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你也可以多看一些历史名相的传记,比如赵高、魏征、武则天、刘伯温、和珅等等。
被权臣宠起来真要命小说
凌菲
起点大神更俗最新力作!!!现在更俗转战纵横中文网了,此书正在该网站连载中,绝对符合你的要求,我也是好不容易找到的!去欣赏吧,在这书荒的年代....好书共赏之...
现代人谭纵含冤而死,英魂不散,意外回到一个陌生的历史时空中去,成为东阳府林家刚考中举人、性格懦弱、有些给人看不起的旁支子弟林缚。
还没来得及去实现整日无事生非、溜狗养鸟、调戏年轻妇女的举人老爷梦想,林缚就因迷恋祸国倾城的江宁名妓苏湄给卷入一场由当今名士、地方豪强、朝中权宦、割据枭雄、东海凶盗等诸多势力参与的争夺逐色的旋涡中去。
不甘心做太平犬,也不甘沦落为离乱人,且看两世为人的林缚如何从权力金字塔的最底层开始翻云覆雨,在“哪识罗裙里、销魂别有香”的香艳生涯中,完成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枭雄”的华丽转变。
瞥叟
《枭臣》
作品简介
退伍军人谭纵含冤而死,英魂不散,
意外回到一个陌生的历史时空中去,成为东阳府林家刚考中举人、性格懦弱、有些给人看不起的旁支子弟林缚。
还没来得及去实现整日无事生非、溜狗养鸟、调戏年轻妇女的举人老爷梦想,林缚就因迷恋祸国倾城的江宁名妓苏湄给卷入一场由当今名士、地方豪强、朝中权宦、割据枭雄、东海凶盗等诸多势力参与的争夺逐色的旋涡中去。
不甘心做太平犬,也不甘沦落为离乱人,且看两世为人的林缚如何从权力金字塔的最底层开始翻云覆雨,在“哪识罗裙里、销魂别有香”的香艳生涯中,完成从“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枭雄”的华丽转变。[1]
《枭臣》已以于2012年6月中旬完本,新作品《官场之风流人生》以发布在纵横中文网!
《庆余年》
内容梗概
当今世界,千穿万穿,唯有马屁不穿。因为故事发生在庆国,而那位病人很奢侈地拥有了多出来的一截生命,所以取名为:庆余年--很有乡土气息的名字。年轻的病人,因为一次毫不意外的经历,重生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未来庆国伯爵府一个并不光彩的私生子。修行无名功诀,踏足京都官场,继承庞大商团……范闲,包裹在他最外面的是一层金光闪闪的纸衣,纸衣下面是非常刺眼使人流泪的芥末,芥末下面是甜得发腻的油下面是苦奶油,奶涩无比的毒药壳,壳的中间却有那么一抹亮光……人都是复杂的, 对于庆国的百姓来说,看到的是他金光闪闪的外衣,对于范闲的敌人来说,看到的却是这层外衣下面辛辣的芥末……
在这个叫范闲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里,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 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叶轻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重生之完美姐夫》
书籍简介
楚南穿越了,虽然出身不差,但是他没机会去争霸商海,也没机会去纵横官场,三妻四妾更是妄想。因为他不仅有个极强势的妻子,更有一群性格迥异、让人无比头疼的的小姨子。
作为穿越大军中的一员,楚南也不想被人鄙视,于是他在心中立下几个志向
近期志向:在结婚一年的妻子身上终结自己的处男身
远期打算:照顾好一干小姨子,做个完美姐夫
最后弱弱的说,如果能纳几个温婉美艳的小妾就更好了。。。。。
作品关键字:扮猪吃虎、传统、转世
《官居一品》
《官居一品》是三戒大师所著网络小说,于2009年8月17日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现已完本。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事情,从结庐而居的落魄,到官居一品的威严,男主人公沈默以其大胸怀、大智慧优雅而艰难地成长着。选取的历史有趣而存在遗憾,作者通过文字弥补遗憾,并且将整个故事放置在一个平衡点上,兼顾厚重的历史与轻松的故事。
作者的整体架构磅礴大气,细腻之处生动有趣,幽默轻松中不失深刻老练,描写起来历史感十足,一些谋生经历等情节的设置也更提高了代入感。
《朱门风流》
《锦衣当国》
FaZeR
权臣闲妻是一部穿越言情小说,作者是凤轻。这部小说非常的迷人,讲的是身为特工的女主谢安澜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一个架空王朝,跟她的新婚丈夫陆离一起宅斗,科举考试,一点一点往上升,最后站在了这个王朝的巅峰的奋斗史。其中最有看点莫过于两人从陌生人然后相知相爱,携手共度未来。
相对于普通的穿越言情小说,本书另一个亮点就是男主陆离他是重生的,就给这本书添彩了不少。陆离带着上一世的记忆回到了这一世,重新开始他的一生,上一世的陆离是一个奸臣,最后结果也不是很好,跟他的糟粕之妻,也就是穿越前的谢安澜并没有相爱,而且之前的女主很早之前就去世了,所以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独自一人,他的一生,就是为权而生。还没有穿越之前的谢安澜就是一个特工,拥有一身独特的技能, 并且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最巧合的是,女主重生醒来发现自己附身的人不仅跟自己同名同姓,而且还长的一样,如果不是这张脸还过于青涩,她可能就以为这就是自己了。
故事的开始是在二人的新婚之夜,男主在这一夜重生,女主在这一夜穿越,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初来乍到的二人对彼此毫无感情,新婚夜的时候女主更是直接把男主踹下了床,气的男主咬牙切齿。在结婚的一段时间里,二人都互相看不顺眼,身为庶子的陆离,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过,而谢安澜跟着陆离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经常被主母和各种女人找麻烦。不过好在二人都不是任人欺负的人,便相互扶持,更是在这其中培养出感情,便开启了他们的爱情之路。
陆离的天下不是局限于后门宅斗之中的,所以他后来是探花郎,步步升高,手段残血,并且真实的身份更是当朝睿王的外甥,他为母报仇,为国着想,心怀天下和谢安澜,而谢安澜更是凭借自己不符合于这个时代的智慧,发家致富,制造出这个朝代最富有的商业帝国,跟男主肩并肩,携手天下。
underground
小说是感性东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至于你所说的火,只能说它的题材不够出众,作为一本网络小说,新鲜感最重要,人无我有。近来比较火热的修真聊天群,武道宗师,美食供应商等等都是如此。
至于番茄土豆之类的,他们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在往后的作品中体现他的风格,独特的风格是人气的保障。
往前看,土豆的斗破苍穹出现之时,它的风格也是独一无二得,退婚流,废材流,独特的斗气异火,水平以上的故事性和文笔。
大道争锋,借鉴中国仙侠背景,从选材来看古典仙侠并无新意。我以为仙侠读者看的是仙侠中的侠字,恩怨情仇冠与仙人。现如今大多仙侠注重于仙字,修真练级,须知古典仙侠注重于修心,整天看着仙人耍着市井小民的阴谋诡计,整书的格调就掉了不少。吸引不住仙侠的老读者,文笔故事又不够小白。高不成低不就,人气不行也是情理之中。
Lily 、
写这类文主要是看细节,最好用第一二人称,这样感觉真实亲切一些.让读者自觉的代入书中的主角,第一人称无疑是最快捷最简便的,不同于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第一人称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的真实和未知,第一人称的真实来自于对主角的细致描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动作,心理,而那些布局庞大,气度恢宏的大背景小说,出场的人物往往数以双位计,如何保证每个人在主角面前出现足够的戏份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呢?足以让作者想破脑袋。所以我们能够发现,第一人称的游戏大多是射击和解迷类的,游戏中很少出现很有力的配角,只有主角在孤独的战斗着。 一个大规模的场面,要很好的描写,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配合。比如声音,人物,颜色,光影等等,只用第一人称的一双眼睛,明显是表达不过来的,主角专注着攻上城楼的士兵,势必不会在意远处不断射击的弓箭手,看着漫天飞舞的箭石,必然会忽略守城士兵的调动。然而,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是必须掌握这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在刻划小说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 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项主要活动——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真实人物的特点。只要他了解他们透彻入理,只要他们是他的创作物,他就有权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说明:小说人物由于是作者展开想象、通过虚构创造的,因此他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小说写作,不能不首先明白这个问题。
(二)小说人物与作者自我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告 诉我们:作者写的不管是什么人物,“我们所表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人物各各不同,就只有改变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我们‘自我’的生活情况,这‘自我’是大自然用不可越逾的器官限制所形成的。”“要使读者在我们用来隐藏‘自我’的各种面具下不能把这‘自我’辨认出来,这才是巧妙的手法。”
同时,莫泊桑又指出:我们作者“如果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我们就难免相当准确地确 定他们的性格,以便能预见他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动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个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 能够一个个地确定人物自己的非我们所有的思想中的一切最隐蔽的活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本能所产生的一切神秘的希求,他那器官、神经、血液、肌肤和与我们特殊的体质所决定的 暧昧的冲动。”这就是说:作者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塑造着人物,但人物却对作者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作者三番五次地进行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人物性格,要人物活起来站起来, 是典型又是个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起来站起来,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个人气质来思考,说话,做事,行动,抒发内心情绪。这时候,他常常要跟他的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应该怎样描写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笔就只好顺着人物自身的行动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情况是只有在进行认真、深刻的艺术构思后才会出现,草率从事是写不出真正的小说人物的。
(三)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在小说写作中,细节描 写对人物的个性化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真实的典型的细节首先是行动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家刘真从创作中体会到:“作品中 的细节,就象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来决定的。”“一个细节很难构成一篇小说,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说的引线或基础。”(《
佛山zhihua
第一,书名,比如像一本快穿小说退散吧!灰姑娘,这本书的名字格外引得喜欢快穿小说的人看,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书名。
第二,封面,一张好的封面等于一件衣服,有了一张好的封面,书的逼格顿时变高。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文笔好。
第四,生僻字少用,特别是看起来生僻又苏的,比如殇,琉璃,翎,熙等等这些
原贴:怎么让小说火起来?
