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输在不能知人善用,其个人能力远远高出刘邦,刘邦却只赢在这点,你去只有先劝他改掉这毛病,否则还是不能胜利。以这点写一个故事吧,自己写有趣得多。
刘邦有声小说朗读版
血魂情
最大原因就是刘邦知道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他能够放下身段,能够正视任何人,能把所有人都看的很重要。所以他能胜利
我们从性格不同来分析两人。
刘邦:地痞无赖,厚脸皮,不要面子。能够正视所有人。
项羽:刚愎自用,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在项营里始终得不到重用,从而转投刘邦。去了汉军以后,刘邦能够正视他,给他授予大将军,让他发挥自己的军师才华。从而使得刘邦有了一位能够百战百胜得帅才。
从能力来分析二人
刘邦:没武力值,没文化,却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能力,就是能够人尽其才。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斤两。简单来说,他具备一个领导应该具备得基础能力,会用人,能用人。
项羽:武力值高,有文化。可是却因此很难有人能够被他所看重。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将才。
从能力来,二人一个是有领导能力,一个是将才能力,显而易见,最后败得是项羽。
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没有文化,可以没有武力,可以没有其他,但是必须有认人的能力,有能够人尽其才得能力。因为这样了,他只需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而项羽却没有这项能力,作为一个将军,他很出色,但是当领导者,他却是不合格。
所以,刘邦会慢慢越来越强大,项羽慢慢变弱,最后被刘邦所灭。
彩虹天堂
时势造英雄,在太多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一帮文武能成。当你的思路,性格,加命运,适合当时历史环境,那么他就成功了,就好比现在电商,现在的厂家视频直销。
墨葵
有才能并一定就能得天下,就像现代社会一样,或许你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你并不适合做老板,相反,初中毕业的人却能当研究生毕业生的老板。
回到作者的提问,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导致项羽不可能得 天下:
刘邦得天下之后,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1、刘邦善于用人。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刘邦有一套驾驭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而项羽刚复自用,太过自信了。
2、刘邦更得人心。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事,缺一不可。项羽的失败,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传奇人物:帮助刘邦修身养息,料理后方的萧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有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他们都对刘邦忠心耿耿,甘愿为刘邦上刀山下油锅。
3、项羽优柔寡断,错失机会。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可能就是西楚霸王的天下。只是可惜,项羽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他过早地选择了大封诸侯,使得各诸侯只是惧怕项羽的武力,而不是真心为他出生入死。
4、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楚汉对持阶段,韩信拥兵数10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但是刘邦一点都不担心,深知用人不疑之道!
这就是刘邦虽然文治武功不如项羽,却最终赢得天下的原因!
米土AIE
政治强人、军事素人,非刘邦而其谁?
可以说,刘邦是不世出的政治天才。而对于开国之君来说,军事才能固然可贵,但是,政治天赋更有决定意义。
什么是政治?伟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而刘邦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称为完美。
刚出道的时候,整个沛县的人都成为他的死忠粉丝!一无所有的中年大叔刘邦,可以娶到名门望族的吕雉,可以让他的顶头上司萧何忠心辅佐他,这份政治手段,谁有?
加入义军之后,刘邦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秦王子婴投降献出咸阳城,之后又将咸阳城拱手让给项羽,如此气度,天下少有。
最厉害的不是他能够团结天下诸侯,共击项羽。而是他交朋友“”的手段令人发指,竟让天下霸主项羽身边的亲人能人都成了自己的人。陈平、韩信等奇才最初都是项羽所亲近的部下,而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结果他们都成为了刘备的铁杆追随者。试问,挖墙脚的功力到了刘邦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有什么样的人,不能够被推倒?
在刘邦之后,大部分开国君主,政治素养都是奇高,但也未达到他的水平,不过,他们的军事素养一个比一个高。而刘邦的军事素养太低了,这让他的政治能力无从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一人,那便是忽必烈,他的政治天才,特别是团结人的能力与刘邦不相上下,而军事天才更是继承于成吉思汗。如果说刘邦是政治上的单项冠军,那么忽必烈就是政治、军事、经济三料冠军。
所以,刘邦能统一中国,忽必烈能统一天下(好几个中国那么大),至于项羽,输在太年青,来不及锻炼他的政治素养,如果给他充足时间,以他的悟性与天分,政治能力是可以接近刘邦的。问题是,没有如果。
babyhome_
庸小说朗读版语音小说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I2KENxHAN4R35DfTt1hZQ
提取码:xe9e
金庸武侠小说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多次入选全国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被誉为“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15部小说的音频名家朗读版(MP3格式) 。
原贴:金庸小说朗读版mp3下载
④邪灵④
汉高祖刘邦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十足的流氓无赖,直到中年才娶妻。论才能勇略,他都不及项羽的1/10,然而在楚汉争霸的角逐中,刘邦却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逐步增长经验,最终战胜了项羽,平定了四海建立大汉帝国。那为什么刘邦自身能力不如项羽,可最后还能夺得天下呢?
我觉得,并非是刘邦自身能力不足,刘邦善于审时度势,收买人心,巧于应变,刘邦有一套驾奴将帅谋臣的用人之术。而项羽刚复自用,太过自信了。
刘邦的主要骨干队伍就是联系乡情姻亲,主要是他从沛县起事时就一直追随他左右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审食其和王玲等人。以及他老婆的兄弟子侄们。刘邦善于驾驭将帅自己可以独揽大权,分散小权,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将士们拼死拼活的卖命。在楚汉对持阶段,韩信拥兵数10万,举足轻重,可以说他的决定着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胜负形势,但是刘邦一点都不担心,深知用人不疑之道!!
李清照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话完美表达了我心中对项羽的印象,项羽的失败,不是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传奇人物,帮助刘邦修身养息,料理后方的萧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还有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可能就是西楚霸王的天下。只是可惜项羽,刚腹自用,不能知人善用,他过早地选择了大封诸侯,使得各诸侯只是惧怕项羽的武力,而不是真心为他出生入死。
所以刘邦才会建立大汉王朝。而项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Dream_baby
你这么问只能说你对刘邦太不了解了,刘邦之所以能开创大汉四百年,开创一个汉民族,那是实打实的能力,刘邦看似痞子,但刘邦虚心,知道自己的短处,能听进张良萧何的建议 能知人善任。入咸阳后大肆搜刮金银珠宝和美女,但是谋士的一句话就让刘邦止住了欲望,反观项羽,完全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主且十分自负,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听不进任何建议,包括范增的建议。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能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王者
smilesxp
项羽是天下公认的第一大英雄,他曾创下五万军队击败二十万秦军和三万骑兵击败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的战争奇迹。论单打独斗,一百个刘邦也不是他的敌手。可就是这个刘邦历经百战最后歼灭了项羽。原因是什么呢?
一,独特的秉性。
刘邦身上有很浓重的流氓气息,但他胆子大,敢做敢当,又很豪爽。他在沛县做亭长,经常侮辱下属和同僚,但大伙却都很服气他。比如萧何、曹参、樊哙等,这些人都很有能力,后来都追随了他。
有一次,上级派他护送一批囚徒去骊山修陵墓,半道有些人偷着跑走了,他一跺脚,索性把人全放走了,自己带着一些不願走的躲进了芒荡山当了土匪。在山上遇到一条大蛇挡道,众人都惊慌害怕主张绕道走,他拔出宝剑,一剑把那大蛇斩为两段。这一下子,他就在人们心中立起了威信。
农民起义爆发后,沛县人杀了县令起义,但无人敢做头领。萧何和曹参派樊哙从芒砀山找来了刘邦,推举他做头领,他慨然应喏,从此便成为了沛公,开始走上了打天下的道路。
刘邦虽然文化不高,悟力却很高。张良给起义将领们讲兵法,没人能听懂,可刘邦却一听就懂。所以二人很合得来,张良也就尽心尽意地追随了刘邦,成为了刘邦创立汉朝的核心人物之一。
刘邦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得到土地和财物便分赏给部下,所以很得将士之心。郦食其和英布是当时的名士猛将,这二人初投刘邦时,刘邦对他们都很傲慢无礼,气得英布要自刎。可看到刘邦给他们的物质待遇又极高,和刘邦自己的一样,他们又佩服起刘邦,甘心为其冲锋陷阵了。
二,知人善任。
刘邦长年带兵在中原与项羽交战,留萧何在关中看家守业,征兵征粮。萧何把关中治理得很好,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草和兵源,保障了前线的需要。楚汉相争五年,一直如此。其间也有人说萧何的坏话,但刘邦对萧何一直信任不疑。这是他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因为家贫,他有些爱财,而且和嫂子有私通关系。有人把这些事告诉刘邦,刘邦说,人没有十全十美的。陈平有智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用的是他的才能。有点缺点算不了什么。一直信任陈平。陈平和张良一样,为刘邦打天下做出了很大贡献。
韩信原是项羽部下军官。韩信向项羽提建议,项羽不听。韩信便弃项羽转投刘邦帐下。开始刘邦也没重用,后经萧何反复举荐,才拜韩信为大将军,全军统帅。这一举措,是刘邦在军事上赢了项羽的关键。
另外,刘邦也很注意倾听采纳部下将领的意见,在几个关键点上,正是因为他采纳了韩信、张良、陈平、樊哙等的意见,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有大政治家的素质。
刘邦清楚民心的重要性,一直重视收拢民心。
初进关中,刘邦便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又善待秦王室,封锁秦府库,不杀秦王子婴,因此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护,为他后来在关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在之后的频繁的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关心民事。除了关照关中注意发展生产,减免民众租税外,在其他占领区,他也注意实行这些安民政策。正是这些措施使他比较项羽赢得了民心,百战而不殆,最终赢得了天下。
刘邦击败项羽,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而项羽也恰好主要是在这三条上输给了刘邦。
snipereric
楚汉之争的其实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一次较量。
项羽就像一个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却不懂管理的上级,你在这里发现你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施展,上级因为能力强还看不起你,你不但一直得不到晋升,还经常被上级怀疑你勾结刘邦的公司。
刘邦不懂业务,知识水平差,但他会管理,他只需要把各自领域的人才分配到各自的岗位,御天下人才为己用,你到他这上班之后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能不断得到上级的赞赏,不断升职。
试问是你你愿意跟着刘邦干还是愿意跟着项羽干?
项羽公司原本有很多人才,不过韩信,英布都从项羽公司跳槽到刘邦公司了,范增则是被项羽怀疑而炒鱿鱼。
即使项羽能力天下第一你说说是个人主义的项羽公司最后赢还是业务能力平平但是会重用团队的刘邦公司赢?
windy之舟
刘邦并不是文治武功不如项羽。综合能力衡量,刘邦要比项羽强许多,这也是刘邦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刘邦不如项羽的,也仅仅是打仗,战术实施上,刘邦确实不如项羽。但刘邦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人才,这不仅仅是在战争时期,和平年代,建设国家,也需要人才。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国家需要恢复,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这些都需要统治者有强大的执政能力,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刘邦做了许多,从战争时期到建立汉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养民措施,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刘邦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也成为了后世许多皇帝仿效的榜样。
ElliePallas
项羽是个专一的情种,不适合治理天下,没有野心,只是想安稳的过日子,他不想打仗,没有帝王心,哪来的帝王事,他再历史中出现,得宜于有点功夫,有的是力气,还有亲戚辅佐。
Coral
四个方面
1.人心,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但项羽屠城,一路杀进关中
2.年纪,为啥说这个,刘邦比始皇小几岁,项羽年纪轻轻,刘邦能忍,比如韩信封齐王这件事,刘邦虽然刚开始有点生气,果断批了齐王。
3.政治能力,为啥说这个,一方面是用人,刘邦用人重视,从韩信过来投放,认为是人才,直接拜元帅,项羽除了范增,其他人都没有得到重用。
一方面是他的脸皮,他为了生存放弃妻子,放弃父亲,气的项王骂他不要脸。
4.经历,刘邦从小混迹于底层,颇有泼皮无赖这种气概。而项羽年少能举千斤鼎,心高气傲,如果乌江假如有机会,项羽也不会撤退,刘邦会。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
杜自旅行
一、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了,所以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
二、刘邦混混出身,没有项羽的赫赫家世,也没有项羽雄武有力,也没有战场上项羽破釜沉舟的绝死意志。
可以说,和项羽个人能力比起来,刘邦就是一个渣渣,但是刘邦有刘邦的长处,就是有胸襟气度,能够吸纳人才,能人志士在他的手下能够才尽其用。他招揽来了三个让他开国的人才,萧何、张良、韩信。萧何负责筹备粮草,掌管内务,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张良负责出谋划策,制定大政方针,刘邦能够成功,都缘自张良的深谟远虑,从入咸阳时的“约法三章”,到鸿门宴于范增的对智,从授意刘邦封韩信齐王到联络反项羽的势力,可以说张良对刘邦的建国居功至伟。韩信更是百战帅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背水一战,到一击致命的四面楚歌,韩信把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刘邦和项羽比,相差甚远,可是刘邦看着网罗人才,会利用人才,占据了人和,得人和者得天下,而项羽韩信在他帐下却不能发觉,更别提大胆任用,只是单打独斗,又自负甚大,看不清局面,不知道谁是最大的敌人,不听范增除掉刘邦的忠言,最后导致无智士辅佐。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出身高贵,力扫千军的项羽因刚愎自用败亡,虚怀若谷,闻善心喜的刘邦因海纳百川称了皇。
小七哥
关于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在司马迁记的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可见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为什么刘邦最终得了天下主要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项羽和高祖刘邦对待自己的谋士的态度;第二、项羽高祖刘邦对于有才能之人的使用。
天才的悲哀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天才,根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吴中的子弟都畏惧项籍。可见项羽从小就是同龄人之中的神童,但是史记-项羽本纪也这样记载了项羽,项籍年少时,读书习字,没有成就,弃之而学习剑术,又没有成就,项羽认为:“文字够记记名姓罢了,剑术只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学习兵法的时候,略微知道大意之后,又不肯学到底了。
通过司马迁的介绍,我们可以体会到项羽的天赋,是一个天生的武将,但是也有很多天才的通病,那就是高傲,目空一切。这也是很多的天才的悲哀,上天赐给了天才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才能,但是也同样养成了目空一切的习惯。
但是看刘邦,刘邦的父亲也曾经认为刘邦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这句话是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提到的,可见年轻的时候,刘邦在常人的眼中看来一事无成。要说刘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刘邦的长相了《史记》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意思就是刘邦同学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乐善好施,到了壮年的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周围的人都被刘邦欺负过,刘邦喜欢喝酒和美色。
我们从《史记》中可以看到项羽和刘邦两则的区别,对比一下,刘邦整个就是一个小混混,除了正事,什么都做,说白了就是贪酒好色,而项羽出身贵族,从小就立下了征服天下,复兴楚国的宏图大志。
但是刘邦和项羽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刘邦对待自己周围的人非常的好,说白了就是一个孩子王的形象,周围的人即使是被刘邦欺负,也不会对刘邦有什么大的仇恨,说白了就是人缘非常的好。
从项羽和刘邦对待周围的事物的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知道,刘邦就是那种混混中的老大,人缘很好,而项羽则是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有着天才的傲骨,目空一切。
各尽其用、善用人才天才有天才的骄傲,混混有混混的本领,作为天才既有破釜沉舟的智谋勇气,又有力拔山气气盖世的武力,但是缺少了纳谏如流的思维,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史记》中记载的项羽对于谋士基本弃之不用。
即使是作为亚父的范增,项羽也是因为自己的自负而不听从范增的意见。鸿门宴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最后还是把刘邦放走了导致了放虎归山。
除了此外,对于打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用人不疑的坚决,特别是对于范增这种谋士,在汉三年(前204),项王屡次出兵侵夺汉军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惧,与楚讲和,要求划割荥阳以西归汉。
项羽就因为一句:“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项王的使者”。就怀疑辅助自己多年的范增和汉王有私情,就渐渐的夺去了范增的权利,最后范增回归故里,但是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这就是项羽的自负,害死了唯一可以指导自己前进的范增,真是可悲可叹。
但是反观刘邦,虽为混混,但是却懂得用人的重要性,就像《史记》中讲的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守护百姓,我不如萧何,统领大军我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就是他善于运用这三个人。
同样的,是他敢用这三个人。说白了就是项羽和刘邦相比,刘邦有了纳谏如流的思维。所以刘邦文治武功都不如项羽,刘邦最终得了天下。
富士
项羽格局和视野不如刘邦。项羽顶多就是大军阀,或者是春秋5霸、战国七雄之一而已。他没有看到历史的潮流,统一是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诉求。秦始皇统一后开始的统一文字、度量衡、车同轨等等,让各阶层都收益。通过春秋、战国的反复征战、撕杀,“分封而建”的封建政治制度不能进一步引领社会发展,统一中央集权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实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刘邦看到了这一点,延续了这一点。项羽没有看到,作为个人他说悲剧,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从历史的高度看,选择了刘邦,也是中国的大幸。
Gladys_1988
刘邦虽然无能还不要脸但是刘邦有一个好处,听人劝。
在刘邦战胜项羽之后与群臣饮宴庆贺,席间讨论获胜原因,刘邦自己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反观项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范增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项羽没听进去。范增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张良,韩信都曾追随项羽但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转投刘邦。
做为领导,最重要的不是冲锋在前,亲力亲为,而是识人善任。刘邦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遇事多听多问。而项羽自视过高不仅不听取他人意见,对于言辞激烈者甚至会用大鼎烹熟,手段残忍。
可以说项羽在凭自己一个人的智力对抗整个刘邦集团的智力。怎么能不败。
盈盈
刘邦与项羽如果单打独斗,则刘邦必输无疑,然而争天下,则恰恰相反。
1.刘邦善于垂拱而治,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既能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利用人才。
2.刘邦能屈能伸,敢于当孙子,装傻子,就是不当愣子,项羽,英雄气太重,手下人不能比他强,是将才而非帅才。
3.最终,刘邦人越聚越多,项羽众叛亲离。
ElvaKoo
刘邦自己的话说,他得了当时最杰出的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也就是说他是靠能人,靠人才可以获得问天下。
反观项羽身边就一个范曾还被他给杀了。
星星做梦
说点有理有据的吧。
1.《史记》记载,项羽和刘邦同时看见始皇帝巡查仪仗的时候各说一句话。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来看,二人都是有志向的人。但是反映的性格不同。刘邦是给自己树理想,成功人士就该这样啊。而项羽变现的很浮躁,切,我也可以。这就是两种很截然不同的性格。40多岁的刘邦当然比20来岁的项羽沉稳。
2.《鸿门宴》佐证,项羽政治不成熟
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救了刘邦,但是没有被处置。
项羽和刘邦聊天的时候,居然把自己在刘邦军中的卧底主动招供了!!!
项羽和刘邦说,“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而刘邦怎么做的?“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知道项伯通风报信不处理,
而刘邦知道曹无伤报信,回去就杀!
由此可见,项羽政治上太不成熟!!
3.《鸿门宴》佐证,项羽太性情中人
刘邦有危险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抓住救命稻草就求。
最开始求张良“为之奈何”,大佬,咋整啊?
后面求项伯“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大哥求!
和项伯结亲,“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恭恭敬敬的敬酒,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而反观项羽,
樊哙闯营救刘邦的时候,明明可以定罪而除去刘邦左膀右臂。
但是!
项羽看樊哙很有英雄气概,居然说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能复饮乎”
给他酒,给他猪腿,还问,兄弟,你还能喝吗?
这是在政治上何等不成熟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这是有多性情中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总的来说,项羽更像是一个当家的大孩子,总的来说和刘邦比起来是孩子,虽然家大业大,但是等成熟的人发育起来了,怎么可能打得过呢?
霖若汐
刘邦是厚重长者,尊重他人。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看见希望。懂得让利,把胜利的果实和大家分享。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相羽就是大家服务自己,而刘邦是满足大家的需求。
seaweeds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确实,刘邦与项羽相比,在武功上、战略上、人品上皆不如,惟独在心胸上比项羽宽。刘邦出身贫贱,无非是泗水亭亭长。而项羽则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名将之后。项羽力大无穷,武功高超,而且善用兵法。“破釜沉舟”的典故,就是讲项羽破釜沉舟救巨鹿败秦军的故事。秦国的三十万军队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去救巨鹿。宋义听说秦军势大,停止行军,而且吃喝玩乐,激怒了项羽。项羽杀了宋义,自己带领部队救巨鹿。项羽先派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的粮道,亲自率主力渡过漳河。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下令士兵吃饱饭,带三天干粮后,把所有的船和锅都销毁,表示决一死战。最后大败秦军,救了巨鹿。从这个故事中,可见项羽比刘备在军事指挥上、武功上和谋略上都强太多。
但是,刘备手下的众多杰出人才都来自项羽麾下。比如韩信,最初投靠项羽,任郎中,多次献策,都未采纳,最后逃离项羽,投奔刘邦。遇萧何畅谈,不得重用,再次逃离。最后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然,最后韩信也死于萧何的计谋,这又产生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刘邦和项羽的成功来看,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善于用人。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在于不善于用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项羽和刘邦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人才也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价钱很贵,甚至要分权用人,就看领导有没有强烈的需求。项羽自身就是人才,而且战略武功当属第一,所以看不起人才,从不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不迫切,就连自己的亚父范曾,项羽也经常不采纳他的建议。而刘邦自认为不是人才,战略武功都比不上项羽,所以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迫切,急需人才辅佐,对每一个人才都如获至宝,授予重用,听取建议。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一些领导文凭高,所以看不起文凭低的人才;一些领导自认为自己是人才,所以对人才需求不迫切。
二是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地位不一样,导致用人不一样。有人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赏罚,导致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看不到前途,所以投奔刘邦。其实,这是项羽和刘备所处的地位不一样而导致的。项羽出身贵族,有着深刻的阶级等级观念,对韩信、陈平之类的贫贱出身的人才不屑一顾,所以不予重用。而刘邦出身贫贱,对出身贫贱的韩信、陈平等没有偏见,而是授予重用,人尽其才。项羽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用不用人才也是自己的,所以志在必得,对人才也就不放在眼里。刘邦不一样,认为天下需要去夺取,继续人才辅佐,所以放低身价求贤若渴。对当时一个小军官的韩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将军之职,从侧面也说明当时刘邦有赌一把韩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态,结果赌赢了,获得了天下。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工作中缺乏大有作为的心态,用不用人体现不出单位的进步,所以对人才没有求贤若渴的心态,也就无所谓了。
从刘邦和项羽身上,我们可以思考到很多用人的经验教训。一是领导要用人,需要求贤若渴。领导只有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保持谦虚的态度,才可能求贤若渴。这要向刘邦学习,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贤若渴。
二是领导要用人,需要唯才是举,而不要有等级观念。项羽自认为是贵族,所以看不起贫贱出身的韩信和陈平,既然看不起,更谈不上重用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刘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问出身,立即重用。我们现在领导看人才,只看学历文凭,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说会道,只看玲珑乖巧,这样是用不好人才的。
三是领导要用人,要有识人的本事。用人是一种重要投资,如果不是需要的真正有用人才,那意味着这个投资是失败的。甚至用错了人,会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识人是用人的前提,也是一项领导基本功。识人需要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认识人才是否是真正的人才。
zjjtotti
项羽想着和刘邦平分南北,而刘邦却想着独吞大汉。
而刘邦却是个不讲信誉,背信弃义的人,为了打胜仗不择手段,过后撕毁停战协议。
项羽就败在过于墨守陈规,感情当先。
misssuzen
刘帮自已曾说,“我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张良,筹钱备粮后勤保障不如箫何。为啥我能打败项羽,成为大汉天子?是因为我能发挥他们三人的长处,统筹兼顾,为我所用。
emma890428
刘邦善用人会用人这是项羽比不了的。项羽虽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堪称英雄,但要得天下比拼的就不是仅凭一个人的能力的问题了。纵观历史能开创一片天地直至得天下的,莫不是以能招贤纳士、聚拢天下豪杰人心者才能成最终赢家。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敌不过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刘邦所以能胜过项羽靠的是他的领导集体的才能和智慧,论个体也许刘邦敌不过项羽,但刘邦会识人用人那么他的十个将才加十个军师就会超过项羽一个人的力量。
铜豌豆
很幸运的看到你的问题。
但是又很遗憾到现在还没有人回答你的问题。也可能你现在已经在别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就得恭喜你啦。
对于你的问题我爱莫能助!
可能是你问的问题有些专业了。或者别人没有遇到或者接触过你的问题,所以帮不了你。建议你去问题的相关论坛去求助,那里的人通常比较多,也比较热心,可能能快点帮你解决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够帮到你!
祝你好运。
快过年了,
最后祝您全家幸福健康快乐每一天!
