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并不少见,比如在《尚书》中,就有描写周武王与商纣王交战时的场景,悲壮、惨烈::“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蒿里行中也对战士们、以及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的场景进行了描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写残酷、百姓凄惨,或者壮志凌云的战争题材诗词,那是数不胜数。
但题主说“画面感强、悲壮、凄凉”几个元素加在一起,那就值得细细琢磨一番,今天推荐一下三首唐诗: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
《
燕歌行》唐·高适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雄浑悲壮”,这首《燕歌行》也是唐代边塞诗里的经典之作。
高适生于武将世家,他有“万里不惜死”的爱国之心,有“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有“抚剑悲歌对秋草”的为国担忧的忧患意识........而这些都写进了他的诗文作品之中。
高适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写这首《燕歌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时的唐朝与契丹、奚交战,先胜后败,而高适对于这两次战败,感慨颇深。
他写了这首《燕歌行》是感慨征战之苦,谴责征战的将领失职,使一线的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百姓也做了极大的牺牲。
《燕歌行》描写了战场的悲壮,也讽刺了不体恤战士的将领,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雄健激烈、慷慨悲壮的情感。
“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座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战士们伤亡惨重,能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早中晚三个时间的杀气凝聚在阵前,像翻腾起的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相看白刃血纷纷”,看着那刀光剑影之中,鲜血四溅纷飞;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孤城日落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战争场面:越战越少的士兵、刀光剑影血光四溅。
雁门太守行
“诗鬼”李贺,生于中唐晚期,此时的大唐已经由盛至衰,繁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李贺身体不好,又加上妻子亡故、家国不幸、藩镇割据,仕途不顺,于是李贺便辞官回家,路上他路过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大兵压境,黑压压的一片,想要推到城墙、攻破城池,我们的战士们身披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熠熠生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寂寥的秋色之中,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边塞之上的战士们的鲜血浸染大地,在寒夜之中凝结成紫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声音到颜色,都刻画出战争残酷、凄凉、悲壮的画面。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国势衰微,而此时边境的少数民族也是乘机入侵骚扰不断,边境战事连连告急,战争之火越烧越烈。
长期的战事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灾难,这个时期的很多描写战争的诗作都是凝聚着对战争死亡者以及家属的深切同情,意味深长。
出生于晚唐时期的陈陶,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唐军将士慷慨悲壮、视死如归,不幸的是众多精兵良将却都战死沙场,无一生还。
这是何等悲壮的画面:奋不顾身的将士们,拼劲最后的力气,与敌人厮杀,刀劈剑砍、血肉横飞,最后全军覆灭。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拼命到最后,战死沙场的将士们,已经变成了白骨,成为被抛弃在边地的孤魂野鬼,而他们依旧是家人心中、梦里出现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亲人啊。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战争悲壮的惨烈画面,而后两句又充满无限的凄凉。
今天就暂时先推荐这三首唐诗,与朋友们分享。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