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挺喜欢四大名捕的小说的,可惜影视作品拍不出人物特点,特别是当无情是女人时就已经失败了,抗日神剧导演可以尝试下。。。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四大家
xiaoshikun
没有没落,只是现在没有与金庸和古龙他们能够抗衡的作品,他们的武侠小说带有时代背景,如今的武侠小说也要古典和现代相结合和融合。创造的人要有古典气息。最喜欢傻蛋,虚竹,王姑娘,令狐冲,杨过,张无忌,赵敏,小昭,风清扬,不三不四,叮叮当当,阿碧任盈盈。
好想养只喵啊
1.武侠没落了嘛?
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但更准确的说,是五六七八十年代那会,政治上的严禁使得文艺作品创作受限,而武侠小说无疑是个不会触礁的领域,这样以下几个因素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环境的适宜,大师的辈出,佳作的面世,读者的推崇和热爱。
而如今是个不同的环境。随着网络的兴起,快餐文学成为主流,文字网站的营销,网络小说呈现多元化发展,玄幻,悬疑,校园,言情,都市等题材兴起,而武侠,因为不能推陈出新,走模仿的路子,自然激不起读者的兴趣。
2.武侠小说与门派,以及游戏
一般认为,新派武侠起于梁羽生,梁羽生的第一步小说《龙虎斗京华》的起源在于,1954年香港发生的白鹤派和太极门的决斗。现实的武功,在小说家的妙笔生花之下,变得神秘而生动,又进一步带动了现实功夫门派的兴起,如太极便有多个分支,什么王占军,什么雷雷,什么马保国,都把自己当成了武林高手,广为收徒。
但随着这些“功夫大师”在现实中被搏击打的抬不起头来,人们便更加清醒了,再加上功夫电影的衰落,社会大众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更偏向喜剧,求哈哈一乐,而武侠小说非死忠不看。
同时,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其中包含学艺、夺宝、升级、异兽等多种吸引人的因素,更受人们追捧。打游戏可以身临其境,如同自己去走出一条路,比看枯燥的武侠小说自然有意思多了。
3.最喜欢的武侠小说人物?
有两个,杨过(神雕侠侣)和阿飞(多情剑客无情剑)。
原因:是小说中塑造的成功的角色,不是高大上、无缺陷、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而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活生生的人。
圈圈
谢邀!近些年武侠小说确实有点青黄不接,没有经典作品面世,影视作品也很少有那些令人血脉偾张大呼过瘾的武侠剧出现,倒是被宫斗剧和一些油头粉面的伪娘所霸屏,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金庸先生、古龙先生的经典作品还有大量的粉丝,我们还能在一起讨论和争论武侠小说,在讨论争论中学习、在学习中争论,大家武侠热情不断提高,武侠情结也在加深,并不断有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
在当代以金庸先生和古龙先生为代表的两大武侠体现中,我个人喜欢金庸先生的风格。在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中,我又最喜欢《天龙八部》,在《天龙八部》三大主角里,我最欣赏的就是萧峰。萧峰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有情有义、豪气干云、做事果断、快意恩仇,他还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仁慈和担当,为了宋辽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的和平而献身,这放在当今世界是会拿诺贝尔和平奖的。
mini可可菌
武侠不会没落!每一个男人可能从小都有一个武侠梦,幻想着有一天会在亲人、朋友将要受到伤害时,自己从天而降,用绝世神功力挽狂澜,谱写一段霸气磅礴的英雄史。当然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是在武侠小说中了解到武侠世界的,那个地方我们称为“江湖”!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武侠人物,个人看过的武侠小说中比较喜欢的人物有以下几个。
一、郭靖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小说中杨过称赞郭靖的话。郭靖只不过是一介草民,但是他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靠一己之力号召天下义士一起抵抗外族入侵,无论是《射雕英雄传》,还是《神雕侠侣》,郭靖一直都是将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侠者之名当之无愧!
二、令狐冲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性格放荡不羁,行事不拘一格,对正邪的之分有自己的见解。对那些行事残忍狠毒却号称名门正派的人,令狐冲不耻与之为伍,对行事怪异却重情重义的魔道中人惺惺相惜,大丈夫行走天下,秉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率性而为,才能真正笑傲江湖!
三、乔峰
《天龙八部》中中原武林有两大年轻高手,“南慕容,北乔峰”,威震江湖,只可以“南慕容”醉心“复国”大业,最终落得疯癫下场,但“北乔峰”却是名副其实,义薄云天,身为丐帮帮主之时,帮中兄弟被困西夏,乔峰一人独闯敌营迎救,以一人之力力王狂澜,豪气干云,是多么的壮哉!为救阿朱,一人独闯聚贤庄,力战群雄,男子汉大丈夫当如是也!
redchan
当今英雄、壮士、好汉都有,想要出现像张三丰、董海川、杨露禅、李洛能、车永宏、郭云深、杜心武、孙禄堂、王芗斋、李瑞东(鼻子李)、尚云祥等等内外家拳法宗师级别的人物,那可以用绝种来形容。像武侠小说中的历史真实人物我都爱看。为什么?因为我也是个功夫迷和崇拜者。
ZingChou
作为95后 除了电视剧 基本没看过实体书 现在虽然还有武侠梦,但是除了老一辈的人,没有人能写出那种感觉了吧!!
咩咩pinky
每个男人从小都有一个宝马香车美女,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梦!只要还有梦,武侠就不会没落!
Cheer1013
武侠小说是否没落从每年不断重播和翻拍的古龙剧和金庸剧就能看出来,如果没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之趋之若鹜呢。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章题材充斥着整个生活圈,可是大部分作者都会避开武侠这一题材,毕竟已经有两位大家做出来难以超越的成绩,现在的作者无论写的如何,都会被比较一番。而且武侠小说需要更为深厚的文化功底,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沉淀了。
在武侠小说的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李莫愁,感觉只有他才是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她的爱情不完美,有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被渣男骗过的小女孩,但是她用一生情真意切的爱过,轰轰烈烈的恨过,最后潇潇洒洒的死去。武侠小说里宣扬的侠义之道,终究离生活很远,可是李莫愁在火海里留下的那抹决然的身影,才是对现实最大的拷问,当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留下的伤口真的只能等着它自动愈合吗?
aninggo
武侠从来都不会没落。
武侠,不仅仅是江湖上的打打杀杀而已。
自由,胸怀天下,为正义奉献……这些品质才是武侠的精髓。
笔者今年已到而立之年,看武侠小说已经二十有余,武侠的精义已经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还珠楼主的武侠开山立派,到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龙的新派武侠,小段,步非烟的江湖,武侠不到不会没落,反而蓬勃发展。
众多的武侠作品,数不尽的武侠作者,笔者独爱古龙。
浪子情怀,对自由的追逐,总是让我欲罢不能。
古龙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陆小凤,李寻欢,楚留香......
在众多的古龙人物中,我最爱李寻欢。
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小李探花,在古龙笔下被神话的男子。
古龙把所有人间美好的品质悉数给了李寻欢。
对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大哥,甘愿舍弃了心爱的表妹。
世人都说李寻欢对于爱情懦弱,我却看到了小李探花的伟大。
在友情于爱情之间,李寻欢选择了友情。
故意沉沦,让林诗音对自己失望,他的内心何尝没有煎熬?
