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一个孩子来到退潮后的海边,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沙滩上的濒死小鱼,把它们重新放进大海。有人对孩子说:“沙滩上那么多的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
类似不悟小说
至始至终都找不到过去的我
学习王阳明先生的智慧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
多年过去,直到今天2022年的5月3日,我终于悟到了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根本。
学习心学的过程中,我一直执着于像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那样,有一天能忽然开悟,这个念头让我受累不轻。
王阳明先龙场悟道,是他在龙场豁然弄懂了“心即理”的内涵,而不是从一个普通人一下子达到神仙般的地步。他的最终开悟,是在他以往人生挫折铺垫下;龙场生与死的决择下;以及后来在平反叛乱,官场斗智斗勇的应用和检验下,才达到了一生光明的开悟境界!
蔡李佛
不灭剑体
剑者,首主东方华夏九州,是为东方玄幻。
剑者,再号百兵之君,凌驾诸般利器。
这里是剑神大陆,千宗林立,这是一个宗门割据的世界。
在这片大陆上,剑者聚剑元,化剑气,凝剑罡,合剑芒,定剑域,乃至劈山断岳,剑分江河!
这里不仅有宝贵的剑池,神圣的剑冢,上古诡秘的剑墓,还有诸多神奇灵兽,奇异剑道————
等级划分:
剑体境(剑奴、剑侍、剑者),剑元境(剑客、剑师、剑主),剑魂境(剑王、剑宗、剑皇),剑魄境(剑帝、剑尊、剑祖),剑心境(剑圣),彼岸境(大能),齐道境(不朽)。
宗门等阶:
青凡,金天,白灵,紫皇
rabbit0204
凡人修仙传的确很不错!和它差不多的小说我看过几本,可是都还在连载中,你可以去看看
凡途
百炼成仙
修仙都需要灵根,都有好宝贝,都是磕药修炼的,主角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人
大菠萝
我觉得修真最好的是凡人修仙传,但是自从这本书出来之后多了很多凡人流的,本人建《修仙之旅》(作者茂茂加猫猫)《紫府仙缘》修仙见闻录《修真传》(前面基本跟凡人修仙传一摸一样但是后来写的不怎么样了)还有《仙逆》前面基本跟凡人修仙传一样的,但是后来有人说作者抄袭忘语的,后来改了形式。其他的好的修真小说,无极魔宗(虽然还可以,但是主角太变态了,有点不符合逻辑)《兽血沸腾》(作者规划的很好,也很长比《七界传说》七部还要长但是有点黄,也有点暴力)还有《七界传说》真的不错看的很带劲,但是主角也有点变态,归仙之境来的太早,《七界传说后传》也不错但是还没有前传写的好。
楼主如果喜欢《凡人修仙传》的话,我我建议楼主先看《修仙之旅》(作者茂茂加猫猫)《紫府仙缘》休闲见闻录之后才看《仙逆》《修真传》后面的修真小说是本人介绍的估计楼主会喜欢,希望被采纳。
!
穷孩子阿彤
大爱衣香鬓影啊啊啊,薛四少、念卿和督军····
推荐:北平组曲,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江南恨 ,锦绣民国,迷雾围城,风雨浓胭脂乱,芙蓉锦,玉蝴蝶,青山湿遍
亦筝笙,玉簟秋(这两个都是be)
译丹_ZYidan
SummerLe011
郭林娜在路上
糖果妈
宠爱喃喃
时光静止
cynic_ronne
小莉妈的美丽人生
阳光朵朵
Hesterhql
J_复古格子
小紫_hk
贼头
Oggy
仓央加菲
cj_solomic
yuan5
紫岚
kojiwang
sueneu
近子夜,悟剑意,尚未成功,
霍然起,令笔录,已络在胸。
刹时间,狂飙作,大雨暴倾,
电相击,雷相争,苍天裂缝。
意境中,一小虫,惊驰林中,
挥全力,运巨斧,与天搏命,
劈雨雾,斩障碍,欲寻归踪。
当此时,他物我两忘,物飞散,人也飞散。
当此时,他形神圆如,形自然,神亦自然。
自然为当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千变万状,不知其所以然而自神乎其神。
忽然而来沛然而就,圆转超绝而入于剑道。
这就不仅仅是剑师,而是剑的神工哲匠。
携风携电势意累,天马横空踏月亮。
青龙回剑顾神尾,一轮剑气收大江。
原贴:子夜悟剑篇意?
freest¨
诸子百家思想思维感悟全都受到《易经》的影响,王阳明龙场悟道,观山是山,观水是水,是易经的不易,观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是易经的变易,悟出了,我心是宇宙,宇宙是我心,这是易经的简易,也就是心易,这与邵康节观梅悟道,我性如天,天如我性,又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观水而明上善。其象理是一致的,都是人生哲学的精华,其对探索人生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具大的价值。
流溪
龙场悟道,最大的思想成就,应该说是从外因找到了内因。所以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
一个事物从你知道到你去执行。这是一个过程。
怎样才能知道呢?正心,意诚,格物。
开悟了以后,你才能了解人间大道到底说的是什么。
其实王阳明是在儒家的思想上又进了一步,提升了一步,又更具体了一步,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实际上还是在儒家,道家佛家三者说的一个意思的基础上,精炼了一下。
儒家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
其实就是说人要依照天地之间的规律,去修行,去做人,去教化世人。
道家说道可道,名可名。从道到可到道,从名到可名。 这中间是有距离的,是有过程的。
你只有开悟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可道。你也会知道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不为。
佛家说以无所得,菩提萨多。
从无到所得。这是一个过程,也是有距离的。
王阳明就是在这3点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把他们提炼出来。
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
Hanna
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学者,大儒,还是个军事家,能打仗。几乎可以和朱熹等人并列,甚至直追孔孟。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在一个山洞里苦思冥想,悟出了大道,这个大道就是自己的心学体系。他提出了吾性足矣,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得出最著名的四个字:心外无物。即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我心里,我的心外面没有什么东西,只要把心里的好的一面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解决了很多人把外部世界和内心之间连接之间的困惑。此外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内外要一致,脑子里想的和行动要一致,不一致就容易干坏事。现在很多人都把知行合一当作一个目标,虽然很困难,但是也在不断追求。
czzhangyanaa
谢谢诚邀: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其内容在哪儿都可以轻易找到,只要你需要。可里面的内涵却不是每个人想知道就能知道的。我以自己微小的切身感受来谈谈,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的什么,如果你不认可,我合手令欢欣,愿意听你的批评指正。文天祥在《正气歌》的序中说:他以孱弱的身体在有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恶气,秽气等侵袭下,二年而无恙,而其他人病死无数。原因是由于自己以前修身而有所养,那么所养为何物呢?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明白了《大学》:自天子以之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了!作为一个庶人为何还要修身?原来修身是可以有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就可以百毒不侵,继而炼就不动之心,从而可以解脱烦恼。这就是孔子的道,孟子的道。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切学问有什么特别的呢!只是找到你那个丢失的本心啊!我们的心难倒不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身上,为何我们还一直往外去找。《道德经》也有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阳明先生说: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鉢效贫儿。真正的宝藏在我们自性中,我们不要再像乞丐那样想到名山,名寺,亦或各种文字中去找道,我们要往自心去感觉道,那个道在我们的心里,它是不睹不闻的《中庸》。我们只能去感觉。就像一个菜好吃不好吃,你看它的色,你闻它的香,都不能决定它好吃不好吃,你只有吃它,用心感觉到,你才明白它真的好吃与否。不是你的大脑可以判断的。明白心是感觉的主宰,你的喜怒哀乐主宰在心而不是大脑。我知道想说明白是不可能的,因为心只能靠感觉。可是还想说,还想让更多的人明白,明白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的真正内涵。
nana258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此心即是天理。这个世界再大也不过是三千大千中的一粒微尘,这三千大千再大也不过在我这方寸之间,我心即宇宙,我心即是天理、万有。此心之外别无真理,心即理,理即心。心外无物,物外无心。识得本具真心,则内外通透无碍,入俗化俗,出尘无尘,。弃邪恶之念而格良心之光。
☆
王阳明悟到
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
这与佛教的“万法唯心现量”是一样悟境
一般人的知是知、行是行,心的感性和头脑的理性是二分的,通俗的一句话是:学了再多的知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也就是: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等于得道……
沉寂很久的王阳明再次进入大众视野,被漠视贬低的毛泽东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俩位中华文化集大成者的再受追捧,意味受压几百年的中华民族自信的恢复 和唯一延续几千年伟大文明的强势崛起。
