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大纲,把你的框架设置都写好。猪脚配角啥的性格特点、你想写多少字等都规划好。然后按照1:5000写出大概剧情。
每个章节都写一个小大纲,大概100字。要不然没有一点带入感,给人的感觉松松夸夸!
蜗牛牛
先写大纲,把你的框架设置都写好。猪脚配角啥的性格特点、你想写多少字等都规划好。然后按照1:5000写出大概剧情。
每个章节都写一个小大纲,大概100字。要不然没有一点带入感,给人的感觉松松夸夸!
菲菲爱
武侠小说有一个特点,如果写得好,可以比电视剧电影更吸引人。一般来说,一本书是不如影视作品震撼力强,但是武侠小说恰恰相反。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可谓是登峰造极,看原著要比电视剧过瘾的多。就拿被演绎最多的一部作品来讲《神雕侠侣》,这是金庸的一部比较出色也是诞生在他写作初期的一部小说,所以笔锋犀利,很讨人喜欢,所以被拍成了好几次电视剧。但以我来看,这些电视剧比起原著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郭靖,郭襄,欧阳锋等人基本都被演残了。所以下面就拿《神雕侠侣》作为例子,讲一下一本好的武侠小说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人物刻画。把这个放在第一个,是因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为什么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四大名著?很重要的就是因为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前三部不必说,那么多人,每个人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风格。西游记中,孙悟空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而再拿神雕侠侣作为例子,郭靖的为国为民,大仁大义,宽厚朴实。杨过的风流倜傥,扶危济困,忠贞不二。都非常好地刻画了出来。但我觉得其实金庸笔下的令狐冲把语言才是用到了极致。因为郭靖杨过一类的都是通过还算明显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令狐冲则是多处暗示,多处隐喻,很是精彩。所以,要想把书写好,写好人必不可少。所以如果不会写人,建议买一些曹文轩的书看一看,曹文轩的写人功底可以看成中国乃至世界之最,而且比较好模仿。
具有中国特色。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独有,外国文化最好不要往里掺杂。虽然按现在的观点来说,崇尚中西方文化交流合璧,但是武侠小说体裁特殊,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独有。而且顺便一说,一定要以古代为背景,千万不要用现代世界,否则会不伦不类,写出来的会极是尴尬。至于哪一段历史时期,可以根据情节联合设置。
古代用语。要注意,虽然武侠小说绝大多数句子都是白话,但是很多对话内容都是要用古文的,比说“这厮”等等一类的古文。如果古文基础不好,那写起来就费死劲了。对于用语,更建议去看古龙的小说看看,用语更值得借鉴。当然,金庸先生的也很好,没问题。
情节一定要波折。这是很多武侠小说乃至非武侠小说写烂的败笔。作文老师都经常讲写作文要起承转合啊,这个“转”是很重要的,不转折故事情节不波澜那是绝对没人看的。该有人死的时候千万不要吝惜。
蟠小桃
写小说这种事麻烦的一笔那啥的。不过玄幻应该是最好入手的了。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世界观。首先你要明确你的世界观和逻辑性。比如说,在现实世界是没有魔法什么的,但在你构想的世界中就可以实现。你首先要明确你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你设定的世界有哪些特殊规则或者特殊力量什么的。这是所有小说的前提,比如修真类的他们的世界就是可以御剑飞仙,魔法西幻类的就有神鬼莫测的魔法,网游类的就要构建一个故事发生的虚幻网游。也就是说你要构建属于自己小说的世界。然后沿着这个世界观有会产生什么样的特殊逻辑,比如说在现实世界里面从十楼摔下来绝对死了,但是在你构建的世界里面就可以飘到天上去什么的。
第二点,人物。人物是一部小说的灵魂。你所塑造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如何把该人物的这种性格通过通过文字描写表现出来?比如说在zhttty的《无限恐怖》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名为楚轩的无感情的智力卓绝的人物,然后作者通过两三次布局就展现出了该人物的无感情和智力卓绝。这就是人物的塑造。所有的故事情节有应该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的。
第三点,故事。一部好的小说必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个可以终结为1设定中心人物2明确中心人物的目的或动机3开始重要的时间4目的被阻。出于各种原因,人物不能得到他们所追求的东西5初步克服障碍,人物顽强的向目标前景进6新的复杂局面。人物的境况更为糟糕,降落到最低点(故事以悲剧结束)7如果不以悲剧结局,可以在故事的最低点出现转折,情况明朗。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再在结尾确定下新的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故事。
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完整的世界观,鲜明的人物,吸引人的故事,那么在锤炼一下文笔和表述,一篇优秀的小说就诞生了。
eireen
把自己的梦境想法什么的都写出来,玄幻小说最好写了!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有点灵异色彩的梦啊,都可以写的!也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写的。。。。。。这可是我的秘密,不许告诉别人!否则跟你没完!!!
