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其实是个群雄逐鹿的时代。颇有东汉末年,隋朝末年的盛况。其实,无论是“挑起黄河天下反”的反元各部,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
反元诸路人马,其实细分,就只有两种。一种是红巾军系统,一种是非红巾军系统。而红巾军系统又有北方红巾军,南方红巾军之分。韩林儿,刘福通,朱元璋这些人,都属北方红巾军。他们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
北方红巾军便是由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的产物。刘福通起兵后,原淮西,河南各处白莲教徒纷起响应。其中就有郭子兴,朱元璋这一支。除却郭子兴,还有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崔德。后来,进入四川,号称青巾军的李喜喜,原本也是北方红巾军的将领。
北方红巾军起兵后,曾被打压。但很快复起。1355年,刘福通拥立,他那位被元朝杀害的师父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安徽亳州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小明王。这就是韩宋。又叫龙凤政权,小明王政权。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政权迁都于此。大封诸臣。
韩宋政权到了后期,其实是三股力量。一股是刘福通,主力在河南,安徽;一股是毛贵,主力在山东,还有一股,就是江南的朱元璋。
刘福通是韩宋政权的枢密使,后又任丞相。毫无疑问,他是韩宋政权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因为,元军在元末混战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跟他的人马对仗。而拥元的各路军阀,如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也基本上是在与他对抗中,渐渐形成势力,割据一方的。
刘福通做的最大的事,就是三路北伐。
1355年,韩宋建国后,刘福通自信满满。下令帐下诸将分三路北伐中原。东路即毛贵,中路即关先生,破头潘,西路乃李武,崔德。谁知,这三路人马出兵后,各自都去抢地盘去了。这就给了察罕帖木儿以可乘之机。
察罕帖木儿,起兵于河南。与刘福通缠斗多年,互有胜败。红巾军北伐后,汴梁空虚,驻屯山西南部的察罕突然发力,攻取汴梁。迫使刘福通退回安徽安丰。此役过后,刘福通实力大损,韩宋小明王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刘福通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投靠元朝的诚王张士诚,进攻安丰。刘福通在此役中战死;还有一说,是他和小明王韩林儿,都被他们名义上的属下,朱元璋救了。最后也成了傀儡。与小明王韩林儿一起,被淹死在瓜洲的长江里。但个人以为,刘福通英雄一世,应该不会甘愿被朱元璋挟制,因此,第一种结局个人觉得更可信。
韩宋政权第二路传奇人物。历史上叫关先生。这明显是个绰号。可他这一生,基本上如穿越小说男主一般,无比杰克苏,又忽然归于沉寂。
关先生,是刘福通派出的中路北伐军的主将。他们出兵后,在河北,山西一带转战。后来,居然打进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搞得元顺帝大为紧张,准备迁都。而关先生破上都后,居然就在元大都周围。大同,上都,乃至辽东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来了。而最可笑的是,后来他和破头潘,沙刘二退守辽阳。居然还两度进攻高丽。最后,史书记载他死于高丽首都开京附近的一次战斗。开京,就是今天朝鲜的开城。
关先生的这次出兵,对元朝中央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他基本把元廷中书省直辖的,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政权组织扫荡一空。经此一下,大都元廷就基本成了空架子。关先生失败后形成的真空,又激起了两个拥元的军阀,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的野心。这也成了后来,拥元各路军阀混战埋下伏笔。
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就是毛贵,以及继起的田丰,王士诚的山东红巾军。
毛贵,原本是徐州芝麻李的部下。刘福通起兵时,徐州芝麻李亦起兵。毛贵便参加了。后元相脱脱南征,杀芝麻李。毛贵遂与同为芝麻李手下的赵均用,投奔北方红巾军郭子兴部。他们这帮人到濠州后,不久居然反客为主,赶走了郭子兴。1357年,毛贵在赵均用带领下,克淮安,杀元镇南王孛罗普化。不久,赵均用升任韩宋的淮安行省平章政事。遂派毛贵北伐山东。
毛贵至山东后,招降元廷万户田丰,又攻取山东大部分。成为一支独立力量。
1358年,毛贵刘福通命令北伐。一直打到今天北京通州区。时称柳林。若是当时在大都周围的中路红巾军支援的话,说不定在朱元璋北伐的十年前,元廷就灭亡了。
毛贵北伐未果,于是转而经营山东。可一转年,元军又扑了过来。东南的张士诚又降元了。赵均用无法支撑,又来山东。结果,赵再度反客为主,杀了毛贵。又被毛贵属下所杀。于是山东各路红巾军开始内讧火并。
一顿混战后,山东红巾军终于归于此二人。一是田丰,他本是元廷的万户;一是关先生中路军手下,王士诚。
而这二人,是杀了元廷第一悍将,元末军阀察罕帖木儿的当事人。
察罕在败刘福通,据河南后,便于公元1361年,兵分五路攻山东。不久,田丰投降察罕。王士诚不久亦降。山东红巾军主力大部被歼。余部退守山东行省治所,益都城。拥立毛贵幼子为山东平章。固守益都。
察罕帖木儿围益都,投降的田丰,王士诚也领军至益都城下。益都久攻不克。田丰,王士诚此时,觉得察罕帖木儿,隐隐有加害他们的意思。于是先发制人,安排一场鸿门宴。结果一刀砍伤察罕帖木儿。
砍伤察罕帖木儿后,田丰王士诚很快与城内守军联系。挟持察罕帖木儿入城。最后,他们还想拥立察罕帖木儿反元。被拒后。据说察罕便做了他们刀下鬼了。
