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八六一 比较早的一本书了,09.10年的时候写的!还算不错的书!
如果喜欢晚清的书! 篡清,新中华1911都不错,天使奥斯卡写的!
"北洋"和现在更新的,辛亥大英雄,都不错!
目 录 忠王像两幅 前言 目录 凡例 李秀成自述原稿考证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一、金田起义 二、参加革命 三、六解京围 四、克复苏、浙 五、国势崩败 六、尽忠 附录 忠王答辞手卷
爱旅游的作作
书名:一八六一 比较早的一本书了,09.10年的时候写的!还算不错的书!
如果喜欢晚清的书! 篡清,新中华1911都不错,天使奥斯卡写的!
"北洋"和现在更新的,辛亥大英雄,都不错!
lisusu0221
李秀成是大平天国后期重要支柱。在天京危急时刻不顾诸将反对,毅然回京主持守城战事。1864年二月,拱卫天京要塞堡城失守,曾国荃下令两次挖地道,架云梯猛攻天京城,都遭到迎头痛击,败阵而归。此时他向天王献让城别走建议遭拒绝,六月天王病逝,七月保卫战进入最后阶段,十九日天京陷落。他护幼主突围,因战马不力在方山被俘,在囚笼中写数万字自述,成为太平天国考证的重要史料,曾国藩考虑押送其进京对己不利,尽删自述对已不利细节,写完自述立即将他处死,可见其用心歹毒,至于李秀成献招降余部,有降嫌疑,乃是他一生污点。
germanyplu
曾国藩全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笔下文学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曾国藩全集》
第八章田镇大捷
一周国虞横架六根铁锁,将田家镇江面牢牢锁住——
当武昌城被湘军攻破时,太平天国国宗石祥祯、韦俊和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殿左一指
挥罗大纲、殿左七指挥周国虞等率领所部连夜向长江下游方向奔去。第二天下午,在樊口一
带遇到检点陈玉成率领的救援先头部队。陈玉成告诉石祥祯等人,翼王在九江,燕王秦日纲
率领援军目前正在蕲州。
大家商议了一下,都认为此时不宜反攻武昌,不如全部撤退到蕲州和援军会合,再定对
策。经过两天行军,武昌撤退的二万人马,和秦日纲统率的三万人马在蕲州会师。当天夜
晚,便在秦日纲主持下,计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石祥祯在会上沉痛地检讨自己的失误,请
求燕王转呈天王给予处分。秦日纲宽慰了一番。接着韦俊、林绍璋、罗大纲等人都对武昌失
守,各自承担了责任。陈玉成说:“各位都不必再检讨了,从来就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武
昌此时丢掉,不久后还可再夺回来。曾妖头必然会乘攻陷武昌之机,率妖东下,犯我天京。
我军目前有五万之众,足可以在长江两岸占据关隘,阻其东犯。”
陈玉成今年才二十岁。他十四岁投军,英勇机智,屡立战功,天王亲自提拔他为检点,
是太平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他身材不高,却声如洪钟。小时患眼疾,家贫无钱医治,烂
了……
确认后请采纳
LaMei
书名:曾国藩全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YlKbmA-xQR662mtv1N88g
提取码:t8n9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8的分享
第一部 血祭 第八章田镇大捷
一周国虞横架六根铁锁,将田家镇江面牢牢锁住——
当武昌城被湘军攻破时,太平天国国宗石祥祯、韦俊和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殿左一指
挥罗大纲、殿左七指挥周国虞等率领所部连夜向长江下游方向奔去。第二天下午,在樊口一
带遇到检点陈玉成率领的救援先头部队。陈玉成告诉石祥祯等人,翼王在九江,燕王秦日纲
率领援军目前正在蕲州。
大家商议了一下,都认为此时不宜反攻武昌,不如全部撤退到蕲州和援军会合,再定对
策。经过两天行军,武昌撤退的二万人马,和秦日纲统率的三万人马在蕲州会师。当天夜
晚,便在秦日纲主持下,计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石祥祯在会上沉痛地检讨自己的失误,请
求燕王转呈天王给予处分。秦日纲宽慰了一番。接着韦俊、林绍璋、罗大纲等人都对武昌失
守,各自承担了责任。陈玉成说:“各位都不必再检讨了,从来就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武
昌此时丢掉,不久后还可再夺回来。曾妖头必然会乘攻陷武昌之机,率妖东下,犯我天京。
silviashe
筱兔ginny
缪斯主妇走天下
skynorman
北京豪客
少浮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李秀成的供词,可不止是断人财路那么简单,简直可以要了曾国藩的命!
曾国藩“半圣”的封号是怎么得来的?难道是靠战败投江?靠扬州剃头?靠日记戒色?靠家书治国?
都不是。
金陵被攻克时,大清国是个什么状态呢?
清政府的正规军几乎被打光,八旗兵也蔫儿了,甚至卫戍军守都被英法联军打趴窝了。秦淮以北,清政府还有一些影响力;秦淮以南,几乎就是地方军的天下。
南方的各路“地方军”里,尤以曾国藩的湘军最厉害。如果曾国藩另立门户,以清政府当时的状态,除了在心里骂曾国藩八辈儿祖宗,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紫禁城里的慈禧却并没有认怂,她赌曾国藩不敢“叛变大清”。曾国藩虽然外表看来一脸奸滑,骨子里却恪守忠君报国的君臣之礼。于是,天京攻克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慈禧只是短暂的高兴之后,立马分析利害,继而给曾国藩下了一道懿旨:
“金陵城破,你不与将士共进退,却在雨花台休息,成何体统!幸亏你祖宗保佑,湘军拿下金陵,否则,必拿你是问!”慈禧的懿旨传到湘军营里,一下子把三军将士激怒了。
曾国藩攻破金陵、平息动乱,还大清国一个清平盛世,这是天大的功劳啊!慈禧非但没有表彰,反而猪八戒倒打一耙。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暴跳如雷!纷纷请示曾国藩,欲反了他娘的。
就在这时,李秀成的招供出来了。洋洋洒洒五万字的招供,李秀成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写了出来。曾国藩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把厚厚的一摞招供看完。曾国藩在乌央乌央的字海里,只看清李秀成写了四个大字:我想活命。
但是,太平天国与大清国势不两立,李秀成又是太平天国余孽,大清国必定饶不了他。
李秀成活下来的唯一希望,就是曾国藩自立为王。
五万字的供状,一半是哭惨,一半是诱劝。曾国藩看完之后,几乎颤抖,因为李秀成几乎将曾国藩所有的下场都分析了个透彻。这份供状上交给紫禁城,曾国藩必死无疑。
此时,摆在曾国藩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杀了李秀成,修改供状,向清廷认怂;二是留下李秀成,让他冲锋陷阵,干清廷丫的。
李秀成的招供,无疑与曾国荃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想想也就那么回事儿。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功高盖主,慈禧该怎么封赏他?还真能和他平分江山不成?任凭谁坐在慈禧的位置,都会对曾国藩心生畏惧,担心他背叛清廷。
可是湘军的将领却并不这么想!这些人跟着曾国藩东征西战,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战斗,能够活下来都是命大。大家伙儿这么拼命,不就是图个升官发财、功成名就吗?
升官发财也好,功成名就也罢,都有一个前提:曾国藩当皇帝。
想到这里,曾国藩终于明白,为什么赵匡胤会被“黄袍加身”了,原来都是属下逼的。据说,左宗棠曾给曾国藩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看了这对联之后,叹了一口气,提笔将“似”字改为“未”。一字之差,整副对联完全变了意思。同时,曾国藩对于“问鼎”一事,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坚决拥护慈禧的领导,绝不背叛清政府。
甚至,曾国藩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向曾国藩提“自立门户”一事。
曾国藩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倒霉的,就是尚在监狱等待曾国藩“造反”的李秀成。不过,李秀成并没有等来曾国藩造反的消息,而是等来自己被活剐的消息——曾国藩既然选择了忠君,李秀成就是祸患;既是祸患,宜早除之。
五万字的供词非但没有救下李秀成,反而促其早死。只能说,李秀成拍马屁排到了马蹄子上,被踹了一脚罢了。
Tehranee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位优秀大将,1864年7月太平天国被攻克,李秀成撇下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陪同幼王突围,结果自己被曾国荃俘虏。当时城中可以继续作战的士兵仅有不到四千人,并且城中粮食短缺,根本坚持不下去,李秀成知道继续守下去不是个办法,因此只得背水一战,在突围时,李秀成为了保护幼主洪天贵福,把自己的战马给了他,这匹战马跑的非常快,洪天贵福骑上战马之后很快就甩开了敌军,而李秀成骑的是一匹普通的马,虽然也躲过了追赶,但却与大部队走散了。之后李秀成流落方山,被当地的百姓给发现了,百姓本想将李秀成藏起来,但清军在到处寻找李秀成,此时将他藏起来谈何容易。李秀成被一个比较坏的村民发现了,这个村民偷偷告密,然后清军就找上门来,李秀成也被抓了。
曾国荃看到李秀成之后相当气愤,就是因为李秀成死守天京,所以曾国荃才损失了那么多的兄弟,就连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也是在之前与李秀成的作战中被打死的,李秀成被抓之后遭受了曾国荃非人的对待,曾国荃对李秀成使了很多酷刑,但他依旧不动声色,这时曾国荃决定亲自上手,他手拿着锥子刺向李秀成,李秀成全身血流不止差点当场死亡,屁股上的肉也被一点点的割掉了。曾国藩得知李秀成被俘后,立刻赶往天京,在对李秀成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李秀成写了很多供词!
在李秀成被关的10天中,他所写的供词不少于6万字,但是曾国藩上报给朝廷的供词却只有3万多字,李秀成供词被删减了一半,并且在李秀成供词完成之后,曾国藩就立刻杀了他。曾国藩的反应未免有些太大,毕竟他在对李秀成进行询问时,丝毫没有表现出想杀了他的想法。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肯定知道太平天国的宝库在哪儿,太平天国已经被攻占了,所以李秀成的供词中很有可能提到了这件事。若把李秀成的供词交给清廷,那么这些钱财自然也要被清廷给收去。没有一个人是不贪财的,就算曾国藩没有私吞宝库的想法,曾国荃也会动心,湘军大大小小的将领看到宝库也会眼红。
湘军从1862年5月就围住了天京,里面的财宝根本没有时间转移,如今湘军已经进入了天京,宝贝说不定也早已被士兵和将军们瓜分,曾国藩没有办法向朝廷交代,因此只得删减供词并将李秀成杀掉。递给清廷的供词里面说太平天国非常穷,里面根本没有财宝,朝廷根本不相信,所以派人把天王府给翻了个遍,最终连一分钱都没有找到,可见这些钱财一定是在清廷派人来之前就被转移了,否则不可能干干净净,当真一贫如洗。
李秀成虽然很有军事才华,但他没读过什么书,被俘之后他就有了投降的想法,否则也不会写出那么多的供词,他每天至少需要写六七千个字,若李秀成没有活下去的想法,他大可不必如此。李秀成的供词从洪秀全的出生开始写起,大大小小的事情写了很多,包括他自己的身世和参加太平军的各种战绩,供词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是如何颓败的,甚至分析了颓败的原因。这份供词虽然写的很完美,但是里面透露着很多不该说出来的秘密,曾国藩看到供词内心顿感不安,若将供词完整的上交朝廷,甚至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份供词中了很多内容与自己上报朝廷所说的话都有所不同。
就拿李秀成被捕的这件事情来说吧,曾国藩向清廷交代的是,李秀成藏在农民家中被搜出来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如若不是有村民告密,李秀成肯定不会被那么轻易的抓住。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在湘军攻占天津后,曾国藩发的捷报是他杀掉了10万太平军,而事实确实是城中所有太平军和百姓加起来都不足10万,所以他如何能杀得掉10万太平军。若曾国藩将这份供词交给朝廷,那可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曾国藩就算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也绝不会这么做,反而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杀人灭口。
李秀成以为自己将所有的事情毫无保留的说出之后就可以逃过一劫,哪曾想,恰恰就是因为他的一吐为快使他丢了生命。李秀成为了保命,还极有可能还在供词说了清王朝的腐败,并且分析清王朝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甚至会说曾国藩可能称帝。这些话有可能会使曾国藩开心,也有可能会使曾国藩胆战心惊。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而且他心思缜密,他在看到这些话之后,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也不得不将李秀成杀掉。
cellardoor
天京沦陷之后,李自成为了救幼主洪天贵福,导致最终被曾国荃俘虏进行处置,一开始李秀成十分淡定从容,并且坚决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就算曾国荃进行严刑逼供,李秀成也一样宁死不从。
曾国荃没有办法只能找到自己的哥哥曾国藩,在曾国藩与李秀成两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促膝长谈之后,奇迹出现了,李秀成居然奋笔疾书,写下了数万字的招供书,但是也就在这些写完之后,李秀成被曾国藩迅速处决了,这是为什么呢?李秀成又在供书中说了什么呢?
对太平天国灭亡原因的说明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把太平天国的建立以及一路走来经历的各种大事小事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天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这些李秀成都一一写清楚,也正是因为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内部的情况记录过于清楚,导致出了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李秀成对天王洪秀全去世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李秀成说天王的去世是因为生病而亡,但是在曾国藩给慈禧的奏折中,说的是洪秀全被逼无奈,最终投毒而亡,这两点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曾国藩无法自圆其说。
第二点是李秀成对洪天贵福逃跑的时间以及方式进行了说明,是在凌晨一点左右逃跑,并且是骑着马假扮成百姓的模样逃跑,而在曾国藩给慈禧的奏折中,为了洗脱曾国荃不小心放跑了洪天贵福的罪责,就说洪天贵福是在凌晨四点左右,士兵已经过度劳累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偷偷逃跑的。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曾国藩兄弟两的功劳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因为李秀成的这些自述,导致慈禧对曾国藩兄弟进行追究责任或者问罪,那情况就更加糟糕了。要知道当时慈禧最害怕最担心的就是湘军,所以在曾国荃才拿下天京的时候,慈禧就已经开始对曾国藩兄弟进行制裁了。
后来曾国藩被逼无奈,只能把湘军进行大量裁员,原本十几万的湘军,被曾国藩裁员到三万左右,慈禧才逐渐放松对曾国藩兄弟的警惕,要是李秀成的自述内容,当时被慈禧知道,那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第三点是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足以充分说明太平天国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湘军厉害,这样一来,对于苦苦围困天京三年的曾国荃来说,不仅战功变小了,甚至慈禧还会借机说曾国荃办事不力。
劝诫曾国藩造反虽然李秀成删减版本的供词里边,没有提到劝诫曾国藩谋反的事情,但是根据各方面专家对当时情况的研究,以及很多人都说曾国藩把李秀成的供词进行了删减,删减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劝诫曾国藩造反的部分。
要知道清朝到了这个时期,实际上不仅是民间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连官场,也有很多汉臣是希望有人来代替清朝的,至于谁来代替清朝呢?在众多人选当中,曾国藩的呼声是最高也是最有希望的,首先他的门生很多,比如李鸿章、左宗棠等手握重兵的人,都与曾国藩又过很深的交情,所以曾国藩要是造反,胜利的几率比较大。
其次,汉臣在有清一朝一直被欺负,得不到重用,所以汉臣十分憋屈,如今曾国藩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有湘军做后盾,李秀成再把自己的那些太平军一起拉入伙和曾国藩一起造反,胜算就会更加大。
所以当时的李秀成,之所以愿意写下那么多供词,主要原因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感化曾国藩,让曾国藩看到自己合作的诚意,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样做恰好促使曾国藩迅速处决了自己。
要知道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劝诫曾国藩造反,但是曾国藩为何不造反呢,除去曾国藩受儒学影响严重导致的愚忠之外,其实还有实力悬殊,当时的湘军虽然看起来人数众多,但是真实情况早已和太平军类似,外强中干,内部问题多得不行,想要把希望寄托于这样的一支队伍,胜算还是很小,所以曾国藩是有自知之明的。
李秀成无意透露了天京的钱财天京沦陷之后,慈禧首先就是找曾国荃索要天京所得的钱财,这可把曾国荃给难住了,所以才去寻找曾国藩想办法,明明这边的曾国藩兄弟两人正在为天京中所谓的圣库以及宝藏犯愁呢,结果李秀成还要提及天京内的圣库以及宝藏问题,这就让曾国藩兄弟更加骑虎难下了。
至于天京城里是否有圣库,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天京沦陷之后,曾国荃以及那些湘军兄弟,确实是狠狠捞了一笔,后来曾国荃用这些钱,在老家大肆修建豪宅,足以说明其实天京一战,大家肯定是有所收获的。
但是兄弟们苦苦坚持了三年才得到的这些财富,慈禧想要让曾国荃吐出来,可能性确实不大,再说当时慈禧这样做的目的也不是想要钱财,而是想要对曾国藩兄弟的湘军进行限制,不希望曾国藩兄弟功高盖主。
曾国藩早就看穿了这一切,所以当李秀成提及这些宝藏的时候,曾国藩灵机一动,将计就计,把李秀成的供词删除一些,留下一些,让慈禧误以为确实天京之中也是没有宝藏的,或者认为曾国藩兄弟确实没有找到宝藏,也就把这件事不了了之了。
当然,其实我个人觉得曾国藩快速处决了李秀成,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曾国藩的个人情感原因,曾国藩看完李秀成对自己如此信任后,也不忍心让李秀成接受更加悲惨的命运了,要知道曾国藩造反是肯定不可能的,不造反,曾国藩就没有办法保护李秀成,李秀成面临的将是和石达开等人一样的凌迟极刑,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
所以最后曾国藩快速处决了李秀成,不仅对自己而言是最好的明哲保身,对李秀成而言,也是最好的结局了,曾国藩在李秀成死后,还给了他一副棺材,让其好好安葬,也算对得起李秀成了,毕竟处于乱世当中,大家都要保命啊。
结语可以说李秀成的结局,其实基本上是注定的,他肯定只有死亡在等待自己,只是看怎么死而已,比起被凌迟的残忍死法来说,曾国藩迅速处决了李秀成,已经是比较好的结局了,至于李秀成在供词里说了什么,其实似乎对于他的死亡而言,并没有什么决定性作用!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Rainbow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之柱。
对太平天国的诸多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往来书信中,多以“狡悍之贼”称呼,唯独李秀成,他们都称其为“大将”。梁启超尤其尊崇李秀成,直言李秀成的气度风采不让李鸿章,其军事、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在太平天国诸将中是少见的。然而李秀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写的供书,却让人们对他的人格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李秀成像:金帽、大珍珠项链)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在天平天国已经爆发半年之后才加入的起义军,当年他已经是2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太平军来到他的家乡,让这个生活困苦的大龄青年思潮浮动,他不想像他的祖辈那样生活在一眼就可以看到结局的生活。于是,他加入了太平军,做起了一个最底层的小兵。
在军营里,李秀成感觉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的组织、管理才能被上级见爱,官职屡屡升迁。在进入南京城时,李秀成已经做到了地官副丞相,在天国官职体系里是中上级的军官了。杨秀清很看重爱学习的李秀成,派遣他跟随豫王胡一晃到庐州安民,再后来又跟随石达开西征。所以,李秀成在军中的地位,都是他一刀一枪地拼出来的。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突然爆发,原本人才济济,打下了半个天下的太平天国,朝中人才突然断档。东南西北四个王爷都死了,剩下的一个翼王也因猜忌而带了“满朝好文武”走了,天国事业突然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清军哪儿能放过这样的机会?1858年6月清军统帅张国梁、和春率兵攻克了太平军占领了4年之久的镇江,重建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沿着南京边上开挖深壕,长达一百多公里,如一条巨蟒一样,困住了南京城。在这个时候,洪秀全紧急启用新锐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经过两人2年多的艰苦奋战,在1860年6月最终以调虎离山之计攻破了江南大营。
清朝最后一支机动兵力被摧毁了,英法联军又借机闹事,把圆明园给抢了。咸丰皇帝内忧外患,一口气没上来,病死在热河,遗命由八大臣辅政。结果,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臣拿下,慈禧自己走到了前台。太平军取得军事大胜,清朝方面却还在争权夺利,按照一般的历史剧本,清朝此时应该玩完了。
(太平军打下苏州)
李秀成在攻破江南大营之后,与陈玉成分兵两路。他一路东征,占领了苏州,并且以苏州为核心,建立了苏福省,成为南京城最大的物资来源之地。陈玉成则带兵领略皖南,要将曾国藩赶出安徽。
李秀成在苏州发展的很顺利,他甚至还和干王洪仁玕商量了一个秘密计划,准备组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部队,朔江而上,直接攻打湘军的老巢。与李秀成所战皆捷的战况不同,陈玉成负责的安徽战场在面对湘军主力时却出现了状况。
此时已经准备了西洋新式武器的湘军战斗力陡然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指导思想下,太平军以往擅长的运动战逐渐失去了效用,不得不正面硬刚湘军。
太平军虽然组织过几次“围魏救赵”,可是曾国藩也不傻,他只要南京,其他不管,因此,太平军屡屡失策。陈玉成负责的安庆外围防线逐渐失陷,南京门户大开。安徽战场出现了大溃败,陈玉成本人也在1862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杀。在此之后,李秀成就成了太平天国的军界第一人。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三个方向的战场形势都不乐观,李秀成不得不在安徽、上海、浙江三个方向充当救火队长。可能是由于各个方向都缺乏重心,战事因此毫无起色。上海被迫放弃,浙江也被左宗棠占领。西线的曾国荃竟然敢以三万之众,进抵南京城下,重新结起了硬寨。
天京再度陷入围困,洪秀全慌忙调兵遣将来解围。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与李鸿章在苏州外围的缠斗,汇合13王军队,共计20多万人,号称40万人,解天京之围。然而,由于新式武器的杀伤性太强,曾国荃依靠着区区一万多人,竟然硬生生顶住了太平军悍不畏死的冲锋。太平军死伤五万多人,军粮也耗尽了,解围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接连占领了安徽中部的一些城池,却受到湘军节节抵御。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
“围魏救赵”的计划又告失败。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于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在渡江的时候遭遇清朝炮火袭击,太平军损失惨重,仅有1.5万人回来。
(李秀成孤身撑危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州告急,李秀成恳求回苏州统筹大局。洪秀全不相信李秀成,认为他要逃跑。李秀成无奈之下,只好把老母亲和妻儿都留在南京,并且助饷10万两,才得准回苏州抵抗李鸿章的进攻。结果,苏州的太平军将领投降了李鸿章,李秀成差点也陷在了苏州城。
从苏州城虎口逃生之后,南京城已经没有了战略腹地,在军事上陷入了死地。因此,李秀成就劝告洪秀全放弃南京,让城别走,转到外线。凭借着天国中央机构的合法性,号令各地的数十万太平军和捻军等,大事未必不可成。
然而,洪秀全却已经陷入到了宗教的迷思,勃然大怒,指责洪秀全大骂:“朕铁桶江山,尔不扶自有人扶!”随后又是一些神神叨叨地听不太清的话,李秀成无奈,只好再组织防守。
战争不可避免走向失败的局面,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南京城的各处城门。洪秀全在一个月前病死,李秀成带着数千文武护送小天王从太平门突围。在十一年前,李秀成正是在此门进入南京,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十一年后,李秀成又是从此门逃出南京。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秀成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小天王,自己则骑着一匹弱马。有乡党看到李秀成,说你这样根本跑不远,为什么不剃头?李秀成说:“我是朝廷的大臣,剃头于国家有亏。况且我是大将,如果剃了头,见到了我的士兵,他们会怎么看我?”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逃出南京三天后,李秀成就被村民抓住,送到了曾国荃军营。
(李秀成不愿意剃发被抓)
曾国荃见到了这个让他损失惨重的敌方将领,气不打一出来,拳打脚踢一番之后,让兵将把李秀成的胳膊大腿的肉切开,鲜血直流,李秀成却神情自若。曾国荃更是怒不可遏,拿起锥子往李秀成身上乱刺。李秀成望着发疯似的曾国荃,讥讽地说:“你这又何必呢?”