李寻欢人格的最伟大在于仁慈与博爱。
从不滥杀无辜。
李寻欢的飞刀在江湖上被称赞“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但是在他的刀下,从不死不该死之人。
徒弟叶开,背负血海深仇。
李寻欢教会叶开的,不仅仅是飞刀的技巧,更多的是胸怀与仁慈。
叶开得益于李寻欢的教导,没有变成一个报仇的杀戮机器。
在报仇的路上,叶开选择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方式——宽容。
有人说,李寻欢是古龙自身的写照。
出身并不好的古龙,在社会上也曾经受尽了冷落与白眼。
但是他微信里对这个世界失望,任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李寻欢,在古龙的笔下替他实现了很多啊能实现的愿望。
读李寻欢二十余年,没有哪一次不感动我的,
惟愿,这世上,人人都能如小李探花一样伟大,人人都能对生活本身充满热情。
岁月磨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评论界一向有"金古梁温"四大家之说,此四人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恰恰也正是这四人造成了武侠小说的彻底没落。一、"金古梁温"等人已尝试尽了武侠小说的所有套路,再写已无新意,简单重复是小说类型的坟墓。
"金古梁温"四大家的说法未必大家都赞同,也有"金古梁黄"一说,这里的"黄"是指黄易。我认为,"金古梁"三大家就好了,其他人都无法与这三人匹配,不在同一系列,没必要拼凑。
对于"金古梁温",我对他们小说风格的评论是"侠之大者金庸、儒雅守旧梁羽生、偏锋怪异古龙、画龙不成温瑞安”。关于此,有必要另作详细论述。如果这评价成立,就作为他们的江湖名号吧,古粉温粉们请自便,欢迎讨论,但请客观地摆事实讲道理。
1963年,完成了对金庸简单模仿之后,古龙终于意识到要"求新求变",这一新一变,造就了"风格怪异、主角个个似有童年阴影"的古龙,也抄了武侠小说的后路。1972年金庸之所以封笔,是老先生意识到《鹿鼎记》"无侠"之后已无法突破自己,无论是人物设定、情节主线还是武侠小说特有的套路,都尽了,再写就是重复自己,是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可惜,梁羽生不是这么想,两三部代表作之外,生生将自己作品变成了比老干体还好一点的旧体诗展览馆与网红旅游地图,要命的是重重复复、反来复去就那点事,很早就江郎才尽,表面上构建了几个武学世家的传承世系,实际上已是"自毁毁他",没看下去的必要。古龙则在新、变当中又只好一边喝花酒一边拼命重复自己或有人代笔,直到《圆月弯刀》《三少爷的剑》的阴气更重。
温瑞安则认为古龙好学,且都是写诗歌出身,但也想求新求变,这一变不要紧,烂尾工程与各种随意张口就来下笔就写,似乎与武侠小说有着天生的不可调和茅盾,大有不将武侠小说未来所有的路堵死誓不罢休的架势与气魄。所以,我说他是"画龙不成",没说他是画虎不成,并无不敬。
好了,1985年之后,古龙长眠,金、梁早就离开江湖,只是江湖还流传着他们的传说,如此而已。
二、金古梁三大家及温瑞安之外,其他武侠小说作家的不争气,使武侠小说史上出现了金庸独木难支的凄清局面。金庸于2018年去世前说了一句属于他的名言"人生就是大闹一场,之后离去"。他是够热闹的了,据说中国首富马云也自称为《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独角兽阿里系里的高管如不取一个金庸小说的名字,都不好意思说是马云的小伙伴。但是,金庸小说早就超越了武侠小说,可惜,金庸不是摩西,无法将武侠世界里的其他小伙伴劈海开路、"出埃及",全体小伙伴还是得留在武侠世界里玩。
黄易不信这个邪,结合《西游记》与好莱坞科幻片玩起了一套仙游武侠,似乎也不错,黄迷们经常想办法将黄易挤进四大家里面,老温服不服无从得知,温粉们肯定要上门"朝天一棍"的。
其实,1956年,新派武侠诞生前,还珠楼主等人就是写仙侠的啊,不排除黄易写得更好,但是他的作品我没读完也就忘了,觉得还是欠些火候,不过瘾也不会掩卷沉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喜欢挑灯夜读武侠的时候,看到一评论,说是所有武侠作家都不简单,那时很认同这句。可是如今看来,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柳残阳、陈青云、诸葛青云等人被称血腥派,里面各种残暴,像极了现在的魔兽世界等游戏,更要命的是套路单一至不是复仇就是寻宝,卧龙生、上官鼎、独孤红、萧逸等有些矜持,平淡无奇。旧派武侠作家中,据说还珠楼主对金庸梁羽生影响很大,可是稍找来一看,与旧时的评书体一招一式差不多。
三、当今缺乏武侠小说再往下发展的文化土壤,注定了金古梁成为绝响。本世纪初,新闻报道说,杭州有一女作者笔名叫步非烟的,对着媒体放大招,说一定会写出比金庸还要好的武侠小说,一年后不见任何下文,又10多年过去,这名字也没听说过了,再次说明了武侠小说的无后路。
这响当当的名字倒很有印象,一听就能想起金庸《笑傲江湖》里的曲非烟,也许这名字就有问题,曲非烟一出场就被左冷禅手下弄没了,读者们大都觉得金老爷子残忍,这么可爱聪明的小女孩简直就是黄蓉二世啊!也许,现实生活中,那叫步非烟的女作者改了另一笔名早就成了大作家亦未可知。
二十一世纪开局的这二十年,小说界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九O后00后们只买碎片化、无纸化、去思考化、反侠化的帐。
那些与农耕文化形影相随相伴而生的文化语境、人情世故、家国情怀、安家立命、人生价值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有关的一切,似乎渐行渐远。
代之的是麦当劳、咖啡店、手游,在国门打开这么多年来,外面的文化渗透终于取得丰硕成果,成功地让现在的大多数小青年以为耍酷、个性、自我、不思考才是人生该有的追求,冷兵器时代的一切奥特了,所谓的情怀就是一杯咖啡、情人节时的一束花。审美、价值观、行为习惯、思考能力,大体趋势是产生了文化基因变异。
这种变,与上世纪也曾是小青年的古龙、温瑞安们不同,古、温的变异,是曾接触过泥土芬芳、曾亲自劳作与深入社会底层的变异,是那时还将诗情画意、在水一方视为美景而且还会为此写诗的变异,尽管无金庸的江南世家文化背景熏陶,也无梁羽生曾受过旧时诗文教育,但文化土壤与根基还是很扎实且追求扎实的,这种扎实可以超越年龄超越时代而回归人类自有恒有的内心渴求,而不必非得等到中年过后才后悔自己的审美缺失与过度物化。
这是时代之殇,而不是年龄代沟问题。如说是年龄代沟,李白杜甫王维活到现在也超过一千岁了,比爷爷的爷爷还大很多辈,为什么对于他们的诗作,大家不说有代沟?可见代沟之说不成立。
当然,武侠小说的没落,还与现在还活着的很多正统文学卫道士们的坚决抵制有关,他们忘了唐宋时的神怪小文章及后来的《水浒传》等,就是武侠小说的源头之一,卫道士们以致于固执地以为武侠小说就是一介武夫的打打杀杀,而未真正放下戒心与成见,尝试着好好品味金庸小说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当年,《水浒传》在明末广泛盛行时,也是被卫道士们摒弃的。
卫道士们的成见影响,叠加古龙、温瑞安之后大量盛行的穿越、玄仙小说切合这时代的文化土壤,武侠小说的没落势在必行。未来如何,只能留待时间验证了。但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文化复兴的推进,现在有志气有才气的小青年会越来越多,武侠小说未来会呈现不同于"没落"的局面。
我是@邓箫文解密耕读传家 ,欢迎大家发表评论。
Cyndi_门尐文
六、「新派」武侠之昌盛及没落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
原贴:中国武侠发展史
地中海的等待
曾经金古梁温武侠四大家,影响极大,现在为何武侠小说没落了?
我认为武侠小说并没有没落,经典始终是经典,只不过是未曾被超越,呈现出来就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而已。至于为什么始终未被超越,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原因。
1.新兴环境事物的冲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充满哲理智慧的寓言故事,再经过唐诗宋词元曲,来到明清小说,文化样式的发展并没有停步,到如今,多媒体,网文,微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人们的选择更多了,百花齐放之下,武侠小说相比较以往就显得示弱了。
2.文化底蕴存储的不足。现在的文化写作,是一个大众创作的时代,今日头条现在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写作的门槛相对降低了,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来写写,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钻研不够,而武侠小说创作是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所以金古梁温之后,武侠大家越来越少。
3.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全民造星运动,大家都急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取得成功,文化领域也不例外,网络写作的兴起,平民作家的成功,让大家找到了又一条写作之路,人们的关注点早已不单单聚焦在武侠上了,更多的是玄幻,穿越,都市之类,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武侠写作越来越少。
总之就是,能写武侠的大家文豪相对少了,相比较武侠也算吸引读者的文体多了,所以给人感觉上像是武侠没落了。
紫色风筝
苍穹神剑 (1960年出版)处女作 月异星邪 (1960) 剑气书香 (1960)后半部由墨余生代笔 湘妃剑 (1960) 剑毒梅香 (1960)上官鼎代笔 孤星传 (1960) 失魂引 (1961) 游侠录 (1961) 护花铃 (1962) 彩环曲 (1962) 残金缺玉 (1962) 飘香剑雨(正、续) (1963) 剑玄录 (1963) 剑客行 (1963) 浣花洗剑录 (1964) 情人剑 (1964) 大旗英雄传(铁血大旗门) (1965) 以上为早期作品, 为生计而作, 多为模仿他人, 尚未形成风格。 武林外史 (1965) 名剑风流 (1966)结尾由乔奇代笔 绝代双骄 (1967) 楚留香传奇(铁血传奇) 血海飘香 (1968) 大沙漠 (1969) 画眉鸟 (1970) 楚留香续集 鬼恋侠情(借尸还魂)(1970) 蝙蝠传奇 (1971) 桃花传奇 (1972) 新月传奇 (1978) 午夜兰花 (1979) 多情剑客无情剑(风云第一刀) (1970) 九月鹰飞 (1974) 欢乐英雄 (1971) 大人物 (1971) 萧十一郎 (1973) 火并萧十一郎 (1976) 流星·蝴蝶·剑 (1973) 七种武器 长生剑 (1974) 碧玉刀 (1974) 孔雀翎 (1974) 多情环 (1974) 霸王枪 (1975) 离别钩 (1978) 拳头(愤怒的小马)(1976)非"七种武器"之一, 误收入 天涯·明月·刀 (1975) 七杀手 (1975) 剑·花·烟雨·江南 (1975) 枪手·手枪*) (1975)现代枪战小说 三少爷的剑 (1975) 陆小凤传奇 陆小凤传奇 (1976) 绣花大盗 (1976) 决战前后 (1976) 银钩赌坊 (1977) 幽灵山庄 (1977) 凤舞九天 (1978) 剑神一笑 (1981)古龙认为这部也是失败作品 边城浪子 (1976) 血鹦鹉 (1976) 白玉老虎 (1976) 白玉雕龙 (1981)由中碎梅代笔 大地飞鹰 (1976) 圆月弯刀 (1977)由司马紫烟代笔 飞刀·又见飞刀 (1977)古龙认为是最失败的作品 英雄无泪 (1978) 七星龙王 (1978) 风铃中的刀声 (1980)结尾由于东楼代笔 怒剑狂花 (1982)由丁情代笔 那一剑的风情 (1982)由丁情代笔 边城刀声 (1983) 由丁情代笔 猎鹰·赌局 (1984)遗作, 短篇 碧血洗银枪(1984)在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古龙作品集》中没有,有人认为不是古龙的作品,但观其风格和内容,应该是古龙的作品。如果不是古龙写的,那这部作品已可乱真了。
旅游大咖
看到武侠小说,金古梁温,这些看起来和90后稍微有点远的词。我不仅也斗胆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首先说说几位的名字,这里既然说了金古梁温,那我顺便把黄也补上去吧,金古梁温黄(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这样念起来挺好。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自行搜索。
其次,我是一名较年轻的人,对于以上这几位武侠大家的了解不多,大多来自电视剧,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他们的论述。老实说,前三位到是知道的早些,后两位虽然看了不少他们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一直不曾留意。一搜之下,原来几位一时齐名,风头无几。言归正传,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为何武侠小说没落了?个人认为,武侠小说之所以没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侠小说的创作是需要一个历史背景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几乎已经被以上几个人写的差不多了,再写大概也只能在他们的阴影笼罩之下。俗话说,谁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然做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能怎么办呢?吃其他的呗,武侠小说有这些虽不说够了,但想要在这些已有的东西下创作出比他们更厉害的也够呛。
