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开始的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鹿鼎记是他的封笔之作到清朝结束 开始最早的是北宋吧
金庸小说与历史
不系之周
《越女剑》--春秋末年
《天龙八部》--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射雕英雄传》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神雕侠侣》--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六年-开庆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倚天屠龙记》--1262/1263年。南宋末--元末明初
《连城诀》--明前中期,根据当时府县设置,还有宝藏年代推算。
《笑傲江湖》--明朝的起止时间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上吊)。
《碧血剑》--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
《侠客行》--清初
《白马啸西风》--清初顺治年间
《鸳鸯刀》--清中前期
《鹿鼎记》--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雪山飞狐》--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这一天里——从早上 "东方红日甫从山后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圆……"。
《飞狐外传》--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煦风行云
想都不用想。很简单告诉你一句话你就一目了然。三国演义是诸葛亮粉丝写的。你说和历史能有差别吗? 诸葛的粉丝多去了。都羡慕他啊。都把好好的诸葛给神化了。埋汰诸葛呢这不。
肚有爱鱼
英雄杀的兄弟篇么?人物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任恒之,慕容,和詹台明是小说里的人物,其他基本属实。话说,刚出的活动我把蝶魂,傲剑,侠胆全都捐了。彻底离开这坑人的游戏了
采莉而拢蓉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Lanson_chen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 黄人 <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 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 《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编辑本段词语意义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学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许会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文学存在于历史之中。
原贴: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adele39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liubh2000
越女剑 (战国)天龙八部(北宋)射雕英雄传(南宋)神雕侠侣(南宋)倚天屠龙记(元朝)笑傲江湖(明朝)侠客行(明朝)连城诀(明朝)碧血剑(明末清初)鹿鼎记(清康熙)书剑恩仇录(乾隆早期)白马啸西风(乾隆中期)飞狐外传(乾隆中期)雪山飞狐(乾隆晚期 涉及内容有明末李自成时期故事)鸳鸯刀(乾隆晚期) 以上皆自我理解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PeppaPINK
你是要排15部小说的历史顺序:越女剑,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侠客行,连成决,碧血剑,白妈萧西风,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书剑恩仇路。
因该这样的,楼主给个分吧!!!!!本人是金庸的读者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邹晓钧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早期包拯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又称(包公)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家庭简介
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墓志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读书耕田。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所以包拯与文彦博“方业进士,相友甚厚”,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父后来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个传宗接代。他家境殷实,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熏陶。
初入仕途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立志做清官
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包拯才离开乡村,前往京城等候授予新的官职。他住在小客栈里,夜晚守灯苦读,写下了他平生唯一的一首五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大意是说,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秀挺的木材应该做房屋的栋梁,精炼的钢料决不应去做铁,我应该做一个无愧史书教诲的清官。
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那里,他公正地断了好多积案,博得了清官的好名声。
编辑本段
包拯 - 仕履表
相关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拒收端州名砚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民间传说,那里有一个名叫「墨砚沙」的沙洲,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
编辑本段
以魏徵为师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馈待制,担任了谏官的职务。一上任,包拯就以唐代著名谏官魏徵为师,精心选定魏徵的三篇奏议,用蝇头小楷抄写了一遍,呈奏宋仁宗,希望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包拯在做谏官时,对朝政发表许多意见,让皇帝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中避免了严重的失误。包拯对于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曾做过十六字的总结:「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怨仇」。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反对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庆祝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给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这就是所谓「覃恩」。包拯对此提出异议,对仁宗说,罪犯服刑,那是对他们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至于官员晋升,更是要考核他们的政绩。假如这样马马虎虎地随便升迁,对那些确有政绩的官员不是太不公平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谁还会勤勉地为朝廷出力呢?
