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元明清文学论文选题
大自由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关《围城》的研究有关白先勇的研究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wypst
只是要题目是吗,那太好办了,随口就可以给你一个。论中王琦瑶的形象。这篇作品是王安忆的著名小说。你应该可以吧。
晨曦如我
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鲜卑化的汉人。这个家族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安史之乱以后有所改变,严华夷之防的思想,在韩愈的维护道统的主张之后,有所抬头。但是道统论的提倡,对于宋以后的正统思想的重新主导思想领域和内敛心态的形成,可能起先导作用,而对于中唐以后的整个社会生活,却并无实际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稍衰。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族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文化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广州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这些地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杂取中西。唐人婚俗,也颇受北朝鲜卑婚俗的影响。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记载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旧唐书·王翰传说王翰“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陈子昂也有同样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答洛阳主人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葛、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兔何足言”(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高适、岑参、王昌龄、祖咏等,无不如此。“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骐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碛山西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而自比稷、契。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安史乱后,虽有所变化,渐至晚唐而渐见纤弱,但积极入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唐初设立史馆,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修《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史。后又以太宗御撰的名义修晋书和以私修官审的形式修《南史》和北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初唐的文学潮流,逐步的向着反伪饰、求真情的方向发展,并从此一步步地摆脱南朝文风的影响。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史家对于文学问题的论述,更直接影响着文学的走向,如隋书·文学传论、北齐书·文苑传赞、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和各史中的作家传、传论中精彩的文学见解,与初唐诗风朝着合南北文学之两长,旨深、调远、辞巧,声律风骨兼备的方向发展不无关系。
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我国书法,至晋而风韵标举,臻于化境。此后北朝雄健而南朝俊秀,至隋而渐合南北之两长,然法未大变。唐人始大变法度。初唐书法名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柬之、孙过庭诸人,如群星汇聚,形成我国书法史的又一高峰。他们虽仍以二王为法,但已渐趋求变。颜真卿出,一变晋人之神韵入于法度之中,结体端庄,用笔厚重,而遒丽自在其中,终于拓展了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条新途径。最能传神地体现唐代士人昂扬精神风貌的,是张旭和情素草书,两人均每于醉后走笔狂书,龙蛇游走而莫测其神妙。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忽有好外,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能到” (窦蒙述书赋)。书法中的这种自由纵恣的气象,与盛唐诗人、特别是李白歌诗的精神风貌,甚为相似。唐代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此期绘画已分科。人物画家有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张萱、周肪、韩滉等。吴道子也擅长山水画,而韩滉也以画牛驰名后世。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王维、张璪、郑虔等人,都是我国绘画史上名声喧赫的人物。花鸟动物画家如曹霸、韩干、韦偃的马,边鸾的花鸟,也都名盛一时。唐代壁画最盛,画于宅院、寺庙、道观、殿宇、公庭、驿廨。吴道子一生,对壁画贡献至巨。他画在两都寺观墙壁的就有四百馀间。当时画壁画者不仅有绘画名家,也有工匠,且数量巨大。武宗灭法时,天下寺庙、招提、兰若四万四千馀所,多有壁画,而毁于灭法之中;残存者数量仍甚可观,仅成都大圣慈寺96院,至宋代尚存有壁画8524间。唐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还可从各地现今遗存的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中看到。书法、绘画、雕塑的高度成就,也影响着文学,我们从唐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有189首。许多重要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岑参、高适、王维都有题画、咏画诗。
漫游名山大川,除了山水游赏之外,可能还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代的不少重要士人,都有神仙信仰。名山访道,成为一种时尚。这种风气也在唐诗中留下了印记。
漫游的又一重要去处是边塞。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题材。唐人写边塞诗,不一定到过边塞。但优秀的边塞诗,则多是到过边塞的诗人的作品。到过边塞的诗人,一是入节镇幕府;一是边塞漫游。前者如高适、岑参、李益;后者如王昌龄,以及李白、王之涣等人。边塞漫游为唐诗带来慷慨壮大的气势情调和壮美的境界。
漫游还有一个去处,是通都大邑,如长安、洛阳、扬州、金陵等地。这是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歌吹宴饮,任侠使气,干谒投赠,结交友朋。这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唐文学的表现领域。
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科举之外,入幕是一重要途径。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王翰、高适、王维、李白、岑参、杜甫、萧颖士、李华、梁肃、元结都曾在幕府生活过。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杜牧在幕府十年,这段时间的生活,成了他一生忆念的内容,深深地渗入到他的诗中。李商隐的仕途,主要就在幕府,据不完全统计,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为数当在70人以上。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唐人生活中另一对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就是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陈子昂曾读书于金华山的玉京观;李白出夔门之前,隐于大匡山读书;岑参十五隐于嵩阳;刘长卿少曾读书嵩山;曾读书嵩山的,还有孟郊、崔曙、张谓、张諲等;颜真卿未仕时,读书讲学常在福山;李端、杜牧、温庭筠、杜荀鹤、李中都曾读书庐山;阎防、薛据、许稷曾读书于终南山;徐商读书中条山中;符载等数人读书青城山;李绅读书于无锡惠山寺;等等。唐代寒门士人得以应举,他们读书的一条途径,就是寺庙、道观。唐代寺庙经济发达,可为贫寒的士人提供免费的膳食与住宿。且又藏书丰富,为士人读书提供方便。读书山中,不仅读经史,也作诗赋。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读书山林又往往在青年时期,这种影响,常常随其终身,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面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文人贬谪而形诸歌吟,自屈原而后,历代不断;但唐前未见有唐人如此多而且如此好的贬谪作品。李白贬夜郎途中,王昌龄龙标之贬,刘长卿的两次贬谪,都有很好的诗。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这样丰富多样的内涵,特别明显地反映在元和诗人的贬谪作品。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诸人都有这方面非常优秀的作品。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近三百年间,思想取兼容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唐初修五经正义,已含有统一儒学解释权之意。从立国之本说,儒学是基础。而在思想领域,则是儒、释、道并存。唐王室以老子为祖先,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封为真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被列为经,开元年间更设道举科,四子列入考试科目。太宗支持玄奘译经,玄宗既亲注《孝经》,又亲注《道德经》和《金刚经》,颁行天下,这都是兼取三家思想的明证。三家都卷入政争之中,政治地位时有起伏,而思想地位则始终平等。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在政权运作(如法律依据、社会结构与社会伦理等)方面,在人材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儒家入世的进取的精神。