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1年,官方没有公布斗破苍穹2电视剧的拍摄演员和播出时间。
前妻破镜不重圆的文
isacco
田文镜确实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才能确实非同凡响,但因为高傲,目中无人,注定失败。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5A阿杜嫂(静由心出
截止2021年,官方没有公布斗破苍穹2电视剧的拍摄演员和播出时间。
电视剧斗破苍穹第二季播出平台:湖南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
《斗破苍穹》是一本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古装玄幻小说,作者是起点白金作家天蚕土豆(李虎),已完结。这里是属于斗气的世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斗气!
扩展资料
斗破苍穹第二季剧情介绍
被视为天赋异禀的少年武者萧炎,九岁时母亲被人追杀致死,父亲讳莫如深,萧炎将母亲留给他的戒指视为珍宝从不离身。萧炎的功力一直到十五岁仍然没有进步,早已订好婚约的家族也来退婚,令萧家蒙受奇耻大辱。
萧炎无意中唤醒了戒指的主人药尘老人,在药尘老人的帮助下,萧炎的武功进步惊人,并且得知了杀害母亲的主谋。萧炎进入迦南学院学习艺技,在这里结交了一群良师益友,再次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次特殊修炼中,萧炎遭到陷害,发现他的家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为了一血杀母之仇,也为了江湖的正义,萧炎毅然选择了只身一人向邪恶的势力发起挑战。最后联手女侠萧薰儿,共同战胜了强敌。
原贴:《斗破苍穹2》咋不播了?
潘志洁
主要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吧,他可以受雍正皇帝的喜欢,但和乾隆不对口,也正常,再就是新皇帝继位都要提拔新人,老人就自然不能受待见,这和现在也一样,来了新领导,自然要换一波人。
suiyulong
在田文镜的履历中,文凭一直是个硬伤。
《雍正王朝》第一混不吝,金陵副将马国成就曾当面指出,田文镜作为一个监生出身的书生,竟然敢羞辱老状元陈文胜,逼拷功臣宿将,婶可忍叔不可忍。
对此,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田文镜监生这个文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监生的全称是国子监学生,但这些学生当中,既有因为成绩优异,正儿八经考进去的各地贡生,也有因为祖宗荫德,朝廷恩赏或家里有钱而取得入学资格的关系户。
同样是叫监生,但监生和监生是不一样的。人家贡生是各地通过层层选拔,贡献给朝廷的人才,属科举“正途”,而不属于贡生的那些国子监学生,则被认为是科举“异途”。
所以同样是监生,有被选拔为贡生经历的监生,就比关系户们的文凭含金量高。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既是贡生,又是监生,那在他的履历中,就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他被拔贡的过程。
田文镜从来没有。
然后我们还知道,田文镜同志虽然名字像一个汉人,但一出生就隶籍汉军正蓝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旗人。
这个出生说明老田的祖上,属于最早归顺满清的一批汉民。
而旗人在清朝,属于一等公民,在为官,就学,做生意等等方面都享受特殊政策照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田文镜家里没什么钱财,也能混一个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了。
与考科举比起来,其实大部分的旗人子弟,还是更愿意当兵上战场,或到京城的王府衙门做戈什哈,像马国成和图里琛那样走“武路”。
所以田文镜这种出身的人,就成了康雍官场上的少数民族,既因为旗人身份获得重用,又文不文武不武,同时受到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的的双重歧视。
而年羹尧恰恰是另一个极端。
今天在各种电视剧中武艺高强的年羹尧,实际上是正儿八经的书生,货真价实的科举正途出身,是康熙三十九的进士,而且因为成绩优异做过翰林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无论是作文章还是写书法,都是当时的翘楚。
但后来年羹尧却投笔从戎,成了威震西北的清朝悍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老年其实也曾十年寒窗苦读,在翰林院编过书,讲过学。
还有,不像剧中所说,年家需要雍正抬旗,年家和田家一样,本来就是旗人。
这样的年羹尧,当然让所有的文官和武官都刮目相看。
有一个利益共同体,对一个身处官场中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官员们因为同学,同僚,亲戚,战友等等关系,会互保互荐,同气连枝,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官官相护。
年羹尧官场上的亲朋故旧有很多,而和田文镜同气连枝的官员屈指可数。
特殊的经历,让田文镜在官场上成了一个异类。《雍正王朝》一开始,田文镜就因为和同僚不合,顶撞上司被停职待参。
这只是田文镜整个官场生涯的一个缩影,他一辈子都不容于清朝官场,同时也就注定要和整个清朝官场过不去。
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对合群有着本能的追求,所以很多原本头角峥嵘的人,在官场上摔打几年,一般都会被磨成张廷玉那样的滑头,而田文镜是个拧巴人,虽然经常遭受打击,却越挫越勇,不仅没有被官场同化,头角还越磨越尖锐,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了一只官场刺猬。
换在任何一个求稳定的时期,田文镜这只官场刺猬都是吃不开的,或在基层坐冷板凳,或直接被踢出局。因此从康熙二十二年到康熙去世,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田文镜一直在地方当一些知县,知州之类的芝麻官,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老田同志生于公元1662年,只比康熙皇帝小8岁。也就是说,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61岁了,到现在就该退休了,仕途已经基本无望。
田文镜在整个康熙朝,都没有当过大官,却有两个名声闻名天下:
第一,田文镜没有从官场上得到认同,但从穷苦百姓那里获得了一致赞扬,在田文镜当过父母官的地方,穷苦百姓在都传唱田大人的清廉正直,一心为民。
第二,与此同时,也是在田文镜当过父母官的地方,富户们却叫苦不迭,因为田大人审案,从来不问是非曲直,只问穷富,凡是穷人和富人打官司的,一律都判富人输。
因为在田大人的字典里,只要路有冻死骨,那么朱门酒肉臭就是有罪的,一个地方穷人都卖儿卖女了,富人还在歌舞升平,那就简直该死。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禛只是说了一句“多叫些人一起去”,田文镜马上便领会了他的意思,故意在富户们门头挂灯笼,怂恿灾民去抢。
领导的话总是模棱两可,以方便将来推卸责任,换一个其他官员,还真不一定能参透胤禛的意思,更未必有怂恿灾民抢劫富户的勇气。
田文镜不按规矩,不按法律办事,造成了很多冤屈的案件,打击了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才被称为酷吏,但在他为官的地方,贫富差距被强行消除,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与宽厚仁慈的老年康熙不同,雍正皇帝是一个锐意进取,一心要改革的人,而遍观整个官场,真正能够毫不犹豫地跟随皇帝,向官员们动刀子,触动既得利益的人,还真是凤毛麟角。
于是,已经年过六旬的田文镜,被即位的雍正皇帝高度赏识,并破格获得提拔,成为雍正皇帝改革的得力干将。
和整个清朝官场过不去,敢触动天下所有富户的既得利益,为穷人谋福祉,本来就是田文镜一直身体力行在做的事情,被雍正皇帝授予重任以后,就如蛟龙入海,势不可挡。
《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镜,虽然与历史上的田文镜年龄有出入,但还是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精髓。田文镜一出场,就与四阿哥胤禛的施政理念不谋而合,不讲任何条件地为胤禛冲锋陷阵,即使事成后被罢官也无怨无悔。
而胤禛和胤祥对田文镜不离不弃,也并非因为对田文镜有感情,而是看中了田文镜孤臣的属性。
这是一只被冷落的刺猬,但一旦收为己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会变成一只猛虎,可敌百万雄兵。
威武不能屈,坚钢不可夺其志,田文镜实乃砍动大清官场的不二利器。
自从对四阿哥胤禛归心,田文镜就一直忠心耿耿,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反观剧中的年羹尧,走出的每一步都是首鼠两端,在干事的同时不忘谋身,不忘谋利。
十阿哥当街卖家当,田文镜以大理斥之,被老十打的遍体鳞伤,而随后赶来的年羹尧,站在十阿哥的角度温言相劝,实在劝不住就替田文镜挨揍。
两人行事作风的完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结局。
年羹尧八面玲珑,因为做事有板有眼,升官贼快,但最后自作聪明,开始不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下场凄惨。
而田文镜看似笨拙,却一条心死忠雍正,坚决执行雍正的每一条改革举措,就算得罪全天下人也在所不惜,反而帮助雍正完成了改革大业,得以善终。
注:剧中田文镜是累死,但历史上的田文镜是退休后病死的,享年七十二岁,在当时算高寿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之田文镜传,电视剧《雍正王朝》
明太鱼1122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其中的田文镜应该都还比较印象深刻吧。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在协助还是皇子的雍正追讨众官员的户部欠款时,不但把十贝勒允俄逼得到变卖家产还钱,还把康熙朝的重臣魏东亭给逼得上吊自杀!
当然,这个情节不过是影视剧中的杜撰而已,在雍正登基之前,田文镜都还不过是个小官而已,哪有资格与贝勒、朝廷重臣们交手呢?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文镜和李卫的境遇基本差不多,但李卫却比田文镜要幸运太多。
因为,李卫在中年时就已经是成功晋升为封疆大吏,但田文镜却直到花甲之年才获得重用。
在田文镜21岁时,他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官阶正八品。他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二年,直到43岁时,他才升迁为直隶易州知府,官阶从四品。
等到康熙去世时,田文镜也才做到内阁侍读学士的职位,官阶依旧是从四品。此时的田文镜,已经61岁,相当于是半只脚已经踏入棺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田文镜这辈子,已经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但是,等到雍正继位后,因为雍正立志要对官场旧弊进行改革,而田文镜这种做事严苛、不会来事的官员,正好符合雍正的口味,所以雍正就特意将田文镜从众人之中提拔出来,作为自己改革的急先锋。当时的李卫,也是这个时候被提拔出来充当改革的急先锋。
在雍正二年时,田文镜就被正式提拔为河南巡抚,官阶从二品。当时的田文镜,在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小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由此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当然,田文镜在河南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率先在河南实行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并大力追缴以前各州县所亏空的赋税,其手段雷厉风行,又不顾及任何情面,河南诸州县官员只要有一点没有办成,他就立刻给予惩处,由此河南很多官员都遭到弹劾而落马。
在这种严苛之下,河南的政绩也是显而易见的,田文静因此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官阶从一品。并且,雍正还亲自写下“忠诚体国、公正廉明”八个字褒奖他,还将其由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田文镜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这一年,田文镜66岁。
当时,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成为改革三大将,他们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位大臣。雍正爷正是借助他们三人的力量,使得大清朝焕然一新。
不过,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两人相比,少了一些圆滑世故,他仗着雍正的恩宠,做事太过铁血铁腕,因此又被人称之为酷吏。
这样久而久之,官场上很多人都对其怨声载道,因此大家便纷纷上书弹劾田文镜,说他在改革中挟私报复,横征暴敛,总而言之,只顾完成自己的收税任务,却不顾百姓死活。
当这些弹劾的奏章不断送到雍正面前时,雍正虽然全力袒护田文镜,但内心也不免对他有所怀疑。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终于让雍正开始疏远田文镜。
这是在雍正八年时,河南发生大水灾,百姓颗粒无收,很多百姓被饿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当地的赋税,同时派人前去赈灾,但田文静为讨好雍正,就说河南水灾并不严重,自己能够全权处理,百姓的赋税也可以照收。
但后来,雍正却听说河南很多地方都出现卖儿女的现象,雍正因此非常生气,直接在朝堂之上责骂田文镜真是老糊涂。但此时的雍正还是选择袒护田文镜,他将这个责任归咎于田文镜被下属蒙蔽,将责任推给田文镜的下属,田文镜只承担用人不查的责任。
在这件事中,因为雍正的袒护,田文镜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他的仕途显然也已经走到头,所以很快他便上疏请求退休,雍正也准许了他的请求。半年后,田文镜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对于这位改革急先锋,雍正还是非常感恩他,所以在田文镜死后,雍正便赐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同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贤良祠,世代供奉祭祀。但后来,在乾隆中期的时候,田文镜的坟墓被当地守陵大臣给夷平。
并且在乾隆五年时,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乾隆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虽然田文镜不如李卫和鄂尔泰,但也不能因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对其否定,因此被乾隆给驳回,也算是保住了田文镜的最后一份体面。
我就叫米发发
大清这个公司换了新老板乾隆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前任公司的“劳动模范”田文镜,竟被乾隆多次批评,后来竟然连坟墓都被推倒了。
乾隆为什么这么做,一直是个谜,有的人说,田文镜生前就得罪了还是皇子的乾隆,也可能是得罪了乾隆的身边人,也有的人说,乾隆就是纯粹看这些“反贪酷吏”不顺眼而已。
对的,田文镜是个反贪人士,还是个“酷吏”。
康雍乾三朝被誉为大清的盛世,这个过程里,出现的经济大臣不少,可作为既是汉人,又是反贪污的大臣,可以说只有田文镜一个,特别是在清朝这种满汉蒙三民族地位有着明显差距的朝代,田文镜一个汉人反贪,不知道得得罪死多少人。
但田文镜就是靠此出头,因为他的“大老板”,是头号“得罪”份子,自登基以来,就一直“得罪”人。
雍正朝有两位汉人名臣,一个是田文镜,一个是李卫。
两人入朝做官的方式不一样,但都不是走科举的路子,李卫是“买官”入仕,田文镜稍好一点,是通过监生的身份入仕,多多少少还有点文化底子。
田文镜当官当得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出道了,所以田文镜的第一任大老板是康熙帝。康熙三十一年,田文镜三十岁了,在他而立之年的时候当上了一县之长,治地在山西的乡宁,而这个知县一当,就是十一年之久。
加上田文镜此前还当了九年的县丞(二把手),田文镜的基层工作经验已经达到了二十年,对很多民生问题有着深刻见解,康熙四十五年,田文镜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回归朝廷中央当官。
而有一个比较滑稽的事情是,田文镜干了二十年最后升上来的吏部员外郎,跟李卫后来一开始买的官,是一个等级的,区别只在于李卫后来去的是兵部: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
之所以有着这么“离奇”的现象,根源在于李卫买官的年代,已经是康熙后期了,当时的腐败问题、卖官鬻爵问题十分严重。
而这个问题,是贯穿雍正执政十几年,田文镜崛起的重要因素。
第一任大老板康熙知道田文镜这么个人,因此给儿子们提过,事实上,除了四阿哥(雍正)以外,没有皇子对这个基层经验丰富,但是却行为古板、反贪反腐败的“老古董”感兴趣,原因很简单,九子夺嫡谁想最终胜出需要“支持”,支持就意味着腐败和利益输送。
但天意弄人,康熙驾崩后,登基的就是四阿哥。
雍正登基后,第一时间找到了田文镜,他的脑海里有着拯救大清的蓝图,他知道他爹康熙留给他的是一个什么烂摊子,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却需要很粗暴,老实人、圆滑的人都做不来,他需要田文镜。
简单来讲就是三点:
一、开辟一个“试验田”,解决人头税问题。
二、解决基层贪污的问题。
二、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保证基层官员无法彻底压榨百姓,且让税收完全回归中央。
事实上,雍正刚刚登基,山西就出现了很严重的灾害问题,可是当时的山西巡抚很无良地上报雍正:山西风和日丽,没有问题。
后来田文镜直谏雍正,山西百姓实则水深火热,需要救助,雍正立即安排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解决山西问题,而田文镜到达山西后,做的很多事情都超出了布政使的范围,却把山西的弊病去掉了很多,因此被雍正迅速列为“快车道”提拔人选。
非常时期,非常用人。
雍正二年田文镜先后从河南布政使升为河南巡抚,这个时候就算得上是“平步青云”了,而田文镜的那块“试验田”找到了,就是河南。
感受到皇恩浩荡的田文镜摩拳擦掌,有着时刻为了雍正皇帝的伟大事业献身的决心。
所以在河南时期,老田得罪的人特别多。
这对君臣也很有趣,雍正在朝廷得罪一大批人,田文镜在河南也得罪一大批人,田文镜因为干过基层工作,对基层贪污的小九九清楚到不行,他上任不久后,就点起了火,从地方的州县一路“查账”,对不上的,就拿人头来抵。
人家是三把火,老田是三味真火。
一下子,河南被田文镜点燃了,一时之间,田文镜的弹劾奏折像蝴蝶飞向田园一样,络绎不绝飞向北京,一大堆官员被检举,被清查,河南的税务不明问题,竟被田文镜迅速理清,雍正十分开心。
但田文镜这样做不是没有代价的,他也被人大量弹劾,河南大大小小的官,只要是有利益关系的,全部都弹劾他,最戏剧性的就是雍正四年直隶总督李绂(fu)和田文镜“互参案”。
没有互参案,都完全不知道大清还有这么一个官员招人恨,众人在李绂的带领下恨不得把田文镜给吃掉,可雍正还是坚定信心,正如当年顶住秦国内部压力,支持甘茂攻打韩国的秦武王一样,无条件支持田文镜。
经过了此事后,田文镜更卖力,雍正更有决心,雍正五年,摊丁入亩第一次在河南进行“深化执行”,效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对于大清而言,也是一个堪称“转折性”的政策,康乾盛世后期的人口爆炸,很大原因就是这个。
在朝廷上,雍正不止一次公开地讲,田文镜就是他的“恩人”,虽然雍正这种话不是第一次说了,之前他还说年羹尧是他恩人,把年羹尧忽悠飘了,然后就把年羹尧给弄死了,皇恩虽浩荡,谁信谁上当。
所幸田文镜有本心,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飘起来。
执行了摊丁入亩后,田文镜被升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在朝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汉人官员,实属不多。
因为田文镜的地方执政颇有成效,雍正六年,田文镜被雍正升为“河南山东总督”,这个总督之职是仅为田文镜特设的,而田文镜也因此将自己的行政范围扩大到了山东地区。
雍正也是想着田文镜以河南为中心,让山东效仿河南,清理贪污税款、整治吏治,顺带解决治安问题,而田文镜也不负雍正的期待,在山东用独特的方法解决了火耗的问题。
雍正一朝,田文镜被誉为“模范疆吏”,而“吏”是贯穿田文镜一生的,田文镜待过基层,面见过圣,执政手段堪称是一股“泥石流”,和官官相护的大清朝堂环境截然不同,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打破旧的落后秩序。
所以雍正朝为何能够承上启下,把康熙时代的弊病消弭大半,为接下来的乾隆朝积累了充足的财富,本质上,雍正朝就是一场改革,虽然比不上王安石、张居正之流的全面重塑,但却算得上是极致微操了。
雍正十年,田文镜走到人生的尽头,毕竟田文镜也是七十岁高龄了,一生经历颇多,能活到这个岁数,实属不易。
对田文镜的身后事,雍正给予了很足够的重视,先是陪葬于他的泰陵,还让河南方面给田文镜建造“专祠”,大清一朝本就忌讳这种事情,但雍正却还是这样做了。
只不过“专祠”之立,却给田文镜的名声在乾隆朝造成隐患。
乾隆登基后,他很反常地针对李卫等雍正当年的顶级心腹,而对于享受了很高声名待遇的田文镜,乾隆直接“翻旧帐”出言批评,说田文镜治下的河南,竟然有大量的官员剥削百姓,可见田文镜的人品就不怎么样。
皇帝开腔,文镜遭殃。
顿时,大清朝廷对田文镜是一片讨伐,大家看得出来,乾隆这就是指名道姓地清算田文镜了,至于理由是什么,大家不用管,有人带头骂,那不管有仇没仇,都要跟着骂一骂。
而乾隆就拿着田文镜竟然被立祠这件事说来说去,说他一个臣子竟然敢接受百姓香火,然后当时的河南巡抚雅尔图就顺势给乾隆递梯子,说田文镜治理的河南,大家都恨他,干脆就把田文镜踢出河南贤良祠吧。
说归说,乾隆知道给田文镜立祠是他爹雍正的意思,他不可能真的忤逆,于是敷衍几句作罢了。
虽然田文镜死了,但被乾隆这么一闹,他的名声的确很不好。
最戏剧性的是乾隆三年,发生的一件“阴差阳错”的“推坟事件”。
乾隆三年,乾隆去泰陵祭拜父亲,祭祀队伍浩浩荡荡,有军队有太监宫女。
当大伙走着走着的时候,前方的御林军回来禀报,说有个墓挡住了去路,这个墓就是雍正特赐陪葬泰陵的大臣田文镜的墓,于是御林军问乾隆,是准备改到走还是怎么办呢?
乾隆非常无语,觉得还是绕路走算了,于是说了一句北京话:
“拉倒吧”。
谁知道御林军却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以为乾隆让他们把田文镜的墓给“拉倒”,毕竟乾隆敌视田文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于是他们就把田文镜的墓碑直接给推倒了,得知此事后的乾隆哭笑不得。
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但乾隆的“动机”究竟如何却是不可得知了,因为乾隆没有追究任何一个人,这意味着乾隆并没有觉得做错,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田文镜的名声还能好到哪里去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tyh_ontheway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正如胤禛所做的,如果不坚决惩治腐败,皇帝就会被老百姓推翻。但是如果弘历还是坚持惩治腐败,那么皇帝会被官员推翻。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fanke
原贴:《斗破苍穹2》咋不播了?
fionayyfiona
原贴:网络配镜的APP怎么样?
ShirleyChain
田文镜晚年失宠是必然的。但是说一落千丈也不至于,该有的都有了,72岁病死,也属于善终。
因为河南灾害隐匿不报,令雍正帝恼火,但也包容了他,只是信任度降低了。但是也情有可原,雍正雄心勃勃,实施新政,田文镜揣摩上意,不愿多生事端,没想到东窗事发。
田文镜出身于汉八旗,康熙中晚年就开启了官宦生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初登大宝,就命田文镜代他祭告华山。根据相关记载,田文镜做事干练,有几把刷子,清史稿·列传八十一说,
文镜故有吏才,清釐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一新。但是,田文镜科举出身不太好,不被士林看重。而且,性格比较乖张,雷厉风行,属于酷吏类型。据《清史稿》说:
(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卫以敏集事,文镜以骄府怨;然当时谓卫、文镜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田文镜的性格特征,被认为是骄傲刻薄,行政不得人心。实际上,雍正在位时,最欣赏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人,曾对两江总督尹继善说要向这三个人学习。尹继善回答说:
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执掌河南之时,田文镜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得罪了大批读书人,然而也没有给百姓带来真的实惠。因此,河南巡抚雅尔图在田文镜死后说,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由于官名不太好,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乾隆皇帝顺,河南百姓大多怨恨田文镜,不当入河南贤良祠。乾隆下了一道旨意说,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雅尔图见朕以卫祀贤良,借文镜之应撤,明卫之不应入。当日王士俊奏请,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驳回了这个请求。总体来说,田文镜也是一个能干的臣子。
多吃多睡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纵观红尘世间,人才何其之多,但真正平步青云者,却是非常之少。
正如,田文镜 、鄂尔泰以及李卫之流,虽都有惊世之才,还遇一代英主康熙,却依旧前程渺茫。但是,随着雍正继位,三人瞬间踏上了平步青云之路。
同时,当三人遇到乾隆时,死后的情况却都又很是不妙。其中:田文镜的坟墓被平,鄂尔泰被从贤良祠挪出,李卫及其妻妾的“湖山神位”被撤像烧毁。
难怪,诸葛亮会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来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可见,一个人的命运,是会平步青云,还是庸碌一生,才华固然重要,但贵人的提携和给予的主演舞台,似乎更加的重要。
田文镜的家庭条件应该较为富裕,在二十二岁时,家中花钱给他捐了一个监生,并以监生的身份出仕福建长乐县县丞。自此,田文镜正式踏上了仕途。
虽然,正史上并未说明他的监生是捐来的。但是,明清两代国子监生员的来源却有三种形式,即:一是依靠父、祖官位入监的,称“荫监”;二是由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三是捐纳财物入监的,称“捐监”。
又因田文镜的监生身份并非前两种,所以他的监生身份十有八九是捐来的。
直到61岁时,田文镜依旧是个小小的从五品。
但是,就在这年,雍正继位,田文镜这个官场从五品的小草,却成了雍正眼中的宝,并一下被擢升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这种升迁速度,如同坐了火箭,一下连跳了六级。
同时,同为从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闲职)鄂尔泰,已有46岁,曾因仕途渺茫而感叹:“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却也因有幸遇到了雍正,才有了踏上人生巅峰的机会,并被火速擢升为从二品的广西巡抚。
至于李卫的情况,与二人也是大同小异。
之后,田文镜更是一路平步青云,历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均为从二品),河南总督(正二品),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均为从一品)并兼河北总督。
甚至,在他69岁那年,河南发生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而雍正帝却仍予包容,并在其他官员弹劾时,还以其年老多病,被下属官员蒙蔽,而不能有效治理安抚地方等理由,予以脱罪。
随后,田文镜虽上奏“以病乞休”,但雍正帝却并没有同意他的“以病乞休”,只是命他回京养病。不久,待到病愈后,雍正帝依旧任命他回河南任职。
可见,雍正帝始终对田文镜都是信任有加。
直到70岁高龄,田文镜因病再次上奏请求退休,雍正帝这才准许。
不久,享年71岁的田文镜因病逝世,雍正帝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随后,又在河道总督王士俊的上疏请求下,将其迁入祀河南贤良祠。
后来,到了乾隆中后期,在阴差阳错之下,其坟墓居然被当地守陵大臣夷为平地。
不过,根据上面田文镜的经历来看,从雍正时期开始,他的仕途一直都是平步青云的,似乎并没有过一落千丈,更没有过失宠。
毕竟,他是一位实心用事、铁面无私,勤政清廉的好官,甚至在近十年的封疆大吏的高位上,一直都没有特殊关照过任何一位亲人。所以,他的家境始终都较为贫寒,几乎清一色都是布衣。
但是,通过,田文镜 、鄂尔泰以及李卫的经历来看,似乎正应一句俗语:“出对牌,赢一局;做对事,赢一次;选对行,赢一时;跟对人,才赢一世。”
图片来源网络
皮皮Leong
宠命优渥,是许多官员一生的终极诉求,但古代帝王对于男子的宠幸与女子的宠幸,虽然一个在仕途,一个在后宫,二者也还是有着相似共通之处。一个是出卖奴相,另一个则是出卖色相,都有可能一时得宠,但却极少有人能做到一世得宠。
田文镜作为清朝雍正时期著名权臣,当时与其同样受雍正倚重的,还包括心腹大臣李卫和鄂尔泰。尽管他们三人并没有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但他们在官场上的表现,确实让雍正颇为欢喜,这简直是对科举制度赤裸裸的挑衅啊!
