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剑修》,《无尽剑装》(连载中,不过值得一看),《异界之剑师全职者》(怎么说呢,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更新慢得让人跳楼),《剑鼎》(据说还可以)剑者,《仗剑诀》(接着的一部叫《弹指歌》蛮不错的)……
差不多就这些了,主要现在的主流小说主角一般都会嬉皮笑脸,要不然就是傻傻笨笨的,自然也当不了大师兄了。还有剑修的话,几乎都会出现飞剑的。总的来说,希望你会喜欢吧~
开司米柑
链接:
提取码: gcn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寒门崛起》
第一章 寒门之子
这里是下河村,一个普通的却又不普通的小村庄。
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有着篱笆茅屋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田园风光的恬然。
星期八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考题型:炼字型 写景型 诗评型 意境型
规范答题要领
(一)审清答题的要求
(二)答题的角度----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三)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2.先分后总式3.先总后分式4.分点作答式
一、炼字型
1、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04浙)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练习操作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二、写景型
1、全国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答题要点
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
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
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
3、练习操作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
三、诗评型
1、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答题步骤
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3、练习操作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四、意境型
1、广东卷: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
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
3、练习操作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3分)
答:“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词人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答: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3分)“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6分)
A金陵晚望(高蟾) B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巩固训练
1、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答:不能。 “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 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卷)(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三):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非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
(1)第二句的“嗟”字,有的版本作“闻”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1)“嗟”字用得好,(1分)自然而又含蓄: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3分)而“闻”字只表明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显得直白肤浅,缺少韵味。(1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2)用典。(1分)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胡子哥有双下巴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bertha
说明文阅读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高考题型:炼字型 写景型 诗评型 意境型
规范答题要领
(一)审清答题的要求
(二)答题的角度----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三)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2.先分后总式3.先总后分式4.分点作答式
一、炼字型
1、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04浙)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练习操作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二、写景型
1、全国卷: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答题要点
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
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
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
3、练习操作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
三、诗评型
1、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答题步骤
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3、练习操作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四、意境型
1、广东卷: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题步骤
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
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
3、练习操作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五、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3分)
答:“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词人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答: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3分)“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6分)
A金陵晚望(高蟾) B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巩固训练
1、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答:不能。 “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 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8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8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卷)(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三):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非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
(1)第二句的“嗟”字,有的版本作“闻”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1)“嗟”字用得好,(1分)自然而又含蓄: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3分)而“闻”字只表明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显得直白肤浅,缺少韵味。(1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2)用典。(1分)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一个高考过来人的经验哦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从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我市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是:1.整体感知文章。2.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3.领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5.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7.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判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8.领会科技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张路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高飞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南宋到元)侠客行(具体年代没说,推测是明代),笑傲江湖(明),其他的都是清代,鹿鼎记是最后一本
翅膀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7、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8、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1、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2、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3、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4、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5、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6、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7、反语(反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或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
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什么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紧抓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为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以及好在哪里: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 ,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高考小小说的鉴赏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
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人称之“螺狮壳里做道场”,又称之“精巧记叙文”,它截取生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表现出生活的波涛汹涌。它要求习作者有一颗善感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慧眼,以生动再现生活的笔墨,使此短文迸射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请欣赏下面的袖珍小说名篇
陨盗(陶渊明)
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小小说基本特征
1:体裁特征 “小”“微”
篇幅短小 情节单一 人物单纯
2:主题特征 以小见大 以微显著
短小中开掘深蕴 单一中追求精美 单纯中体现丰富
鉴赏方法:
一:把握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二: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注意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四: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捕捉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欣赏小说语言,首先要细细咀嚼品味。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第一遍最好很快的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其次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借助什么样的场会让人物表现出来。欣赏小说语言,还要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在写作技巧这一考点可能出现的题型主要有下面几种: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④明确各种描写(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⑤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Cathy_Dai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008-12-18 21:59 1.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第一,你得博闻广志,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看到的文章。
第二,技巧啊,有一个技巧就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的,就用原文回答;或者用跟原文意思相近的句子回答。所以得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这段提到的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就在下一段。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试题中找答案,比如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选择题——“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认真看选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
2. 关于"联系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对什么什么问题的看法"以及"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等题型应该怎样答?