因为曾国藩没让曾国荃杀李秀成,所以,曾国荃对待李秀成虽然很狠,但是还没有要他的命。曾国藩进了曾国荃的军营,立刻就提审了李秀成,对李秀成好言劝慰。可能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受了太多委屈,又或者曾国藩的攻心之术太强,李秀成被说动了,他表示愿意写自供书。随后,李秀成以一天7000字的速度写自供书。
李秀成没有正经读过书,识得一些字,也是后天学的,自供书也有一些错别字。原本自供书有5万多字,可是流传下来的版本只有2.7万多字。这删掉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对曾国藩不利的事实描述,但是具体是什么内容,这让历史学家也着实为难,因为真本至今也不见踪迹。
按照现存的李秀成自供书内容,李秀成首先是回顾了参加天平天国的过程,也对天京事变说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又对曾氏兄弟歌功颂德,哀叹自己“一生屈错,未遇明良”。随后,又总结了“天国十败”,以及“招降十要”。在李秀成写自供书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前来探望他,这是他的一个朋友。英国朋友回忆说,他看到的忠王李秀成是有些快乐的。临了,李秀成还说了一句“人事已尽,剩下的就看天命了。”
李秀成在自供里,还有一些矮化自己的措辞言语,其意是在讨好曾国藩。曾国藩与他的心腹赵烈文商量之后,认为李秀成太狡猾,且得众心,恐怕生变,因此就起了杀心。曾国藩在临刑前一天曾到监牢里看过一次李秀成,告诉李秀成他“王命难违”,意思就是之前说的保你一命的事,咱也做不了主了。
(长毛非正主,江山让咸丰)
第二日,李秀成被杀。行刑前,李秀成神色自若,大义凛然。
因为有这样的一篇被改写的自供书,不仅李秀成的人格受到争议,连曾国藩杀掉李秀成的原因也让人们猜疑不定,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李秀成的自供书里的内容,让曾国藩起了杀心。也有说法称是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掌握了大量机密,一旦械送入京,难保不会成为清廷打压曾氏的工具。
在常年的作战中,曾氏兄弟肯定上下其手,给北京糊弄了不少信息。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太平军有多少人数?湘军为了邀功,太平军为了震慑敌军,数字都往高了报。如果让李秀成现身说法,那清朝就会知道这太平天国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模样。这对写了一大堆的奏章在清廷手里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朝廷随时就能拿捏住你。
据说,李秀成在自供书里提到天国有圣库之事,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最在意的事。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极度缺钱,本来希望剿灭太平天国能够得到点战利品,结果曾国藩的奏章说的是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一片白地。天京城破了,洪秀全死了,至于金银财宝,没有。
清王朝统治者怎么可能会相信?
最大的可能就是曾国藩兄弟私吞了这笔财富。如今曾国藩节制着十几万百战之余的精兵,再拿着这些金银做军费,那岂不是随时都能造反吗?所以,李秀成一旦坐实了曾国藩私吞了金库,那么朝廷和曾国藩必然少不了一番争斗,不管你曾国藩没有野心,你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就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钱还是你自己去拿的。你说你没野心,北京城里那帮爷是吃干饭的?
所以,曾国藩想了又想,决然不能把身上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李秀成给弄到京城去。
当然,曾国藩可能也会有另外一个考虑,在送到北京的路上,要经过捻军活动的势力范围。李秀成在太平军中的声望是很高的,因为与其他脾气暴躁的军头相比,李秀成温润儒雅,有容人之量,待百姓极好。因为有的太平军军纪不好,当时苏州百姓甚至喊出来“不反忠王,只反太平军”的口号来。如这样人物一旦龙入大海,必然又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曾国藩不敢冒这个险。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曾国藩决计杀了李秀成。朝廷曾有旨意来,要留李秀成一命,送往京城,可是曾国藩既起杀心,又岂能让李秀成活着送入北京?于是他随意找了个借口,以旨意到时,李秀成已经伏诛正法,又办了个死无对证。
朝廷里面也是有人物的,怎么看不出来曾国藩的心思?可是人家重兵在手,又刚刚立了大功,处理的不当,很容易就会出乱子。所以,清朝该赏的赏,装作看不见。但是,封赏缩水了。
3年前的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前,曾经许诺,将攻灭太平天国的功臣封为王:“曩闻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显皇帝顾命,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
那么,当曾国藩、曾国荃攻克了太平军据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后,要不要兑现咸丰皇帝的承诺,将曾国藩封为王呢?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的理由,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是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对于亲自带兵攻克天京的曾国荃,朝廷则封为一等威毅伯。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克江苏苏州等地,被朝廷封为一等肃毅伯。
不仅曾国藩未能封王,连作战8年,立了赫赫战功的曾国荃也只是封了一个伯爵。曾国荃脾气暴躁,立刻就嚷嚷起来,说朝廷封赏不公云云。曾国藩立刻赶过去,一顿训斥,这下曾国荃才老实了。
清朝这是明显地通过封赏缩水的事敲打曾国藩兄弟:你们的事虽然没办在明面上,我不能把你们怎么着,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心里清楚就有了,如果闹起来,神佛面上都不好看。曾国藩早就知道了僧格林沁等满清宗室将领带着骑兵队伍横在山东、安徽,清廷解释说是策应曾国藩,实际是一旦曾氏兄弟有问题,就立刻南下平乱。
以江南十多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心思安的局面,曾氏兄弟如起事,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
据说,李秀成也曾经劝进曾国藩,说,如果曾国藩称帝,他李秀成就到南方各省招降旧部,甘愿受曾国藩驱使,继续驱逐满清,恢复汉人河山。
(曾国藩最终做了清朝中兴之臣)
曾国藩熟读经史,对姜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事情了然于胸,李秀成如此作为,岂不是和当年姜维诱反钟会如出一辙吗?
曾国藩也可能据此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他说的“但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所说的就是这样的奇谋。如是这般,那灭了太平天国的曾氏兄弟岂不是反中了李秀成的算计了?
sifei_3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一员猛将,对洪秀全忠心耿耿,为他的事业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深受洪的赏识,把他封为"忠"王,说他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忠心的一名大臣。
但是这样一位忠心不二,可比关羽的忠臣,却在战败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贪生被俘,之后"投降"了清军,写下了洋洋洒洒7000字的自述。
更叫人搞不懂的是,在看了李秀成的供述之后,曾国藩不但没有对他网开一面,反而迅速将他处死。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李秀成是个非常精明的人,曾经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但此人不仅有军事天才,还有满腹经纶。
他的舅父就是一名知识分子,他拜师舅父,学到不少知识,可以说是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当他在1864年7月23日被俘的时候,洪秀全已经身死,天京已经被湘军攻陷,太平军已经是穷途末路,灭亡在即,翻盘的希望非常渺茫。
这也就是说,李秀成无论对曾国藩,还是对清朝政府来说,都没有一点利用价值。
此外,李秀成犯的是谋逆之罪,大清对犯错的大臣非常仁慈宽容,很少杀自己的部下,这跟明朝滥杀大臣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清政府对于造反的"反动分子",一向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严惩不贷的。根据清朝法律,造反属于谋逆大罪,不但要诛灭九族而且还要处以凌迟之刑。
太平天国的首领石达开、陈玉成莫不如此,被处以极刑。
所以当李秀成落在曾国藩手里的时候,他非常清醒,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下场。清朝重用过降将,比如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但那是清朝入关之后,天下未定,处于用人之际。
如今叛乱平息,清朝政府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留下李秀成的理由,所以即使李秀成投降,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被从轻发落的机会。
但是李秀成才40来岁,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不想死。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李秀成当时权倾一时,在自己的地盘正享受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1860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尽管他在天京已经有王府,但还是决定再修建一座"忠王府"。王府修建得富丽堂皇,琼楼玉宇,一点也不比洪秀全的王府逊色,"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连见多识广的李鸿章见了都目瞪口呆,感叹说"真如神仙窟宅也"。
李秀成当时为什么没有战死而是被俘呢?(史书记载他是藏匿之后,被村官陶大来捉住,凭他的武艺,如果想尽忠,一个村民是无法阻挡的。)有人说他壮心不已,想东山再起、复兴太平天国;有人说他留恋荣华富贵的生活。不管怎么说,李秀成不想死。
但是清朝对于造反的刑法又那么严酷,想免于一死比登天还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另辟蹊径,求得一条活路呢?
有,那就是策反曾国藩。
在李秀成看来,策反曾国藩还是有可能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心狠手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于有能力却立下大功,拥有一支军队的大臣,都非常防范。
特别是因为平叛而做大,功高震主,最后叛乱平息,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大臣,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痛下杀手的,这叫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做大,是清政府的权宜之计,是为了镇压如火如荼的太平军起义。
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湘军也由此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武装力量。
这对清政府来说,就是一个隐患,谁敢保证他不会向曹操、赵匡胤那样反客为主,夺取大清江山?
而且天京攻破,叛乱平息,按照历史经验,等待曾国藩的,肯定不是好果子。
还有一点,那就是曾国藩是汉人,对皇帝来说更不可靠,所以按照常理,曾国藩的前景不妙。
因此,李秀成有足够的自信,能说服曾国藩倒戈,一旦那样,凭着李秀成的军事才华,一定会得到重用,这不就死里逃生了?
于是李秀成就在自述中向曾国藩提出忠告,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应该带兵造反,自立为王。
这一点,也在曾国藩的后人那里得到印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转述给了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罗尔纲先生——"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显然,李秀成为了能活命已经失去了判断力,耍起了小聪明。曾国藩博览群书,岂不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还用李秀成提醒?但是一则曾国藩深受忠君思想教育不想当乱臣贼子,二则曾国藩也不具备取而代之的能力和条件。所以曾国藩对此非常恐惧,生怕李秀成的建议被清廷得知,自己跳进黄河洗不清。因此自述不但没有让李秀成活命,反而加速了李秀成的死亡。
曾国藩要杀李秀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曾国藩在清廷跟前邀功,想夸大战果,而李秀成的供述跟自己要上报的战果有冲突。
一是关于洪秀全的死因,曾国藩的战报中说,洪秀全是在"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而李秀成的却供述说,"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4月21日亡。"这样一来洪秀全的死就跟曾国藩进攻没有因果关系了。
所以曾国藩篡改了李秀成自述,把描述改为:"因九帅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5月27日服毒而亡。”
其二是关于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的因为携带珠宝太多,被村民撞见,因为村民分赃不均发生冲突才暴露了李秀成,最后被村民抓住送官。但是被村民撞见,因为村民分赃不均发生冲突才暴露了李秀成,最后村民抓住送官。但是如果实话实说,就没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所以曾国藩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改成"遂被曾帅官兵拿获"。
虽然曾国藩将这些事情都做了,做得天衣无缝,但是李秀成如果到了京城,真相就会掩藏不住,自己做的假象就可能会穿帮,自己还会落个欺君之罪。所以李秀成必须快死,这个活口不能久留。
所以本来还能多活十天半月的李秀成,却因为耍小聪明,早早就被送上黄泉路。
cwx84113
当今社会,如果你聪明绝顶,能看到、猜到领导心里想什么,证明你是个“弄潮儿”,肯定是前途无量。
但是,最后能成功的这种人做事有个原则:
不说,等待时机,慢慢等。
而此类人等也有失败的,就是:
搂不住,说的太早。
李秀成就是后者。
可惜!
看他说的这番话:
“你我这辈子,都错了,我保的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昏君,而你保的,是一个行将朽木的王朝。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但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联手,取天下易如反掌”!
这些话表面上听着是劝曾国藩造反,其实暗寓:
“我李秀成早就看出了你曾国藩的那点儿心思”!
这还了得,这要是留着他,不就是证明自己与朝廷“离心离德”了吗?
所以,曾国藩马上下令将李秀成处死,好在念其是一世英才,没有判凌迟。
其实,曾国藩不是没有反意,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对手。而且,而当时的湘军的精锐基本打光了,这时候整事儿,不是 自取灭亡吗!
所以,既然决定不造反,就不能授人以柄,不能让李秀成胡说八道。
杀掉李秀成之后,曾国藩为了表白自己,立即自断羽翼,将打下南京的功勋军队曾国荃营栽撤,证明自己绝不居功自傲。
“后来”证明……
做人别学李秀成。
kirzalid
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作为太平天国最后的中流砥柱,忠王李秀成撇下妻子父母陪同幼天王突围,但在突围过程中刘秀成和大部队走散,到7月23日,李秀成被附近农民俘获,解送曾国荃大营。
(李秀成画像)
在闻听李秀成被俘之后,曾国藩急忙从安庆奔赴曾国荃军帐,到7月28日时提审李秀成。
7月30日李秀成开始写自述,连续写了五六天,详细回忆了太平天国的所有重大事件,并在自述中向曾国藩乞降。
曾国藩在看完李秀成的自述后,于8月6日再度提审李秀成,两人在秘密交谈之后,李秀成与8月7日被迅速处决。
时至今日,关于李秀成和曾国藩到底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一丝丝的记载,而李秀成的自述也遭到了大量删改。
据《曾国藩家书》和其幕僚赵烈文日记的记载,李秀成的自述大约在五六万字,但目前我们只能找到其中三万字,剩下的两万多字都不见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被删减的篇幅都是曾国藩干的,其目的无非是想抹去自述中有一些不利于清廷、湘军和曾氏兄弟的言论。
(曾国藩画像)
例如作为胜利者,清廷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所造成的全部损失都扣到太平军头上,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清军是什么德行大家都清楚,八旗兵就不用多说了,其本身就是外来民族,在平定内乱时一点都没有仁慈之心,经常以“民匪混杂”为由对老百姓痛下杀手。
当年清廷在平定吴三桂之后,整个四川都空了,除了成都还有几万人以外,其他地区都是千里无人烟。
而相比于八旗军,湘军的劣迹同样令人发指,屠城、抢劫、奸淫等暴行屡见史册,就连清廷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我们看一下曾国藩自己的幕僚赵烈文的记载:
城破之日,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恰逢六月,尸骸塞路,臭不可闻。
.........
城上四面缢不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伤,或十余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以上这些话可是出自湘军自家人之手,可信度自不必说。而天京的暴行不过是湘军众多罪状之一,李秀成可能在自述中披露了更多清廷一方的野蛮行径。
而对于这些不利于己方的言论,曾国藩肯定不能任其传播出去,于是便将这份字数大加删改后送往北京。
除此以外,这份自述中可能还有劝谏曾国藩称帝的言论,所以曾国藩才在看过之后立即再度提审李秀成。而据曾家后人表述,李秀成确实在第二次会见期间劝曾国藩称帝,对此曾国藩则万万不敢。
其实曾国藩对于清廷是有很大不满的,当初咸丰皇帝曾下诏,表示谁能剿灭太平天国就封谁为王。但是在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他非但没有接到清廷的嘉奖,反而受到了清廷的斥责,最后仅仅是给个一等毅勇侯,比王爵差远了。
李秀成也知道清廷不信任汉人,对曾国藩出尔反尔,此时他有可能是想借此游说曾国藩,劝他自立称帝。
然而曾国藩虽然对朝廷有所怨言,但绝对不敢造反。首先他就是打着忠君的旗帜建立了湘军,若是造反,他的正义性会大大折扣。
再者,曾国藩手下确实有几十万大军,可是清廷也早就在他身边做好了军事部署,曾国藩反清的成功性不大。
(曾国藩周围布满了前来监视他的清军)
思踱再三,曾国藩没有接受李秀成的建议,同时为了避免予人口实,曾国藩便迅速将李秀成处死了。
而对于李秀成而言,他到底是真的乞降?还是诈降?这一问题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他的下场还是不错的,因为倘若李秀成被押解赴京,他的下场肯定是被凌迟处死,而曾国藩则没有折磨他,只是直接将他处斩,死得比较痛快。
immrchung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广西客家人,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被封忠王称,“万古忠义”。在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与陈玉成逐渐成为太平军的主要统帅,曾主持第二次击破清军设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营。天京失陷后,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被清军捕获遇害。
1864年8月,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详细写出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和自己的经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他写下自述后不久,曾国藩在没有上报朝廷的情况下就对他进行了处决。那么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向曾国藩说了什么呢?导致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李秀成的自述原稿并不是完整的,从仅有部分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秀成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自己的生平,也有一部分是赞美曾国藩的。但全文被曾国藩删减和撕毁了大部分,曾国藩将改动后的自述上交给了朝廷, 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删改李秀成的原述呢?答案可想而知,李秀成的文章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李秀成知道曾国藩其实与朝廷之间有矛盾,所以试图诱劝曾国藩在手握兵权的之时,举兵谋反。
李秀成自述的原作中第十误为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曾国藩在首次看到自述,曾用朱笔圈去。后来朝廷命他详细抄录补送,他讲这一条改为: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这一改,既掩盖了曾国藩久攻天京不下的无能,而且还解释了李鸿章攻陷江苏和左宗棠攻陷浙江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军把江、浙的军队调回了天京,导致江浙两地军力较薄弱,容易攻打。这样一来,曾国藩将功劳都揽在自己和曾国荃身上。
另外,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带兵攻打天平天国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攻陷武昌后,曾国藩短时间内收到过两道圣旨,一是封曾为湖北巡抚,二是下令撤封。湖北巡抚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呢,就被撤封了。朝廷的这一行为,其实曾国藩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原因的,很显然就是因为朝廷忌惮他,害怕他有朝一日威胁到皇权。有上述一些原因可知,曾国藩之所以对李秀成先斩后奏也就说的过去了。这个事在后来曾国藩的后人那里得到了印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从碑文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李秀成对曾国藩也有劝进的意味,这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处死的主要原因。
冰境星辰
李秀成被俘后,写了几万字的供词 ,供词写完后不久李秀成就被处决了。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让曾国藩将其火速处决了?其实真正的历史真相无从探究,但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迷雾中探寻一二。虽然曾家军和太平军杀的你死我活,要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曾国藩还是对李秀成惺惺相惜的,在李秀成被俘初期可能曾国藩对他许有承诺,可以保其活命。要不然李秀成不会痛快地答应写供词的。另外,据说供词已被曾国藩修改,他为什么要修改呢,据说李秀成在供词中劝曾国藩自立为王,推翻大清,让汉人统治天下。假如以上的推测成立的话,那曾国藩是万万不能留下李秀成的,既不能留下也不能押入京城,一旦押入京城,不但承诺暴露,李秀成供词中对曾国藩的劝谏也会暴露,那肯定会引起朝廷对曾国藩的猜疑,曾氏家族就会大祸临头了。所以,曾国藩快速的将李秀成处决了,但并没有凌迟处死,说明以上的史家野史猜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道听途说,一家妄言。
meirenyua
太平天国大概是王爷最多的封建政权,前前后后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爵,可以说但凡有点能力的小将领,都是个王。讲个稍微夸张点的话,十块砖头砸到太平天国军营中,有可能砸中九个王爷。
王太多,正常的封号都用完了,加上文化水平不怎么样,找不到更多意义美好的字,以至于后来的封号都很奇怪,比如侍王、干王、堵王、听王、恤王、奏王等等,令人莫名奇妙。
被清军抓获的昭王黄文英交待,“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西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如果既无功劳又不是亲戚,还没有很多的钱粮,想当王爷也不是不行的,只需要贿赂洪秀全的亲信就能成事。
封王如此容易,可想而知这些王爷有多少水分,真能拎出来打仗的没几个。但忠王李秀成是个例外,他能封王,靠的是实打实的军功。
咱们都知道,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是因为天京事变。这场影响极大的内乱中,东王杨秀清被铲除,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处决,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
这些事情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最直接的问题,则是人才的缺失,洪秀全急需一批新的将领补充到中、高级领导层,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人因此而被重用。
太平天国后期,他们才是中流砥柱,支撑住了太平天国的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
然而,太平天国建立的基础就不够稳固,体制也较为畸形,走向末路是一种必然。
或者说,清廷和太平天国这场博弈中,不是看谁更厉害,而是看谁犯的错更多。两边都不太行,谁犯的错最多,谁就出局。胜了也不值得骄傲,不代表胜者优秀,只能说明败者更差劲。
事实证明,清廷虽然腐败糜烂,太平天国问题更大。在湘军的猛烈攻势下,天京城破,李秀成拼死送走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己却被曾国藩的兄弟曾国荃俘虏了。
令人不解的是,李秀成于1864年7月23日落入曾国荃之手,8月7日就被曾国藩处死在南京。
这种速度快得不正常,要知道,李秀成不是无名小卒,他是太平天国晚期实际上的执政者,对他的处置应该更为慎重才对。
按常理推之,曾国藩应当将李秀成押进北京,由清朝统治者决定李秀成的命运,而不是自做主张,草率地把人给杀了。例如英王陈玉成,是在押解进京途中被杀的,虽然也没到京中,至少有“押解进京”这个程序。
为何曾国藩火速处决李秀成?很多学者认为,是因为李秀成的供词。7月28日,曾国藩初次提审李秀成;7月30日开始,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回顾自己的一生以及太平天国的兴亡得失;8月6日曾国藩看完自述,再次提审李秀成;8月7日处死李秀成。
关于这份自述,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有人说,李秀成这是准备变节归顺清朝,才会积极配合曾国藩,写下供词。而且李秀成没有像陈玉成、洪仁玕那样大义凛然,也没有痛骂清廷。
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性格不同,在这种大事上的外在表现也就不同,不能因为李秀成和曾国藩有过平和的交流,就认为他怕死;其次,李秀成还是死了,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证明吗?