zxdhuge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让人们找回迷失已久的心灵,能开启心中的智慧,为自己的事业提供永恒的心动力:心静如水,良知清静,天道明觉,遇事不乱,沉着应变,道法自然,成就伟业。
(一)龙场悟道到底悟到了什么?圣人之心,吾心具足,人人都有明觉之心。
圣人之心,吾心具足:王阳明一生寻找圣人学说的答案,直到被贬龙场,大悟“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去人欲存天理”;悟得“圣人之心,吾心具足”,了悟自己苦寻的圣人学说,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心无私欲妄念心清净,心清净心就恢复清净本心,本心清净明觉则天道清明,事理明晰,知行无间,人物一体,心体无滞,解脱自在,顺应自然,自然激发心中伟大的智慧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觉即万镜明。
恢复清净本心,应无所住生其心: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早已物化,很难觉观自己,人人都向外求,求发财,求权贵求刺激舒服等等,人人趋利避害,一切都是强化自我,为什么尼采说“上帝死了”“神死了”呢?因为人已近不信上帝。那么现代人需要研究心学吗?需要信仰吗?看看周围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你就知道这个富有的时代人们内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灵的宁静和抚慰,如何让焦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如何让心充满智慧和安详是每个人不敢奢望的境界。现代人怎么才能做到呢?生活所迫,彻底放下心中执念太难,多读些古人经典或许能让心舒服些。
(二)悟道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作用?学习内圣外王的心法,成就伟业。
闻思修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做到闻思修证四步,寻找自己事业的道路。
第一步,听闻正确的知识,其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知识,很多是没有用的,尤其今天泛娱乐,碎片化的信息社会,这种错乱的信息其实让我们获得知识的成本更高,一定意义上讲,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同时相对而言,不全面不对路的知识就是垃圾就是毁你的利器,所以听闻正知是悟道的第一步;第二步,静思,让知识和道走进自己的心,通过独立思考,脱离逻辑思维,进入心灵体悟,了解道真正的知;第三步,悟道可以顿悟,但行一定是渐修,修其实就是佛家讲的“戒定慧”,做到真正的戒定慧就达到修之圆满;第四步,证果,这里没必要讲佛家的证果,对普通人太难,其实简单讲就是要知行合一,要做对,而且是此次做对,做对就是证果。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成就事业,内圣外王。
成就事业是有次第的,但成就事业的最高心法就是“内圣外王”,内有一颗圣心,内心具备成事的明觉力和止观力,内心能管控自己,去人欲存天理,心即理,心即天道;外有王霸路线,对外执行儒家的八目路线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对现代人而言,很对人创业比较注重外在的客观条件,往往忽略了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更需要注重的是内在力量的开发。心明觉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目标。
结束语:我们把自己的心已遗忘很久了,向内看,向内求,关注心,让心回归;当你觉醒了心的力量时,那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永不静止,创造神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行为和心智。
plantroseer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指的是王阳明在被贬到龙场这个险恶的地方后,结合自己多年来不好的遭遇,时刻反省自己,终于在一天深夜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心才是感应万物的根本,史上把这场悟道称为龙场悟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龙场悟道后,再反过来看他到底悟了什么?总结一句话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我自己就有可以满足自己,原来以前从事物中追求道理都是错的。那么根据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心的本体就是天地的心,生生不息。道、天理以及良知都是一样的,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常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它的具体体现。
第二,有善有恶是意识的作用。天地与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就会有喜怒哀乐,进而产生善和恶,比如“见儒人入井,则生恻隐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善;见妙龄处子,则生杀而搂抱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恶”。据于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也就是意识和行动是一起的。
意识虽然有善和恶,但是自己内心的良知才是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比如他说每个人都是圣人,拥有圣人的良知,拥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使是孔子说过的话,只要有错,你就可以不用去执行。
第四,行善事去恶事是格物的作用。有了良知做标准,开始“知行合一”的动作,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观察事物的好坏,从而多做善事而不去做坏事。“格物”就是做事前要认真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从事物中明白一些好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龙场悟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人的身心和谐:摒弃错误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与社会的和谐:唤起人的良心多做好事,少做坏事促进社会的和谐。总结:他的龙场悟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借鉴意义。
小心灰
阳明先生三十七岁贬至偏远的贵州修文任驿丞,人生跌入低谷。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成为一代心大师的转折点。龙场悟道到了:心即理。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证,传授弟子四条重要的人生经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老隐de本命is诺顿蜀黍
感谢今日头条,也感谢悟空问答提岀这个问题的朋友,给我机会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一笑而过。我确定,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宇宙万物同一体,自然就是他自己这个无上且真实不虚的境界。从他的名言“万物即吾心,吾心即万物。”中可以看岀,王阳明就是盘古、伏羲、广成子、文王、老庄、莲花生、惠能等这些超然无上智者的超灵在世。王阳明从他的啾啾吟一诗中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以及他自己的境界做了清楚的表达。他告诉我们,一个在世智者仁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顾虑和担忧的事。人们怎么还额头紧皱,一愁莫展呢?你举首投足所应对的都是平坦无坎的大道,一切事情的发生和结果都是上天决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作用在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天则运行,我们不贪着就快乐自在了,我的浩荡无边的常恒永生大身,象一叶小舟一样飘浮在无量边绝对虚无之中。大丈夫轻松地打开天地,与天地并生。又怎能顾忌被情况束缚而进入穷困的囚笼呢?价值千金的宝珠却用来当弹弓的弹子,去打鸟雀,来填补肚子,挖土怎能用打仗的宝剑呢?这个世界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有老经验,头脑聪明,这探那探,这防那防,就怕被老虎吃掉,但却被老虎趁夜入室,咬掉脑袋。超然的智人,在这个世界上,心中清静无污,纯洁的象婴儿一样,没有任何概念,拿着竿子驱赶老虎就如同驱赶老牛一样,平安无险。逃避现实,就象智慧痴愚的人害怕噎死不吃饭,害怕以后被淹死先跳河自杀一样。其实人的一生,已到达你灵魂的目的地,本来是自在洒脱了,担忧别人说你坏话,躲避别人对你的诋毁,就如树上的啾啾鸟叫一样,是妄费徒劳。这就是心学宗师王阳明对他的无上境界及其意义的表达。他的心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我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对创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大王原作:
阳明心学说真理,
自然就是真自己。
中华文化史悠久,
接长不短出菩提。
盘古伏羲广成子,
老庄陆王都传一。
六祖惠能莲花生,
如今大王举一旗。
世间真理永不变,
宇宙万物同一体。
一灯除去千世暗,
一智斩断万年愚。
知行合一去实践,
世界人人得利益。
张告告不想学FA
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这个岀不了欲界的小凡人,喝点老酒在这吹一下了,当小说来看。
王阳明龙场悟道可不是小事,是华夏文明进化发展的大事件。也是儒教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不修行人也很想知道悟道究竟悟了什么?