一枝花姐Serena
权臣(乱世朱颜)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HlgysqNC9snOogYRWQwQQ 提取码:a8wx
故事简介:他是传说中好男色的权臣,也是个功业彪炳的奇男子美丈夫。背负着弑君和杀妻的传言,他的提亲成为令人恐惧的灾难。她的美丽和才能,风传天下,但很少有人胆敢娶她。京中人士甚至偷偷调笑:“谁要敢娶了柳家的母老虎,一定会发财,但也一定会短命。”大喜之日,却有个绝美少年抢着代替新娘与他成亲…… 一段消失在迷雾中的权臣秘史,一番深情而悲伤的等待。
Zoe如意
巅峰权臣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周世平感觉意识模糊、魂魄渐渐离开身体,向着虚无的空中飘去,他知道安眠药的效果已经发挥出来了。
周世平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60年代出生在一个小县城,80年代末学校毕业之后参加工作,90年代末结婚。日子过的很平淡。眼看着步入不惑之年,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周世平生性胆小、懦弱、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心比天高,却无本事,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平日里为人处事也不是那么好,出事之后,纪委、检察院接踵而至,说来说去就是几万块钱的事情,周世平挺不住了,他明白今后将直接面临着丢工作的局面,骤然遭遇大事,周世平不知道如何应对,从小到大,他都是在严厉的教育和训斥中度过的,性格软弱,结婚以前如此,结婚以后更甚,他不自觉选择了躲避,不断的躲避,只到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为止。随着调查的深入,方方面面的谴责和漠视都来了,周世平感觉自己成为了全世界最无用之人,父母的心、妻子的埋怨、孩子的沉默,朋友的白眼,等等一切,仿佛巨石压……
飘落
leonyinli
第一,书名,比如像一本快穿小说退散吧!灰姑娘,这本书的名字格外引得喜欢快穿小说的人看,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书名。
第二,封面,一张好的封面等于一件衣服,有了一张好的封面,书的逼格顿时变高。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文笔好。
第四,生僻字少用,特别是看起来生僻又苏的,比如殇,琉璃,翎,熙等等这些
原贴:怎么让小说火起来?
樱桃罐头
简单来说,写得精彩的小说大多会火起来,问题在于什么是“精彩的小说”。看这问题问的是怎么火,而不是如何写出好小说,那么就怎么火来答一答。
1.小说文本有质量,故事不小众,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如果能因此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文采与精巧的构思,自然更好。任何能火起来的小说一定有它出奇制胜的一面。
2.选择发布的渠道,借力打力,这里的“力”指流量。如果是纯文学,投给主流的小说刊物试试;如果是网络小说,去流量大的站点写连载,靠站点推荐也好,靠自身内容也罢,以吸引众多网友点阅为最终目的。
总之,渠道只是外在的功夫,想让小说火起来,还是要将精心花在打磨作品上。
原贴:怎么让小说火起来?
天涯怪客
ameng414
平镜海岸
yanping
在众人眼中,从来不以权臣称呼诸葛亮;
既是权臣,又是忠臣?我认为”权臣“一词没有感情色彩,属于中性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光。他的权臣名号那是响当当的,但他到死都在辅佐汉室。
霍光辅助过汉昭帝刘弗陵,废掉海昏侯刘贺,扶汉宣帝刘询登上地位,霍光做事非常果断,在辅政大臣上官桀交通燕王刘旦图谋社稷的时候,霍光主张诛杀上官桀;在刘弗陵死后,个汉室所立非人,就请求太后,力主废掉刘贺。刘贺被废后又主张迎立先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就是汉宣帝。自此汉室皇位传承回到刘据一脉。霍光死于刘询在位期间,死后哀荣极盛,汉宣帝跟皇后亲临治丧现场主持,给予了各种位极人臣的待遇。
但霍光也有该吐槽的地方,汉昭帝刘弗陵的上官皇后,就是霍光的外甥女,在上官桀被族诛的时候,因为这层关系和上官皇后的确没有参与叛乱行动,所以安然无恙。之后霍光希望上官皇后
诞下皇嗣,关键是上官皇后年龄太小,做皇后才六岁,汉昭帝死的时候也才十四岁左右,这很明显还没到生育年龄,但不管,为了要上官皇后独活专宠,为此发明出来”开裆裤“这样的玩意。汉昭帝刘弗陵死的时候已经快二十岁了,是有生育能力的,霍光这么一搞导致汉昭帝没留下子嗣继承帝位。
再有霍光治家无方;要霍显飞扬跋扈,搞死汉宣帝在民间的妻子许平君,把自己闺女送进宫做皇后。霍光碍于亲情没有大义灭亲,反而替霍显遮掩。但霍光死后汉宣帝收紧权力,导致霍光家人认为是清算自己的时候,准备叛乱。被汉宣帝灭了霍家,这与霍光无关,霍光并没有导致家族被诛,是他们自己作的。就是这样也没有怎么着死去的霍光,也没有剥夺给予的荣誉,汉宣帝明白,霍光于自己有功,霍光是霍光,他家人是他家人。
霍光于大事无过,小结有亏。但这不妨碍对他即是权臣又是忠臣的定性。
hongye_
看回答说是张居正算一个,其实张居正不算,因为在当明朝根本就不会有权臣,大明朝的制度保证了皇帝的独裁,锦衣卫可以确保皇帝的绝对安全,内阁只有在奏折上写建议的权力却没有决定的权力又造成内阁首辅大臣始终都只能是个参谋,皇帝信任他就会指示给奏折上写准的秉笔太监见他的奏折就写准,然后再指示掌印太监见他的奏折写了准就盖章,于是内阁首辅大臣就名副其实成了实际上拥有权力的人,可一旦他想当权臣那他瞬间就会垮台,因为皇帝只需要告诉太监不要再写准不要再盖章,那他这个首辅大臣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至于张居正为什么不能成为权倾朝野的人,因为内阁大臣中只是以他为首,打压他批准别人很快他就被别人取代了,而即便是张居正有一帮追随于他的官员也是没有用的,其他的内阁大臣都有,完全具备取代他的能力。
因此张居正不能算是权臣。这样的话忠臣和权臣集合于一身的人恐怕还真的是只有诸葛亮一个。
OK-AJ
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个奇人,自刘关张三兄弟三顾茅庐后,一心为蜀,终其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要说能够跟诸葛亮一样,既忠心又有大权在握,最后还能善终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
细想一下:北宋年间“八贤王赵德芳”又名“赵元俨”,他属于一个。历史上八贤王德高望重,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馋臣。
静静悠然
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等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在古代封建社会,想有所作为不揽权几乎做不成任何事情。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时候担任左庶长,是秦国最有实权的官职。春秋时期,左庶长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非嬴姓秦室公族不得担任。秦献公时期,将治民的权利交给了上大夫甘龙,左庶长协助君主统帅军队,总管军务,仍旧是权利非常大的官员。
商鞅变法前夕,秦孝公为商鞅铺路,将甘龙升职为太师,将治民的权利交给了左庶长赢虔。商鞅接过左庶长职务,顺利成为几乎等同于开府丞相的权利,总揽军政大权。
所以这一时期的商鞅能顺利推行变法,甚至连太子触犯法律,也被商鞅问罪。其后商鞅更是被封为大良造,裂土分疆为商君。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秦惠文王之后成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
特别是在秦孝公病危时期,商鞅更是独揽大权。《战国策》里还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连国君的位置都想传给商鞅,可见商鞅是如何深受秦孝公信任。
秦惠文王继位后,以赢虔和公孙贾为首的很多大臣就进谗言:“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鞅权利和威望已经超过国君,虽然是旧贵族群起而攻之商鞅的借口,但是也的确商鞅之权利是秦国历代丞相都未能超越的。其左庶长和大良造后来都成为军功爵位,而无真正权利,秦惠文王为此设立相国,分割权利。
商鞅和秦惠文王的恩怨实际上不值一提,秦惠文王虽然车裂商鞅,却不废其法。随后更是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这才彻底掌握军政大权,成为秦国第一位王。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时期,一样是大权独揽,排除异己。造成新旧两党,党争不断,甚至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变法之初,王安石就对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变法之时,王安石提拔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等支持变法之人为官,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
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权利之大已经超过了宰相。宋徽宗时期,蔡京以崇尚王安石变法为名,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将旧党和一些政敌都打入元祐党人,列为奸党,子孙后代永不叙用,还烧毁元祐党人诗书字画。
变法党争成为争权夺利的借口,王安石提出的奸佞之论,成为真正的奸臣们的挡箭牌和护身符,将很多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之臣打击为奸党,甚至想遗臭万年,子孙永不叙用。王安石的变法案一步步陷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政坛弊病---朋党之争。
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成功搬到高拱之后,权利达到顶峰,任内阁首辅十年,一切军政大事皆有张居正做主,他也是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实际上,历朝历代只要想办事,就离不开权利,权利也代表这责任。要做好领头羊,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自然是一事无成的。诸葛亮要北伐,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需要朝野的支持;商鞅要贯彻变法,就需要全面彻底的掌握秦国,方方面面的掌控节奏,才能顺利打造好心中的蓝图;王安石、张居正的改革也是如此,虽然他们都采用过排除异己的手段和权谋,成为当之无愧的权臣,但是他们并没有尸位素餐,被人利用和成为工具,并非他们所愿。
伤害人的是人,而不是刀,权利意味这责任,抗下责任,救国救民,为心中的盛世而奋斗,权臣为何不能是忠臣呢?遇事不敢担当,谋私利而不任公事,蔡京之流,虽歌功颂德,刻碑立转,但公道自在人心。
欣尔辛昕
大部分托孤重臣都是忠臣权臣的标配,要不然各朝先帝也不敢去托孤。
张居正,一条鞭法继于谦以后第二次为大明续命。但因为涉权太深,遭到白眼狼小皇帝的不满和朝中文官势力的集体抵制。下场就比较惨了,死后清算。
顾命八大臣,被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联合绞杀。后边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慈禧太后治下那叫什么玩意啊。
