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元惠宗皇帝主政时期,为了维护大元朝的长治久安,对妄图分裂的今天俄罗斯地区谋求分裂的行动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以色列建国历史
[历史]我的帝王生涯之南明新传
一个被坏人陷害的高三学生崔杰,被枪毙后灵魂居然俯身在一个皇帝身上,而这个皇帝是一个只有不到一年皇帝命的无道昏君——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小朝廷.崔杰会怎么做呢?想知道就看下去吧!本书不但是跟...
蟹小君
建议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第一卷,不仅有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过程,还有他死后的“靖难之役”的描写(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到他的儿子朱棣攻打建文帝登上皇位)。
gougou
半吊子小屁孩儿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住在咖啡杯里
颜溪囍撒欢儿
原贴:历史是什么
火月飞花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觅食金鱼
前者的话就是借鉴的作用,也有预知未来的作用。
正所谓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后者的话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答案。
辩证法的看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谁是镜子里的猫
flyfish2012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zhaonian_
大概已知的有七个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乾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曾想并入清朝版图,但被乾隆皇帝拒绝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乾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惟一不称王的华人国王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乾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乾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劈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
acago
华人,华夏民族的总称,不仅仅指的是中国人,还包括祖籍中国具有华夏血统的海外同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华夏文明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华人的身影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人。
黄森屏,元末明初人,祖籍福建泉州,文莱国创始人之一,至今仍被文莱皇室视为开国始祖。李光耀,新加坡国父,祖籍广东梅州,曾任新加坡总理。
除了这两个我们熟知的国家,历史上还有很多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只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至今已经完全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一、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是由清朝落第书生罗芳伯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祖籍广东梅州。清朝乾隆年间,屡次落第的罗芳伯背井离乡,来到南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淘金。
虽然有很多人来这里淘金,但是生活在岛上的人们却非常贫穷。罗芳伯建立采金公司帮当地人们改变现状,并且帮助当地人们解决外来匪患,声望越来越高。
罗芳伯在婆罗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当地苏丹都让位给他。接受国家政权后,罗芳伯将原先的公司改为国家,取名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10年,后被荷兰侵略者吞并。
二、飞龙国
飞龙国是由明代起义首领张琏建立的。
张琏,祖籍广东饶平。明朝嘉靖年间,不满国家腐败的张琏举兵起义,后被推为首领,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当时张琏从广东起义,意欲推翻明朝政权。
张琏率部到浙江龙泉县时遭到围剿,死伤惨重,遂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和朝廷对抗。
被镇压的张琏率部一直南下,并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王,即为飞龙国。
飞龙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在两年之后就消失了。
三、爪哇顺塔国
爪哇顺塔国是由南宋左丞幼子陆自立建立的。
南宋末年,宋军兵败,左丞相陆秀夫和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和剩下的南宋人民乘船逃亡海外,到达爪哇岛。
当时的爪哇岛比较混乱,陆自立趁机在顺塔地区建立国家,并且自立为顺塔国王。
顺塔王国建立之后,曾经和明朝进行过来往,明朝末年被西班牙吞并,从此消失。
除了以上这三个国家,你还知道哪些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
donalliu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后还有没有华人要建立国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历史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移民国家排名津桥移民海外移民/资产...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移民哪些国家比较容易津桥移民海外...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适合中国人的移民国家 多年移..
专业办理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移民项目,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定制专属..
