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gIONHnnD5pcSEjU0EMLbA
提取码: h646
故事讲述了定北侯之子霍临风遭奸臣算计,中断征战生涯,被派遣至西乾岭做官。西乾岭有一不凡宫,四大宫主恶名远扬,其中二宫主容落云美貌非常,传闻是个变态。
到了异界就一定要当大将军、大剑圣、大魔法导师?站在魔、武的顶峰或是手握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更或者万人之上,雄霸一方?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的快乐一生? 异界很好,绿色无污染百业待兴,种族繁多,人类、...
旸帅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gIONHnnD5pcSEjU0EMLbA
提取码: h646
故事讲述了定北侯之子霍临风遭奸臣算计,中断征战生涯,被派遣至西乾岭做官。西乾岭有一不凡宫,四大宫主恶名远扬,其中二宫主容落云美貌非常,传闻是个变态。
yy9208
看了看别人回答...找来点,
兑换无敌,梦幻系统, 天命法神, 我的职业是剑仙,末世系统,末世兑换高手,末世超级物品商店,末世超级商人,末世之血脉三国,末世之红警无敌,末世佣兵系统,宇宙进化者系统,逆天升级,修仙升级礼包,国王万岁,数字人生,数字超人,圣狱,超级系统,超级成长,都市神王养成系统,绝世人妖养成系统,九项全能,超级抽奖,疯狂角色,疯狂道具,数据侠客行,重生之数据天下,超级成长,逆天作弊,暗黑破坏神之现实刺客,地狱交易平台,召唤电脑,超级学习机,我电脑中的异界,极品袅雄,宅男之游戏人生,大能(得到了游戏中的能力,可以给现实的物品,比如衣服,鞋子等增加属性),超级魂晶 (脑袋里有个晶体,做任务获得能力),重生百度(重生,大脑内可以连接后世的百度)。无限之作弊修仙,有任务 有奖励 有系统
大侠养成系统
死灵术士闯异界
掌门是高手 不过这个已经不写了
无敌登陆礼包系统
龙降 这个讲的是主角穿到异界获得了龙将里的力量
洪荒游戏场 是一个人穿到洪荒
洪荒之无限元宝
这些全是有系统的 全是起点的书
我自己还看过梦幻空间之类的,有几本还在,楼主要吗?
已经发上来一本...求采纳啰,不满意可以追问~~~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通心皮皮_o0q
霍乱江湖,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hgrCxPf6ZSdhX1-fWGonw
提取码: fcpp
霍乱江湖,故事讲述了定北侯之子霍临风遭奸臣算计,中断征战生涯,被派遣至西乾岭做官。西乾岭有一不凡宫,四大宫主恶名远扬,其中二宫主容落云美貌非常,传闻是个变态。
强大
----------------------------玄幻魔法类型-------------------------------
《莲花宝鉴》《冰火魔厨》《纨绔子弟》《至尊无赖》《困龙升天》
《魔武神甲》《猎艳大唐》《意淫万岁》《浴火焚神》《虫血沸腾》
《魔兽剑圣异界纵横》《龙蛇演义》《善良的死神》《现代修真史》
《我的异能魔法》《我成了张无忌》《恶魔法则》《一个太监闯内宫》
史上力量最强的坏男人钢铁亡灵龙穴《异世之富甲天下》
----------------------------------修真类型---------------------------------
天心诀星晨变《梦幻王》都市神人重现修真路
《低品少爷极品仙》《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渡劫专家的后现代生活》
《重生成妖》《炼宝专家》《无法无天》《绿袍老祖》《仙道厚黑录》
----------------------------------网游类型---------------------------------
《雷煞》女娲界《从零开始》《猛龙过江》《网游之天地》《蜀山》
《高手寂寞》《血色梦游》游戏狂想曲绝世游戏网络人生《孤星传说》
《幻想世界游记》网游之远古神话Ⅻ《网游之天妒风流奇奇怪界
《风神之子》梦想帝国龙翔九洲网游之修真幻想
《北辰之星》《覆雨剑》《虚拟王朝》《网游之混迹在美女工作室》
《法师传奇》《超职业狩戮》《网游之古剑太初》《网游-梦幻现实》
----------------------------------科幻类型----------------------------------
《时空走私从2000年开始》《母皇》《冒牌大英雄》《星际农民》
----------------------------------恐怖类型----------------------------------
回答者: xiaokang588 - 助理 二级 12-10 22:24
游戏类:从零开始,流氓高手1,流氓高手2(可以分开看)
玄幻类:兽血沸腾,亵渎,恶魔法则,卡徒
穿越类:庆余年,新宋,重生之官路商途,平凡的清穿日子,发迹,楚氏春秋
修真类:凡人修仙传,幽冥仙途,诛仙,仙遁
无限类:无限恐怖,王牌进化
账本类:盘龙,琴帝(此类书褒贬不一,我以前一直在看,喜欢的书友别拍我,o(∩_∩)o...)
以上书都可谓是精品了,你去看看吧!
异界法神 完本
异界大贤者 (炼金术的传奇 看到你笑 )
异界兽医 应该可以让你笑到底) 完本
莲花宝鉴 ( 葵花宝典听说了吗不一样的斗神之路 哈哈) 快完本
异界重生之血族狂法师 (VIP阅订过完就知道了)
恶魔法则 跳舞作品
斗罗大陆 唐家三少新作
盘龙 经典
神墓 玄幻经典
大魔王 魔功+亡灵魔法演绎不一样的经典
风临异世
《冒牌大英雄》 作者:七十二编
简介: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眼见周围没人,胖子一冲动,来不及细想就一跃而起,两手一错,一声轻响, 那帝国士兵的脑袋被硬生生转了一圈.整个人便如被小孩把脖子扭成麻花的破布娃娃一般倒了下 来。第一次杀人,胖子可没这么简单,反手一把匕首插进了这个倒霉士兵的咽喉。
点评:韦小宝式的主角,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主角官不够大,追看到现在还是跑腿的。
《庆余年》 作者:猫腻
简介:一个年轻的病人,因为一次毫不意外的经历,穿越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伯爵府一个并不光彩的私生子。修行无名功诀,踏足京都官场,继承莫名其妙的商团,且看没有自己身份的私生子,是如何玩转商场、官场、战场以及婚场。
点评:轻松,真实,仿佛自己就在另一个时空——这书给我就是这个感觉。
《宋风》 作者:戒念
简介:静辉作为医务兵莫名其妙的回到了宋朝后,他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去生存?改革之路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变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大宋的出路,到底又是谁对谁错?眼前的一切都在锤炼着王静辉走向成熟,重生的蝴蝶是否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请看一个现代医生所演义的《宋风》。
点评:前半段看主角如何白手起点成为大宋首富,后面就是看他培养出来的弟子如何在大宋政局中叱咤风云。
《窃明》 作者:大爆炸
简介:穿越类、明末争霸题材。英雄身负朝野海内之望,魔王胸怀席卷六合之志。战必胜、攻必取,中兴大明,开万世太平——英雄简在两帝之心。言必行,行必果,名扬天下,收四海之心——魔王且行叵测之谋。尸骨漫漫铺就帝王路——流不尽的英雄血,杀不完的仇人头。
点评:如果作品是从主角投毛文龙的逃亡路上开始连载的话,应该会受到更多读者热棒。在一个荒岛上慢慢发展壮大势力,一直是我喜欢看的书。
《一等位面商人》 作者:大漠里的沙子
简介:一次偶然的灵魂穿越,使陈锋成为了异世界的一个落魄小贵族,可幸运的是,陈锋同时也成为了一名神奇的位面商人。位面商人嘛,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同的位面做买卖的家伙!打开一个空间黑洞,把另一个世界的特产贱买过来,随后在自己的世界里高价卖出去;或者搜集自己这个世界的特产,随后倒卖到另一个世界去小到魔法卷轴,大到神格神器,如此倒来倒去,低进高卖,岂不爽哉?
点评:作者用两个位面穿梭的概念巧妙的设置了兴奋点,这是我追看的原因。
亡灵进化专家 小说作者: 大巫师 新书
亡灵的进化之旅
【简介V1.02】
安德听到了亡灵世界传来的喧嚣:
亡灵领主痛哭:流氓安德会妖术,大家根本挡不住!
死灵君王高呼:亲爱的安德君王,您进化的亡灵,能不能再卖咱几个?
死神狂怒咆哮:渎神的骷髅法师安德,这是亡灵位面,不是你家菜市场!
……
安德委屈非常:尊敬的死神,我这人,最是老实本分忠厚善良,怎么可能做这些?真的,谎言之神她能证明……
武林高手在异世 类别:玄幻 作者:酒品
点评:这是较早的一本了,重生异界大世家、不受重视的子弟早露峥嵘,很喜欢其设定及情节
无敌幸运星 类别:玄幻 作者:开玩笑
点评:人气很旺的老牌YY小说,抛开异能,里面的美人儿令人垂涎
神圣巨龙魔法师 小说作者:吏少一 小说类别:异世大陆
他穿越异世之后成了已经挂掉的魔王和龙族美女的儿子……
他从小被寄养在人类国家,……
他离奇的拥有两位自己从来不愿意乖骑的龙宠……
他不以自己是恶魔王之子而感到惭愧,他对恶魔的评价只是在和名字叫神的一种生物的战斗中失败了一次,如果再来一次,恶魔胜了,那他就是新的神。
他将怎么一步步的由堕落天使进化为具有东方本土气息的异世巨龙,他将怎么去改变魔与神的定位,又是怎么去完成那个连神灵都望而止步的愿望……
武当传人在异界
一个武术世家的独子,无意中来到剑与魔法横行的异界。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面对古怪的魔兽,聪明的人类,美丽的精灵,憨厚的矮人,勇猛的兽人,神秘的迪克族人,以及飘渺的神族,邪恶的魔族,他该如何展开在异界的旅程?
无赖金仙 类别:玄幻 作者:梁湛
点评:心中着迹,处处会有魔幻,放也不过人生一赌,率性的狂歌醉曲
张三丰异界游 类别:玄幻 作者:写字板
点评:张三丰异界游是一本很好的异界重生小说 主角强大 对手也不弱 没放过一个爱主角和主角爱的女子
少林武僧在异界 类别:玄幻 作者:特别白
点评:这是个武僧,不是淫僧。在起点连出家人都开始荼毒以后,终于在魔爪下找到一个干净的得道高僧
极品家丁
年轻的销售经理,因为一次意外经历,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萧家大宅里一名光荣的——家丁!
宗教裁判所 类别:奇幻 作者:八部浮屠 新书
点评:强淫啊,看吧,看吧,新人榜第一找到的好书,难得
比蒙传奇 类别:玄幻 作者:写字板 新书
点评:张三丰异界游的作者写字本的书,其实看到比蒙两个字就被吸引了。
破灭时空 小说作者: 任怨 (新书)
自古以来,军中最精锐的人员只会在两个地方。一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二就是在重犯监狱。
赵立为了隐瞒自己修行天才的事实,只能加入军方,用军方的战斗功法来掩盖自己的修为异常。但是,却被莫名其妙的分配在重犯监狱服役。
在监狱,赵立结识了无数穷凶极恶的重犯,也学到了很多非凡的技能,但最重要的,却是见识到了社会和军队当中的黑暗。
星锋 小说作者: 闪烁 (新书)
小说类别:现代修真
为了追求至高的力量,所有的修真者都孜孜不怠的修炼,感悟宇宙的衍变,从而达到修炼的巅峰。
宇凡,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而他,却拥有了宇宙的镜像——永恒之球!
宇宙的衍变,尽在我手!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欣.的路
池莉关注平民生活,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书写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写一些庸常人生中的身边琐事:恋爱、结婚、怀孕、生子、上班、挤车、经济拮据、住房拥挤、夫妻间的争争吵吵、同事间的勾心斗角、丈夫的移情别恋、妻子的不依不饶等。她的作品总是有一条暗线贯穿,就是人生无尽的烦恼。对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全部情节。作品所叙述的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既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它不企图完成任何观念性的升华,而是全盘揭出一种生活,一种不化容置疑的刻骨真实的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观念中的“现实”是经过意识形态加工处理后才能被写进作品中的生活事件。由于政治权力对中国文学历来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而也就使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含有明显的为政治权力服务的特征。新写实小说却表现出对这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它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
、《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其文本特征如下: 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真实展示烦恼人生的混沌状态。 ②对日常生活流程作原生状态的描述,以质朴而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印家厚烦恼、压抑的一天。 ③叙述者不动声色,持重冷静,将情感压到零度状态,如不对主人公随意评论。 ④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⑤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而又尴尬无奈的生活情境,如无住房、无故被扣奖金、整天挤车等问题。
新写实小说大都着力于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刻画,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庸常,拒绝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们认定: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而日常生活只能是庸碌庸俗的,这绵绵无尽的庸碌与庸俗填满了人生的时空:如此日常生活即“原生状态”的生活才是产生种种思想与感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新写实小说反对提炼,而企图在作品中保持生活的“原生状态”,“烦恼人生”的“本来面目”。烦恼人生,人生烦恼。庸碌就庸碌在生活中全无大事,只是由一些灰色的、不规则的碎片组成。琐碎成为这种所谓“人的真正生活”的最重要标志
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都具有某种个性特征,被赋予各种社会意义,“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被奉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之圭臬。新写实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同样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性,作者既不刻意追求人物的典型性性格,也不赋予人物特别的社会意义,人物成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作品甚至有意淡化人物性格,让人物外在命运取代内在性格在作品中占据中心位置,着意展现普通平民的原本色相、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
chochloe
师士传说 文理双修 大唐行镖 格斗狂想 无敌黑拳 校园篮球风云
篮球小说:屹立,光荣之路;
武侠类的:龙蛇演义,JJ书都还好;
都市的:跳舞写的邪气凛然,啥的;
同人类的:荆轲守的大唐,风起紫罗峡没完本;
重生,红酒赌徒的书以前看的真的感觉很好;
现在的书没有以前的感觉了,你可以在网上找找黑道风云20年,很不错的书。
反骨,他的这本都市硬气派,当年可是等了3年多才完本的,你算有福气了,后面又出的杀青也很好看,只是没完本,你先看吧,当年他的反骨几乎要太监的时候被读者硬是拉着回来了~有实力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qin407
厨娘皇后
为什么别人穿越就能一下碰到白马王子,或者直接就当上某某王妃,某某公主?
我穿越就穿到一座鸟不拉屎的渔村,什么也没有?
别人穿越就是绝世美女,我穿越后简直太惨不忍睹了……猪啊……
这太不公平了。
他以为他是谁大祭司的千年绝恋啊,一两银子就买下了我这个鼎鼎有名的私房菜老板?
等等,好女不吃眼前亏,我暂且应下了!
好好借他的银子练练手,等到出头之日我再找他算账不迟!
天哪,我又不是物品,老把我要来要去,送来送去的做什么?我不说话,就真当我是哑巴?
你以为你帅得一踏糊涂,我就得乖乖地跟你走?
废话少说,银子拿来!否则本大厨罢工!
一颗人人争夺的水晶球,一段缠绵悱恻的千年绝恋。
八界的硝烟从此而起,一个命运坎坷的小女孩,一个邪魅狂野的魔界小王子,一个温文儒雅的罗刹美少年,纠缠出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段人性与欲望的摩擦。她并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正肩负着整个八界的存亡,对她来说,成长是残酷的,无数亲人的鲜血才造就了她的成熟,但是,他也要离开吗?那个用生命去珍爱她的人,那个她第一次懂得去爱的人,他真的也要离开了吗?