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没有什么才干,却凭借张美人的关系,官运亨通。最初,张尧佐被委任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向皇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不用说「三司使」这样显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会他的谏议,反而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继续上谏,坚持怒责张尧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闻,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进谏,痛加陈词,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终于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参倒张方平
「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有一次,东京城一个名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间酒坊,经营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麦,折合现钱一百多万贯,他一时拿不出,张方平下令刘保衡变卖家产抵偿欠债,同时,又趁人之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刘保衡的家产。包拯获悉之后,大为震怒,认为张方平作为朝廷命官,却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罪不容恕,于是上书皇帝,参了张方平一本。张方平因此被罢了官。
抨击宋祁
宋祁是名诗人,但是文人无行。他在四川当官时,生活奢糜。每顿饭,必须不少于三十六味菜,其中有十二味荤菜,十二味素菜和十二味半荤半素的菜。他还养着三十二名侍女,分别为他摇扇、捶背、敲脚。在他下榻的床边,每夜都有一名丫环通宵守候,照顾他的随时需要。宋祁又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他必定千方百计地将她纳为小妾。他道德败坏,丑闻很多,却屡屡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向皇帝上书,对宋祁的丑行大加抨击,终于罢了宋祁的官。
严惩张可久
淮南转运使张可久,利用职权,贩卖私盐一万多斤,在宋代是一项很严重的罪行。案情揭发后,张可久被送交大理寺审理。按法例,贩卖私盐的罪行轻重,是依照查获私盐的数量来定刑的。数量越多定罪越重。张可久非常狡猾,每次贩卖私盐,数量虽多,但是转手迅速,从来不留仓储,被查获的数量并不多。大理寺在判刑时,也无计可施。包拯主张不能过分拘泥成法,要严判张可久。他说,张可久身为转运使,竟然目无法纪,公然贩卖私盐,这种罪行不能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必须重判。在他的建议下,张可久受到严厉惩罚,被流放到边远的荒蛮之地去了。
力参任弁
任弁在担任汾州知州时,利用职权,公器私用,役使一百多名兵士为他做私家工作。有的,为他织造驼毛缎匹;有的,为他做各种私人杂务。他的罪行被揭发时,占用的工役达二万三千六百多个,折合细绢一千六百余匹。根据宋朝的法律,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行,不仅要做出赔偿,罚铜十斤,还要充军到三千里外的边疆去。
宋仁宗体恤任弁对朝廷有功,御笔一挥,免去了他发配充军三千里外的刑罚。包拯上书据理力争,他说,作为知州这样的大官,知法犯法,不能随便减轻对他的惩罚。皇帝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绘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编辑本段
执法如山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开封的知府。开封知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以往一般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
在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出任开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个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编辑本段
重惩贿赂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包公任开封知府时的判案故事:有个犯人过堂时,应受杖脊(用木棍打屁股)。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钱买通了一个府吏。那个府吏说:「我是在知府面前记录供词的。你见到知府时,只管大声喊叫。」到了那天,犯人被带到包拯面前,果然大声喊冤起来。那个受了贿赂的府吏说:「这个犯人不知好歹,受过杖脊就可以出去了,还大叫大喊什么?」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绽。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审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个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罚。
编辑本段
包拯集
包拯集又名包孝肃公奏议,收入《四库全书》「史部 诏令奏议类」第427册,是研究包公和宋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九百多年来,历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后世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包拯集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而是在包拯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搜集整理加以印行。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意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
艺术形象:
话本和小说中的包公
民间传说中的包公,经说书人较为系统地讲述、说唱,逐渐形成许多有头有尾的故事,这些故事再经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形成文字,就成为后来传之久远的话本了。现存的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案两种宋人话本,人物塑造比较粗糙,艺术感染力也略嫌不足。
后来,由这些话本发展出来的小说,在情节上有更曲折的铺陈,人物也更加丰满,如《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里的包公的故事,离奇神秘,富有可读性,包公的形象也显得丰满可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清官形象之一。