二、武侠小说需要受众。当今已经越来越偏离武侠的世界了,不需要在心里树立那么多武功高强的英雄了。和平年代,受主流文化思想的洗涤,人们已经对远去的战争没有了切实的感受,就连那一批可以为年轻人讲述战争的残酷和热血的人也走的差不多了。武侠,不在受到大众的追捧,没有市场了,自然就没落了。至于那些需要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等他们看完了已有的这些时,已经没有那么多热血了。三、武侠小说的写作需要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知识铺垫。今天的文化已经不是昔日的文化了,应试教育让人们忙于学习考试内容,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了解厚重的历史,去创作激昂的武侠小说。这不是说当下的人没有文化,更多的是文化太杂,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当然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更多的人们去追逐生活,而不是享受生活。这就导致资源的错乱,可能想写的人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不想写,不能写。武侠小说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海市蜃楼一般,美则美矣,终归梦幻。
以上便是小生对武侠小说现状的一点儿理解,欢迎指正。
QUEEN JAMI
没有人能够写出,如这四大家这么有味道的作品了,全都是一般般吧。所谓好作品,就是百看不厌,什么时候看都能引人入胜,都有一番味道。
叶婧Ψ读古诗
随着金古梁绝迹江湖,武侠的时代似乎也已经告一段落?事实上新派武侠小说成书多集中于60年代到80年代,而影视剧多集中于80~00年代,把经典武侠小说拍完之后,此后无论TVB还是大陆貌似均再无力拍出能奉为经典的武侠剧,只剩下炒现饭和各种爱情元素加入的翻拍,强弩之末了。为什么?按说侠义精神永不过时啊,而武侠小说却好像逐渐式微?原因有三:
1.金元时代和法制社会中,武侠精神衰败。
武侠小说所倡导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机智勇敢地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的侠客精神,往大里说就是金庸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长期存在于中华社会中的民间精神,在当下社会却已经不再被人们需要。
一方面,法制的健全,使人们可以用更为文明的方式伸张冤情、寻求公平,不再需要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来为自己报仇雪恨。有人认为侠客精神的衰弱是社会的倒退,其实他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只有在正义缺失时,人们才会去做“侠客梦”,只有在官逼民反的时代,人们才需要有一个官与民之外的存在,来代表正义,主持正义,“侠客”才有其生产的空间,武侠小说也才有坚实的读者群体。当侠客不再被呼唤,武侠小说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特别是当中国社会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些发达地区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美元以上,生活的物质层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需要以刀剑相争的事情已经从社会中基本淡出。这样的环境下,武侠成了一个遥远的、浪漫的存在,而并不是读者日常切肤的呼唤和期待。
另一方面,不需要侠客的人们也无心去成为侠客。繁忙的都市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两点一线的生活牢笼着大多数人,获得了经济基础的职场人工作之外沉浸于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生活乐趣,终于可以在“为国”与“为民”之外,彻底而轻松地“为自己”。既没有侠客,也没有人期待侠客,侠客自然成了公共文化话语中的“零余者”。
其实,这种价值诉求的改变,不独反映于文学中的武侠题材,在影视创作中,也有相似情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电影中,我们还能从许多电影中感受到义薄云天的侠客梦想,例如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里,李连杰或者赵文卓扮演的黄飞鸿,在国之将亡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悲壮形象,仍然在脑海中浮现。而当下的电影市场里,侠客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我们也已经许久没有听闻徐克的武侠新作了。2015年的电影市场上,留在记忆中的武侠题材电影不过只有聂隐娘一部,还被影评人目为披着武侠外衣的文艺片。
2.前辈作家丰碑在前,新生代作家很难超越。
武侠题材是中国类型小说独有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果真的要起底,恐怕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追溯。墨家崇尚“兼爱”、“非攻”,为孤身而战主持正义的游侠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启发了侠客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侠客的形象从未间断,李白的《侠客行》、唐传奇虬髯客列传都歌颂侠客,崇尚侠道,为成熟的武侠小说积蓄着创作力量。这种积累,直到明清武侠小说达到一个高峰,如人们熟悉的《七侠五义》就是这类小说的翘楚。
上个世纪初,国家陷入内忧外患,战争和饥荒频仍,民不聊生。艰难困苦中的普通民众寄望于国家打败强敌再度崛起,凋敝的社会能够重新恢复生机,“侠客精神”前所未有地被普遍需要和推崇。武侠小说创作借此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涌现了优秀的作品,还产生了作家流派和代际传承。以创作了《蜀山剑侠传》的还珠楼主(李寿民)为代表,联合“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他们的创作基本上奠定了现当代武侠小说的规模和格局,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为代表的当代名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发力,成就了武侠题材文学创作难以逾越的丰碑。
虽然许多行业都存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但唯独艺术的创作必须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武侠小说的创作被前代作家推向了一个学养与艺术双重的高度,目下的作家假使意图创作新的武侠题材文学作品,也难免会显得单薄。因此,虽然当下文坛也有凤歌、步非烟、小椴等以武侠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家,但他们无论从地域影响力、读者数量以及作品质量上,都无法与金庸、古龙等前辈比肩,更不敢说超越。
以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为例,原名查良镛的金庸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浙江海宁,查氏一族世代诗礼传家,金庸先生幼年接受过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学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学养直接滋养作为通俗阅读的武侠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引经据典、朱墨灿然。此外,金庸年轻时代经历了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远走香港创立明报,亲历国家民族的大动荡、大变迁,对历史有深切的体悟,因此落笔武侠世界也能有真正的侠风,对世道人心有所关照。无论是学养和阅历,当下的武侠作家都难忘前辈们的项背,这种情况确实打击了武侠题材的继续创作。
3.网络文学时代 其他题材类型小说崛起。
武侠小说渐渐衰弱,但是类型文学的阅读需求仍在。近十年来,魔幻、修真、盗墓、穿越等题材的类型小说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武侠小说衰落后,以上其他类型迅速挤占了类型小说的阅读市场。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武侠小说难以收复失地。
这其中,网络文学以及与之而来的全新阅读模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网络文学兴起,类型阅读的付费模式直接跳过了传统纸质出版的流程,实现作者到读者点对点的互动。写作的门槛降低,只要有时间,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读者和作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各种小说类型、故事架构和行文风格的作品都唾手可得,读者的选择实现了极大的丰富。
网络阅读也根本性地变革了作者获取稿费的方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赚取稿费的方式都停留在报刊连载或者纸质出版的阶段,与现在作家大相径庭。如今一部小说在某网站上线后,当读者阅读完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免费部分后,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付费阅读之后的内容,大约每千字3分钱。虽然单价不贵,但是优秀的网络作家依靠巨大的阅读量和日更数万字的产出,堆叠出数字巨大的稿费,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作者都是年收入千万级的网络作家,他们所写的作品,没有一部是纯粹的武侠题材,但他们获得收益的方式却直接而快捷。
在题材上,修真、穿越、盗墓等题材的小说,更富有想象力,有穿越时间、空间的魔幻主义色彩,情节天马行空。互联网思维天然地渗透到网络小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游戏改编、电影IP的运作都更加快捷,易于实现。以上这些都是传统武侠小说不具备的。
因此,网络小说不仅仅征服了年轻读者,也征服了年纪略长者,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某节目现场,就曾向马云推荐穿越小说《枭臣》,称此书“是这个人他把他以为的理想社会用现在人的本事,加上古代环境(捏合起来)”,还说“觉得比金庸小说好看”。
武侠小说的衰落期,正值其他类型写作的网络化蓬勃发展时,错失了机会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了。
秋弈45
首选 四大侠客
金 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古 龙的中后期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 鹿小凤系列 楚留香系列
梁羽生的部分书。如:天山列传《萍踪侠影》、《七剑下天山》、《广陵剑》、《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白发魔女传》等;游侠列传《大唐游侠传》。
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等。
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破碎虚空》等。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其他的作家可看可不看,也少有很精彩的作品了。
现在最火的是 萧鼎 的 诛仙
再推荐的是一些武侠新星
步非烟:
一、武侠
1、武林客栈总目
(1)武林客栈正集
武林客栈1 ·青天寨(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4期) (完)
武林客栈2 ·蛊神劫(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8期) (完)
武林客栈3 ·沙月飞鹤(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1期) (完)
武林客栈4 ·卷舞天下(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5期) (完)
武林客栈5 ·飞龙引(今古传奇·武侠版2004第19期) (完)
武林客栈6 ·摘叶飞花(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第5期 以上已发) (完)
武林客栈7 ·月落洞庭 (完)
