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先锋小说在艺术层面的特点
藏马蔷薇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论创作》 (1980)、 老舍论剧 (1981)、 老舍曲艺文选 (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嘘~~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山海经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有所借鉴,又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本国的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小说情节中,叙述富于跳跃性,显示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Tony
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满意请采纳哟~~
小屋果果家
1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
1
)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
3
)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
4
)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
5
)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
6
)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
7
)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⑶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点。
⑷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
3
、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
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
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
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
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
、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
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
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
饰和虚构。
6
、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
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
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标志。
(2)
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7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ziyunannan
这个问题好大啊……
我个人读张的文章感觉她的散文和小说是很不一样的。
张的小说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很幽深曲折,是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美,而又有一种弥漫朦胧。
张的散文则是灵动的,锐气逼人,锋芒毕露,才情交融那是一种更本色的血性。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amadeus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Nostalgic
首先,赵树理小说取材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的大众化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雅俗共赏”,二是“懂”与“动”。“雅俗共赏”是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喜欢读,作品有市场。中国现代的知识层都喜欢读赵树理的作品,读后不觉“土”不感“俗”,写出了感动肺腑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而广大农民看了、听了,不仅觉得不“洋”、不“玄”,却感到亲切,说他讲的就是咱们身边的事儿。“懂”与“动”,简单地说,就是赵树理的作品通俗好懂,文化低的人能读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而且作品吸引人,越看越想看,越听越想听,直至看完、听完还回味无穷,还想再看再听。“动”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看了受感动,作品的思想、人物、语言打动了读者;第二层是感动后要行动,行动起来学习书中人。
其次、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二、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渐渐成了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她“虽然已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褪上仍要镶边”,每天都要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一番。作者活画出了一个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买卖婚姻带来的恶果。
三、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最后,赵树理小说语言无处不在的打上了地方语言特色,雅俗共赏。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他的一生在晋城在沁水的活动也很多。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农村,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农村的烙印。比如《小二黑结婚》,人们都知道那是赵树理在太行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调查发现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基础上写出的。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WTF王启旻ITF
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满意请采纳哟~~
1、创作特点
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人物简介
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工作,兼任中共晋城县委副书记。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3、评价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 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春天的地铁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首先,《红楼梦》从生活的情理出发,用多种化统一的原则,塑造了许多性格复杂和生活中的一样丰富多彩的真的艺术生命。其次,《红楼梦》在总体结构,具体情节展开,人物塑造等方面广泛地应用了对此手法,并将它上升为一种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段。再次,《红楼梦》尽管是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它的艺术独创却并非叙事艺术手段所能涵盖。它是我国抒情传统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在叙事中显示浓烈的诗化倾向。它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叙事的抒情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1)《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人生活作基础,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是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2)小说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一群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形象(3)小说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基调,富于喜剧色彩(4)书中语言活泼跳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并以方言俗谚。人物语言也富于个性化,较好地烘托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5)小说的结构,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
梁子鸣V
莫泊桑短篇小说以它真正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他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简洁、明快、朴实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等表现方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原贴:莫泊桑小说艺术特点???
