨阙湛卢二剑彼此换了,作为定礼。”
从书中的文字描述来看,展昭对这场婚事,还是很满意的,否则也不会这么利落地接受。
包拯弥留时,展昭年近70岁,书中虽没有对他的后代进行描述,但想必,已经娶妻的展昭,肯定已经儿孙满堂了。
展昭活得很清醒,也见惯了江湖险恶、朝堂风云。
他很清楚,包公去世后,展家便失去了护身的屏障,肯定会遭到权贵的恶意报复。
为了保护家人,展昭自然消失得干干净净。
展昭的消失,或许有人会说,是贪生怕死。
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展昭入开封府,协助包拯破案、斩杀贪官污吏,为的从来不是钱,而是侠义。
展昭出开封府,归隐山林,也只是恢复了曾经的江湖气。
他从未变过,一切随心。
我很佩服这样的展昭。
他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虽是包拯的下属,可两人一文一武,惺惺相惜,更是知己。
展昭追随包拯,追随的也不是这个特定的人,他追随的,是“侠之忠义”。
在展昭的身上,我看到了忠义两全,也看到了中国人敬佩的侠义精神。
《三侠五义》不是正史,是清朝人石玉昆对包公故事的总结汇编。
在这本书中,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都不是正史中的人物。
但我想,在包拯的时代,一定有这样舍生忘死、不为名利的人追随。
这些人,助力包拯铲除奸恶,却无法在正史上留名。
而展昭和公孙策,便是他们的合称。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Shen某某
展昭本无意于为官,自然听从了包拯的遗言,从此浪迹天涯,隐居在一个无名村里,潜心修炼人剑合一,天剑化身,臻致天剑心法,后终于开创了万剑归宗这一独门绝技,成为天下所有武林正道人士共同敬仰的精神导师,江湖人称他为——“无名”。后来他又领悟了另一心法“中华傲诀”,便是我们后人所称的“华英雄”。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上海出现跑马厅后,他再次改名为马永贞,贩马来沪,定居上海。当时在上海卖艺授徒时有一西洋力士,号称“无敌”,在上海滩横行霸道。为长中华民族志气,灭洋人威风,他与洋人比武较量。先比手力,都能击断两块石板;后比腿力,都能打断12根木桩;最后比赛拳术,马永贞先用闪、展、腾、挪之法与洋力士周旋,接着使用出进步、连环步的技法,用两只手往洋力士脸前一影,转身便走。洋力士以为得计,随后赶来,马永贞立即返身用玉环步、鸳鸯腿猛向洋人踢去,将洋力士踢得倒退数步之外摔倒在地,十分钟后才站起来。洋力士踉跄着离开赛场,第二天便死去。此事轰动上海滩,中外惊愕。后来上海出版了马永贞传,世人争相购买,互相传阅,颂扬说:“马永贞是中国之精英”,“中华民族之俊杰”……然时光荏苒,他已经退出江湖多年,现在惠州建立了一座劲家庄,潜心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谷物类健康食品的现代化企业…………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luxialxx
在《三侠五义》以及诸多小说故事中,包拯和展昭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当好的,算得上是莫逆之交,展昭在包拯办案的过程中为其保驾护航,而包拯则是为展昭提供了一个伸张正义以及施展抱负的平台,两人相辅相成,创造了诸多传奇故事。
可以说包拯和展昭算是拥有相同思想以及抱负之人,所以他们共事期间才会那么和谐,奈何就是这么好的搭档,最后依旧难逃天各一方的命运,在包拯去世前,留给展昭一句话,包拯去世之后展昭就隐退江湖了,这是为何呢?
包拯去世前究竟对展昭说了什么话?展昭从小勤练武艺,再加上为人比较正直,因此长大后就成为一个喜欢为民除害的侠客,在当地小有名声,人们都称他为“南侠”,在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下,展昭得以认识包拯,当时的包拯还是一个怀着满腔热血上京赶考的少年。
根据诸多小说的记载来看,当时包拯的年龄大约在16岁左右,而展昭则可能比包拯年长四岁,因为书中记载包拯见到展昭之后,认为展昭侠肝义胆,看起来大约二十岁的样子,由此可见,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应该算是同龄之人,和电视剧中的情节有所差别。
至于说为何包拯会和展昭相识,并且从此以后成了莫逆之交呢?这就需要讲到当时包拯遇到的一件大事了,包拯住在金龙寺中,结果遇到图谋不轨的和尚,他们想要谋财害命,幸亏展昭及时出现,从他们手中救下包拯,正是这次救命之恩,让包拯和展昭熟识起来。
两人相识之后,经过一番交谈,更是对彼此的抱负相当认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后来的路上,展昭一直都暗中保护着包拯,才确保包拯能够安然无恙地入京赶考,并且最终顺利考完试离开。
这次考试后,包拯和展昭暂时失去了联络,展昭继续在民间行侠仗义,包拯则安静地等待考试结果,不久后,包拯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包拯终于考中功名,从此能够入仕为官,就在这个时候,包拯想起了入京赶考途中的侠客展昭,从而就向皇帝推荐了展昭。
展昭本身根本就不想入仕为官,可是在包拯的推荐以及诸多劝诫下,展昭最后还是被皇帝封为御前带刀侍卫,特赐“御猫”称号,让他留在开封府追随包拯一起办案。事实上当时展昭之所以愿意留下来,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拯的抱负和他比较相似,从而让他觉得帮助包拯办案,实际上也是一种伸张正义以及除暴安良的不错方式。
有了展昭等人的帮助,包拯在开封府办案期间,可谓是如有神助,不管遇到多少麻烦,他总能化险为夷,除了“狸猫换太子”一案中,包拯差点就被八贤王的亲生儿子设计陷害而死外,其余的时候包拯等人都是比较安全的。
经过狸猫换太子一事后,包拯内心其实还是对开封府的其余成员有所担心的,所以在包拯即将去世之际,他就找来展昭,并且留给展昭一句话,包拯告诉展昭:“我死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有了包拯的这句话后,展昭等人也意识到了身边的诸多危险,所以在包拯去世后,展昭以及公孙策等人就退隐江湖,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从此以后江湖上再也没有了他们的故事。
现在问题来了,为何包拯要对展昭说那样一句话,展昭等人听完之后又为何选择隐退呢?其实这一切早在之前发生的事情中就有了答案。
