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是作者以一定的正史发展主线为依据经过自己加工和演绎得来的,有很多虚构,夸张成分,为增加读者兴趣还会添加一些未经证实的野史传言甚至神话等。曾经曾一度认为三国演义全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小说和真实历史的区别
棺小财
首先我们先分析差别的产生,包括历史小说,史册,真实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人来写的,执笔人的主观很大程度上改变原历史人物的客观形象。
历史是谁来写的,或者说谁有那个能力去记载当时的情况,并流传下来,很显然主要是当朝统治者以及士大家族。说到底,历史也是统治者的一种工具,袁世凯称帝还给自己编了个族谱,强认袁崇焕为祖。所以流传的历史会受到统治者需求而做出某些修改。
数千年的历史,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记录流传下来,那么中间的空白部分,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也许后朝有人根据其他史料加以修饰给填补上,那么他的来源是真实历史吗?
历史的流传,除了书,还有的民间的口口相传,戏曲歌赋等,这里就存在极不确定性。是非常容易失去历史的关键部分的,留下的部分,可能就与真相相差太远,甚至相反。
历史小说既是小说,又是记载历史事件。但凡小说都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这里为了达到某种高潮,会把不利于主角的部分给抹去,或者把不相干东西加到主角头上,甚至诋毁配角来达到效果。比如说三国演义里的三气周瑜,周瑜被黑成了一个因气量狭小而被活活气死的人物。
再回到题目,历史小说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区别?
显然是有区别的。历史小说是根据流传下来的历史,在加以文学的手法,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进行历史场景重现。说到底连历史都不是真历史了,那么在历史上二次创作的历史小说自然更是面目全非了。总的来看就是,在历史小说面前,某些历史真相将会为艺术需求而让步,其中让人误解最深的要数三国演义。
丁莽子先生丶
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小说的目的也是在教育人。就如最近热播的《老农民》,它的大部分都是实际情况,但是小说里面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山陕地区,大土炕还有点地方语。而里面的按血手印分田单干,大家都知道那是安徽小岗村的事情,为了突出农民形象,把血手印故事放到了这里,就更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电视剧的可视性。
Unicorn_丁丁
有,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史书差距很大,我也是在长大后看了一些史书才知道的。
又如明事,我看了之后,为明朝灭亡感到可惜,但,当我了解了国内外一些有关明朝的资料之后,则,啧啧啧,不说了,免得引战,或者给我扣帽子。(ー_ー)!!
panpanter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不过是本过时,落伍的草书,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好坏两面性,没有谁会愿意给自己的丑脸贴在石壁上,更没有谁死后不愿意流芳千古。
陈桃桃
【一看就知道上面几位是复制粘贴过来的,拜托,以下内容可是我亲自看过的,且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蘼蓎先生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夏夏家内小谁
源于历史,但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做适当的艺术加工。
历史小说始终不能当作历史,因为根据作者需要会加入许多艺术手法,就像现在的架空小说,玩穿越一样,看看也就是了
几米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其实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时代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个时代,三国时代没有青楼和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是很单纯、很典型的汉文化;而明朝有大量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推崇的文化,但佛教却是朝廷把控政局的定海神针,在佛教超越国界的强大影响力面前,宋朝、元朝时代的官场和战场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民间实际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为主,骄、奢、淫、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可以广泛宣扬。三国时代与明朝时代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恶搞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知识含量更丰富。三国时代最适于作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英雄不像英雄,小人不像小人,战争不像战争,“写其书中所崇拜之人,往往费尽力气,仍无丝毫是处:如写刘备,成了一个庸懦无用的人;写诸葛亮,成了一个阴险诈伪的人;写鲁肃,简直成了一个没有脑筋的人”。三国风云人物都成了徒有其名、华而不实
?之徒。反而李儒、王允这些龙套角色,虽然文字不多,却给人一种大隐隐于朝,背景深厚神秘,幕后坐庄老手印象。其实在三国时代,刘备、曹操、袁绍才真正是背景深厚神秘,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人物。“大隐隐于朝,幕后坐庄老手”这样的角色只有在隋唐之后,宗教组织得到大力发展之后才会出现。战斗写得比较儿戏,经常出现单挑场面,不符合三国历史,三国时代战斗都是混战,单挑场面在隋唐时代才开始出现。战争场面和战争谋略基本都是虚构的,《三国志》很少描写战争场面和战争谋略,虚构情节一般都不符合三国时代特点,而更符合宋朝、元朝的时代特点,其中写了很多比较隐蔽的整蛊情节,曹操、刘备、关羽被整蛊得特别惨。罗贯中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其描绘的战争场面可能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的战争场面。“战争不像战争”指的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不像是三国时代的战争。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在宋朝和元朝的官场或战场上,性格和志向类似曹操、刘备、关羽、岳飞的忠良人物往往会遭受整蛊和算计。 《三国演义》五分史实,五分虚构,虚构情节有许多恶搞内容,以第一回为例:玄德看招兵榜文时,张飞在背后历声说话,是恶搞刘备。张飞对刘备说:“吾颇有资财”,是恶搞张飞和刘备。刘关张结义配桃花,是恶搞刘关张和“结义”两字;张飞说:“我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是恶搞张飞,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最多只会说“我庄后有一园”。“桃园结义”桃园两字还昭示了更恶毒的恶搞行为,一般人想不到,与上火有关。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但成就都没有超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fangshujia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原贴:历史和历史小说有什么区别
离会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原贴:历史和历史小说有什么区别
_2ou
【一看就知道上面几位是复制粘贴过来的,拜托,以下内容可是我亲自看过的,且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
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
(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
(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
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
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
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
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
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
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kaishincc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原贴: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捕£捉影
历史小说把诸葛亮神化了
其实有很多都不是诸葛亮做出来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草船借箭等等...