权臣和忠臣太难区分,每一位新上台的小皇帝都不想自己成为汉献帝,都会先下手为强,比如8岁的小皇帝都敢擒拿鳌拜。
鳌拜哪能被几个孩子轻易制服,自己挣脱开束缚把身上伤疤展现给小皇帝看,这都是我为你家打天下留下的伤。言下之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临死也得恶心你一下,让你记一辈子。
姜子牙、诸葛亮、周瑜都算名声比较好的全臣了。然后周瑜被人骂度量小,排挤下人;诸葛亮现在很多骂没有真才实学,欺负李严;也就姜子牙他们暂时还黑不动。
真的,要想青史留名,一定不要当托孤大臣,你是忠臣也得被新主反攻倒算。诸葛亮、姜子牙这种都是相当特殊的。除了他们,没有一位权臣有好名声,甭管他反没反。
陈童
春秋初期的祭仲,是郑国的大臣,他一生辅佐了五位国君,大权在握,忠心耿耿,为了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祭仲剧照)
祭仲早期担任掌管郑国边疆的“封人”,后来做了大夫,辅佐少年即位的的郑庄公(郑庄公姬寤生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他见证了郑庄公的成长,不仅给郑庄公出谋划策,而且是郑庄公朝策的执行者,还数次在军事行动中率军击败敌军,是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比如在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联军攻打郑国时,祭仲率领郑国左队抵抗五国联军。什么不讨好的活也由他去办,比如五国伐郑,祝聃箭射周桓王,晚上,郑庄公就是派祭仲前去慰问。
(郑庄公和祭仲)
郑庄公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知人善任,后来委任祭仲为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祭仲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郑庄公临死前,托孤祭仲,让他辅佐太子。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祭仲扶立太子姬忽即位,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使臣出使各诸侯国,其中祭仲出使宋国。郑庄公的二儿子姬突的母亲雍姞出生于宋国雍氏家族,并且很得宋国国君宋庄公宠爱,于是宋庄公就想拥立姬突为国君。趁祭仲来宋国之际扣留他,让他答应立姬突为郑国国君,不然就杀了他。祭仲为了活命,无奈只得答应。郑昭公出奔卫国,姬突在祭仲的拥戴下当上了郑国的国君,是为郑厉公。
(郑昭公剧照)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逐渐不满祭仲的专权,想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了祭仲,却被祭仲抢先下手,杀了雍纠。郑厉公见事情败露,怕祭仲对他下手,于是逃跑到了郑国边界栎邑。
祭仲再次把姬忽迎回当国君。两年后(公元前695年),郑昭公在打猎时被高渠弥射杀,高渠弥和祭仲又立庄公的儿子公子亹(wěi )为国君。
(郑厉公剧照)
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邀请诸侯到首止(今河南睢县)会盟,祭仲劝他不要去,因为两人以前曾发生过争斗,祭仲怕齐襄公对郑子亹不利,子亹不听。祭仲托病没去,子亹和高渠弥去了。到了之后,子亹并没有向齐襄公道歉,齐襄公一气之下就派人杀了郑子亹,并车裂了高渠弥。
(齐襄公剧照)
祭仲无奈,立郑庄公的儿子子婴为国君。子婴当国君第十二年时,祭仲去世。姬突见祭仲已死,没人辅佐子婴,自己才有机会取而代之。可见他对祭仲的实力是相当忌惮的。两年后,终于借助大夫甫假的帮助成功复位。
纵观祭仲的一生,辅佐了郑庄公姬寤生、郑昭公姬忽、郑厉公姬突、郑子亹、郑子婴五位国君。他在郑庄公时期积极为庄公出谋划策并付诸行动,成功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三小霸”。之后又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成为郑国国君,忠心耿耿,为郑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郑庄公剧照)
祭仲在郑庄公之后更是有了废立国君的实力,大权在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权臣。但是他没有取代国君的想法,而是扶立郑庄公的儿子们当国君,自己认真履行好上卿的职责,为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以说,他既是权臣,又是忠臣。
张晓霞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忠臣和君臣相得的典范。
从晋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墨客都不乏溢美之词。
但是诸葛亮的难得之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刘备的信任。
臣子忠心职守在历史上很多,但是君主无保留的信任可以说少之又少,所以说这个问题表面上问的是臣子,其实核心在于君主。
以史为鉴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刘备诸葛亮这一组君臣之后,另一组君臣相得的代表:符坚和王猛。
晋朝在八王之乱后拱手让出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五胡开始进入华夏大地,开创了无数独立的政权,氐族人符氏建立的前秦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前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符洪和符健父子还保持着游牧民族骑射的习俗,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根本没有成熟的建设性的官僚体系。
而符坚作为氐族皇族旁支,却自幼喜好读书,是氐族中的异类,并因此学到了汉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符健死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独眼龙符生继位,这位骂他的人要杀,夸他的也要杀,看不顺眼的更要杀…
搞得天怒人怨,于是以读书多,有仁慈之心的符坚发动政变,成为了前秦皇帝。
符坚继位后便打算重用奇才王猛,但是因为王猛太过年轻,又毫无根基,被众人所反对。
符坚只能先给王猛安排一个县令,王猛一到任就给当地贪官污吏一个下马威,将其中之一直接鞭打致死,随后在符坚大力支持下在三十六岁那年,接连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
面对利益受损者的明枪暗箭,符坚一概不信,无论是氐族开国老臣樊世,还是亲信太监,或者是朝中官吏,只要说王猛的坏话者一概贬官撤职,严重的像樊世威胁王猛性命直接被符坚杀掉。
王猛后来又升到丞相、三公、甚至符坚还要给他加三公之上的官职,被王猛拒绝了。
符坚后来直接撒手不管,完全把朝政大权交给王猛。晋书记载,符坚直接说自己得到王猛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并且要求自己儿子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王猛。
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晋书·卷一百一十四·载记第十四
在这样大力支持和信任下,王猛用了十年时间就完全统一了北方,这一速度放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快的。
王猛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上都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但是王猛也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
符坚于是派大臣去名山大川向上天祈福,甚至亲自祈祷。王猛病情奇迹般好转后,符坚又激动的大赦天下。
但是王猛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给符坚留下了不可攻打东晋,留心少数民族造反的遗言后就阖然长逝。
符坚用臣子葬礼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
诸葛亮的谥号也是武侯。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将诸葛亮和王猛相提并论。
唐代文学家李德裕评价王猛说:
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伯杨也把王猛和诸葛亮、王安石放在一起比较。并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没有王猛的成就。王安石在政治支持上不如王猛
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王猛符合题目中的表述,但是“权臣”这个概念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charlence_ye
那就得数清朝的鳌拜了。
长久以来鳌拜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个权臣,而且是康熙皇帝成就少年英雄,英明君主的陪衬。但是很少人知道鳌拜其实是个忠臣,是清朝皇室忠实的奴仆,只不过其太过于贪恋权位了。
说其是忠臣,是其忠于皇太极,忠于顺治皇帝,忠于清朝皇室,也忠于康熙皇帝。鳌拜本是皇太极两黄旗出身,还是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加上他跟随皇太极征战多年,勇猛异常,被皇太极封为“巴图鲁”。之后鳌拜成了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鳌拜的忠诚在皇太极死后表现出来了。公元1643年,也就是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一命呜呼,可是他在临终前却没有指定接班人,这让清朝手握重兵的各方势力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王公大臣们在帝位继承上发生了矛盾。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开始争夺皇位。当时原本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拥立多尔衮,双方为了争夺皇位,各不相让,剑拔弩张。
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这八个两黄旗中的领袖人物,一起带领着好几十个两黄旗各个牛录的首领,直奔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府邸,密谋策划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清朝的几个王爷们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而鳌拜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当时的会议中肃亲王豪格处境不利,鳌拜等效忠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鳌拜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多尔衮成为辅政王,掌握大权后,就开始党同伐异,擅权自重,打击异己。而鳌拜就首当其冲,因为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