展昭为何退隐江湖?展昭这个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人,他一生行侠仗义,喜欢为民除害以及伸张正义,对官场上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同时也不熟悉官场的各种尔虞我诈,所以经常会被他人利用,比如在狸猫换太子一事当中,展昭以及公孙策就被八贤王的亲生儿子利用了,要不是当时有包拯存在,那么这件事情后果将会相当严重,不过就算有包拯存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也差点导致开封府全军覆没了。
鉴于这样的经历,包拯对开封府中的其余幕僚,自然很是担心,尤其是展昭这种侠义之人,包拯就更是担心了,包拯从入京赶考结识展昭以来,两人已经合作了几十年,包拯对展昭的了解比其余人更加透彻,他明白像展昭这样的人,一旦自己去世后,处于尔虞我诈的官场环境中,必然会惹来杀身之祸,正是考虑到这些事情,包拯在临终前才会专门交代展昭,叫他以后退隐江湖。
那么为何包拯留下一句话后,展昭就果真退隐江湖了呢?其实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展昭本来就对入仕为官不感兴趣,之前在介绍包拯和展昭之间的莫逆之交时,我就说过一点,展昭是在包拯的推荐下才入仕为官的,当时他其实并不想入仕为官,只是因为包拯这个人,展昭才勉强答应下来的。
现在包拯去世了,展昭已经失去了继续当官的动力,继续留在官场,展昭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处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展昭自然没有必要继续留下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了,退隐江湖毫无疑问才是最佳归宿。
第二个原因是经过这些年的事情后,展昭自己也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尤其是狸猫换太子一案,差点开封府所有人就完蛋了,之前还有包拯这个顶梁柱存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可以靠着包拯摆平,现在包拯去世了,危险越来越多,基本上也没有人能够摆平了,继续留下无疑就是等死,还不如离开官场,隐姓埋名安然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呢。
第三个原因是包拯去世之际,其实展昭也已经年迈了,包拯和展昭相识之际,包拯16左右,展昭则是20左右,包拯去世时已经63岁,要是按照展昭大包拯四岁的情况来看 ,当时展昭已经是67岁高龄了,在宋朝时期,这样的年龄绝对算得上高龄了。
展昭已经如此年迈,他自己也明白大去之期不远矣,所以更加不会贪恋官场权力,只想早早回家养老,安稳度过人生最后岁月了,要是展昭当时年仅三四十岁,也许思想和观念还会有所不同,可是展昭已经六七十岁,断然不可能对官场有任何留恋,退隐江湖无疑是最正常的选择了。
结语展昭和包拯之间的传奇故事,主要来源于《三侠五义》等民间故事,虽然正史上确实存在包拯这个人,可是展昭等人是否在正史上存在过,则没有什么充足的史料证明了,因此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而非正史!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yiukigo
展昭作为包拯的主力护卫,匡扶正义,辅佐包拯惩恶扬善。直到包拯弥留之际告诫展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碍于你职业的原因基本都是与人交恶的工作,我若在世你可平安,如今我即将西去,你要尽早远离世事才可全身而退”。于是,展昭在听完包拯的告诫之后便从此退隐江湖,不再过问世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凌兰
包拯临死前究竟对展昭说过什么话没有任何文学作品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得出包拯想说的话,包公一生宦海沉浮虽然身为开封府尹以及当朝宰相这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重臣,但是在表面看似风光无限、荣华富贵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包拯是有名的忠臣,刚正不阿被人称之为包青天。包公的正直注定会得罪朝廷奸臣的既得利益,比如太师庞吉就是包拯的死对头,整天在皇上四帝仁宗面前进谗言试图清除包拯这个阻碍自己攫取利益的绊脚石。因此,包拯一面要处理繁重的公务一面要跟朝廷奸臣斗智斗勇,另一方面还要预防皇帝听信谗言对自己下毒手。可以说包公为官多年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然于胸,他凭着自己高超的智慧确保自己安然无恙,虽然厌倦这样的生活但是为了匡扶社稷也只能硬挺着。
包拯深知自己一生清廉不与奸臣同流合污,自己活着的时候奸臣们对自己无可奈何。但是倘若自己一旦离世,自己身边的人失去了庇护的靠山必将会受到奸臣们的打击。尤其是像公孙胜与展昭这样的得力助手更是会受到奸臣与邪恶势力的打压,因此包拯在临死前对展昭最有可能说的话大概是:伴君如伴虎,官场险恶,不如早日归隐以免受到奸臣陷害诸如此类的劝诫之语。
事实上展昭对官场生活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之所以担任开封府四品御前带刀护卫纯粹是看在包公的面子上。展昭本是一名自由自在的江湖游侠,以行走四方行侠仗义锄奸扶弱为本职,他并不缺朝廷那几两银子的俸禄。在包公未成名之前以及进入仕途之后展昭曾经多次救过他的性命,两个人可谓是莫逆之交。
包公入主开封府之后深感展昭对自己多次救助之恩,觉得展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包公多次邀请展昭加盟开封府与自己一同匡扶正义。展昭作为江湖中人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从内心里不愿受官府的约束但终究还是盛情难却最终还是来到了开封府辅佐包公。
包公对展昭的到来非常高兴也非常重视,他亲自向皇帝推荐展昭,这才有了展昭耀武楼献“三绝六巧”,获封四品御前带刀护卫的故事。展昭虽然进入官府但他对官场生活并没有任何兴趣,他主要是看在跟包公的情分上保护包公的人身安全。
换句话说包公在官府,展昭就在官府,包公一旦离任或者逝去展昭会毫不留恋地远离官府重回江湖。因此无论包公给不给展昭留下遗言,展昭都会义无反顾选择离开。再者说《三侠五义》中展昭和包公年龄差不多,包公还是赶考的举子时展昭就已经是年轻侠客了,他们俩谁先逝去还不一定呢!