武林客栈8 ·啸血飞鹰 (完)
(2)武林客栈外传:
天罗宝藏
(3)武林客栈前传舞阳风云录系列:(正在《武侠故事》上连载)
舞阳风云录1·月出秋山(《武侠故事》第9期) (完)
舞阳风云录2·芙蓉华落(《武侠故事》第10期) (完)
舞阳风云录3·塞上秋风(《武侠故事》第11期 以上已发) (完)
舞阳风云录4·梵天宝卷(《武侠故事》第12期) (完)
舞阳风云录5·长空剑诀(《武侠故事》第13期)
舞阳风云录6·血令梅香(《武侠故事》第14期)
2、华音流韶系列
(1)华音流韶正集
华音流韶·紫诏天音旧版
华音流韶·紫诏天音新版(新武侠05年6、7月) (完)
华音流韶·塞上惊鹿 (完)
华音流韶·蜀道闻铃 (完)
华音流韶·持鼎平南
华音流韶·海之妖(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第8、9、10期 已发) 1-3 4-9 (完)
华音流韶·曼荼罗(今古传奇·武侠版2005月末版第4期) 1-10 11-20 20-28(完)
华音流韶·天剑伦(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12期) (完)
(2)华音流韶外传
华音流韶·蜀道闻铃 (完)
3、其他
六道轮回系列
《修罗道·传奇》(今古传奇武侠版06年初) 1-5 (连载中)
人道·问侠 (今古传奇武侠版06年初)
二、奇幻
1、天宝书院系列
天宝书院
云中漪兰
2、昆仑传说系列
昆仑传说·昆仑劫灰(今古传奇·奇幻版2004第11期b 已发) (完)
昆仑传说·月之暗面(今古传奇·奇幻版2005 9月a) (完)
3、其他
《禁忌》 (奇幻短篇)(完)
雪嫁衣(武侠短篇)(完)
青螺髻(恐怖短篇)(完)
游戏的代价(完)
中秋没有月儿(完)
鬼族的公主 ——英雄无敌3同人(完)
《玄武天工》(正在创作中……)
注,本版未完的就是正在连载的!
沧月
等等
时未寒
小椴
刘建良
好了,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武侠作品,我也正在看啊,我都是在网上看的,或者买杂志,或者买书看的,快哦!我们一起去看吧
胖豆走天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文化一定受政治环境和科技的影响很大。过去科技信息不发达,电视也少,那时人们文化消费主要以读书看包为主,60,70,80年代的年轻时代具有很厚的读书氛围。
拿我们70后来说吧,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就很爱看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一本小说传来传去,借来借去视若珍宝。所以那时写小说能成名,稿费也多,所以很多人写小说,小说创作人才就多,曾经出金古梁温这些备受追捧的著名小说家也不足为奇了。
后来90年代电视普及,所以追星,涌现大批影视名星,那是名星的天下,名星时代。
到现在手机而且是智能手机人手一个,人们大部分时间娱乐都有手机上网,所以诞生大量网红,现在成了网红时代。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通讯太过发达,手机,电视,电脑
肉小多
谢谢邀请!
说点个人浅见: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举个例子:问一下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谁知道梅尚程荀是干啥的?
……
除非专业人士,年轻人大概很少知道他们的职业吧!
稍微年长的朋友应该知道,那是上世纪
家喻户晓的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那可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呀,那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是功夫。然而现在,又能有多少家长把小孩子送到戏曲学院学戏呢?
即使在春晚,戏曲节目才占几分钟的时间啊?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当年的京剧太火了,电影中,晚清的公子哥走在大街上,总要迈着方步,来两嗓子,,就像现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样。
京剧为什么没有了当年的风光?
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
走在大街上,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富有节奏感的流行歌曲了!
武侠小说的处境大概也是这样:辛辛苦苦的写出来,阅读量却少得可怜——还有多少人能报着一本武侠小说,不眠不休的看一宿啊!有这功夫,还不如玩会儿游戏呢!
长颈鹿小可
大环境影响,那个时候,没网络,只能看书解闷,现在科技大爆炸时代,成年人都抱个手机刷抖音看视频,年轻人都是游戏,谁还静得下心来看书
Queenie
古龙
本名熊耀华,江西人,1938年出身于香港,毕业于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湾。
古龙喜欢美酒和美人,靠稿酬为生,不善理财,幼年生活艰辛,走时也一副清贫。
他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1949年发表第一篇纯文学的短篇小说,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剑录》,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1967年,他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风骚,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 (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后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1938 出身于香港。
1942 随父母迁居来台。
1949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
1952 父母离异。
1956 第二次失恋。
1960 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 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 (如卧龙生、诸葛青云) 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 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
1963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
1964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
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于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散见各大报、文艺月刊、(香港)明报月刊、春秋杂志、中国论坛、国文天地、上海文论 >及万盛、远流、联经等出版社书籍,其中最早一份来自1973.11.2的《中国时报。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自幼喜读武侠小说,富才思。1955年他由军中退役后,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他祖居南阳卧龙岗,故取笔名“卧龙生”。1959年写成《飞燕惊龙》,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他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
《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司马翎
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本名吴思明,1933年生,广东讪头人,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
大二时他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着称。他写武侠小说,最初署名“吴楼居士”其后改署“司马翎”,到80年代间或旅居香港,又有一个“天心月”的笔名。他的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以196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到1971年他改行经商,1989年去世,可叹天妒奇才。
他是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对斗智的描写可谓空前绝后。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他被称为“综艺侠情派”,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等都有不小影响,尤其对黄易的影响最深。司马翎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而以还珠楼主奇幻神妙心法为依归。文笔清新脱俗,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其处女作《关洛风云录》(1958年)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恢宏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极曲折动人。卒以一书成名,殊非幸致。据称,其小说「最受大学生及留学生欢迎」;实则老少咸宜,读者层面主广。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录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于1971年;中以1965年为前、后期之分界) 论者或谓司马翎小说颇有涉及女体的煽情描写,以此诟病;其实七情六欲乃人性之常,只要「风流」莫「下流」,即无所谓「晦淫」。问题症结乃在司马翎笔下的中国女性几乎个个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离事实。但其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特别是其后期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以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诸葛青云
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本名张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县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国学根底颇为不错。一九五八年,他以诸葛青云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墨剑双英,之后又发表了《紫电青霜》和天心七剑荡群魔,从此一举成名,跃身红牌作家之列;《一剑光寒十四州》在「征信新闻报」(就是「中国时报」的前身)连载时,声势更是到达巅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剑”为名,一部分则大发雌威,又女性为名。1961年出版《夺魂旗》,模仿金庸而“东、西、南、北、中”一番,乐此不疲;其尸骨血胆,使销路激增,对以后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进作用。诸葛青云早年与卧龙生齐名,并称“武侠泰斗”,但其实略逊一筹。尤其在创作态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灯》就先生找古龙、倪匡代笔,由司马紫烟续完;晚年《阴阳谷》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数量极多,直到几年前病故为止,总数在五十余部以上,可说是除卧龙生之外,台湾创作期最长的武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还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灯》、武林三凤、《咆哮红颜》、《夺魂旗》等。
他的国学修养颇佳,文字工丽典雅,初期作品很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的影响,富于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却在于他笔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远是满口诗词歌赋,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论琴棋书画,以至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侠风格,独树一帜。而这点虽然饱受批评,却恰恰造就了台湾武侠小说最为人熟知的侠客形象,包括独孤红笔下的许多武侠小说主角人物,都可以明显的看
yinyi63
罗志渊:金庸逝世,再无武侠!