多尔衮从马背上摔死后,鳌拜的人生迎来了春天,鳌拜因为其忠心耿耿,被顺治帝赏识重用,成为顺治帝的心腹大臣,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而顺治帝去世,鳌拜被指定为辅政大臣之一,由此鳌拜才有了成为权臣的资格,也一步步成为了权臣。曾经因正直敢言饱受打压的鳌拜却成为打压他人,草菅人命的人。1661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去世,遗诏中指定玄烨继位,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但是四大辅政大臣却因为各种矛盾,不能拧成一股绳。
索尼虽然是四朝元老,辅政大臣之首,可是他没有战功,年老多病,自然不能与鳌拜匹敌。于是他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装糊涂,和稀泥。
而苏克萨哈本来是正白旗多尔衮的人,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以告发多尔衮得到顺治帝赏识重用,才得以在辅政大臣中名列第二。所以索尼等人实际上是瞧不起苏克萨哈的。而且他和鳌拜水火不容,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宛如仇敌。
遏必隆虽然是辅政大臣位列第三,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和鳌拜同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专权专门打击异己,当时康熙皇帝的侍卫也是名臣费扬古的儿子倭赫不鸟鳌拜,在鳌拜拜见康熙帝的时候,表现的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十分恼怒,要报复倭赫。
鳌拜在寻找时机,康熙三年,鳌拜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倭赫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结果鳌拜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鳌拜和苏克萨哈有矛盾,于是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搞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各自圈占的土地。苏克萨哈不同意,而鳌拜则坚持意见,当时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持反对意见说:“地土分拨已久,且康熙三年奉有民间地土不许再圈之旨,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持反对意见。
鳌拜大怒,借这件事要打击正白旗,于是谋划兴起大狱,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下刑部议罪,必欲置之于死地。当时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索尼和遏必隆不反对,苏克萨哈不敢表态,康熙对这件事没有做出批示。但是鳌拜却假借皇帝的名义,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康熙六年,康熙帝已经十四岁了,到了亲政的年龄。于是索尼在临终前上书请求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就坡下驴,在七月就亲政了。但是当时鳌拜把持朝政,只得让辅政大臣继续处理政务。
而苏克萨哈却上疏请求解除辅政大臣的任命,他愿意到遵化看守皇陵。苏克萨哈也想搞垮鳌拜,当时索尼一死,他是辅政大臣之首,只要他卸任了,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卸任。
这一招确实厉害,直接触及鳌拜的核心利益。而鳌拜却不想退出政治舞台,交出权力。于是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皇帝知道苏克萨哈没有罪,不该杀。但是鳌拜气势汹汹,竟然强行让康熙帝下令杀了苏克萨哈。康熙帝虽然亲政却无力保全苏克萨哈。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而且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鳌拜虽然专权乱政,但是却没有任何想要篡权夺位的想法和举动。
康熙帝想要铲除鳌拜,大权在握。于是他决定不露声色,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康熙准备妥当后,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以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库布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紧接着康熙帝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应该判鳌拜斩立决。但是鳌拜却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鳌拜保住了性命,康熙对他宽大处理,将他禁锢。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不少,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伊尹、霍光、张居正、鳌拜等人。接下来,我们主要以霍光为例来回答问题。
要提霍光,就必然绕不过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西汉时著名的军事家和非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作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极善于长途奔袭远程作战,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了汉武帝“大迂回和大穿插”的战争思路,多次击退匈奴的进攻,扭转了西汉之前对匈奴的战略守势。
可惜!天妒英才,元狩六年时霍去病便早早离世,年仅24岁。汉武帝闻讯后悲恸万分,停朝数日并追谥他为景桓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霍光(?——前68年),字子孟,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在早年时,他由兄长霍去病保荐入宫,成为了宿卫宫廷的郎官,有机会在汉武帝身边行走。
由于霍光本人性格沉稳和低调含蓄,加之,他深知自己不是靠着自身的真才实学进入宫廷,而是依靠了霍去病的关系。因而,霍光更加的谨言慎行,严于律己,逐渐赢得了汉武帝本人的信任。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步入晚年后,性情变得乖张跋扈,孤僻难测,对身边的任何人都不信任。甚至于,他对于自己一手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都不断怀疑,在“巫蛊之祸”中竟然逼其自杀。
之后,汉武帝却又开始痛心不止,以严苛的手段处决了参与逼迫太子的一干人员。痛定思痛,汉武帝决心册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接手自己的万里山河。
刘弗陵虽然年幼,但却聪慧伶俐,而且体魄健壮,武帝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日,汉武帝命人绘制了“周公辅成王”的画像交给霍光,几乎就是公开的表达了传位刘弗陵和选定霍光辅政的旨意。
后元二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不久,刘弗陵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汉昭帝。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帝,很快稳定了朝局。
但是,由于上官桀野心勃勃,他不满汉武帝的政治安排,更不满霍光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他密谋通过发动政变,推翻汉武帝的一系列临终安排。为了增加胜算,他竟然与燕王刘旦勾结,意图推翻刘弗陵的皇位。
这个图谋很快就在霍光的强势出手下灰飞烟灭了,而上官桀又联合了长公主,企图继续对付汉昭帝。豪横的霍光,这回没有客气,直接屠上官桀的满门,还逼迫燕王刘旦和长公主先后畏罪自杀。
从此以后,霍光完全掌握了西汉的所有军政权力,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专权生涯,也开始了自己忠臣和权臣的岁月。
年轻睿智的汉昭帝,在21岁时就驾崩了。最失败的是,他竟然没有任何的子嗣留存下来,这煌煌大汉的江山,居然没有了继承人。为了继任之君的人选,各方争得不可开交,许多大臣都拥立广陵王刘胥为新帝。
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霍光,他深知刘胥此人纨绔子弟一个,完全不能成为明君。在说服皇太后以后,霍光力排众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不过,长期玩儿鹰之人也有被鹰啄眼的时候,霍光这次看走眼了。刘贺这货,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不吝,男盗女娼、吃喝玩乐、奢靡无度……。
霍光非常干脆,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后,就把这个垃圾皇帝给废了。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废帝以后,霍光更加小心慎重地开始继续选择皇帝人选。最后,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稀里糊涂的胜出,为何说稀里糊涂呢?
因为刘询受父亲牵连,在坐完大牢后被流放民间,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农民此刻还叫刘病已。当霍光找到他时,“刘农民”当即就吓懵了,以为自己又要倒大霉了。不过,这次他非但没有倒霉,反而被上天无限眷顾,成为了皇帝,史称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新帝,教化他如何由一名农民尽快转变为一名皇帝。
在霍光的辅佐下,汉宣帝遵照了“与民休息”的无为之法,贯彻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核心思想,使得西汉王朝结束了混乱局面,再次出现了国力的复苏,史称为“昭宣中兴”。
作为四朝元老和三代辅臣,霍光无疑是成功的政治家。他为了大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辜负汉武帝临终嘱托。
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超级史学家班固在肯定霍光功绩的同时,却对于他管教妻小的能力非常质疑。
霍光的妻子名叫霍显,她本来出身低贱,是霍光原配夫人的陪嫁婢女。由于霍光的原配夫人没有生育,遂将自己的婢女充作霍光的妾室。霍显倒也争气,很快就为霍家诞下儿子,所以在原配妻子去世后,被续为正妻。
可是,霍显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她一心想要扶持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据外戚列传上·孝宣许皇后记载:
上言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啥意思呢?汉宣帝刘询在当农民时,已经娶了许平君为妻。但是,现在霍光却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汉宣帝自然不同意。他借口说我这人念旧,不愿再另寻新欢,还是立许平君为皇后吧。