樂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写人的感觉: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
(《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
“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金锁记》)
“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 《红玫瑰与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
(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
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锁记》)
而有些只是一句话: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连环套)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金锁记》)
(2)、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
“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
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张爱玲作品中运用、体现出的传统的东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将在其它章节简述。
六月兰花草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茅盾曾评价《水浒传》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手法变化错综,避免平铺直叙。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注:答案来自百度百科哦,我觉得说得很好。)
王洪淘3435
在艺术上她把传统与现代、通俗与经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就小说而言,她的作品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阿呆snow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莎莫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
1
)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
3
)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
4
)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
5
)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
6
)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
7
)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⑶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点。
⑷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
3
、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
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
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
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
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
、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
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
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
饰和虚构。
6
、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
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
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标志。
(2)
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7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艾宝冰琪
张爱玲的小说,贡献最大的是再现了大上海时期的社会风貌,她塑造了一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白流苏,曼桢,娇蕊,曹七巧等,文思细腻,感情世界很敏感。并且她的语言很有特点有许多经典语录,她笔下的女人多有悲惨的结局,更多的是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如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和有恋父情结的许小寒。。。。。我认为张爱玲的文章文学含量并不高,读读解闷倒不错。她的作品以写女性为主。以爱情为主线!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桀骜§→
(一)艺术个性:
华美的语言《金锁记》的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具有新旧雅俗的特点。文白相济,雅俗共赏,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带有苍凉的意味。2、新旧雅俗的特点(1)新——小说艺术技巧的创新;西方现代小说意识流、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电影蒙太奇手法的使用。(2)旧——小说安排情节、结构、塑造人物等承传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手法与意味。(3)雅——作品内容规范,高贵典雅的风格。指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表现出的典雅风格。(4)俗——张爱玲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暗含哲理。情节曲折动人,一环扣一环,具有通俗小说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3、修辞手法的妙用(1)通感作者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糅合,剥离,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将具象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使意象的情感色彩更为立体。(2)比喻文中写到:“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41生动而传神地写出了七巧的尖酸与刻薄。4、心理描写作者在《金锁记》中将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极致,细微地镂刻出人物bt的心理。那利刃般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1)运用动作语言暗示人物的心理(2)通过服饰、肖像展现人物内心(二)曹七巧的艺术形象:
一个卑微凄楚的女人,“麻油西施”长年的压抑(阶级压迫、性压迫)、孤独、寂寞使她愈来愈狭隘偏执,凋零变态。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金钱的奴隶、丧失人性(母性、妻性),成了可怕的畸形人,显示出疯狂的生命力和破坏性,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也将身边的人包括亲生骨肉拉来陪葬。在完成自己的丑恶悲剧中制造着亲近者的残酷的悲剧。
周伊面
读过受戒。个人很喜欢。汪曾祺小说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品味。
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实最大的特点还是一种古典美学思想吧,力求和谐自然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
熙嗰嗰
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原贴:莫泊桑小说艺术特点???
florence_land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mrsun_australia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刘东南
原贴:赵树理小说艺术特点
韬韬OK
jayooliu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TianCedar