先从欲界讲起,人、鬼、仙都是生活在欲界天,欲界天的大天主叫梵天、或者叫玉皇大帝都可以。他的形象千变万化。他在凡间的分身形象可能是一个“昏君”,比如正德皇帝。王阳明悟道了,正德的任务完成了,他就走了。也可以是明君,比如宋仁宗,他死之后,辽皇也为他伤心落泪。大梵天即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由众生业力来决定。
这个世界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设计而成!要知道这个神秘力量就必须要悟道。
王阳明先生是不会说谎的,“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王阳明己参悟百千万劫,罗汉一般能知五百年生死,王阳明的修行远高于罗汉。
武则天有一首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悟道即知道自己就是如来,菩萨或者是老子的一个分身。
王阳明临终前一句话道出了他的身份,“此心一片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是太上老君在凡间的一个分身。
喝多了,当故事听,别当真。
东方岸埜
谢邀。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收到这个问题几天了,一直在琢磨如何回答。
心学的大进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真要回答起来,可不是一篇文章能讲得清楚的。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新儒学的大成和递进,如果我们说心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二程一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客观唯心主义(心学)、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湛若水的“随处体用天理”,这些都是王阳明的“阳明学”的基石和发源。
所谓大成者,读之如遍览群书,但是我们是不是只要对这些儒学理论和变迁路线熟悉了,就能真正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呢?
当然不是。因为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极大的进步,这是一步飞跃,让阳明学在新儒学的进程上不仅仅是集合了前人成就,而更象一块里程碑,是新时代儒学的出发点。
这个问题,要简单回答,其实再容易不过了。
王阳明龙场悟道,自然是悟了“阳明学”,现实意义就是将“心学”、新儒学往前推进一大步,取代了已经开始衰微的经学、理学、打开了儒家学派的新局面,让这门自先秦创立的学问流派适应时代和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若是想真正搞清楚内里乾坤,就得有点耐心了。
我们用点耐心来说,希望大家也有点耐心读。毕竟王阳明的学问如今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可谁都知道不过是拿了个壳,来包装新的成功学、管理学之类的讲座。理论顺着时代的变化产生曲解,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变成XX学院之类的来对人进行精神控制,就有些太缺德了。
我们聊一些正常内容,并不见得会有何作用,但是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自然会对一部分歪理邪说产生免疫。那么,文字就没白写,口水就没白费。
龙场悟道的根本龙场悟道的传奇故事,我们就不在这里添油加醋了。无非就是王阳明得罪刘瑾之后,被贬到龙场,然后在艰苦的环境下苦中作乐,教书育人,带着一帮子追随而来的文人,建立了“阳明书院”(记忆有些混淆,因为故事不是重点,懒得核实了)。
这个地方我去过,现在已经是个很大的景点,而且因为后来关押过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所以景区里面还有他们的屋子和人偶(十年前去过,印象有些模糊,应该是不错的),除了博物馆之类的,其实真正的内容就是一个王阳明当年赖以藏身的山洞。
当年这种瘴气偏远的山区,王阳明就在这个山洞里,像杨过一样睡在石头床上,突然灵光一闪,悟了道——其实不过就是想清楚了一个问题,构建了一套自洽的逻辑思维,从而开创了“阳明学”,通过对自己这种观点的输出,成就了儒学的新局面,也养活了当下无数借来做大旗忽悠普通老百姓的国学家和骗子。
其实,所有修行的灵犀一点,无非就是想通了。佛学如此、道家如此、儒学亦是如此。当人的思维在一个地方卡住,停留了很久之后忽然通达,佛家有“醍醐灌顶”、道家有“豁然开朗”、儒家便是“龙场悟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想通了。
儒学变为哲学想通的这个问题肯定是巨大的,艰难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佛道大多是生死的疑问,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所以参悟者、通透者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唯有儒学中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儒学修为,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那么,王阳明在龙场想通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甚至被尊称为“道”?
外人只知道“阳明学”的观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无外物”,却不知道正因为这几个观点解决了自北宋理学创立之后一直困扰着儒家的问题,才得以名扬青史。
宋朝的儒学,经历过汉魏时期经学的没落、玄学的流行、隋唐二代对先秦儒学的回归诉求,终于逐渐将混在各种思想流派中的儒学剥离出来,搭配上佛道二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玄学发展路径为主的哲学思维。
也就是说,儒学终于从经国济世的事功学成为以哲学思考、修身养性为主的理学。而整个宋朝,儒学就分为二程一朱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和叶适的事功学,认真讲起来,最不占分量的事功学反而才是先秦儒学的正统传承。而在官场仕途和高层大行其道的是理学,也就是儒学的哲学思考,而我们知道哲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宋儒提出的问题问题之所在,其实是儒家千年发展演变而至,源远流长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内讲清,直接说宋儒。
宋儒的问题是“本体论”和“修养论”,同时以“本体论”为基础来讨论“修养论”。
宋儒的本体论,讨论的是世间万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讨论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本是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一个老问题,但在宋儒那里有新发展。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而相对于神学的佛家学问、远古哲学的道家学问,儒学的哲学思考是起步最晚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才为儒学提供了宇宙形成的基础理论,让儒学正式开启哲学之路,并迅速流行,成为北宋大昌的理学。
宋儒的本体论,概括而言就是“万物一体”。其说认为万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整体。如同耳鼻口舌,都是人面的一种表现,千人千面,又都是人的千种表现。其面貌不同,本质还是一体的。我们究其所以,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与佛学中的“空”性,道家中的“道”性有些相似,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三家思想,最终归一。
但是佛家称之为“空”,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什么呢?这个“万物一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却没有定论。这个问题,如今同样存在,而且放到世上,什么回答都有。神学者认为神创造一切,科学者认为阴阳五行、碳水化合物构成一切,而哲学者则认为心相意识决定一切。而这种不同观点者的不同认识自然会决定个人的修行、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宋儒这里就直接体现到“修养论”的差别上。
本质的认识都不一致,那么提高修养的方式自然不一样,所以有“格物致知”、“自求于心”等等。
在“本体论”的共同认识下,二程一朱一脉相承的是“天理”,但“天理”到底是个什么,却语之不详,陈白沙提出“天理自在人心”,湛若水却说“随处体认天理”,这“天理”又看上去完全不像一个东西。像张载的西铭中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好像说得很清楚,不过到底是“一人之心”在先,还是“天地之心”在先,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并指导“修养论”的差异。