眼见自家的女儿被皇帝拒绝,霍光彻底死心了。可是,霍光的老婆却不死心,她为了让许平君腾出皇后的位子,甚至还不惜买通太医,下毒谋害于她。
许皇后在临产时,霍显竟敢安排太医将许皇后毒死。汉宣帝下旨严查此事,但霍光却倚仗权势,最终包庇了自己的老婆,没有为许皇后报仇。
汉宣帝无奈册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继任皇后,但却坚决册立许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以此防止霍家的外戚权势过大,危及到大汉的皇权传承和统治。
与此同时,霍家越来越嚣张跋扈,即便是低微的奴仆也敢吆五喝六。辛延年在羽林郎中写道: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亲政以后,汉宣帝开始步步提防霍家,在霍光过世后的第二年,死不悔改的霍家居然想谋杀当朝丞相,甚至还要废汉篡位。
于是,霍家的后人全被灭族。兢兢业业辅政了半辈子的霍光,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断子绝孙。
回顾霍光的一生,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太多的类似之处,虽然存在专权揽政的嫌疑,但对刘氏江山却是忠心耿耿。他不仅维护和延续了大汉的统治,还使得西汉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自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麒麟阁十一功臣。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陶小串 °
伊尹。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在我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忠臣u权臣,唯伊尹可排第一位,非他莫属!为此,有三点理由。一,伊尹位高权重,史上可比者,寥寥无几。
首先,他是第一个帝王之师。他不仅是太甲的师保,而且还是商汤的老师。《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其次,地位高,在位时间长。伊尹自成汤建立商朝被封为尹起,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为相五十余年,终年100岁,史上无出其右者。
再次,权利大。伊尹身兼相、医、巫、厨、师于一身。那个时代,“神权共治”。据尚书君爽曰:“伊尹格于皇天”,代天言事。说起权利,盖过皇帝也不为过。
二,不篡权称王,有机不乘,机会多多。首先,可借巫力而不借。在崇尚鬼神的时代,巫的地位崇高,“巫语”即天意。但伊尹忠于朝室,从未以此谋利。
其次,可能机会多多却不创造机会。仅凭其位高,或凭其在位时间长久,任意一条,都足以提供“称王”机会。然而,伊尹忠而不二。
再次,逼君改过,行王权治国而不称王,其忠可表。殷本纪伊尹放太甲中曽记述,太甲即位三年间,暴虐无道,违背德政,于是伊尹把太甲放逐至桐宫思过,并著伊训、肆命等训词。期间,伊尹与诸大臣“共和执政”,未有谋反。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亲自到桐宫迎接,并主动交还王权与太甲。为后世所盛赞。
三,有“乘机之才”,皆用于辅佐商朝。为商朝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忠心不改。首先,以德政治国。伊尹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明君的施政之道,闻名遐迩。故成汤到三聘台聘请伊尹。伊尹则“以尧舜之道要汤”(引自《孟子》)。
其次,有经才伟略之能。伊尹劝成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讲究谋略,两次停止献贡试探夏桀,至确认“九夷之师不起”,并深入夏朝了解情况。这些凸显出他“重人心向背”、“讲究侦查”、“审时度势”之军事思想。
再次,博学多才,威望高。伊尹聪敏好学,厨艺、医术、巫术、德政、军事各个方面,在当时远近闻名。正因为如此,成汤才会数次聘请伊尹。
有上述探讨,恐怕不输周公、霍光等。看来,伊尹得“第一名相”名副其实。(以上插图,来源于网络。)
明日天涯
南宋宰相韩侂胄
韩侂胄(1152年-1207年),字节夫,北宋著名宰相韩琦曾孙。父亲韩诚,于绍兴初年娶宋高宗赵构吴皇后(后定策立宁宗)的妹妹;而韩侂胄自己又娶吴皇后的侄女,还是宋光宗次子赵扩(后来的宋宁宗)夫人(后为皇后)韩氏的叔祖父,世代为皇亲国戚。韩侂胄以父任入官,宋孝宗末期,韩侂胄官至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传位给太子赵惇,赵惇是为宋光宗。但是宋光宗此人有隐形的精神疾病,皇后李凤娘泼辣嫉妒成性,结果宋光宗被折腾得疯疯癫癫的,甚至连自己父亲都不去看望了,以至于父子失和。宋孝宗死的时候,宋光宗都不去主持葬礼,宋光宗的不忠不孝引起了公愤。
葬礼即将举行,金国的吊唁使节也将来到,皇帝再不出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宰相留正请求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宋光宗一会说:“不能立储君,他会抢我位子的。一会又说:“很好,可以。”到晚上又送来皇帝御札,上写八个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到底什么意思呢?是要立太子呢?还是要禅位呢?大臣们去问,宫中传出的圣旨总是那么费解,最后传出的御书写了十六个字,只有留正看到,只见他脸色发白,吓得魂不守舍。第二天早朝,留正假装中风倒在地上,第二天就乘上轿子逃出城去了。
宰相跑了,一时间朝内人心惶惶的,群龙无首。另一个宰相赵汝愚一看这样不行,再折腾下去要沦为天下笑柄了。赵彦逾这时候说了关于立嘉王的事情,赵汝愚一看只能强行实行禅位了。为使政变名正言顺,就要争取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赵汝愚找来韩侂胄,因为他的母亲是吴氏的亲妹子,和内侍也比较熟。韩侘胄同意,就赶紧托人送进密信。谁知太皇太后吴氏为人谨慎,历来不肯轻易与外臣交接,阅完信,她严厉地斥责:“此事岂可轻言!”但又带口信给赵汝愚,要他耐心一些。
赵汝愚觉得还有希望,要韩侂胄再去见太皇太后。第二天,韩侂胄去求见,一时进不去,正在宫门徘徊,被内侍头关礼看见,问他为何进而复退,韩侘胄犹豫着不肯说,关礼指天为誓,韩侘胄方才说出赵汝愚等的密谋。关礼丢下一句:“你在此等着,我去说!”转身就进去了。
最终太皇太后同意立赵扩为帝,最后赵扩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是为宋宁宗,这事情史称“绍熙内禅”。宋宁宗登基后,赵汝愚和韩侂胄矛盾立马显现,韩侂胄想要个节度使当当,赵汝愚过河拆桥,不理会还出言侮辱。韩侂胄记在心里面,于是找机会扳倒赵汝愚。
赵汝愚斗不过韩侂胄,被流放,同时,跟随赵汝愚理学的人也被牵连,于是造成了“庆元党禁”。此时北部蒙古崛起,金国内部因为黄河决堤泛滥造成农民起义,在内忧外患之中南宋看出了金国的衰弱。此时韩侂胄也希望建功立业能够名垂青史,而宋宁宗也希望改变宋金之间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于是,韩侂胄与宋宁宗商量,决定北伐中原恢复故土是最好的方法。
北伐消息一出,群情诏下,大家士气大增。韩侂胄见此,大力宣扬宋高宗时代抗金名将的英雄事迹,在镇江为韩世忠建庙,又封岳飞为鄂王,还削去秦桧的爵位,将其谥号改为“谬丑”等等。一时国人群情激愤,大有北上踏平金国一雪前耻的气势。与此同时,战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宋宁宗下诏要求各级中央官员和诸路将帅积极推荐将才,并在各地动员大量军队,打造武器、车船,准备与金朝一决雌雄。
公元1206年4月,宋军不宣而战,一下子夺回了金国境内的十几个城市。5月,宋宁宗下诏书北伐,但是宋军自隆兴议和以来,一直没有再经历战争,此时的将领大
多靠资历与家世得以升迁,缺乏实战指挥能力,与当年的抗金名将如韩世忠、吴玠等人不可同日而语。士兵承平日久,大多没有作战经验。
宋军先胜后败,此时,西线的吴曦发生叛变,使得金军大规模南下,又一次打到长江边上。于是韩侂胄急了,要与金国人议和,金国开出了割地赔款并且要韩侂胄的脑袋。韩侂胄见求和不成,于是自出家财二十万,继续作战。此时,礼部侍郎史弥远与后宫杨皇后勾结等人勾结在1207年11月调动禁军将韩侘胄杀死,之后派人通告金国韩侂胄已死的消息,让还在金营的宋使继续与金人谈判。
1208年4月,宋使将韩住胄等人的人头交给金朝,宋金两国又一次签订合议,史称“嘉定和议。”金宋关系改为伯侄之国,宋朝向金国赔款300万白银等等侮辱条款。金国金章宗将韩侂胄人头献于太庙,然后将其安葬在韩琦墓边,给谥号“忠缪”,就是说韩侂胄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国家,但是最终却被这个国家所抛弃。
因为韩侂胄禁绝理学,使得理学人士在修撰《宋史》的时候将韩侂胄纳入奸臣传,真的是匪夷所思。
烤飞的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为智慧与忠诚的典范,一生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次北伐,惜病逝于五丈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如他一般,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首推周公,但年代久远,很多已不可考,我今天要说的是除周公之外,另外一位忠臣典范-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康。
刘义康,刘宋宗室大臣、宰相,宋武帝刘裕第四子,元嘉年间因兄长宋文帝刘义隆体弱多病,他侍奉兄长,稳定朝局,一时间刘宋上下称治。
史书记载“自强不息,无有懈倦,不计尊卑,礼贤下士,又聪识过人,一闻必记,纠剔是非,莫不精尽”,对其赞誉之情,跃然纸上。
因为作为宗室,兄长体弱,子侄年幼,他顺理成章在元嘉十二年(435)加封为太子太傅,出任宰相。一时间朝野上下皆为其党羽,但他从不以官职厚币笼络人心。
刘宋史学家范晔也对其才华深深折服,十年后就是因为徐湛之告发范晔、孔熙先欲拥立刘义康称帝才使得他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被废为庶人,流放至安成郡。
其实严格来说他事先并不知情,可惜一不小心就成了背锅侠。加上其兄长性格猜忌,刘宋名将檀道济就是被其所杀,刘义康也如是,即使被废为庶人,兄长还是对他不放心。
元嘉二十八年(451),北魏大军南下至长江以北的瓜步,南朝形势严峻,兄长害怕有人趁乱推举刘义康反叛,遂命中书舍人严龙将其杀死,享年四十三,以侯爵礼下葬于安成郡。
刘宋末帝“愿不复生于帝王家”的臧言提前近三十年在他身上应验。
一代枭雄,终死于小人之手。悲也好,叹也罢,其实分析他的性格才华,我们也能预见一丝端倪。
他曾与袁淑闲谈,询问其年龄,袁淑称自己“邓禹拜衮、陆机入洛“之龄,他们进行活动时候的年龄均为二十四岁,袁淑给其传达的意思就是自己当前也是二十四岁,可惜没听懂,刘义康直言不讳说自己读书少,让袁淑直接说年龄。
哈哈,单刀直入,倒是像今天很多的90后小哥哥小姐姐的性格。
不想婉转,说话直接,世人看来这是其情商低的表现,其实不尽然,人家既然博闻强记,处理朝政井井有条,想猜透人心,稍一琢磨,便不再话下,只是不屑吧。
当然在下臣面前无所谓,不用打哈哈,曲意逢迎,但是对兄长也如此,就直接奠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关于他还有一个典故:是说在他执政时,各地进献贡品都将最好的送他府上,次一等才送到皇宫兄长处。兄长刘义隆有一次吃柑橘,感叹今年的柑橘不好看也不好吃,他随口道”今年柑橘有好的呀“随即命人回府去取,取出的柑橘竟然比皇宫的大三倍,也难怪刘义隆不高兴。
拜托~谁是皇帝呀,我不要面子的呀?
刘义康因为并无反意,也没有时刻提防注意兄长的心理变化,反正对谁都如此,以为大家都知道其性格,其实他不知道,皇家哪如寻常百姓家随意。
这也看出他执政时期的权力,让上下先满足他 在满足皇宫,权臣当之无愧,但其并没有反心,有反心,以其博闻强记的智商来看,悖兄长面子这些不可能不考虑到!