蘑菇小豆丁
,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写小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好的,我现在都在磨练,其实你也不用这样的说,只要按照自己的写作风格去写就行了,你写出来的时候,会有读者给你留言,并且会指出你的不足,写小说呢,没有什么窍门的说,自我感觉不好使正常的,有时候别把自己抬得高了,我就是那种人,所以,我就是走一步是一步,踏踏实实的写,写了第一部再回头通看一次,就会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写作社团里,没有人是一步登天的,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如说我滴好朋友,也是同一个社团的,她写小说大概是四年了吧,最终也得到了回报,现在网站给她找出版的机会呢,我很替她感到高兴,也会有写嫉妒,当然,她是一步一步在前行,她也没什么窍门,她第一部作品的点击率才几百而已,虽然作品有些不尽人意,但是她会找到自身的缺点并且加以改正,四年,我想她写了不少,在这一部的成功是她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我也遇到过跟你一样的问题,怎样写不罗嗦?说不上来,只要剧情不要拖泥带水,相信会有看头,写到一定得地方适可而止,留些悬念将来在后文中一点一点陈述。这个要看自己的功力了,我想问问你平时写作文就500字吗?仅仅500字自然不能写得很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小说和作文时两个概念,也请你不要弄混了。小说成功与否,取决与自身,写到一部小说连自己也不禁融入角色,和角色同哭泣,同欢笑,同失落,同悲哀,我想你或许成功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小说,所以我也没有做到融入角色,我很苦恼。
当然写小说你的文笔不好是需要一些磨练,不过记住文笔是可以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情可以填补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最后祝你成功。
写小说是要毅力,你没有这个毅力,不是我说话不留情,没毅力那样你永远也不会成功!那么你现在问的也是空话。
注:这些纯属个人的看法,那些大神们的内心我无法窥视,也无法靠近,这仅限于同提问者同样的新手给出的一个意见,我写小说也才半年的时间,说上来我也算个新手。
独问小楼东畔
中央电视台曾采访金,问金:观众说你写的小说是在写人,梁羽生的小说写神,古龙小说在写妖,你怎么看.金庸只是说:在这里讲死了的人是不好的,古龙也是我朋友.
另外,他为古龙小说写过序,那是古龙去逝以后了,你可以找古龙小说,(纸的那种,不是网上的电子版),上面有他对古龙的评价.我记得好像是:古龙吾兄,......行文奇谲......惜英年早逝,深自悼惜.
总体而言,金对古凭评不错.
qiujunlinqjl
最初为了报上连载,推销报纸。当时广东有两个武士打擂台,市民买报看擂台赛消息.
后来就一直写下去了。梁羽生也是同时给另一家报纸写的。
liuhuixia
金庸作品的写作顺序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总共十四部。
原贴:金庸作品写作顺序
joyokang
写小说和太多东西有关联的,方法书其实没什么大作用,就像实践了一次,比理论三千次要好许多,中国国情所限,作文书随处可见,写作书实在难找,专业的写作书非常之少
我只能向楼主推荐专栏~
我的推荐是迟卉的地平线写作之旅
夏茄的写作班
这两个都是科幻世界的专栏,非常不错,另外我私人还有一个建议
好小说和文学素养,人格境界,好文笔,练习,观察能力,读多少书都有关系
我建议楼主多读世界名著,飘,红楼梦,傲慢与偏见,泰戈尔,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契科夫,张爱玲,杜拉斯,鲁迅,钱钟书,林语堂这些都要看,先把境界打好基础,自然文章就有了风骨。(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收益很大)
好文笔需要多练习,多写吧,功夫到了就好了。
别看近代中国文学,没得看,政治气太重。
但韩寒,安妮宝贝的可以看,很有个性
现代人么,需要个性,小说也一样。
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我也算对这个有研究。
龟龟の妖
金庸武侠小说总共一十五部。
《书剑恩仇录》(写于1955年2月8日到1956年,在《新晚报》整整连载了一年。这是他第一次以“金庸”为笔名而写作的武侠小说。XP:当初创作《书》时,只是因为报纸原本连载的梁羽生的小说已经连载完了,新小说还没出来,主编才让金庸临时写一部顶上。初登时反映平平,一个月后才轰动香港,金庸从此名声大振)
《碧血剑》(写于1956年元旦,在香港商报连载。XP:这部小说是在《书》连载未完的情况下,应香港商报请求而作。)
《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在香港商报加载。XP:这部小说确立了金庸在武侠小说作家中至高无上的王者地位。)
《神雕侠侣》(写于1959年,连载于明报创刊号。)
《飞狐外传》(写于1960年,连载于武侠与历史。)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均写于1961年,连载于明报。XP:这时是金庸办报最困难时期,有时甚至要同时刊登两部武侠小说。)