就拿我们本次的主角田文镜来说,在当时也算靠关系上位,并没有完整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因为他是国子监的学生,所以也就走了绿色通道,最终凭借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
话说李卫的仕途更为奇葩,众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中,都说李卫先前是一名乞丐,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李卫家境优越,他的官职也是靠他家底殷实,实打实的通过捐款捐出来的,当然这都是题外之音。
就在雍正初年,也就是田文镜刚刚开始得宠的时候,那时候他还获得了“模范官吏”的殊荣。要说起他在康熙年间,其实并不怎么受待见,默默无闻的积攒付出,但这一切却被雍正看在眼里,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初,他也算是彻底熬出头,在朝廷当中崭露头角。
说起田文镜这一生仕途,也算是几度坎坷,时年22岁的他,但当时正是靠着监生身份,才算是在试图入了门,他的第一任官职,也就是个正八品的小官。
准确的说应该是福建省长乐县的县丞,也就相当于给县长打下手的存在,副县长更为贴切,尽管出身基层,但是这20多年的基层,确实给了他足够历练的机会。
田文镜这一生,也还担任过知县呀,知州之类的职务,虽然官职都不是很大,但也更方便他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更容易增长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随着年龄的增长,45岁的他,除了更成熟,也成功晋升到朝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在朝廷中的第一份官职就是吏部员外郎,也或许是深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康熙年间的田文镜不温不火,在朝廷整整10年也仅仅才做到内阁侍读学士。
彼年雍正即位,田文镜也已经61岁高龄了,相信大家至此,对于田文镜失宠的原因,已经参悟透了一大半。如若不是年龄的限制,相信田文镜的雄心壮志,定然不会辜负他一生以来,难得的事业之春,当时因为机缘巧合,山西地区发大水,而山西巡抚为了独揽功名,自然也对灾情有所隐瞒,但当时的田文镜受命将灾情一五一十的禀告给了雍正帝。
如此不贪功夺利的求实态度,直接让雍正帝对其好感大增,作为奖励,雍正也将他册封为山西布政使。
接下来的故事就精彩了。,多年来从政的基层经验,让田文镜面对山西灾情游刃有余,安抚灾民情绪的同时,将一切救灾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山西地区也很快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他在山西地区的功绩,也通过各方面的宏观表现,进入到雍正的视野当中。
至此,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垂青,一发不可收拾,整整持续了9年之久。山西地区的卓越贡献,也让田文镜成功出任河南巡抚,有了先前治理的经验。
面对河南地区的各种顽疾,他通过强硬的政治手段,治理贪污腐败,对于先前的赋税亏空,各级官员相互包庇, 推诿责任的现象,严惩不贷,正是由于他的严厉与苛刻,也让很多地方知县、知州对其恐惧不已,但它最终的治理效果是显著的,得罪同僚也是经常的事。
这也为他后来被众人弹劾埋下伏笔,毕竟他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当时广西巡抚,就对田文镜的这种行为极为不满,认为他有辱读书人的斯文,借着他弹劾知州黄振国一事,刻意报复,当庭御史谢济世也向雍正汇报田文镜勾结党羽。
但当时的雍正还是相信田文静的,对于这两个人都给予了严惩,后来在雍正的支持下,田文镜也在河南地区,得以有更大的政治作为空间!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旗人地位。
自称为雍正心腹大臣的田文镜,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也对当时河南山东地区的灾情错误估计,造成了严重后果。
但雍正并未对他进行深究,反而因为他身体抱恙健康原因为他打圆场,最终田文镜也顺着台阶,告老还乡,时之不久也最终郁郁而终。
492406110
田文镜没有一落千丈,而是在高官任上干到退休,死后还受到厚待。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因为捐了个监生而得以做了个县丞,一直到康熙皇帝辞世时,田文镜61岁,也不过是个长芦盐政兼内阁侍读学士。终康熙一朝,田文镜历经官场四十年,都只是做一些州官、郎官,我分析这与其嫉恶如仇,不肯同流合污、巴结上司有很大的关系,不然就是熬资历也可以做到三品大员了。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秉承康熙皇帝的遗志,决定整顿吏治,实行新政。正值用人之际,田文镜、李卫、额尔泰先后受到重用。雍正元年,山西受到很大的灾害,年羹尧上奏雍正皇帝请求赈灾。雍正皇帝先是向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关于山西的情况,得到的回复的没有灾害。恰在此时,田文镜祭告华山回京,将山西受灾的情况如实禀报给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有感于田文镜敢于直言不讳,觉得他可以重用,便派遣他去山西赈灾。田文镜赈灾得力,不久便被委任为山西布政使。在任期间,田文镜励精图治,把以前积累下来的公务都清理了,山西吏治吏治也焕然一新,雍正逐渐将他视为心腹。
雍正二年,田文镜调任河南巡抚。在河南任上,田文镜做的几件大事有:清查赋税亏空、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新政。可以看得出,这些可都是得罪人的活儿,下至平民百姓和读书人、上至官绅和皇亲国戚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但是田文镜雷厉风行,以铁腕手段将问题一一解决。田文镜只要发现下面各州县有没有完成的,都立即严惩,被他因此而弹劾的州县官员很多。
田文镜是个实干派,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是新政的实施也得罪了不少读书人。雍正二年,河南修缮黄河大堤,田文镜以“官绅一体当差”为由,向当地地主和富户分派劳役,稍有不从者即被抓捕。田文镜的做法引起了河南监生的强烈不满,在当年举行的县试当中,出现了部分考生在考场闹事、妨碍其他考生考试的事情。田文镜在处理此事时十分偏激,将带头的考生斩首才平息了这次事件。
田文镜办事得力,为官清廉,被雍正皇帝称为“巡抚之第一人”,但也因此而遭到许多官员弹劾,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直隶总督李绂。李绂是清流领袖,也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领袖,更是“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新政的反对者。李绂为了给读书人出头,弹劾田文镜不尊重读书人,包庇不法属下、挟私报复无辜官员。不久之后,御史谢济世也附和李绂弹劾田文镜以有负圣恩、贪虐不法等十条罪状。谢济世这一起哄,雍正皇帝就开始怀疑谢济世与李绂有结党的嫌疑,就更加偏向于庇护田文镜了。但是雍正皇帝也是个英明之人,此次弹劾事件暴出的田文镜的种种做法,他都暗藏于心,只是因为现在依仗田文镜而没有发作。
不过,到了晚年的田文镜开始变得越发昏聩,自视受宠而目中无人,还妄自揣测皇帝的心意,在新政的实施上一昧迎合雍正皇帝的心意,而不顾官员和百姓的死活。雍正七年,河南爆发严重的水灾,田文镜为了自己的名声,不但谎报灾情的严重程度,还照常收取受灾地区的赋税,最后发展到老百姓只有卖了儿女换钱才能生存下去的程度。
事情传到雍正皇帝的耳朵里,雍正便派人去赈灾。田文镜自知犯错,便以生病的名义请求退休,雍正皇帝把他叫到京城,在朝堂之上骂他年老昏聩、受属下蒙蔽还不知道纠错,真是有负圣恩。雍正的话已经是在给田文镜体面和台阶了。田文镜病愈之后,雍正还是让他回河南继续当差。
事实上,田文镜的手下确实有借新政剥削百姓的事情发生。百姓因此而怨声载道,田文镜这以为只是单纯地对新政不满,竟然不予理睬。再加上田文镜实行新政过于操切,对待百姓过于严厉,才使河南百姓深受困境。
雍正十年,田文镜再次请求退休,雍正皇帝这次终于批准了。不久之后,田文镜就病逝了,谥号:端肃,葬在雍正皇帝的泰陵附近。田文镜在死后被供奉在河南“忠良祠”,但是遭到了河南官员百姓的反对,纷纷上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驳回了河南官员百姓的请求,还下了一道诏书,原文如下:
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我觉得乾隆皇帝的评价是很中肯的,田文镜虽然有过错,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为国为民的,在任期间政绩很突出,对得起国家,配得上“忠良”二字。
硬是睡不着
作者:金满楼
田文镜是雍正朝的“三大宠臣”之一(另两个是鄂尔泰、李卫),不过,在雍正继位前,他的仕途并不畅达。
如雍正所言:在他继位前,他根本不知道田文镜其人,后因山西荒歉,田文镜以告祭之员路经山西而将实情告发,这才得到他的重视。
此后,雍正对田文镜青眼有加,后者也就老来得志,一升再升。
是时,田文镜已年过六十。这可真算不上平步青云吧。
当然,在执行雍正新政时,田文镜确实尽心尽责,勇于任事,如追讨积欠、清查亏空,再如推行耗羡归公,摊丁入亩,等等,田文镜都不折不扣执行了雍正的意图;
田文镜的雷厉风行,与雍正前期的严苛之风相为表里,由此成为四爷一再表彰的“模范官员”,这也就不奇怪了吧?
最让人(当然,这个人就是田文镜,不是你我哦)感动的是,雍正曾给田文镜下过一个名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乖乖,这个厉害了!有雍正为他撑腰,“凭谁动你一毫毛,朕无能也!”
这不是宠臣,啥是宠臣?!
雍正五年,田文镜在争议声中晋升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次年又特命为河南、山东总督,管两省之行政,这是体制的破例,也是田文镜仕途的最高峰。
为表示对田文镜的宠幸与推重,雍正还下令将其所属的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即抬入所谓“上三旗”。
总体来说,田文镜在雍正手下为臣十年,君臣关系一直很融洽。尽管田文镜晚年因为生病有所懈怠,但在雍正的特殊关照下,田文镜的谢幕还是很风光的。
雍正十年十一月,田文镜以久病请解任,未及批准,即于任所去世,年71岁。接报后,雍正颇为哀悼,命予祭葬,谥“端肃”。
从这个角度上说,田文镜在民间虽然是个“酷吏”,大最起码在雍正朝、在其生前还是风风光光,谈不上失宠。
倒是在乾隆继位后,将其当年在河南的一些苛政废除,并对田文镜一生功过做了这样一个总结,其中大意是:
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其属员又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此中外所共知者。
后来,有人请求将田文镜牌位从贤良祠中撤出,对于这种完全否定田文镜的做法,乾隆也不是很赞同,最终不准其翻案。
大体而言,田文镜是清官也是能臣,但其为人刁钻刻薄,为政严苛厉酷,说他是酷吏也可以成立。
人嘛,总是有两面性,就像历史一样,本身就是复杂的,不能随意脸谱化。
了解更多,可参阅拙著: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Lemon Nee
谢邀,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大臣,后期尤其受雍正宠待。田文镜在康熙死时,他的官职只是县令。到了雍正时才平步青云,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他本来是汉人,当时的八旗子弟入仕很容易,在清朝,汉人是『三等』公民。加之他又没有强硬的后台来支撑,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田文镜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大约在42岁左右,就功成名就。说实话他的荣升是雍正提拔的结果,就是搁在现在也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田文镜从地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中央』。
田文镜受雍正赏识还是他做山西巡抚时,由于把山西搞得挺好,从那时起,田文镜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了。
田文镜是从地方打拼上来的,他有丰富的地方经验。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个冷酷无情的帝王,尤其他对贪腐特别痛恨。
他全力支持田文镜整饬(chi)弊政。清查积欠,惩治贪官,限制绅士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措施。
田文镜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触犯朝中一些大臣的利益,于是就有人弹劾田文镜,比如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纷纷上书说田文镜“假公济私,”等诬陷之词,雍正不是昏君,根本不听这一套,说:『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能臣,朕不需要没有牙齿的老虎』!称赞田文镜是自己最相信的封疆大吏。讲真,雍正就是田文镜的伯乐。
(清雍正帝的影视形象)
雍正驳回了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的奏折。无形之中鼓舞了田文镜的斗志。田文镜有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的想法,想把政绩再一步的提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晚年,不知道是田文镜老而昏庸,还是被属下蒙蔽了,总之这时他有点跑偏了。不顾百姓实际情况,有点邀功请赏的意味。田文镜失宠也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事情是这样的,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就在这一年,他的管辖范围内的山东发生了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
中央得到消息后,雍正帝下令赦免了两地税钱粮。这本来是照顾灾区老百姓的好事。田文镜却上奏说: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河南被水淹没的州县,粮食收成虽然不如去年好,但是还没有形成灾害,百姓踊跃缴纳赋税热情高涨,百姓表示,皇帝这样做是对我们关心,我们不能让皇帝免去钱粮,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收税』。
说实话,历史没有记载这是不是田文镜自己编的谎话,也可能是一些官员的措辞。但田文镜没有下去实际考察。朝廷商议之后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
过了两年后,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灾区实际情况被暗访的官员知道了,百姓中出现了卖儿卖女现象。灾情触目惊心。
官员上奏雍正帝,说,灾情如此严重,皇帝要赈灾,可田文镜当初却不允许,百姓不明就里,还以为是皇帝不管他们呢!
雍正马上诏告百姓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处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谁知道事情会是这样呢?
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这都是田文镜年老多病,被下属的官员蒙蔽的缘故,他不能有效的管理这些地方,他应该引咎辞职。雍正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田文镜以病乞休,雍正帝命他回京师。
从这件事之后,田文镜从此失宠了。官方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雍正王朝剧照,图中雍正贬斥田文镜)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就逝世了。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紫笛依扬
田文镜个人遭遇其实非常特殊,在康熙朝的时候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却能够飞黄腾达,雍正对其恩宠有加,被誉为公忠体国、实心用事的“模范督抚”,可是到乾隆朝有被指责为“苛责搜求”的“酷吏”,为举朝所怨恨。
田文镜能够在雍正朝如鱼得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田文镜与雍正气质相近,性情相投。当时的田文镜对雍正帝无限忠诚,加上田文镜秉性刚强,不畏人言,并且他有着数十年的基层行政经验,对当时的官场弊端非常了解。这使得田文镜在地方上尽心尽力的实施雍正帝改革的措施,并且相当有成效。
所以当时即使田文镜在地方上遭到批评,雍正也是一味包容的,因为田文镜和雍正是休戚相关的。田文镜就是雍正皇帝树立的模范督抚,是当时雍正希望臣子学习的对象。当然,雍正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个人关系,除了加官进爵以外,还对田文镜生活起居关怀有加,比如雍正七年田文镜生病,雍正提醒田文镜注意养病。甚至在第二年的时候,雍正考虑当地可能没有名医,于是专门从京城派名医去为田文镜治病。
不过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改变了雍正“严猛为政”的治国方针,主张“宽严相济”,实际上就是尽力恢复康熙那个时候宽松的传统。因此,乾隆对雍正的很多举措都进行了改变。比如对汪曾祺、年羹尧等案从轻改判,对效法田文镜的王世俊处以重罚。这个时候作为雍正朝作为积极的田文镜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大臣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抚说田文镜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对田文镜进行批评,“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剥削成风”。这个时候田文镜失宠就再正常不过了。
#小富贵
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你像张廷玉、李绂这些重臣都是进士出身,而雍正的这三大心腹学历都很低。历史上的李卫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叫花子,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不是块读书的料,三十岁的时候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从而进入兵部;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经乾隆一朝,圣眷不减,至乾隆三年五十一岁辞世,乾隆依总督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田文镜是在雍正继位后才崭露头角的,在康熙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二十二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丞,这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也就是县长的副手。此后一直在基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直到四十五岁时才上调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后来在五十五岁时才升到内阁侍读学士这个职位。
雍正帝继位后,田文镜的仕途出现转机,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放在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是壮心不已的田文镜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
田文镜的发迹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灾害,年羹尧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好大喜功,谎报山西并无灾情。而此间田文镜受命祭告华山,回京后田文镜将山西的灾情据实向雍正帝一一禀报。雍正非常赞赏田文镜的认真求是,于是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前往山西赈灾。田文镜本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到了山西以后,很快把山西治理的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雍正开始垂青田文镜。
过了一年,田文镜又任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田文镜以铁腕治理当地。严查赋税亏空、对待各级官吏严厉苛刻。当地的很多知州、知县都遭到他的弹劾。这期间田文镜也得罪了很多同僚。
广西巡抚李绂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赴任途中,路过河南,对田文镜的严苛治吏提出指责,认为其有辱读书人,两人因此结怨。因为被田文镜弹劾过的知州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因此田文镜密报雍正称李绂假公济私,刻意报复。而李绂则直接面见雍正,称田文镜在河南手段过于严厉,冤枉了一些官员,而对一些有劣迹的官员如知县张球等却不闻不问。此时御史谢济世也弹劾田文镜结党,但雍正只是惩治了县令张球,对田文镜的作法采取了认同。于是李绂、谢济世被认为是结党,李绂被革职,谢济世被流放,而黄振国则被处死。这场田文镜与李绂的互劾案,以田文镜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后,田文镜在雍正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全力推行摊丁入地政策,乡绅与百姓平等纳税。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雍正帝对田文镜的政绩大加褒赏,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雍正又将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的田文镜抬旗为正黄旗。
雍正六年的时候,雍正还特别为田文镜设置了一个职位“河南山东总督”,可见雍正对他的厚宠。次年,田文镜又兼任北河总督。田文镜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为官干练,手段果敢,是个有作为的官员,同时也是个严苛的酷吏,他的作风与雍正雷霆万钧的手段有些相似,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很快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晚年由于瞒报河南灾情,加上年老体弱,告老退休。但对于瞒报灾情,雍正对他并未深究,反而称他年龄大了,被下属蒙蔽,替他打了圆场。在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像题主说得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路上风景正好
田文镜(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抚中的战斗机,他和李卫、鄂尔泰被称为雍正治国的三驾马车。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不过,田文镜全身的能量还没有发挥,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一点也不影响他大展宏图。能臣毕竟是能干,在任何时候都能为皇上治理天下分忧解难,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去华山致祭的时候,发现了山西巡抚瞒报灾情的事情,回去后就奏了一本,检举揭发。打小报告的人最得领导信任,田文镜马上被调到山西当官,田文镜做了多年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山西田文镜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皇帝赞不绝口,当做百官的榜样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镜到河南当一把手。河南历来是老大难地方,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河水不断改道,基本农田被河水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官员腐败对百姓巧取豪夺,河南是个鬼见愁的地方,在那里当官是出力不讨好,谁也不想去。但田文镜充满自信,专门啃硬骨头。他到了河南以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秉公执法、身体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口皆碑。
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许,几乎每次做年终总结的时候都要表扬田文镜,雍正深情地对百官说,你们总是抱怨这不好干,那不好干,你看人家田文镜从来就没有抱怨过,就没有人家干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镜工作那么认真,那么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诉两江总督尹继善叫他以李卫、鄂尔泰和田文镜三个人为榜样,当一个好官。但雍正同时告诉尹继善说,李卫虽然忠勇但粗枝大叶,田文镜鞠躬尽瘁但过于刻薄,鄂尔泰睿智但比较专断。人非圣贤,谁能十全十美。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田文镜办事太追求完美,破坏了官场生态,刚直有余,圆滑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招来同僚的不满,大家都对他这个官场规则的破坏者心怀不满,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他吹毛求疵,鸡蛋里挑他的骨头。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弹劾田文镜的奏折扔到一边。还把田文镜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折,对田文镜说,他们看到爱卿在朕跟前得宠,想离间朕和爱卿的关系。哼,没门儿。像爱卿这样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当成国宝来保护。
当田文镜有时候觉得自己受委屈的时候,雍正就劝说他,只要朕信任你,别人说什么都白搭,关于朕的流言蜚语朕也挡不住,何况爱卿?爱卿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有了皇上的鼓励,田文镜干得越发起劲了。人无完人,田文镜是个能臣,但也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觉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对部下太过苛刻。田文镜的这个毛病招致很多官员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镜一样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绂就是一个。
李绂跟田文镜一样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也是治国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他在朝中听说田文镜在河南当一把手的时候,待大家伙太苛刻,李绂就当面怼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后来田文镜和李绂相互弹劾,但田文镜有皇上罩着屁事没有,李绂则被罢官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后来雍正发现冤枉了人家,给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镜李绂互相弹劾的时候,河南又发生水灾,田文镜心说没多大的事,就没有往上反映。可是没有申报,朝廷就不能拨款救灾,也不能开仓赈济灾民。谁知道洪灾蔓延不可收拾,旷日持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怨沸腾。
后来河南灾民到北京讨饭,雍正微服私访给撞见了,才知道河南遭灾,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经过这事雍正心里也不舒服,对田文镜也有意见,心说我对你这么信任,你却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不够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镜犬马一生的份上并没有处分田文镜,不过较之前已经冷落了许多。
田文镜也不是傻子,觉得这次闯大祸了,对不起老东家,羞愧难当就气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镜老了,就准许他回家养病。田文镜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终年72岁。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是50来岁,田文镜活那么大岁数也是高寿了.
yingzheshi
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
康熙朝碌碌无为,雍正朝大器晚成的田文镜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镶蓝旗出身,田文镜其实读书并不多,他并非科举出身的举人,他的家庭应该是当时的中产小康家庭,是靠家里的关系捐得监生身份才得以步入仕途。
监生其实相当于古代包分配的大学生,明朝时期监生大多是参加科举落选的人可以有资格入监学习。而清代监生大多是由地方学官选拔或者花钱捐纳,取得监生身份后不一定需要去学习,取得监生身份的人即可不通过科举直接被任命为基层官吏,这就相当于花钱买了一套学历然后国家包分配了。田文镜就是走的这条路步入仕途的。
田文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监生身份被委任为从七品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田文镜家里并没有太大势力,给他花钱整到监生身份已经算是极限了,所以田文镜属于在官场上没有靠山那一拨人,升迁速度非常慢。
田文镜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了22年的田文镜从一个从七品的县丞熬到了正五品的知州,这时田文镜已经45岁还只是中层干部,在古代按照这个年纪都可以退休了,毕竟古人寿命都比较短,能活过50岁的人就算比较长寿了。
但是在第二年田文镜的转机来了,他被调入中央出任了吏部员外郎一职,这个官职虽然也是正五品,属于平级调动,但毕竟是进入中央,以后有机会能得到最高层的关注,所以田文镜很乐呵的就进京任职。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已经56岁的田文镜终于因为勤勉任事被提了一级成为了从四品的内阁学士,在这个职务上田文镜一直干到康熙去世雍正上台。
本来田文镜这个年纪也不过熬到从四品官,按照清代官场的一般仕途人生来说田文镜算是走到尽头了,他应该会在内阁学士这个职位上终老退休了,毕竟已经60的人,放到现代官场都不会被提拔了,更何况医疗条件和寿命都远不如现代的古代了更不会有人提拔的,最终结局就是老死在这个职务上或者告老退休。但偏偏田文镜在61岁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后迎来了仕途巅峰。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是雍正时期最受雍正信任和喜爱的三大封疆大吏,三人中以田文镜年龄最大,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时61岁,鄂尔泰次之也已43岁,李卫最年轻30多岁出头。
这三人共同点就是都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上面说过田文镜是花钱买学历国家包分配;李卫比田文镜更厉害,他是直接花钱买官,李卫是富二代出身,家里有的是钱,他老爹直接花钱给他捐了一个正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这就说明李卫花钱比田文镜花的多,所以起步就是五品官;鄂尔泰相对比田、李二人厉害多了,鄂尔泰虽然是满洲世袭佐领,但是人家是正经科举及第出身,但是鄂尔泰也挺抑郁,佐领本身就属于正四品的待遇,可并不是真正官职,属于世袭的待遇,鄂尔泰中举之后一直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快40岁的时候才出任正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仕途停滞不前。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继位,他们三人就都迎来了仕途的春天。三人谁也没想到在康熙朝郁郁不得志,到了雍正朝会成为封疆大吏。
田文镜的机遇就在于一次本应是公费旅游的闲差,却被他认真的做了,由此得到了雍正赏识。雍正元年(1723年),新皇登基朝廷派内阁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这个差事本身就是个闲差,一路连游带玩到那祭告一下就完事,顺道还能收些地方官的孝敬,很多人都抢着去,礼部是看田文镜年纪大了,为官还清廉,家里穷得叮当响,给他一次公费旅游还能挣点外快的机会,就派了他去。
结果就是田文镜抓住了这次机会,当时山西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山西巡抚德音为了政绩故意隐瞒灾情没报给雍正,这件事被雍正的心腹陕甘总督年羹尧密报请求朝廷赈灾,但雍正不能确定德音和年羹尧谁的话是真,于是就想到了去祭告华山的田文镜,他肯定途经山西能得知那里的情况。
所以雍正召见了田文镜询问山西的真实情况,田文镜当下一五一十把山西灾情的严重性告诉了雍正,并且连如何赈灾的具体措施都提了出来,雍正一看这田文镜挺有能力,本来这事和他没关系,他就是顺道路过山西,居然把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还连具体应对办法都想好了,因此雍正决心提拔重用田文镜。
之后雍正派田文镜出任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这个职务属于一省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巡抚的存在,同时罢免了德音的山西巡抚职务,也就是说山西当时没有巡抚,那布政使就可以代替巡抚行使权力,也就是相当于田文镜就是第一把手。
田文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山西的旱灾问题还有其他问题都处理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山西全省秩序井然,吏治焕然一新,经济上也没有亏空,雍正这时候就发现这个比自己大了17岁的小老头田文镜能力这么强,于是雍正调任田文镜为河南布政使并很快升任他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的能力强主要在于他在康熙朝一直在基层当官,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所以他对处理地方政务驾轻就熟,能很快整明白整清楚其中利害关系,因此他的办事效率非常高。
田文镜可以算是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62岁才得以获得皇帝赏识提拔和重用,出任了封疆大吏,这也说明了人只要肯坚持,时刻做好准备,不要放弃任何机会终会成功。
田文镜死后在乾隆朝失宠被痛斥为酷吏,遭到了乾隆严重批评田文镜升为河南巡抚之后就越来越深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了,不久之后田文镜又被雍正任命为河南总督兼署兵部尚书衔,管辖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实在田文镜之前清代没有河南总督这个职务,雍正看中了田文镜的能力和执行力,所以为他特意设置了河南总督这个职位,田文静死后清廷裁撤了河南总督,可以说这个职务就是专门为它而设。从此田文镜一直主政河南到死。
雍正对田文镜是十分喜爱,他还特意对田文镜家族进行了抬籍,将田文镜家族的旗籍由下五旗的镶蓝旗抬入到上三旗的汉军正黄旗,这是极高的隆宠了,满清还是很重视八旗制度,旗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抬籍是皇帝对臣子比较隆宠的赏赐了。
除了抬籍,雍正在田文镜死后还将他安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这都算是对田文镜的非常高的恩宠和礼遇了。
田文镜之所以能深得雍正喜爱,主要在于他坚决拥护和执行雍正新政,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
除了对雍正新政的坚决拥护之外,田文镜还有一名非常得力的幕僚帮他出谋划策和揣摩雍正的心思,使得田文镜每次都能迎合上雍正的心思。这个人就是田文镜的幕僚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是专门出产绍兴师爷的浙江绍兴人,因科举屡次失利,所以邬思道心灰意冷改做幕府师爷。
历史上的邬思道文采非常好,而且善于揣摩他人心思,所以没有太多文化的田文镜对邬思道很依赖,他对雍正的心思揣摩全靠邬思道,而邬思道替田文镜给雍正写的奏折也让雍正非常满意。
久而久之雍正也都知道田文镜身边有个很有才华的幕僚师爷邬思道了,后来雍正给田文镜回复奏折时偶尔会问上一句“朕安好,邬先生安好?”这也就让邬思道以一介白丁师爷的身份能名留青史了。
邬思道对田文镜推行雍正新政和揣摩迎合雍正心意有很大帮助,因此靠着邬思道的帮助再加上自身卓越的能力田文镜也越来越受雍正宠信。
但田文镜后期与邬思道闹翻而拆伙之后发生了河南和山东水灾,田文镜隐瞒了灾情,为此成为了失宠的主要原因。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和山东等地发生水灾,这时候田文镜并没有隐瞒灾情,直接上报给了雍正,因此雍正想减免河南和山东的税赋,还准备从中央拨款并派人下去赈灾,但田文镜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他隐瞒了灾情的重要性,他向雍正打包票执意按照原来的税收要求完成,不需要减免赋税,更不需要中央拨款派人赈济,雍正出于对田文镜的信任,他批准了田文镜的请求。
田文镜本以为自己能控制住灾情的局势,可是水火灾情最为无情,这不是田文镜所能掌控,田文镜请求按规完成税收之后,两省灾情就越发厉害,一发不可收拾,河南和山东两地受灾百姓因水灾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不在其数,很多百姓被迫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
田文镜还一再为了政绩企图隐瞒灾情的重要性,结果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灾情已经隐瞒不住了,雍正也知道了灾情有多么严重,于是雍正按原来旨意下旨免去了两省的税赋,还从户部拨款由户部侍郎王国栋带钱到地方去赈济灾民。
这件事之后田文镜就遭到了各方御史弹劾,很多官员都要求雍正追究田文镜玩忽职守的责任,而雍正却坚决袒护了田文镜,因为田文镜当时已经70多岁,雍正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田文镜年老昏花,他说人谁无犯错,田文镜已经70余岁,他必定是老眼昏花被下属所蒙蔽,才导致不了解实际灾情,以致灾情泛滥还不上报。
其实雍正这就是明显的偏袒田文镜,给他找好了借口,那些御史言官也就不好再继续追究田文镜了,只得由着雍正了,而处理结果就是雍正说田文镜年老多病,需要暂时停职调养一段时间。
于是乎田文镜就暂时休病假调养去了,但很快田文镜就“病愈”,又重新回到了河南总督位置上。不过田文镜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还真的因病去世了。田文镜去世之后雍正十分悲伤,下旨河南全省立祠纪念田文镜,并且将田文镜入奉河南贤良,还特许了田文镜葬在自己的清泰陵附近。
这都说明在雍正朝田文镜就没失宠过,虽然有过瞒报灾情的事情,但雍正还袒护于他给他找借口开脱,所以田文镜依旧深得雍正宠信,否则他也不能在死后还能葬到清泰陵附近。
田文镜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官至总督的高位,子女都不能因他而沾光,他的住所和平时衣食都很朴素。清廉有能力,还有很强的执行力,这也是为什么田文镜能深得雍正的宠信。
但是田文镜到了乾隆朝就彻底失宠了,当然,这时候田文镜也早已经死了,身后之名他在乎不在乎那就无人知晓了。
乾隆以仁君形象示人,所以他最看不惯的就是田文镜为了政绩逼得百姓卖儿卖女,因此乾隆继位之后就对田文镜展开了舆论上的大肆批评。
乾隆继位后第一个公开批评的雍正朝旧臣就是田文镜,甚至直接痛斥其为酷吏,乾隆曾说过:“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实乾隆说的也没错,田文镜为官虽然清廉律己,但他既是清官又是酷吏,因为田文镜为官极为苛刻,只知高效完成雍正的政令,有着很强的执行力,但在执行过程中田文镜往往是一味追求政绩而不顾百姓实际困难,因此即便田文镜为官清廉律己,当时的河南百姓也没人说他好,背后多称其为酷吏,可以说他的官声在当时非常不好。
相比之下雍正另外一位宠信的封疆大吏李卫则不同,李卫也是能快速高效的执行雍正的政令,但李卫知道体恤百姓实际困难,他头脑比较灵活,往往都是结合当地百姓实际困难,然后自己在雍正的政令中稍加变通灵活执行。同时李卫也是为官清廉,敢于承担责任,能为民做主,因此同样是当时雍正宠信的两大重臣,李卫的官声要比田文镜好太多了。
所以说田文镜因为他平日为官苛刻,过于追求政绩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官声不佳,再加上后来瞒报灾情问题,才导致他最后在乾隆朝失宠,成为乾隆继位之后第一位公开批评的雍正朝重臣。
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挺讨厌田文镜,以至于后来葬在雍正清泰陵附近的田文镜墓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推平了。
写在最后其实历史上的田文镜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办事能力很强,执行力很高效,而且为官清廉律己,另一方面田文镜过于追求政绩,执政过于苛刻,以至于被称为酷吏,可以说是集清官和酷吏矛盾体于一身。
雍正其实并非不是不知道田文镜酷吏的缺点,但雍正用人是包容其缺点,放大发挥其优点,所以雍正容忍了田文镜的缺点,也因此田文镜在雍正一朝宠信有加。
雍正治国本身就是以严酷著称,他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所以雍正能喜爱田文镜这样的官员。而乾隆治国以效仿其祖父康熙的仁政著称,施政以宽仁,而田文镜很明显是不符合宽仁这条路线的官员,所以乾隆继位后对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是十分厌恶,这也是田文镜在死后从生前的平步青云到坟头被平的一落千丈的原因。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lzlzlz
说起田文镜失宠之事,历史上也确有这么一笔。田文镜这个人早年仕途也算坎坷,康熙三十二年好不容易当上县丞,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加之为人始终一副刚正不阿、横竖不吃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官场还是私人生活都没有什么人缘儿。
就这么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为侍读学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宝之后,将他从人从之中提拔出来,自此平步青云,人士的仕途得以改变。田文镜自此也如鱼得水,凭着自己那股子刚直的劲头,也确实为雍正一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恰恰是有他这样的官员也令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八个大字赏赐于他,这便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奖田文镜为“巡抚之第一人”。
纵观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借助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焕然一新。雍正对其三人更是爱护有加,有人弹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给予爱护。
田文镜更依仗皇帝的恩宠,做事雷厉风行,但是也过于苛刻。虽然美其名曰是个勤政干练的清官,但也因为过于刁钻刻薄、兼带酷吏的名衔。久而久之令官场之中怨声载道,不但间接逼死康熙朝老状元,而且对待河南的乡绅士族苛刻至极,并对其施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越到晚年越是变本加厉,最后竟然到了妄自揣测圣意,一味迎合拍马的地步。
因田文镜早年是通过开捐纳税混来的监生,并未中过科甲,因此对读书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挞读书人,视科甲出身的两傍进士如宿敌一般,更是污蔑直隶总督李绂朋党论等。雍正七年,竟将河南水灾之事进行虚报隐瞒,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最后竟至百姓无奈售卖儿女的地步。
田文镜这些做法,渐渐传进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因此也越发的对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时,田文镜的仕途也就算到头了。
这时候雍正对他已经从反感变成了厌恶,在一次朝会之时,雍正皇帝在众文物面前斥责田文镜,并说他老迈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纠谬绳愆,大负朕恩。
田文镜此时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请求辞官回家养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写下上谕指责他的过失和褒奖了一些作为之后,让他不必再挂念皇帝,早日归乡。
雍正十年十一月,这位在官场打拼了一辈子的田老先生带着对官场无奈的依恋告老还乡,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曾找来那些田文镜的旧部下和同朝老臣,讨论过田文镜的为人。最后乾隆皇帝既对他进行褒贬,也对他进行了夸赞。
文献档案记录下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看法“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QQ小茜儿
田文镜在雍正朝时期得到的莫大殊荣,但却在乾隆朝初年遭到了极力的批判,从生前深得器重的“百官模范”,到死后被贴上沽名钓誉的“酷吏”标签,田文镜收获的评价反差不可不谓之巨大。而这其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便是田文镜在数年内,两次面对“如实汇报”以及“欺君瞒报”时,做了两次截然不同的抉择。第一次的选择让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而第二次的选择却让他“低落神坛”,甚至还险些身败名裂,以至于在其去世多年之后,对其的批判与谩骂依旧不绝于耳。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原隶籍汉军正蓝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
这里特别说一下,监生即国子监监生员,明清时期的监生主要分为四种,举监、即举人做监生,贡监、即秀才做监生,荫监、即凭借家族功绩做了监生,例监、即靠着捐款捐物获得监生资格。田文镜属于其中的荫监,也就是靠着其祖上的功绩获得了入仕的资格。
也正是因为其监生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文镜在官场的晋升,使得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担任的官职并不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是从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吏部员外郎之职。
康熙朝晚年,田文镜被提拔为从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之时,官职再无提升,而这一年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的高龄了,由此也可见,田文镜在康熙朝的升迁之路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以“龟速”缓慢升迁。特别是相较于张英、张廷玉、陈廷敬、李光地、于成龙这些赫赫有名的汉臣,田文镜则更显得是默默无名,根本无法与之先提并论。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田文镜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官场春天”。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镜奉命前往祭奠华山。
此时的山西及周边省份爆发了严重自然灾害,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据此上报雍正皇帝并请求朝廷救济,而此时的山西巡抚却对此隐瞒不报,致使山西全境饿殍遍野,饥民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正好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将此事如实汇报给了雍正,令雍正皇帝大惊,马上将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务,负责山西的赈灾工作。田文镜的表现可以说是不负众望,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他就将灾情控制,在此期间,田文镜还积极彻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的问题,有效的处理了诸多弊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田文镜的成绩令雍正既惊讶,又惊喜,于是雍正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情,给予了田文镜极高的评价:
“如此能干之人,为何至今未闻一人赞许?”随即,雍正将田文镜正式升任河南布政使,几个月后,又直接升其为河南巡抚。
短短一年的时间,田文镜就从一介默默无闻的闲职京官,一跃成为了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其升迁的速度可以用“惊人”一词来形容,而这一切,都起始于田文镜对于山西灾情的“如实汇报”。
田文镜揭露山西的瞒报灾情的弊案,除了让雍正发掘了田文镜这样一员干吏外,也让雍正意识到了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诸多弊病,于是这也直接导致了雍正对于地方吏治的整饬以及地方治理政策的改革。
田文镜则是很好的帮助雍正完成了“新政”在河南的落地工作,不管是摊丁入亩,还是士绅一体当差,田文镜不惧权势,不畏阻力,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进一步赢了雍正对其的信任。
于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镜被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更是将田文镜全家从汉军正蓝旗直接抬入到了抬入汉军正黄旗,位列“上三旗”之中,这在当时无疑是给予田文镜以莫大的殊荣。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有为其专门设立了河南山东总督一职,并且将其确立为朝臣中的模范,田文镜一时间是风光无限。
然而,田文镜就是在雍正对其极为信任的情况下,在汇报灾情这件事情上,也犯下了“瞒报”的致命错误。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地区发生水灾。第二年、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专门降旨田文镜河南汇报灾情,并询问他是否需要朝廷减免河南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面对雍正的给予的“优惠政策”,田文镜竟然回复说:
“士民踊跃输将,所有特恩免之钱粮, 请仍照额完兑。”按照他的意思是,河南人民完全没有受到灾患影响,不用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依旧足额缴纳钱粮赋税。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此时的河南已然是饥民如潮、民不聊生,惨状较之雍正初年的山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田文镜为何会“瞒报”灾情呢?