尽管在常人看来,他是智高情低的典范,反而笔者认为他是真性情,纵观历史,在皇家中尤其难得。所以冒昧将其写入堪比周公、武侯的一代权忠之臣。
浪迹天涯
姜子牙。
姜子牙在渭水之畔直钩钓鱼,遇见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成为姬昌的首席智囊,帮助他建立霸业。文王姬昌去世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亦师亦父。姜子牙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于武王,恰如诸葛亮于刘禅。
且聽楓_Spancer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臣,也有很多忠臣,但是权臣和忠臣自古就是不相对立的,熟悉的权臣和忠臣人物有很多,但却是权臣又是忠臣的,却只有那么寥寥几个。像汉朝的话,有霍光,在三国的时候有诸葛亮,在清朝的时候则是有鳌拜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鳌拜前期对于清朝的贡献我们知道鳌拜是清朝康熙时期的一个权臣,他为非作歹,嚣张跋扈,根本就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他年轻的时候可是满洲第一勇士。在著名电视剧中打狗棍里面那个巴图鲁的称号就是来自于鳌拜,当年鳌拜是满洲第一巴图鲁。
鳌拜早期的时候跟随皇太极南征北讨,曾经击败了明朝著名大将刘大刀。那个刘大刀能够将60斤的大刀舞的飞起。一时间在辽东战场上根本没有人能够击败刘大刀,最后是鳌拜挺身而出,使得满洲军事士气大振。所以在皇太极时期,鳌拜一直受到重用,并且是皇太极的心腹爱将。
皇太极死后,清朝政治局面陷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因为皇太极根本没有确认谁是继承人,所以大家都为了真正的继承人而大打出手。当时最主要的竞争者就是以豪格为首的长子派,还有一个就是以多尔衮为首的智慧派。本来豪格受到鳌拜的支持,确实是能够成为帝位的继承者的,可是他的智慧不如人,被多尔衮骗之后,确立了一福临为主的清朝皇系。
鳌拜虽然是支持豪格的,但是福临成为皇帝之后,他也一心支持力挺福临,反对多尔衮的擅权专政。在整个多尔衮时代,鳌拜都是支持顺治皇帝的,所以顺治皇帝也十分信任他,并把他提升成了临终的时候四大托孤重臣之一。可是后面康熙皇帝和鳌拜的接恰却不是很和谐。这才导致了有人传言说鳌拜要谋朝篡位。
鳌拜在康熙时期的擅权与忠义在顺治皇帝时代受到多尔衮打压的鳌拜,在康熙时期大放光彩。当时顺治皇帝才三十几岁就已经不知所踪,有的人说他是因为天花死去,有的人是因为他被情所伤,最后出家。但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顺治皇帝临终前确定了鳌拜,鄂必隆,索尼,苏克萨哈是人为托孤重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鳌拜的权力之大。
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所向无敌的勇士,到中年的时候则是一个贪恋权位的老者。在金钱,财富,女色面前,从来没有人能够做到毫不动摇。当年那个以一己之力击败明朝名将的鳌拜再也不回来了。鳌拜在壮年之时曾经极力反对多尔衮擅权专政,可他最后还是变成了自己最痛恨的那副模样。在顺治末年康熙初期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个权臣。
但是所幸鳌拜和多尔衮终究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多尔衮的心里面是想着要做皇帝,甚至取而代之的,只是因为很多原因没有成功或者无法实施罢了。可是鳌拜不一样,鳌拜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他对于清朝皇室的中心。鳌拜在退出沙场之后,它就成为了朝廷之中的重要臣子啊,在顺治末年他手掌大权,那种掌握他人生死的快感让他欲罢不能,而小玄烨一天天的长大,使得皇权与成全矛盾格外突出。
所以我们说鳌拜器是一个权臣,他又是一个忠臣,只是到死的时候,他都没有明白导致他死亡,真正的原因正是他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权利是个好东西,它让鳌拜功成名就,但是他同时也给鳌拜带来了杀身之祸。
当年康熙锁定最鳌拜擅权乱政,淼是祖上的罪名,在雍正,乾隆时代早已得到更正,所以我们有历史依据说他是一个忠臣,这不是我们说说就算了得,而是康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说的。
快乐的小桂子
忠臣,顾名思义,就是忠于皇帝;权臣,就是权势滔天,说一不二。这两个标签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就会产生争议,容易皇帝怀疑,下场未必就好。
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去病把他带到朝中为官。汉武帝刘彻因为巫蛊之祸,逼反自己的儿子太子刘据,结果刘据全家被诛杀,只剩下一个孙子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 后来霍光又挫败了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三人针对他的政变,诛杀其他三人,独揽大权。
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
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
汉宣帝非常尊重霍光,在到了他该亲政的时候,霍光曾经请求归政于汉宣帝,但是汉宣帝拒绝了。
但是霍光死后,霍家就被清算。但是清算也是霍家自找的。因为汉宣帝当初立皇后时,霍光想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被汉宣帝拒绝,汉宣帝喜欢的是自己恩人的女儿。可是霍光的老婆却用毒药毒死了皇后,于是自己女儿才顺利当上皇后。霍光生前知道了这件事,但是他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他死后,这件事败露,于是霍光老婆联合霍家势力意图废掉汉宣帝,结果阴谋被挫败,霍家被满门抄斩。但是霍光的墓没有被株连。
疯一样的女子
顾命大臣——霍光
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有一次回乡找父亲,喜欢上了这个弟弟,就把霍光带在身边,于是汉武帝爱屋及乌,就把霍光带在身边重用,兄弟两个一个是出将之才,一个是入相之才。汉武帝临死任命四位顾命大臣,霍光是其中一位,中还有三位顾命大臣——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金日磾在汉昭帝继位两年就死了,接替他的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而且生了个女儿,立为汉昭帝的皇后。父子亲大于翁婿亲,上官桀不满霍光,想取代霍光,于是找了三个人联盟,汉武帝另外一个儿子燕王刘旦,桑弘羊和霍光政见不和,汉武帝的长公主,想改嫁个没有身份的男人,长公主想走后门,虽然养了汉昭帝,但是汉昭帝支持霍光不同意,因此四个人密谋,想要废除汉昭帝,推倒霍光,后来这个密谋泄露,上官桀全家,桑弘羊全家灭门,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被杀。
汉昭帝在位十四年,二十二岁没有子嗣,上官皇后年龄太小,于是霍光就和大臣寻找接班人,把山东的汉武帝孙子刘贺接回长安,作为汉昭帝的儿子继位,从山东到长安一路上吃喝玩乐,搞得怨声载道,到了长安荒淫无度,比称为母后的上官皇后大三岁,19岁的刘贺只当了27天皇帝生涯,被霍光和皇太后商议下废除。
废了刘贺之后,霍光再次寻找接班人,最后找到了太子刘据的孙子,霍光把18岁的孩子立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霍光想要还政汉宣帝,汉宣帝说自己没有过政治经验,希望霍光继续辅佐自己,等到继位七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以帝王之礼厚葬。把霍光的家人女婿全部加官进爵,但是后来许皇后的死,真相逐渐水落石出。因为许氏出身卑微,受到大臣的非议,就想立霍光的小女儿为皇后,但是汉宣帝始终喜欢自己的原配许氏。霍光的妻子不甘心女儿没有立为皇后,趁着许皇后病重,收买御医毒死皇后,霍光知道后考虑的问题严重性,利用职权把案子压下来。后来霍光死后,真相逐渐暴露,汉宣帝开始慢慢回收霍氏家族的权利,引起了霍氏的反扑,最后被灭门,受牵连的有几千家。
虽然霍氏家族被灭门,对霍光的功劳没有忘记,建麒麟阁,画了十一位功臣画像,霍光排在首位,而且只有霍光只称姓不提名,表示尊敬。
寒烋婷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忠臣不难,权臣也不难,难得就是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还能善终,那可就真的不多了。所谓权力可以改变人,当然也可以造化人,很多权臣在入仕的时候,未必就一定不忠诚,相反大多数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大权在握身不由己,当权臣遇到皇权,往往就真的是忠奸一瞬间。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所谓的忠义与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看出来的,那么真正在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都有谁呢?下面来为各位盘点一下吧:
1、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的周公,说的就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后不到两年,武王去世,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奉命辅政。当时的西周,朝廷不稳,殷商留下的势力还很强大。当时社会上传言,周公对成王不利,有篡位之心。周公旦却一心一意辅助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主持修建洛邑,同时制定礼乐规章制度。等到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旦还政给成王,为了让成王吸取殷商亡国的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不久之后死去。正因为周公辅助幼主,既是权臣又是忠臣,成为后世所有重臣的楷模,就连汉武帝临终,也希望霍光效仿周公,可见周公在后人对的心中简直就是忠臣的榜样,受到万世景仰。
2、霍光
说起霍光,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权臣,毫无疑问,霍光大权在握数十年,深受汉武帝汉昭帝的信任,但是霍光却是一个敢于废帝的权臣,正是他立了昌邑王刘贺又果断废除刘贺的帝位,最终立了汉宣帝刘询。汉宣帝刘询继位后,霍光大权独揽,为了皇后位,汉宣帝用故剑情深的名义立了许平君却得罪了霍光。不久之后,霍光之妻霍显派人毒杀了皇后许平君,汉宣帝刘询一言不发,最终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了霍光,称霍光为汉室忠臣,却在不久之后,以谋反的名义诛杀了霍光全族,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位。
有人说霍光是权臣,未必是忠臣,不过霍光一生忠于汉武帝,这是无可厚非的。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名将,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而冠军侯也因此成为霍去病的专属封号,以至于后世除非有特别军功才可以受封冠军侯,尽管如此,也只有贾复、窦宪被封为冠军侯,而贾复还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封号,当时很多人也觉得配不上,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汉光武帝改封贾复为胶东侯。霍去病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霍去病22岁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可以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用心培养的名将,也是为后世之君留下的,不料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痛心不已,爱屋及乌,就连封禅泰山也要带着霍去病的儿子,连自己的太子都不带,不过霍去病的儿子不到十岁就夭亡。由此之后,霍光被汉武帝开始重用,即使后来发生了巫蛊之变,霍光也没有被牵连。汉武帝死后,霍光辅助汉昭帝,开创了昭宣中兴,在废立了刘贺之后,选择了废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刘询继位,也算是把皇位交还了废太子刘据一脉。霍光生前,大权在握,除了废立刘贺,毒杀皇后(不是他下令)之外,对于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至于身后的事情,那就是汉宣帝清理权臣自立门户的事情了。
3、诸葛亮
除了周公旦之外,最接近忠臣权臣的,当属诸葛亮。诸葛亮是当时蜀汉的丞相,可以说也是蜀汉的实权者,但是也是忠臣,如果说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亲弟弟,那诸葛亮和刘备刘禅之间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只要实力足够,就可以割据一方,称王称帝,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南,刘备占领益州。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死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可以说集军权政权于一身。诸葛亮先后主持了南征孟获,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后,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征伐蜀汉,到汉川县时,前去祭扫诸葛亮祠庙,下令军中士卒不得在诸葛亮墓附近牧马砍柴。从西晋开始,历朝历代都对诸葛亮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而在成都、南阳等地也修建有武侯祠,供后人祭奠。
正如后人评价王莽一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历史上,同时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也要等到盖棺定论才可以,不过在权力面前,即使起初是忠臣也往往难以自控,比如曹操。
dewyao
周公旦
不过和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比起来差远了。现实里的诸葛亮反而和三国志里的他,完全不大一样。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人才。从小父亲去世,投靠叔叔一点点学习,成长。了解政治,管理国家,他看人很准。知道你是不是君臣。周公旦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儒家思想的鼻祖,一代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周礼,尚书,诗经也是我喜欢的。他比诸葛亮强点。为人很直。没有心机。一心扶持自己的侄子,管理朝政。
三个相爱的少年
周公算一个。权臣,指的是位高权重的大臣,有些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因为权力太大,帝王形同虚设,所以大多数权臣最后都选择了篡位,有的把帝王杀了,有的逼帝王让位。但也有一些权臣忠于帝王,虽然权力比帝王大,想篡位轻而易举。两位废过帝王,但却不篡位,两位篡位很容易,但却不那么干。
周公旦。西周权臣,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公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武王没有完成的大业——灭掉了五十几个依旧臣服商朝的小国。同时建议成王迁都到洛邑(洛阳),并将殷商遗民搬到了洛阳附近严加看管。迁都后周公又先后分封了71个封国作为周朝的屏藩,并全国推行井田制让经历完战乱的周朝早日恢复生息。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国家大事全部确立了之后周公旦又开始规划周朝的未来,为了长久的治理国家他先后确立了周礼以及宗法制度(分封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他后建成周洛邑,称为“东都”。
这些事情都是周公旦决定的,也就是说名义上周朝的皇帝是成王,但事实上做主的是周公旦,而且这一做主就是近乎十年时间!所以他被戴上了权臣的帽子也就脱不下来了。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周公旦威望极高,如果想篡位轻而易举,但他忠于周王,一心为国,从无私心,一心服务于周朝,其忠心可见,所以才被后人敬仰。成为一代忠臣,被儒家所推崇。
后世还有东汉霍光、明朝张居正、清朝和珅等。
MM蜗牛君
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却没有更进一步登基称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过节灭亡在眼前,不值得称帝留骂名;再就是:百姓还记着开国君主的恩德,还认他们的后辈子孙!