ninizhou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alen_gey
什么是先锋?就是前卫,个性,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所谓先锋小说,通常来讲是文学发展过程中打破传统、超越既定规则进行新的叙事方式探索的文学表现形式。
在中国80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呈现出一种萌芽状态。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作家,包括马原、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洪峰、徐星、残雪等人,在大量西方作品涌入中国的背景下,开始一种有别于具有中国色彩的传统叙事如革命叙事、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的实验性写法。因此先锋小说又被称为“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消解意义,反叛传统先锋小说从传统的“写什么”转变成“怎么写”,先锋作家不关心文字背后的意义,抛开“文以载道”的传统,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背叛和消解。小说不再具有人性的启示意味,变成了拆解文字的游戏。当时一篇先锋小说一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比较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的《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残雪山上的小屋,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等。不同程度上,这一批作家在年轻时候都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马原、格非、余华等人后来的随笔集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博尔赫斯、海明威、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对他们早期创作风格的影响。
自我否定与先锋没落比较有趣的是,早期的“先锋作家们”在后来几乎不承认他们的“先锋”身份。叙事风格完全转变,创作形式趋于成熟,再回过头去看,他们陷入了对早期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进入90年代,余华发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发表《米》、《妻妾成群》,曾经位列“先锋五虎将”之一的两位“先锋元老”不再玩文戏游戏,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度刻画,意义又回归到文学小说中。在80年代中期一度火热的先锋叙事就此没落。
余华回顾自己的写作经历时这样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它的先锋性质很值得怀疑,而且它是在世界范围内先锋文学运动完全结束后产生的。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表达内分泌。
失败的先锋和积极意义总体而言,先锋小说在中国是失败的,他们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仅仅流于表面,缺少西方先锋主义的反思、质疑和颠覆。通过刻意营造叙事圈套,消解故事意义来完成对传统的反叛,因为缺少对人的关怀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故事变得面目全非而支离破碎,最后走上了为了反叛而反叛的窄路。
但是先锋小说旗帜鲜明的反叛态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却起到了拓宽道路的作用。经过了先锋文学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发展,90年代回归的传统叙事,已经不再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革命叙事、伤痕文学和乡土小说,旧有的政治意味和乡土气息逐渐被瓦解,中国文学方才蹒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是一刀,欢迎关注头条号:博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走你哥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小说是对先前的白话文中国小说传统的叛逆。
每一代作家与前辈作家之间的艺术年龄代沟,与自然人的生理年龄代沟相仿。可以用自然人在青春期的叛逆倾向,来从学术上解释中国先锋小说家的叛逆。
1985年是中国先锋小说横空出世的标志性年份,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作家正好进入他们创作的青春期。
那个时候可供他们成长的艺术养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宋人话本以降的白话文小说所代表的关注市民生活的写实传统,那是由前辈作家传承下来并已经融入他们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大量涌入的现当代西方艺术文化思潮,尤其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那个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更直接的还有文学中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的影响对那一代年轻作家的艺术冲击和文化震撼。
如何在中国当代小说已有成就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当时的先锋小说作家们应该也有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如何挣脱前辈作家在小说创作上已有成就的无形束缚,写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他们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正值写作青春叛逆期的先锋小说家们毫不犹豫地与有血缘关系的中国小说传统切割,吸收借鉴现代派后现代派西方小说手法,创作出看似与中国小说传统断裂的先锋面貌的小说作品,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如下特点:
价值取向的转移:先锋小说家不再看重并力图再现生活表象的真实,他们转而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出心理等更深层次人性的本质真实。残雪1985年的山上的小屋中那间“屋后的荒山上 … 木板搭起来的小屋”不是一般现实意义上的小屋,作品中提到家中的病、睡梦、到处晃动的白色和其它诡异的意象,到小说的结尾,“我 … 又上了山”,屋子却没了。山上小屋的隐喻与家中情形的对照寓意深沉。
审美趣味的改变:先锋小说家不再坚持温润和谐的传统中国审美情趣,在对血腥、暴力的描叙中审“丑”取代了传统的审美。余华1986至1987年间写就的《现实一种》就是对人性黑暗面审丑的典型作品。
叙事手法的更新:马原从1985年的《冈底斯的诱惑》开始把读者当作对手,不是用叙事向读者交代故事情节,而是去设下“陷阱”,引诱读者落入“叙事圈套”, 是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开端。从技术层面上说,先锋小说的许多手法从西方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处多有借鉴。
如同自然人的青春期叛逆一样,先锋小说家的叛逆也是短暂的。当年的先锋作家后来很快就放弃了写作手法等表层的叛逆姿态,之后更多地回复到常态的对小说内容深度的挖掘。
(图片来自网络)
一脸小无辜
先锋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先锋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无论在创作技法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有着浓重的现代主义烙印。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先锋小说具有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叙事语言趋向游戏化,叙事结构平面化甚至散乱化、破碎化、迷宫化。
而作家在创作意图上也有反叛化倾向,首先他们对旧有的意义模式进行消解,创作不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社会责任感,人物也没有社会属性的表露;主题意义走向退隐与分解,意义分散化。作家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真实观,不再追求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文本自我指涉性强。
先锋小说具有前卫性或者说实验性,先锋作家重视“文体的自觉”,敢于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寻找独特的形式美学,文学话语有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
薄荷红茶chee...