572019-11-08
中国人海外建国有可能吗
不现实,建南北极考察站还是可以的
浏览922018-03-01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为什么都搞
美国建国时间是1776年,到现在无非也就二三百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没有历史的,1776年以前美国基本都是欧洲过去殖民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后来从非洲抓了很多黑人去做奴隶,所以美国的国民基本都是这几类人构成的,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王朝的历史来说,美国是没有历史的 或者历史很短的,
浏览542018-02-14
6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现在知道的有几个
你说的华人指的什么,是汉族还是说56个民族,比如新加坡大部分都是华人,周围的一些小国家从历史上来说也算中国的吧,再说外蒙古,不也是分裂出去的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用汉语的,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就包括汉语,所以严格点说的话符合你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国和新加坡了
浏览652017-03-31
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国家是国人或者华人建立的?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
1 浏览482019-08-03
华人在东南亚为什么没有独立建国?这7个华人国家是如何消亡的
super_洁丫头
历史上有哪些华人在海外建国?这有一个明确的参考资料的,那就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多个著作结合而成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当时梁启超先生书写这些著作的背景:在我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的危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极力宣扬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中创造辉煌历史和人物,寓意为振奋民族精神激扬国人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而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记载着几个非常著名的华人海外建立的国家:
2、兰芳共和国。
位于加里曼丹岛,创始人罗芳伯来自我国广东梅州,在1777年正式创建兰芳共和国,基本上和美国《独立宣言》是同步的,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最大控制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最终在1888年被荷兰殖民者灭掉,总共存在了110年左右。
2、泰国吞武里王朝。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创建人是华裔郑信,祖籍是广东潮州,他曾力挽狂澜,抵抗住缅甸的入侵,并平定了泰国割据势力,建立泰国历史上三大统一的王朝,也成为泰国人心目中的5位大帝之一。但吞武里王朝最终被曼谷王朝的拉马家族篡权从而取代,而曼谷王朝的第1代统治者拉玛一世自称郑信之子,这是因为惧怕中原王朝干涉,也进一步骗取中原王朝的承认,现在曼谷王朝的国王中文的姓氏都姓郑。
3、戴燕王国。
戴燕王国创建者是吴元盛,出任戴燕王国第一任国王,吴元盛曾是兰芳共和国创始人罗芳伯的手下,被罗芳伯派往驻守兰芳共和国北部的戴燕王国地区,而当时的戴燕国王异常残暴,1783年,吴元盛就除掉戴燕国王,实现取而代之,被拥立为戴燕国王,戴燕王国经历四代王国,最终他的命运和兰芳共和国一样,都在19世纪中期被荷兰殖民者灭掉。
4、纳土纳岛王国。
19世纪,建立王国地点位于南海南端的纳土纳岛,创建人(国王)是广东潮州人张杰绪,但没有固定国名。而张杰绪死后,内部争权夺利,最终瓦解,落入荷兰殖民者手中,现在归属印尼。
等等,还有很多建立国家的海外华人,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有在大航海后殖民时代建立的,也有在大航海之前明朝初期乃至南宋时期,就有华人在南洋建国的历史。可见古代的中国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是很有开拓精神的,但是由于海外华人势力单薄,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甚至被中原王朝视为仇寇,民间势力的单打独斗,败给拥有国家后盾的西方殖民者也就非常正常了。
只能一声叹息,非常可惜。
寻路
我国古代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统治者就不是非常注重海外的疆域扩张。不过总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航行到海外,甚至比较有才华的人还在海外建立政权。历史上有很多为了谋生或者是逃离政府的通缉,就会渡海南下,并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一:兰芳共和国。公元1772年,广东梅州的一个客家人,名叫罗芳伯,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最终名落孙山。既然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就决定南下下海经商。
之后,他登上了婆罗洲岛,在那里经营一家公司,名叫兰芳公司。这家公司不只有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带有政治色彩。
五年之后,公司壮大,改公司为共和国,自此“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成立。罗芳伯本人从小饱读诗书,懂得武术,是个人才,他又带领民众一起经营公司,懂得驭人之术。在他成立自己的政权之后,还向当时的大清朝表达自己的归顺决心,不过当时的皇帝并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但是,罗芳伯并没有放弃,他还告诉自己的后代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归顺清王朝的决心。可是,在1886年的时候,遭遇荷兰侵略,兰芳共和国最终灭亡。罗芳伯是在海外建立政权的华人中唯一一个不称王的人,可见他强烈的爱国心。