如果他有意降清,曾国藩不会这么快就处死他,哪怕最终不接受,也会有个犹豫的时间。
因而李秀成自始至终都忠于天国,不负忠王之名。
那么李秀成的自述有何玄妙之处,为何曾国藩看了后很快处决李秀成呢?因供词被曾国藩删改,原件不知所踪,后世有三种猜测。其一,李秀成欲效仿三国时的姜维,假装投降,实则说动曾国藩自立反清。但曾国藩因为各种原因,虽然手握重兵,却不敢这么做,也不能让自己有造反的嫌疑;
其二,李秀成的自述中,提及了太平天国与湘军数次战役的真实情况,可曾国藩为了得到清朝的嘉奖和后勤支持,曾经谎报战绩,两下一对比,曾国藩就犯了欺君之罪;
其三,太平天国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李秀成在自述中说了大致的数额。然而曾国藩兄弟俩打算侵吞大部分,不想全部上交。
也就是说,李秀成的自述是物证,李秀成本人是人证,都是对曾国藩不利的证据。为了自家着想,曾国藩不能让李秀成与清朝统治者接触。所以改了物证,杀了人证。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rocdiva璇
1864年可以说是太平军最为惨烈的一年,不仅战事节节败退,首都天京被清军包围了,就连天王洪秀全也在这一年病逝了,太平天国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势已去了。
但后太平天国时代太平军的中流砥柱李秀成偏偏就不信这个邪,他在办完洪秀全丧事之后,立马扶持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即便是天京城中只剩下老弱病残,粮食也断绝了,李秀成仍旧要和清军碰一碰。
但面对气势如虹的清军,身为忠王的李秀成终究还是没能够创造奇迹,在天京城彻底沦陷那一刻,他带着小天王撤退,后来在保护小天王撤退的过程中力竭不幸被俘。而在被俘虏之后,李秀成并没有被送往北京城,而是还没到一个月就被曾国藩给处死了,年仅42岁。
有资料称,当年李秀成被抓之后给曾国藩写了5万多字的供词,但最后曾国藩删减的只剩不到三万五千字的时候才交给了朝廷,其中有1万多字的东西被删除了。
有人认为李秀成的原稿被曾国藩的后人所收藏,也有人说被焚毁了,不过目前曾国藩的后人在1963年中公示的那份李秀成供罪书里面也只有33000多字。而在这33000多字的原稿中有很多的修改痕迹,最终交给朝廷的肯定是修改后的版本。
从目前所存在的原稿文件中,我们可以十分直观的看出来有很多修改的痕迹,而且这修改后的版本显然是更能彰显出曾国藩自己的功劳。
——比如李秀成交代自己被俘的原因是因为“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这段话交代出李秀成是被两个老百姓在山洞之中发现,抓获之后为了邀功领赏而交给曾国藩军队的。
而曾国藩在抓获李秀成之后给朝廷写了一个奏折,奏折中所写的内容为“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奏折中所讲则是说官兵奋力破城之后,李秀成受伤藏在了民房家中,然后被一个叫做萧孚泗亲自搜寻并且抓获了,奏折和李秀成的供词有着明显的出入。在曾国藩的奏折里是为了彰显这个叫做萧孚泗的功劳,但李秀成的供词却否定了这一点。
由于曾国藩前期攻打天京的时候损伤惨重久攻不下,曾国藩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就在奏折中表示:“太平天国是集结了所有的军队守着天京,号称有数十万之众;天京城被攻破之,曾国藩的军队一共击杀了10万太平军。”
但是在李秀成的供词里面则交代的是,当时在天京城里面的军民一共不过3万人,真正的士兵不到1万人,除去一些老弱病残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不到5000人,但曾国藩攻破天京所出现的伤亡远超这个数字。
如果要是将李秀成的供词原版交给朝廷,曾国藩的奏折自然就有几分欺君的嫌疑,尽管曾国藩灭了太平天国很有功劳,但是还是不敢背上这个罪名的。
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李秀成的供词并不利于曾国藩向慈禧太后邀功,不仅功劳要大降,还有可能会让自己背上某些欺君之罪,这显然是曾国藩很不愿意见到的。
再者,在李秀成的原稿公示中有这样一句:“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招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
若李秀成不说最后一句,李秀成还不会被杀死。因为在清朝朝廷还是挺避讳汉人掌权的,不论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还是乾隆皇帝的文字狱,其目的就是为了打消汉人推翻满清统治的念头。
而李秀成的这句话则是直接挑明了自己愿意带领着之前数十万的太平军跟随着曾国藩恢复汉人的天下,这明显就有一些要反清复明的味道,如果曾国藩有了这个想法这其实比欺君之罪还要严重的多。
——更何况当时以曾国藩的实力也确实有这个可能,毕竟自己在大败太平军之后已经算的上能够割据南方半壁江山的军阀了。
而满清朝廷也的确有些对其有所提防。倘若李秀成还活着,哪一天他向其他人突然抖出这样的一句话,即便不是真的,也相当于会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曾国藩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立马杀了李秀成。
而李秀成所说的“某些话”自然也让曾国藩不敢完整的上交给朝廷。
Youren2010
我是老白,我来回答。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忠王,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天京陷落后俘后,1864年8月7日在江宁被曾国藩杀害。
李秀成生于1823年,死于1864年,终年41岁,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巨柱,他的被俘代表了太平天国失败已成定局,再无回天之术。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护送幼主,也就是天王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遭到曾国藩军队的截击,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让给了洪天贵福,并舍命掩护其突围。被清军冲散后,洪天贵福凭借李秀成的骏马成功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
李秀成自己终因马劣人困“马不能行”,在江宁东南面的一个小村子里被清军所俘。
曾国藩得到忠王李秀成被俘的消息,从安庆乘轮船火速到达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
曾国藩对李秀成采取了怀柔政策,当面许给李秀成优厚的条件,并答应如果李秀成投降,他将上书清庭请求特赦。
其实这只是曾国藩的诱供之计,曾国藩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饶过李秀成。但李秀成在被俘后心理防线被攻破,一度心存侥幸,积极配合曾国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亲自写下了五万余言的供词,即李秀成自述,表示“罪将定要先行靖一方酬报”。
8月6日,曾国藩再度审讯李秀成。
8月7日,李秀成的供词写完,曾国藩即下令将其斩首。
李秀成得知难逃一死,将要被砍头,依然对曾国藩极为谦卑,并表达了感激之情。
只因太平天国诸王被俘,一律都是凌迟,像翼王石达天、英王陈玉成,都是受凌迟而死的。李秀成只判决斩首,已经是曾国藩格外优待。
李秀成的供词后经曾国藩大幅度删改,现存3万余字,只要删改了对曾国藩不利的供词。留下的内容大部分是叙述太平天国始末及忠王李秀成战绩,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这份供词出自李秀成亲笔,真实度极高,且内容详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材料。其中也有不少阿谀奉承清军和曾国藩的言论,是李秀成希望籍此博得宽大优待。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雇农出身。
1851年太平军过藤县,李秀成举家入伍。由于李作战机智勇敢,一路从普通“圣兵”迅速晋升为太平军中的青年将领。
天京诸王内讧倾轧后,李秀成得封“合天侯”,任后军主将。
1859年,继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之后,李秀成封为忠王,和陈玉成一道执掌太平军军务,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巨柱。
李秀成做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军官,在之前和清军的战斗中,令清军损失惨重。对清庭来说,太平天国是动摇清庭根基的敌对势力,双方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任何乞求得到赦免的幻想都是一厢情愿。
曾国藩就是真的请示了朝廷,李秀成也不会得到赦免。他的死,在被俘的那一日,就注定了。
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夕小四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他与陈玉成共同撑起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大梁。李秀成两破清军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危,为太平天国的稳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整个领导班子已腐败不堪,让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日暮西山。
自从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整个太平天国高层之间的内斗也让清军抓住了机会,被围困多时的天京城在洪秀全病死后没多久,就被清军炸开了城墙,清军就像潮水一般的涌进了天京城。
当时李秀成掩护着幼天王突围,因为把自己的战马给幼天王,而他自己因为没有好马突围不成功,最终被俘虏。被俘虏后的李秀成并没有像英王陈玉成那样选择英勇就义,而是选择了投降曾国藩,并在牢里写下了记录他自己的万言自供状。但曾国藩在看了李秀成的自供状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李秀成给杀了。
生物库
曾国藩之所以会火速将李秀成处决。这应该是因为李秀成在供词里说了不利于曾国藩的言语,李秀成写了一份自述书,里面写了太平军和清军作战的详细,比如说太平军战胜清军的事情,而曾国藩却是屡次向朝廷发去捷报的,所以如果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的话,曾国藩撒的谎就露馅了。
第一,李秀成被俘虏。
在公元1864年的时候,洪秀全死了,李秀成辅佐幼主洪天贵福成功继位,但是从那个时候的形势上来看,李秀成知道天京已经不行了,所以他果断的带着幼主突围了,后来又在突围的过程中,李秀成与大部队走散,最终成为了清军的俘虏。
第二,李秀成写了自述书。
李秀成被俘虏了以后,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当时李秀成被送到了曾国荃的军营里,曾国荃对李秀成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因为他的弟弟曾国华就是与李秀成打战的时候死的,为了报复李秀成曾国荃动用私刑,把李秀成屁股换的肉给隔了,然而李秀成却说了一句“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后来李秀成在被关押的期间,写下了那份李秀成自述书,但是还没有写完,曾国藩就先下手为强,处决了李秀成。
第三,曾国藩处决李秀成的原因。
当时朝廷已经知道李秀成的事情了,也知道自述书的存在,而且还下令要把李秀成送往北京受审。但是曾国藩却不顾朝廷的命令,先把李秀成给处死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自述书惹得祸,据说李秀成的自述书里,有很多对曾国藩非常不利的言论,比如说清军失败的战争,曾国藩给上报成胜利等等,李秀成的自述书里写的就是太平天国史,如果这份真正的自述书去了京城,那么曾国藩的一些作为可能就露馅了,所以不管是李秀成还是那份自述书,都不可以去到京城,所以曾国藩提前斩杀李秀成,其实对于清廷来说,这很好掩盖,直接就说有人相救李秀成,所以无奈之下,先斩杀李秀成。这样朝廷也不会深究的。
听不到笑声寻
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俘虏了忠王李秀成。曾国藩审讯李秀成后,李秀成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词。清廷命令曾国藩将李秀成押赴京城,曾国藩却违抗命令,很快处死了李秀成。曾国藩为什么这样做呢?首先与李秀成的供词有关。
李秀成的供词写得很全面,既有对太平天国的回顾与总结,还有对自己对手湘军的评价,更有对曾国藩劝进的内容,关键是后两部分对曾国藩很不利。
其一,李秀成记述了对湘军的作战经历,那是有胜有负的,尤其是在天京事变前,太平军是压着湘军在打。所以,李秀成把太平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内乱。而湘军的拿手本领也是结硬寨、打呆仗,依靠火力优势取胜。这部分供词显然有损于湘军的形象,也与曾国藩上报朝廷的东西有出入。关键还是天京陷落后,天王洪秀全早已病死,小天王逃脱了。而且,湘军杀进城后,烧杀抢掠,满载而归,把抢来的金银财宝和女人都沿江运回了湖南。而曾国藩不但在老天王和小天王的事情上瞒报,还说天京城的财富不知去向了。李秀成不但写了相关内容,而且还是知情者,把他送到京城无疑是授人以柄。
其二,李秀成不甘心失败,想效仿蜀国姜维对魏国统帅钟会的策反,在供词中表示愿意召集太平军余部,为曾国藩效力。而此前,曾国藩在灭掉太平天国后,也面临着风头太劲、功高震主的危险。因为他掌握着清朝当时实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湘军,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都跟随着他打太平天国。而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等湘军将领也劝曾国藩拥兵自立。如果曾国藩答应了,也许会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那样,被黄袍加身当皇帝。但这些人的劝进都被曾国藩拒绝和压下了,李秀成的这番表白则不一样,会让曾国藩说不清楚,就有了和李秀成勾结,谋反的嫌疑。
那么曾国藩是怎么想的呢?他本质上还是忠于清朝,有全力中兴清朝的意愿。这也是他奉命组织湘军、围剿太平天国的动力所在。现在让他拥兵作乱,再让天下处于战火中,他做不到。所以,曾国藩决定迅速杀了李秀成,并删去了李秀成供词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再上报给朝廷。而后,他精简、遣散了湘军,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历任地方大员,主持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再无大的建树。
wp6100
1864年, 外号“曾铁桶”的曾国荃率领湘军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团团包围,洪秀全等人可谓是插翅难逃。同年4月19日,天王洪秀全于天京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此时的太平天国,幼主洪天富贵年幼,朝中无人,拯救太平天国的重担落到了忠王李秀成头上。
影视形象中的李秀成
封号忠王的李秀成果真忠诚,李秀成辅助幼主洪天贵福死守天京城,拒不投降。湘军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挖掘了地道,想要接近城墙,借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
李秀成却指挥天京城残余的守兵,顽强抵抗,接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
但终究是寡不敌众,最终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随即利用炸药轰开城墙,冲入天京城中。
天京城陷落后,忠王李秀成携幼主洪天富贵出逃。为了保护幼主洪天富贵逃出生天,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与幼主洪天富贵,自己则率领残余的士兵去阻拦湘军,为幼主争取时间。
后来,李秀成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最终被村民擒住,献给了湘军将领萧孚泗。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曾国藩自然要亲自审讯。
曾国藩画像
在湘军的军营中,曾国藩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让李秀成撰写供词,交于清朝。李秀成花费十六天的时间写完了五万多字的供词,交于曾国藩。
而曾国藩在拿到供词后,却立即杀掉了李秀成。
按理说,像李秀成这样的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应该是要押往京城,交于朝廷亲自发落。曾国藩怎么敢私自处死李秀成?更为蹊跷的是,李秀成写的多达五万多字的供词,交给慈禧的却只有三万多字。
哪么剩余的两万多字去哪里了呢?自然是被曾国藩删去了。
那么曾国藩为何要把李秀成的供词删去两万多字呢?这又是否与曾国藩私自处死李秀成有关?
而当我们看到被删除的那两万多字时,就会知晓曾国藩为何会选择删去,又为何私自处死李秀成了。
那么被删去的那两万字供词究竟写了什么呢?一、李秀成怂恿曾国藩自立,推翻清朝,自己称帝。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被清朝抓住自然是必死无疑。他如果想要活下来,就要投靠一个能与清朝为敌的人。
而在当时,能对抗清朝的恐怕就只有曾国藩一个人了。
只有怂恿曾国藩自立对抗清朝,李秀成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当时造反还真有一定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曾国藩手中掌握着湘军,如果再加上李秀成等残余的太平天国军队,说不定还真能自立为王。
曾国藩的湘军
但曾国藩考虑再三,还是没有选择造反。
因为曾国藩虽然有可能成功,但成功概率太低了。
一来,曾国藩手中的湘军多次与太平天国进行战斗,实力受到严重损伤。再者,清朝虽然没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朝实力还是十分雄厚。
二来,曾国藩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气力去造反了。
三来,曾国藩自幼接受的就是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想怂恿他造反是很难的。
曾国藩既然不打算造反,自然不可能把李秀成怂恿自己造反的供词呈上去了。
二、李秀成很有可能在供词中供出了太平天国的宝藏要知道,太平天国可是有专门的“圣库”,在圣库之中,可是有着太平天国十几年搜刮而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这可是一笔令任何人都垂涎的财富。
而李秀成身为太平天国的大将,自然会知晓这些宝藏。如果李秀成将这些宝藏都在供词中供了出来,这些宝藏岂不是都要被朝廷收走了。
曾国藩费尽心力攻下太平天国,他怎么甘心啥好处都捞不到呢。
再说了,即便是曾国藩他自己不要,但他手下的那些湘军将领呢?湘军将领们在攻入太平天国后肯定侵吞了不少太平天国的宝藏。想让他们把吃进嘴里的肉吐出来,可能吗?
李秀成供词
所以曾国藩就直接将李秀成写的有关宝藏的供词给删掉了。
曾国藩还曾写道:“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刮各馆之银米。”
意思是太平天国的宝藏早就被洪秀全挥霍干净了,现在的太平天国是啥都没有。
曾国藩就这样把有关太平天国宝藏的事给瞒了过去。
既然那些供词不能进入慈禧的眼中,李秀成自然更不能见到慈禧了。于是乎,曾国藩才私自处死了李秀成。小团丁
这个问题我谈下我的浅见,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李秀成生于1823年,死于1864年,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家境非常的贫寒,后来参加了太平军,由于屡立战功,获得了提升,1856年天京事变之后被提拔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多次于清军的战役中打败清军,战功赫赫,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堪称一代豪杰。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清军功陷,李秀成率领一千多人与幼王突围,后来被村民俘虏献给了清军,在狱中写下了几万字的自述。清朝对于叛乱的人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太平天国的许多将领被抓之后都是凌迟处死,为什么李秀成没有被凌迟处死呢?有人说他写了供词向曾国藩乞降,所以网开一面,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李秀成在被捕后在狱中也受到了曾国荃割臀股肉的刑罚,他当时受刑之后面不改色,可见李秀成绝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后来李秀成在与曾国藩会面之后的第三天开始写自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谈话起到了作用,据说李秀成曾经对曾国藩进行劝降,建议自立为王。后世展示出来的自述洋洋洒洒几万字,其中大多是回忆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自己的战斗经历,曾国藩英雄惜英雄,网开一面不想让李秀成死的那么痛苦,李秀成是被曾国藩在南京斩首的而不是凌迟处死。
中午十三点
这个问题,其实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不是导致曾国藩火速处决的结果。
关键是李秀成要解送京城这件事,导致曾国藩需要将其快速处决。
1、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连洪天贵福等重要人物被俘之后并没有送至京城,均为就地斩杀。而到了李秀成这里就需要”解送京城“。
实际上,连带着攻克天京当时清廷对于曾国荃的严谴,清廷又蓄意挑起曾左之间的矛盾。在这关键时刻,又将李秀成解送京城。
此时,无论是恭亲王或是慈禧为首的清廷,已经将最重要的斗争矛头由太平军转向了曾氏的湘军。所以在曾国藩而言,一旦李秀成被移至京城,这事情就变得极为复杂,话语权甚至可以完全颠倒。
2、朝廷最关注的是湘军的功高震主,而非李秀成,李秀成不过是朝廷拿来对付湘军的一颗有力棋子而已。
如果李秀成一落入朝廷之手,既使自供状写得对湘军只有好话,曾国藩及家族一生的宦途生涯也会就此被毁。曾国藩对此也心知肚明。
另一点也可以说明,李秀成在此时刻也是知道逃不过一死,所以李秀成裹着伤痛,一天用毛笔写七千字,以十万言书,完成”自供状“,可见当时李秀成本人知时间之急迫,急着完成这份遗书以示后人。
所以,无论从李秀成在自供状里写了什么,李秀成都逃不过一死。也就不存在什么曾国藩要急于杀死李秀成。而是朝廷或是清军对待太平天国重要俘虏的一贯政策。
如果曾国藩拖延杀死李秀成,当然就会有人说这是拥寇自重?如果急速杀死,也会有人说这是杀人灭口。总之早杀迟杀都是有得说。
就曾国藩而言,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李秀成写好自供状,充分说明之后再杀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李秀成问题,这是湘军与朝廷之间大博奕中的一个变奏曲而已。
所以,在这一连番的压力下,曾国藩最好的方法是自剪羽翼,裁撤湘军。
曾李之间的关系,有点惺惜之意。
事实上,李秀成被俘之后,也为曾国藩的魅力所倾倒,在自述中说曾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对他“恩情厚义”。从李秀成“昨夜深惠厚情”等话语来判断,曾国藩当对李秀成有暗示。
最后曾国藩还是对李秀成手下留情,并未将李千刀万剐,而是斩首了事。尸体仍赏给棺材一口,进行葬殓。李秀成临死前对曾国藩仍然”此世已误,来生图报!”毫无怨意。
在太平天国众头领中,李秀成的下场算是最好的了。
死后,曾国藩对其很是”惋惜“,其重要幕僚赵烈文也曾感叹”贼中并非皆为桀纣“。
当然,在此前提下,对李秀成自供状,曾国藩还是做了一些小文章,希望在此为湘军做好形象工作。但这个虽然不甚重要,然这也是老谋深算的曾国藩题中应有之意,不能让别人抓把柄。
李秀成自供状改了什么?
曾国藩生在向朝廷抄录李秀成自述时。经罗尔纲等人考证,曾国藩在李秀成原稿上进行了以下几处关键修改:
1、“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
说明洪秀全病死。
曾国藩为了夸大曾国荃的战功,将段话改为:“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以证明洪氏直接死于曾国荃的军事压力。
2、是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是被“两个奸民”捉获,解送清营。如果照此汇报,则李秀成之被俘,与湘军本无关系。
曾国藩却在原稿上,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改为“遂被曾帅追兵拿获”。
3、是李秀成冲出天京的时间。李秀成说。:”帅放倒城墙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曾国藩把“初”字改为“四”字,把“初更”改为“四更”。初更是傍晚十九时至二十时之间,天刚黑,就被太平军冲出,曾国荃是要受处分的,而改到四更(第二天一时),就减轻了他的责任。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这些说法对朝廷与湘军之矛盾之间会有添油加火的作用。
如果朝廷要抓小辫子,就是大问题,如果朝廷不为计较,其实相对平定太平天国大计而言又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事。
总结:
平心而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对朝廷最忠诚的。
除了极少数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旧利益之处外,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
比如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他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负起“卖国”罪名,甘当朝廷“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以至李鸿章在当年八月二十一日信中说:“吾师莅津后,章疏皆系老实话,每为人所挟持,此鸿章所不敢出“。
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而朝廷必须要拿住臣子的把柄才能控制朝局。臣子必须要靠作假才能维护自已的安全。
参考资料: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困学丛书罗尔纲
论李秀成,学术论坛,钟文典:1980年第1期
么九de鬼魂
这是一个求生欲望极强的故事,也是一个曾国藩表明立场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说起。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洪秀区金田起义,最后拿下了晚清政府的大半江山。
此时的八旗子弟毫无斗志,在与列强的周旋之中丝毫占不到便宜,对内作战有屡屡失利。
当时除了太平军,还有一股势力叫做“捻军”。犬牙交错的军事集团促使晚清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允许封疆大吏建立私军抗敌!
历史总是如此,不断的重复着过往。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朝便下旨地方组织乡勇,造成了军阀势力的格局。
慈禧这种心眼从生的女人怎么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但是现实已经不允许她多想,因为晚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
曾国藩的湘军,最终在霹雳手段之下,成功攻破了天京(南京),洪秀全提前撒手而去,留下的李秀成被湘军俘获。
湘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慈禧太后抚掌大笑,但是接踵而至的却是担忧。毕竟曾国藩此刻已经是功高盖主,慈禧当然不能允许他的存在。
于是,慈禧下了一道懿旨,大意就是:将士们都在浴血拼杀,你怎么能够呆在后方,安于享乐,如果有下次,必定重重治罪。
此道懿旨一来,便在湘军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湘军是私家军,尤其是以曾国奎为首的湘军将领,实在是受不了慈禧对他们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势,所以,湘军内部反叛清廷的言论开始资深。
此时正在牢中的天平天国后期核心将领李秀成得知了此事,想出了一个可以活命的计策,于是写了一封长达五万字的书信,递给了曾国藩,核心大意为:“我虽然兵败如山倒,但至少死得其所,死出了名堂,曾国藩你自诩为博古通今,肯定能猜得透慈禧兔死狗烹的心理态势,所以,与其等着被慈禧杀,还不如直接反了,你才会有生路!”总结一下就是:我李秀成想活命!
湘军的将士们很早就将这个想法传递给了曾国藩,但曾国藩的答案却是很明确的。
他在接到李秀成书信之后,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本来可以多活几天的李秀成,却提前遭受了最残酷的刑罚;原本用来求生的书信,恰好成为了李秀成的催命书。
曾国藩这样做达到了很多目的:一来表现出自己对清一定的忠心,二来打消了慈禧对湘军的顾虑,尤其是对曾国藩的顾虑。
曾国藩也是明白人,他终于清廷,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倾听的赏识而成为了晚清重臣,跟重要的是,清廷虽然腐朽不堪,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清国军事势力错综复杂,如果自己贸然造反,说不定就是为他人作嫁衣。
李秀成的万言书,成为了曾国藩为自己正名的最好答案,估计在九泉之下的李秀成,也会懊悔自己帮了曾国藩这样一个大忙!
ChooseLife
因为李秀成的供词里有一段话触及了曾国藩内心最敏感的一件事,这就是“恢复汉家河山。”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大将,这个人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却并不影响他成为当时一等一的名将。
在南京城破了以后,李秀成为掩护洪秀全之子逃跑而被俘,最后在狱中写下了三万多字的供词。从洪秀全起家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自己的领兵作战等等,并且还捎带评价了一下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他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你湘军的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内部出了问题,并且洪秀全后期的战略失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自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内部分裂,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而且石达开被逼远走,以及洪秀全后期的大肆封王拜将,导致内耗严重,所以才被湘军钻了空子。
然而,这都不是李秀成被杀的根本原因,李秀成的死是因为他教唆曾国藩造反。
在他说出这句话没多久,就被曾国藩给杀了。
里面透露出两点信息:第一、我还能召集数十万大军;第二你如果不杀我,我来为你打天下。
话说,曾国藩心动了吗?他心动了,但是他不敢,当时的慈禧、慈安太后都在,而且清朝宗室里面是鬼子六(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者,其他人当时都还在地方上施行)掌权,这个人很有能力。
而且当时整体的局势还是稳定的,北方都还稳定,只有南方有点乱。他不认为这是改朝换代的迹象,所以就果断杀了李秀成。
ㄨ丫z.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加入太平军后改名李寿成。他在1857年解镇江之围,令洪秀全十分欣赏,并赐名“李秀成”,秀字和天王名讳相同,可见洪秀全的用心。
之后,李秀成立功无数,与陈玉成共创了太平天国的中兴,被封为“忠王”。可惜那只是太平天国的回光返照。几年后,天京陷落,为保护幼主让马让其逃脱,自己身陷重围,后被几个农民所俘,于是便有了后来李秀成写所谓“供词”的事儿。
对于李秀成供词的原文,据说达到7万多字,大概有七方面的内容:1.有关金田起义详情;2.有关“天京事变”前后的历史;3.有关六解天京之围的情况;4.叙述在上海等地与“常胜军”交战的情况;5.为太平天国的军政民政作辩解;6.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大失误;7.表达他自己要为曾国藩收服太平军余部的愿望。
不过该供词遭到了曾国藩的删改,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地方进行了删改。大致的内容有:1、为免遭朝廷的猜忌,曾国藩删去了李秀成自述中对他曾氏兄弟的“赞许”之词;2、删去了李秀成描述战争细节时显现湘军无能的记述;3、删掉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教训的“天朝十误”;4、把李秀成自述中讲自己被捕过程的事实完全删改,由村民出卖改为由湘军逮捕,目的纯在冒功掩过;5、他把洪天王“病死”改为“服毒身亡”,也是想表彰湘军之功。
这些供词肯定要呈交朝廷的,但是李秀成就不能活着了。而杀李秀成的原因除了将供词坐死之外,其实还有两点:第一、湘军破城时,烧杀抢掠,掠夺财宝无数,让曾国荃捞了足够的油水,为了掩盖弟弟的丑行,必杀;第二、幼天王逃走是曾国藩的重大失误,而经历者正是李秀成(后来左宗棠上报幼天王入湖州的消息,直接导致曾左绝交)。
不过曾国藩还算“够意思”,朝廷对于太平军重要人物的处理基本都是凌迟,对李秀成倒算是痛快,曾国藩直接给了个砍头,没让李秀成受罪。
当然,后世对于李秀成的做法也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李秀成存在投敌之嫌。我看不然,李秀成参加太平军之前,没有什么功名,但在太平军中也算有点文化,而且字写的不错,从他供词的内容来看,他是想为后世留一些东西,对于李秀成这样成熟的人来讲,被俘就意味着死亡。
悠任
李秀成是贫苦农民出身,参加金田起义以后,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迅速成长为起义军的青年将领,受到了洪秀全的赏识,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主要将领。
在李秀成的主持和参与下,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内乱之后,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了苏福省、天浙省,而且李秀成还英勇抗击英法侵略者,使太平天国从衰败走向了一段兴盛。
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他是万古忠义,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带着天王的儿子洪天贵福突围到达清凉山,李秀成伪装成清军,从太平门缺口冲出,流落方山,当地百姓把他掩护起来要送他脱险,结果不幸被一个反动分子得知了李秀成的下落。
7月23日,把李秀成献给了湘军的将领萧孚泗,李秀成被俘之后曾国藩对李秀成比较优待,使李秀成产生了一种生存下去的幻想,于是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写下了数万字的自供状。
李秀成对自己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经历,以及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种种错误,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曾国藩阅读之后大惊,对这个自供状进行了大量的删改。8月7日就匆匆的把李秀成处死,这一年,李秀成只有41岁。
其实,之前清政府曾要求把李秀成送到北京,但是曾国藩却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是匆匆忙忙的就把李秀成处死了,有人就有疑问了,曾国藩为何要这样迅速的处死李秀成?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杀人灭口,曾国藩对李秀成写的自供状进行了大量的删改,首先是对洪秀全死亡的时间做了修改,他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的是洪秀全在湘军的围困和猛攻之下,绝望之余服毒自杀。事实上,李秀成供述的是洪秀全早就生病了但是他拒绝服药,最后是病死的。
第二他把李秀成被俘的经过也改了。李秀成本身是突围后被村霸抓住,交给湘军的曾国藩,但是给朝廷的奏报里说是他们抓获的李秀成。
第三,他修改了李秀成带洪天贵福突围的时间。他说李秀成带着洪天贵福突围的时间是半夜四更,实际上李秀成突围的时间是初更。
第四,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提出了天朝十误。曾国藩把其中的第十条改为:“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人马。”
这样一改,就造成了一种太平天国集中全部力量保卫天京,增加了湘军攻城难度的局面。目的就是美化自己,让清朝政府看到他打仗的艰难,以此来为自己邀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怀疑曾国藩收到了李秀成的策反,李秀成希望曾国藩能够举起大旗走反清复明的道路,恢复汉家的江山,成为一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英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测呢?