宋儒提出了“本体论”的本体差异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龙场答题王阳明睡在山洞里,穷尽自己半生学问,找到了宋儒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一夜,未必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王阳明的心中一定是如明月一轮,皎洁千里。
佛教讲究“明心见性”,扫去遮挡心头的浮云,就能看见真性——“空”。王阳明借用了这套思维,将“时时勤拂拭”的灰尘看作是人心的欲望,提出了人的真性——良心,即良知。“万物一体”,即所有人的良心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天理”,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呢?因为被欲望遮挡了,不同的欲望扭曲了良知的表现,成为了我们看到的不同人的表现。
所以,儒者的修行就像佛教徒的“明心见性”,我们要清除掉自己的“私欲”,发现自己的良知,让“天理”和“良知”呈现出一致的状态,这才是真我,而这个“明心见性”的过程在“阳明学”中就是“致良知”。
那么要如何去掉私欲,致良知呢?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外无物”,所有没有映射到我们心中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唯有“求诸于心”,只要让那些私欲不要进入、干扰我们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才对我们有价值。
这一点,和朱子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相反的路径。
而一旦做到“致良知”,那么“知行合一”这种得道者的状态自然就形成了。注意“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要求,或者方法,而是达到一种人内心和行为和谐共处,行为不违背内心的最佳状态。
至于修养论,王阳明提出的方法是“诚意”、“谨独”、“立志”,再加上“事上磨练”。通过与“外物”的交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能从内心体认“良知”,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自然就“知行合一”了。
圣人出世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出世。
王阳明自从悟道后,立功、立德、立言,内圣、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完美,甚至达到了连孔子都没有做到的境界。
这也说明龙场悟道、悟的是正“道”,是“大道”。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大脸菲
龙场悟道主要是指王阳明通过“主静修行”而超脱了生死之念,然后又以此为媒介,在实现“心”与“理”统一的过程中,体悟到“格物致知”之理不应该像朱熹那样从“心外求理”,而应该向自己的心内求理。
可见,王阳明是明确反对向心外求理的,所以说他悟出的其实就是“心即理”说。而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中的“性”的含义,则与程颢“定性说”中的“性”的含义比较相近。张载曾向程颢请教关于“定性”的问题,程颢回答说:只要顺应“理”,“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所以“定性”的“性”指的就是“心”。不过王阳明所理解的“心”并不同于程颢所理解的“心”。王阳明所理解的“心”乃是孟子·告子上中的“本心”。
“龙场顿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王阳明今后做学问的方向,所以说王阳明真正笃志于圣学是从“龙场顿悟”开始的。
bjzhengna
心有灵犀一点通
王阳明修文习武,是上马统兵、下马牧民的全才。
少年求学时,王阳明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读书科举做官。王阳明觉得当官不长久,成为圣贤、传世不朽才是第一等事。少年天真大言,也是大志弘愿,预示王阳明非常人。
远瞻孔孟,近慕程朱,青年王阳明追随先圣前贤步伐,走在光辉道路上。他得到一位大儒点拨“圣人必可学而至”,如获仙方,决心循理学“格物致知”法门迅速成圣。格什么物好呢?格竹子吧,格了七天七夜,圣贤不见片毛,倒成病鬼一头,王阳明从此对理学大翻白眼。
格竹故事,在王阳明事迹中是浓墨重彩一笔,似有什么深意,我看没什么奥义,就是沿习少年天真,片面理解格物概念,机械操作格竹活动,愣头青犯浑。在我俗货看来,格竹可以文格,考察竹子风姿雅韵,用来赋诗作画作文;可以农格,考察竹子的生长习性,以备优培生产实用;可以德格,从竹子萃取虚心有节、常青傲寒之类美德,以物励人。王阳明是圣格,直勾勾看竹子,眼巴巴竹子显灵,度他立地成圣,简直童话加儿戏,况且在生称圣,历史上从无一人。
王阳明回归科举,考取进士,累官至兵部主事,因得罪权宦,被打一顿,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站长,时年三十六岁。龙场地处蛮荒,龙场驿仅在官方记录里有个名称,实地空空如也。王阳明到任,自与门生仆役搭建茅屋,开荒耕种。龙场驿是一个废驿,驿站长了无政务,王阳明有功夫耽于玄想,纵横万事万物,游思儒释道旨,求索人世与自然原理。一夜,恍然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野史称,王阳明龙场悟道功成时,口发龙吟虎啸,身发毫光万道,红光紫气散射四周。王阳明得道,赋诗志喜:
咏良知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悟到: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何谓心即理、心外无物?一切真理由心产生、由心行使,物入心则有不入则无;何谓致良知、知行合一?人性本善、天生就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量,行事处世须服从良知。为何心即理成立,因为致良知;任何疑难,只需自格自心即可。这套学说称为“心学”。
心学脱胎于儒释道,比后三者走得更远。道学认为无中生有,心学断定心生万物。释学认为四大皆空,但是承认色相存在;心学断定心外无物。儒学认为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是经验论;心学断定生而知之,自娘胎出来就致良知,这是比天才论更厉害、比超验论更玄奥的先验论。也因为推崇先验,心学不自觉地滑入悖论;心学本是格儒、格释、格道、格世、格物、格事、格人得来,王阳明却说格己格心自生,不是自相矛盾吗?
心学于实践如何?心学拥趸常以王阳明的文治武功佐证知行合一见神效,破得心中贼、也破得山中贼。王阳明僻居龙场三年,朝廷重新起用,任庐陵县令。一次逮到一名大盗,大盗自知罪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凭大刑伺候也不认罪。时天热,王阳明激大盗脱衣凉快,一脱再脱,只剩裤衩,王阳明说索性脱光,光屁股更凉快,大盗终于害羞起来,坚决不干。王阳明说,你还有廉耻心,不是一无是处。故事到此为止,未知后续。很多论家说这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起作用,制服大盗。可惜制服大盗的并非德教,而是利害;理德礼从来不能服人,利害才能乐服逼服人;假如王县令宣布脱光光就免除或减轻刑罚,想必大盗乐于献丑,献了丑却不消减刑罚,那么犯不着供应笑料。
王阳明升官,受命在江西南部剿匪,一系列措施运作下来,匪患消弭。后宁王谋反,王阳明主持平叛,也手到平定。剿匪戡乱,立大功于世,是心学厉害吗?不是,是敌人太弱太蠢;是王阳明厉害吗?是,王阳明通兵法,施计谋,杀敌建功,难道心学在其中没一点关系?也许跟反间计、攻心计沾边,也只沾边而已,反间攻心属于常规心理学范畴。
心学传到日本,据说广受敬仰,传说日本一位海军大将服膺心学、刻章“一生俯首拜阳明”随身。日本人用心学自我催眠,从“心外无物”推导出“精神大于物质”,精神昂扬当然好事,这是人的重要素养之一。日本人抱持精神武器尝过甜头,清朝时日俄战争中,有次日军劣势,决然发动“猪突冲锋”,像野猪那样昂昂丧丧不要命猛冲猛拱,那时枪炮火力较弱,日军得手解困;也吃过苦头,正如金政委说物理定律不可颠覆,二战时苏日诺门坎战役中,苏军一边倒痛揍日军,日军如法炮制猪突冲锋,被苏军坦克大炮速射武器一顿报销。
唯心主义不能指导实践。硬要实施,轻则栽跟头,重则酿灾难。惠能说,不是风动幡动,是心动;玩玩机锋好罢了,要是真信无风吹幡,你跑出去,是冷风鸡皮你,是狂风掀翻你。唯心主义也不是全无用,它能为一些人奉上精神歪歪;人分穷鄙、中产、大富,穷鄙忙于找草料、无暇灵魂体操,大富多睿智、可能不屑一顾,唯有中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的沉醉唯心学,冶性怡情,显优越、秀优雅:
宠辱不惊,淡看天外云卷云舒;
物我两忘,静听庭前花开花落。
最爱三角龙
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禅宗破三关的第一关,破初关.看到了整个世界的虚幻性,自我的不真实性.粘贴了笔者的一篇文章,文章最后形容拔掉假象连接器,就是破初关,永久的拔掉,就是破三关,成道家的真人,佛教的佛.