历史是客观的
而历史小说带有了作者的主观判断...
lee890209
三国演义3分实7分虚,博望坡 新野其实是刘备烧的,不是诸葛亮,诸葛亮重在政治才能,军事不是他的长项,诸葛亮被确立为蜀汉军事一把手其实是因为法正死了,之前刘备的第一军师不是诸葛亮不是庞统而是法正,根本没有七擒孟获这一说,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的功劳,跟诸葛亮无关,而且周瑜很大度,没那么小气,跟诸葛亮也没什么交点,郭嘉遗计定辽东其实是曹操想的,曹操才是那个时期最雄才伟略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六出祁山中前三次魏国的统帅都是曹真,不是司马懿,曹真的军事才能其实在司马懿之上,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千万别看演艺,要看三国志,就好比看商纣时期历史也千万不能信封神榜,帝辛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帝王
muziliri
cui20121219
baoylshine
静默
yourhidens
无量胖胖
钰宝宝
历史正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angelyuxin
首先,非常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
对于您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首先我很热爱历史,很喜欢历史的书籍还有纪录片之类的,但不可否认,历史虽然在我们眼里非常的精彩有趣,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历史还是很枯燥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兴趣。
但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从未断过传承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你可以说一个人要是真心想研究,你研究一生也没办法研究完!而何谓历史,在我这里有点浅显的见解,就是前人为我们做的实践,虽然时代不同,各种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的错误,但你无法否认其中优秀的部分,尤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之魂,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学历史。不了解中国自己的历史,把自己强大的祖国看成了跟世界上某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一样,我觉得这是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侮辱。所以我觉得优秀的历史小说创造是必须得,是要支持的,你像古代优秀的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把三国时期的历史加以改造,加入艺术性的成分,这才写出了如今的三国,而像诸葛亮,关羽的英雄人物则被人谨记。
除了这像三国这样从古人那留给我们的优秀历史性小说,在我们当代还有的如《琅琊榜》这样已经被拍成了电视剧的小说,琅琊榜就是以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梁朝为模板而进行的创作,
还有最近大火的庆余年其实,也是以一些历史为背景,进行的创作,
虽然这些小说里,有的对历史改动很大,有的改动小,但只有不是瞎改乱改,是在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优秀历史,我们就应该鼓励,可能听到我这个论调,很多的朋友都不认同,认为不管改多少都加入了艺术的成分,不在是真正的历史了,确实,我承认这样的观点,但我也想反问大家一句,从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你有过突然间的兴趣,再看看历史书,了解过那个朝代的历史吗?从初中结束升入高中之后,多少人选择了理科之后就再也没拿过历史书,更何况大学,说实话,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在高中还有个历史兴趣小组,但上了大学,本以为人会更多,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但连个简单的兴趣小组都没有了,甚至于多少人在大学不是为了考研,有多少人能记得祖国实在那一天成立的,都让人觉得心寒,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种优秀的历史性小说的创造,激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让大家想看,愿意看,这就需要优秀的历史性小说,来宣传。(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多少了是因为看完琅琊榜大结局,去搜梁朝的,我觉得这样的历史性小说是很有意义的。)
以上内容,纯粹个人观点!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fushan
我的历史小说拓东瀛,是反映中日关系初始历史的小说。有记者问:“这部小说的历史真实性有多大?”我说,拓东瀛符合历史的本质真实。刘阿知率众东渡,向东瀛传播中国古代文明,是日本的开国元老,这是真实历史,日本史书上都有记载。吴国叛军借船出海,在《三国志》中有记载。他们在东瀛开疆拓土,建立统一国家“大和国”,是日本学者的研究结论。日本大和民族是以汉人为核心象滚雪球一样形成的,这些就是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是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硬要划分史实与虚构比例的话,我自己觉得象《水浒》,一分史实,九分虚构。
虚构不是瞎编,必须符合历史常识和逻辑。书中涉及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外交、文化、民俗等多种领域的多种知识,它们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着,让人觉得,这就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完全没有虚构的历史小说是不存在的。历史小说,就史实与虚构成分之比,大致可分为四类:
1、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2、五分史实五分虚构;
3、三分史实七分虚构;
4、一分史实九分虚构。
有人认为,只有史实成分大的小说才能算作历史小说,虚构成分太多就违背了历史真实。那是对“历史真实”概念的误解,它把历史科学中要求的“历史真实”套用到历史小说要求的“历史真实”上了,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只要有史实根据,虚构成分多少都不影响其历史小说的本质。是小说就离不开虚构,没有虚构就不叫小说。历史小说的核心词是“小说”,而“历史”只是“小说”的定语。“历史小说”与“近现代小说”相对。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李自成》固然是优秀历史小说,但谁能说一分史实九分虚构的《水浒传》不是优秀历史小说?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宋江起义”事件,这就是历史真实,虚构成分再多也无碍《水浒传》的历史小说本质。
