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史 海狼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反思 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沙漠之狐隆美尔 刺杀纳粹头子海德里希行动内幕 笑谈五千年 朱可夫: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 刺刀1937 蒙哥马利:稳扎稳打的英伦大雄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 第二次世界大战秘闻
关于战争题材的著名小说
[作品]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全面叙述忽必烈生平的传记,再现了忽必烈从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国君主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的偏见,“颠覆”人们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影...
踏浪
NO.1德意志的荣耀
NO.2海魂
NO.3第五部队
NO.4苏联英雄
NO.5重生之长风破浪
NO.6诡刺
NO.7回到清朝当海盗
NO.8大洋上空的鹰
NO.9国策
[军事/军事战争]共和国战争
[军事/军事战争]乱世草头王
[军事/军事战争]决战朝鲜之高大全
[军事/军事战争]失落的将星
[军事/军事战争]国之利芒
[军事/军事战争]军火之王
[军事/军事战争]狙击英雄
[军事/军事战争]异时空之红色间谍
[军事/军事战争]兵天血地
[军事/军事战争]羽翼华夏 演绎天下
[军事/军事战争]抗战之荡寇人生
[军事/军事战争]夺清
[军事/军事战争]谍战.1933
[军事/军事战争]悍卫者
[军事/军事战争]中华再起之抗战风云
[军事/军事战争]特战先驱
[军事/军事战争]血战朝鲜
[军事/军事战争]新生之11将军
[军事/军事战争]中华帝国——龙腾四海
[军事/军事战争]狠群
[军事/军事战争]长空英豪
[军事/军事战争]让子弹飞翔
[军事/军事战争]猎杀——狙击手传奇
[军事/军事战争]狼烟深处
[军事/军事战争]异时空之大中华
原贴:求战争题材小说
sophiach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线装本(广陵书社)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罗贯中,明(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金色年华
百年战史
海狼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反思
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沙漠之狐隆美尔
刺杀纳粹头子海德里希行动内幕
笑谈五千年
朱可夫: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
刺刀1937
蒙哥马利:稳扎稳打的英伦大雄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
第二次世界大战秘闻
原贴:关于战争的小说
salenpan
荣耀凯旋,记述了拿破仑 30 至 35 岁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历史
《项狄传》,是18世纪英国文学大师劳伦斯·斯特恩的代表作之一
法兰西革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断头台
《天路历程》,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十二年之久
没有人会特地去写关于战争的事情,因为我们向往和平,所以会去写那些英雄事迹,某个特定时间人物在当时经历,其中肯定会发生战争,但是不会特地以战争为背景,除非是电影!
原贴:欧洲17世纪战争题材小说
提拉米苏Sundy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风景与你
原贴:寻找古代战争小说题材
阿沙阿沙阿沙沙
原贴:英雄战争题材小说推荐
Edjor Chu‘朱浩
原贴:英雄战争题材小说推荐
瓷娃娃兔兔
忒多了 牧野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 楚汉 彭城之战 垓下之战 汉匈奴 白登山之战 东汉昆阳之战 三国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东晋淝水之战 冉闵天王杀胡儿 。。。。。。。。
桑德拉的奇思妙想
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
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
4.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
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
6.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7.还秦之战
还秦之战是指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的一场战争。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蜀、汉中封于刘邦,迫其离开关中。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以三秦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东进。公元前206年,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平叛齐地田荣之机,决计袭占关中,东出与项羽争天下。刘邦的大将韩信利用秦岭栈道已被汉军来时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主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同时分兵攻取陇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袭占关中大部地区,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8.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十五万大军进攻荆州,荆州其主刘综见其势大纳表投降了曹操。曹操任用投降过来的荆州降将训练水军,然后打造战船,为进攻江东的孙权做准备。当时江东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主战以鲁肃为首,主降以张昭为首。其奉诏回来的大将周瑜向孙权逐一分析了曹军的弱点:一是曹军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时天气盛寒,马无藁草;三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后患未除;四是其军队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无心恋战。借此只需有五万精兵就可以破敌。孙权于是决心抗曹,当即拨与兵马和粮草,任命周瑜为都督,统兵抗曹。两军相对于赤壁,周瑜深知曹军势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准备都做好之后将无可匹敌,所以必须先发制人,趁其立足未稳之计就将其击败。这时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因为所带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将所有的战船用铁链相连,将其固定,使其走路时像陆地上一样平稳。周瑜见此情景,果断抓住战机,采取火攻之术,放火烧其战船,由于曹操所有战船相连,一船着即全船着,大军迅速崩溃。周俞立即发动全军进攻曹操,曹操被杀的丢盔卸甲,狼狈逃回北方。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水战。