而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方面,则就时时杂入释、道。这些方面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文学的发展。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经深深契入中国文化之中。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孟浩然、王维、岑参、常建、李颀、杜甫、李白、韦应物、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贺、许浑、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吴融、黄滔、韩偓、杜荀鹤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昄依”(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有起皆有灭,无暌不暂同”(白居易观幻)。有的表现的是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如“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禅宗讲体的自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藉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难以言传的一点禅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响,也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佛教对于唐文学的积极的影响。
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清人编《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113人,诗2783首。这些僧人的诗,有佛教义理诗、劝善诗、偈颂,但更多的是一般篇咏,如游历、与士人交往、赠答等等。僧诗中较为重要的有王梵志诗、寒山诗。王梵志诗今存390首,似非出于一人之手。写世俗生活的部分,多底层的贫困与不幸;表现佛教思想的,大体劝人为善。语言通俗,当时似广泛流传民间。寒山诗包括世俗生活的描写、求仙学道和佛教内容。其中表现禅机禅趣的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僧诗外,士人与佛教的广泛联系,与僧人的广泛交往,也大量地反映到诗中。《全唐诗》中有此类诗2273首,二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点三。就是说,十首唐诗中就有一首与佛教有关。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而形式则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广泛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主要是使他们返归自然,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唐人写了许多以《逍遥游》为母题的赋,但都把大鹏作为抒发壮伟气概、表现巨大抱负的形象。他们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求有为,从无为走向进取。道教对于唐人人生信仰的影响更大些。这主要表现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作家如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张九龄、李颀、王昌龄、岑参、白居易、李商隐等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许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龙宫贝阙的形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神仙世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传奇的想象力,使其情节更富于浪漫色彩。
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改革。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 —律诗。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晶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唐诗的发展变化,除元稹、白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张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物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有社会生活的诱因,但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不同,不同艺术趣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诗歌自身的原因。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诗歌意境创造的完美,盛极难继之后中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讨,都出自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出于政治功利的目的。但是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
开元、天宝盛世诗已经完全褪尽南朝诗风的影响,达到艺术的顶峰,而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有意识的改革才开始。唐初近百年间,奏疏章表虽已多有散体,但骈体仍占主要地位。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出来提倡古文,明确提出本乎道、以五经为源泉、重政教之用的主张。但他们重政教之用的主张,并未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而是带着空言明道的性质。到了韩愈、柳宗元出,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成为儒学复兴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二是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韩、柳之后,散体文的写作走向低潮。晚唐虽仍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犀利的杂文,但骈体又重新得到发展。这其中的原因甚为复杂。因古文的提倡与政治改革联系过于紧密,政治改革的失败,古文也便随之低落。又由于韩门弟子过于追求险怪,古文的写作路子越来越窄,这也阻碍了它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新的读者群的出现有了新的需要;而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现了新的文体。唐代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布道化俗,出现了俗讲和变文。而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传奇、变文、词,是唐文学中的新体裁,是唐文学在文体上的新发展。
传奇小说的出现,从文体内部说,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产物;从基础说,则是现实生活中娱乐的需要。宴饮之馀、幕府之暇、途路无聊、友朋夜话,各征异说,共为戏谈,剧谈说话,成一时风气。加之俗讲、转变盛行的影响,遂使六朝已有的小说雏形充分发展,演变而为传奇。传奇小说异于六朝小说的地方,一是它的作意,就是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二是它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唐传奇题材多样化;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它与诗歌的发展不同步,唐诗的高峰在开元、天宝之际,此时传奇初兴。传奇的兴盛期在中唐,和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差不多同步。它也和散体文一样,在晚唐逐渐衰落。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唐代出现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文体是词。这一新文体的出现,主要因于娱乐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诗配乐、依调填辞,都为了歌唱。它最初来自民间,俗曲歌舞、酒令著辞,用于日常宴饮、歌楼伎馆。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词也得以迅速兴起,文人加入词作的行列。到了晚唐五代,词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度繁荣。西蜀花间词人绮靡侧艳,视野不离男女情爱,目的无非欢娱消遣。南唐词人拓大了词的境界,转向内心缠绵情致的抒写。
唐的
蓉蓉叶子
清朝 红楼梦 四部合成中国四大名著
另外
镜花缘 杨家将 封神演义 搜神记 老残游记续集 儒林外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官场现形记 二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聊斋志异等等。。。
原贴:明清文学主要哪些作品
拖鞋猫
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一、红楼梦诗词界定及分类简引
《红楼梦》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汇聚了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人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已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其中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广义上有诗、词、歌、谣、赋、谚、赞、诔以及联额等;狭义上则单纯指的是诗和词。本文论题为讨论方便,锁定为狭义上的诗词。据粗略分类统计,共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歌行2首,乐府1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若还包括歌、谣、谚等体裁,共计207篇诗文。