当然,后来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扩廓帖木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保保,继承了察罕的军队,地盘,随即反攻益都。1362年,益都城破。田丰,王士诚被扩廓帖木儿挖出心脏,来祭察罕帖木儿。至此,山东红巾军彻底被消灭。
北方红巾军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韩宋政权的吴国公,后来的吴王,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了。他的发迹,有关明朝的史书,小说多有描绘。这就不多说了。
而李武,崔德,李喜喜,是刘福通派出的西路红巾军。这一路,主攻陕西。可是陕西,拥元势力强大。李武,崔德很快投降了拥元军阀李思齐。李喜喜转战四川,另立青巾军,后来被南方红巾军,天完国的夏王明玉珍击败。据说李喜喜又去投了陈友谅。但无论如何,这一路北方红巾军,也告失败。
以上,就是韩宋小明王,北方红巾军系统各部,与主要人物结局。下面,将说说南方红巾军各部,即彭莹玉,徐寿辉,倪文俊,陈友谅,明玉珍这些人的事迹。最后再说非红巾军的反元势力:盐军,诚王张士诚。以及拥元的三股军阀势力,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这些势力的战与和。
继续更新:
接下来说,南方红巾军。也就是徐寿辉,陈友谅这一帮人。
其实,南方红巾军,真正奠定他们基本班底的。是号称“彭祖”的彭和尚,彭莹玉。
首先,个人认为彭莹玉,和韩山童,刘福通他们,虽然说起来都是白莲教的。但个人觉得他们的信仰并不完全相同。韩山童,刘福通四处说的,是“明王转世”。而彭莹玉到处传的,是“弥勒降生”。前者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后者更偏向佛教。因此,南方红巾军,也称为“香军”。因为他们处处都是以佛教面目出现的,都在背上刺佛字。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和北方红巾军,也就是刘福通这一帮人,没什么联系。反而是某种敌对的关系。
彭莹玉反元的历史,可以说远远早于韩山童,刘福通。他以行医为掩护,在家乡江西,广收门徒。四处称弥勒降生。收纳门徒。不久,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称为彭党的组织。他也被尊为“彭祖师”。在今江西,湖南一带,处处是门徒。
公元1338年。这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三十年前。彭莹玉就和大弟子周子旺在江西起兵。后来失败。周子旺被杀,彭莹玉辗转逃往淮西,也就是现在安徽西部。继续蛰伏。
彭莹玉的弟子,都有辈分。而辈分最高的应该是“普”字辈。“普”,应该是普度众生的意思。因此,后来徐寿辉,陈友谅部队中的悍将,什么邹普胜,赵普胜,欧普祥,丁普朗,杨普雄,陈普文,项普略,况普天······这些都是彭莹玉的弟子。
彭莹玉这些弟子中,首先要说的就是邹普胜。应该说,要是没有他,也许徐寿辉,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们建立的“天完国”的皇帝。
邹普胜,是现在湖北麻城人。他原本是个铁匠。应该原来就有一股跟随他的势力。在拜入彭莹玉门下后,他的名声,地位,更响亮了。
这时候,天下已经是“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的态势了。邹普胜此时,就忽然发现,他老家隔壁那个县的,罗山的一个布贩,叫徐寿辉的,“相貌异众”。说不定,所谓弥勒降生。这位徐寿辉的布贩子,就是弥勒。于是,在公元1551年,徐寿辉,邹普胜趁刘福通起兵之际,在大别山脉中第二高的山峰,现在叫天堂寨,当时叫多云山庄的地方。烧香聚众,随即起兵。
这一起兵,大军不久便攻取了鄂东的蕲州,黄州二城。这回,这位“弥勒降生”前布贩子,于是在邹普胜的推尊下,当仁不让。在当时鄂东水陆交通的要冲,蕲水县。登基,称帝。国号叫做“天完”。 “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 。徐寿辉,于是成了元末群雄中,第一个和大都的元顺帝,分庭抗礼的皇帝。
天完国建国后,徐寿辉也建立了什么中央行政机关,叫“莲台省”。下面也有六部。又建立领军大元帅府。封邹普胜为太师,彭莹玉为军师,一个黄州城外打渔出身,外号的蛮子的将领,倪文俊为领军大元帅。彭莹玉的另一个弟子,据守安徽,号称“双刀赵”的赵普胜,为大将。然后,册封彭莹玉的另一个弟子,欧普祥为太尉。
这个安排非常有意思。这一下,彭莹玉这个“军师”之位反而成了多余的了。于是,不知道是奉了徐寿辉这位皇上的圣旨,还是自己的主意。这位天完红巾军创建人,彭莹玉于是率军,去进攻江西,浙江。
彭莹玉这次东征,也是势如破竹。一度攻取杭州。他自立为天完国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后又转战至现在,南京,徽州一带。被元军四面围攻。不敌。其弟子项普略遇害。彭莹玉搜集败兵。在安徽徘徊。不久退往江西。最后,1353年11月,彭莹玉在江西瑞州城。被元朝江西行省左丞和泥齐围攻。瑞州城破,彭莹玉战死。
这当然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两种说法,说他在杭州时就已经战死,又说在徽州时,战死的是他,不是项普略。但无论如何,彭莹玉战死应该是正史中比较普遍的说法。但是因为这个人太过传奇。因此相信他没死的人也是很多的。这也成了后世小说的一个素材。
当然无论怎么样,彭莹玉就此消失的天完国的历史中了。
接下来说的,就是徐寿辉了。前面已经说道,1351年,他在邹普胜拥戴下称帝。到1352年,便是各路人马纷纷响应。他的声势也一度浩大。不久便席卷两湖。现在两湖的几个名城,武昌,长沙,荆州,岳州都拿下了。但是,好景不长。元军迅速反扑回来。这些地方不久就全丢了。彭莹玉战死后,1353年。元军四面围攻天完国的国都,蕲水。不久城破。他的“莲台省”400多官员几乎被杀光。
可是,徐寿辉此时就是命不该绝。他居然突围成功。再度退回大山中。等待时机。
但是,天完国复振,其实和他的关系到不大。而是与另一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天完国领军大元帅,绰号蛮子的打渔出身的倪文俊,关系很大。可以说,天完国的历史能继续延续。就是因为这个基本上如今默默无闻,在历史上很少提及的人。