开悟:是一场逃亡——参透我是谁?
开悟这个词,听起来是很高山云雾的,像是某种关于心灵状态或者成就的。但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状态。开悟,就是知晓真相,彻底地从假象中觉醒过来。开悟,就是不再认假为真。
世界各大宗教都对醒过来后的实相,有相关的描述,但是因为限于梦境假象的元素不足以描述梦境外的状态,所以这些描述都是比喻,而且很多时候听起来不像真相,反而像神话。
佛教有一个参悟方法叫做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借着参这个话头,来认识到生命的真相,实现觉醒。最常见,最经久耐用的一个话头就是“我是谁?”,这个话头其不仅仅是佛教,很多宗教和灵修的组织团体,都予以肯定推崇。如果“我是谁?”这个话头,真的引起了你的兴趣,让你产生了深深地疑惑和兴趣,他就可能会黏住你,成为你生命的禅,鲜活的禅。真的禅,对你来说活的禅,会变成你心头的一根刺,梦境的一把火,最终会扎醒你,烧毁了你的整个虚假梦境,让你彻底的醒过来,来到实相之地。
《黑客帝国》里的主角尼奥就是发现了“矩阵”这个词,在他心头萦绕不去,始终牵引着他的心,成为了他心头的一根刺,最终,他追逐求索,看到他原来的生活原来只是虚拟梦境。笔者常用的一个例子是二维世界的点,知道有前后左右,但是如果三维世界告诉他“上”这个概念,二维世界的点无法理解“上”是什么?二维世界的点如果参透了“上”,它就超越了二维世界。尼奥后来明白了“矩阵”,超越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编织的虚拟世界。禅宗的话头“我是谁?”就相当于尼奥的“矩阵”也相当于二维世界点的“上”,这就是真正的禅。“我是谁?”、“空性”、“祖师西来意”、“一个巴掌拍响的声音”当你像黑客帝国的尼奥迷上“矩阵”一样,迷上了这些话头中的任何一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直到它成为你心头的一根刺,这就成了你的活的话头,你内心活的禅。疑情越大,力量越强,机会越大。
但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因为过于简单明了,人们只看到最表面的样子,看不到他深层的现实,所以很难对它产生兴趣。怎样才能让“我是谁?”这个话头,变成你的禅,活的禅呢?
一般人被问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的性格是什么样,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身份,有什么样的爱好,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然后开悟的老师告诉你,这些都不是你,都是你的符号,你会怎么想?你会觉得云里雾里,根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都不是我?
参这个话头的前提,是首先深刻的理解,领悟,为什么这些都不是我,然后,才容易对什么是我发起疑问,产生疑情,走向深处,越钻越深。
那么,扬帆起航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些都不是我?寻常的解释非常多,比如名字谁都可以叫,所以名字不是你。比如职务身份,你升职了变化,降职了也变化,所以职务身份也不是你。还有性格,你也为性格是你,但是人的性格会改变。虽然大部分人的性格不会变,但是确实有的人性格变了。一行禅师提到以为越战的美国老兵曾向越南村名扔炸弹,以至于炸死了好多孩子,后来这个越南老兵退伍了反思自己,又做起了慈善事业,专门帮助越南儿童。从凶手变成了帮助他人的人。这个老兵的性格变了,但他还是那个生命。这些解释,怎么样?满足你没,震撼你没?
当然了,这些话听多了,就像掺了太多水的蜂蜜,味道不够。都不足以拆穿你多年以来,点点滴滴搭建的,叫做“我”的堡垒,你一直认为你就是那个坚实堡垒,那个堡垒的每一块材料都是你的一部分。仿佛,这个堡垒不是囚禁你的监狱一样。
开悟,很像一场逃亡,逃离监禁,逃离梦境。所以,逃亡第一步,怎么逃出这个“我”的堡垒?你真的决定往下看?不怕爱丽丝的兔子洞会吞掉你?好吧,继续。
第一步,拔掉幻象连接器。《黑客帝国》的主角尼奥之前生活的世界都是电脑输入给大脑的虚拟世界,活在虚拟幻象里。切断那个虚拟世界的幻象,首先要拔下那个给他大脑输入虚拟幻象的幻象连接器。
怎么拔掉?离开大脑,停止思考,进入到一种没有想法,没有思维的状态。此时,你的意识存在,你只是没有思考,也没有念头而已。我们生活中都曾出现过,也许是在某个休闲的夏日沙滩上,也许是某个雨天的书桌前,也许是五A景区的看到绝美风景的一刹那,或者是在极限运动最高难动作的那一刹那,短暂的出现这种没有思维、没有想法的空明状态,无念有知的状态。意识到自己存在,却没有任何想法,没有想到身份,没有思维。这些是随机出现的,我们必须能够刻意拔下幻象的插头。练习的方法,包括从观呼吸开始,让意识集中在呼吸上,而停止大脑思维。关注你走路脚步的感觉,关注流水的声音来联系。最常见方法的就是禅坐,禅坐的方法其他文章详说。通过禅坐练习觉察到这种无念有知的状态,进而发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这种动态中的无念有知,也叫临在状态。多练习到这种临在状态,在这种临在状态中就可以开始第二步。
第二步,看穿所有的假象。连接器拔掉后,如果尼奥不睁开眼睛会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我们要睁开眼睛,观察那虚拟的机器和幻影(就是我们的大脑)。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大脑总是编故事,制造心理电影,让我们在痛苦与快乐中像过山车一样轮回,这就是佛教轮回比喻的意义。详见笔者的文章谁导演了生活,谁囚禁了命运,我是谁?
连接器拔掉,睁开眼睛恢复视力,适应光线到能看清假象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很容易就再连上这个连接器,所以一次难以成功。那就需要多次断开连接,多观察,就一定会看清生活的假象。直到所有的假象都看穿后,会发现,真相从不曾离开你,始终存在,是你对假象的认同,才造成了对真相的视而不见。持续的修炼,最终得以,不是永久断开连接器,而是出入自由,但你不在把梦境当真了,你自由了,终于知晓无限永恒的本质。
奇幻的世界
1.王阳明的诞生
明朝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别号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王守仁天生不凡。虽然不比小哪吒的怀胎三年才降生,但是他的母亲也是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
在他诞生之前,他的奶奶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所以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天降麒麟儿,王家上下都是喜不自禁,可是王云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全家人。
后来还是祖父博学,“云”不就是“说”的意思吗?怕不是名字叫坏了吧?