出身精武家庭的韩菱,是被命运之神选中的四个女孩之一,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她竟然到了古代,一个历史书上所没有提及过的古代?不幸的是,她身处的位置是树林!随时可能会有野兽的树林。在欲寻出路之时,她在溪边救了位差点遭人强暴的古代美女,因为她身高一米七八,外加一身精湛的武艺,美女误以为她是一名公子,坚持要报答她的救命之恩,而美女的报答方式竟然是——以身相许?
面对美女的暗送秋波,韩菱心中大叫:天啊!我到底来了个什么样的世界……
无法想象,她从乡下来到了名牌城市,而且还被安排到最豪华的贵族学院中?!
无法想象,她由一个村姑被沙皇银币选中,变成了圣玻利亚学院的东宫夫人?!
他,温柔体贴,有圣玻利亚绅士王子之称;
他,放浪不羁,有圣玻利亚皇帝陛下之称;
而她,却只是一个最最平凡的村姑?!
爱与友情、亲情与爱,贫穷与贵族,一切让你看个究竟!!
她是静侯国有史以来最美丽聪慧的公主
只因父皇一个噩梦从此以丑示人
他是文国最英俊有为的王子
可他爱的是她那美丽纯洁的妹妹
她是受神的眷顾统治静侯国
而他是受她陷害娶了她
恶魔却说她是他的妻
王子爱的仅是她那美丽的外表
当天使与恶魔同时缠住她,她最终将选谁?
人生如戏
情缘如梦
品茗看红尘
生死何堪叹
穿越~~一个无奈的故事~~~
一个女子,经历纷争,经历一切的磨练之后
所有的悲欢离合,或许也只是一场梦呢~~~
中国女记者韩娅坠落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命运的身不由己让她沦为奴隶。
神殿、宫变、迷情、征战……
那泥板上刻的是谁的从前?
古巴比伦、米提亚、埃及、犹太、波斯……
这一个个神秘的古文明到底是如何因她而纠缠?
她,杀手中的精英,没人能从她的枪口下活命。
他们,埃及和叙利亚桀骜不驯的王。
原本就是不可能相遇的三个人,却被命运奇迹的牵连在了一起
架空历史
我的命运从那个雪天开始
从他对我伸出手的那刻起
我本以为那是上天的眷顾
奈何天意弄人,造化多变
本想单纯快乐一辈子的我
却无奈卷入一场场的纷争
即便我不想,即便我不愿
亦难逃因此而变异的命运
他是我八岁就认定的良人
奈何他只是把我当作妹妹
他是和我命运同怜的弟弟
但欠他的我穷一生亦难还
他是和我斗嘴玩乐的冤家
却每每拯救我于危难之中
在这动荡的乱世沉浮之际
在这辗转的情爱纷争之间
天涯何处才是我归路……
自这双胞胎姐妹出生开始,她们便注定不是平凡人。
出生在郡王之家,由于过人的容貌和智慧,得到当今皇上、皇后甚至皇太后的喜爱,从小便被安排在紫禁城内生活。她们甚至分别是未来皇上——乾隆的皇后人选和亲王的妻子,可是却在大婚之日,忽然从清朝凭空消失了。
两人分别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的人说这里是大唐。事实就摆在眼前,这里确实已经不是她们熟悉的大清京城。两人就连对方是否跟自己一样来到同一个时期都无法得知,心里只能想起前一个晚上那位喇嘛的话:“你们不属于这里,他们已经在等你们了。”
无限的恐惧和绝望笼罩着原本该为人中之凤的两位女子,她们本来拥有最奢华的生活,拥有最得天独厚的呵护,拥有最锦绣的未来……
可是,现在她们该怎么办?
剑刺花香这本书尤其适合那种整天躺在床上做白日梦流口水的王子!告诉你恋爱的真理,恋爱中的人不得不看哦
潇湘书院里有很多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小飞飞啊飞
个人感觉最优秀的当属二王:王小波、王朔。
除了你列举的那些,认为还有余华(细雨中的呐喊),陈忠实(《白鹿原》),陈村(《一天》)——后来沦落为网络写手后基本没什么称得上作品的东东了,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铁凝(《大浴女》),阿来(《尘埃落定》),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残雪(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冬天里的愁思),阿城(《棋王》),史铁生(《我与地坛》),杨绛(《洗澡》)。。。仅仅指当代,不包括现代的鲁迅、钱钟书、林语堂、萧红、张爱玲等的作品。
列举了作品的作家,个人认为写的好的就是括号里的作品,其他的作品都一般了。至于二王,个人认为是那种才气横溢、思想多维、构思奇特、勤奋多产的作家,只有很少的作品写得不好。小波更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批判意识。
但是所有的作家都具有中国作家的通病:缺乏思想、语言误区(要么过分追求语言要么语言苍白)、角度有限、风格单一。
米线儿713
???
要什么类型的小说?总不能将小说网站的所以小说复制过来吧?
下面是以前贴吧有人要推荐小说时整理的,直接复制过来吧。
张三丰异界游/《召唤美女军团》(最后太监了)
黄龙真人异界游
异界全职业大师
全能炼气士
异界职业玩家
异世药王
我家后院是异界
异界之逆天超市
返穿
战神变
异界之丹武双绝
极品仙府/极品修真邪少(和极品仙府有些联系)
重生之修真科技(修真穿越到地球的,最后更新:2013年08月04日11时56分)
神器铸造师/异世邪徒
异界之科技扬威
修真之随身带着超级光脑(最后更新: 2012年09月02日23时51分)
修真界败类
异世神话传奇
异界的地球修炼者(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打败 更新于: 2013年03月03日03时24分)
大魔法师都市游(故意穿越到了地球,后来得知自己居然是婴儿时穿越到异界的)
横行在异世
唐门高手在异世/异世之小小法师/异世之珠宝加工师/御兽修仙
斗罗大陆
异界艳修
异世之风流大法师/异世魔皇
大魔王/杀神
绝色大召唤
魔界的女婿
异界超级搜索
异界之逆天超市
召唤大领主/异世之炼器专家/史上第一妖/王牌小人物/欢喜仙(同一作者不同笔名:善水/水善/大笑半声)
蓝领笑笑生的《异世之王者无双》《风临异世》《炼金狂潮》《全职家丁》《独步》
紫渊的《领主纪事》《超能力风云录》《东胜神州志》地球非人类联盟异陆王途(领主纪事第三部)
从容的《异界重生之打造快乐人生》
网游的搜索作者网络黑侠发飙的蜗牛不是浮云大烟缸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坠落星
重装之异界重生 异世之恶魔猎手 异世之暗黑全职者 超级赏金猎人 至尊功德修仙系统 亡者系统 超级NPC系统 最强系统 随身修仙系统 全炼系统 纨绔养成系统 超级古武系统 我的神之系统 无敌土匪升级系统 我的成神系统 超级功德系统 带着秘籍系统闯异世
召唤群英系统
超级客栈系统
带着游戏穿越修真
超级捕快
高手系统
游戏基地群降异界
疯狂角色
纵横异界之系统无敌 神级系统
异世之系统纵横
超级兑换戒子
全职系统
都是系统小说 满意请采纳~~!!!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Rain帆布鞋
刚哥
stevejeremy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老J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小说小说
GRACEKELLY花园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小说小说
asong91
zhuzhen
winnin108
墨爺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caoyucy
原贴:小说小说小说
恋恋青鸟
tonyzhuyihua
如果说吴三桂是有名的三姓家奴,那么王辅臣也是毫不逊色,历史上王辅臣先是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又跟随姜瓖降清,再反清,然后再度降清,可谓是反反复复之人。
王辅臣身为一个三姓家奴,说起来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在顺治年间,吴三桂这个大的三姓家奴曾将王辅臣争取到自己账下,两人可谓是有着不错的交情。到了康熙年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到了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时,王辅臣也起兵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严重威胁了清庭的统治。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才将王辅臣击败,使王辅臣再次降清,之后康熙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康熙二十年,一直害怕被清算的王辅臣再次自杀,终于自杀成功,带着耻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王辅臣却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
为何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呢?
其实看看历史,王辅臣的死可谓是将康熙的帝王心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大家看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时响应吴三桂,起兵造反,可是给清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影响了人心,康熙肯定是恨不得杀死他。
可他再度投降以后,康熙为什么没有将他千刀万剐呢?
反而是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并且还加太子太保头衔,简直是没有惩罚,反而还有奖励。
康熙为什么这样做呢,不是因为他宽仁。而是他需要树立一个典型,需要以王辅臣来争取人心。你王辅臣造反,现在又投降了,我对你既往不咎,还加你为太子太保头衔,让天下人看看我康熙多宽仁,只要知错就改,我是不会杀你们的,大家赶紧弃暗(吴三桂)投明(清朝)吧!
而且看似康熙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并非真正的对他放心,还命令图海和王辅臣一起镇守汉中,实际兵权自然是在图海手上,王辅臣自然是被监视架空了。
王辅臣自然是心惊胆战的,曾经自杀了一次,因为图海派来监视王辅臣的人看的严,所以没有成功。
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王辅臣却再次自杀,而且轻轻松松的成功了,这次自杀可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无故将新娶的夫人打的鼻青脸肿,然后赶出家门。然后天天不上班脱岗,再请心腹喝酒,遣散家财都分给了他们,最后饮毒酒而死。
王辅臣这么明显的自杀,为何这次却没有人阻止呢?
因为当时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已经被平,大局已定,没有了三藩的威胁,康熙自然不需要王辅臣这个典型了,王辅臣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而且以康熙的性子,肯定要清算王辅臣。而王辅臣也清楚康熙是什么人,所以知趣的自杀了事。
果然看见王辅臣如此上道,康熙后来也没有株连他的家人和部属,仅仅将他的儿子王吉贞革职了事。
可见历史上王辅臣之死,是死在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之下。看似对你宽仁,其实不过是需要你,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你自己心理清楚,却反抗不得,只能识趣的自杀了事,免得祸及家人。
很多人都说康熙王朝电视剧没有雍正王朝电视剧那般耐看,太过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就像是打怪升级的剧情一般,将康熙的敌人给扮演的是一个比一个猥琐,一个比一个智商低。
以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直接将王辅臣凌迟处死来看,他没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突出康熙恐怖的帝王心术,而是选择了残暴直接的方式,还真是有些太过个人英雄主义,而忽略了现实。
当然也有可能康熙王朝电视剧,是想借这个来表现封建社会皇帝的残暴性,表现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至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中王辅臣到底为什么与现实结局差异那么大,想必现在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sue0524
王辅臣,明末大臣,清初名将,地方割据军阀。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喜欢赌博,一掷千金,属于民间不听话的那类人。后来投靠大同镇总兵官姜瓖,成为大同部将王进朝的谊子。会韬光养晦,表现的誓死效主,为表现忠诚,改为王姓(古代表现忠诚的一种表现)。跟随姜瓖起兵反清,兵败投降英亲王阿济格,免于刑诛,没入辛者库为奴隶。多尔衮死后,得到顺治帝重用,授一等侍卫,经大学士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官,受到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跟随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后,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爆发后,王辅臣在吴三桂和清廷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清圣祖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但是此时的王辅臣却是在清圣祖与吴三桂之间“待价而沽”。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极力拉拢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纷纷委以重任,王辅臣也将吴三桂派来劝降的人交给清圣祖表明自己的“忠心”,以换取更大的封赏。然而在吴三桂加大了招降的筹码之后,王辅臣是马上翻脸清圣祖,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更是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到了的康熙皇帝所在的京畿地区,毕竟这里离着北京太近了。
此时的王辅臣并没有同吴三桂兵和一处,将打一方,而是积极地攻城略地,扩充地盘,对于吴三桂几次协同出兵的邀约,他也是置之不理。
可以说,此时的王辅臣将“首鼠两端”发挥到了极致。
之后,伴随着战局的推进,康熙皇帝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击,“三藩之乱”的局势逐渐发生了逆转。
此时,已经平定了北部察哈尔叛军的抚远大将军图海接受了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陕甘处理王辅臣的问题,并且开始与王辅臣进行了军事对峙。
而此时,另外一个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周培公。这个时候的周培公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名普通幕僚,在图海等人力主强攻王辅臣的时候,周培公提议由他进行劝降。而周培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三寸不烂之舌”,还真的劝降了王辅臣。之后,图海向康熙皇帝请旨,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
至此,西北地区的叛乱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而投降后的王辅臣则开始跟随图海,为清朝效力,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王辅臣也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王辅臣在结束性命前期,但是的所身处的环境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在重新投降清朝之后,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早在随同图海镇守汉中期间,就有过一次自杀经历,只不过是自杀未遂。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的“三藩之乱”以基本平定,王辅臣也跟随图海准备回京复命。
然而,路途中的王辅臣先是在白天痛打自己的妻子,并且将其休掉,并安排其岳父将妻子带走,然后又在深夜召唤一众亲信,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众人。之后,王辅臣服下一杯毒酒,自尽身亡。
此时的王辅臣非常清楚,他的死已然是无法避免的了。
首先,康熙皇帝准其投降,并且仍对他委以重用,是因为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期,国家尚属于用人之际,对他进行优待既是间接削弱了吴三桂的势力,同时也能对其他吴三桂的旧部将领起到榜样的宣传作用。而这些作用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终结都会戛然而止,王辅臣自己也自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其次,王辅臣早年跟随姜瓖,就有过降而复叛的经历,“三藩之乱”期间,又一次在康熙皇帝与吴三桂之间“首鼠两端”,不仅杀掉了总督莫洛,还在西北犯下了一系列罪行,这些必然也是无法原谅的。
再次,王辅臣作为军人,也希望用一个非常体面的方式死去,他也不想用诸如凌迟、水刑等极度痛苦的方式死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森焱布吉
王辅臣,史书上是这样评价他的:“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他原为明朝将领,后归降大清,康熙登基时任陕西提督,真正的封疆大吏,手握雄兵好几万,坐镇平凉城。他本就是吴三桂的旧属,吴三桂起兵谋反之时,他不听朝廷调遣,拥兵自重,保持中立。后来看到康熙走了下坡路,就加入到了三藩之乱的行列里,康熙帝派周培公和图海征讨,将王辅臣打的大败,无奈之下王辅臣率部投降。康熙帝不计前嫌,赦免了王辅臣,还为他加官进爵,但最终他却自杀而亡,这又是为何呢?