关于倪文俊,其实在《元史》里记载是比较多的。他大概也是天完国的元老。而且因为是打渔出身。因此,他对于水师,水战,是十分熟悉的。而在两湖,江西这个河汊纵横的地区。水师的作用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倪文俊也因为这一点,一下子成为两湖地区真正的主导者。
元军在基本击溃了彭莹玉,和徐寿辉后,于是开始将主力对付起当时已经割据高邮的张士诚。这就有了当时丞相,脱脱的百万大军围攻高邮。由于不久,攻高邮的元军反被张士诚打败,于是已经奄奄一息的天完国,开始复振。而复振的关键,就是这位倪文俊,和他带领的水师部队。
1355年,这是元末历史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刘福通攻破汴梁的一年,也是朱元璋拿下金陵的一年,又是这位倪文俊,打败驻防武昌的元威顺王宽彻普化,再度拿下武昌,汉阳,使得天完国复振的一年。
夺取武昌后,倪文俊又分兵占领了荆州,襄阳,长沙,衡州席卷整个两湖,以及现在江西西部,安徽西部。天完国已经有了现在大概三个省的地盘。军队六十万。已经是当时一个相当强的势力了。
次年,也就是1356年正月,他迎立在深山中躲藏一年的天完国皇帝徐寿辉,迁都汉阳。他也因此,被册封为丞相。实际上成了天完国的实际主宰者。
谁知道,倪文俊势力一大,野心也就大了。渐渐地,他就想要取那个布贩子出身的徐寿辉代之了。而他想的取代的方法,是投降元朝。
于是,他拿自己手上的元朝威顺王的皇族家眷,和元朝讨价还价。要当湖广行省的平章。后来也没有谈成。但他与徐寿辉矛盾也公开化了。
1357年,他与徐寿辉争权失败,逃离武昌。这回,他去投奔了一个他曾经的心腹属下,此时,那个人驻兵在黄州。
可没想到,正是这个人要了自己的命。
这个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部队和地盘,从而入主天完国,最后灭掉天完国的,就是后来,大汉皇帝,陈友谅。
陈友谅,这应该是元末群雄中,与朱元璋一样,有能力,有野心,也有实力一统天下,创立新朝的人。事实上,陈友谅,以及拥元的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才是朱元璋唯二的真正劲敌。当然这个历史人物可以着重来讲。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现在的湖北仙桃人。其实本不姓陈。他应该姓谢。因为他的祖父,入赘于陈家。因此,他父亲,和他才姓了陈。陈家应该是沔阳的渔民世家。而且,从陈友谅上过私塾来看。陈家家境应该远远好于他日后的对手,那个贫农的朱家。
陈友谅后来在他家乡的县里,当一个小吏。这颇有些类似刘邦的经历。而他在家乡,也有了两个结拜兄弟。日后也是他手下两员大将。一个叫张必先,一位叫张定边。他排行老三,因此家族中还有哥哥,弟弟,陈友贵,陈友仁等。因此,陈友谅的班底也是这些人。
1351年,天完国徐寿辉起兵。而倪文俊也在长江沿岸,依靠当时渔民的关系四处搜罗人马。这位沔阳渔家之子,元朝的小吏陈友谅。于是投奔倪文俊部。很快,他就在“天完国领军大元帅”倪文俊帐下,因为他“初通文义”,又做过县官,有些行政能力。因此,他成为大元帅府的簿书掾。等于成为倪文俊的秘书长。因此,倪文俊跟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上,都是比较亲密的。
陈友谅此后几年,便是在倪文俊部里摸爬滚打。因为他是簿书掾。因此和许多将领都有往来。而他这个人,史书上说工心机。是一个权谋家,天然的政客。于是,他其实隐隐在倪文俊部中扶植起自己的威信来了。
1355年,天完国势力复振。陈友谅于是也因功升为元帅。1356年,他奉徐寿辉,倪文俊命令,镇守此时天完国都汉阳的东大门,也是天完国发迹的黄州城。
1357年,前文说的天完国第一次大的内讧发生。徐寿辉与倪文俊在武昌,汉阳一带争权。倪文俊不敌。逃出武昌,前往黄州陈友谅的驻地。企图东山再起。
陈友谅并未因为倪文俊一手将其拔擢。而对他大发善心收留。相反,他立即在黄州城外,设伏兵。名曰迎接,实则立即处死了前来投靠的倪文俊。
陈友谅这种方式,后来也一再在他人生重要历史时刻上演。后来,天完国几次内讧,陈友谅几次诛杀。都是用伏兵,突然袭击的方式。
由此可见陈友谅此人个性,是一个迷恋权术的两面派。而且,冷酷无情。
随后,陈友谅收编倪文俊所有兵马,自称宣慰使,又改称天完国平章政事。控制天完国实权。随后,他率领水路大军顺江东下。开始攻略江西,安徽。1358年,陈友谅先后攻占江西的江州,龙兴路(今南昌),抚州,以及安徽安庆,又坐镇抚州,分兵取江西的吉安,邵武。又占据了 建昌、赣、汀、信、衢 诸州。势力范围扩展的浙江西部,福建西部。此时,南方红巾军所立的天完国,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各省。成为反元群雄中第一势力。
就在此时,天完国内部的矛盾,也越发突显。就在这一年,陈友谅故技重施,杀掉了在安庆,池州一带镇守的,天完国大将,彭莹玉的弟子赵普胜。
赵普胜也是天完国元老。绰号“双刀赵”。他是安徽无为人。也是个在水上讨生活的人。他后来投靠彭莹玉。在巢湖上结水寨自保,其势力不容小觑。他的手下,有丁普郎,还有廖永安兄弟,以及傅友德。后来,他的手下基本都投靠了朱元璋。
陈友谅对赵普胜可以说相当忌惮。特别惧怕镇守池州,坐拥巢湖水师的他,投靠朱元璋。于是,先下手为强。1359年,陈友谅以合兵为借口,邀请赵普胜到安庆。赵普胜没有防备,抵达安庆。陈友谅再雁水义的船上,以谋逆为名,诛杀了赵普胜。
这一次,陈友谅没有了杀倪文俊,收编其部队的机会了。赵普胜的手下,大部分投奔朱元璋而去。而随着赵普胜的死。陈友谅和朱元璋,这对宿敌。终于在长江之上,开始了对决。
1359年,此时在汉阳城待了三年的天完皇帝徐寿辉。此时不知道是害怕陈友谅还是想趁机并吞陈友谅在江西的地盘。匆忙下令迁都龙兴。谁知道,这一去,徐寿辉就算是踏上黄泉路了。
等到徐寿辉到了江州(今九江)。陈友谅又派伏兵杀出。将徐寿辉的人马,心腹官员全部杀了。从此,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立为汉王,设立官署。
此时,朱元璋部将常遇春,攻取了陈友谅属地,原来赵普胜驻防的池州。刚刚当上汉王的陈友谅大怒,于是在江州挟持徐寿辉,“御驾亲征”,进攻朱元璋。不久,夺回池州,又攻占了朱元璋在长江上的基地,太平城。这时候,汉王陈友谅觉得,朱元璋指日可灭。在此之前,他要做一件大事了。
1360年,陈友谅将徐寿辉带到安徽太平城外,长江隘口采石矶。在采石矶武通庙里,遣人一锤子砸碎了,原来的布贩子,如今天完国皇帝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在做了数年傀儡后,终于在这里结果了性命。而他的那个,压过大元的天完国。至此也被这一锤子砸碎了。