《连城诀》(写于1963年,连载于东南亚周刊。XP:六十年代是明报堀起的黄金时代,1963年,明报与大公报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展开了笔战,从而抬高了明报的身价。到笔战结束,明报的销量已经高居大公报之上。这时的明报已经是人才济济,现今有名的亦舒等名作家均在其中效力。)
《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在明报连载。)
《侠客行》(创作于1965年。XP:这个时期金庸将明报从日报改成月刊,就是连载在《明报月刊》上。)
《笑傲江湖》(创作于1967年,即文化大革命爆发那一年。)
《鹿鼎记》(创作、发表于1969年,结束于1972年。XP:是为金庸封笔之作。)
《越女剑》(写于1970年。此后开始整理之前写作的武侠小说。)
民以食为天
首先将十四部天书的顺序罗列如下:
①《书剑恩仇录》(1955)
②《碧血剑》(1956)
③《雪山飞狐》(1957)
④《射雕英雄传》(1957)
⑤《神雕侠侣》(1959)
⑥《飞狐外传》(1959)
⑦《白马啸西风》(1961)
⑧《鸳鸯刀》
⑨《连城诀》
⑩《倚天屠龙记》(1961)
⑾《天龙八部》(1963)
⑿《侠客行》
⒀《笑傲江湖》(1967)
⒁《鹿鼎记》(1969)
我总是在猜想,三十一岁的金庸和四十五岁金庸会有如何的不同。虽然我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在31岁和45岁的时候会有多大不同。也许每个人在这一段从青春到中年的时间里大约都应该有一些从尊崇到破灭的思想吧。也许金老先生也不例外。从书剑里的儒雅书生到射雕里的憨厚汉子,再到鹿鼎记中的市井顽童。这其中也许蕴含着金老对于侠的思想从尊崇到破灭的思考的轨迹。
这十四部书里唯一称得上书生的侠客主角大约也只有陈家洛了。也许这时的31岁的金老正是在激昂文字,挥斥方遒的时候。塑造一个任侠的书生也正是最好的宣泄之道。冒昧的揣测一下,也许这时金老对于侠的思想是以一种尊崇的态度去描摹的。而且书剑里有太多的古典侠客小说的痕迹,足可见此时的古典的侠客观念仍然在主导着金老的创作。他似乎在试图创造一个文武双全的而且符合现代人感情观念的侠客形象。(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形象在武侠小说里有一个顶峰,但不是天书中的人物,而是《萍踪侠影》里的张丹枫)
从后来的一年创作的碧血剑里也可以看出金老的这种思想,被袁崇焕的部将抚养大的袁承志其实不过是粗通文墨,而金老依然要设计一个一边书写奏章一边折辱洪胜海的情节,足可见这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情结之浓厚。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书生任侠式的观念限制了陈家洛和袁承志的形象的塑造,使他们看起来并不太具有现实感,也缺乏特别鲜明的性格魅力。相对于以后的血肉丰满的众多侠客形象来说,此二人总是显得有些苍白。
其后的雪山飞狐得着力点似乎并不在于侠客形象的塑造,而是在于一种对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的一种颇有趣味仿造。胡斐或是胡一刀的形象是在飞狐外传才逐渐丰满起来的。而金老同年开始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则真正的开始了一个侠客形象嬗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郭靖其实是一种对于古典侠客形象的修正。我同意将郭靖、陈家洛和袁承志列为儒侠的提法其实也正是郭靖这个人物真正的让金老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念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以至于其成为了整个武侠小说界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相较于陈袁二人,郭靖的形象更符合儒家的诸多关于德行的箴言;同时他也没有了陈袁二人的书生似的酸腐气,而更像是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融会了儒家众多美德的侠客甚至是英雄。郭靖本身也具有更为现实的鲜明的性格,一个坚强厚重木讷的人物成长为一个英雄的故事显然要比一个翩翩书生公子的行侠事迹更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的认同感。对于从陈袁二人到郭靖的变化,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金老试图将侠客文化通俗化、现代化的一种变化。也许此时的金庸仍然还在试图从古典的侠客和现代的观念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以创造一个更能够被现代人接受的完美的侠的形象吧。