在康熙十三年十二月,王辅臣率绿营兵攻击经略大营,在双方交战过程中,他杀了清朝大将莫洛 ,受吴三桂的蛊惑加入三藩之乱的阵营中。康熙帝派抚远大将军周培公及大将图海率军平叛,在红衣大炮的攻击之下,王辅臣败得一败涂地,举白旗投降。当时为了稳住西北局势,康熙帝对王辅臣既往不咎,加官进爵,封为靖寇将军。可是越是这样,王辅臣的内心越感到害怕,他不但参加了叛乱,还杀了康熙帝的大臣莫洛。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召王辅臣进京。王辅臣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先休了妻子,而后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自杀而亡。
历史的法则永远不会错,从王辅臣的选择来看,他的做法是极其明智的,康熙帝连平叛中立下不世之功的周培公都不放心,何况是自己,而且康熙对参加叛乱的将领都采取了报复行动。王辅臣深知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弄不好还会祸及自己的部属,株连九族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家眷和部属,值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rachelluo
明末清初将领王辅臣,一个让人在军事上敬畏、在治军上敬重的将才,却在人生履历上留下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王辅臣发迹于乱世,当代人毫不留情的给他取名“活吕布”,以此来调侃甚至是羞辱他的发迹史。至于为什么和吕奉先扯上了关系,也绝非今人胡乱臆想,这也跟古人有一定的关系。清初著名地理学家广阳子刘献廷曾描述到:
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翻译过来便是:王辅臣身高七尺,皮肤白皙,胡子不多,眉毛形状如同卧蚕,和画像上的吕布很是相像,勇冠三军,势不可挡,外号叫做“马鹞子”。
清代一尺为35.5cm,身高七尺也就是2.485米,已经达到了NBA中锋级别。王辅臣不仅个子高,而且皮肤白,又符合当今小鲜肉的标准。所以,就算王辅臣是当代人,混的也一定不会差。
王辅臣不仅和吕布的画像很是相似,就连履历都和吕布有的一拼,“活吕布”的外号王辅臣绝对担得起。
王辅臣是山西大同人,仆人的儿子,身份卑贱。明末饥荒年间,因为吃不饱肚子和姐夫一起参加了农民军反明。但是王辅臣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好赌,有一次一晚上就败光了七百两银子。他姐夫十分生气,想要杀了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结果被反杀。王辅臣以自己姐夫的命为投名状,投靠明军大同总兵姜瓖手下将领王进朝,王辅臣毫不犹豫的将王进朝认为义父。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山西明军望风而降,王辅臣随即投降大顺。不料大顺军屁股还没坐热,吴三桂引八旗入关,大顺政权顷刻间被颠覆,王辅臣毫无意外的立刻降清。短时间内两次易主,这要比吕布还要吕布。
不久,姜瓖与清廷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达成一致,决定反清,王辅臣也在其中。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西征,与马鹞子第一次交手便被震撼。王辅臣在军阵之中十荡十决,让满人震惊。后因情势急转直下,王辅臣再度降清。这一出叫“二进宫”。
虽然作为投降的汉人被打入了辛者库为奴,但是马鹞子的名号却响彻了北京,满人以武见长,最喜欢马鹞子这种勇猛的汉子。顺治亲政之后,马鹞子平步青云,直接升任一等侍卫,御前听命。后来王辅臣跟随洪承畴征讨西南,深得洪承畴喜爱,被保荐为总兵官。
因为马鹞子名声在外,被平西王吴三桂给发现了。吴三桂十分爱才,几次三番拉拢王辅臣,最终被笼络成功,一起南下剿灭了南明朝廷。王辅臣性格豪迈,在一次喝酒的时候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麟斗气,说了一些酒话。结果人传人,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却变了味道,吴三桂便适当性的批评了几句,王辅臣却不高兴了,认为吴三桂是在袒护自己的儿子,后买通朝廷命官到平凉做了提督。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我王辅臣这么容易结气,但是事已至此,是难挽回,只能又哭又送,给了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盘缠。王辅臣先行去北京谢恩,年幼的康熙打了一套感情牌,将先帝的豹尾枪送给了王辅臣,王辅臣感动的要死,随后便去平凉做封疆大吏去了。
吴三桂当了几年平西王,又觉得朝廷对自己不够亲切,外加康熙逐渐长大,集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终于,吴三桂反了,同时,王辅臣接到吴三桂送来的书信。此时的王辅臣展现出了难得的忠心。他让自己的儿子王吉贞将送信的使得送往北京邀功,康熙大喜,将王吉贞封为太仆卿。
王辅臣所在的平凉,还有一位将领叫张勇,两人为牵制关系,张勇军功要比王辅臣更大。王辅臣背着张勇邀功,使得两人之间产生嫌隙。直到莫洛的前来,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莫洛原本就与王辅臣关系不佳,此时作为应对四川郑蛟麟的总指挥,一体节制兵权。王辅臣从主子又变成了奴才。
军事上被架空,政治上被排挤。一次因为粮草分配问题,王辅臣越来越觉得憋屈,带着自己的部下去闹事,总指挥莫洛被流矢射死。纠纷演变成械斗,还让满洲总指挥死了,王辅臣瞬间懵了,赶紧向吴三桂抛出橄榄枝。
此时的吴三桂正处于用人时节,见王辅臣来投,自然是摒弃前嫌。王辅臣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吞并了莫洛的所有部队,成为吴三桂的手下。王辅臣的叛变让康熙大惊失色,南方战局焦灼,如果西北再出事,清廷腹背受敌,就不好办了。于是,康熙装作好好先生,再次向王辅臣招降,并让王吉贞回去好言相劝。王辅臣又一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忠心,不仅拒绝了康熙,还又拿下了清朝的几座城池,直到拿下兰州,清廷都没办法奈何。
之后,清廷决定改抚为剿,命令图海前往西北平乱。王辅臣被切断南北通路,被团团围困在平凉城内。图海再次劝降,王辅臣自知大势已去,向清军投降。康熙没有责罚他,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王辅臣一度惶恐,自杀未遂,康熙责令图海看护好王辅臣。王辅臣一惊一乍的过着日子,最终决定直面惨淡人生。他散尽家财,饮毒酒而亡,并让随从将麻纸上喷水,制造窒息而死的假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图海将军是我的恩人,我不想连累他!”
王辅臣最终用一杯毒酒结果了自己的生命,这或许也是他最好的选择!
纵观王辅臣的一生,参加农民军——投明——投清——反清——投清——投吴——投清,反复横跳,七易其主,比吕布的“三姓家奴”还要过火,“活吕布”这个称号,王辅臣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在一般人看来,投降最主要的初衷是贪生怕死。王辅臣在最后片刻选择了投降,也选择了死亡,看起来有些矛盾。殊不知,王辅臣的最后一次投降就等于宣告自己死亡,他想用自己的生命为全家做保。
这些反复接受他的主子们,难道真的都是爱惜王辅臣的才能嘛?不至于。如果说第一次挖掘那是看重才能,那么二次三次的不计前嫌的招降则是因势而动。就拿康熙来说,一边高兴的称赞着王辅臣,一边毫不客气的给他儿子一个虚职,扣下来当人质,再次投降后的王辅臣身边还安插了一个图海,这很明显就是准备秋后算账。
再来说说王辅臣必须死的几个原因:
①首鼠两端、反复难养。古人云: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王辅臣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反复横跳就已经让他成为了小人,有谁敢重用,只有满姓的怨恨罢了!
②军中械斗,杀害长官。军中械斗属于内讧,自古都是要严惩,更何况他还将康熙重臣莫洛给杀死了,就算康熙大度,容得下他,那军队制度容得下嘛?满族勋贵容得下嘛?
康熙还能容得下他嘛?早就容不下了,要是康熙能这样纵容一个反复横跳的过街老鼠,那满朝文武不都得人人自危,说不定哪天被杀了都没人做主,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王辅臣的死倒也不是毫无作用,让康熙免于亲自下手,其家眷老小也都未被株连,平安无事,其子王吉贞也仅是免职而已。王辅臣在天之灵,也该满足了!
仰望星空
都说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吴三桂、姜瓖对王辅臣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吴三桂早年给明朝打工,李自成入了京城,他便打算给李自成打工。可是发现李自成抄了他的家,于是他又背叛了李自成,跑去给清朝打工。等到清朝平定天下以后,他在云南又反叛了清朝,可以说是一叛再叛,再叛三叛。
王辅臣早年是农民军出身,算是高迎祥、李自成的麾下。由于爱赌钱,杀掉了想要灭他口的姐夫后,便投奔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路上,姜瓖选择投降,所以王辅臣又跑到农民军这儿来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以后,姜瓖反叛了李自成,因此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清朝。姜瓖反叛清朝以后,王辅臣也跟着反叛清朝,结果兵败,没入辛者库为奴。顺治时期王辅臣再次得到重用,成为了吴三桂的手下,跟着他攻入了缅甸,活捉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康熙帝时期,王辅臣成为了陕西提督,手握重兵镇守平凉。等到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王辅臣居然也在西北拥兵自雄,反叛康熙。结果在图海和周培公的威逼利诱之下,王辅臣再次选择归顺清朝。所以我们会发现,王辅臣这个人,跟着姜瓖、吴三桂时期,不断地在反叛的路上,而且是越走越远。这样的人还能得到清朝的重用,那可真是见了鬼了。
因此即使王辅臣后来再次归顺康熙,也无法消除康熙对这个人的介怀,他自尽的话,还能保住家人,不自尽的话,早晚被康熙灭了全家。
三藩之乱的时候,很多人都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南方战场。可是对康熙来说,有长江天堑在,吴三桂一时半会儿还没法过江,因此吴三桂只能算是疥癣之疾。
但是西北的王辅臣,却随时可能带着大军从平凉杀来京城,这才是康熙的心腹大患。因此康熙要想平定三藩,首先不能乱了自身阵脚,稳住王辅臣才能稳住康熙的大后方。
当初是康熙亲自将平凉的军权交给王辅臣的,还把王辅臣感动得一塌糊涂。因此还得康熙来收拾残局。
康熙十三年,王辅臣杀掉了康熙派到平凉的大学士莫洛。那个时候莫洛有权节制陕西、山西两省的兵马,所以王辅臣这么做不仅公然宣布和康熙决裂,而且吞并了莫洛的大军。
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那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为此王辅臣主动联系上了吴三桂,再次宣布愿意追随吴三桂,反叛清朝。
此后王辅臣陆续夺取了沔县、略阳、陇南、阶州、徽县、秦州等地,又攻占了平凉各州。所以当时的王辅臣,基本上可以称之为西北王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还要来神助攻,让王屏藩、吴之茂带着人马前来相助王辅臣夺取整个陇右地区。所以说如果吴三桂这边要是有人能直奔京城而去,那肯定是王辅臣。
所以说王辅臣对康熙来说,瞬间就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使后来王辅臣再投降清朝,康熙也不可能让王辅臣继续拥有这种威胁清朝统治的实力。
对康熙来说,吴三桂是不可原谅的死对头,但是王辅臣当时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孰轻孰重康熙分得很清楚。
于是康熙恩威并用,一方面送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回去劝说父亲,另一方面派遣图海、周培公前往平凉平叛。
当时周培公有几位老乡在王辅臣手下做事,他们秘密告诉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于是周培公便有了劝降王辅臣的把握。
当时周培公手里的筹码不错,不仅有王吉贞给他打前站,还有图海用大军给他压阵,所以周培公此去,一举劝降了王辅臣。
康熙对王辅臣的要求是,只要当时别闹事就行了。所以康熙依旧任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
那么康熙这么做,难道是原谅了王辅臣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权宜之计。只要在平定三藩的时候,王辅臣别闹事,康熙又何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拾王辅臣呢?
对于王辅臣这种一叛再叛的封疆大吏,康熙是不肯继续再让他担任原职了。可是康熙又想着稳住王辅臣的同时,让其他反叛者以王辅臣为榜样,选择归顺康熙。
所以康熙要想达成这两个目的,首先就要让王辅臣官复原职,依旧做封疆大吏。但是同时康熙让图海跟王辅臣在一起镇守汉中。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找个人看着你。这期间王辅臣曾经自杀过一次,也就是说他这个封疆大吏,其实那个时候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基本就是被图海软禁的状态。
而康熙却要求图海保证王辅臣不能死,所以说这种待遇的官复原职,还不如当初一刀剁了他算了。
因此王辅臣开始给自己安排后事,他先赶走了自己刚娶的小媳妇儿,后又散尽家财给自己往西的手下,让他们各奔前程,不要再在他这里受牵连。
由此可见,投降康熙以后的王辅臣,不仅失去了权力,而且失去了自由,甚至日夜都在等着被收拾的厄运。这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啊,为了不连累家人,所以王辅臣选择了自尽。
这是封建时代,很多犯了错误的高层选择的一条路。在他们看来自己一人伏法,就能够免除家人们的祸患。
显然王辅臣也是这么个意思,他选择自尽以后,康熙果然没有连累他的家人。为啥?因为王辅臣保留了自己和康熙两个人的体面。
王辅臣背叛过康熙,康熙是为了稳定人心才没有杀他,但是按照律法,这样的人早就该被杀掉了。所以康熙很为难,王辅臣除了自尽以外,似乎无法化解康熙的这种为难。
其实王辅臣是真的走错了路,当初要么就别反叛清朝。既然选择了反叛,就千万不要走回头路,哪怕兵败被灭,至少体面一些。这种唯唯诺诺的死法,实在是窝囊得很。
参考资料:《清史稿》
顺其自然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虽然名义上是清朝开国初年的三位异姓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发动的武装叛乱,然而,在此期间加入“反清”行列的远不止三方势力,除此之外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坐镇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裔,遍布全国各地的前明追随者们,以及雄踞西北、势力堪比“三藩”的王辅臣。
相比与《康熙王朝》中的王辅臣,历史上的王辅臣要更加的狡猾,他拥兵自重、首鼠两端、待价而沽,给康熙皇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困扰。
尽管他最终选择向康熙投降,并且在此后的战斗中不断建立功勋,可他却依然选择用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对于王辅臣来说,是他能够得到的最好,同时也是最为体面的离开方式了。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氏,本是一官宦人家仆佣的孩子,地位非常低下,但他又生性好赌,还因此惹上了人命官司,之后便投身到了军旅之中,在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效力。
顺治元年(1644年),姜瓖先是背叛大明王朝,选择向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政权投降,而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路南逃溃退的时候,姜瓖举兵向清军投降。可到了顺治六年(1649年),姜瓖却又率领军队占据大同,正式起兵反清,史称“戊子之变”或“姜瓖大同反正”。
正是在这场"戊子之变",让王辅臣名扬天下。
王辅臣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即便是面对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八旗精锐也是毫无畏惧,硬生生地将其打退,随后摄政王多尔衮两度率兵亲征,也同样是无功而返。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辅臣便有了“活吕布”和“马鹞子”的称号,尤其是这个“马鹞子”的称号,令八旗将士犹如谈虎色变一般感到了畏惧。
之后,伴随着姜瓖为部将所杀,王辅臣选择重新向清军投降。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他对于王辅臣极为欣赏,于是直接将他任命为御前一等侍卫,并且对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这之后,王辅臣又接连得到了洪承畴与吴三桂的赏识,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是对王辅臣有着“知遇之恩”。
在吴三桂的请求下,王辅臣被授予了援剿右镇总兵官的职位,并且正是王辅臣率兵深入缅甸,擒回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
而也正是凭借着他在吴三桂帐下所建立的功勋,王辅臣得以出任平凉提督,就此成为了手握重兵,节制一方的大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并且很快将战线推到了长江流域。与此同时,镇守福建的耿精忠、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以及急于“复仇”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几乎是同时向康熙皇帝发难,大清王朝面临着十分危急的生死存亡时刻。最终康熙皇帝顶住了压力,再加上吴三桂等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失误,战局就此进入到僵持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想到了自己“老部下”王辅臣,他派专人携重礼前往平凉,希望能够让王辅臣西渡黄河,直捣京城,从而使得康熙皇帝首位不得兼顾。与此同时,康熙也看到王辅臣的重要性,于是对王辅臣及其子王吉贞极尽封赏,委以了高官厚禄,以对其进行拉拢。
这个时候的王辅臣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首鼠两端,待价而沽。
他先是主动向康熙皇帝示好,并且还把吴三桂派来劝降他的人交给了康熙皇帝,以此显示自己对于大清王朝的“忠心”,从而获得了康熙进一步的封赏。
可当四川提督郑蛟麟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以及吴三桂加大了对于王辅臣的招抚筹码后,王辅臣便又开始逐渐倒向吴三桂一边,并最终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时候,王辅臣杀掉了总督莫洛,宣布起兵反清,同时占据了陕西、甘肃、四川等大部分地区,隔黄河与清军对峙,对康熙形成了巨大的侧翼威胁。
然而,王辅臣一面拿着吴三桂送给他的兵马钱粮,一面却多次拒绝吴三桂共同出兵、夹击清军的请求,他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扩充自己的地盘上,而这也让吴三桂对其是愤恨不已。
就在王辅臣屯兵西北,与吴三桂貌合神离的同时,“三藩之乱”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抚远大将军图海已经率领大军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京畿之地的危机就此解除。与此同时,随着康熙皇帝的“十路大军”相继开赴战场,以及“三藩”内部的矛盾激化,清军也逐渐占据了战场主动权。
于是,康熙派图海征讨王辅臣,以解除自己的侧翼威胁,双方就此形成军事对峙。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周培公。
《康熙王朝》中,对于这件事情也有演绎,只不过历史上的周培公地位比剧中要低很多,他并不是统兵的将帅,此时的他仅仅是图海帐下的一介普通幕僚,而他在图海准备全力进攻的时候,主动提出由他前往平凉城内对王辅臣进行劝降,并得到了图海和康熙皇帝的同意。
就这样,在周培公的劝降之下,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率兵重新归顺清朝,康熙皇帝降下赦诏,并重新册封为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其子王吉贞也继续担任总督,王辅臣也就此倒戈开始跟随图海讨伐吴三桂。
可以说,王辅臣的归降,让康熙皇帝不再有侧翼的威胁,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平定叛乱。而王辅臣在这之后也是屡立战功,凭借他对于吴三桂所部的了解以及多年的征战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平叛进程。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即将被彻底平定,王辅臣也深感他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其实,从重新归降的那一刻起,王辅臣似乎已经看到了其最终的命运,在此之前他就有过一次自尽的举动,只不过被人发现得早,没有成功。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此时清军即将攻入昆明城,“三藩之乱”也已基本平定,康熙皇帝命王辅臣跟随图海回京复命,这便让王辅臣感到了莫大的紧张,就此开始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在回京的路途之中,他先是一纸休书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又将所有的财产分发给了亲信和家人,之后便在夜里以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王辅臣之所以要选择服毒自尽,是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最终结局,而他也是想用一种非常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同时保全自己的家人。