陈友谅此时按耐不住。就在徐寿辉升天的武通庙。登基即位。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他杀了徐寿辉自立,却改了这么个充满讽刺的年号)。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领军元帅。随即东下,进攻朱元璋。这就是所谓朱陈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过程,陈友谅惨不忍睹。他中了朱元璋诱敌深入,以及诈降之计。兵败金陵城下的龙湾。其战船,辎重折损大半。人马折损两万余人。从此,陈朱双方攻守之势异也。
此次东下,陈友谅虽然收获了一个皇帝之位。但是损失更为巨大。首先,他杀了徐寿辉,使得原来彭莹玉的很多弟子,以及名义上效忠天完政权割据势力。如明玉珍,欧普祥等人纷纷背离于他。占据巴蜀的明玉珍还和他对战。朱元璋又趁势西进。攻取了安庆,池州。江西的欧普祥也投降朱元璋。由此,陈汉国刚刚建立,马上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可此时坐困的陈友谅困兽犹斗。但叛离的人越来越多。至1362年,陈友谅先后丢掉徐寿辉迁都时候,天完的两个都城,江州,龙兴(今南昌)。此时退回武昌的陈友谅发现。他的地盘已经只剩下两湖了。这大概相当于天完红巾军1355年的地盘。于是,陈汉皇帝陈友谅,在武昌建造所谓大船。兴兵号称六十万,再度东下。意图夺回江西。再和朱元璋一决雌雄。
由此,1363年,元末战史中另外两次决定性的战役,洪都(朱元璋取得南昌后,又把这座城的名字从龙兴改成洪都了)之战,以及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战役。先后爆发。这两次战役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两场战役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最后,还是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破了陈友谅铁索连环的巨舰大船。陈友谅也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汉的第二任皇帝,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又把他送到高丽国去了。让他永远离开中原。从此,随着陈汉的灭亡。南方红巾军主力,天完——陈汉的香军,历经彭莹玉,徐寿辉,倪文俊,陈友谅之后,宣告覆灭。
160301更新:
南方红巾军,除了徐寿辉、倪文俊、陈友谅这一系以外。还有一支,便是割据四川,重庆一带的天完国陇蜀王,后来自立为大夏皇帝的明玉珍。
明玉珍,随州人,原本也是个大户。1351年,徐寿辉起兵后,湖广大乱。明玉珍于是结寨自保。过了两年,天完国红巾军大部被元军击败。徐寿辉也兵退山中。
而后,倪文俊于 1351年复振天完红巾军。并派使者招降明玉珍。明玉珍眼见天完国已经形成势力。于是投降。被派驻至沔阳。后来,明玉珍在战争中,失去一只眼睛。成了独眼龙。于是,有了外号“明眼子”。因为是倪文俊的手下,因此原本是农民的他,却上了船。成了水师的将领。
原本,明玉珍就会和天完国许多将领一样,虽然当时有些名声。但最后不会被人记住。但是,这位独眼龙将领真正时来运转的时候,说到也就到了。
1357年,明玉珍,在湖北的长江峡口,靠劫掠江面船只过活。就在此时,上游川江上,来了一队水师人马。为首的,是重庆一带的,拥元的这么一支队伍。首领叫杨汉。
杨汉此来,当然是被逼迫的。而他向明玉珍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此时,四川元廷的力量,十分薄弱。此时,明玉珍如果率部入川,则一战可定。
此时,四川局面十分复杂。北面,退入四川的北方红巾军,李喜喜部,变装为青衣,称作青巾军。青巾军对四川各地,到处劫掠。使得元朝在四川统治,岌岌可危。
此时,在驻防重庆的,是元朝的四川行省左丞相,名字叫完者都。此人正是为了元廷的统治,于是驱逐了这个叫杨汉的人,还有他的人马。于是,杨汉成了所谓“带路党”。
明玉珍此时权衡再三,最后在属下鼓动下,兴兵入川。而就像早于他一千二百年前的刘备一样,此时明玉珍入川,正好使他摆脱了,天完国内部的倾轧,火并。他如一只入水之龙一般,在蜀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明玉珍率领水师部队,一路沿长江西进。攻取夔州,万州,涪州。不久兵临重庆。此时,驻防重庆的完者都始料未及。仓促迎战。不久被击败。部将哈麻图被擒。明玉珍遂将哈马图送往徐寿辉处报捷。徐寿辉于是以皇帝之名下诏,先后封明玉珍为天完国广西两江宣慰使,陇蜀四川行省参知政事。
此时,完者都在四川乐山,与元廷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会兵。准备攻打重庆。这时,明玉珍派遣手下大将,叫万胜的。前往攻略川西地区。双方在乐山一带拉锯,长达半年之久。这时,明玉珍也来到乐山城下。他亲自指挥攻城,命万胜率轻骑去攻取成都。抄了元廷的后路。万胜于是领兵前去,攻占成都。
这时候,明玉珍俘获了乐山城守将的大部分人的在成都的家眷。因此元军军心大乱。不久乐山,当时称嘉定城被攻破。完者都,朗革歹,赵资三人被俘。被关在重庆治平寺,也就是现在罗汉寺里。这三人死忠于元朝。特别是那个汉人赵资。当时,明玉珍将他的妻儿押到乐山城下,逼迫他投降。这个人便拿箭射死自己妻儿——其实,自己的家人何辜?为何要殉葬这个元朝?这令人不得而知。此三人,元廷视为“蜀中三忠”。后来,明玉珍几番招降不成。于是只好杀了三人。三人已死,元朝在四川的统治也基本宣告完结。
明玉珍于是开始调转枪口,对付起青巾军来了。青巾军这时候已经基本成了流寇,而且在四川不得人心。因此很快就被消灭。这样,明玉珍基本奠定了他陇蜀王的地位。
这时,已经是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后。明玉珍于是与陈友谅断绝往来。还在重庆为徐寿辉发丧。尊徐寿辉为“世宗应天启运献武皇帝”。这位当了大半辈子傀儡的皇帝,最后也成了“献帝”。
明玉珍与陈友谅断交后,便自称陇蜀王。他手下大概有这么几个人。文臣有,冢宰戴寿(这是那个最初劝他入川的人),刘祯(这是川中一个名士);武将就是大司马万胜,枢密使张文柄。而他的政治中心,不在成都,而是在重庆。这也是割据巴蜀一带的政权的一个先例。