前思后想,祖父又根据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改名后不久,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了,而且十分聪慧。
2.王阳明的成长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老天必定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但是王守仁小朋友的情况恰恰完全相反。
王家是当地远近闻名大户人家大,十分有钱,而且王守仁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很难考究,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真的也不足为奇。
王家的祖辈们大多都曾经当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手下,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也勉强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王家搬到了京城,因为王守仁的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王华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便开始读四书五经,他领悟能力超强,举一反三,这聪明劲儿让老夫子们十分惊讶。但是没过多久,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王守仁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蔽月山房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王华认真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3.思想的转变王华说的关外是蒙古骑兵经常出没的居庸关,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看看不一样的风景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
他庄重地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此时的王守仁只有十五岁。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理想,一个更为宏大的理想——做圣贤。
他先是学习朱熹的格物穷理,于是他便对着后院的竹子盯着看了七天七夜,最后体力透支殆尽,吐血而晕。没有得到“理”,却得了场感冒,他开始对朱圣人产生质疑。
王华对这个怪儿子也是没有办法,对他只有一个要求考中进士。
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王守仁后两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痛定思痛的王守仁找到父亲王华认错,王华很是欣慰:“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从那时候起,王阳明的心态就已经改变了,心学或许就此萌芽。
二十六岁这年,王守仁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练习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是对父亲的些许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4.心学的诞生二十八岁那年,王守仁终于中了二甲,做了官,对王华来说也是颇为满意了(据传,王守仁应是一甲,被人走了后门挤了下来)。
之后王守仁继续格物找理,直到发生了那件事。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但是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王守仁,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王守仁原先好歹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没有品级的驿丞。被贬也就算了,但是刘公公却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派出东厂的杀手要在去龙场驿的路上除掉王守仁。
在刘瑾眼里王守仁只是个只有正义感没有脑子的人,但其实王守仁却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守仁做戏也做了全套,他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目标已经自杀,就回去交差了,更为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经过一番波折,王守仁终于来到了他的命运之所——龙场驿。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然后他发现这里真不是人待得地方,驿站里没有下属,只有一个老头,王守仁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甚至想要睡觉,也只能自己和随从一起用石头和木料盖个简单的房子。
他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汉话,能听懂他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然后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当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还主动去安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诠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守仁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理”。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桎梏,他制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棺,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探寻“理”的真相。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随从们看见他都要绕路走。
终于,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反思自己这半生,曾经光荣辉煌如众山捧月,现在一切都已经离他而去。
这么多年来,唯一支撑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灭人欲!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他终于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自己的心,便是理。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这一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5.心学的用处悟道之后的王守仁乖乖地在偏僻的山区种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生存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①江西剿匪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可慢慢的他才发觉,这帮土匪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群土匪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守仁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计划?答案只有一个可能,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除掉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
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一拚。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王巡抚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打完,魔鬼也要被他整死了。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谱,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
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②平定宁王叛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毫无疑问,之前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
这个宁王秉承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的人生格言,就连当时落魄的唐伯虎也被他拉拢了过去。然后很快,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谋反之心,装疯卖傻,上街裸奔才逃出宁王的魔抓。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
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朝廷又离得太远。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
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不得已,只能玩起了空城计。他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老王又玩起了阴谋诡计。离间计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他写信给宁王朱宸濠的心腹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宁王进兵南京,宁王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
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王守仁把知行合一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呐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后来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王守仁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总结王守仁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传到了国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李沅
王阳明龙场悟道,也算是在极限状态下一种生命潜能的爆发了。
他一生主张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须在事上磨练”都很棒;
都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知行合一”讲求不但要知,更要行,是三不朽的圣人;
他还有一句话很震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谓振聋发聩。
懂得了“致良知”,抱持“我心光明”,又能“知行合一”,现实还会差吗?
pinkie330
龙场悟道,王阳明领悟了心即理,人欲即是天理,从此多年思考、格物融会贯通,成为一代圣贤。
“道”,是自然、人类社会等的发展规律;“悟道”,是通过多年的思考、历练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对道的理解。大道至简,王的悟道就在他那四句偈之中。这种“道”如果没有相应的思考和行动,仅仅是坐而论道,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悟出了哪些道理”这个问法略显功利,我只能从王的格物致知里跟你谈点建议,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已心存侥幸、便利、捷径的主意,不如去想想“为善去恶是格物”,道并非多高大上多神秘,多在自己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认知善恶、体会善恶、革除善恶,自会一点一滴地积累,或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间对这些事情形成自身的理解。
竹筴鱼
我个人的一点观点,阳明先生的顿悟实际上完成了知行合一,并且是致良知的那种知行合一,这让先生实现了心灵释放,才能随时随刻的融入到万事万物的情理之中,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酒后翩翩起舞,和众多的亲友相濡与共,以及后来在军事上的策略制胜。但是先生的顿悟实际上依然没有脱离国家和时政,后来先生的命运还是有些凄惨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并没有帮他完成更进一步的精进,但这些哲学思想已经足够帮助世人面对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了。
shiyut1
可能悟到了为什么说:“宇宙即人心,人心即宇宙”的根本性道理。这便是“天(宇宙)人(人心)合一”思想的产生根源。这是心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终极答案!有了这个答案,心学就正式成为一切学问的最终归属!