毕竟,王辅臣之前的行为太过分了,早在顺治朝时期,他就跟随姜瓖造反,并且歼灭了大批八旗官兵,一旦因为这件事情遭到清算,后果不堪设想。并且,他在“三藩之乱”期间的表现确实有点太过分了,可以说是几次“戏弄”了康熙皇帝,还将康熙非常信任和宠爱的朝中重臣莫洛杀害,这些罪责可以说都是难以被原谅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三藩之乱”被平定,王辅臣依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这时的他也已然没有了兵权,一旦康熙皇帝向其发难,他只能是任凭康熙处置而毫无任何还手之力。
事实上,王辅臣的顾虑也并非多余,他的预感也并没有错,我们看看靖南王耿精忠的人生结局就会明白了。
耿精忠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就予以了响应,并且杀掉了名臣范文程之子、福建总督范承谟。尽管耿精忠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选择了投降,并且还积极参与了征讨吴三桂、尚之信以及台湾郑氏集团的战斗,也算是立有功勋的,可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还是下令将靖南王耿精忠凌迟处死,并且还将其尸骨交给范承谟之子范时崇去祭奠先人,可谓是悲惨至极。
而如果王辅臣没有选择自尽,那么他极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耿精忠了。
不过令王辅臣感到欣慰的是,康熙皇帝在他自尽之后,并没有过分为难他的家人,那个与他一起参与叛乱的儿子王吉贞也只是革职而已,算是给了王辅臣全家以最后的“优待”吧。
悠闲熊宝宝
王辅臣作为一个明朝人,投降了清朝后,又还有多达9次的叛变。然而,清朝的历代君王,从多尔衮到顺治到康熙,对王辅臣都比较好,不断地给他封官进爵。可是,非常奇怪的是,此后王辅成却多次自杀。甚至让下人在他的脸上蒙上桑皮纸,把自己捂死。桑皮纸没能把他捂死,最终他喝毒酒自杀,终于成功。那么,王辅臣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王辅臣原先是一个官宦人家的仆人,从小跟着他姐夫。不过,他生性好赌,有一次,一次性地输掉了他姐夫的六百两银子。他姐夫非常生气,准备把他给射杀了。但是一箭没有射中,反而被王辅臣给反杀了。说起来,这是王辅臣一生中的第一次叛变。
王辅臣杀掉自己的姐夫后,投奔了当时的大同总兵姜瓖,成了姜瓖手下一个叫做王进朝的人的义子。后来,李自成起义如火如荼发展起来,打到大同的时候,姜瓖背叛明朝,投降了李自成,王辅臣也跟着投降,成了农民军的一员,这算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叛变。
不过很快,吴三桂就引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而李自成则节节败退。也就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投奔了李自成的姜瓖,又改为投降清军。自然,王辅臣也跟着投降了清军,这是王辅臣一生的第三次叛变。
虽然姜瓖投降了清军,但是他却觉得清军没有重视他,还对他呼来喝去,让他没有得到尊重。他看到很多投降了清军的明朝大将,又纷纷反正,因此,姜瓖自称“兴汉大将军”反正。王辅臣当然也在其中,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叛变。
大同军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王辅成是一员最厉害的骁将。与大同军作战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大哥阿济格。阿济格多次与王辅成作战,但是都败给了王辅成,后来,多尔衮连续两次率军亲征王辅臣,也没打赢。
此后,由于清朝的统战,王辅臣投降了阿济格。算起来,这应该是王辅臣第五次叛变。
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对王辅臣非常重视,提拔他为一等侍卫。顺治皇帝派洪承畴征讨西南,把王辅成派到了洪承畴的身边。王辅臣作战勇猛,战争结束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成为总兵。
再接着,吴三桂征讨西南。吴三桂当时就已经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了。他对王辅臣这样的骁将极力拉拢。于是,王辅臣又来到了吴三桂的身边,成了吴三桂手下的一员大将。如果说,从洪承畴手下转为吴三桂手下,也是一次叛变的话,王辅臣这是第六次叛变了。
王辅臣投奔了吴三桂,最终帮助吴三桂抓住了永历皇帝朱由榔,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王辅成在吴三桂那里,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有一次,吴三桂的侄儿和王辅闹僵了,吴三桂侄儿问他,敢不敢把一碗有苍蝇的饭吃下去。王辅臣说,他连亲贵的脑髓都敢吃,何况是苍蝇。这事儿,后来被添油加醋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变成了王辅臣敢吃吴三桂的脑髓。吴三桂很不高兴,于是传话敲打他说,你们侄儿辈的人开玩笑可以,但是别把老夫我扯进去了。
王辅臣觉得吴三桂不公平,害怕吴三桂整治他,所以他又叛变了。最终他到了云南,担任平凉提督,从此算是离开了吴三桂。说起来,这应该是王辅臣第七次叛变了。
当然了,王辅臣并没有和吴三桂完全断绝关系,王辅臣离开的时候,吴三桂还送了两万两白银给他,因此他和吴三桂一直保持着联系。
后来,吴三桂叛变,拉拢他一起造反。不过,他却把吴三桂给他的信交给了康熙,这显然又是他的一次叛变,也就是第八次叛变。
但是,随着吴三桂声势变大,王辅臣也举兵响应吴三桂。但康熙又对他进行统战,结果他反过来又投奔康熙。康熙还是让他担任平凉提督,加封太子太保。王辅臣这就是第九次叛变了。
三藩之乱被平定以后,王辅臣虽然并没有受到责备,但是他却不断地自杀。康熙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派人监督他,不准他自杀。但是王辅臣经过一番折腾,还是遣散家里的所有僮仆,喝毒酒自杀身亡。
那么,王辅臣为什么要自杀呢?
显然,王辅臣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人,他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因为清朝初年的时候,刚入关,天下不太平。他打仗非常厉害,各方面都要利用他。但是等到天下平定以后,王辅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对于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人,康熙怎么可能容忍他存在呢?
对于王辅臣来说,与其提心吊胆活着,不如死了一了百了。这样的话,还可以保住家人。而事实上,最终康熙只杀掉了他的儿子,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不管怎样,这就是变节者的下场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空白箜粨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员勇将,他在历史上外号比较多,知名的外号主要就是“活吕布”和“马鹞子”,王辅臣的一生所为也确实对的起“活吕布”的外号,数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辅臣却总能平安无事。如果说吕布是喊你一声“义父”你敢答应吗?那王辅臣则是喊你一声“将军”你敢答应吗?
因此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墙头草”,所以这样的人即便再是骁勇善战,康熙能对他放心任用吗?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尽是他明智之举。
王辅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辅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时期一位中级官员家的佣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官员家中工作,李辅臣自幼就被散养,因此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
李辅臣成年之后没有手艺,也就没有生计,整日靠父母养活,还性格豪爽出手阔绰,因此后来父母去世之后,他手里再无余财。恰好他家中还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叫刘一冲的农民,当时正逢明末农民大起义,刘一冲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中,刘一冲此时在农民起义中已经成为一个首领,于是李辅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李辅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还极为勇狠,在战场上毫无畏惧,因此他的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欣赏和重用。
但后来刘一冲发现这个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阔绰不说且还嗜赌成性,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多两银子,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着刘一冲的钱帮李辅臣还赌债,因此刘一冲对这个小舅子十分恼怒,他就打算杀掉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舅子,结果刘一冲太孬了,在和李辅臣喝酒时想暗算他,结果没成功还被人家反杀了。
李辅臣杀了亲姐夫刘一冲,那在农民起义军里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连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投军。姜瓖麾下有一名参将叫王进朝,他在招兵时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伟,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辅臣。
王进朝一生无子,他很欣赏李辅臣的能力和外貌,于是他就收了李辅臣做义子,因此李辅臣改名为王辅臣。
后来王进朝去世,王辅臣就统领了王进朝麾下的军队,总兵姜瓖对王辅臣也是比较赏识有加,因此他也默认了王辅臣继续统军。王辅臣在军队中向来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于使用长枪,这个造型看起来非常酷似民间流传的吕布形象,所以当时军队之中都给他送外号为“活吕布”。
李自成占据山陕地区之后,大同总兵姜瓖见势不妙,他决定举大同兵马投降李自成,而作为姜瓖极为倚重和信任的部将,王辅臣也随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领了的大同,虽然李自成依旧让姜瓖继续出任大同总兵,但他留下了大顺军的两名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义上是总兵,实际上他是受到张、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虽然很顺利地攻克了北京,并把崇祯帝逼到景山自缢,但是他在北京仅40余天很快就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赶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后一路西逃,而清军也依旧对李自成穷追不舍,很快李自成所占据的山陕地区原来的明朝降将都望风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军进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辅臣商议现在李自成败局已定,应该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辅臣也赞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还有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当即向姜瓖拍胸保证,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将张、柯二人首级献给总兵。
王辅臣果然没有食言,他以姜瓖名义邀请张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并言明有绝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张、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辅臣早已决定投降清朝,于是毫无防备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结果就是哪里有绝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们,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们上西天的杀神王辅臣。
王辅臣替姜瓖斩杀了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辅臣携张、柯二人首级去清军大营正式向清朝归顺投降。当时的清朝是顺治时期,实际却由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接受了姜瓖投降,依旧让姜瓖为大同总兵镇守大同。
其实多尔衮对姜瓖这种反复投降之人并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尔衮随后命自己的同母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为名义上的大同总兵,阿济格又骑在了他的头上。
阿济格是清初的开国功勋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政治智商极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拢,在大同实行残暴统治,为人还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发为名,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打击,同时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经常还肆意掳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远房侄子娶媳妇儿,新娘正在花轿上,偶然间被阿济格相中,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去。
后来姜瓖的远房侄子央求他去帮忙要回媳妇儿,姜瓖自认为阿济格应该会给自己几分薄面,于是就到阿济格的府上要人,结果阿济格非但不给,还一顿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济格对姜瓖的轻视,多尔衮也很不信任姜瓖,经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训斥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姜瓖于是萌生出反清复明的心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能征善战的同母弟弟豫亲王多铎病逝,多尔衮为此悲痛染病,姜瓖于是想趁此时机起兵反清,他最先问大将王辅臣愿不愿意与自己反清,王辅臣当时还是比较讲义气,他当即表示愿意与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随后和王辅臣领兵直杀进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阿济格被姜瓖突然杀得是毫无防备,但阿济格尤为勇武,他亲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军。王辅臣与阿济格正面交锋,阿济格才突然发现姜瓖手下居然有这么勇猛的将领,最终阿济格只身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自称兴汉将军,宣布效忠南明永历帝,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姜瓖起义得到了周围很多前明降清将领的响应,瞬间山陕地区十多个地区宣布响应姜瓖起义,一时之间姜瓖声势颇为浩大,这件事史称“姜瓖大同反正”。
远在北京染病的多尔衮闻讯大惊,他亲自率八旗精锐前来支援阿济格,有了八旗精锐做后盾,阿济格又满血复活,扬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杀全城居民以泄愤。
王辅臣也是在此让清朝八旗精锐闻风丧胆,王辅臣作为姜瓖麾下大将,屡次率兵抵御清军,王辅臣临阵时骑着黄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银枪,在八旗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由于王辅臣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像极了麻雀,因此被当时满洲八旗军称之为“马鹞子”。
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所以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八旗精锐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时,这些八旗士兵必定会纷纷避让并高喊“马鹞子来啦”,就连一向自认为勇武绝伦的阿济格对这个曾经差点杀死自己的“马鹞子”也是十分欣赏。
多尔衮带病征讨姜瓖却遇上了勇猛绝伦的王辅臣,因此多尔衮对大同的合围两次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被击退,所以多尔衮抽调了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调动的部队前来参与围剿大同。
很快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之下,大同被彻底围困成一座孤城,王辅臣深知局势之艰难,于是他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败亡前夕,王辅臣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阿济格当时听闻“马鹞子”来投降十分高兴。
后来姜瓖部将杨振威将其杀害打开大同城门放清军入城,大同才彻底被平定。阿济格认为大同军民负隅顽抗,于是为了起到震慑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济格下令清军将大同城内除了王辅臣和杨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之外全部大同军民就地屠杀,史称“大同之屠”。
据后来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统计,知府就任时大同全城上下仅剩监狱中的五名重犯,后来该知府上书清廷,认为苦主已经没有了,五名重犯可以无罪释放了,由此可见大同之屠的惨烈。
王辅臣由于早早投降了阿济格,所以躲过了大同之屠,但多尔衮却并不信任王辅臣,他褫夺了王辅臣兵权,将他和部下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命王辅臣入京待罪。王辅臣虽然是以罪籍身份来到北京,但当时满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辅臣的勇武之名让八旗精锐都闻风丧胆,因此满洲贵族对王辅臣大多是比较钦佩,由此当时的北京满洲贵族无不以识得“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亲政,顺治还是十分欣赏王辅臣,只是当初碍于多尔衮而不敢启用王辅臣而已,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立刻提拔王辅臣做了一等侍卫。
而到这时候王辅臣已经先后从农民军叛变到明军,从明军叛变到农民军,从农民军叛变到清军,从清军叛变到明军,又从明军叛变到清军五次叛变,顺治对王辅臣的赏识和提拔,也让王辅臣决心此后忠心报效清朝,但想法终究赶不上局势变化。
顺治十年(1653年),地处西南的南明政权抵御清军,出现了反清高潮,因为局势比较复杂,所以顺治派出了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顺治派王辅臣贴身保护洪承畴,在征讨南明期间,王辅臣对洪承畴是鞍前马后,他的表现获得了洪承畴的认可。
之后洪承畴将王辅臣推荐给了吴三桂,再之后王辅臣就经洪承畴和吴三桂联合保举在吴三桂手下出任了总兵。吴三桂对骁勇善战的王辅臣十分喜爱,犹如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他。
但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后来王辅臣因得罪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而受到吴三桂冷言冷语,因此王辅臣认为不能再在吴三桂地盘当官了,他也明白吴三桂外宽内忌,于是在康熙时期他通过大学士图海的关系,被朝廷调任为陕西提督,至此王辅臣脱离吴三桂独自统兵出镇一方。
当吴三桂知道王辅臣调任陕西提督之后,心里反而觉得损失了一员勇将,于是吴三桂又开始拉拢王辅臣,他赠送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路费赴陕西任职。
此后王辅臣在陕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职受到了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接见,康熙当时虽然年少,但他政治素养非常成熟,他素闻王辅臣骁勇之名,于是对王辅臣大加拉拢,特意将王辅臣的身份从辛者库罪籍改属为镶黄旗汉军。
康熙在与王辅臣临别之际更是将顺治遗留下的两把豹尾枪赠送给了王辅臣一把,康熙曾对王辅臣言:“这把豹尾枪乃先帝遗物,共两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镇守陕西,以后看到此枪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对你的托付和我对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边,每当想念你的时候见此枪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这一番拉拢的话感动的王辅臣痛哭流涕,王辅臣当场就给康熙跪了,一边哭着一边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为自己这一番话很成功,把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拉拢的愿效死命,但是康熙绝不会想到日后就这么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辅臣居然会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最初吴三桂是打得反清复明口号煽动叛乱,但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南明永历帝,所以他反清复明没有得到太多前明遗臣响应。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他自认为自己与王辅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于是派亲信汪士荣携大量黄金去策反驻扎在陕西平凉的王辅臣。