因为李秀成本身在和曾国藩较量的过程中觉得他能力不行,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走向衰败,最后彻底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太平天国内部出了问题,并不是曾国藩有多么超人的本领。
因此李秀成在这个自供状里对曾国藩进行了策反,希望曾国藩跟他合作,共同举事推翻清朝的统治,除了道义上的感召之外,李秀成还应该有一些物质上的准备。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就开始大肆搜刮各处的金银财宝,而且明文规定民间私藏黄金一两、白银五两者就要问斩,所以太平军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进入所谓的圣库,其实,这就是洪秀全个人的私人财产。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天京被围的过程中,这些财报到底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但是作为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核心领导人之一的李秀成,他肯定知道这批财宝的下落,而且他肯定也有意用这笔财宝来策反曾国藩,把这些财宝作为曾国藩和他合作推翻清王朝的活动经费。
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允许曾国藩这样做。第一,大功就要告成,曾国藩马上就要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了,如果造反的话,会把自己一切的努力和名节全部毁掉。
第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鹰视狼顾对中国构成极大威胁,如果起义推翻清清王朝的统治,会不会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都很难说。因为清王朝还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一件有力工具。一旦贸然的去推翻清王朝,恐怕不会得到帝国中心国家的支持。
第三,曾国藩他本人就是一个理学大师,对封建礼教非常推崇,不愿意做乱臣贼子,想的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从这几点出发考虑,李秀成是不可能策反曾国藩的。曾国藩为了自保必须迅速处死李秀成杀人灭口,只有这样李秀成才不会对他形成威胁。
而李秀成在自供状中列举的大量的,对曾国藩不利的事实才能被删改,经过删改的自供状才能对曾国藩有利无害。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曾国藩才急匆匆的杀了李秀成。
princess蝶b
最主要的是劝曾国藩自立称帝,曾自己却没有这个打算,怕引起清廷的猜忌。还有就是天京城破后大量财宝被湘军瓜分,曾怕李秀成说出这个秘密
thisnoon
他在掩盖什么?又害怕暴露什么?使得他在李秀成写完“供词”的当晚就处决了他。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天京(太平天国的都城,今南京)告急时,天王洪秀全急召李秀成保卫天京。
1864年,天王病逝。李秀成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天王“洪天福贵”。
虽然李秀成率全城将士殊死战斗,保卫天京。但无奈天京还是被攻陷了。李秀成让幼天王骑自己平时作战用的好马,自己骑上幼天王的劣马。在突围时,被敌人冲散,二人彼此下落不明。李秀成被俘。
对于这样的重量级的农民军将领,清廷的套路都是:先劝降,让其写下“自述书”(即“供词”)。
之前陈玉成等将领的自述书都是短短的三、五百字,拒不投降,英勇就义。
李秀成的供词洋洋洒洒,五万余字。曾国藩在看了李秀成的供词后,并没有按照惯例,移送北京,交给刑部审问。就在当晚将李秀成取决了。
曾国藩为什么会这样越规,急不可待的就在当晚将李秀成杀害了呢?这必定与孝秀成的供词的内容有关。李秀成的供词洋洋洒洒,五万余字,当最后呈送给慈禧太后看的,只有经过曾国藩篡改后的三万字不到。这供词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让曾国藩如此害怕?
一、曾国藩瞒报军情,夸大“战果”,捞取“功绩”。李秀成与幼天王在突围时,被清军冲散,彼此下落不明。曾国藩想到,既然下落不明,现在也无幼天王的消息,不如谎报个“幼天王已死”,并假惺惺报太后:“可惜未能给太后带个尸首回来”。
慈禧很满意:尸首带没带过来无所谓。重要的是幼天王已死,从此,太平军再也构不成威胁了。这是大功一件啊!
但左宗棠得到的消息是——“没死”。由此并奏曾国藩犯“欺君之罪”。曾国藩经篡改后的战报虽漏洞百出,而左宗棠得到的消息也不是铁板钉钉,慈禧就此作了罢。曾、左二人
自此生隙,老死不相往来。将李秀成被俘的功劳居为己有李秀成在逃亡时,因劣马无力,且天已大亮。便弃马逃入荒山顶的破庙中,躲避追兵。村民发现并把他藏匿于村中。但后来由于奸细的告密,被湘军俘获。
曾国藩将供词篡改为:
湘军好不容易追上他,但由于李秀成力大功高,几十人莫奈其何。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赤膊上阵,活捉李秀成。
曾家兄弟贪赃枉法。太平军都是贫民组成,起义前并无个人财产。攻城拔寨得来的金银财宝皆藏于国库。太平军将士和家属都是按照“分配制”。
湘军上下将之洗劫一空。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他将李秀成的供词篡改为:“为图日后东山再越,突围之师(天京沦陷前,已有三路人马成功突围)带走了全部金银财物”。并编造湘军将士搜寻“乱贼”金库,但一无所获的细节。说:
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老臣之意外,亦罕闻之事。而这笔财富本来是要收归国有的,以备朝廷不时之需。而湘军上下将其瓜分,这就相当于动用了国家的金库,其罪行实在不轻。
李秀成曾劝曾国藩“自立为王”,并表示愿随其左右。这样的供词,若呈于慈禧面前,可能会要了他的命。李秀成自述中有不少对曾国藩极具奉承的言语。比如:“久悉中堂(曾国藩曾官至大学士,故称“中堂”)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又如:“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并劝曾国藩自立为王。
不管曾国藩答没答应,这个话题都太过敏感。
此时八旗军不思进取,毫无战斗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国家已无兵可用。只得依靠地方政府自办团练。形成了当时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
这些地方军队不属于朝廷管辖,只听命于本部统帅。这就有利也有弊。既可保家卫国,也可对抗中央。
朝廷对这些地方军队的态度是:既利用,又忌禅和防范。李秀成在供词中劝曾国藩自立,朝廷不管曾国藩的态度,答没答应。都会加以猜疑和防范。一点蛛丝马迹,都可能遭到朝廷的“惩办”。
其实李秀成并不是真心想归附曾国藩。而是诈降,先保住一条性命。日后有机会辅助幼天王东山再起。
但在曾国藩看来,意义大不一样。也许从慈禧看到供词的那一刻起,就是他曾国藩噩梦的开始。他与赵文烈商议道:
……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在李秀成写完供词的当天晚上,曾国藩就把它取决了。并将李秀成原五万多字的“自述书”,大量篡改,甚至部分销毁。最后呈送给慈禧看到的只有三万字左右。
李秀成洋洋洒洒五万余字的“自述书”,甚至大爆太平天国的内幕,为的就是取得曾国藩的充分相信。但还是没有骗过曾国藩的老奸巨滑。
对于李秀成这样的“朝廷要犯”,曾国藩根本就没有这个权力私自处决的,必须移送北京,由刑部“过堂”审问的。但曾国藩宁愿冒着越权犯规的罪名,为防止自己的罪行败露,竟在南京就怕他杀害了。
李秀成于1864年8月7日晚上英勇就义。时年仅41岁。
SLAMG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曾经一度攻占南京为都城,占据半壁江山。然而,鼎盛时期的太平天国却爆发了内讧,随着天京事变的发生,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被诛杀,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天国迅速走向衰败。
洪秀全及时改变战略,重用了陈玉成和李秀成这对年轻的双子星座,才使得太平天国得已继续支撑8年之久。
1864年初,湘军正式合围天京,封锁了所有粮道,并在城外开挖多处隧道,试图穴地攻城。李秀成指挥太平军以构筑月城和横挖暗壕的方法相拒,战况异常惨烈。
同年6月1日,51岁的洪秀全病逝,一个月后,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护送幼天王乘乱逃出了城。出城后,李秀成因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而步代,被乱军冲散。后来人困马乏的忠王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被当地村民缚送清营。
曾国荃生擒李秀成后,施以酷刑,用刀锥割其臀股,后又制成一个大木笼,将李秀成囚禁其中。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半个月时间,期间,他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认罪书——自述。
但随后42岁的李秀成还是被曾国藩处死了。
此后,史书大抵都是这样记载李秀成的结局的。
然而,80年后,也就是1939年,李秀成的生死之谜团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江苏省徐海行署主任王公玙在江苏的六塘河一带和日军展开决战。一天傍晚,王公玙夜宿一位老农之家,老农拿出一本讲述太平天国故事的洪杨演义给他消遣。当谈到李秀成时,老农来神了,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忠王李秀成是我们海州人,他的儿子李学富,人们称之为小王子,在外面这一带当兽医,是很好的一个人。”
王公玙一听大吃一惊,老农见他不信,便把赵大庄的私塾先生赵大爹请来作证。
赵大爹马上派人用独轮车接来已经84岁的“小王子”李学富。就这样王公玙和李学富围着火盆来了一次长谈。
“小王子”李学富声色谦谨,慢条斯理地开始了他的讲述:他是李秀成的镇江籍小妾所生,从小生活在忠王府里,他亲眼见过洪秀全和他的儿子洪天贵福。他9岁那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告破。其实这并不是清军攻破的,而是曾国荃和李秀成的“共谋”结果。
原来,曾国荃久攻天京不下,心急如焚的清廷又派李鸿章协攻。曾国荃怕被李鸿章抢了头功,很是着急。
正在这时,湘军抓获了李秀成派到湘军大营打探军情的妻舅宋永祺,曾国荃不但放了宋永祺,而且还要他转告李秀成:只要让出天京,什么都可以商量。
李秀成自知天京城内严重缺粮,坚持下去最后也是鱼死网破,于是他提出了两点让出天京的条件:一是清军入城后善待太平军,不得杀害他们,不得伤害百姓;二是放幼天王洪天贵福一马。
秘密协议签订后,湘军很快攻入天京城。为掩盖实情,湘军入城后对天京城进行了补轰。
而李秀成则上演两步走,先是安排家将带着“小王子”潜逃出城,径直去了海州硕项湖滩藏伏。随后他带着洪天贵福乘乱冲出城墙缺口。在逃跑的过程中,李秀成得知湘军背信忘义,进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和大抢劫,不由痛哭流泪,后悔不已。正巧这时,洪天贵福也被乱军冲散,绝望之下,李秀成便选择了在一破庙里自杀,结果被乡民发现并阻止,因动作过大,结果引来了湘军,于是李秀成成了俘虏。
李秀成“意外”被抓,打了曾家兄弟一个措手不及。曾家兄弟一方面宣称严惩李秀成,另一方面又暗中“营救”李秀成。为了掩人耳目,荃曾国在审讯李秀成时“置刀锥刑具于忠王前”,之后不久便“就地正法”了李秀成。
其实,处死的李秀成只是一个“伪代人”,真正的李秀成被曾家兄弟秘密送回原籍。
李秀成死进里逃生后,隐姓埋名,与先行逃出的“小王子”在乡间硕项湖滩过了隐居生活,相传沭阳城内的“恒顺公”皮货店就是李家的财产。
在谈及洪秀全的死因时,李学富说洪秀全是吞金自杀,而不是病死或者服毒自尽。
“小王子”的话让王公玙大为惊讶,如果此人真是李秀成之后,那真是天大的秘密了。然而,当王公玙追问李学富的具体住址时,他却拒绝了。之后,李学富被徐大爹派人用独轮车连夜送回走。
王公玙后来回忆说,从“小王子”乘坐独轮车和往返的时间推断,他的住所应该在赵大庄东南约35里的硕湖滩。
王公玙原本打算去寻找“小王子”的,但由于抗战任务压身,他只能暂时打消了寻找的念头。而这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如果当时去拜访了“小王子”李学富,那么个中真假便可以探知了。
也许正是因为遗憾和探索,经过30多年的研究,王公玙于1977年写了一篇惊世之文——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
期间,王公玙为了调查“小王子”所说的真伪,远赴英国查天平天国的档案,结果证实了李学富所说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真的。比如说李学富是李秀成的小妾所生,在天京亲眼见过洪秀全和洪天贵福之事。而关于李秀成和曾家兄弟打“默契牌”,以运粮为名接应一股清军提前入城一事,从后来洪仁的自述中得到了印证,“除曾国藩在天京上游之战船外,尚有一队在下游出现……因我们反可藉彼等之力,而得米盐之接济也。”
无独有偶,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写的赵烈文日记也记录下了湘军攻破天京城的诸多疑点,天京城破之后,才一顿饭的短暂功夫,数万湘军就已经登上了城内的制高点,清湘军旗帜遍插满城,从时间上推断是有难度的,似乎是湘军在城破前就已经入城了。
王公玙的文章发表后可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当专家寻找到李学富老家时,他早已死去多年了,在其老家附近果然找到了不少有关李秀成的传说,当时有人还指出了李秀成所葬的墓地,当专家想打开墓地一探究竟时,却遭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只好放弃。
因此,李秀成是不是真的没有死逃到了海州隐居?李学富究竟是不是李秀成之子?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举报/反馈
Tiffany_曼
李秀成被俘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必死的命运。但在曾国藩的哄骗下,他天真地以为自己有活的希望。于是他拿起笔,吹捧曾国藩的功绩和恩德,贬损他的老领导洪秀全。然而,他在狱中的言行,换来的是曾国藩私下的嘲笑和刽子手锋利的屠刀。在被俘17日后,曾国藩抢在清廷圣旨到达之前,干净利索地处决了他的这个老对手。可笑的是,李秀成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心里还在想着曾国藩的“恩德”。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曾国藩急匆匆地杀掉李秀成呢?仅仅是因为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吗?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1.李秀成在供词里说了什么?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1864年7月22日),忠王李秀成在南京东南方山迷路,清朝福建陆路提督萧孚泗得报,生擒了李秀成。
被擒后的李秀成,其思想和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开始幻想能够活下来。其结果就是在死前留下了几万字的供词。
自知必死时,他从容面对曾国荃的审讯。李秀成与清军作战多年,深知自己与清军有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一旦沦为阶下囚,必无生理,因此在7月23日面对曾国荃的酷刑威胁时,他破口大骂:“曾九,各为其主,且兴灭无常,今偶得志遽刑我乎?”此时,他显得大义凛然,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派。
当天真地认为自己有活着的希望时,心志开始动摇。赵烈文劝止了曾国荃的用刑,开始与李秀成谈话。他对李秀成效力太平天国表示惋惜,责备他为何不早早投降清朝,若是早点降了清朝,朝廷不但会既往不咎,还会予以重用。李秀成说各为其主,受了洪秀全的爵位,不得不忠于他。赵烈文试探性地问他,如果清朝开恩不杀他,他有何打算。李秀成说,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他打算写信招降其太平军旧部,不再与清朝为敌。一个自知必死的人,忽然觉得有了生的可能,肯定会全力求生,这是人之本性。对话结束后,赵烈文觉得李秀成有了乞求活命的意思。
当曾国藩假惺惺地对李秀成表达惋惜之意时,李秀成彻底屈服了,开始写自述。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864年7月29日),曾国藩从安庆乘轮船抵达南京,次日,在未见到李秀成之前,他便拟定将李秀成在南京处死。在审讯李秀成时,他表达了自己的赏识和惋惜之意,他对李秀成说,是否处死李秀成要看朝廷的旨意,他承诺会尽力保全忠王的性命。曾国藩的引诱,让李秀成产生了感恩思想,他开始按照曾国藩的要求,加紧写供词。
那么,李秀成的供词写了什么呢,它足以让曾国藩担心吗?我概括了下面几条:
一是写了自己的出身和家世,以及自己参加太平军的经过。他说自己走了错误的路,有追悔之意。二是总结了“天朝十误”,指出了太平天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十个重大失误。三是提出了“招降十要”,为曾国藩收拾太平军残部出谋划策,并建议由自己出面招降和解散太平军余部,以瓦解太平军的抵抗斗争。四是提议曾国藩注意抵御外国侵略。五是建议曾国藩反清自代。当然这一条在现存的供词原稿中已经找不到了,曾国藩誊抄李秀成供词并上报清廷时,肯定不敢留着这样的话。据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考证,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曾经说过“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六是谀词满目,极力吹捧曾国藩、奉承湘军。诸如“中丞大人量广”“一沾清帝之恩,二沾中堂、中丞之德”“恩深量广”等等。但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看出了李秀成的用意,他说李秀成奉承他,“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
7月30日,曾国藩打算将李秀成处死;8月2日,清廷下旨,命将李秀成及洪仁达槛送京城。
8月3日,曾国藩正式决定在圣旨到来之前,杀掉李秀成。其幕僚赵烈文在8月3日的日记里写道:
晚至中堂处久谈,拟即将李秀成正法,不俟旨,以问余。余答言:“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与中堂意同。
8月7日,曾国藩抢在圣旨到达之前处死了李秀成。可怜李秀成到死都被曾国藩玩弄于股掌之中。他数次向曾国藩乞活,曾国藩却告诉他要听从朝廷的意思,他做不了主。赵烈文在日记里写了李秀成的临刑情况:
今日遣李眉生告以国法难逭,不能开脱。李曰:“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云云。傍晚赴市,复作绝命词十句,无韵而鄙俚可笑,付监刑庞省三,叙其尽忠之意,遂就诛。
你看,被曾国藩诱骗的李秀成至死还在感念“中堂厚德,铭刻不忘”,表示“,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
我认为,李秀成人在南京,在曾国藩的控制之下,那么,无论李秀成在供词里写了什么,它都不足以让曾国藩害怕。理由很简单,无论李秀成写了什么,曾国藩都可以删减之后,再将供词奏报朝廷。像我上面分析过的,据罗尔纲考证,李秀成劝曾国藩称帝的供词,就已经被曾国藩删得干干净净。
因此,让曾国藩害怕的并不是李秀成的供词。
那么,他为何匆忙将李秀成处死,他在害怕什么?
2.真正让曾国藩害怕的是什么?我再重复一下,李秀成的供词首先是交给曾国藩,因此,他不管写了什么,曾国藩都不会让不利于他的话出现在清朝高层面前。
简单地说,我以为曾国藩主要是怕李秀成入京后说出许多不利于他的话,从而导致自己大祸临头。事实上,曾国藩与李秀成交手多年,他深感李秀成“此贼甚狡”“谋狡而稳”——总之,李秀成大大地狡猾。他久历宦海,清楚地知道李秀成为了乞求活命,在供状里说了很多违心的话,李秀成手上虽然这样写,心里未必真这样想。如果将他活着送到北京,他无法保证李秀成在清廷高层面前说什么。万一李秀成“诬陷”自己有称帝之心呢?只这一条,就够曾国藩痴不了兜着走的。何况,太平天国既灭,曾国藩功高震主,清廷本来就对曾国藩有疑心,如果李秀成再说曾国藩想称帝,那曾国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为了他及湘军的安全,他只能先下手杀掉李秀成,以除隐患。李秀成死了,但留下了曾国藩删减过的供状,无论如何是可以交差了。
曾国藩的幕僚在跟曾国藩计议时,提到了两人的共识,即“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为何“不宜使入都”?这二人之间当然不用明说,彼此心照。原因就是我在上面分析的,怕李秀成在清廷高层面前说曾国藩有称帝意图。
另外,他与李秀成交战多年,每次战后都要给朝廷上奏折,万一清廷在与李秀成对证后,发现曾国藩曾虚报战绩,对曾国藩来说也是一场祸事。
因此,李秀成注定到不了北京。
3.余论曾国藩明知道清廷会下旨将李秀成槛送京城,但还是先下手杀了他,免得为自己招灾。不得不承认,这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在杀掉李秀成后,他对清廷诡称,因为上谕被误投到安庆,待转到金陵后,李秀成已被处死,因此无法再将其槛送京城。清廷无可奈何,只得表示认可。
李秀成年谱极力称赞李秀成:
起于卒伍,位次微末,而机智明敏,刻苦勤劳。长于用兵,胆气绝伦……故洪氏末页得以扬余烬,延残喘,使曾左李彭等费尽心力,疲于奔命。
这样的评价基本符合史实。李秀成既死,太平军残部就微不足道了。而杀了李秀成的曾国藩也很可能将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
——————————————————————————————————————————————
参考资料:
1.罗尔纲:《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苏双碧:李秀成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乐炳南: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海书店,1986年版。
勾兑姐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太平军中威望过高,曾国藩忌惮李秀成的影响力。万一李秀成归降后,再叛变,会对曾国藩早成极不利的影响,爱惜自己政治羽毛的曾,绝对不会冒这风险的。
猪猪ai倩倩
公元1864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扶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继位。
当时天京城中已经只剩下一万多士兵,其中还能够继续作战的已经不到四千人,加上城内粮食已经断绝,外面曾国藩湘军的围攻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李秀成很清楚天京已经时守不住了,于是他决定带着洪天贵福突围。
在突围之中,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贵福骑,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结果洪天贵福就因为骑这匹快速战马得以逃出敌人的追赶,而李秀成却因为骑的不是战马,最后与大队人马走散,只能流落方山。
后来,流落方山的李秀成被当地的百姓给抓住,最初大家并没有把他交给清军,而是把他密藏起来,打算等风头过后将其秘密送出去,但后来这件事不幸被八村村董陶大来知悉,于是他偷偷告密,将李秀成献给了清军。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曾国荃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曾在与李秀成作战时被打死,便对李秀成痛恨有加。
于是,曾国荃故意对李秀成动用私刑,他派人将其屁股上的肉给割掉,一时间血流如注,但李秀成却不为所动,反而痛楚斥曾国荃:“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在李秀成被关押的九天时间里,他以每天5000-6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不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和太平天国的兴亡得失,还有与清军作战的各大战役,以及对曾国藩清军部队的分析。这个自述后来被称之为李秀成自述,不过清廷更喜欢称之为李秀成供状。
不过可惜的是,李秀成的这份自述并没有写完,因为等到第十天时,曾国藩就火速斩了李秀成的首级。因此很多人觉得,曾国藩之所以这么急不可耐的斩杀了李秀成,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这份自述,透露了许多不该说的秘密。
因为,当时清廷已经下令要把李秀成押解到北京来审问,并且已经知道李秀成这份自述的事情,所以如果曾国藩乖乖把李秀成送到北京城,那李秀成的这份自述,就会完整的呈现在朝廷众人面前,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曾国藩敢篡改李秀成的自述,很容易被李秀成识别出来,到时曾国藩只会惹来一身麻烦。
但是,如果曾国藩不篡改篡改李秀成的自述,任由这份自述完整的呈现在朝廷之上,那曾国藩更是会惹来一身麻烦。因为李秀成的这份自述中,透露了许多曾国藩不想说的秘密,这些秘密如果被朝廷知道,曾国藩很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只能果断杀了李秀成,然后将其自述进行部分修改,再上交给朝廷,这样就死无对证。而且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最大的过错,也就是擅自杀了李秀成,问题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
因为,曾国藩可以解释为太平天国的余孽想救李秀成,曾国藩为防止又突生变故,这才把李秀成给杀掉。这样一来,朝廷也不好去追究什么!
那么,李秀成在他的自述中,究竟透露了曾国藩的哪些秘密呢?
其实,这个答案目前已经无从得知,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李秀成自述,是经过曾国藩修改之后的自述,据说李秀成一共写了尽五万字,但最后被曾国藩修改后,只剩下两万七千多字。至于曾国藩修改的内容,谁也不知道是何内容。
不过有人猜测,曾国藩修改的内容,主要应该有三个部分:
一是关于湘军与太平军的一些战役,比如比如某次战役中,湘军自己上报说是大胜,而李秀成却说就成是小胜;又比如湘军军某场战打败了,却一直隐瞒不说,结果现在让李秀成给说出来。
二是关于湘军军纪的问题,比如破城后各种滥杀无辜,拿百姓的人头充当太平军,以此冒领军功等;三是李秀成可能在自述中,劝谏曾国藩自立。
这三个内容,都会给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他才将李秀成杀死,然后将其自述的内容篡改,这样就死无对证。
oliviahe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63年,李秀成力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但被洪秀全斥之。1864年,李秀成率领部队约1000多人护送幼主突围,此过程中被村民所俘,被献到清军营中。
李秀成在被曾国藩俘虏之后,以日均五六千字的速度写了绝命书,共计3万多字。绝命书的内容主要是太平天国的概况,主要领导人,和与清军作战的各大战役具体情况,还有对曾国藩清军部队的分析。
从7月27日到8月7日,短短10天的时间,曾国藩就火速斩了李秀成的首级,其原因如下。
一,太平天国与清军多年交战,李秀成知道清军太多的秘密,不杀不行。李秀成写了3万多字的绝命书,他对清军熟悉,知道清军的太多秘密,在绝命书中分析的头头是道,那么如果把他留下来,带到京城慈禧身边,慈禧必定还会进一步对其进行审讯。
这样就可能就会泄露一些曾国藩不想说的秘密,比如在哪次战役中,清军败的如何?为何败?比如某次战役中,清军自己说大胜,李秀成一说就成了小胜。比如清军哪次败了想隐瞒不说,结果就让李秀成说出来了。
还有清军军纪的问题,筹集军饷的秘密。比如曾国藩的军队是多么听曾国藩的,快相当于他个人的私人武装了。
所有这些被李秀成说出来,都会变了味儿,是对曾国藩不利的。那么留着李秀成就相当于留了一个隐患,埋了一个地雷,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爆炸。
二,惺惺相惜,曾国藩承诺给李秀成一个干脆的结局。所以李秀成才肯写绝命书,敞开了心扉。李秀成在与曾国藩多年的战役中,早已被曾国藩既憎恨又佩服,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曾国藩和李秀成都知道,如果把李秀成运到慈禧身边,非得被凌迟活刮了不可。
所以知道此悲惨结局,那么还不如来一个干脆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曾国藩可以给他。
李秀成的绝命书中肯定委婉的也提出希望曾国藩能够和他一起反戈一击,提出清王朝气数已尽。只有这样,李秀成才能报保命。但是对于老油条曾国藩来说,他又是老好人,他会从部队所有人的角度去考虑,做叛军他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就只有牺牲李秀成一人。要不慈禧怎么赌定曾国藩不会造反,要不怎么流传着中国有三个半圣人,而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呢?
