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韩国的有一部电影叫做熔炉,然后这部电影,它就是根据韩国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然后我感觉这种电视剧啊,电影就特别有那种年代感,然后特别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根据八上历史课文改编剧本
19831208
主要角色: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由四位男生担纲)
甲乙青年各一(男、女同学各一饰)
画外音(一女生朗诵)
参加聚会的青年朋友(全体同学饰)
开场白:(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是“新文化运动”。为此,老师特地给同学们请来了几位最尊贵的客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光临。
幕启:
(扮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四位同学上场,全体同学起立鼓掌欢迎)
陈、李、胡、鲁:(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以手抚胸,鞠躬施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陈独秀:(上前一步)我是陈独秀,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就是我创办的。请各位记住我的大名,谢谢!
李大钊:我叫李大钊,欢迎各位青年朋友光临本次聚会。本人由于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但我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胡适:鄙人姓胡,单名一个“适”字,酷爱文学。新文学形式改革的初步设想就是我提出来的。 鲁迅:我嘛,原名周树人,笔名叫鲁迅,人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哈哈,今天我们大家难得一聚,咱们还是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情况吧。来,各位请坐下谈。
陈、胡、鲁:这个话题甚好!
(全体落座)
鲁迅:独秀先生,您德高望重,见识广博,论谈精辟。还是您先谈吧。您可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泰山北斗啊。
李、胡:对、对,树人兄说得是。
陈独秀:好,那我就不谦让了。现在呀,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各位听说了没有?
李大钊:听说了,真是荒诞之至!
胡适:我也有所耳闻,这种说法实在是对国家大事无知的表现!
鲁迅:(举起右手,食指上指,略带气愤的)我看,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想破坏我们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的谬论!
陈独秀:我看,咱们有必要在民众当中澄清一下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面前坐了这么多热心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朋友,我想请他们一起来讨论关于新文化运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怎么样?(面向其他三位)
李、胡、鲁:好!
陈独秀:(站起来,面向全体同学,拱手作礼)各位同道,(双手摊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吧。只有这样,某些人的信口开河才能不攻自破。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一段和这一段下面的蓝框字。(坐下)
(全体同学朗读、完毕)
胡适:(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并非是我们几个人凭空造出来的,那么,现在我要问大家:开展新文化运动有没有必要呢?(全体同学回答:非常有必要!)好,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当中有谁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青年甲:(举手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的诞生。)
胡适:非常正确!(落座)
李大钊:(站起身,面向全体同学)各位青年朋友,新文化运动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进行冲击,可是,你们知道“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全体同学回答:知道,就是“民主”和“科学”)好!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再过几十上百年,“民主”和“科学”会不会过时呢?(全体同学齐答:不会!)对,我想。在那样一个新的年代,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会更离不开“民主”和“科学”了!(落座)
鲁迅:(站起身来,高举拳头)对,我们要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我们的主要阵地,向尊孔复古的逆流猛烈开火,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更加富有生气的思想解放潮流!(落座)
陈独秀:(站起身)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道人士全体起立高举起我们的右拳,庄严宣誓我们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来,全体起立(全体同学起立)
陈独秀:“我们宣誓:(全体同学:我们宣誓)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全体同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全体同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全体同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全体同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请大家坐下(落座)。
胡适:(面向李大钊)大钊先生,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独秀先生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和“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您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李大钊: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的文章。我特别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适之先生,你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
胡适:谈不上什么大作,只是一点心得而已。大钊兄,小弟我刚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另外,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大力发展,我很快将推出我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我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而且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大家觉得如何?
李大钊:为了新文学的发展,适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胡适:您过奖了,大钊兄。
陈独秀:不,大钊兄所言极是。
鲁迅:适之兄,恕我直言,鄙人以为,你的主张,好倒是好,但是改良色彩未免太重了点儿,缺乏彻底的革命性.我最近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是一篇白话小说,题目是《狂人日记》,我的创作意图是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用“吃人”二字全可概括,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那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李大钊:不错!我看了这篇小说。这是树人兄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简直就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嘛,哈哈....各位青年朋友,我建议未看过这篇小说的赶快看一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哟!
青年乙:我想请教李大钊先生,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孔教,您刚才也强调”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我不太明白的是被称作中国圣人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内的历代专制帝王的护符呢?