吴三桂送来的不止金银,还有大将军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拢之言对王辅臣还是比较有效果,他并没有被吴三桂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押送汪士荣和没有拆封的吴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银印信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认为王辅臣必不会反,而且此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已经在北京,这就相当于主动送上了人质,康熙很是高兴。
陕甘地区军务并非王辅臣一人提督节制,当初康熙命甘肃提督张勇与王辅臣共同商议节制陕西和甘肃两省军务,吴三桂是先拉拢王辅臣之后也拉拢了张勇,王辅臣在没和张勇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把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邀功,而张勇将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时已经晚了王辅臣数月,因此张勇十分不高兴,他认为王辅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两人由此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又派大学士莫洛出任陕甘总督,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此前王辅臣在北京时就曾与莫洛不和,而张勇又与莫洛关系亲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陕甘总督之后对王辅臣制裁很厉害,王辅臣的处境十分尴尬。
由于莫洛故意在军需分配上多分给张勇而少分给王辅臣,因此王辅臣的军队军需短缺很厉害,王辅臣大怒之下派副将邵苓芝故意鼓动军变,由邵苓芝带兵冲击总督大营,混乱之中邵苓芝误杀了莫洛,在莫洛死后,王辅臣立即以陕西提督的名义兼并了莫洛的部下军队。
而王辅臣一看杀了总督兼大学士的莫洛,这可是朝廷重臣,于是王辅臣决意投靠吴三桂反清。因此王辅臣开启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迫于形势反叛清朝投靠了吴三桂。
王辅臣起兵响应吴三桂,让吴三桂十分高兴,吴三桂立刻派人呼应王辅臣,在吴三桂军势的呼应下,王辅臣很快占据了平凉周围的陇右一带,此时正是三藩之乱巅峰之时,康熙已经无力顾及王辅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辅臣反了的消息时还不是太相信,他认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拢人心的话说得很好,况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还在北京,他怎么敢反叛,但确认王辅臣反叛后,康熙还是决定先用怀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贞回去给王辅臣带话,他已经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辅臣肯重新归顺,那么误杀莫洛之罪和起兵响应吴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贞被康熙放回去之后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这时候王辅臣发现天下大势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现在吴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拢自己,这证明了自己很有价值,所以王辅臣决定拥兵自重,待价而沽,以利益最大化为准。
因此王辅臣将吴三桂的势力从陇右一带驱逐出去,同时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陇右这块地方我王辅臣说了算的样子。康熙在三藩之乱压力稍缓之时决定武力解决王辅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去平定王辅臣。
但王辅臣素来骁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额还统军无方,很快就被王辅臣击溃,于是康熙又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
图海麾下幕僚周培公与王辅臣的部将龚荣遇和黄九畴是发小,龚、黄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经常劝王辅臣不能再待价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与周培公接触,汇报了王辅臣其实是举棋不定,待价而沽的心态。
周培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建议图海招抚王辅臣,图海本就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他也想王辅臣能顺利归降,于是图海先用重兵将平凉城围住,使其成为孤城,然后对外宣称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凉百姓主动投降,于是平凉百姓纷纷私自逃出平凉,不光百姓出逃连王辅臣手下的士兵也军心动摇,争相逃出平凉向图海投降。
因此这时候在龚荣遇和黄九畴的帮助下,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入平凉劝王辅臣投降。王辅臣也是认清局势,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了,于是王辅臣决意跟随周培公出城向图海投降。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叛变,他背叛吴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辅臣投降后康熙很大度,没有追究他,仍旧任命他为陕西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衔。
但是这一次王辅臣深深感到对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当他看到康熙赐给他那把顺治遗物豹尾枪时,他都觉得愧对康熙,再者王辅臣也是深怕将来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后多次寻死,但都被图海所救。
图海将这件事上报康熙,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王辅臣投降已经让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并赐给王辅臣太子太保衔就是为了拿他树立宽仁典型,好能号召叛军叛将赶快投降,如果王辅臣死了,那康熙的计划就失败了,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好王辅臣,如果王辅臣自尽,图海也跟着去吧。
在图海的严密监视下王辅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让图海监视王辅臣的力度也松懈下来,而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的观察,认为他不再有寻死之心,也对他放松了下来。
王辅臣就是借着这机会准备寻死,他在死前故意殴打年轻的小妾将其赶出家门,并将她的父亲招来,叮嘱她父亲将来给她再找一户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连累,随后几天王辅臣连续召集自己的旧部将喝酒聚会,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王辅臣将所有家产拿了出来平分给了这些部下,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王辅臣最后时刻只有一位亲兵陪伴他,王辅臣将一只金碗送给了亲兵,让他早日回乡娶妻生子,最后王辅臣对亲兵说:“我一会熟睡之后,你以桑皮纸喷洒酒水一层一层蒙住我的口鼻,我本应拔剑自刎或服毒自尽,但奈何皇上有严旨命图海将军看护我,若我以此自尽必定会牵连图海将军,所以我这样死法你明日只说我是连夜哮喘发作暴亡就不会连累图海将军了。”
这名亲兵含泪答应了王辅臣的要求,因此王辅臣就这么被闷死自尽了,后来这名亲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据实向康熙禀报了王辅臣执意寻死的想法,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之后抚视那把豹尾枪默然良久,康熙事后没有追究图海和王辅臣部属以及家属的任何责任,只是将王吉贞罢官了事。
写在最后王辅臣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虽然反复无常,但他最后还算是一条敢作敢当的汉子,宁可自己一死不肯连累他人,如果王辅臣不肯自尽的话,那么他后来肯定会如同三藩之乱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样被赐死,但王辅臣担心连累家人和部属抢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辅臣在投降康熙之后还是自尽就是想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免得其他人跟着他受牵连,这也算是十分有气魄了,王辅臣虽是反复无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后却是死的十分豪气。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莫怕黑
春秋政权漫山遍野的鬼怪乱爬,彼此厮杀升级,这样确凿很乱,只有五霸故事比较清楚。战国时期大家都进化的差不多了,就战国七雄立在那儿呢,小国不剩几个了,这个我觉得并不乱。
至于认为五代十国比春秋战国更乱,主要还是题主五代十国接触得比较少吧。
毕竟五代十国的政权比春秋时期的政权数量少太多,时间跨度也短了大概二百四十年。然后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逻辑还是很清晰的。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水浒传》
题主是读书家的话,南方政权单靠人物逸话应该也可以记忆。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趣闻也挺多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算少数能在知乎上与“今已亭亭如盖矣”媲美的名句了。凝望
1. 五代十国混乱是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有军权,逐渐不听朝庭命令,也就是相当于各大区司令专权,比较有明的“安史之乱”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死太监可以随便决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样牛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当于军阀混战,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一国).
2.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代十国农业生产肯定受到影响,粮食不够,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残暴著名的军阀秦宗权为最,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秣,只用车子载着盐腌过的人尸,饿了就割肉烹食.
追本溯源的话,根子在节度使制度,也就是掌握了军事权力就相当于掌握了所有权力。由之而来的题干中隐含的不守规则(比如对天子的不顺从啊,对杀戮的不节制啊,以下犯上)等等就很顺理成章了。拿到枪杆子的话事,这种规则下可不就这样么。
而节度使不受控制的根子在安史之乱后续问题的处理。不用举例证明的是,在玄宗治内,直到贤相张九龄时期,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力都还很稳固,这也是被称为“开元盛世”的时期。李林甫上台之后,就每况愈下了。但如安禄山,还能本着对李林甫的顾忌不敢心存反念,但这种靠个人的狡猾维持的恭顺是不足长久的,制度设计上的缺失终究不能靠个人弥补。
而安史之乱本身就是地方大员掌握军事权力后足以威胁皇权和中央统治的实例,安禄山叛乱的时候身兼三镇节度使,使河北成为唐朝治下的国中之国。而解决了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并没有运用足够的政治智慧解决河北孤悬于中央统治外的痼疾,反而设了四镇节度,意欲以分权来避免灾祸,结果反而导致河北四镇再次从中央控制中脱离,甚至可以自行任命官员不经中央批准。从此尾大不掉,之后愈演愈烈。不受节制的节度使再也不仅仅局限于河北四镇。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会急剧衰弱到肃宗朝的地步,也可能会有其他防范在日后可以弥补这种地方军事上的绝对控制。但也不好说。
再往下深究一层,节度使的前身行军大总管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节度使一职在睿宗朝成为固定职衔,自玄宗朝大盛。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本我觉得还是缘于府兵制的崩溃,在府兵制下,番上宿卫制度导致将领不能拥兵自重。这样就杜绝了之后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但府兵制的崩溃有其必然性,均田制的破坏和久戍不归都导致到了玄宗朝,府兵制已然成为恶政,不可能继续实行下去。除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北衙禁军对南衙禁军的消解和高宗朝以来的历次政变,也彻底地改变了玄宗朝的军事结构。在转变过程中,未曾从制度上对节度使的权力做出足够监督和防范是后来产生问题的根本。从中央到地方这中间巨大的权力真空,被节度使攫取了。
当肇始者和模仿对象是安禄山的时候,之后五代十国的种种混乱和惨剧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宋朝是如何解决这一切的呢?结论也是制度设计。
经过的中唐之后的纠缠乱局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大戏,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宋朝对武将的严密防范是为什么了。
宋太祖赵匡胤设计了更戍法,又称出戍法,直到宋神宗时被废止,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各地驻军定期轮换,和府兵制的番上宿卫本质上是一回事,将领不能长期固定统领手下兵丁,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就被杜绝了。
终宋一朝,对武人的防范和压制自始至终都很强烈。比如宋朝官员有文资和武资之分,同级的官员见面,文资一定是在武资之上的。
枢密院的设立,枢密院又称枢省,是宋朝中央对军事负责的机构,但枢密院的官员是文官,也就是中央主管全国军事的,全是文人。而宋朝讲究“将从中御”,也就是大的军事行动,必须通过枢密院审核批准,武将在战场自作主张行动,哪怕获胜也是要受罚的,这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下沙博爱
说起五代十国,所谓的五是经历的五个朝代,十就是周边的十个独立政权,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和政权,简直都分配不过来。朝代政权多,这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个朝代还都经历了先后不知道多少个皇帝,加起来这么多任帝王,大概一人也轮不上几天了吧,可能除了专门研究这个时期的专家学者之外,没人能分清他们了。这段时期为什么会乱到这种地步,皇帝这么多,难道全都寿命很短吗?这还真是一个原因,这个时期的皇帝普遍英年早逝,他们并不是正常死亡的,而是被杀掉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被杀掉,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基本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节度使特别喜欢造反,五代十国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度使造反,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权力啊,谁不想当皇帝,而且由于从晚唐遗留下来的传统,节度使手中可是个个有实力的,没一个空头司令。权力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有的时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节度使造反,有实力肯定就会招来不信任,皇帝就想出来一个移镇的法子,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镇掉到另一个镇,把他们跟所带的军队给剥离开,这样帝王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是这些措施都让节度使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个是士兵经常倒戈,最有名的赵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黄袍加身给送上了皇位吗。士兵为啥这么喜欢倒戈呢,主要还是穷,那个乱世当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种职业了,靠打仗挣钱养家糊口,搞农业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开锅。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着会获得更大的奖励、更多的金钱,一般要造反进京的都会给士兵一点承诺,成了之后给多少钱作为奖励。
文官劝进也是一个因素,劝进就是来为那些造反的节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为什么喜欢劝进,也就是喜欢跳槽选择另一个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没有办法活,乱世是武将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里没有权利,只能依附这些手握实权的武将,简直是铁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谁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这个位置,文官就会谗言进劝为保实权。
第四个是宰相弄权,五代时期弄权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讲的都是也宰相权臣弄权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们也说了那个时候文臣处于弱势,文臣的头头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读多年圣贤书,他们就希望通过控制朝政,控制皇帝达到掌权的结果,但是一般都会适得其反招的节度使造反,毕竟清君侧是个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铠甲勇士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的时间从907年开始,到979年结束,前后共72年。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之频繁,社会之动荡,一点也输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呢?
首先是自唐朝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而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倾向更加明显,唐王朝中央几乎已经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唐王朝灭亡后,北部中原地区虽然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等王朝,但是存在时间都不长,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王朝都和唐王朝一样面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掌握藩镇的武人集团先后称帝。
五代十国时期的复杂的民族关系也是导致乱局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十国时期,北部的契丹政权已经兴起,并且大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因而借着中原的乱局频繁干涉中原王朝的政局。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幽云十六州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被后晋割让给契丹的。
桐桐妈妈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除后梁、后晋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后晋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两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十国仅除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唐末爆发黄巢起义,曾经的盛世王朝将要成为历史,907年唐王朝正式灭亡。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907到960这短短的半个世纪五十多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华夏民族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是多么的混乱,这段历史时期与之相比就混乱而言只能说更甚。由新五代史中给予了这段时期一个读起来就很乱的称号“五代十国”,加起来也就十五个,但要是想想五十年间十五个,那就不得了。这段时期到底怎样乱呢?