有人认为,完全虚构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也是优秀的历史小说。这个有争议,就是“古典小说”能否与“历史小说”划等号的问题。
至于那些完全违背历史真实的“穿越”类小说,肯定不能归入历史小说。
行者彼得Peter
就拿《三国演义》来说,跟真正的历史本身只差了一点点而已,可以称之为九分真实一分虚幻,可就是这么一分的虚幻直接让我们了解了不一样的三国。
整个三国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太大的历史变动,董卓进京控制整个大汉的权力,随后刘协被毒杀,十八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唯一改变的只是其中的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说斩杀华雄的大将并非关羽,而是孙权。
闻名天下的三英战吕布并未发生过,当时的十八路诸候当中根本没有刘备。
可是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就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差异,但是对历史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发生了改动,历史的脚步依然向前走,没有出现一点停顿。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一颗大树一样,明明这颗树处于冬天的环境当中,但是我们为了让这颗大树看起来更加的美丽壮观。
于是给其增加了各种的红花绿叶,再配上轻轻的微风,瞬间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同样的道理,历史小说也如同那种成长在冬季当中的大树一样,在当时的环境当中,明明就是枯枝黄叶,可是为了让大家喜欢这本小说,于是作者开始加入了大量的红花与绿叶,就是让整个小说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但是历史的走向却是不容改变的,就好像汉朝已经没落了,不论三国当中的这些英雄们如何努力,最终的结局依然逃不掉汉朝的没落。
但是中间的过程却因为一些细节上面的变动,从而让大家看起来更爽,就好比诸葛亮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上只是一个政治家而已。
可是在小说当中却成为无所不能的大神,整个蜀汉在他的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每一个看到这里的读者们,都会产生一种冲动,最后蜀汉的结局一定会被改写。
然而结局早已被定性,无论诸葛亮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论他做出如何巨大的改变,但是人永远是胜不了天的。
也可以说书中的英雄再如何逆天,也逃不出作者的笔,只要作者让他死,再如何努力也没有用。
不论诸葛亮北伐之时多么的英明神武,可是运气不好有什么办法,你诸葛亮再如何聪明,但是不可能万事都要亲自上阵吧。
于是各种的猪队友,再加天时不对,地利有问题,反正就是不让你成功,并且还因为操劳过多,连寿命也让作者给拿走了一小部分。
所以当我们在看待所有的历史小说之时,总会看到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可以称之为大纲,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就是细节,称之为小纲。
只要这本书的范围依然还没有跑题,依然还在作者的可控范围,哪么最后的结果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唯一会变的只是一些小细节而已。
爱村小灰灰
历史小说和历史事件虽然都与历史相关,但是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区别如下:
历史小说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主角,或者一个为主线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所处的环境更宏大、更宽广,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以整个历史为背景的,没有固定的主题或者主角,相比历史小说来说应该是更复杂。
可以说,历史小说中的历史真实往往存在一定的水分,而历史事件的真实应该是更客观中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以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为例,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估计作者已经有自己的“打算”了——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雍正?
虽然里面的具体历史事件都已事实为依据,但是为了表现鲜活的人物特征,作者不免会加入一些自己的表现方式、叙事角度等等。
里面的任何事件应该说都是与雍正有关系的,不管是即位前的九子夺嫡,还是即位后的实施新政,都是以雍正为中心的。
所以说,虽然都是历史事实,但因为加入了个人情感和修饰,与历史事件的真实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再以雍正为例,说说历史事件的真实。
九子夺嫡期间发生的事儿不可能都与雍正有关,历史在这方面有他自己的公正性,每个人都是主角,在历史发展上是一视同仁的。
而历史小说为了刻画一个人物,就会最大限度选取与他有关的事迹,并将其放大。这就与历史事件区分开了。
通俗一句话,历史小说中的历史真实是有偏见的,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才是客观中立的。
瞌睡蜜蜂
古代信息的传播远没有现在发达,陈寿写三国志里面的人事时,如何得到天下各大人物的真实的实际情况?他一介书生何以能了解和掌握三国各个人物与时间真实发生的事情?有的人或事情只能道听途说了吧,况且一些朝中大事或秘事是保密状态的,他又如何能知!比如让你写当代人物,你就能写出完全真实的情况!?拍拍心口再回答。还有一点,陈寿父亲受到跟随马谡失街亭受牵连,嘿嘿,他写诸葛亮军事不强,就有点不值得相信了。
rehurt
今天蚕叶君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三国志》。现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看过《三国志》的人却非常的少,那么这两本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三国志》是中国25史中的一部。是我国的正史之一。记载了有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统一期间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著。是一次120回的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位陈寿曾在晋朝做官。私自传写了三国的历史,一共是65卷,后来被合成为一部《三国志》。后世对其评价很高。在本书当中,他以曹丕所创建的魏国为正统。在整部著作当中,采用魏国年号记年,三国志主要以记载史实为主,秉笔直书,对于情节描写较少。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三国演义》的作者。目前很多学者公认为是明代作者罗贯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角是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到了后期,则是诸葛亮,姜维等人。而在三国志中正面人物如曹操,司马懿等人在小说中,全都成了反派角色。此外,罗贯中还在《三国演义》中,掺杂了很多天命色彩。比如诸葛亮这个人能够知天命,借东风。这其中不乏浪漫主义色彩,这些内容都与三国志有显出的区别。