一方面,是属下官员的原因。
此时的田文镜已经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已经再无力处理冗繁的行政事务。而他又是一贯的用人不当、之下不严,以至于下级的官员们逐级瞒报,起初就连他也是蒙在鼓里。也正是因为如此,田文镜也才没有及时有效的组织赈灾,最终酿成了河南地区的人间惨剧。
另一方面,是田文镜自己的原因。
田文镜太想要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名声了,于是选择了“欺君瞒报”,而代价确实河南一省的民生。
而更加荒唐的是,田文镜为了不让卖儿卖女的情况出现在他的治下,竟然下令灾区严禁此行为,以至于不少饥民丧失了最后的求生希望,并且原本有机会获得好人家抚养机会的这些灾民子女,现在也只能活活饿死。这也使得一时间河南地区是民怨沸腾。
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田文镜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欺君瞒报”,救灾不力,致使民不聊生,如果换做了其他任何一位官员,早就被罢官问罪甚至被直接处死了。可是偏偏雍正皇帝非但没有处罚田文镜,反而将其继续留用了他,甚至在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去世的时候,不仅为其在河南设立专祠,更是在自己的泰陵地区,专门拨出一块土地用以安葬田文镜,给予了其莫大的殊荣。
而这件事情并不是雍正第一次对田文镜“法外开恩”,在“李绂参劾田文镜事件”中,更能体现出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偏袒。
雍正三年(1725年),李绂从广西巡抚升任直隶总督,途径河南的时候发现监生出身的田文镜以极为苛刻的方式对待读书人,包括用重典强制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的政策,对举人、进士这样科举出身的官员更是横加指责,稍有不从便上疏弹劾。而其亲信官员往往又非科举出身,行事鲁莽,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也非常恶劣,对此田文镜非但不加以劝阻,反而予以了纵容。
于是,田文镜的行为引得了作为当世之大儒的李绂的极大不满。
“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至此,李绂开始上疏弹劾田文镜,而田文镜也反上疏参劾李绂,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激化。
由于田文镜和李绂都是雍正非常宠信的官员,雍正当然希望他们二人能够息事宁人,于是准备各打五十大板收场,不料双方都不退让,继续相互弹劾。
然而这个时候,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上疏弹劾田文镜,并列举其十大罪状,这反而让雍正产生了警觉,认为其等是在“缘结朋党”,无疑触动了雍正的敏感神经。
于是雍正下旨,将李绂、谢济世等人罢官,对于田文镜,雍正除了教育他要看管好属下之外,再无其他处罚,甚至还对田文镜进行了安抚: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毫无疑问,田文镜成为了这场争斗的赢家。
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包庇与爱护,实际上也是有着他的原因的。
首先,就是田文镜监生的出身。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三位封疆大吏的典范,实际上代表了三种入仕途径。田文镜是监生入仕的代表,李卫是捐官入仕的代表,而鄂尔泰则是科举入仕的代表。雍正树立这三人作为榜样,意在告诉天下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入朝为官,只要政绩突出,就会被加以重用。
所以,如果雍正在这个时候否定了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在否定监生出身的官员,必然会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这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次,田文镜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皇帝的“新政”,成效显著。
不得不说的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这个时候大清王朝,内部是国库空虚、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弊病丛生,外部又是强敌环伺,北方的沙俄、西北的准噶尔以及西南的各种少数民族,又时刻威胁着王朝的安危。
面对如此危局,做一位“好好先生”,非但不能挽救时局,甚至会让所有的问题愈演愈烈,之后的嘉庆皇帝不就是因为如此让大清王朝灭亡结局变得不可逆转。所以雍正能做的就是用铁腕手段快速的将弊病根除,才能确保王朝的稳固。
而田文镜则是雍正这一想法的重要实践者,包括李卫、鄂尔泰甚至是怡亲王胤祥,在处理事务上,都有非常强硬果断和决绝无情的时候。
只不过田文镜过于尖酸刻薄,再加上他的“沽名钓誉”,使得在推行雍正政策的时候,只讲求效果,而对于施政过程中各方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河南官场以及百姓的怨声载道。
而雍正已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其他也就不会在过度追究,这也才有了田文镜愈发的有恃无恐。
再次,就是田文镜是雍正的“自己人”。
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的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因而除了怡亲王胤祥、年羹尧等人外,再无其他支持者,反观自己的反对者阵营却是力量庞大。所以登基后的雍正迫切的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子队伍,这才有了他破格提拔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张廷玉等官员,以及重用宗室中的胤禄、胤礼等人。
而这些人都是雍正培育出的“自己人”,深得雍正的器重,他们的成绩也让雍正感到欣慰和满意,再加上雍正“知恩图报、施恩望报”的性格,也必然会对于这些人有所恩赏的同时,给予充分的保护 。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田文镜可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得到了雍正的绝对信任和器重,甚至雍正还写下了这样的朱批: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特殊感情。
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去世,乾隆皇帝的登基,田文镜也迎来截然不同的待遇。
继位之后的乾隆皇帝首先拿田文镜之下不严开刀。
尚书史贻弹劾前河东总督、田文镜下属王士俊因垦荒劝捐、虚报田亩数,乾隆帝借此开始批驳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可以说乾隆皇帝此言一出,算是当众表明他对于田文镜的态度,之后他又为李绂平反并将其重新启用,更是将此表露无疑。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祭扫泰陵的过程中,阴错阳差的荡平了了田文静的陵寝,这件事情彻底表明了他对于田文镜厌恶之情,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批判、弹劾与清算的声音,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在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
“文镜在豫,百姓至今怨恨。”虽然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为由,进行了驳回,没有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是对于田文镜他也留下了他的评价:
对于乾隆皇帝而言,他与田文镜并无太多交集,因而不存在有感情因素的成分。况且饱读诗书的乾隆本就非常看不上监生出身的田文镜,再加上田文镜一贯的压迫读书人的行为以及“酷吏”的形象,也与乾隆皇帝所崇尚的康熙那一套“仁政”理念背道而驰,因而田文镜受到乾隆皇帝的厌恶便成为了必然。
除此之外,此时的朝堂上,对于田文镜的反对声音太过于激烈,加之晚年的田文镜确实在河南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让乾隆不得不考虑官场与民间舆论的反应,也让他必须对田文镜有所批判。
就这样,田文镜从雍正朝时期的“平步青云”,在乾隆朝时期彻底的“跌落神坛”,而这无疑再一次印证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
cacaii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丞,后改任山西宁乡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担任吏部员外郎,也就是说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州县的工作经验。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巡视长芦盐政,田文镜上表说长芦的盐引缺额十分之大,盐商应该恢复至原来的赋税。朝廷认为这个建议虽然能够增加赋税,但恐怕会伤害到商人的利益,就让大臣们讨论。
山东巡抚同意了田文镜的建议,不久之后,田文镜担任内阁侍读学士,康熙年间,田文镜所担任的职务都不怎么高,一直到了雍正帝的继位,对田文镜来说,有了极大的转机。
雍正元年,山西发生了灾荒,年羹尧上表请求赈灾,雍正帝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而德音说山西没有灾荒,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前去调查,田文镜回来之后如实向雍正帝汇报山西的受灾情况。
雍正帝就让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事宜,并且让他担任山西布政使,而田文镜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十分有才能,到了山西之后,山西的情况焕然一新,雍正帝十分常识他,田文镜也就此成为雍正帝的重臣之一。
雍正二年,雍正帝让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同样治理得很好,河南的很多官吏被田文镜弹劾。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任命为直录总督,回京的路上经过开封府,田文镜接待了他。
李绂回京后就向雍正帝弹劾了田文镜,说之前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而田文镜说黄振国是李绂的同榜进士,李绂说的不属实,雍正帝支持了田文镜的说法。
田文镜请求河南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说取消了人头税,而是根据土地进行征税的,雍正帝同意了。雍正五年,田文镜奏请说黄河近年来涨得比较严重,需要对河堤进行加固。不久之后,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
雍正六年,田文镜被任命为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田文镜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后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可见,田文镜一直被雍正帝所器重,直到雍正九年。雍正帝下诏说,山东发生了水患,河南也受到了影响。
雍正帝以为田文镜能够处理这个事情,就没有派别人去赈灾,但是听说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看来田文镜真的是老了,才会被下属所蒙蔽,治理十分不利呀。雍正帝就派侍郎王国栋到河南去赈灾,而田文镜请了病假,被召至京城,雍正十年病逝。
乾隆帝后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始治理得还不错,但后来他的属下竟然会盘削百姓,田文镜竟然还对河南的灾情隐匿不报,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还是先帝派人前去赈灾,才让事情得以解决。
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不过被乾隆帝驳回,他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总的来说,田文镜后面几年的表现确实不怎么好,失宠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了。
gmszbh
历史上雍正帝最欣赏李卫、鄂尔泰、田文镜三臣,曾对两江总督尹继善表示要其学此三人。尹继善则回答说:“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田文镜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雷厉风行、为官刻薄。
综合来看,田文镜在雍正年间确是平步青云,后来也未有一落千丈之说。
田文镜起于监生,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直到康熙帝去世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似乎已经官运如此。
但雍正帝的即位改变了田文镜官运。据说雍正帝还是皇子时因为一件事发现了田文镜是个干才,他登基后先是令田文镜去山西负责赈灾,又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田文镜调任河南,雍正帝命其暂管河南巡抚,不久实授河南巡抚。又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雍正帝命将其抬入正黄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褒奖田文镜为官公正廉明,特将其授为河南山东总督,此官职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置,不为定例,足可见雍正帝对其宠爱。
田为官虽先后受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重量级的人物的参劾,但雍正皇帝力保他,并称其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能平步青云,获得雍正帝信任,在于田文镜完全符合雍正帝的用人标准:尽心竭力、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厉行新政、清廉节俭。但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为政过于严苛,比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多遭人非议。
另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极为迎合。
《永宪录》称:“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文镜每年必以休嘉入告。是年又奏路不拾遗。”雍正五年,田文镜奏报黄河水清。
但到了晚期,雍正帝对年老衰退的田文镜略有些不感冒。
雍正九年,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
不久雍正帝又说:“近闻豫东两省,吏治甚有不协……更宜惩贪奖善,纠谬绳愆……否则不亦有忝厥职,大负朕恩耶?”
雍正十年十一月,年已七旬的田文镜因病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批准,但退休不久后田文镜就逝世。雍正帝命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即位后,曾专门下旨谈及田文镜:“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称河南的民众都怨恨田文镜,不当将其供入河南贤良祠。乾隆帝下诏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的奏疏被退回。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田文镜是一个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的青年才俊。实则田文镜年龄比雍正帝大得多,比康熙帝也小不了多少。
田以六旬晚年得到雍正帝的知遇之恩,迫切希望能为雍正帝办事分忧,以报知遇之恩,乃至政策过于求快苛刻似也可理解。
雍正皇帝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这句朱批就是对田文镜所书。
wolfkid
田文镜二十岁左右升县令,知府,四十岁左右就功名成就,被雍正提拔为心腹之臣。田文镜被雍正赏识,主要是他做山西巡抚时,把山西治理得很好。后来,田文镜被雍正任命为北河总督。就在这一年,管辖的山东发生了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雍正下令赦免两地税钱粮。不知为什么,是田文镜为了隐报灾情,还是他没有下去实地考察,便编了谎话。朝廷相信田文镜的话,没有免两地税钱粮。但过了两年,灾区岀现了卖儿卖女现象,灾情触目惊心。这件事使田文镜一落千丈,失宠了。
匹诺曹的木头心
田文镜是清朝雍正帝的重臣之一,他的能干清廉的作风,深得雍正的特别欣赏,田文镜清查追缴亏空的税赋,使得雍正登基时空虚的国库充盈起来。
田文镜从康熙二三十年起开始参加工作,到康熙去世,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扎根基层,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康熙王朝无私奉献。
雍正继位后,田文镜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山西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雍正指派年已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前去勘灾,田文镜在地方工作多年,工作经验相当丰富,赈灾、恢复生产对他来说那是轻车熟路,经过他的一番治理,山西的灾情逐步缓解,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评价,此时正是用人之秋,田文镜成为了雍正的重臣之一。 雍正任命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积极配合雍正的改革,大力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清查税赋空缺,整顿吏治等一系列重拳,这些都触动了某些权贵的利益,但有了雍正的鼎力支持,田文镜以铁腕手段一一解决。
雍正似伯乐,发现了这匹老的千里马;田文镜为报知遇之恩,极力支持雍正的改革,他办事雷厉风行,对雍正交办的事情严格执行,一丝不苟,有时过于严苛、刻薄,对下属执行不力,懒政憜政者或弹劾或下狱,久而久之官场之中怨声载道,遭到过直隶总督李绂等人的参劾,但雍正都力排众议,田文镜就是雍正树立的一面旗帜,朝廷官员学习的榜样,处处加以保护。
田文镜到了晚年,年老体弱,又有恃雍正的恩宠,对于山东河南的灾情隐瞒谎报,本来要免除税赋的,朝廷不知,结果照收无误,致使灾民苦不堪言,加上他的手下贪赃枉法,以致出现了卖儿卖女的事情,雍正深感痛心,严厉斥责,看到雍正对自己的态度,田文镜深知自己气数已尽,晚节不保,只好选择辞官还乡,而得以善终。
田文镜确实是大器晚成,康熙朝时默默无闻,到了雍正朝时平步青云,意气风发,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一味迎合、揣测雍正的意图,为人处事不够圆滑,而雍正最需要这样的人,对他恩遇有加,关怀备至,只因田文镜晚年犯下糊涂,因而失宠,他的仕途并没有一落千丈,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着。
心共黄河水
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卒于雍正十一年(1662—1733)。
田文镜是康熙、雍正两朝大臣,在康熙朝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康熙驾崩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还是个州县官,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逐渐受到赏识。
雍正上位之初,就很看重田文镜。
雍正元年,山西受灾,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却禀告皇帝山西并无灾害,乃是年羹尧在欺瞒圣上,意图贪污赈灾款。雍正就询问熟知山西境况的田文镜,田向雍正和盘托出了山西实况,雍正嘉奖他直言不讳,进而派他去山西赈灾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到了山西之后就大展才华,把山西多年来囤积下来的公务全部厘清,消除了原有的弊病,山西政务由此焕然一新,他也由此开始正式被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的股肱之臣。
雍正二年他又调任河南,雍正专门派他去清查河南的赋税亏空事务。
他的手段严厉老道,只要分派下去的任务各州县没有完成就立即上疏弹劾。在他雷厉风行的处置下,河南的赋税亏空也在逐年锐减,雍正由此更加欣赏他了,还让他推行新政。
不过后来雍正四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两位重臣相互攻讦:李绂指责田文镜践踏读书人的尊严,田文镜则反唇相讥李绂挟私报复,田文镜也由此开始与雍正有了隔阂。
雍正八年,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也予以包容,想着此时田文镜也已年近古稀,做事有所疏漏在所难免,但是君臣也开始越走越远了。
雍正十年,田文镜因病乞休,雍正准允。
雍正十一年,田文镜病逝,雍正赐葬泰陵,谥号端肃,准他入祀贤良祠,一代名臣下场也算差强人意吧。
南山
田文镜:生于1662年,卒于1733年,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大臣,是一位传奇人物。其死后,争议很多。
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1717年,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1722年,康熙帝辞世,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官、县官、郎官而已。
雍正帝即位,是田文镜政治上大展宏图的契机。
山西灾害,田文镜如实上报受重用
田文镜工作严格到位、雷厉风行、周密细致,深受雍正帝赏识。
1723年,山西地方官员之间产生一个很大的矛盾。
年羹尧上疏雍正帝,由于山西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多百姓家庭已经粮食断绝;冬天寒冷,百姓缺少必要的衣被。为了避免百姓起义,请求朝廷赈灾、拯救百姓。
雍正帝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德音为了自己的仕途,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德音竟然不顾事实、回复雍正帝:山西没有灾害,人民安居乐业。
雍正帝没有轻易相信年羹尧,也没有轻易相信德音。正在思索如何知道山西真实情况,猛然想起:田文镜应该从山西经过,他一定知道真实情况。
1723年2月,雍正帝命令内阁侍读学士田文镜去祭告华山,请求华山神灵赐予:时时和顺、年年丰收、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等到田文镜回到京城之后,进宫觐见,雍正帝问他山西有没有发生灾害。田文镜把自己在山西境内的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雍正帝知道了山西灾害十分严重,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雍正帝性格直爽,他也喜欢直言不讳的大臣。为了嘉奖田文镜直言无隐,雍正帝命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负责赈灾,并且立即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
已经六十多岁的田文镜,受到皇帝如此重视,真是百感交集,奋斗几十年,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无论从自己仕途出发,还是为感恩皇上,田文镜都决心全力以赴,抓住老年才得到的机遇,把工作尽量做的完美无缺。
田文镜本来就有当官的才能,又在地方当了很多年的小官,对于基层存在的问题心中清清楚楚,知道问题症结所在,曾经思考过的解决办法,依然还存在心中。
到了山西上任之后,田文镜把长期积累下来的公务文本全部仔细审阅,询问了一部分基层官员,把所有问题认真进行分类,剔除对当前工作影响不大的繁琐事务,找到目前当务之急,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并部署了配套的落实、检查、督促、惩罚措施。
田文镜雷厉风行、果敢担当、令行禁止、稳扎稳打,时间不长,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有效的赈灾政策和扎实的政务行动,山西受灾的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当雍正帝知道山西一切恢复正常,百姓又可以继续生活、耕种庄稼时,十分高兴。他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以及果断的用人政策。他要重用田文镜。
田文镜从此开始成为雍正帝的心腹重臣。山西赈灾成功,是田文镜平步青云的巨大基石。
田李互参,雍正帝一锤定音袒文镜
由于在山西的政绩,雍正帝决定重用田文镜。
1724年,雍正帝将田文镜调任河南。不久雍正帝实授他为河南巡抚。
1726年,发生了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
李绂有一个同榜进士叫黄振国,原来是田文镜属下。田文镜轻视读书人,不但不重用黄振国,反而打击排挤。黄振国找到李绂,请帮忙调解一下,说服田文镜对黄振国网开一面、不要打击。
李绂原来是广西巡抚,这次被朝廷召回,另有安排,授为直隶总督。回京路过河南首府开封,李绂特意去拜访田文镜,通融一下黄振国的事情。
田文镜以为李绂是顺道来与自己套套近乎、联络感情的,就把李绂迎接到议事厅,两人没有谈到正事、只是聊天时还挺愉快,但是,当讲到黄振国时,田文镜十分坚决,不给李绂丝毫面子。
李绂这次是去就任直隶总督的,正是春风得意,本来自认为田文镜一定会给这个面子的,没想到田文镜铁板一块,对黄振国的事情一点不让步。
李绂竟然上纲上线,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正好戳中田文镜的心中隐痛。田文镜不是科举及第的,这是一块心病,平时很忌讳这件事,现在李绂指出痛点,所以,田文镜更加坚定,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黄振国。双方吵闹分手。
田文镜将这件事情密奏给雍正帝。
李绂入宫面见皇上,说田文镜冤枉黄振国等读书人。
不久,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结党营私、贪虐不法、打压读书人。与李绂所说不谋而合。
雍正帝觉得谢济世与李绂是结党营乱、干扰国政,于是倾向田文镜,下诏剥夺了谢济世的官职;处死了黄振国;严厉责备了李绂。
田文镜与李绂互参一案,以田文镜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田文镜在政治上又高高地向上迈了一个台阶。
总督鲁豫,田文镜平步青云登巅峰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不足、百姓负担过重,田文镜上疏朝廷,请求在河南将丁银平均摊到土地面积上,豪绅大户与平民百姓一律平等,都缴纳赋税。单就这一项措施使国家收入快速增长。雍正帝非常高兴。
1727年,田文镜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田文镜本来属于汉军正蓝旗,清廷命令将其抬入正黄旗。
田文镜上疏说:“山东、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容易藏匿盗匪,由于是两省交界,盗匪容易钻空子,稽查盗贼十分困难。”雍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1728年,特别给予褒奖。雍正帝专门任命他为河南山东总督,而且明文规定,这只是专为田文镜设立的,不是固定的官制。
一人身兼两个大省的总督,前无先例,后不定制。足见雍正帝多么器重田文镜。
田文镜担任山东总督后,上疏雍正帝说:“山东的仓库亏空严重,请求按照河南的办法征收赋税。”雍正帝均同意按照他的建议实施。
1729年,田文镜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不久,雍正帝任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
田文镜在67岁那一年,登上了政治仕途的最高顶峰。
鲁豫水灾,田文镜照旧征税遭皇斥
1730年,黄河大水泛滥,造成山东、河南灾害严重,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易子而食。
雍正帝下诏: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捐税,让百姓能够活下去。
此时的田文镜可能真的是年老糊涂了。为了报答皇恩、也为了保持晚节,田文镜竟然瞒报灾情。他对皇上上奏说:河南、山东只有部分州县被水淹没,粮食收成有好有坏,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严重的灾害。当地士人、平民都踊跃缴纳赋税。虽然皇上特别开恩免除这两个地方的钱粮赋税,但是,我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标准收缴赋税。
田文镜身为两省总督,应该十分清楚当地百姓生活。竟然不顾百姓死活,而去强求自己的政治业绩,这时多么残酷啊!
朝廷主管大臣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雍正帝仍然命令田文镜仔细盘查清楚亏欠的税银,然后足额征收上缴。
灾害如此严重,田文镜居然要按照正常年景收缴赋税,老百姓性命都无法自保了,还用什么来承担赋税。这样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
雍正帝理解田文镜对自己的忠诚,虽然还是袒护田文镜,但也意识到田文镜真的年老糊涂了。
1731年,雍正帝下诏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料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众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田文镜年老多病,又被下属的官员蒙蔽,已经不能有效地治理安抚地方了。如果禁止他们卖儿女,是绝其生路啊。为民父母的官员忍心断绝他们的生路吗?”