9.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的一场战争。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国力迅速发展壮大,先后灭掉燕、代、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于是苻坚得意忘形,在大臣、皇宗、亲室一致反对之下,不顾丞相王猛临终再三告诫不可轻伐东晋的遗言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公元383年,苻坚调集九十多万兵力进攻东晋。东晋方面以宰相谢安为将,率军8万抵抗秦军。两军对峙于淝水,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认为可以趁其军队渡河到一半时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指挥兵众后退。然而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大军中各部族的士兵皆乱做一团,而此时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秦军大败。苻坚在逃跑的路上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昼夜不停的逃跑。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中双方战争规模最为悬殊的一次战争,其结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此战苻坚统一中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各部族重新崛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10.复台之战
复台之战就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原名福松。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进攻台湾后,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suri
感谢邀请:鸣条之战、牧野之战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白登之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昆阳之战、黄巾起义、白马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 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参合陂之战、瓜步之战、陈庆之北伐、玉璧之战、 沙苑之战、隋与突厥之战、隋灭陈之战、隋末农民起义、 三征高句丽、唐朝统一战争、白江口之战、唐灭高丽之战、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睢阳之战、白马驿之祸、高平之战、宋辽战争、宋夏战争、辽夏战争、 宋金战争、 金夏战争、蒙金战争、 宋蒙战争、忽必烈两征日本、鄱阳湖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宁远之战 、雅克萨之战 、康熙平三番战 、康熙亲征葛尔丹战、平定大小和卓、清缅战争。
心遂所愿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有:
1约5000年前,炎黄版泉之战
2约5000年前,炎黄联军与蚩尤逐鹿之战
3约前1600年,汤灭夏鸣条之战
4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牧野之战
5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6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
7前627年,秦晋崤山之战
8前511年,吴伐楚,郢之战
9前478年,越王勾践灭吴
10前354——前353年,齐魏桂陵之战
11前343年,齐魏马陵之战
12前284年,六国伐齐战争
13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14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战争
15前207年,巨鹿之战
16前206——前202年,楚汉争霸战争
17前119年,漠北战争,汉伐匈奴
18前104年,伐大宛
19公元23年,昆阳之战
20公元89年,东汉击北匈奴
21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22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23公元223年,夷陵之战
24公元228年——234年,诸葛亮北伐
25公元263年,魏灭蜀战争
26公元280年,长江之战,西晋统一全国
27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28公元431年,南朝宋与北魏战争
29公元576——577年,北周灭北齐
30公元589年,隋统一战争
31公元626年,唐与突厥战争
32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
33公元962—979年,北宋统一战争
34公元1127年,宋金战争
35公元1231——1234年,蒙古灭金战争
36公元1279年,元统一全国战争
37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
38公元1398——1402年,靖难之役
39公元1449年,明瓦剌之战
40公元1561——1562年,明荡平倭寇
41公元1616——1644年,明清战争
42公元1673——1681年,三番之乱
43公元1681年,施琅收复台湾
44公元1683年,雅克萨之战
其中这些战争中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争有以下十个:
1约公元前5000年涿鹿之战 :中华始祖黄帝和炎帝大战蚩尤,奠定华夏民族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
2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
3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4公元前343年马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以巧妙运用战略战术著称,为后世军事战略典范。
5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奠定秦统一基础。
6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弱胜道强,以少胜多,灭秦之决定战役。
7 公元前206至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垓下之战结束4年楚汉战争,奠定汉朝立国基础。
8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奠定曹魏统一中国北方属的基础,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9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10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