金庸先生生前所著小说一共十五部,《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被称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及文学才华,创造了一个江湖。可以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无人不知金庸。这就是金庸的伟大之处。金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有人说,黄霑与金庸去世后,香港再无才子!但我认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后浪一定是推前浪的。
当下,社会浮躁,全民娱乐,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坑蒙拐骗的“快餐文化”,毫无价值的东西在蔓延!我相信,人心一定会回归,一个崭新的时代会再度崛起!我怀念金庸,是怀念金庸的人文精神,怀念他以一己之力兼顾天下的情怀。我们要民族复兴,必先文艺复兴,真正回归人文精神。
erosjay
因为没得人,后现代武侠小说都是天马行空。传统武侠小说是需要时间,文化,情怀,人生经历等才写的出来的。很搞笑的现在所谓小说硬是把我拉回现代高科技与传统语音魅力对撞中,让我产生了武功厉害还是科技(手枪)的矛盾,不能像读传统小说一言一行就知道这个角色性格,心里和环境。
冬叶覆雪
武侠的没落 颇有“盛极必衰”的感觉,曾经武侠书,武侠影视剧大卖,现在却少了很多,正因为看多了,大家对武侠的套路都清楚,没有多少好奇心,还有古装剧也开始没落 ,大家更关注现实,写武侠的人也少了,就变成如今的局面。
乱云飞渡
少林,武当,峨嵋,崆峒,华山,青城,昆仑,丐帮,
桃花 ,古墓 ,大理 ,星宿 ,神龙 ,明教,泰山,恒山,衡山,嵩山,唐门,全真教,洛阳王家,霹雳堂,天地会,红花会,太极门,南宫世家,慕容世家,铁掌帮,
白驼山庄,雪山-金乌派,血刀门,日月神教,铁剑门,绝情谷,湘西-连城-言家拳,摩天崖,西藏密宗,天山,姑苏慕容氏,蓬莱,嘉兴,三才门,八卦门,五虎门,五台山,天龙门,辽东胡家,宁古苗家,福州林家,金蛇门,混元门,神龙岛,伏牛山,玄冥门,鹰爪雁行门,鸳鸯门,万里田家,扬州长乐帮,黄河门,长白山,山西武胜门,沐王府,鄂北钟家,衢州石梁门,沧州门,鸭形门,五毒教,呼延门,六合丁家,嘉兴陆家,冷月水家,天竺释家,逍遥派。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candyguoguo
金古梁温确实在武侠界影响极大,其实他们同时代的也有好多武侠大家。现在来讲,武侠小说确实没落了,这涉及到多方面因素。
首先像金古梁温这么博学的人不多了,以金庸老爷子为例,个人感觉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当然其中也有历史错误,但瑕不掩瑜,每一部都是精品,里面涉及到多方面知识。现在这些人没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次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看脸,小说拍成影视的好坏不放在心上,一味追逐所谓的明星,而不注重背后武侠小说的原来的味道。这让武侠这个市场有些变形和冷清。
再者科技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让写作的门槛变低,文学多样化。这使得现在缺少武侠小说家的情况愈加严重,但曾经想写武侠小说的小白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转向总裁、异能等领域,让武侠界断层。
以上仅仅是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或补充。
lilei
小说的创作都是时代的缩影,都是大家在特定时代心灵需要的慰籍,也就是俗称精神食粮,脱离了时代就很难感受到书中传递的能量,因此在不同阶段大家对于精神食粮的要求不同:
1 ,吃不饱阶段,这种时期现实主义题材就比较多,在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你跟我扯理想,未来,这不是没事儿找抽吗?
2,温饱解决后,吃饱了没事儿干,这就需要发泄精力,因此武侠世界中那些打不死,机缘巧合,绝世高手,各种奇遇还有不用工作就有花不完的钱很能满足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普遍特点大家衣食住行都差不多,大家都渴望与众不同,而武侠小说就构建了这样一个世界。
3,奔小康的过程中,这是个心理超级不平衡的时代,因为贫富差距太大,这种时候神仙鬼怪那些故事就特别让人喜欢,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玄幻类小说提供了鲤鱼跳龙门的依据,实现了人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种梦境;更满足了杀富济贫的幻想……
4,小康及土豪们,会喷发无数奇思妙想和鸡汤,这就是大家高山仰止的以哲学为代表的那种级别,简单表述为小土豪:小众哲学,民间称圈子文化;中土豪,中众哲学,某一领域的专家,俗称学科带头人;大土豪,大众哲学,出口就是宇宙苍生,俗称大师。
以上是凡夫俗子我的一点心得,仅供饭后谈资,深以为谢!
mayflydn
不是武侠小说真的没落了,是出版商越来越贪钱,著作者得到的利益越来越少,导致优秀的著作者去干别的了,不受这份闲气了。
梁金古温的年代,著作者只要肯写,就有钱拿。他们尽可以把心中所想展现出来,写成故事供大众阅读,这是件名利双收的美事。
当时的出版商,钱是从读者身上赚,而不是从著作者身上赚。所以,愿意研究历史的可以去研究历史,愿意研究哲学的可以去研究哲学,愿意花天酒地的就去花天酒地,愿意从香港跑到新加坡去打上一架的就去打架,即使钱花光了,还可以从出版商那里预支。
但是到了现在,出版商是既想从读者身上赚钱,又想从著作者身上赚钱。他们想尽办法压榨著作者,连出版的钱有时也要著作者自己来掏,甚至还要著作者自己售卖作品。
并且,出版商的人性也越来越差。看到好的作品,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阻拦出版,而且还盗稿。原稿拿过来,给自己的亲支近派洗一洗,原作者创作出来的优秀桥段就被这样抄袭走了,苦于没有证据,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没被盗过稿的人,不配自称作者。
再从文笔水准上来说。现在的电子书网站,强制要求作者一定要写XX字,每一个写手,在处理每一章内容的时候,都不得不长篇大论。他们需要拿字数换钱嘛。这样以来,也禁锢了写手的思维。写手本来的水准未必差劲,但兑了水的酒,自然不能再那么香醇。
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大批有能力的著作者跑去做别的事,只剩下一堆走投无路不得不继续码字的废柴们苦苦支撑大局。废物能写出什么精彩作品来?
写小说这事,本来是吃饱了撑的。但是现在的写手们写小说,却是因为吃不饱饿的。他们本来就是废物,又饿得头晕眼花,哪有能力拿出好作品。
有能力的著作者,既然可以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获益,也就不受出版商给的这份闲气了。好作品有没有?有啊,但是可以存着。这东西又不会过期,等什么时候局面好了,再把作品放出来,这就叫“待价而沽”。
出版商和作者们是这种现状,武侠小说会没落,那就完全不奇怪了。
影子溪
武侠金古梁温,网络虚拟,写作的作者也是关门造车、人云亦云不真实,我看还是古典的,有历史依据,但有所虚张夸大,现在是科学社会,那些陈词烂调的跟不上年轻的时代,会逐渐门缶汰。
蜜蜂探世界
一童小年一
丸子咕噜转
精-灵
阿峰
Vicky_Lok
难得好天气
CY-曹
游南子
皓夜如昼
水墨江南
FFF-嗯哒
听闻金老离世,我的心情无比难过,一瞬间泪目,作为一个90后从小就喜欢追金庸武侠剧我,想借此诉说一下现在的心情,不为别的,因为我喜欢剧。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至2018年10月30日),生于 浙江省海宁市 ,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 社会活动家 ,“ 香港四大才子 ”之一。
金庸,中国武侠小说泰斗。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经常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伴随着15部惊天动地的武侠小说,我们看到了刀光剑影,品味着侠骨柔情;狂笑一声,长叹一声,快活一生,悲哀一生;仗剑天涯,四海为家,让我们一起重温金庸的经典作品,游历金庸的江湖!
这些脍炙人口的武侠剧是否勾起你小时的武侠梦?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放学做完作业就开始守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这些武侠剧,上课时间偷看这些武侠小说,下课叫着同学比试两招,更有趣的是晚上竟然做梦梦见和坏人对打嘴里还不停的喊着:''降龙十八掌‘’,现在想想这些事真的挺好笑的,现在怀念起来,记忆犹新。当时清楚的记得一个叫金庸的名字,虽不见其人,但闻其名,就觉得特别神秘,想拜他为师,想跟他学功夫,有数不尽的想法.......也许这就是武侠梦。
听闻金庸老先生含笑离世,以这种方式告别,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所以此刻,我【好剧好心情】想祝福金老,想送他一程。
最后想借用书中杨过说的最后一句话:''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江湖武侠梦一直都在!