李大钊:这个问题提得好哇!我想它可能代表了在座的许多青年朋友的思考。客观的讲,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发展和教育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但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的封建糟粕。比如什么(边讲边站起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三纲五常”之类的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是指(继续书写)“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五常”指(继续书写)“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专制式的。因此“三纲五常“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所推崇,并被当作压制和摧残民主、自由,对人民进行愚化、奴化教育的工具。为实现独裁和专制的袁世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青年乙:谢谢先生赐教。
陈独秀:各位同道朋友,现在,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这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真是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大力促进我们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大家以为如何?(全体同学:好、很好!)
李大钊:哈哈,我正在撰写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庶民的胜利,我还要写一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论文是姊妹篇。我要高声颂扬十月革命,大力宣传十月革命。(激动得站起身,来回踱步)我要说(高声朗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部分同学插言:说得好,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陈独秀,鲁迅也站起身)
陈独秀:听说大钊先生要在北京创办革命刊物每周评论,这真是好极了!算我一份。这样我们南有《新青年》,北有每周评论,南北呼应,东西辐射,不仅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而且一定会鼓动更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紧握李大钊的手)
鲁迅:(上前一步,搭右手于陈李二人握着的手上)愿我们能够如愿以偿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胡适:(站起身,右手握拳于右肩右前方)对,还有我们的文学革命!
(定型)
(全体同学热烈鼓掌)
画外音:(一女生高声地有感情朗诵)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全体同学:(起立朗诵)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剧终
原贴:历史短剧剧本
peipeiok
冒牌侯爷闯天下 小说作者:小德子
意外的穿越,香艳的生活
一个失恋的青年,一次意外地穿越到了一个似宋非宋的朝代,意外地顶替了当朝的威武侯。从此开始了他危机与机遇并存,香艳而又艰辛的穿越生活。
快乐的陆小鸟
我觉得适合改编成剧本的名著或者历史故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因为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事件非常多,而且相互碰撞非常的激烈,是一个非常有看点的时代。
ceciliaflower
推荐如懿传By流潋紫 理由如下:
1、此书符合您的要求根据历史,人物都有历史原型,这里我就不复制了,可以自行百度。
2、此书不同于目前比较常见的古风小说,侧重于描写男女情爱,如懿传侧重于婚姻“甄嬛传写爱情,如懿传就写婚姻,着重写夫妻相处之道。”流潋紫说。层次有一定提升。
3、作者文笔很好,看了甄嬛传都知道此书我认为比甄嬛传写得好(个人意见),毕竟是后写的,品质有保障。
潑墨桃花
酒徒
------《秦》历史小说,酒徒写作第一部作品
------《明》架空历史,酒徒第二部小说凭此一举成名,红透网络文学世界,被誉为“架空历史小说的开山鼻祖”。
------《盛唐烟云》,隋唐三部曲”之一,奠定了他在架空历史小说领域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隋乱》(网络版原名《家园》)历史,隋唐三部曲”之一,在17K小说网拥有千万读者,繁体中文版曾创下台湾金石堂、诚品、博客来三大连锁书店畅销排行榜三榜齐上的傲人销售纪录,并已签约影视公司,即将搬上荧屏。而《隋乱》的泰文版则成为中国第一部被翻译成外文出版的网络小说。[1]
------《开国功贼》历史,隋唐三部曲”之一
------《烽烟尽处》历史,酒徒首次涉足民国故事和抗日战争,堪称17K小说网2012年度又一神作
------《男儿行》历史穿越,元末农民起义,农民
吴老狼
------《逆天吴应熊》历史穿越,主角变成了大汉奸吴三桂的长子,然后发生了很多的。。。你懂的
------《三国董卓大传》历史穿越,三国中最遭人痛恨的人物,三国死得最惨的人物,掀开三国战幕的人,三国中敌人最多的人物——董卓
------《封魔》现代修真,百世处男的悲惨生活,开头挺好玩呐
我是猫
------《大明1937》历史穿越,总点击量达到3954942,已完结。属于,明朝、清朝期间,里面包括闪电战、装甲战、潜艇战、空战、谍战等描写。