这些诗词并非独立存在,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的诗词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本身就是表现对象。”[1]周汝昌更在《曹雪芹》一书中提到:“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2]可见诗词是解读《红楼梦》的一重要通道。据周雷先生统计,约有4篇诗词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约有25篇诗词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约有130篇诗词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约有29篇诗词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约有14篇诗词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约有7篇诗词交待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3]周雷先生的分类可谓精致,这就充分证明红楼梦诗词具有丰富的建构性功能。为什么诗词在此具有如此特殊而深远的作用,这类“诗家语”本身有着饱满的审美指向,按周振甫语:“诗要求就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诗家语”的好处在于“含蓄有味”和“突出形象”,先天的优势加上曹雪芹的天才调遣,使红楼梦诗词具备了全方位作用。然而,《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当推塑造典型形象、隐寓人物命运的130首诗词了。其中有十几套广为传诵的组诗,每组诗词分别歌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诸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14首),红楼梦曲(14首),春灯谜(10首),咏白海棠(6首),菊花诗(12首),螃蟹咏(3首),牙牌令(7首),咏红梅花(4首),灯谜诗(3首),怀古绝句(10首),酒令(3首),花名签酒令(8首),柳絮词(5首)等等。本文讨论红楼梦诗词自然围绕这些诗来谈。这些诗词从作者角度来看,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是人物自作诗词;其二是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词。如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是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分别永别咏叹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
两种诗词或对人物形象诗意化的塑造起着其他艺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精确地切合不同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也巧妙映现了人物的经历、结局。同时部分诗词用瀸语笔法,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隐寓人物的悲剧命运,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化的特点。
二、映现:诗词与人物的形象塑造
综观《红楼梦》,诗词可以说是小说的魂魄,抽掉播撒其中的众多诗词,文章便失去了灵魂。鲁迅先生曾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指的正是《红楼梦》把诗词的韵文文学与小说的叙事文学融合一致,使诗意与写实充分同一起来。大观园就是一个诗的王国,以宝玉为中心的一群女儿就是一群诗的女儿。宝玉虽为男性,却是女性化的。她们咏诗、作诗、题诗、赛诗……诗成为她们生命的象征。这里的“诗意”从文化上理解是相对于专制伦理之外的一种自由的象征。说宝玉、黛玉的诗意人生就是指他们与专制污浊抵抗,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生。最后大观园这个诗的王国的衰落,也是自由的衰落,众多儿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即“诗意”悲剧。诗词的巧妙运用是人物形象诗意化的一个枢纽。
1、客观评论诗映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化
作者站在客观立场或透过人物“第三只眼”来看的评论诗在《红楼梦》中,是很多的,有的侧重于完善故事结构,有的侧重于建构人物性格。就后者来说,如小说第三回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是作者亲自站出来为宝玉立论评价,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见如故,借宝玉之眼观黛玉的赞词都属于这种情况。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夸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段词本身意境并不美,但活脱脱一个“痴痴傻傻”的贵族公子形象跳脱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身居于珠围翠绕、艳婢姣童不离左右的安乐环境中,过的是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照常理说来应该是没有什么“愁恨”的,但贾宝玉偏偏“寻愁觅恨”,由于他蔑视一切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厌恶贾雨村等钻营官场之流,不屑与之为伍,他大骂八股文“不过饵名钓誉之阶”,而谈“仕途经济、应酬庶务”都是“混账话”,这样不入流、不随俗的少年公子,无法承担起封建家庭的重望。这些行为都被那个社会所不容,他感受不到自己理想得以呼吸的空间。他也正是如此般行为得到了其父贾政为代表的阶级的贬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2、人物自作的诗词映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
如果说作者或他人之眼来评论人物会带有品评主体人物的主观意象,而人物自作的诗词,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是最能体现人物不同个性。诗是大观园充满生气的灵丹妙药,他们成立“海棠诗社”,诸芳饮酒作诗,宝黛之间以诗传情,以诗交心,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全文都是围绕诗的制作。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个人之作拟写得诗如其人,体现出各人物不同的性格、修养、爱好、志向,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但在作者笔下,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诗词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如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还说“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物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以下以宝钗、黛玉为例试作分析。
三、结束语: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根据1982年的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男495人,女480人,共计975人。[4]其中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至少有四五十个,曹雪芹辅以诗词塑造这些人物,可谓起到了其他叙述语言无法完成的功用。首先,从作者和故事人物来讲,身份都是名门官宦家族子弟,不同于一般市井百姓,文学造诣上颇有高雅的品味,诗词作为贵族文学,也注定了为他所信手拈来作为心声的传达。其次,曹雪芹的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思想在清朝的文化专制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放胆的直接表达,而诗词这种婉约、隐喻正好为曹雪芹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提供了一个隐蔽的表达方式。再次,《红楼梦》的“由来同一梦”这种人生幻灭感,与诗词所能营造出来的空灵缥缈的气氛是相配的。诗词在《红楼梦》中不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气韵。没有诗词的元素,大观园女儿们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各自悲剧的命运便不可能得到诗意表现。曹雪芹运用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一虚一实的结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似梦非梦的诗意写实古典佳作。
注释:
---------------
[1] 蔡义江著.《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 周汝昌著.《曹雪芹》,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3] 刘耕路著.《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 朱一玄著.《红楼梦人物谱》说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原贴:求一篇3000字文学论文
水清清
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元: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明清: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原贴:明清文学主要哪些作品
MK路过蜻蜓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文士与唐前文士的生活方式
一、基本概念的内涵
1“文士”的内涵
2“生活方式”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文士生活方式及成因初探(政治、文化氛围、文化思维、个人经历)