总而言之,展昭眼里只有包公而没有官府,包公不在了,展昭注定会决绝离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麦兜打群架
,人就是江湖。
包拯断案如神、公正严明、刚正廉洁、不畏强权,因此得罪不少的权贵以及坏人。他们时刻都希望能扳倒包拯,把包拯送进监狱,并且让包拯归西。
包拯因为冤枉被抓,这说明背后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包拯都保不住了,展昭未来肯定也会被牵连和清算的,这是必然的。
所以,包拯为了保护展昭,为了感恩展昭对自己的付出,劝展昭隐退,退出这个江湖,未来的包拯再也保护不了展昭了,因为包拯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而在包拯身边这么多年的展昭,看到包大人都保护不了他自己,肯定也对当时的朝廷失望了,于是就离开了。
木茶果
其实展昭是因为突破了元婴期的修为,已经无法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他就直接飞升到了上界,等他飞升之后才发现,元婴期的修为原来是最低的,连猪狗都不如。于是展昭又开始在上届进行苦修,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同样来自地球的女子,两个人一起修炼,成为了道侣,但是有一天,展昭一不小心误杀了饿狼帮的少主,夫妻二人遭到了恶狼帮的追杀,幸亏在关键时候,展昭的修为又得到了突破,然后他突破到了化神期。可即便是如此还是打不过对方,于是夫妻二人再次隐居。一直在暗中苦修。
终于在数年之后,两个人的修为一起都突破了,达到了金仙期,于是她们再次飞升,可是他们上去之后发现修为还是最低的……
ljm395093853
包拯(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历任江宁、开封等地知府。1061年为枢密副使,卒于位,谥孝肃。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等为之敛手。展昭自幼习武,武功高强,一身的忠肝义胆,被江湖人称为“南侠”,他和包拯原本不认识,但是在包拯进京赶考途中,惨遭劫匪的勒索,手无寸铁的包拯在这些无赖面前是无计可施,展昭看到后出手相救,因此二人便相识,从而成了莫逆之交。
包拯就和展昭说过一句话包拯:听我一句话,我死后,你一定要退隐,最好一夜消失,不让任何人知道。展昭在官场也就失去了靠山,他本来就不想入朝为官,再加上跟随包拯办案这么多年,得罪过不少权贵。
包拯死了之后,肯定有很多人会找他的麻烦,所以展昭就选择辞官浪迹天涯,潇洒地过完这一生。
椰菜娃娃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因为包拯死了,没有人可以保护展昭,加上跟着包拯得罪的人太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隐退。
起因
要是说到展昭一定会把他和包拯包青天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每次包拯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南侠展昭就会出现救他于危难,就说明他武功高强,基本上很少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也是为什么他可以保护包拯的原因了。
性格
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展昭是一个刚直不阿和有着悲天悯人的一代侠客,同时他还会除暴安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神,还是最讲义气的大侠,百姓都很拥戴他的和爱戴他了。这样下来他也得罪了很多人。
包拯过世
展昭是跟随包拯的,只要看到包拯就一定会看到展昭,展昭是辅佐包拯惩恶扬善和匡扶正义的,所以包拯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心里放不下自己的兄弟,就告诫展昭:“人只要在江湖上就会身不由己,你和我的工作都是为了百姓,但是在一些人眼里,我们就坏了人家的好事,也可以说我们的职业都是与人交恶的工作,我还在就没有关系,我可以保护你,但是我走了之后,你尽量不要留恋朝堂的权力,赶紧隐退”。
所以展昭听了包拯说的,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开始退隐江湖,不再出来了。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一下,历史上是没有展昭的记载,有也是传说,但是按照展昭的为人以及性格,没有包拯在,他可能会给其他人陷害,还会送命,所以展昭听了包拯的话隐退,也平安度过了自己的下半生。
Rayna
据我分析,展昭是演义小说杜撰出来的侠士。历代上根本没有这个人物。演义小说,缘于包丞确实在历史上有此人。历来被广大人民所称颂,刚直不阿,除暴安良,是人们心中崇拜的偶像。因此,就成为小说家,塑造小说的对象。围绕包公,你写什么能吸引人?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即突出包公判案水平,又要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凶险叠加,还得妙趣横生,充满传奇色彩。作者知道人们爱看什么故事。因此笔下便构勒出众多德艺双馨,栩栩如生的江湖义士。以致于编成平书,天下传唱。说包公临死劝说展昭归隐那些话,纯属臆造。连展昭都是虚拟人物,哪有留话一说。所以说,历史是可信度高的。小说就是小说,都情愿他存在,也是人之常情。
獨誏
包拯仙逝前对年迈的展昭,掏心窝说了一段话,从此江湖再无南侠
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关于包青天和他身边展护卫有关的影视作品,两人之前深厚的情义成为了世间典范。然而根据正史上的记载,以及一些民间的传闻,包大人在自己快要仙逝之前,对展昭非常严肃地说过一段话,随后包大人离世,江湖上就再也没有了展昭的身影。
这位被大家称之为南侠的江湖高人,就这样人间蒸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两人到底又说了些什么呢?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他们相识开始说起。
展昭四救包大人,情谊根基建立,展昭拿到“编制”展昭在遇到包大人之前,就已经有了三侠名号,两人相遇时包拯应该16岁,找找要比他大4岁,所以在20岁左右。按照古人的年龄推算,20岁能够在江湖闯出名气,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当时青涩的包拯进京赶考,不得不说,他这个运气是真不行,去个金龙寺,被恶僧打了,展昭看不惯,上去把他给救了。好不容易从寺庙逃出来,没走几步路,遇到劫匪了,被追的屁滚尿流的时候展昭又出现了,对着劫匪一顿输出,把包拯救了。
随后认为去到了太师府就已经安全了,谁知道这里竟然有刺客想要背刺,展昭再一次出现将其解救。奇妙的缘分让两人“在一起”了。包拯在获得功名之后,直接引荐展昭,让其成为了皇宫的御前四品护卫,专门在开封府工作,获得了官方的编制,也有了官赐绰号“御猫”。
展昭这样的侠客对于这样的功名,一向不感冒,但是他看中的是包拯的一身正气,并且也不想让这么对自己胃口的好友,在皇上面前为难,就选择接下了这份公务员工作,谁知道在此之后,沉迷工作,无法自拔。
多年的时间里,展昭多次拯救包拯于水火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有勇有谋和忠肝义胆。按照道理来说包拯被展昭保护了大半辈子,展昭年老之后也该到了退休的年龄,按照他的功劳,拿着那时候的退休金,应该也能安享晚年了。为什么包拯死前说了一段话,展昭就消失了?