原贴:金庸小说朗读版mp3下载
txzzy
韩信曾经评价过刘邦,陛下不是将兵之人,是将将之人;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陛下却是统领将帅之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刘邦是政治家。道德经上有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君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唉。刘邦知道将帅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赏千金,封万户侯,封王拜将;霸王项羽高高在上,视部下如奴仆,刘邦对部下却以兄弟相称,勾肩搭背。东晋时期的阮籍曾经评价刘邦:世无英雄,随使竖子成名。我个人认为,刘邦最大的才能:天下人需要什么,他就给天下人带来什么;刘邦带兵进入关中,与三秦百姓约法三章,与民秋毫无犯,一下子赢的了人心,这是多少英雄豪杰学不来的。舍得舍得,舍不得就得不到。
dentex024
刘邦曾经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么,带得越多越好。”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臣。韩信回答了为什么刘邦最后做了皇帝,而文治武功强于他的项羽却是兵败自刎的结局。
的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反观项羽虽然勇猛善战、勇武过人,但只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有勇无谋,知人而不能善任,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的下场,结局令人扼腕唏嘘!
dingxiaoa
因为刘邦身边有顶尖谋臣萧何,张良,大将韩信,所以刘邦能打败骄傲的项羽,只用了8年时间统一天下。而项羽不容人,就连身边仅有一个范增也不善用,被他赶走,所以项羽之败。
小内
刘邦知道自己的缺点甚至胜过优点,但是他能隐忍,而且懂得如何去选拔人才,刘邦他慧眼识英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手下人的缺点和优点,他在选择人才这方面他能放下身段,而项羽就不会,他总是表现的很自傲。
项羽虽然打仗厉害,但是他不会用人,都是自己动手,觉得自己很厉害,历代帝王有哪个是这样,都是懂得善用人才。
刘邦虽然没有他打仗厉害,但是他善于用手下的有勇有谋之人,这就是刘邦能当上帝王的原因。
apple爱旅行
楚汉战争经过五年的较量,最后以刘邦胜出而告结束,这是历史的一大变局。那么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最后失败?出身低微原来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什么最后胜利?
汉朝初期的政治人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刘邦君臣在汉朝建立不久的一次庆功宴上曾做过评说。唐高祖在洛阳宫殿宴请群臣。高祖说:“列侯诸将五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是所以失天下也。”高祖说:“你们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论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安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曾却不能用,这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由此看来刘邦富有谋略、知人善任、善于采纳部下的意见。项羽则嫉妒贤能、刚愎自用,确实是造成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刘邦还十分中肯地评价了韩信、萧何、子房这三人为创建西汉王朝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汉初群臣除张良是韩相的公子之外,其余的都出生微贱。刘邦不以他们的出身论高低,而是以才能比高下,受到刘邦的任用,这一点是项羽所无法比拟的。项羽最后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谋士范曾因为一再提出计策而不被采纳,愤而离开,在半路上因气极而死。
我叫黑人茶
天意,历史背景,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物。从表象看,项羽强势,狂妄自大,物极必反。历史不需要它。成功者都经九九八十一劫难,才有明确方向。
rachelluo
刘邦取得了天下后,在一次庆功宴上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这是对汉初三杰的最好评价,也是刘邦最终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知人善任,重用并充分发挥手底下人的才干,而不是事必躬亲,文治武功个人能力上虽不如项羽,却无疑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除了善于发掘使用人才,刘邦的这些“传奇经历”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伴随异象出生的“真龙天子”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大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天地异象,与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在现在看来虽然显得荒诞可笑,可在当时却有很多人相信,作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刘邦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出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史记·高祖本纪说: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意是:刘邦的母亲到河边休息睡着了,梦到自己与神仙相遇。这时雷电交加,刘邦父亲担心妻子,沿河寻找,结果发现了睡在河边的妻子,不过妻子的身上还趴着一条龙。见到有人过来了,龙腾空而走,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了刘邦。
于是后来的人就说,刘邦是天降的龙种,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可怜刘邦父亲,一顶神仙绿帽莫名其妙戴在头上,摘都摘不掉了。所谓异人必有异象,身为刘母与龙结合而出生的刘邦,注定了将来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异乎常人的身体面相特征刘邦除了出生时有异象,他本人面相和身体特征也是不同凡响。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痣。”
这是说刘邦额头高高隆起,有着漂亮的鬓发和胡子,是龙的面相。除此之外,刘邦左大腿上还长有七十二颗黑痣,人以左为尊,七十二更是尊贵,表示的是阴阳五行的最高级,符合地煞之数,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稀有相貌特征,总之,刘邦的身上又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不是真龙天子是什么?
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秦朝末年,泗水亭长刘邦在押送徒役去骊山的路上,经过芒砀山时遇到大白蛇挡路,同伴都不敢前进往回跑,当时刘邦喝醉了,一个人走到前面,乘着酒意拔剑把大白蛇斩成了两截,道路打开了,刘邦又走了一段路,因酒醉躺在路旁睡着了。
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儿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故哭。”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此时刘邦刚好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不久关于刘邦是赤帝子的传闻越传越远,他斩白蛇的英雄事迹也广为人知,在起义反秦后受到很多人的敬佩和追随。
刘邦的出生异象、奇特的面相身体特征以及赤帝子斩白蛇故事,给平民百姓出身的刘邦渲染了一种神秘宗教色彩,从而获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支持,这为他以后反秦夺取天下提供了极大地助力。
知人善用,充分发挥属下的才干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有三个人的贡献最大,他们是:张良、韩信、萧何。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韩国贵族,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早年他以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闻名,同时他还跟随黄石公学习了《太公兵法》,成为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人物。
刘邦在遇到张良之前战略上是没有方向的,军队打哪儿算哪儿,过一天算一天,完全没有夺取天下建立国家的观念和想法,可以说是一个草台班子。自从张良加入刘邦团队后,在进军关中和楚汉相争的复杂形势中出谋划策,为团队指明了战略方向,运筹帷幄使刘邦在困境中多次转危为安,最终打败项羽取得天下,而刘邦也充分器重和信任他,使张良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后世人奉为“兵仙”、“神帅”,而“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难想象没有韩信的刘邦要想取得天下是多么困难?
韩信,泗水郡淮阴县人,平民出身,年轻时穷困潦倒落魄江湖,经常吃不饱饭,主要依靠别人接济生活,导致很多人讨厌他。因受同乡屠夫的侮辱,在家乡留下“胯夫”的恶名,后来秦末大乱,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韩信投入到项梁、项羽叔侄帐下,虽然多次献计,却不被心高气傲的项羽采纳。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入蜀中。韩信见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于是离楚归汉,没想到在刘邦那也只做了一个小小的管粮官,依然不被重用,在逃走时被萧何追回并极力举荐,从来没有领军打仗的韩信被刘邦火线提拔封为大将军,统帅所有汉军。
刘邦得到韩信犹如鱼得水,他听从韩信的谋划,制定出蜀反攻关中,进而夺取天下的目标。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三秦,接着以巴蜀、关中为根据地,韩信作为统帅经略东方,数年间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逐步消灭天下各国诸侯。面对项羽强大的个人武力和超强统帅力,也只有韩信的天才指挥才可以应对,并战而胜之,这也是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夺取天下的军事保证。
萧何,沛郡丰邑人,在秦朝时担任过沛县小吏,在刘邦早期起义的队伍中出身最高,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给了刘邦很多建议和帮助。
秦末风起云涌,萧何辅佐刘邦反秦起义,攻克咸阳后担任刘邦的丞相,负责统筹全局,接收秦朝收藏的图书、律令,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后来帮助刘邦建立国家、制定政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钱粮,在刘邦进军关中和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中,萧何负责治理大后方和后勤粮草,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饷和兵员。这样不但彻底解决了粮草不足的问题,而且避免了刘邦的后顾之忧,萧何的辅佐是刘邦在楚汉相争中不断转败为胜,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此过程中,萧何也得到了刘邦的充分信任和器重,得以施展才干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史称“萧相国”,册封万户侯酂侯,名列功臣第一,实在是实至名归。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汉初三杰”之外,陈平、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灌婴等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为刘邦定鼎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绝对离不开张良的谋划、韩信的统帅、萧何的后勤。
项羽违逆天下大势,刘邦顺应历史潮流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文武双全在个人能力方面绝对吊打出身草莽、不学无术的刘邦。但项羽这个人目光短浅,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残暴之名天下皆知,火烧咸阳宫阿房宫、放弃关中定都彭城沐猴而冠,失去天下民心尤其是关中秦民,大封诸侯分裂天下,将秦统一以来的老百姓重新投入战火,违背天下统一大势,这是历史的倒退;项羽恃才傲物,眼里不能容物,擅杀义帝失却道义人心,贤才得不到重用,唯一的谋士范增因怀疑被逐,将领有功吝啬封赏,关键时刻妇人之仁。
目光短浅和性格上的缺点使项羽在与刘邦争雄中不断处于劣势,最终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身亡,可以说他的失败是注定了的,就算渡过乌江卷土重来也改变不了现实。
而刘邦出身于底层平民,好不容易混上亭长,不好读书,浑身流氓习气,但为人豁达大气,广交朋友。在反秦起义后,受到萧何、张良等人的影响,刘邦开始熟读经史、兵书战策,立志干出一番事业,在楚汉相争中善用手底下各种人才,让他们各司其职;明白天下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消灭天下各割据诸侯,统一国家给老百姓以和平安定的生活,格局不同成败就不一样,这也是项羽失败而刘邦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小结读史使人明智,刘邦文治武功虽然不如项羽,但他目光长远,善于用人,让属下各司其职在各个岗位发挥出应有的才干,最终在与项羽的团队较量中艰难胜出,取得了天下;而项羽个人能力虽出众,却目光短浅、恃才傲物,只重视个人威权没有团队意识,其结果就是众叛亲离一步步走向失败灭亡。
zhizhimiao
刘邦,自小就养成了一身痞子气,圆滑,义气,无赖,市侩,死磨硬缠,这在项羽身上是没有的,反而成了刘邦打天下的优势。打天下的时候,刘邦非常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善于拉拢人,能伸能屈,把一帮能人异士都拢在他的帐下,甘心为他服务,如张良,萧何,韩信,曹参,樊哙……刘邦应该说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皇帝。从一开始项羽根本就看不起刘邦,项羽武功盖世,实力远远碾压刘邦,但他自傲、刚愎,不善于任人,仅靠匹夫之勇,逐渐走了下坡路,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他的失败更是性格的失败。如果是刘邦的话,早就跑了,找机会再东山再起,哪顾得什么面子。性格决定命运,手段影响人生,刘邦武功不行,却最后登上九五之尊,刘邦在用人、性格、隐忍、痞气、手腕等方面,项羽远远比不上。
lovecocco
虽然刘邦文治武功不如项羽,但刘邦礼贤下士,能招揽天下贤士为己所用,这是他能开国定邦的原因。
刘邦性格豁达,人缘好刘邦少时就仰慕信陵君,一直以信陵君为榜样。在做泗水亭亭长时,广交朋友于沛县的许多官员都混的很熟,曹参与萧何就是其中两位。沛县反秦时,曹参与萧何力推刘邦主持。樊哙、夏侯婴、卢绾、王陵、张耳等都是在他未发达时,都因刘邦的豁达与好相处而依附于他。
礼贤下士刘邦不拘一格降人才。郦食其是一位大儒,在大乱之际想找一位明主投靠,听闻刘邦有志,又求贤若渴,便请人推荐了自己。刘邦在召见他时,正踞坐在床,令两女子给其洗脚。郦食其大为不满,长揖不拜,直接斥责道:“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刘邦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曰:“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身道歉,整理好后以礼接待了郦食其。
再者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了,韩信刚投靠刘邦时,因不得重用,便离去。在萧何追回后,重用韩信最终他领兵打败项羽。在历次战争中对于有才能的降将都能加以利用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体桖民众,收买人心刘邦进军关中后,一开始在秦宫大肆抢东西,经张良提醒,遂在军中约法三章,大大安抚了关中百姓与秦室贵胄,最终还军霸上。
项王刚愎自用项王对比刘邦则不然,一生刚愎自用,虽有才但不能明眼识英雄,自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别人无法可以比拟。最初还能听听亚父范增的良言,随着秦被灭,自恃功高对范增也开始疏远了,最终身边无可用之人。
刘邦的知人善任才能造就其霸业,而项羽则刚愎自用,最终自断臂膀让一番霸业最终付之东流。
loveww
刘邦病重不愿医治,说明刘邦是个豁达信天命的人,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虽然刘邦没读过书,但他也算半个哲学家。秦汉时期,求仙问道,盼望长生不老成为了一种风气,他们不懂得有生必然有死的道理,所以他们相信人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一旦拥有了权力和财富,就会想着永生,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嬴政,为求仙人耗费民脂民膏难以计数,多次被骗仍不改悔,最后又被徐福骗了,非但没有长寿,反而早早夭亡。汉武帝也是如此,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方士“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希望见到的“蓬莱”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
唐朝和明朝也有很多帝王都是因为梦想长生不老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朱元璋的一个儿子19岁就死了,也是因为服用丹药,朱元璋赐给他的谥号为“荒王”。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说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生所以长生,常生者必常死,比如蚊虫,每年能繁殖很多次,每次几百只,因为它常生所以必然常死,如果蚊子繁殖这么快又不容易死,那么全天下都是蚊子了。大象怀孕要近两年,所以大象的寿命要七八十年,如果大象如蚊子一样容易死,那么大象就灭绝了。人类也一样,属于长生长死的。秦王汉武虽然雄霸一时,但他们缺少哲学头脑,贪婪自私,所以他们会求仙,刘邦曹操就聪明多了,正如曹操在龟虽寿里写的“神龟虽寿犹有尽时”,即便你活过千年也有死的那一天,没有长生不老。
sure6537
当皇帝不是看文采,也不是看武艺,也不看见识,而是看有多少人有文采的人和武义高强的人,见识博学的人的认可你。
也就是复合天道的人才能当皇帝!
阿uo酱
说到草根皇帝,世人想到的就是刘邦,就是朱元璋。大部分人对于这两个皇帝的印象,就是十分的爱杀戮,尤其是他们杀功臣,历来是被世人诟病。很多人还说,朱元璋杀功臣是给刘邦学的。
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若是说朱元璋爱滥杀无辜,这个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若是说刘邦爱滥杀无辜,这就有点冤枉刘邦了。
要知道刘邦的一生封了140多个侯,这些侯都是得到了善终的。要说没有得到善终的人,最为有名的也就是几个王了,比如说: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
但是,这些人即便是被杀也是该死!
更何况这里面的人,很多本来就不是刘邦想要杀的,就说韩信吧,他是被萧何骗到了宫中,被吕后给灭族的。
当时的刘邦根本就不在朝中,他是去平叛北方陈郗的叛乱去了,刘邦回来之后,吕后告诉他,韩信被杀了。
刘邦当时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他的的表现是既感动高兴,又感到惋惜。因为这样的一个人才,驰骋疆场打仗从来就没有失败的一个军事天才,竟然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刘邦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再说梁王彭越,刘邦在平叛陈郗的叛乱的时候,他有叫彭越一起去,但是,彭越说自己有病,不能去。
很显然这是不给刘邦面子,不听刘邦调遣,刘邦很生气只能自己去了。事实证明没有彭越,刘邦也是可以打胜仗的。
到了刘邦胜利回来了,韩信也被吕后杀了。彭越感到害怕了,他赶紧找刘邦,给刘邦去道歉。
刘邦骂了他一顿,没有说杀他,而是把他给贬到了蜀地,是彭越在去蜀地的时候碰到了吕后,他想让吕后给自己去求情,看看能不能让刘邦改主意,不要自己去蜀地了。吕后将计就计,把彭越骗到了宫里,告诉刘邦彭越是一个老虎,这样的人是放不得的。随让刘邦灭了彭越的族,彭越就是这样被杀的。
一定程度上来说,彭越和韩信的死,都是和吕后有关!
再说了刘邦即便是杀彭越,也是他有错在先,毕竟作为诸侯王不听皇帝的调令,这个本来就是应该杀掉的。
最后一个淮南王英布,英布在韩信和彭越死后,他就害怕了。还没有等到刘邦找他的事情,他就开始谋反了。
刘邦不得不去平叛他,最后刘邦打败了英布,英布逃到长沙王小舅子那里,然后被小舅子给杀了。
所以说刘邦真没有杀几个功臣,说他杀功臣真的是冤枉了他。
在刘邦平叛英布的时候,刘邦受了箭伤。在后来的一年的日子里,刘邦是饱受箭伤之痛。可以说刘邦临死之前,身上的箭伤一直都是不断的复发的。他的死也是和受箭伤有很大的关系的。
为了减少刘邦的疼痛,吕后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神医。据史书记载,这位神医对治刘邦的病,还是很有把握的。
按道理说刘邦这样的人,若是找到了能够给自己医治病的神医,他应该高兴才对。毕竟这是关乎到自己能不能活命的问题。
可是,刘邦拒绝了这个神医。
他不但没有让神医给他治病,反倒把神医给臭骂了一番。
刘邦说的是“我本是布衣,手提三尺剑攻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我的命是天给的,即使扁鹊在,也治不了我。
这说明刘邦知道自身的情况,他有自知之明,他的病,即便是扁鹊在世也是无能为力的了,这说明刘邦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到了。这一点刘邦做得比秦始皇要好,比汉武帝也要好,比大多数皇帝都要好。
最起码他不迷信仙丹之类的东西,他对生死看的很淡。
刘邦不让神医给自己治病,事实上就是在保护神医了,要知道在皇家里,若是医生看不好病,被杀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吕后这么好杀,若是把刘邦没看好,给看死了,吕后还不灭神医对族呀!
最后,刘邦不但没有为难医生,反倒是给了他黄金五十斤。
这就是很多人眼里,杀人不眨眼的刘邦。
关于刘邦不让神医给自己看病的这个小故事,苏轼也给过评论,苏轼说的是刘邦之所以能取天下,就是因为他不好杀人,喜欢容人。刘邦崛起于布衣,即使当了皇帝,其身上仍带有仅仅属于普通人的善良光辉。
可以说苏轼对刘邦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事实上刘邦赦免的人还有很多,甚至对于要刺杀他的人,他都能赦免,比如说刘邦女婿张敖的丞相贯高,就想要谋杀刘邦。
刘邦把他们抓起来,审这个案子,最后发现贯高是一个忠义之事,然后,他就动力恻隐之心,要饶恕贯高。
可是,贯高不想活了,毕竟他是策划过杀刘邦的活动的,所以,他还是选择了自杀,刘邦只能选择把他给厚葬了。
还有,韩信的谋士蒯通,他曾劝韩信谋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刘邦后来当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他就把蒯通给抓了起来。
蒯通说你不能杀我,当时韩信是我的主人,我对他忠心,为他出谋划策,这个是没有错误的。
若是你杀了我,就是鼓励部下对自己不忠。刘邦一听,说的还真在理。然后,也赦免了蒯通。
所以说刘邦并不是爱杀人的皇帝,他是能够容人的。而且刘邦确实是有一颗善良的仁慈的心。
还有项羽的部下季布,最终也是被刘邦赦免的。
AmberIvy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翻一翻史书,看下刘邦受伤的经过。
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布反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
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冬,十月,上与布军遇于蕲西,布兵精甚。
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 南,上令别将追之。
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
乐饮十余日,乃去。
十一月,上过鲁,以太牢祠孔子。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上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后的医生给他诊治?是因为他真心不怕死吗?还是真像他所说的生死由天?蝼蚁尚且偷生,何况向来追求长生的帝王。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受伤后的活动:
从资料看,刘邦应该是在十月的时候中箭受伤,平定黥布回长安经过老家和父老们一起喝了十几天的酒,十一月经过山东,去拜了孔子。到次年四月驾崩,从受伤到去世这大半年,刘邦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喝酒。说明刘邦受的伤还不是致命伤或者说这其间还是有在积极配合治疗的。
那为何不接受吕后医生的治疗?因为不信任。1、 刘邦要换太子
1) 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2) 是时,上有疾,欲使太子往击黥布。“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矣。 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3)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从这几处均可以看出,刘邦宠溺戚姬及其儿子,厌恶太子,欲行废立之事。
2、 吕家势大,刘邦忌惮
1) 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2)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3) 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 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 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从这几处又可以看出刘邦要废掉太子却迟迟废不掉,太子及吕后留守长安多年,勾结拉拢朝中势力,根基牢固,地位难以撼动。虽然想立赵王为太子这件事不太可能了,但对吕后及太子的势力开始忌惮起来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起来就是,晚年的刘邦想换太子,和吕后的关系日渐恶化,又对吕后及其党羽势力有所忌惮,深怕吕后借诊病之际对他图谋不轨,让太子早日继位稳固自己的权力,所以拒绝吕后所派良医为其治疗。
lumingchao
我想吧 可能是夫妻那么多年了对对方都了解,吕后想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而刘邦不想但是其他的还小,吕后可能会把刘邦药死,刘邦也想到了这点所以没有拒不治疗,自己养伤还可能活,让她治疗只有死路一条
思思有颗bigheart
刘邦之所以不让医生医治,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年老病重让他备受煎熬
公元前195年,英布谋反,刘邦率军亲征。也许是太渴望这场战役的胜利,战场上的刘邦一改“流氓”的常态,俨然变成一位真正的勇士。天有不测风云,刘邦一不小心中箭。久经沙场的刘邦对此并没有太在意。在班师回朝的时候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父老乡亲唱了一曲《大风歌》。然后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曲阜祭祀孔子。令刘邦没想到的是,这次负伤不同以往,支撑了自己60多年的身体这次却撑不住了。卢绾叛乱,刘邦大怒,病情恶化,痛苦不堪。
二、平叛回京后,萧何入狱,卢绾谋反对他的精神打击
萧何、卢绾都是刘邦核心队伍的最重要成员,都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一起革命的,深得刘邦信任。刘邦三忌萧何,虽然萧何衷心可表,刘邦还是赦免了萧何,但已有心结。卢绾跟刘邦是发小,居同里、生同日、学同师,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因亲封王的第一人,卢绾的叛乱让刘邦的精神彻底崩溃。
三、天命观
为什么刘邦放弃治疗?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就赏赐医生50金打发他走了。用白话就是这个意思:我的命如何,是上天决定的,就算神医扁鹊来了也没用。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一向对待儒家知识分子不屑的刘邦,在晚年的时候,已经接受了儒家学说,接受了儒家的生死观,因此看开了生死,这一点从刘邦班师回朝之时前去祭祀孔子也可以看出。人固有一死,刘邦想向一个真英雄一样的死去,如若不然,刘邦会在病危之时有如此英雄气概?
homyee
大家好,我是历史悠悠,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病重,吕后请来名医,刘邦却不接受治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3点。
1)赤龙之子
在刘邦未起事之前,有那么一个传说,刘邦夜斩白蛇,老妇称刘邦为赤龙之子后神秘消失。刘邦酒醉之后身上常有神龙护体。刘邦失踪后,吕后只要跟着云雾就能找到他的藏身之所。
本来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介布衣,行为放浪不羁,但就凭借着这几个传说,人气飙升,终于在其48岁之际,揭竿而起,当上了沛县的一把手。然后,又凭这真龙天子的传说,好兄弟萧何加盟了,张良信了,后来韩信、陈平都来了,然后,他的人生就开挂了,天下就到手了。
02)逢凶化吉
刘邦虽然一路走来都是荆棘满地,多少次被杀得只剩孤家寡人,但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即便刚开始是刘邦吕后夫妇故意编造谎话蒙蔽大家,但这么多次经历后,估计刘邦自己都信了,不是天命护体,为什么每次都能安然无恙?
03)箭中胸口都未死
楚、汉长期相持,胜负未决。项羽急了,想跟刘邦单挑,老谋深算的刘邦又不是傻子,你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是年轻力壮正当年,我年近花甲还跟你玩,与其说单挑,不如说送死。所以,刘邦一口就回绝了:不干。
但是气势上也不能输掉啊,一向伶牙俐齿的刘邦就站在广武涧的另一侧,撑着老腰,一口气叨叨叨叨数落了项羽的十条罪状。
项羽一听就火了,不敢单挑就算了,还叽叽歪歪,当着楚汉几十万大军,把我贬得一文不值,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以后天下都认为我西楚霸王是个懦夫。然后就打了个响指,“嗖嗖嗖”,千万支利箭就朝刘邦铺天盖地地飞过来。
刘邦终于逮着机会,当面狂扁了项羽那小子一顿,正眯着双眼,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快乐之中。突然就听侍卫说:“大王,快逃!”刘邦这才睁开眼睛,看着漫天飞舞的利箭,大呼不好,拔腿就跑。然而,老腿不好使啊,“咔嚓”,一箭正中其胸部。刘邦的智商真不是盖的,强忍痛苦,摸着脚说:“你丫偷袭我,真不要脸,哎呀,我的脚趾中箭了!”然后就一脸痛苦地跑回营地去了。
一进帐篷就一头栽倒了床上,起不来了。张良进来说道:“大王,人人都知道你只是脚上受伤,一点小伤就长卧不出,外面的士兵怎么想?”
刘邦这才叫苦不迭,死撑着爬起来,强行欢笑,出去巡视三军,以安定军心。然后病情加重,赶紧找了个借口就躲到成皋去休养了。
刘邦以为箭中胸口都不死,这次更是小菜一碟,哪里需要治疗呢?