昂扣陈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顾颖婷是个慢性子
原贴:中国的武侠门派
小甜蜜大幸福
武侠小说归网络了,所以市面上见不到了。再说传统武侠小说形式变成了玄幻仙侠灵异科幻结合的新武时代小说了,可以说金古梁温时代己经结束消逝了。
燕飞非洲
上个世纪70年代,那是武侠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武侠二字占据着通俗阅读的大半江山。近2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独有的类型小说题材,武侠文学创作渐渐式微。
根据某图书销售网站统计,目前占据武侠题材销售榜前20名的作品,仍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老牌武侠小说作家的再版作品,新作几乎断层,从事武侠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写作者也青黄不接。而网络阅读市场也极大萎缩,已经被修真、玄幻等题材占领。
任何一种文学题材的衰落都有背后深刻的原因,武侠小说也不例外。曾经煊赫一时的武侠小说,为何衰败于阅读江湖呢?读者价值需求和传播方式的转变,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武侠小说人气暴跌。
一、 金元时代和法制社会中,武侠精神衰败武侠小说所倡导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机智勇敢地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的侠客精神,往大里说就是金庸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长期存在于中华社会中的民间精神,在当下社会却已经不再被人们需要。
一方面,法制的健全,使人们可以用更为文明的方式伸张冤情、寻求公平,不再需要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来为自己报仇雪恨。有人认为侠客精神的衰弱是社会的倒退,其实他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只有在正义缺失时,人们才会去做“侠客梦”,只有在官逼民反的时代,人们才需要有一个官与民之外的存在,来代表正义,主持正义,“侠客”才有其生产的空间,武侠小说也才有坚实的读者群体。当侠客不再被呼唤,武侠小说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特别是当中国社会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需要以刀剑相争的事情已经从社会中基本淡出。这样的环境下,武侠成了一个遥远的、浪漫的存在,而并不是读者日常切肤的呼唤和期待。
另一方面,不需要侠客的人们也无心去成为侠客。繁忙的都市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两点一线的生活牢笼着大多数人,获得了经济基础的职场人工作之外沉浸于关心粮食和蔬菜的生活乐趣,终于可以在“为国”与“为民”之外,彻底而轻松地“为自己”。既没有侠客,也没有人期待侠客,侠客自然成了公共文化话语中的“零余者”。
其实,这种价值诉求的改变,不独反映于文学中的武侠题材,在影视创作中,也有相似情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电影中,我们还能从许多电影中感受到义薄云天的侠客梦想,例如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里,李连杰或者赵文卓扮演的黄飞鸿,在国之将亡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悲壮形象,仍然在脑海中浮现。而当下的电影市场里,侠客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我们也已经许久没有听闻高票房的武侠新作了。
二、 前辈作家丰碑在前,新生代作家很难超越武侠题材是中国类型小说独有的,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果真的要起底,恐怕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追溯。墨家崇尚“兼爱”、“非攻”,为孤身而战主持正义的游侠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启发了侠客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鲁迅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侠客的形象从未间断。李白的《侠客行》、唐传奇虬髯客列传都歌颂侠客,崇尚侠道,为成熟的武侠小说积蓄着创作力量。这种积累,直到明清武侠小说达到一个高峰,如人们熟悉的《七侠五义》就是这类小说的翘楚。
上个世纪初,国家陷入内忧外患,战争和饥荒频仍,民不聊生。艰难困苦中的普通民众寄望于国家打败强敌再度崛起,凋敝的社会能够重新恢复生机,“侠客精神”前所未有地被普遍需要和推崇。武侠小说创作借此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涌现了优秀的作品,还产生了作家流派和代际传承。
以创作了《蜀山剑侠传》的还珠楼主(李寿民)为代表,联合“悲剧侠情派”王度庐、“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他们的创作基本上奠定了现当代武侠小说的规模和格局,金庸、古龙、梁羽生和温瑞安为代表的当代名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发力,成就了武侠题材文学创作难以逾越的丰碑。
虽然许多行业都存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但唯独艺术的创作必须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武侠小说的创作被前代作家推向了一个学养与艺术双重的高度,目下的作家假使意图创作新的武侠题材文学作品,也难免会显得单薄。因此,虽然当下文坛也有凤歌、步非烟、小椴等以武侠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作家,但他们无论从地域影响力、读者数量以及作品质量上,都无法与金庸、古龙等前辈比肩,更不敢说超越。
以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为例,原名查良镛的金庸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浙江海宁,查氏一族世代诗礼传家,金庸先生幼年接受过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学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学养直接滋养作为通俗阅读的武侠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引经据典、朱墨灿然。此外,金庸年轻时代经历了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远走香港创立明报,亲历国家民族的大动荡、大变迁,对历史有深切的体悟,因此落笔武侠世界也能有真正的侠风,对世道人心有所关照。无论是学养和阅历,当下的武侠作家都难忘前辈们的项背,这种情况确实打击了武侠题材的继续创作。
三、 网络文学时代 其他题材类型小说崛起武侠小说渐渐衰弱,但是类型文学的阅读需求仍在。近十年来,魔幻、修真、盗墓、穿越等题材的类型小说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武侠小说衰落后,以上其他类型迅速挤占了类型小说的阅读市场。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武侠小说难以收复失地。
这其中,网络文学以及与之而来的全新阅读模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网络文学兴起,类型阅读的付费模式直接跳过了传统纸质出版的流程,实现作者到读者点对点的互动。写作的门槛降低,只要有时间,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读者和作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各种小说类型、故事架构和行文风格的作品都唾手可得,读者的选择实现了极大的丰富。
网络阅读也根本性地变革了作者获取稿费的方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赚取稿费的方式都停留在报刊连载或者纸质出版的阶段,与现在作家大相径庭。如今一部小说在某网站上线后,当读者阅读完十几万到几十万字的免费部分后,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付费阅读之后的内容,大约每千字3分钱。虽然单价不贵,但是优秀的网络作家依靠巨大的阅读量和日更数万字的产出,堆叠出数字巨大的稿费,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作者都是年收入千万级的网络作家,他们所写的作品,没有一部是纯粹的武侠题材,但他们获得收益的方式却直接而快捷。
在题材上,修真、穿越、盗墓等题材的小说,更富有想象力,有穿越时间、空间的魔幻主义色彩,情节天马行空。互联网思维天然地渗透到网络小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游戏改编、电影IP的运作都更加快捷,易于实现。以上这些都是传统武侠小说不具备的。
因此,网络小说不仅仅征服了年轻读者,也征服了年纪略长者,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在某节目现场,就曾向马云推荐穿越小说《枭臣》,称此书“是这个人他把他以为的理想社会用现在人的本事,加上古代环境(捏合起来)”,还说“觉得比金庸小说好看”。
武侠小说的衰落期,正值其他类型写作的网络化勃兴时,错失了机会就很难跟上时代的脚步了。
任何一种文学题材的衰落都有背后深刻的原因,武侠小说也不例外。读者价值需求和传播方式的转变,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武侠小说人气暴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武侠小说的衰落不过再度印证了这个规律罢了。
欢迎留言讨论。
Gradonr
武侠小说没落的几个原因如下:
一、小说类书籍的阅读被影视剧、视频的冲击太历害,时代的变迁导致阅读者大大减少。故而创作者变大量变少,出好的武侠作品的概率大大降低!
二 、老一辈武侠小说大家去世的去世丶老稀的老稀,创作力量在不断消逝中。
三丶生活节奏的变快,人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阅读更是长篇类小说越来趣不受喜爱的原因,当然包含武侠小说。
四、武侠小说也有些共性的故事套路已被读者广泛知晓,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故而创作难度大大增加,出好作品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综上,创作力量的减少、创作难度的增大、阅读习惯的改变等主原原因,导致了武侠小说的没落。
笔筒里的热狗
现在不是武侠小说没落了,而是时代变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以前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这么火呢?对比当下,武侠小说似乎声势没有以前那么壮,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分清楚的是为什么那时候的武侠小说那么火,它火的环境是什么?武侠小说火的时候一般都是解放前后到互联网兴起以前。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在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武侠小说的流行趋势就已经开始慢慢下降了。个中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娱乐等匮乏,只能通过小说娱乐放松。
还有个重要原因在于,建国之后,识字率慢慢的已经上来了,但是很多人只是认识字,达不到文学欣赏的地步,只能通过大众文学来消遣。若是您将他们的作品再往前推移三五十年,估计也达不到那个影响力的。没别的,和主流读书人的品味相悖而已。
另外就是,当时的武侠小说在文化娱乐这一块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从业者虽然竞争大,但是报酬也是相对不菲。
同理,现在的武侠小说因为大环境的转移,其颓势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作品的超出和影响力的扩散。
现在的娱乐形式多变,且声情并茂,声色俱全,线上线下立体式铺天盖地。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表达可以比拟的了。
而且,即便是这样,现在的无限小说也不是没有优秀作品出现。只是相对来说,影响力照以前下降不少,但这个下降不一定是作品的成就下降了,只是渠道的变化导致覆盖人群有所变化,导致不能形成风潮,进而导致影响力下降
ROCKERZ
为什么现在没有大师级别的人物出现呢?哪怕一个优秀一些的武戏作家,都那么少见呢?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现在这些关注武侠的人,其实很可怜。我们一面热爱武侠,一面又在浮躁中毁灭武侠。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当然了,有的人会说,武侠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武侠的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和现代人的观念和方式不再同步,所以武侠的死亡是必然的。 这样的观念有一定道理。可如果你是把这当作武侠没落的唯一的道理的偏执狂,建议你不要再看本贴。直接点右上角的那个小叉叉。省得我的话会让你心脏受不了。
我们现在先看看现在写武侠的是些什么人?而当初那些大师是怎么开始写武侠的。金庸是早年写过剧本的,而且金庸的博学是大家都知道的,金庸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金庸的几部著名小说就有很多国外名著的影子,或者说受到过影响。 古龙呢?古龙最初也不是写武侠的,古龙是淡江大学毕业,关於古龙的文学历程,他最初是写纯文学小说的,1956年,他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吴恺玄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分两次登完的《从北国到南国》。而古龙后来是融合了国外的侦探小说名著,而他本人是学英语的,把很多西方文学的长处融合到了武侠里。 梁雨生我就更不说了,他的中国古文和诗词功力,就算是在整个文学圈子,都是很有水平的。梁对中国古典名著都有很深的研究。文学功力也是非常深厚的,梁的文字驾驭能力甚至比金庸都不差,只是在编织情节上,逊色了一些。温瑞安的书我没看过,但他也曾是个激情的诗人,想必文学功力也是很有积累的。 好了,我上面说这么些,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眼中的这些名家,这些创造了武侠辉煌的人物,是如何写武侠的,他们至少都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力,有过从事于纯文学的经历。他们在写武侠之前,都有一个文学功底的积累过程。他们看过大量的其他小说名家的名著,或者看过很多其他各种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那么我们看看现在到处大言不惭的写武侠的人们,这些所谓的写手们,又是些什么货色? 我承认,这些写手中,有很多人都是有文学功底的。 比如小椴等等。 但更多的人,压根连文学功底都没有就跑来写武侠,各个网站,各个BBS,都充斥了大量的这些人。他们连文字都写不通顺,就敢动不动就写个十几二十万字,就敢厚着脸皮给自己弄个武侠写手的名头 如果你问这些人,他们有没有文学功底?没有! 他们看的书,多半也是网上其他人写的垃圾,他们多半都是看了古龙金庸这些名家的武侠,有些人甚至看的还是陈青云李凉这样的不入流的作品。就这种人也跑来写武侠。随便整个东西,就号称武侠写手。 他们些武侠,纯粹是看了武侠小说写武侠照着老虎画猫。多数人没有看过真正的小说,没有看过其他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金庸古龙这些人以前文学积累的时候看得是什么书??是国内外名著,小说,诗歌,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人家是学习了很多文学技巧,积累得很多文学功底。 而我们这帮所谓的武侠写手,你们问问自己,你们看过多少书(我说的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名著和经典)?你们肚子里有多少东西?? 更可笑的是,我曾经和一个据说在某网站很吃得开的所谓武侠写手聊天,让我惊讶的是,这位著名写手居然在文学知识上的苍白。我惊讶的问,你平时看什么书?我补充说明是那些文学作品,他说:"我一般很少看书,都是看电视电影,也是一样的。" `` 学过剧本写作和影视知识的人都是知道的,小说是平面表达,影视是立体表达。 两种东西的表达方式根本不一样!!连这么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的人,居然也来写小说!!