雍正帝命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
田文镜看见这样的情景,知道皇帝既袒护自己、又放弃自己了,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请求休息治疗。
雍正帝命令他回京师治病。疾病治好之后,仍命他回任河南。
1732年冬天,田文镜再次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养休息。这一次,雍正帝准许他正式退休、回家休息。
1733年,田文镜逝世,雍正帝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
雍正帝命令在河南省城为田文镜设立专祠。又因为河道总督王士俊上疏请求,将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田文镜因为前任巡抚瞒报山西灾情、自己如实汇报灾情,而受到雍正帝重用,从而平步青云;却因为自己年老糊涂、贪功图利,又瞒报灾情,被雍正帝安排回家养老休息,从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田文镜的经历验证了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都是雍正帝所为。让田文镜平步青云时大有作为;当田文镜年老糊涂时命其休息。这是真正英明的决策。
雍正帝根据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安排田文镜,让其人尽其才,真是难得的一代明君。
对于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你怎么看?欢迎交流。
祝你新年快乐!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一巴掌
61岁现在是一个人退休的年龄。但是,清朝的田文镜,却从这时候才开始发迹,平步青云。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正应了两句老话,一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二是“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田文镜剧照)清朝的江山传到雍正手里的时候,表面上虽然仍是一片繁荣,其实早已积重难返,千疮百孔。面对康熙帝留下的一系列问题,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朋党争斗、贫富悬殊等,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朝政面貌焕然一新。不但将康熙后期的国库存银从800万两增加到了6000万两,使得国库充盈,财政殷实。还通过铁腕治吏,推行“彻查亏空”“养廉银”等措施,达到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局面。虽然这句话多少有些夸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雍正帝对当时官吏的整治效果。
而田文镜恰好迎合了雍正的改革需要和用人标准。
田文镜出生于1662年,22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任职县丞,在此职位上一干就是22年。直到44岁时,才升任为直隶易州知州,45岁时好歹混了个吏部员外郎,此时的田文镜已进入不惑之年。
雍正即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不过,他的机会也来了。
1723年,田文镜奉旨祭告华山。
当时正值山西境内发生天灾,雍正下旨询问灾情,时任山西巡抚的德音,却复旨说,山西没有出现灾害。田文镜在回宫后,将山西的灾害情况直言陈述,毫无保留,并历数当地官员玩忽职守,瞒灾不报,不察民情的过失。雍正正值用人之际,特别欣赏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的性格。于是下旨,着其前往山西负责赈灾工作,任职山西布政使。
(雍正继位)由于田文镜长期任职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为官之道和治理才能。他到任山西后,雷厉风行地落地实施雍正的改革措施,短时间内,就厘清了山西多年来积压的公务,让山西的吏治风清气正。
其后,田文镜转任河南,升迁为河南巡抚。到任之初,就铁腕清查河南各州县亏空赋税事务。田文镜对待各级官员,秉持“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的原则。由于他铁面无私,又得到雍正的大力支持,“清理积牍,剔除宿弊”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整个河南的经济迅速恢复生机,“吏治为之一新”。
此时的田文镜,就像雍正手里无往不胜的利剑。剑锋所指之处,官场震动,贪官战栗。在雍正的授意下,田文镜大力推行了“耗羡归公”“养廉银”“ 摊丁入地”等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雍正朝也因此呈现繁荣和中兴的气象。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也触及到了一部分官员的既得利益。对田文镜的弹劾也从未间断过。
雍正四年,发生了李绂密参田文镜案。案中说田文镜肆意践踏黄振国、汪諴等文人尊严,包庇纵容知县张球;紧接着雍正又接到了御史谢济世的奏章,弹劾田文镜借彻查亏空之机,结党营私,拉拢朝廷大员,中饱私囊。
经雍正调查,所有指控属子虚乌有,黄振国等人因不满田文镜过于苛刻的作风,于是联合数人上奏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不但斩杀了黄振国,还公开褒扬田文镜“忠诚体国、公正廉明”,称其为“模范疆吏”。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雍正不再庇护他。
(朝中议事,图取其意)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雍正察悉后,准备减免灾区百姓的税负。田文镜却上奏说,灾情远没有要到免税的地步,朝廷完全可以正常征收,结果搞得百姓饿殍千里,卖儿卖女,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残象。
1731年,雍正获知真相后,对田文镜大为失望,念其有功于朝廷,未加处罚,但渐渐疏离了他。
田文镜也自知理亏,加上确实年事已高,主动上奏雍正,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准其所奏。
纵观田文镜为官后期,之所以不再受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只知道一味地迎合雍正,不顾官员的感受和百姓的疾苦。
二是他对雍正的改革措施不能变通处理,蛮干硬上,得罪众多官员,引起公愤。
三是田文镜虽是清官的楷模,但也是酷吏的代表,对各级官员要求甚严,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动辄罚俸、打骂、撤职,其治下官员怨声载道,战战兢兢。
也许,正是因为田文镜在61岁的时候,才获得重视,所以他总想干好,干出成绩,最终才欲速则不达吧。
幸运的是,田文镜有雍正的庇护,能得善终,1733年病逝。雍正赐其葬于泰陵附近,将其牌位入祀河南贤良祠。
(参考资料:《清史稿》)
kekebing
前天去看了哪吒,电影拍摄的是真的不错,特效什么咱就不说了,但是三观很正,尤其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偏见,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堕落,哪吒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喊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中国人喜欢以有色眼镜看人,喜欢贴标签,喜欢查你的户口,总之,看待一个人不是以这个人的表现,而是你的职业、学历、籍贯等等因素来考察。
比如在我的家乡以前就有一句老话,好女不嫁带眼镜男,我听了老一辈人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当时带眼镜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从事教师、律师或者医生这样的职业,那个时期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体验,或是诋毁,或是讽刺,这句话一点点就传开了,总之,二十多年前,你要是戴个眼镜,老百姓都认为你不像个好人。
当然,18线县城也就是这个水准,毕竟戴眼镜的少,现在的话倒是反转过来了,我读书的时候,别人都戴眼镜,也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电视造成的,逢年过年拜年的时候,都说孩子读书用功造成的,我就因为视力太好,一直被认为是不用功读书的孩子,为了随波逐流,不近视的我,也配了一副眼镜。
啰嗦的有点多了,有感而发,总之在现代社会况且如此,在古代社会以标签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代当官最注重的一项标准,就是官员的科举水平,“学而优则仕”,考中科举,那就是人中龙凤,考不中的话连个虫都不是。
但是雍正执政期间,却不单纯以科举成绩作为评判官员的唯一标准。
雍正执政时期不长,却凸显出三大能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都不是以科举而进入官场,尤其李卫,还是捐纳(花钱买的官)出身,这些人,如果是其他皇帝当政,估计想要脱颖而出,是想都不要想的。
但是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则是:“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文镜才有了出头之日,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县丞,是入流官员中级别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大部分为官都是在基层熬过去的。
在古代,京官和地方官有着明显的区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换的,还是以科举取士来说,一般殿试三甲的人,都留京做官当个翰林院编撰之类的官职,其他的进士才下放到地方为官,最后就是,很多京官压根就不懂地方上的事物。
田文镜将近三十年的地方为官经验,自然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六十一岁,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
雍正即位元年,山西发生灾害,田文镜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灾情况,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物,田文镜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将山西赈灾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田文镜因此成为雍正的心腹之臣,得以平步青云,尽管已经六十多岁,还是以火箭的速度上升。
雍正二年就被调任河南巡抚之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在田文镜主政河南之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对待官员一律以严格的手段来要求,致使田文镜得罪了很多人。
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朝廷授予直隶总督,在从广西到直隶的过程中,经过河南境内,责备田文镜蹂躏读书人的尊严,因此发生两人的互参案,雍正对此事采取冷处理,但是当年御史再次弹劾田文镜,罗列十大罪状,雍正再次为田文镜撑腰,甚至将这名御史发配充军。
雍正在继承皇位之前就办过很多差事,甚至,想要办大事必然会触犯方方面面的利益,遭到舆论的指责,基于此,雍正曾经提出“察吏之道,当观其实,政迹如何,而舆论则不尽足凭”。
弹劾田文镜的人越多,越说明田文镜办实事,越说明这些人结党营私,因为他知道田文镜为了报效朝廷实在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为自己办事的人都不能护得周全,那还有谁给你认真办事。
正因为有田文镜这样忠心耿耿的清官,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政策才得以在河南得以推行,为这项政策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雍正六年,田文镜被授予河南山东总督,主政两省事务。
关于田文镜的结局,史书上多记载是雍正卸磨杀驴,因此郁郁而终。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9岁,时值山东河南境内发生水患,田文镜不但没有上报朝廷奏请中央拨款,还认为地方政府依然能够完成当年的税收,雍正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怪田文镜,而是派中央官员到河南赈济。
田文镜身体不好,因病上疏请求致仕,刚开始雍正帝不许,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之后仍然让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
人们都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个刻薄的人(这也是标签),所以干出卸磨杀驴的勾当,将田文镜用完之后,弃之不用,郁郁而终,实际上田文镜已经活到70岁,在古代活的岁数并不小了。
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雍正皇帝的铁面无私、刻薄寡恩,其实是对贪官污吏;对待老百姓和清官,雍正并不是这样的面孔,对于在雍正新政中卖过力,对国家有功劳且资历够深的老臣,如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特意在遗诏中给予他们配享太庙的尊荣,田文镜和李卫应该是资历不够,但也很够意思了。
只不过雍正帝的改革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口碑并不太好,其实真正刻薄寡恩的是乾隆这样的皇帝,尽管人们都以康乾盛世作为对乾隆的评价,其实不过是粉饰太平,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然不会遭到当时士大夫的谩骂,可是乾隆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呢?
看人不能只看他被打上的标签,看看他的历史比看标签更有意义!
geniussw
谢邀,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田文镜,监生出生,原隶籍汉军正蓝旗人。雍正五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清康熙,雍正时期大臣。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出仕。在福建长乐县任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升任易州知州。总的来说田文镜在康熙手上是做了三四十年的州县官,到康熙辞世,田文镜已61岁。
田文镜的平步青云是从清世宗,雍正帝上位开始的,雍正元年,田文镜奉派去华山至祭。揭发山西巡府瞒报灾情,深受世宗信任,命田文镜署理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积压的案牍。吏治为之一新。雍正二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抚,专理河南诸州县清查亏空赋税的事务。对地方政要手段严厉,要求办事迅速,如地方政要办事不利,立马惩处。雍正四年发生了李互参案。弹劾案结束后,田文镜要请求实施了,摊丁入亩,仕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五年,田文镜被授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从汉军正蓝旗抬入汉军正黄旗。雍正六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加封太子太保,后兼任河北总督。雍正九年失宠。
田文镜之所以能平步青云是雍正刚刚上位,国库空虚,雍正需要田文镜这样的清廉酷吏,清查追缴亏空的赋税。而田文镜请求实施的民政对国家有利。但田文镜对自己管辖的地方行政要员非常苛刻,甚至把地方文官当劳力使,得罪了不少官员,加上田文镜年老多病,精神不佳,对官员苛刻不到位,被属员欺诳而失宠,只好上疏退休。
川行者
田文镜是一个清官能臣和酷吏的结合体。
在《雍正王朝》中,田文镜之所以受到雍正帝的重用,是因为田文镜忠心耿耿、做事雷厉风行,坚决彻底的执行雍正推行的新政,并且以铁腕治理属下。
他从不结党营私,一切以国家利益、皇帝旨意为最高准则。
雍正想要推行新政,革新吏治,必然需要田文镜这样的人。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赏识的三大名臣,他曾经下诏令给各省督府:“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则天下允称大治矣!”
田文镜的仕途之路:
一、江南赈灾,初露锋芒。
在康熙四十三年,黄河发大水,生灵涂炭,康熙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扬州筹款买粮。在扬州,田文镜因为与同僚格格不入,被知府车铭革职待参。四阿哥借助车铭强买民女一事,借了他的顶戴花翎给了田文镜,让田文镜出任钦差行营帮办,全面负责筹款赈灾事宜。
恰逢扬州也闹水灾,田文镜穿着借来的官服,亲自给灾民发粥,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要求下属再增加五个粥场,要求做出的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渗不出水、粮面团子手握着能吃,两天之内筹粮一千石,否则,提头来见。
田文镜迅速完成当地的救灾事宜,并且出色的完成了筹款购粮任务。四阿哥看到了田文镜出色的办事能力,临行时带上田文镜进京面见康熙,被留用京城。
二、追缴国库欠款,酷吏形象显现。
黄河水灾,国库却拿不出赈灾的银子。那银子都去了哪里?康熙清查之后发现,都让自己的官员都给借走了。于是康熙任命胤禛全力追缴国库欠款,胤禛推举了田文镜帮助自己。
田文镜毫不留情的拿朝中大臣开刀,限定两天之内还清所有欠款。老状元魏东亭因为还不起借款,无奈上吊自杀。十阿哥胤俄故意在街上变卖家产,田文镜过去查抄,差点被十阿哥用鞭子抽死。
虽然田文镜最后由十三阿哥救下,但是,这件事引起了康熙的不满。他指责田文镜“忘却圣人恕道,为了一两银子百般羞辱斯文。”把田文镜免职外放。
在这件事情上,田文镜做事不留情面,对同僚严酷刻薄的性格展现无遗。
三、胤禛继位,田文镜大受重用。
雍正元年,胤禛命令田文镜祭告华山,经过山西,发现那里的灾情非常严重。而山西巡抚诺敏却向皇帝汇报说没有灾情。田文镜回京之后,如实向雍正汇报,雍正罢免了诺敏的巡抚之职,启用田文镜出任山西布政使,前往赈灾。
田文镜能力出众,不仅完成了赈灾任务,还顺手解决了山西多年积压下的旧案,追缴了府库欠银,使山西吏治焕然一新。雍正认为田文镜可堪大用。
雍正二年,田文镜出任河南巡抚,推行新政。在当时的官场环境和旧有的制度下推行新政,难度可想而知。
摊丁入亩:只要你家里有地就要交税,这结束了读书人几千年不纳粮的历史;官绅一体当差,又触动了官绅和读书人的特权;火耗归公,这基本上是断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小金库。
在河南任上,田文镜以铁腕治吏。黄河发大水,当地官绅没有一个人前来修河提,既然一体当差,为何不来干活?田文镜派人把朝廷退休的二品大员张阁老的儿子全部抓来修河提。
下属道台因家里地势较低,忙着搬家,没来抗洪救灾,田文镜立马摘除了他的顶戴花翎,抄了他的家。
田文镜这种做人不留情面,做事不留弹性的做法,遭到了河南读书人的强烈抵制,甚至出现了生员罢考的恶性事件。
田文镜遭到了直隶总督李钹、御史谢济世等大臣的围攻。最终,雍正以结党营私为由,把这批大臣惩办,继续支持田文镜。
雍正五年,田文镜出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四、田文镜失宠。
田文镜位及人臣,逐渐养成了骄横心态,凡是只报喜不报忧。
雍正九年,河南发生洪涝灾害,数万百姓因为得不到救助而都掉性命。田文镜隐瞒灾情不报,雍正知道后,下召责备:“田文镜近来体弱多病,精神不济,为属员欺诳。”考虑到他多年来忠心耿耿,未加责罚,但不再重用。
雍正十年,田文镜以久病为由辞官,不久“旋卒”。
ROY
田文镜失宠了吗?没有吧!
很多朋友可能都在网络上看到过雍正在某个奏折上的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因为看起来情绪太过外露,太接地气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网友恶搞的,后来才知是真事。
那大家知道这是给谁的批复吗?就是给田文镜。
终雍正一朝,对田文镜都宠信有加,哪怕他对河南水灾隐匿不报,雍正仍予包容,在大臣们弹劾田文镜时偏帮于他。他最后一个职位是河南山东总督兼任北河总督,加封太子太保。年老生病,多次辞职之后雍正才很遗憾的准了。去世时72岁,谥号端肃,这是个美谥。
所以平步青云是正确的,一落千丈却不知从何说起了。田文镜有失意的时候,却一直简在帝心,从未失宠。
为什么雍正对他这么赏识?因为三观一致。
他们都不是浮夸的人,朴素踏实,奉行的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雍正是个实干家,田文镜也是;雍正用铁腕手段治国,田文镜用铁腕手段治理地方;雍正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严苛之君,田文镜算得上是酷吏;雍正是累死的,田文镜也是。
田文镜出仕很早,康熙二十二年时就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后任山西宁乡县知县,芝麻官一当就是22年,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升任直隶易州知州,第二年内迁为吏部员外郎。
长期战斗在基层,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很强。而且公正廉明,为官二十多年没有半分贪腐,家里依然清贫(一生如此)。
这样的官,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一登基就立刻重用田文镜,使他“平步青云”,而田文镜也能体察上意,不顾艰难险阻,全力支持雍正的改革方针并坚决执行,成为了雍正的心腹爱将,雍正都被他感动了,才会发誓绝不负他,也的确做到了。
田文镜的功绩主要有这么几项:
1、整顿吏治
主政河南之后,田文镜即刻处理常年积压的文件、档案,清查多年留下来的弊端,使吏治为之一新。整个雍正朝,田文镜治下的河南是治安最好的,基本上没有盗贼。
2、清查亏空
各地官员在任上总是会有一些亏空,长期积压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雍正派田文镜去追查,田文镜“追”得很彻底,勒令官员赔偿,赔不出来的变卖家产也要赔,对离任的官员也不放过,很快就补足了亏空,使河南财政好转。
3、提升官员的福利,减轻百姓的负担
银两在使用过程中是会有损耗的,清廷所收田赋银也有,损耗的数额由朝廷根本实际情况来定,称为火耗,由老百姓来补足。为了挣外快,各地官员会私加火耗,多收的那一部分落入自己的腰包。
田文镜上书雍正后制止了这种行为,各地不得私加火耗,只能按照朝廷所定数额收税,火耗补足损耗之后,做为“养廉银”,专门用于朝廷养廉。这样一来官员不必去贪就提升了待遇,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
4、推行摊丁入地
摊丁入地又称作摊丁入亩、地丁合一,是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官府任意加税的可能。也是这一政策,让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因为触犯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在推行初期受到了一些阻碍,田文镜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得到了雍正的赞许。
其实,了解了田文镜的功绩,也就明白为什么会有他失宠的传言。
他做的这些事儿本来就让某些人不爽,做事的方式就更得罪人了!称赞他的人有,骂他的人更多,天天在雍正面前告状,雍正为了安抚这些人的情绪,也只能对田文镜稍做惩处。
他太过铁面无私,比如清查亏空的时候,硬是逼着官员变卖家产,最终亏空是补回来了,也引得朝中官员纷纷弹劾。
不只是对官员严格,对百姓也严格。比如让百姓开辟荒田时,如果在期限内没有完成,负责的小官要被罚,百姓也要被罚。所以哪怕为百姓做了许多事,也没混上个田青天的称号。
总之,田文镜是清官能吏,但他太过一板一眼,凡事较真不留情面。刚直、严格、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这样的人,让人敬而远之,在朝中基本没有朋友,是个孤臣。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具在前有所不避。
雍正也很够意思,哪怕开始时有可能是把田文镜当做马前卒,也没有用完就丢,后来一直维护着他。“一落千丈”之说,不可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照照
事实上在正史中田文镜的地位并未一落千丈,也并未失宠于雍正。
《清史稿》曰:“卫、文镜受上眷最厚,卫以敏集事,文镜以骄府怨;然当时谓卫、文镜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
雍正评价田文镜是“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在清朝观其评价,田文镜的确是位能臣干吏,虽他为官期间因“为政刚方,不为姑息以干宽厚之名”,所以致使地方百姓是颇有怨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治理下,其所辖之地是“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可以说正是田文镜拥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及卓越的政绩,雍正才会对他如此信赖,才会对他如此恩宠,并最终让他在八年的时间里,就从署理山西布政使一跃坐到了河南山东总督,兼北河总督,加太子太保衔这样的高位,可谓是平步青云,仕途一帆风顺。
当然,田文镜一开始的仕途却并非如同在雍正朝这般的顺利。
田文静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监生的身份被委任为正八品的福建长乐县县丞,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才坐上了从五品的直隶易州知州,这22年的时间里,45岁的他才坐到从五品的官位,可想而知田文镜仕途的艰幸。
不过在这20余年的时间,田文镜虽一直在地方任州县长官,从未得到太多的升迁机会,但这也并非全是坏事,之后他之所以能得到雍正的恩宠,很大程度就源于他在地方任职20余年所积累的丰富的基层行政工作经验。当然无论如何,在康熙朝,田文镜的仕途绝对是坎坷无比的,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这34年的时间里他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之职而已。
不过至雍正登基之后,一直不受重用的田文镜仕途开始出现了转机。雍正元年,田文镜就一跃署理了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一职,在山西任上他表现出了超强的政务处理能力,一到任就厘清了布政使司长期积累下的公务,剔除官场痼疾,使得山西吏治为之一新,民心大悦。
雍正二年,凭借着在山西任上的政绩,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又调任从二品的河南巡抚,河南任上他又采取严厉的为政手段,理清了河南诸州县清查亏空赋税事务,同时严惩河南各府州县长官懒政怠政的情况,在当时只要田文镜交代地方长官的事情没有做好,他就会严惩他们,如此河南的官场上风气是为之一振,百姓更是获利不断。
雍正五年,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位列从一品,自此成为一省之最高军政长官,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次年,雍正为褒奖田文镜为官的公正廉明,特意为他专设河南山东总督一职,主管河南、山东两省军政事务,并声明此官职是为田文镜专门设置的,不为定例。雍正七年,田文镜又被加授太子太保衔,同时兼任北河总督,自此已是67岁花甲之年的田文镜步入了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刻。
当然作为已经快致仕年纪的田文镜,他显然已是不能应付总督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难免会有松懈或者做不到位事情的出现。雍正九年,山东发生水患,田文静就因治理水患不利而被雍正下诏斥责。如此,雍正十年,田文镜自觉已无力再在朝为官,于是就上疏请求退休,雍正见他意已决也就准许了他。
同年田文镜因病去世,享年69岁。死后,雍正帝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
Bear
)田文镜(1662一1732)是雍正时期著名督抚之一。田文镜为政过于严苛 ,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世人也不无非议。此外雍正帝喜闻祥瑞,为官还算清正的田文镜对此等拍马屁的行为却颇为迎合。到雍正后期田文镜多次瞒报河南灾情,最终为雍正觉察,出于对这位极其忠心老臣的爱护,雍正不得不专门发了一道上谕暗示田称病辞官。田文镜还算知趣,不久奏请解任。田文镜失宠与谋士邬思道交恶也有关系,由于邬思道的帮助田文镜得以”宠遇日隆”,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田文镜和邬生二人以小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失去臂膀的田文镜在官场开始走下坡路。
驴子的眼睛
田文镜是雍正时期的一个重臣,他是雍正改革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他是一个雷厉风行善于做事的官员,比较务实,就是热爱实打实地干事,是一个难得的清官,也是让很多官员害怕的酷吏。他很多政绩都是在河南一带完成的。
在河南担任布政使、巡抚、总督期间,田文镜把河南多年来积压下来的文件、案件等清理得干干净净,没有处理完的都一并解决了,显示出了很优秀的行政才华。之后又在河南清理官府亏空,使得河南省的财政情况大为好转,税收终于可以归到中央了。之后又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政策,大大减少了当地农民的负担。田文镜非常清廉,做了那么多年高级官员,家里还是很简陋,子女也没有从他身上占到什么好处。
这样能干又清廉的官员,雍正自然是特别欣赏。
但是一旦权力大了,表扬听多了,人总是有点飘飘然,能够抵挡住飘飘然的人历史上并不多,田文镜也是有点膨胀了,他和河南当地的读书人不太对付,也和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关系不好。原因是田文镜的背景并不是靠科举上来的,而是靠捐钱成为监生这条路步入仕途的,如果心胸开阔的人,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有人会追根溯源地去贬斥很多官场人的过去,可是田文镜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特别偏执。另外他为了显示河南的政绩,居然向朝廷瞒报了河南水灾的事实,知道真相的雍正勃然大怒。
田文镜还算是有点眼力,看到雍正对自己的态度大大转变,他立刻辞官还乡养老,也算是保全一个善终。
傻傻的可愛
雍正朝的官僚,奇才不少,李卫、邬思道,张廷玉各个都有“两把刷子”,但要是谈到经历之传奇,在田文镜面前,他们还得往后排。
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被后世称为雍正帝的“三大宠臣”,满朝文武中,他们三人最得“天心”。这三人中,田文镜确是出身最低,入朝最晚,死后争议最大的一位。
草根出身,大器晚成田文镜的出身低,低在他的学历上,在古代,功名是为官做宰的敲门砖。张廷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鄂尔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田文镜比较倒霉,苦读数年,只混了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并无半点功名。
等到21岁了,田文镜才以监生的身份被任命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终于踏入了仕途。官算是当上了,但是这个官实在是太基层,一个小小县丞也就是正八品。但是,好歹也算是上了道,田文镜背着行囊乐呵乐呵地就去赴任。
田文镜在基层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从县丞到知县、知州一路干过来,始终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在他45岁的时候,才被升任吏部员外郎,回到京城,此时他已年近中年,眼看着同龄人升迁的一个比一个快,田文镜不慌不忙,依然按部就班的上班。
康熙帝薨逝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在现在,这是一个早已退休的年龄,但是,田文镜的人生传奇在他年过花甲的时候才刚开始。雍正帝刚一即位,就派田文镜前往华山祭告,这本来不是什么重要任务。
偏偏这一年,山西大灾,雍正着急想了解山西的灾情,山西巡抚德音却欺上瞒下始终不愿意给雍正说实话。
刚好田文镜祭告返京,路过山西,回京后他主动觐见雍正,将山西的灾情毫无保留全盘托出。雍正看中他直言不讳地坦诚,当即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宜。
田文镜早年间积累的基层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到山西后,大刀阔斧的整顿政务,山西之前积累的多年公务全部厘清,官场气派一新,灾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从此,田文镜备受雍正的赏识,事业进入开挂模式。
雍正二年,田文镜再次擢升,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河南任职期间以手腕强硬著称,他查办河南诸州县亏空赋税一案,要求当地官员速查速办,但凡推诿拖延的,一律给予惩处。
他有两个原则“向民不向官,向贫不向富”,仅在河南期间就一口气参了二十余人,知州黄振国、知县汪諴等人全被他弹劾了一遍,而且桩桩件件都有实证,让这些官吏无话可说。
田文镜在河南主政四年,因为清廉不阿,严厉狠辣,颇遭人忌惮,向朝廷写折子告他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雍正却力挺田文镜,他不仅不理会告状的折子,还安慰他说:“此一事,朕甚庆幸,好机会,亦难得。参你这样巡抚,所以理直气壮,有何可讲?”甚至向田文镜剖析自己的内心:“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可见,雍正对他的赏识与厚爱。
功成名就,死后却被骂“酷吏”雍正七年,黄河出现水患,田文镜奉命前往处理,他提出当地乡绅必须为治理水患出工出力,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按照惯例,乡绅是不纳粮,不出工的,田文镜宣布后,很多乡绅都跑到巡抚衙门去上告,要求按照原有官吏来。田文镜不松口,事情越闹越大,生员们甚至发起罢考,以示抗议。
雍正得知情况后,雷霆大怒,他认为这群儒生“愚呆”无比,让田文镜严肃处理此事。得到授意后,田文镜直接处斩为首的两名生员,参加罢考的人一律不许补考。靠着这样“严酷”的手段,乡绅纳粮出工成为雍正朝的新例。
因为雍正的全力支持,田文镜官运异常亨通,他也不负隆恩,鞠躬尽瘁的奋战在岗位上,雍正十年,70岁的田文镜终于扛不下去了,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雍正准许了他的致仕请求。
一年后,田文镜去世,雍正特赐谥号端肃,将他葬在了泰陵附近,并入祀河南贤良祠。
按理说,在这里,故事已经告一终结,田文镜功成名就,死后哀荣备至,臣子当到这个份算是满足了。可是,事情并未结束,乾隆登基后,当年在河南被田文镜“打压”过的大臣闹了起来,说田文镜在河南开垦,逼乡绅捐钱,搞得民众怨声载道。
乾隆帝批评道:“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这算是一笔抹消了田文镜的功劳。
后来,数度有大臣上奏希望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有些动了心思,想到先帝雍正的评价,才罢手没有再追究田文镜。
从雍正眼中的“实为巡抚中之第一”到被大臣唾骂的“酷吏”,田文镜始终都是他自己,不同的人出发点不同,对人与事的看法自然不同。田文镜主政时期没少得罪人,但是,老百姓中一个骂他的都没有,那些认为他手段狠辣的,无非是被揪出来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打的狠了不对,要是不打,岂不是变得和他们一样了。
白大白
清朝雍正帝是满清时期,最勤奋,也是最贤明的一位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原本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清朝,重新昂头直上,得以开创了名扬后世的康雍乾盛世。
雍正帝曾在一本奏折上批示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在影视剧中通常被塑造为心机深沉,不苟言笑,为人阴狠的雍正帝,原来竟是这么的霸气可爱。
雍正帝的这个批语,正是批示给田文镜的。田文镜之所有能够平步青云,一跃成为清朝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正是由于雍正的提拔。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二年,公元1662年,原为汉军正蓝旗人,后被雍正抬入汉军正黄旗。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21岁的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入仕(监生,即国子监学生,清朝时的监生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当官),做了一个福建长乐县的县丞。
田文镜在县级职位之上,一待就是22年,直到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田文镜才被提拔为了直隶易州知州。第二年,公元1706年,田文镜45岁时,才担任了礼部员外郎一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田文镜虚岁61岁,也仅仅是一个监察御史,加内阁侍读学士的五品小官。
看来田文镜在康熙这里不怎么吃香呀,混了40年,仅仅从八品混到了五品,的确有点惨。但是,随着雍正的继位,田文镜的开挂人生正式开始,真的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九重天。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山西大灾,年羹尧入朝,请求赈灾。雍正帝询问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事德音山西的受灾情况。德音说无灾。前往山西调查的田文镜返朝后,如实的向雍正汇报了山西的灾荒状况。
雍正比较喜欢直言不讳,坦诚无私之人,“嘉其直言无隐”,就派田文镜往山西赈灾。已经62岁高龄的田文镜抓住了机会,施展才华,清理了山西地区长期积压下来政务,整饬吏治,将山西治理的焕然一新。
自此,田文镜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夸赞他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让田文镜出任河南藩司,并于同年就任河南巡抚。
雍正继位之后,面临的一大困局,就是国库空虚。田文镜在河南清理逾欠的赋税,督促开垦荒地,抚民增收。对于那些办事不利的官员,田文镜一律予以弹劾。雍正派人去核实田文镜的弹劾,发现件件属实,由此,也增加了雍正对田文镜的信任。
田文镜整饬吏治,弹劾罢免官员,自然会得罪不少官员,屡遭弹劾。比较贤明的雍正,并不会偏听偏信,而是会查明情况,分情况处置。雍正比较痛恨结党营私,所以,对于清廉,且无结党嫌疑的田文镜就比较偏袒。田文镜也因此并未受到弹劾的影响,反而是步步高升。
上图是电视剧中的田文镜,雍正朝田文镜60多岁了,这个年轻了点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田文镜上奏折,请求在河南进行赋税改革,将丁银(人头税)均入地粮,并且缙绅富户与平民一律平等,都要缴纳赋税,即有名的“摊丁入亩”赋税改革。
同时,田文镜还上疏请求治理黄河水患,让百姓按户出丁出工,抢修加固黄河堤坝,修完则遣散。如果不能按计划日期竣工,则由官府按人头发放粮食,修完为止。
正是田文镜的这些建议,让雍正帝对田文镜颇为欣赏,授予田文镜河南总督之职,并加兵部尚书,成为了满清朝廷的从一品大员。同时,雍正又将田文镜从汉军正蓝旗抬入了汉军正黄旗。田文镜可谓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了。
第二年,即雍正六年,公元1727年,雍正帝又褒奖田文镜“公正廉明”,加授田文镜山东总督,田文镜成了唯一一个河南山东总督。
此后,田文镜在河南、山东实施了很多治理措施,实行了跨省捕盗、协调漕运、改革税赋、火耗银,并稽查、清欠了山东地区官仓的很多历史亏空,颇有功绩。
雍正七年,公元1728年,田文镜被加太子太保衔,很快又兼任北河总督。不过呢,田文镜这个封疆大吏的品级似乎就定个在了从一品,没能加到大学士和“三太”的正一品。
这一年,山东、河南水灾,雍正专门下谕令减免两地的钱粮。田文镜似乎是年老智力衰退了,为了讨好雍正,竟然瞒报河南灾情,并且请求将钱粮“仍照额完兑”。
雍正帝是一位贤明君主,自然会查清事实的,所以,田文镜瞒报灾情的事情,雍正帝还是查清楚了。都说雍正薄情寡恩,其实并非如此。雍正处死年羹尧时,都是让其自尽,且未牵连年羹尧家人。对于田文镜,雍正照样给与了宽怀。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雍正以田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为由,只是申斥了田文镜数句,告诫田文镜应该安抚难民,而不应断了难民的生路,否则“岂为民父母者所忍言乎?”,同时派人前往河南赈济。可见,雍正还是非常念旧的,对于做出过贡献的大臣,是会做出照顾的。而且,雍正帝的确爱民呀,这是要给雍正帝点一个赞的。
而田文镜知道做错了事情,向雍正告了病假。但是,病假完毕,雍正也并未罢免他,而是让他仍回河南就任。不过呢,田文镜做错了事,加上年事已高,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再次病倒,并向雍正请求退休,不久后病逝了,终年71岁。
田文镜去世后,雍正帝也并未降低田文镜的葬礼规格,赐葬泰陵附近,等于陪葬皇陵了,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同时给田文镜上谥号“端肃”,还将田文镜牌位放入河南开封的贤良祠供奉。雍正帝,对于田文镜而言,有知遇之恩,将田文镜从一名五品小官一直提拔为了一品的封疆大吏。而且终其晚年,雍正都未深究田文镜的错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此时的田文镜也并未一落千丈。
之所以有了田文镜“一落千丈”之说,是因为田文镜的墓地,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被乾隆夷为了平地。
这倒不是因为乾隆对于田文镜生前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有人就曾在乾隆面前弹劾田文镜,应该将田文镜的牌位移出河南贤良祠,但是乾隆并未准许。
但是,乾隆么,都知道的,好大喜功,如果妨碍了老百姓无所谓,但是如果妨碍乾隆的“丰功伟绩”,那可就是罪过了。乾隆不就曾经干过,以修葺明陵为由,偷换明朝嘉靖帝明永陵中金丝楠木的勾当。
那田文镜到底怎么得罪了乾隆呢?据当地县志记载,原来是田文镜的墓挡在了乾隆去清西陵扫墓的御路之上,如果不把田文镜的墓平了,那乾隆去雍正陵墓扫墓的御道就要歪三尺。然后么,乾隆说他扫墓只能走直路,官员们还能怎么办呢?