虽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也灭掉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但是武将还是众多,谁知道他们有没有谋反之心呢?
刘邦不接受医疗,就是要维护其天命之说,才能让那些武将死心,心甘情愿为大汉江山效命。
刘邦成家较晚,太子刘盈为人仁慈,其他儿子又年幼,如果不能让下属们都接受刘氏坐拥江山是天命一说,那么自己百年之后,汉室如何继续传承下去?
03 吕后的歹毒让刘邦心有余悸吕后虽为女流之辈,却心狠手辣,帮刘邦烹杀彭越,诱杀韩信。而刘邦自从移情戚夫人,多次想废掉太子刘盈,更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吕后因此怀恨在心,表面不吭声,谁知道有没有迁怒自己呢?这女人一旦起了杀心,比男人更恐怖。刘邦想到韩信、彭越之死,心中多少有些顾虑,谁知道她会不会趁我病要我命呢?现在后宫可是她说了算,要下手真是太容易了。
而且刘邦死后,刘盈便马上能继承大统,到时吕后便大权在握。所以刘邦以为现在最想自己死掉的莫过于吕后了。
正因为如此,刘邦也不敢轻易相信吕后安排过来的太医,只能用重金加上自信的言语去封上太医的嘴巴,让其不要到外面胡说八道。
结语:刘邦不接受治疗,且不论他本人是否相信天命之说,但他确实需要天命护体之说来维护来之不易的汉室的稳定,另外也是对心狠手辣的吕后的一种防范吧。
幼稚完
高祖刘邦之所以不让吕后所寻良医治病,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汉高祖 刘 邦
一、对吕后的极度不信任!
高祖当年起事时是何等身份地位,想必人人皆知,现已成为历史励志段子,这里就不再浪费大家时间。一个三十多岁还未成家立业,茶坊酒肆赊帐的一个基层村长,在当地名门望族吕太公一家的鼎立相助下终于雄霸天下,登基为皇了。他与吕雉的结合,与其说是情投意合,不如说这一开始就是吕太公在异人的指点下的政治联姻和投资。并大获成功!在吕后的精心培植下,党羽爪牙遍布军政朝堂,尤其是在皇宫及后宫。他俩从起事时的相互扶持,变为现在的相互利用,相互防范!这一切刘邦心知肚明!因此吕雉为高祖所找神医,来历不明,在自认为伤情还不太严重之时,坚决不用由吕后所找神医看病!用自己信任的大夫医治更放心,或许很快会好转!
吕 雉
另一原因为二世皇位继承权问题。吕雉想立自己亲子刘盈为太子,但刘邦在转战中又结识了戚夫人,不仅温柔雅量还为刘邦生下一子刘如意。四方征讨时,戚夫人不仅是刘邦的贤内助,把内室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帮刘邦出谋划策,鼓舞斗志!因此刘邦也更宠幸戚夫人。称帝之后,刘邦想立戚生子刘如意为太子,罢废吕雉所生的刘盈。但这一决定招致了吕氏一党的严重对抗。戚吕两派为继承大统几乎剑拨弩张,就差撕破脸皮开干!高祖防吕情理之中!
吕 后
二:异姓王纷纷造反,让高祖精神崩溃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平民身份通过武力征战,夺取天的第一人!给天下平民了一个希望和开端,但也给自己埋下祸根!——你老刘可取赢氏天下,我等也可取你老刘家天下!当初追随高祖的底层平民都已成为手握重兵,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历,异姓王纷纷私下招兵买马,异心大动!公元前195年,英布谋反,刘邦率军亲征,就是想以雷霆之势镇压造反,以断绝其它王的非份之想。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刘邦不小心中一流箭。平叛回京后,萧何入狱,卢绾又紧接着谋反!萧何、卢绾都是最初就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核心队伍成员的,深得刘邦信任。刘邦三忌萧何,虽然最后是赦免了萧何,但已有心结。卢绾跟刘邦是发小,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亲封异姓王的第一人,卢绾的叛乱让刘邦的精神彻底崩溃。
三:精神困感
在刘邦问鼎天下之初,刘家天下还不是很牢固的在他手中。萧和.张良.韩信.英布.彭越.卢绾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盖世能臣,刘邦都待他们不薄,加封了异姓王,封地之内一切权利均由各王执掌。但各王还蠢蠢欲动。成了他身边的一颗颗定时炸弹,就连韩信这个功高盖主,但政治上弱智,几乎没什么想法的人,也在幕僚的鼓动下做起了准备。刘邦只得利用张良诱回京城,吕雉用计刺死了韩信。诸王的接连谋反,让高祖寝室难安,身心俱疲!真可谓‘创业难,守业更难’。本以为笼络人心有一手的刘邦,对儒家学说不以为然。手下诸王纷纷造次后,刘邦不得不在诸子典籍中寻找治国治人策略,最终接受了儒家学说,从刘邦班师回朝之后前去祭祀孔子就可以看出。
四:信服天命论
为什么刘邦放弃治疗?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记载的: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意思说:我的命如何,是上天决定的,就算神医扁鹊来了也没用。我一普通百姓能混到九五至尊,已深感满足!能活多久认命,这辈子我值了!
戚夫人
然而,事与愿违他没有想到当年征讨天下多年,都身体无恙,如今小小箭伤就让身体大不如前。在不久之后,刘邦便撒手归去。大汉天下归于吕氏一派的刘盈,戚子刘如意被吕雉谋害,戚夫人则被吕雉做成后世骇人听闻的“人彘”。可叹高祖八面威风,最终却给他人做嫁衣裳,刘姓诸王被吕后一派几近屠尽!只留得几个软弱无能子孙!
kawayi02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人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以上翻译过来就是: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于是高祖骂他说:“就凭我一个平民,手持三尺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给他50斤黄金打发走了。
吕后请了医生为刘邦看病,医生也说能治好刘邦的病,刘邦为什么不让医生治病而是等死呢?有人说刘邦害怕吕后请来的医生下毒,意思是说刘邦害怕吕后和医生串通好了谋害他,还说吕后之前就和刘邦的发小审食其有了奸情。
原来刘邦常年征战在外,家里的大人孩子没人管,于是他就把吕后和老爸刘太公托付给发小审食其照顾。时间一长,孤男寡女就有了那种暧昧关系。
以我来看,吕后和审食其有感情,但不会发展到情人关系,两人心灵上的慰藉,相互取暖可以理解。
另外在秦末汉初,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被视为洪水猛兽。如果说刘邦死后,二人有之前的感情铺垫发生私情比较合理。毕竟在战争年代连命都顾不上,哪会有心情谈情说爱呢?
所以我认为刘邦怀疑“吕后串通医生谋害自己”之说不成立。
再说吕后是个聪明人,不可能傻到刘邦要死了还下毒,这不是吃了耗子药上吊——急着找死吗?
即便吕后有外心,难道不能再等几天了?此时下毒无疑是惹祸上身。
排除了刘邦怀疑吕后请医生的目的,刘邦为什么不让医生给自己治病呢?
其实这是司马公写史记惯用的春秋笔法,这样写符合刘邦的性格,刘邦就是一个不伦不类,不信邪,不信科学打破常规的人。
纵观刘邦一生只信命,只信天意,形成刘邦这种性格是由现实造成的。
举个例子,刘邦在起事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要文化没文化,要能力没能力,最后竟然被萧何等人推为首领。
自己穷得叮当响,那些吹喇叭的、抬轿子的,杀猪的、卖肉的穷哥们却奉他为领袖,自己无德无能却被人们推崇,你说这不是天意吗?
还有谁敢杀龙的近亲呢?刘邦就敢,他提三尺剑斩了白蛇,老婆婆亲口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是一条龙。加上自己腿上有7颗痣,这更加坚定了他异于常人的想法。
从此以后刘邦就相信自己是龙之娇子,有天老子保佑自己有啥可怕的!
接下来“楚汉争霸”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刘邦有天命。
相对于项羽,两个人比较项羽是个完美的人,刘邦有自知之明,也知道自己那两下子不如项羽,但夺天下的是自己而非项羽,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刘邦知道自己满身缺点,打仗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发展经济不如萧何。比他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但只有自己做了皇帝,所有的一切表明这都是天意:“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争强”。
我相信事实情况是刘邦被箭射伤生病后,肯定会请医生看,不会拒绝医生为自己看病。
司马公为了表现出刘邦的大无畏精神,故意这样写,借此突出了刘邦坚信天命难违的理念,也和前面刘邦斩白蛇等说法形成呼应。
更有意思的是刘邦临死之前还有心思赏赐医生,这就是说明刘邦很理智,做事情有条不紊。说实话这一描写不符合刘邦的性格,刘邦本来就不是君子,但符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道理。
司马公的这些描写,表现出刘邦预知自己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好像刘邦和天老爷已经沟通过了,知道自己寿数已尽,知道良医良药也不能逆转天命,这就好比诸葛亮预先为自己设计好葬礼一样,知前生来世,非常人也。
司马公这样写历史虽非严谨,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文/秉烛读春秋
小马过河啦
刘邦不接受治疗有自己的想法,他不糊涂,因为这个医生是吕后专门请来的,他不信任吕后,更不信任医生。试想,如果医生在药里做些手脚,刘邦岂不是死的不明不白。因此,刘邦并是不让医生治病,而是不让吕后请来的医生治病,他是想多活几天。
(刘邦剧照)
或许有人质疑,吕后真的会对刘邦下手?答案是肯定的,这种事情吕后还真能做出来。
首先,从夫妻感情上讲,两个人早已貌合神离吕后(吕雉)虽不是刘邦的第一女人,但她是刘邦的发妻,也就是刘邦第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尽管“媒婆”是吕后的父亲吕老太公。婚后,吕后先后为刘邦生下一双儿女,想必当时二人夫妻感情还不错。但那时的刘邦依旧朝三暮四,并没有陪吕后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刘邦沛县起兵后,每天过的都是东奔西走、刀光剑影的生活,同吕后自然也是聚少离多。当刘邦西入关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进入汉中,又还渡三津、袭击彭城时,吕后依然在家乡丰邑生活。此时为公元前205年,距沛县起兵已经过去三年多时间。
彭城之战落败后,刘邦本打算接走吕后,但是晚了一步。因为当时项羽抢先将吕后及吕老太公等家人劫持。此后,吕后被项羽关押了28个月。而就在吕后落入项羽手中不久,刘邦便有了戚夫人。此后在楚汉对峙的过程中,刘邦享用的“战利品”更是如过江之鲫,早就把发妻吕后忘的一干二净。
鸿沟议和后,项羽释放吕后归汉。但吕后得到的并不是久别重逢的欢喜,而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失落,因为刘邦身边左拥右抱的是戚夫人及爱子刘如意。唯一让吕后欣慰的是,刘邦在消灭称帝后册封她为皇后,立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戚夫人剧照)
然而,从称帝再到征英布病重归来,在吕后的眼中,刘邦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东征西讨,平定异姓诸侯叛乱;二是周旋于朝臣之间,废刘盈而立刘如意。所以,吕后最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夫妻感情的疏离,还就是阵阵心寒。显然,如果一旦儿子失去太子之位,她的皇后之位也就名存实亡,十几年付出的一切也就付诸东流。
所以,当刘邦提出废太子刘盈而御史大夫周昌“期期不奉诏”后,吕后感激涕零,当即跪谢。要知道,吕后是皇后之尊,周昌是臣子身份,可见吕后内心有多崩溃、绝望。因此,吕后能不恨刘邦吗?最为关键的是,“废立太子”一直悬而未决,如今归来刘邦必旧事重提,所以在最后时刻,吕后还会在乎那一点徒有虚名的夫妻感情吗?
(吕后剧照)
其次,吕后具备下狠心的素质与手段人的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不大,只能说所处的环境变化不大。吕后从一位卑微的“山野村妇”,摇身为帝国皇后,她还能保持最初的质朴元华、与世无争的性格吗?当然不可能。此时吕后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夯实汉朝根基,如何扫除潜在危机,如何为家族争夺利益,如何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所以,吕后的性格必然在烈焰中“回炉再造”,最终变得刚毅、果敢、冷酷、老练、恨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波云诡谲的局势,才能游刃有余于朝堂上下,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最后发现,吕后既可以不请示刘邦就能将“联百万雄兵,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还可以从容淡定地将“游击战鼻祖,海盗出生”的彭越垛成肉酱,然后别出心裁地给每个诸侯王都“快递”一份儿过去。也正是英布接到那份“重礼”,所以才在战战兢兢、疑神疑鬼中起兵,否则刘邦那来的剪除他的理由。因此,吕后当时已经具备除掉任何人的心理素质,至于刘邦也不会太过纠结。
(英布剧照)
综上所述,也正是刘邦熟知吕后的为人,所以他才拒绝良医的诊治,并对医生一顿斥骂,然后赐五十斤黄金让其走人。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
那么,刘邦既然轰医生走,为何还赐金呢?道理很简单,刘邦想让他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试想,医生被斥责一番必心生怨恨,如果被吕后趁机利用,保不齐还会节外生枝,如今白得五十斤黄金还不赶紧远走高飞,除非傻子才会留下,继续卷入是非之争。再说,即便他真的助吕后害死刘邦,吕后能留他活路吗?因此,刘邦示意医生见好就收,而医生心领神会后必溜之大吉。
打发走医生,刘邦这才再次“发力”,改换太子。这次太子太傅叔孙通以死相胁,刘邦暂时作罢。而吕后只好去求张良力挽狂澜。张良无奈,为吕后献一策:请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每日随行,不离左右。果然,刘邦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垂手而立于刘盈身后的四位奇装异服、鹤发童颜的老者。经过一番交谈,刘邦认为太子“羽翼丰满,动摇不得”,于是劝身旁的戚夫人改认吕后为“主人”。
写在最后:表面上看,刘邦称自己提三尺剑取天下是天命所为,不惧生死,所以拒绝治伤。实际上是一句大话,为的只是唬住吕后及那位医生。如果刘邦真的相信天命,他怎么会在唱《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而歌中所唱的一切,就是刘邦内心真实的写照,无助、彷徨、惆怅。而也正是清楚自己的伤势,所以才不想由吕后“瞎折腾”,因为他想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点评!
jollyzee
这一段记载在知常容看来的确是很怪异的。
刘邦攻打黥布时中了箭伤,这个伤越来越重。因为中的是流矢,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是毒箭,所以刘邦很可能是得了破伤风。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
吕后请了医生给刘邦治病,此时刘邦的反应很怪异。
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
医生说能治,但是刘邦却莫名其妙地说了一段话,然后就不治病了。
不治病,骂了医生为什么还要赏赐给医生呢?这些行为根本不合逻辑,但是就这么被记载在历史中了。更奇怪的是在后面,刘邦居然还可以指定丞相接班人,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位,然后由陈平与王陵组合,周勃当太尉安刘氏。吕后继续再问,刘邦就不说了。
刘邦先不医,再进行预言,有这样的操作吗?
看似一切不正常的背后是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这个合理的逻辑就在吕后这里。
刘邦死后,吕后和审食其就商量要杀光功臣,理由是这帮人最早和刘邦一样的身份,现在变成臣子,心中就不服,刘邦一死,他们可能会有举动。
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希不希望刘邦死呢?她在此时是不太愿意的,因为害刘邦不符合她的利益,她最积极地帮助刘邦治病。
刘邦死时,诸将是不知道的,吕后打算假借刘邦之名杀光功臣之后再宣布刘邦的归天,幸好被郦将军,这个郦将军应该是郦商,劝阻了。
一句话,刘邦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一切没人知道,唯一的知情人就是吕后。
明白这一切之后,我们再去看刘邦这一句很怪异的话,你就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了。
刘邦说我取得天下是天命,这句话对一个医生说有效果吗?没用。
实际是告诉那些一起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刘邦的天下是天命,而不是谁想夺都能夺到的。
后面还有一句话: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这句话是吕后解释刘邦去世的原因,刘邦之死不是病死,而是天让他归去。
这段怪异的话的核心只有一点:刘邦是天命,他的生死是由天决定的。这样的话在当时这种微妙的场景中还是很有作用的,对吕后的好处是很大的。
不难看出,这句话很可能是吕后编的,包括后来的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人的任职。因为这些人都和吕后执政时有关系。为什么后面没了?
因为后面之人已经不是吕后朝之人了。
至于安汉者必周勃这样的话,估计不是吕后编的,而是周勃这帮功臣编的。
所以《史记》记载的这段话很可能先是吕后编了,再是周勃等人诛杀诸吕之后再这个基础上编的。因为不管怎么样,陈平、周勃才是最终受益者,他们两个才是这段怪异之话的最终受益者。
至于刘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有没有宁死拒绝治疗,未必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赏医生50金的目的也很简单,借医生的口去宣传这句话,否则怎么解释不用治病还能给赏金,50金不是小数目。
deliapatrikemon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认为刘邦担心吕后借机加害自己,所以拒绝医治。持这样观点的人还很多,我并认同这个观点,所以,先阐述一下我的理由:
一、吕后会加害刘邦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没有理由;
没有必要
没有准备。
没有理由:有人会说:“不对啊,有理由啊,因为刘邦要换太子啊!”没错,刘邦是要换太子,但是在刘邦生命的最后阶段,刘邦已经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而刘邦拒绝治疗是司马迁记录的、刘邦死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情,紧跟着就向吕后安排后事。所以此时的刘邦已经不再想着换太子了,吕后就没有理由谋害自己的靠山了。
没有必要:刘邦晚年身体不好,主要的原因是当初被项羽一箭正中刘邦胸口,留下了病根。在黥布谋反之前,刘邦就病的很重,甚至长期不见大臣,更不想去平定黥布的反叛,而是想要派太子刘盈前去平叛。后来,经过樊哙的强行闯宫和吕后的极力反对,刘邦才拖着病体,领兵出征。结果,在此次平叛的过程中,刘邦再次被流失所伤,新伤加旧伤,对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就是致命伤了。刘邦在平定黥布主力之后,回到了自己阔别十五年的老家沛县时,亲口说过,自己死了之后,想要魂归故土。如果刘邦不是病得很重,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所以,吕后害不害刘邦,刘邦都活不长了。那么,吕后还有什么必要去害刘邦呢?
没有准备:刘邦死后,吕后非常害怕。她害怕功臣们不服自己和儿子刘盈。正是因为这种恐惧,使得吕后4天秘不发丧。与自己的近臣商量,想要杀死所有领兵的将领。后经人劝阻,吕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才不切实际,此事才算作罢。但这件事情说明吕后对刘邦的死有些措手不及、准备不足,以致方寸大乱。这更说明吕后并没有某害刘邦的意图。
既然吕后既没有理由,又没有必要,还没有准备去谋害刘邦,那么刘邦何必担心此事呢?所以,刘邦拒绝治疗,另有原因。
二、刘邦真的是拒绝治疗吗?人们普遍认为刘邦拒绝治疗,是因为这个医生说了三个字:“病可治”。可是,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医生想一想。自己是皇后找来的,皇帝当着皇后的面问自己,这病你能不能治?怎么回答?
“回禀皇上,您这病谁也治不了,准备后事吧”估计医生的全家都得准备后事了。刘邦不杀他,吕后也得杀他全家。
没办法,只能说能治。也有可能是吕后让医生无论什么情况都说能治,先让刘邦宽宽心。但实际上能不能治,刘邦心理最清楚。刘邦也明白医生的难处,虽然骂了一顿,但也给了赏钱,打发走了,并没有为难医生。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为刘邦拒绝治疗。而是刘邦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治疗已经没有意义了。
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其实过的非常累,四处平叛。臧荼反了,韩王信反了,黥布也反了。淮阴侯韩信反没反不知道,但也不省心。彭越也不拿自己的命令当回事了。匈奴人还虎视眈眈,时不时的出来捣乱,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到了晚年,想换太子换不成,老搭档萧何也横竖看着不顺眼。最可气的是自己最信任的发小卢绾也学别人造反。刘邦一共做了六年半的皇帝,遇到这么多闹心事,刘邦能不累心吗?前文说过,刘邦的身体不好,打仗的时候几次涉险,两次中箭,加上这么累心,对于一个五十五岁才当上皇帝的人来说,能坚持六年多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此时的刘邦身心俱疲,伤病缠身,刘邦的身体和意志都已经垮掉,刘邦自知自己死期将至,无药可医。否则,如果仅仅是因为怀疑吕后,完全可以安排心腹再去找好医生,天下不可能就那么一个好医生,对吧?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DDD当当当
一般创业夫妻的感情都比较稳固,因为一起经历了刀山火海,有着绝对的互相信任,比如模范夫妻朱元璋马皇后,汉高祖刘邦跟皇后吕雉也是属于开国夫妻,不过两人之间的关系却没那么简单,两人开国之后因为权利形成了对峙时局面,后来刘邦病重之时吕后夺权目的更加明显。
当年刘邦只是一个市井上的小混混,虽然混了一个泗水亭亭长的位置,不过从长远上来看前途方面也确实堪忧,虽然是个公务员的岗位但是刘邦吃喝玩乐没有任何副业收入不足以养活一个家庭,就是这样的家庭条件,吕雉却死心塌地嫁给了刘邦当老婆,从一个千金小姐变成了家庭主妇也毫无怨言,因为是带资下嫁到刘家,所以家庭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妇女,后来刘邦起义一路夺取天下,吕雉也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掌权以图后事。
夺取天下之后刘邦大封群臣,自己的儿子也都裂土封王,吕雉看着眼里十分不适应,就暗中集结力量为以后做打算,由于刘邦此时已年近五旬,身体状态也大不如从前,只要刘邦一死自己就可以当太后垂帘听政,然后再封自己娘家人为王则万事大吉。刘邦早知吕雉野心所以提前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称王,这一条禁令彻底激怒了吕雉也堵死了她的野心,只是碍于开国夫妻加上当年吕家在起义的时候给了自己不少帮助,这时的吕雉已经是难以拔除了。
刘邦下达非异姓不得称王之后,夫妻两人基本上已经撕破了脸,只是没有公开决裂,后来刘邦剑伤复发比较严重,吕雉给他请了太医进行治疗,不过刘邦却拒绝这个请求理由也十分充分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其实是担心吕后联合太医做其他手段,于是在弥留之际给朝中留下顾命大臣以防吕后作乱,不得不佩服刘邦的英明神武。
速冻南极熊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病重。
鲜为人知的是,刘邦本不会病得如此严重,如果当初他没有御驾亲征,或许此时身体正硬朗着。刘邦的病是箭伤导致。
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叛变,刘邦亲自领兵平叛。刘邦御驾亲征,可不止做个姿态,他亲自指挥军队迎战英布,指挥在战争的最前线,处境也因而相当危险。最后,刘邦尽管击败了英布叛军,但自己也不幸被流矢射中,在征讨途中就已经得病,凯旋回朝后病情加重。
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纵然贵为九五之尊,也敢亲上战场打硬仗,而且还能击败英布这样的名将,绝非影视剧中的无赖形象,那是对这位伟大人物无耻地抹黑。
吕雉听说刘邦病情加重,心急如焚——但,这是真的吗?总之,吕雉给刘邦找来了一位名医,名医对刘邦说:“陛下不用担心,你的病我可以诊治。”
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出人意料的是,刘邦却勃然大怒:“朕平民出身,以三尺剑平定天下,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性命在天,扁鹊再世也无能为力!”于是不让医生诊治。
非但如此,刘邦还赏赐名医五十金,将他送出皇宫。
刘邦的做法实在反常,纵然性命在天,可让名医诊治一下又何妨?他难道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他难道一心求死吗?为何宁死不让名医诊治?
原因有些腹黑,刘邦这时已开始怀疑吕雉居心不良,欲行不轨。这位名医是吕雉请来的,谁知道他与吕雉有没有暗中勾结,以治病为名行谋害之实。所以刘邦宁愿硬扛,也不愿吕雉请来的名医诊治。前者运气好,或可不治而愈,就算不愈也能多活几日;后者,在刘邦看来,必死无疑。
刘邦晚年,吕雉越来越跋扈,刘邦甚至怀疑她与樊哙勾结(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待其驾崩后,便对刘氏不利。所以,刘邦临死前,强撑着最后一口硬气,下令周勃陈平二人诛杀樊哙。幸好周勃陈平二人耍了个滑头,没有直接处死樊哙,而是打算将他押解回京,交给刘邦亲自处置。这样,就可以避免得罪吕雉。
连周勃陈平这样的开国功臣,也畏惧吕雉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不敢执行刘邦的命令。吕雉晚年之跋扈,可想而知。如此说来,刘邦怀疑吕雉借看病谋害他的观点,也未必全无道理。
£ 麽若卡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病重,吕雉请来名医,刘邦为何宁死不接受诊治?
刘邦征剿英布,被流矢射伤。
回到朝廷后,病情日益严重。
吕后请来良医,为刘邦治病。
刘邦问医生说:“这箭伤能治好吗?”
医生连忙回答说:“能治好!”