合同文字记
这是现存的宋人创作的两种包公断案话本之一,收录在清平山堂平话里。话本讲述的是宋朝庆历年间的事:汴梁(即今之开封)农民刘添祥的妻子王氏,为了谋占家产,编造许多荒唐的故事,千方百计阻挠侄儿刘世安认祖归宗。包拯在审案时,破除种种虚假的证词,查明此案的真相,终于使刘添祥的妻子王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理屈词穷,最终,刘世安不仅得以和家人团聚,而且分到了属于他的那份家产。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这也是现存的宋人包公案话本之一。奉符县押司孙文某日半夜突然狂奔入河,自尽而死,不久孙妻改嫁,嫁给丈夫同事小押司。之后,使女迎儿三次遇到孙文阴魂现身,嘱告她为他申冤,并留下谜诗一首。包公出任知县后,解开谜诗,审明冤情:原来是小押司先前十分落魄,冻昏在雪地里,被孙文救活带回家,并介绍他也做了押司。不料他恩将仇报,与孙文老婆通奸,又设计将孙文害死。「包爷初任,因断了这件公事,名闻天下,至今人说包龙图日间断人,夜间断鬼」,后世很多包公故事都是据此而来。
龙图公案
明代公案小说,十卷,作者不详。这部短篇小说集,包括一百个包公断案的故事,脱胎于明代万历年间另一部以包公为主角的小说集《百家公案》。小说巧借传奇手法,将包公的历次微服私访、梦兆,乃至阴间地府的鬼故事融合一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公案都加到包拯身上,使他的断案显示出亦神亦仙的离奇效果。
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内容广泛,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描绘。包公在断案时表现出的超异智慧,甚至得到胡适的赞赏,胡适把他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
七侠五义
《七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以包公为主角的长篇公案和侠义小说,作者是清代说书艺人石玉琨。内容叙述包公和另一名清官颜查散在巡查办案时,得到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七名侠客,和锦毛鼠白玉堂等五位义士的辅助,破解奇情冤案,铲除贪官恶霸。
这部小说着力刻画侠客和清官相辅相成的关系,将过往反抗法律的原始侠客改变为维护法律的卫士,塑造了侠客正面而崇高的形象,在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的地位。
包公戏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带着某种理想化的色彩,集历代廉吏形象之大成。
在包公戏里,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上通天神、下通鬼魂、具有灵异功能的、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性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
京戏裘派名剧。
铡美案
书生陈世美家境清苦,但勤勉好学,立志上进。他离家苦读,又上京赶考,家里老弱父母和一双儿女,都由贤妻秦香莲一手照料。他才华出众,终于考上状元。皇帝要将公主许配他,在权色利诱下,他隐瞒了家有妻室的实情,当上驸马爷。在此期间,陈世美父母双双病故,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千里奔波,到京城来寻丈夫。陈世美不但不见,而且派人刺杀母子三人。秦香莲的惨况,感动了杀手,因而保存性命。秦香莲忍无可忍,告到开封府包公前,包拯不畏权贵,大义凛然,把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判刑斩首。
剧中的包拯,由「裘派」创始人裘盛戎扮演。
秦香莲和小白玉霜
评剧《秦香莲》,是脍炙人口的名剧,剧情和京剧铡美案大同小异,不过戏份重点放在女主角秦香莲身上。剧中的秦香莲,由评剧「白派」传人小白玉霜扮演。小白玉霜(1922-1966),原名李再雯,自小就研习评剧,深得「白派」创始人白玉霜的喜爱,把她收为义女。
小白玉霜的扮相俊俏,唱腔圆润温柔,最擅演绎悲情女子的坎坷人生。1966年,大陆爆发「文化大革命」,小白玉霜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修正主义接班人」,受尽凌辱。她为了表明自己做人的清白,自杀身亡。那一年,仅45岁。
铡包勉
京剧著名剧目。
包拯的亲侄包勉,在担任地方官以后,贪赃枉法,终于败露。案卷几经辗转,到了开封府包拯手上。包拯阅卷后,怒不可遏,但是又十分为难。包拯自小丧父(此为剧本虚构),由包勉的母亲(即包拯的嫂子)一手抚养成人,所以他向来不叫「嫂子」而尊呼「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之中,他终于选择了大义灭亲,决然下令斩了包勉,然后再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赔情。
另一出京剧赤桑镇,也是讲述这段故事。
影视中的包公
包公的形象历千年而不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从深层次上说明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皇权」观念与「清官」情意结。电影、电视等现代视觉媒体的出现,让包公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而影视包公戏的成功,又令市场化的电影电视更大量地生产有关包公故事的系列剧目,使包公戏一度充斥影视屏幕,多次形成社会上的「包公热」。其中最著名的是台湾拍摄,金超群主演的近二百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
包公脸谱
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公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他可以自由进出阴曹地府,擒妖捉怪,只需一声断喝即可。
包公传说
包公的传说,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高尚品德的赞扬,二是对他执法公正、大义灭亲的歌颂,三是对他家教甚严、不容逆子的称许。包拯在朝为官整整25年,无论是当谏官时的冒死直言,还是当开封知府时的先斩后奏,都表现了包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有社稷国家和公平正义。包拯晚年曾立过一个「家训」:我的后代子孙,凡是出来当官的,如果贪赃枉法,老了不准回我的老家;死后,不允许葬在家族的墓地。不听我的教导,就不是我的儿孙!包拯让石匠把他拟定的这份「家训」刻在石碑上,永志不忘。
传说包公的大堂之上,有御赐的三具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龙头铡铡违法乱国的皇亲国戚,虎头铡铡贪赃枉法的官吏,狗头铡铡偷鸡摸狗的小人。民间传说包公黑脸,额头有新月,体现了普通百姓对包公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的敬佩和怀念。包公为官清廉,大公无私,百姓称其为“包青天”。至今,包公的形象和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编辑本段
怀念包公