田文镜就此,连墓地都被平了,当然是“一落千丈”了。
Yumi
一落千丈?没见到哦。
雍正一朝是承上启下的一朝,雍正帝的作用对清廷的后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康熙帝在位期间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在雍正帝这朝得到了相应的处理,从此杜绝了宽仁过甚所带来的弊病种种,比如九子夺嫡,比如朋党横行,比如吏制败坏等等等等,甚至孝庄文皇后遗体的善后工作也“甩”给了雍正帝。
至于所说的一落千丈,还算不上,雍正帝因为匿灾和垦荒的事情确实对田文镜不满,虽然田文镜是按雍正帝的“喜好”来的,但是对于欺骗自己,甚至险酿大祸,雍正帝心里不会痛快,即便如此,对田文镜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质性处罚,反倒是多有“包庇”之词。比如:
田文镜:河南没受灾,好好的哩。
雍正帝:不不不,河南受灾了,你只是被手下蒙蔽。
潜台词:你傻我傻?这事包的住么?弹劾奏章跟下雪似的快把我埋了,都想把你活活弹死,不要在既成事实上做文章,我这借口多好。
孤臣系还是科甲系,雍正帝的抉择雍正帝这个闲散王爷就是以孤臣出头,他手下的宠臣也都基本相似,比如田文镜,他只知道雍正帝,别人的利益他是根本不在乎的,党争的基础是一个个势力小团队,结成这些团队的初衷自然是利益。
大多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同年就是个好借口,呦~您哪年的呀,哦~您我同榜登科的呀,二甲第多少名呀,嗨~不才,仅仅比您高上几名,张口闭口都是年兄长·年兄短的,这就是套关系,这种小团队有的是,就看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名义·又用什么利益来号召了,比如索相振臂一呼,他就死了呀,因为跟随他的王公大臣和小团队太多了,太遭忌惮了,更何况还挑拨人家父子抄家伙。
电视剧里只看一个演员上蹿下跳的独自折腾,其实背后王公大臣,勋戚贵族,利益团队成百上千。雍正帝也是九子夺嫡的烂圈里蹦出来的,他对这些是深恶痛绝的,甚至可以说对整个高知团队都缺乏基本信任,他要有效的将自己的新政执行下去,肯定是要靠孤臣的,那些利益团队干不成事,事儿还没干,关系先托到位了,那还怎么执行,尤其雍正帝所要干的没有不得罪人的事,肯定是会伴随着巨大阻力,如果处处卡壳,他这个皇帝也就只能混吃等死了。
雍正帝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证明,他对新政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就以士民一体当差为例:
刚一执行下去,下面的特权阶层就聚众闹事,还胆敢罢考,科甲官员们(通过正规科举得功名,得官职的“正经”的根红苗正的官员)对这个情况是不管的,反而沽名钓誉暗中表达了自己对士绅和生员的同情,这些学政啊,道台啊,布政使啊,都不管,顶多就是劝劝而已,大多暗中抵制新政,甚至还有公开抵制新政,阻碍田文镜办事,科甲官员也是享受福利的过来人,当然也无法接受,所以你看,如果让科甲系来办事是办不下去的。
田文镜不怕得罪人,请示最高领导以后,领头人杀掉,张廷璐也因此倒霉,所以张廷玉才在田文镜背后有事没事捅三刀。但是没办法,领导喜欢呀,因为这更好的印证了雍正帝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科甲系从政没问题,但是对施行新政无能为力甚至是有负面作用的。
所以你再看李卫,多相似,花钱捐的五品员外郎,典型的没文化,没同年,而且还没机会结党,为啥?人家看不上他,进士阶层那是很孤傲的,类似李卫这种地主系的,谁也没工夫搭理他,有钱你买前门楼子去呀,离我远点就成。
田文镜抓住了雍正的什么心理平步青云①“浑然天成”的孤臣好苗子
而田文镜“恰好”学习能力也一般,监生入仕,这门槛也是低得没谁了,县丞干起,知县、知州也都干过,对地方实务比较了解,有扎实的一线工作底子,但非进士出身给他一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以至于得宠后某些作为简直就是找茬与进士“阶层”为敌,被一群进士出身的官吏看低一辈子,总要找个机会泄愤的,当然,这也和他对雍正帝的死忠有关。
②孤臣路线走的极其坚定
雍正帝对所谓的进士阶层可是进行过严厉批判的,那还是在刚登基不久的时候,这些话田文镜一字不落的都记着呢,所以出于以上两种原因,田文镜对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吏是一点脸都不敢给留的,巴结我,你要死,不巴结我,找你茬,你也要死,以至于他的治下没人敢去报道了,缺官员就缺呗,没人敢去呀,名声在外,田文镜对进士出身的人打击报复,下手还极狠,京城的进士们一时间如同炒了蛤蟆坑闹腾起来,整个阶层对田文镜恨之入骨。
③准确掌握雍正嫉恶结党的心理
可惜可惜,这恰好落入了田文镜的圈套,您看您看,这很明显就是结党呀,这团队,多庞大(能不庞大么),皇帝您老人家的判断太准确了,您太精明了,您一定要整死结党领头人呀,所以著名的督抚之争(又田李互参)立刻结束了,就在当年田文镜还被骂得狗血淋头,短短几个月立刻变宠臣了,老了老了迎来了人生巅峰,他就是看清了雍正帝死看不上结党的这个心结。
而李绂则倒了大霉,好不容易被提拔调任直隶总督,就这样直接被踩到泥里,被安了个庇护私党的罪名(他庇护的确实有私人,但这种关系的人全国都是没法避免,李绂主要还是想保障整个进士阶层的利益),要不是抄家的时候发现李绂极其清廉,家无余财,连老婆的簪子都是铜制的,那他肯定是死了。好在乾隆帝登基当年,就将其启用于户部侍郎,后又礼部侍郎,多不赘述。
④雍正帝推行新政的需要
前文已讲,不多赘述。
靠孤臣路线爬上来的田文镜真的跌落凡尘?①虚报垦荒田亩
雍正帝袒护归袒护,做大事不拘小节归不拘小节,但是心里有数,垦荒地的亩数像田文镜那种数据,很明显就是假的,由抛熟地继而抛荒地常年不停的持续的开垦,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哪来那么多荒地,田文镜报的垦荒地亩数越大,那就越是打脸康熙,康熙帝由六年起科进而十年起科,甚至抛荒几十年的地永不起科,一辈子没完没了的减税,没完没了的严禁蚕食土地利益,就是为了把所有荒地都开垦出来,低矮的山丘上都被开了荒,哪来那么多荒地给田文镜开垦呢。
这么做弊病很大,他田文镜是受到了夸奖,但是老百姓很可能要遭殃,万一哪一年哪一任皇帝突然起科了呢,均摊田文镜所报亩数的税额,那老百姓还能活不能活了?那是要造反的,至少也是流民四散。很多河滩地区沙化严重,要么就是土卡拉山,荒郊野岭的,别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顶多也就种个公益林什么的,种粮食那是做梦,田文镜为了政绩枉顾百姓,罪莫大焉。
雍正帝脾气归脾气,还是能虚心接受建议的,也并不是除了田文镜这类人,其他人就都不用了,接受大家的批评后,被人落了面子的雍正帝将“巴掌”甩在了田文镜的脸上:
指责其“务开垦虚名”,“小民务受产之益,而受加赋之累”“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苛刻搜求······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名为开垦,实为加赋”,“无益地方,贻害百姓”。
对田文镜,雍正帝把多年未说的重话都说了,其实田文镜从某些角度来看是冤枉的。
1、未必是他弄虚作假,不过确实他负有管理责任,至少也是失察之过。从基层干起,几十年基层经验,这些他不会想不到。
2、下属中真正作假的是河南巡抚王士俊,不到两年时间开垦荒地将近19000亩,田文镜八年才13000······
②渎职匿灾
多地发生了水患,按照惯例,田文镜应该循例上报朝廷,朝廷下达处理意见,调拨救灾物资、银两、下达免税政策等等。
田文镜是怎么说的呢,山东确实是受灾了,挺严重,我上报给皇帝了,但是河南啥事没有,好得不得了,连年丰收,今年的收成也已经有了,不影响百姓生存,都是家有余粮,这不叫受灾,就是雨水重了些而已,别说高地了,就是洼地都有七成以上的粮食可收,根本没有灾,还赈什么灾呢,让百姓照额完税就行,百姓没压力的。
咱们把交税行为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交得起税金的地区,或者说轻灾区,田文镜加紧催收,征集齐了以后,灾民?爱死不死吧,粮食不能给你们,必须全交国家,早早的就运走了。
另一部分自然是交不起税金的地区,本来指望着轻灾区的粮食直接调拨过来,老百姓不用几天就能吃到赈灾粮了,没想到直接都通过漕运走了,我们怎么活呢。
怎么活?田文镜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怎么活的问题先放一放,你先把税交了吧,灾民们全都涌向了湖北,山西等地,没跑的就卖儿卖女,还有女儿大了正好嫁出去换点彩礼回来好交税活命呗,田文镜把保媒的都抓了,既不救灾,还严禁卖儿卖女,这就是暴民四起的节奏,快饿死的百姓渐渐都盯住了乡绅富户们,大乱风雨欲来。
雍正帝接到了“线报”,也难怪,想整死田文镜的官员大有人在,这消息是瞒不住的,雍正帝大怒,派人查明情况,即刻赈灾,而田文镜铁齿铜牙,概不认账,说是外地的灾民跑到河南,造成河南粮价居高不下,中心思想就是河南没受灾,都外地人造成的。
雍正帝一点脸也没给田文镜留,示下,我以为田文镜能处理灾情所以不曾赈灾,不成想是这种情况,卖儿卖女的事儿我也知道了,田文镜这老朽之徒,脑子不好使了(替田文镜开脱),被下属骗了,不能赈灾,还要禁止人家卖儿卖女求活命(儿女卖给外地富户好歹能活,不会饿死,本地的父母也能得些钱交税活命)。
其实还不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雍正帝也迷信,同样稀罕“天地嘉佑”之词,只是还没到“讳疾忌医”的地步,所以善于揣摩领导意图的田文镜才会这么干,但从这件事来讲,雍正帝是没有责任的,你要求那个时代的皇帝讲什么自然科学,不现实,康熙帝倒是喜欢这些,问题是他只是自己研修,并不允许大范围传播,十年之功绘制的全球最精准地图,完成后也是扔内务府了,谁见过?通商口岸的外国人的一言一行也多是受到监控的,甚至某段时期雇华人干活都不被允许,这就是为了防止交流。
虽然田文镜善于揣摩领导心思,但很明显这次他揣摩错了,雍正帝是喜欢祥瑞之说(虽然他自己不承认),但凡事皆有轻重缓急,那么大的灾荒,你田文镜又堵不上窟窿,这哪能瞒得住呢,老百姓不会傻傻的等到饿死,雍正帝再晚知道一段时间,饥民们必定会抢乡绅富户了,事情闹大,谁也无法封锁消息,雍正喜欢祥瑞,但不是昏君,知道以后你田文镜好得了?必然要倒霉的。此举不智,且用心歹毒,他就不想想百姓真的会饿死。
此事后田文镜的后果田文镜得罪那么多人,弹劾是少不了的,但是雍正帝还是有感于他的忠诚和干练,为他辩解脱罪,这一点全国皆知,田文镜的名声这下是彻底臭了,所以要退休,不干了,雍正帝哪能同意,灾我都帮你挡了,祸害那么多百姓我也忍了,你撂挑子走了那可没戏,不准,只允许你到北京养病,这里名医多,上好的药材也多,调养调养,然后回去继续任职。
田文镜愈发感激雍正,病养好后,马上回归岗位,但没多久再次患病,此次再也无法治疗,直至殒命。说好的“一落千丈”呢,没见到哦,雍正帝摆摆样子给别人看而已,要动手早动手了。田文镜“出事”后,雍正帝立刻就把坑填了,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雍正帝和田文镜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君臣关系呗······那我还傻兮兮写啥,标题都省了。
雍正帝了解田文镜,纵容不是没有原因的
粘杆处始于当初尚在潜邸的和硕雍亲王,对于收集情报这方面,雍正帝非常注重,这是一种不安的心态,也是一种本性,改不了的,即便不去刻意收集,以田文镜的万人恨状态,有事没事弹劾的奏章也会源源不绝的飞向雍正,对于奏章的真实性,雍正帝都会调查。
史料中并没有写明雍正帝是通过什么渠道展开调查,但是这种渠道在田文镜成为宠臣之前,就在他身上用过,用于调查田文镜的任人唯亲情况是否属实,最后落实,确实如此,包括田文镜对某几位官员的弹劾,也有不实之词,其中有的涉及私怨,这也是雍正帝要收拾田文镜的原因,可是没几个月雍正帝又口风大转替田文镜遮了过去,还为田文镜鸣不平,为啥呢,雍正要特地培养孤臣了,他要对科甲系下刀,而田文镜就是那把刀。
田文镜一步步走来,他的情况雍正基本掌握,他这个帝王可不是只会俯于桌案在奏章和文字中找真相的皇帝,虽然不至于事无巨细的统统知道,但对田文镜的基本情况和所说实虚还是能很好分辨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田文镜也好李卫也罢,是人就有毛病,过度放大缺点或者只着眼在田文镜和李卫的缺点上,那所有人就都没法用了,这世上没有完人,一个没有,所以既要享受他的好,也要容忍他的错,只是这份容忍自然是有限度的,别出大格就行,比如谋反,那是叔叔婶婶都不能忍的。
田文镜了解雍正帝,步调绝对高度统一
因为这是他田文镜生存的根本,天下能臣千千万,张廷玉就比他强几十倍吧,做刀子就要有做刀子的觉悟,除了这些田文镜“一无是处”一无是处,田文镜深知这一点,这也是他转运的原因。
什么是孤臣,田文镜深深的了解,左右逢源是会死的非常快的,所谓孤臣就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的利益高于一切,皇帝说的都是对的,如果是错的,那证明自己还没想透彻,皇帝要做的就是我要做的,不但要做,还要做出惊喜,做的领导心花怒放,除了皇帝,任何人的利益不足为虑,什么科甲系,什么百姓都不是问题,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皇帝。
说的过分了么?丝毫都没有,更不是搞笑。纵观田文镜的一生,包括他自己的所说所做,任何人都能很轻易的发现,田文镜真的真的真的对雍正帝这个伯乐是感恩戴德的,是终生甘当犬马以报知遇之恩的。
为啥?除了他田文镜就没人能干这差事了?有的是,他一个生员起步的县丞啥都不是,科甲系哪个不比他学历高,学习成绩好,哪个不比他有关系有能力,人家即便清贫出身,同年也是遍天下,一生不会发愁生计。他田文镜有什么?
除了忠诚还是忠诚只有忠诚,仅此而已,只有抛开一切利益和牵绊将忠诚进行到底,才能不负重恩。一辈子就要过去了,一生最大的恩人,最大的贵人,只要他需要,我就在。“他需要”仅就这一个理由,胜似千言万语,仅三字,已足够。
田文镜一直都在揣摩雍正帝的心思,雍正帝最恨结党,斥责科甲系,田文镜就与科甲系针锋相对,唯马首是瞻,雍正帝的目光瞥向哪里,下一秒田文镜就会站在那里充当马前卒的角色,不但“干掉”了李绂,还让雍正帝心甘情愿的把他任人唯亲和构陷官员的罪行遮过去,而且反过来雍正帝还要劝慰田文镜,对他表示理解,因为雍正帝心情愉悦了,原本无从下手,现在拔起萝卜带着泥,打击科甲系的“结党案”大快人心。
雍正帝推行耗羡归公,推行摊丁入亩田文镜更是冲在了最前线,虽然公正的对他评论来说,他对百姓还是有功的,但是恐怕他自己都不以为然,因为他考虑的仅仅是雍正帝喜不喜欢,别人是讴歌还是怒骂,又有什么关系。
田文镜的心情,雍正帝可懂?当然懂,所以对田文镜的知恩图报之心,雍正帝不单了解还很感动。一个对自己有如此感恩心的人,能不极力贯彻自己的新政么,事实证明,田文镜不单贯彻了,而且贯彻的相当彻底,雍正很满意。田文镜能不为自己着想么,能想的都想了,自己这点心思都不够田文镜揣摩的。能背叛自己么,当然不会背叛,而雍正缺少的恰恰是安全感,所以他也很珍惜田文镜,又怎会让他的心腹干将“一落千丈”。
Elektra冬-SE
题目在表述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用平步青云四个字来形容田文镜,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因为田文镜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已经入朝为官。他在官场沉浮了数十年,直到雍正皇帝上台后,才得到提拔和重用。
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上嘉其直言无隐,令往山西赈平定等诸州县,即命署山西布政使。田文镜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有运气成分在。雍正上位那年,山西受灾严重,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隐瞒了受灾的情况。
恰巧当时田文镜刚从山西回来,他把当地的受灾情况原原本本转述给雍正,而雍正为了奖励他的诚实,所以让他当山西布政使,负责赈灾。
田文镜在当官的过程当中遇到过危机,但是被他巧妙化解了,他和李绂因为一些事情结怨,所以他们两个同时上书弹劾对方。李绂面见雍正,检举田文镜假公济私。因为皇帝对田文镜的印象比较好,再加上田文镜率先弹劾李绂,雍正皇帝先入为主,所以田文镜没有受到惩处,反倒是李绂被革职。
是岁山东水灾,河南亦被水,上命蠲免钱粮。文镜奏今年河南被水州县,收成虽不等,实未成灾 。山东水灾是田文镜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当时河南和山西遭遇水灾,两地都受灾严重。雍正皇帝准备拨款赈灾,顺便减免两地的税赋,而田文镜则表示两地的灾情并不严重,税赋不用减免。
正因如此,当地的民众为了有钱交税赋,不少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卖掉了。 田文镜觉得这件事不算什么,但是雍正皇帝却非常的生气。
一方面是因为雍正爱民如子,本来百姓已经遭遇到了天灾,而田文镜不但没有抚慰百姓,反倒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些居民面对巨额的税赋,他们骂的肯定不会是田文镜,而会是当朝皇帝。
此外,田文镜当年之所以受到雍正赏识,就是因为他诚实。而这次田文镜竟然欺瞒自己,这自然让雍正非常生气,这是田文镜失宠最核心的原因。
文镜年老多病,为属吏欺诳,不能抚绥安集雍正对田文镜非常好。如果这件事追究下来的话,那么田文镜有可能被革职流放,甚至直接被斩首。雍正将田文镜设计成是被下属蒙蔽的样子,没有选择追究他的责任,而是让他的下属为他背锅。这是因为田文镜虽然欺骗了雍正,但是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国库的充盈。
十年,复以病乞休,允之。而田文镜的情商也非常高。在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年,他就以身体不适为理由辞官回家了。当然,他的身体的确不是很好,但这件事只是田文镜辞官的催化剂,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而在辞官回家没多久,田文镜就与世长辞了。
◆._Bei!.℡
对于清朝的帝王,向来在我心中没甚高大的形象,唯独雍正。抛开文字狱不说,雍正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任用李卫,鄂尔泰,田文镜等人,确实开创了一番新气象。
田文镜这个人,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个人。年轻时默默无闻,康熙二十二当了县丞,知道康熙五十六才混了个侍读学士的京官,隔了整整三十四年。但是雍正即位后,年过半百田文镜突然就火了。先后担任过布政司,巡抚等大官。
田文镜确实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丰富的基层工作让田文镜工作如鱼得水,配合雍正的改革,去除了很多弊政。但凡改革,总会触动某些人利益,所以田文镜经常会被某些封疆大员弹劾,比如说直隶总督就弹劾田文镜。
更为重要的是,田文镜这个人,性格有点古怪。说的好听是为官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处事不够圆滑,仗着雍正的后台,谁都不放在眼里。
直到后来,山东水患,河南受到波及,田文镜匿而不报,自此雍正慢慢疏远田,后来准许了田的告老还乡,没多久田文镜就病死了。
有人分析,田文镜因为性格,树敌太多,雍正是为了保护这个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才疏远冷落田文镜。
veta_sika
田文镜就是雍正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
这把利剑是雍正用来整顿吏治,重整朝纲的,雍正皇帝这个人,很会用人,很具体,很到位。
毒辣,心狠,深谙人心!
题目中的平步青云其实并没有点中田文镜的要害。
田文镜出生在公元1622年,在康熙年间整整服务了将近40余年的时间,到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静已经61岁了,而他的职位也仅仅是内阁侍读学士,何谈平步青云,和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相比,田文镜实在是太低微了。
而且田文镜在地方上做官的时间有20多年,他身上所拥有的深厚经验才是雍正皇帝最喜欢他的地方。
话说这雍正皇帝也正不是东西啊!
雍正继位的时候,田文镜已经到了60多岁的年纪,这样的年纪,对于田文镜来说享享清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雍正上台之后要推向新政,具有20多年地方从政经验的田文镜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田文镜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是因为他在山西做了实事,而刚刚上台的雍正皇帝需要这样为自己卖命的人,雍正皇帝也希望为自己手中的大清王朝来一场大换血。
整死重臣年羹尧。
扶上老臣田文镜。
这位雍正皇帝将自己的帝王心术演绎的淋漓尽致,无出其右,在驾驭群臣方面雍正皇帝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看到年老的田文镜如此卖力的实行他的新政,雍正皇帝觉得他这件事情做对了,田文镜这把大宝剑用好了就是大功一件。
紧接着,田文镜被调往河南,上任河南巡抚,严格整顿吏治,幸运的是田文镜真的办到了,河南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有效的整治,田文镜这把年老的利剑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恩!使得顺手,使得带劲!关键是还特么听话啊!
雍正皇帝指东田文镜打东,地方官被田文静整治的够呛!
好!雍正和田文镜这俩狗东西一起整治咱们,咱们也得适当反抗一下啊。于是,雍正四年爆发了田文镜与李绂互相参弹劾案,也正是这个时候,雍正皇帝知道田文镜已经得罪了官场上的不少人,但是,同时雍正皇帝也知道,这田文静也不省心。
帝王心术,有时候就是这么高深莫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他们这里都是不存在的。
到了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几乎将官场中的人得罪了一遍,田文镜开始隐瞒河南的灾情,雍正皇帝对他有了很大的心结,也许此时的田文镜也感觉到,自己之所以在雍正王朝如此顺利,就是因为他的背后是雍正皇帝这个人。
而他这把利剑,雍正皇帝他使得顺手,使得带劲儿!