这里所谓的认识就可以从原文的中心句,或者“以下关于本文的几个说法,哪个是错误/正确的?”的选项里找答案了。一般都是非常正式的套话,把套话说完了,可以再写一点自己的见解。
句子的含义也可以从上下文找跟该句有关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个句子,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
格式可以参考你做过的题的参考答案。
3.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4.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5.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6.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7。答题要注意:
练习量要保证
看分答题(多分的多答,分少的少答)
语文基础要有(例如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的不同等等)
要积累字词(如果没有错的话,有注音和解释吧)
领会题目的意思,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在平常阅读时就注意,看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和意思。有哪些好的句子。有不知道的字就要查。注意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层次,段落,修辞等)
如果可以,尝试复述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那样表达的好处。不知不觉中,在做阅读时便能体会出题人的意图了,这样,就可以抓住要点答题,简明扼要,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高分到手。
阅读和作文一样,是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要上去,语文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提高。文学源自生活,所以,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多思考生活的问题,在读书时便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做一些写感悟的题时便有话要说了
8.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9.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10.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a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b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c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d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11.科技文阅读。选文为有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最新科技论文选段,客观题型。考点:①概念理解,②句子理解,③文意判断,④信息筛选。备考要点:①先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克服畏惧心理。②看清题意(对或错选择,关键字词)。③找到答题区间,找准原文依据,注意关键字词及关联词的隐含信息。④句子理解要会抓主干(作语法分析)。⑤注意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判断。⑥错项原因:偷梁换柱(扩大或缩小范围,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分),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原因、结果、目的、手段、条件不分),颠三倒四(对象、是非、顺序)。⑦可用排除法做题。
12.社科文阅读。选文是有关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趋向于蕴含义较深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题型为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考点:①词语理解,②句子理解,③表现手法及作用,④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及评价鉴赏。备考:①先速读全文,把握文意(注意文眼)。②看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③词语解释不要就词解词,而要就其在文章中的意思作具体阐述。④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间(原文依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⑤尽量用原文原句答题,至少也要用原文关键字词。⑥注意有字数限定的答案不要超出,但太少也不好(字数多的可往下浮十分之八左右)。⑦表现手法分析基本与诗词曲相似。⑧作用分析的答题格式一般为:通过……手法,表现(强调、突出、点明、渲染)……。
&霞谷柔情&
跟你的要求有点不一样,不过,我是用心在写这段话,推荐几本好看的小说。
我不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我推荐的小说都比较“正统”,因为我个人不喜欢YY,女主,恶搞,种马,还珠格格式的胡闹,过家家式的“爱情”。
看过的书不少,但确实值得一推的,不多,先说符合你条件的几本
《窃明》:因为这本网络小说而引起了为某个历史人物在史学界的争论
《空明传烽录》:穿越得比较真实,并不是每个穿越者都会带着技术或好运的
《朔风飞扬》:被历史掩埋的真实的大唐西域征战史
《家园》:另一个版本的“隋唐演义”
如果你觉得这些书还比较“幼稚”,那么推荐一本
《无家》
这是我在起点上看到的最为“沉重”的一本小说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土改再到文革。作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如果你要看的话,建议你先看看《无家》的前言:未来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此外,庆余年:宫延争斗写得不错
一代军师:文笔不错
纳妾记:专业知识不错
战国福星,命运决择和威廉三世:世界史知识写得不错
至于回明和家丁,说实话,看时很轻松,有点搞笑,但确实看后就忘了,以至于情节都快忘得差不多,唯一有印象的是家丁里的一章:我是你的眼。因为看得出作者是用了十二分的心在写这章,很感人
dudususu
原贴:有关剑的小说
多米
乱跑的猫
原贴:三国之寒门天下的章节目录
littleevil
类似寒门崛起的小说,说实话,真的很多,不说别的,我先分享一本。
本次分享的小说是《大唐双龙传》,其作者是金古温梁黄中排名第五的黄易。
二、小说简介小说简介,我就不复制粘贴了,简单说下。本小说,通过寇仲和徐子陵这两个毫无背景的小人物,如何在正邪的江湖中建立自己的威望,如何在动荡的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势力,如何在武侠的世界中成为一代宗师!
三、本小说切题原因分析1.出身相仿:《寒门崛起》的主人公朱平安,出身乡野山村;《大唐双龙传》的主人公寇仲和徐子陵出身小混混。
2.经历相仿:《寒门崛起》的主人公朱平安,凭借现实的经验,成功在庙堂之高夺得一席之位;《大唐双龙传》的主人公寇仲和徐子陵凭借长生诀和智慧,一步一步树立江湖地位,成为一代宗师。
综上所述,我分享的这本小说就是类似寒门崛起的小说,讲的都是寒门出身的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故事!