综上所述,就文学价值而言,《三国演义》高于《三国志》,而从史学价值来看,《三国志》以更为准确。
海之泪
《三国志》更接近真实历史,因为它是史书,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真实记录,而且作者陈寿生活的时间离三国时期较近,对三国历史比较了解,写作《三国志》时手边关于三国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关于三国历史他都是从前人留下来的资料中了解,而且他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还原剂是真实,所以其中的人、事多了很多虚构,“三分真实,七分虚构”。
而且罗贯中在写作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和渲染人物的需要,把事件和人物任意组合,已经很大地破坏了历史的真实了,因为罗贯中要的不是历史的死板的真实,他要的是人物的生动形象,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
比如大家熟悉的“草船借箭”这个事儿,其实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关羽“温酒斩华雄”,斩华雄的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其实七进七出事件的主人公不是赵子龙,而是文鴦。
当时的军队不是曹操的,曹操早已去世了,这个晚了很多,是司马师的军队。发生在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另外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是没有的事,虚构的,反正小说《三国演义》比史书《三国志》精彩了很多,但却不是真实的历史。
galano
整体来说,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当然比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但是,在一些个案上,《三国演义》也存在比《三国志》更接近真相的地方。
先简单说第一层,三国志整体更接近历史。
这个基本没什么疑问吧。三国志是一部正史,而且是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认水平最高的正史。作者陈寿生于三国时期,在三国刚灭亡不久的西晋,参考当时各国官方的史料写下这本史书。
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小说,是明朝人罗贯中在三国之后一千多年写成,其材料来源既有三国志等史料,也有从宋元开始的历代民间艺人创作的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等,还有罗贯中自己的艺术夸张和原创。因此,尽管三国演义从文学水平上很高,但其反映历史上就是“三虚七实”。
过去受限于教育程度和出版业,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把三国演义当做三国正史。随着新中国扫盲教育、改开后出版业大发展、21世纪互联网的扩展,这方面情况已经极大改观,以至于说三国历史的人不把三国演义抓出来批判一顿都不好跟人打招呼。
关于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和正史不同,这个问题下各位老哥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什么孙坚温酒斩华雄啊,孙权草船借箭啊,网友们围观他们吹牛就行,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再说第二层,在少数事件上,三国志歪曲了史实,而三国演义可能反而更接近真相。
上面说过,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期,距离三国很近。好处是各种民间记录、官方文件都还齐全,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历史人物的部下子孙都还有很多健在,获取材料的来源丰富。但缺点则是写当代史,会受到政治因素干扰。
譬如说,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是死在司马昭的走狗贾充手上,这个已经为其他史料所证实了。但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司马昭是当今皇帝司马炎的老爹,贾充是大晋朝堂重臣和皇太子的岳父,借陈寿三个胆子也不敢直接写这事儿。
于是在三国志中,记载曹髦之死,仅仅用了一句: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然后,还借着郭太后的诏书,把曹髦狠狠污蔑了一顿:
皇太后令曰:“……(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兒所行。”显然,在曹髦之死这件事情的记载上,三国演义就比三国志靠谱得多。其他一些事情,尤其涉及到司马懿父子几个的事情,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综上,虽然整体上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水果硬糖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三国志》为史书,而《三国演义》为小说,但是《三国演义》更为出名,为什么?
第一,《三国志》虽说是史实,但是写的过于简略,很多人不喜欢看,没有吸引力,而《三国演义》为小说,内容比《三国志》精彩,更有吸引力。
第二,《三国志》虽说不一定全部正确,但也有九分以上是历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七分实,三分虚,所以看三国演义里面也有很多符合历史,因为是小说肯定有虚构,所以人们往往把演义当做历史看来。
第三,《三国演义》被称为四大名著,所以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常被人们讨论,再者《三国演义》电视一出来,让人们更是议论三国,把演义当历史,所以现在人们所讨论的都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三国志》虽说是正史,但是《三国演义》已经深深印象在人们心中,当作正史来看。
第四,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是现在中学,教师依然让学生们看《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中考考点也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所以《三国演义》往往成为人们心中的正史,而《三国志》成为历史学者们眼中的正史,从而形成了小说和正史两派,混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不论是正史也好,演义也罢,凡是能让我们学到好的东西就学习,反之就抛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没有什么坏处,大家觉得呢?