雍正十年,田文镜请求退休,雍正皇帝同意了。
薇薇
田文镜,康熙元年(1662年)生人,监生出身,二十二年(1683)出仕县令,在州县的位置上干了很久,五十六年(1717)始为内阁侍读学士。
雍正元年(1723)出任山西布政使,二年任河南藩司,同年攫升为河南巡抚,雍正五年七月晋封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六年十月荣升河南山东总督,七年加太子太保衔,八年兼河北(直隶)总督。田文镜和允祥、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等都是雍正宠臣。
模范督抚雍正之所以宠信田文镜,自有其缘由。田文镜死后,雍正对他大加褒赞,也算给他盖棺定论:“(田)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志,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田文镜被雍正帝誉为“模范督抚”。这评价不可谓不高。这就是他欣赏田文镜之所在。
雍正元年春,田文镜奉命赴华山告祭,路经山西,正值该省闹灾荒,粮食歉收,流民遍野,但山西巡抚德音报喜不报忧,谎称无灾,及田文镜返京,雍正问山西的情况,田如实奏报。彼时的官场流行瞒上不瞒下的应对办法,官员们相互包庇,田文镜却不媚流俗,忠君不欺,大得雍正欢心,立刻任其为山西布政使,命他去山西赈济灾民,并革去了德音的晋抚之职。
后田文镜迁任河南藩司,到豫不久,就遇上封丘罢考事件,他主张严厉镇压,以维护雍正新政。河南学正张廷璐乃朝廷重臣张廷玉之弟,他暗中纵容监生们罢考,田文镜不顾其兄的权势,经仔细调查,如实向雍正奏报了张廷璐的情况下,遂遭雍正惩处,因为此事,张廷玉等人对骨鲠刚直的田文镜很有意见。
彼时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和吏部尚书隆科多因拥立有功,红得发紫、势焰熏天,田文镜却不谄媚、依附他俩,钦差到河南,田也不送礼巴结,使钦差认为轻视他们而到雍正面前说其坏话。田文镜特立独行,在官场中饱受攻讦、掣肘,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但这也正是雍正帝欣赏他的地方。
田文镜在河南期间,屡遭攻击与议论,因他太过刚直,对他不满的官民不在少数,主要是说他刻薄寡恩,虐待应举士子和地方豪绅。他虽与上级和同僚关系紧张,但对雍正却忠心耿耿,所以雍正坚决支持他,将他视为“巡抚之中第一人”,他还说:“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鄂尔泰,则天下允称大治矣” 。雍正把他树为“模范疆吏”,希望能成为各省封疆大吏们的榜样。
雍正朝肱股之臣雍正对田文镜雷厉风行的行政手段非常肯定,体现了自己欲振刷数百年颓废政风的革新精神和政策。雍正深知,田文镜和自己休戚与共,外界对田文镜的评价 ,关系到他用人和行政的看法。他曾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示道:“卿之是即朕之是 ,卿之非即朕之非,其间有何区别”?他曾反省自己用人不当,说:“假如诸臣之中,不得田文镜、鄂尔泰,则朕之罪将何以谢天下也”!雍正、老田俩真是君臣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鱼得水。雍正褒奖田文镜,既是以实际行动力撑这位宠臣,也是在坚持自己的新政,为自己的新政辩护。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田文镜因揭发山西巡抚德音瞒报灾情而发迹,而他自己在晚年也因匿灾而闹得朝野訾议汹汹,雍正却将此事压了下来,保全了他。在官场待久了,难免沾染不良习气,随着官越做越大,位高权重,田文镜也常常向朝廷奏报地方安宁、五谷丰登、民众安居乐业等祥瑞,逐渐也变得报喜不报忧了。雍正八年(1730),河南发大水,粮食颗粒无收,田文镜不报灾赈济,还在奏折里说:“民间家给人足”,却一再催促朝廷尽快拨付钱粮。灾民衣食无着,被迫流落他乡乞讨,湖广总督迈柱将大批河南灾民遣送回籍,并上报雍正。雍正询问河南实情,田文镜却强辩说,是直隶(河北)、山东、江南的流民逃到中原,而河南的富绅却囤积居奇,以致粮价飞涨,米珠薪桂。又说豫、鄂二省交界处粮食丰收,粮价很低,民众不会逃亡的。纸终究包不住火。次年春,大量的饥民扶老携幼离开故乡,到外省四处乞讨,甚至有人卖儿卖女,田文镜不仅不下令开仓赈济灾民,也不帮助穷民赎回被卖子女,最后只惩办了几个居中作保的人了事。
饥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就聚众勒令富户借贷钱粮。事情闹大了,连雍正都有所耳闻,刚好有人秘密参劾田文镜“匿荒不报,忽视民艰”。雍正虽感不快,但还是极力袒护他,为他撑腰。田文镜隐匿灾情,有其客观原因,对此雍正是心知肚明的。田一改初入政坛时锋芒毕露、有啥说啥的做派,总报祥瑞,其实是为了歌颂雍正之治,以“天心协应,叠见嘉祥”。按照雍正的意思,灾异是败政的反映,祥瑞是优良治绩的表现,田文镜怎敢主动承认有灾情呢?雍正明知道田匿灾,但亦明白他的用心良苦,只能对他加以保护了。
后来,雍正还特意把田文镜由汉军正蓝旗(下五旗)拔入上三旗,最后做了正黄旗佐领。事后,雍正还在田文镜的奏折上责问他为何不把想入上三旗的心思直接告诉自己:"君臣之际,恩义兼崇,一切衷曲,皆当剖析直诉 ,朕甚嗔汝,为何不以实告......嗣后更有为难不得已处,慎毋如是含而不吐" 。责怪归责怪,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下,君臣哪能无话不谈?田文镜久历官场,哪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谨守为臣之道,不越分,所以能得到雍正的赏识与呵护。雍正虽然也曾苛责他,但总体对他是支持与倚重的。也就是说,终雍正一朝,田文镜虽有起落,但并未失宠,他始终是雍正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田文镜不仅以执政严苛在当时已受到广泛的质疑、攻讦,还触动权贵利益而留骂名于后世,但他忠于君上,不避嫌怨,不徇瞻顾,因而大受雍正青睐、护持,被其视为肱股之臣,从而能在不断袭来的明枪暗箭中金身不倒。
【插图源自网络】
那又怎样
田文镜和平步青云,一落千丈这两个词,还真的都不沾边,真的算是平步青云又到一落千丈的应该是年羹尧吧,我们不能单独看这些官吏们在某一朝的升迁史,应该总的来看他们执政为官的这一生。
康熙一朝,怀才不遇的基层公务员田文镜田文镜出身于康熙元年,他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的,监生要么是依靠父辈的官职,或是皇帝的恩赏得到的身份,要么是靠着捐钱得到的身份,所以田文镜最开始的官职并不大,只是一个县丞,正八品的官员,比县令官还小,后来他又被调到了山西去当知县,田文镜在康熙时期,升迁的速度可以用龟速来形容,过了二十多年才升任为直隶的知州(直隶的知州相当于市长一职)。
一直到了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才被调去担任长芦的盐政,本来盐政是肥差,但是田文镜当的这个盐政,却缺额非常严重,只能靠提高税收来补缺,但是这样一搞自然也就把有钱人给得罪了,但是也因为这个建议,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这是个从五品的官员,也是田文镜在康熙一朝担任的最大的官职了,田文镜虽然在康熙一朝,担任的多是州县一级的官员,但是他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雍正时期备受重用的田文镜,是廉吏?是酷吏?田文镜得到重用是到雍正继位之后,雍正元年,田文镜就被派去祭告华山。田文镜为人诚实,山西遭遇了自然灾害后,山西巡抚对灾情隐瞒不报,但是田文镜如实向雍正皇帝汇报山西灾情,于是田文镜就被派去赈灾,田文镜有很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作风非常强硬,很快就将山西的吏治整顿一新。
雍正皇帝也是个实干派,他很赏识田文镜,雍正二年,田文镜就被派去担任河南巡抚,田文镜很多作风和雍正皇帝非常相似,一上任就开始清查各县的亏空,弹劾了一大批办事不利的官员,严格督办税赋问题。
但是田文镜这种强硬作风,也引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被田文镜弹劾的官员中,就有直隶总督李绂的朋友黄振国,李绂又是当时读书人的代表人物,于是他和田文镜因为行政作风上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了个人恩怨,开始互相弹劾。
当时的御史谢济世也上奏弹劾田文镜,又因为他上奏的内容,和李绂上奏的内容也如出一辙,都说黄振国是被冤枉的,雍正皇帝担心这两人结党,又因为他自己比较赏识田文镜,所以就偏袒田文镜,最后黄振国被斩首,谢济世被罢官。
田文镜后来上疏,要在河南施行士绅一体纳粮交税,雍正皇帝同意在河南试行,田文镜的这个政策又把士绅阶层给得罪了,但是就社会发展来说,这是一项积极的政策。后来田文镜又被雍正皇帝特别提拔为河南山东总督,连官职都是专门为他设置的,这也提高了田文镜的行政效率,田文镜又开始全力推行火耗归公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官员任意摊派税银的行为。
雍正七年,河南和山东都发生了水患,按照正常的情况朝廷会减免税款,或者地方官员也可以说明情况,求朝廷免税拨款救灾,结果田文镜却上奏说,虽然遇到水灾,粮食收成不好,但是还没有发展到灾害的程度,当地的民众捐钱捐物,没问题,今年的税可以照样上交。
雍正皇帝也没多想就同意了,结果后面才知道,这次水患导致有的人家到了卖儿卖女的境地,田文镜因病被召回京城,但是田文镜病好后,雍正也没责罚他,又把他派回河南去,不久田文镜再次因病请求辞官退休,雍正皇帝也就准了,也在这一年田文镜病逝了。
结语田文镜病逝之后,雍正让河南官员给他修一座祠堂,田文镜为官也很正直,但行政作风雷厉风行,也得罪了很多官员,乾隆皇帝继位后,曾经有官员上奏,请求乾隆皇帝将田文镜从河南贤良祠移除,但是乾隆皇帝顾及雍正皇帝器重田文镜,驳回了奏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左耳遇见右耳
蒙蔽皇帝、施政苛刻、打压读书人,是田文镜失宠的三大原因。
田文镜是雍正一朝最受信任的重臣之一,与李卫、鄂尔泰并重雍正一朝。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哥们都不是正儿八经靠科举当官的!
李卫是花钱捐的官,鄂尔泰是承荫父辈,田文镜则是国子监出身。按照常理,像田文镜这样的非科举正途出身,很难有平步青云的机会,可田文镜的运气却异常地好。
一、田文镜的崛起田文镜是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康熙元年。他靠着祖上积下的一点功绩,获得监生的身份,也就是有了当官的资格。这也算是清王朝对于功臣的优惠政策吧,以免寒了大家的心。
但是,监生因为没有科举的身份,注定了官场上没有太大的发展前途,更不会受到那些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一路考中进士的官员的尊重。
在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被外放到福建长乐县任县丞,也就是知县的助手,开始了自己的官场仕途。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田文镜并没有放弃希望,艰难地前行着。
靠着资历累积,他从县丞到知县,再到吏部员外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61岁的田文镜才被提拔为内宅侍读学士,品级从四品!与他同时起步的张廷玉、李光地早就已经拜相了。
田文镜的苦熬,终于迎来的平步青云的机会。雍正元年,田文镜奉命前往陕西公干,路过山西时发现当地因为干旱导致千里赤地、饿殍遍地、游民成群结队,山西巡抚却并没有上报。
田文镜将山东的惨状如实报到了雍正那儿,雍正大怒,命其负责山西赈灾,同时署理山西事务。田文镜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用霹雳手段、铁腕治晋,短短时间内安抚了游民、平靖了地方、肃清了吏治!
雍正非常满意,认为田文镜是个能臣,任命他为河南巡抚!成为雍正一朝耀眼的政治明星。
二、田文镜是怎么栽了的田文镜在基层几十年的生涯并没有白熬,他对官场中的伎俩和地方上的关窍明了于心,看得通透,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基层经历。
此时,刚刚即位的雍正,出于国家治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锐意进取、大刀阔斧,革除弊病、整饬吏治,给了田文镜一展身手的机会!
为了增加税收、打击豪强、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雍正在全国逐步推行士绅一体当差、摊丁入亩,田文镜背靠大山、举重若轻,使雍正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雍正对其更加倚重,擢升其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更将其抬入正黄旗!
恩宠盛于一朝。然而,盛极必衰,田文镜在别人曾经摔跤的地方也摔倒了!雍正八年,河南发生水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流民四起,雍正意欲减免河南赋税,安靖地方。田文镜竟然上报说:河南受灾并不严重,能够足额上缴赋税。
这完全是把雍正当傻子看了!实际上雍正的各地另有独立的情报来源,对河南的灾害惨状掌握得一清二楚,田文镜此次“瞒报”,导致雍正对他逐步开始失望!
究其原因,不外乎田文镜成为地方大吏之后,治吏有失,下属对他瞒报谎报;再者,田文镜对灾情不可能一点都不知情,可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官声,选择了瞒报!全然不顾河南已经民意沸腾了!
三、田文镜的下场对于皇帝来讲,相比于政绩,他更在意的是臣子的忠诚,田文镜欺君之事,让雍正心里有了疙瘩,但他还是念着旧情,没有把田文镜怎么样。
田文镜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游走在危险的悬崖边上了!其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雍正对他不满。
雍正三年、当世大儒、直隶总督李绂路过河南,发现田文镜在当地对读书人极为苛刻、动辄借用律法对读书人进行打压。一个监生出身的官员,居然如此作贱读书人,李绂以一气之下捅到了雍正那儿。
两个总督都是雍正的亲信大臣,雍正当然不希望他们闹得水火,申斥一番之后指望他们能够各退一步,体谅自己的苦心和难处。
没想到两个人却较上了劲,非要把对方于死地!最终的结果是李绂被罢官!田文镜胜出!这场胜利,让田文镜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以为雍正对他极为恩宠,有恃无恐。
田文镜赢得这场政治角力,却输在了大局上。要知道,朝廷中绝大部分官员,都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田文镜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根本不可能战胜的敌人。他其后遭受官员的集体弹劾,正是犯了众怒的结果!
封建官场上历来讲究人脉关系,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田文镜此举,殊为不智!
结语:田文镜能够平步青云,是因为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赶上了雍正新朝的“大势”。而他最终失去宠信,归根到底是没有认清自己定位,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变成了雍正最讨厌的那类人。
田文镜所犯的错误中,欺君才是最大的罪过!他始终没有认清这一点,心存侥幸,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一个失去了忠诚的臣子,哪怕再能干,也不会得到重用了!
雍正之所以如此袒护他,是想告诉天下人,朝廷用人、只看才能本事,不看出身。他能够重用田文镜,还因为此时的清朝内部弊病积生,外部强敌虎视眈眈,不用重典猛药、杀伐果断,祸在旦夕!
雍正袒护田文镜,确实有感情因素在里面,但是归根结底是出于增强统治的需要!但是田文镜如此恣意妄为,蒙蔽皇帝,最终导致雍正对他失去了信任!
最终,田文镜告老还乡,黯然结束了仕途生涯!当然,田文镜在老家颐养天年,高寿而逝,也算是善终了!
milkcandy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对其中的田文镜应该都还比较印象深刻吧。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在协助还是皇子的雍正追讨众官员的户部欠款时,不但把十贝勒允俄逼得到变卖家产还钱,还把康熙朝的重臣魏东亭给逼得上吊自杀!
当然,这个情节不过是影视剧中的杜撰而已,在雍正登基之前,田文镜都还不过是个小官而已,哪有资格与贝勒、朝廷重臣们交手呢?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文镜和李卫的境遇基本差不多,但李卫却比田文镜要幸运太多。
因为,李卫在中年时就已经是成功晋升为封疆大吏,但田文镜却直到花甲之年才获得重用。
在田文镜21岁时,他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官阶正八品。他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二年,直到43岁时,他才升迁为直隶易州知府,官阶从四品。
等到康熙去世时,田文镜也才做到内阁侍读学士的职位,官阶依旧是从四品。此时的田文镜,已经61岁,相当于是半只脚已经踏入棺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田文镜这辈子,已经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但是,等到雍正继位后,因为雍正立志要对官场旧弊进行改革,而田文镜这种做事严苛、不会来事的官员,正好符合雍正的口味,所以雍正就特意将田文镜从众人之中提拔出来,作为自己改革的急先锋。当时的李卫,也是这个时候被提拔出来充当改革的急先锋。
在雍正二年时,田文镜就被正式提拔为河南巡抚,官阶从二品。当时的田文镜,在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小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由此可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当然,田文镜在河南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率先在河南实行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并大力追缴以前各州县所亏空的赋税,其手段雷厉风行,又不顾及任何情面,河南诸州县官员只要有一点没有办成,他就立刻给予惩处,由此河南很多官员都遭到弹劾而落马。
在这种严苛之下,河南的政绩也是显而易见的,田文静因此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官阶从一品。并且,雍正还亲自写下“忠诚体国、公正廉明”八个字褒奖他,还将其由汉军正蓝旗抬入正黄旗,田文镜的事业由此达到巅峰。这一年,田文镜66岁。
当时,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成为改革三大将,他们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位大臣。雍正爷正是借助他们三人的力量,使得大清朝焕然一新。
不过,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两人相比,少了一些圆滑世故,他仗着雍正的恩宠,做事太过铁血铁腕,因此又被人称之为酷吏。
这样久而久之,官场上很多人都对其怨声载道,因此大家便纷纷上书弹劾田文镜,说他在改革中挟私报复,横征暴敛,总而言之,只顾完成自己的收税任务,却不顾百姓死活。
当这些弹劾的奏章不断送到雍正面前时,雍正虽然全力袒护田文镜,但内心也不免对他有所怀疑。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终于让雍正开始疏远田文镜。
这是在雍正八年时,河南发生大水灾,百姓颗粒无收,很多百姓被饿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当地的赋税,同时派人前去赈灾,但田文静为讨好雍正,就说河南水灾并不严重,自己能够全权处理,百姓的赋税也可以照收。
但后来,雍正却听说河南很多地方都出现卖儿女的现象,雍正因此非常生气,直接在朝堂之上责骂田文镜真是老糊涂。但此时的雍正还是选择袒护田文镜,他将这个责任归咎于田文镜被下属蒙蔽,将责任推给田文镜的下属,田文镜只承担用人不查的责任。
在这件事中,因为雍正的袒护,田文镜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他的仕途显然也已经走到头,所以很快他便上疏请求退休,雍正也准许了他的请求。半年后,田文镜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对于这位改革急先锋,雍正还是非常感恩他,所以在田文镜死后,雍正便赐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同时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贤良祠,世代供奉祭祀。但后来,在乾隆中期的时候,田文镜的坟墓被当地守陵大臣给夷平。
并且在乾隆五年时,河南巡抚上表说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镜,请求将田文镜撤出河南贤良祠,但乾隆认为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都是先帝的重臣。虽然田文镜不如李卫和鄂尔泰,但也不能因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对其否定,因此被乾隆给驳回,也算是保住了田文镜的最后一份体面。
叮叮叮叮duong
田文镜是清朝前期的一位重臣,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了解的,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前半生平平无奇,后半生平步青云,死后地位一落千丈,为何如此呢?
田文镜是汉军正黄旗人。清朝初年,属于汉军八旗的“汉族旗人”,比普通的汉人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
在这一干就是十三年,虽然仕途停滞不前,却积累了大量的基层行政经验,对当时清朝政治在基层延伸落实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楚的了解。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升任直隶易州知州,勉强走进清朝中高层级别官吏序列。
此后,田文镜的仕途经历一直不怎么顺,直到康熙四十五年,才内迁为吏部员外郎。员外郎是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品等为从五品,一般为闲职。至此,田文镜已经历任州县官二十余年,四十五岁了,步入了中年。
康熙五十六年,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职掌仅撰著记载而已,此时田文镜已经是六十一岁,所任不过是州县官、郎官而已。
可以说,田文镜在康熙一朝,他的仕途经历平平无奇,官职不过五品,未受到任何重用。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田文镜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但其契机却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
雍正元年,雍正派田文镜去祭告位于山西的华山。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工作,但恰巧山西发生了灾害,年羹尧上疏给雍正帝,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帝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情况,德音害怕因此受到责罚,就回复雍正说山西没有灾害。两方说法不一致,雍正就有些拿不准。
当田文镜从山西回来之后,雍正就问田文镜山西是什么情况。田文镜把山西的受灾情况说给了雍正听,雍正认为他直言无隐,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负责赈灾,即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
布政使,俗称藩台、藩司等,品级为从二品,田文镜从内阁侍读学士直接升到山西布政使,可谓是一步登天。田文镜到了山西之后,一方面赈灾,一方面整顿吏治,工作成绩十分出色。自此之后,田文镜就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开始成为雍正帝的心腹重臣。
雍正二年,田文镜调任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在河南的主要成绩是开垦荒地,这可能是出于雍正的授意,也可能是田文镜揣摩到了雍正的心思。总之,田文镜在河南开垦荒地的工作干得很猛,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河南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历经多年开发,实际上可开垦的荒地并不多,但田文镜急于求成,于是就给各州县下了具体任务,必须完成。各州县迫于田文镜的命令,只好找一些不值得开垦的荒地,找老百姓来领种。这些荒地三年以后“升科”,认领的老百姓就得按亩纳税。
但无论如何,田文镜的做法符合雍正的意图,为此雍正下旨表彰说道,“及为巡抚后,三年以来,整饬河工,堤岸坚固,河讯安澜,年丰岁稔,绅衿畏法,正己率属,地方宁谧,而每事秉公洁己,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
雍正六年,雍正帝褒奖田文镜为官公正廉明,特将其授为河南山东总督,山东本来只有巡抚,没有总督,所以这个官职是专门为田文镜专门设置的,由此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宠爱。
如果说田文镜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勤于政务,可以标上一个“勤奋”的标签。那么,“清廉”就是田文镜的第二个标签。
田文镜虽然官至二品,算得上封疆大吏,但他家中一贫如洗,除了他自己一身官服之外,家中老小穿的都是布衣,他的妻子儿女平日甚至连肉都吃不起,这在清朝的官员中是不多见的。
但是,田文镜对自身要求严格,对他的下属要求也同样严格,对待他们甚至到了刻薄的地步,为此得罪了不少下属,包括一些同僚。很多人因此非常痛恨田文镜,不断地上书弹劾他,有些弹劾内容是属实的,但雍正对此一律不理。
他安慰田文镜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又说,“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系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对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
雍正十年,田文镜因病退休,不久之后病逝,终年七十二岁。雍正赐葬泰陵(雍正自己的陵寝)附近,谥号端肃。命河南为田文镜设立专祠,后又将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众所周知,乾隆崇拜他爷爷康熙,凡是康熙确定的事他都遵照执行,但乾隆对他父亲雍正意见很大,几乎所有雍正确定的事项,乾隆都要反对一下。
果然,乾隆即位之初,就开始追究田文镜在河南开垦荒地的过失,户部尚书史贻直上书评判田文镜所开垦的荒地,“非河滩沙砾之区,即山冈荦确之地,甚至坟墓之侧、河堤所在,搜剔靡遗。”乾隆也下诏说道,“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
乾隆对田文镜印象很不好,他曾说“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
田文镜死后的墓地叫田公墓,位于当时的易州城南,是雍正亲自下令修建的。乾隆继位的第三年,去清西陵祭拜,在经过田公墓时,侍卫汇报说田公墓的门墙占了御路三尺多,车辇不能通过。乾隆听后,并未说什么。但守陵的官员揣摩上意,便擅自将田公墓推平了,仅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墓中所有建筑均被拆毁。
此事出自地方志《易县志》,但是说田文镜的坟墓占了雍正帝的神道,这个应该是不可信的,清朝时期的礼仪规格最为繁琐,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田文镜死在雍正之前,更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了。
不过,乾隆对田文镜不感冒倒是真的。事实上,乾隆对雍正时期的大臣大都不太友好,三朝元老张廷玉差一点因为乾隆入不了太庙,雍正重臣李卫的神像也被乾隆推倒,当时和田文镜一起在河南开荒的河南总督王士俊,后来也被乾隆革职了。所以,如果真的是乾隆暗中命人推平了田文镜的墓地,也不是没有可能,否则守陵大臣也不敢擅自行动。
综上所述,田文镜在康熙朝平平无奇,但在雍正朝受到了重用,可谓平步青云,而且他靠着“勤奋”和“清廉”也做了很多实事,比如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方面,功劳很大。到了乾隆朝,地位就一落千丈了,不仅墓地被推平,还差一点被移出贤良祠。
℡〇nLy
田文静这个人喜欢他的特别喜欢,讨厌他的人特别讨厌,对于雍正来说,这样的人正合他的心意,因为刚刚上任的雍正就需要他这样可以独树一帜又可以严格按照雍正的意思完成所有指令的人。田文静其实早就已经被雍正所赏识,要不然也不能雍正一上任就用一个不曾用过的人,等到田文静被重用之时已经是61岁,古代活到这个年岁都不容易。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田文静已经在官场呆待了很多年,但是这些积累并不是没有一点作用,对于后来雍正对他的任职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次因为雍正在继位之后,社会矛盾重重,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所以田文静这个严苛的官吏就成了雍正喜欢的大臣。第一次被委以重任是前往山西赈灾,当时山西境内发生特大灾害,雍正想要了解一下民情就询问山西巡抚。
但是山西巡抚居然谎称没有灾害,说实话这巡抚也不知道怎么当的,这样的大事还敢骗皇帝,结果田文静回宫直接一五一十的全部禀报了,还直接说山西巡抚不顾百姓死活,玩忽职守,欺君罔上,这雍正一听,我才刚刚上任不久就来这一手,然后雍正直接任命田文静天大人为山西布政使,直接参与到了赈灾工作中。
因为田文静曾经在山西待过很多年,所以这次赈灾工作完成的很出色,雍正就更加欣赏了,后来被雍正任命为河南巡抚,追缴亏空的赋税等等,后来又帮助雍正推行改革,当然这时候的田文静也是事业的巅峰,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雍正的大力支持,但是因为田文静本人太过严苛,办公起来从来不顾及任何一丝情面,得罪了很多人,弹劾田文静的人也不少。
这也就是为什么田文静后来慢慢的被雍正疏远的原因之一,第二原因就是田文静为了讨好雍正,也变成了一个完全不顾百姓死活之人。其中有一次河南发生水灾,百姓颗粒无收而且还有很多人饿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当地的赋税,但是田文静为了讨好雍正居然说没事,赋税可以照收,而当地的事实就是已经出现了吃人肉的现象。第三,雍正统治的中后期,已经基本稳定,已经不需要田文静这样的酷吏,所以失宠是迟早的事情。
千崖秋色
谢谢邀请。
清朝的雍正皇帝时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从八王夺嫡到,四阿哥胤禛登基。满朝文武基本不理会皇帝。恰逢此时,田文镜出现了。此人初期的官运并不顺当,当了近30的末流官。到的老年雍正登基后才开始提拔。
田文镜的官声并不好,为官刻薄,弹劾他的折子很多,但雍正皇帝并不在意,相反却大加赞赏,谓之“模范疆吏”。雍正六年,任河南山东总督,这个职位专门为田文镜设立。雍正时常会与田文镜交谈,鼓励他安心做事,不必顾及他人,而田文镜做事的确尽心尽力、勇于任事、厉行新政、清廉节俭,很符合雍正的用人标准。同时,田文镜为了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同时,还有一个很好的帮手――邬思道的提携,田文镜才得到了雍正的赞赏,真是平步青云。
不过,好景不长,田文镜受不了邬思道所要求的待遇(其实是邬思道的计谋),二人有了隔阂,从此后田文镜的苦日子就不远了,田文镜的奏折多有谴责,到雍正九年雍正对田文镜的不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不久田文镜卸任,随后病逝。
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欢迎评论,码字不易,欢迎关注星辰小故事
rita_yj
第一,田文镜这个人在帝王面前从来不曾失宠,不论雍正还是乾隆都刻意保全他。第二,如果是从人望来说,田文镜这个人素来广为诟病,骂声一片,也从来就没有过得人望的时候。
康熙时期,田文镜还没发迹。监生出身的田文镜到康熙末年也就只是个内阁侍读学士。到雍正朝开始,元年就署山西布政使,二年任河南藩司,接着升巡抚。过了三年,到雍正五年的时候就当到了河南总督,建衙开府的封疆大吏了。晚年还加了太子太保的荣衔,雍正十年病逝后雍正还赐给他“端肃”的美谥。其实从这个谥号里也能看出来,田文镜之所以在雍正朝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尊者面前诚敬。
田文镜得雍正欢心是从揭发山西巡抚德音匿灾而起。河南封丘考生罢考事件田文镜又主张严惩,参奏河南学政张廷璐,不管他是张廷玉的弟弟。中央衙门户部接受常规的送礼田文镜也向雍正参奏。也就是说谁的事他都管,又不依附年羹尧、隆科多,事事从朝廷出发,这正是雍正初年雍正最需要的,所以田文镜因此而得欢心。但也就是因为他的为官处事态度而遭到人人厌弃痛骂。
除了在雍正面前不藏私,还有一点让雍正特别喜欢的就是大力推行雍正的新政。清查积欠、打击贪官、平均赋役,打击那些不肯向国家进义务的绅衿,这是帮着雍正加强统治。田文镜这么做雍正当然喜欢,但是田文镜在河南为官时屡遭攻击和议论。雍正赞他是“巡抚中之第一人”,想田文镜树立成“模范疆吏”,其实是想把田文镜当成督抚们努力的榜样,好复制出更多的“田文镜”,这样对雍正朝的统治非常有利。所以雍正帮田文镜等于是帮自己。
为了保住自己树立的模范,后来不管田文镜做错多少事雍正都没有原则地保全他。田文镜晚年也隐匿灾祸,常报祥瑞以投雍正所好。雍正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还百般找理由袒护田文镜。田文镜最终以骂名留于后世。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田文镜死后多年,他在河南还是骂声一片。乾隆五年的河南巡抚雅尔图还在上奏乾隆皇帝,说田文镜在河南实在民怨沸腾,应该把他从河南的贤良祠撤出去。乾隆皇帝说田文镜是父亲雍正的重臣,没有同意雅尔图的上奏,仍然把田文镜留在了贤良祠。
我爱我家2w
田文镜的飞黄腾达与一落千丈,竟都与“灾情”有关,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严以律人,揭发山西巡抚隐匿灾情不报,田文镜受到雍正皇帝的重视,从此平步青云;
因为宽以待己,担任河南巡抚时自己也有意不报灾情,田文镜失信于雍正皇帝,被斥责后告老还乡,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其实这也与人性相关:对别人都是横竖不顺眼,给别人挑毛病的时候眼睛都是雪亮的,说话都是义正言辞的,处罚都是雷厉风行的;等换了自己,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都是在找茬,是在给自己下绊子。
田文镜之所以在雍正朝突然崛起,几年之内连升四级,从一名普通京官跃升为地方大员,最关键之处在于与皇帝的心意契合,而他的失势,也是由于失信于皇帝。
说到底,田文镜只是雍正皇帝用来推行、落实自己政策的“工具”,而且是贯彻最彻底、执法最严厉的一个,甚是符合雍正皇帝的心意。
因此,雍正皇帝不惜把田文镜拔高到鄂尔泰、李卫的高度,称赞他为“模范督抚”,实际上,田文镜也是可悲的。
田文镜生性刚直、严于执法,因此在提倡“宽仁”的康熙时期始终得不到重用,而在实行“严猛”治国的雍正时期深得皇帝信任。
田文镜的“发迹”,始于揭发山西巡抚隐匿灾情不报一事。雍正继位的第一年,北方出现了大旱灾,但是山西巡抚向中央报告的却是一封又一封的“捷报”,称山西境内普遍降下大雪,今年必将是一个大丰收年。
然而,雍正却从其他的途径得知山西发生了旱灾。
其中的途径之一就是田文镜的报告。
此时田文镜奉命告祭西岳华山回京,途径山西,于是雍正就向他询问山西境内灾情。
田文镜如实向雍正皇帝禀报了所见所闻,称山西境内大部分县出现旱灾,而地方官不仅不赈灾,还在征比钱粮,并认为这样很容易引起民变,激化矛盾。
同时,雍正也得到年羹尧的密报,所称与田文镜类似,这就证明了山西巡抚谎报灾情。雍正大怒,令田文镜前去山西赈灾。
田文镜来到山西后,雷厉风行,贯彻落实雍正皇帝的指示,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查明了灾害情况与受灾民众数目,发放赈灾粮食和赈灾银,稳定了民心,化解了矛盾。
正是此次揭露山西巡抚隐匿灾情不报、落实皇帝指示到位、办事果断,很符合雍正的办事风格,因此雍正对田文镜大加赞赏,并数年内连升几级,提拔重用。
1273年,任命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
1274年正月,调任河南布政使;
同年8月,署河南巡抚,12月授实缺;
1727年,授田文镜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由正蓝旗抬入正黄旗;
1728年5月,授为河南山东总督。
田文镜后期也开始糊涂,走向了昏聩的一面,在对别人一如既往的同时,对自己却放松了要求,以至于也犯了那位山西巡抚同样的错误,从此再雍正皇帝面前失宠。
1730年,河南也发生了重大灾情,此时雍正皇帝已经从其他途径知道了情况(历史何其相似,与当年山西事件如出一辙),并下令免除河南的重灾区的赋税。
但此时的田文镜,所作所为也与当年的山西巡抚一样,既不对灾民赈灾,还在征比钱粮,导致百姓背井离乡,群情激愤。
但田文镜却向中央报告河南雨雪充足,来年必定丰收;即使面对雍正皇帝的质疑和指责,还在狡辩。
由于田文镜的不作为,河南灾情越来越严重,出现了灾民抢劫富户、社会动荡的局面,雍正皇帝大怒,派出钦差大臣前往河南调查。
田文镜见事情已经无法继续掩盖,只好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雍正皇帝考虑到他曾经也是有功之臣,免去了他的职务,没有进一步追究责任。
1732年,田文镜在河南住所病逝。
田文镜的一生,就是一个轮回,发达和陨落都在同样的事情上,而他的处理方式竟然与他当年查处的对象又如出一辙,真是令人无限感慨!feyama
导语: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大臣,后期尤其受雍正宠待。田文镜在康熙死时,他的官职只是县令。到了雍正时才平步青云,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
田文镜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原隶籍汉军正蓝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
雍正元年(1723年),署山西布政使,次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抚。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但引起一些官员不满,先后受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然而雍正帝以其实心任事,称之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
雍正五年(1727年),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1728年),任河南山东总督。雍正七年(1729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兼北河总督。河南水灾,田文镜隐匿不报,雍正帝仍予包容。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死,享年七十二岁,谥端肃。田文镜著作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曾主持编修河南通志。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康熙年间田文镜曾经上书说长芦的盐引有极大缺口,所以建议康熙回复原来的税收。不过康熙个人也有自己的担忧,增加盐税无异于是减少商人的利益,所以就盐税问题召开了一系列问题。
得到山东巡抚支持的田文镜最终被康熙重用,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官的名字倒是很好听,不过说白了就是一个陪读,职位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说田文镜在整个康熙年间一直不温不火。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年间。
雍正年间山西发生灾难,雍正让田文镜负责赈灾事物,经过田文镜的治理山西焕然一新,雍正从此官职直线上升,成了雍正手下重臣。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田文镜却很快被雍正抛弃,自己慢慢失宠,这究竟是为何呢?
