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皇朝都有为皇帝服务的特务机构,但是明朝的最出名,也是特务人数最多,权力最大,可以说明朝是特务治国了,这是明朝的特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深知民间力量的威力,所以,打下江山坐天下后,他就得想法稳定局势,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打江山时的那时谋臣、武将,革命胜利后当然都受到朱元璋的提拔重用。俗话说,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成功上位后,都会大戮有功之臣,朱元璋也不是傻瓜蛋,对于手下的重臣猛将当然得严加防控。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组织。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大特务机构:
锦衣卫
明初的部队编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分为“卫”与“所”,其中,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下辖若干所。驻守京城的部队称为禁卫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御林军。开始时,京城禁卫军共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一个亲军卫就是“锦衣卫”。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本来是皇帝的亲兵卫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与警卫,所以,锦衣卫的前身是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仪鸾司(相当于现代的中央警卫团及三军仪仗队,兼有外交部礼宾司的功能)。
后来,锦衣卫又增加了“巡查缉捕”这个功能,这才是锦衣卫最终让人谈之色变的原因。负责"巡查缉捕"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替皇帝对不听话或皇上看不惯的大臣实施廷杖。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东厂
“永乐盛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人生的短板,他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是他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是受到许多非议的。正是因为人心不稳,所以,连他老爹留下来的锦衣卫他也不敢放手使用。为了巩固政权,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规模最大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明代天子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
三、西厂
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里屡屡发神秘案件,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侦辑力量,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新的侦察机构,命名为“西厂”。 宪宗令大太监汪直建立西厂,钦定校尉人数一倍于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辅臣集体上书,痛陈西厂之危害。宪宗撤销西厂。奸臣戴缙上书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又办下了无数“大案”,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西厂也随之解散。后来,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上台执政。朱厚照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听从大太监刘瑾的建议,重新恢复了西厂,职能如前。朱厚照为何对太监言听计从呢?因为他的上台,是得到了几个太监支持的,如,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被称为"八虎"。
四、内行厂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与朱棣胆识过人之外,大多人都是废材,所以,有时一朝,许多时候的权柄都被一帮太监掌控的,因此,明朝的奸雄巨贪都少不了大太监的身影,如刘谨、魏忠贤之流。
当时,刘谨作为司礼监太监,提议恢复了西厂,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他们本来是蛇蝎一窝的坏朋友,可是,随着东西厂的权力越来越大,作为太监头的刘谨已难以控制了,为此,他又亲自建立自己的特务机关——内行厂。
内行厂,即大内行(háng,办事之意)厂,又叫“内厂”、“内办事厂”,直接听命于刘谨,那派头,比正德皇帝还年满。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这此相关内容我们在很多电影如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锈春刀《锦衣卫》里都曾经看到过。
明朝的这么多的特务机关是它的最重要的特征之,而这个特征是由开国皇帝朱元璋奠定的。朱元璋是个疑心极生的人,从他说过的一段话清楚地显示了他的猜疑。在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前,他听说自己的对手张士诚住在深宫里养尊处优,疏于政事,就曾发过一通感慨说:“我诸事无不经心,法不轻恕,尚且有人瞒我。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不理政事,岂不着人瞒!"言下之意,是说老子天天像防贼一样防着这些官员,还是被当成冤大头忽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前,就开始防范义军中的将领。每支军队中他都安插亲信监察将领的一举一动,连自己的义子也不例外。有一次,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在军中召妓,结果马上就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马上就要把李文忠召回问罪,幸好朱元璋的夫人马氏求情才得以幸免。
也是因为猜疑,朱元璋在建国后才大开杀戒,对自己的功臣举起屠刀。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几乎被屠杀殆尽。
因为猜疑,朱元璋甚至不允许有人当宰相。他把从秦朝开始的宰相制给废除了,并且立下祖宗铁律“敢言复立丞相者斩”。因为他不敢把仅次于自己的权力交到一个人的手上。他宁愿累死也要自己独揽大权,撸起袖子自己干。
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皇帝那么喜欢重用特务机构了。但是,为什么他们一定要使用特务,而不是利用司法机构?
这也是因为“猜疑”啊。
司法机构属于国家机关,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做事也有一定的流程,效率自然就没有特务机构高。
最重要的是,司法机构属于国家的,特务机构却属于皇帝私人。从法理上说,司法机构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之下的文官集团,而不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对文官不信任,对司法机构的官员也不例外。而特务机构的主管,多数是跟皇帝从小玩到大的太监,是皇帝的“心腹”,是“自己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像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为所欲为,坏事做尽,但皇帝都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王振造成“土木之变”,害得明英宗被蒙古俘获,又被兄弟抢了皇位。明英宗复辟后,居然还会为王振建庙祭祀。
明朝皇帝的猜疑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朝,同时特务统治也贯穿了明朝。
明万历皇帝、嘉靖皇帝都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纪录,明武宗疯玩,但他们都能把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上,朝政依然可以运行,就是因为皇帝掌握着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这些特务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让皇帝足不出户也能知道百官的动态,控制百官的一举一动。如果依靠司法机构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明思宗朱由检虽然扳倒了魏忠贤,但后期依然要依靠特务机构,从军队到地方,都有他派出的宦官。这些特务替他聚敛钱财和监察官民。而朱由检的猜疑,比之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做了十七年皇帝,可是宰相换了五十个!要知道,宋朝开国起一百三十年间,宰相也不过五十一个!
朱由检频繁换人,显示出他对谁都不信任,对谁都猜疑。他在临死前还说“文臣个个可杀”,唯独没有反思自己。
明朝最后一位英雄袁崇焕,也是被朱由检的猜疑害死的。他怀疑袁崇焕与内阁大臣勾结,怀疑他与后金勾结。既然无法确认他的忠诚,那干脆毁了他。
大明直到最后的时期,也没有摆脱“猜疑”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