1362年,明玉珍又派遣大司马万胜,去攻击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把世袭云南的元朝梁王赶出了昆明。当时称中庆路。眼看明玉珍就要夺取云南全境。第二年,被元朝灭了国的前大理国王族,如今元朝的大理总管段功出兵相救。击败明玉珍部。使梁王重新控制云南。于是元朝居然是靠着被它消灭的前大理国的势力,才总算保住云南。
明玉珍虽然向南发展受挫。但是他在这一年,也就是1363年。明玉珍正式在重庆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定都重庆,
明夏国建立后,皇帝明玉珍转而向北,向东发展。不久,明玉珍命司徒邹兴镇成都,司徒吴友仁镇保宁(今四川阆中),司寇莫仁寿镇夔关,平章邓元亨镇守通州(今四川通江),平章窦英镇守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荆玉, 镇守永宁 ( 今四川叙永),宣慰使商希孟,镇守黔南。这年冬,原徐寿辉部下参政姜珏来重庆朝贡, 明玉珍命他驻守夷陵( 今湖北宜昌) 。至此,明夏政权基本建立起来了。
这时,东面的两湖地区局势再度变化了。1363年,陈友谅败亡。次年,朱元璋攻取武昌。于是,明玉珍开始与朱元璋开始建立联系。此时,朱元璋还面临东面的张士诚,已经北面的元朝。无暇西顾。于是还修书说“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
1366年,正当朱元璋举兵进攻张士诚时,这位大夏皇帝明玉珍,终于因病身亡。死前命儿子明升即位。还特意下令,说要属下保住西蜀,不要轻易进取中原。
也许,明玉珍在死前,认为即便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天下大概也就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是,时移世易。明玉珍管得了身前,管不着身后了。
1371年,明洪武四年春。已经登基称帝的明洪武帝朱元璋,分兵三路进攻明夏。不久围住重庆。明升投降。大夏灭亡。
最后说说明升,这位大夏皇帝,和陈友谅的幼子,大汉皇帝陈理一样,被朱元璋送往高丽当平民去了。陈友谅,明玉珍二人斗了一辈子,没想到后代都变成了韩国人。
这就是南方红巾军各部最后的结局。一切起于平凡,最后归于平凡。
以上,就是反元的红巾军系统,除了朱元璋以外,其余各路人马,及其首要人物大致之来龙去脉。但在元末,反元的势力中,除却红巾军系统,还有非红巾军系统的人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支,一支是张士诚的人马,一支是方国珍的人马。其中,又以张士诚,力量最为强大。
张士诚,作为朱元璋两大劲敌之一,又曾割据中国最为富庶的苏杭一带。在元末,也是声名赫赫。而这为自称诚王的私盐贩子,也曾招揽许多文人。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都曾在张士诚那里做事。而在他管辖下的苏浙地区,也算是元末乱世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方。因此,似乎他的名声,还在他西边的邻居朱元璋之上。那么,张士诚,和他的“吴政权”,又到底有那些故事呢?
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原来名字都不好听。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高邮府泰州兴化人(今江苏盐城人)。他的出身,是亭民,也就是盐户。这一类户籍的人家,不用种田,只要替官府煮盐就可以。因为在古代,盐属于官府专营。因此,盐是紧俏物品。所以说,出身盐户的张九四,应该家境也穷不到哪里。估计,和陈友谅差不多。
张士诚长大后,于是和这些盐场的,发小们,就渐渐开始贩起私盐来了。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买卖。张士诚,估计因为领导能力较强。于是渐渐,成了这群贩私盐的团伙的头目。而据说张士诚,还“负气任侠”。对人是仗义疏财。因此,在当地就颇有威信。这个形象,其实有些《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的样子(据说施耐庵就是根据张士诚的形象,创作的宋江)。
而张士诚反元,也有些“逼上梁山”的意思。当时,在张士诚家乡,白驹场这个盐场。有个管理员,叫丘义。此人对张士诚这一伙,颇有意见。因此,也是百般欺负。终于有一日,张士诚忍无可忍。于是,带着自己三个弟弟,还有一帮跟着贩私盐的人,共十八人,拿着扁担,打到丘义的家里。把他杀了。由此反出盐场。这就所谓“诚王十八扁担聚义”。
这听起来,颇有些像《水浒》《隋唐》这类故事。但是,无论如何,张士诚,正是于公元1353年。也就是红巾军起兵近两年之后,在家乡,开始反元。因为张士诚这一伙都是盐户,因此,张士诚这支反元武装,就被称为盐军。
起兵之后,盐军迅速攻取了泰州。这时候,元朝的高邮知府李齐,自知不妙。于是想法子准备招降他们。但是,张士诚此时觉得元朝封的官太小了。于是,先诈降,后来趁机占据了高邮,杀了这位高邮知府。占据了当时江北的重镇高邮城。这一下,张士诚胆子也就大起来了。于是张士诚于公元1354年正月,高邮建国,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张士诚也许没有想到,他攻取高邮,却阴错阳差的挽救了日后将其灭亡的朱元璋的事业。因为就在当时,元军围困红巾军郭子兴部于濠州。此时眼看濠州就要破城,没想到张士诚这一闹,元军深感震惊,于是撤围而去了。
可张士诚这一闹,对元朝来说,就是大事不妙。因为张士诚在元朝在经济中心地区,江南苏浙地区活动。使得元朝平灭红巾军的“粮仓钱袋”受到威胁。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一带是元朝京杭大运河附近。如果运河被截断,元朝的经济大动脉就完了,元朝统治的物质基础将不复存在。
因此,原本已经将刘福通,徐寿辉打的半残,几乎就要重新控制全国的元军,开始向运河沿岸集结。准备彻底消灭京杭运河沿岸的反元势力。保证漕运畅通。
1354年9月,元朝中书省右丞相,号称贤相蔑里乞·脱脱。亲自征发漠北,西域诸藩王兵马,以及各省兵马,号称百万。倾巢而出,直取高邮。“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脱脱传)。两个月后,11月,脱脱百万大军进抵高邮城下。开始攻城。张士诚眼看就要完蛋。
可就在此刻,历史吊诡的一刻发生了:随着脱脱出征,大都的元朝朝廷内部发生激烈权斗政争。被脱脱一手提拔起来的哈麻,忽然反水,向元顺帝进谗言,说脱脱准备谋逆。元顺帝信以为真。下圣旨,将脱脱就地撤职查办,削夺其军权。