刘邦很气愤,对医生说:“我以平民之身,手提三尺宝剑取得天下,这不是命吗?性命在天,虽扁鹊在世,又能怎样呢?”
于是刘邦赏赐黄金五十斤给医生,让医生离开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自己的伤情清楚,医生说可以治,遭到刘邦训斥,是因为刘邦知道吕后带来的医生在说谎。
最后,刘邦赏赐五十斤黄金,打发走了医生。
刘邦不让医生治病,表面看,刘邦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从深处看,刘邦不想治病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在治病问题上花费自己的精力。
刘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山野老人以为,刘邦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止吕后篡权,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征剿英布回来,刘邦做了三件针对吕后的事情。
刘邦自从征剿英布回朝廷后,箭伤不断恶化,就意识到自己去日不多了。
在这不多的日子里,刘邦连续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剖符作誓。
剖符作誓就是在一块铁板上写上誓词,然后分成两部分,朝廷收藏一部分,官员自己保管一部分。
誓词内容大致上是这个官员的功劳以及晋封的官爵、赏赐的土地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官员永远享有朝廷赏赐的利益,由此永远与朝廷保持一致,永远忠于朝廷。
第二,颁布诏书。
颁布诏书就是朝廷以诏书的形式明确官员的职责。
诏书最后说:“我刘邦对得起所有功臣。如果有不义之臣擅自起兵者,与天下共讨伐诛杀之。”
颁布诏书与剖符作誓相比,意义更明确,就是鼓动官员与朝廷保持一致,一旦有人起兵造反,那么这些官员要与天下人一起诛杀起兵者。
第三,白马盟誓。
白马盟誓就是饮白马血宣誓。
誓词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这个誓词就有针对吕氏的明确意思。
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是三只利箭,都是射向吕氏家族的。
二,刘邦这次与吕后的对话,就是防止吕后篡权。
医生走后,吕后与刘邦有一段对话。
吕后问刘邦:“皇上百年之后,萧相国也去了,谁可代替萧相国?”
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
吕后继续问:“曹参也去了,谁可代替曹参?”
刘邦说:“王陵可以。王陵这个人太憨厚,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这个人足智多谋,但是难当一面。周勃稳重,可以任命周勃为太尉。安天下者一定是周勃。”
吕后又问,再之后的事情怎么安排?
刘邦告诉吕后,再之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事情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身后之事早已深思熟虑。
吕后即使想篡权,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在刘邦看来,王陵、陈平、周勃等三人可以组成一个团队,对付吕后绰绰有余。
三,刘邦意识到吕后请医生给自己看病居心叵测。
刘邦拒绝医生给自己看病,就是对吕后不放心,认为吕后带着医生来给自己看病,居心叵测。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呢?
山野老人认为这样说,最少有三点理由:
第一点,刘邦为了防止吕后篡权,连续做了三件针对吕后的事情,吕后不可能不知道。
吕后在明知刘邦对她不放心的情况下居然还找来医生替刘邦治病,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吕后这样做,肯定有她的私心。
刘邦在没有弄明白吕后为什么带医生来给自己治病这个问题之前,刘邦肯定不会让医生给自己看病。
第二点,刘邦长期带着戚夫人在身边,而且为了戚夫人曾几次要废除太子刘盈,册立戚夫人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这件事情,对吕后伤害很大,让吕后寝食难安,吕后肯定产生过报复心理。
刘邦死后,吕后残酷折磨死了戚夫人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就是证明。
因此,刘邦对吕后带来医生给他治病,自然会警惕吕后的用心。
刘邦不让吕后带来的医生给自己看病,是提防吕后。
第三,刘邦临死之前,派陈平与周勃前去樊哙军营处死樊哙,就是证明刘邦想通过处死樊哙,清除吕后身边的势力。
樊哙是刘邦的少年玩伴和心腹,仅仅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就要将自己的玩伴与心腹处死,这说明刘邦对吕后是何等的不放心!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不让吕后带来的医生给自己看病,目的就是提防吕后,防止吕后趁给自己治病的机会对自己下黑手。
翼唐@炫月湾刀
刘邦重病而拒不治疗,其实背后应该有三种想法,这三种想法可能都有可能。
首先就是刘邦相信天命。他能够白手起家,三年灭秦,四年灭楚。这不是偶然,或者是运气能够代替的,这是天命所归,所以说刘邦认为,既然老天想让自己回去,也就该到了回去的时候了。所以说如果自己天命还在,就不会有事,如果天命不在了,就顺其自然。
其次是怕被周围的人陷害。一个帝王握有最高权力之后,对身边的人是不会相信的,任何人都可能借助这个病而下手让一次小病,成为谋杀自己的借口。所以说刘邦不会相信吕后所推荐的医生,就算其他的任何医生他都不会相信,都怕被收买。
最后就是刘邦的病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次了,很多人都畏疾忌医,都认为自己在能够撑一撑,不是什么大病。所以说也就没把这个病当成回事儿,上战场的军人看过了血腥,看遍了死亡,对这也是看得很淡。
所以说刘邦到最后并没有让任何人对他进行针灸治疗,而是顺其自然。
无聊食草男
说到大器晚成,汉高祖刘邦绝对算得上。
按照研究,一般认为汉高祖刘邦在四十七岁的时候方才于沛县起事,三年后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而后被项羽分封到巴蜀、汉中,称汉王,又过五年,刘邦率汉军和诸侯联军于垓下击败项羽,于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
刘邦的皇位上位坐稳,燕王臧荼就反了,刘邦亲征臧荼,接着,又陆续亲自平定或削去了楚王韩信(史称淮阴侯)、代王韩信(史称韩王信)、赵王张敖、代王陈豨(自封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打韩王信的时候,还跟匈奴单于冒顿干了一仗。
刘邦一共只当了七年的皇帝,平均算下来,几乎每年都有一场大仗。
可以说,刘邦的前半生,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渡过的,而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又多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在战马和战车上度过的,仿佛前半生蹉跎掉的时光,都在后半生补过来了。
这样的一生,绝对称得上大器晚成了吧?大器晚成的刘邦曾在体验了叔孙通制定的汉礼后说,「我刘邦今天终于知道皇帝为什么尊贵了。」但成为皇帝的刘邦,其实没享什么福的,甚至连死,都在自讨苦吃。
刘邦临终前一年,淮南王英布造反。
太子刘盈不敢带兵去征讨,皇后吕雉到刘邦塌前哭诉,让老兵交加的刘邦为了他们娘俩,忍者病痛,躺战车里,上前线。
这次征讨淮南王的战争中,老迈的刘邦被流矢射中,回到都城长安后,刘邦的病情便加重了。唉,没有盘尼西林的年代,这么严重的伤,只能靠身体硬抗。
吕后不想丈夫这么早地死,就寻找全天下最好的大夫,大夫来到刘邦的病床前,给刘邦把了脉,看了刘邦的舌苔和面色,作为病人的刘邦主动发问了,「我的病还治得好吗?」
大夫对自己的医术很自信,说,「治得好。」
刘邦听到这个回答,很不满意,骂起人来,说自己肯定是治不好了,应该准备后世才对,骂完人,刘邦心里痛快了,赏赐大夫五百斤,但依旧拒绝医治,继续躺在病床上等死。
我不敢说每个人都怕死,但绝大多数的人绝对都怕死,为什么汉高祖刘邦偏偏就要等死呢?他是不怕死吗?
我仔细地把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看了又看,发现事情并不是「怕不怕死」这么简单,汉高祖刘邦是用自己的死亡,导演了一出大戏,用以解释自己取天下的原因——受命于天。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且看刘邦骂大夫时说的话是什么,他当时的话不多,我们直接全文照录如下: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看到了吧?作为病人的刘邦,竟然不谈病,而是从自己为什么得天下谈起,讲完自己取天下的迅速与容易后,他下了个结论,这是天命!这是天命!刘邦给出的结论,跟五六年前自己当着满朝的文武给出的结论完全相反啊!
刘邦谈完自己取天下后,又说,人的命运在于天,人的生命也在于天,天要收你,纵使扁鹊复生,也是徒劳无功的。
大家注意到了吗?刘邦谈话的重点在于命运,而不在于病痛,在于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不在于自己的寿命。
为什么这样呢?我们仔细看《史记》的相关篇章,能够看到,刘邦在出巴蜀汉中前,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怎么才能赢项羽,击败项羽后,刘邦最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自己能够击败项羽。
刘邦曾跟群臣讨论过这事,也曾让陆贾分析这事,死前又谈论一次这事,足见他对这事的重视。
接连遭遇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卢绾等诸侯王造反,刘邦最担心的事便是怎么遏制住别人造反的冲动,死前想去,刘邦觉得,把自己的人生成就和上天联系在一起,是最好的法子。
于是,刘邦便用自己的死,来了一次表演,说自己受命于天,叫别人不要打皇位的主意。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我的小熊
因为刘邦是儒家平民的代表,而吕雉是道家贵族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政治联盟的需要建立了婚姻关系。
而这种婚姻关系对刘邦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他是“入赘”,也就是说,他的身份应该是“妻”,而吕雉相当于是“夫”,而如影随形的,是吕雉也名正言顺的拥有审食其这个“妾”,刘邦名义上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有大概率是审食其的后代,《史记》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所以天下初定,刘邦就代表儒家平民与吕雉代表的道家贵族争夺天下,首先就是意图废立太子,结果吕雉与张良商量请出商山四皓来证明其道家贵族法统已经完备,让刘邦知难而退,为什么刘邦后来有病也不治,是因为他心灰意冷,不想成为吕雉的“傀儡”,同时也为了他的“非刘氏不王”的政治宣言得以实现,保证儒家为道家挖的坑继续存在。
事实证明,刘邦是存在有先见之明的,吕雉后来分封吕姓诸王因为刘邦的去世而缺乏政治根基,汉王朝后来靠分封的诸王废除了吕姓诸王,也革除了吕姓诸王拱卫的汉惠帝刘盈后裔的王位继承权,使儒家平民力量笑到了最后,直到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平民力量实现了中央集权,达到了儒家政权的最高顶点。
今天我们为什么自称“汉族”?
就是我们是坚持不懈的以汉王朝刘邦小人儒家的“平民政治”、董仲舒文士儒家的“文官制度”、吕雉道家的“学习理念”强化起来的族群。
“汉王朝”既是儒家思想扬眉吐气的理想国度,也是道家思想大展拳脚的现实疆域。
刘邦宁死也不屈服,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的儒家理想献身,他虽然死了,也为后来刘氏子孙的彻底翻盘保留了机会。
阿七
刘邦病重,什么病?为什么得病?病的程度我们得搞清楚。
刘邦起义时已经四十八岁了,放在当今,这也不算太年轻了。在和天下英豪争雄的过程中前后经历了八年,那时刘邦已经五十六岁了。古时候人们以“七十古来稀”来形容高寿,刘邦的那时已经步入老年。
在刘邦问鼎天下之初,天下还不是很稳固的在他手中。韩信,英布,彭越,卢绾都是他身边的一颗颗定时炸弹,一个疏忽都有可能丢了自己刚打下的天下。病就是从这里来的,英布反了,刘邦亲帅大军平叛,身体的衰老加上征途的劳顿使得刘邦身体有恙,大概就是得了现在的感冒发烧差不多。本来这也算常见的小问题,但是,平叛过程中好巧不巧的又中了流矢,就是被乱箭射中了,这样病情就不同于感冒发烧了。
再说吕雉,听闻丈夫被流矢所中,急忙昭告天下寻求良医,身为一国之母,当然凑效,告示一出,良医便寻来了。这医生打包票能治好皇帝刘邦的病,说着就要给刘邦治病,却不成想被刘邦给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刘邦不想活了,要寻死。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一生劳碌奔波,刚坐上皇位没几天,肯定不想死。那为什么拒绝了良医的救治呢?关键是这个寻良医过来的人不合他胃口,他忌惮。良医是吕后吕雉找来的,那刘邦就是忌惮吕雉了。他又为什么忌惮吕雉呢?
刘邦为何忌惮吕雉?这要从立太子的问题来讲了。刘邦当初未起义之前只是个喝酒赊欠游手好闲的泗水亭亭长,吕雉是个大家闺秀,毫不嫌弃的跟随了他,生有一子一女。后刘邦起义,吕雉操持劳作养其父,哪知刘邦在转战奔波中又收了戚夫人(也就是后来被吕雉整成人棍的),戚夫人倒也争气,为刘邦诞下一子刘如意。征战四方之时戚夫人也一直追随着刘邦,刘邦呢,也更宠幸戚夫人。称帝之后,爱屋及乌,刘邦就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废了吕雉所生的刘盈,这就招致了吕雉的不满。
樊哙,这人自从芒砀山起义便跟着刘邦了,刘邦称帝后,他们是君臣关系,撇去职务这一成,他们是连襟,也就是樊哙妻子是吕雉亲妹妹。还有芒砀山起义之时跟着刘邦的后来都占据着朝廷要职,这些人基本都是刘邦同郡之人,算是大小,自然从骨子里向着吕雉而抵触戚夫人。
韩信,大家都知道,功高盖主。但在张良的引诱下让刘邦许下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承诺。但结果呢,吕雉用帷幔遮天蔽地困住韩信以竹竿刺死了韩信,可见吕雉之心计。
介于此,刘邦怕这医生已与吕雉串通来谋害他,所以坚决地拒绝了良医的救治。他想这本是箭伤,而自己在称霸过程中不是没有受过伤,不还是自己挺过来了。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年龄渐长,身体抵抗力已大不如前,因而,在不久之后,刘邦便撒手归去。大汉天下归于儿子刘盈,刘如意被吕雉谋害,戚夫人则被吕雉做成后世骇人听闻的“人彘”,这可能是刘邦想不到的结局了。
麦小笨
刘邦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可以说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的出身比较低,属于草根逆袭,就是最为底层的民众,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野心,当上了开国皇帝的。
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很多人对刘邦的印象就是,他杀了很多异姓王,是一个不怎么地道的皇帝?
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刘邦真的爱杀戮吗?
我们看几件事,就可以看出刘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邦的女婿叫张敖,当时是赵王。
在刘邦平叛韩王信的时候,路过张敖这里,可能是刘邦骂了张敖,张敖的丞相贯高觉得刘邦对自己的主人不敬,所以,他就开始策划追杀刘邦了,而且设计了两个场合,想要把刘邦给杀死。
当然了后来事情败露了,所有的人都被抓了,刘邦就开始让人审理他们,他最想知道的是,赵王张敖知道这件事吗?是不是张敖指示的。
贯高什么都不说,反正就认定了,什么都是自己干的,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要杀要刮,随便刘邦怎么都行?
后来刘邦经过多方面了解,知道了原来这个贯高是一个忠仁义士,刘邦不想杀他了,想要重用他,让他来给自己做事。
不过,贯高没有同意,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可饶恕的,毕竟自己要谋杀的人是皇帝。因此,他执意要死,最终刘邦只能选择厚葬他。
这就是刘邦的胸襟,对于一个曾经要谋杀自己的人,他都能高抬贵手,放他一马。所以说,刘邦绝不是爱滥杀无辜的人。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韩信、英布和彭越的死,是不是刘邦杀的呢?
先说韩信,韩信是被萧何骗到宫里,然后,吕后把韩信给灭了族的。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并不在宫里,他到代国去平叛陈郄的叛乱去了。
再说彭越,彭越刘邦也是没有选择杀他,而是把他发配到了蜀地,让他去当了一个流民。不过,在彭越去蜀地的路上,遇到了吕后,吕后把彭越给骗到了宫里,然后说服了刘邦,让刘邦杀了他。
彭越死了之后,刘邦把彭越的头悬挂在城门之上,说若是有人敢祭拜哭诉彭越的,格杀勿论。
因为这个命令,彭越死了之后,一连几天没有人来敢哭祭他。可是,令刘邦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有一个叫栾布的人来哭祭彭越了。
刘邦就让人抓住栾布杀头,栾布说自己有一番话要说,说完了皇帝再杀他也不迟。栾布说明了自己和彭越的交情,若不是彭越他栾布早就死了几次了。所以,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彭越死了,他不忍心让彭越暴尸街头。
因此,才哭祭他的。
栾布还说彭越的功劳,若是没有彭越的帮助,刘邦是打不过项羽,当不了皇帝的。当栾布这一番话说完之后,栾布就要受死了。
刘邦反倒是不杀他了,不但不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来做,因为这样的人,都是对主人忠心的,只有用这样的人,刘邦才觉得安心。
看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最后说英布,英布是在看到彭越和韩信都死之后,他就害怕了,最后索性他也就反叛了,刘邦只能亲自出征,来讨伐英布。
最后英布被打败,他逃到了小舅子长沙王家里,最后英布被小舅子派的人给杀了。刘邦在讨伐英布的时候,身上中了一箭。
在刘邦晚年他一直饱受箭上的折磨,可以说他的死也是和箭伤有关系,到了刘邦快要不行的时候,吕后找了一个神医来给刘邦看病。
刘邦看到神医之后,骂了神医几句,然后拒绝了神医。
刘邦还说:“我本布衣,手提三尺剑攻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我的命是天给的,即便是扁鹊在世,也治不好我了。”
这说明刘邦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的,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就要到了。这个时候若是让医生看病,很有可能害了医生。
试想一下,吕后这么爱杀人,是不是医生看不好自己的病,吕后就会把神医给杀了呢?
所以,为了保护他,刘邦拒绝了神医,并且给了他黄金50斤,让他退下去了。
后来大文豪苏轼读到这里,他感慨道:“刘邦之所以能取天下,就是因为他不好杀人,喜欢容人,刘邦崛起于布衣,即使当了皇帝,其身上仍带有仅仅属于普通人的善良光辉。”
可以说苏轼对刘邦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刘邦并不是爱滥杀无辜的一个人,他杀的都是该杀的人。
项羽的部下季布,刘邦没有杀他,给了他一个高官来做。还有韩信的谋士蒯通等人,刘邦都没有杀。
啦啦怡
卢绾怀疑张胜勾结匈奴谋反,于是上书刘邦,请求族灭张胜。 张胜从匈奴返回,详细向卢绾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的理由。 卢绾醒悟,于是对刘邦假称是他人谋反,为张胜的家属开脱,使得张胜能够安心做他和匈奴之间的线人。
卢绾又派范齐出使陈豨,劝他逃亡(注:大概是转入游击作战),与燕“连兵勿决”。 但此事却被陈豨的降将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使臣召卢绾,卢绾称病不往。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召卢绾,并借机调查他的下人。 卢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他对他宠信的臣下说:“现在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 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这个妇人,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于是称病不往。他的手下都逃跑躲藏起来。 但这段话终究被泄露到辟阳侯耳中。 辟阳侯回来后,详细向刘邦做了禀报。刘邦更加生气。
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听到了张胜在匈奴为燕使者的消息,于是判定:“卢绾果然造反了。”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三月,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 后又改以周勃代之。 《楚汉传奇》卢绾扮演者王继世。
原贴:卢绾为什么反了刘邦?
gaoliang
首先要知道的是,关于嬴政比刘邦大三岁这件事并不是绝对准确。这个说法主要是出自西晋名士皇甫谧所撰写的《帝王世纪》中,汉时史料并没有对刘邦的年纪进行直接记述,皇甫谧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刘邦年龄的记载。学界推测皇甫谧很有可能是通过一些五行终始论、谶纬学说推算出的刘邦年龄,那这就是非常不靠谱的,这也就无法确定嬴政做人质时,刘邦在做什么了。
按照《帝王世纪》的说法,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也就是秦昭王五十一年。这一年秦国发兵灭周,结束了这一延续八百年的王朝。而汉朝长期以来否定秦朝具备合法性,认为自己是火德,直接继承了周朝的木德,毕竟五行之“木生火”。皇甫谧之所以说刘邦生于此年,恐怕也是受此影响,所以在刘邦的年龄问题上擅作揣测,信马由缰。
连汉书都没记载刘邦的年龄具体有多大,可见对于这件事来说,汉朝官方应该也是拿不准的。搞不好刘邦自己都忘了年龄,毕竟刘邦出身于底层,忘记自己年龄的这种事在底层确实是比较常见的。因此谁也不好说嬴政做人质、做傀儡时刘邦在做什么,刘邦当时压根没有出生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无法判断刘邦的年龄,但刘邦的早期经历确实精彩。他小时候不愿意干农活,因此总被父亲责骂,父亲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一辈子不会有出息。刘邦作为一个无赖,听说名士张耳在外黄招揽门客,便屁颠跑去给张耳做小弟,陪着张耳呆了好几个月。秦国怎能容忍魏国的旧日名士在民间发展力量?于是下令通缉张耳,张耳的门客作鸟兽散,刘邦也逃回了家乡。
这样来看的话,当时的刘邦也算是见过一定世面的游侠了,并不是真正短陋的乡野村夫。恐怕刘邦也正是因为这个特质,所以才当上了亭长,还与当地的县吏打成一片。后来土豪吕公就是因为欣赏刘邦身上的气质,所以才做主将女儿嫁给了刘邦这个地头蛇。
吕公虽然欣赏刘邦,但他恐怕也想不到刘邦后来能灭秦国,还当上了皇帝。秦始皇数游关东,曾路过泗水郡,他也想不到泗水郡会出现一个颠覆了秦朝大业的人物。不过刘邦之所以能成就伟业,说到底还是秦朝的暴政给了他机会。如果秦始皇、秦二世推行善政,刘邦恐怕只能平平凡凡度过一生了。
小小小_妞妞
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刘邦,两个朝代的人居然只相差3岁?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事还真是一点不假,不过赢政没资格做人质,是他老爸子楚被秦国押在赵国当质子,不干赢政什么事。
战国时儿童娱乐除了玩泥巴还是玩泥巴,所以小赢政和稀泥的时候,刘邦肯定也在玩泥巴。那时可没芭比娃娃,也没有葫芦娃,只能玩泥巴,捏一个小秦,再一捏个老刘,老刘后浪推前浪,小秦死在了沙滩上。
下面就来看看刘大哥与小秦弟怎么玩泥巴的。
1、
西晋学者皇甫谧说了,根据他的考证,刘邦可能出生于秦昭襄王51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所以刘大哥大小秦弟3岁。
儿时刘大哥的日子反而比小秦弟好,估计很多人都会想不到。
2、
刘邦住在沛县丰邑阳里,成为这里的孩子王,连过命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都屁颠颠跟在他后面叫大哥。
刘邦曾跟他的儿子刘盈讲道理,要儿子好好读书:你老子当初逢乱世,没书可读,这学业也就荒废了,小子,不是读书无用,是你老子没机会读书。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显然,刘邦是睁眼说瞎话,人家小秦赢政焚书坑儒是什么时候的事?而且小秦真把《春秋》、《诗经》都烧了,刘邦怎能半夜守着曹姐姐的门前朗诵“窈窕淑女,君子”,还能生下刘肥呢?
实际上,当时的秦朝,平民子弟刘邦照样能读上书。
刘邦就是想树立父亲的形象,抹去自己不爱读书的劣迹。
3、
刘邦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理,除非老子能干儿子行,才能维持家族不败,到刘邦这代已沦为平民的身份。
登基后刘邦教育儿子的本意是读书才能明理,且行且珍惜,不过儿时的刘邦可不懂这些。
战国时期,今天还一起喝酒,明儿就干起仗来了,结盟时大家都派一些无关紧要的子孙去当人质,小赢政的父亲子楚就很不幸的派到赵国去了。
娘是吕不韦的舞姬,花的是吕不韦的钱,日子好过了,小赢政不用玩泥巴啦。
哪知道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打起来了,子楚和吕不韦逃出了赵国,于是母亲赵姬只能带着小赢政东躲西藏,小赢政又只能玩泥巴。
小赢政恨这种日子呀,于是用泥捏一个将军,又捏了几个士兵,开始干赵国,灭楚国,收魏国,最后秦国一统江山,他是唯一的皇。
兵马俑估计就是因为这种情结诞生,兵统天下,天下铭记兵。
刘邦这时还在瞎捣蛋呢,不知道有个孩子玩泥巴最后玩了个天下出来。
4、
刘邦不爱读书,好友卢绾可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两人在学堂就是被罚被奖的两个极端。
如果卢绾是个女的,估计两家当场就订下娃娃亲了,两家关系亲得不得了,所以卢绾得劝着刘邦读书,劝着,劝着,成功被带偏,与刘邦走在了逃学的路上,“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刘邦呀,跟大多数人一样,不是读书的料,但有一颗向上的心,别人花功夫在书本中,他的心扑在玩泥巴上。
刘邦玩泥巴,樊哙伸过头:哟,好手艺,给哥捏个鸡腿,饿!
刘邦上树掏鸟窝,蒯成在下面喊:你行不行呀?最后吃鸟蛋时蒯成腮帮子鼓得最猛。
刘邦要下水洗澡,周勃不干,说“娘会揍人”,刘邦直接推了一把,下去吧!