三,曾国藩好不容易抓住了李秀成,并且自己几次险些丧命,他想及早处理李秀成,怕夜长梦多。太平天国虽然主力被歼灭,但是余力尚在。曾国藩真怕,如果把李秀成运到京城去,半路上被劫了,那么就功亏一篑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把李秀成抓住。慈禧如果因此降罪下来,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
基于上述原因,曾国藩才上书慈禧,要求尽快把李秀成给解决了。
曾国藩杀李秀成,把李秀成所写供词进行了删改,抄写了两份,一份送清廷军机处,另一份自己保存好了。
而李秀成供词手迹原稿则秘不示人。直到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国藩之曾孙曾约农将李秀成供词手迹交台湾世界书局影印,名李秀成亲供手迹。
曾氏家族秘藏多年的李秀成亲供手迹对后人研究太平天国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闲庭
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被俘,并送到曾国荃面前。曾国荃一面亲自折磨李秀成;一面派人报告哥哥曾国藩。
李秀成写自述,曾国藩急忙诛杀李秀成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让李秀成把招供的内容写成文字。
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
可是,到了8月7日,李秀成好像还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曾国藩却把李秀成处死,时年42岁。
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送到北京,而是在南京就地杀死了,好像为诛杀长毛,又似乎另有用意。
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词改了多少?
按照李秀成写自述的速度,每天7000字,共写了10天,应该不少于6万字。可是曾国藩呈报给朝廷的李秀成亲供却只有3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
可以想象,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曾国藩为什么要删减供词?被删减的内容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删减内容之一:劝谏曾国藩当皇帝,事关曾家生死存亡
曾国藩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人。
在大清已经腐朽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曾国藩的实力却急剧增长,以致曾国藩的湘军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一个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却要为岌岌可危的满清老太婆支撑江山,反差实在太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曾国藩有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曾国藩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他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分析时机,在没有绝对把握、没有确定行动的时候,根本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特意隐藏自己的心机。
曾国藩的亲信曾经暗示要支持曾国藩当皇帝,曾国藩表面上狠狠批评了他。
李秀成亲身经历了、亲眼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起、鼎盛,很清楚清军的实力,也知道曾国藩湘军的厉害,还明白满清统治下的汉人心态。
李秀成不愿意自己苦苦奋斗的天国大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但是,现实无情地将自己囚禁于曾国藩的牢笼之中。
唯一可以让李秀成活下来的人就是曾国藩,而且只有当曾国藩反对满清王朝的时候。
李秀成天天写自述,表明他还不想死。
所以,李秀成在自述中,劝谏曾国藩谋反称帝,一定是最主要的内容。
李秀成会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大帅的实力等方面,分析曾国藩称帝的必然性。
曾国藩把李秀成的这些劝谏分析一番之后,认为自己的最好机会已经错过了。
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人心的归向也是真实的,唯有“大帅的实力”已经不能承受帝王之重了。
这时候,湘军已经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曾国藩更不是鹤立鸡群,因为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而且都可以与曾家军旗鼓相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湘军崛起时,慈禧太后已经担心曾国藩、曾国荃,也许已经安排好如何对付曾家兄弟了。
再说,这几年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家的湘军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力量。
一旦谋反不成,曾家将会被诛灭三族,曾国藩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取得的令人眼红的政绩,将会全部灰飞烟灭。
曾国藩不能冒这样的险。
既然决定不反清,那么,曾国藩就不能让清王朝看见劝谏造反的文字,以免节外生枝。
因此,李秀成自述中有关劝谏造反的文字必须全部删减,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文字删减只是第一步,李秀成本人也不能活着送到京城,因为他既然写出来,就会讲出来,所以,必须杀人灭口。
删减内容之二:太平天国有多少宝藏、埋藏宝藏的地点
太平天国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集中到“圣库”,然后按照规定分配。普通民众身上、家中都不能藏有金银。
所以,太平天国的圣库中一定藏有无数奇珍异宝、金银财富。
从1862年5月起,湘军围困天京,一只小鸟也别想飞出天京,天京城内的财宝不可能转移到城外。
太平军掠夺了各地珠宝,都收藏在天王府的圣库中。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一定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有多少,也一定知道财富收藏在哪儿。
为了保命,为了鼓动曾国藩造反,李秀成肯定在自述中交代财富多少、以及收藏的地点。
如果把李秀成的供述一字不改交个朝廷,太平天国的这些财富统统都要收归清廷。
即使曾国藩不想贪财,可是曾国荃贪图财富、湘军的大小将领们贪图财富、湘军的士兵们贪图财富,所以,李秀成供出的财富可能早就被湘军将士们瓜分了,现在想收上来谈何容易!
因此,曾国藩必须隐瞒事实、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让李秀成死在南京,而不是押送到北京。
关于太平天国财富,改动之后的李秀成供词是:“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这段供词反映太平天国很穷。
与此相一致,曾国藩报告给朝廷的内容是:
天京城破之后,清军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底朝天,连洪秀全尸体都挖了出来,结果一分钱没有搜到。
淞沪随笔记载:“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曾国藩向皇上禀报说:只找到两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湘军跟随曾家兄弟卖命,曾国藩岂能一点感情不讲?
曾国藩为了让湘军弟兄得到一些财富,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尽快杀死李秀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劝谏曾国藩自己当皇帝、取代腐朽的清朝;另一方面交代了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数量、以及金银财宝收藏的地点。
第一点内容上传朝廷,曾国藩会被诛灭三族;第二点内容上传朝廷,湘军中大批将士将会人头落地。所以,曾国藩火速处死李秀成。
曾国藩的决策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小将士。
daillianjing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吉字营合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在天京城主持大局的忠王李秀成扶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嗣位,是为幼天王。
湘军吉字营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疯狂挖掘了几十处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墙底下,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挥天京城守兵,一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
但誓要拿下天京城的曾国荃没有气馁,五月二十一日,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六月初六日,湘军引爆了这条地道里的巨量炸药,城垣被轰陷,吉字营敢死队蜂拥而入。
天京城陷落之际,忠王李秀成为保护幼天王出逃,将自己的战马让了出去,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王天一行,假扮湘军,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去后,李秀成转而又率一百余人拦截湘军,为幼天王出逃争取时间。
之后,因为马乏人孤,李秀成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最终被村民擒住,献给了吉字营将领萧孚泗。
吉字营统帅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令他久攻不下,死伤了无数兄弟,因此见到被俘的李秀成时,曾国荃甚为愤怒凶残,他先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后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于是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几乎就要对李秀成进行凌迟了。
湘军统帅曾国藩赶到金陵(天京)后,为了彻底降服、利用李秀成,使出了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手段,一方面在审讯时颇为尊重李秀成,另一方面又向李秀成承诺,只要他劝告金陵城外的大小太平军残余势力放下刀枪,不再抵抗,朝廷将放过李秀成全家以及放下刀枪的太平军兵士。
曾国藩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李秀成乖乖招供,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
忠王李秀成军事才华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多少城府,在曾国藩伪善的攻势下,为了保全剩下的那十几万太平军兄弟,他在心态上动摇了,产生了俯首称臣,回家做朝廷良民的念头。
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随后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左右的自述供状。
李秀成的自述供状,从天王洪秀全出生写起,创办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一路打到永安、长沙、南昌,最后打下金陵,建都立国;而后写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参加太平军以及这些年来的战绩;再写了六次解天京之围的经过和经营苏州、常州的政绩;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国势颓败及其原因,等等。
然而,当曾国藩看到李秀成自述供状中的几个细节时,先是顿感不安,接着便起了杀心。
李秀成都说了什么呢?
“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从未见过。”李秀成的这一段供述等于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在奏报中说,天京城根本没有什么圣库财宝,实际上天京城的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洗劫一空了。
除了这要命的一环,李秀成的自述中还有几处不经意间打了曾国藩的脸。
一处是关于自己被俘的。
“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李秀成是被村民擒获的,而曾国藩在给清廷的报捷折中却说:“伪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还有一处,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城破前太平军有十多万人,全部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却说,城中军民不过三万来人,太平军兄弟只有一万余人,而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其实稍有城府,李秀成就该明白,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场老鬼,无论如何不可能把他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活口供送往京城,给自己惹麻烦,招揽罪名。
所以说,即便李秀成在自述供述中什么要害也不讲,曾国藩同样不会产生惜才,手下留情的想法,一定也是急于杀人灭口。
李秀成之所以洋洋洒洒地一吐为快,大概是因为另有一种心理,他对曾国藩产生了一定的幻想。因此,在自述口供中,李秀成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在李秀成看来,这也许才是他能活下去的最大希望,但曾国藩看了却惊出一身冷汗,心中大骂李秀成怂恿他造反,要毁他曾氏家族,因此曾国藩将这一段话用剪刀剪下来,放在火上烧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会给曾国藩带来任何麻烦,曾国藩也会迅速将他处死。
因为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曾国藩意识到,只要李秀成还活着,他就是一头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驯服他。
曾国藩看到了哪一幕呢?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赵烈文提审太平天国松王陈德风刚好经过,当松王看到忠王时,竟然当着曾国藩的面,长跪不起,口念“忠王殿下——”
李秀成的这种威望,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不能不杀!
积极向上好少年
天京沦陷,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藩以他那儒风大雅的姿态亲自面审了这位“人杰”。
与曾国荃那类武将的刑讯逼供不同,曾国藩更像是同朋友对话一般,此可谓良马见伯乐,有一种能敞开心扉的感觉。李秀成年轻俊杰,自然不甘人生就此画上句号。在曾国藩的劝导下,李秀成怀着一线生机,在狱中写下了近6万字的供稿。
当曾国藩打开一看,不禁冷汗直冒……
李秀成到底写了什么“这供词中有多处与之前递交朝廷的章奏有出入呀。”
首先是曾国藩先前报告天京城中有十万之众,围困两年之久难以攻破。但此时李秀成的供稿却说城中不足万余人。
待天京攻破后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但李秀成却说他和幼主趁官军放火抢劫之际易服出城;奏折中说“李秀成被官军抓获”,而供稿却说自己是被“山民举报引至官兵。”
最让曾国藩头疼的是,李秀成说“天京城中有圣库两座,自己并未见识其中。”尽管李秀成说自己也并未见过里面虚实,但曾国藩却也在报捷折中肯定“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意料之外。”然而世人皆传天京城内金山银海,就连慈禧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也曾计划用天京之财力修复颐和园,可想而知这样的奏报并不能让人信服。
如若朝廷追查起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攻克天京的曾国荃部,而曾国荃的吉字营名声最臭,攻下一城便要大肆抢掠一番。而李秀成说伪幼主能出逃成功完全是官军放弃封锁开始进城哄抢,这是多么有利的佐证。
李秀成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也就在曾国藩承报李秀成被捕后,朝廷的态度是缉拿进京。
这就让曾国藩犯了难。他并不担心李秀成是死是活,而是害怕朝廷拿李秀成借题发挥,因为李秀成对天国的事情再清楚不过。从夺下天京到天京的覆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情况更能接近现实,这样就能对比以往曾国藩发往朝廷的奏报有多少的可信度。
即使在信息上没有出入,但朝廷对这样一个手上掌有近二十多万兵马的封疆大吏,是必定要采取措施的,而恰好身边就有这样的突破口,岂能不加以利用。
左想右思之下,曾国藩决定不能将此人送到京城,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处斩。八天的时间写出近6万字的供稿,如若存世,还不定能抖出哪下更意料之外的内容。
左宗棠的“无心助攻”曾国藩以“路途遥远恐长毛截救”为由将李秀成凌迟处死。这本来是要给朝廷好好做一番解释报告的,但不料此时左宗棠“杀出”,以“伪幼主逃遁,曾国藩欺君报捷”为由弹劾曾国藩。
此举是彻底击中了朝廷的担忧之处,原来曾左并不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庞大的湘军也存在能制衡他的势力——楚军。左宗棠的弹劾,可以说完全打消了朝廷借李秀成说事的念头。
当然,深谋官道的曾国藩自然明白这样的利处,于是赶紧将计就计,同左宗棠就“围城遁主、粮饷借调、满饷裁军”等问题来了个隔空骂战。作为内容中转站的朝廷更是哭笑不得,认为儒风持重的曾国藩居然被自己的门生搞得一地鸡毛。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曾国藩谨慎思考后的智谋。
sonny
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写给了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口碑记录为:“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可见李秀成写下的洋洋数万言中并不全是认罪之言,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对曾国藩说的劝进之言,还有一部分是对湘军不利的言论,这也正是为什么李秀成的认罪书全书,曾国藩只给慈禧抄录了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内容,也正是急忙把李秀成处死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的众多将领中,非议最大的莫过于李秀成,他有两件事被人诟病,其一是没有发兵救陈玉成,其二是被曾国荃俘虏后的变节。先不说陈玉成的事,就说是他被俘变节,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纵观李秀成在太平天国的经历,曾多次打败湘军,与陈玉成两次攻破湘军大营,逼得曾国藩数次想自杀。此时的他已经成为清朝以及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就算投诚了清朝为不会有好结果。尤其是南京城破后,依照李秀成的头脑,不会想不到自己已经对清朝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那么自认大清子民就会免罪?但是他还是认罪了,那么为什么呢?
李秀成的供状与其说是供状,不如说是遗书,他在数万言中回顾太平天国兴衰成败,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收齐章程”,希望由自己代为招降太平军残余部队,在供状中也曾卑躬屈膝的对清朝皇帝及曾国藩极尽褒奖之能事,并提出一些治国之道,说道“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等等。但是说这些话是有前提的,因为他已经把小天王送出了南京,其真正目的应该是假降以惑曾国藩,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除却供状之中几度劝进褒奖曾国藩之言,另外供状中有可能有对湘军不利之言。因为当时湘军攻破南京城,大量的金银珠宝,粮食军火全部被湘军所得。李秀成也曾大骂曾国荃,因而最后被曾国荃亲手砍杀。
不论供状中到底写的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就李秀成而言,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变节与否,已无从讨论,这种源于价值观的东西无法考证,只能推测,再推测,只能而已!
introlaughing
同治三年(1864年)阴历六月十六日,湘军吉字营用挖地洞埋地雷之法轰塌了天京(今南京,清称江宁)太平门,天京陷落。历史惊人的相似,当年太平军也是用相同方法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江宁城的。
城破后,湘军士卒鱼贯而入,一场惊天浩劫随之而来。围城三年、付出出惨烈代价的吉字营统帅曾国荃为发泄仇恨,放纵士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与野蛮的抢掠。湘军烧杀抢掠数日后,纵火焚烧,天京城一片熊熊火海,浓烟蔽日,百里外都能看见。火借风势,吞噬一切,昔日繁华富庶的六朝古都被烧作一片废墟,顿成人间地狱。
忠王李秀成突围后被乡民所擒天京城破后,李秀成率千余人换上清军号衣,乘乱掩护幼天王洪福瑱(洪天贵福)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出城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被乱兵冲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到广德与干王洪仁玕会合;李秀成则向东南方向逃去。
跌跌撞撞走到方山,李秀成不慎露财,遂被村民抓获,捆送清军萧孚泗部。在囚禁、讯问九日后,遭曾国藩处决。
幼主洪天贵福辗转到江西投奔侍王李侍贤,后于江西石城被楚军将领席保田捕获,11月18日在南昌被赣抚沈葆桢处死,时年16岁。干王洪仁玕在广昌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杀。
李秀成被俘后,在牢笼中写下了洋洋洒洒四万言的自供状据太平天国史纲记载,李秀成被囚时,曾在曾国藩的威逼利诱下,写下了大约四万字的自供状。供状详细叙述了他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整个过程,追忆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兴亡史,总结了天朝失败的经验教训。他在供状的结尾处还主动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为曾中堂效力,愿意站出来号召太平军余部缴械投降,归附清廷。
长期以来,史学界围绕李秀成供状,对其是非功过,展开了长期的探究与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为诈降论,目的是争取保存数十万天国将士,待机复国。一为李秀成被捕后贪生畏死,彻底出卖战友,甘当清廷鹰犬。一为李秀成供状谄媚敌人,贬低自己,有摇尾乞降之意,是这位身经百战的天国名将一生最大的污点,应予以批六月二十九日判。
曾国藩因何不顾清廷槛送京师严令,擅杀降将李秀成?史载,李秀成从被抓到被杀,前后历时十七天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毫无自尽殉国的念头,反而以充分配合的态度,写下了洋洋数万言的供状。可见他已经被曾国藩的“甘言”所惑,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不想速死了。
湘军攻破天京后,清廷曾于六月二十九日发来谕旨:“著曾国藩遴派妥员,将伪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在清廷眼里,李秀成虽非“元凶首恶”,但也是天国巨孽,是清廷要犯,于情于理,都有解送京师的必要。照曾国藩自己前后所上奏折以及同治帝的谕旨来看,当时清廷上下均主张将李秀成槛送北京;包括湘军内部的赵烈文、左宗棠等人以及洋枪队将领戈登在内,也都支持将李秀成押赴北京。而坚持要在南京将李秀成速杀的,上下里外,似乎只有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而已。个中机密,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不论是为湘军还是为兄弟,都必须速杀李秀成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 。论道德文章,论持身处世,整个清代似乎无人能比。曾国藩平生以“诚信”自许,然而他又不能不无视一件残酷的事实:自己若固执于“诚信”必将危害到他的同胞兄弟与乡党。他更拗不过曾国荃主张速杀李秀成的顽梗主张。所以最终不得不牺牲原则,向兄弟妥协,也算徇私舞弊了。
曾国藩不肯将李秀成献俘,将其诛杀,事后又大肆删改李秀成供词,关系不言自明,他删改供词的原因,据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以及天国史权威罗尔纲先生剖析, 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点:
一、金陵破后,军士所获库藏甚多,而天京之财富,李秀成知之最详,恐被圣询。
二、曾(国荃)军历来奏报军功多与事实不符,而李秀成所述清、洪两家战史,则适证其滥报邀功之罪。
三、李秀成盛誉曾国藩而诽谤清廷,曾国藩恐增“满人对己之疑忌”。
罗尔纲分析,当时传言曾氏兄弟在破城后纵兵大肆劫掠天国圣库窖藏,尤其是吉字营统帅曾国荃,更是收获甚丰, 至于其他将士,均大发横财。据记载,天京城破后,长江里船队往来穿梭,络绎不绝,都是湘军官佐将抢来的财物、女子装船运回家乡。曾国藩、曾国荃对此心知肚明,却不敢加以禁止。曾国荃屡被朝臣攻讦、弹劾 ,人送“老饕”绰号,心情抑郁,却百口莫辩。杀李秀成灭口,以免引火烧身被株连,从一个侧面可以明辨曾国藩之作伪。
如今流传下来的李秀成供词,大约只有两、三万字。而李秀成的亲笔供词,传闻有四万余字(亦有七、八万字一说),还保存在曾氏后裔手中,其后段均被删去。
被曾国藩删去的部分,据清稗类钞记载或推测为:与曾国藩奏报军功不符之事实;阿谀湘军;招降十要与洪秀全败亡十误;李秀成婉转乞生,请招降鄂、赣、皖各股余部以赎罪。
这其中随便哪一条都是欺君之罪,尤其是李秀成自愿为曾国藩招降太平军余部,似有撺掇他举兵谋反之嫌,因此,李秀成必须死,而且必须速死!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六,曾国藩治酒席 ,请出李秀成饮宴,饭毕立刻将其处死。李秀成死时刚好四十岁。
曾国藩抗旨不遵,擅自处决天国要犯李秀成,清廷得知后虽然表示“应即行文挨站查办”,但事后却没有任何人因此获罪。同治帝只含混莫名的在曾国藩的奏折上作了简单批复:“李秀成等就地正法,所办甚是,前已有宣示矣” 。此前口气严厉的 “挨站查办”不了了之,被一笔带过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flyinghuo
李秀成是在天平军打到他的家乡,被革命感召加入的太平军,和当年所有士兵一样,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推翻鞑清统治,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在这个简单且执着的理想的鞭策下,李秀成从他最底层的小兵干起,凭着智勇多谋,功越立越大,官职屡屡高升。进入南京城时,李秀成已经做到了地官副丞相,在天国官职体系里是中上级的军官了。可以说李秀成在军中的地位,都是他一刀一枪地打拼出来的。
1856年天京事变后,使原本根基不牢的天平天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858年6月清军统帅张国梁、和春率兵攻克了太平军占领了4年之久的镇江,重建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沿着南京边上开挖深壕,长达一百多公里,企图长久围困,最终耗死太平军。危急之下,由于洪秀全紧急启用了新锐将领陈玉成、李秀成,这才挽救了危局,粉碎了清军的完美计划。
尽管陈、李二王军事上不断给予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因此延续了几年,但到最后还是被湘军剿杀。
1864年7月19日,湘军炸塌天京的城墙,攻入城内。李秀成带着一千多残余太平军改装成清军趁着混乱之际护卫着幼天王洪天贵逃了出来,他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洪天贵,自己骑着劣马出逃,由于马的脚力差不能远行,为躲避清军搜捕,李秀成只得藏匿在附近的农家。后被农民陶大来认出,向清军告发,被曾国荃擒获。
曾国荃可恨透了李秀成,因为了不少湘军大将死于其手。曾国荃一见李秀成,就想劈了他,由于关系重大,在幕僚劝说下,交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见到李秀成后,温言劝慰,与李秀成进行过一次长谈。而后李秀成用了九天时间写出了长达数页共计6万余字的李秀成供状。
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李秀成不像其他诸王大将一样誓死不降,而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曾国藩兄弟大加吹捧,流露出投降的意思,这和战场上的誓死如归叛若两人,难道李秀成真的怕死吗?
非也!李秀成自参加太平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之所以写自首书,就是不甘心太平军没能完成推翻鞑清的宏愿,而寄希望于身为汉人的曾国藩能够通过自首书挑起光复华夏的历史重担。
我们看,太平天国这场革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统一战线。革命的对象是满清贵族专制政府,可结果呢?包括士坤在内的许多汉人也成了革命的对象,而且运动本身还带有强烈的反传统文化之为。这自然激起了士坤不满而站到清庭一边,所以也就死心踏地为满清续命。就是因为没有策略上拉拢、联合,也就建立不起来地主阶级拥护的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到最后,非但没有灭亡满清,反而使自己陷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最终走向覆亡。
应当说,李秀成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还向曾国藩承诺,如果饶他不死,还可以写信招集尚在南方活动的太平军余部,让他们都来归降。
正是由于李秀成对曾国藩抱有太大的希望,所以供词写得很到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大约共有6万余字。
按理说这些供词非常重要,应当原封不动地上交朝廷才对。
但是李秀成刚写完,曾国藩就和赵烈文闭门删改,最后形成了一份只有27818字的版本,一边将其上奏朝廷,一面在安庆刊刻,供各地的官员们阅读。
这是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的重磅史料,揭开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真相。
那么,从6万字到27818字,曾国藩为何删掉了如此多的篇幅,李秀成写的内容,有什么不能让朝廷知道的呢?
其实李秀成所写的供词,主体是太平军历年战争的得失及鲜为人知的内幕。
从李秀成看来,对曾国藩是有用的;而在曾国藩来说,无疑是一把要他的命的快刀。
所以,凡是不利的内容信息及言辞必须删掉!
其一,曾国藩对李秀成的宽纵。比如在静室和李秀成温言相谈,并提出事情可缓等等。曾国藩是为了诱骗李秀成才这样做的,但经李秀成口说出来,如果传到朝廷,说不定会有人编排曾国藩这是姑息养奸,为免麻烦,所以一律删掉。
其二,太平天国就是因为得民心,才迅速席卷江南,建立了政权。李秀成穷人出身,革命性坚决彻底,对太平天国感情很深,所以他记录了一些太平军建立政权过程中,军纪良好,洪秀全在广西一带很得民心等等内容。说起义军好,就是说清廷是应该推翻的,这显然是反动的,统统抹去。
其三,李秀成对淮军的批评。李秀成后期的军事活动基本上在苏浙沪一带,与他作战的主要是李鸿章所部的淮军。李秀成虽在狱中,对淮军仍然很不屑一顾,他认为淮军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湘军。1860年左右进攻上海,太平军之所以没有打进上海,并不是因为李鸿章的抵抗,而是因为洋枪队作梗。李鸿章组建淮军,可以说曾国藩是同一个性质,都是独立于清朝经制兵的团练范畴,两者系出同源,荣损与俱,所以说淮军不好的,也不能留。
其四,天京空虚的情形。李秀成后期一度有放弃天京,在苏浙赣闽等省发展的战略打算,很不想坚守空虚的天京,掉入湘军的战略绞索。他在供状中说,天京城内其实已经疲困之极,战兵很少,老弱极多,所以无法坚守。这是相对客观的军事记录,没想到也触了曾国藩的忌讳。当初湘军围攻天京,向外界一直极力渲染太平军军力强大,湘军作战艰苦。要是按李秀成这么一说,湘军连一座皆是老弱病残的天京城都打不破,不是太无能了吗?所以,这种话必须全删。
其五,洪秀全的死因。洪秀全按当代史家考证,纯系病死。李秀成最初写的也是病死,但曾国藩改成了服毒自杀。洪秀全是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恶魔厉鬼,让他自然而终,未免显得朝廷脸上无光,而改成洪秀全迫于清军的压力而服毒,就有了那么一点诛逆除凶的政治意味。
总而言之,曾国藩索要李秀成供状的目的,就是借李秀成之手,往自己脸上贴金。比如湘军对天京的围攻,太平军本以为湘军久战,必然饥疲而士兵厌战日甚,可没想到湘军比太平军战斗力还要顽强!
