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服章之美,自然是指衣服很漂亮,比如华服、华丽,礼仪之大,则是指礼仪庄重、伟大。
当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并列,是指什么呢?
《左传》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夏人,也就是华人,从很早的时代,就成为了中国人的自称,“华”“夏”并列,就概括出了中国人的追求,野蛮人不穿衣服,文明的人穿衣服,中国的文明人还要穿漂亮的衣服,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中国人身体上有了漂亮衣服遮蔽、约束、保护,而在精神上追求“礼”,“礼”就是中国人精神的保护,灵魂的衣服,而对这心灵的宫殿,中国人追求它的庄重、伟大。
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就是根源,最初华夏族是自称“夏人”的,后来礼仪发展、外化,才有了“华”,即服章之美,实际上它就是礼仪之大在外表上的体现,一个人的漂亮、好看,只是天生基因或者手术刀所决定的,但是“美丽”要多一层内涵,这内涵就是礼仪之大,中国人追求的是美,而不是漂亮,所以钻石这种光彩夺目的亮晶晶,并不为人们所推崇,而玉这种看起来谦虚的材料,才是中国人的心头好,所以一个人的外表,往往能反映他的内心,当然,只是一部分内心,现在许多美女没有“味道”,就是因为她们的只追求服章之美,而精神上却是一个赤裸裸的灵魂,不知克制自己的欲望,如同孔雀的屁股,内心的孱弱是她们外表的弱点。
为什么中国人的先祖,要提倡礼仪,将之作为我们文明的核心呢?因为礼仪,是“人类”与“禽兽”的唯一区别,是文明与野蛮的唯一分界。
人,力量不如大象,敏捷不如猴子,生命值不如蟑螂,勇敢不如老虎,寿命不如树木,却自称为万物之灵,将其他生物玩弄于股掌之间,靠的是什么?就是智力,这是由基因决定的,脑容量的进化就是一个证据;但是这个地球上人来人往,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明兴起,有多少文明灭亡,维持数千年始终不堕的,惟有中国,惟有华夏而已,靠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文明核心结晶——礼仪之大,虽然经过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动荡、冲击,八国联军、“文革”固然厉害,但是“礼”早已深入我们的文明,就像血液循环遍及人类全身一样,无论戳破哪里,都能看见血管。
在生活中,举目所见,皆是礼仪,那么礼仪是什么呢?
礼仪就是大家所公认的规矩、秩序,公认过程,就是博弈过程。而在中国,规矩随处可见,吃饭的时候,你不能像狗一样用嘴去叼骨头,甚至用手抓也会遭人取笑,应该使用工具,比如筷子,比如刀叉;穿衣服也要合乎时宜,庄重的场合,你不能像山鸡一样艳俗夺目,在棋牌馆,也不适合正襟危坐;住的方面,你不能把别人家当成自己家,也不能在楼顶改装别墅,要有礼貌;出行的时候,你不能像乌龟一样爬,猴子一样蹿,应该是走出个人样,开车,也应该礼貌。
人一生下来就是赤裸的,他的灵魂也是赤裸的,这个赤裸的灵魂,就叫“赤子之心”,婴孩和禽兽类似,杀生未必有恶意,可能只是好奇而已,恶作剧也只是单纯的找乐子,并不是故意伤害,年纪幼小又限制了婴孩的破坏能力,所以大家一般都能忍受,当婴孩长大,学会说话,学会规则,知道见了长辈问好,见了警察听话,见了后辈勉励,见了朋友交际,学会了这社会通行的规矩,我们就可以称他懂了礼貌,长大成人,实际上,就是灵魂学会了穿衣服,从光屁股到裤衩背心,再到西装革履,从赤裸裸地表达欲望到圆滑世故,这个过程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容易有的难,有的人一辈子也学不会。
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都要有“规矩”存在才能进行,而水土不同,规矩也可能不一样,英国的马路就是左行,而美国就是右行,这种分歧,就是吃香蕉先剥哪头的细节,无关紧要,而导致文明命运不同的的那部分内容的,则是关键。我们华夏文明的关键之处,就与别的文明不同,可以说,我们华夏有一种特别的文明核心,使我们能渡尽劫波,一次又一次再起,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伦理,这是一种上可影响政治、下可约束人心的“礼”,这种核心不依靠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并且与基因复制的自然规律吻合,正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个答案里有部分叙述:怎么区分宗教和封建迷信?,这也是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国家的原因,“华夏”文明的基本公设,不会演化出宗教国家。