我偶尔也看了看一些所谓的"女性武侠写手"。怎么说呢,苦笑不得,这样的文笔,无非就是港台言情小说加电视电影的路子。还号称什么文字细腻,善于描写感情。都是那些冲着"女性武侠写手"这个噱头来炒作的家伙们干的。 看这些东西,就象看港台电视剧的桥段一样。 我忍不住想问问这些人,你们是不是只看过琼瑶?是不是只看过武侠小说?你们肚子里还有没有点别的真正的墨水??说文笔细腻的女作家,你们有没有看过王安忆?说思维独特,你们有没有看过龙应台? 总得说来,我们太多的所谓的写手,都是先天的文学素养不足,就跑来写东西。有人会说,韩寒没上过大学,一样写小说,可是人家韩寒肚子里的墨水你比得上吗?? `` 最后作个比喻,武侠小说就是个快餐,作家就好像是个厨师。 而那些其他的真正的文学名著书籍,就好像是满汉全席 金庸古龙这些厨师,是品尝了很多的,大量的满汉全席后,最后才做出了武侠这道菜。 而我们现在这些所谓的写手,他们吃过多少真正的满韩全席?他们自己根本就吃的全是快餐!!你能指望这样的厨师做出什么好菜??
airy13
武侠小说是纸质时代的产物,随着电子阅读和网络文学的兴起,人们消遣的方式从看武侠转移到看网络小说,刷小视频去了。
这样传统武侠小说看的人少了,就有种“没落”的错觉。
其实网络文学中的武侠元素始终是主旋律。无论是那种题材都离不开武者和江湖。
武侠小说披上了更深层次的外衣。
呐喊的谣言d
古梁镛解答。
不可否认,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而言,武侠小说确实没落了,这是让很多武侠谜倍感失落的一件事,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武侠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其没落也是必然,下面详细分析。
明清时代是古代文学史上,小说类题材创作的鼎盛时期,除了谴责小说、官场小说、民俗小说等等外,出现了神话小说、武侠小说,其中武侠小说以《水浒传》《三侠五义》最具代表性。
传统的武侠小说,注重描写人物“替天行道”“维护正义”外,对于武功的描述不是非常细致,没有那么多关于武功种类的详细描述,同时,传统武侠小说一部分侧重于友情,一部分侧重于维护官府正统,清代有一部《荡寇志》,描述了官府如何清剿梁山泊,这部书从《水浒传》大聚义开始写起,具有很明显的官方色彩。
新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这里没有太多官方背景,相对而言写作环境也更为自由,同时,新武侠小说吸取了西方小说的创作思路,加入悬疑、侦破手法,在小说人物表现上面更为真实和全面,对人性的刻画更为深刻,同时,对于“江湖侠义”的阐述更为单纯之直白。
我觉得,新武侠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相比较,对于武功的描述更加出神入化,传统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对于轻功、内功的描述比较简单,轻功高手最多也就是跳上房顶,穿房而去,内功则可以直接看做力气非常大,我始终认为,“内力”一词是金庸武侠的精髓所在,是各类武功最为玄妙的地方。
武侠小说兴盛的年代,应该是清末至上个世纪80年代,我认为,一种文体的兴盛,始终和时代发展密切相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最直接的佐证。
清末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请神上身、神功盖世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神功加持下,外国人的火枪毫不畏惧,这对于一群羸弱的民众而言,是非常神往的事情,有了武功,飞檐走壁,逞强扶弱,快意恩仇,这是很多生活在多重压力下百姓最美好的幻想。
近现代社会,科技进一步发展,很明显,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已不足以对抗新科技武器,所以新武侠小说中,对于轻功、内力、毒功的描述更为精彩,金庸武侠韦一笑的轻功可以是一缕青烟,东方不败可以是一缕红云,古龙武侠小说中,一方面也有传统轻功“燕子三抄水”“八步赶蝉”,也有那种快到融合在天地间,根本看不见,只能感觉到一点点存在的玄妙身法。这种神功,即便是面对现代枪械也可以放手一战而稳操胜券。
同时,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玄妙武功进一步被传播推广,很多武侠小说大师的作品被搬上荧幕,走进更多人的心中,当年民国著名小说家还珠楼主所创《蜀山剑侠传》,引发了洛阳纸贵的情景,时隔多年,金庸武侠有一次引发这种情况,报纸这种载体因武侠小说的存在而销量大增。
武侠小说的没落,同样和时代有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玄妙武功越来越被大家深知,继而大家也明白,武侠小说中的神功是不切实际,夸大虚幻的,所以才有“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这种说法。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被外国科幻、战争、情感、人文题材的影视作品、书籍冲击,大家对武侠小说的审美已经疲劳,同时武侠小说的消费也已经过度,因此在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冲击下,武侠小说迅速没落。
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1994年全球影视优秀作品大爆发,《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等,香港电影同样引人注目,优秀作品涌现。
为什么1994年全球会涌现出这么多优秀影视作品呢?有人说,因为1995年是电影史发展100年周年,因为1895年出现了一部时长55秒的影视作品,这部作品被尊为影视鼻祖。
所以说,武侠小说的没落和时代发展有紧密的联系。
电影元年。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的地下室,放映自己仅有55秒的作品,火车头冲着镜头呼啸而过,观众们以为火车将要从荧幕里冲出来,害怕自己会被火车轧死,吓得惊慌四散。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
这55秒的电影,其实是由多个情景画面组成,比如火车进站,工厂车间,超市购物,街道行人等等,虽然只有短短的55秒,可是这正式预示着电影产业的开始。
谢谢大家。
我是古梁镛,武侠小说爱好者,欢迎朋友们顺便点赞支持小哥创作,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美人鱼
不管承认与否,武侠的没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01成人童话的破灭
武侠是成人世界的童话,传统武侠的主人公都能够练就绝世武功,快意恩仇。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处处挚肘,甚至卑躬屈膝。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八九十年代(内地),武侠小说自然满足了当时人们尤其是男性的精神幻想。这里为什么说武侠就是成人的童话呢,因为金古梁温的小说,除了主人公总能逆袭成功、跨越阶层的情节外,其他的设定都是基本符合现实的成人世界。比如《连城诀》里处处都能碰到坏人,比如《笑傲江湖》中对当时国际政治形态的映射,都能找到现实的影子。可为什么又说现今社会这种成人的童话破灭了呢?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认清了武侠中这部分的“童话”成分,就是刚才说的主人公总能巧合的得到武学秘籍、高人指点,练就绝世武动,逆袭跨越阶层。可现实中的我们却总是处处碰壁。“幻想”的过度消费总会有破灭的一天。
02文化生活、价值观的多样化对武侠内涵的冲击
武侠产生影响力是起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在内地真正火气来是八十年代后。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武侠小说、武侠影视自然填补了这时候的文化空缺。随着时代发展,文化生活、价值观开始多样化。传统武侠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然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价值观脱节。比如武侠中所隐藏的“侠以武犯禁”的理念就与我们现在日益完善的法制的社会渐渐变远。
03当代武侠的新意不足
以传统武侠为代表的金古梁温,或是逝世或是封笔,白发飘飘的练霓裳、一身白衣的楚留香、放荡不羁的令狐冲、为国为民的郭靖。武侠似乎已被写尽,出不了什么新意。近几年像凤歌、时未寒、小椴等人,对武侠也做了很多尝试,虽有些突破,但也很难跳出前人的框架。武侠影视上也做了尝试,渐渐也有了些新意。比如说剑雨、绣春刀等,这些武侠渐渐把主角锁定到了普通人的身上,武侠开始真正的关注起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了,这或许是未来武侠的一条出路,但终究是任重道远。
以上我的问答。拜娅
首先谢谢邀请。
1985年古龙大师去世的时候,有人写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而晚年的金庸大师笃信佛教,2018年去世以后遗体在宝莲禅寺火化。金庸一生挚友倪匡送了四个字“一览众生”。这四个字被高悬于灵堂横额之上。在金庸之前,梁羽生,古龙都先后去世,温瑞安也是已经封笔,江湖之上四绝不在,群雄寂寞,可以说现在的武侠小说已经是彻底的没落了。属于“夕阳产业”。没有可以扛旗这面大旗的标志性产物。
金庸大师在1972年封笔。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也是成人的梦想,也如周华健的刀剑如梦一样如幻如梦。武侠小说本身是通俗小说,大众化,没有文学性可言,只不过是因年代风起。也就是流行时代的印证。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属于武侠小说的舞台已经逝去。再也无法恢复大众文化,现在只能是小众文学了,社会规则越来越严苛,上升的道路不在顺畅,奇遇就越来越少,庙堂越来越高,江湖就越来越远,当我们都不再相信有童话。现实代替了梦想。武侠注定被没落。
中青报对90后和00后抽样调查,读过金庸作品的00后比90后递减了16.3%”最小的00后才9岁,最大的也才20岁。作为80后的清水哥可是初中就读完了四大家啊,想想真挺心酸的,自己身边00后读过金庸的真的很少,不是没条件。各自有喜欢读的小说范畴,但也没有形成“规模”都是小众化。但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人自古有武侠情怀,侠肝义胆快意恩仇,因为武侠里头有替天行道的传统,就和西方通俗小说以侦探小说为主是一个意思,而武侠小说的兴起引发了普通大众对武侠精神的向往。
武侠小说里有什么呢?因为在里面可以看到古时中国人的影子。这个影子,不仅仅是风度,还有儒释道的思想,那个时代是为人处世之道,何为恶。何为善,何为忠。何为奸。有道德感,有侠义感,羞耻感,更多是善恶有报,天道轮回。但这些显然与今天这个时代脱节了,成年人都做发财梦,再不做侠客梦了。侠的精气神没了。没落就是必然。武侠小说已经蜕变为玄幻、修真。穿越等小说。网络爽文逐渐替代了武侠小说的舞台。还有就是,武侠小说他已经无法戳不到大家的兴奋点了。失去了动力了。
这个时代不需求武侠,也不会再有”快意恩仇”。今天的环境是,昨日仇敌今天可以握手言和,今天可以卿卿我我,明天就有可能拔刀相向。没有武侠小说的土壤和意境没落就是必然,而且已经没有再次“发达”的可能性。武侠小说留下的只是回忆。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kiki_kwork
原贴:中国武侠电影
人儿三皮
中国现代武侠作家受大众喜欢的有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
金庸;混合型(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兼而有之)
金老笔下的主人公一般都是混入江湖后慢慢学习和进步,到最后也成为一代大侠。金庸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各有千秋,围绕着时代背景将主人公的成长和成功娓娓述来,其手笔显得相当大气。
梁羽生;浪漫主义
故事开头即发挥很激烈的场面,然后就趋于平淡,有点底气不足。但他的爱情总写得太浪漫,开始爱得轰轰烈烈,后来就你死我活。
古龙;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故事开头显得神秘,主人公功夫一般很高,不知出身。可以单枪匹马闯入危险之地,往往是无人可挡。在情节上引人入胜。
温瑞安;悲壮的团队合作精神。
诡异,但又十分悲壮,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加入了朝廷与江湖的纠葛,理想与道义的矛盾。主角身边总有一帮侠士为伍。作品表现着一种团体的力量。