第二:戴燕王国。戴燕国王吴元盛是广东人,当时吴元盛在国内密谋起义,但是不幸事情败落,之后为了躲避清王朝的追捕,南下逃亡,逃到了东南亚。在东南亚他又去了婆罗岛做了罗芳伯的部下,后来被指派到戴燕王国附近驻守。
恰好当时的戴燕国王暴虐无道,深受百姓痛恨,吴元盛抓住机会杀了王国,取而代之。老百姓因此感激他,拥戴他。吴元盛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荷兰殖民侵略,戴燕王国最终成为其殖民地。
第三:纳土纳岛国王。明朝末年,有个叫张杰绪的广东人,因为不服满清政府统治,带领几百个明朝残兵南下来到了安波那岛。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当时就是一片荒地,无人开垦,张杰绪带领众人进行开拓,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在张杰绪去世之后,内部发生争斗,荷兰人趁机将其侵占。
第四:马来吴氏王国。吴阳,今福建人,是马来吴氏王国创建者。1760年,吴阳为了谋生南下到马来半岛。发现送卡这片荒地,之后带领华人华侨一起开垦建设。
1769年,在暹逻郑皇讨伐叛军的时候,他趁机帮助暹逻郑皇,并向其称臣。后来为了嘉奖吴阳,还封他为城主。吴阳因此获得送卡及其他三个州的统治权,直到1784年去世。
华人在海外建国,不仅靠的是运气和勇气,还有他们自身的才华与智慧。尽管很多华人政权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功绩。
进击的奶瓶
topmonkeyking
俺叫鸭内特
老六
POCOYO_D
首先我本人就非常喜欢历史,经常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历史的书籍,但是现在的许多学生似乎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枯燥乏味,而更大的问题是在于自己本身。要喜欢历史、学好历史就要从小培养起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怎样从小培养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呢?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可以在孩子小时候买上几本经典的寓言故事,连环画史记等等一些适合幼儿读的书,让孩子从小时候就转变对历史的学习态度,等孩子在长大一些,可以陪孩子看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去参观一些历史纪念馆,让他们从心底爱上历史,喜欢历史,这样,在今后的的历史学习中,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更加喜爱历史,学好历史。
说白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历史老师和最好的历史读本。
tieuha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单把它当成一种枯燥无味的事物,应该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它,因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那种精神和品质,以及他们在当时的那种封建社会中生存之道。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不能单单把他当成书来看,我应该把他当成一个故事或者一本小说,来慢慢品味其中的精华。
傻子欢乐多
鼓励!鼓励!再鼓励!
一个人对一个东西不感兴趣时,只有让他觉得在里面有成就感的时候,他才会感兴趣。
学生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自己不喜欢一个科目,但是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这个科目,他也就会慢慢的被同化,也喜欢这个科目。或者当他突然发现里面的奥秘,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时,他就会越来越感兴趣。
我记得之前听过一篇一个人分享他的故事,说他高中的时候并不喜欢,很讨厌历史,也不知道怎么来记录这些年代,后来班级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的方法很特别,她最喜欢叫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问题。
所以就经常会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因为也想在漂亮老师面前表现,所以他就开始积极的去背历史,在各种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历史这么有趣,原来历史故事也这么好玩,慢慢地他就越来越喜欢历史,现在甚至对历史像专家一样的。
兴趣加鼓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兴趣,就要练习自己,使自己有兴趣,至于用什么方法,用阶段性的奖励方法,还是需要一个别人来敲打你,你一定要想办法使自己去喜欢历史。
如果历史是你的弱项,你就想办法去喜欢他。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设立一些较小的目标,然后达到就可以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慢慢的自己就会越来越有兴趣。
LayKeng
要是说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首先要提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把历史的一部分先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讲一些,要讲的栩栩如生,让学生对它感到非常有趣,这是一个开始,只要这个开始做好了,学生就会慢慢的喜欢历史,对历史产生厚厚的兴趣,也就不用担心学生学不好历史了
筱沫
只要老师讲课像讲故事一样即可,讲完故事,讲密史,野史再来一点,我想学生肯定喜欢,否则照本宣科,讲原因,讲过程讲历史意义讲作用,有人愿意听。这些学生都能看得懂,谁还听?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秘,学起来一定好,也一定喜欢。