礼是怎么形成的呢?礼是人类通过博弈形成的共识,道德、法律,合称礼仪。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而在我国古代,我们又称之为“礼法”,法仪,就是法度。二者是统一的。道德法律这种秩序的形成过程在这个答案里我有论证: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我的认识,就是依据我的这个结论得来的,所以“礼”又是可以变化的,而《论语》可以作为以上观点的佐证: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译文】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这段文字中的“礼后乎?就是“礼也是后来起源的吧?”的意思,而孔子赞成这一点的,并且很高兴。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第一“和为贵”,和,就是礼的作用,以和为贵,就是是礼的原则,而和,就是博弈成功后的最终结果,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蔺相如和廉颇经过博弈达成了共识,维系了“礼”,其国不坠。
子张问:“十世可知?”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完善)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由此可知,礼又是可以继承、损益和变化的,这个损益的过程,就是前面说的博弈。
至于我们损益礼的原则,论语中也提到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利者为善,害者为不善,三个有利于也可以由此而来。)也是我们进行学习的准则,我们是来知乎看更大的世界的,但是这个世界有好有坏,《论语》可以成为我们的准则,开眼望世界,但不能丢失了自己,既见朱红,也容墨黑,能交君子,无惧小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围绕“华”、“夏”这概念又生出了我们文明的枝枝叶叶,华夏伦理、美学、艺术、韬略、器物,整个文明的核心与外延,是我们与其他文明的根本不同。我们华夏号称礼仪之邦,不是说每个人都已经是君子了,而是我们文明的追求的方向是礼仪之大,都是我们的追求,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这是华夏的意义,所以我们自称礼仪之邦。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少室山一战,有个情节我印象深刻:
众雄初闻虚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人人均觉他不守清规大有鄙夷之意,待见他坦然当众受刑,以维少林寺的清誉,这等大勇实非常人所能,都想他受此重刑,也可抵偿一时失足了。万不料他受刑之后,随即自绝经脉。本来一死之后,一了百了,他既早萌死志,这二百杖之辱原可免去,但他定要先行忍辱受杖,以维护少林寺的清誉,然后再死,实是英雄好汉的行径。群雄心敬他的为人,不少人走到玄慈的遗体之前,躬身下拜。
南海鳄神道:“二姊,你人也死了,岳老三不跟你争这排名啦,你算老二便了。”这些年来,他说什么也要和叶二娘一争雄长,想在武功上胜过她而居“天下第二恶人”之位,此刻竟肯退让,实是大大不易,只因他既伤痛叶二娘之死,又敬佩她的义烈。
金庸笔下的方丈,是华夏的方丈,金庸笔下的群雄,就是华夏的群雄,就连金庸笔下的南海鳄神,也是华夏的恶人,南海鳄神颇有点天然呆,对于“礼”的重视甚至超出了所有人,最终竟然因此而死,实在是可悲可叹。
在清初,传言皇太极病亡后,其弟多尔衮曾有意按照满族游牧时的习俗迎娶皇兄之妻大玉儿,但因为顾忌到中原的礼法终究没能成功,历史记载对此也颇多隐晦,而民间对此更是传言纷纷,武松搞了潘金莲,这是违逆礼法的的大逆不道,绝不可原谅,此事甚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清朝的统治,而最终的结果,是服章之美被摧毁,而统治者是在“礼仪之大”上让步了,清朝皇帝前几个颇为勤勉,康熙雍正乾隆,无一不是好学的人,他们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抓住了本质,不断学习汉文化,并且不断删改、强化“礼”,使之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后继者萧规曹随,如果不是两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清朝很有可能又是一个三四百年的长久王朝,当然,删改古籍所造成的文化损失,也很巨大,但是清朝总算做到了元朝没有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元朝统治的时间远远低于清朝呢?。
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说道:
....“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对于家天下的政治制度而言,家事就是国事、天下事,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一旦混乱,就意味着政治伦理关系被打乱,礼法一旦不被遵守,伦理混乱,灭亡也就开始了。专权外戚王巨君,扒灰老汉李隆基,都是例证,倚强凌弱,退为蛮兽,伦理混乱,政治黑暗,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汉唐之衰,皆由此来。
华夏文明面对数千年天灾人祸的挑战,就是这样过来的,如今,汉服不在,礼仪亦易,但这里还叫中华,几度沧海桑田,不改华夏之本,若重回国富民强,自然仓禀实而知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