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
hollish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坐标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336)编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已佚。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丝瓜_瓤子
《搜神记》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336)编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已佚。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贴: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
蚊子爱上大河马
一、金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书剑恩仇录》
二、作品简介: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著于1955年。小说描写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武林帮会红花会为反清复明,与清廷浴血奋战的故事,也是这本小说把研究乾隆是否汉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为金庸的开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显示出大家风度。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之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主要人物有陈家洛,
霍青桐,香香公主。
三、人物简介: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被誉为“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华)、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评)、世界第一侠笔(指武侠)。在香港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被誉为“综艺侠情派”。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
joybuyers
2.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其名为鲲逆鳞
辰东大神的作品《不死不灭》记得那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去学校附近的书屋租回来看的,上课看,晚上寝室熄灯了再被窝里看,后来被班主任给没收了,,,一直没有给我。
liyulilac
原贴: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
nystagmus
hzhang
英国作家。1897年在伦敦取得医 师资格。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 莎就是以产科医生为题材。小说以客 观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充满超然和讽
刺。代表作《人性的枷锁》是带有自传 成分的小说,揭示了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宗教、习俗等对人性的束缚。 写了游记 在中国的屏风上、客厅里的绅士及 小说彩巾等,还有长篇小说月亮 和六便士。所作150余篇短篇小说分别 收在方向集、颤叶集和卡苏里 纳树等集子里。
brana
大洋
MissDD's
locket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倪焕之》是作者叶圣陶192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它的问世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文艺界的星星之火。
内容简介:
倪焕之是一个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就热情奋发,富有理想。经过“五四”的洗礼,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会,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灭告终。与此同时,新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恋爱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却令人捻。虽然在革命者王乐山影响下,他参加过一些实际斗争,但终于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愁闷病死。
扩展资料:
《倪焕之》这部作品应该归为悲剧。作品讲述了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其间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开始得多么美好,最终都以悲剧结尾。尤其是小说最后,倪焕之经受不住好友王乐山被捅死丢入河中的打击而患病身亡,将这个悲剧推向顶峰。
《倪焕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它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不断遭遇失败的命运。
nono^樂^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路遥《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naomina
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上学有时课本都没有,买大白纸,然后裁剪成16K大小,由妈妈用针线装订成本子,用来做作业,或者抄写课文来读,小人书就很少看到,更不要说看小说了,大多孩子连听都没听过。
我从小是个很爱读书的孩子,父亲那有时会有报纸,但一般不能让孩子看的,有时偷偷拿到一张,我会很认真的看完,虽然很多内容看的不太明白,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也没有字典的(一是买不到,二是没钱买)。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只参加学校勤工俭学劳动,把山上的碗石(就是粉碎后能做碗的一种石头)背下山,在背的过程中,把左手小拇指砸伤了(至今还能看出比右手小拇指短点儿,当时用纱布绑了后有段只血液不畅还细点),老师把我留在办公室,等下午放学了送我回家。因为老师知道我爱看书,马上找来一本小说《欧阳海之歌》让我在办公室看,那可是因祸得福。我拿到书一下就看进去了,手指也不感觉疼了。当时在学校没看完,下午老师送我回家时,还特许我把书带回家继续看,看完后才还给老师。那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欧阳海的英雄事迹至今还留在我心里。
花蓮幸福棉花糖