包拯要展昭离开江湖,他为何这么说按照正史以及很多演义作品的记载,包拯死前对展昭说:我希望我死了之后,你要赶快离开,从此之后再也不要出现在江湖上了!要知道展昭可是南侠之一,就让他这么离开江湖是不是有些太难为展昭了?
其实不然,包拯的这句话,有很多潜在的意思在其中,两人都是高智商人才,做了这么多年朋友,当然一说就懂。
第一种猜想,包拯作为一个朋友和上司,内心体恤下属,他知道展昭的工作很辛苦。之前说了,展昭的年龄要比包拯大4岁,包拯在公元1062年离世,享年63岁。这样推算的话,展昭也到了67岁的年纪。
如果放到现在67岁,也不过就是从工作岗位退休没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宋代的百姓来说,这算是长寿了。所以展昭已经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了,处于古稀之年,应该休息了。
但就算是退休休息,为什么还要退出江湖呢?这就要提到第二种猜想,那就是包拯在朝中的护卫,以及当时官场上好人难做的状态。包大人作为一代名臣清官,对百姓掏心掏肺,获得好评无数。
但要想成为一名绝对意义上的清官,那就需要得罪一些官场上的恶人,自古正邪不对立,更何况是在动荡的北宋时代。包大人的清誉,加上在皇上眼中的地位,让朝中很多心怀不轨的官员不敢动他。
作为包大人的护卫,展昭的待遇就不同了,他抓过很多朝中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间接地得罪了一些人,包拯不敢动,动动展昭,发泄一下心中怨气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包大人这棵大树要倒下才行,包拯仙逝了之后,就是他们动手的好时机。很多人说展昭这么厉害,普通人怎么可能伤得了他?要记得,当时的他已经67岁左右了,正所谓拳怕少壮,面对那些年轻的刺客,我想一把年纪的展昭还是很难去应对的。
而且展昭保护包拯这么多年,多次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必然受了很多伤,这些伤也会降低展昭的战斗力。包拯也是为了他的性命考虑,希望自己做官的时候建立的仇家,不要对展昭开刀。这是对于展昭的关爱,但还有一个说法,包大人真的就没有在为自己考虑嘛?
包大人的这段话,可能也是一个请求包大人为什么让他消失?放弃南侠和御猫的身份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头衔太大,反而不好行动,当这些头衔消失之后,反而“自由”很多。
包大人虽然一生建立功绩无数,但他的家人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展昭不卸掉自己的名头,第一展昭自己危险,第二包大人的家人也会有危险,南侠的消失,可能就是为了暗中保护包家人。要知道包大人的长子包繶在刚刚成为太常寺太祝,还没有走马上任就病逝了,而就在没有几年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包大人的长孙包文辅在5岁的时候也早夭了。
当时的展昭可能已经因为年迈去世了,虽然历史记载上是病逝,但也有一些野史中,甚至一些借鉴了一些历史文献的电视剧,勾画了有奸贼迫害包大人后人的剧情场景,这也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实存在。
小结包拯在自己病逝之前就不断表示,要让展昭离开江湖,从此隐姓埋名。好一点的情况就是认为展昭太辛苦了,希望他能够开心轻松地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
坏一点的情况,就是包大人做了一辈子好官,有很多的仇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对包大人的家人和展昭下手,但是死了之后,后人和年迈的展护卫就面临着诸多威胁。这也许就是包拯死去之后,江湖再无南侠的原因。
palladiosh
历史上忠臣都有良将相伴,包拯之所以能“明镜高悬”明察暗访的办案,与他手下几个得力的干将无微不至的保护不无关系,要不然早就会落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包拯文有公孙策相助,武有展昭护卫,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只要是心中所想的事情几乎都能实现。以包丞相所在的开封府为例,从安全上来讲,是个官府衙门,一般的宵小之辈也不敢打他的主意,但凡打他主意的人,往往都是高来高去的江湖人士。
开封府不说是铜墙铁壁也差不多,展昭贴身护卫包拯安全,内卫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外围有董平、薛霸、李贵、娄青,这八个好汉。包括展昭在内都是被包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心甘情愿的当做下人,来供包拯驱使,而包青天也把这些江湖好汉当做朋友和亲人相待。
展昭有南侠之称,御猫之名,足见其武功厉害,即使如此包拯在办案过程中也是屡屡遇险,最终能化险为夷的也就是身边这些护卫,舍生忘死的鼎力相助。所以,在包拯弥留之际,肯定会为这些人以后的出路着想,毕竟作为包青天一生嫉恶如仇,深知官场险恶,而自己又开罪了不少的达官贵人。
展昭并非是官场中人,之所以帮助包拯也是间接地履行自己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大侠本分,既然包拯不在,展昭归隐山林也是很正常不过了。
优雅的刺猬
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就那么几个。忠义无双的将领也就那几位。有名清官的出现都是和有名的无双将领错开的,要不然,奸臣,匪徒,都要被杀的,哭爹叫娘。不管是清官,还是无双将领,没有一个容易了的,这样的人,大部分当官的,都不喜欢。皇帝对这俩种人,是有爱又恨。爱是清官无双将领都是真心替皇帝分忧,恨是皇帝的某些事情,他们要管管。不会拍皇帝马屁。
骄傲的超人
包拯在临终前的确嘱咐了展昭,之后展昭消失了,但展昭只是消失在庙堂,包拯绝对不是劝展昭归隐山林,他是让展昭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惩奸除恶报效朝廷,造福百姓!展昭遵从包大人的遗愿流落江湖查访惊天巨案!