刘邦读书不行,但社会大学成功毕业,甭管张良还是萧何,韩信还是樊哙,都得服服贴贴听他的,刘邦玩泥巴那会可是锻炼出了不要脸的气质,勇于认错,错了就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项羽莫明其妙输掉了老本,“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告别乌雏,吻别虞姬,自己咔嚓掉了自己;若换了刘邦,哭几声,骑马就走,兄弟们,扯呼,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刘邦正玩着,小赢政回秦国了。
5、
刘老太公没法了,刘邦玩泥巴很出色,可叫他种庄稼,那真叫不动,扛着锄头出门,搂着山鸡进屋,叫来几个小伙伴,喝得烂醉躺了一地。
刘老太公骂人,刘邦竖着耳朵听,毕恭毕敬,气得刘老太公说刘邦以后绝对没有哥哥出息。
刘邦也不争辩,替老父揉腿又捏肩,等老父走了,这才“啪”的一声倒在床上,很快屋中就响起了鼾声。
刘老太公叹了半辈子气。
刘邦登基,笑问老父道:“这份家业比起二哥如何?”
刘老太公挥拐杖赶人:去去去,那是你运气好!
6、
刘邦运气的确有点好,赢政的霉运也到了头。
张耳是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座上常客,一心想游荡江湖的刘邦听着信陵君的故事,眼中小星星直冒,把信陵君当成了心中偶象。
刘邦不受乡人待见,背上一身“好酒及色”的烂名,心一横,干脆跑去魏国都城大梁找信陵君,年青娃就是勇气大。
这时信陵君已经死了,看着空空的口袋刘邦是欲哭无泪,好在听说张耳在招人,于是刘邦饿着肚子找上了张耳。
一看是这熊孩子,张耳说了声0K,打了个响指道:哥们,以后一起发财,我吃鸡你喝汤,管饱。
刘邦开心呀,两人成了知己。
小赢政即位后,听说张耳很牛的样子,千金捉拿,张耳只能跑到陈县躲灾去了,与刘邦惜惜依别:兄弟,只要你不怕事,来陈县看我。
刘邦傻眼了,还得回老家沛县去。
两人之间的命运反转,刘邦又成了小混混,小赢政一个华丽的转身,阶下囚成了秦国的皇帝。
7、
刘邦回乡后,刘太公拄着拐棍直叹道:回来就好。
好个啥哟!刘邦很快勾搭上曹姐姐,生下了儿子刘肥,关键有了孩子,他还不娶人家,让曹姐姐不明不白成了最悲伤的人。
吕公避祸迁居沛县,大请当地达官贵族乡坤,萧何主持客次,由于人多规定贺礼千贯可坐堂上。
刘邦两袖清风大摇大摆上门混吃喝。
萧何有意为难沛县鼎鼎大名的刘混混,因此大声问道:“贺钱几何?”
刘邦张口就来道:“贺钱一万!”后一句吞在肚子里:赊账!
吕公一听,乡下人还有如此豪爽之人,大才啊,前途无量,不但亲自请刘邦入席,还白送女儿吕雉做媳妇。
刘邦什么人呀,你敢请我就敢吃,你敢送我就敢要,从吕公手里拿了丰厚的嫁妆拜堂成亲。
这时刘邦能发达,连刘邦自己都不相信。
你说吕公糊涂吧,女儿后来还真的成了皇后。
唉,好大的一笔烂帐。
赢政头脑清醒着呢,公元223年,灭楚,包括刘邦的家乡沛县也成为秦地,逐步实现小赢政在赵国时捏的泥娃娃的游戏,要一统六国。
8、
秦国占了沛县,由吕公出钱打点关系,加上刘邦也有点文字功底,成功任泗水亭长,吃上了皇家饭。
刘邦最大的本事是什么?是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最后和沛县的官史们打成了一片。
这时秦始皇忙着修始皇陵,需要大量人手,管他什么囚犯还是罪人,都拉到工地干活去。
刘邦奉命押囚犯上咸阳,主要还是去见见世面,这沛县小,容不下自己的心胸。
正好看见秦始皇出巡。
华丽的车架,健硕的奔马,千人随行,兵将护卫其后,只有一个年青的面孔在凝视远方。
刘邦震惊了,这才该是大丈夫之为,他的内心中,掠起了一份不该有的野心,但很快被自己熄灭了。
尘土飞扬处,一只蚂蚁被车轮辗过,亡无体肤,刘邦怕。
9、
陈胜、吴广起义,大秦的旗帜摇摇欲坠。
沛县县令召县吏萧何议事,决定支持义军,反秦!
萧何以县令外人身份难以服众为名,又以秦官不宜出面为辞,终将刘邦成功地推到了前台。
县令反悔,意识到萧何与刘邦关系非同小可,刘邦以箭书入城取民心,民众哗变,县令逃跑途中被杀,樊哙开城门迎刘邦。
刘邦入城后接任县令,小蚂蚁开始张大口,准备撕咬秦始皇这头大象。
这一刻后,秦朝的皇帝,汉朝的皇帝终将有终极一战!
没秦始皇什么事,他被赵高设谋、亲儿子胡亥下毒、李斯协从下一命呜乎,最后面对刘邦的是子婴。
刘邦胜,大汉朝开启。
(图片均来自网络)
xmnwsy
年轻时的刘邦和嬴政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嬴政是秦公子异人嫡长子,是根正苗红的贵族子弟。
而刘邦据说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裔,士会曾经短暂逃亡秦国而后归晋,但一部分人没有随他回国而选择留下,因此改姓刘氏,后来这群人可能又迁徙到了魏国的安邑,又随魏惠王迁都至大梁,最后来到丰县定居。
士会是刘邦祖上能够找到的关系最近的名人,距离他已经有三百余年, 到了刘邦这一代,他们家早已成为普通百姓。
刘邦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记载。史书上记载他的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而太公和媪都是当时对年长者的尊称,所以刘太公和刘媪其实就是刘大爷和刘大妈的意思。
关于刘邦早年的记载不多,汇总史料中的记录有:
刘邦和卢绾是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关系很好;
刘邦年轻时很仰慕信陵君魏无忌,曾经前往大梁投奔他,但到达后发现信陵君已经去世,于是投奔曾经是信陵君门客的张耳门下,并与张耳成为好友,直到魏国灭亡后,方才返回丰邑;
刘邦不喜欢从事农业劳动,因此经常受到父亲的斥责;
刘邦经常带朋友到家中吃饭,受到嫂子的讨厌;
刘邦喜欢喝酒,而且经常拖欠酒馆的酒钱;
刘邦曾经遇到过嬴政巡游天下的车队,对始皇帝的车驾威仪十分羡慕;
刘邦曾与一曹姓女子私通,生下长子刘肥。
乍看之下似乎刘邦年轻时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喜欢交朋结友,喝酒赖账并且私生活不检点的小流氓,但从中却能发现他日后能够登顶九五至尊的秘密。
不务农事,投奔张耳和赞叹御驾可以看出他并不甘于成为一个普通百姓,年轻时也积极试图改变命运。
这些记载中提及最多的并不是刘邦爱好酒色,而是他喜欢交友,这正是刘邦能够成事的重要原因。
首先,广泛交友为他积累了人力资源。刘邦在起兵前便结识了张耳,萧何,曹参等人,这些人都成为他起兵后的得力助手,也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其次,这也使刘邦的名声得以传播,在人群中树立起了威望,以至于沛县准备起兵之时,众人一致推举刘邦作为首领;
第三,通过与各种不同的人接触,使刘邦有了丰富的处事经验,得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鸿门宴之前,张良稍加指点他便想到通过姻亲来拉拢项伯;面对三老董公哭义帝,刘邦马上随着大哭并为义帝发丧,并以此为由讨伐项羽;韩信求封假王,本欲痛骂其趁人之危的刘邦在被张良和陈平提醒后马上改口骂其不封真王。
如此应变能力,如果不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人是很难具备的。
第四,由于阅人无数,使刘邦有了能够识别人才和采纳建议的能力。
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除了三杰张、萧、韩,还有郦食其,陆贾,灌婴,周勃,夏侯婴等等人才,甚至本为戍卒的娄敬也能被刘邦发现并提拔,其识人能力可见一斑。
而刘邦在反秦、灭项以及之后的国内建设和对抗匈奴问题上都积极采纳了臣下的正确意见,这是他得以仅用八年便从一介布衣华丽转身成为帝王并使汉帝国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
因此虽然刘邦看似一个流氓,却有着他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他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并不完全靠运气。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具备能够抓住这种偶然机遇的能力,才是这个人能够成功的必然。
滤镜
这个是对的,刘邦确实跟秦始皇嬴政是同时代人,但在大家的感觉上,好像,嬴政要比刘邦大几十岁一样,其实,只大三岁。
第一,嬴政在做人质,做傀儡的时候,刘邦在做街溜子。嬴政确实挺能忍辱负重的,本来十几岁就能亲政了,愣是推迟到了22岁,才最终掌了权。这个时间,刘邦在当街溜子。
刘邦家境不错,刘老爷子是当地的一个小地主,有一百来亩田,有点儿生意,生了好几个儿子和女儿,刘邦是老四。
也是刘家最不成气的一个,成天就跟县里一群闲人,在街上生事惹非,但也没有什么大恶。
第二,嬴政在争伐天下,统一六国的时候,刘邦在做二流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时候,刘邦继续在县里做着二流子,天天跟一群人,当然,这一群人,后来都是他的能臣名将了,在县里耍钱喝酒,就跟现在的二流子一样。
因为,当是七国争霸,地盘也变来变去,老百姓,都习惯了。
第三,嬴政登基始皇帝,巡视天下,直到死去,秦二世胡亥上位时,刘邦继续做混混。其实,在刘邦准备起事前的四十多年时,他一直在县里做混混,结交其他各种混混,这跟宋江做的事情,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等到准备起事时,县里的所有混混,以及准备乘秦乱,得利的人,就跟在了刘邦旗下。
当时,全国也就36个县,因此,刘邦的底子,真不算薄,也还可以。起码,起事之初,就具备了一诸侯王的样子。
当然,秦灭,他也被西楚霸王项羽分为了汉王。你还别说,古代封建社会,这成事儿的,基本上,也都是混混和闲人,这是现在的混混和闲人们,比不了的。
wangy808
嬴政和刘邦虽然只差了三岁,但却让人觉得,仿佛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大概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个一个开创了秦朝,一个开创了汉朝。不过,这两人年轻时的经历,实在是截然不同。嬴政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底层农民家的普通孩子。嬴政后来登基做傀儡期间,刘邦应该还在家乡做一个小混混。
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嬴政出生于赵国的邯郸廓城。身为秦国的皇族血脉,之所以会出生在赵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时嬴政的父亲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正好在赵国做质子。
嬴政的爷爷秦孝文王,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在这其中,嬴政的父亲异人,算是很不受宠的一个。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秦国面对赵国和齐国的联合进攻时,为了拆散齐赵同盟,秦国需要派一个皇族去赵国做人质。异人的父亲这时还不是秦王,只是秦王的儿子,被封为安国君,后来才被封为太子。异人因为不受宠,所以就被送去了邯郸。
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关系不好,时不时就会发生战争,所以当时作为秦国质子的异人,在邯郸其实并不受待见。他连日常出行的工具马车都没有,更别说日用的财物,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不过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卫国有个经商的商人叫吕不韦,正好当时在邯郸做生意。吕不韦听说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是一个有价值的“商品”,所以准备先投资一下异人。吕不韦先是接近异人,送了异人一个歌女和他拉近关系。此时的异人,正是落魄的时候,对于吕不韦的风险投资,自然全盘接纳。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吕不韦送给异人的这个歌女,后来会给异人生了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
结交公子异人,完成第一轮天使投资之后,接下来吕不韦就得想办法把异人这支风险股的价值做高了。于是接下来,吕不韦就花了高价钱,见到秦孝文王非常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并且让异人认华阳夫人当母亲,而且还改名叫子楚。
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大将王齮去围攻赵国国都邯郸。面对秦国的进犯,赵国第一时间就想要干掉子楚。子楚和吕不韦秘密策划,拿出六百斤的黄金贿赂当时的守城官吏,才得已逃过一劫。
逃到秦军大营以后,也就意味着子楚能顺利回到自己的国家了。赵国一看子楚我没杀成,那我就干掉他妻子和儿子吧。但是赵国的这个打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泡汤了。因为嬴政的这个生母赵姬,虽然是一个歌女,但身后也是有些背景的。家里当时也是拖了一些关系,保全了她母子二人,把她俩藏了起来,因此她俩也活了下来。
这一年,刚刚两岁的嬴政,就已经经历了自己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生死危机。
在嬴政经历自己的生死危机后,大概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遥远的楚国沛县,有个姓刘的农民家里,生了个孩子,老爹给他取名叫刘邦。当然,相比嬴政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刘邦就比较普通了,普通到史书上对他的这段生活,没有任何记载。估计也就是和寻常孩子一样,没事就疯玩,稍大一些之后,就开始被老爹押着去帮忙种地。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了,作为太子的安国君顺利继承王位,史称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作为秦孝文王的王后,但又没有亲生儿子。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华阳夫人就劝秦孝文王,立自己的养子,也就是嬴政他老爹做太子。秦孝文王倒是真听媳妇的话,马上就立了子楚为太子。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国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也就送嬴政母子回了赵国。
这一年,嬴政九岁,终于回到了秦国。
这个安国君虽然当上了秦王,但是运气不太好。继承秦王位以后,马上就是给老爹守孝一年。守孝期到了以后,刚刚加冕,但才加冕三天之后。他死了以后,子楚继承了王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运气也不咋地,在位刚刚三年,同样撒手人寰,追自己的老爹去了。
秦庄襄王一死,秦王的位置,自然就顺位继承到了他的长子嬴政手里。
就这样,公元前247年的五月,年仅13岁的嬴政,正式继承了秦王的位置。这一年,刘邦10岁,以刘邦那个性格,估计每天都在被老爹追着打。
嬴政即位之后,因为年纪太小,很难处理国家政务。所以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都由丞相吕不韦掌管着。虽然登基做了秦王,但嬴政的坎坷少年经历,仍然没有结束,接下来反倒是更加悲催了。嬴政的生母赵姬,此时年龄并不大,老公又死得早,自然耐不住寂寞,于是便和丞相吕不韦偷情。后来吕不韦大概是觉得这样做实在是不妥,有不好直接和赵太后闹翻,于是就送了一个假太监进宫,陪伴赵太后。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名叫嫪毐的男人,入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赵姬的喜爱。赵太后后来还封嫪毐为长信侯,甚至还和嫪毐一起生了两个儿子!
年少的嬴政,就是在这些事情的伴随下,艰难长大的。
到了公元前 239年,嬴政已经长大成人,准备亲政。但是嫪毐担心嬴政掌权之后,会清算自己。于是嫪毐就定下了一个疯狂的计划,那就是通过政变废掉嬴政,然后扶自己和赵姬所生的孩子上位。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赵姬竟然还真答应了!多亏了嬴政早有防范,早就准备好大军,一举粉碎了嫪毐的政变。再之后,嬴政又逼迫丞相吕不韦退位,逼得吕不韦自尽,彻底掌握了朝堂的大权。
嬴政这一路,可以说是走的步步艰难。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嬴政的意志无比坚定。成功掌权之后,嬴政开始努力实现他的伟大理想。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灭掉了其他国家,彻底统一天下,嬴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做了十二年皇帝后,公元前210年,嬴政驾崩于邢台沙丘,终年49岁。
说完了嬴政的一生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只比嬴政小三岁的刘邦,同时期都在做什么。
公元前256年, 刘邦出生的时候,嬴政已经三岁了,正在邯郸和他老爹一起做人质。据说刘邦相貌长得有些奇特,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都很漂亮,而且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刘邦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不喜欢干农活,自己也不会挣钱。他爹经常说他啥也不是,不如他二哥。但刘邦听到这些之后,依然是什么也不管,过着我行我素的生活。年轻时候的刘邦,整天和自己的好基友卢绾混在一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啥都没有的三无人员。
这样的刘邦,自然得不到周围人的待见。年轻的时候的刘邦,倒也不是没有发愤图强过。刘邦少年时很仰慕魏公子信陵君,于是他就从楚国一路前往大梁。但不巧的是,当时信陵君已经死了。也是机缘巧合,虽然没有投入到信陵君门下,但他却投身到了信陵君门客张耳的门下。两个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成为了知己,直到魏国灭亡以后,张耳成为秦国的通缉犯,门客们都走光了,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又回到自己老家沛县。
刘邦回到家乡后,很快到了公元前222年。当时秦灭掉了楚国,沛县成了秦国的一部分。刘邦凭借他小混混那一套,当上了一个泗水亭长的小官。刘邦这个人嗜酒,还好色,和当地一个姓曹的寡妇偷情,还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在嬴政做皇帝的这十几年里,刘邦一直都是秦国最底层的工作人员。唯一被史书记载的,就是他在此期间,用自己的小聪明,骗了一个姓吕的老实人。吕老伯一高兴,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也就是后来的吕后。
直到秦始皇去世后,秦朝高层剧烈倾轧,天下逐渐变得动荡。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也开始风起云涌。刘邦则是趁着这个机会,率领乡人起义,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最后建立了汉朝。
我们其实不妨做一个最直观的对比:如果嬴政出生于1960年的话,刘邦则出生于1963年。1968年嬴政回到秦国,1973年嬴政登基,1981年嬴政亲政,除掉嫪毐。1998年,秦国统一天下,嬴政称帝。2009年,嬴政病逝于沙丘。2010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2017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乌江自刎。同年2月,刘邦在今山东曹县登基,正式建立汉朝。
虽然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嬴政和刘邦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王朝的开创者,所以才会让后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这两人其实相差了很多年。
VickyKong0304
历史往往会给人们造成错觉,一些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我们可能感觉他们生活的年代不一样,或者是两个时代的人。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乾隆帝和华盛顿、拿破仑和嘉庆帝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汤显祖、乾隆嘉庆都是古代人,而莎士比亚、华盛顿、拿破仑则是近代人。
不少人看来,秦始皇是上一个时代的人,刘邦则是下一个时代的人。实际上两个人仅仅相差三岁,秦始皇也就是比刘邦大了三岁。但是由于两个人主要政治活动并不一致,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一个朝代。
实际上两个人有很多重合的时间。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亡于公元前210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亡于公元前195年。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10年,长达46年的时间,都是两个人时间的重合部分。
两个人不光生活的时代有重合的部分,而且两个人还曾经见过一面。那么当嬴政做人质和做傀儡的时候,刘邦又在做什么呢?
嬴政也叫做赵政,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秦始皇的父亲嬴子楚本身就是质子。嬴子楚在赵国为质期间认识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后来在邯郸生下了秦始皇。秦始皇是质子嬴子楚的儿子,而且出生于赵国,自然也需要留在赵国。
前257年,秦赵交战,嬴子楚逃回秦国,赵姬和秦始皇则继续留在赵国。当时秦始皇过的是东躲西藏的日子。直到公元前251年,嬴子楚被立为太子,秦始皇和赵姬才得以返回秦国,结束了质子的生活。
前247年,年仅13岁(虚岁)的嬴政即位。由于嬴政年少,所以由相邦吕不韦把持朝政。虽然嬴政成为秦王,但是由于年少,所以始终没有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当时秦国的实权一直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太后手中,嬴政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38年。
这段时间嬴政虽然没有掌握大权,但是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在此期间,赵姬先后和吕不韦、嫪毐勾搭在一起。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成为秦国朝堂上,两股重要的力量。公元前237年,长安君成蟜谋反失败,逃往到赵国。
公元前238年,文信侯嫪毐发动蕲年宫之变,并被秦始皇平定。蕲年宫之后,秦始皇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摆脱了傀儡的身份。
从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到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亲政,中间历经了22年时间。这22年间,秦始皇的生活不可谓不丰富。秦始皇的身份经历由质子之子到王子、太子、秦王的转变。秦始皇也经历秦赵大战、灭周、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去世、庄襄王去世、六国合纵攻秦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上的事件都和秦始皇有一定关系。
那么这段时间,刘邦又在做什么呢?刘邦建功立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史料关于刘邦的记载,大多也就是成名之后。公元前238年,刘邦也不过是一位虚岁19岁的少年。那么这段时间,刘邦在干什么呢?虽然史料对于这段时间记载相对有限,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一些端倪。
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当4岁(虚岁)的秦始皇在赵国为人质的时候,刘邦在遥远的楚国丰邑中阳里出生。秦始皇回到秦国的时候,刘邦也不过是一个虚岁6岁的小朋友。
刘邦家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家庭,年仅六岁的刘邦自然也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泥巴,比如卢绾等人。当秦始皇过着刀口舔血的是日子时,刘邦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朋友,做当时普通小朋友应该做的事情。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当秦王的时候,刘邦应该10岁。这时候的刘邦应该已经上学,而且应该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史书记载,刘邦曾经和卢绾一起上过学。当然以刘邦的性格,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学霸,应该整天在学校里吹嘘自己腿上的72颗痣。
这时候的刘邦应该学会了某些不良嗜好,比如饮酒等,为日后出入酒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候的刘邦应该算不上一个出色的农民,他做农活的业绩也应该非常差。这时候,刘太公可能经常奚落刘邦,说他的耕作技术不如老二刘仲。刘邦这时候应该养成了良好的心态,以及相对“无赖”的性格。
这时候,周边的邻居应该非常不看好刘邦,认为刘家生了一个败家子。刘太公也可能为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发愁,觉得当初生个蛋也比生下刘邦强。不过刘邦应该不会在意大家的看法,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公元前243年前后,刘邦大概已经14岁,这时候刘邦也已经懂得了许多事情。这时候的刘邦非常欣赏信陵君,想当信陵君的门客。于是刘邦决定前往大梁,充当信陵君的门客。可是当刘邦达到了大梁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这时候,刘邦结识了日后的亲家张耳。这段时间也是刘邦少年时期,最高光的一段时间。
公元前238年前后,秦始皇摆脱了傀儡的身份,成为真正的秦王。这时候刘邦已经年满十八岁。这时候的刘邦应该已经结识了樊哙、夏侯婴等人。
刘邦会带着卢绾等人一起出没于沛县或者丰县的酒馆等各种娱乐场所。这时候的刘邦习惯性赊账,在各大小酒馆都欠了外债。当然刘邦还是不断跟别人吹嘘自己大腿上的痣,吹完了就会睡觉。
这时候刘邦的名声估计不太好,周围的媒婆也都不愿意给刘邦说媒拉纤。刘邦虽然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但是却始终没有结婚。这时候的刘邦估计也渴望婚姻,但是月老似乎并不理睬刘邦。这时候的刘邦应该还不认识曹氏,还是只是沛县街头的一个小混混。
当秦始皇掌握实权的时候,刘邦是小混混。当秦始皇发动统一六国之战的时候,刘邦还是一个小混混。秦国统一六国的之后,嬴政从秦王变为秦始皇,刘邦则从小混混成为亭长。
当秦始皇君临天下的时候,刘邦曾经来到咸阳并远远地看到了秦始皇。这可能是两大帝王唯一一次会面,只不过秦始皇根本不知道刘邦是哪颗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刘邦则继续当亭长。几年之后,刘邦私自释放囚徒,逃入芒砀山,并借助农民起义的大潮,趁机起义。
公元前207年,刘邦再一次进入咸阳。不过这一次刘邦是率领军队进入咸阳,并且推翻了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开启强大的两汉时代。
水塘鱼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1月27日,也就是秦昭襄王48年,在这前一年,长平之战刚刚结束,而嬴政出生的这一年,秦国与赵国之间正在进行第一次邯郸之战,嬴政的父亲是在赵国当质子的秦国公子嬴异人(后来改为名子楚),不是吕不韦,母亲是吕不韦送给嬴异人的姬妾赵姬。
这一年,刘邦还没有出生,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还在家乡丰邑从事农业生产,刘邦的母亲刘媪同样也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丰邑在当时是楚国的地盘,所以刘邦是楚国人。
《汉书》上说刘邦的祖先是来自唐尧,传到周朝时在秦国姓刘,之后又迁到魏国,之后随魏国迁都时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之后来到丰邑,还说刘邦的祖父是丰公,之后没落了,但这多半是春秋笔法,不太可信。
嬴政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6年,也是秦昭襄王51年,嬴政已经3岁了,这一年,秦将军摎率军攻打韩国的阳城和负黍两城 ,斩首四万,同时还攻打了赵国,攻占了20几座城池,斩首及俘虏敌人9万人,同时秦军还攻入西周,俘虏了周赧王,并抢占了周朝36座城池和3万人口,这也是电视剧大秦赋第三集和第四集中所播放的内容,不过电视剧与历史是有点不同的。
而在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嬴政的父亲嬴异人跟吕不韦一起逃离了赵国都城邯郸,而留下3岁的嬴政和母亲赵姬一起在邯郸城内生活,由于赵国与秦国交恶,持续发生战争,嬴政母子过得并不好,甚至生命也时常受到赵国的威胁,而身在秦国的父亲嬴异人已经改名为嬴子楚,并没有马上接嬴政母子回秦国,而是一直在等待机会。
刘邦
而在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了,《史记》和《汉书》上都说刘邦的母亲刘媪在湖边休息时,梦到与龙交合,然后就生下了刘邦,这个说法对于古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他们会相信,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知道是怎么回来,这是史书美化刘邦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件事,这事在电视剧大秦赋中也出现过,秦国把周王室的九鼎运回国时,结果有一个鼎掉落在泗水中,这在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不过记载都是矛盾,而这一年刘邦正好出生,同时刘邦日后还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似乎这也太巧合了,多半也是虚构的。
大秦赋剧照中的嬴政与赵姬
嬴政一直在赵国都城邯郸生活到9岁(虚岁),直到秦昭襄王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1年,安国君成为秦王,嬴政的父亲子楚被立为太子,赵国才将嬴政母子送还给秦国,从这个时候开始,嬴政就回到了秦国,便一直生活在秦国,嬴政回家后见到了父亲嬴子楚和祖父安国君,安国君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正式即秦孝文王位三天后,就因病去世,于是子楚成为秦王,这就是秦庄襄王。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嬴政父亲秦庄襄王因病去世,年仅35年,于是年仅13年的嬴政即位为秦王,由于嬴政当时年龄较小,于是国政由相邦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把持,嬴政不能亲政的时候,只能住在王宫读书、练武和学习治国,直到能亲政为止,这一段时间,是嬴政学习成长的时期。
刘邦
那么刘邦在做什么呢?
