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写给老子哲学思想的兴趣者们!
题目:道德自然顺民心,普天同乐天下安
这里所说的道德“自然”,当然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常用语了。也正因为老子所说的“德”是从属于“道法自然”范畴的,所以“德”也必然是“自然”之德了。
要想说清楚老子所说“德”的本义,脱离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无法真正弄请楚“德”的。所以谈“德”的时候,而不谈它与道的相互依存、互为转化关系,那就等于釜底抽薪,再去谈“德”也就毫无意义了。为什么当人们一谈到道时就离不开德的关系,反之亦然,从而也就统称为了道德一词,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既然道与德都离不开“自然”的关系,那什么是“自然”的道德呢?当然是指合乎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客观本然,而非相反。如果把它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这“自然”就是符合最广大民众社会利益的健康向上生活秩序诉求,是发自内心所拥护地约定俗成社会行为规范。只有合乎“自然”客观要求的道德,才是符合人心健康向上的道德,不仅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也一定会实现上下同乐地长久治安社会稳定局面。
为了准确理清老子定义中道与德内涵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得不分开论述了。
第一,何谓道?
应当说,老子所说的道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体现了事物在运动变化中的客观规律道理。是的,这里所说的道就是阐述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对其自然规律真实反映的客观道理。可以用韩非子 .主道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说道体现了万物的本源和事物变化必须遵守的客观准则,也叫法则。那法则是什么呢?是万事万物不可抗拒的自然客观规律。这也就是道的道理所在,如果不是指道的道理所在,也就不会有韩非子.解老篇中所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的提法了。这里所提到的自然规律,当然不仅体现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同样也囊括了对社会自然规律的道理体现上。这种社会自然规律的道理,不过是借助万物自然规律的属性,从而拓展到了社会客观规律上的借鉴应用而已。因为在事物一般规律上,除了事物变化中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另当别论外,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变化情况,通常都是大同小异具有相互借鉴性效果作用的。不难看出,了解了韩非子对老子道的解释,也就不难清楚道是什么了。
为了具体展开关于老子道的丰富内涵,这就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理解道是什么了。
其一,道在宏观上,是体现了与事物关系上的不可分割自然属性。
大家都知道老子“道法自然”的名句,那什么是“道法自然”呢?所谓“道法自然”,当然说地是道随自然变化而存在的事物变化规律。宇宙间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状态是什么样,那道也就是什么样。由此而言,道不过是事物自然规律变化的一个化身、或说代名词而已。换句话说,不论大自然变化规律、还是社会运动的变化规律,只要体现地是事物的客观本来状态,那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当然,老子所说的道更强调地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自然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道也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自然规律的集中体现。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道离开了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自然规律,那道就什么也不是了,当然也就失去了道存在的社会意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是对一切事物本来状态的客观反映体现,更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集中反映体现。
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把老子的道看得非常神秘,甚至在民间还进行了神话般地崇拜供奉。那么道究竟是否神秘呢?这就看人们怎样去理解它了。人们可以说它神秘,也可以说它并不神秘。所谓神秘,是当人们对有些未知世界变化规律还没有搞请楚之前,因为认识上的轻率或盲从,就很容易造成神秘感,甚至还会把人们带入到精神寄托的迷信状况中去;当然,也可以说它并不神秘,这就是当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事物变化规律一旦了解并掌握之后,人们就会从被自然束缚的奴隶上,转变为了改造大自然的主人,在这种状态下也就没有什么道的神秘感可存在了。
不能不说,在老子所处的上古时代,由于缺少科学手段的支撑,加上又没有什么类似现代方法的技术手段,自然面临许许多多大自然末解之迷,从而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老子在探索事物自然规律的道的问题上,就遭遇了这种困境。他感觉到了大自然千变万化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控制着大自然变化的走向,却又很难看清楚这支手为什么会有这样控制大自然的本事?无耐,老子把这只手形象地说成了道,以求破解这控制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奥秘是什么。用老子的话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所说的“天下母”就是道,是说万事万物千变万化都摆脱不了它的规律控制,可见其威力之大了。而这“大”又是什么呢?用老子话说,天地万物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么,这四大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关系呢?