包拯在嘉佑七年接到了一桩大案,正欲查访此案却一病不起。
挨了两个月包拯已然油尽灯枯,临终前他将展昭叫到卧榻前,悠悠地说道:“展护卫,你我相识多年,包拯对你十分倚重,人终有一死,包拯并不在意。之前陶家那桩大案始终是包拯的心病,皇上仁厚不愿深究,但我希望你能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言罢包拯气若游丝,展昭一直守在身边,过了两盏茶的功夫,包拯终于仙去。
展昭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他对着包拯拜了三拜感激知遇之恩。翌日众人拜祭了包拯,展昭则为包拯守灵三日,之后继承包拯遗志,流落江湖继续查探大案,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展昭承包青天遗志勇破豪绅话说包拯放不下的案子正和江州陶家有关。这陶家先祖大有来历,他是宋太祖旧部,当年跟着太祖东征西讨,打下四百军州。
陶家因陶家先祖追随太祖有功而世受荣宠,几与皇亲国戚无异。
到了仁宗时代,陶家老爷陶顺天更是做过仁宗的老师。
这陶顺天仗着祖上余荫和帝师的身份横行江州,莫说是寻常百姓,就是当地父母官面对陶顺天时也是唯唯诺诺,一来是忌惮陶家的身份,二来陶家有宋太祖御赐龙袍和太祖画像。
陶顺天还有三个儿子,人称“江州三虎”。
大儿子陶仁,生的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善使一把大环刀,年轻时曾与人争斗,被众人围攻打瞎一只眼,陶仁发了狠将众人尽数打死,当地官府不了了之。
二儿子陶勇也是好武之人,兵器是两杆短枪,陶勇少时曾游历江湖,遍访名师,两杆花枪使得出神入化,出手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三儿子陶智有肺痨,粗通些武艺,善发暗器,是陶家智囊,人称赛诸葛。
陶家三子豢养了一批打手,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当地父母官都要听命于他们,江州百姓敢怒不敢言。
百姓苦不堪言,有听闻包青天之名者便上开封府状告陶家人。
陶家身份特殊,案子报到开封府之后包拯不敢怠慢,当即回报了天子,天子一来并不知道陶家恃宠而骄横行霸道之事,二来碍着陶家的身份不愿深究。
包拯据理力争天子才允许包拯查办此案。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包拯接手案子不到七日便突发急病,之后卧床两月不治身故。
包拯身故之后仁宗更加不愿管这案子。
因此展昭便装到江州查访,展昭首先到江州府衙拜访当地父母官,此人虽然胆小但并不与陶家同流合污,只是陶家势力太大,父母官敢怒不敢言,他虚以委蛇暗地收集了许多证据。
展昭亮明身份之后,父母官立刻将陶家犯案卷宗呈于展昭观看,展昭直看得咬牙切齿。他与父母官定下一条计策。
父母官大肆宣扬自己已经掌握了罪证,扬言要去京中状告陶家。当夜陶家三虎身穿夜行衣来到府衙,他们要刺杀父母官,这种事他们之前也做过,可谓轻车熟路。
陶家三虎来到父母官床边一通攒刺,突然发现床上并没有人,三人情知中计,急忙奔出卧室。不想外面耀眼生花,二十多个捕快打着火把围在房外。
展昭走到近前,淡淡地道:“几位,还不束手就擒,非要展某动手不可。”陶家老大心中一惊,便道:“展某,阁下难道是侠展昭不成?好好好,我们兄弟正要领教一下高招。”说罢,更不言语,三人直奔展昭而来,一出手便是杀招。
初时展昭舞剑花护住全身只守不攻,十五招招一过,展昭看透三虎招数,转守为攻,他用小巧身法在三人当中穿来叉去,犹如一人化身数人,三人只瞧的眼都花了,哪里抵挡得住,再拆十招,三人兵器皆被打落,束手就擒。
次日升堂,三虎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陶顺天听到消息吓得一命呜呼。展昭将三人罪状卷宗带回京里呈给仁宗,仁宗一看之下触目惊心,叛三人秋后问斩并查抄家产,查没家产一事由展昭亲自督办。
经此一事,展昭在江州威名远播,百姓都赞他为民请命,可称展青天!
展昭奉命抄没陶家家产,发现另一秘密,引出案中案查抄陶府当天,展昭亲自督办。当日他进入陶府宝库四处查看。突然展昭发现墙上一烛台有异,其他烛台上都有些许灰尘,唯独那个烛台上干干净净,似乎常常有人擦拭。
展昭伸手去摸烛台,发现烛台似乎是个机关,他朝左转动,烛台纹丝不动,变换方向,墙上轧轧之声响起,露出一个暗格来,里面放了一只小箱。
展昭捧出小箱,展昭轻轻扭动锁头,锁头应手而断,箱子里并无金银珠宝,只有一卷羊皮纸。
展昭将羊皮纸拿到灯下细细观看,越看越是心惊,原来这是后周柴氏后人柴芳写给陶家的密函,柴芳恼恨宋太宗占他柴氏江山,欲联络陶家一通谋反,应允事成之后陶家封侯拜相。
这柴家正住在京城,陶家的案子惊动了仁宗,柴芳必然知晓,说不定他会做不利于仁宗的事情,当下展昭收好羊皮卷,将一应事务交给当地父母官,自己挑了几匹好马星夜往京城去了。
柴氏后人柴芳发难,展昭为查案深入民间展昭火急火燎地赶到了京城,城门处正在戒严,展昭心道不好,他在城门亮明身份,军士多有认识展昭的便即可放行。
展昭进宫觐见,见仁宗无恙才放下心来。原来前两日有刺客闯入禁宫行刺仁宗,多赖侍卫死命保护,有惊无险。
展昭怀疑此事正是柴芳所为,他呈上羊皮卷并说出心中猜想,仁宗呆了半晌,说道:“我大宋待他柴氏仁至义尽,没想到柴芳竟包藏祸心,展护卫,朕命你将柴芳缉拿归案,柴芳毕竟是柴氏后人,你不可伤他,太祖有命,柴氏纵然有罪,祸不及家人,你不可难为无关之人。朕要亲自审柴芳。”展昭领命而去。
此时柴府中一切如常,柴氏到这一代有两个男丁,长子柴天,次子柴芳。柴天见到展昭后十分平静,倒似已经料到一般。
展昭尚未开口,柴天便悠悠地道:“展护卫,我早知你会来此。我劝我弟不要异想天开,做个富家翁已然足矣,他却总不肯听,常常自己练习武功,结交绿林人物。他谋反之事我早已得知,无论如何他总是我同胞兄弟,我不忍心告发于他,但我也不曾参与此事。此时他已不在府中,展护卫不信可以进府搜查,若是无法交差便把柴天抓去便了。”
展昭见柴天仪表不俗,态度诚恳,不似作伪,便道:“不必了,在下自然信得过王爷。”说罢匆匆进宫回报仁宗。
仁宗听罢思量半晌,说道:“柴芳毕竟是柴氏后人,无论生死朕一定要见到他,展护卫,你勿辞辛劳,替朕走一遭,天涯海角,总要找到他。”展昭领命而去。
自此展昭开启了一段流浪之旅。展昭最初在市井寻找柴芳,这柴芳竟似蒸发了一般,展昭寻访了三年也不见丝毫踪迹。