永恒如是
谢悟空邀请。
首先《寒门崛起》作为一本穿越历史小说,在更新的过程当中的表现是很出色的,一度收到市场和读者的认可,但是在深陷抄袭丑闻之后,就被起点直接封书了。
这直接让在追着更新看的读者们感到无措。
抛去《寒门崛起》,还有哪些经典好看,文笔情节都不错的历史穿越小说,下面小李为题主介绍几部,希望题主喜欢。
1:《曹贼》作者:庚新
本书主要讲述一个穿越回到三国时期,还变成了曹操族人的小子,因为各种意外主动被动的搅动进去,从而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天下王座之路。本书比较偏向热血类,宫斗权谋类的内容较少。
2:《官居一品》作者:三戒大师
三戒大师的经典之作,喜欢宫斗官场权谋类内容的,不可不看。
3:《唐砖》作者:孑与2
作为一本历时两年完结的穿越历史小说,作者可以说把这本小说写的已经相当完美,书中的主角和人物特色也鲜明出众,文笔也好,故事主要讲述了主角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回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先天优势,一步步走上了权臣之路。
4:《大清弊主》作者:塞外流云
在所有的清穿小说里面,这本书把握的节奏,讲述的故事都比较好看,主要讲述了男主角穿越回到清朝康熙时期,成为了康熙的第十四个儿子,利用自己的穿越优势,参与夺嫡,兴办洋学,建立船队等等。
5:《我是秦二世》作者:华夏九州
作为一本秦穿小说,第一次看见这书的名字以为很low,其实不然,这本书的节奏,包括讲述的故事内容看着都让人觉得相当之流畅和爽快。主要讲述了男主角穿越回到秦朝,成为了秦二世皇帝胡亥,先是用计诛杀赵高,夺回兵权,和李斯商量,召回蒙氏兄弟,用奴隶组建大军,抵抗反叛军,平定内乱,对外扩张,建立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
除了以上这些书,小李还给题主介绍几位专门写历史小说的作者,凡是他们写的穿越类历史小说都相当不错,值得一看。
1:月关
2:高月
3:庚新
4:孑与2
5:天使奥斯卡
6:贼道三痴
7:三戒大师
以上是小李看过的一些小说的介绍,如果有哪位小伙伴有看过的好看的穿越历史小说,而我这里又没有介绍到的,欢迎在评论里面补充,谢谢大家。
Nn
寒门崛起这种小白文你都看的下去?我看了一半弃了。说实话文笔太白了,各种“淡淡的”,形容女主时总是臭屁,傲娇,腹黑,感觉好像就会这几个词一样。女主和男主的感情也莫名其妙。女主的性格已经不能用腹黑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恶毒。你要看穿越的比这好的多了去了。无脑泡妞爽文可以看极品家丁,偏军事类的可以看窃明,晚明。偏历史文化的可以看上品寒士,官居一品,新宋,宰执天下。争霸类的可以看江山美色,天下枭雄。其他的话,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锦衣夜行。香蕉的赘婿也很好。你要是重口味的话可以去看西风紧的书,推荐乌纱。他文笔有点白,不过胜在尺度大,口味重。乌沙,天可汗,平安传已经可以当小黄文看了。受的了就去看看吧。
白-小北
谢谢邀请!好像这是个难以回答且不必回答的问题。但出于一种信仼与一种坚持,我还想粗略谈一下我的见解。寒门崛起,是人生的一面旗帜,也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标杆式的命题。
现在中寒门崛起时有可能出现,往往会被树立为一面人的镜子,作为人生励志的教科书,也因为揭示出人的生命轨迹的正能量图像。而在小说中将这一迹像作为生命特征,也是文学创作绕不开的试卷,这也好像是文学创作经典范例。
像这样的小说版本,多到数不过来。直接就是以寒门崛起来作为作品的主题的就不在少数,何况类似的情况呢?从广义的写作角度来说,寒门崛起正是表现文思起伏,创造文字波澜的不二法门。
Treasure223
太多。
1.儒道至圣剽窃了太多的诗词,不过玄幻类的开创新道也不错了。
林三的风流倜傥我等凡人还是羡慕不已,崛起达到巅峰。
雅者见雅,骚者见骚。
寒门少年在九品官人法的森严等级中步步攀升,与顾恺之为友,娶谢道韫为妻,金戈铁马,北伐建功。
从结庐而居的落魄,到官居一品的威严。
家道中落,九品芝麻官如何凭借医术权术,玩弄江湖庙堂
紫禁城前九重门,百官簪缨南阙来。帽插宫花朝天颜,金殿传胪名声传。十里御街打马过,人称大明状元郎
入赘男人的崛起
把《清明上河图》徐徐的展开,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大宋,不一样的人间百态……
寒门少年一枚,身份尴尬,看这寒门少年如何一路逆袭,成就大文豪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
混混博
blueshiro
仙帝打工记
作者: Dean
简介:
仙帝赵子龙在一次仇杀中被大罗金仙卢布和仙帝青雷一起暗算,损失了肉身,灵魂更是被放逐到破碎虚空。被迫沦落到现代社会打工。他为了生活去建筑工地打工他为了修炼去挂高压电线他为了钱财去为人做打手
alastudio
原贴:寒门称王的作品目录
拖鞋男
tiaotiaohu
lenpu
LoveBriseis
超级嘟嘟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