xujunyan
学习主要靠兴趣,对历史而言更是这样。有些人觉得历史比较枯燥,比较古远的事情,学它也没有什么用。可是学历史可以借鉴以前古人所犯的错误,也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就得从兴趣着手,可以讲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感,必要以成绩为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就不会排斥,就有可能喜欢历史。
旅游小记
历史的书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大部头,实在是想想都有些头大。想要快速和系统的了解这个世界的变迁,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也很有趣。说来其实就是一本书、一个历史公众号、一款游戏,当然再加上强大的互联网就可以。
一,一本书《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很多人比较熟悉的,通过这本书去重新从整体上了解世界历史。全书有很多对于世界历史进展的思考和分析,是了解世界历史的入门类书籍。 二、关于历史的公众号 好的公众号有<历史故事慢慢讲>,<历史也是故事>等等,这些公众号写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都写很不错。 三、关于历史的游戏 目前针对历史而开发的游戏有很多很多。如有帝国时代,帝国时代12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在国内都很大,还有全面战争也是很好的世界视角历史游戏。关于国内历史而开发的游戏有《三国志》,轩辕志等很多游戏,在这里特别提下文明系列游戏,文明系列长期是卖的最火的历史类电子游戏。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容易上瘾的游戏,让您控制不住自己的鼠标,总是不停地按下「下一回合」。
文明系列较好的做到了游戏的平衡性,而且还将作战和大规模建设相结合。将视角上升到了各个「文明」的程度。时间跨度从史前到未来,这里面的科技树,几乎就是一部人类的科技史。记住了科技树的顺序,科技史的脉络还怕不能把握吗?还有一个游戏叫刺客信条系列。为什么刺客信条会被盘点进来呢?是因为这个游戏中古代西方历史画面制作得太精良了,让人一下子就吸引进去了。
☂ Intran
这个就两个字兴趣,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首先你要有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开始一步步开始滚雪球么,举个例子:学习清朝历史,你怎么学,肯定要先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开始,这个点可能是康熙-韦小宝、康熙微服私访,雍正-甄嬛传、宫,乾隆-还珠格格,这些电视剧大家都看过,所以才会产生兴趣,人的记忆是通过了解-知道-记忆-关联-应用这几个步骤,你可以让每个同学通过自己的查询,自己的整理,用自己的话把一个历史事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这是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最好的办法,申明这个方法只限于培养兴趣,不适用于考试。
吃皮不吐陷儿_吃馅儿
首先,这里的历史指的的“历史学科”。现场感!想让学生喜欢,一定要给学生们带入现场感,因为历史是一门关于时间纬度的学科,时间跨度带来的时空恍惚错乱感是其巨大的魅力。而这种带入感一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而是要发挥想象力,例如罗马帝国兴衰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余身居罗马,枯坐幽思于卡庇托林废墟之间,俄而闻赤足之托钵僧齐唱晚祷歌词,声盈于昔时朱庇特之神庙。由是,余始欲作一家之言,遍述其城衰落与灭亡之事。”这种抽离时空的感觉是历史玄妙所在。第二点,要学好历史学科,那就不是玄妙轻松的事了,需要阅读大量的史书典籍,学会辨别真伪,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好历史,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泽
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课堂四十分钟是关键。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对每一课的重难点都进行了用心的设计和把握,因此抓住课堂四十分钟会事半功倍。二、睡前回忆法。睡前对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静静的回忆,不仅强化了已学知识,另外对没有掌握住的知识也一清二楚,明早起来对没有掌握住的知识再看一下就可以啦!三、多举办一些课外历史探究活动。青年人尤其是学生探索欲比较强,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暴走狂人
首先,我就是一个学生。但我是个理科生。仅仅只在初中接触到历史。
从我的角度来讲,历史课可以是死板无趣的,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主要看老师怎样教学和学生怎样听课。
说实话,历史书本身无趣,但是如果把每一课的内容先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把那些要考的难记的知识点以口诀形式背出来,在每次考试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奖励,鼓励学生们积极看书,奖励可以是本有趣的历史书等等,平时还可以设立一些有趣的知识竞答,相信只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
佛隅
写下这个文章题目时候,真真陷入沉思十来秒,整个大脑断片了,啪一声,又给续上了,嗯,这才接着往下吹,哦,不是,往下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片高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在学好英文,升职加薪不是梦的时候,学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有什么用,确实,没有什么现成的用,它不能带给你升职加薪变现,不能让你成为迷倒无数异性的魅力型男或靓女,它也不能让你成名成家(所谓明星学者本质是商人包装的IP品牌)