展昭不辞辛劳远遁江湖,终见柴芳踪迹。柴芳是个武痴,极有可能混迹江湖,但展昭最初觉得柴芳养尊处优,过不惯漂泊生活,应该躲在哪个州府里,直到三年寻找未果才将目光转向了江湖。
展昭先是南下,其时江南明教势力正盛,教众上千,教主步天鹏武功卓绝,柴芳有意恢复大周,倒极有可能去投靠明教。
展昭凭着人脉来到了明教总坛,教主步天鹏久闻展昭大名,见到展昭到来更不答话,飞身直扑到展昭身前。步天鹏攻势凌厉,忽抓忽拿,忽拳忽掌,极尽变化之能事。展昭则以静制动,验收门户,他此来并不想结怨。步天鹏变换了几种上乘掌法展昭依然抵挡得住。双方翻翻滚滚拆了二百招不分胜负。
步天鹏率先退开,他一拱手,道:“得罪了,南侠展昭果然不凡,不知展大侠到此有何贵干。”展昭还礼,说道:“在下想打听一个人,不知步教主可听过柴芳这个名字。”步天鹏哈哈大笑,:“听过,柴芳来过我教总坛,此人武功颇为了得,只比你我逊上一筹,他曾力邀我帮他复国,步某不愿为他人驱使,便赶他走了,展大侠可信得过步某?”
展昭心中失望,却不动声色,他说:“展某自然信得过步教主,打搅了,就此告辞。”
此后展昭走遍名山大川,拜访各大门派依然找不到柴芳踪迹。其时仁宗已死,已到宋神宗年间。展昭年事已高,他没有气馁,他要给自己一个交待。这年他到了武夷山中,碰到了北侠欧阳春,二人神交已久,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展昭谈及自己多年寻找柴芳未果,欧阳春却提供了一条线索。
江湖中出现了一个神秘门派逍遥派,掌门叫做逍遥子。欧阳春曾见过这个逍遥子,逍遥子气度雍容华贵,不像江湖中人倒像皇亲贵胄。这逍遥子行事诡秘亦正亦邪,欧阳春担心他为祸武林特地来武夷山中的黄岗山会他一会。
听罢这个消息展昭眼中放出光来,追寻了几十年,终于见到了曙光。二人在武夷山中休息一夜养足精神,第二日清晨便往黄岗山而来。走到黄岗山顶已到正午。这逍遥子正在山顶等候。
展昭和逍遥子一照面,二人都吃惊不小,原来这逍遥子正是失踪多年的柴芳。当年柴芳入宫行刺失败便远遁江湖,起初他结连江湖好汉意图复国,但草莽中人没人愿意参与此事。柴芳心灰意冷便游历天下,后来碰到逍遥派掌门御风子。这逍遥派收徒规矩十分奇异,不看人品不看根骨只重相貌,柴芳俊雅不凡,御风子看了十分欢喜,当即要收柴芳为徒,柴芳本事武痴,当下便磕头拜师。
其后几十年柴芳学会了逍遥派的不老长春功、北冥神功、天山折梅手等上乘武功。这不老长春功十分神奇,柴芳修炼之后竟然青春常驻,还是当年模样。
逍遥子旋即镇定自若,他淡淡地说道:“展护卫,没想到你如此执着,仁宗已死,你也双鬓花白,何苦再找寻于我,逍遥子也看破红尘,前尘旧事已成过眼云烟,如今世上已无柴芳,只有逍遥子,你且下山去吧。”
展昭自是不信,他对欧阳春说道:“欧阳兄,此事与你无关,你且在一旁掠阵,展某自行与他了断,倘若展某武功不济被他杀了,你帮展某收敛尸首便了,不可找逍遥子报仇。”欧阳春点了点头。
展昭摆开架势,如临大敌,逍遥子却好整以暇,展昭施展生平绝技疾风骤雨般攻向逍遥子,此逍遥子心无旁骛修炼几十年武功早已匪夷所思,展昭如何奈何得了?三十招一过,展昭要穴被制。展昭没有恐惧,反而觉得自己可以解脱了,不想逍遥子却缓缓放了手。他淡淡地道:“展护卫,逍遥子如今已无心荣华富贵,还望你高抬贵手,放我一马,从今往后逍遥子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伴,了此残生。”
展昭到此方始相信柴芳确已大彻大悟,展昭此时内心也空明澄澈,他将宝剑一抖,剑身断成数截,他对欧阳春说道:“欧阳兄,展某心愿已了,就此别过。”说罢仰天大笑而去。
从此江湖上再没人见过南侠展昭,展昭隐姓埋名来到少林寺落发为僧,他不愿入达摩堂,而是情愿去看守藏经阁,从此藏经阁多了一位武功卓绝深藏不露的扫地老僧,其后这位老僧精研佛法武功突飞猛进,后来还化解了江湖上一大恩怨。
ll11090713
无论是《三侠五义》的原著还是各种续书、同人文,甚至狗尾续貂之作,都没有所谓的“包拯临终对展昭说了什么话使得展昭隐居”这种桥段。
这个问题充满了引导性,相信至少八成人看到后的反应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什么包拯让展昭隐姓埋名,不能透露行踪。然后煞有介事的一顿分析,原因无外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得罪的人多,他死了之后展昭必定是报复的对象,只有从此消失才能保平安之类的话。
看似有理,其实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把我的观点放在最后,先驳斥一下这种不符合原著人设、误人子弟的言论。
对“隐姓埋名”理论的驳斥我们首先要清楚在《三侠五义》原著中包拯和展昭的人设是怎样的。
包拯乃是上界文曲星临凡,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得公孙策献计,得“御铡三刀”,有先斩后奏之权,从此成了还天下以朗朗乾坤的包青天。
正是这样的包拯,才让出身江湖的展昭、五鼠倾心佩服,在包拯得坐高位之前,展昭就屡次救其性命,后来七侠五义几乎全部成了保护包青天的“卫士”,在他们的眼中,包拯的性命比他们要重要的多。
展昭虽然性格比较随和,但他身上不乏江湖中人的快意恩仇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在他出仕的那一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归附开封府的陷空岛五鼠同样如此。
也就是说,在包拯和展昭的意识里,从来没有将那些黑暗中的恶势力当作威胁,因为无惧!这样的包拯不可能在弥留之际说出让展昭隐姓埋名、归隐保平安的混账话,说句通俗点的,包拯骨子里就认为“任何恶势力都是纸老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让展昭去躲、去避,真要说也是让展昭继续发光发热,保护下一个“包拯”。
另外,展昭好歹也是堂堂南侠,天下第二高手,就算老了也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让他隐姓埋名保平安,还不如直接战死来的痛快,因为这样做不仅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同样也让包公的名声蒙羞,难不成包公和开封府此前的所作所为都见不得人吗?不然包拯死了,展昭为何不敢堂堂正正的告老还乡?