刘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种地的,家庭条件也不好,以一般农家的孩子来说,他能做什么呢?小时候估计也没读过书,只能和一帮村子里的孩子到处玩,刘邦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刘邦不喜欢种地,虽然家里穷,但是刘邦也喜欢到处玩,然后到处混吃混喝。
刘邦年轻的时候很仰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曾经从家乡跑到魏国准备投靠信陵君当门客,战国时期是贵族政治,以出身论前途,没有出身的平民阶层想要跻身贵族,只能在贵族门下当门客,然后通过立功显示才能的方式获得晋升,这是当时是除了秦国军功爵位制之外唯一的途径了。
战国时期流行养门客,这个时候刘邦应该只有十几岁,可见刘邦从小不甘心当个农民,想通过投靠信陵君当门客的方式来获得晋升,有一个更好的前途,这就是刘邦的志向,但在当时通讯极不发达,刘邦想投靠信陵君,却不知道信陵君已经去世了。
剧照中的嬴政
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这个时候刘邦才14岁,因此刘邦去找信陵君应该不到20岁,得知信陵君去世后,刘邦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于是又找到了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投靠在张耳门下,张耳当时是魏国外黄县令,收留了刘邦,并与刘邦结为了知己。
刘邦一个平民出身的农民,又没有读过书,凭什么能当门客,还能与张耳结为知己呢?
因为当时的风气如此,贵族养门客并不计较门客出身,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当孟尝君田文的门客,所以像刘邦这样的平民出身的人也能成为门客,这个时候刘邦也就是20多岁,因为外黄离刘邦的家乡丰邑并不远,只有一百多公里,所以刘邦尽管投靠张耳,但也经常回家。
这个时候刘邦又不劳动,家里又没有其他产业,自身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当门客混吃混喝,张耳虽然是外黄县令,但这个时候魏国也不好混,当时整个天下只有秦国一家独大,并不断地攻伐六国,在秦王政还没有亲政前,六国难得有一丝喘息之机,但也难有作为,直到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亲政后,才开始发动灭亡六国的战争。
刘邦
魏国是在公元前225年灭亡的,魏国灭亡后,张耳也被通缉,因此刘邦也混不下去,就逃回家乡了,刘邦在年轻时期并没有任何作为,因为他只是个门客或者平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嬴政39岁,刘邦36岁,刘邦大概是在40岁左右当上了秦朝的泗水亭长,相当于村长,直到刘邦押送囚徒到咸阳的路上,因为囚徒逃走,而干脆放走了所有人,随后刘邦本人也逃到芒砀山中躲起来,这个时候秦始皇还在世。
由于刘邦年轻时地位低下,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也就是到处混吃混喝,当门客也能解决生存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在年轻时结识了一大批人,并且很有人缘,同时待人相当义气,养成了开阔的胸襟,同时也有了远大的志向,这才是刘邦后来起兵反秦后与众不同的原因。
桑德拉的奇思妙想
秦朝的始皇皇嬴政只比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大3岁吗?你还别不信,确实如此,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
公元前263年,不招人待见的秦国王孙异人被送到赵国邯郸当人质。那时候秦赵两国经常兵戎相向,战火不断,因此异人在赵国过得非常清苦,经常缺衣少食。
就在这个时候卫国商人吕不韦来到了赵国邯郸,知道了异人的处境,吕不韦经过仔细研究分析,认为异人是潜力股,他在心里盘算着:我有的是钱,但是我充其量只是一个买卖人,如果攀上异人这个高枝,情况就不一样了,再助异人登上秦王的宝座,不愁将来不飞黄腾达。
于是吕不韦开始有意地接触帮助异人,身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异人,很快就与吕不韦打成了一片,吕不韦为了巴结异人,还把自己的宠妾姿色出众能哥善舞的赵姬献给了异人。公元前259年赵姬生下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嬴政。
这段时间吕不韦并没有闲着,为了提高异人这支风险股的价值,奔走与秦赵两国之间。吕不韦来到秦国,给异人父亲(安国君)最宠爱的夫人华阳夫人送了一份厚礼,华阳夫人在吕不韦举一反三地劝说下,收异人做了自己的干儿子。
公元前257年,异人跟着吕不韦历尽千辛万苦逃回到了秦国,但是他们没有带走嬴政和赵姬,幸亏嬴政的外公是当地的有钱人,花了很多钱才保住了他们母子的性命。
但是由于他们身份特殊,在赵国过得一点都不好,终日惶恐不安,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赵姬终日如惊弓之鸟忐忑不安,虽然嬴政太小不知道危险如影随形,但是也要随母亲躲躲藏藏。
公元前256年,在楚国沛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刘邦呱呱坠地了,家里虽然不太富裕,但是刘邦的童年也过得无忧无虑,整天带领一群小屁孩尿尿和泥、放屁砸坑玩。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见上帝去了,王位由嬴政的爷爷安国君继承,安国君就是秦孝文王。
华阳夫人被封为王后,华阳夫人没有亲生儿子,于是为了永保皇后的宝座,就劝秦孝文王立干儿子异人为太子,枕边风吹得呜呜的,秦孝文王还真是听话,不久就把嬴政的父亲异人立为太子。
异人有了身份地位,开始想念远在赵国的老婆孩子,于是四处游走,开始营救嬴政母子。在嬴政9岁的时候,赵国为了讨好秦国,才把嬴政母子送回秦国。秦孝文王是个短命鬼,国王的宝座还没有坐热就翘辫子了。
太子异人顺其自然地当上了秦王,异人就是秦庄襄王,可惜秦庄襄王只当了三年老总,就去地下陪他老爹饮酒赏月去了。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当上了国王,此时刘邦只有10岁,正在四处淘气,招灾惹祸,白天弹泥球,晚上掏鸟窝。终日无所事事。
嬴政虽然当上了总裁,但是由于年龄太小,不太会管理公司,因此吕不韦独揽大权,加之嬴政的母亲为老不尊,经常勾三搭四。
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和一个叫嫪毐的男人一起生下了两个儿子。面对这一切的嬴政是痛苦的,他咬紧牙关努力学习治国之道,忍辱负重一天天强大起来。
时间来到公元前239年,嬴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准备亲政。嫪毐非常担心嬴政手握大权之后会对自己不利。
于是和赵姬一起密谋:制造政变,杀死嬴政,推举他和赵姬的孩子当老总。幸亏嬴政早有准备,才化险为夷,除掉了嫪毐,过一段时间嬴政又逼死了吕不韦,嬴政终于成了真正的掌权人。
嬴政虽然出身高贵,但是经历坎坷,多灾多难的经历使他坚强无比,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最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10年,49岁的嬴政在邢台沙丘驾崩。
接下来,我们回头再看看刘邦,刘邦的少年时代,是无所作为的,在嬴政开疆扩土大展宏图的时候,刘邦一事无成,公元前222年,楚国被秦国灭掉了,刘邦的家乡沛县归秦国管辖了,刘邦凭着油嘴滑舌走后门当上了泗水亭长。
嬴政去世后,秦二世荒淫无度,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动荡,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邦才抓住机会,参加起义,也就是说刘邦属于大器晚成,秦始皇死后,刘邦的传奇人生才开始,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
呆兔和胖熊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而刘邦以布衣之身,利用七年时间就一统天下,而他们只相差3岁。那么,在秦始皇筚路蓝缕的一生中,刘邦在做什么?
刘邦的自述——
我叫刘季,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刘邦,我出生在战国的楚国,沛郡丰邑人氏。我的一生有两个偶像,第一个偶像是信陵君,他让我懂得了啥叫义气。第二个偶像叫嬴政,他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知道我这辈子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去活!
很多人想问,一统八荒的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刘邦在做什么?
故事得从一场大战说起,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了一仗,也就是长平之战。这一仗让赵国从一代强国彻底坠入无底深渊,而秦国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还差点将这个敌人从地图上抹掉。
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而我的偶像嬴政却在长平之战第二年呱呱坠地。嬴政的父亲叫赢异人,因为在赵国为质时生下了嬴政,所以嬴政自一出生起就是一个人质。
由于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没有如约割让城池,因此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发动邯郸之战,围攻赵国都城。此时,赵国军民同仇敌忾,让秦军吃了大亏。
三家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引史记集解: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这一年,我刘邦刚刚出生,沛县丰邑就是我的故乡。有人说,我刘邦不是我爹刘太公生的,是我娘刘媪在田间劳作时与龙所生。我出生时,房间光芒万丈,香气四溢,所化光芒经久不散。哎,那都是我刘邦当上皇帝后,史官们编的,他们说当皇上哪能那么简单,得有点传奇才行。幸亏我爹刘太公没读过书,没看过这记载,要不他得打死我不可。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但是,我有一点确实不是史官编的,我出生不久,家人们就发现我大腿上密密麻麻有72颗黑痣,当时还有人笑话我说芝麻转世的。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昭襄王那老家伙终于没了,他熬死了战国16位君王,终于在这一年再也撑不住了,继任者是他的太子安国君嬴柱。可没成想,不知道是太激动还是太难过,安国君嬴柱仅仅当了三天就死了。嬴政的父亲,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当了几天太子又当上秦王,吕不韦也成了大秦相邦。而嬴政,也如愿以偿的回到了秦国。
这一年我6岁,我也不知道何为秦国,何为秦王。我只知道,我家有几口人,我有一个好兄弟他叫卢绾,他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我整天最开心的事情,和他一起在地上玩泥巴。
又过了一年,我爹刘太公说,不能让“四儿”天天玩泥巴,我一辈子不识字,但四儿还得读读书。于是,我刘邦就被带到了沛县一个书院里读书,卢绾也跟我一道上了学。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一些稀里糊涂的文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就有十来种写法,还真不如泥巴好玩。
但是,虽然我上学调皮捣蛋,不喜欢读书,但我还是懂点字的。不然日后,萧何张良给我讲那么多大道理,我是咋明白过来的。
我刘邦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喜欢带着一帮兄弟四处打架,然后回来接着被我爹打。我爹刘太公越看我越不成器,他觉得还是哥哥们最靠谱,天天任劳任怨下地干活。
这一年,我听说秦国发生了件大事,秦国太后也就是嬴政他娘,在咸阳宫内和一个太监嫪毐暧昧不清,还生了两个娃。嘿,这个事我倒挺感兴趣,我跟一帮哥们没事就琢磨,这太后跟太监是咋能生出娃来,合着那个嫪毐原来是个假太监。
也正是这一年,嬴政加冠亲政了,相邦吕不韦也失去了权势。嫪毐发现情况不对,就假传太后诏命反了秦王。嬴政收拾兵马,没过多久就把嫪毐给灭了,还来个五马分尸。
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听闻信陵君礼贤下士,而且十分重情义。我就想着,有生之年要是能见上信陵君这样的大人物一面,那也是值了。于是,我跟卢绾几个兄弟合着,一起去魏国,说不定还能当上信陵君的门客。我爹刘太公听到这个事又发了脾气,说我不好好种地,天天在外面瞎混。我也没办法,趁着夜黑风高透透溜了。
这段追星生涯,也可以算得我刘邦当年的血色浪漫,我跟几个兄弟到了魏都大梁才知道,信陵君早就没了。算了,来都来了,多浪几天再走吧。
没成想,在魏国还没呆上几年,秦国就把韩赵给灭了,剑锋直指魏国。我刘邦也不能多呆了,我家里还有老老少少,还没娶上媳妇,万一把命丢在魏国,可就不值当了。
没想到,秦国灭国的速度可是真快啊,我回到楚国没几年,秦国就派李信攻楚。李信没捞到好处,秦王嬴政又派了王翦。终于,楚国在秦国 60万大军的猛扑下,也灭了国。
沛县破城那天,要是没老爹锁着门,我还真想瞅瞅外面的秦军啥样。秦军在丰邑派了长官,听说四处再找能识文断字而且听话的楚人当官,我也想去碰碰运气。我爹说,这兴许是个好事,总比天天游手好闲强,于是就拿了点银两让我去找人情碰碰运气。不知道是银两死了作用,还是我的口才好,我很快被认命为泗水亭长,怎么说也是个管事的。
公元前221年,嬴政灭了六国,而我带着自己的一帮弟兄,在泗水亭成了响当当的人物。现在,在酒家喝酒赊个账,酒家都得眉开眼笑地迎接。说到喝酒,我最喜欢去曹寡妇家喝酒,因为只要我去,没人敢欺负她。
这一来二去,她还给我生了个大胖小子,因为我是泗水亭长,也没人敢说三道四。后来,因为我去吕公家蹭酒,意外的成了吕公女婿,因为这事,我总感觉对不起曹寡妇。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爱在六国的土地上到处转悠。那一年,我正巧碰到秦始皇的车驾,这一天改变了我的一生。秦军身披铠甲为秦始皇开道,秦始皇的辒辌车高大无比,沿路婢女不计其数,绫罗绸缎光彩照人。我暗自说到:“大丈夫当如是也!”
此生,若能取了天下,开拓这万世功业,死有何憾!十多年后,我刘邦终于取了天下,世人都说秦军强悍,无人能敌,可我灭了秦国。世人都说项羽武功盖世,所向披靡,而我灭了项羽。很多人都说我刘邦,是一个流氓无赖,而我却取得了天下。项羽是常胜将军,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我只赢了这一次。
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roychi
刘邦去世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争议,但出生的的时间却存在争议。目前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出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另一种说法是出生于秦庄襄王三年。
按照第一种说法,嬴政出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嬴政和刘邦也就差个三岁。但按照第二种说法,秦庄襄王在那年去世,嬴政继位差不多十三岁啦,那岁数可就差得有点儿大!
始皇帝十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这时候嬴政的年龄也就是在二十二三。按照第二种说法,刘邦最多也就是十岁上下。
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都能干点而什么?基本上也就是和卢绾在一起玩而已。刘邦和夏侯婴等人结交,那还都是以后的事儿了。
刘邦、卢绾这俩儿小子,恰好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古人对于巧合的事情本来就特别上心,况且他们两家又是通家之好,刘邦和卢绾自小就是形影不离。
刘邦和卢绾打小就一起玩耍,然后又是一起上学。这俩儿都是皮小子,俩皮小子凑到一起那自然就是胡闹。
一人不成事,两人能上天。有时候祸就闯得有点儿大,官吏们也就前来过问一下。两人也就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估计刘邦也就是在这时候想到了信陵君魏无忌。两人就此开始离家出走,刘邦和卢绾一边躲避着责罚,一边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刘邦跑了大老远才知道,原来信陵君早就死了。既然已经跑出来了,又听说信陵君的门客也在召门客,那就上他那儿去看看吧。
刘邦和卢绾在张耳那儿好吃好喝,一直就待到了魏国灭亡。秦始皇开始通缉张耳等人,刘邦和卢绾这才返回了自己的沛县。
按照刘邦比嬴政小三岁的说法,其实也和这差不多。只不过刘邦多结交了一些人而已,可能也把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肉肉给生出来了。
仅此而已!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凉凉
刘邦的出生年龄存在争议,本文以公元前256年为准。
嬴政与刘邦虽然年龄相差不大,属于同辈人,但人生境遇完全没有可比性,不过二人也是有交集的。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刘邦崇拜的偶像,而且刘邦还亲眼目睹过秦始皇的风彩,挤在人群中的汉高祖远远地瞻仰着一统六国定天下的秦始皇,不禁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对刘邦日后一心要做皇帝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秦始皇与汉高祖,两人没有产生大的冲突,因为他们二人的成王之路正好一早一晚。嬴政是少年成名,而汉高祖属于大器晚成,出仕晚,结婚晚,生子晚,起兵晚,自然当皇帝也就晚了。
约公元前259年,嬴政在赵国出生,正好出生在秦赵两次大战的间隙,前有长平之战,后秦兵围攻邯郸。因此,秦始皇一出生就处于一个动荡的政治环境,这也成了他一生脱不掉的境遇。出生后的嬴政跟随父亲秦庄襄王一起被质押在赵国当人质,后来秦兵围攻邯郸,赵国要拿父亲祭刀,父亲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了秦国,独留嬴政与母亲赵姬待在赵国东躲西藏的度日。
秦昭王56年秋,昭王死,太子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嬴政父亲子楚为太子,秦赵关系缓和后,嬴政才被接回了秦国。因此,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赵国邯郸度过的。
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就驾崩了,接着嬴政父亲子楚继承王位,是为秦庄襄王,赵姬为后。三年后,秦庄襄王也去了,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成为了秦王。
可以说,嬴政的少年时代基本就是,按照一个正统的王位继承人而存在的。他的王族血统以及动荡的政治环境,秦国的强大,诸多因素都注定了他只能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审视他周围的世界,这与刘邦有着天壤之别。
与秦始皇相比,刘邦的少年时代就轻松多了。约公元前256年,刘邦,原名刘季,出生于楚国沛县,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家里有兄弟四人,刘邦排行老三,童年倒是不寂寞。刘邦起兵后,小弟刘交成为哥哥身边的机要秘书,二人关系甚好。
司马迁在刘邦的高祖本纪里写到他的出生时,也相当的不平凡。说是刘大妈有一天在水塘边犯困就睡着了。在睡梦中与神不期而遇,一时间天昏地暗,雷电交加。这时刘大爷跑去一看,只见有条龙在刘大妈身上盘旋。不久,刘大妈有了身孕,刘邦就这样诞生了。
当然这肯定是胡扯,但给每一位开创王朝的先祖一个美丽的神话,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特殊癖好。刘邦出生的这一年有点特殊,秦国灭掉周,天下失去了挂名的天子。战国七雄,一强六弱的局面已经形成,那个在赵国当人质的小孩嬴政,先祖们已经在为他日后统一天下忙活了。
刘邦是个模范少年,他有位童年好友卢绾,一生跟随他,后来被封为燕王。秦始皇也有位童年好友,就是燕国太子姬丹,然而后来却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他。同样是童真好友,区别可真大。
刘邦与卢绾同在“马公书院”读书识字,生活在封闭的乡社中,没有衣食困扰,也没有天灾兵祸,相对来说,生活过得安逸平凡。在这个阶段的刘邦,他天性中的叛逆和桀骜不驯的因子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还称得上是个模范少年。
嬴政与刘邦,由于家境国境悬殊,二人度过的少年时代,一个背负着国难颠沛,一个过着安逸的小康生活。从天生资源来说,嬴政占据上风,但从人格塑造上来说,刘邦明显占有优势。
在刘邦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17岁是个重要时刻。以秦国为例,男子17岁就算成年了,就有义务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了,入仕为吏,征兵从军,也是如此。楚考烈王23年,公元前240年,刘邦也17岁了,这也意味着他从此步入了青年时代。
刘邦原本可以走一条中规中矩的路,凭借家里的条件,和乡里的推荐,入仕作一名乡县的政府小吏。但是他没有走这条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叛逆之路,从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社会不良青年,走上了一条任侠的道路。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托,轻生死,重然诺。简单来说就是哥们儿义气,可以两肋插刀的那种关系。对于任侠者来说,人生的目的,不在金钱和享受,也不在实现伟业,只求结成人情的关系,达到义气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并由此而构建出新的民间社会,即游侠社会。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见,刘邦很前卫。
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他们的府邸,也是游侠们聚集的去处。在刘邦的游侠生涯中,对他有影响的游侠人物有三位,一位是沛县的王陵,一位是外黄的张耳,还有一位就是魏国的信陵君了。
有学者说,身为楚民刘邦的眼光一直向着西方,先是魏国,然后是秦国,因为那里有两位他景仰的偶像:信陵君和秦始皇。刘邦见过秦始皇,没见过信陵君,因为刘邦开始游侠生涯时,信陵君已过世了。但是信陵君道义为先对他的影响极深,而且本身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声誉,生前已响亮于各国朝野,身后更是被广布于民间。
从游侠等级上来看,刘邦属于第三类,第一类是像信陵君一类王族公子,总之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以千人计。第二类就是像张耳、王陵一类的本地土著土豪,以百人计。第三类就是像刘邦这一类的小康家境,以十人计。
刘邦是乡侠,顶头大哥就是县侠王陵,但刘邦一直向往的是跟从信陵君那样的人物。张耳曾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名声大震,一直由魏国传到了楚国。刘邦听说张耳后,慕名前往,一个十来岁的无名青年踏出了国门,投到外黄县张耳门下。
刘邦跟随张耳大约一直到他三十二岁左右,也就是约公元前225年左右。以秦国的历法计,也就是到秦王政二十二年,那么在此之前,嬴政又在他的王位上忙什么呢?
秦始皇13岁即位,由于年幼,政权一直把持在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手里。一直到22岁,行了加冠礼之后才亲政。在此期间,他一直在为夺回行政大权而努力,周旋于母亲赵太后与嫪毐、相国吕不韦之间。对于一个青年而言,与一帮实力派过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秦始皇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爱才惜才,他为自己网络了一批人才,诸如李斯,以致于他亲政后能轻而易举地将嫪毐、吕不韦先后拿下,这也是秦国重视人才的结果。
公元前230年,刘邦27岁,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刘邦29岁,秦军攻破赵国。前226年,刘邦31岁,秦军攻下燕国。前225年,刘邦32岁,秦军水灌大梁,魏国亡,刘邦所在的外黄县归到了秦国门下,高砀郡。
嬴政和刘邦的青年时代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当嬴政已经彰显王者风范的时候,刘邦还在和一帮民间侠士混在一起。当然不可否认,嬴政首先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他本身超强的个人能力也不可忽视,帝王家的孩子从小就玩帝王之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但这并不是说刘邦就差,作为平民,没有雄厚的家业,显赫的祖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靠自己打拼。对于刘邦来说,作为游侠那些年月,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那个纷乱的年月,天下民情民心,刘邦身在民间早已感同身受。并且任侠的性格特点,为他日后组织建立刘氏集团打下了基础。
这一局,当然胜者依旧是嬴政。
秦王政收编了六国之后,在国都咸阳呆得时间也有限,因为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巡游。秦始皇一生在十二年间经历了五次巡游,最后还死在了巡游的路上。那么他这么大规模的巡游,真如传说那样,是为了寻找不死药吗?当然不是,他的巡游既有政治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秦始皇第一次巡游在公元前220年,走的是西北方向,其目的是祭祖和告庙。他要追寻秦人先祖发达的足迹,向列祖列宗报告统一天下大业已经完成。
他的第二次巡游的目的是为了登泰山封禅,古代中国,泰山是天下圣山,登泰山封禅,是世间伟业完成、告祭于天的大礼。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开始了第三次巡游,这次出游基本在重得了第二次出游的路线,出函谷关,过洛阳、荥阳,奔大梁而去。结果在队伍在行经阳武县博浪沙时遭遇了刺客。这次行刺的组织者就是张良。
秦始皇一生历经了四次行刺事件,第一次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第二次是荆轲刺秦的续集,由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实施。第三次就是张良组织的博浪沙行刺,第四次是前216年,秦始皇晚上外出在咸阳郊外遭遇刺客。
张良是韩国贵胄后裔,韩被秦灭后,他谋划了刺杀秦王政,这当然是年轻人呈匹夫之勇意气用事的结果,注定很难成功。
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天下,抵达碣石,访燕赵,观沧海,刻石纪功,回程巡视了北部边防,经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九原,由上郡回到咸阳。
公元前210年,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染病而亡。
在五次出巡中,四次至海,每次走得都是官修的“高速公路”,但秦帝国的五大交通干道及其他干道,主要是为抗击匈奴而修建的。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大兴土木的时候,刘邦在秦朝的领土上正在筹建自己反秦队伍。秦朝以“法治”天下,游侠这一类人在秦朝是被打压的,像张耳这样的游侠名士,失去了生存土壤,只能四处逃窜,跑到原楚国的陈县潜伏下来。从此,刘邦结束游侠生涯,又回归主流。
对于改朝换代后的刘邦而言,没有多大的感伤,毕竟只是一个市井小民。公元前223年,刘邦大约35岁,做了泗水亭亭长,由体制外进入到了体制内,对于对抗和统治有了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体验,这对于他的未来成长,可谓受益匪浅。
亭是秦汉时政府的末端组织机构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概每十里设一亭。其基本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邮政局兼派出所,归县政府办公室直接管辖。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丰邑在沛县西部,泗水在沛县东部,步入中年的刘邦离家赴任。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个性习惯,基本很难改变。刘邦作为亭长,没多久游侠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朋友要交,酒也要喝。
在沛县,与刘邦交往最早的是萧何。他们二人是同乡,但二人的背景却差异很大。萧姓是丰邑大姓,而萧何也是丰邑萧姓一族的模范人物。他为人谨慎,办事干练,长于管理行政,人际关系极好。归秦以来,萧何也倍受上级赏识。那么萧何怎么就看上刘邦了呢?