从每个国家开始和灭亡方面分析下。先从北方说起,唐末的黄巢起义使得大唐气数已尽,无力回天,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时期。后梁存在了十几年吧,然后就被李存勖(这个呢也算是唐后裔吧,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灭国了,923年建立后唐。937年晋军联合契丹军南下灭后唐,后晋建立。946年的时候后晋被辽国所灭,辽国正是建立。中原大地无主,这个时候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950年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在世宗柴荣的经营下收复了不少失地,奈何天公不作美,病死了。后世子孙无能,在960年被赵匡胤篡夺,宋朝开始,五代结束。北方大体是这么个情况,南方与之相比那是有过之也有及。南方呢,可以从江南各国和湖广两个方面讲起,江南各国有:902年唐时封的吴王杨行密建都广陵,在后期唐朝大乱灭国之后,919年正式改元建立了吴国;937年的时候徐知诰篡夺吴国睿帝之位,吴至此吴国灭亡,齐国建立。在北方后唐灭国之后,939年徐知诰自称唐室后裔,并改名李昪,立国号为唐,时称南唐。南唐的东南方向还有吴越国与闽国。吴越国是由后梁封的,建立者为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907年建国。闽国也是由后梁封的建立者是观察使王潮,909年称闽王。湖广偏僻地区被另外几个国家占据着。大体上每个国家的开始与灭亡时间就是如此。短短几年一个国家,南北方交替着,时间线上都是混乱的。
从国家建立方式上,作为老百姓求得就是一个现世安稳,家人平安。在“五代十国”这个时间段,现世安稳,家人平安是奢望,能够活下来都是三生有幸了。每个国家能够建立,与前一个朝代厮杀是必然的,战争就成了五代十国的显著符号。有名字史书上有记载的战役有二三十场之多,如潞州、牙潭、魏州等,再加上平时的小打小闹,夸张点讲天天都是战争也不为过的。有战争就会有伤亡,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如何平静的生活;中原大地一个国家的战争都可以造成生灵涂炭,这个时期那么多个国家混战,情况可想而知了,如何一个乱字了得。五代十国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君不君、臣不臣,内乱频发,夺位篡位、儿子杀老子、下属杀上司更是常见。五代十国为什么这么乱,基本逃不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节度使特别喜欢造反,五代十国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节度使造反,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权力啊,谁不想当皇帝,而且由于从晚唐遗留下来的传统,节度使手中可是个个有实力的,没一个空头司令。权力虽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有的时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节度使造反,有实力肯定就会招来不信任,皇帝就想出来一个移镇的法子,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镇掉到另一个镇,把他们跟所带的军队给剥离开,这样帝王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是这些措施都让节度使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个是士兵经常倒戈,最有名的赵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黄袍加身给送上了皇位吗。士兵为啥这么喜欢倒戈呢,主要还是穷,那个乱世当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种职业了,靠打仗挣钱养家糊口,搞农业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开锅。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着会获得更大的奖励、更多的金钱,一般要造反进京的都会给士兵一点承诺,成了之后给多少钱作为奖励。
文官劝进也是一个因素,劝进就是来为那些造反的节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为什么喜欢劝进,也就是喜欢跳槽选择另一个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没有办法活,乱世是武将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里没有权利,只能依附这些手握实权的武将,简直是铁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谁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这个位置,文官就会谗言进劝为保实权。
第四个是宰相弄权,五代时期弄权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讲的都是也宰相权臣弄权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们也说了那个时候文臣处于弱势,文臣的头头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读多年圣贤书,他们就希望通过控制朝政,控制皇帝达到掌权的结果,但是一般都会适得其反招的节度使造反,毕竟清君侧是个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最后一个就是契丹时不时来进犯。中原国家的五代时期是一个大混乱阶段,但那个时候的契丹族却刚好走向了强大不断外扩,对中土国家的骚扰就没断过,再加上还有个石敬瑭为了皇位借兵都借到了契丹,地都割出去了,让中原国家走到了绝对劣势的地位,直接亡了后晋。契丹时不时的骚扰让本来就混乱的局面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lsyvsem
中央政权的权威性、国家正常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被破坏,导致草头王自立的门槛大大降低,而篡杀夺位极易模仿,所以杀夺频繁,而中央虚弱,无力维系权威和秩序,只能绥靖委蛇,进一步助长军事投机者们。
所有的乱世都是这样,阿富汗如此,当前的叙利亚也是一样。
吃饱了的鱼
五代十国乱世的根子在于唐太宗,在于唐太宗处理父兄嫂侄之间的关系时没有伦理道德,采用野蛮无序,不理性的行为,导致社会逐步失去理性,逐步变得无序。
我们的祖先讲究井然有序,主要体现在用儒家文化来治理国家及个人,儒家文明不仅贯穿个人修养,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儒家讲究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做皇帝的奴隶。比如宋作为儒学比较兴盛的皇朝,君主的权利是受到制约的,并不能随心所欲。
儒家讲究三纲五常,讲究传承,讲究文明理性,讲究井然有序,讲究知恩图报,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是中华大家庭得以九九归一的核心。儒家似水,看似软弱无力,实则以柔克刚,凝聚力无限。
中华民族作为唯一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至今,儒学作为核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虽很复杂,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核心是围绕文明理性,井然有序展开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有了好的规则,大家去遵守,社会才能有秩序,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如果社会野蛮,不讲文明,秩序混乱,没有规则去供大家遵守,即使很强大,也只是貌似强大;人与社会一样,野蛮无序,风必摧之。
如同我们的交通,有交通法规,遵守我们的交通法规,则可以交通顺畅;反之,即使少数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也会到处塞车,一片混乱。
中华文明讲究文明理性,讲究井然有序,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讲究内敛,讲究以柔克刚,讲究韬光养晦,讲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讲究妥协,讲究协调;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讲究不主动挑衅,面对问题时会理性分析,不会一根筋;会伺机而动,形同太极,貌似保守,却能暗暗积聚能量,不发则已,一发惊人,当然爆发也是有序有度的。
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曾因为野蛮无序,磕磕绊绊。
盛唐建立了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他有雄心壮志,确实在开疆拓土上成就很大,只是他个人在生活上野蛮不理性,对父、兄、嫂子、侄子的关系处理的不好,有违伦理,这样的处理方法致使以后的皇帝也没有伦理道德,上层社会弥漫野蛮无序,皇帝、大臣、武将竞相效仿,以至于安史之乱,以至于只要有枪杆子就可以出政权,以至于潘镇割据,以至于更黑暗的五代十国。
宋最大的功绩不是其他,在于按儒学重建文明理性的社会新秩序,才会有319年延续。
中华文明以外的古文明全部凋落,因为没有核心凝聚力而亡。
号称世界最大的第一强国蒙古,因为野蛮不知进化,存在不过百年,至今仍苟活着。
现代社会对于国家和个人也要有指导思想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核心是好的,但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儒家思想不要囫囵吞枣,不要墨守成规。好的,要吸收,要提升;确实不好的,要摈弃,要改进,让儒家思想跟得上时代。我们要继承,要改造,要发扬。
太阳雨
题主是一个很有佛心的人,非常棒。
题目其实不止是五代十国,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战争总是会造成生灵涂炭的。三国时代的混战,就造成了“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的惨剧。
那么,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具体每一次战争,都可以找到每一次的理由。比如,李存勖讨伐朱温,那是有老爹的遗命;周世宗进攻契丹,那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只局限这里,显然不能解释所有的战争的爆发。
真正的原因在于,发动战争的人,无需在战争中死去,却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名望,权利,财富。所以,为什么战争频发?因为发动战争的人,并不需要付出代价。
levanalissy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快,这就是大家容易搞混乱的地方,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五代十国,带你亲自体验五代十国的历史!让你不再混乱,搞清楚中国最混乱的时代,好在茶余饭后有一个侃大山的机会。说五代十国就要先从它的形成说起,唐朝实行的是藩镇制度,唐朝前期的时候还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无能藩镇割据,导致各地的军阀势力不断扩大,最后唐朝支撑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大唐这个最大的障碍垮掉以后,各地的藩镇节度使的机会就来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从上到下都是被圣光笼罩,像是受到神圣的指引,于是纷纷宣布独立,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在当时是最具影响的,但是朝代太多后世为了和以前的朝代进行区分,所以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后,这就是:五代,关于十国本场就不说了,因为十国都是一些很小的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五个国家。
首先说一说后梁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是朱温,这个朱温在历史上也是一号人物,他原先是黄巢的手下的大将,投降唐朝后被封为宣武节度使,最后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后梁,他根据唐玄宗的留下的“经验”,喜欢给自己的儿子带绿色的帽子,经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随后朱温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灭了,但是朱友珪还没有把皇位焐热,就被皇四子朱友贞干掉了,朱友贞就是后梁的梁末帝,后梁是被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给消灭的,因为之前朱温暗杀过李克用,所以他记仇了,随后李克用消灭的后梁,建立了唐。
李克用在灭亡后梁,觉得自己大仇已报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但是他这个儿子不争气,就知道唱戏和戏子乱来,就在他和戏子开心玩耍的时候,他的皇后刘氏也在“搞经济”,刘皇后把国库当成了自己的钱包,看得出她是一个爱钱的女人,所以后来皇帝要打仗需要军费的时候,刘皇后就是不给,气得李存勖戏也不唱了,随后在这两口的经营下,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了,这个人就是李嗣源但是这皇帝胆子比较小,听说自己的儿子要抢自己的皇位就被吓死了,随后李从珂登基,但是由于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后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来契丹帮助自己。
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干掉了李从珂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用燕云十六州换取的契丹资源,直接导致了燕云十六州在随后的三百年都没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时期才被收回来,这个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因为手段龌龊,所以被其他国家看不起,于是整日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随后他的儿子石重贵上台当了皇帝,石重贵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上台后开始和契丹叫嚣,但是契丹也不惯着他,随后就举兵攻打了石重贵,最后石重贵被消灭,契丹随后建立了大辽,但是契丹始终是外族,所以随后汉族有一个汉子站了起来,他就是刘知远,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汉。
这个后汉建立的很有骨气,当然刘知远也是一个重义气的汉子,就把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随后他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个刘承祐是一个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后发现这几个叔叔都不会治理国家,于是非常的不尊重他们,于是就把他们纷纷赐死了,最后他还密谋想杀郭威,郭威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随后就把刘承祐消灭了,接着他就建立的周朝。
郭威的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被后汉杀害了),于是他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这个柴荣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15岁就当了兵,24岁就当了将军,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他的曾经把燕云十六州抢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体不好,最后撤军,在39岁的时候就病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小儿子,最后契丹打了上来,赵匡胤在兵至陈桥时,搞了一个陈桥兵变,随后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国结束,大宋江山建立。
Hattie~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后周柴荣公元9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岁。陈桥兵变的过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报契丹来犯,仓促之间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战;初三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初五返回开封;仅仅五天的时间。
无论日后赵匡胤再如何辩解不知情,如何显示自己是被兵将们黄袍加身,已经什么殿前都点检当天子之类童谣等等,从事后结果看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兵变。这场兵变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其实和整个五代十国又一场兵变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带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军士拥护郭威称帝,返回开封,951年郭威称帝。看样子是不是和这很相似。只是和这有点不一样的是当时的后汉政权立国有些短,刘知远赶契丹离中原后建国时是公元947年。刘知远不久就死去,继任的皇帝振不住了,开始消地方节度使兵权。具体过程不讲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杀了,仅跑了个继子郭荣,也就是后来的柴荣,郭威后来杀入汴梁,以后的故事就是后周的建立。同样的事情九年后再次发生,郭威算是被迫的,仓促之间的事。而陈桥兵变是静静的,仅仅有韩通被杀。如此有计划的事情,赵家的家属当然不会有事的。城里城外是有准备和配合的,瞒着只是王博、赵质和柴家的孤儿寡母。但赵匡胤掩饰之举也是应该的,总不能赤裸裸的说我就造反了,这样是不行的。
再回过头说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后晋灭亡。后晋的灭亡是成也契丹,败也契丹。后晋最有的就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契丹得以进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无险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不利影响。其实我们感概的是,以后宋一直未收回,并且在对待外患上一直没有成效,宋以后整体败亡于蒙元,所以对此有所不甘而已。其实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经建国,这个时间要看清楚,这一年是唐亡的时间。就是说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当时的太原和幽州的节度使已有多次借助契丹人和中原对抗的历史。但当时石敬瑭和后唐对抗时,答应的条件太大些,不仅仅称儿皇帝、岁贡而且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在契丹人帮助下,936年得以灭后唐建立后晋,在这之中不要简单的说勾结、卖国之类的话。从这前后的发展脉络看,这一切都是中国统一过程中的必须面临。后唐大致统一中原后,有目的的消除节度使的权利,进而完成集权也是唐亡以后重新统一的应该的策略。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这被削权过程中,借兵反后唐罢了。从这可以看出重新统一过程中的反复和为难之处。不整节度使吧,一堆骄兵悍将在哪里不好好听话;限制吧,他们就造反,唉反正是为难。但此时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晋南北朝不一样了,无论咋打 中原的统一趋势一直很清晰明朗。这这就是历史的趋势。南方和周围的十国不用搭理,五代是没腾出手,一旦完成内部整合,收拾十国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日后发展也看出没啥折腾的。
但这后晋当儿皇帝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反正诸将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点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后,石重贵当皇帝后不想这么憋屈,那就不纳贡不称儿皇帝了,契丹当然不愿意。契丹和后晋944年、945年、947年先后三次交战;最后一次时后晋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贵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间公元974年死在北方。这一幕看似相识否!简直就是靖康耻的预演。契丹人感觉不错,不走了,改国号辽,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国号为辽的。感觉这和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国王在法国的凡尔赛宣布称帝建立德国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觉当时的节度使们咋这么无耻啊,卖国贼咋这么多。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夷夏之防是后世才有的。我们的现在的很多正统的看法很多来自明朝。举例简单的说,在宋以前,史书均是以北朝为正朔,魏晋南北朝是以魏晋为正统的,但到明朝以后就改为以蜀汉为正统,这不见得是三国演义的问题,是明朝人以后有蒙元的问题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个后梁是朱温建立的;剩下四个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却均是李克用的后代和部速属建立的,李克用却不是汉人,是沙陀人。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骂石敬瑭汉奸是不对的。从这些情况看,当时北方从五胡乱华以后,一直是胡汉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节度使领兵打仗的。安史之乱是安史是胡人,但对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河北六镇也多有胡将,当时人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这些长居此处的胡人不同,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最大问题不仅仅光是马的问题,而是游牧民族轻后勤或是说没有后勤。这种特点是生产方式形成的,这种方式下,游牧民族可以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等。蒙古对付中东欧洲国家时,就是这类战术,欧洲国家习惯于小范围平推的阵地战,这种几百公里迂回作战真是没见过的。
回到契丹这里就产生问题了,已经在汴梁建立辽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马。收赋税,设百官等等制度开始建国呗,契丹打下汴梁后,当时人五代的百姓也见多了,就当又一次改朝换代。
最多兵士再抢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这样的。但契丹还是太落后了,居然不会这些。前面说了游牧民族是没有后勤放的,那么他们后勤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这不到汴梁后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抢劫为生,这个问题和靖康耻时金面对的问题一样,不会统治。可契丹时周围可还有一群节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刘知远赶出了中原。
说了这些前因后果,就可以看出赵匡胤的政治视野明显不一样。这以后为了防止出现节度使割据,收天下之兵于开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后结果。但为了防止出现消权过程再次出现消权不成反被害的结果,杯酒释兵权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这事也得趁着赵匡胤威望最大时,并且趁活着的时赶快做,否则一旦出现小皇帝或年轻皇帝继位,事情就会有变。五代写了那么多所谓荒淫无耻的皇帝,这之中虽有皇帝自己本身的问题,但也不免又有办事不成反被害后抹黑的。而从陈桥兵变成了五代最后一次的兵变的结果看,七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千年的政治制度。从此再也无藩镇节度使之类的长时间割据,清初削藩也是这一事情的影响结果。
从五代的混战和魏晋的五胡乱华看,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是非常对的,明初胡人大规模改汉姓也是非常对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视、对抗放在日常生活里。杀戮不解决问题,虽能解决产生问题的人,但问题依然是在那里的。我们不希望平时好好的邻居 ,会突然来杀戮,就像现在一些地区冲突那样。我们的祖先是在一步步试错中走来的,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训,不要以腐儒简单的好人坏人看待问题,要看清古人努力、奋斗以及无奈。汉字武的意思就是止戈,这就我们的智慧。我们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这里。陈桥兵变以及此后的影响就在这里。
有些事知道即可!中国必须讲民族团结!不会学苏联的。孙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只能革命时用,民国时就必须换成袁大头五族共和,这是非常有必要政治手段,非常及时和高明。宋辽宋金宋蒙应该按照中国的南北朝的形态讲。不要过分渲染靖康耻和崖山之后。隋灭陈时咋不悲伤,隋可是胡汉杂之,将领也多胡人!