对雍正撒谎对于田文镜这个人喜欢他的人也不少,可是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之前做过很多好事,而讨厌他的人是因为后期他为了讨好雍正干的一系列糊涂事。雍正年间河南发生了水灾整个河南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而雍正听说了以后决定免去河南得税收,以减轻河南人民的疾苦。
可是田文镜为了讨好雍正就撒谎说河南没事,税收可以继续和原来一样继续缴纳。可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南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性质恶劣,极其需要政府的救急。因为田文镜不顾百姓生死讨好雍正,所以河南百姓对田文镜是怨声载道,雍正对此事也有一定的重。
阿谀奉承,执法严厉在雍正统治的后期,国家已经非常稳定,田文镜。田文镜这个人性格刚劲,不畏人言,而且在执行刑法的时候毫不留情,导致了很多人对其是非常恐惧。为了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对自己的管辖区域是十分刻薄的。
为了让自己表现更为突出,他长长是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对于雍正喜欢听一些好兆头,于是就经常写一些给皇帝看,为的就让皇帝开心。到了晚年田文镜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想着办法了解皇帝的心思,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
不过田文镜丝毫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百姓,一味的迎合雍正,最后雍正也察觉到了田文镜的不对劲。
树敌太多因为田文镜曾经在山西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当山西有灾难的时候雍正想的是让田文镜去赈灾。而田文镜确实也干的不错,所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后来被雍正委以重任,升官加职,人生事业到达了最顶峰。
而田文镜因为有雍正的支持所以很多事情考虑欠缺,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执行过程非常严厉,对于一些达官贵人丝毫不留情面,这也导致了后来得罪了很多人。
最后上书弹劾田文镜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弹劾雍正可能还不信,认为是报私仇,但是多人共同弹劾让雍正不得不引起注意,对于田文镜,雍正也不敢再一味的支持。
田文镜从最初的不被重视,到被极度重视,再到最后被疏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田文镜被重用是因为他的严于律己和真心实意为国家大事着想。
后来被疏远却是因为得到了高官之位之后不思进取反而阿谀奉承,得罪了达官贵人和百姓,让皇帝对他心存戒心,导致了自己被疏远。
田文镜的成与败可以说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无奈的他只能辞官回家,而雍正也没有过多挽留,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总结: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雍正还是很器重他的,只是他年纪太大,没能走到最后就死了,他并非如电视剧所演绎的那样年轻。
jans
首先要说明的是,活跃与康熙、雍正两朝的田文镜最终是得了善终的,也并没有失宠于雍正皇帝。和他同时期权势熏天的年羹尧、隆科多都没有好的结局,而田文镜能够一直得到雍正皇帝的礼遇,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得从田文镜的生平说起。
田文镜
康熙时期田文镜的履历1683年,21岁的田文镜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当上了为为福建省长乐县的县丞(八品)。
1692年,30岁的担任山西省宁乡县知县(七品)。
1705年,42岁的田文镜担任直隶易州知州(五品)。
1706年,才内迁为吏部员外郎(五品)。
可以看出从1683年到1706年的20多年里,田文镜从20多岁的青年到40多岁的中年,虽然在各地历任州县官这样的小官,但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基层行政工作经验,这为他在雍正一朝受到重用打下了基础。
雍正时期1724年,62岁的田文镜担任河南布政使(二品),同年田文镜正式担任了河南巡抚。他在河南的政绩是非常出色的。
田文镜治理河南
田文镜为官严厉,在治理河南诸地清查亏空赋税的事务中,田文镜雷厉风行,严厉惩处办事不利的官员,上疏弹劾不称职、不作为官员。河南的吏治也焕然一新。
1728年,66岁的田文镜担任河南山东总督(一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职位是雍正皇帝专门为他所设置的,可见雍正帝对他的关爱,此时河南山东两地非常容易藏匿盗匪,只有将河南山东两省的总督合二为一,抓捕盗贼才更加的方便。
遭到弹劾田文镜的为政严厉,却也得罪了一些官员而被参劾。然而雍正皇帝却说田文镜是实心办事,并称赞他是“模范疆吏”,仍然重用他。即使后来有隐匿河南水灾之罪,雍正还是包容他并未降罪。
年老去世1732年,田文镜由于年老得病,上疏请求雍正皇帝批准他的退休请求,雍正帝答应了他,第二年田文镜就在家中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
田文镜的政绩严整吏治
吏治清明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雍正皇帝深知这一点,而在康熙皇帝统治末期,黄河多次泛滥,周边大量农田被水冲毁,各地不法官吏趁机捣乱,盗贼猖獗,河南地区的民众非常不满,怨声载道,在这样的局面下,田文镜被雍正皇帝派到河南担任巡抚,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迅速处理官府积累的案件,处理不称职的官员,抓捕盗贼,很快,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吏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局面。
推行摊丁入亩制度
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此举可以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727年,河南全省推行摊丁入地制度。由田文镜所制订,以州县为单位,分别进行匀摊。具体的科则是:“每地赋银一两,合摊丁银一分一厘七毫六丝至二钱七厘二丝零不等。”
总结可以看出,田文镜能够在雍正一朝得以善终,不像年羹尧、隆科多一样下场凄惨,这得益于田文镜为官清正、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好官、清官,必然会得到雍正皇帝的关爱。这样一心为民的能臣,他的优良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ljjay
谢邀回答,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死于雍正十年,年纪活了七十一岁。康熙年间,任福建,山西县拯,康熙四十四年任直:隶知洲府,四十五年任吏部员外郎。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在雍正年间,由于积极推行雍正帝改革方案受到重用,先后担任山西河南山东布政使,巡政吏,很受重用。因改革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封疆大吏弹骇,后山东河南发大水,老百姓卖儿女,饿死。田文镜受到了指责,从此雍正帝疏远田文镜,田告老回乡,苐二年病死。
心无尘
谢谢邀请。
田文镜,这个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在早期,官途一直不顺,在康熙的手下当了二三十年的县官。直到康熙快死了,才从县官提拔到中央当个小小的试读学士。可以说早期就是一个悲剧,无所成。但是到了雍正上位。他的春天来了,从雍正元年一路平步青云,深受雍正信赖,在几年期间做到三大巡抚之首。但是在雍正九年又开始受到冷落,直到雍正十一年被贬。
我们现在看看这个传奇为什么能在初期得到雍正的重用?
在雍正登基皇位的时候,他的皇舅隆科多居功至伟,但是皇帝的尿性就是不怕你无能,就怕你不听话。隆科多自持功高,飞扬跋扈,完全犯了雍正的忌讳。所以雍正一直想除之而后快。但是满城文武没有一个敢出头的。这个时候,田文镜写了一篇弹劾隆科多的奏折,正中雍正下怀。所以在雍正除掉隆科多后,就提拔任用田文镜,让他有了出头的机会。
在重用田文镜之后,雍正发现田文镜完全符合自己的用人标准:尽心竭力、勇于任事、不避嫌怨、厉行新政、清廉节俭。交给田文镜的事情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可以顺顺利利的完成,而且事情办的很合自己的心意。所以田文镜才能够在雍正初期深受信任,官越做越大。
但是为什么田文镜在后来突然不受重用了呢?这个也和他做官为政的特点决定的。他为政过于严苛,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为了每年的皇考,就是官员施政情况考核。他会匿灾不报,让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对待自己的下属极其严苛,往死了用,之后还不给人家好处。雍正喜欢祥瑞,他就上奏折,写一些好话来骗雍正。还有就是他和同时期的另外两大巡抚李卫和鄂尔泰关系不合。
所以说,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安 定 、
田文镜为何“失宠”?雍正提拔他做了近十年的封疆大吏,可是田文镜为何还是家境贫寒?子女也几乎清一色还是布衣,这可看出,田文镜为官清廉,这样的好官又为何会“失宠”呢?
田文镜是怎样的人呢?田文镜监生出生(可以看作是现在的大学生),可以看到田文镜其实出生也一般,但他功绩却非一般。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是雍正对他的誉评,其实这里的“宠”字意义非凡,因为田文镜不是像宦官一样谗言得宠,而是凭借自己优秀的能力得到的。
那么他能力体现在那里呢?康熙末年,黄河泛滥,农田被毁,盗贼肆虐,河南民不潦生。当地官府也无所对策,档案也堆积如山。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期间,效仿孔明“事无巨细,亲事亲为”原则,提出“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办事准则,大刀阔斧开始清干,“清理积牍,剔除宿弊”所说积牍,即常年积压,得不到处理的文件、档案;所说宿弊,即官员多年的陋规、科派亏空、州县的逃税、隐匿土地等,田文镜处理的井井有条,一时有“吏治为之一新”盛况局面。
而在雍正初年清查亏空时,田文镜采取“审追之法”雷厉风行的整顿,次年即扭亏为盈,根本上解决了河南财政的问题。后来为了降低火耗比例(官府收集人民碎银融化重铸成银锭的成本),田文镜以“公同面拆,立刻发匠倾熔,正、耗两项分数解司,不得存留丝毫。”铁血手腕实施养廉银政策,一时河南官员百姓上下安足,彼此相安。
雍正五年时,面对河南各地财政不同,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贫富差距,但税赋却一样,百姓怨声载道。田文镜提出“摊丁入地”政策,“每地赋银一两,合摊丁银一分一厘七毫六丝至二钱七厘二丝零不等。”这一政策减少了无地和少地的下层人民负担,但又保证了河南的税收,实乃妙哉。
田文镜可以他确实是真才实干,政治才能一绝,雍正皇帝也确实没看走眼。但为官者,对上要有交代;对下,也得有交代。田文镜对上(雍正皇帝交代的任务确实完成的出色),但对百姓是怎样的呢?
清代通史中“为政苛细,居心忮刻”、“严酷武健,勤求苛刻”16子就精简的提出了问题所在,那就是对百姓苛刻,为什么这么说呢?河南发生水患,庄稼受到影响。雍正特下令蠲免当地钱粮,而田文镜通过加重百姓劳力,认为水患不过尔尔,向雍正坚持请求如期缴纳钱粮税赋。
后面灾情加重,百姓流离失所,竟出现卖儿女求生存情况,然田文镜依然无视,隐瞒灾情。后雍正得知却说,“禁百姓卖儿女,实则断其生路,为官者安忍断其生路?”庇护田文镜,后仍让他回任河南,直至田文镜身体抱恙,请求归乡才作罢,后因病去世。可见田文镜直到逝世还是雍正的“小棉袄”。
为何“失宠”?其实要说“失宠”,是到乾隆即位时,曾下谕说:“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且认为先帝三重臣中田文镜最菜。所以说,一定要说“失宠”的话,只能是到乾隆这里。
为官清廉、为人苛细田文镜不仅对人民苛刻,对自己也苛刻。“鞠躬尽瘁,愈加奋勉,虽任怨任过,刀具在前有所不避”这是田文镜的自评,可见,确实是一代好官,也正是因为亲事亲为,才会落的和孔明一样的劳累,终病逝。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我国目前也急需这样为官清廉,做事雷厉风行的好官!
薰小棠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雍正是清朝少有的贤明君主,他承前启后,不拘一格,勤劳政务,革除弊政。他的一系列有力政策也离不开一些朝中重臣的辅助,其中田文镜、李卫、鄂尔泰就是雍正最为倚重的三位重臣。
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他们都是雍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例子。这三人学历都很低,并非走了科举那一套路子。李卫花钱捐了个员外郎;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
他们三人中,两人一路顺风,田文镜却黯然收场。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
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
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
这是为什么呢?1、田文镜为官得罪了不少同僚及乡绅。
2、为了邀功,不恤民情
在雍正的支持下,田文镜一路平步青云,这也滋生了他邀功刻薄的心。田文镜任北河总督期间,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3、身体原因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因自己失职,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
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雍正还是很器重他的,只是他年纪太大,没能走到最后就死了,他并非如电视剧所演绎的那样年轻。
狮子美女
田文镜(1662——1733)的仕途称得上是大器晚成,自康熙二十六年(1683)凭监生身份进入仕途,所担任的官职一直都是底层官吏,直到雍正即位,田文镜才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得以升任封疆大吏,成为雍正朝三大宠臣之一。所以对田文镜来说,既没有平步青云,也没有一落千丈。
众所周知,田文镜发迹的起点就是在河南担任巡抚,大力推行雍正皇帝的新政,因其铁腕手段引发朝野的巨大不满,批评之声此起彼伏。尽管如此,雍正皇帝对其的信任与认可毫不动摇,称赞田文镜:“及为巡抚后,三年以来,整饬河工,堤岸坚固,河讯安澜,年丰岁稔,绅衿畏法,正己率属,地方宁谧,而每事秉公洁己,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
田文镜本来出身汉军正蓝旗,因治理河南有功,抬升入正黄旗。尽管中伤谤言缠身,但是田文镜一直深得雍正的亲信,雍正五年(1727)任为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后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太子太保,不久又兼河北总督。
oo墨痕oo
田文镜兴也河南、败也河南!在康熙年间田文镜还只是一个不出名的长乐现县丞,其最大的官职也只是一个吏部员外郎,可以说康熙时期的田文镜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不过这些官职都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这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因为田文镜是个喜欢总结的人,他了解百姓面临的问题。
到了雍正即位,此时田文镜已经有一定的官场人脉了,雍正元年的时候,恰巧山西发生灾荒,田文镜告诉雍正下级官员一定会瞒报灾情,其请求去山西赈灾,田文镜这一次出色的完成了赈灾任务,还顺带弹劾了几位官员,雍正对此非常肯定,因为当时雍正推行的是严肃吏治、查处贪官污吏。
至此田文镜的人生迎来了转机,田文镜是个能干实事的人,所以非常合雍正的心意。雍正二年田文镜就升任为河南巡抚,这一次他在河南更是采用铁腕手段反腐,使得河南百姓莫不拍手叫好,雍正也被田文镜这种正直所打动。并且田文镜还在河南请求贪丁入亩,也就是取消人头税,按土地来征税,这一政策大大的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在河南治理有功,当地百姓都为田文镜修祠歌颂,雍正也十分满意田文镜的作为,于是加田文镜为太子太保,田文镜成为了同李卫一般的重臣,成为了雍正朝堂之上的台柱子。但是无论怎样人都会老,田文镜晚年犯下糊涂,导致河南爆发灾害之后,地方官员瞒报,而田文镜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河南受灾严重。因为这件事情,田文镜告病回京城养病,雍正十年在京城病逝,雍正发诏表示了悼念。
炊小C-Tracy
如果《清史稿》里面有酷吏列传,那么田文镜肯定是酷吏列传的第一人。田文镜是清朝康熙时期和雍正时期的大臣,虽然田文镜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已经步入仕途,但是田文镜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到了六十一岁还只是一个内阁侍读学士。
田文镜常年得不到升迁,主要是因为田文镜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懂得官场上的圆滑。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要改变官场上的不正之风,田文镜这种能臣干吏,也成为了雍正皇帝重点提拔的对象。
虽然田文镜已经六十多岁,但是田文镜的办事作风依然雷厉风行。雍正皇帝任命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之后,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纳税和摊丁入亩,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雍正皇帝对田文镜十分满意,为田文镜设置了河南山东总督一职,并且加封太子太保的称号,田文镜一跃成为了总督一方的一品大员。
田文镜属于典型的酷吏,他办事从来不考虑民生,只考虑如何办好皇帝的差事。田文镜推行士绅一体纳税和摊丁入亩的时候,丝毫没有考虑河南地区的民生,逼得很多读书人自杀身亡。雍正皇帝是一个实干派皇帝,也很喜欢实干派的田文镜,因此田文镜一直没有受到处罚。
田文镜治理河南后期,河南地区爆发了水灾,田文镜故意隐瞒不报,险些激起了民变。百姓们都很痛恨田文镜,直隶总督李绂也多次上书检举田文镜。不过雍正皇帝一直偏袒田文镜,李绂反而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处罚。
田文镜晚年官声极差,雍正皇帝为了缓解民怨,最终同意了田文镜的辞呈,准许田文镜告老还乡。雍正十年田文镜在老家去世,官员们为了迎合雍正皇帝,将田文镜列入了河南的忠良祠。
乾隆皇帝继位后,对田文镜的功过进行品评。乾隆皇帝认为田文镜治理河南期间,处事过于苛刻严酷,险些就导致了民变,幸亏朝廷派人安抚,才没有造成更大的问题。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上书,称河南百姓都很怨恨田文镜,请求把田文镜移除忠良祠。乾隆皇帝认为田文镜进入忠良祠是雍正皇帝的决定,驳回了河南巡抚的请求。
田文镜是一个能吏,也是一个酷吏。由于田文镜在河南试行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税,得罪了朝廷里面的不少大臣,田文镜在清朝时期的名声一直很差,不管是官吏还是百姓,都很怨恨田文镜。田文镜晚年隐瞒灾情,导致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从田文镜的这一错误来看,田文镜死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磨唧唧
纵观“田文镜”的官宦生涯,可以说是“大器晚成”,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失宠”的情况,自始至终一直都被雍正所“倚重”。
“田文镜”在康熙一朝并未受到重用,雍正登基后才被倚重田文镜是“监生”出身,所谓“监生”指的便是曾在“国子监”学习并且毕业的人,正因为“国子监”是当时清朝的最高学府,所以,从“国子监”毕业的人一般都会作为朝廷官员的候选者。
田文镜便因为这样的一种身份而步入了仕途,在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的时候,也就是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被授为福建长乐县的县丞,“县丞”是比“县令”还要低一级的官吏,在清朝的官职系列当中只有“正八品”。
此后,他又去了山西宁乡县任知县,一直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的时候,他才升任直隶易州知州,此后又过了一年,他才又被内调为“吏部员外郎”,官居“从五品”,然而,此时的田文镜也已经45岁了,也就是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从一个“末流小官”做到了“从五品”的位置,由此可见,他在康熙一朝是多么的不受待见。
此后,在“吏部员外郎”的位置上又呆了十年,田文镜终于又获得了一次机会,那便是他被朝廷派遣去巡视长芦的盐政,在巡视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了长芦盐政当中存在的弊病并且给出很好地解决方案。
正是因为他此次“巡查盐政”的功绩,没过多久他便被擢升为“内阁侍读学士”,从“从五品”升到了“从四品”。
而只要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是61岁高龄了,回望他长达39年的官宦生涯,可以说,基本上每一个品级的官职他都做了一遍,也正因如此,等到了“雍正朝”的时候,他才开始受到“雍正”的倚重,官运也开始平步青云。
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山西发生了自然灾害,当时正好在山西任职的年羹尧便上疏给雍正帝,请求朝廷派人前去赈灾。
于是,雍正帝便询问当时在任的山西巡抚德音山西受灾的具体情况,但没想到的是,却德音回复山西没有灾害。
而等到受朝廷委派到华山取祭奠的田文镜回到京城之后,立刻进宫觐见了雍正帝,并且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山西受灾的具体情况。
田文镜的奏报再次证实了原本的山西巡抚德音瞒报了山西的灾情,当即便被免官,此后,雍正帝嘉奖田文镜直言无隐,并且当即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一职,前去山西全权负责赈灾之事。
而且,通过这件事情,雍正皇帝也看出了田文镜是个人才,并且在治理地方方面也颇有心得,再加上为人正直,于是,便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他加以倚重。
在办理完山西的赈灾之事,到了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田文镜又调任到了河南,并且很快便被雍正帝任命代理河南巡抚之职。
自履职河南之后,年过花甲的田文镜才登上人生巅峰在受命代理河南巡抚一职之后,田文镜又通过政绩以及为朝廷举荐人才等功劳,正式被雍正皇帝任命为“河南巡抚”,成为地方的一任“封疆大吏”。
而当田文镜成为“河南巡抚”的时候,他已经是63岁高龄,不过,与他前半段的官宦生涯相比较,他升迁的速度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快乐绝对十倍还不止。
田文镜在河南担任巡抚的时候,不仅为朝廷举荐和提拔了不少的人才,同时也弹劾和惩治了一批“昏官”,而当弹劾的奏折上达天听的时候,雍正皇帝看后也都觉得田文镜的弹劾理由都在情理之中。
而还有一件事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田文镜”的宠信和倚重,这件事情发生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
当时,与田文镜同朝为官的“李绂”自广西巡抚任上被召回去上任直隶总督,在返回京城的时候恰好路过了河南的首府开封,作为东道主“田文镜”亲自出城迎接。
然而,没想到李绂却毫不领情,并且责备田文镜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这让田文镜始料未及同时也觉得“李绂”此举应该是有隐情的。
于是,他便将此事密奏给了雍正皇帝,并且在奏折当中说出了他所怀疑的隐情,那便是李绂恰好与被他弹劾的黄振国为同榜进士,所以,他认为李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应该是因为黄振国而挟私报复。
与此同时,李绂在入宫见雍正帝的时候,也开始控诉田文镜说黄振国、汪諴、邵言纶这些人都是被田文镜冤枉的,知县张球为官十分恶劣,田文镜却反倒是没有弹劾,这是极为不妥的。
虽说田文镜最终因为对张球有包庇的行为而遭到雍正的惩处,但是,雍正确认为李绂为黄振国等人抱不平,其实很明显有结党的迹象,于是便重办了黄振国等人,而对田文镜仅仅是小惩大诫而已,足见雍正皇帝对田文镜的宠信之深。
“弹劾案”的风波过后,又过了一年,田文镜再次因为政绩卓著而被擢升为河南总督,并且加兵部尚书衔,这可是妥妥的“正一品”的官职啊,不过,这还不算是“田文镜”的人生巅峰。
因为在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为为官公正廉明、政绩卓著而被特将封为“河南山东总督”,总管着两个省的军政事物。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所谓“河南山东总督”或者“豫鲁总督”在清朝的官职序列当中并不存在,而是雍正皇帝单独为田文镜而设的一个官职,可以说雍正皇帝真的是把“田文镜”给“宠”到天上去了,当然,这个时候的田文镜才真正地登上了人生巅峰,而此时的他也已经67岁了。
此后,田文镜便一直主管着河南和山东两个省份的各项事务,直到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的时候,71岁的田文镜开始不断地向雍正皇帝请求隐退。
而也就在雍正帝终于同意他的隐退请求之后不久,他便因病而去世了,田文镜死后雍正帝把他安葬了泰陵附近,并赐谥号为“端肃”,而还特命河南省城专门为他建了一座祠堂以作供奉。
所以,说到这里,其实历史真实的田文镜并不存在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的过程,反而是“大器晚成”,直至晚年之时才登上了人生的最巅峰。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blueonly
田文镜这个人是经历是挺传奇的,他在康熙朝一直是个默默无名的小吏为官40载,到雍正帝即位后,他突然平步青云,升至总督,他是雍正朝有名的总督三杰之一,其他两个是李卫,鄂尔泰。
田文镜在河南任职的时候,坚决推行雍正帝的新政,可以说不遗余力,不留余地,正是这样,深得雍正爷的信任,也得罪了河南当地的许多官员。
田文镜的做法呢,跟汉朝时期的酷吏差不多的,他只对皇帝一个人忠诚,其他人呢,他认为对的是一参到底,基本上他手下的官员应该全部被他参完了。对于引起的各种非议呢,他不以为然,他觉得只要一心为公,其他无所谓的。
他做官历经几次大的危机,特别是直隶总督李绂和他搭班以后,那对他是系统的列出罪状在雍正帝面前告状,但在雍正帝的大力支持下,田文镜始终不倒。
他失势呢!还是因为自然灾害,河南发生了自然灾害,田文镜呢就瞒报,他觉得雍正帝也想听平安吉祥的话,就一直瞒报,后来发展到范围越来越大,其他省份的官员奏报雍正帝,他才瞒不住了,就由此引咎辞职。
因为他年纪也大了,雍正帝也没有处分他,让他回北京养身体,可能田文镜心中有点郁闷难受,不久之后就病死了。雍正帝厚葬了他,应该说也没有特别失势。也算是个善终吧!