先锋小说,听起来就很牛的感觉。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以来成为一股文学思潮,与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文艺界一起,刮起了一股旋风。
事实上关于文学写作技巧,一直以来我还是相当认同那种实验性的技巧性的叙述姿态的,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极大可能性的分离里创造了奇幻的感觉,而由这些语言的实验性写作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实在是一种富有挑战甚至挑衅的游戏。语言实在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几个堆积起来的词语,或者一段我们习以为常的句子往往能创造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更何况许多优秀的小说家能用现实的语言刻画非现实的故事,曾经的传统小说里,小说语言叙述的故事是现实或历史的再现,而在试验性的叙事作者那里,也许只是一个故意为之的艺术手势。很美而且苍凉。语言再现现实的传统被颠覆。
那些被现代或后现代小说,诗歌技巧迷幻过的读者,大概很难再回头去接受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段了吧,基本上这也是我现在只能把那些不得不读的小说当故事翻翻的原因,没有障碍的语言和不具备挑战性的叙述技巧实在难以制造蒙那丽沙的微笑。
然而,这也是文学创作既美丽又苍凉的一个手势,语言和叙述不可能无期限的先锋下去,哪怕现在文学写作早就逃遁到个人叙述的角落了,躲在隐秘的个体内在的写作空间或狂欢或痛哭或自我迷恋。堆积又推到属于他自己的积木,那么这样的姿态能保持多久?
所以这也是先锋小说难以成为持续运动的根本原因。不过形式探索已经成了一种文学传统,所以等于完成了使命,成为一种养料,会对后来的作家形成的影响的焦虑,也成为基本的超越目标。
云青年塑舍
我是傻傻
郁达夫写《沉沦》这部小说时,主观感情非常强烈,抒情意味极浓。正如他在忏余独白一文中回忆写作时,说:
“感情无一点勉强,只觉得不得不写,只能那样,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
总体而言,小说主要是通过散文笔法、情景交融及诗文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凸显其抒情性的。我将从这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读《沉沦》,好像读的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味深长的抒情散文。全篇无一个集中的、主要的、一贯到底的情节。
从表面上看,全篇各节如一组组散文片断的组合,有的节与节之间甚至无必要的过渡段,时、空跳跃的程度较大。但实际上这些节与节间的组合,并不是机械、盲目的,而是在感情发展的纵向轴上的若干聚合点,只不过有时时空的顺序倒置一下罢了。
可以说,这种散文笔法完全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那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结构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不重结构的完整,而重感情的一线贯穿。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小说中若无结构就不可思议,而结构的不完整似乎又是小说的一大缺憾。然而《沉沦》却不然,它并不因为没有错综复杂而又曲折多变的情节贯穿的结构而感到乏味、枯燥。相反倒觉得意趣盎然,别具风格。此中原因,就在于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一线贯穿,情节和结构始终围绕着感情的起伏而安排。
全文共分八节。一、二两节交代了主人公孤苦忧郁的心情及感伤的原因。为了追溯它们的渊源和轨迹,在第三、四两节就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写了“他”的家世和少年时代及留日以来的生活,使人们感到,他的忧郁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深刻的时代、社会、家庭和他本人的根源。
到了第五节基本就以时间顺序交代情节了,进入了全文的核心部分:搬入N市旅馆——窥浴——搬到山上的梅园——偷听一对情侣的谈话——出走到海滨——误进妓院跳海自杀。
这一连串的举动无不是以他追求的爱情、名誉、经济这三大要求及要求的不能实现和爱国思乡的情感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并按照主人公的性格发展逻辑,安排情节的进程。所以说《沉沦》的结构完全服从于主人公感情的需要,并为它服务。
第二,不重情节的进展,而重心理的刻画。
情节在篇中相对来说,已不是主要的了。若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主人公从患忧郁症到跳海自杀这一段故事,只需不多的几节就可交代明了。
而《沉沦》却把这一简单的故事,写了八节,从篇幅上看足可称为中篇,支撑全篇框架的就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此众多的心理描写无论在中国新小说的初创期,还是在现代小说史上都是首属一指的。
《沉沦》的心理描写包括了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内心感应,三者密切交织在一起,并展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历程。
这在第二节中尤为突出。作家写“他”由于自命清高,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所以他的“夸大狂”同“疑病症”成了正比,与日俱增,并使他和同学们一天天地疏远。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下课后,同学们谈笑风生,个个都同春来的燕雀似的,在那里作乐;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眉根好像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他的神经过敏的内心感应,在自己和同学们之间设立了一道人为的屏障。他也看到了种族歧视造成的后果: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对你当然是没有同情的,因为你想得他们的同情,所以你怨他们,这岂不是你自家的错误么?”