元顺帝圣旨到了高邮城外,脱脱军中。脱脱手下将领都说,将在外,君命不受。先攻城再说。可这位脱脱,从小是受儒学教育,汉化程度很高。他任丞相期间,重开科举,还主持编修了辽,宋,金三朝官修历史。因此,忠君思想还是很重的。他选择遵圣旨,束手就擒。于是就被流放了。
这一戏剧性的一幕,标志了元朝基本上,丧失最后一次控制全国局势的机会了。脱脱忽然被罢职流放。一时间百万元军军心震动。张士诚趁势杀出,转守为攻。没想到,堂堂元朝的百万大军,就这么四散而逃。张士诚,就像中了彩票头等奖一般。得到大量的武器,辎重,以及投降的人马。实力大涨。
这里可以回答一下,题主后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元军后来自己打起来了?因为,自脱脱南征张士诚失败,百万元军灰飞烟灭后。由元朝朝廷供给饷银的,政府军就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后来,元朝就只能依靠,在平定反元武装的战争中,逐渐壮大的,“体制外”的拥元武装。如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人的武装。这些武装,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军阀。根本对元朝大都朝廷阳奉阴违。到后期,各自征伐,抢夺地盘。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脱脱南征张士诚失败。
160302更新:
脱脱失败,张士诚“大获全胜”。这一回,他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天下几乎所有的反元势力。 而又招降许多人马,缴获许多军资钱粮。势力一下子就大起来。
1355年,兵强马壮的张士诚攻取江北的南通。并派弟弟张士德渡江南下,取常熟,无锡。经略苏南。次年,1356年,张士德大军攻占平江府,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后来又攻取,湖州,松江,常州。江南膏腴之地,于是大部都归了张士诚。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夺取了平江府的张士诚,于是将其治所,从江北的高邮,迁至平江府姑苏城。将这个“人间天堂”改名隆平府。
这时候,朱元璋也就已经占据金陵应天府。和张士诚为邻。其实此时,朱元璋面对上游天完国的压力。也不想和张士诚翻脸。于是,遣使修好。约定各守疆土。可是张士诚却根本看不上朱元璋。反而派兵去攻打朱元璋占据的镇江。于是,张,朱二人自1356年开始,就断断续续的开始了战争。
这时候,浙江的杭州,嘉兴,绍兴仍然在元朝手中。张士诚一面和朱元璋为敌,一面派兵围攻嘉兴。又趁元军统帅,杨完者派兵救援嘉兴,杭州空虚。派张士德一举攻取杭州。但是,如此两面作战,岂能不败。不久,朱元璋命徐达,耿炳文东征。徐达攻取常州,耿炳文占据长兴,吴良攻取江阴。不久,徐达又直取常熟。张士德于是迎战。被徐达先锋赵德胜活捉。
张士诚损了弟弟张士德。是他起兵以来最大的损失。这位原名张九六的人,其实是一个好统帅,也相当有谋略。江南之地,基本上都在张士德的指挥下夺取来的。徐达也曾说“为惧张士德”。如今,他成了朱元璋的阶下囚。张士诚西面被朱元璋攻打,南面又有浙江的元军围攻。于是这位诚王进退两难之际。只好选择——投降元朝。
此时,驻扎杭州的元朝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坐困孤城杭州。而他手下唯一依靠的,那个击败张士诚的杨完者,所率领的,也是被“招安”的苗族人组成的苗军。于是达识帖睦迩就向大都元廷奏报,准许张士诚投降。
这时候,已经被北方红巾军北伐搞得焦头烂额,连大都城官员,军民所用粮食都保证不了的元廷,得知占据江南膏腴地的张士诚愿意归降。大喜过望。于是,册封他为太尉。让他从海上运粮,供给大都。张士诚于是接受任命,这个私盐贩子,“击败”过脱脱百万大军的“诚王”。于是去王号。成为名义上拥元,实际上割据自立的势力。
此时,大元太尉张士诚,心心念念的还是杭州城。两年后,即公元1358年。杭州城里的拥元主力,苗军杨完者,因为和朱元璋作战,损失惨重。势力削弱。这时候,那个元朝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居然相信了张士诚的话,准备借张士诚的刀,杀杨完者。于是,张士诚密派大军,里应外合夺取杭州。又攻下嘉兴,绍兴等地。于是,张士诚势力再度膨胀。俨然成了“东吴王”了。
其实,自张士诚进入平江府后,便骄奢淫逸起来。起初,还有张士德替他在外打仗。张士德被朱元璋俘虏后,死在应天的囚牢里后,张士诚又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另一个弟弟,张士信。张士诚,张士信兄弟俩,都喜欢结交那些文人墨客,整日里吃喝玩乐,广建亭台楼阁,听人溜须拍马。因此,手下得势的,都是些所谓阿谀奉承,游谈之士。因此军国大事基本无人管。史书形容是“上下娱嬉”。这位盐军的统帅,曾经的诚王,如今的太尉。就在声色犬马中,逐渐丧失斗志。对天下大势,也不再关心。这样,张士诚势力看上去很强大,实际上外强中干。马上,就面临着败亡的命运。
1363年2月,张士诚为了让元朝封他为王。于是派大将吕珍进攻当时已经坐困安丰,岌岌可危的韩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前面也说了,刘福通在此战中被杀身亡。小明王于是向此时还是他名义上的属下,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此时面临两难,但还是率部解救小明王。
趁着朱元璋大军前往援救小明王之际,陈友谅东下攻打洪都。这也就拉开了,朱,陈双方的战略决战的局面。此时,割据东南的张士诚应该明白,位于他上游的这两股势力,无论谁胜谁败。都于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很快败亡。事实上,在朱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的时候,陈友谅曾经写信给张士诚,让张士诚偷袭朱元璋的后方,合力灭亡朱元璋后,平分疆土。但此时,无论坐镇平江的张士诚,还是在杭州的张士信,都根本不想打仗。而是想着再度称王的事情。
