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在读唐朝和明朝最后时刻之时,多少会有这么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那就是,这两个朝代作为辉煌的大一统王朝,连死都这么相似,临了临了之时的情形,实在是惊人的相似。
那么,到底有多相似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都有一个看似不务正业的皇帝
晚唐出了个少年天子唐僖宗(十一岁即位),爱好是打马球,被后世之人斥责为贪玩误国。
明末时期也有一个少年天子明熹宗(十五岁即位),爱好是做木工,被后世之人斥责为不务正业、宠信阉党祸国。
反正这两位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亡国的背锅侠。
因为俩人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某个特定的宦官,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都有一个跟皇帝关系非同一般、忠奸难辨的宦官
唐僖宗时期的权宦是田令孜,这位一直跟着僖宗皇帝从潜邸走上前台,僖宗皇帝都称其为“阿父”,权势熏天,神策军、关内外各地藩镇节度使,无不是其党羽。
这位宦官你说他是奸佞吧,细观人家所做所为,还真都始终将皇室利益放在第一位。
唐朝时期的大臣,往往自命不凡,一般看不起宦官,南衙北司相争激烈,但偏偏田令孜是个例外。
宰相卢携之流,甘心为其驱使,晚唐战神级的名将高骈,也始终跟他混在一个阵营。
当年黄巢来了,田令孜第一时间拉着皇帝狂奔出长安,甭管姿势好不好看,做法确实很正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后来回到京师,为了给皇家争活命钱,跟河中王重荣、李克用为盐池之事闹翻,虽然最后被击败,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
但自始至终,僖宗皇帝还是觉得,田令孜至少是个可用、可信之人。
这点和明末魏忠贤有些相似。
魏忠贤当年跟熹宗乳母客氏对食,因此也就成了小皇帝的亲信之人。一个小皇帝游弋在一群老油条大臣们中间,自然非常被动,想要寻找权力上的平衡,那就不得已祭出大招——放九千岁!
那些空谈的东林党、嘴犟的清流们最终被打折了脊梁,匍匐在皇权之下。
虽说魏忠贤,吃相不好看,但用着确实很给力,反正人是他得罪的,锅最后由他来背,因此熹宗皇帝在后宫做木工,也是做得很放心。
我在宫内,哪怕宫外洪水滔天,这两个朝代很相似的地方还在于,都有一个间接搞死自己的农民起义和在北面一直搞事的游牧叛军。
都有一个间接搞死自己的农民起义和最终替代了自己的游牧叛军
唐末时期爆发了黄巢起义,这场起义最终以黄巢败亡告终,但经过他这一折腾,大唐先前指挥全局的局面,直接崩盘,天下分裂,节度使称霸时代,大唐离死已经不远了。
但当我们细观之时,不难发现,大唐这段时期一直是双线操作,一面在南方平定打压着黄巢起义,一面不停加码北上去打沙陀叛军。
最后的结果虽然跟沙陀一度妥协,但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
随后沙陀李存勖灭了后梁,打的是为大唐复仇,再次光复大唐的口号。
而明末时期的闯王起义,让本已捉襟见肘的明朝政府更加难受,一面是怎么也剿不灭的起义军,一面是怎么也搞不定的女真人。
晚明时期的双线操作,最终和晚唐时期一样,起义军兵临城下,只是这个时候魏忠贤已死,没人再像田令孜拉着唐僖宗跑路那样,去拉崇祯帝了。
最终只剩下南明小朝廷,而女真人入关之后,进入北京之时,打的口号也是似曾相识,为崇祯帝复仇,为大明复仇。
唯独不同的是,他们确实找不来自己继承大明国号的理由。
都有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皇帝
唐僖宗、明熹宗俩人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弟弟,而且这俩人的弟弟性格很相似——都很刚。
两人从哥哥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后,都很焦虑,也都想过通过奋发图强,达到王朝的自救,然而无不以失败告终。
唐昭宗的振作,最后被关中强藩狠狠地打脸,最后沦为了被宦官、节度使欺凌的傀儡。
明熹宗虽然没有那么惨,但一顿操作猛如虎,杀了袁崇焕、死不招安义军,面子是够了,最后却连里子都输没了。
最终,一个被强臣朱温派人杀死,一个自己跑到煤山上吊自缢,都落了个非常悲惨的下场。
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往往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时期,却偏偏出现了如此相似的事情,不得不感慨,历史有时候,真像是有轮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