当然并非各自为政不受制约的关系,恰恰体现地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的有序运动变化关系,用老子话说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有序变化关系。当然,最终无论怎样变化,却都离不开大自然掌控了这变化规律的一切关系。虽然,万事万物变化最终都归结到了大自然的门下,而大自然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的,否则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了,大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可言了。不过对于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理,他关心地不仅仅是自然事物本身,而是更突出在了自然变化中的规律认识上,否则老子不是为了探索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也就不会如此下大力气去论道了。
同样,从老子以上“大”的说法不难看出,不管“人、天、地、道”如何“大”,却都大不过大自然体现出规律的掌控能力,即使道也无法摆脱对大自然规律的依赖关系。所以道也就只能成为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代言人,无论它描述的事物道理是什么样的,都超出不了大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本身,离开了大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本身,那道就什么都不是了。可见道是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代表,没有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作为根基,也就设有了道的本身。既然道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代表,那就是大自然客观变化规律的代言人,体现地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本身,也就成为了人、地、天的事物变化母体,更成为了一切事物运行变化规律的行为规范,当然也包括了道是社会规律客观体现的最高行为规范。社会一旦离开了道作为客观规律的自然规范,那就势必要陷入到生命的病态中去了,甚至会走上被新生命所取代地自取灭亡深渊之中。可见,说到这里什么是道,读者应当清楚了。道就是体现了万事万物自然规律的行为准则,离开了这个自然规律的行为最高准则,就势必要遭到大自然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了。
清楚了道是自然规律的客观行为准则或叫法则的道理体现,也仅仅是了解了道作为事物一般规律的一般道理体现,却并非道的全部内容体现。客观地说,作为事物一般规律的道,在大自然千变万化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也是说,道所体现地大自然变化规则或叫法则,也是要随着大自然变化而变化的,否则也就失去了道作为大自然千变万化特性的化身,道也就没有了它作为道理引领事物健康成长的生命力,那就与大自然本身是背道而驰了。在道法自然的大自然变化中,道并非仅仅是大自然一般规律的化身,在大自然中还有事物变化中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等情况出现,自然也就体现出了在其它情况下的事物规律不同变化情况。也是说,仅仅把道看成是一种一成不变地固定模式,那当然是不行的。不仅如此,在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之外,还可能会有事物变化中的其它法则形态存在,这都不是以人和事物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从而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道是在动态中变化的道,而非一成不变的道。道不仅体现在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变化中,也会体现出事物在矛盾中的质量互变情况发生,还会有事物在否定之否定关系下的新陈代谢变化必然性等。正是这样,事物是永远不会静止在一种固定形态下而不变的。老子对此给出了结论说:“道可道,非道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能不说,这是很正确的结论,也只有正确把握住了道的变化关系,才会正确了解和发挥好道的运用方法,而不至于出现对道理解和运用上的教条模式化情况发生。不过,不论道如何在动态中的千变万化,它都是事物内部与外部的互为纽带关系,这种关系是始终处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状态之中的,绝非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而只有把握住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也就是把握住了道的本质,就一定会处理好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从而抓住事物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促成一切次要矛盾的迎锐而解。
自从现代社会以来,从哲学的评价角度,我们的教科书中都把老子的道定义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竟把老子的道说成了虚无缥缈的理论,甚至还把他与黑格尔“绝对精神”中的有、无辩证关系的客观唯心主义定性强拉硬扯到了一起,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竟被板上定钉而不容质疑了。对于这种轻率做法,不能不令人遗憾,站在客观理性的评价角度来说,当是很不公道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对老子的道在评价上,只看到了老子所说“无为”的“无之以为用”表面现象,或仅从对老子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或“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等的歧义理解上,完全把一个“无”字看成了消极空洞的东西,却看不到老子对道在定义上的“道法自然”互为依存关系,更不去认真理解老子所说“自然”的本质内容是什么?再加上一些道派人士硬是把老子道推到了“神鬼神帝”的顾名思义理解上去了,这就免不了为老子的道扣上了唯心论的冤枉大帽子。