二师兄(警长)
感谢邀请,《三国演义》是通俗小说,其内容大多是由《三国志》改编而来,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而《三国志》则是是蜀汉的官员陈寿所写。加上陈寿本身有良史之才以及亲身经历了三国的大部分时间。所以他写的《三国志》更能反映当时的历史。
关于《三国志》这本书,是陈寿收集了《魏书》、魏略以及吴书再加上自己在蜀汉的亲身经历,多方考证,仔细辨别真伪写出来的良史。在史学界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唯一的缺点就是过分的简略。很多大事不到几个字就叙述完成。让一些三国研究者很是抓狂。如果想要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建议读毛宗岗的批本。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所写,距离三国已经1000多年了。加上作者本身也不是研究历史的人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士人。而且写这本书的材料多数是来自于《三国志》和民间传说。是一本文学巨著。不能够当作历史书来看的。
PZnCu
提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太无知啊!所谓“志"就是历史,“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所以,要了解历史就要读巜三国志》!
sysopt
熙嗰嗰
三国志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场面,陈寿是西晋朝人,身于当代,有丰富多彩的人物资源垂叙防查验证,加上三国也各自有重大历史文献存世,成为编写三国志的第一首资料,包括司马光写的资质通鉴,也是借鉴三国志而成书。以及西晋大将杜预也有不少文章存世,三国演义成书较晚在明代为罗贯中著书,他爱憎分明,妒恶羡慕嫉妒恨,喜刘备诸葛亮,愤恶大魏雄主曹阿瞒。有过分神化诸葛亮之意,卧龙凤邹得一面统天下,以史实而言,大言不惭,夜郎自大,有讳疾忌医。
Carrie玥儿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肯定是《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更贴近史实了。
首先,《三国志》是史书,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其余三部为《史记》《汉书》《后汉书》),而《三国演义》是长篇演义小说,它的成书最重要依据就是《三国志》。
其次,《三国志》成熟时间在西晋,三国刚刚结束的时代,作者陈寿是三国及西晋时期史学家,他经历了三国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属于亲历者,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朝小说家,他生活的时代历三国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没有实际经历。
第三,《三国志》取材严谨,在取用三国各国史料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十年亲身见闻,对史实进行过严密慎重的选择考虑,对于不可靠材料进行严格审核,而《三国演义》材料来源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三国史实文件,《三国志》就是其一;二是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这本来就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第四,《三国志》作为史书而创作,文笔简洁,记事翔实,没有进行过多艺术加工,主要用于叙说史实,而《三国演义》则是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的创作,为了塑造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并且对有些史实进行了加工。
可能还有其他不同之处,但是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虽然采用了“七实三虚”的取材原则,但是毕竟不是史书,和《三国志》相比,还是《三国志》跟贴近史实!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我是公子皇铘,请多多点赞关注,也欢迎留言探讨交流!)
jacques1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如果单从这名字上来理解就是以通俗的语言对《三国志》进行演义加工。事实上《三国志》成书于公元290年,而《三国演义》成书于1371年,比《三国志》成书要晚1081年。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三国志》的内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认定《三国志》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么理解也并没错——这从《三国演义》的成书历程中可以得到验证。
表面上看:《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然而我们其实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去动态看待《三国演义》的成书历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跨越千年。首先是公元290年成书的《三国志》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在南朝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这一过程中裴松之并非单纯只是对《三国志》的词句进行解释,与此同时他还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使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这就使源于正史而又脱胎于正史的历史小说初具雏形。到了两宋时期民间的说书艺术已较为盛行,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诸多关于三国题材的话本,一方面这些话本在大体上还是要尊重史实,但另一方面也必须吸引读者的口味。大约到了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一部收录了各种三国题材的话本故事的作品,全书约八万字左右,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当罗贯中创造《三国演义》时实际上就是吸收借鉴了《三国志》、裴松之的注以及诸多的三国题材的话本故事作为素材。事实上当罗贯中面对《三国志》时其实就是面对的已经过各种加工渲染的千年前的历史,那么后来人究竟该如何去了解这种距离自己已很久远的历史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物质不灭——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态。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我们今天所身处的世界恰恰正是历史上彼此看起来互不关联的各种事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即使有的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了,以致于我们如今对事件真相莫衷一是,但它仍对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形成产生着微妙的作用。具体到三国时期这段历史的确可能是话题较多的一段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关于三国的历史题材作品太多了,而这些作品彼此之间在一些细节上是有所出入的。在所以关于三国的历史题材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过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并不一样:《三国志》是被列入二十四史的正史作品;而《三国演义》则是对其进行加工演义的历史小说作品。