1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
2非正统“文士”的生活方式及成因
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
总括形成原因【1政治原因 2、社会风气 3、文化影响 4、个人喜好 5、团体活动】
第一节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
一、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整体概况
二、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特点
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动机目的
淡泊明志,寄情自然
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形式方式
3、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归宿
辞官归隐,另辟世外桃源
第二节 寄情自然的山水游处
一、东晋文士山水游处的整体概况
二、山水游处的特点
1、 山水游处的动机目的
独特的服饰与形象(游山玩水时,服饰及其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
2、 山水游处形式方式
山水成为文士情感寄托之所
3、 山水游处的归宿
情寄自然而超脱物外的精神气韵
第三节 超脱现实的谈玄论佛
一、东晋文士谈玄论佛的整体情况
二、谈玄论佛的特点
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
2、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谈玄论佛的归宿
2.3.2.1.1清谈阔论
2.3.2.1.2对名教和自然富有创见
2.3.2.2 东晋文士论佛的特点
2.3.2.2.1儒释道的融合
2.3.2.2.1 深化、细化佛教之意蕴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食药饮酒的寄托
一、东晋文士食药饮酒的整体概况
二、食药饮酒的特点
1、谈玄论佛的动机目的
东晋之前,不能说没有文士辞官归隐、淡泊明志,但很少有像东晋文士这般形成潮流。夏、商、周时代,在史册明文记载中,对名誉对官位脱门而逃,能够称得上“文士”的,商末的伯夷和叔齐兄弟是代表之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后人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几乎都持肯定的姿态,但不乏持相异看法的。比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1902年曾写过杂感组诗,其中有诗句言:“夷齐两饿鬼,明理认不真。只愿干戈起,不思涂炭臻。心中有商纣,目中无商民。”对伯夷和叔齐阻止周武王伐商纣,只知坚守无谓的道义,置处于水火之中的百姓于不顾的行径进行了批判。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伯夷、叔齐的做法确实与历史前进方向是相背的,做法并不可取。这与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追逐自由的初衷是不同的。况且,当初归隐并不为人们所重视,难以形成规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士争相奔走于各诸侯国,宣传政治思想,以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几乎不存在归隐潮流的可能。秦王朝统一全国,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的高雅文化政策,文士避祸而归隐者有之,但与东晋文士追求自由而归隐仍然有别。西汉盛世,
2、 谈玄论佛的形式方式
3、 谈玄论佛的归宿
饮酒的诗化气息(“酒”成为文士的忠实伴侣,成为一种文化)
2.4.2.3食药的养生功能与“道士”气韵(食药包涵的道家思想)
第五节 闲适生活中的艺文往返
一、东晋文士艺文往返的整体概况
二、艺文往返的特点
1、艺文往返的动机目的
2、艺文往返的形式方式
3、艺文往返的归宿
2.5.2.1别具一格的审美方式
2.5.2.2独特的集会与游戏形式
2.5.2.3艺术大融合的舞台
第三章 东晋文士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之影响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影响文学的面貌
1、生活方式作用于文学表现的客体
文学表现的客体是人类社会活动,具体而言,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各种关系与各类活动的总和。作为文学表现客体的人类社会活动,必然包含大自然、社会与人类本身,内涵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战争乃至大自然的安静美好,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等,几乎都可以纳入文学表现的客体范畴之中。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自然、社会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于中秋夜对月饮酒,寄托怀人之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因为诗人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将观月、饮酒与念人之情、人生哲理巧妙的勾连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各自独立的明月、情感与饮酒,使得这些文学客体仿佛都随着诗人的心流走,具有了与诗人一般的情感。苏东坡满含诗意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文学表现的客体的外貌形态,但诗人在不自觉中赋予了这些客体以情感。当诗人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把自身的所思所想寄托在文学表现客体之上,那此时的客体就不只是客观世界中的一员,而是带上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文学客体了。这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会作用于文学表现客体的表现,它突出了作者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创造作用。
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的主体
生活方式除了会作用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对文学创造的主体亦有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即作者本身,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两者不能割裂理解。相对于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更具有主观性与能动性,他们是处于艺术生产过程之中特殊的艺术创造者。谈文学如果不谈文学创造的主体,就不能“知人论世”,容易陷入形而上的不着重点的局面。
(1)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情感的表现
有人说,文学是一门人学,是一门只属于创作者自己的人学。不同的行为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对文学创造主体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学创造的主体不是简单的生活着的每一个人,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既能较好的感受审美,品味审美,还能对审美做出一番独到的评价。归根结底,文学活动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的活动,相比普通大众,文学创造的主体对于情感的感受力度和把握力度相对较强,至少在某一领域须更强。比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之一——高适——是唐代仅有的几个做了高官的文人代表,常年艰苦的边塞征战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气质,时不时透出不畏艰难、满腔豪情的情感,表现在诗中就是一股迎面而来的豪迈气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孟浩然——则非如此。孟浩然几乎不曾于官场中叱咤风云过,平平淡淡地在山水田园中度过了一生。孟浩然的山水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与高适出任朝廷高官、驰骋沙场的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两人情感不同,不同情感指导下的文学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很难将高适的诗歌与孟浩然的诗歌相提并论。文学主体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必然收获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情感,体现在文学中,其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
(2)生活方式影响文学创作主体表达的方式
文学主体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不同情感的形成与表现,情感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而足。陆机《文赋》曰:“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指的就是文章的样式多种多样(往大了说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往小了说,每一种体裁还可以细分),文学创作主体要根据实际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正如前文所说高适与孟浩然,一个是征战边塞的将军,一个是山水田园的“垂钓人”,经历与心境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他们采取的表达方式(一个边塞诗、一个山水田园诗)差异颇大。这是因为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高适也好,孟浩然也罢,他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两种人生阅历,倘若采用同样的文学表达方式,或许就难以达到“诗言志”的目的了。这是为什么历代文学史上,人们很喜欢将有相同经历的艺术家的创作归纳为一种经典的表达范式,比如,当代文学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即是如此。当然,我们说生活方式会影响文学创造主体的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决定表达方式,因表达方式的采用也是因时因人制宜的。