通过内心分析,他得出了自己受冷遇的原因和自己幻想得日本同学同情的错误,从而在梦幻中醒来。
他的多疑和主观感应使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人:
“他的同学日本人在那里欢笑的时候,他总疑他们是在那里笑他,他就一霎时的红起脸来。他们在那里谈笑的时候,若有偶然看他一眼的人,他又忽然红起脸来,以为他们在那里讲他。”
这是因为他在社会上处处失败,因此遇事未免小心谨慎,并且极度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疑心和自己有关。这是环境和他的性格造成的。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他的主观臆断的内心感应所致。
内心独白是心理分析的最重要一环,是主人公赤裸裸的自我思想的亮相。在《沉沦》里它又表现为主人公的内心忏悔和自言自语。由于他长期不和异性接触,所以偶尔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两个日本女学生,马上呼吸就紧缩起来,匆匆地跑回旅馆,激动得半天不能自已,不停地嘲笑自己的胆小:
“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既要后悔,何以当时你又没有那样的胆量?不同她们去讲一句话……哦,coward,coward!(即“胆小鬼”)”
他在深深的自责,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矛盾。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渴慕接近异性而又不敢的异常懦弱可怜的人,一种不属于正常人的变态心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主人公所处的几乎和女同学绝缘的“孤岛”式的荒僻环境。
这种环境对像他这样的处于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的人是沉重的打击。所以主人公在他几百字长的日记里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强烈而执着的要求。他甚至哭天喊地了: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这是一个几乎处在和爱情隔绝地位上的孤苦伶仃的青年凄惨的呼喊,这对那些饱经了爱情磨难的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省和同情。
这些心理描写是主人公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实的纪录,是主人公直抒胸臆和大胆暴露自己的有机结合,它使感情的宣泄达到了一个高峰。上述的心理分析的三个方面,很好地表现了他由孤高——多疑——忧郁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
第三,不重人物外部形象的精雕细刻,而重内在性格的发展。
这是指作家不注重人物肖像、对话、动作的描写,而注重性格的刻画和发展,不注重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和陪衬作用,而注重主人公的独抒情感。
“他”既是主人公,又几乎是全篇活动着的唯一人物。虽然也出现了农夫、侍女、日本学生等人物,也不过是淡淡的三言两语,通过他的主观抒情和具体行动而一笔带过的。因此《沉沦》也可说是主人公的性格发展史、“沉沦”史。
第四,不重语言的刻意锤炼,而重语言的流畅自然。
一般来说,现实主义的小说特别重视语言的精细准确,对个别的词句也反复推段,务使言简意赅。而浪漫主义小说,常是随着作家的主观抒情一挥而就,更显得才气横溢。语言也奔放洒脱,朴实自然。
《沉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特点。语言是构成作品这个“建筑物”的砖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基础,是作家抒情状物的重要工具。
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语育,取决于他的创作方法。郁达夫由于是浪漫主义的作家,选择的就是能直抒胸臆的明朗坦率不拘一格的语言。
《沉沦》的语言还有绘画美和音乐美,这样就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鲜明生动。如写旧历春节初三、四的夜空:
“同天鹅绒似的又蓝又紫的天空里,洒满了一天星斗。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在这绚丽的夜景里,以又蓝又紫的天空做帷幕,满天星斗和半弯新月好似这帷幕上的图案,这里蓝、紫、白诸色相间,真是五彩缤纷,各放光芒。这样的夜景令人神往。
《沉沦》的音乐美,是指语言明快有力,节奏感强,句式齐整,如这一段:
“在生活竞争不十分强烈,逍遥自在,同中古时代一样的时候;在风气纯良,不与市井小人同处,清闲淡雅的地方,过日子正如做梦一样。”
这样的语言在流畅中不显呆板,在自然中不失整饬,富于韵律和舒缓的节奏。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同他暂时陶醉于大自然而悠闲忘返、逍遥自在的心情相吻合。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几乎信手可得。
0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沉沦》里的景物描写,不但多而且相当出色,堪称为一幅幅山水画,一张张风景图。它们密切地配合着主人公感情的激荡,造成了一种种氛围,深化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加重了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使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主人公总是在不同的景物背景中,抒发不同的情感。自然景物在主人公的眼里已不是无知觉的静止的存在物,而是有了灵性的东西。他把景物当作自己寄寓感情的所在,景物随着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景物简直成了主人公感情的折射。