kenqy2541
首先感谢尔朱少帅师友的邀请!然后向平台提点意见:我中午下班时,接到的问题是“唐节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时间速写数节若干字,几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脱稿配图发布时,发现题目变成了“五代十国之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读起来文字总是不顺,有隔离,只好做修改和补充。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若干次考试答题,应知道紧扣题面的重要性。好了,我还是回答问题吧。
一,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分别是:
五代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二,从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节度使及其部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藩镇割据”。那是什么导致的“藩镇割据”呢?不用说,就是改变唐王朝命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再进一步,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诸如唐玄宗老年昏瞆,李林甫嫉贤误国,杨国忠弄权逼反,安禄山狼子野心膨胀,以及垂涎杨贵妃姐妹美色等等,这些当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观、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层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后世提及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二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政策导向。
三,先说社会结构。皇帝之下依次为:封爵贵族(宗族及功臣元勋),门第贵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贵族(寒门士大夫),庶民(农工商吏),贱民(乐工、客民、杂户等)。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崇门第贵族,就连皇帝大臣也要让他们几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门第联姻为荣,寒门士子高中进士,如果能娶世家贵族的女子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跨进了精英俱乐部。进入世家贵族行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贵族自然有贵族的生活方式,吟诗作赋,填词谱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则,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负作用,即尚文轻武之风渐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长安为主的几个大都市里风流潇洒,享受生活,无人自愿去边地过苦寒的军旅生涯;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初打江山团队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孙们,都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也无人愿意投军。随着最后一位开国名将李勣的谢世,大唐军队的汉人将领基本乏人,仅有的几个,如大败吐蕃,收复河湟的华州人,当世名将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几欲斩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过一命,结果是于罢官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他多次上书朝庭指安禄山日后必反)。各镇将领多数由胡人降将及其后代充任,中下级军官也多是少数民族移民,兵士则多为苦寒地区的边民和中原地区未读过书,且家境贫困的流氓无产者。例如,安史乱起,反叛者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数民族。极言之,将自己的身家与社稷之安危托负于外人,企图以爵位官职和天子之恩怀柔感化,无异于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饲狼,以换去头颅和心脏的暂时安全。反过来说,当时除了一个郭子仪,朝庭也再没有什么汉人名将可用,而郭子仪除了自己几万人外,虽身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指挥不了其他各镇人马。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优越,贪图享乐,忘记创业之苦,缺乏忧患意识的代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
(四)A:再说募兵制。有必要解释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军民合一,募兵,职业军人。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兵将分离,募兵,兵将隶属。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④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边,将为前程,兵为吃粮,无家庭后顾之忧,以军营为家,虽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战斗力惊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军队裁减,府兵转业安置,主要军力需布置于边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便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从中央政府委派,随时对调或重回朝庭任职,权利只限于本州军队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军队员额及军官的考核晋升也由兵部负责。及至玄宗当政后期,内乱外患复起,各州兵马不够用,朝庭又没有预备役,只好在原有的总督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数量激增,供给便跟不上,于是又放权叫自行收税,自行擢拔军官,节度使与辖区行政长官(刺史)时起磨擦,为了集中权力,便于发挥战力,遂将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除军权外,辖区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刺史以下行政官员都有任免之权)集于一身,当时人称之为“藩镇”,意为国家的屏藩和重镇,结果却弄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又因为朝庭无将可派,只能在军队副将中提拔,弄到后来,干脆兼任,如“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一身而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司令官,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
C:藩镇手下的牙将,多数是其子侄或当地豪强的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为了壮大势力,培植死党,节度使将后者收为义子。这些人吃谁家饭,跟谁转,只知有义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乱”后期,皇帝大臣贵族们急于还都享福,继续享受贵族生活,没有下功夫将这些安史之乱的余党斩草除根,只是让他们名义上承认朝庭就凑合了,大家各行其事,于是连原先忠于朝庭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最后是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见,因为他手里有兵。
D:到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晔时,朝庭几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镇肆意攻打长安,囚禁皇帝外,连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头子韩全海,张彦弘深恨宰相崔胤进谏李晔撤换他们左右禁卫军司令官职务的建议,勾结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发现自己的危机,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称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汉末何进请董卓一幕重现)。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务,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的军阀。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劫持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两年,救出李晔,重返长安,先是对宦官作彻底屠杀,后屠杀皇室宗亲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毁长安宫殿和民房,挟持李哗到洛阳,几月后刺杀李晔,命其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禅让,在大梁(开封)建立后梁帝国。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各地“藩镇”纷纷如法炮制,自行称帝称王,开启了五代十一国相互攻伐,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的黑暗时代,这是由军阀的本性(抢地盘)所决定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以为是以上所述,当然只是个人浅见。
水兮浅浅2013
在我们高中时期,政治课本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咱们回过头看历史的时候,如果将这句话放进去做一番比对的话,就一下子能够明朗许多。
挑个比较乱的时期——五代十国。
咱们平时看五代十国,乍一看,好家伙,五个朝代走马灯似的轮番登台,周边还有好几个小政权此起彼伏地打酱油,让谁看着都闹心。
那么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离乱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用咱们上面的话一卡对,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出现了问题。
那么,晚唐这个时期的经济,到底怎么了呢?
南方的崛起自打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经营南方,在海运、农桑的大力发展之下,南方经济,一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后来,随着晋室东渡,衣冠南下,离乱的北方,使得北面的民众不断向南迁徙,而南方则成为了那段乱世之下,一块相对平稳的宁土。
在东吴、晋室、南朝的相继经营之下,凭借着自身气候优势的南方经济,开始成为了后面的大统一王朝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而此时的北方,频繁的战乱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
河北、河东游牧、农耕的混合化,降低了耕种的比重;
而关中昔日沃野千里的土地,也随着千余年来,驻足在此的王朝百姓们不断地耕种,变得日益贫瘠。
北方农耕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王朝的霸业,南方的输血,则成为了一条日夜不能断绝的生命线。
而自打隋朝开始,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了在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之间来回摇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注定了王朝立足北方的重要。
王朝的顾虑经济重心的南移,却使得钱粮赋税成为了王朝之中,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就曾选择了一步到位的方法,带领朝臣们前往江都,他的做法很大胆,但结果却很惨,落得个身死陨灭的下场。
可以说,他的死,给整个唐朝的皇帝们上了一课,即便大家都知道,南面比关中好,南面适合,但谁都不敢踏出向南的一步。
顶多跑到东面的洛阳,意思意思。
关中土地的日渐贫瘠,运河粮道的艰涩不便,使得定都关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鸡肋的事情。
如果古代也有钉子户的话,恐怕唐朝是最牛的钉子户了,拿一个王朝的国运来固守关中,最终却不得不愿赌服输。
唐朝的崩析,五代十国的离乱,从根本上讲是经济南移所造成的种种不利,最终引发的分崩动荡。
晚唐的危机当一个王朝的存续,离不开那一条蜿蜒的漕运之时,保不定哪一天,就有人给他掐断了。
而这个人就是黄巢。
在盛世,通过漕运的政策完善,修浚河道来保障生命线的畅通,多少可以遮盖一下弊端,然而在农民起义的暴击之下。
遮羞布立即被撕开。
在黄巢南北游击的战斗方式之下,南方各藩镇最终脱离朝廷的管束,形成了一个个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的个体政权。
南方的崩析,小规模地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重合,而北方,在失去了南方的输血之后,使得短时期内,每一个立足中原的王朝,都很难聚合出统一天下的实力。
五代十国的分裂自此形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北方政权的需求,也最终决定了统一势不可挡。
因此,在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积累之后,北宋随后拉开了统一的序幕。
而北宋的定都汴梁,便是皇权从根本上承认了经济南移的现实,选择了妥协。
Jason Lee
五代十国的形成,起于唐末乱世,主要是由于三大原因:
首先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从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拥兵一方,根本不受唐朝廷控制,节度使死了也不受代,而是自己指定继承人,其实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军政民政都是自己说了算,也就仅仅是打着唐王朝的旗号而已。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除了唐宪宗时有过短时期的强势中央政权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外,基本是愈演愈烈,最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雏形。
第二个原因就是宦官专权。唐末的宦官当政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几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发生了很多刀光剑影的争权血案,最严重的就是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了,由于皇帝诛杀宦官的计划走漏风声,参与的大臣被宦官清洗,杀了几百个大臣,朝廷为之一空,文宗也彻底失去了对宦官的控制。唐末仇士良、杨复光、田令孜等宦官先后把持朝政。这种内耗,必然会导致唐中央朝廷的式微。而且有的很多宦官还和节度使暗中勾结,帮他们侦察朝中大臣和皇帝的一言一行,往往今天皇帝和大臣刚说了一句话,过了一两天外地的节度使就知道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爆发当然是因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只得铤而走险。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的唐朝统治,成了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各地藩镇以勤王为名扩大自身实力,互相征伐,扩充自身实力。朱温、李克用、杨行密、王建等豪杰并起。以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为标志,开始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乱世,直到979年北宋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yezi0730
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导致了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众多割据的藩镇国家,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林立。
藩镇在自我发展之后个个都拥有了兵壮势雄的军队,当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的时候,谁也消灭不了谁,就导致了五代十国长达54年的大混乱。
当然这个时间也是有争议,我说的这段时间是从唐朝灭亡后到宋朝建立的时间,还有另一个看法,就是从黄巢起义到宋朝将其他十国真正灭亡算起,在此暂且不提。
可能有很多朋友因为历史书不怎么提的原因,不太了解五代的情况,下面就简单跟大家讲一下,五代十国就是唐朝灭亡之后,出现的众多大大小小的藩镇国家,其中坐落在中原、势力最大的藩镇被称一个朝代,在当时中原是皇位的象征,所以招致了很多人的争夺,中原藩镇每一次更换势力都是一次朝代的更迭,当时总共经历了五次的朝代更迭,所以被称为五代。
五代国家是是当时那片大地上最强大的势力,除此之外,它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藩镇,这些藩镇都是因为唐朝末期因节度使制度而产生的国家,我们将其中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称为十国,十国国家或以五代国家为宗主国进贡,或自立为帝而不受史家的承认,这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之所以一直分裂是因为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有作为、而且国力又强盛的势力,导致大家一直相安无事,无法实行统一大业。
直到最后后周的出现,后周皇帝柴荣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接手了从姑父手上接来的皇位后,将后周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次出征十国都会收获惊人的战绩,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分裂的众多国家被灭了大半,使得国家渐趋统一,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征后意外得病了,从此之后一病不起。
在他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宋代周,接过了柴荣的果实之后,他四处征战最终结束了混乱的五代十国,造就了一统,不过此时的宋朝,已经没有唐朝时候那么大的领土了,因为在中原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王朝,那就是辽朝,因为缺少骑兵,以及缺少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所以宋朝一真奈何不了辽朝,这些暂且先不提。
上面说了很多,但是我们究其根本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制度,在唐朝势衰之后使得很多节度使拥有了除军权之外很重要的民政之权,拥有了完全的自主性,可以培养自己的军队,收取自己的赋税,俨然成了一个小国家,最后发展着,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镇国。
VKCheung
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可以理解为夺取政权离不开军事力量。当然掌握枪杆子的人多了,世道就不可控了。
看看历史上的乱世。汉末黄巾军起义,为了镇压黄巾,导致地方政府掌握了枪杆子,进而就是军阀割据,诸侯争霸。再看唐末黄巢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席卷天下,将大唐折腾得奄奄一息。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门户,互相征伐,进入五代十国乱世。
历史告诉我们,枪杆子必须拿到朝廷中央才安全,凡是地方政府的军事实力超过朝廷,朝廷就可能会被颠覆,就会改朝换代。有实力的地方政府太多的话,就会引起军阀割据、乱世纷争。
五代十国时期,又与中华历史上的其他乱世有点不太一样。这个时代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纵横捭阖;这个时代没有三国时期经验的权谋与智慧;这个时代没有南北朝时期的荡气回肠和跌宕起伏。
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无尽的阴谋与背叛;这个时代的印象,就是不绝的杀戮与混乱。 大唐王朝的节度使潘镇制度,曾经将他推向最骄傲的荣耀。但是,大唐也把枪杆子留给了节度使的军阀们。
安史之乱跟五代十国之乱,其实都是这一个原因。地方的枪杆子比朝廷的枪杆子又大又硬;而且朝廷自己的枪杆子,还被官宦和权臣轮流把持,经常不听使唤。
一个个实力派的藩镇节度使,争权力,抢地盘,把乱世人性的欲望和丑恶,无限放大。在这个时代,文明与儒雅被丢弃;在这个时代,只有强权和武力才是被崇尚的。
然而仔细寻觅,透过血腥与混乱,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些许尊敬的对象:
自我毁灭的枭雄——朱温;
走向迷失的王者——李存勖;
壮志未酬的潜龙——柴荣;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与这个时代共鸣他们;他们君临天下;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乱世的走向。
执迷不悟
文|涛说乱世史|
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确实是“节度使制度”。即中晚唐出现的节度使权力太大,同时掌握军、政、财权,成了不可一世的地方王国。如果有怀疑,可以参看“涛说乱世史”率先制作的【25史正史词云】。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25史正史词云】——五代十国篇,基于旧五代史▲ )
(旧五代史的词频统计明细▲)
五代十国词云解读:
1、出现前二位正是“节度”、”节度使””。尤其“节度”的频次,出现700多次,等于3、4、5名的总和。
其实,《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的词云频率,节度出现的也是第一,这充分说明,节度使制度,充分地影响了唐朝、五代十国的历史。
2、第三名、第四名是“都指挥史”和“检校”。
“都”意为主要,都指挥使,多指五代军队军司的首长(侍卫司+后期的殿前司),这充分说明了五代十国战争频繁,军事占绝对主角。
检校,是指一种“荣誉职位”、“虚职”。如“检校太师”。五代十国军阀乱战,改朝频繁,前朝的官员不杀,留下来给一些虚职和荣誉性职位;另外武人当政,会被加检校,体现尊贵。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3、世宗、太祖、明宗。世宗专指周世宗柴荣(郭荣),五代第一明君。明宗指“粗为小康”的唐明宗。太祖就很多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梁太祖朱温。
4、“元年”。五代改朝太过频繁,所以动不动新朝建立,元年出现了200多次……
结论:使用正史词频,可以让结论更加可靠。五代十国之乱最根本的原因,应是节度使制度,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放权平乱之后的节度使制度。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哦】
荤君
五代十国是继承唐朝藩镇的乱事,唐朝皇帝下台,朱梁篡位又不合法。天下不服共击之。晋王李存勖为首,后来打败梁自立皇帝,继承唐的法统。驸马石敬瑭看得天下容易,勾结辽人自立为晋。由于分赃不均辽又灭了晋后,退回北方。刘知远看机会来了改国号为汉,不过两年死了。国家又归了部将郭威,又变成了周。
一系列事只发生在短短的五十年。中间又夹杂着十多个小国。理不清头绪自然乱。和他相似的乱世只有民国了。
等待幸福的格桑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国几乎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皇权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五代十国这么乱有它自己内在的原因。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残的戏码屡见不鲜。皇权斗争激烈,这主要在五代十国时期盛行养子。本来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避免孩子之间争夺财富发生的各种混乱斗争。一但人际关系混乱,利欲熏心的人们就很容易受到权力的诱惑,之后爆发出各种夺权的戏码。这种夺权特别是发生在皇家,上层阶级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遭殃的只能是百姓。
养子关系这种收养养子的风气盛行于唐代末年。太监收养养子也可以理解,毕竟有人在膝下承欢是一个终身不会有孩子的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那些军阀妻子小妾生的亲生儿子都已经一堆了,还收养养子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可能这就像南北朝时期服用五石散,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是一种潮流。五代共有"百余平民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皇帝承继大统"。
这主要由于在唐朝末年,割据势力隐隐有超过中央集权之势,”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慢慢变成了各路军阀的共识。各路军阀诸侯纷纷通过收养养子的方式拉拢人才,扩张势力。
军阀豪强纷纷通过收养义子招纳笼络人才、扩张割据势力。后唐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消灭后梁,李克用能征善战的义子们功不可没。与其说他们收的是义子,不如说养子们和假父亲为了互利互惠削弱了军阀政权的中央权威。义子叛乱是五代战乱频仍、王朝短命、纲常沦丧的重要原因。
emmwr
我认为五代十国之乱和之前的数次战乱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
遍观中华大地的战乱,从前到后有商灭夏,周灭商及后续,春秋战国,秦末,新朝末期战乱,东汉末期战争,南北朝战乱,隋朝兼并战争,隋末战争,五代十国,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元末战争,明清战争,明末农民起义,民国战乱,抗日战争等。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中原王朝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外来殖民者的战争外,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战争都属于内乱。而内乱的诱发因素,又多是农民起义。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的赤眉军、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末的瓦岗寨、唐末的黄巾起义、元末的红巾军、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而最后的胜利者除了刘邦和朱元璋,又往往是旧官僚,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乱”。百度给的解释是“没有秩序”。比如说,乱世就是政权的秩序混乱,各个地区互相征伐;乱伦就是不符合伦理的要求,这里的伦理就是人跟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说,战乱就是社会不安定,各处征伐不断,没有合理的社会秩序。
那么,怎么样叫做有秩序,叫做太平呢?