实际上,老子在论道之时曾向人们很严肃声明,他所说的道是建立在“有物混成”基础上的,并非离开对事物依托而所说的道,并且又是以自然条件下的“先天地生”为前题的,而且还告诉人们正是基于这种根基,才会有了离不开道在变化中“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状态。可见,老子的论道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来论道,而且从自然到社会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阐述道的,这哪有一点所谓纯粹精神观念的痕迹存在。可是,那种对老子学说有歧义的说法,硬是不看老子论道在说什么,竟以想当然一股脑儿给老子扣上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大帽子,这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定性吗?对于老子来说又是多么不公证。当然这种定性是绝然无法令人信服的,我想老子离世虽然二千多年了,在面对如此罪名,如若有在天之灵,一定以他不争性格而会喃喃自语说,随他去罢。至于道,后生们觉得有用那就去用,不用或恶言相加也没关系,反正“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世界观从没改变过,也永远不会改变了。
其二,道在微观上,是体现了事物内部在无形运动中的客观变化情况。
道从微观上说,体现地是事物内部物质运动变化在无形状态下的客观自然规律状况。
那么,这种事物在微观状态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特征呢?用老子话说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一个无形无象的夷;一个无声无响的希;一个小到看不到形体的微。都是人无法通过视觉、听觉、感觉所能把握住的事物,却并不等于它是不存在的东西,更不等于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事物。正因为通过这三种形态的特征,老子把它看成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事物,并用“一”作为了一个生命整体来描述和概括了它。应当说,对于任何事物或说物质,当处在了一定的时空变化状态下,有时是处在了有形变化的状态中,有时是处在了无形变化的形态中,没有任何事物或说物质可以摆脱了这种时空状态下两种形态的存在状况。
举一个例子来说,就木本或草本的植物而言,一般都有作为种子的落地生根,到随着季节变化的发芽、长杆、生叶、开花、结果、衰亡等变化周期规律的“周行而不殆”过程。应当说,人们视觉上看得到的这种变化过程,都是事物有形态的展现变化过程,这就叫作有形事物的变化形态。然而,是什么促成了有形事物变化的生命力存在呢?除了合适的土壤和生长所需的适当外界环境外,也离不开适合这种事物生命存在的内部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说,事物需要有了它内部原因的变化规律相协调,才能有外部形态勃勃生机得展现过程。当然这种因素促变的内因物质运动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体现地是通过分子、原子、质子等方式而发生地运动变化过程。这些以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等方式,所体现出内部运动变化的形态是什么呢?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微观粒子状态。对于这种微观粒子状态,惟有现代科学技术才有可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及内部变化的规律状态。而对于上古社会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状态下,人类试图通过视觉去观察到这种事物内部的微观粒子变化情况,就等于天方夜谈,更不用说这种内部物质变化的运动规律了。然而,不能观察到的物质及内部结构的运动变化状况,并非等于这种事物及内部变化的原因不存在,只不过有待于人类在探索中,去找出这种物质及内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运动规律状况而已。
任何事物都有其外部形态和内部隐形变化的两个方面内容存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或说物质客观存在的运动变化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有形物质都离不开无形物质的互为依存、相互辅助和相互转化的催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事物永不止息地运动变化周期率循环过程。当然,这种过程并非重复性的循环,恰恰是一种推陈出新地“周行而不殆”变化过程。即便类似无机物质的石头,也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再从无形到有形不断重新组合地运动变化过程,没有无形变化的过程,就不会有有形化合组合的新形态形成。当然对于有机物质来说亦是如此,也是一个从生到死地从有形到无形的生命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生命在不断推陈出新中的新旧生命相互交替的不断运动转化过程,从而生生息息永不止步。可见,事物没有无形的物质变化这一内在因素的动力,也就无所谓有形事物的变化形成过程,这就是大自然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特征。
正是如此,老子在论道时发现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这种无形变化中的源头奥秘,并隐隐感觉到了这种无形物质是一种微观动能的事物存在。用老子话说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一个是洁白明亮的皦,一个是上明下暗的昧,在运动变化中从没有停止过,却又无法描述出它的形象,似有而似无,难以让人们分辨出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老子不得不借助了道的名词,以说明这种微观事物的原因所在。不过,也正是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事物虚无形态,又恰恰说明了它是人们无法否认,而作为无形事物客观存在的运动变化事实,只不过处在老子的时代,还无法从视觉上具有观察到这种微观物质的手段能力而已。要不然就不会有老子所说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概括总结了。实际上,这“归根曰静”而非真的静了,恰恰是以上所说的“夷、希、微”转向了其它形态的新事物重新整合过程,只是我们视觉无法直观到罢了。要不然就不会有这里的“是曰复命”一说了,这里的“复命”恰恰预示将有新的使命等待迎接,是从无形要走上有形新生命运动变化新征程的即将开始。