李秀成的可悲之处,就是在于对曾国藩抱有的幻想不切实际,看错了人,当然为曾国藩之所忌。如果让李秀成当着清廷的面一通乱语,再说出劝曾国藩当皇帝的话来,触及到他和清皇室关系的敏感神经。无疑是给曾家满门惹祸。
但是,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由衷地钦佩,因为面对死亡,李秀成谈笑自然,写下绝命诗以言其志,“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我欲乘风归去也,卿云横亘斗牛高。”最后免了他凌迟之刑,改为斩首。
对于李秀成这种危险人物,曾国藩只能赶在清廷来人押解之前,处决了他。
曾国藩为了免除清廷疑心,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解散了湘军,消除了清廷对他的猜忌之心,得以保全曾家满门的安全。
Narcissus_Z
李秀成被清军俘虏以后,在狱中写了一个三万三千字的自述。写完后,本来应该押解进京,等待朝廷审判。而且朝廷也下达了相关命令,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迫不及待就把李秀成杀害了。杀害李秀成的方式,还不是清军对待“贼首”惯常用的凌迟处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李秀成剧照)
曾国藩自己的解释是李秀成罪大恶极,不尽快杀之不能平民愤。但是这个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罪大恶极的人,就应该送到京城审判,让更多的人知道。而且,只有通过公开审判,给予这个“罪大恶极”者惩罚,才能起到宣扬和震慑的目的。再说了,那时候天京城已经攻破了,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这时候公开审判,秋后算账,其实是最适合的。曾国藩何以要匆匆忙忙把李秀成杀掉呢?他究竟害怕什么?
很显然,曾国藩火速杀李秀成,肯定是李秀成三万多字的自供状里,写了些让曾国藩受不了的东西。曾国藩不把李秀成凌迟,或者在公开场合处死,就是害怕李秀成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什么不恰当的话。
根据罗尔刚先生在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的分析,以及很多学者的研究,曾国藩当年是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的。他删去了李秀成对他不利的表述,增加了对他有利的地方。
(曾国藩剧照)
那么,为什么说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供状进行过删改呢?
有三点理由。
其一,李秀成的自供状中,没有对湘军作战失误的剖析。事实上,曾国藩的湘军在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是存在不少失误的,因而打了不少败仗。李秀成的自供状,是对整个太平天国起义过程的一种回顾。要回顾,就必然要涉及与湘军打仗的问题。但是,李秀成自供状里,这方面却很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目的存疑。李秀成在自供状的结尾,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总共得出了“天朝十误”。李秀成总结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是为后人造反的时候,提供经验总结吗?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如果要让这件事不荒唐,又有逻辑性,他前面的叙述中,必然就有相关内容。而实际上这样的内容没有,很显然,就是被曾国藩给删改了。
其三,李秀成是否投降成为一个谜。在自供状的很多地方,李秀成写太平天国是“匪”,比如“天朝之根已去,能收复此等之人众齐来,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中堂及中承(丞)大人名成利就,早日完功收复,众匪发何防”等。李秀成既然要投降,他总结太平天国的得失干什么?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网络配图)
如此多不合常理的地方,唯一的解释,就是李秀成的自供状,被曾国藩删改过。因为有了删改,才使得李秀成的自供状里,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那么,要怎样才合逻辑呢?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李秀成曾在自供状里面,有撺掇曾国藩造反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李秀成不涉及湘军的问题,总结天朝的错误,都是替曾国藩总结的。告诉曾国藩,只要怎样做,就不会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
那么,李秀成为什么会想到要撺掇曾国藩造反呢?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就明白,李秀成这种想法,并非自出心裁,当王朝出现这种大型的农民起义的时候,往往就是诸侯并起之时,也是改朝换代之时。比如东汉末年,唐朝末年等等。李秀成觉得自己是没有遇到明主,而曾国藩就是一个明主。只要曾国藩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绝对能推翻清朝。
曾国藩当时为什么不造反呢?我觉得有四点原因:一是曾国藩作为汉人知识分子,刚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正处在上升时期,不愿意造反。二是当时的形势与汉末唐末都不一样,当时还有列强入侵干预。曾国藩造反,未必能成功。三是由于清朝长期的中央集权和高压统治,大臣们已没有古代大臣们的那种冲劲。四是与曾国藩本人的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既然曾国藩不愿意造反,因此,他就必须修改李秀成的自供状。
(参考资料: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Yuka
感谢邀请。天京(今为南京)城破之后,忠王李秀成,并非全无可能逃出生天,只是他将好马让与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己骑劣马,很快被追兵擒获。李秀成,自知必死,然蝼蚁尚且惜命,他心存侥幸,希望以自己掌握的筹码,求得不死。
李秀成在生前供词中,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后人恐怕是永远难见全貌了。现存的李秀成供词,是被曾国藩删改了的。曾国藩,肯定不希望,慈禧太后见到供词中的以下内容:李秀成,敬佩曾国藩才德,劝曾自立为帝;为此,李秀成会招降旧部为曾反清所用。天王宝藏下落等等。此为笔者臆测,然逻辑推理,似无大问题。
时,曾国藩重兵在握,慈禧太后异常忌惮,她常常有意无意敲打曾国藩,要曾莫生非分之想。李秀成,无疑会告诉更多,慈禧太后最想知道的。曾国藩以押解李贼秀成赴京,路途遥远,中途恐生变故为由,从速将其处决。(按,曾国藩并未将李秀成凌迟处死,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曾国藩很快解散了湘军,慈禧太后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至于天王宝藏,曾国藩奏称,天京城破时,天王宝库空空如也。慈禧未必相信。只是,朝廷未出饷银,仅靠曾国藩,艰难筹集军费,平定了太平天国。若一味逼问天王宝藏下落,恐怕真的会把曾国藩逼上梁山,反倒于国不利。于是乎,只好不了了之。
tyh_ontheway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尤其是到了洪秀全去世,李秀成带着幼天王突围被俘虏之后。
可以说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起义军当中,被俘虏的最高领导人,这样的一个领导人对太平天国的整个起义的整个过程与衰败都是了如指掌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在抓了李秀成之后,逼他写了一个太平天国起义的整个过程的概括大概有几万字。
李秀成写完之后,曾国藩给他交谈了一番,就把他给杀了。
在曾国藩杀了李秀成没几天,朝廷就来了文书,说李秀成这个人不能杀,要把他带到北京来审。
可是,此刻的李秀成已经死了。
曾国藩不得不给朝廷解释,为何自己要把李秀成给干掉?
大致原因如下:
李秀成这个人是太平军的首领,他太过于狡猾了,这样的人若是抓住,审查完必须要处理掉,否则,若是让别人把他给救走后果不堪设想。
你说曾国藩这样的解释,你能说是错的嘛。既然人已经杀了,朝廷也不能在追查了,毕竟曾国藩是有功之臣。
那么,曾国藩先要隐瞒什么事情呢,他为何非要把李秀成给处死呢?
我想原因如下:
曾国藩曾经对皇帝说洪秀全是被自己杀死的。事实上曾国藩攻陷天京城之后,人家洪秀全早就死了几十天了。但是,曾国藩说洪秀全是自己杀死的。
这件事是曾国藩是在给自己邀功,也是在给皇家留颜面,总之,他是在欺骗皇帝。
这件事李秀成当然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了,若是让李秀成见了皇帝,他把所有的经过一说出来,那皇帝岂不是任何事情都知道了。
因此,曾国藩是不能留李秀成的。
天京城被攻破之后,所有的宝贝都被曾国荃给运到了自己的家里。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在曾国荃攻陷天京之后,他给朝廷上报的是,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毁在了战火当中。
因此,根本就没有能给朝廷上缴的东西。事实上曾国荃把这些东西都运到了自己的老家。
要知道天京城里有没有宝贝,有哪些宝贝李秀成是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的。他若是落到了皇帝的手里,所有的事情,都会水落石出。
因此,曾国藩是不会放过李秀成的。
李秀成给曾国藩提议过,让曾国藩自立为帝,管理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地。李秀成对曾国藩是十分的倾佩的,他被俘虏之后,曾经多次给曾国藩提议,要曾国藩自立为帝。他愿意为曾国藩鞍前马后奔走效劳。
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谋反都是死罪,李秀成和曾国藩的谈话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曾国藩尽管说并没有反叛之心,但是,李秀成这个人绝对是不能留的。
因此,他只有把李秀成给杀了。
小静子西西
李秀成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曾国藩肯定是不可能留他的。要知道太平天国的灭亡,是他们内部相互残杀导致的。
曾国藩只是在外部稍微用力一点力,然后就瓦解了太平军。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军十几年的时间,他想要的结果肯定是说自己带领的湘军把太平军给消灭的了,这样才能够彰显曾国藩的功劳。
可是实际上在曾国藩攻打下天京城之后,洪秀全就已经死了。
要知道洪秀全是整个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这样的人若是死,肯定也是被清军打死的,说出去的话才好听。
毕竟洪秀全是乱臣贼子,这样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可是,事实上人家洪秀全是自己病死的。
至于洪秀全到底是如何病死的,一直都是有争论的,很大可能是到了天京城被围困的最后一个阶段,天京城里已经没有吃的东西了,洪秀全带头吃野菜,据说他就是吃野菜中毒而死的。
可以说洪秀全这样的死,对于清政府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侮辱。
毕竟洪秀全这样的一个反派头目,最后竟然不是被杀死的,而是得到了善终自己死的,你说是不是很气人。
曾国藩要杀李秀成,就是因为李秀成知道这件事的整个经过,若是把他给杀死了,不久没有人知道了吗。
再说了曾国藩攻破天京城之后,他在给朝廷的文书中写的报告,就是说洪秀全是被自己杀死的。
朝廷还对曾国藩进行了嘉奖,说曾国藩立了大功。
可是,最后曾国藩竟然俘虏了李秀成,他让李秀成详述了为何要起义的经过,然后就把李秀成给杀了。
这样的李秀成,知道很多太平军内部事情的李秀成当然是不能留的了。若是留下他,曾国藩给朝廷说的那些谎话,就全部会被揭穿了。
再说了天京城被攻破之后,所有的金银财宝都被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给运送到了他的家里去了。
可是,再给朝廷报告的时候,他们说所有的财宝,都毁在了大火当中。这样的事情李秀成也是知道的,所以说李秀成知道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留着他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一个祸害,还不如直接把他给杀了,因此,曾国藩只好把他给杀到了。
还有李秀成和曾国藩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不清不楚。在李秀成投降曾国藩之后,他多次建议曾国藩造反当皇帝。
尽管说曾国藩没造反的意向,但是,这样的事情只要谈论,就是杀头的大罪。所以,李秀成是绝对不能留的。
文秋仪
太平天国的顶级将领中,在忠王李秀成心中,最能打的只有三人,第一个是翼王石达开,第二个是英王陈玉成,第三个就是他自己,而李秀成也是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支柱。天京被攻破之时,李秀成为了保护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走,将自己的马匹让给了幼天王,自己则在徒步逃跑的途中,遭人出卖被俘。
李秀成被俘之后,被曾国荃装入大木笼之中,铁椎刺股,利刃割肉,而面不改色。他给曾国荃的只有破口大骂。如果继续以曾国荃的方式对待李秀成,相信李秀成会英勇就义。
可是,当曾国藩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曾国藩听说曾国荃将李秀成装进了笼子,哈哈大笑,命人将李秀成放了出来。李秀成被五花大绑的带到了曾国藩面前。两个周旋了六年之久,天天闻其名却不见其人的对手,终于相见。
曾国藩将李秀成打量了一番,是一名矮小精瘦的汉子,眉宇间显露出坚韧和无畏,颇有些气吞山河的气势。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虽然会在暗中继续较劲,却也会给对手以尊重。曾国藩命人给李秀成松绑。此举让李秀成瞬间对曾国藩少了些许敌意。
曾国藩以唠家常的方式开始询问李秀成,而且对太平军的首领、王爷没有使用“某酋”、“伪某酋”之类的蔑称,而是直接以某人或某王相称,这让李秀成进一步卸下了戒备。
接着,曾国藩欺骗李秀成,说幼天王已死。这让李秀成觉得,太平天国已经彻底无望了,他对老天王的忠诚也已经尽到头了。
曾国藩发现李秀成还在迟疑,紧接着开出了假承诺。他说,如果李秀成能够劝说金陵以外的长毛放下刀枪,包括两广的长毛在内,他都可以保证不杀。同时,曾国藩还承诺放李秀成归乡,并保护其老母妻儿的安全。
李秀成在曾国藩的欺骗之下,终于同意归顺满清,并且写了有名的李秀成自述,成了李秀成投降的一大“罪证”,给忠王的头衔抹上了一个“污点”。
反观曾国藩,果然不愧是“老奸巨猾”的“半个圣人”呀。这让只会打打杀杀的曾国荃在旁边看得是五体投地,自愧不如。
李秀成已经同意归顺了,曾国藩也许下了承诺,为什么还要杀死李秀成呢?
一、李秀成在太平军余部中的威望和号召力犹存。
曾国藩在劝说李秀成同意归顺之后,正准备让李秀成回去疗伤,恰好看到太平军的松王陈德风被押经过。陈德风早有意投降,曾国藩就命人将其带到了屋内。结果,陈德风一眼看到了屋内的李秀成,赶紧走到李秀成面前磕头请安,一边流泪一边口呼:“忠王殿下!”
陈德风毫不顾忌曾国藩等人在场,直接给李秀成叩拜请安,让曾国藩顿生杀机。曾国藩心想,这李秀成在天平军中的威望和号召力,绝不亚于幼天王洪天贵福呀。如果放了李秀成,岂不是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曾国藩这才命令李秀成写悔过书,其实他就是想要拿到证据,离间李秀成和太平军,降低其威望,并寻机处死李秀成。
二、李秀成知道很多内幕,而曾国藩兄弟却要以此谋利,必须杀人灭口。
曾国荃攻破天京城之后,和手下私吞了天京城内能找到的大部分财宝。可是李秀成却在自述中说:“天京城内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
好吓人呀,这要是让慈禧召见了李秀成,还不全露馅了,东西还不得全归慈禧了。李秀成必杀。不过,慈禧之后还是听到了些许风声,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去暗中调查此事。结果马新贻被刺杀,酿成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曾国藩为了邀功,报捷奏折中说是城破时,“伪忠王”受伤,匿于民房中被搜出俘获。功劳是他曾国藩的。可实际上,是因为两户人家“心有私忌,两家并挣”,李秀成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好吧,改之,曾国藩大笔一挥“遂被曾帅追兵拿获”。
李秀成还说出了一些事实,比如天王洪秀全之死,曾国藩报捷为“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而李秀成说是因为天王生病,不堪烦忧,才服毒自杀,又抹杀了曾氏兄弟的功劳。
其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曾国藩是一定不可以让李秀成将这些事情告诉慈禧的。
三、李秀成知道曾国藩要杀他,在自述中多有挑拨离间之语。
李秀成在写自述期间,已经感觉到曾国藩还是要杀他。只是,他觉得将他所知道的太平天国事迹写出来,留给后人看,是他可以为太平天国所做的最后一点事情了。所以,他坚持写了出来。
可是,李秀成也想借机发挥一下曾国藩。于是,他在自述中首先感谢“中堂大人不杀之恩”,接着说“愿召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帅,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这明着是挑唆曾国藩造反,实际上是挑拨曾国藩和清廷的关系,这要是让慈禧知道了,还不立刻把曾国藩给喀嚓了。
除此之外,自述中还有很多对曾国藩的恭维之词。如果给慈禧看到,妥妥的会引起慈禧对曾国藩的猜忌。
曾国藩看到李秀成的这些自述,吓出了一身冷汗,坚决不能让李秀成到慈禧面前胡说八道。涂掉,涂掉,干净利落的涂掉。
李秀成洋洋洒洒写了五万余言的自述,害得曾国藩殚精竭虑、逐字逐句的修改了好久,差点累死曾老头。经过曾国藩的一番修改润色,自述仅余两万余字,被送到了京城。然后,曾国藩以李秀成善用权术,颇得民心,还有死党为由,处死了李秀成。其实,主要还是在隐藏他所做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罢了。
maoji
1864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被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团团包围。同年4月19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太平天国的担子最后落到了忠王李秀成肩上。
李秀成携幼天王洪天贵福死守天京城,湘军掘地三尺,耗费整整一个月时间,挖了一条通往城门口的地道,用炸药炸开城门缺口。为了保护幼天王逃脱,李秀成只率一百多人拦截湘军……
之后,李秀成与军队走散,被村民擒拿献给了湘军将领萧孚泗,而萧孚泗又把李秀成转交给了湘军首领曾氏兄弟。曾国藩亲自审问李秀成,并要求李秀成写供词。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供词,然而当他写到第十天的时候,曾国藩却突然下令,迅速将李秀成处死。
按照道理来说,太平天国将领被俘之后,一般都押往北京处死,以尽可能发挥政治效应震慑潜在的造反作乱者,可曾国藩为何如此着急,在南京就杀死李秀成呢?除此之外,曾国藩最后上呈朝廷的供词也有猫腻,李秀成写了整整十天,按照道理来说,这份供词应该不少于六万字,可到慈禧太后手里,这份供词只剩下三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
是个人都知道,李秀成供词的内容肯定是被曾国藩动过手脚了。那么李秀成究竟在供词中说了什么,导致曾国藩要大量删减并立即处死他呢?
其实看看被删减的那些内容就清楚了,这李秀成,那是非杀不可啊!
供词隐藏内容一:劝曾国藩篡位。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而正在皇权受到削弱之时,曾国藩的力量却在急速增长,掌握着几十万击败太平天国的湘军。
当然,熟悉曾国藩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懂得隐忍的人。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曾国藩断断不敢露出自己的青面獠牙!其实曾国藩的心腹手下早就暗示他谋权篡位,但曾国藩狠狠地批评了他。因为他深刻地知道,满清政府根深蒂固几百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凭借手上的湘军,对上清军仍有很大的可能失败。
李秀成之所以劝曾国藩篡位,是因为他想活下来,曾国藩如果愿意对抗清军,那便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的同道!
在自述当中,李秀成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曾国藩的实力三点分析,他说得那是天花乱坠,就好像曾国藩称帝,根本不可能失败,宛如水到渠成一般。
而曾国藩呢?对李秀成说的话真的非常动心,虽然表面上对清廷毕恭毕敬,但是在心底,他或许也有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了。如果能联合溃败的太平军,拿下清廷的确有很大可能。
在李秀成的甜言蜜语之下,曾国藩进行了一番思想斗争,这一思想斗争一直持续十天,最终,曾国藩脑中的理性战胜了夺权的狂热心态。通过思考,他觉得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但称帝的话实力方面却还有很大欠缺。
在俘获李秀成之时,清廷已经不单单依靠曾国藩的力量,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这两人都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对清廷那是绝对的忠心。以一敌二,曾国藩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除此之外,剿灭太平天国,几乎都是曾国藩在出力,曾国藩的湘军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事力量。
谋反罪肯定是要诛灭九族,出于保险,曾国藩只能删除李秀成供词当中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斩草除根,必须灭口,擦掉所有的蛛丝马迹,这样才能显示出他对清廷的“忠心”。供词隐藏内容二:太平天国的宝藏。
太平天国有专门的“圣库”,普通百姓家里面是不能私藏金银的。通过几十年时间的搜刮,太平天国圣库当中藏宝无数,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这是令任何人都垂涎的一笔财富。
李秀成作为太平军的大将,知道宝库的具体位置。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李秀成在供词中绝对说出了大量有关藏宝之地的秘密。如果讲供词中的内容全部交给朝廷,那么很明显,这些财富湘军都不能动,只能交给朝廷。即使曾国藩他自己不想贪,但手下的曾国荃、湘军大大小小的将领,谁不想贪?要知道,太平天国是他们打下来的,没点战利品说得过去?
除此之外,打仗都是伴随着烧杀抢掠的,攻打天京之时,曾国藩的湘军早就把圣库里面的宝藏搜刮一空了,哪还剩下留给朝廷?
所以为了手下士兵考虑,曾国藩直接将李秀成有关宝藏的供词删除,告诉朝廷太平天国非常穷,一点财富都没有。
在李秀成供词当中,曾国藩写道:“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刮各馆之银米。”
瞧瞧看,曾国藩直接甩锅给洪秀全,称圣库里的钱全被他花光了,连洪秀全的儿子只能四处搜刮才能过日子。而洪秀全的尸首最后是没找到的,所以有关圣库的下落,自当也就无影无踪了。
正是由于李秀成煽动性的供词,曾国藩才给予将他处死,因为当时的湘军已经是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他必须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大小小士兵的性命和利益。
老菠菜
1864年,天京城在湘军的围困下岌岌可危。做为太平天国后期擎天柱的忠王李秀成,力劝天王洪秀全放弃天京,突围出城。毕竟当时的江西、福建等地还有上百万太平军,天平天国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但洪秀全在天京十多年,过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早已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了,他最终拒绝李秀成的建议……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被攻破,李秀成率领1000多天平军化妆成湘军,护送幼天王成功出城。面对后面紧追不舍的湘军,李秀成舍生忘死,把自己说坐骑让给幼天王,自己最终就被湘军抓获。
李秀成被带进曾国荃的大营,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双方彼此互骂。气急败坏的曾国荃命人用刀子割去李秀成肩膀的两块肉,顿时是鲜血迸流。李秀成是面不改色,怒斥曾国荃:大丈夫各事其主,要杀要剐就给个痛快。言外之意,就是讥笑曾国荃小心眼,公报私仇。曾国荃更加生气,不顾身份,拿起锋利的锥子,在李秀成的大腿上乱戳一通,血立即就染红了李秀成衣衫。但他神情自若,一声不吭。
曾国荃只敢折磨一下李秀成,借给他十个胆也不敢杀了李秀成。因为这是朝廷的重犯,没有皇帝的旨意和他大哥曾国藩的同意,他是不敢对李秀成下毒手的。就这样,曾国荃把李秀成交给曾国藩处置。
曾国藩对李秀成很是客气,非但没给他动刑,还派人为他医治外伤。并像朋友也一样与其谈心,希望他能为朝廷效力,诏安残存几十万太平军。曾国藩此举并非是英雄惜英雄,只是想哄骗李秀成写供词罢了。李秀成知道曾国藩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更明白自己难逃一死。索性就趁着这个机会,将太平天国十几年的历史写下来流传后事。于是 ,没读过几天书的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在短短八天时间内,洋洋洒洒写下近六万字的供词。
据说,曾国藩看完供词后,吓得后脊背发凉,冷汗直冒。就在此时,朝廷下旨将李秀成押往京师。曾国藩以路上不安全为由,直接把李秀成拉出去砍了脑袋。那么,李秀成供词中究竟写了些什么,使曾国藩冒着违抗圣旨的罪名,急不可待处死了李秀成呢?