3、生活方式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
文学创作主体的不同生活方式,还能促成文学艺术的大融合:将各种文学艺术、文学思想聚集一起,交相辉映,碰撞出新的火花。比如,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派思想纷呈。思想家、文学家们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游走各个诸侯国,游说的生活方式扩大了本派文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主要观点,从而反思、完善并提升本派思想。又如,我国古代文人十分热衷的交游、集会生活方式,琴棋书画各类艺术家、艺术形式汇聚一堂,很能促进文学的发展。三国之际的“西园之会”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文人集会,就很好地促成了建安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影响
一、 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东晋主要代表文士有孙绰和许询、陶渊明、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顾恺之、袁弘、卢谌、温峤、庾阐、曹毗、袁弘、孙盛、习凿齿、苏蕙和王珣等。其中,文学以陶渊明为杰出代表,书法、绘画分别以王羲之父子、顾恺之为典范。自古以来,文学和书法、绘画难以分割,擅长书法、绘画的文士经常也会进行文学创作。要想准确了解东晋文士生活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具体影响,既要紧紧依靠擅长文学的文士及其创作,也无法脱离书法和绘画领域的文士。这样,才能得出一个较为公允而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选取各类生活方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士及其创作,以阐释东晋文士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1、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
谈起辞官归隐,必然绕不过东晋最为杰出的文学家、田园诗歌的代表——陶渊明,正如前文所说,辞官归隐作为当时一种常见的文士生活方式,并非陶渊明所独有,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王羲之、孙绰、许询等都曾有过归隐的生活。这里不妨以陶渊明为例谈一谈。
(1)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
(2)陶渊明归隐之作
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
纵观陶渊明一生所作,既有四言、五言诗,也有辞赋、记传赞述和祭文,其中四言诗和五言诗篇目较多,辞赋和记传赞述类的文章也不乏名篇。较为有名的诗歌有归园田居(5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二十首,责子,拟古九首和杂诗十二首等;辞赋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并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记传赞述类文章有桃花源记并诗和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这些作品,与陶渊明一生的写照紧密相连,比如五柳先生传就很好的将自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宁静致远的品格很好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读这一篇辞赋,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贫困但风骨依然的东晋文士之精、气、神在闪闪发光。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的铮铮傲骨,与享受归隐生活的恬淡自然,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认识到归隐生活的艰辛。正是因为归隐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少不了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而奔波,因此,诗人热衷于归隐的淡泊名利的心境才越发令人敬仰。
2、淡泊明志、辞官归隐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东晋文士所采取的的这种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对当时乃至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是长久存在的,后代文人每每在困境之中,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辞官之隐士,效仿之,并以此标榜自我。东晋文士的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士独到的精、气、神影响着文学的风骨
东晋文士淡泊明志、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世无争,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人”本身,而非外在名与誉的追求,其深层次展现出来的是文士独到的精神、气质与神韵,这必然会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反映出来。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气”就是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血气,精神血气的阳刚或是柔弱都会在文章之中表现出来,并且这种精神血气并不会由于后天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是说,东晋文士采取辞官归隐的做法,很多不是一时之冲动做出来的秀,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想静心远世的追求;这种淡泊明志本身的真实性,导致他们在文中的情感也是几乎真实的(不乏少数文学作品虚构的可能)。因此,东晋文士辞官归隐对文学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文士本身的精神血气给文学创作的风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淡薄无争的气质与神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诗人将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的喜悦,用朗朗上口的诗文表现出来,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表达辞官归隐思想的典范之作。诗人在第一段表明辞官归隐,回到阔别已久的田园才是心的向往,旅途似乎因此显得格外的顺人心意,小船顺流而下,诗人衣袂飘扬。在晨光到来的那一刻,诗人满怀愉悦地向路人询问前路为何方,恨不能眨眼间就回到家中。第二、三段写归家后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人生感悟。整篇辞赋以和谐的韵律谱写了一篇一气呵成的归隐之歌,不难品味出陶渊明藏在这些唯美的语句之下的独特的精、气、神: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的抉择,一种中华文化孕育下的文人风骨的生动体现。这样的精神血气并非仅此一篇而已,在很多著作中都或隐或现的存在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二十首便是明证之一。
(2)为文学创作添加了一种冲淡自然的文风
文风即文学的风格,是指从诸多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学风貌。东晋文士淡泊名利、辞官归隐的生活方式还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这一点与文士归隐所体现之精、气、神影响文学风骨,是一脉相承的。东晋时期,归隐不是二三人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表现在文学内部,即影响其风骨;表现在文学外部,即形成一种恬淡的文风。刘师培中国中国文学史讲义提到:
晋人文学,其特长处,非为析理已也。大抵南朝之文,其佳者必含隐秀,然开其端者,实为晋文。又出语必隽,恒在自然,此晋文所特擅。
东晋之诗,其清俊之篇……自陶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
明确指出了东晋文风中存在的自然清俊的特点。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为例: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以亲近自然的姿态,将诗人劳作的画面与途中所见所感展现出来,使人读之仿佛亲临南山之下,与诗人一起劳作,一起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耕种生活。整首诗歌自然平淡,看似无奇,读来却令人于平淡之中见真理。
二、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山水游处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
东晋时期,山水游处是文士热衷活动之一,放纵于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是文士游山玩水的主要目的。谈到山水游处,必然绕不过历史上有名的兰亭集会的主要人物——王羲之。
(1) 王羲之其人