历史它是千百年前的那一堆故纸堆,是腐烂到灰都不剩的人物名字,是小时候妈妈口中的神话故事,是无数岁月长河当中偶尔泛起的某朵小浪花,再刹那间又复归平静,了无痕迹。
历史它只有且唯一的目的:带给你思辨的能力
思辨的能力,元能力,就是构筑我们一切能力的能力,套用星球大战的话来说,就是原力与你同在。那个原力,一个婴儿从出生一无所知到最后成才,这一路过程,都是离不开思辨的底层思维,而今天我们很多人恰恰缺少了思辨的能力,我们习惯了被动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追求的是标准的答案。
不信?不信我举几个例子。五十步笑一百步,一般认为解释是什么,那些逃跑50步的人去笑话逃跑100步的人,然而50步难道不也是逃跑吗?还好意思笑话人家,对不对,标准答案。
然而实际情况呢,春秋时期战争有个规则,就是失败的一方跑了五十步以后胜利的一方就不能再追了,这是战场规则. 这是那个时代的规则。 就像现在的交枪不杀一样,真正的意思是你逃跑50步以后,敌人就不会追击你了,你没有必要逃跑100步。这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意思,但是没有老师会教授春秋战场法则,你也不会去考证这句话出处,你只要在考试卷子填上标准答案拿分就好了
再有,每当我们遇见不公时候,长辈都是教导我们要以德报怨,用良好德行去感化你的对手,还说这是孔圣人教导的,孔子表示,这个黑锅太大了,我不背,明明子日:以德报怨,何如?我回答的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就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你就以耿直对等的态度回敬他,谁让你当圣母了?
对不对,可怕不,从小到大,我们学的是标准答案,还是学筛选过滤的标准答案,而且只学了一半,在这样训练专业工匠的这种灌输式的记忆教育之下,我们已经可以习惯直接追求标准答案,答出来一百分,说的好,学生都是如此努力,已经放弃了我们的思辨能力,放弃去质疑标准答案能力,而我认为这样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多再好的成绩,都不值得拿你的思辨能力去交换,思辨是智慧的开端,智慧是你一生上天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从小到大,你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以成绩高低来衡量你的一切行为,比如上课睡觉,拿着一本书,在睡觉,如果你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老师就会说,你看这个人睡觉的时候,手里都还记得拿本书,而如果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看了就会说,看你这个人就难成才,看本书就知道睡觉。同样一件事件,老师给你的评判标准就是完全不同,标准就是你的成绩好坏。所以我们都是只能做分数的奴隶。
回到开头说过的,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思辨的教育,历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领袖的教育,我们做不了一城,一国的领袖,至少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领袖吧。主宰自己的命运吧。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时代,在自己的时代里,去建功立业。当人死以后,所留下的思想,事迹通过文字流传下来,他人生的是非成败,总结的人生经验教训,就是历史,我们学习它,就是不需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掉同样的坑里,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去试错。
学历史,从学会问问题开始,从问一个好问题,然后用一生时间去回答这个问题。孔子是求仁得仁,亦复何怨,他老人家一生坎坷,却从没怨言,他回答了自己的人生问题,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坦白来说,每个人都要当十几年的学生,可是很多人当了这么多年学生,没有学会生,反而学死了,老祖宗给学习的人为什么叫学生,就是希望学得明白,学得活,学得生机勃勃。很遗憾的是,现在教育都是功利教育,教育产业,批量生产出教育产品,有的是合格产品,有的是失败产品,人全部是流水化的商品了。一切都是经济指标为唯一依据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钱。
学历史,更为重要是,从中获得什么,如果一本书读完,书还是书,你还是你,那就和没有读过这本书没区别。历史是块磨刀石,思想的利剑通过历史这个磨刀石愈发的锋芒。那些历史的拐点,历史人物当初做出的选择,能不能带给我们启发,是历史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如此,不断磨砺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的智慧,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当代史都是历史的重演而已,今天遇见的事,相处的人,历史上早就重复千百遍了,就看我们有没有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因为历史曾经是现在,现在也终将成为历史。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的唯一原因。
哈喽花花的小窝
历史知识似乎不会立即给人带来丰衣足食的实用价值,但是,一个人如果对历史感兴趣,熟知历史,而且具备了健全理性的历史观,那么,他的气质、他的人文素质、他的价值观与精神境界,相比起“历史盲”的人士,无疑要胜出一筹。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非常多。
既然历史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历史素养需要从小抓起。
然而,不知何故,在不少的少儿眼中,历史似乎是一大堆毫无意义的、枯燥乏味的年代、姓名、地名、专有名词、数字之类,他们觉得“学起来太累”、“学起来没用”,以至于厌倦学历史。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历史很重要,应该学,而且应该学好,另一方面,不少孩子觉得历史“没意思”、“太枯燥”、“太难学”,敬而远之。如果很多少年儿童抱有这样的态度,“读史使人明智”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少年儿童处在未成年,还不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大量少儿不喜欢历史,主要责任不在于他们自己,而在于大人们。