阿菩
------桐宫之囚东方玄幻,现更名《山海经密码》,依据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山海经》写成,再现了上古时代的地理及人文风俗。截止至2011年底,第一卷销量累计超过三十万册,成功进军实体出版。
------《边戎》历史穿越,以北宋灭亡、女真崛起为背景,篇幅约两百万字,创作时间约一年半,在连载期间创造了多项纪录,是06-07年网络文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之一,并在200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入围十年小说百强。
bamboost
月关的很多小说都是这样的:
回到明朝当王爷 明朝正德年间 主角杨凌
步步生莲 宋朝初期(宋太祖宋太宗那会儿) 主角丁浩
锦衣夜行 明代朱棣那会儿 主角夏浔
醉枕江山 唐朝武则天那会儿 主角杨帆
……
好多哦,个人觉得月关的文不错,就先介绍这些吧
原贴:求一些改编历史的架空小说
活在当下
班比陈
濯浥
卓玛
角落里的蔷薇
刘羊羽
整体来说是这样的,历史是属于纯文史类科目,在高分阶段,答题过程中主观判断占据较大,打个比方,你有没有发现小学上了三年级后,语文不再像一二年级一样经常满分,这是因为上三年级后,语文不仅开始学习作文了,也更注重文章理解、逻辑思维了。
1.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更注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先拿我个人经历来讲吧,刚上初中时,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因为感觉上历史课就像听故事一样,非常有趣。而初中历史在考试方面,也很简单,就看你有没有认真去背诵了,当然,这边并非建议各位初中同学学习知识的时候死记硬背,只是相对而言,历史确实是最靠记诵的,顶多就是多考一些历史事件带来的结果,但是这些一般在课本都可以找得到答案。
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当时怀着一颗我是历史小王子的心上历史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主动站了起来,但似乎老师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终于开始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难处了,当时给我的感觉,学历史就像学语文一样,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来,干嘛一个历史事件,就得问你有什么感想,对各方面经济啦、教育啦,社会制度带来什么影响,还都是课本难以翻到的。逐渐的,慢慢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所以,诉说以上经历,主要就是要阐述,相比仅学习基础知识的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想体会,要求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学习历史知识。初中历史可以说,就是考你一些客观事实,而高中历史,还会考你一些“看不见的事实”、个人体会等等。
2.相比其他科目,高考历史未必更简单新高考模式出来后,多地选择采用3+1+2模式,物理和历史成了二选一的对手学科。一些同学觉得,物理太难了,电学力学计算一大堆,我根本就不会,而历史就不同了,我只要认真记诵就会了。在上面我们就讲过了,高中历史不仅仅是要背诵课本知识,还要会得出体会,在高考题型中,历史的所涵盖的方面会比较广,往往是在新情景下设题,而且主观色彩浓厚,就算是选择题,都有可能让你难以判断到底哪个是对的。反倒是让人觉得最难的物理学科,虽然计算量大,一些题目甚至比较抽象,但是答案相对客观唯一。
3.如何学好高中历史历史考试很难,所以就一定不要选历史了吗?当然不是,还是要看学生自己,选科过程不能盲目跟风,就好比一个计算能力很差、逻辑思维不强的学生,你让他去选择物理不是瞎操作吗。虽说历史考试会比较难,但是学习过程却是要比物理等学科来得容易,也更能让人理解。那如何学好高中历史呢?以下给出几点建议: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不能一个事件学完就抛弃了应该学会联络前后,融会贯通,归纳总结;结合实际,学会分析:高中历史考试往往会以某个新闻事件或年度大事作为题材,所以平时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该多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身边政治问题,这样才能总结出错综复杂的历史规律;勤于笔记,多加总结:对于最“文科性”的学科而言,笔记是不可缺少的,就拿我身边例子来说,我们段长就是历史老师,他如今已是高级教师,还是勤于动笔,走到哪都带着他的本本,多一分总结,多一分收获。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原贴:高考历史很难上高分吗?
季小忆
任何学科只要是愿意下苦功夫的,上高分其实都是不难的,现阶段的历史高考,除了要有强大的基本功,更重要的其实是理解题目,仔细读题是提高正确率的最快途径,历史题目大多数有很多文字材料,从材料中快速找到重心,并提取出关键信息,背景等是选择题的关键。有时候一些题不能仅仅靠自己的记忆,可能你很笃定的一些答案,到最后会发现是错的,题目其实已经给了你答案,就看你能否提取。加油!
原贴:高考历史很难上高分吗?
Joy头头
也不难,主要是除了选择题要求准确率高,最好拿满分,那大题的材料题要答到点子上,看到题先审好题,别答非所问,史实论述题,难得分,但前面的题答的好上80分以上完全可能。祝你高考灵感降临。
原贴:高考历史很难上高分吗?