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这江左第一大族的家庭里。年幼时沉默木讷,未引起大人的注意,到了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展露锋芒,成为王氏家族的佼佼者。王羲之在年仅十三岁时就得到周顗的慧眼赏识,使王羲之受人关注。后王羲之深受其两位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据晋书·王羲之本传记载,王羲之年轻时,担任王敦主薄的阮裕深负盛名,而王敦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王导几次三番要授予王羲之官职,为他的仕途热心安排。《世说新语》中赏誉七十二、八十、一百,品藻三十、四十七、八十五,容止三十等篇都是时人对其赞誉的记载,他的书法在其年轻时已备受赞誉。王羲之出众的才华及其备受当时名士赏识器重,已为他的仕途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羲之被授予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这只是一个六品的闲官,是晋宋时期门阀士族青年初选之职,也可以选著作郎一职。一般只须任职十来天便可升迁到其他岗位。秘书郎主要任务是负责整理、校对宫中的图书,兼管宫中禁书,工作十分轻松简单。王羲之当完十多天的秘书郎后,便升迁为会稽王友。而这也是个六品的清闲官职,主要是与年幼的会稽王作伴为友并陪同学习,并在王府里接待宾客,安排游宴等事宜。之后王羲之转任临川太守(位于今江西省临川县西),因此被称为“王临川”。这可谓是王羲之一生官场上担任的第一个较为正式的职位。临川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远离北方战乱,可谓是一处世外桃源之地。王羲之担任的便是这样的一地方小官。不久,王羲之又由临川太守改任吴兴太守(位于今浙江湖州市),亦是地方小官,可谓同级调动罢了。到了而立之年时,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的邀请,任征西参军,累迁长史,在武昌。当时同在征西幕下的还有王羲之的从弟王胡之、王兴之,好友范汪、孙盛、孙绰、庾翼、孟嘉、殷浩等人。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王羲之在这段日子里曾与殷浩、王胡之以及庾亮等人登上南楼理咏,众人相聚在一起工作、生活,日子可谓过得其乐融融,相处愉快。此时,王导升任丞相,有意安排王羲之进京为官,然而王羲之拒绝。晋书·王羲之传亦有记载,王羲之在回复殷浩的书信中说道:“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后王羲之辞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他与东土士人一道游山玩水,服食采药,“游遍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四处游历,欣然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游玩归来,还可以修植桑果,游观品尝。教育子孙,尽享天伦之乐。时而还与好友亲朋共欢宴畅饮。在写给谢万的书信中,向好友谢万叙说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形,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轻松、惬意之情。还在书信中感叹道:“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3]王羲之虔诚信奉五斗米道,所以更增强了辞世遁隐的急切之心。
(2)王羲之山水游处之作
。
2、山水游处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1)促成山水审美意识的崛兴
(2)为我国文学添加了山水题材
三、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谈玄论佛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
郭璞、孙绰、许询、卢谌、庾亮、孙盛
2、谈玄论佛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四、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饮酒食药寄托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
何晏、陶渊明饮酒组诗、王羲之、
2、饮酒食药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五、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艺文往返的代表文士及其创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2艺文往返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有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曾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一文中,盛赞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虽说李白、杜甫比不上陶渊明这一论点有待商榷,但总体上较为公允地评价了陶诗的大致风貌。前代不乏有人喜爱陶翁、倡导陶诗,但影响皆不及苏东坡。自苏轼公开倡导陶诗,使陶诗渐渐进入世人的眼球,经历时间的洗练之后,终于获得应有的文史地位。那么,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隐士与中国首位成就很大的田园诗人,他的文士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他田园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须探讨的一大命题。
4.3.1.2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亦称陶潜(晚年更名为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东晋时称浔阳柴桑)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术界历来存有异议。有学者根据宋书·隐逸传(南朝·沈约著作),认为陶渊明生于公元三百六十五年;也有学者从陶渊明诗歌中寻求论据,得出陶翁生于公元三百五十二年。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有名的战将陶侃,文武双全而人格高尚;陶渊明小时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仕,尤爱喝酒,藏书颇丰,对陶渊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陶渊明作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士,也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范。陶渊明一生的大致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九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生涯;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入世为官生涯;四十一岁之后,躬耕田园生涯。五柳先生传较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主要的生活境况与人生追求,成为诗人自己的人生写照之一。在国人眼中,提起陶渊明,总绕不过“菊花”、“酒”、“孤云”一类词,这些词几乎成为他的代名词。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把“菊花”吟成了自身的写照,谱写出一曲隐士永恒的诗;“性嗜酒”、“少饮辄醉”、“曾不恋情去留”,酒是陶渊明永恒的朋友,也是陶渊明鲜明性格的描绘;“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独身一人、遨游高空的孤云,既是诗人一生孤独无助、无人解怀的悲歌吟唱,也是陶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的高贵书写。我们基本很难从陶渊明的一生找出辉煌腾达的时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人格,促使诗人几度辞官,终归田园。陶渊明去世之后,曾数次拜访过他的颜延之为他做了陶征士诔,其中,“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当为陶翁一生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概括。
陶渊明作为东晋有名的文士,他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饮酒寄托;其二,辞官归隐,淡泊明志;其三,田园生活中的艺文往返。
结语(约500字)
致谢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小金鱼要说走就走
宋: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元: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明清: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原贴:明清文学主要哪些作品
尛纸鸢
人真是多变,有时凌云壮志在我胸,似乎天下没有干不了的事;但没过一天,情绪一落千丈,把自己关闭起来,思想一切事情。人真的除了平常的机械活动外就没有了人生的意义,是一片空白的天地吗?
不,当学习繁重,压得我透不过气时,我会选择一本文学书去浏览众文;当做事不顺心时,听着轻音乐,徘徊在文学的殿堂,了解文学的真谛;当心情愉快时,拿起笔抒写一切文学的句子。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比较喜欢小说。小说的情节令人意想不到或者深思,虽然小说没有散文和诗歌的词藻华丽,意象丰富;没有话剧的结构独特,场面精彩;没有议论作品的语气铿锵,思想突出;但它有自己的独特:塑造的形象真实,文笔平实,具有幽默感,主题突出,感情丰富,令人易懂。
在平常的日子里,有一本好的小说在手,身边的琐事都会变成音乐,犹如甜蜜的约会在等着你,但是,好的小说不容易得到,一般掏钱包去买或到图书馆借。最可惜的是,有时有钱也买不到自己心爱的或买了一些里面有许多错别字的书。
看小说给了我丰富的课余生活。它让我懂得人生的意义,人与人之间感情,办事的技巧等,都是在其他书刊号上难以得到的真理。它让我对文学增添了爱好,平时静下心来,写一些精致的文章,给自己的人生缀笔色彩。
没有文学的心灵,是一片干涸的沙漠,没有文学的世界,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一段寂寞而漫长的苦旅。文学,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文学,是墓地里一簇鲜艳的玫瑰;文学,是寂寞而漫长的苦旅中的一个美丽而耐人寻味的童话。人,不能没有文学和翅膀。
如今,我时刻有小说陪伴在身边,它会在我劳累之余给我惬意,亦会在我困惑之时为我指点迷津。我感谢文学,因为它陶怡我的性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欢乐与希望!
我与文学
人真是多变,有时候凌云壮志在我胸,似乎天下之大.可没有什么事情是我干不了的。可是一天不到,情绪却一落千丈,连去做任何事的勇气都没有了。人,真的除了平常的机械活动外,生活就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意义吗?