看了这个题目,心生无限的感慨,今年我已经六十九岁,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在五十七年前,那时候我刚刚十二岁,这本书的书名叫《战斗的青春》,具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不是不记得,而是当时年纪太小,根本就不懂啥叫作者。当时就不知道,如今书的内容我也基本忘光了,但是我记住了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男的叫胡文玉,女的叫许凤。世事沧桑,我可以忘掉好多名星的名字,但是这两个名字真的永远刻在我的心里,以至于如今想起他们,我扔然会热泪盈眶,因为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一本书,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在一岁时被父母遗弃,由于家庭的政治变故,父母离婚了,把我给了人,养父母没有孩子,抱养了我,由于我的养父母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没念过一天书,没有文化,养母本身是独生女,从小娇生惯养,脾气火爆,性格古怪,她也根本就不懂怎么养育孩子,忽然抱来别人一岁大个孩子,整天又哭又闹的,她就很烦,经常打我,其实凭良心说,养父母并不是对我不好,吃的穿的我在当时的孩子中,那是最好的,三岁我就去了长托幼儿园,我老爸那是真疼我,母亲打我的时候,我爸没少替我挨打,由于根本就不懂得教育方法,没人教给我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我的童年在懵懂中长大,啥也不懂,而我又很聪明,就是非常淘气,甚至比男孩还淘,仅举一件事看我当时有多淘,五十年代生活还很贫困,家庭妇女,不只要洗衣做饭,鞋子也要自己做,做鞋得打硌褙纳鞋底,我竟往人家的硌褙上撒尿,母亲脾气不好,犯了错她不知道怎么教育,而是一顿胖揍,以致我见她像见瘟神一样,比如正在淘气,谁说也不听,但只要有人说你妈来了,那马上就吓的咪咪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缺少母爱,缺少教育。我长到十岁仍然啥也不懂,傻乎乎的除了吃就是玩,这样更是不讨妈妈喜欢。挨打就是家常便饭,这个细情我现在真的不愿意回忆,总之童年过的太不幸,但是十岁左右已经开始懂事了,幼小的心灵开始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懂得了什么叫哀伤,长到十二岁,那时我已经念了五年级,一次去同学家里玩,看到她家里有本她妈妈看的书。无意中我把这本书拿起来看看,书名就是《战斗的青春》当时我翻到的那页,正是胡文玉和许凤谈恋爱的那一段,那个年代的书,不像现在这样开放,虽然讲的是谈恋爱,并不是很直白,写的完全是一种心情,我看了两页就发觉很奇怪,原来书不仅仅是我读的那些课本,还有这种讲故事的书,我就不由分说,非让人家把书借给我看看,同学的妈妈看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想借书,就答应借给你可以,但要快点看,因为书是借的,要还给人家,我说我保证快看,看完马上还给你,这样我读到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
《战斗的青春》,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书中都写了什么,五十多年了,我真的都已经忘记了,如今这两个主人公的名字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中,我用了三天的时间,把书看完了,从此,我就迷上了看小说,我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看小说上,白天晚上的看,因为看书耽误时间,影响做家务,我从十一岁就开始帮着妈妈做饭了,到十三岁我就长成现在这个身高,什么事情都能干了,看小说不只耽误干家务,经常把饭菜做糊了,或是忘了这事那事,而且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所以挨打更成了家常便饭。
这时就到了六六年文革,学校里放假了,不仅不用再学习繁重的功课,那时我正好小学毕业要考中学,这回解放了,有时间了,我可以尽情的看小说了,我把那个年代能够借到的小说,就是文革前出的那些国产小说几乎都看遍了,但是因为我的文化基础太薄弱,我不喜欢看外国小说,以致我看了一辈子书,没看过几本世界名著。
从书中,我了解了整个世界,我的大脑好像瞬间被打开了,原来人世间这么丰富多彩,我像忽然间来到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只有看书才能化解心中的悲伤,如饥似渴看小说像着了魔,小说不仅让我丰富了内心世界,也是我走上热爱文学道路的开始,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所有知识,做人的道理,甚至写作能力,真的来源于最初的看小说,那《战斗的青春》,我会铭记在心一辈子的!
小舒vicky
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时间是在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正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想要看一些课外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我的邻居在一大单位工作,单位里有图书馆,他借出书来回家看,等他不看时,我抽空再看,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个时候的娱乐生活很少,经常的爬在收音旁边听评书像:《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夜幕下的哈尔滨》楊家蒋等等,都记不往了。另外,还有一家邻居是租小儿书的,经常看一些小儿书,来弥补知识的不足。像《岳飞传》楊家蒋》《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孩子》《半夜鸡叫》《白毛女》等等。很多,很多,那时的大书也好,小儿书也好,是一块净土,都是含有满满的正能量,真正的学到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小立志,爱国家,爱人民,长大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
原来是蜜蜂
好像是《青春之歌》。
实际上,中学时代,我看了很多书。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石头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轮春梦,纳粹间谍工作记,一颗铜纽扣,红色保险箱,山野里的春天,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铜墙铁壁,金光大道,一千零一页,朱可夫传等。
那时候,在沈阳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办个借书证,不花钱,看完一本还回去,再借一本。
无 眠
我看的最多的就是文学类和历史类书籍,唯一看过的小说只有一本那就是被称为神作的《天道》
其中的很多内容,让我觉醒不少。
比如文中提到文化属性的定义:
“强势文化”: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自强不息。
“弱势文化”:就是“等、靠、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别人”可以理解为他们心中的救世主!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一句经典至极,结合儒,释、道三家之大成。
阿雅
自已看的第一部小说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那时是小学六年级。自已从小特爱看书,有一分两分钱都要往书摊去,当然是连环画,那时我们都叫做娃儿书,《三国》,《水浒》,西游,《西汉演义》,《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本不漏全看完。当第一次看《野火春风斗古城》原著小说,简直是如醉如痴,小说内容比连环画丰富精彩多了,并以此在小伙伴中多了一分显摆的骄傲,把连环画中没有描述的内容细节在小伙伴面前一阵神吹,硬把他们吹得一楞一楞的,现在想起也有一种暖暖舒心的感觉。后来一发不可收拾,《青春之歌》,三家巷,《红岩》,《林海雪原》一路一生读了下去,到老仍痴迷其中不舍放手。一生有书伴,终身不寂寞。
Kyle_Shi
记得清楚,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三国演义。
我家住在鸭林寨的半山腰上,单家独户,没有玩伴,小时候每到放寒署假,除了放牛,无聊得慌,没事就翻伯父生前留下来的二套小说。一套是三国演义 ,一套是红楼梦,都是解放前的版本 ,本文本白,繁体字。
我清楚记得是小学四年级开始看的,许多字认不得,半文半白的语言,也不太看得懂,基本靠猜,之所看,纯粹是因无聊之极。我看了三国后又看红楼,从小学都高中,寒暑假基本靠看这几来书打发。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能看了四五十遍。
我那时记性好,看的遍数多了,三国的章回标题,和红楼的诗词,许多都背得了。红楼开篇中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许解其中味" 繁体的痴字是疒字旁一面一个疑字,我就想当然读成"都云作者疑",很久以后跟别人交流时,别人指出,才晓得读错了。
反而是上了大学和进人社会后,有了读小说的条件了,很少看小说了,那几套小说也再也不曾看过了。
伯父是五十年代初就失踪了的,当时因为两个女儿还小,也没有谁给他立坟墓。前天他的外孙跟我说,他想给外公立个衣冠冢,但已经没有了任何他外公的遗物。我就把那本有伯父印章的红楼梦交给他,那本三国我还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