这种无形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存在过程,还可以用麦子生长变化中的不断自我否定之否定来说明这一点。作为种子的麦粒种到地里后,不久发芽了,仅接着又从发芽到长出绿叶,再从绿叶到长出麦杆到开了花,直至长出了麦杆到新的麦穗或叫麦粒生成,有了新的生命,这是一个麦子有形变化的生长周期过程。可是在麦子的有形变化周期过程中,又有谁能观察到其中无形能量催生作用的变化过程呢?如若没有这其中的无形能量作用,麦子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有它的有形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的。然而,观察不到麦子生长的无形能量作用催生变化的过程,并不等于这无形的能量不是客观存在,这就是事物在无形变化中,虽然不能从无形中观察到其中内因的变化情况,但是却能从它的有形变化形态过程中,完全会感觉到这种无形变化的能量,对有形麦子成长在无形能量催生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应当说,这种无形能量的作用,也是一个遵循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有序运动变化过程。
当我们看到从麦粒入土出芽,到出芽长出绿叶,再从绿叶到麦杆、直至长出新麦粒的新生命过程,再到麦杆和绿叶的枯黄和死亡、直至化为了灰土等,就是一个相互之间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之中的有序变化过程。至于是如何在否定之否定中有序变化的,这是事物的微观世界变化形态,如果是古代社会里,并非直观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在现代科学发达的社会里,却是可以了解到这种推陈出新在无形变化过程中情况的。只要我们借助化学分析和显微镜的观察方法,就可以了解到这种无形能量的变化状态和过程。实际上,这种麦子内因催动外因变化的否定之否定的推陈出新过程,就是麦子内部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永不止息地在化学的分解与化合中,不断置换地新陈代谢运动变化过程。在这种不断分解的化学变化中,当置换出了旧有东西的同时,也重新化合出了新能量的物质,形成了新的物质结合形成,从而推动了事物内部从无形到有形的不断运动变化过程,并且又是从有形到无形的重新分解与化合的置换过程,以此结束了麦子一个周期变化规律的使命完成,并迎接了如果没有外力干挠下麦子新生命周期变化使命的到来,这就是事物自我循环在变化中,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永不止息运动变化过程。
以上的事物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呢?是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体现出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规律,也是事物变化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没有这否定之否定的事物周期普遍规律存在,那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生命也就停止了,宇宙也就不存在了。正是这样,事物自身的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一个催生新生命过程的开始,也是否定一个旧生命过程的结束,都有一个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的周期律变化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是在无形与有形的动能中的不断新旧转化过程,离开了这种有形与无形的动能的新旧置换转化过程,也就没有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生命力存在可能。
可想而知,对于事物在无形变化中的动能状态是多么不可或缺。微观世界对于人类来说,虽然有很多方面还是未知数,但却主导了万事万物一切有形变化的生命走向,轻视了微观世界就是轻视了主导生命变化的源泉。所以老子不仅关注宏观世界的有形变化,却更重视微观世界的无形变化,因为它很清楚不明白无形变化的事物运动规律,就无法搞清楚有形变化的运动规律,而要想根本解决宏观世界的有形变化事物矛盾,就等于是自欺欺人。老子之所以用“一”来说明微观世界,就在于他看到了任何微观世界的动能变化,都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解决一切事物矛盾的自然之道。正是这样,才有了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振聋发聩声音。这“一”就是微观世界的根,也是道的本身;这“二”就是事物之间在阴阳结合的引力作用下,会产生出了催化新生命能量形成的火花;这“三”就是能量催生的新生命形成。没有这“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功能作用,就不会有万事万物变化的多姿多彩大千世界了。由此,老子用一句哲理非常深刻话告知世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懂得”无”也就不知道“有”,“有”和“无”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过程。不过,老子更关注地是“无”,强调地是“无为”的顺应自然法则的行为方法,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要想保持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就必须顺应大自然的“无为”法则,而非破坏大自然的无为法则,如果破坏了这大自然的“无为“法则,也就没有了道,更不用说大千世界会有勃勃生机了。这个道不仅适用于大自然事物的运行法则,同样也是适用人类社会变化走向的社会法则,破坏了它就等于为自身套上了面临死亡的绞锁。
以上不难看出,道有着宏观和微观上的两种状态,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老子这里所说的道,不过是对大自然法则的客观体现而已,更是大自然规律的替身,是人类在探索事物规律中的客观真理体现。非如此就没有道,没有道也就失去了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更无从正确地实践和应用了,又何谈会对社会规律的正确了解、把握和实践运用了。没有正确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正确运用,又何谈社会文明的深层次进步了。
第二,何谓老子论述的德呢?