刘邦虽然是一个酒色之徒,桀骜无礼,狂言妄为,但萧何很欣赏他的敢作敢为、有担当的个性。上能远从张耳,侍从王陵,下能深入三教九流,聚集一帮铁杆哥们儿,在沛县也算得上一号人物,而且萧何认为,刘邦有智慧有肚量。后来追随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
刘邦在泗水新结识的兄弟就是夏候婴,也是沛县人。夏候婴是政府车马队的车夫,负责邮件文书传送,常在泗水亭停留,与刘邦促膝长谈。他颇感与刘邦意气相投,后来也作了小吏,二人交往更密。并且有一次二人对剑,刘邦不慎失手伤了夏候婴,被人告发,因为秦法规定,官吏伤人要追究刑事责任。
夏候婴为此入狱一年,死咬此事与刘邦无关。释放后,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刘邦起兵后,夏候婴追随刘邦左右,长年为刘邦驾驭马车,后来作了汉帝国的交通部长。
在刘邦早年的交友圈中,还有一位就是兄弟任敖,同样也是沛县人。任敖讲义气,秦二世初年,刘邦弃职亡命天涯之后,刘邦夫人吕雉被捕入狱,任敖为保护大哥的女人做了不少事情。后来也追随刘邦,爵封广阿候,官拜上党郡守。吕后当政后,还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张良也是刘邦交往的一位重要人物,张良是迁居到了沛县附近。作为韩国的贵族后裔,张良一心想着为祖国复仇,他先是流落到了陈县,陈县一直是反秦的热土,张良在陈县结识了不少反秦豪侠。刘邦也在其中,二个相见如故。
从刘邦在泗水的朋友圈中,我们发现,刘邦交友游走于不同阶层之间,都能与其称兄道弟,这不得不说明,刘邦的确是一个很有个性人格魅力的人,这种人际交往关系也影响到汉帝国建立后的君臣关系。
公元前210年,刘邦46岁,同年,秦始皇崩,胡亥即位,开始更加残暴的统治,重启停工的阿房宫、骊山陵的建设,秦朝平民服不完的徭役又开始了。刘邦负责押解沛县外出的徭役到咸阳,约百十号人,结果没走多远,却不断有人跑掉。
刘邦心想,照这样走下去,到不了咸阳,人就跑光了,到时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索性将人全放走了,自己也成了秦朝的通缉犯,过起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再后来,陈胜吴广举起起义的大旗后,刘邦也趁势加入了起义大军,在沛县起兵,开始上阵打拼起自己的天下。
嬴政和刘邦的中年时依旧差异很大,嬴政忙着在加固大秦的基业,还有个人的长命百岁问题,而刘邦还在一个小地方精心打造自己的朋友圈。从长远利益看,嬴政走得是下坡路,而刘邦走得是上坡路,差异大,但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刘邦的中年时代是成功的。
综上所述,对于嬴政和刘邦做了一个大致的对比,仅供参考。
滕烋諪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说明嬴政确实大刘邦3岁。
公元前263年秦孝文王嬴柱将儿子异人送到赵国为质子。
不久,在“奇货可居”的风险投资专家吕不韦的牵线下,借家宴舞姬献舞助兴之机,将美貌如花、舞姿翩跹的赵姬献给了异人。
公元前259年,嬴政和赵姬在赵国都城邯郸生下了嬴政。若以此来看,赵姬跟随异人至少有两三年,这才生下嬴政,而并非一些传言的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公元前256年,吕不韦用600金买通城门守将,抛下赵姬和嬴政母子,带着异人逃出赵国,并回到秦国。
同样在这一年,刘邦出生。也就是说,嬴政在这三年的“人质”生活中,刘邦还没有出生,又能干嘛吗?
之后,赵姬和嬴政母子俩,又在赵国提心吊胆地过了6年。直到公元前250年,因异人继位秦庄襄王,赵国为结好秦国,这才将赵姬和嬴政母子送回秦国。
也就是说,这一年嬴政9岁,而刘邦仅有6岁,会干嘛,又能干嘛呢?
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一个农户家里。父亲名为刘太公(刘煓),母亲名为刘氏(刘媪,野史又名为王含始)。
又因刘邦上面有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和一个姐姐(宣夫人,昭哀后),所以他排行老四(并非一些史料上讲得排行老三),依据古代“伯仲叔季”的排名形式,故名为刘季。
虽然,《史记》上讲,刘邦年少时性格豪爽,却不喜欢读书,也不喜农事,只喜欢喝酒交友。
但是,又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35岁的刘邦才当了县中的一个吏官,后来又当了泗水亭长。
若以此来看,刘邦能当朝廷的吏官和泗水亭长,最基本也会识字断文吧。
但是,据汉代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说明秦汉时期的孩子到了八岁才可上学。
不过,又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虽然孙思邈7岁才入学,但他入学时已能“日诵千余言”。这是否说明,孙思邈在入学前,就已开始识字断文。
还据明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这又是否说明,明朝时的孩子六七岁就可以入学了。
虽然,古代不可能像现代一样,入学年龄规定的那么死,甚至卡到了出生日。但是,现代孩子入学前,不但有学前的幼儿园教育,甚至入园前,几乎都能算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甚至背几首宋唐古诗。
所以,刘邦在6岁前,除了大多数时间光屁股四处跑着玩耍外,也不排除家人会对他进行一些简单的识字教育。可是,又根据刘邦的家庭条件来看,识字教育的几率应该非常低。因此,可以初步推断出,刘邦6岁前,啥也没干,啥也干不成,只能干一些光屁股四处跑着玩耍的事情了。
之所以,有人会提此一问,应是被影视剧中的成年人形象给误导了吧。
图片来源网络
imbada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开创大秦的嬴政只比开创大汉的刘邦大3岁,却让人感觉像是两代人似的,那么,嬴政受苦当人质、做傀儡、称帝王的时候,未来的汉高祖刘邦正忙啥呢?
咱们来随着历史进程一点点码码看。
公元前259年这一年是嬴政出生的日子,单看这一点,倒是没什么,但是套进历史背景可就不一样了。大概在公元前265年之后,嬴政的父亲异人被送到赵国当质子,可是短短5年之后就爆发了举世瞩目的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打得是热火朝天。试想一下,在这种两国交兵的日子里,一个在赵国的秦国质子会受到怎样的待遇。
按照历史记载,秦始皇出生在公元前259年1月27日,而长平之战就发生在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嬴政一生之中最危险的时候大概就是他在母亲腹中之时。
公元前256年这一年的前一年,秦派大军攻打邯郸,嬴政的父亲异人跟着吕不韦逃回了秦国,嬴政和母亲赵姬一起被留在了赵国过着终日提心吊胆的日子。据历史记载,赵姬的父亲是赵国的大富豪,估计当时也用了不少财宝上下疏通才保住了这对儿母子的性命。
也是在这一年,刘邦在楚国的一个小城丰邑出生了,家庭条件不太好,算是稍微富裕一点的下层平民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三,颇受父兄的宠爱。
公元前251年这一年嬴政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驾崩,他的祖父安国君成为了继任者,而他的父亲异人则当上了太子。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从赵国迎回了赵姬和嬴政这对儿母子,嬴政也终于告别了幼年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而同一年,6岁的刘邦则和小伙伴卢绾一起终日玩耍,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公元前249年这一年对嬴政和刘邦来说都比较重要了。
由于嬴政的祖父安国君仅仅正式即位3天,便驾崩了,所以秦国又一次陷入了沉痛的哀悼之中。而公元前249年,也就是嬴政的父亲子楚(异人改换的新名字)守孝期满,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嬴政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继承人,与此同时,吕不韦也当上了大秦的相国。
也是在这一年,8岁的刘邦上学了,他跟卢绾一起进入了马公书院读书,他们的老师名字叫做马维。刘邦尽管在很多人心目中好像都是那种不学无术的样子,不过,实际上他确实是读过书的,在当时来说,最起码文化水平也能压过90%以上的人。
公元前246年这一年的前一年,嬴政的父亲、当了三年秦王的庄襄王子楚死了,所以,公元前246年,也就成了秦王嬴政登基纪年的开始,也是从这一年起,骊山陵墓开始修建了。
这一年对于11岁的刘邦来说,最特别的莫过于两个人的相识——张耳成为了魏信陵君无忌的宾客,只是刘邦当时还不知道而已,但毫无疑问,这两个人后来对刘邦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陵君成了刘邦一生的偶像,而张耳则在后来成了刘邦的挚友、战略伙伴和儿女亲家。
公元前238年这一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了冠礼,却被欲求不满的嫪毐偷走了御玺发动叛乱。平定叛乱后,嬴政下令,将嫪毐五马分尸,并摔死了他和太后赵姬所生的两个孩子,险些与赵姬彻底断绝关系。经此一事,吕不韦开始失势,嬴政则开始亲政,一年后,吕不韦被嬴政罢相,送去封地,两年后更是接到放逐巴蜀的诏令,最终饮鸩自尽。
与此同时,十九岁的刘邦则成长为一个丰沛地区小有名气的游侠,不事生产,常被父亲刘太公指责,不能像二哥刘仲那样卖力,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交往也逐渐开始宽广起来,后来更是“追星”去了大梁。
关于刘邦去大梁打算追随偶像信陵君的具体年份,已经无从判定了,大概推测应在刘邦20岁-30岁的这段时间里。不过,很遗憾的是信陵君早在公元前243年,即刘邦14岁这一年已经死了,所以刘邦扑了个空,这才听说张耳在外黄广招宾客的消息,于是孤身前往,自此与张耳结下深厚的友谊。
公元前225年从公元前230年,秦国便开启了对六国的灭国战争,先后已经灭掉了韩国、赵国,而公元前225年,则是魏国灭国的时间。
而伴随着秦王扫六合的气势,刘邦的生活也不得不迎来转变,之前那种经常去外黄与张耳促膝长谈的日子,随着魏国的灭亡也一去不再了。张耳和好兄弟陈馀一起四处逃亡,而刘邦则彻底回到了老家,思考未来的人生该何去何从。也是在这段迷茫的时间,刘邦与丰邑女子曹氏相识并生活在了一起,随后生下了长子刘肥,但刘邦却始终没有给曹氏一个名份,直至及死去。
公元前223年刘邦所在的楚国也终于在这一年被秦吞并了,刘邦所在的丰邑被划分归了泗水郡管辖。秦人初来乍到,仍需要大量的本地人来管理治下,于是便用秦人的老一套办法,举行文武试来考核、录用中下层官员,正愁没有出路的刘邦,在父亲刘太公的资助下参加了考试,顺利通过后,34岁的刘邦终于有了一份正经的营生,在37岁的嬴政管辖下的大秦帝国,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亭长。
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六国中最后剩下的齐国也被秦国灭掉了,39岁的嬴政正式称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秦始皇。这一年,刘邦36岁,而另一位秦帝国的掘墓人项羽则只有12岁。
随后,大概在公元前220年前后,刘邦迎娶了避难至沛县的吕太公家大千金吕雉,终于正式成婚了,后来更是迎来了大女儿鲁元公主的出世,温馨的小家庭算是组建起来了。
公元前212年大秦帝国建立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看起来似乎风平浪静,但由于北征匈奴、修建长城、驰道,以及秦始皇的数次巡游,大秦治下的原六国子民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这一年,45岁的刘邦受命送徭役去往都城咸阳,加入骊山陵墓的修筑大军,竟有幸见到了48岁的“真人”秦始皇外出,刘邦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感慨道:“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大概,当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10年之后的他便已经享有了这份荣光吧。
公元前210年这一年,47岁的刘邦再一次受命送徭役去咸阳,可是每次去往京城的徭役都有来无回,沛县治下的壮丁却已经没有那么多了,最后,东拼西凑的这些徭役,还没走出泗水郡便纷纷逃跑了。刘邦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手下们亡命于芒砀之间了,想与刚刚出生不久的嫡长子刘盈见一面都成为了奢求。
也正是这一年,50岁的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天下,返程路过沙丘之时病逝,他留下的大帝国就这样交到了20岁的胡亥手下。
可是,胡亥根本无力支撑起这个国家,反而渐渐大权旁落,掌权者变成了与刘邦同岁的赵高。在胡亥仅仅登基半年之后,便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六国烽烟再起,天下大乱,一直到公元前202年,由55岁的刘邦再一次实现了统一,建立起一个让无数人自豪的朝代——汉朝。
CC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嬴政和刘邦看似两代人,其实两个人的年龄相差不大,秦始皇嬴政出身于公元前259年1月27日,而汉高祖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仅仅相差3岁,那么嬴政在赵国做质子、当傀儡的时候刘邦在干嘛?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为保证国家之间交流、减少战争的爆发,都有互派质子的规定,公元前265年,嬴政的父亲嬴异人被派到赵国为质,5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坑杀四十五万军队,秦赵之间的仇恨一时上升到了顶点。
在秦赵矛盾极端冲突之下,嬴政出生了,刚出生的嬴政日子当然不好过,跟着父亲嬴异人和母亲赵姬在邯郸过着受人欺凌的生活,公元前256年,嬴异人在卫国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逃离邯郸回到了秦国咸阳,但年幼的嬴政和赵姬仍旧在邯郸受尽苦楚,这一年刘邦在楚国的一个小城出生。
公元前251年,嬴政的曾祖秦昭襄王薨逝,嬴政的父亲嬴异人当上了秦国的太子,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实力把嬴政母子从赵国邯郸迎回,结束了那种受尽欺凌的日子,此时的嬴政9岁。
刘邦此时尚且年幼,才6岁,当然还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了,甚至在30岁之前,刘邦都在沛县都做着偷鸡摸狗的事情,甚至还是那些混混之首。
到了40岁之后,刘邦才开始发际,父亲见他整天游手好闲、混吃等死,就给他捐了个亭长,有次他到吕公家里喝酒,吕公见他长得气宇轩昂,颇有异相,便把大女儿吕雉嫁给了他,也许确实是吕雉旺夫,刘邦后来在秦末起义中崭露头角,成击败项羽成了秦末起义中最大的赢家,也算是晚年得志了。
所以刘邦前四十年都是做着混吃等死的事情,在四十岁之后才走向了人生巅峰。
Alice Blue
嬴政29岁开始灭六国,10年后一统天下。同年刘邦26岁,连吕雉都没娶上。不过,从刘邦见到秦始皇那一刻开始算,他的帝王之路,也只用了10年。
嬴政比刘邦大3岁,但他们之间,似乎差着一个时代。刘邦出生那年,嬴政已经3岁了,但他和母亲赵姬一起被留在了赵国。
当时,秦国正攻打邯郸,嬴政的父亲异人和吕不韦趁机跑回了秦国,而赵姬母子就比较惨了。若不是赵姬父亲是赵国大富豪,花了不少钱疏通关系,恐怕母子俩的生命就此宣告终结。
6年后,9岁的嬴政好不容易返回秦国,刘邦依然在无忧无虑地玩泥巴。
此后,又过了3年,11岁的嬴政成为秦国继承人,同年,8岁的刘邦进入马公书院读书。2年后,嬴政成为秦王,刘邦依然在无忧无虑地在街头闲逛。
成为秦王时,嬴政只有13岁,而13岁的刘邦,不事生产,游手好闲。
公元前238年,对嬴政而言,是特别痛苦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21岁的他亲手处置了母亲赵姬的丑闻。
这一年,嫪毐偷走玉玺,发动政变,被嬴政以雷霆手段压下。他摔死了嫪毐和母亲生的2个孩子,并把嫪毐五马分尸。此后,嬴政开始亲政,1年后,吕不韦被罢相,并最终饮鸩自尽。
而刘邦21岁时,还在“追星”的路上。
他前往大梁追随偶像信陵君,不过信陵君在他14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他扑了个空。此后,他就在老家和丰邑女子曹氏风花雪月,此后生下长子刘肥,但自始自终,刘邦都没有娶曹氏入门。
自公元前230年开始,29岁的嬴政开始了“奋六世之余烈”的灭六国之战,他先后灭掉韩国、赵国,并最终在36岁那年,吞并了刘邦所在的楚国。
这一年,在父亲的资助下,33岁的刘邦参加了秦人的文武考试,有了正式工作,并在37岁那年,正式成为大秦帝国的亭长。
可以说,刘邦用了大半辈子,拼了老命,才成为嬴政手下的一员小兵。
嬴政39岁这年,灭掉了六国中最后一个国家齐国,此后,他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他开辟的郡县制、驰道、长城、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至今仍然在沿用,而他的秦始皇陵,至今无人敢开。
这一年,刘邦36岁,而项羽也才12岁。
秦始皇称帝的第二年,刘邦到沛县和吕雉正式成婚,依然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日子美满且幸福。
当然,只是刘邦比较幸福,吕雉并不幸福。她的丈夫不仅天天在外厮混,让她独自操持家务事以外,还没事招惹官司。他一人跑了,最后吕雉担下罪责,被捕入狱。若是没有萧何和曹参花钱疏通,恐怕吕雉就要在牢里过一辈子了。
吕雉其实也挺惨的,跟着刘邦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刘邦发迹了,也没念着这份患难情,反而宠幸戚夫人,还想废太子。若非吕雉有手腕,恐怕她的下场会很惨。
嬴政称帝后,开始北征匈奴、修建长城、驰道,并数次巡游这个他亲手打下来的国家,然而,因为大兴土木,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
公元前212年,45岁的刘邦被送去咸阳修建骊山陵墓,也是在这一年,他意外见到了巡游的秦始皇。在人群中,刘邦感慨:“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
此时的刘邦,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在10年后,也坐上了那个位置。
嬴政50岁这年,开始了第五次巡游天下。然而,意外总是无法预料。
在路过沙丘时,他重病不起,并很快去世。
此后,他的帝国在他愿意或不愿意的情况下,交给了20岁的胡亥。
或许,秦始皇更愿意传位给扶苏,否则不可能让蒙毅跟他走,只可惜,扶苏最终身死,而秦王朝被赵高把持,最终二世而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顺理成章组建自己的队伍,开启了帝王之业。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登基,定国号为汉,这一年,他54岁。
纵观刘邦的一生,他只是把握好了人生的关键节点,跟着趋势走,顺势而为,最终成就伟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的确,一个普通人若是抓住时代的机遇,顺势而为,定能有一番作为。只是在功成名就的背后,我们同样要看到路途上的辛劳和风险。
功成名就的背后,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我是灵枫历史阁,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to_be富一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第二年,刘邦才在沛县起义。当刘邦在前202年建立汉朝时,秦始皇都已经去世8年了。之后,刘邦还做了7年的皇帝。乍一看,刘邦跟秦始皇相比,就是两代人。可实际上,两人仅仅相差3岁。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即前259年。他出生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出生,就成了质子。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嬴政的父亲子楚(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到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的秦军大营,得以顺利返回秦国。不过,嬴政和母亲赵姬却没能同子楚一起逃出,而是留在了赵国。
子楚回国后,在吕不韦的安排下,被安国君的华阳夫人收为了义子。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王,即秦孝文王。在华阳夫人的劝说下,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赵国这时候才把已经9岁的嬴政和其母赵姬送回了秦国。
秦孝文王去世后,子楚继秦王,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由吕不韦掌控国政。直到秦王政九年(前238年),22岁的嬴政在举行冠礼之后,才正式亲政。之后,嬴政除掉了嫪毐和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等人,开始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期间,刘邦在做什么呢?刘邦用他的人生,证明了什么叫大器晚成。
按照西晋皇甫谧的考证,刘邦出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即前256年。按照这一说法,刘邦的确是只比嬴政小了3岁,跟嬴政属于同一代人。
嬴政22岁开始统一天下的大业之时,刘邦才19岁。
刘邦出身农家,可是他根本就不喜欢下地劳动,常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他的二哥。不过,刘邦倒是很大度,毫不在意,依然是我行我素。
当时,刘邦很仰慕曾经窃符救赵的魏国公子信陵君,就想投入信陵君门下。刘邦倒是说干就干,起身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可是,信陵君在秦王政四年(前243年)已经去世,而信陵君的旧门客张耳正在招徕门客。于是,刘邦就投入了张耳门下,两人成了好友。
此后,刘邦一直留在魏国。直到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灭魏国,张耳不愿事秦逃走,刘邦这才返回了家乡。
因此,在嬴政做人质、做傀儡的时候,刘邦更是毫无作为,最多就是从楚国跑到魏国旅游了一趟。
好在,刘邦之后的人生就精彩了。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沛县成了秦的一部分,而刘邦则应聘做了泗水亭长。刘邦好酒及色,找了名外妇曹氏,生了长子刘肥。他还经常到王媪、武负赊酒喝,经常是喝得酩酊大醉。
刘邦这时候干得最正经的事情,就是时不时送服役的人去咸阳,遇到了秦始皇巡游的大队人马。刘邦看着威风八面的秦始皇,不由得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后来,刘邦从吕太公那里骗来了媳妇吕雉,人生才开始彻底改变。刘邦在吕雉的支持下,斩白蛇而起义。在嬴政死后的第二年,刘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才真正成为了一方诸侯。灭秦后,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中王。而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总结下来,不要说在嬴政还是人质和傀儡时期了,在嬴政死之前的整个时期,刘邦都只是一名籍籍无名的小混混而已。直到嬴政死后,刘邦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真正辉煌的人生。这简直就是后来三国时,“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原始版,可谓是“始皇不死,刘季不出”。
bobchen
刘邦卒于何年何月,史书中有明文记载。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史记》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长乐宫。——《汉书》汉高帝12年四月,即公元前195年6月。
但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就不确定了。
他的出生时间,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是根据西晋学者皇甫谧的考证。刘邦可能出生于秦昭襄王51年。
即公元前256年。认为刘邦比秦始皇小3岁。
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史记·集解二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引用西晋校书郎中傅瓒的考证,刘邦可能出生于秦庄襄王3年。
即公元前247年,始皇继位的前一年。认为刘邦比秦始皇小12岁。
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汉书注由于汉朝离现在过于遥远。今天的人已经无法得知刘邦确切的出生时间。所以咱们也就只能以晋朝学者考证的结果为依据了。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晋人皇甫谧和傅瓒考证出的结果,只是一家之言。当年试图考证刘邦出生年月的人,肯定不止他们二位。考证出的结果,也肯定不止两种。只是因为皇甫谧和傅瓒的考证结果,流传到了今天罢了。
所以,我们其实并不能确定刘邦就是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247年。我们更不能言之凿凿的说:“刘邦就是比秦始皇小三岁”。
这是没有依据的。
刘邦也有可能出生于其它年份。他有可能比秦始皇小,也有可能比秦始皇大。这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刘邦起义前,干了哪些事。史料中其实有简略记载。归纳起来,大概就是三件事。
一是少年时期在外闯荡。
刘邦少年时,仰慕信陵君,但未及成年,信陵君便亡故了。后来,信陵君门客之一的张耳在魏国做官,也仿效信陵君招徕门客,刘邦便慕名而去,成为张耳的门客。并与之结交为友。
公元前225年,秦军攻破魏都大梁。张耳因不愿意为秦国效力,便改名换姓,流亡到了外地。刘邦亦因此失业,回到老家。
由于有这一段往事,所以后来张耳与刘邦一直是盟友。他们一起抗秦,一起反项羽。张耳被刘邦封为常山王,是汉初八个异姓王之一。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鲁元公主。张刘两家是亲家关系。
虽说后来张敖的王爵被刘邦撸掉。但张氏在汉朝仍然是显赫家族。张敖的嫡系子孙在西汉都是侯爵。即便到了东汉,张家也依然显赫,出了好几个三公级别的大官。
比如汉和帝时期的张酺,官拜太尉、司徒。
汉灵帝时期的张济、张喜兄弟。一个官拜车骑将军、司空。一个官拜司空、录尚书事。
二是娶妻生子。
刘邦回乡后,先找了一个姓曹的情妇,并与之生下长子刘肥。
由于刘邦并没有娶曹氏,所以刘肥虽然是刘邦长子,但并非嫡子。没有继承权。
后来,住在单父县的门阀吕公因避仇,移居到沛县。由于他有名望,县里的士绅豪杰都跑到吕公家祝贺。刘邦听说后,便也跑去凑热闹。
当时萧何负责主持门客的座次,规定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客人,只能坐在堂下。刘邦认为沛县诸官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便空口白话的说自己“贺钱一万”,要求坐堂上。可其实他一个铜钱都没有带来。
吕公见到刘邦如此“大气”,很吃惊。他想不到在乡野之间也能见到像刘邦这样如此有胆识的人,觉得他将来定是个不凡人物。因而心里便打定主意,一定要把女儿嫁给刘邦。
这送上门来的媳妇,刘邦当然是笑纳了。后来刘邦迎娶吕公的女儿吕雉,并与其生下嫡长子刘盈和嫡长女鲁元公主。
不过吕雉嫁给刘邦后,并没有享到福。
起初。刘邦天天在外厮混。家里的事,他都不管,全由吕雉一人操持。吕雉每天是喂了小孩(包括刘肥)又伺候刘太公,年纪轻轻的就累成了黄脸婆。
后来,刘邦起义,当地县令派人来抓捕刘家的人,吕雉挺身而出,一个人承担责任,下了大狱。刘邦也不管。所幸的是,萧何和曹参没有忘记大嫂。他们花钱疏通,把吕雉救了出来。
按理说,吕雉是望族出身,下嫁刘邦,她在刘家既当爹,又当妈的,够可以了。刘邦应该感恩才对。可是刘邦发达后,马上就把吕雉忘得一干二净,又爱上了新欢戚夫人。
有一段时间,刘邦甚至还想立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废黜刘盈。如果不是老哥们的坚决反对,不仅是刘盈的太子之位会不保。估计吕雉的皇后之位也会不保。
刘邦如此薄情寡义,狠心对自己,吕雉自然是不能容忍。
所以刘邦病死后,吕雉杀戚夫人,杀赵王刘如意,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三是在乡下鬼混,结交朋友。
刘邦娶妻生子后,事业没什么发展,但名望在乡下是与日俱增。毕竟,他是给信陵君门客当过门客的人。见识比起杀狗的樊哙,吹唢呐的周勃,给人开车的夏侯婴,以及只是县乡级干部的萧何、曹参要大的多。
所以,刘邦在乡下混着混着,就混成了当地的一霸。连县老爷都知道他的大名。
后来,关东六国形势不稳。秦始皇带着大军巡视关东。刘邦当时恰好带着徭役到咸阳郊外的骊山交差。见到皇帝的銮驾,他脱口而出了那句名言:“大丈夫当如此也”。
他的志向,不可谓不大。
当然,跟项羽比。他还差点意思。
秦始皇的銮驾巡游到江东时,项羽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将来必将取而代之!”