不,当然不是。当学习繁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会选择去图书馆,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当心情不佳,烦躁不安时,我会选择听着音乐,静静地看书,用文字来平静我的心灵;当心情愉悦,文思如泉涌时,我会选择拿起笔,写下一切想写的东西,用文字来品味生活。
文学的种类有很多种。有人钟情于那优美的散文,有人热爱着寓意深刻的小说故事,有人喜爱那结构独特的话剧,有人热衷于那词藻华丽的诗歌……而我,却深深迷恋那唯美的童话故事。
童话,也许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是毫不起眼的,她没有散文的意想丰富,没有话剧的场面精彩,没有议论文的思想突出,没有小说的幽默感……她所具有的,只是那完美的结局。
可以说,几乎每个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完美的。白雪公主虽然被赶出了家,可她最终得到了她的爱,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灰姑娘虽然从小就受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虐待,可她坚强,于是她得到了一个幸福而美好的婚姻;丑小鸭尽管至始至终都遭遇别人的冷眼,母亲和兄弟姐妹的排斥,可他最后却蜕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而在所有我读过的童话中,我最爱的,还是那《小美人鱼》,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当我初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哭了,我不明白,小美人鱼她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她明明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她可以杀了王子,然后回到大海,继续无忧无虑地做她的最最骄傲的公主,继续跟她的姐姐们一起唱歌,继续跟她的父王和母后撒娇……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她为什么要选择把匕首扔掉呢? 我不明白。上了小学后,再次读到这个童话故事,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小美人鱼之所以选择牺牲掉自己,是因为她觉得,人不可以这么自私,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利益,就去伤害别人,甚至是去杀害别人,这不是她想要做的,于是,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当我踏入初中的大门,想起这篇文章时,我知道了,原来,成全别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也许你要说,现实是残酷的,根本不可能像童话故事那样美好。是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不可能如童话一样美好,任何事情都像你所想象的那样 ,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可是,正是由于这残酷的现实,才有了我们对如童话一般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只有有了向往,才能向着所向往的东西努力,奋斗,真正的能够让生活如童话一般,没有痛苦和悲伤,充满的,只是无尽的欢乐和美丽。
我喜欢童话,喜欢她的美丽,喜欢她的完美,喜欢她带给我们的向往。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logwind
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元: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明清: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原贴:明清文学主要哪些作品
希氏臻宝
我来提供几个有创意的论文题目:
(1)从《儒林外史》、《镜花缘》到《儿女英雄传》——论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
这篇论文的要点:上述三部章回体小说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度的认知,联系到今天的高考,也许楼主能从中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展开论述。
(2)明末山水小品文的中兴与末路——论公安派和张岱的山水小品文
这篇论文的要点:在分析公安派与张岱山水小品文的基础上,论述他们的作品与明朝中前期的散文相比有何进步之处,论述他们的作品与唐宋大家的作品相比有何不足。然后根据上面的对比,总结出明末散文“中兴”与“末路”的趋势(甚至可以联系清初桐城派的散文作对比)。
(3)南戏对“曲”体裁的开拓——论《琵琶记》
这篇论文的要点:根据高则诚的《琵琶记》,分析元末南戏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它为何能传诵千古,它又为走入死胡同的元曲注入了哪些新鲜元素,它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它怎样使“曲”这一题材焕发了生机(甚至可以论述它对后来明清传奇的影响)。
上述三个论文题目,(1)是小说,(2)是散文,(3)是戏曲,分属清、明、元三个不同的朝代,楼主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而且这些题目也有创意,不会走四大名著或关汉卿杂剧的老路,避免雷同。
当然,能否把它们写好就看楼主自己的文学功力了。
洛桑丹曲
想写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有哪些选题啊 谢喽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
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关《围城》的研究
有关白先勇的研究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
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求助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 范围小?
是 追问: 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题目才好啊,帮忙哦,拜托了
现当代文学论文写韩寒,有哪些好的点
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重点是结论、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另起一行,可以引用。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完整,要求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推广。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精。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排在“提要”的左下方,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有关现当代文学优秀杂志有哪些?
《十月》、《人民文学》、星火·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文史精华》、《青年文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
写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论题那些比较好
论《家》中的妇女形象
觉新论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老舍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老舍作品与京者文化
那位朋友肯帮我写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重谢了!
没有花个几千块没人帮你写的,晚上有专门收费帮人写论文的,找找!写好一篇论文不容易的
学科语文和现当代文学怎么选?
1、可以报考教育类的学科教学(语文)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都是培养师资,学科教学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硕。
2、一般都是师范大学招生,建议先选学校,然后去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当然报考文学类的专业也一样可以做高中语文老师。
求一份完整的现当代文学论文提纲,谢拉
题目: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世界
------以许钦文、沈从文、赵树理为中心
提纲:一、乡土民间:审视现代小说的新视角
1、概念阐述
2、乡土民间的特征
3、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因素
二、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这部分拟从许、沈、赵小说中表现出的乡土民间的共性与个性来阐述。
1、同质(民风民俗、乡土语言、原始生存欲等,还需进一步扩展)
2、异质
a.以许钦文为例—批判的对象、启蒙的对象
b.以赵树理为例—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表现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忽视了民间自身的审美价值,一味以行政命令干扰作家 的创作,后导致作家创作的萎缩。
c.以沈从文为例—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虽然是记忆中的、浪漫的乡土民间,有着作家个人浓郁的情感想象的因素,与现实的自在民间文化空间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透露着民间文化形态的某种情韵。)
三、知识分子介入乡土民间的方式(或者改为作家的写作姿态)这部分主要承接第2章回答了为什么乡土民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态不一样)
1、民间叙述(主要是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自发的去表现民间世界的审美意识)如沈从文、赵树理
2、知识分子叙述(知识分子叙事,往往是以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或外在“民间”的立场去审视民间,对民间的批判或者歌颂都与知识分子已有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密切相关。)如许钦文
四、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价值
现当代文学专业读哪些大学有前途
文学类的学得不好就可有可无,所以你在学校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那所学校好,当然的越有名的越好,就这社会现实。
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那位学哥肯来帮弟弟写一份,面谢了!