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就正式进入中央集权制。皇帝是一个帝国一个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官僚则是皇帝的代理人,辅佐皇帝代天牧民,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某个统治者通过宫廷政变、军事政变或者战争取代之前的统治者,然后通过祭天和登基仪式,可能还有大臣和百姓的劝进,诸如此类,最终他便称帝。而这之后他似乎就拥有了无上权威,就掌握了“爵禄废置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皇帝就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吗,他难道就不是肉体凡胎吗,他又凭什么统治几千万的臣民呢?
法国的孟德斯鸠将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那么我们来看看一个皇帝,理论上他的权力有哪些?首先他拥有人事任免权,即他让谁当官谁就能当官;其次他拥有司法权和立法权,即言出法随,圣旨即法律,君王说一不二;然后他拥有财政权,即规定臣民纳多少税的权力;然后他还有命令军队的权力等等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皇帝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唯一的主人,完全支配这个政权的一切事物。而其他的大臣、皇子、外戚、功臣、平民百姓,都只是皇帝的臣民,皇帝的仆人。皇帝拥有一切的权力,他把权力让渡给大臣,于是大臣也就有了权力。这也就是“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在这样的一个政权体系下,只有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皇子、宗室、外戚、大臣都是依附于皇帝而存在的。在这样的体制下,任何可能威胁到皇帝权力的事物都是不被允许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子总是难得善终,权臣要么死要么造反的原因。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制下,地方的权力是被压制的。各个地方的赋税上缴到中央,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派遣军队驻守各地,藩王、太监镇守各地。而皇帝又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各个地区的读书人纳入统治体系中,从而帮助皇帝统治各个地区。
当政治清明或者皇帝不昏聩的时候,或者中央政府有人有钱有军队的时候,中央集权的帝国体系是能够维系下去的。但是,当这套体系被打破,比如遭遇天灾人祸,民众缺衣少粮被迫起兵造反,或者外来入侵,或者军人起兵造反,或者大臣篡位的时候,皇帝的权力就不再稳固,中央集权也就遭到了破坏。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给大家谈谈皇帝为什么拥有权力的问题。我认为皇帝的权力最开始来源于他的家族建立了一套秩序,建立了尊卑秩序,建立了军队、财政体系、官员任免规则。而之后的帝王,他的权力则是来自于自己的血脉以及臣民的认可、大臣和宗室的拥护。而这一种大臣的拥护,看似坚强,其实是水中月镜中花,并不牢靠并不现实的。一旦大臣不再认可,皇帝也就岌岌可危了。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五代十国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朝亡于907年,被它的大臣梁王朱全忠灭亡的。多么讽刺,名字里带着忠诚的大臣覆灭了王朝。但是,这时候的皇帝其实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唐朝只是在907年伴随它最后帝王的死去而死去的,它的衰亡是一件又一件事情叠加产生的结果。
唐朝由盛转衰是因为安史之乱(755-763),但它的覆亡却是因为黄巢之乱(878-884),为什么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伤筋动骨的战乱后却可以续命一百多年,而当唐朝经历了黄巢之乱后,却没有再活多少年就覆灭了呢?
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称帝。在经过了8年的战争后,唐朝中央的力量遭到打击,而地方藩镇的力量加强。但是唐朝中央这个时候开始建立了直属于中央的神策军,保持了唐朝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强势地位。与此同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南移,唐王朝对江南地区赋税的依赖性增强。中央政权有军队,有财力,有合法性,这个时期唐王朝只需要处理好削藩的问题。
而在地方上,则有卢龙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这三大藩镇,以及一系列为了遏制这三大藩镇新设立的藩镇,以及一系列抵抗突厥、吐蕃的藩镇。通过一系列的制衡手段和削藩手段,唐朝中央政权和地方藩镇保持着平衡。
在漫长的削藩过程中,藩镇和中央政权反复拉锯,一点一点的消耗唐朝的实力。太监执掌神策军,废立皇帝;中央牛李党争;地方藩镇互相征伐、联姻层出不穷。
多年的战乱使得民众的负担加剧,直到黄巢起义,各地藩镇趁着平叛的名义,一点点做大,最终形成割据政权,变成世袭制。比如李克用是沙陀人,本来反叛过唐廷,靠着镇压黄巢之乱做大;朱温就更是黄巢部将,后来反叛黄巢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根本谈不上什么忠诚;还有李茂贞,本来是神策军军官,后来被封为凤翔节度使。这些节度使都是在中央权威衰落的过程中靠着平叛、四处征伐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的权威的。
而后来的后梁、后唐也面临着藩镇的问题。后梁的朱友贞想要削藩,把杨师厚的“银枪效节军”废除,结果这支军队投降后唐,后梁灭亡;之后后唐的李存勖想要削藩,魏博的军队就拥立李嗣源。后梁、后唐都存在骄兵悍将的问题。
而后面的后晋,建立和灭亡都是因为契丹的因素,但也有军队希望拥立皇帝而升官发财的原因;后周的郭威是黄袍加身;赵匡胤也是黄袍加身。这一时期,天子已经变成兵强马壮者为之了。
直到宋朝建立,将全国的精锐军队都集中到中央成为禁军,又把全国的赋税通过转运使转运到汴京开封府,还通过广开科举吸纳人才。种种方式使得地方没有了军队和金钱,不再拥有和中央对抗的力量。这样,中央集权的权威才又重新确立起来。
做个总结,五代十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权丧失了权威,不再拥有压制地方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其他实力,从而导致了割据政权的产生;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各个藩镇之间的平衡也被打破。最终,出现某一个或某几个实力强大的藩镇,它们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最后的结局是确立新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产生新的皇族和统治者。
兔小崽的美好生活
1. 五代十国混乱是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有军权,逐渐不听朝庭命令,也就是相当于各大区司令专权,比较有明的“安史之乱”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为死太监可以随便决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样牛B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当于军阀混战,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一国).
2.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所以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代十国农业生产肯定受到影响,粮食不够,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残暴著名的军阀秦宗权为最,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秣,只用车子载着盐腌过的人尸,饿了就割肉烹食.
gameloft
百度百科: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这八个主角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他们八个人先后取得最高权利或者觎最高权利,但是又被后来者杀死或者死的不明不白(都是庸才,水平太洼了,low B二货),最终玩死了西晋王朝,真是优秀的司马家后人,能作会玩,优秀啊!由此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时期(南北朝时期)。罪魁祸首要算晋武帝司马炎了,本来水平还可以,但是后期骄奢淫逸了,堕落,怠惰了,这个锅非司马炎背不可(让傻儿子当皇帝,还给傻儿子整了一个强势的媳妇贾南风)。
司马炎建立晋朝,看到曹魏政权抑制宗室、进而自己有机会取代曹魏,所以为了巩固皇权,立国之初就大肆分封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授予军权,取消地方武装。让宗室子弟出京镇守重要的州郡要害地区,替换掉原来镇守的武将(慢慢的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自认为这样,可以让司马家千秋万代一统江山。谁知道司马炎挂了以后,他的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后,没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大权旁落外祖父杨骏之手。
晋武帝的老丈儿杨骏(司马炎大媳妇杨皇后的老爹)与晋惠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大媳妇贾南风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发生激烈冲突,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动禁军围杀了杨骏,废了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不久后,贾南风矫诏先让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不久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司马家的戏台搭建完毕,司马家的后人开始轮流登台表演(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为大家奉献一场“八王之乱”的好戏。
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数十万联军攻洛阳,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司马乂与司马颙里应外合杀掉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合伙打洛阳。数十万人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Apple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 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 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 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 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 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 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 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 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 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 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 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 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 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 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 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 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 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 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 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 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 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 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 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 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 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 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 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 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 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
无忌-Sajia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
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
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第一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
杨骏乃当时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
四月,杨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没有对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贾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他的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而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第二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贾南风掌权八年,社会比较平静。但她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但因张华劝阻,一直争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孙秀害怕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贤人,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一党道德低下,缺乏治国能力,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并无建树,因此司马伦称帝,人心不稳,随即引发了三王起义。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数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兴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派奋武将军石超率5万军队拒战,在荡阴击败司马越,并俘虏了晋惠帝。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杀死司马繇。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司马越败后,其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于是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腾。司马腾与王浚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派遣新选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马腾等人,被羯朱打败。
失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甚是恐慌,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羯朱的军队一路追赶司马颖等人到朝歌,不及而还。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司马颙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
司马颙又让晋惠帝下诏,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欲从之,但张方不同意。张方作出建议称其本身还拥有士兵十余万众,可以亲自送晋惠帝回洛阳宫中,以堵司马越之口。然后让司马颖回邺城掌权,司马颙可留守关中,而后张方出兵北伐博陵。这样一来,局势就比较稳定,天下再也没有帮助司马越者。司马颙不赞同张方的建议,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遣司马颖率领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
司马越亲自率领3万士兵,西进到了萧县。刘乔派遣其儿子刘祐抗拒司马越,司马越军战败。这时范阳王司马虓派遣督护田徽以八百骑兵帮助司马越,在谯与刘祐相遇,一战之下,刘祐众溃,司马越进屯阳武。
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非常恐慌,于是命令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夜里暗杀张方,然后派人把张方的头颅送到司马越军中,认为这可以平息祸乱。而后司马颙又后悔,怪罪郅辅杀张方,又杀了郅辅。然后派遣刁默守潼关。张方的死对司马颙更是不利,例如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河,其司马刘琨把张方头颅给荥阳守将吕朗看,吕朗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又击破石超,攻占许昌,在萧县又大败刘乔,刘乔逃奔南阳。
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大为恐惧。又派遣马瞻、郭传等在霸水抗拒司马越军,马瞻军又战败,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
而在河桥的司马颖军方面,支持司马越的安北将军王浚派遣督护刘根,率领三百骑兵至河上。王阐出战,被刘根所杀。司马颖要固守,范阳王司马虓就派出鲜卑的骑兵与平昌公司马模等袭河桥,楼褒军西逃,追兵一直追到新安,沿途死亡惨重。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晋惠帝又下令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搜捕司马颖。于是司马颖抛弃母亲及妻子,单独与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及中都王司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将及士兵数百人,欲逃到邺城故将公师籓那里。到达顿丘县后,为太守冯嵩所抓获,并送到邺城交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只将司马颖父子囚禁,并不忍心将其加害。
一个多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暴毙。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想到司马颖在邺城素有威望,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就秘不发丧,且令人装扮台使,矫诏赐死司马颖。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死,时年二十八。他的两位儿子也被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结果: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Thelmar
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西晋之前,中原汉族政权相对于周边夷狄来说,相当强大,无论是匈奴、羌、鲜卑、乌桓等都只能是边患,无法深入中原内地。即使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匈奴也只是在遍地骚扰而已。
因为中原政权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在组织动员能力上都远超周边的夷狄。
照此发展下去,秦汉、魏晋等虽然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但都是汉族人掌权,只是中原汉族的内部事务,汉文明也一直持续发展。
但几乎阻断了汉文明发展,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就是五胡乱华。
而追溯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是因为西晋诸王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自惠帝即位开始,先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
至光熙元年(306年),八王之中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他毒死惠帝,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
虽然八王之乱结束,但由他们引发的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人口流离失所,土地大面积荒芜,西晋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危机重重,西晋离灭亡不远了。
八王之乱期间,南匈奴和氐族已经分别建立了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五胡乱华的朔风血腥的羯鼓开始敲响!
其他的羯、鲜卑、羌等族的各个部族纷纷效仿,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后来陆续建立割据政权,最终进入中原。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兵俘虏。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兵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匈奴建立的“汉”(前赵)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但不久也陷入了内乱之中,整个中原开始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而后,五胡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次年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内政被世族控制,不敢北伐收复失地
可以说,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汉族和五胡在混战,五胡之间互相混战,东晋、宋齐梁陈和北方胡汉政权互相混战,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可谓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历史。
直到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蝴蝶小菲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灭亡。八王之乱对西晋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ouba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玻璃·女人心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
先回顾一波:
话说三国归晋以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青史留名”的白痴,这样的白痴当然治理不好国家,也没用什么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权臣与王室便开始了权力的争斗。晋武帝司马炎,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凭他守不住司马氏的江山,所以在临死前下诏由司马衷外祖父, 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司马炎原先的设想是一个外戚,一个皇族,这两个人肯定互不对付,只要他们一直在斗,那个傻儿子的江山就会平衡稳固。这是设想确实看起来还可以,可是司马炎一死,具体谁掌权,就由不得他了。
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篡改了遗诏,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从此杨氏外戚大权独揽,主政朝廷。杨骏独揽朝政,除了傻皇帝稀里糊涂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还有其他司马家的宗亲又怎么能忍,于是皇后贾氏开始联合宗亲对付杨骏。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贾后密诏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让汝南王司马亮入京辅政。结果司马亮来了后跟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皇帝登基短短数月,他的皇后就先后杀了一位大臣和两位宗亲,把司马家的权力夺了过去,掌权九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贾后又逼杀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司马遹。
这一杀,仿佛让人看到了400多年后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影子,然而贾后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司马家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借口就来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 起兵杀死了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他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为王的宗亲全部立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司马家将有一堆反骨出场,可能引起阅读混乱: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不久, 先是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伦。后来齐王司马囧入洛阳,镇压了战乱,入主中央。结果司马囧得志之后,骄奢擅权,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司马囧,然后司马颖、司马颙又起兵攻打司马乂, 最后杀死司马乂的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然后司马越“奉帝北征”讨伐伐司马颖,最后打输了逃回了东海国,“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下面说一下影响:
“八王之乱”光说一下都觉得乱,更何况这在当时还是一场场血淋淋战争,也不知祸及了多少人。光是讨伐司马伦那一战就“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晋记五.惠帝永宁元)这场动乱的伤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说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争权而发生的“八王之乱”还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动乱。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由于各种实力参与角逐,战争进一 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阵线分明,冤冤相报,屠杀无己时。
在全国动乱的十年中, 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动摇, 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之风盛行, 士族醉生梦死,奢靡成风;统治集团内部王纪纲常败坏,世家大族各为门户私计,方镇诸王各怀异心,培植个人势力;内部的动乱与汉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诸胡族虎视中原,流民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汉族无力抵御,失去了汉族的威慑,异族各自建立政权,中国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总结一下就是,八王之乱以一种动乱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价加快了中国朝代更迭的进程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simonsays
八王之乱因为持续时间长,给汉民族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最为重要的后果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在北方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而战乱之后,剩下的汉族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cuteyan6
八王之乱的影响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被杀害者众多,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虽然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记载同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结局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历史对八王之乱的评价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 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 今日之甚者也。——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