如果非要说有权力而没造反的大臣也是有的:
商朝有伊尹,周朝有周公,汉朝有霍光!至于说忠奸谁人可知呢?白居易有句诗写的就挺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诸葛亮真的灭了司马懿,真的帮助蜀汉统一天下,他还会做个忠诚的权臣吗?一切未可知也!
分享知识,手留余香!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
蔓蔓箐萝藤
绝不是忠bai臣。
权臣倒还称得上。
楼主如du果大学里选修魏晋隋唐史就会知道三zhi国演义有多假。诸葛亮在dao蜀国任丞相,把持朝政,将刘禅的皇权置空,军政大事全凭他个人的论断。而且诸葛亮也不是不想称帝,只不过面对魏、吴两国的压力,以及内部势力纷争(蜀国的衰落不是因为刘禅的无能,而是因为士族势力的纷争。像早年追随刘备的黄淮势力,后来的荆州势力,再加上入蜀之后的益州势力,关系太过复杂。诸葛亮生前如果称帝的话,必然会引发各大势力的冲突。而诸葛亮死后,没人能够制衡各方面势力,所以蜀国在内部纷争下,迅速的衰落下去。这点和孙吴很像,孙坚时期的淮地势力与难南渡之后的江南势力,在军政方向上存在很大分歧,淮地势力南渡后想要北上,恢复故地,而江南势力却想安居江南。但前期,淮地势力英雄辈出,且掌握军权,所以与刘备积极抵抗曹操,但后期江南势力逐渐抬头,只想“竞长江之所及”,偏安东南一隅罢了),所以才不得称帝。
无底洞
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摄政七年,辅助年幼的周成王。作为王室后裔摄政,周公旦有足够大的权力,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从声望到权力都是巅峰。
以至于周成王对于周公也产生猜忌。不过在成年之后,周成王发现了金滕之册,终于相信周公的忠诚。
金滕之册,是指周公在装文件的箱子藏有两份祈祷的文书,一份是周武王生病时,周公祈祷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分给武王;
另一份是成王年幼时生病,周公祈祷愿意替成王生病。
这样两份文书由周公私人收藏不曾示人,后来被成年后的成王发现,如此真挚的心意,彻底打消了对周公的猜忌。
不过,也有人分析,金滕之册是周公预见有被猜忌的那一天,预先留给自己的保命符。不管如何,周公一定是衷心的,尽管大权在握。
很多年后,老迈虚弱的汉武帝画了一幅周公背着周成王见大臣的画给霍光,让他辅佐年幼的太子。霍光也算是权臣中的忠诚。
louisalove
中国历史上既是权臣又是忠臣的人:
要说历史上即是权臣又是忠臣的,我认为有两人,其一是汉朝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其二则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此二人虽然相隔百年,但是其命运却极其的相似。
霍光,汉朝大司马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时期,在哥哥霍去病的帮助下,青云直上,一路官至光禄大夫,这时的霍光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正所谓“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病逝时,考虑到太子年幼,特命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将军上官桀,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顾命大臣,即托孤大臣。并且汉武帝把周公辅成王图赐给霍光,暗示霍光要做周公,辅佐幼主(汉昭帝)。
汉昭帝继位后,对霍光极为信任,但是四大权臣辅政的局面也正式形成,后来上官桀和桑弘羊为消灭政敌霍光,便发动政变,企图废黜汉昭帝,但是计划被霍光提前得知,霍光一举将上官桀和桑弘羊拿下,并且灭了他们的族。
历经风雨的霍光终于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走上了权利的巅峰和人生的顶峰。他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对内修养生息,汉武帝穷兵黩武所留下的空虚国力逐渐开始恢复。
整当大汉帝国的战车稳步向前进的时候,汉昭帝突然驾崩,霍光不得不从各大诸侯王里挑选合适的接班人来做大汉的皇帝,换句话说,大汉的皇帝由霍光决定。后来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继位,但是这个荒淫的刘贺仅仅在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废黜。
宣帝时期,霍光仍把持朝政,皇帝对霍光十分忌惮,犹如芒刺在背,但无奈只能忍辱负重,谁让自己是人家扶上位的呢。
霍光病逝后,霍家被满门抄斩。
第二位权臣非张居正莫属。
张居正同样也相当于是嘉靖皇帝的托孤大臣,嘉靖皇帝去世之前,穆宗皇帝曾问朝中大臣谁可重用谁可以重用,嘉靖皇帝说了三个名字:徐介,高拱,张居正。
张居正成为权臣应该是在万历皇帝时代,那时万历皇帝年幼,朝政全有内阁首辅张居正把持, 张居正整顿吏治,改善国内财政,推行一条鞭法,减轻百姓负担,但是他行事铺张,在朝内树敌无数,再加上有贪污的劣迹。
因此,在张居正病逝之后,他的家族走上了霍光的老路,被万历皇帝抄家。
霍光和张居正的家族都落到了一个被抄家的下场,但是历史会记住他们为两代王朝所作出的贡献。
binghua
中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物除了诸葛亮外,符合标准,且比较著名的有:
一、商朝的伊尹。此人是商朝第一位君主汤任用的著名贤相。商汤去世后,伊尹继续担任总理朝政的宰相,辅佐新即位的国君。当王位传到商朝第四任国君太甲时,伊尹觉得这位新国君行为暴虐、胡作非为。于是,伊尹为了商朝的天下着想,将太甲放逐到了桐宫(相传为商汤陵墓所在地),等到他改过自新了才将其接回宫中继续担任国君。
二、西周的周公,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属王室成员。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就英年早逝了。当时,由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所以实际由周公代理处理政务。在任期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营建成周城,建立国家礼乐制度,为巩固新生的周王朝政权做出了卓越贡献。执政六年后,周公将政权交还已经长大的周成王,功成身退。可以说,周公不仅是权臣、忠臣,而且是治世之能臣。在后世,周公也一直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典范。
三、西汉的霍光,他是霍去病的异母弟,曾受汉武帝托孤遗命,辅佐年仅8岁的新君——汉昭帝。其间,他协助汉昭帝诛杀了试图谋反的桑弘羊和上官桀。汉昭帝二十一岁时英年早逝,无子。霍光因此拥立了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即位不久又因荒淫无度,很快被霍光废黜。于是,霍光又改立刘病已为帝,史称汉宣帝。汉宣帝之时,霍光继续主持国政,直到去世。
此人因长期主持国政,且有多次废立之举,所以后世对他争议颇多。但考虑到此人生前并没有任何谋反的实证,姑且算半个忠臣吧。
四、明朝的张居正。隆庆皇帝死后,年幼的万历皇帝即位,时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依靠太后、司礼太监的支持成功地成为内阁首辅大臣。自此,张居正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辅政生涯(实际是代理皇帝执政)。在这十年中,他推行了包括“考成法”“一条鞭法”在内的一系列全面改革,史称“万历新政”,使明朝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官员理政效率大幅提高。执政十年后,张居正因积劳成疾而死。
虽说张居正也有缺点,比如生活比较注重享受,也不算特别清廉,但这与他的功绩相比,其实真的只是白璧微瑕。
怀念罗马假日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忠臣不难,权臣也不难,难得就是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还能善终,那可就真的不多了。所谓权力可以改变人,当然也可以造化人,很多权臣在入仕的时候,未必就一定不忠诚,相反大多数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大权在握身不由己,当权臣遇到皇权,往往就真的是忠奸一瞬间。 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所谓的忠义与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看出来的,那么真正在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都有谁呢?下面来为各位盘点一下吧:
1、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的周公,说的就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后不到两年,武王去世,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奉命辅政。
当时的西周,朝廷不稳,殷商留下的势力还很强大。当时社会上传言,周公对成王不利,有篡位之心。周公旦却一心一意辅助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主持修建洛邑,同时制定礼乐规章制度。等到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旦还政给成王,为了让成王吸取殷商亡国的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不久之后死去。正因为周公辅助幼主,既是权臣又是忠臣,成为后世所有重臣的楷模,就连汉武帝临终,也希望霍光效仿周公,可见周公在后人对的心中简直就是忠臣的榜样,受到万世景仰。
2、霍光
说起霍光,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权臣,毫无疑问,霍光大权在握数十年,深受汉武帝汉昭帝的信任,但是霍光却是一个敢于废帝的权臣,正是他立了昌邑王刘贺又果断废除刘贺的帝位,最终立了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继位后,霍光大权独揽,为了皇后位,汉宣帝用故剑情深的名义立了许平君却得罪了霍光。不久之后,霍光之妻霍显派人毒杀了皇后许平君,汉宣帝刘询一言不发,最终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了霍光,称霍光为汉室忠臣,却在不久之后,以谋反的名义诛杀了霍光全族,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位。
有人说霍光是权臣,未必是忠臣,不过霍光一生忠于汉武帝,这是无可厚非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名将,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而冠军侯也因此成为霍去病的专属封号,以至于后世除非有特别军功才可以受封冠军侯,尽管如此,也只有贾复、窦宪被封为冠军侯,而贾复还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封号,当时很多人也觉得配不上,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汉光武帝改封贾复为胶东侯。霍去病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霍去病22岁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