小鱼头顶长西瓜
田文镜是康熙年间的一员官员
康熙年间田文镜曾经上书说长芦的盐引有极大缺口,所以建议康熙回复原来的税收。不过康熙个人也有自己的担忧,增加盐税无异于是减少商人的利益,所以就盐税问题召开了一系列问题。
得到山东巡抚支持的田文镜最终被康熙重用,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官的名字倒是很好听,不过说白了就是一个陪读,职位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可以说田文镜在整个康熙年间一直不温不火。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年间。
雍正年间山西发生灾难,雍正让田文镜负责赈灾事物,经过田文镜的治理山西焕然一新,雍正从此官职直线上升,成了雍正手下重臣。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田文镜却很快被雍正抛弃,自己慢慢失宠,这究竟是为何呢?
1.对雍正撒谎对于田文镜这个人喜欢他的人也不少,可是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之前做过很多好事,而讨厌他的人是因为后期他为了讨好雍正干的一系列糊涂事。雍正年间河南发生了水灾整个河南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而雍正听说了以后决定免去河南得税收,以减轻河南人民的疾苦。
可是田文镜为了讨好雍正就撒谎说河南没事,税收可以继续和原来一样继续缴纳。可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河南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性质恶劣,极其需要政府的救急。因为田文镜不顾百姓生死讨好雍正,所以河南百姓对田文镜是怨声载道,雍正对此事也有一定的重。
2.阿谀奉承,执法严厉在雍正统治的后期,国家已经非常稳定,田文镜。田文镜这个人性格刚劲,不畏人言,而且在执行刑法的时候毫不留情,导致了很多人对其是非常恐惧。为了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对自己的管辖区域是十分刻薄的。
为了让自己表现更为突出,他长长是对皇帝报喜不报忧,对于雍正喜欢听一些好兆头,于是就经常写一些给皇帝看,为的就让皇帝开心。到了晚年田文镜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想着办法了解皇帝的心思,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
不过田文镜丝毫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百姓,一味的迎合雍正,最后雍正也察觉到了田文镜的不对劲。
3.树敌太多因为田文镜曾经在山西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当山西有灾难的时候雍正想的是让田文镜去赈灾。而田文镜确实也干的不错,所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后来被雍正委以重任,升官加职,人生事业到达了最顶峰。
而田文镜因为有雍正的支持所以很多事情考虑欠缺,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执行过程非常严厉,对于一些达官贵人丝毫不留情面,这也导致了后来得罪了很多人。
最后上书弹劾田文镜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弹劾雍正可能还不信,认为是报私仇,但是多人共同弹劾让雍正不得不引起注意,对于田文镜,雍正也不敢再一味的支持。
4.总结田文镜从最初的不被重视,到被极度重视,再到最后被疏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田文镜被重用是因为他的严于律己和真心实意为国家大事着想。
后来被疏远却是因为得到了高官之位之后不思进取反而阿谀奉承,得罪了达官贵人和百姓,让皇帝对他心存戒心,导致了自己被疏远。
田文镜的成与败可以说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无奈的他只能辞官回家,而雍正也没有过多挽留,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mathers
既然你诚心诚意得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不知道是哪儿来的江湖传闻,有感而发,今儿就聊聊田文镜这个名声扫地的酷吏。
雍正一朝是承上启下的一朝,雍正帝的作用对清廷的后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康熙帝在位期间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
在雍正帝这朝得到了相应的处理,从此杜绝了宽仁过甚所带来的弊病种种,比如九子夺
嫡,比如朋党横行,比如吏制败坏等等等等,甚至孝庄文皇后遗体的善后工作
也“甩”给了雍正帝。
至于所说的一落千丈,还算不上,雍正帝因为匿灾和垦荒的事情确实对田文镜不满,虽
然田文镜是按雍正帝的“喜好”来的,但是对于欺骗自己,甚至险酿大祸,雍正帝心里
不会痛快,即便如此,对田文镜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质性处罚,反倒是多有“包庇”之
词。
比如:田文镜河南没受灾,好好的哩。雍正帝:不不不,河南受灾了,你只是被手下蒙
蔽。潜台词:你傻我傻?这事包的住么?弹劾奏章跟下雪似的快把我埋了,都想把你活
活弹死,不要在既成事实上做文章,我这借口多好。
孤臣系还是科甲系,雍正帝的抉择雍正帝这个闲散王爷就是以孤臣出头,他手下的宠臣
也都基本相似,比如田文镜,他只知道雍正帝,别人的利益他是根本不在乎的,党争的
基础是一个个势力小团队,结成这些团队的初衷自然是利益。
大多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同年就是个好借口,呦~您哪年的呀,哦~您我同榜登科的呀,
二甲第多少名呀,嗨~不才,仅仅比您高上几名,张口闭口都是年兄长·年兄短的,这就
是套关系,这种小团队有的是,就看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名义,又用什么利益来号召了,比如索相振臂一呼,他就死了呀,因为跟随他的王公大臣和小团队太多了,太遭忌惮了,更何况还挑拨人家父子抄家伙。
电视剧里只看一个演员上蹿下跳的独自折腾,其实背后王公大臣,勋戚贵族,利益团队
成百上千。
雍正帝也是九子夺嫡的烂圈里蹦出来的,他对这些是深恶痛绝的,甚至可以说对整个高
知团队都缺乏基本信任,他要有效的将自己的新政执行下去,肯定是要靠孤臣的,那些
利益团队干不成事,事儿还没干,关系先托到位了,那还怎么执行,尤其雍正帝所要干
的没有不得罪人的事,肯定是会伴随着巨大阻力,如果处处卡壳,他这个皇帝也就只能
混吃等死了。
雍正帝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证明,他对新政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就以士
民一体当差为例:刚一执行下去,下面的特权阶层就聚众闹事,还胆敢罢考,科甲官员
们(通过正规科举得功名,得官职的“正经”的根红苗正的官员)对这个情况是不管
的,反而沽名钓誉暗中表达了自己对士绅和生员的同情。
这些学政啊,道台啊,布政使啊,都不管,顶多就是劝劝而已,大多暗中抵制新政,甚
至还有公开抵制新政,阻碍田文镜办事,科甲官员也是享受福利的过来人,当然也无法
接受,所以你看,如果让科甲系来办事是办不下去的。田文镜不怕得罪人,请示最高领
导以后,领头人杀掉,张廷璐也因此倒霉,所以张廷玉才在田文镜背后有事没事捅三
刀。
但是没办法,领导喜欢呀,因为这更好的印证了雍正帝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科甲系从政
没问题,但是对施行新政无能为力甚至是有负面作用的。所以你再看李卫,多相似,花
钱捐的五品员外郎,典型的没文化,没同年,而且还没机会结党,为啥?人家看不上
他,进士阶层那是很孤傲的,类似李卫这种地主系的,谁也没工夫搭理他,有钱你买前
门楼子去呀,离我远点就成。
sianna_yy
一朝天子一朝臣。
所谓的平步青云,是因为胤禛需要田文镜这样的酷吏,为他出面来替天行道,纠正其父玄烨治下的松散糜奢,空浪废弛。
所谓的失宠,是因为彼时朝纲振奋,仓廪充盈,捡得便宜,步入正轨的弘历不需要田文镜之流的奴才酷吏,更需要张弛有度,和缓民心。加之田文镜本身又一把年纪,行将朽木,自然就『失宠』了。
csbarry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田文镜雍正上位后,平步青云,做了不少实事。但是失宠,到底为何失宠、一落千丈,好像没有。
田文镜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确实不受重用,二十二岁出仕,一直是做一些县丞、知县、知州之类的,五十六岁,才升任内阁侍读学士。如果田文镜的人生到此为止,少不得一个官场失意、郁郁而终的评价。
但是,虽然一直当小官,但是田文镜尽心尽力,一心为老百姓做实事。相当清贫,家无余财,并且相当乐观,一般人早就郁郁而终了。
而就在雍正即位后,田文镜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雍正即位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人生六十古来稀,这样的一个年龄,他还能做什么呢?
可以说,雍正干的几件大事,都与田文镜有关。
整顿吏治、清查亏空,田文镜可以说想干这件事,很久了。但是官职卑微,整顿谁、清查谁呢?
田文镜只能够保证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尽量为百姓做一些实事,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的深深的内疚。但是,有了雍正的支持就不一样了,他多年的基层从政的经验,都有了用处。
一个六十一岁的老头,跟雍正混了几年,六十六岁的时候,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六十七岁的时候,任河南山东总督;六十八岁的时候,加太子太保;六十九岁的时候,兼北河总督;雍正十年,田文镜七十二岁的时候,因病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准,不久病逝,谥端肃。准许设立专祠后来又入贤良祠。
人在贫穷的时候,保持廉洁,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在手握大权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贫,就很不容易了。田文镜作为河南、山东、北河,三省总督,真正的封疆大吏,还能保持清贫,被雍正称之为“模范疆吏”,当之无愧。
而,田文镜在雍正朝一直平步青云、深受重用,并没有一落千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也经不起一落千丈了。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足迹行
感谢邀请。首先历史上的田文镜的确是个能臣干吏,但是后来他沉迷于钻营之术,并且妄自揣测圣意,这让雍正帝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最终雍正帝找了个理由让他告老还乡。可以说田文镜其能力和其功都不可漠,但是其钻营之术也不必讳言。希望可以帮到你。
finger_吃
这要从雍正执政时期所处的环境说起,雍正继位之初,虽然是继承康熙盛世,但实际上是经过康熙平叛、几下江南,国库早已空虚,官员腐化堕落,接的是个烂摊子,雍正急于改变现状,因而,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则是:“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标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文镜才有了出头之日,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县丞,是入流官员中级别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具有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雍正即位元年,山西发生灾害,田文镜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灾情况,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物,田文镜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将山西赈灾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雍正二年就被调任河南巡抚之职,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对待官员一律以严格的手段来要求,致使田文镜得罪了很多人。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9岁,身体已经不行了,故上疏请求致仕,刚开始雍正帝不许,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之后仍然让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因而,并没有一落千丈。
妙不可言liumm
历史上有许多大器晚成的范例,雍正朝名臣田文镜就是在花甲之年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在康熙帝时期始终在县市长位置蹉跎的老田,好不容易在康熙末年混到了文史主编的清贵闲职。
年过花甲的老田,本以为要在这个从四品的职位上熬到退休,谁曾想一场意外的风暴,却把行将就木的老田,吹到了帝国舞台的中央。
在九龙夺嫡的pk中惊险胜出的雍正,甫登大宝的第一要务,当然是要感谢上苍的眷顾,恰好老田就被选中为祭祀华山的钦差,乏味的华山之旅,正是老田平步青云的起点。
一路寄情山水的老田,意外地发现整个山西饿殍遍地,灾情严重,而山西巡抚、满洲贵胄德音,却向雍正报告山西风调雨顺,些许灾情完全可防可控。
正能量满满的老田,迅速向雍正勾勒了德音的丑恶嘴脸,励精图治的雍正立刻提拔老田担任山西布政使,由此一颗高龄的“官场新星”冉冉升起。
检举高官的不法行为让老田第一次进入了雍正的视野,随后发生的事件让老田获得了雍正无条件的信任。
雍正上位的两大功臣是国舅爷隆科多和大舅哥年羹尧,对于这居功自傲的老哥俩,雍正始终如芒在背,可爱惜羽毛的雍正,并不愿做一个不教而诛的昏君。
在地方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老田,早就看透了官场的蝇营狗苟,揣摩到雍正圣意的老田,压上了人生中最大的赌注,一封揭露隆科多意图不轨的密折呈到了雍正御前。
庞然大物般的隆科多轰然倒下,刚正不阿、公忠体国的干练能臣田文镜,从此名满天下,据说帮助田文镜草拟弹劾奏折的神秘人士,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神乎其神的邬先生。
简入帝心的田文镜很快升任河南巡抚,在河南老田走上了人生巅峰,河南作为中原腹心,地薄人穷,向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而雍正经济学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摊丁入亩制度,即把所有的人头税随田地亩数进行摊派,这个政策最要命的地方,就是缙绅权贵丧失了免税的特权。
田文镜在雍正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心报国、不畏强权、不徇瞻顾,雷厉风行,老田也确实没辜负雍正的信任。
在河南的三年,田文镜剔除宿弊,清理积渎,河南赋税不均的局面得以改善,大量无主荒地得到开垦,用清史列传的话来说就是“豫省吏畏民怀,称为乐土”。
因为揭发隐瞒灾情起家的田文镜,仕途的污点也缘于灾情,深受皇帝爱重的老田,隐瞒了河南灾情的真实情况。
深知老田为人的雍正,并没有责怪年逾古稀的老田,只是让他回京调养身体,病好后再回河南,雍正十年,年近72岁的田文镜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身后的老田哀荣不衰,悲痛的雍正,不但给出了“端肃”这样反映自身操守的美谥,而且下令田文镜祔葬自己的陵寝泰陵。
由此可见,为人刚介,做事高调的田文镜始终圣宠不减,平步青云或许有之,一落千丈最少在雍正朝纯属子虚乌有。
后继的乾隆虽然对田文镜的某些做法颇有微词,但对田的清廉作风却很是认可,而在乾隆中后期,陪葬泰陵的田墓被夷平,则只是地方官员的技术失误,绝不是乾隆对田文镜有什么成见。
克里斯多夫
谢邀。田文镜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失宠,这个说法与事实不完全符合。事实是田文镜即没有平步青云,也没有一落千丈,也没有失宠。
田文镜是监生出身,在康熙朝历任县丞,县令,知州达二十余年。康熙五十六年,,才官至内阁待读学士。其时,田文镜已年近花甲。他的仕途说不上平步青云。
雍正元年(1723),田文镜任山西布政史,因工作出色,深得雍正皇帝赞许,从此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
雍正二年,调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撫。在任其间,他大力推行雍正的改革方针,整饬弊政,清查积欠,限制官绅特权,严限交纳钱粮,实行保甲制度,等。尽管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员,受到了一些弹劾,但雍正帝却赞其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
雍正五年,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雍正六年,任河南山东总督。
雍正七年,加太子太保。
雍正八年,兼北河总督。
雍正九年,病休。病逾后仍回河南任职。
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赐葬泰陵附近,谥号瑞肃,令为之立祠,并入河南省贤良祠。
由此观之,田文镜并没有遭遇一落千丈的境况。
田文镜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但他也曾犯有错误。雍正七年(1729),山东,河南发生水灾,田文镜对河南灾情的严重情况上奏有些不实。后来,雍正皇帝知道后,派官员去赈灾。对田文镜,雍正不但没有深责,反而用"年老多病,被下属的官员蒙敝"等语为其开脱。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帝是多么信任和喜爱田文镜了。
欢迎点评。
anniedream
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官员,监生出身(就是花钱当的官),在康熙时期不受重视,雍正上台时,他已经60多了,因其大力推行雍正的改革方针,深受雍正器重,是著名的总督之一,雍正的心腹大臣。
田文镜主要帮雍正干了几件难事:整顿吏治、清查亏空、火耗归公、摊丁入亩。这些都是非常难办且得罪人的事,田文镜以铁腕,结合清官与酷吏于一身,坚定不移的把雍正交待的事干完了。因为得罪的人多,他的名声不好,落下个酷吏、刻薄的评价,还被同僚弹劾,还好有雍正的立保,并表彰他是“模范疆吏”。
雍正九年,田文镜已年迈多病,他以病乞休,雍正帝招他回京。病好后,仍命他继续工作。一年后,他再次上疏请求退休,这次雍正批准了,但不久后田文镜就病逝了,雍正赐他葬于泰陵附近,谥号端肃。
田文镜的大半生都平淡的度过,到了雍正时期极受重视,才算的上平步青云,他一直未有失宠的时候,更没有一落千丈,雍正这个皇帝还是靠谱的,对为他卖命的人是够义气和厚道的。
丰庆立翔
首先我们看一下雍正王朝的执政风格,那就是改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属于整顿吏治的一个时期。田文镜则属于那种相对来说刻板不会变通,能够彻底执行皇帝命令的官员,自然会得到重用。因为这种吏治就需要这种执行力强的人来推进。至于失宠,那也是必然。不是因为某件事导致的,是所有的事件随时间推移的累计效应。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当政治使命随着历史的进程需要调整的时候,当初那些干将没有调好思想观念,必然会失宠。
爱江山不爱美人
雍朝重臣田文镜在新朝为何会“失宠”?一来,田在雍朝时期己病故,在新皇帝看来田的名声己是“死老虎”,纵是办错也无关朝局政心 ,用一死虎以试自己在旧臣中的心腹地位,何乐而不为?更深次的主要的原因 还是田在世之时 为官为政,过于苟刻 ,得罪的士绅太多了,雍朝时期民间有句话说的是“雍是屠官,田巡抚,他是屠民”一个是抄家皇帝,一个是手黑巡抚,乾隆继位当然不能拿自家的老爹开刀了 ,但是民愤还是要平滴,怎么办?士林心要挽 ?自个的威要立?所以说:拿田这只死虎先试试水也算正常,乾隆三年雍朝重臣李卫病故 ,乾隆新皇帝便又打量起了李卫这只死老虎,拆其祠,毁其像 ,新皇帝见旧阁新臣无人敢言,便就开始收始起了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俩只雍朝时期,仅存的,超重量级,大大活老虎,张与鄂倒台后,至此一代天子一朝臣的换血新生活运动才方告结束,我认为,田也好,李也罢,张也不冤,鄂也不算亏 ,都是一个新时代的统治者借民之口,对旧时代的权老重臣一种清洗罢了,这完全是一种政治欺骗与政治需要,什么老百姓说,老百姓说,假如你要相信的话,那你也就太天真了,旧楼起,百姓苦,新楼起,百姓苦,楼倒楼塌与我等百姓何干 ,官员们砍头抄家,我们只负责吃瓜看戏,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真,热闹,好一场醉里挑灯看剑,化做坊间笔墨谈,千秋事里,论千秋,看看青史谁著名!
牛奶#果冻
前天去看了哪吒,电影拍摄的是真的不错,特效什么咱就不说了,但是三观很正,尤其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很难改变别人对你的偏见,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堕落,哪吒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喊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中国人喜欢以有色眼镜看人,喜欢贴标签,喜欢查你的户口,总之,看待一个人不是以这个人的表现,而是你的职业、学历、籍贯等等因素来考察。
比如在我的家乡以前就有一句老话,好女不嫁带眼镜男,我听了老一辈人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理解,这句话应该是当时戴眼镜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从事教师、律师或者医生这样的职业,那个时期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的体验,或是诋毁,或是讽刺,这句话一点点就传开了,总之,二十多年前,你要是戴个眼镜,老百姓都认为你不像个好人。
当然,18线县城也就是这个水准,毕竟戴眼镜的少,现在的话倒是反转过来了,我读书的时候,别人都戴眼镜,也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电视造成的,逢年过年拜年的时候,都说孩子读书用功造成的,我就因为视力太好,一直被认为是不用功读书的孩子,为了随波逐流,不近视的我,也配了一副眼镜。
啰嗦的有点多了,有感而发,总之在现代社会况且如此,在古代社会以标签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代当官最注重的一项标准,就是官员的科举水平,“学而优则仕”,考中科举,那就是人中龙凤,考不中的话连个虫都不是。
但是雍正执政期间,却不单纯以科举成绩作为评判官员的唯一标准。
雍正执政时期不长,却凸显出三大能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都不是以科举而进入官场,尤其李卫,还是捐纳(花钱买的官)出身,这些人,如果是其他皇帝当政,估计想要脱颖而出,是想都不要想的。
但是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则是:“重能轻贤、重才轻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文镜才有了出头之日,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县丞,是入流官员中级别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大部分为官都是在基层熬过去的。
在古代,京官和地方官有着明显的区分,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换的,还是以科举取士来说,一般殿试三甲的人,都留京做官当个翰林院编撰之类的官职,其他的进士才下放到地方为官,最后就是,很多京官压根就不懂地方上的事物。
田文镜将近三十年的地方为官经验,自然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也已经六十一岁,雍正继位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洁、勇于任事、忠于职守的官吏来更新官僚队伍,改变官场风气。
雍正即位元年,山西发生灾害,田文镜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灾情况,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负责山西赈灾事物,田文镜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将山西赈灾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田文镜因此成为雍正的心腹之臣,得以平步青云,尽管已经六十多岁,还是以火箭的速度上升。
雍正二年就被调任河南巡抚之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在田文镜主政河南之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方式,对待官员一律以严格的手段来要求,致使田文镜得罪了很多人。
雍正四年,广西巡抚李绂被朝廷授予直隶总督,在从广西到直隶的过程中,经过河南境内,责备田文镜蹂躏读书人的尊严,因此发生两人的互参案,雍正对此事采取冷处理,但是当年御史再次弹劾田文镜,罗列十大罪状,雍正再次为田文镜撑腰,甚至将这名御史发配充军。
雍正在继承皇位之前就办过很多差事,甚至,想要办大事必然会触犯方方面面的利益,遭到舆论的指责,基于此,雍正曾经提出“察吏之道,当观其实,政迹如何,而舆论则不尽足凭”。
弹劾田文镜的人越多,越说明田文镜办实事,越说明这些人结党营私,因为他知道田文镜为了报效朝廷实在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为自己办事的人都不能护得周全,那还有谁给你认真办事。
正因为有田文镜这样忠心耿耿的清官,雍正帝的摊丁入亩政策才得以在河南得以推行,为这项政策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雍正六年,田文镜被授予河南山东总督,主政两省事务。
关于田文镜的结局,史书上多记载是雍正卸磨杀驴,因此郁郁而终。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雍正九年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9岁,时值山东河南境内发生水患,田文镜不但没有上报朝廷奏请中央拨款,还认为地方政府依然能够完成当年的税收,雍正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怪田文镜,而是派中央官员到河南赈济。
田文镜身体不好,因病上疏请求致仕,刚开始雍正帝不许,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之后仍然让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
人们都认为雍正皇帝是一个刻薄的人(这也是标签),所以干出卸磨杀驴的勾当,将田文镜用完之后,弃之不用,郁郁而终,实际上田文镜已经活到70岁,在古代活的岁数并不小了。
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雍正皇帝的铁面无私、刻薄寡恩,其实是对贪官污吏;对待老百姓和清官,雍正并不是这样的面孔,对于在雍正新政中卖过力,对国家有功劳且资历够深的老臣,如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特意在遗诏中给予他们配享太庙的尊荣,田文镜和李卫应该是资历不够,但也很够意思了。
只不过雍正帝的改革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口碑并不太好,其实真正刻薄寡恩的是乾隆这样的皇帝,尽管人们都以康乾盛世作为对乾隆的评价,其实不过是粉饰太平,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自然不会遭到当时士大夫的谩骂,可是乾隆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呢?
看人不能只看他被打上的标签,看看他的历史比看标签更有意义!
LIDALYDI
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是能员干吏,冷面无情,自然很对雍正这个实干家的胃口,而乾隆好大喜功,整天学他皇爷爷宽仁为本,田文镜这个士绅眼中的酷吏自然入不了乾隆的法眼。
田文镜发迹于康熙末年,至雍正继位后才被委以重任,先后任河南巡抚,河南山东两省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太保衔。官做到这个地步,可谓是位极人臣了。
而田在位期间,积极推行雍正新政,改革弊政,追缴欠款,实行官绅一体,为雍正新政在河南的推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这对于一心推行新政的雍正来说,简直就是天赐的良臣,自然将其引为知己,多加包容。
而到了乾隆年间,有了老子打下的家底,自然不用工作那么拼,而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吟诗作对,巡幸江南上了。自然对像田文镜这样能干的酷吏没有那么依赖。
再者田文镜当差期间,由于大力推行新政,得罪了一大批人,特别是官僚士绅阶级,雍正这个靠山一死,这些被剥夺了利益人自然会攻击田文镜,为自己讨回“公道”。好大喜功的乾隆也不会为了一个死人开罪于这些士绅名流,再加之对田文镜本身也没有好感,自然会对不断贬低田文镜以安“官心”。
田文镜的一荣一衰完全取决于当权者的喜好,不得不说这是皇权体制下为官者的悲哀。但是田文镜也算是幸运的,在雍正十年就去世了,避免了被罢官抄家的命运!
chenhuijuan
1662年,田文镜出生在一个汉人家庭当中,当时的满清贵族的社会, 一个汉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并得到皇帝重用的话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并且汉人出身不像那些贵族一样,有着强大的后台支撑,所以汉人在当时只能算的上的一个三等公民。
可田文镜却是个不一样的人,长大之后的田文镜通过自己的努力,被任命为仕县丞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在这过后,田文镜便一直兢兢业业的为清朝所效力,奉献出自己的才能。
田文镜也因此深得雍正皇帝的宠信,等到田文镜42岁的时候,他已经功成名就了。只不过可惜的是,田文镜却因为一件事导致自己失去了雍正的恩宠,而这件事也是田文镜自己作出来的。
田文镜得到重用的时候,是在山西做巡抚期间,由于当时的田文镜将山西打理的不错,雍正很是看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田文镜便受到了雍正的宠信。
因为田文镜是一步一步从地方上打拼上来的,所以田文镜很清楚雍正皇帝对那些贪官很是痛恨。所以田文镜就开始整饬弊政,清查那些贪污的官员。
但田文镜这种方式,惹到了很多人的蛋糕,于是乎在朝堂上,田文镜受到了弹劾。幸好的是,雍正皇帝根本不听从那些大臣的话,还说自己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大臣。
由此不难看出,田文镜在雍正皇帝的内心当中,已经达到了一种没人可以撼动的地位,田文镜也因此开始更加用心起来。
按照这样发展的话,田文镜的日子应该是越过越好蒸蒸日上的,可不知道为什么晚年时期的田文镜,却有点跑偏了。雍正7年,田文镜被任命为北河总督,这一年田文镜负责的山东和河南地区发生了水灾。雍正皇帝得到这个消息后,下令将这两地的税收给免了。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却遭到了田文镜的反对。田文镜说,那些被水淹没的州县,粮食收成虽然没有去年好,但还没有到达灾难的局面。且那些百姓都在踊跃的交税收,百姓认为皇帝有这份心就好了,税收还是会按照原来的数额交。
于是雍正皇帝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就全权交给田文镜管理了。但可惜的是,在仅仅过了两年后。山东和河南地区,出现了买卖孩子的现象。雍正说,当初我相信田文镜能够解决这件事,所以没有派人去进行赈济。看来田文镜是真的老了,被下属蒙蔽了才会治理不好。随即另派他人去解决了这件事。
而田文镜则请了病假,被雍正召回了京师内。可也正是在这件事过后,田文镜便失去了雍正皇帝的宠爱。
cao49111
你好,我是【额卡卡卡通】,很高兴为你解答。三个字的小说凤求凰碧落赋负春风妃子血天子谋斩情丝倦寻芳帝台娇嫁东风终难忘金屋恨绾青丝莫问天扣仙门蛮荒记搜神记仙凡道逍行记犬神传歧天路妖猎手屠龙者大猿王朱雀记悟空传大魔王升龙道逆龙道邪风曲九鼎记血战旗大夫人易筋经仙戈行长生界英雄嗔易经诀明月纪紫城魇金匣书考骨纪风之恋杀虎口劫夫记斗锦堂喜盈门迷宫记满宅春殿上欢小雁飞神游界大当家春光里锦乡醉荣华归大丫鬟异闻录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原贴:镜开头三个字的小说?
饺子21
牛牛的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