刘邦继续在乡下混日子。有一天,他照例压着徭役去骊山交差。但走到半路上,徭役跑了一大半。刘邦心想,这次完蛋了。于是他索性就把所有徭役放了。然后,他带着几个心腹逃上了芒砀山,开始流亡生涯。
这一流亡,就是大半年时间。期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杀扶苏、蒙毅,与赵高一起祸乱朝政。天下随时都有大乱的可能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刘邦闻之,迅速下山,与萧何、曹参等人合作,干掉沛县令,鼓动城中百姓一起与他造反。
由于秦法严酷,造反是要诛九族的。萧何等人担心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便竭力推举刘邦。再加上,刘邦也确实有见识。于是他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这支队伍的老大。
不久后,队伍扩充到三千人。有了资本,刘邦也就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之业。
小脚步大世界
嬴政13岁即位,而刘邦10岁还在偷鸡摸狗。这就是事实,阶层决定了一切。说实话,都根本找不到刘邦在孩童时期在做什么,根本和当时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混吃等死。而嬴政可是做王(皇帝)的人,刘邦根本比不上嬴政,刘邦在嬴政出巡的时候,看见嬴政的意气风发才找到作为男人的归属感,说出:“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年少时,就是泼皮无赖。唯一说的出口的优点就是刘邦这个人很听得进话,尤其是后期子房的出谋划策和萧何的引荐,要不然最后肯定会被霸王项羽剿灭。
30岁以前,就是投机取巧的混混。刘邦在当地村子,泼皮玩闹、就是和现在的老赖有异曲同工之妙,喜欢偷鸡摸狗、占便宜,导致刘邦在村子里其实是很不待见的。混混之首,俗称街溜子。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亭长,并不是刘邦自己有多少本事考上的,而是刘公托人找关系给他送进去的。目的是别让这么大的人混吃等死,起码要找个活干。
刘邦在40岁以前,有多悲哀就有多悲哀,更别提小时候,嬴政做质子,而刘邦恐怕连质子都不如。其实刘邦这个人,发生命运的转变是在刘邦40左右,毕竟当时刘邦作为亭长,吃的是官饭。碰见了第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那就是刘邦的老丈人,吕雉的父亲。在有次相见的时候,吕公给刘邦看面相,说他必定是大才,而且是大器晚成,定能成就一番霸业,并且拼的老命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而40多岁的单身汉哪有这种好事,想都不用想就欣然接受,而其中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的戏剧性。
所以,总体上看,刘邦在40岁以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只有在参加起义军以后才慢慢显露头角,40岁以前的他就是一个街溜子,如果不是身逢乱世,刘邦这一辈子也就默默无闻,更不会有后面的汉高祖,总体来说刘邦就是咸鱼翻身,上苍眷顾。不信老天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后世都爱说,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
johnny_j
在我们印象中,统一六国的秦王和后继的汉高祖刘邦不是同龄人,可这种印象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被曼德拉效应误导了。
从小到大,我们的课本历史书中甚少提及秦始皇和刘邦两人只相差多少岁,许多人按自己的推断,觉得秦始皇应该比刘邦年长很多,但是事实两人的岁数只相差三岁,而这三岁的差距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后世看来,两人却恍如隔世。如不同时期存在不同时空的两个人。大家是否有这种印象呢?就等于我告诉你,清朝的乾隆爷和华盛顿是同时代人一样,你会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它是真的,我没有骗你。
历史以来,围绕着秦始皇展开了各种争议,并且还出现了各种的传说故事。但如果你深究一下,你会发现秦始皇在赵国被迫做质子的那段日子,其实是真空状态。
无论历朝历代历史学家,对于这一段过往,嬴政的经历。都是一笔带过,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好像根本没什么好说的。可这段日子占据了嬴政一生的五分之一,对于后世的秦始皇,这段日子过的最煎熬又最幸福,可以猜想少时的磨练才让秦始皇拥有了不同寻常的眼界和报复,秦国的江山到他手上,经过他的励精图治,最后完成了六代先祖的遗志,统一六国。
那么这段时间,嬴政到底过的如何,他到底在干什么,为何回到了秦国,能够非常容易的融入到秦国的王公贵族中呢?
我们整理一下各家的说法,我们拼凑出一个大概。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这时候汉高祖刘邦还在等老妈的一次野外与龙族相遇,项羽更是不知道魂归何处,韩信的祖先还在韩国过着快乐的贵族日子,遥远的天竺,阿育王派遣佛教高僧去和小亚细亚以西的希腊传播思想,地中海上繁华的科西嘉岛,终于被罗马人占领了。
真没想到统一天竺的孔雀王和秦始皇也是同时期的人,世界确实真奇妙。
此时的中华大地六国贵族们都在围观,秦国与赵国邯郸城的争夺战,这场后世称为邯郸之战,牵动着战国七雄的人心。此前的赵国因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一度以军功杨威与六国,更是吞并了中山国以后,扩地千里成为了三晋中领土最大的国家,也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可是自赵武灵王以后,赵国在后来的常平之战中,损失惨重。被秦国坑惨的赵国,在当时六国看来已经没有了与秦国争雄的能力,可秦国的犹豫给赵国带来了转机。
长平之战后数年,秦国才再次攻打赵国的邯郸城,战国末期闻名的创造了许多成语的邯郸保卫战,就此打响,而这时秦国的质子却在赵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原来此时的秦国质子赢异人遇上了人生中的贵人,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的出现让他由一个无人问津的质子,一跃变成了秦爱妃的义子。虽然关系上有点乱,但是秦王的爱妃,听了吕不韦的劝诫后,答应只要赢异人回到秦国,她就收了这个义子,而这个要求看上去简单,其实难度非常大,因为当时邯郸之战已经打响了。作为秦国的质子,嬴异人成了众人的眼中钉,要逃出赵国谈何容易,但钱确实能通神,吕不韦砸了重金,让赢异人在重重监视中逃脱了出来,此年是公元前257年,也就是嬴政两岁的时候,他老爸逃走了,留下孤儿寡母的赵姬和嬴政。
补充说一下公元前258年,嬴政一岁的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家乡楚国,迎来了一批赵国的使者,而这一批的赵国使者是来找楚王求救的,至于为何他们在被秦国重重包围的邯郸溜出来,历史还真没提及,而这一次的会面,赵国平原君的毛遂大出风头,最后赢的了和楚国的联盟,两国签写了盟约,楚国答应救援赵国。
此年嬴政的好基友,赵高也成生了,大家不知道吧,赵国只比嬴政小一岁而已,小高其实不小的。而在遥远的西方,罗马和迦太基围绕的地中海的霸权,又打了起来。
而嬴异人逃出邯郸的公元前257年,两岁的嬴政不知道,自己秦国一代名将白起陨落,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萧何却悄悄的出生,而罗马人有赢得了一场大胜。
因为嬴异人的出逃,导致了赵姬和嬴政生命朝夕不保,到了公元前256年, 被困在开始懂点事的嬴政,不知道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楚国的一个地方取代秦国汉朝高祖刘邦出生了,而此年竟然秦国的李冰把都江堰修好了,而秦国最终忍不住把东周国君给吞并了。
公元前255年,刘邦一岁,嬴政四岁,萧何两岁,赵高也三岁,几个屁大的孩子,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后世的风云人物。此时的嬴政按道理开始了学习,此时邯郸城大战已经结束了数年时间,赵国此时也渐渐恢复了过往的平静,天竺的阿育王夺取了羯陵伽国,迦太基的克桑西普战胜了罗马,第一次布匿战争暂停了下来。
到了嬴政五岁,赵高四岁,和萧何三岁,刘邦两岁的公元前254年,嬴政已经懂事了,也知道了遥远的老爸已经在秦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时的秦赵关系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嬴政的被囚困的日子也好了起来,更由于其母据说是赵国的富豪家女子,所以他在教育上已经开始了启蒙,而这时其他几位小朋友还在玩泥沙的阶段。
公元前254年,此时的嬴政和平原君与信陵君都待在赵国,相互是否认识,我们不知道当时的嬴政也有六岁了,已经是我们现在要上小学的阶段了,脱离了小屁孩的嬴政,已经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如何,而刘邦呢?他才三岁,估计孩子被他父亲教育的阶段,而赵高和萧何等人继续无人提及。
公元前253年,这一年非常的重要,因为这一年一代秦国明君秦昭襄王去世,赵国的平原君也去世。秦国由他的儿子子楚继位,后世称为秦孝文王,此时七岁的嬴政在赵秦两国微妙的关系中,看到了新的希望,而赵姬也收到了自己的丈夫嬴异人做太子的消息,可是他们母子的危机也来了,此时的嬴异人在秦国也有了妻子和孩子,这时他们再不会秦国,怕再回去也难了。而这一年对于佛教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传说的第三次集结就在阿育王的领导下,进行了再次的佛经整理,就此佛教的思想传播的更远。刘邦的楚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国都被迫迁移到了别的地方。这也为以后楚国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52年,看着嬴政长大的蔺相如去世,此时的嬴政已经八岁,刘邦也五岁,开始捣乱,让家里鸡飞狗跳的时候,而这时还是楚国的管理,千里之外的嬴政和刘邦,两人一个在学习,一个在打闹,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和日子。而地中海上,罗马和迦太基打的不可开交。
公元前251年,嬴政已经九岁,赵高八岁,萧何七岁,刘邦六岁,此时嬴政和母亲都收到一个好消息,嬴政放下了手里的游戏,他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回秦国,不用再过这种被囚禁的生活,原来是登基不久的秦孝文王挂机了,新登基的就是自己的老爸,嬴异人而此时吕不韦或者是嬴异人终于可以出手,将母子救出。此时的刘邦已经六岁了,和大哥刘伯的感情非常的好,他的长兄和爱这个弟弟,而他这时也要跟着刘太公下地干活了,二哥刘喜天生是个农夫的料,受到了父亲的另眼想看,而刘邦最喜欢和四弟刘交玩,两人的感情是最好的,
嬴政此时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和来到了陌生的秦国,开始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去世,他登基成为了天子,此时的刘邦正是问题少年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秦始皇出巡的一次偶遇,让刘邦发出了一句话,“大丈夫应当如此”这句豪言,此时嬴政没想到他的维护统一的志愿,会交棒给到了刘邦手里。
这段往事是嬴政九岁,刘邦六岁,赵高八岁,萧何七岁时候的具体情况,当然我们也能够知道在楚国的刘邦,本就是一个小屁孩,过着天真快乐的农村生活,他没想到后来的楚国会被秦国吞并,秦国有被自己取代,不过对于四十岁才走上人生巅峰的刘邦,或许被父亲宠爱,被哥哥维护,和弟弟打闹的这段时光才是最快乐最无忧的。
而我们在曼德拉的效应下,一直却忽视了少年勤快的嬴政和懒散的刘邦竟然是同时代人,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凤凰2012
嬴政十三岁登上秦王位,刘邦那时是农家子弟,既不爱学习,又不愿意干农活。与嬴政相比,刘邦绝对是大器晚成。
嬴政和刘邦的相似之处
据《史记》等书籍记载,刘邦和嬴政有二点类似之处。一是他们的生父都成疑。嬴政是他父亲秦国公子异人到赵国当人质,娶了赵姬后生的。但赵姬嫁给异人前是富商吕不韦的侍妾,据说已怀有身孕,所以嬴政的生父未必是异人。
刘邦的出生更神奇,他老家在楚国沛丰邑中阳里,他妈妈刘媪干活累了,在水边休息睡着了,梦见自己和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正好刘邦他爸刘太公去找老婆,看见一条蛟龙附在刘媪身上。不久,刘媪怀孕,生下了刘邦。分析这事,去掉神化的部分,刘邦他妈恐怕在野外出事了,所以刘邦的生父是谁难说,他的性格也不像本分的农民刘太公。
二是刘邦的相貌和嬴政有相似之处。嬴政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刘邦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们的共同点是高鼻梁,相貌都异于常人。
嬴政早熟,刘邦晚成
嬴政的童年是不幸的,秦赵交恶,他父亲异人跟着吕不韦逃回秦国,赵姬带着年幼的嬴政东躲西藏。直到六年后,异人当了太子,赵国才把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作为太子的嫡长子,嬴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远比同龄的孩子成熟。
同时期的刘邦根本不像农家子弟,整天和好伙伴卢绾混在一起,常被父亲刘太公训斥, 说他不如自己的二哥勤快治家。为这事,刘邦耿耿于怀,当了皇帝后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二哥谁创下的基业大?”
嬴政十三岁登基,吕不韦把持朝政,嬴政亲政前非常隐忍,逐渐地具备了王者气质。同时期的刘邦也有学习目标,那就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为此,刘邦不辞辛苦来到魏国,想投奔到信陵君门下。不料信陵君已经去世,其门客张耳在召纳门客,刘邦便来到张耳门下,两人成为知己。那段时间,刘邦应学到了信陵君的精髓:为人豪爽,礼贤下士,善用人才,非常有助于刘邦以后的成功。
嬴政亲政后开始统一天下,魏国灭亡了,张耳被追捕,刘邦呆不下去回家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刘邦才当了亭长,相当于基层派出所所长。这一时期的刘邦行侠仗义,广交朋友,既有县里的哥们萧何,还有跟班屠户樊哙。
在个人生活上,刘邦也春风得意。先有女伴曹氏,为他生下了长子刘肥。富豪吕公与沛县县令关系好,把家搬到沛县,举办乔迁之宴。刘邦闻讯赶到,张口就报出礼钱一万,实际他一分钱没拿。出人意料的是,善于识人的吕公不但没责怪刘邦白吃白喝,还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刘邦仰慕嬴政,成就霸业称帝
刘邦曾经遇到过秦始皇嬴政,那是在秦朝都城咸阳,他看到了秦始皇威武的出巡车队,无比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成为刘邦对手的项羽,早年也围观过秦始皇出巡,他对叔叔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所谓时势造英雄,秦始皇去世后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项梁与项羽起事,刘邦等人在沛县起义。官职比刘邦高的萧何、曹参胆小,推举刘邦为沛公带领大家。颇具领袖气质的刘邦那年四十多岁了,一路风生水起,赢得与项羽的”楚汉之争“,打下一片江山,做了大汉皇帝,与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
忆兰居士
说到秦始皇嬴政跟汉高祖刘邦,给人的感觉他俩就像是两代人,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其实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而且嬴政也只不过是比刘邦大三岁。虽然在同一时期,但两个人的童年却是天差地别。
嬴政的童年基本上是在赵国当人质,每天都过着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刘邦的童年则是幸福多了,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的玩耍。所以嬴政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刘邦则是在上学和幸福的生活。
公元前259年,秦国为了更好的卧薪尝胆,为了求得和平,快速发展秦国的综合实力。不得已,秦国就把嬴政的父亲也就是子楚送到了赵国当人质。不久之后,秦国又和赵国开战,这个时候嬴政的母亲赵姬刚好怀上嬴政,所以这段时期对嬴政来说是极其的危险,搞不好就会夭折在胎腹中。不过还好,嬴政的姥爷也就是赵姬的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富翁。所以想要保住赵姬和她腹中的嬴政,虽然说是难事,但也能办到。
公元前256年,这一年的嬴政大概3岁,依然是在赵国当人质,这个时期的刘邦刚出生。到了251年的时候,秦国变得强大了,所以嬴政和母亲就被接了回来,这个时候嬴政大约是9岁,而刘邦是6岁。
从这里开始嬴政做人质的生活就彻底结束了,往后就是过着如同傀儡一般的生活,毕竟年纪轻轻的当上皇帝,前期多少肯定是没有多少实权的,皇帝也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那么在嬴政当人质和做傀儡皇帝的时候,刘邦在干什么呢?
一、愉快的玩耍首先就是嬴政做人质的时候,刘邦也刚出生,到了刘邦3-4岁的时候,也正是最调皮的生活。而刘邦出生的地方是农村,家里算不上富有,但还能勉强维持生活,而且刘邦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2个哥哥,在家里也是受到哥哥和父亲的宠爱。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来看,6岁之前的刘邦无非就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要么就是在地里面玩泥巴,要么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所以说在嬴政当人质的这段时间,刘邦则是在农村里面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得不说这两人的童年差距还是蛮大的。
看来有时候出生在富贵家庭也不见的童年有多幸福,反而农村的孩子能过上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看,嬴政还是比较可伶的。
二、上学读书据史书记载,嬴政14岁的时候,也就登基了,那个时候因为年纪比较小,没有什么实权,所以也被人叫做傀儡皇帝。而刘邦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了,虽说那个时候的刘邦不爱学习,但好歹也算是度过书的人,毕竟那个年代真正读过书的人还是很少的。就这样刘邦也是读了没多久书就不上了,原因就是太爱玩了,老喜欢出去和别人瞎混。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的刘邦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也都是到了上学的年纪,没有什么事情自然就是学习知识,虽然说刘邦也不是个爱学习的料,可是那何不了就刘邦最后当皇帝。不得不说这人的命有时候不服气都不行,像刘邦这种爱玩,爱胡闹的人都能当皇帝,只能说是命太好了。
三、广交朋友在嬴政亲政的不久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38年,刘邦也差不多十八九岁。这个时候刘邦也是天天游手好闲,没事就在镇上来回溜达,看见有人受到欺负就去打抱不平,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也许正是因为刘邦这种嘎子气,所以交的狐朋狗友也是多的数不清,这一些朋友里面干啥的都有,什么算命的、养猪的都有。不过后来的刘邦能够当上皇帝,也少不了这些朋友的帮助,正是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刘邦这样的人生。可以说这种环境造就了刘邦这种无赖厚脸皮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刘邦这才能和项羽斗争,并且成了汉朝。
总之,在嬴政当人质和做傀儡的这段期间,刘邦就是和玩伴们一起愉快的玩耍,没事就去书堂读读书,然后逃逃课。长大后一点的刘邦就如同地痞流氓一样,在村上来回溜达,没事交几个朋友一起胡闹。总得来说,刘邦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过得还是很愉快的,比起嬴政来说,真是幸福至极。
我们从刘邦跟秦始皇的人生轨迹上,也不难看出一个事实:输在起跑线上你得多奋斗几十年,还是蛮有道理的。此外,秦始皇年轻时身上全部都是战国时期的大事情,而刘邦身边的大事情都是楚汉相争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啊,出名要趁早!
gogochanel
南街村夫,问答简述。嬴政做人质和傀儡是秦王从出生到22岁这一时期,这也是刘邦从一个好学少年到游手好闲,乡村游侠(混社会)青年的转变时期。同样的,这一时期也对嬴政和刘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进程。
王孙的屈辱与乡村儿童的快乐
关于刘邦少年时代的经历,史书上记录很少,但我们可以从蛛丝马迹中一窥刘邦的变化。
公元前256年,三岁的嬴政与母亲赵姬以质子家属的身份,在赵国邯郸艰难度日。早在一年前,秦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抛弃这对母子逃回秦国。秦赵之间有世仇,赵国人时常把愤怒发泄到这对母子身上。以至于多年后,秦始皇破邯郸,怒杀大批当年虐待他们的人。由此可见,这段经历对嬴政儿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相比较而言,刘邦的童年时代则充满了轻松惬意。他与卢绾同一天出生,加上刘卢两家关系不错,同日得子,乡亲们也牵着羊带着酒前来祝贺。在远离战国七雄争霸的主战场上,在这宁静祥和的小村庄里,刘邦和卢绾两个人成了亲密的小伙伴,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刘邦五岁那一年,远在邯郸的嬴政认识了同为质子的燕国太子丹,两个人同病相怜。第二年,9岁的嬴政才结束了当人质的日子回到咸阳。刘邦也即将进入上学的年龄。
刘邦也曾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刘邦与卢绾同日出生,又同时进入学堂一起读书,两个孩子相处的非常好。大约是读书都很用功,成为乡亲们眼中“别人家孩子”的榜样,反正乡亲们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祝贺。这段时间的刘邦应该是父亲的骄傲。
身为世子嬴政的生活绝不可能像刘邦那样波澜不惊,13岁的嬴政突然面临庄襄王的驾崩,毫无准备中成为秦王,然后就面临着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进攻的压力。
傀儡秦王的压抑与好学生的蜕变
嬴政即位之后并无实权,国家大事由太后赵姬和丞相吕不韦掌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权利欲望越来越强烈,逐渐地与吕不韦的相权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太后赵姬则站在吕不韦一方,一直推迟秦王亲政的时间。
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相依为命的母亲居然和嫪毐厮混多年还生育两个孩子,并且最终酿成嫪毐之乱,这让青春叛逆期的嬴政很可能大受刺激。后人说秦始皇残暴,费解为何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大概与这段经历有关。
秦王结束傀儡生涯的那一年,刘邦19岁,同样是青春叛逆期。这段时间刘邦可能从爱学习的好学生,逐步变成为父亲眼中不事生产,不务正业的浪子。
每个男孩都曾经有一个武侠梦,刘邦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梦比现在的孩子更强烈。战国时代是游侠豪杰士人驰骋的时代。贵族中有信陵君门客三千窃符救赵的故事,平民中有毛遂自荐,当时尚武豪侠,轻生重义,使酒任性是一种社会风气,刘邦不可能不受此影响。一个证据是,刘邦称帝后,每次经过大梁都要祭祀信陵君,还为信陵君设置专门守墓人。同时与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关系密切,结为儿女亲家。
因此,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如此画面。刘邦从小性格活泼开朗,或者厌倦读书,或者学业完成毕业,刘太公希望刘邦能种田或者学手艺养家。但刘邦深受游侠之风影响,自然不甘心做父兄这类工作。经常带着一群小混混四处闲逛,甚至到哥嫂家里混吃混喝,后来还与一个寡妇厮混生下刘肥,于是一个好色贪杯,无所事事的刘邦出现了。
在刘邦四处游荡,结交乡里各色人员的时候,秦始皇嬴政正在发动灭国大战。楚国灭亡后,三十多岁的刘邦还一事无成,但面对严苛的秦法可能不得不收敛。而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也需要对基层社会有着广泛交际和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人帮助维护乡里秩序,刘邦的这些经历反而成为亭长的合适人选。
最后,亭长成为刘邦发迹的开始,而秦始皇由于没有确定扶苏太子的地位,导致胡亥篡位之后各种倒行逆施,于是秦末风云动荡的大背景下,推动着亭长刘邦走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