因此,为了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把历史学好,广大的成年人应该行动起来,多方努力:
(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的“终身朋友”,自己在“学历史”方面需要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们自己都对历史没兴趣,如果家长们的历史认识水平太差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根本不可能带动起孩子的历史兴趣。
在一个关注历史、人文环境良好的家庭里,家长在屋子里摆放一些有品味的历史书,自己带头阅读好的历史书,经常与孩子们兴致勃勃聊历史的话题,经常带着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一边参观,一边饶有兴趣地给孩子们讲授,孩子们耳濡目染,历史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萌芽、壮大。
(二)学校应该给学生们配备合格的、优质的历史老师(而不是临时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客串历史课),需要确保历史课教学顺利开课(而不是经常让位于“主课”)。有专门的历史老师可学,有历史课可上,才谈得上“提高历史兴趣,学好历史”。
(三)在系统历史素养的塑造中,历史老师承担着关键作用,责任非常重大,需要敬业、勤奋加智慧。除了传授具体历史知识本身之外,老师更需要让学生们感知历史的魅力,尽可能让他们形成关注历史、“感悟历史”的习惯,帮助他们养成鉴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养成健全的历史观。这些比单纯的“教历史知识”更重要。
纯知识的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可以有很多生动的教学形式,例如:
1.适当增加历史讨论,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例如,秦始皇、王莽之类的极复杂历史人物,非常适合于作为讨论的话题。多棱镜式的王莽——外戚专权者,“篡位者”,勤劳简朴之君,天真虔诚的儒家复古主义者,大刀阔斧改革者,不切实际的“胡作为”者,从德高望重到身败名裂…… 在老师的理性引导下,学生们围绕王莽而展开热议,有助于克服“脸谱化”思维定式,养成理性判断能力,提升历史兴趣与认知水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2.给学生们适量推荐一点优秀的历史读物,引导大家一起读。例如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何兆武《上学记》之类。
3.征得学校允许情况下,带学生们参观博物馆与历史纪念场所,让历史变得鲜活。与历史的零距离接触,身临其境,非常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历史兴趣和历史领悟能力。
4.引导学生们鉴别网络上的历史知识的真伪,不被“伪历史”所误。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孩子们做一点实地历史考察,鼓励孩子们写一点考察报告。
(四)在历史教育的途径中,社会教育同样非常重要。博物馆、媒体(尤其是网媒、电视)、图书馆等领域都大有可为,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可信的丰富历史知识。前不久开播的央视《国家宝藏》就非常棒。这样的好节目多多益善。
忧郁的乌鸦
学习的第一动力在于兴趣,学习历史也是如此。
想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就像我给学生上历史课的时候,在刚开始一般总会先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导入或者把这节课需要了解的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只有找到让学生产生兴趣或者产生的共鸣的点,学生才会喜欢上历史,明白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经验。
其次,学习不是闭门造车,在学习历史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不同人的思想产生碰撞与共鸣,更能让学生去思考历史问题的深层原因。
最后,兴趣有了,同学有了,老师就应该学会放手了,这个时候学生要进一步学好历史就必须学会思想的独立,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读历史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先从兴趣着手,学生有了兴趣再引导他们产生思维风暴和找到学习同伴,最后引导其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米饭飞弹
如果你是高中老师,你需要在讲课的时候代入一些有趣的古故事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不难单纯的讲那些课本上的知识点,很无聊的呀!
历史最难记的就是时间点,你可以把时间点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记忆。
在有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了,有的人会因为因为历史老师喜欢历史的哦!
cllcyulu
原贴:历史学习方法
missychiang
anna chan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朱元璋(1368-1398在位),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 注:明史说朱元璋远祖居沛,后徙泗州,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 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却勤奋好学,后来终成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英明帝王,伟大政治家。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