《沉沦》的写景,常和感情的抒发交替进行,这样就使景物有了深度,而不显得单薄。使感情更复杂,不趋向单一。也使景物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远景、近景都能放得开,收得拢,好比电影中推、拉镜头的移动。而景物的位置移动,莫不是感情在起作用。可以说景体现了情,情又深化了景。
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主人公在开学后不久,因为觉得太抑郁孤冷,就出外散步。手捧华兹华斯的诗集,缓步独吟。这时他心中的苦闷随着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色而退居次要地位。他感到大自然是那样的使人心旷神怡,可亲可敬: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
本来这种平和的景象,很能慰藉他那受伤的心灵,但不料在这万籁俱寂的景物中,也有使他伤感之处。因为他:
“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
因此触景生情,不由得产生了迷惘感伤的心情。“蜃气楼”似的云雾,是使他感情发生突变的媒介物,这很容易使他联想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正同“蜃楼”一样,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及吗?
接着他又寻顾周围,小草的颤动又打破了他刚才的梦境。一阵带着紫罗兰气息的和风,又把他吹醒到了这眼前的美景之中。他觉得:
“在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这澄清透明的以太Ether中,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象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象是梦到了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象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
他充分驰骋了自己的想象,把“微风”、“清气”比作自己的“朋友”、“慈母”、“情人”,这是大自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了他对虚伪污浊的世俗社会的彻底失望和唾弃。
《沉沦》写景还采用了不少的象征手法,使情与景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深化了主题,很好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这种用有特征的景物来象征主人公特定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就使作品显得别有新意,不浅露,能使人回味无穷。如主人公从妓院里颓丧地出来后,在海边踌躇缓步时:
“看看远岸的渔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细浪中间,映着了银色的月光,好象是山鬼的眼波,在那里开闭的样子。不知是什么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这时的他已身无分文,更无一个亲朋知己。更重要的是爱情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深感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这世界上“将何以为生”,“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
于是便萌生了自杀的念头,而“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引他”的渔灯;“象是山鬼的眼波”的月光,无疑都是死的诱惑。海滨的这些凄凉阴森之景,正和他想自杀的内心世界相吻合。“鬼火”、“山鬼”代表着阴曹地府,暗示主人公也要和大海为伍了。
这时他“再向西天一看,他只见西方青苍苍的天底下,有一颗明星,在那里摇动。”他知道在那颗星底下就是哺育了自己十几年的祖国。用“星”来象征祖国,并由它想起了祖国,引起了剧烈的思乡情怀,这样爱国主义的思想就升华到新的高度,喊出了发人深省的呼叫: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由此可见,这种象征是引起他思想感情剧变的酵母。
凡此,《沉沦》的写景,在抒情叙事,表现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把主人公的抒情和日常活动放在五光十色的自然景物的画廊里来表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03 诗文结合,散韵相间,使小说极富诗意,增强了抒情效果《沉沦》引用了不少的诗。有主人公自作诗,也有他翻译的英文、德文诗;还有一些他随口吟诵的诗句片语。
这些诗不是为了硬凑篇幅而机械搬用的,却似来往穿梭的机杼那样巧妙地织入了文中。从而诗文结合,散韵相间,使小说极富诗意,使行文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增强了抒情效果,成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诗在这里已不是什么点缀品。主人公有些思想活动,作品不宜进行一览无余式的大段描写,就用一首诗来暗示补充,使行文简洁隽永,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避免了感情的平铺直叙。
如“他”在平原上缓步独行时,外表很平静,其实他的内心正思潮翻滚,各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他就吟诵起华兹华斯那首最著名的抒情诗孤独的割麦人来代传心声。诗一开始就写道:
“你看那个女孩儿,她只一个人在田里,你看那边的那个高原的女孩儿,她只一个人,冷清清地!”
