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90后,那就说说自己的感想吧。
昨晚回家后偶然间打开贴吧,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又是假新闻,然而当打开微博发现众多大V铺天盖地的悼念后,终于确认是事实.我不是喜欢刻意蹭热点的人,然而有些事物对于我的影响实在很大,我也很有聊一聊的想法,金庸武侠便在其一.
多数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金庸可能多始于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我那时可能是七八岁,这部电视剧在大街小巷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颇具有话题性,我也是跟风看的,由于年纪小,以至于对剧中的剧情完全不能理解,仅对几个镜头还有些较深刻的记忆,譬如郭靖幼时帮助哲别藏身,又如欧阳克在雪堆中将暗器打出个花样,或者杨康得悉生父是杨铁心且父母双亡后在树林十字路口的徘徊,再如老顽童的诸多滑稽之举,但对于整个剧情是完全未能把握的,甚至于直到今日都未能将这部剧完全看完过.现在想来,这部剧可能对80后影响更大一些.无论如何,这部剧在我的心底埋下一颗种子,对于那个幻想中武侠世界的好奇.
到了11岁左右,我上五年级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个(辈分上的)大哥开了一家租书店,由于两家关系较好,我经常去这家店免费看书,甚至有时会拿到家里看.便在这两三年间,我陆陆续续将金庸的十五部作品读了大半,印象中仅有少数三四部没看.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回忆,像有一次电视上在播<侠客行>,恰巧当时我也在看这部小说,于是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也比对着小说中的台词,当时放的是狗杂种遇到凌霄城主夫人小翠和她的孙女,开始被误认为石中玉,误会解开后又遇上丁不三(四?),两人打斗的情景,小说那一章就叫<大粽子>,是对狗杂种被五花大绑的一个形容.当时发现电视剧台词与书中基本一致时,心情激动的难以自已;再有就是父母当时虽不反对我看小说,但不希望我读的太过废寝忘食,当时正好是个暑假,基本保持一到两天就一本书的节奏,也是颇有成就感,这种爽快感,可能也唯有上高中时平均一周一天(休息日)读一部哈利波特可比.在租书店里不只读金庸小说,事实上我是先从漫画开始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浪客剑心>,后来才是金庸小说,再往后夹杂着一些其他主题的小说,以武侠主题为主,还有一些方兴未艾的玄幻小说(当时大概是2001~2002年,这种小说真的很少).
上初中后去这家店就少多了,机缘巧合,在集市上逛得时候看到有卖金庸小说的,不过是那种劣质合订本,一部笑傲江湖被压缩到一本,书的厚度也超不过一指厚,每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且排版紧密,纸质也是差的出奇,大概介于烧纸时的黄纸和报纸用纸的质量之间,但有一个优点--便宜,三本仅售10元,要知道当时买的华罗庚数奥教材一本就十几块.由于价格便宜,妈妈也很爽快的先后(不在一次内)给我买下了没读过的三部小说:<笑傲江湖><鹿鼎记><飞狐外传>,这三本书至今还放在我的老书柜里.真正在读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另一个很恶劣的问题:<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两本书都不是全本,中间阉割了很多内容.后来想想,这其实是再合理不过的,两部小说,一部原版有四本,一部原版有五本,即使再怎么排版,也不可能放在一本不超过400页的书内.至于后来是什么时候把这两部书的剩余剧情补完,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是高中,也可能是大学.
总结来讲,金庸小说绝大多数都是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读完的,让我的中二病总是往往带着些武侠的浪漫.不客气的说,我读武侠小说就是为了爽,为了娱乐,并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道德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如果没有这段历程,现在的我可能会更加缺少修养吧.
金庸去世这件事情本身,已经很难对我或者其他读过金庸武侠的那些少年们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他很早就封笔了,即使是后来说要修改书中情节,受到很多读者的反对,如将段誉结局改为出家,将韦小宝的老婆数量砍掉一半多,只留三个,等等,似乎也没有成行.这篇文章谈不上对金庸的悼念,只算是由于这样一个事件,一个90后的自我怀念吧.也许等到几十年后,再回首看金庸小说和这片文章的时候,又会留下一些感慨。
码字不易,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