Mr.小北极
当时的理学主导思想是朱熹的灭人欲存天理,而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 人也是天道孕育的一份子,人道也是天道。这是根本思想的转变 才能为后续的思想进化指明道路。打个比方,人是宇宙的一个细胞,如何把这细胞培育成宇宙,这个壮大的过程必然也是吞噬包容的过程 但吞噬什么 包容什么 如何呈现形体 这些就是他往后需要思考的。这也就是每个人的现实意义 自我进化的方向。
芭小蕾
大家好,这里是贵州畅享问答专区
王阳明先生在正德元年(1506年)在得罪了宦官刘瑾的情况下,被谪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在生活艰苦,语言不通的环境下,阳明先生发现了一个洞,(也就是现在的阳明洞,当时阳明先生称之为“玩易洞”,又称阳明小洞天),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davidsh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幼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他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他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学,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去龙场是有原因的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皇帝朱祐樘驾崩,时年十五岁约朱厚照继承皇位,年号改为“正德”,他就是明武宗。明武宗在位其间,朝中文官与宦官进行了一场争斗,最终文官们以失败而告终,本想说句公道话的王阳明也被关到大牢,牢狱之灾过后,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这个地方位于现在贵州省修文县,属于偏远山区,这才有了后来龙场悟道。
遭贬谪,龙场悟道石破天惊王阳明悟道,他到底悟通了什么?王阳明来到龙场后,以心地善良、平易近人的对人态度,及饱读诗书知识量丰富的他,得到了当地人们的尊重,在当地的地位崇高,但王阳明不为此骄傲,而是继续寻找圣贤的思想,体会圣人思想。王阳明从小就对术士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长期以来对佛、道两家极为关注。但想突破前人的思想,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日日思索,反复推敲,终于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性与天道之间并不存在鸿沟,而是能够联为一体的!所谓的天道,,也就是宇宙万物每时每刻的变化规律或原理,而这些并不是不可认识、不可 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备了体察万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够体悟到的。看似复杂、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实都在个人的心中。而通往圣贤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精神境界方可达到。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成为圣人。只要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
王阳明悟道的心学思想在当今的社会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它更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当今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与幸福相伴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出来一个真理就是我与外界的关系。悟出来内心的良知才是认清世界本质的重点。悟出了认清自我才能认清外部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与佛学中的坐禅非常相似,只是说法不同。王阳明先生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格物致知逐渐形成自己的格心知外,从而使自己的世界观产生了质的飞跃。我们人类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待事物时的角度和对象问题,其本质就是一直关注我看而忽略了看我。总关注别人如何看我忽略了我如何看我。一直不清楚我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所以常常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摆放不够正确。一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一种常常以别人为中心或说外界,所以常常由于这个原因作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这种现实的本质。读王阳明先生的著作要明白阳明先生要说什么而不能一味的神化阳明先生的理论。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龙场悟道跟我们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了。谢谢阅读
预言家
在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很少。而人有也“真我”和“本我”之分。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修养,让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知错就改,言行一致!我们的古人一直都在探索人中的善与恶,进而弃恶从善以达到社会的安宁祥和。
kesike
龙场悟道有时被人们说得神神秘秘的,似乎像道教的得道成仙似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知道,王阳明从小就有一个圣人情结,立志要成为一个儒家的圣人,让大人们大吃一惊,刮目相看。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又广泛的接触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进行各种修炼活动。一方面用于养生,一方面也是为了修心。
他为了证实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他曾经做了一个实验,整天整夜的不睡觉用于对竹子的观察,结果发现一无所得。为此,他大感苦恼,不知用何方法来成就自己的理想。他在流放贵州龙场期间,一天半夜里忽然得到一种感悟,“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短短的几个字却是意义非凡,他开始有了完全崭新的学道的体验。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圣人不是依靠读圣人留下的经典书籍就可以了的,而要依靠自己内心的感悟。经典著作里面的道理,我们自己的心中就有的,关键是认识到了没有。他的学生问他,不读经典著作,我们怎么知道怎么做才对呢?王阳明告诉他要从自己的心里去发现。他举例说,你如果真正孝敬父母,你自然会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不需要死记硬背经典之作。反过来,你如果按照儒家的经典著作里说得话死板的去做,效果反而可能不好。
从这个认识出发,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给予全盘否定,他认为格物就是纠正自己的过错,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求得真正的进步。所以,王阳明的学说是一种实践性的学说,是用于自己的修养的学说,知行合一是必然的要求。
王阳明把自己的这一套做学问的理论用于各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成功的治理好了一个混乱许久的地方,他与叛军的作战中可谓百战百胜,他不屈不饶与宦官权奸进行斗争,虽百死而不悔,他又用极大的精力来推广他的思想。他的理论继承了宋朝心学的传统,又开拓出了新的境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被称为圣人的人之一,可见影响之大。
王阳明的学说对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蒋介石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心学的真谛,而毛泽东既强调实践,又强调斗私批修,现在习近平提倡知行合一,重视立志的重要性。不过,我们现在重视修心的目的和王阳明是不同的,不是为了成为封建阶级的圣人,而是为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vivien_liuxin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到的就是“心即理”,对于心即理这一命题,该如何理解呢?
01 “心即理”之“理”
这里的“理”,是宋代程(颐)朱(熹)理学之“理”,也就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之本体,是形而上的“道”,正如朱熹所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子语类)也就是说,超越于形体、现象之上,没有形状、没有影像、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是“理”之所在;存在于现象世界的已经成形的万事万物,是“理”之发散流行具象化的产物,是由形而上的“理”派生出来的。因此,朱熹倡导“格物致知”,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事物物,去探究形而上的抽象的“理”。朱熹这样记载自己格物致知、一朝顿悟的过程:“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也就是说,思想上一旦顿悟时,对超然于万事万物之外的“形而上”的“理”,便可了然于胸、豁然开朗。
02 心学之“心”
王阳明早年热诚地信奉程朱理学,为了实行朱熹的教导,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的“理”。他专心致志地“格”竹子这个“物”,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有发现,人也累病了。他在极大的失望中不得不终于放弃这种尝试。后来,他被朝廷谪贬到中国西南山区的原始的生活环境里,有一夜他突然大悟,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参悟圣人之道,只须向自己的本心去寻求,以前自己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是错误的啊。我们说,这次顿悟,拉开了王阳明通往心学之集大成者的序幕,使得理学与心学成为两大迥然有别的学术流派。
03 “心即理”之内涵
简言之,在理学家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理),一个是具体的(物);在心学家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宇宙之本体)。正如王阳明所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先生(王阳明)曰:‘尔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习录》)也就是说,心之灵明与天地鬼神万物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在王阳明看来,心即宇宙之本体、世界之本原,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所以“心即理”。
小嫡
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件事是发生在明朝武宗正德元年,当时由于皇帝朱厚照昏庸,不理朝政,被宦官得了权,暗中操纵朝政,王阳明也遭其陷害被贬。然后在环境恶劣之中,悟了道,明白了适用于当下时代的理学思想。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其实在于一个人身心合一的状态。在每个人受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最先挫败的就是人的精神。
如果能在精神上受自己掌握,那么此人将成为不平凡的人。就像原文中讲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就有点像佛家所讲的人人本来就是佛,拥有的心就是佛,就像那句佛经所讲“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天道的规律也是如此,不垢不净,想到这王阳明对所有的事物或自己悲惨的经历也有了心理安慰,瞬间明白了天道的规律,从此就开始了他的理学传播。
木木同学。
王阳明农场悟道,实际明白的是一种生命的意义,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具体的说就是承认善恶为本,人人心中有善,那么心外无物,未达到自己的目标,要身体力行,这就是他所讲的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许多人,简单地说,就是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认为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坚持不懈地去做,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个人对王王阳明农场悟道的理解不同。
ckaka
阳明心学理念“知行合一”。后世推崇为“心学”。民间发展为“自然禅”,说是这颗心可以出世,可以入世,可以游走乡野,可以步入高堂。
和“慈恩宗”玄奘大师的"三界唯心”异曲同工
木飞.