包拯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神。从南到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纪念包公的祠庙,到处都有人在跪拜他。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包拯的诗词,用诗歌来歌颂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时,人们固然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到今天,虽然世事变幻不定,然而,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却是永远的。
原贴:历史与艺术形象中的包拯
Remember11
一、春秋时期
1、《越女剑》:公元前五世纪前叶
二、北宋后期
2、《天龙八部》:公元1094年前后
三、南宋中后期
3、《射雕英雄传》: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怀胎到铁木真逝世)
4、《神雕侠侣》:公元1239年-1260年(杨过出场到蒙哥归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龙记》:公元1337年-1360年(张三丰90岁到张无忌22岁)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计是明朝中期
因为有武当派,而且书中官职是明朝的,并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还 有在《鹿鼎记》中澄观老师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
7、《侠客行》:明朝
因为有武当派,并且书中好象没有什么民族矛盾,而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 。
8、《碧血剑》: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从10岁到20岁) 。
六、清朝
9、《鹿鼎记》:公元1670年-1689年
鳌拜死的时候史书上记载为1670年,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归隐,那是1689年 。
10、《书剑恩仇录》:公元1756年前后
因为《飞狐外传》中赵半山曾对小胡斐说过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红花会抓住过 。
11、《飞狐外传》: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飞狐》推算,从胡斐13岁到17岁 。
12、《雪山飞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阴历)
书上开头就写了“这是乾隆四十五年叁月十五” 。
13、《鸳鸯刀》:清朝
书上倒数第二段写道“满清皇帝听说这双刀之中,有一个能无敌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连城诀》:清朝
这个没什么大道理,因为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有辫子,这可是金庸授权的,而且从 官职、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
15、《白马啸西风》: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样,书上插图中的男人有辫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kancamshop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librayefan
1.《越女剑》:公元前五世纪前叶二.北宋后期2.《天龙八部》:公元1094年前后三.南宋中后期3.《射雕英雄传》: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怀胎到铁木真逝世)4.《神雕侠侣》:公元1239年-1260年(杨过出场到蒙哥归天)四.元朝末期5.《倚天屠龙记》:公元1337年-1360年(张三丰90岁到张无忌22岁)五.明朝6.《笑傲江湖》:估计是明朝中期因为有武当派,而且书中官职是明朝的,并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还有在《鹿鼎记》中澄观老师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那自然是明朝了7.《侠客行》:明朝因为有武当派,并且书中好象没有什么民族矛盾,而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8.《碧血剑》: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从10岁到20岁)六.清朝9.《鹿鼎记》:公元1670年-1689年鳌拜死的时候史书上记载为1670年,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归隐,那是1689年10.《书剑恩仇录》:公元1756年前后因为《飞狐外传》中赵半山曾对小胡斐说过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红花会抓住过11.《飞狐外传》:公元1766年-1770年由《雪山飞狐》推算,从胡斐13岁到17岁12.《雪山飞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阴历)书上开头就写了“这是乾隆四十五年叁月十五”13.《鸳鸯刀》:清朝书上倒数第二段写道“满清皇帝听说这双刀之中,有一个能无敌於天下的大秘密”,自然是清朝了14.《连城诀》:清朝这个没什么大道理,因为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有辫子,这可是金庸授权的,而且从官职、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15.《白马啸西风》:清朝
double
我给一些资料你看: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著作<三国志>改编的,是小说,与历史有很大的不同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区别考证
关羽篇: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布是为孙坚所败;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军的徐晃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义释曹操——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为了牵制孙权好让自己进军荆州和益州没有全力追击,所以让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顺便说一下,魏延已经加入刘方,并非杀了韩玄后才加入的;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与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未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篇: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则略逊一筹,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这点曹操和周瑜都知道,只是曹操没想到周瑜会在那时攻击;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还有顺便说一下,孙权本来就有出兵的想法,诸葛亮没有激他的话他也会和曹操打上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陈寿本人对此事有置疑),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祁山——只有二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还有一次是被打;