所以说,包拯真正能够做到不畏强权是因为他觉得无论什么也胜不得“公理”,只要有公理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他的意识中就没有那些畏畏缩缩的念头,自然也就不会提醒展昭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而展昭从出仕的那天就做好了和包公共同面对一切的打算,加上他艺高人胆大,怎么可能去做“缩头乌龟”?要知道《三侠五义》原著的设定和狗尾续貂的白眉大侠是不同的,堂堂南侠展昭,会怕到隐姓埋名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包拯活着的时候得罪的人确实很多,无数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正是因为展昭等人将开封府守得固若金汤才让那些奸佞小人不敢轻举妄动,而并非因为包拯位高权重保护了展昭。所以包拯死不死对展昭的人身安全来说没什么区别,甚至活着的包拯才让展昭他们更不安全,毕竟没人会去行刺死人,展昭等人也不用保护已经入土的包大人。
或许这里会有杠精提出,权势啊、官场啊,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包拯在世时对于这些出身草莽的江湖义士也是一种束缚,他们不仅要保护包拯的安全,同时也需要在做事时留几分余地,避免包大人难做。如果包拯死了,他们哪里还有这些顾忌?为了泄私愤残害这些出身江湖的草莽,只有脑袋烧坏了才会这么做,阴谋家们可没有一个是吃素的傻瓜,就不怕他们一走了之然后隐在暗处随时报仇吗?
所以那些认为包拯多年来得罪很多人,怕死后遗祸展昭而劝其归隐的说法纯属毫无逻辑地想当然,说难听点根本就是瞎扯淡。
包拯与展昭包公正在纳闷,又见从外进来一人,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因此立起身来,执手当胸,道:“尊兄请了。能不弃嫌,何不请过来彼此一叙?”那人闻听,将包公上下打量了一番,便笑容满面,道:“既承错爱,敢不奉命。”包兴连忙站起,添分杯筷,又要了一角酒、二碟菜,满满斟上一杯。包兴便在一旁侍立,不敢坐了。包公与那人分宾主坐了,便问:“尊兄贵姓?”那人答道:“小弟姓展名昭,字熊飞。”包公也通了名姓。二人一文一武,言语投机,不觉饮了数角。展昭便道:“小弟现有些小事情,不能奉陪尊兄,改日再会。”说罢,会了钱钞。
这就是包拯与展昭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萍水相逢又一文一武,包拯面如黑炭,展昭英武潇洒,可以说两人除了年纪相仿,几乎没有共同点,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包拯和展昭并非一个长者与一个后生,而是年纪难说谁大谁小的同龄人,因为此时的包拯也是二十岁上下。
二人分别之后,包拯带着包兴就投宿到了一座“黑庙”中,差点被贼和尚锁在房中害死,亏了展昭及时赶到,将二人救出。
之后,包拯因审理“乌盆案”名声大噪,让百姓称道的同时被上司嫉妒,革了官职,离开定远县的主仆二人不知该上哪去,途径土龙岗时遇见了土匪,被捉上山去绑了,真可谓祸不单行。
不过得上天眷顾,展昭途径此地再度救下包公主仆,顺带提一句,这里的四位寨主就是著名的开封府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和王朝、马汉是旧相识,于是便做中间人让四人保了包公。
再往后,展昭又留书提醒,暗中助力捉项福,屡次在暗中帮助包拯。包拯觉得展昭这样的人才武艺不应该流落江湖,应该为国效力,寻一个出身,便有了后来的展昭献艺,官拜“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赐号“御猫”。
至此,展昭和包拯从朋友变成了上下级,展昭是个懂规矩的人,所以从此以后一直将包公当作上官,但包拯并非无情之人,他让展昭出仕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帮手和保护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恩,所以让展昭有个官职。展昭视包公为上官,包公除了工作中的上下级外,一直拿展昭当恩公看待,连带着包公的妻子都是如此。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是上下级也是朋友甚至兄弟。
假设有如果《三侠五义》是一部小说,书中没有写太往后的事,不过我们如果把这部小说当作一个真实的世界,按照原著给出的人设和框架去将故事延伸,相识相交几十年后,如果包拯真的先展昭而去,卧榻之旁,弥留之际的包拯会对展昭说些什么?