前面,由于与元廷没能达成妥协。元廷不愿封张士诚为王。于是张士诚与元廷又断了往来。于这一年,也就是1363年9月,再度称吴王。此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河南汝南县)、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以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为心腹,以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以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为智囊团,以元朝的学士陈基、右丞饶介掌管秘书工作。他还喜欢招揽宾客,所赠送的车马、居室、家具之类很多。那些侨居在杭州和当地贫穷无依靠的人都争着来投靠他。其势力发展至顶峰。
可惜,无论是不问政事的张士诚,还是实际主事的张士信。此时的威势已经如明日黄花。就在张士诚称吴王一个月后,鄱阳湖大战结束,陈友谅战死。朱元璋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样,作为朱元璋死敌的张士诚,其末日就要到了。
1364年,陈汉国皇帝陈理投降,天完——陈汉这一股势力正式宣告结束。随即,朱元璋命徐达东征张士诚,先攻取张士诚所占据的江北各地。此战进行大概一年左右。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已经朱元璋老家濠州,全部收复。
1366年,朱元璋总攻张士诚。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在湖州周围,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军逼迫下,杭州守将谢五(叛将谢再兴之弟)也被迫开城门投降。如此,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
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张士诚不予回信,屡次突围决战,都被打败。李伯升知道张士诚已很困乏,便派与自己交好的食客越过城墙,前去劝说张士诚:“当初你所依赖的湖州、嘉兴、杭州,现在都已失去了。你独守此城,恐怕事变将会在城中发生,到那时你虽想死,却不能死。还不如顺从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说你之所以归顺是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后打开城门,幅巾待命,应当不会失去万户侯之职。况且你的地盘,就好像你在玩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对你又有什么损害呢?”张士诚仰视良久之后说道“:我会考虑 1367年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出城后,望见城左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
此时,张士诚已经无路可退,于是死守平江。终于城破被俘,先自杀未遂,后被俘押往应天。不久便死去。有说法说其是自杀,也有说被朱元璋斩杀。
总之,张士诚,这一支几乎挽救元末反元各力量的中流砥柱的人物。最终因为自己安于现状,贪图享乐,最后终于落得如此下场。
说完张士诚,来说说浙东海盗出身的方国珍。
方国珍,浙江台州人,一个海上打渔贩盐的人。其实就是海盗。
要说张士诚还算一股很强大的势力的话。方国珍唯一可说的,就是他在1348年就开始在海上反元了。
在元末时代,方国珍是一个比张士诚还不思进取的人。他只在浙东沿海,抢掠过往海上船只。元朝未灭时,对元朝几叛几降;后来朱元璋占据浙东陆地地区后。他也是与朱元璋一度合作,一度攻伐。直到张士诚消灭,朱元璋定鼎东南后,他才最后投降。
不过,方国珍却是元末这些群雄中,为数不多的善终的人。明洪武七年(1374年),被授予广西左丞,实际并不到任只在南京养老的方国珍,病死于南京。此时刚刚一统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居然还主持了他的葬礼,翰林学士,后来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家的宋濂还写了他的悼文。
以上,就是元末反元群雄群像。他们当中,有的是红巾军,有的不是红巾军,有的曾经气吞万里如虎,有的也曾死无葬身之地。他们当中有敢为天下先的英雄,如刘福通,如彭莹玉;有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小人,如陈友谅,方国珍;也有那些曾经奋发图强,而后安于现状的平庸者,如张士诚,明玉珍。还有那些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但却毫无光彩的退出历史舞台的,关先生,破头潘,毛贵,倪文俊。当然他们当中,也有最为人熟知,最声名赫赫的,大明朝的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不过,无论他们个人是成是败,至少他们曾经追求的反元大计还是成功的。因此,他们比那些拥元的势力,还是要强那么一点的。
其实,在元末大乱中,元朝还是有相当一批武装,是拥护元廷的。这些武装以“义兵”而起,却在与反元势力的缠斗中,渐渐成为割据势力。以至于他们再度取得优势后,却陷入了争夺地盘,权势的内斗中不能自拔。最后任由长江流域的反元三雄发展壮大。终于,他们最后被朱元璋彻底击败。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支武装。一支是答矢八都鲁——孛罗帖木儿势力,一支是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势力,还有一支,是李思齐势力。而正好这三股势力的主将,就是元朝“人分四等”的前面三等人——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汉人。
其实,这三股势力可以放在一起讲,因为他们兴盛,发展,壮大基本上都是在一起的。当然他们的对手,也长期都是以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
先说答矢八都鲁。此人是元朝所谓“大根脚”出身。所谓“大根脚”,若意译成汉文,就是累世公卿,门阀士族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是先辈曾经跟随成吉思汗,拖雷,蒙哥,忽必烈横扫亚欧大陆的那些勋贵将领之后。地地道道的蒙古贵族。答矢八都鲁就是这样出自一个大根脚的家族,是世袭万户。红巾军起兵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他任四川行省参知政事。