高达77
原贴:历史剧本
halliema
|▎°●.M
原贴:短篇历史剧本
树梢的风xiao
原贴:短篇历史剧本
网域草莓
原贴:历史小品 剧本
i_am_cym
原贴:短篇历史剧本
小绿
原贴:短篇历史剧本
gameloft
百度百科: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这八个主角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他们八个人先后取得最高权利或者觎最高权利,但是又被后来者杀死或者死的不明不白(都是庸才,水平太洼了,low B二货),最终玩死了西晋王朝,真是优秀的司马家后人,能作会玩,优秀啊!由此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黑暗时期(南北朝时期)。罪魁祸首要算晋武帝司马炎了,本来水平还可以,但是后期骄奢淫逸了,堕落,怠惰了,这个锅非司马炎背不可(让傻儿子当皇帝,还给傻儿子整了一个强势的媳妇贾南风)。
司马炎建立晋朝,看到曹魏政权抑制宗室、进而自己有机会取代曹魏,所以为了巩固皇权,立国之初就大肆分封封宗室子弟为王,并且授予军权,取消地方武装。让宗室子弟出京镇守重要的州郡要害地区,替换掉原来镇守的武将(慢慢的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自认为这样,可以让司马家千秋万代一统江山。谁知道司马炎挂了以后,他的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后,没有统治国家的能力,大权旁落外祖父杨骏之手。
晋武帝的老丈儿杨骏(司马炎大媳妇杨皇后的老爹)与晋惠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大媳妇贾南风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发生激烈冲突,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动禁军围杀了杨骏,废了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不久后,贾南风矫诏先让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不久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司马家的戏台搭建完毕,司马家的后人开始轮流登台表演(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为大家奉献一场“八王之乱”的好戏。
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数十万联军攻洛阳,司马伦战败被杀,晋惠帝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司马乂与司马颙里应外合杀掉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合伙打洛阳。数十万人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Apple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 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 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 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 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 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 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 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 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 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 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 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 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 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 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 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 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 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 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 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 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 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 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 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 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 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 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 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 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 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
无忌-Sajia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
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
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第一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
杨骏乃当时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
四月,杨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没有对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贾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他的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而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堂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第二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讨伐司马伦示意图
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贾南风掌权八年,社会比较平静。但她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但因张华劝阻,一直争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孙秀害怕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贤人,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一党道德低下,缺乏治国能力,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并无建树,因此司马伦称帝,人心不稳,随即引发了三王起义。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数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兴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派奋武将军石超率5万军队拒战,在荡阴击败司马越,并俘虏了晋惠帝。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杀死司马繇。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司马越败后,其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于是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腾。司马腾与王浚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派遣新选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马腾等人,被羯朱打败。