空城计——空城计——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自然不是真的,空城计原形来自赵云在汉中时摆空城智退曹兵。
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火烧籐甲兵——真有此事,不过火攻不是孔明本人想到的;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包括汉水之战和火烧葫芦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陈寿除了写过《三国志》,也写过以诸葛亮为题材的书籍)
曹操篇:
借张后头息士兵怒——是虚构的;
梦中杀人保护自己——也是虚构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觉得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杨修之死——他死的时候是45岁,而不是34岁;
曹嵩之死——是陶谦派人去杀的;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语辞告别刘备进曹营,并没有假信一事;
其它 :
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孙尚香考证了一些资料,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材——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原因说是马超深感曹操军队将会侵占到自己家族的地盘,从而先起兵攻击曹操,反正先起兵的是马超就是了;
关于彝陵之战刘备出兵——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四万,有的说是十万,也有认为是六万和八万的,但就不是演义中的70万就对了;
陆逊的策略——不是一开始就坚守不出,而是陆逊先派支兵队去探查虚实,被蜀军击败后才决定坚守不出;
甘宁之死——他是病死的,不是被沙摩可杀死;
黄忠之死——他也是病死的,不是死於战争;
马谡失街亭——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破街亭的人是张郃;
张郃之死——确实是被孔明的部队射死,但司马懿那时还没和孔明对垒,他的死当然也不是司马懿失算害他中伏兵而死的;
苦肉计——黄盖是有诈降,被打一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是刘备的命令,后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只是用疑兵之计骗过曹纯后就撤退了;
赵云百万军中救阿斗——敌人没那麽多,是五千,且那是刘备叫他「断后」而非自愿,杀的武将也不是五十名,只有九名,但仍然很勇敢;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祖茂也没有死;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而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早已形成,「貂蝉」只是催化剂;
赤壁之战——演义中为曹操有80万军诈称100万,历史上为拥有30万军诈称80万;
合肥之战——孙权围攻城池多日不克从而退军去施行其他战略,演义中被张辽800兵全歼10大军大有夸张之意,吴国的小孩当然不至于听到张辽的大名后就吓得不敢哭,魏国的士兵听到百骑劫魏营的甘宁后也不至于吓得半死,而实际上,合肥之战是一场长达11年的南北对抗,早在赤壁之战前一刻就暴发了,演义中所讲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断,而已描写得不太实;
太史慈之战——206年就死了,当然不是在合肥之战中被张辽部队乱箭射死的;
魏延踢翻延寿灯——当然没有这回事;
关于徐庶——他本名叫单福,化名作徐庶,演义中相反了过来
哦!Pegasus
原贴: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barroco_
原贴: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ozarna
原贴: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安逸
45º仰望天空
飞影
橘子小orange
momoko
Caroly_晓
Tracy0328
nemoleoliu
女巫JeNny
阿黄intothewild
1、《越女剑》——春秋吴越争霸时期 ,主角直接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范蠡,也是唯一一部主角完全不会武功的武侠小说。
2、《天龙八部》——北宋 ,从乔峰和完颜阿骨打相遇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是金国刚刚崛起的时代。
3、《射雕英雄传》——南宋,郭靖和杨康的名字由来就是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
4、《神雕侠侣》——南宋,金灭,蒙古崛起时期,宋蒙对峙于襄阳。
5、《倚天屠龙记》——元末明初,历史上的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有出现。
6、《连城诀》明中前期
7、《笑傲江湖》明中叶
8、侠客行:明末清初
9、《碧血剑》——明末清初,作者虚构九难是崇祯的公主,袁承志是袁崇焕的遗孤。
10、《白马啸西风》——清初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中前期
12、《鹿鼎记》——清康熙年间,历史上的少年康熙,智擒鳌拜、消除三藩等。
13、《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虚构陈家洛和乾隆是同胞兄弟。
14、《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5、《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stevekerrcn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_天使出走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Dayyyy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一脸油墨
金庸小说表面上看的是武侠,背地里是人性,顺便还能学到历史知识。没错,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都脱离不了其特定时代背景,那么按照历史年代的话,应该如何排序?