当我们了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是通过道作为事物自然规律的道理或法则来体现的时候,也就不难了解老子说的德是什么了。用一句话概括:老子所说的德,是随着道作为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存在的,没有了道就无所谓德存在了。
德与道之间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事物辩证统一关系。道是根,而德是道的行为体现,只有以道为根的德,才是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德,只有道通过德的行为方式来体现,才是道通过德实实在在地具体运用展现。也正因为德是以道为根而存在,更因为道是通过德得到具体展现的,所以道与德也就统称为了人们习惯说法上的道德了。
也因为德是以道为根而存在的,所以这里把老子关于德的论述,可以分为德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了。
其一,德是道的事物自然属性体现。
当老子谈到德时,因为是以道为根所体现的德,也因为道是事物自然规律的道理体现,却又通常是微观壮态下充满了“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然规律下的玄妙无形状态,并且从来不以自己意志为自然规律附加额外内容,所以在老子看来道也是一切遵循自然规律为根本的无为化身了。也正是这样,因为德离不开作为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特征和对自然规律的无为客观体现,所以老子把这种德说成了玄德。
所谓玄德,用老的话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分析这段话意思,是说作为大自然规律的道,主导了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而德却是对道的高度集中体现。万事万物只有借助道才能得以生存,同样惟有借助德才能得以健康快乐成长。正是这样,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莫不以“尊道而贵德”作为了行为上的楷模。不过,作为道和德并非主观自封的尊贵结果,却是体现了大自然客观规律变化的本来状态。所以道使得万事万物得以有了生命之本,德使其万事万物在变化中得以了健康成长,并由此“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亭是结出果实,毒是显现成熟),养之覆之(覆指覆盖或受到保护)。也是如此,道是具有着无为特性的,而在德的行为体现上,却是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切以无私付出为立足点的基本特征,体现地是默默奉献,而非到处张扬。虽然万事万物习以为常不怎么关注它,它却是一如既往从无有报怨之心。为此,老子把这种大自然的奇特现象统称为了玄德,而这里的“玄”不过是大自然规律在无形变化中的道德体现而已。
由此可见,这里的德与道何尝不是一种互为依存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不过,这里的德并非无本之木的主观任意行为,恰恰是对道依附地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公而忘私行为体现。也因为德有着这样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行,不仅不会防碍万事万物的行为自由,反而促成了万事万物愿意在这种道德秩序规范下的纷纷为之效仿,也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作为了发自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激回馈,以最丰富的成果来供大自然尽情享受。
可见,玄德的最突出品行,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当然也是道的最显著特征了。正是道德的这样显著特征,才有了老子对它的高度赞赏:“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尤其在玄德身上得到了最高的体现,并且一切都是在“善贷且成”中成就了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长长久久。这说明玄德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生长变化中是多么不可或缺,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德来维护大自然有秩序的运转,又会是一种什么样情形呢?自然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在大自然变化中并非没有与大自然道德相违背的事情存在。尤其作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人类来说,就常有违反大自然规律的破坏道德事情发生。破坏自然环境,改变山川河道,违反生态秩序等,致使洪涝、干旱、地震事件频繁出现,就连四季变化也不能正常运转,物种减少,万物变异等,从而使人类生活处在了危机四伏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呢?大自然从来都是公正无私的,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秩序,就势必要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并出现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报复的情况发生。也包括了圣人与百姓之间相互报复的情况发生,因为百姓也是大自然的产物,不过是社会大自然的产物,所需要地是相互关爱、平等相处的社会自然而然秩序生活而已,圣人违反了这和谐相处地相互关爱、平等相处的社会自然规律,势必也就有了相互报复情况的发生。