失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甚是恐慌,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羯朱的军队一路追赶司马颖等人到朝歌,不及而还。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司马颙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
司马颙又让晋惠帝下诏,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欲从之,但张方不同意。张方作出建议称其本身还拥有士兵十余万众,可以亲自送晋惠帝回洛阳宫中,以堵司马越之口。然后让司马颖回邺城掌权,司马颙可留守关中,而后张方出兵北伐博陵。这样一来,局势就比较稳定,天下再也没有帮助司马越者。司马颙不赞同张方的建议,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遣司马颖率领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
司马越亲自率领3万士兵,西进到了萧县。刘乔派遣其儿子刘祐抗拒司马越,司马越军战败。这时范阳王司马虓派遣督护田徽以八百骑兵帮助司马越,在谯与刘祐相遇,一战之下,刘祐众溃,司马越进屯阳武。
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非常恐慌,于是命令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夜里暗杀张方,然后派人把张方的头颅送到司马越军中,认为这可以平息祸乱。而后司马颙又后悔,怪罪郅辅杀张方,又杀了郅辅。然后派遣刁默守潼关。张方的死对司马颙更是不利,例如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河,其司马刘琨把张方头颅给荥阳守将吕朗看,吕朗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又击破石超,攻占许昌,在萧县又大败刘乔,刘乔逃奔南阳。
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大为恐惧。又派遣马瞻、郭传等在霸水抗拒司马越军,马瞻军又战败,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
而在河桥的司马颖军方面,支持司马越的安北将军王浚派遣督护刘根,率领三百骑兵至河上。王阐出战,被刘根所杀。司马颖要固守,范阳王司马虓就派出鲜卑的骑兵与平昌公司马模等袭河桥,楼褒军西逃,追兵一直追到新安,沿途死亡惨重。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晋惠帝又下令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搜捕司马颖。于是司马颖抛弃母亲及妻子,单独与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及中都王司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将及士兵数百人,欲逃到邺城故将公师籓那里。到达顿丘县后,为太守冯嵩所抓获,并送到邺城交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只将司马颖父子囚禁,并不忍心将其加害。
一个多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暴毙。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想到司马颖在邺城素有威望,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就秘不发丧,且令人装扮台使,矫诏赐死司马颖。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死,时年二十八。他的两位儿子也被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结果: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Thelmar
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西晋之前,中原汉族政权相对于周边夷狄来说,相当强大,无论是匈奴、羌、鲜卑、乌桓等都只能是边患,无法深入中原内地。即使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匈奴也只是在遍地骚扰而已。
因为中原政权无论是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在组织动员能力上都远超周边的夷狄。
照此发展下去,秦汉、魏晋等虽然中原王朝朝代更迭,但都是汉族人掌权,只是中原汉族的内部事务,汉文明也一直持续发展。
但几乎阻断了汉文明发展,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就是五胡乱华。
而追溯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乱华,是因为西晋诸王为了争夺皇位而爆发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自惠帝即位开始,先后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
至光熙元年(306年),八王之中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他毒死惠帝,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
虽然八王之乱结束,但由他们引发的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人口流离失所,土地大面积荒芜,西晋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危机重重,西晋离灭亡不远了。
八王之乱期间,南匈奴和氐族已经分别建立了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五胡乱华的朔风血腥的羯鼓开始敲响!
其他的羯、鲜卑、羌等族的各个部族纷纷效仿,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后来陆续建立割据政权,最终进入中原。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兵俘虏。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兵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匈奴建立的“汉”(前赵)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但不久也陷入了内乱之中,整个中原开始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而后,五胡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称晋王,次年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内政被世族控制,不敢北伐收复失地
可以说,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汉族和五胡在混战,五胡之间互相混战,东晋、宋齐梁陈和北方胡汉政权互相混战,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可谓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历史。
直到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亡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才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蝴蝶小菲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它引起战乱,耗竭了西晋国力,此后少数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人灭亡。八王之乱对西晋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ouba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玻璃·女人心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最终导致西晋国灭,拉开了五胡乱、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序幕。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者。
先回顾一波:
话说三国归晋以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青史留名”的白痴,这样的白痴当然治理不好国家,也没用什么信服力,所以一些有野心的权臣与王室便开始了权力的争斗。晋武帝司马炎,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凭他守不住司马氏的江山,所以在临死前下诏由司马衷外祖父, 外戚集团的太傅杨骏与宗室王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皇帝,司马炎原先的设想是一个外戚,一个皇族,这两个人肯定互不对付,只要他们一直在斗,那个傻儿子的江山就会平衡稳固。这是设想确实看起来还可以,可是司马炎一死,具体谁掌权,就由不得他了。
司马炎死后,太傅杨骏篡改了遗诏,把司马亮赶到了许昌,从此杨氏外戚大权独揽,主政朝廷。杨骏独揽朝政,除了傻皇帝稀里糊涂不介意以外,他的皇后还有其他司马家的宗亲又怎么能忍,于是皇后贾氏开始联合宗亲对付杨骏。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贾后密诏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利用禁军的力量杀死了辅政大臣杨骏,让汝南王司马亮入京辅政。结果司马亮来了后跟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皇帝登基短短数月,他的皇后就先后杀了一位大臣和两位宗亲,把司马家的权力夺了过去,掌权九年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贾后又逼杀了早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司马遹。
这一杀,仿佛让人看到了400多年后大唐女皇武则天的影子,然而贾后终究没有成为武则天,司马家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一家都是反骨,太子一死,借口就来了。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 起兵杀死了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他这一自立,把其他外地为王的宗亲全部立到京城来了,接下来司马家将有一堆反骨出场,可能引起阅读混乱: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不久, 先是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伦。后来齐王司马囧入洛阳,镇压了战乱,入主中央。结果司马囧得志之后,骄奢擅权,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司马囧,然后司马颖、司马颙又起兵攻打司马乂, 最后杀死司马乂的却是东海王司马越,然后司马越“奉帝北征”讨伐伐司马颖,最后打输了逃回了东海国,“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下面说一下影响:
“八王之乱”光说一下都觉得乱,更何况这在当时还是一场场血淋淋战争,也不知祸及了多少人。光是讨伐司马伦那一战就“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晋记五.惠帝永宁元)这场动乱的伤亡程度更是不必多说了。除了死的人多,民不聊生以外,由皇室争权而发生的“八王之乱”还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动乱。在司马颖与司马越的对抗中,由于各种实力参与角逐,战争进一 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不再是单纯的诸王之争,对垒双方,一方为成都王司马颖,匈奴刘渊刘聪、羯人石勒等,另一方为东海王越,鲜卑拓跋部、段部等,敌对双方阵线分明,冤冤相报,屠杀无己时。
在全国动乱的十年中, 西晋王朝迅速崩溃,文化体系也产生了动摇, 儒学不再独尊,玄学之风盛行, 士族醉生梦死,奢靡成风;统治集团内部王纪纲常败坏,世家大族各为门户私计,方镇诸王各怀异心,培植个人势力;内部的动乱与汉族力量的削弱使外部诸胡族虎视中原,流民暴动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汉族无力抵御,失去了汉族的威慑,异族各自建立政权,中国进入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总结一下就是,八王之乱以一种动乱的形式,以民不聊生的代价加快了中国朝代更迭的进程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simonsays
八王之乱因为持续时间长,给汉民族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 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最为重要的后果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在北方占 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而战乱之后,剩下的汉族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在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cuteyan6
八王之乱的影响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被杀害者众多,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虽然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记载同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结局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历史对八王之乱的评价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 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 今日之甚者也。——晋书爱玩乐的大肉妞妞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cznick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马衷(晋惠帝)继位。但其实继位的晋惠帝愚钝,根本无力掌控国家。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东晋十六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灭陈之战后,隋朝正式成为统一的王朝。
八王之乱的评价,对于应该分以下几个方面:①这是一场持续时间长(291-316)、破坏力强、变乱范围广,堪称“贻害无穷”的变乱。②它消耗了晋王朝的中坚统治家族(司马氏)的实力,造成了晋王朝对外防御实力的虚空,间接的导致了五胡乱华。③它致使“南方士族”进一步抬头,最终导致晋室南渡之后,“皇权”和“臣权”的矛盾。④它清洗了一部分无才无德且愚蠢无能的藩王(比方说真实历史上的司马伦,真实的他并不像《虎啸龙吟》中的那么狠毒,而是一个十足的“享乐派”。他之所以能够杀进洛阳城,大部分原因是他那个哥哥司马炎给予了他大量的军队),让晋王朝的后半段(东晋)大多数时间处在“权臣”而非“强藩”的统治之下,权臣只需要官位,“强藩”则是需要弑君自立,相比之下,后者更乱。⑤八王之乱加快了晋朝灭亡的速度,让这个本可以支撑260多年的王朝缩短了100多年,也可以说从司马炎开始,这个王朝就陷入了“少君(30岁之前在位的君主)危机”。⑥八王之乱导致了民族融合的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八王之乱使得北方的“野人精神”慢慢的和南方的“儒家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总之,八王之乱的负面影响占主要的地位,因为它让原属于汉族的血脉早到了“灭顶之灾”,也削弱了中原的防御力量,自此“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注定了“由北灭南”(自唐朝开始,南方的汉人大多数开始享乐,最终被消灭)的巨大可能。从八王之乱开始,中国进入了“民族融合时代”的快车道。
一整只兔子
政权的更迭,这是最直接的影响。深远的影响,一共有三点。我来分析一下。
一是后来的仿效者多如牛毛,经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尤其是前秦灭亡之后的那几个慕容家族的前后南北燕,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准则。同时,南北朝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手中有兵权,谁就说了算,军事政.变成了家 常 便饭。
二是政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每一次都会找到一个借口,而且都会标榜自己的正确,什么清君侧还是前期比较能拿得上台面的说词,后来根本就是连借口都懒得找了。所以,百姓对于谁当皇帝,都已经麻木了。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尊严。
三是对生产的极大破坏。这个才是最严重的,也是伤了根基的。之所以百姓流离失所,就是因为八王之乱,把战火一次次的燃烧,其结果,就是社会越来越乱,越是乱,也就只能是在更乱的基础上,大家都去军营当差,而没有人去生产,田地荒芜,人口减少。
太极二大爷
原贴:历史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