对于神雕侠侣和雪山飞狐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曾经有些困惑,我并不认为杨过和胡斐是同一类的所谓“墨侠”。看看史记的游侠列传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才是墨侠,身为游侠的郭解一样会结交官府,一样会睚眦必报。在我的眼里,墨家的学说其实是被人们曲解才成为所谓的侠客,兼爱非攻的思想和许多朴素的自然思想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思想启蒙,它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现代意识。所以当杨过和胡斐的身上具有了此类的现代人的性格特征的时候才会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墨侠。其实杨过和郭靖仅仅是一种叛逆与皈依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郭靖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并不纯粹,它实际上是包含了很多疑惑的,洪七公的大义凛然之辞以我辈看来实在是漏洞百出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郭靖不明白,只是他很难想到,即使想到也会被洪师傅或是蓉儿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而杨过则要清醒的多,杨过的皈依实际上更能说明金庸此时的对于传统的侠客文化和现代人的意识之间的把握。现代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郭靖这样一个道德高标般的完美人物的感召下,顺利的完成了对于儒学的思想意识的皈依的过程,尽管其已经还包容了诸如“师生恋”之类的现代性很强的新的情感意识。
所以说,杨过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天才版的郭靖,一个更具有现代的思想特征的郭靖。
再来分析一下胡斐,其实胡斐的父亲胡一刀才是真正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式的侠客。胡斐的路见不平更多的像是年轻人的血性和现代人的良知使然,而且胡也一样的有着相当的政治追求和思考,对于官府举办的掌门人大会的破坏实际上已经体现了胡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对于胡斐来说,江湖的安定也就是他的一个政治理想。所以说胡斐的形象仅仅是儒家之侠的一个弱化版和更接近其他的武侠小说中的形象的版本。我更愿意理解成是金庸在描摹杨过之余为了自己的前一个版本的雪山飞狐加上的一个前传似的人物设定而已。
真正的侠客形象的转变也许应该从张无忌开始,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已经开始超脱出了郭靖所标志的儒家之侠的范畴。虽然倚天剑和屠龙刀相格出了武穆遗书,但是张无忌却没有了郭靖的以天下为己任或是保江湖平安的理想,没有了那种积极的入世的精神状态。对于他来说,能够与所爱的人执手偕老,泛舟于江湖就已经知足了。似乎也可以猜想他决不介意朱元璋的篡权或者是以后的明太祖的酷政。而且张无忌还有着更为平凡的优柔的性格,除了一身非凡的武功以外,他的很多决断或是情感都很像是一个在身边的平凡的俗人。据资料来看,也正是写作倚天屠龙记的前一年,金庸用八万元的资本创办了明报。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往往心胸开阔,境界高宏,而从张无忌身上体现出来的变化也许说明金庸在完成一个对于儒家之侠的承继与延展之后的思考。金庸已经不再仅仅的拘泥于传统文化里的匡扶正义,除邪去恶之类的侠客形象,他在试图把侠客的心性与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贴近,以创造一种武侠化的通俗现代小说。我更为大胆一点的揣测一下,其实倚天屠龙记更像是一个平台,是金庸在对传统的侠客文化极大发扬和通俗化了之后的一个平台。从这个平台以后,要么就是重复以前的老路象古龙或者是梁羽生一样创造一个又一个雷同的人物,在自己搭造的窠臼里自得其乐,要么就是修正以前的创作理念,在不断的创新中到达新的顶峰。金庸显然是选择了后者,在我所谓的“平台”之后,金庸开始了对于以往的侠客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金庸的又一个顶峰式作品,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天龙八部有一种类似于古今中外名著的一种苍凉悲壮的磅礴气势。江湖人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以及宋辽的纷离战乱被纠合在一起形成了武侠史诗一般气魄。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般,天龙八部更像是一部史诗,而不是一部小说。从乔峰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武功还是胆识都足以使他成为另一个不逊于郭靖的高标——当然前提是他的身世永远不被揭破;可是金庸利用巧妙的情节设计一下子就颠覆了乔峰从前的所有的价值观,从前的所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基点处被连根拔起。也就是说金庸颠覆了乔峰作为一个侠的形象的正义的判断标准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乔峰的形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于战争、民族融合的态度甚至是正义的判定标准都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而整部天龙八部里的民族纷争和战乱的背景又使这些方面极为突出,尤其是最后的雁门关折箭自尽的情节使乔峰的形象升华到了一个顶峰的高度。