当然,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含义,这里就不细说了。由此所带来得必然是土地沙化,山水退化,农作物匮乏,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急剧恶化,这就不能不造成人类生存越发面临着危机的挑战了。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多言”就是突发异想,去人为改变大自然秩序的正常运行;所谓“守中”就是遵守大自然的客观秩序,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惟有如此,才能回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从而减少给人类生活所造成地本可避免的人为灾难发生。
以上的玄德,都是在大自然规律的道的无形规范中。这种规范,虽然是大自然客观秩序的无形规范,却能给万事万物在有形变化中带来和谐有秩序的生活,从而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这正是老子阐述道德的根本初衷。老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当然是渴望人类要像万事万物遵循自然秩序和谐共存一样,去持守社会生活的自然秩序,而不是相反。
其二,人类也需要遵循社会生活自然秩序,而非相反。
通常而言,社会精神的力量虽然来自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中,它是无形的力量,却又能反作用到人类有形生活的巨大变化之中。
依据道德是对客观事物自然规律属性的体现,老子把这种自然规律属性的玄德,转化到了社会道德的层面上,从而来提出自己的观察看法。那什么是社会道德呢?站在老子世界观的立场上,那就是玄德的自然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体现。
什么是玄德在社会道德上的真切体现呢?这就是用无形的社会感召力,去带动有形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秩序自然而然形成。在老子看来,自然玄德转化到社会玄德上,那就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无离、婴儿、无疵、无知、为雌、无为”说到底,就是能否做到与道一致的自然、谦和、虚心、自知、顺应事物客观变化的规律,以此来处理好社会上的事情,并养成做人的社会良好作风习惯。而这里的无为实乃指顺应事物自然,不去做违反事物变化客观规律的事情。换句话说,玄德体现地是为人做事的社会淳朴品行,而非相反。具体来说,是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载营魄抱一”持守,是体现性格谦和的“专气致柔”,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涤除玄览”,是不弄权术与民同心同德的“爱民治国”,是致柔不争和宽以待事的“天门开阖”,是顺应事物自然不自以为是的“明白四达”。而要做到这些,在老子看来是必须要有道的自然玄德那样的品质,从做人到管理社会更要具有“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地默默奉献、不图索取的社会无私精神。如果具备了这样公而忘私、不图回报地忘我境界品德或叫精神,那就是社会所需要的高尚玄德品质了。
作为社会需要遵守的社会道德上的玄德,老子把“无为”看成了做人和管理社会的最高境界,认为只有“道常无为,而无不治”。也是告诉世人,能在行为上常以合乎事物自然规律为根本,才会得人心、顺民意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事业长久。而行为上要做到无为,就要有精神境界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朴实无华,而非华而不实或自私自利的争名夺利。正是如此,老子才问到了“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以此告诉世人,最高境界的大智是来自事物变化中的自然而然瓜熟蒂落,并非自作聪明的弄巧成拙。真正的无为,是需要天地无私的宽广胸怀,是不求索取的忘我精神,只有这样的“明白四达”才是最高境界的社会大智。所以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告诉世人:“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之;同于德者,德亦乐之;同于失者,失亦乐之。信不足,有不信焉。”也是说,得人心者,人亦乐得作为榜样而效仿之。而要做到“同于道”和“同于德”,是离不开做人和做事上的品行端正,更离不开对社会的诚信,只有品行端正和以信为本,才会行得正成为社会上信得过的人,前途越走越光明。
就道德而言,在管子.心术上篇中有这样一段很说明问题的论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之间,故言之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不难看出,道的无为和德的舍之,讲究地都是无私付出或叫舍弃,不懂得付出就无所会得到,大概这也就是”舍得”一词的组合来源吧。所以,德看起来是在无私付出中舍去了很多,但在舍去同时却又得到了很多,至少得到了社会对你的信任和尊敬,更是传递了社会的向上精神。也正是这样的舍却无意中有了得,至少在受到社会好评上也是内心愉快的,这不正是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吗!把它换成老子的话:“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在对社会的无私付出上,正是由于不自私,反倒成全了无私之人的功成事遂。如果硬要说这也叫私,那就叫做不恰当地用私作为代名词的所谓借用吧!