以作品内容而论,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情、经历有关。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枝叶繁茂,宏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服。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至于小说武功的描写,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的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离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温瑞安小说的文采通过人物名字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笔者通过对温氏武侠的读者朋友们做的一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对温氏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其所赋予的人物姓名充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并且与人物性格十分相称。
结语:
纵观新派武侠小说各家,金庸以写史的笔法写武侠,大气磅礴;古龙以浪子的情怀写武侠,有着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梁羽生文笔了得,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同样善用诗词曲赋。温瑞安有着深厚的诗词散文功力,对中国文化造诣颇深,因而塑造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姓名皆非凡品。
梨园
中国现代的武侠作家,我知道的,比较喜欢金庸和古龙,他们的艺术成就应该并排上这个第一名。有多少人爱金庸,就会有多少人爱古龙。
金庸对于情情爱爱的描写,古龙对于兄弟义气,思想的意境描写,都堪称一绝。他们作品作品包扩《雪山飞狐》(1959年)
《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古龙作品:
苍穹神剑
月异星邪
湘妃剑
剑毒梅香
孤星传
失魂引(残金缺玉)
护花铃
彩环曲
金庸的大格局,书中所描写的文化,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也不为过;古龙的书中所蕴含的哲理,也同样令人感到深刻。
他们两位前辈,并排第一,当然没有问题。另外还有武侠作家梁羽生的国学造诣很强,作为新拍武侠的奠基者来说,金庸也深受他的影响。
lhasa3
金老先生。
看金先生的作品,不光人物性格鲜明,没那么复杂,大侠就是大侠,伪君子就是伪君子,坏人就是坏人。不过有一点不同和其他著作,就是好像坏人也不算太坏,总感觉都是为某个目的,或是被逼无赖,所谓的坏得有原因吧。所以他的作品老少皆宜,不会说哪个年邻段不能看,而且正面居多。
第二,有陈上起下,是个完整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关系,不是空穴来风,顺便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民风,思想等,看过小说,基本大概的各个朝代都了解些,然后再看正史,比较有趣。
第三,有国家情怀,大侠情节,不是盲目写哪个武功厉害,哪个门派了不起,背景比较大气,不教人做坏事,这是写作者的良心。
可惜没有后续了,其实民国的故事感觉也很精彩,如果创作出来,好多神剧可能要膜拜了。
灰色灰兔会吐
中国现代武侠作家,我最喜欢金庸。
金庸先生,侠之大者!
从十二岁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第一部看的是《射雕英雄传》,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曾经捧着书整晚不睡觉就为了想尽快知道下一个情节。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道德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
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讴歌。与大团圆的结局不同,金庸的小说更多的是直面邪恶的成功和侠客的失败。然而金庸的创作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特征,即在描绘悲剧现实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弥合功能。
金庸将其作品及其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入到鲜明的历史背景之中,如《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为南宋初年,宋、金对峙,以及蒙古崛起的这一时段。《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宋、辽、西夏以及大理等几个政权纵横交错的时代。《鹿鼎记》描写的则是清朝初年,满汉民族冲突的剧烈矛盾。同时,金庸先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将许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纳入到其文学作品之中,如完颜洪烈、岳飞、大理段氏、朱元璋、康熙皇帝、顾炎武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交相辉映,虚实相加,使小说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接受整个故事,不会令人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
金庸对作品时代背景的选择也是为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服务的。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自由的人人
我最喜欢金庸先生,他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着重突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在尊重历史的背景下,塑造了的经典人物———主人公(侠义之士)。纵观金庸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历史背景都放在动乱年代,这是因为动乱时代更能体现出历史人物的英雄豪情,与庙堂之上懦弱陈腐的官员相比,侠客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如郭靖所言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以“为国为民”来作为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这是侠之精神境界的升华。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虽不居庙堂,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英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大多数人物形象均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以及《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等,虽然他们的性格有所差异,但他们均是武功高强,怀有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
金庸先生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要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共计十五部,可以书联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吃吐司的猫
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有明显差别: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围;金庸则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两者都对历史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从作品含有的历史厚度论,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层,其写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龙的小说则根本抛开历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凭感性笔触,直探现实人生。古龙的小说不是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回顾,而是着重在对现实人生的感受。现代人的情感、观念,使古龙武侠小说意境开阔、深沉。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在古龙小说中,多写变态人格,追求外化怪异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诞、神秘、孤僻、行事固执,自尊心强,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这种情况可能与古龙的身世、心情、经历有关。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扣,此呼彼应。梁羽生武侠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淡,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主干巍峨,枝叶繁茂,宏大缜密的构思,诡异莫测的布局,奇迹联翩,回环波动,摄魂夺魄,回肠荡气。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炉火,小说情节犹如炉火上的一壶水,火越烧越旺,水越来越滚。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情节的发展根本无法预料,惊险频出,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全书的缜密无隙又让人口服心服。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营构的确堪称一绝。
至于小说武功的描写,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张激烈,夸节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阴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单调。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
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
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
这里所写的“飞刀”,已不是一种纯粹的武功,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即叶飞老师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的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古龙的“武功”还表现出一种境界——禅的境界。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后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如状态,在这种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为观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对面的敌人;在这种状态中,身剑合一,战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一击之下,毁灭敌手。正因为古龙“武功”有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风格别具特色: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多气,又诙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肆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逞才离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简单来说金庸细腻深刻,金庸是武侠宗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古龙快意真切,热血沸腾。古龙小说追求故事情节的诡异,抛弃了对武打动作的描写。
梁羽生是广义新派的开山祖,叙事采用章回,像说书一样。
跟我练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