冒昧的下一个结论,此时的金庸似乎已经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人文意识中萃取出了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这时的乔峰似乎已经应该是整个武侠小说界塑造的英雄人物中最为夺目的一个了。而从天龙的另外两个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金庸对于颠覆传统侠客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尝试——在试图颠覆武侠主人公的绝世武功。段誉和虚竹都没有了武之侠的对于武功技术的痴迷特性,对于此二人来说武功更像是一种道具,他们身负的绝世武功更像是一种经历的象征。所以说天龙八部里金庸的创新已经使他的小说达到了一个武侠小说中的新的高度。而且天龙八部中苍生与命运间的苍凉厚重感比起许多名著来已经不遑多让。所以说我个人认为天龙八部是金庸创作的一个顶峰,象评唐诗的人评价杜甫的诗一样是一部“拔山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诞生的时候正是我们“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看过五亿探长雷洛传的人大约都会对香港67年的暴动有很深刻的印象吧。笑傲江湖的风格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此时的金庸大约对于大陆的状况颇有微词,而且笑傲里的权谋机变与影射的人物似乎是确有所指的。也许正是这个创作侧重点的变化,使得金老在笑傲江湖的创新性上以及在这部书里表现出来的对于侠客人物塑造的思考上就没有了更多的变化。令狐冲得形象用六个字可以概括的——假浪子,真道学。令狐冲的浮浪无行更像是一层保护色,就连风清扬也被这层保护色蒙蔽了,令狐冲对于儒家道学的奉行不悖简直深入了骨髓,从不肯入魔教到对岳不群始终难下杀手,都可以看出所谓的令狐公子的浮浪仅仅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下是一个始终对儒家理念忠心耿耿的侠客。这也许都与令狐冲自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也许正是岳不群这样一个伪君子的谆谆教诲成就了令狐冲这样的一个真君子、真道学。所以说令狐冲依然是一个儒家之侠,只不过在他的身上披了一层叛逆的外衣。和郭靖的道德高标、杨过的最终皈依相比,令狐冲具有一个外圆内方似的特征。有的时候我甚至在猜想这是不是金老的一种自喻,一种对于一个表面上趋于西化而骨子里依然是尊崇儒学、理学文化的中国文人一种自我譬喻和暗示。
鹿鼎记的出现使得笑傲江湖更像是又一个等待创新与突破的平台。记得小的时候初读鹿鼎记的时候实在是了无趣味,不知道拉拉杂杂叙述的这几个老朽文人与武侠有何关系。但是金庸在鹿鼎记上的突破却几乎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个前所未有创举。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鹿鼎记就像是一部武侠世界里的哈克贝里历险记,一部武侠世界里的阿甘正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了鹿鼎记之后会意犹未尽的说:原来武侠还可以这样写。金庸从韦小宝的身上析构了最后一点的武侠要素,韦小宝自始至终都没有身负绝世武功,这个武侠世界的阿甘却经历甚至是完成了大清朝康乾盛世的整个构建过程。武学上的白痴,被韦小宝的无赖、机灵甚至是圆滑世故所弥补。市井小儿的无赖和蝇营狗苟的官场、尔虞我诈的宫廷相得益彰,其中的灵犀相通之处简直是珠联璧合,让人叹为观止。韦小宝的身上几乎一切的侠之要素都被统统颠覆,而代之以无赖、狡诈、贪婪、好色等等特征,却依然写的此书侠气凛然,也真难为金老的奇思了。从参禅的境界说来讲,这似乎已经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级别了。反正从我辈的俗人脑筋来看,这是无法超越的一个顶峰了。从韦小宝以后,如果金老再写武侠,创新大约是不大可能了,而韦小宝的形象又根本不具备可重复性。所以知难而退的封笔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窃以为以参禅的境界似乎还应该有一个见山仍是山的更高级别,而对应的侠客形象该是什么样恐怕拿我的俗人脑筋想破脑壳也不得而知,愿有识之人教我)
这样的说了一大通,分析来分析去也不过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摸,没有佐证也没有考据,实在是惭愧得紧。如果诸位认为是废话连篇尽可略过,如果有高人还有高见,亟盼赐教。
原贴:金庸作品写作顺序
wangruobing
原贴:公文写作如何写证明?
iambluebluesea
原贴:公文写作如何写证明?
青岚
原贴:公文写作如何写证明?
大琳LENA
hellomissn
caolijessica
echozhao
luokaipanda
原贴:谈张欣小说?
aronablaird
贼美贼美
larose82
旅途→畵畵
Cheryl1987
themaychan
*亦草*
吴知其实无所不知
jackie_wangnan
原贴:金庸作品写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