怎样才能做到道德上的无私呢?是需要经常克服自以为是的不端品行。这种不端的自以为是品行,用老子告诫地话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里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以自作聪明或叫小聪明的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行为,从而影响了大智慧、大聪明的光明前程。这种短视行为,虽然一时好像占到了便宜,却是立足在了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为出发点的,损害他人利益终将要自害其身的。用老子的话,这种“余食赘行”是令人厌恶的,所以也不会长久。正是如此,老子善意劝告世人,惟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这样的做人,才能利人而利己,才能在社会生活道路上根基稳定并长长久久。
做人不仅需要个人品行上的修养,还要立身于行动上助人为乐地常做善事上。只有这样的知行合一,才能深得人心,从而也会起到健康向上氛围地周围影响良好效果作用。用老子话说,能够“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袭者沿袭,明者豁然开朗)”,才是真正有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之人。这里的“袭明”,是指一以惯之的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精神。有了这样的“袭明”,才是真正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才会道路越走越光明。而惟有“故无弃人”和“故无弃物”,并做到了“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善于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那才是道德修养不仅见于口头上的,更是见于行动上的脚踏实地之举。用今天话说,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百姓喜闻乐见并纷纷作为效仿榜样的雷锋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精神,那有不是人见人敬的,也势必在无形中影响周围人们走上健康向上的道路上,这也正是社会所需要地大爱玄德或道德淳朴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个人的健康道德品行,虽然不会刻意要求周围人们都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品行,但是他的知行合一、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精神,一定会在无形中影响周围人们良好向上的氛围。然而,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仅靠少数人的社会影响作用是远远不够了,它更需要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群体去率先垂范,以起到带动全社会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用良好的社会道德,以起到带动全社会健康向上的氛围作用呢?用老子的玄德观念来说,惟有当政者顺应民心的无为而治的大公无私率先垂范作风,才会起到社会良好效果的深远意义影响作用。而要无为而治,就不能以智施政和以智治国,这样才是实现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治久安之道。不能不说,老子的道德思想更是侧重于对当时社会统治者而言的。
老子直言不讳告诉当时的社会统治者:“为无为,则无不治”。何谓无为的行为特征?就是老子阐述的玄德思想:“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无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公无私地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所谓不求索取,也就是不刻意而为之,却是在自然而然中的舍与得。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核心内容之所在。当然,老子说的无为也有另一层次柔和不争等的含义,这里就不具体论述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当政者大公天私地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从而能起到带动人心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效果影响作用呢?用老子的话,统治者要虚心向下而非高高在上的:“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婴儿。”这里强调了当政者要有五湖四海的宽广胸怀,对待天下民众要像“复归婴儿”一样淳真无邪,只有虚心向下、甘做民众的学生,才会凝聚民心,人心思治,与民同乐,天下皆安。要做好人心思治,与民同乐,就必须在施政的具体行为上,彻底抛弃权术方式的“以智治国”不端品行。因为老子早已对“以智治国”给出了不容置疑的政治结论,这就是:“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惟有大公无私或公而忘私的率先垂范,要求社会不做自己率先不做,才能在“同于道者,道亦乐之;同于德者,德亦乐之”,其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对此,老子为统治者开出了药方,这就是何谓大公无私或说公而忘私呢?用老子话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是说,好的天下治理不是所谓有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社会的做法,不是想入菲菲地让民众顺从的权术治国方式,也不是用苛政与严刑竣法所造成的百姓恐惧心里,更不是对民众的精神枷锁禁锢,如若推行地是这样的政治高压手段,不仅不会有社会和谐安宁,还必然是天下危机四伏地越发混乱不甚状态。惟有官风正,才会民风正;只有与民为善,才能迎得民心;有了民心所向,才会世风淳朴;实现了施政上的上下同心,才会人心思稳而国泰民安。
不仅如此,老子还强调利国必须先利民,民不利则国难安的道理,惟有利国利民,才是天下长治久安之道。对此,老子给出结论说:“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呢?老子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并且还指出:“圣人在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只有以天下百姓所想为所想,并作为施政方针的基本依据,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何愁天下人心不归于民风淳朴。在老子看来,这就是观察社会好坏的睛雨表,惟有民心在而天下才皆安。也只有这样的治国理政者,才会“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天下,这就是道德的无形能量之所在。一句话:道德源于自然,人心皆顺而普天同乐,天下从此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站在对事物自然的普遍规律基础上进行论述的,是以无为的大公无私作为倡导方向的,是以实现世风淳朴作为稳定社会根本的,是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治国理政推出政令作为出发点的,是以道德的顺应事物自然作为凝聚人心主线的,这对任何社会环境下化解社会矛盾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探究和学习老子道德的思想,还是对社会文明进步大有裨益的。
总之,老子学说的全部内容还有很多,也很丰富,就不更祥述了。需要提示地是,老子学说主要是立足于道德基础上阐述问题的,并没有超出道德以外去回答额外内容问题。这是人们阅读老子哲学思想时需要注意的方面,所以也就不能责怪老子学说还存在其它方面欠缺了,比如有关法知方面的内容。因为老子学说毕竟不是百科全书,所以是不会对于道德以外内容而给出人们满意结果的。(宇峰)20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