如果从治学的角度而言:当然是应该优先侧重于《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作品。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身是经历过三国时代的人,那么他作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当然都是搜集的第一手资料,那么这些直接材料的真实性自然是比后人的考证要有力得多。需要指出的是《三国志》和《史记》一样起初并不是官方正史,而是陈寿私人攥写,只是后人公认其史学意义重大,所以将其列入二十四史之中。然而《三国志》与《史记》又有所不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出身于史学世家,而他本人也曾是西汉王朝的史官,尽管《史记》是他的私人作品,但以司马迁史学世家的出身一定是能接触到当时皇室图书馆珍藏的史料的;相比之下陈寿并非专业的史官,他的正式官职是治书侍御史,那么可能有人就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并非专业史官的陈寿攥写的《三国志》真实性可靠吗?事实上陈寿的《三国志》并不是他自己在家凭空发挥的,他在创造《三国志》的过程中充分参考了魏国和吴国的官史以及鱼豢私人编写的魏略,那么蜀汉部分的史料又是如何而来呢?其实陈寿本人就是蜀国人,西晋灭蜀之后方为晋臣,因此他搜集蜀汉的相关史料应该是较为方便的。陈寿的治学精神是很严谨的——他在创造《三国志》的过程中一定是要多方求证,直到能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后才下笔。然而即使陈寿作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就已出现某些具体事件在流传过程中失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陈寿一般将他搜集到的各种说法均罗列出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事情的真伪。以马谡的结局为例就在《三国志》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在马谡本人的传记中说他是病死的,然而到了《诸葛亮传》中又变成了被诸葛亮斩杀。这个问题连陈寿自己都无法考证,那么对千年之后的你我而言就只能是个未解之谜了。
尽管单纯从史学治学的角度而言:《三国志》的真实性高于《三国演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否定《三国演义》呢?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如果这是一本毫无价值的书又如何能名列四大名著之中呢?《三国演义》可以起到一定的历史启蒙作用,但千万不要把它当史书看——如果你非要把借东风、空城计当成是真的,那你就输了。《三国演义》真正的意义不在史学层面,而在文学艺术层面,就艺术的观赏性而言:内容更为丰富详实的《三国演义》自然比相对单调的《三国志》精彩许多。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认定《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完全不真实的,尽管从史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的确存在太多夸张的情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观赏它的另一种真实性——作者心中真实历史观和当时主流社会的价值认同。其实又何止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及民间的白蛇传、包公戏这些小说、戏曲作品如果非得从史学角度去考证真实性有哪些是经得起推敲的?但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内心那种淳朴真挚的情感这可不是假的。《三国志》的史学价值高于《三国演义》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否定《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sleepyhour
历史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如何去了解一千多年前真实的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你想怎么说都行,因为已经查无对证,但历史就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选择迷茫期,接触到历史的途径很多,有网络、影视、史书、小说等等,但最能反映真实历史的只有史书,而其它的网络、影视、小说等都是以史书为基础,进行各种艺术创作,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以三国历史为例,描述三国历史的史书很多,有《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等,而以《三国志》最为出名。
《三国志》是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并非官方编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先是蜀汉官员,晋朝统一天下后,在晋朝为官,其一生为官不得志,官至治书侍御史,就是管理图片文献的官员,不是史官。
《三国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在三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因为陈寿撰写的这本史书写的太好了,文字简略,叙事清晰,取材严谨,书中所写内容得到了当时及后世很多史学家的肯定,因而流传至今。《三国志》成书后,当时正在编写《魏书》的中书侍郎夏侯湛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已经清楚的描述了魏史,因而自已没有必要重复写作,并放弃自已的著作《魏书》的编写。
如何评价《三国志》是否接近真实的历史呢?
陈寿虽然不是史官,但陈寿师从蜀地大儒谯周,颇有才华,陈寿编写《三国志》的基础是魏国官史:王沈的《魏书》,吴国官史:韦昭的吴书,及鱼豢私人编写的魏略,而当时的蜀汉不设史官,再加上陈寿本身就是蜀地人,自行收集蜀汉民间及官方的文献资料和走访一些当事人的后世子孙,才编写的蜀书。
写史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如实记录,不能胡编乱造。当陈寿收集到相互矛盾的材料,如果又不能排除哪一种材料是真实的,哪一种材料是虚假的,陈寿一般会把两种矛盾的事情,记录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所以《三国志》中会有一些前后矛盾的事情,如《三国志》中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说法,在马谡传中说是病死,在《诸葛亮传》中是被斩杀,在向朗传中又是马谡逃跑。
像这种连陈寿都搞不清楚的事,我们现代人更不可能搞的清楚,所以有时候历史就是迷雾,很难弄得清真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了解到大概的可能,就像马谡的结局一样。
陈寿身为晋臣,在写《三国志》时,以魏为正统,多少对于魏及晋朝的人物有些美化,如曹操、司马懿等人,但陈寿又会在其它人的传纪中将事实真相描述出来,如赤壁之战,在武帝纪也就是曹操的传纪中,说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瘟疫,而在周瑜传中则清楚的说明了曹操是被周瑜以诈降计加火攻击败的。
所以读史不能只看一个人的传纪,要看每个相关人物的传纪,作出一个综合评论,才能接近真实的历史。总体来说,《三国志》是最接近三国真实历史的史书了。
再来说《三国演义》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与陈寿相比,晚了一千多年,以罗贯中的视角去看三国历史,跟陈寿完全不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关于三国的历史讨论已经非常多了,但这些并不妨碍罗贯中的创作。
从来源上说,没有《三国志》存在,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正是因为陈寿的《三国志》存在,才让罗贯中有了创作《三国演义》的基础。
《三国演义》的定位是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不需要去考证自已所写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只需要按照自已的思路,尽情去发挥,以精彩性吸引读者,才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所以你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及打斗的场面描写着非常精彩,非常详细,完全不用像陈寿那样惜金如墨,你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打了多少回合,张飞、关羽、刘备何时加入,都写着清清楚楚,这是真实的历史吗?连陈寿都搞不清楚的事,罗贯中连他们打了多久,怎么打的都弄的清楚了,不可能嘛,还是一千多年前呢,这都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不是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和背景写作的,书中大的历史事件基本上与《三国志》及真实的历史吻合,但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全是罗贯中的脑洞了,最详细越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不可能如此详细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名,在于他的可读性、精彩性,这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原因。而很多人知道《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三国志》存在,便误以为《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