(一)春秋战国-《越女剑》
毫无疑问,金庸的《越女剑》取材于先秦古籍《吴越春秋》、《艺文类聚》、古典小说剑侠传、东周列国志演义,其时代背景是在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之时。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有处女,出于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就之术"。
越女善剑之事,在历史上也却又其事,在金庸小说中这名越女名为阿青,而传她一手精妙绝伦的剑术师傅,竟是一头山中老白猿,而越国士兵得到了阿青指点剑术之后,战力大增,终于一举战胜了吴国。
对比其他金庸武侠世界的设定,《越女剑》无疑显得格外质朴,因为这里是没有内功的,而越女以一敌千的剑术,则完全是招式上的取胜。
(二)宋辽夏金-《天龙八部》
在跨越了周秦汉唐之后,金庸的笔锋一转直接来到了五国对峙的纷争之时,北宋哲宗时期,公元1100年,辽国、北宋、西夏、大理、吐蕃五国之间轮番较量。而最有意思之处在于,此书的几个男主角也基本上分属五国重要势力:
乔峰是辽国的南院大王、虚竹是西夏国的驸马、而段誉是大理国世子,甚至是大理国王、慕容复是鲜卑后裔。之所以采取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来才能为国仇家恨、民族大义、儿女情长辗转腾挪。
这部书里,不乏很多经典的武功设定,内功成为武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尤其以虚竹为代表。
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时候,蒙古国开始崛起,时间跨度从宋宁宗到成吉思汗去世。射雕中的主人公是郭靖和黄蓉,神雕中则是杨过和小龙女,将所有矛盾融入在南宋和蒙古征伐的历史背景中,个人情感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取舍,无疑使得两部作品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射雕的高手以五绝为代表,到了神雕时,郭靖和杨过也逐渐跻身于五绝行列,整体武力值水平很高。
倚天中,明教中有一个叫做朱元璋的家伙,将整部书定位到了明朝。此时蒙古人统治中原,汉人、南人备受欺压与凌辱,故而天下豪杰奋起反抗。书中主角是张三丰、张翠山和张无忌,最终在明教教主张无忌手中,完成了反元大业的初创。
笑傲中,明教变成了日月神教,但显然时代还在明朝。此时的日月神教已经变成了地下反派势力,而武林正派则是以五座山为名的五岳剑派。辟邪剑法、《葵花宝典》、独孤九剑这几部武功典籍成为经典,至于高手,则以东方不败为尊。
侠客中,时代大致在明朝中后期,关于石破天的设定很有意思,这是之前的主角完全不同。他看似痴傻,却练成了绝世武功,而且武功之高,几乎是已经到了玄幻的程度,这在金庸的书里是不多见的。而最后的结局也是突然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鹿鼎记中的主角,突破了金庸以往的做法,韦小宝被塑造成一个贪财好色、油嘴滑舌的小人物,清廷、天地会、藩王各方角力的同时,让这么一个小人物在各大势力中游刃有余、步步高升,不得不说很有深意。
连城诀时代稍后,大约是在韦小宝隐居以后。主要情节还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所谓反清复明的宝藏。鸳鸯刀以两把宝刀为引,讲述了一个“仁者无敌”的故事,很是老套,是一篇挽救明报》之作。
(六)清代乾隆-《书剑恩仇录》、《白马啸西风》、《雪山飞狐》
书剑的主角是陈家洛,设定是乾隆的弟弟,却领导着反清的地下组织红花会,政治上的蹩脚,人品上的低劣,让人很难喜欢这个角色。白马的背景大体是在乾隆平定回疆时期,是一个寻宝的故事。雪山的主角之一福康安,也是乾隆有关,是其私生子。
原贴:金庸小说历史时间顺序?
笨虾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ms_liang
1.越女剑》--春秋末年
《天龙八部》--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3.《射雕英雄传》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4.《神雕侠侣》--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六年-开庆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5.《倚天屠龙记》--1262/1263年。南宋末--元末明初
6.《连城诀》--明前中期,根据当时府县设置,还有宝藏年代推算。
7.《笑傲江湖》--明朝的起止时间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上吊)。
8.《碧血剑》--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
9.《侠客行》--清初
10.《白马啸西风》--清初顺治年间
11.《鸳鸯刀》--清中前期
12.《鹿鼎记》--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13.《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14.《雪山飞狐》--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15.《飞狐外传》--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观看顺序?
飘飘
越女剑,春秋战国;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南宋;
神雕,南宋;
倚天屠龙记,宋末元初;
连城诀,明中前;
笑傲江湖,明中期;
侠客行,明;(这个背景比较模糊)
碧血剑,明末;
白马啸西风,清顺治;
鸳鸯刀,清前期;
鹿鼎记,康熙;
书剑恩仇录,清乾隆;
飞狐外传,清乾隆中;
雪山飞狐,清乾隆中后;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观看顺序?
cherry511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introlaughing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Jason_Hao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小鹿斑比66
原贴:金庸小说的历史顺序
皇城◎小铺儿
原贴:金庸不具备历史常识?
季彤
mizzcat
原贴:历史与艺术形象中的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