不晓得他悟出什么,悟到杀戮?功名?和曾国藩一样,杀戮汉族同胞献媚文明历史区区刚从草甸子里爬出来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一样短命。
日本人属于修罗道,杀戮一流,只拜阳明,最后挨了两个原子弹就老实了。
739303241
还是重复个人观点,从常识、常理和常情上进行认知和理解。现在关于“龙场悟道”的解说可谓汗牛充栋,甚至夸张化、神秘化了。而实质上,所谓“悟道”就是王阳明将自己多年对儒、道、释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完成了心学理论的初步框架和实现路径。
我们在了解“悟道”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顿悟”的渐进性。很多人将王阳明的心学直溯大程和陆象山,这是有道理的,陆象山就强调“心即理”,从本质上,心学还是儒学一支的系统化和条理化。
二是“顿悟”的颠覆性。其实,心学的最大贡献是对程朱理学的冲击和瓦解。朱子发明并形成了理学体系,成为儒学发展的重要创新。将“理”从认知到实践路径上,都找到了规范的解释和方法。发明了“格物”“致知”这条内心修养的路径,并上升到政治、哲学层面,一家独大。但是,阳明的“心即理”却转化了这种路径,将“心”本身作为本体,不求助于外,而从内心即可到达。路径是“致良知”,发现你内心的“善”。
三是现实意义。为什么阳明现在这么火,“顿悟”之解这么多,一方面是国学热再次引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阐释的欲望。另一方面,阳明哲学的现实意义。就是回归本心的知道意义。从新儒学的发展来说,不仅面临着自身体系深化、结构和重构的过程,关键是越来越多的西化理论、先验知识干扰着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从个人面对的困境来说,物质发达的今天,可谓繁花乱坠迷人眼,如何选择、如何祛除成为首要问题。回归本心、“一瓢饮”,可能是除芜杂的好办法。
阿young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我下面的只是胡言乱语、耽误你的时间、对不起。 “龙场悟道”?“龙场悟”的是什么?悟的是“道”,那么在龙场悟的“道”和“道可道”是不是一个“道”呢? 是又不是。 “龙场悟道”的“道”只是悟了“道可道”其中的一个“道”。 “道可道”这两个“道”有区别吗? 有区别。 “道可道”其中的一个“道”是“先天之道”,代表着产生万物的那股力量;“道可道”的另一个“道”表示“后天之道”,表示认识“先天之道”的那股力量,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求道、悟道”的那股力量。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悟到了“先天之道”,感悟到了“万物德何而生”,这确实是“求到了、悟到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叫做“得道”,世间只听说“龙场悟道”,没有任何人说“龙场得道”,那么我现在的问题是可不可以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龙场得道”呢?这我不敢胡言乱语。
fanxin
既然知道“龙场悟道”,那么你就应该读过王阳明心学,不也就是他后面所不断讲学的心学内容吗?真理不必外求,全在自己心里面,只要不被利欲蒙蔽双眼,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心学的意义就在于能给人做任何事提供一个标准,其实制定每一个人的做人做事标准是做不到 ,不必外求,就是从内心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想法,但是只要遵从内心,一定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也说明人生没有绝对对错,你认为对了,你就对了。
小螃蟹的滩涂
王阳明龙场悟道对中国心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心学发展的最高峰,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的那一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一、人生要立足于做。不做事是不行的,做成事、不出事才是真本事。所以,他去办教育,教化民众;无兵无旨的情况下,平定宁王叛乱,安抚群众。当然,当过老师的人都是知道的,教化民众可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你面对的对象可不都是“英才”,甚者,有一大堆的蠢材,愚顽之人。立足于做事的王阳明是内心充实的,是智者无忧的,他说“知行合一”,有理;二、不要死磕。这里不要死磕就是要顺人性、顺人心、顺事态局势,这也就逐渐诞生了放纵、纵欲,相互浮夸……这是不正常的,这是曲解王先生智慧的。王先生是明白生活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不可能一个声音、一个思想,既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那何不取最大公约数?向内求理,反省诸己,办成事才是硬道理。他早年面对一事一物,“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世间事物无穷尽,理岂可无穷无尽?在庙堂之上,与阉党、权臣死磕,差点儿丢了小命儿。怎么办?要顺本心,求本真。心外无物,不是真的无物,而是那些物与你无关,关注他们就是闲的蛋疼。要一心顺意为自己的智慧与梦想活着。不要死磕,生命是有长度的,死磕就只能把自己磕死;三、理不外求。世间的真理多得很,你吸收多少,能用多少,全在你一心之间,反省自己,才能化知识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理在哪里?真理自然是永恒的,但你没有发现,没有用上,都是瞎扯。我们还是要活在当下。你看那满街的圣人,是的,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本分的活着,这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圣人的存在啊,你要做的就是在这一群中坚力量中做自己喜欢的事,留下自己的记忆。
这是个不错的话题。大家都看看王阳明,多多进行一些思考是有必要的,千万不能把这学习讨论变成了骂街的场所。谨以此抛转,欢迎玉来。
ccoldman
王阳明是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的思想家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许多从夲体思考来论述夲体论。得到有关世界夲质的“道”“气”“理”等学说。但王阳明却是从认识论推衍至夲体论。得出“心外无物”“心即理”的“心学”夲体。龙场悟道简言之就是“心”从认知主体上升为夲体的思想突破。
adaxiaochan
“心即理”是龙场悟道的核心内容。早期的王阳明先生,跟其他儒学家和宋儒理学家一样,也是从外部探寻万物之理,“格物致知”即是对外界的探索,它的先天不足之处就是撇开了探索者,没有去研究人。王阳明先生通过“格竹”发现行不通。认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离不开人,只有人才是“格物”的主体;“格物”必先“格人”。世界万物之理尽在人的心里,“心即理”。只有心里有”理”,才能至真至善至良知,才能明白世界万物的道理。
enen_8@163.com
全身心投入经历的事情,从事情上领悟自身的相应“反射”,从“条件反射”中优化自己的执行力,从执行力中以数据形式巩固自身的“判断力”,从不断优化的“未来判断力”上印证“再再执行力”……无止境的螺旋旋环以提升内在心力,升华人生境界,而后对应阶段的兑己、兑事、兑人,诚意正心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弱弱酱
王阳明从北京被贬到龙场,在龙场这个未开化之地。王阳明从朱熹的格物致理,转到理从心来。心学,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倡导心里的道德秩序可以异响社会的秩序。
对社会影响太大了,就当时来说,王阳明去山贼,抵外敌,把明朝的统制地位稳固了不是一点半点。这都是运用的心血力量。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转折点。
心学在当今的社会也很重要,对个人来说,通过心里的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经小常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雪。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众所周知王阳明之所以被贬贵州龙场,是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在前去龙场的路上,刘瑾还派杀手追杀王阳明,多亏王阳明急中生智才逃过一劫。龙场听名字好像是个好地方,但到了之后才发现乃是蛮荒之地,万山丛薄,四处遍布瘴气,稍有不慎便九死一生。但即使环境恶劣,面对艰难困苦,王阳明保持着一种乐观守正的心态,直到那天的到来。
那天傍晚,有四个人从王阳明住的地方经过,好像也是从京城被贬的过路小吏带着他的儿子和仆人,荒山野岭,结果第二天这三人却在龙场附近的蜈蚣坡暴尸野外,王阳明携童仆亲手埋葬了这3人,童仆开始不愿意管这晦气的闲事,王阳明对童仆说“吾与尔犹彼也”,当时王阳明可能把这小史当成了自己,他和这小史遭遇一样,远离家乡,被贬至此。经过种种原因,他可能也看透了生死,思想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终在那个夜晚,一声大笑破空而出,王阳明从山洞里走了出来,悟出来圣人之道!
悟道悟道即是吾心之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qingniaoba
首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和他个人经历有关,从富二代变成旅社老板这个经历开始让他思考过往所有的经历对还是不对,那么在龙场他开始躺在棺材里面,其实就是过最重要的生死劫,生死劫最大的问题是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我们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其实一直都在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他在那个地方开始独立思考这些现象才悟出来中级思维智慧,也就是说,王阳明基于那个年代的东西我们现代也可以使用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用古代的东西套现代的的生活根源其实是没有任何多大的变化的,也就是人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没有变过。
yuqi/zhu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教条示龙场诸生曰: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泥螺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初到龙场的三年,他在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反省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之后,更是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被称为“心学”。其学说的精髓就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个过程里,龙场悟道至关重要。
学术版的概念就是这些了。不过要想真正理解龙场悟道究竟悟道了什么,我觉得还是要更生动点才行。比如那个很经典的王阳明看花的故事: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好好品味品味,如果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哲理和美,那他的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也莫不出于此了。
安德路
先生讲的“知行合一”是方法论,而道德标准仍在儒释道中求,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中求。即先生悟道悟出的是方法论。
很多人崇拜先生,却徘徊在“悟道”上不能前行一步,是因为心不正,或者说不能坚定地正。
费熙视觉黄小梵
权释 一,格物,是指分类。 二,知行合一是说有知识,要变成能力,然后应用于实践。 附,一种解释,一个理论,讲了半天,说不明白,本身说明他并末弄懂。 老私墅精神文简则明。
nishiyizhizhu
小白瞎凑一下热闹????。
书里说的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的道指的是———心即理(个人浅见,大神多多包含)。
现实意义:
【为人处事的一把标尺】
因为良心知道是非善恶,所以世间一切道理存于心中。
在为人处事中用好这把标尺,就可以不走弯路。
其实这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一个开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