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人生阅历有限,所以,只能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了解那些“生活在别处的人”的丰富和多彩,去探寻一点他们的内心世界。
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可能是年初,偶然看到了毛利老师的公号文,喜欢她那种诙谐幽默,又带着犀利调侃的文字,谈笑间,把生活的真相戳破给你看,但又带着一丝温情。
最近读了她今年年初出版的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II),讲的是一个在光线靓丽的广告行业被潜规则,而后失业的上海单身外地女,兜兜转转,在爱情和职场之间的挣扎和徘徊。
全书33个章节,既能独立阅读,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章节都有一个表达的情感主题。
比如:
女人想象爱情,男人毁灭爱情;
我不是拜金,我只是习惯了金钱带来的快乐;
男人像房子,凶宅也有人抢着要;
不往前走一步,谁知道生活这么开心;
一个人的城池,任何人都不能越过一步;
······
我们看书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交契和对话。
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但是,也是帮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的途径。
文学作品嘛,就是作者把自己眼里的世界,呈现给读者看。有缘分的,引发共鸣,没缘分的,当个过客,如此而已。
奇葩说看了6季了,这点觉悟我还是有滴。
这本书不是很厚,255页,大概五六个小时就能翻完。
女主陈苏,三十岁过了一半,寻觅爱情的过程中,从女主的第一视角,去解读身边或近或远的男人,去剖析自己内心或喜或悲的自我。
它关于爱情,但也关于自我。
它写男性世界里的冷酷,但也写女性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翻阅的过程,就像是一趟旅行,在某个咖啡馆桌子对面坐了一个朋友,将她的故事细细碎碎跟你娓娓道来,为你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2
作者的文笔是极其幽默的。
描写男人,她说:
他站在我对面,整个人像美国电影里那类一夜之间失去爱情的中年男人。
调侃女主,她说:
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奶奶刚过头七,我浑身上下洋溢出一股如丧考妣的气质。
谈到甲方,她说:
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样的甲方,在保守的同时要新颖,在高档的同时接地气,在高雅的同时要求通俗,听起来活像个精致的二百五。
谈到90后,她说:
哎,怎么办,长得漂亮还这么会说话,这世界早晚是90后的。
论穿衣打扮,她说:
普通长相普通气质,一旦胡乱一穿,看起来从上到下就像胡乱打包的一份经济实惠火车客饭,跟浪漫爱情毫无关系。
阿西吧,说得我立刻反思自己,检讨自己,要再端正一下穿衣态度。
毕竟,我目测自己也在她的射程范围之内:普通长相,普通气质。
哎,做个普通人,可太难了呢。
她的文字也是优美的,有诗意的。
写到一个年轻的男人手握方向盘,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载着她,她将那一刻形容为:
我们只拥有彼此,像漂泊大海中的一艘小船,极力驶向目的地,又隐隐全力在希望,那一刻永远不要到来。
跟喜欢的人共处的时光,总是有种“过得太快”的错觉,希望时间停滞,希望永远拥有此刻。
论到天气,她是这样写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夏天,因为爱恨情仇都像烈酒,浓烈短暂,一饮而尽。
可是,她的字里行间,随着剧情的起伏,也有悲凉的心酸。
写单身女人,她是这样的:
一个单身女人的周末,通常没有任何规律可言,所有人都有人陪的时候,她的周末荒芜得像一块孤岛。
写看破渣男,她是这样的:
一想到我喜欢的人不过是个常见的渣男,我又能好好努力找工作了呢。
哎,当时读到这里,觉得心疼。
一个明明受到暴击伤害的人,却又佯装不care,自我安慰地穿上铠甲,就像一个柔弱瘦小的人,咬紧牙关去抵抗外面的风霜刀剑一般。
这种姑娘,才是都市里的“大多数”。
她们就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似的,倔强地在冰冷的城市里前行。
3
书里的女主陈苏,有工作的实力,有撩汉的颜值,有看穿男人的心智,也有驾驭自我的底气。
可是,她就是直到三十岁,也没有遇到理想的爱情啊。
不是她不想要,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
否则,清华北大就在那里,很多人怎么不去读呢?难道是因为···不喜欢嘛?
陈苏为自己的三十岁呐喊:“三十岁,就活该成为这种姐姐或者妈妈一样的女朋友吗?”
这让我想起了何日君和陈先生的故事,她也曾经有过这样反抗的呐喊:我想要一份公平的考卷。
你看,情感的困境,总是那么相似。
到了一定的坎,大家好像遇到的难题,都是大同小异。
经历着类似的迷茫,遭受着类似的煎熬,思索着类似的纠结······
但文学,就是在让你在看清世界的冷酷后,仍然给你一点温暖的治愈,就像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II)这本书封面上写的那句宣传语那样:
到了三十岁才惊觉,人生没有多少诗意,日常生活是一张琐碎的网,你得在各种细碎的东西上编织想象。
三十岁很难,但不乏带着浪漫色彩织网的人。
好在,毛利在故事的结尾,仍然给读者点了一盏跳跃着希望火苗的灯。
三十岁的第一年,陈苏在上海这座魔都里,兜兜转转,终于拥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纽约街头,他赶到她的城市,突然空降到她的面前。
他说:陈苏,只有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尝试一下,喜欢我?
陈苏忍不住笑了:为什么要尝试,现在就很喜欢你。
还好,最终等到一个他,为陈苏把纽约的冬天,变成了冒着粉红泡泡的春天。
作者简介:若初,写作培训师,“若初新媒体工作室”创始人,单篇文章入账3万+的文案达人,擅长书影评、情感心理文和商业文案。全网各平台同名账号:若初的星辰大海。关注后回复“写作”,可免费领取写作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