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可以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用心培养的名将,也是为后世之君留下的,不料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痛心不已,爱屋及乌,就连封禅泰山也要带着霍去病的儿子,连自己的太子都不带,不过霍去病的儿子不到十岁就夭亡。由此之后,霍光被汉武帝开始重用,即使后来发生了巫蛊之变,霍光也没有被牵连。
汉武帝死后,霍光辅助汉昭帝,开创了昭宣中兴,在废立了刘贺之后,选择了废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刘询继位,也算是把皇位交还了废太子刘据一脉。霍光生前,大权在握,除了废立刘贺,毒杀皇后(不是他下令)之外,对于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至于身后的事情,那就是汉宣帝清理权臣自立门户的事情了。
爱德华的翅膀
中国历史上除了蜀汉诸葛亮,还有西周姜子牙、周公姬旦、齐国管仲、西汉霍光、唐朝长孙无忌、明朝首辅杨奇清、张居正、清朝多尔衮等,他们都与诸葛亮一样,既是权臣又是忠臣。
ljmcheer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风云人物辈出。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数不胜数。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张居正、周公旦、伊尹、霍光等人。接下来,小编就以张居正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居正,明朝首辅,中国古代10大名相之一,位入中国6大政.治家行列。
张居正,汉族,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他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曾被誉称为“神人”。他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嘉靖26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于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当时政体为之肃然。
当时,明朝已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腐.败.无.能的嘉靖皇帝只求长生不老而荒废政事,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顿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
万历10年7月,张居正去世,寿年58岁。因为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故为万历皇帝所顾忌。他去世后被抄家,直至熹宗天启二年朝庭才为他恢复名誉。张居正生前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书辑。
张居正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身居高位,却刚正奉公。他为明王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跟诸葛亮、周公旦、伊尹和霍光等等那些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一样,为谱写中国的历史添上了浓彩的一笔,他们将被镶刻在中国的历史上,永远的受到世人的赞扬和传颂!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喜欢请点赞,有不同建议的,请到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您,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Shmily
历史上的忠臣很多,权臣也很多,但是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却很少,下面介绍一位,那就是商朝的开国元勋伊尹,伊尹曾经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卓越的贡献,被商汤拜为丞相。商汤逝世之后,太子太丁未能即位就去世了,于是伊尹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为帝,外丙即位三年后逝世,伊尹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中壬即位四年,又去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就是是商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三年后,暴虐无道,败坏了商汤的德业,所以,伊尹就做主,把太甲流放到埋葬商汤的墓地桐宫。此后的三年,伊尹主持国政,会见诸侯。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新,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王宫,把大权重新交还给太甲。从此以后,太甲帝修养道德,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太甲病逝后,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沃丁在位期间,伊尹去逝了。沃丁用天子之礼把伊尹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以表彰伊尹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把伊尹称之为“商元圣”。伊尹先后辅佐了5代商王,功勋卓著,既是权臣,又是忠臣的表率。
简 简 单 单
忠臣,意味着他道德底线高,权臣,意味着他政治能力强。
中国历史上忠臣多,但是大多庸碌,比如齐泰方孝孺;权臣也多,可惜心术不正,比如曹操司马懿。德才兼备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确实不多,但是诸葛亮级别的并不少,至于当代为什么我们特别推崇诸葛亮,主要还是诸葛亮跟同期权臣比出来的。
诸葛亮之前秦汉四百年,权臣大概有这么些:
李斯赵高,私心极重的奸诈小人,秦王政雄才大略尚可驾驭这些人。一旦驾鹤西去,这些人窝里斗加持续作妖最终把偌大一个秦帝国搞得瞬间暴毙。此等臣子姑且可以称之为权臣,算不上什么能臣,就更遑论忠臣了。
西汉权臣的代表的霍光和王莽,一个自己死后家族谋反被夷族,一个自己改朝换代。这两位肯定是权臣,也算得上是能臣,霍光多多少少还有那么几分忠臣的味道,王莽这可就是中国历史篡权的开先河人物了,后世“禅让”那一套礼仪规则就是王莽亲自整理并且实施的。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纯属白乐天同志被贬官之后陷入怀疑主义陷阱的意气之言,不必过多解读。
接下来是东汉,刘秀建立东汉时就有点先天不足,很大程度要靠姻亲关系,所以王朝很快陷入外戚-内侍的周期轮回,这些人都是些跋扈的弄权之辈,不足一提。至于东汉末年的董卓、袁绍、曹操之辈,虽是时势使然,但是“忠诚”两个字怎么着也按不到这帮人头上。曹操快死了的时候胡扯了一通“我年轻时候也就想当个大汉征西将军”,也不他地下那个买到过大汉太尉官位的老爹该怎么想......
诸葛亮之后的两晋一百年,权臣的大概有这么些:
司马这种举国上下不再提“忠”改提“孝”的奇葩王朝中,无论是内战频发的西晋还是外敌不断的东晋,都再也没出集“忠诚”与“能干”为一体的权臣了。西晋年间,贾充沽名钓誉之徒不足为道,张华空有治国之才却屈尊贾皇后淫威之下,之后上场的八位王爷除了长沙王司马乂全是乱臣贼子,然而司马乂又是个魄力有限的老好人,可谓天亡西晋。
东晋成立,王导可谓首功,平日里也谦恭谨慎,可惜家族出了个公然造反的王敦连带着拖累王导名声;之后的虞亮裙带关系上台,飞扬跋扈酿成苏峻之乱;接下来的桓大司马把“篡位”两个大字写在脸上唯恐天下不知道似的;折腾了几十年,东晋终于迎来了整个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谢安;但是随之而来的孙恩卢循之乱以及桓玄公然造反很快摧毁了东晋统治基础,至于出生底层残酷好杀的刘裕,只是那个混乱时代的必然结果而已。
当我们回顾这前后一共五百年历史的时候,诸葛亮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榜样。但是实际上整个先秦时期,诸葛亮一样的集智慧与忠诚为一体的权臣并不少。
比如周公旦,他制作周礼成就了两周八百年统治规则,东征平定叛乱稳定了新生的西周政权,始终没有篡夺自己侄儿的天子之位,在周成王成年后并未继续贪恋权位还政于天子,可谓忠诚的权臣。
春秋时期有管叔仲,管仲对内重视民间经济发展,对外尊王攘夷,在春秋战国一众“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政客中显得出类拔萃。管仲临终时亦劝解齐桓公“亲贤臣,远小人”,可惜齐桓公并没有真正听进去,白白葬送了太公望后裔的霸主之业,同时也彻底宣告了周天子未来作为一个吉祥物慢性死亡的命运。
即便是到了战国时期也有公孙鞅和吴起,商君变法强国奠定秦国霸业基础,可惜晚节不保身死族灭,政治上有大才但是不懂明哲保身,所以秦人得益于他却容不得他,可悲可惜。吴起在鲁、魏、楚三国经历坎坷,虽然最后成就楚国一时霸业,但是很快死于保守贵族的叛乱。与商君相比,吴起更可惜的在于他的变法策略并没有在楚国继续,而是堕入了人死政息的结局。
只可惜,上三代的这些优秀传统,在诸葛亮之后鲜有继承者。辅佐苻坚大帝统一北方的王猛算一个,可惜他侍奉的是一个短命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北宋王安石算一个,可惜他侍奉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大明张居正算最后一个,可惜同样晚节不保,身死家灭堕入了霍光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也算是上古那个礼乐尚在的时代最后的回响了。
oneleaf
五千年中国史中即出现了不少流芳千古的忠臣,也有许多饱受争议的权臣而但要同时满足这两个看似矛盾标签的则少之又少。典型东汉的霍光和前燕的慕容恪。
首先说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汉武帝4个托孤大臣之一。霍光掌权以后,休养生息,政绩突出,避免了汉武帝重蹈亡秦覆辙,为汉朝续命20年。政斗业绩也很出彩,解决了反对势力,大权独揽。在汉宣帝去世后,霍光更是权倾天下,之后又先立后废昌邑王刘贺,可见霍光的权势之大。后来霍光又扶持汉宣帝刘病已上位,仍旧把持朝中大权,在霍光宣帝也得处处讨好不敢稍加得罪,可见霍光是一个十足的权臣。不过,霍光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忠臣,起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励精图治,为昭宣之治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虽然大权在握却无篡逆之心,不过这也是霍光不懂取舍的表现。最后在霍光死后他的家族遭到汉宣帝的清算,被夷灭了3族。这也是大多数权臣的宿命—不是篡位就是被清算。
还有就是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他也一度大权在握,把持着前燕的朝政。对面幼主却,做为皇叔的慕容恪,仍然能保持谦卑,用心辅佐,忠心耿耿的为前燕的发展做最大的努力。对内能够团结慕容家族,对外能在压制前秦和东晋,被王猛称之为古之遗爱。此外,慕容恪也是少有的死后没有被清算的权臣。
总之,做权臣不易,做忠臣也不易,要把两个都做了就更不容易。毕竟,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是身死魂灭还连累家族。
阿里璐璐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存在的24个朝代中,既是忠臣又是权臣:商有伊尹,周有姬旦,汉有霍光,三国诸葛亮,隋有杨林,唐有裴炎,眀有张居正,清有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