曾国藩的后人曾出面解释曾国藩杀李秀成的原因,是因为李秀成在供词中劝说曾国藩称帝,恢复汉人天下。曾国藩手握重病,本就遭到清廷的猜忌,如果供词让朝廷看到了,自己就有同匪嫌疑,会招来灭门之祸。所以,曾国藩不得已匆匆杀死李秀成,还对供词进行了修改。这种说法纯属给曾国藩脸上贴金,历史的事实根本不是这回事。曾国藩之所以急于处死李秀成,是想遮掩他欺君罔上,冒领军功,纵兵抢劫等见不得阳光的一面。
李秀成在供词中,写下“天国十误”,不仅总结太平天国失败教训,还叙述了同湘军交战的详细经过。曾国藩为了冒领军功,常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肆意夸大太平军实力,自己如何力挽狂澜,以少胜多打败太平军。而在李秀成的供词中,太平军并没有像曾国藩吹嘘的那么强大,双方是互有胜负。另外,曾国藩常常向朝廷夸耀湘军是仁义之师,每攻陷一座城池,先安抚百姓,再周济老弱病残,从不滥杀无辜。而在李秀成的供词中,湘军每打下一城,往往纵兵抢劫,甚至屠城。如果按照圣旨把李秀成押往京师,李秀成把自己知道一切都说出去,拿他曾国藩犯得是欺君之罪,纵然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朝廷砍的。
还有湘军攻陷天京后,犯下滔天的罪行。曾国藩幕僚赵文烈在其写的能静居日记记载湘军攻陷天京后暴行:沿街死尸十之八九皆为老者,其幼孩未满两三岁者 亦杀戮以为游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藩为何会纵容士兵,乱杀无辜呢,除了树立湘军的淫威外,主要是抢劫财物,杀人灭口。另外,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圣库制度,凡是太平军缴获金银珠宝一律收归圣库所有,因此,太平天国的圣库存有数不尽的财富。据说,攻陷天京城后,湘军上至将官,下至士兵,无不发了大财。曾国荃曾将自己抢来的金银装装满几十艘大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运回湖南老家……当清廷向曾国藩追问圣库的钱财时,曾国藩竟然说一无所获。李秀成身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圣库中有多少金银珠宝,他是一清二楚。如果把李秀成押往京师,一旦他向清廷说出圣库的财富有多少时,以及他目睹湘军在天京城犯下累累罪行,那曾国藩犯得可是私吞巨额财产、纵兵劫掠之罪,不仅毁了他廉洁奉公的形象,而且足以把他置之死地。
综上所述,曾国藩之所以在李秀成写完供词后,匆匆杀死李秀成。完全是为了杀人灭口,掩盖自己罪责。现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明目张胆为曾国藩翻案洗白,把他包装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要我说曾国藩就是名副其实屠夫,他再镇压太平天国的十几年中,中国人口锐减了3000万,可以好不夸张说曾国藩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好姑娘总会光芒万丈_sensen
李秀成被捕后写下数万字的自述但是没有结尾,不是没来得及写完而是自述原稿卷末第74页以后的内容部份被撕去。
李秀成无缘无故写什么自述呢?原来明面上李秀成说的是写自白书、投降书,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悔改之心。书中不仅对太平天国称谓尊敬、污蔑清廷,而且明明白白地写了太平军如何行军打仗搜刮钱财。
要注意的是在自白书中李秀成明里暗里地写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私吞了南京的财宝。曾国藩看到后叫来曾国荃讨论此事,曾国荃可是个暴脾气一看到这就杀死了李秀成。
李秀成被捕后可谓是使出的“浑身解数”除了写自述据说他在被囚期间曾经游说曾国藩反清自立但未遂。
这对曾国藩来说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慈禧对于汉人本就不信任为了镇压太平军才逐渐重用曾国藩等人,要是让慈禧知道了李秀成这话曾国藩的命就保不住了。
所以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原稿被曾国藩送至家乡秘藏。
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曾国荃私吞财宝这威胁到了曾国藩地位,所以李秀成没有被押送到京城便被处死。
我是兰秋二十,关注我带你看不同的历史
咩咩咩咩咩咩
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这句话可能是回荡在他脑海之中,最长久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说这话的人是曾国藩的下属安徽巡抚彭玉麟。在攻陷太平天国的之后,为什么曾国藩要急忙处死李秀成呢?
天京城被攻破以后,作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李秀成带着一麻袋财宝逃到了方山之上,可是这件事被当地的农民发现。可能因为分赃不均的原因,李秀成的行踪被当地农民暴露,从而李秀成被清军俘虏。
这件事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实际的领导人,洪秀全当时已经死透了,小天王才十几岁,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是由李秀成做主。
当戈登开炮猛轰,随即进攻壁垒森严的胸墙时,迎面对抗的并非慕王,而是万夫莫当的忠王本人!他率领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黄袍。战斗在前哨,由忠王亲自督军捍卫。戈登生平只有这一次在沙场上面对伟大的太平军统帅。事后他不得不承认:忠王冲锋时端的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戈登在中国现在抓到了李秀成,那就等于是抓到了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这件事必须要曾国藩亲自审理才行。曾国藩见到李秀成以后,命他写下了洋洋洒洒5万多字的供词。时间长达16天之久,供词呈上以后,曾国藩立刻将李秀成杀掉,顺便将供词改成了3万多字。
现在这份供词依旧在曾国藩后人手中,近些年他还拿出来展示过,那么被删减的2万多字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李秀成虽然已经成为了败军之将,但是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还在。只要他能够出狱,至少能够号召来上万人马,所以李秀成所提出的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
早在攻陷天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部下们就纷纷希望曾国藩能够自立为王,因为当时满清政府压根就没有能力抵抗曾国藩的湘军。就连淮军和楚军的领袖李鸿章和左宗棠,其实也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上来的。
所以当时天下没有人能跟曾国藩争锋,再加上他有一个好勇斗狠的弟弟曾国荃,所以他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很高。前文就说了彭玉麟问曾国藩是否要自立,可是曾国藩给出的回答却是反问彭玉麟是不是在试探他。
这个时候李秀成提出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李秀成不仅在供词中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谋划方案,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即使曾国藩本人打算这么干,那也不能把这些方案写在明面上,更不可能将这些事情传到慈禧太后那边去。
李秀成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提出的建议,一定是比较合理的。尤其他对江南地区的了解,以及一呼百应的能力。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表示拒绝呢?
据说当时曾国藩手下很多人都愿意支持曾国藩自立为王,毕竟曾国藩是乡勇领袖,他做了皇帝,这帮乡勇们也都能沾光。曾国藩之所以拒绝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首先安徽巡抚彭玉麟说这话,到底是谁的意思。尽管彭玉麟是曾国藩的好友,但是我认为在自立这件事上,绝对不会随便开玩笑。所以曾国藩认为清廷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已经找人来试探自己。只要自己稍微有一点歪心思,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其次曾国藩的旧部们难道都支持自己吗?我看未必。首先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其实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表态的,不表态也就是反对。即使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分得清的。而且左宗棠的楚军其实也未必支持曾国藩,所以曾国藩的内部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压根就不具备称王的条件。
不称王是可以忍受住的,毕竟这是大是大非的事情。但是不贪财,那就不现实了。就算曾国藩本人不贪财,他的那些手下,也都是贪财之人。
他们杀进天京城以后,烧杀抢掠,不知道抢夺了多少太平天国的财富。而太平天国最大的一笔财富,其实并没有被找到。曾国藩在汇报慈禧太后的时候,说国库里是空的。这压根就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曾国藩的部下给私吞了。
那么除了国库里的钱财,太平天国的巨大宝藏,到底藏在哪儿呢?这件事曾国藩从未提及,我认为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一定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所以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掩人耳目,只好迅速杀掉了李秀成,从此只有他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至于供词,当然是也是要修改的了。
总结:李秀成可能想成为第二个姜维,可曾国藩不愿做第二个钟会。当年钟会带兵入蜀的时候,姜维带着人马归顺了钟会。但是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归顺钟会,而是怂恿钟会入蜀以后自己称王。钟会显然是上当了,只要钟会叛变的话,那么蜀汉复国就有希望了,当时刘禅还在成都,所以一切都来得及。
可惜后来钟会的下场很惨,姜维也因此而死,计谋没有得逞。李秀成熟读兵书,自然是知道这段故事,所以他也想成为第二个姜维,谋图复国的计划。但是曾国藩也是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钟会,所以从源头上拒绝了这件事。
结果证明,曾国藩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再次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反而被剥夺了军权,可能这一点李秀成也在供词中提到过吧。
SNothing
1864年,太平军的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除了夺得太平军的金印和玉玺之外,还俘获了太平军后期的主要领导人忠王李秀成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为了抵御清廷的围剿,洪秀全提拔了一大将领,李秀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与陈玉成、李世贤等人两破江南、江北大营,并取得三河大捷,让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可后来由于洪秀全的猜忌,和洋枪队的加入,天京沦陷,李秀成在护送幼天王洪天富贵突围时被俘
被俘后,李秀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主动要来纸笔,写下数万字的李秀成自述,详细还原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和自己的经历,这也让他背负了“贪生怕死”的骂名。让人更想不到的是,他写下自述后没多久,曾国藩在没有得到朝廷命令的前提下就将他处决!
曾国藩为什么急于除去李秀成?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曾国藩是在掩盖一些事情。其家人一直妥善保管的李秀成自述原稿中,有十余页在接管之时已经被曾国藩撕去,也验证了这一点。曾国藩在掩盖什么呢?
推测一:邀功
太平军和湘军的战斗无数,很多明明被打败的战役,为了向朝廷“邀功”,在曾国藩的奏折中都成为了“大捷”;他也根本不会告诉朝廷他被李秀成打的三次跳河自杀未遂。
可现在李秀成出现了,他的供词也出现了,一旦发现他有“邀功”之嫌,那可是“欺君”大罪,曾国藩能让这样的事发生吗?
推测二:财宝
天京攻破后,曾国藩给朝廷的奏折中称根本没找到太平军的钱库,朝廷疑心重重。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圣库”制度:每个人在加入太平军时都须捐出所有财务,个人不允许私藏钱财,私藏黄金一两、白银五两都是要掉脑袋的;另外,太平军攻城掠地时转战了大半个中国,搜刮来的财宝也是全部上缴!曾国藩说找不到金库,你信吗?
民间传言,天京城破时曾国藩找到了金库,并将所有钱财全部运回了湖南。慈禧对此也是半信半疑,苦于没有证据,可现在李秀成出现了,他可是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于太平军留在天京的财富一清二楚,若是他说出什么不该说的,曾国藩又是大罪,曾国藩能同意吗?
推测三:自立
越来越多的资料都显示,李秀成被俘后主动写下自述是为了博得曾国藩的信任,进而劝其自立,而并非“贪生怕死”。
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也表示,她的母亲、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亲口对她说“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而在一些史书中,曾国荃、胡林翼等人也都劝过曾国藩“自立”,只不过曾国藩“君臣”思想根深蒂固,从不肯接受
李秀成在曾国藩这里也许不会说,但是,万一押解进京、交给别人处理,他说出此事,那可就大难临头了,以绝后患的方法就是除去李秀成
李秀成死了,而保存的李秀成自述原稿也被曾国藩撕去那么多,事情的真相成为了永远的迷,我们再合理的推测也仅仅是“推测”而已,都可能和事实有出入。
当时慈禧已经开始戒备曾国藩,若让她抓到一丝证据,曾国藩可能就是“万劫不复”,而曾国藩撕去的供词中,肯定对他极为不利,这,也许就是李秀成被杀的主要原因
百搭狐叔
问题并不在于忠王李秀成在供词里面说了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曾国藩而言,忠王李秀成不能活着见到慈禧太后。
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今南京)在被湘军九帅曾国荃围困了几年之后,终于陷落了,城陷之后湘军将天京城扫劫一空。
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是在逃跑的途中被抓获的,李秀成被抓获之后,湘军对李秀成进行了审讯,按照惯例像李秀成这样的谋逆重犯在审讯结束后是要押往京城的,即使处决也是要放到京城去处决的,但是曾国藩却命令手下湘军直接将李秀成在南京就处决掉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晚清由于政治腐败以及八旗军的软弱无能,当太平天国崛起之后,朝廷无力剿灭,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就跟纸糊的一样,一碰就碎了,最后只有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等汉军,才将太平天国给镇压了下去。
湘军是曾国藩从老家那边招募过来的,本来不过就是乡勇团练这样的非正规军级别,却在晚清成了大清帝国的顶梁柱。
清朝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清兵的衣服前面写的是“兵”字,有些则是写的“勇”字,这里面是有学问的,写着兵字的,就是清朝正规军,也就是八旗子弟兵了,而写着勇字的,则是地方团练,乡勇这些负责地方保安的非正规军。
当时朝廷不但没有能力给予曾国藩兵源,更是无力给予曾国藩军饷粮草,因此军饷粮草都要曾国藩自己去筹措,等于说湘军的仗是替朝廷打的,但是吃喝却要湘军自己想办法。
筹钱粮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通过湘军上下将领通过手中的权力,来节制湘军势力范围内的税收充作军资。
但是税收有限,没办法保证势如水火的战争需要,那么就还剩下另一办法,就是抢劫了,既抢太平军的,也抢老百姓的,所以说,军队犯起浑来,比强盗还强盗。
湘军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下一城必然要抢劫,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之举,当兵的就是为了吃粮拿钱,你让士兵们提着脑袋去冲,却不给钱,谁还替你卖命呢,更何况,曾氏兄弟自己也没从中少捞油水。
即便如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控制着上海和江苏这些富庶地区,仍然免不了要劫掠,这在当时已经是惯例了。
当初南京城在九帅曾国荃的围城之下,围了好多年,后期李鸿章的淮军也是有能力去进攻南京分一杯羹的,甚至可以说,凭借淮军的武器装备,能加速天京城的陷落,但是李鸿章是一个明哲保身之人,知道南京是曾氏家族嘴边的一块肥肉,因此也远远避之。
天京城的财宝南京城破之际,湘军在南京城里大肆抢劫,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运回了自己的老家,九帅曾国荃还特意回了一趟老家,说是回去养病,其实就是往回运财宝,数不清有多少船了,通通往老家搬。大家都想的明白,天京城之战,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战,也是发财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湘军上下都是下了死力的抢,好在战争结束后衣锦还乡。
但是当时形势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了。
在以往,对于湘军的抢劫和屠城行为,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朝廷自己无力支付军饷,又要靠着湘军去弹压太平军,因此明明知道,也不会过问这种事情,但是当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之后,这时候如果湘军再把财宝据为己有,朝廷就会有意见了。
所谓兔死狗烹,太平天国一旦灭亡湘军对清帝国的利用价值就骤减,帝国更希望自己的八旗子弟兵能够崛起,那么如果湘军在这时候继续占据财富,就有拥兵自重的嫌疑,朝廷自然也不会放心,更何况朝廷也急需用钱,也很想要这笔财富,那么湘军此举就如同在朝廷嘴边抢肥肉了。
但是天京陷落之后,曾国藩的上表上却说南京城内并无财宝。
这件事情当初慈禧还专门拿出来在朝堂上讨论过,最后也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那么忠王李秀成的死和这笔财宝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王洪秀全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经历了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等人的专权和叛变之后,洪秀全对于权力的控制就更加严格也更加敏感了。
太平天国后来封了大大小小几百个王,将权力最大化的分散,而天王洪秀全则掌握了最大的权力,原来的那些大王权力被弱化之后,在行动上还常常被小王给掣肘。
等到天京城被围,洪秀全对手下将领的控制变的更加的严厉。
太平天国的后期的版图范围渐渐缩小到了江浙一带,当时李鸿章的淮军负责扫扫荡江苏,左宗棠的湘军负责扫荡浙江,而九帅曾国荃则主要负责围攻天京城,享受最大的战功。
江苏是属于忠王李秀成的防区范围,其实太平天国后期主要也就两员大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
但是由于洪秀全的猜疑,李秀成对自己辖区内的防务其实也是鞭长莫及,面对天平天国版图的步步缩水,洪秀全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天京城的被围困上,他将高级将领们都集中到天京城,不让他们出去,怕的就是他们投降清军,背叛太平天国。
当淮军围困苏州城的时候,李秀城打算前往苏州参与协防工作,当时李秀成向洪秀全请命前往苏州,但是洪秀全并不放心,要求李秀成上交一大笔的保证金,并且把李秀成的家人全部作为人质才愿意放李秀成出城,为了交出这一笔保证金,李秀成东拼西凑,到处借钱,钱凑齐了,李秀成才得以出发前往苏州。
太平天国后期内部矛盾重重,各派势力为了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
当时苏州城内分成两派,一派是跟随洪秀全从广西老家起兵的所谓的老一派,另一派是后来加入太平天国的新派,那新旧两派势力明争暗斗,相对而言,老派势力战斗意志最坚定,也因此,清廷对广西来的太平军基本都是斩立决,于是老派太平军也就没有了投降的可能。而新派太平军则往往首鼠两端,看形势不妙,就投降清军。
李秀城到苏州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州城内部生乱,但是李秀成在苏州的时间是有限的,洪秀全在保证金之外还给李秀成规定了回天京的期限,如果李秀成没有按期返回,那么李秀成的家人就很危险了,因此时间到了之后,李秀成不得不离开苏州城。
这个信息李鸿章早就知道了,他知道李秀成坐镇苏州只是暂时的,因此淮军在李秀成所在期间,一直没有行动,而是暗中与城中派系联系。
李秀成临走时,内心是有非常大的疑虑的,果不其然李秀成走了之后,苏州城就发生了内乱,淮军最后兵不血刃的直接接管了苏州城,而老派太平军则被彻底清算。
从李秀成的行为上来说,他对太平天国也算是尽了忠的,只是后期天王洪秀全的种种作为,让李秀成也是心灰意冷。
李秀成难逃一死天京城破之后,李秀成在逃跑的途中被抓获,当时他有心投降,希望借此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一开始面对审讯他的湘军将领,李秀成只字不言,后来曾国藩亲自出面对李修成进行劝诱,李秀成这才将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并写成了供词给曾国藩。
本来曾国藩与李秀成沟通的意思就是曾国藩会想办法免除李秀成一死,甚至还会给他安排官位做做,当时李秀成也是满心以为自己会被押往京城,在慈禧面前做出诚挚的悔过,以换取一份出路。
但湘军在天京城扫荡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做下了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事情,而曾国藩又在上表中言明天京城内没有搜到任何金银,这就是欺君罔上,所以李秀成注定了不可能前往京城见到慈禧太后。
曾国藩是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湘军这时候对朝廷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因此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主动请求裁撤湘军,这一点是非常明智的。
曾国藩也知道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自己树大招风,在朝廷内外都有反对他的人,弹劾他的奏本就像雪片一样多,为了避免遭到朝廷的清算,曾国藩必须为自己谋划。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知道很多的事情,一旦李秀成到了北京,如果得到慈禧的原谅得到了任用,很有可能将来会做出对曾国藩不利的事情,说出一些不利的话,比如天京城里的金银财宝这一节,因此为免夜长梦多,更为了掩盖天京城扫荡金银的事实,曾国藩决定不让李秀成进京。
因此当李秀成写完供词,满心期待的准备进京面见慈禧的时候,曾国藩下令将李秀成给杀害了。
结语只可惜忠王李秀成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但是却不熟悉清帝国的官场政治,最后依然功亏一篑。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爱在冷风过境
鬼马鹿小鹿
这是关于曾国藩的第一部小说,以史为本,进行文学加工,一经发表,从引发读曾国藩热潮,你说写得好不好,只有自己去读了,自己去判断。包括今天,仍然有人认为曾国藩是恶人,如果你喜欢读曾国藩,就不要理会别人如何评价曾国藩,因为读曾国藩的人,或多或少,都从中获得帮助!
侯磊
写的挺好的,不过还是有局限性。
比如曾国藩最大的事迹是剿灭太平军,然而对他剿灭的过程写的太轻,没有节奏,甚至无法引起人的注意。看完之后不明白为什么是曾国藩剿灭了太平军。
还有像他和侍卫康某兄弟的故事完全是多余的,可以删掉。这部书实际的重点应该是清末的政治和社会,但是这两方面的描写有点弱。强行带入的康某兄弟的故事使得线索散乱。
上面这些不足都是作者时代性的限制,如果是现在写的话应该会避免的。
popfish
谢邀,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在下有幸拜读过,说一点粗浅的看法。
其实《曾国藩》这套书,我通读过两遍,中间间隔了大概有五六年,第一次读是在手机上,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第二次读,是某次电商搞促销,于是一口气买了唐老师的晚清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这次重读纸质书,反而却没有电子版的阅读体验,读得磕磕绊绊,好几次想就此释卷,最后还是拖了很长时间坚持读完。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结合自身分析一下。第一次读时,我对晚清方面的历史还知之甚少,对曾国藩自然也并不熟悉,除了大约知晓他的生平,细节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唐老师的大作至于我,相当于晚清的科普读物,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加上此书是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写就,在可读性上强于严肃的历史资料,阅读起来感觉轻松畅快,极为愉悦,此书就此给我留下深刻之印象,以至于我毫不犹豫再次购买纸质版。
第二次再读时,本人已通读了不少晚清书籍,也可以说是恶补吧,通过结合各种史料,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分析。这时候再读,就觉得唐老师在书中一些观点与自己的认识相悖,这套书给自己的感觉,却有一些不伦不类。说是小说,文笔却并不见得非常优秀,如果当成人物传记来读,却也实在读不下去,因为里面人为雕饰的内容太多,主观意味太浓。
简单说一下个人认为本书的长短。这套书,唐老师本人是按照小说来落笔的,不过其中的情节安排,细看之下,实在有些离奇,比如里面的打斗情节,鲍超、塔齐布等湘军勇将,动不动就是以一敌好几十,甚至单身冲阵。或者康福康禄二兄弟的各为其主,充满了宿命论,刻意安排的痕迹实在明显。
如果按照小说的要求来看,其中的人物塑造也比较单薄,接近脸谱化,作为历史人物,湘军首脑们和太平军将领们都必然有着两面性,不应简单以脸谱来区分。
至于文笔方面,就不细说了,毕竟咱们不能拿金庸、高阳的文笔来要求唐老师。
话虽如此,我觉得这套书还是有不少亮点。
还是说小说,既然定义是小说,也不能苛求事事真实,在主题需要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唐浩明老师在书里下了大功夫,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小说本来也是作者个人风格的体现,基于事实上讲述的故事,投入去读,能有不少收获。
唐老师毕生对曾国藩的研究,体现在书里,表现之巧妙,辞藻之丰富,没有数十年的积累,确实无法做到,读起来时而诙谐有趣,时而义正严辞,肃然庄重。
小院认为,如果是对曾国藩所知不多的读者,想了解曾国藩生平的话,这套书是极好的入门读物,以可读性较强的小说形式带您了解曾国藩毕生的沉浮,避免开始就接触枯燥的史料,值得一读。
如果您是想对曾国藩的性格作深入了解,以及对他为人处世的深入剖析,那我不建议您读这套书,因为书中这方面内容为数极少。或者说您想基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曾国藩,这套书也不适合您,因为毕竟是小说,难免掺入作者个人感情色彩。
总体来看,我认为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还是不失为一套好书,如果通读他的晚清三部曲,再读其他晚清的书籍,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
浅|
钱钟书先生说现在的他传皆自传,在商业大潮下的文艺作品,肯定会带有商业为先的权衡。好看成为首选,史实则退其次,有些值得商確。人的多面性刻画还不够丰满,不能展现曾公毁誉参半的人生。个人观点,对事不对人,如有得罪,望谅!
Lilith’
唐浩明著的《曾国藩》,以客观写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曾国藩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让人对曾国藩有了一个详尽具体的了解,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人物传记的名著。
老木蛋
刚开始看这本书书,不过从许多评论来看,又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
给我的第一感觉,还是不错的,许多内容能够启发人的思考和联想,目前已经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等读完再评析吧
huh-ling
《曾国藩》历史小说记得是由奔丧、野焚、黑雨三部分构成,其结构严密丰满,文采斐然,主要讲术清末官至大宰相的曾国藩约三十岁后从政为官,在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历史阶段维护管理清政府统治中所经历的政治、社会里为官为人处事作文学等故事史实。可以说相当精彩,教人很多知识道理,为人处世之道,含盖政治、军事、文学、风水、当时社会乱世等各方面景象,经典传奇人生,令世人叹服……
雨婷anita
这部小说可以当作是曾国藩的传记来读,当然本质还是小说。
小说从作为二品大员(侍郎)的曾国藩为母回乡丁忧开始,时年近四十。那之前的人生轨迹大部分都在小说里作为片段出现,有插叙有倒叙。小说整体上依据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展开,剖析了晚清大环境中的曾国藩,内容十分贴近史实,可读性亦很强,推荐阅读。
RechealJing
Ge Langtai
songxiaopei
原贴:家规家训范例
dreamcatcher
原贴:历史小说曾国藩的作者?
晴和
谢谢邀请!自古以来都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深谙中庸之道的曾国藩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已经位极人臣的他在攻破金陵之后,在接下来的每一步选择都要慎重又慎重。1864年七月,曾国藩攻克南京,同年八月,曾国藩奏请裁撤湘军。而朝廷也立马同意了曾国藩的请求。为何曾国藩要立马解散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军队,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这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就是为了自保。
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攻克天京以后,湘军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也是最强的。湘军的建制与八旗兵不同,曾国藩将湘军分为塔、罗、王、李等十个营。这些营的士兵都是在乡村上招募的,曾国藩吸取八旗与绿营的教训,认为官僚子弟战斗力弱,只顾享乐,于是在乡村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身体强健,吃苦耐劳,且还能用四书五经,伦理道德 来束缚他们。这十个营都是直接听命于曾国藩。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不被朝廷所担忧都难。当时的清廷已经风雨飘摇,此时曾国藩若是依仗湘军直捣黄龙,清廷毫无还手之力,这正是朝廷忌惮的原因。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于是立马上书奏请解散湘军,以求自保。
(湘军与太平天国激战图)
第二个原因就是此时湘军存在已经没有了合理性。
湘军建立的原因,是清政府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八旗兵与绿营都太过于腐败,与太平天国相遇,一击即溃。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多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想要利用各地地主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也就是趁着这个机会组建了湘军。当然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了以后。这支地方武装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此时的朝廷上,已经出现了弹劾曾国藩的奏折,如果不加快解散湘军的进程,待到造反的帽子扣到曾国藩的头上。可就再也说不清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曾国荃。
作为曾国藩的亲兄弟,其性格与曾国藩大不相同,曾国荃性情急躁,脾气火爆,而曾国藩为人沉稳,深谙中庸之道。在攻克南京后,湘军在南京城里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曾氏兄弟任由湘军烧杀抢掠。长江上,都是湘军运送湘军掠夺来的财物的船帆。这也是朝廷官员上书弹劾曾国藩的一个原因。况且当时的慈溪已经命令湖广总督官文寻找曾国荃的罪证,当时的湘军也有一部分是哥老会出身。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朝廷想要以此来治曾国藩的罪的话,必会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如果曾国荃一时冲动,带领部下起兵造反,这也是曾国藩不愿意看到的。
解散湘军这也表明了曾国藩的政治智慧。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是为清廷勤勤恳恳,忠心耿耿,湘军的解散反而让慈禧更加信任曾国藩,也为以后的重用汉人奠定基础。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xln
曾国藩解散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历史上的将领们,在把军队招募起来,为朝廷建立了大功劳后,很少有像曾国藩那样,主动把军队解散了的。
(曾国藩)
这些将领们不愿意解散军队,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想手握兵权,继续有所作为。毕竟皇权并不真是什么“上天给予”的,而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别人能当皇帝,只要自己的实力足够,也可以当皇帝。二是自己也想当一个的忠臣,忠于皇帝,不让皇帝烦心。但是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搞过河拆桥的事。他们因为忌惮功臣,所以总要找个理由,把功臣给干掉。功臣要想保住小命,手中必须要有兵有权。
但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将领抱着兵权死死不放,最终的结果便是,战争又将再一次打起来,直到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兵权完全掌握在胜利者手里为止。或者从此引发天下大乱,同时开始又一轮更加残酷的厮杀。
但是曾国藩在攻下天京以后,他却主动解散湘军,至少把大部分人遣散回乡。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丢掉兵权呢?就算他没有想拥兵自大的想法,难道他不害怕被过河拆桥吗?