综述,作为史书的《三国志》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而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却是大众最喜欢看的作品。
《三国志》存在的主要作用是供专业读者去研究真实的三国历史,内容枯燥难懂,读者较少。而《三国演义》存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小说供一般读者去消遣时间或作为爱好来读,内容精彩,可读性高,读者非常多,因而流传性比《三国志》广泛的多。
Luo Johnson
于是问题来了,我们平时拜的关羽是哪个,三国志里的,还是三国演义里的?,这个事情很重要,因为,平时百姓烧香的,观音,关羽,财神都很多,寿星都不如他们多,如来都比他们少,所以应该是三国演义的关羽,鲁迅:本来世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固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艺术加工,尊刘抑曹;而三国志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编辑而成,以曹魏晋为正统。
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等为杜巽,刘备东吴招亲,关羽斩彦良是真实的,杀文丑的不是他,过五关斩六将,三国志只有四个字,亡归刘备。主要是三国演义讲的事情大部分是有的,但是张冠李戴,换了个人名。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诸葛亮身上,其实他的军事才能是有争议的。
lkkwhhxj
显然是《三国志》更接近真实的历史。我就举周瑜这个例子。
真实周瑜气量极大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周瑜描绘成一个气量狭窄,然后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的人物,但真实的周瑜却并非如此。
《三国志》上记载,说周瑜气量极大,非常得人心,只跟程普有点过节。原因是程普年长,又是曾经孙坚的老部下,在军中的资历甚至高于周瑜,而年龄又大了周瑜许多。但是即便如此,最后程普对周瑜是心悦诚服的。这在裴松之注中有记载。
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说,与周瑜交往,就像喝美酒,不知不觉就陶醉其中了。
周瑜气量大的佐证1.孙权对周瑜的评价
孙权后来对周瑜做出过评价。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孙权说周瑜雄威刚烈,胆略过人。试问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怎么可能做到雄威刚烈,怎么可能在曹军几十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只用3万水军打的曹操丢盔弃甲,仓皇北逃。
2.众人对周瑜的敬仰
周瑜死后若干年,周瑜的儿子周胤因为犯法被官府判了流放。当时诸葛瑾和步骘联名上疏,说周公瑾对我吴国是有大功的,现在公瑾去世不久,他的儿子被降为平民,流亡外地,这会让群臣心寒,让老百姓失望的。请您赦免周胤的罪过,恢复他的爵位。
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朱然和全琮听说后,也上书替周胤求情。可惜的是,赦免的旨意还没有下达,周胤就病故了。
罗贯中为什么把周瑜写的气量小罗贯中之所以把周瑜写成小气量,是因为周瑜曾经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同时不要把荆州借给刘备。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周瑜提出过软禁刘备,隔离刘关张三人的计策,可惜孙权没有采纳。《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的小说,周瑜这么暗地里算计刘关张,当然没有好果子吃,罗贯中是拼了命黑周瑜。但是《三国志》不会忘记周瑜,历史也不会忘记周瑜。
weixiang
也说点小感想吧。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更接近于真实历史,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无需我再多说。说点小感想,是这个题目之外,但又与题目相关的感想。
生活中,有很多事,并不因为真实就被人记得。相反,一些添油加醋的风言风语倒是传得很快。历史也是如此吧。真正喜爱历史的研究历史的自然会去找正史看,而消遣生活的则未必。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原因就在于整个人群里,执着于真理执着于真实的人总是少数的。多数人不会那么去较真。
我们平时吃的饭也好,菜也好,不经过烹饪加工,添加油盐酱醋,总是淡而无味的。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最为真实,但不见得都会爱吃。《三国演义》不是史,只是根据那一段历史演义出来的小说。或许,有人会把《三国演义》说得一文不值,但没有《三国演义》,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对那段历史那么熟悉,对那段历史也和其他朝代的历史一样,只是一片飘荡在风中的叶子,和其他的叶子并没有两样。
小时极爱看《三国演义》,也因为《三国演义》渐渐喜欢上历史。如今虽然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看得多,但依然不影响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正史和演义原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东西,没有可比性。
六重日
谢邀请: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于,一部是历史,一部是演义小说。《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作一部国别体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元未明初罗贯中所著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三國志写法也很特别,他不是按时间来记事,而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事,这样故事性更强!读者喜闻乐见。《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包括《魏书》,吴书蜀书三卷各章节。《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以《三国志》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评话,戏曲等,演义而成的一部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的小说。全称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它是以蜀汉为正统所写。文学性很高,由于艺术的需要,与《三国志》史实也有很大差别!所谓三分虚七分实是也。以上所写!是我所知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若有不当,望师友指正。
茶犬的夏天
《三国演义》本书描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正史三国志(晋陈寿撰)改编而成的章回小说。正史奉魏为正统,但演义却以刘备所建的蜀为正统,并视之为汉室的继承人,书中以刘备及其部属为中心,引出通篇的故事。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死诸葛能吓走活司马懿(字仲达)。内容为概要。而三国志,本书记述的是后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志,就是记录的意思。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内容围绕,诸葛亮传,魏志,倭人传。《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加上民间的传说故事编成的,古代戏剧,常以《三国演义》为题材,其呈现的壮观场面,非常叫座。而《三国志》的文章简洁精要,被视为正史中的良书之一,撰者,陈寿,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最早在蜀为官,蜀亡后,仕晋,完成《三国志》六十五卷,后由南宋的裴松之作注,参引诸书,成为最有名的史注。而现存最古老的《三国演义》版本,是附有明朝弘治年间甲寅年(一四九四)和嘉靖年间壬午年(一五二二)序文的弘治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弘治本,后虽陆续有各种版本问世,但自从明初毛纶,毛宗纲(江苏常州人)父子所校订的,毛本,于清康熙十八年左右出版后,以前各种版本都相形失色,终至消声匿迹。毛本,根据以前版本,改两节为一国,二百四十节改成一百二十回,并附详细评语。这些就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者的不同之处!????