此时,南方的红巾军也趁势而起。在湖广东部,有徐寿辉,彭莹玉这一帮人,而在当时,南阳,襄阳,荆州等江汉一带,有布王三(王权)的所谓北琐红巾军,不久,他们这伙人马,和荆州一带的南琐红巾军孟海满等人联合,组成一支三十万人的人马,席卷整个荆州,襄阳地区。这令四川境内的元军深恐被断了后路。
于是,次年,1352年,元廷调答矢八都鲁顺江东进。不久,他便将布王三的人马逼入襄阳城中。并攻破此城。荡平襄阳。而后,他又转战河南,正式加入中原战场。对付他的宿敌刘福通。
1352年——1354年。是元末混战中,元朝势力第一次占优势的时代。此时,各地元军的行动,都获得成功。1351年丢失的地方,大部也已经重新夺取。看上去,这场民变很快就能平息。可是,在脱脱南征张士诚失败后,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反元各部,东山再起。元末农民战争于1355年再度进入高潮。
1355年,刘福通迎立小明王韩林儿,建立韩宋小明王政权,都亳州。此时的中原战场,另一支拥元的察罕帖木儿在陕西。因此,中原完全由答矢八都鲁主持战事。但是,他与刘福通几番交战,都败多胜少。不得不退居汴梁。
此时,刘福通再度围了过来。答矢八都鲁连连战败,忧愤不已。而元廷又几次下诏申斥。因此,答矢八都鲁不久便郁郁而终。是年,为1357年。
答矢八都鲁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继承其军队。当年,刘福通趁元军懈怠,一举攻取汴梁。随即开始三路北伐。刘福通三路北伐,其中中路军直取今河北,山西。大都震动。但此时,孛罗帖木儿却并未挥师北进勤王,反而他盯住了山东的东路红巾北伐军。
此时,东路红巾军首领毛贵已经夺取山东大部。这时候,韩宋小明王政权的山东行省,与其都城汴梁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连接据点,曹州。若元军攻取曹州,山东与汴梁的联系势必切断。孛罗帖木儿于是决心围攻曹州城,断掉刘福通的右臂。
1358年10月,孛罗帖木儿攻取曹州。山东与汴梁小明王之间联系中断。但孛罗帖木儿正要进军时,大都周围出事了。
孛罗帖木儿南下后,原本驻防陕西的察罕帖木儿大军于是前往山西勤王。不久将中路红巾军逐出晋南,晋中地区。于是关先生,破头潘北上。攻取大同,集宁,甚至元上都和辽东。大都附近,元朝中书省直辖地区几乎被红巾军扫荡一空。此时,孛罗帖木儿于是奉调回到大都附近,对抗中路红巾军。这就给了他插手元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机会。
1359年2月,孛罗帖木儿军抵达晋北的代州,开始进攻中路红巾军。不久即收复整个大同的晋北地区。由此,在元廷统治的核心地区,一个军阀诞生了。随着对中路红巾军的打击。孛罗帖木儿基本控制的大都附近的重要城市,关隘。元朝朝廷至此,已经令不出大都城了。
1360年2月,孛罗帖木儿正式受封平章政事。将占据上都,集宁的红巾军驱逐至辽东。7月,将东路红巾军田丰,王士诚部驱逐出保定,继而使他们退回山东。至此,大都城内的元朝朝廷也算是暂时保住。于是,元廷授命孛罗帖木儿,总领鞑靼,汉军。孛罗帖木儿成为真正决定大都元朝朝局的关键军阀。
这时候,他与察罕帖木儿,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火并冲突,也渐渐开始了。
此时的察罕帖木儿,雄踞河南,晋南地区。兵势与孛罗帖木儿不相上下。但孛罗是所谓“大根脚”的世家,而察罕不过是个色目人。于是,双方各不相让。元廷根本无法节制二军的火并。
原本,元廷以山西中部的石岭关为界,北归孛罗,南属察罕。可孛罗却看上了,属于察罕防地的冀宁路,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于是双方正式开战。此时为1360年。
1360年,正是陈友谅杀徐寿辉,进攻朱元璋的一年。此时无论南方的反元势力,还是北方的反元势力都在混战。在陕西,军阀李思齐结好察罕帖木儿,张良弼结好孛罗帖木儿在陕西大战。察罕也和孛罗继续打打停停,这反倒给了退守辽东的红巾军一个机会。于是四处混战日益激烈。元朝国势更加衰败。
1362年,察罕在山东身亡。其养子,外甥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继承。在南方,陈友谅和朱元璋也爆发了决战。孛罗帖木儿此时倒是想南征。他上奏朝廷,要求拥元各派停止混战,趁着陈,朱大战南征。但此时,各派根本不理。
这时候,大都城里那个元朝朝廷,此时也已经分裂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与皇后,高丽人奇承娘,以及皇后亲子,太子爱歈识理答腊日益分裂成帝党,后党。帝党决心保住元顺帝的权力,后党则要逼迫元顺帝退位,由太子即位。孛罗也不断被帝党的人拉拢。终于,一次加速元朝速亡的大战,在两年后,1364年正式爆发。
1364年,在南方,陈友谅之子,陈汉末帝陈理在武昌正式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从此成为南方实力最大的力量。并准备对付张士诚。而此时北方,元廷皇帝,太子,正式分裂,甚至刀兵相见。
1364年3月,掌控大都朝局的后党人物,大太监朴不花。见驻防大同的孛罗帖木儿收留政敌,元顺帝母舅老地沙,心怀不满。居然公然下旨,削夺孛罗帖木儿兵权,流放四川。孛罗帖木儿大怒,拒绝奉诏。于是,朴不花以及依附于他的,丞相搠思监,下令扩廓帖木儿出兵讨伐。孛罗帖木儿大怒,准备起兵。元顺帝为平息其怒气,下令将朴不花,搠思监流放。但二人并未离开大都。于是,孛罗帖木儿兴兵直取大都。要“清君侧”,杀朴不花,搠思监。不久,孛罗大军兵临大都城下,元顺帝交出二人后。孛罗才撤退。
这时,太子和皇后密令王保保进军讨伐孛罗。孛罗帖木儿于是在大都城下,与王保保交战。此战,孛罗帖木儿大获全胜。太子也逃到王保保军中,退往冀宁。8月,孛罗帖木儿正式受封右丞相。入主大都,掌握元朝中央政权。这是他一生辉煌的顶点。
但不久,他便辉煌不起来了。第二年,1365年初,王保保挟太子北进,进攻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派兵阻挡,谁知兵马大部投降。王保保逼近大都。这时候,元顺帝坐不住了。于是下诏,秘密暗杀孛罗帖木儿。
1365年7月,孛罗帖木儿被杀。其军大部被元顺帝和王保保吞并。
编辑于 2017-03-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