当然了,我们知道,曾国藩解散了队伍,主动丢掉兵权,但是他并没有被过河拆桥,反而过得有滋有味,并未受任何打击。
曾国藩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像古代将领那样,死死抱住兵权不放,为什么他竟然能获得善终呢?
(慈禧)
我认为,曾国藩能实现这样的奇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慈禧想用汉人大臣取代满人大臣。慈禧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同时她是在以奕䜣为代表的皇室成员的支持下上台的。虽然她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下去了。但是她又将面临着皇室成员的威胁。
古代上位的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的做法是,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包括东汉那些掌权的太后们,甚至也包括武则天。他们利用娘家人,来打压皇室和朝中大臣。但是慈禧想依靠这个是办不到的,因为她娘家人并没有什么厉害的,没有可以在朝中掌权的人物,所以这条路就断了。
但是慈禧太后又不能不培置自己的势力,这时候,她看到了汉人大臣在抗击太平军中,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想把这些汉人大臣们提拔起来,用他们对抗满人大臣。并与皇室成员奕䜣等人抗衡。
正因为如此,所以曾国藩等湘军将领,就没有受到打击。
其二,曾国藩解散的只是兵勇,将领们全都留下来了。曾国藩当时把湘军中的兵勇给解散了,而将领们都留了下来,并被朝廷任命到各地去当官。这些人包括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等等重要大臣。他们后来都担任那各省的总督、巡抚,以及朝中重臣。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人至少有二十多个。
可以说,这是曾国藩非常厉害的一个杀招。毕竟士兵们要想召集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而一个重要的将领要培养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曾国藩留下了将领,其实也就留下了湘军最重要的力量。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想要打击湘军将领,其实是有所忌惮的。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会担心这些湘军将领们联合起来,给自己制造麻烦。
(李鸿章)
其三,湘军看起来解散了,其实转换成了其他形式的军种。曾国藩确实解散了湘军,但是汉人军种并没有消失,又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这些军队其实是湘军的一个变种。也就是说,看起来湘军解散了很多,力量减少了很多。但军队却以另外的形式存活了下来。这样一来,既不让朝廷忌惮,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实力。
其四,朝廷需要利用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
因为当时的清朝,不仅仅地方上起义不断,暴乱不断,外国列强也不断入侵。清朝当时的八旗军,包括绿营军,都早已失去了战斗力。要剿灭这些不断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打击外国列强,还只能靠汉人军队。
所以,如果慈禧在这个时候过河拆桥,肯定就寒了所有汉军将领的心,汉军将领们将不再为朝廷服务。那样的话,真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也可能提早就完了。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_沧溟_
曾国藩可不想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事实上,此时的湘军,应该是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
湘军攻克天京,作为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欣喜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曾国藩功勋卓著,但功勋卓著和功高盖主只有一线之间,慈禧太后非常害怕按下葫芦起了瓢,太平天国是汉人队伍,湘军也是汉人队伍。
而这支队伍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的八旗和绿营。
所以,慈禧太后要削弱曾国藩的实力,但又不能明着来,于是一场不见刀兵的较量开始了。
舆论压力功成名就后的曾国藩,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朝臣们的众矢之的,弹劾曾国藩和湘军的奏折像雪片一样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但慈禧太后非常聪明,全都留中不发,却又让曾国藩知晓。
曾国藩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奏折无一例外都是在讲湘军在攻克天京后在城中进行的烧杀抢掠,虽然并不都是真的,却也不都是假的。
曾国藩迫于压力,第一次向朝廷提出裁撤湘军的请求,但慈禧太后依旧没有任何表态,曾国藩表了态,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湘军此时正在与捻军作战,恐怕也是慈禧太后不敢过激行动的原因。
僧格林沁的压力其实当时的中国,除了湘军,还有一支蒙古骑兵的实力不俗,满蒙通婚多年,基本上是亲如一家,僧格林沁作为这支部队的统帅,看不惯汉人队伍湘军继续做大,所以看出慈禧太后有意裁撤湘军,便成了最为积极的马前卒。
僧格林沁的奏折比那些朝臣的要更加具体的多,曾国藩本人谨言慎行,没有什么把柄的,但不代表你周围的人都是,所以僧格林沁把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九帅曾国荃。
曾国荃确实不干净作为攻破天京城时的最前线指挥官,曾国荃可没有哥哥那样的品行,他做过私发军饷,纵兵抢掠的事情,据说还私藏了太平天国王爷们的家产不报,这些事情都出现在了僧格林沁的奏折上,任何一个罪名做实了,曾国荃都是要掉脑袋的。
曾国藩为了保护弟弟,只好认栽,让弟弟下野回家,曾国荃无奈,只好照办。
慈禧太后初战告捷,乘胜追击僧格林沁带着部队向苏皖地区进发,名为围剿捻军,实际上谁的看得出来,这是绕到了湘军的后方进行监督。
而舆论战依旧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这回是曾国藩多年的政敌官文,作为满人,十分看不惯曾国藩在朝中的地位超过所有人,于是他进一步上奏说:湘军中存在“哥老会”,这个组织有谋反之嫌,而九帅曾国荃和哥老会的人走的很近。
在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曾国藩终于认输了,开始自剪羽翼,湘军的裁军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士兵卸甲归田。
但是慈禧太后没有料到的是,这些优秀的湘军将领在脱离湘军后,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正是这些人,最终撬动了满清的根基,将其推入灭亡之路。
慈禧太后看似赢了一时,却阻止不了满清覆灭的脚步。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Julia.shawn
首先,要弄清楚湘军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湘军原本只是一支地方团练武装,没有人想到它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咸丰皇帝让各地官员办团练,以配合正规军作战。曾国藩当时是侍郎,奉命组织团练。湘军的组成不同于当时清朝的军队,它有三大特点:
第一、士兵亲自招募;
第二、严格挑选士兵,必须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
第三、必须湖南原籍招募,多是亲谊、师生、朋友、同学、老乡。
所以湘军是一直个人色彩很浓的军队,甚至可以说湘军是曾国藩私人的军队。
当时的湘军只是一支籍籍无名的偏师,配合八旗、绿营作战。让人意外的是八旗、绿营表现越来越差,而湘军则是越战越强。
湘潭一战,湘军开始崭露头角,获得朝廷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其后湘军攻占武昌,夺回湖北全省,咸丰皇帝龙颜大悦,表示“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这个时候发生两件大事,第一是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消灭,八旗和绿营没办法和太平军抗衡,朝廷只能重用曾国藩的湘军。之后,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不久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第二就是太平天国爆发了天京之乱,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曾国藩最后不负所望,他靠着自己的湘军剿灭了太平军,拯救了大清。
太平军被消灭以后,湘军就被遣散了。湘军的遣散是怎么做的。湘军遣散并非单纯的解散部队,而是撤掉旧部队,重新组建新的部队。
那么为什么最后清军会被遣散呢?首先曾国藩时时刻刻都被清朝统治者提防着。前面提到过,曾国藩的湘军攻占过武汉,咸丰帝很高兴,于是想要提拔曾国藩为湖北巡抚。
可是军机大臣一番话“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咸丰帝顿时脸色就变了,于是便坚持之前满汉大防的惯例,不重用曾国藩。之后曾国藩以客军的身份在江西呆了几年,处境非常为难。
如果不是江南大营被击溃,朝廷没有办法,曾国藩是不可能被重用。曾国藩攻下南京后,朝廷命令僧格林沁通知江宁富明阿,从扬州赶到南京,监视湘军的行动。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朝廷一直对曾国藩有防备。
当然,湘军自身也有问题。从前面湘军的组成就能够看出来,湘军是一直地方色彩极为浓厚的军队。随着杰出将领的去世,湘军暮气沉沉,很多士兵厌倦作战,他们只想劫掠钱财,返回家乡。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没办法阻止。
李鸿章的淮军脱胎于湘军。这一时期,由于李鸿章依托上海雄厚的财力,两年便使得淮军壮大到六七万人,并且采用洋枪洋炮。可以说淮军当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
由于湘军的存在,曾国藩可以遣散自己的军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yhctufei
曾国藩以科举而入官场,在顺利考取了秀才、举人之后,1838年,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踏进了会试的考场,这一次,他顺利的出现在了贡院出示的杏榜上,只是名次不是很好,第三十六名。
在接下来的殿试中,曾国藩考取了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达不到进士标准,就像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对此,曾国藩一直耿耿于怀。
按照他这个成绩,根本进不了翰林院。翰林院是清廷官方培训高官的基地,虽然清苦,但是前途光明,所以天下读书人都以进入翰林院为荣。
机会出现在接下来的朝考中。朝考之前,曾国藩通过湖南同乡劳崇光结识了道光帝的宠臣——军机大臣穆阿彰。
每年的恩科,都会成为朝中大臣拉拢势力的机会,曾国藩朴实的风格引起了穆阿彰的注意。御史劳崇光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且把它传递给了曾国藩。就这样曾国藩拜穆阿彰为师,成为穆阿彰的门生。
在穆阿彰的提携下,曾国藩不断升迁。
1840年,翰林院庶常馆解散,曾国藩被任命为检讨一职。官职是七品。
1843年,升任翰林院侍讲一职,官职从四品。在这一年,曾国藩收了两个弟子:一个是老友郭嵩焘介绍过来的江忠源;另一个是同年李文安的次子李鸿章。他们一个组建了楚军,一个组建了淮军。
1847年,三十六岁的曾国藩在道光和穆阿彰的赏识下,出任文渊阁直阁士、内阁学士、殿试阅卷大臣。
1849年,曾国藩出任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同时兼任吏部左侍郎,官从正二品。道光帝有意将曾国藩培养成为国家栋梁。到这个时候,曾国藩的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1850年,道光帝驾崩了。咸丰帝继位之后,重用宠臣肃顺,曾国藩没有了后台。从二品大员混到朝廷一品,曾国藩用了整整十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朝廷的重用。
在咸丰帝继位的第一年,洪秀全起义了。这与曾国藩毫无关系,他被咸丰帝任命江西乡试的主考官,赶赴江西。
经过安徽的时候,曾国藩惊闻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在家丁忧期间,洪秀全早已经一路打倒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了。
眼看着太平天国闹大了,咸丰帝想起了当年扑灭白莲教的经验,开办团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咸丰帝命令曾国藩在湖南开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1854年,湘军建成,太平军西征。从此两个书生开始了十年争斗。
曾国藩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 ,是旧有封建秩序的利益获得者,他所做的是对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良,他维护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他与洪秀全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洪秀全是科举制度的失败者,他主张废除科举,完全颠覆这个对自己造成巨大伤害的旧制度。
革命的目的在于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秩序,然而,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在拜上帝教的掩盖下,推行政教合一的残酷统治,制造了新的不平等,这相比于清廷腐败的统治,又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太平天国运动败亡的根本原因。
1860年,在肃顺的提议下,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一年,曾国藩49岁,他终于修成正果,不再是没有编制的民团首领。
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和慈安太后伙同恭亲王奕沂发动“辛酉政变”,诛杀肃顺等八大臣,扶持同治上台,搞垂帘听政。
同年,慈禧加任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节制江苏、安徽、江苏、浙江四省军务。此时的曾国藩权势达到顶峰。
在1864年,曾国荃攻灭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拥有三十万水路大军的曾国藩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形势在微妙之间。
先是以研究帝王学术闻名的王阊运劝说曾国藩恢复汉人统治。
接下来左宗棠和彭玉麟接连上场。左宗棠对曾国藩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似可问也!”
曾国藩回复:“神所凭依,将在德焉,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爱将彭玉麟直接问道:“东南半壁无主,涤仗岂有意乎?”
曾国荃来得更直接,提出自己可以效仿“陈桥驿兵变”,对哥哥黄袍加身。
对于这些,曾国藩一一回绝,写了一副对联表明心志:依天照海花无收,高山流水心自知。
他知道什么?宦海沉浮,自己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地位,他不是愚忠,他和心腹谋士赵烈士深谋几日,得到如下结论:
1.自己创建湘军,能够战胜太平军,靠的是“忠义”二字。如今湘军历经重组,早就参差不齐,由原来的“忠义”之师贬为野蛮悍匪,这样的军队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能不能得到广泛的后勤物资?
2.在湘军的北面和西面,有曾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自己与都兴阿、冯子材、官文的关系并不密切。
3.在内部,李鸿章的湘军,和左宗棠的势力已成气候,二人未必站到自己这一边。自己造反,难免会被取代。
4.东南战事刚刚结束,洋人不希望再起战事,扰乱经济秩序,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袖手旁观。
5.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心狠手辣,难免夺权。自己起兵,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鉴于以上考虑,曾国藩在战事结束一个月后,裁撤湘军。只留下湘军核心军队王鑫部和爱将鮑超部的一部分。湘军水师更名为长江水师,交由朝廷管辖。
看到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慈禧暗自高兴。对湘军将领大加重用。
湘军大佬左宗棠先后做到了两江总督,平定了陕甘回变,收复新疆,官至军机处大臣,超过了曾国藩。
部将刘长佑出任直隶总督、杨载福出任陕甘总督、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鮑超出任湖南提督、彭玉麟出任兵部尚书、李鸿章做到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深受慈溪重用,在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
Abu爸爸
无论如何,曾国藩都是个汉人,所以满清对曾国藩,对湘军的态度表面上比较暧昧,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清廷的态度内含多种因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湘军都属于被利用范畴,而且是不大放心的那种利用,所以猜忌贯穿始终,这种猜忌并不需要什么实锤,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就够了,这就是清廷当时的心态。
无论曾国藩的人品和忠诚度如何,也无论湘军在最终胜利后是否对清廷有所威胁,满清政府对其防范和戒备之心昭然若揭,这也同样贯穿始终,这在当时的时局下,不用看形势,满朝文武猜都能猜出来,曾国藩和其湘军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既然有猜忌,还有防范,那自然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制约,而反过来说最初的目的,尤其是在湘军获得最终胜利后,肯定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所谓的“外部”矛盾,立刻转为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曾国藩当然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解散湘军则成了必然的唯一选项。
这心操的累不累?干嘛不自己招兵买马问题是,满清的兵马少么,并不少,只是战斗力堪忧,不足以为国分忧,这一点其实脱离不开一个规律,绝大多数政权在统治晚期兵马都不堪重用,地方豪强则既能打,又抗揍。
不止满清,在各政权晚期,情况出奇的相似,比如报喜不报忧,比如欺上瞒下,比如克扣兵饷,比如偷吃空额,比如贪污兵备和武器维护费用,甚至士兵穿的象乞丐一样,兵器火枪不但陈旧还都烂了槽,实在太像太像太多太多,我也就不一一详述了,都是一个样,这种规律同样如同魔咒一般,牢牢套在同是封建政权的满清政府头上。
无需讳言,满清八旗尤其在入关前后的那个时候战力确实彪悍,这种战力的由来,与生存环境有关,与生存方式有关,与攸关性命的利益有关,比如不止明朝吃人肉,后金也吃,抢不回来战利品意味着什么,全部饿死。
小冰期属于全世界,又不是大明的“专利”,关内歉收,关外也是大批牛羊冻死,虽然抢了金银无数,但是在缺吃少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用,通膨之下,普通马匹的价格飙升到200两银子,而且能卖还就不错了,马肉能吃,银子能啃么,非常简单朴素的道理。生存压力都是这样,大明的士兵可以临阵脱逃保命,大清的士兵行么?如果抢不到东西就不需要活着回去了,他不能不拼命,他不能空着手回去,承受的压力不同。
但是没办法,满清出了个皇太极,而大明积弱不堪,就如同人一样,生老病死的最后环节,谁也避不开的,好似一切早就成为定局不可改变。这是顺带提一句满清战力的由来。
八旗军最初是满清的最核心最彪悍战力,入关后的清廷对八旗的待遇是很上心的,这是他们核心利益,虽然几个皇帝都提倡骑射,就像皇太极读到他偶像的遭遇后所担忧的一样,一是待遇太好战力和蜜汁一同融化,二是缺少了锻炼战士的环境,比如康熙帝他的骑射倒是没放下,可以左右开弓,可以随意演练围猎,增强了体质,锻炼了阵法和兵士,但是······他是皇帝,他和他身边的士兵可以这么锻炼,全国的八旗兵都能这么训练么,没有那个条件,什么部队都会养懒呆废。
后期慢慢的绿营兵也被顶上了一线,这是出于三点,一是康熙帝觉得国家出那么多钱养兵,但是打仗你们很少上前,这可不行。二是珍惜自己的部族兵力,死道友不死贫道。三是八旗战力已经不能和入关前相比,需要必要的辅助。
日久年深,绿营兵也不堪重用了,怎么办呢,那就“勇”和“丁”呗,按现在的说法差不多就是雇佣兵吧,“勇”没有正式军籍,一般由地方政府招募,而“丁”更低一级,都是乡绅富户豢养,国家也都不承认,只给点钱而已,八旗、绿营还在嗷嗷待哺,养他们就够费劲了,转化为正式军籍对满清来说负担太重。
提起负担,满清的年财政收入太少,这点不容易解决,要多了造反,要少了缺钱,没有全合适的,大明辞退了个公务员叫李闯,闯了大祸,而满清裁员把“勇”裁成了土匪,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敢打敢拼,当兵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去种地,他们心有不甘,所以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政府“勇”打起了复员“勇”,您瞅,这钱左右是省不下来。
对抽再热闹也是属于小打小闹,到了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起义之初就有一万人,仅仅两年打下了金陵南京,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平军和八旗对练,八旗不敌,和绿营也练过了,绿营惜败,反倒是“勇”和“丁”好歹都能保住家乡,没办法,还是利益问题,大明关宁军的心情,你懂的,辽人守辽土,退后一步是家乡,向前一步是封地,怎么选都得玩命。
湘军成立的契机和过程看着世道不大太平,咸丰帝也坐不住了,家养的士兵能不能用他当然知道,为今之计看来只能改用野生的了,他向丁忧的曾国藩发出了指令,协办团练,初期只是针对土匪,曾国藩觉得就现在这个烂摊子就是孙武再世也是没戏,积弊太多无法有效整改,而且阻力巨大,要想3S首先面对的就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官员,也都是人老成精的东西,真下手,谁整谁还真不好说,事实证明,被整的是曾国藩^_^。
曾国藩想起了三级跳,团练中选“丁”,跳级为“勇”,进而取代兵,理想很美妙,朝廷也急着用人,你想咋办就咋办吧,但钱我可是没有,既财迷转向,还要忠心耿耿,这是不可能达成的,别管如何募集兵饷,士兵拿老曾的钱当然和钱主比较亲,清廷又担心汉人不可靠,还不给钱让本地将领本地兵,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为了筹饷,曾国藩也是脑洞大开无所不用其极,积极接受捐款,你不捐?不捐打到这儿我跑了,你跑了,你家产也能长腿跑了?明目张胆的卖学历,卖委任状,也就是卖官鬻爵,摊派富户而且读书人还不能算抢,内贸加税,外贸截流,10多年的筹款额总在3000万两左右,甚至更多。湘军的正式成员,工资是绿营的两倍,而且是工资最高的马军的两倍,这也没能难住曾国藩,至少初期,钱的问题勉强顶过去了。总之,湘军是渐渐地组建起来了,而且人才辈出。
人才辈出是辈出,但相当一部分都是熟人,比如老乡、亲戚、学生,反正有些关系又有些本事的全在受邀之列。3年时间,湘军已经有了接近两万人的规模,还有几百门洋炮,可以说这是一支上下同心的纪律部队,当然,纪律是相对的。从武昌打到南京,原有创收方式,再加上一些不上缴的灰色收入,又经过10年,部队规模扩大到12万人,讨贼主力,舍我其谁。
咱们可没那么大篇幅讲透湘军,再交代一下后续的资金问题,相对战争,最令曾国藩发愁的还是兵饷钱粮的来源问题,怎么办呢?效仿古人,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奉朝廷之名,你要留下买路钱,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民怨极大,问题是,老曾有的选么?兵变的后果更为恐怖。
为什么解散湘军其实在文初我就说过,解散湘军是必然的,否则不造反的话,必遭忌惮性命不保,而且曾国藩确实也是个忠君爱国的主儿,所以也就不领这埋汰从善如流了。
湘军从诞生就有取代八旗绿营的实力,但也只是实力而已,它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条件,事实上,从有了编制起就遭到清廷的猜忌和地方官吏的防范,当然也有眼热的成分在里面,最初曾国藩的决定是明智的,长沙插手绿营就遭到了官僚们的全力“反击”、排挤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凶手呢,被巡抚亲手放了,这就老尴尬了,明明就是下马威,嗔怪曾国藩手伸的过长,这是地方政府和绿营势力的状态。
亲自下令协办团练的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如何呢?“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招布克慎、台涌会其师”,瞅这名字,大概知道皇帝啥态度了吧。
在事件处理上,皇帝是拖鞋、胡萝卜一起扔,其实一边喊加油就可以了,起什么劲呢,一会儿要治以重罪,一会儿要即行革职,一会儿要戴罪自效,一会儿就勤勉可嘉,这种跳跃型抽搐性思维让老曾傻傻的跟不上节奏。
湘军地位尴尬,那曾国藩本人呢,不过算是个不官不绅的团练大臣,关于这点曾国藩没少向朝廷抱怨,但是朝廷选择性失明,根本不理。
就不官不绅的问题,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呢,拿下武昌,赏!湖北巡抚,然而七天后原物归还,因为皇帝后悔了,当时内廷同样有势力角逐,对曾国藩的赏赐某些人是看不过眼的,皇帝也不能全都由着自己性子来,所以后悔未必出于他自己的本意,当时的朝堂,明里暗里把曾国藩照死捅的人,大有人在。
人性中的自私和嫉妒造成曾国藩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曾国藩不解散湘军肯定要面对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四面八方的压力。
军事上的要挟,就在曾国藩拿下南京以后,仅仅因为一千人规模的太平军逃遁突围,朝廷问责曾国荃,慈禧眼也蓝了,母龙一般的习性彰显无余,财宝呢,钱呢?这时候大局已定,顾忌的自然也少了,慈禧当然也能看清,曾国藩不可能造反,所以才追问太平军的财物去向。
与慈禧态度相呼应的,官文自长江上游守武昌,富明阿和冯子材守扬州、镇江,而长江下游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您说曾国藩怎么办呢,别说没心造反,即便有心,面对这合围之势,面对上下同心的排挤和嫉妒,也是力所不逮吧。
用曾国藩干掉太平军,而淮军适时崛起,然后淮军也可以对付湘军,虽然稍显无耻,但以权谋论,以效果论,还是极具效果的。虽然湘军还保持着形式上的部分存在,但毫无疑问,它已经由军事集团转化为政治角逐的工具,凡是和曾国藩有嫌隙的,都是清廷大力提拔赏赐的对象,凡是忠于曾国藩的,或者说和曾国藩关系不错的,那倒霉就是必须的,曾国荃就更别提了。
湘军为清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稳定江山的同时还为满清趟出一条可行之路,稳定了朝廷,稳定了局势,稳定了地方,让大清有了几年奋发的动力,但发条就那几圈,转过以后还是会失去动力,而所谓的同治中兴,虽属粉饰,但也不算全无政绩。
曾国藩最后想到的首先是遣散费,虽然士兵们在南京也抢了不少,但是对这些穷怕了的士兵,曾国藩还是觉得有些愧疚的,将士用命,遣散的时候不能亏了袍泽。
既没兵,还要遣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清廷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基础是不允许曾国藩的“私军”存在的,而这些私军回到家乡后,相当一部分都投靠了举国闻名的哥老会,一个传奇性社会组织。这就为满清最终灭亡深深的埋下一支暗钉,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
.
原贴:为什么曾国藩要解散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