这不正是他那孤寂的心情的真实写照吗?
《沉沦》更多的还是主人公的自作诗。这些诗在不同程度上起了概括总结主人公思想的作用。
如他在别离东京前往N市就学的途中,随着火车离东京愈远,他的都市怀乡病愈严重。本来他对东京的感情不太深,但忽然又要离开这个自己多年学习、生活的地方,反而倒生了一种惜别的感情。对此他也反问自己:
“然而你平时不是说不爱东京的么?”“唉,一年人住岂无情。”“黄莺住久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种短小的诗句几乎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自问自答,一唱三叹,有水到渠成之妙,是他的怀乡病情感的总结。
再如当他醉倒在一家妓院里,听到间壁房间的几个被他视为“俗物”的日本人,在那里醉酒放歌时,不禁触动起他的孤寂感伤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于是也大声吟诵着自己的诗作:
“醉拍阑干酒意寒,江湖寥落又冬残。剧怜鹦鹉中州骨,未拜长沙太傅官。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
此诗是对他二十一年生命的小结,也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理解主人公思想的关键性的一首。这是他在人生的战场上,在爱情的追求中,在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彻底破灭以后,一种绝望忧愁心情的表露。
他感到天气的寒冷,但他的心更寒,更为心灰意冷。他看到“江湖寥落又冬残”的季节转换,时间的飞逝,使他痛感自己追求的名誉、爱情、事业等何在?在日本留学这些年,即使学成回国“难道定能比他们来胡闹的留学生更强么?”。这就是他痛感自己“未拜长沙太傅官”的原因。
他感到在这个岛国所见所感的都是令他伤心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他的心中开花结果,最后结出了“忧郁病”之果。宏图未展而意志全消,所剩下的除了不可医治的“忧郁病”外,只有一腔的爱国情怀了。
他为祖国的贫弱而无限伤感:“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祖国的强弱与否,对他们这些漂泊异域的人是何等重要,是他们的希望和理想寄托的所在。而他连这个最后的精神支柱都垮掉了,那么以他的性格只好走向毁灭,即“沉沦”一途了。
回答完毕。
绿妖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描绘的主人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产生了性的要求和欲望,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又找不到一道适合的解决途径,因而他常常以各种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他最后沉沦大海,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弱国子民不堪忍受别一民族的歧视,更主要的是由于他无法摆脱那种内心焦虑的“灵与肉”的冲突。
《沉沦》这篇小说在抒情艺术上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
一、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
《沉沦》着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来组织篇章,一切都随主人公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从而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如主人公田园散步、躲在被窝里“犯罪”,窥浴、野外听人偷情,偶入妓院买醉,最后跳入大海自尽等等等等,整个作品的事件都是断离不连贯的,但是,这些细节全部聚合在一起又使全篇看起来层层递进,最后达到了高潮。
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沉沦》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
这篇小说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剧,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ghost_export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沉沦》作为郁达夫早期小说的代表作,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作者以不同于情节结构的情绪结构,运用"自叙传"方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