小肥皂
两者区别如下:
1:类别不同:《三国志》是纪实的史书,而《三国演义》是杜撰的小说。
2:作者不一样:《三国志》作者是西晋的陈寿,《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3:创作时间不同:《三国志》创作于公元280-290年,《三国演义》创作于明初洪武年间。
两者好看与否,如从文学性说的话《三国演义》好看,如你要了解史实,那就《三国志》好看。
这样回答不知是否合意
补充点资料: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其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的评价很高,被评为二十四史中最好的“前四史之一”,但由于《三国志》是陈寿个人编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史料不足,所以也有人评价它记录过于简陋。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该书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民间传说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小心灰
孤城万仞山
《三国志》作为一部历史著作,更接近于历史;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丑化,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改变或夸张,虽然有基本的历史面貌,但已经远离历史真相。
三水三心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故乡人,从小就熟知陈寿,并多次到陈寿写作《三国志》的万卷楼(如下图)游玩,可以说,万卷楼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三水三心的脚印。下面,三水三心就从三个方面,来对两本著作,做一点比较:
一,《三国志》,是一部历史书,主要记录史实《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稍作解释,之所以说是纪传体国别断代史,因为,《三国志》是按照《史记》的纪传体的写法,所以是纪传体;全书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分别是《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所以又是国别体,类似于《国语》;再由于它所写的只是三国这一个时期的历史,所以又叫做断代史。
但究竟《三国志》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这不好说,因为,很多人认为,“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所以,我们只能借助于距那个时代最近的人的评价,来大致判断。
比如,陈寿去世后不久,晋惠帝时期的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
但由于《三国志》属于私人修史,难免就有个人的好恶在其中,特别是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马谡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之”,而陈寿的父亲也受到“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难免对诸葛亮有所贬低,所以,清代的赵翼就认为,陈寿“谓(诸葛亮)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
但整体来说,作为一部历史书,《三国志》更接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演义小说,基于历史,但愿远高于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从总体上来说,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基本事实还是那些事实,但作为小说,作者必须对情节进行特别的描写,很多情节,有时通过想象来完成的。
其实,《三国演义》最开始可不是人们看得,是说书人讲评书的底本——既然是讲评书,就需要有人听才行,所以,就要按照听众的喜好,对人物进行美化或者丑化,还必须把情节讲得扣人心弦,让你欲罢不能。
在文学评论上有一句话,叫做“小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个来与生活,就是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影子,高于生活,就是不能和生活一摸一样。
可见,作为一部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有基本的历史事实,但都进行了加工创造,离历史的本来面目,已经很远了。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章学诚就说“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两部书具体上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主要区别要将这两部书作详细的比较,你说是一个大工程。三水三心只能管中窥豹,找几个主要点:
一是人物形象。《三国志》援袭了历代史学家以都城为正统的观念,将占据了都城长安和洛阳的曹魏奉为正统,尊曹贬刘的倾向非常明显。在陈寿看来,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在《三国志》中,虽然厉害,也就一个谋士,与周瑜、鲁肃、司马懿等人差不多。
而《三国演义》则明显的奉蜀汉为正统,是尊刘贬曹,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德之君,曹操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而已。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无所不精,甚至,还精通心理学!鲁迅先生就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二是故事情节。作为历史书,《三国志》中的故事都只记叙其大概,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总结;而《三国演义》的故事,则非常之精彩,特别是棉鞋战争场面,简直是活灵活现,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而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还有不少的神话色彩,比如“武侯定军山显圣”“死关羽吓死活吕蒙”“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等等,这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为什么会在演义小说中出现呢?满足老百姓(听众)的心理啊——不然,谁听呢?
三是写作详略。作为历史书,《三国志》非常简略,而作为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则非常详尽,每一件事情都写的是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举个例子,著名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
而在《三国演义》中,则差不多完整的一个回合都在写!并且,在继续这件事的时候,综合利用了各种描写手段,把张云的神勇、忠义,展现的是淋漓尽致!
总之,作为一部历史书籍,《三国志》球基本上趋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直作为“信史”;而《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虽然有基本的历史事实,但经过了太多的想象和夸张,与历史本来面目,已经相去甚远了。(写作不易,欢迎关注点赞。请勿转载,维权必究)
ffzzyy_
三国志多接近历史不敢说,鬼神都有的三国演义就不要说什么接近历史了吧,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讨论三国演义就不要老想历史的事,研究历史更不能参考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