二人从初识时一见如故,经历几次交集,到推心置腹,一起为大宋守护一片青天……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包公有太多的话想对这个知己说,可是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
虽然包拯希望在他离去之后还有下一个“包拯”,让大宋永远保持着青天白日,也希望下一个“包拯”身边同样有一个肝胆相照的“展昭”,但是看着老去的故友,他知道,他与展昭的故事结束了,眼前的展昭无法再去做下一个展昭,那么就一切归零,回到二人最早见面时的那句话吧。
“尊兄请了。”
我想原本伤心欲绝的展昭也一定会发自内心地破涕为笑。
“小弟不能奉陪尊兄,改日再会。”
简单的一语,囊括了一切……
展昭出仕不是看中功名富贵,他看中的是包拯,为了包拯他放弃了江湖人最可贵的自由,当包拯不在了,展昭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留下的理由,而且已经不再年轻的他怕是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去继续闯荡江湖、行侠仗义了……或许,他在某个地方等待着,等待着按照约定,与尊兄再度相会吧。
langmanfang
对于包拯来说,展昭就是他身边的“元芳”,始终跟随在他身边,保护他的周全。在包拯临死之前,他对展昭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包拯为何要对展昭说这句话?是过河拆桥,始乱终弃吗?跟了包拯一辈子,出生入死,不应该给展昭安排个高官,享享清福吗?
其实,这是包拯的一片良苦用心,展昭保了包拯一辈子安全,包拯要保展昭后半生的安全。
首先说明一下,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展昭却完全是《三侠五义》里的虚构人物。
《三侠五义》这本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吴玉昆。他非常善于讲北宋年间包拯断案的故事,后来就把他讲过的这些故事加工整理,编辑成了《三侠五义》。
属于“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的完美结合。后来的《大唐狄公案》,其实多少是有些借鉴《三侠五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李元芳”这个人物,就是比照着展昭来写的。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单纯的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包拯死后,为什么要让展昭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担心遭到仇家的报复包拯和展昭的相遇,要追溯到他们年轻时代。
包拯出身在安徽合肥的一户普通人家,那个年代,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包拯也不例外。
16岁那年,包拯进京赶考,途中路过金龙寺,寺里有几个恶僧,贪图包拯的钱财,准备对包拯下黑手,是展昭出手救下了包拯,这一年,展昭20岁。
展昭,被江湖人称为“南侠”,之所以为“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图任何报酬。
原本,展昭是一个江湖人士,游走四方,但是,遇到了包拯之后,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决定跟随他,做他的贴身护卫。
包拯继续参加科考,终于高中进士,出仕为官,最后官至开封府尹。这个也就是小说里这样写,真实的历史中,“开封府尹”这个职位,一般都是太子兼任,根本轮不到包拯来当,他当时只是“权知开封府”,算是“代理”的。
包拯以刚正不阿,断案公正为名,人称“包青天”,在他的开封府里,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铡昏君,下铡谗臣。
刚正不阿的代价,必然是得罪很多朝中权贵。而展昭,又是包拯身边的贴身护卫,必然会被各方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最有名的“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
“铡美案”,大家都很熟悉,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在这个故事中,陈世美高中进士后,被公主给看中了,为了攀龙附凤,陈世美抛弃了自己的发妻,与公主结婚,当上了驸马。
秦香莲在家苦盼,没想到盼来了陈世美的一封休书,气愤不过的她,跑到了开封府告状在,在包拯的主持下,最后判了陈世美的“重婚罪”,用狗头铡把他给铡了。
陈世美虽然可恶,但是,他毕竟是当朝驸马,你把他给铡死了,公主怎么办,岂不是要当寡妇了。
“狸猫换太子”,讲的是一个宫斗戏,宋真宗赵恒的妃子“李宸妃”生下一个男孩,被生不下孩子的刘皇后给调了包,偷偷把孩子运送出皇宫,然后换了个狸猫给李宸妃。这个孩子后来被八贤王给收养了。
赵恒一直没有孩子,就想从八贤王那里收养一个,八贤王趁机把这个孩子又给了赵恒,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八贤王还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赵祥,他对于八贤王没有把自己送给皇子当儿子耿耿于怀,就在送给赵祯的米酒里下了迷药,赵祯长睡不醒。
恰好,金国使者过来,需要赵祯接见,赵祥就给公孙策出了一个主意,找人假扮皇帝,接见金国使者。公孙策不知是计,就这样安排了。
赵祥又反手污蔑公孙策里通外国,意图谋反,将开封府上上下下,包括包拯都给邦了起来,押赴刑场,准备行刑。
最后是八贤王及时出现,救下包拯一命。
包拯之所以敢铁面无私,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使然,展昭的护卫周全,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宋仁宗的支持,这是包拯最大的靠山,也是展昭最大的靠山。
在皇上眼里,展昭只是包拯的附属品,封他为四品带刀护卫,属于买一送一,给包拯面子。
一旦包拯去世,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包拯,也就没有了展昭存在的意义。此时,如果仇家对展昭下手,展昭就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
别说他是什么南侠,武功高强,要知道,双拳难敌四手,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何况,要整展昭的,根本不是江湖人士,他们是不讲什么江湖道德的。
展昭已老,必须要归隐了前面我们说过,包拯遇到展昭的时候,包拯是16岁,展昭是20岁,包拯去世的时候是63岁,那么展昭就已经67岁了。
不是任何人都是张三丰,100岁了还能“一柱擎天”,67岁的展昭,确实已经老了,打不动了。
按说,这个年纪的展昭,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是,他不能走。
并不是说还要他保护包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这四个年轻人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绝对能接替展昭的工作,而是,展昭留在包拯身边是最安全的。
前面我们讲过,展昭为了保护包拯,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都是高官显贵,有包拯在,他们还顾忌三分,不敢对展昭怎么样。
一旦展昭离开包拯,那可就不好说了,毕竟,“南侠”的名头,只是江湖人承认,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南侠”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是67岁的南侠。
因此,包拯特意交代展昭要远走高飞,就是为了展昭的后半生安全考虑。
使命完成,不再留恋官场就算包拯不说,展昭其实也不会再留下了。
我们知道,包拯当官后,向皇帝推荐了展昭,皇帝封展昭为“四品带刀护卫”,绰号“御猫”。
但是,展昭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江湖人士,这个四品带刀护卫,仅仅是为了方便展昭在宫内行走,方便他保护包拯的一个身份而已。
展昭,仿佛就是为了包拯而生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包拯,包拯死后,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四品带刀护卫,对于展昭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也不想在官场上发展,况且,他67岁的年纪了,还能有什么发展空间。
因此,在包拯死后,展昭也就神秘的消失了,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展昭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人物,他就是为了包拯的故事发展,而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包拯死后,展昭没有独立的故事主线,也就不会再存在于故事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