姐我自己的都没写好。。。真不好意思了,,,这个东东还是你自己写比较好啊!毕竟是你毕业不是别人。。。。。。用心写了,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oso不是sos
宋词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写作了不少文学散文和带有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许多议论文的名作。
宋代散文的重要成就之一,在于建立了一种稳定而成熟的散文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体栽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 450多套。由于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北曲。作家留下名姓的有 200多人。许多杂剧作家在散曲创作上也有成就。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多本色语。后期有乔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及刘时中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因为散曲要用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但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指摘时弊、揶揄乱世英雄的套数,如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监司、睢景臣高祖还乡等;都有时代特色和较高艺术成就。
元代散文和小说,基本只是继承宋代创作的成就,很少创新;加之散文和程朱理学纠缠在一起,思想贫乏,绝大多数是应用文字,缺少情致。文字模仿唐代韩、柳、宋代欧、苏,成就不高。世称元代古文二大家的姚燧和虞集,他们的散文也多为碑志和应制之作,文字虽典雅,但无特色。
小说多经明朝人修改,具体写作年代很难判断,能够指为元人所作,只有陆显之好儿赵正(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一篇,其余不是残篇,即属推测莫定之作。惟历史平话,如三国志平话等数种,基本可断定是元代作品,其所叙史实,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乃是说书人备用的话本。
统观元代文学,传统的诗词虽然也产生了一些优秀或较好的作品,但整个说来,成就不高。而戏曲出现了伟大作家和许多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分别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仅《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能够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写的个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们传达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没有或很少在艺术观念及方法上创立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尽管如此,明代后期社会和文学的进步思潮仍然在诗文领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诗、词、散文、小说、戏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鸦片战争(1840)以前告终。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近代文学阶段。
散文方面,产生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讲求义法,姚鼐讲究文章的阴阳刚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风格以清真雅正为宗,适应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简淡有风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伟的气魄和规模。这时期的骈文作家也不少:接轨六朝唐宋,以才藻富丽取胜的,有胡天游、袁枚、吴锡麒、孔广森等人;效法魏晋,以风格高雅取胜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齐焘等人。
词坛则以浙派的影响为最大,代表作家有厉鹗等。
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的出现。《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气氛浓郁,语言优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艺术的伟大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笔记小说,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斋志异》。
原贴:宋元明清文学都有哪些?
香格里拉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亲农意识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田园风物和农事生活。他的诗表现出浓厚的亲农意识及躬耕陇亩的劳作实践,主要表现在:大量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对农村、对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谊;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而这些诗表现出的亲农意识与他的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一、 优美的田园风光
从诗歌的历史上看,在陶渊明之前,只有少量的以民歌形式出现,以田园为背景,表达某种情感的农事诗。如《诗经》中的十亩之间、七月,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之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之兮,行与子逝兮”。七月的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耜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它们所描写的农村风光很简洁、单纯。自然景色描写,只是陪衬的作用,只是人物活动的一种背景。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现出它们的自然美。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就是描绘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诗人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典型的农村风光,房前屋后栽满榆树、柳树,美丽的桃花、李花飘来阵阵清香,炊烟袅袅,创造出一幅静谧、安适的画图。这从笔端自然流露出的文字,是只有那怀着对土地、对农村环境的真切热爱之情的人才可为的。再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里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平淡无奇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农村风光图,让人读来毫不费力,但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热爱田园的感情。初夏时节,房子周围树木茂盛、恬静幽美、鸟飞到此搭窝筑巢,树上虽无艳丽的桃花李花,也不见飘拂的榆钱柳絮,但茂密的绿树却隐藏着惬意的清阳,鸟儿欢叫更衬托农村环境的清幽恬静。诗人所写的树、鸟、风、雨、房屋等等,无不蕴含着诗人亲近农村、喜爱土地的真诚之意。
二、 与农民的深厚友谊
常年的劳动生活使陶渊明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种交往反映在诗歌中显得极为真挚和情趣盎然。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后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农闲时节,与诗人共相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是“披草”的农夫,他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土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呼之欲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所关心的也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好坏。他的思想感情还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忧虑。所以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亲近农民,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东晋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因为在当时的贵族大夫阶层价值观念中,始终存在着对农业和农民的鄙视。移居二首也写了他与农民邻居间的友好往来。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其二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谈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欺吾。这里,诗人与农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被表现得如鱼儿与水一般,亲密无间。“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些与农人之间和谐惬意的生活,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对田务、农人的深切的体认。也是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这种亲近农民的意识,与“田夫野老”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突破了前代的一般农事诗的田园风光描绘,同时又超越其后代的以旁观者姿态出现在诗歌中的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注的角色,而形成了自己在田园诗中独有的风格。
三、 自己的辛勤劳作
亲近农民,与农人为邻,赞美劳动,是他亲农意识的表现,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他更写了自己亲自耕作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农业劳作的实践意义,也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自己的感触,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他还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种豆在田亩之中,但由于农业技艺不高,豆苗稀少,而草则长得旺盛,虽是如此,诗人仍是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早晨出去一身露水,晚归也是一身露水,白天自然是一身汗水。劳动虽然十分艰苦,但陶渊明却对这感到舒心惬意,充满了自得的情绪,他不把劳动当作“下贱”的事,而认为这很符合他的心愿。
正因为诗人有亲自参加劳作的体验,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与情感都融入到浔阳江畔的那片土地,承受着农耕劳作的全部艰辛,才能对农民田园劳苦的生活的认同,也才能把劳动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这种真实感的产生,亲自事农桑后所再现的田园风物及体力劳动后的畅快,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都是后代田园诗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无论是唐代孟浩然在襄阳鹿门的吟唱,还是王维在辋川别墅的幽歌,他们的田园诗虽然都不乏诗情画意,但他们并无躬耕田亩的切身体验,作者没有或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执着和真诚于土地,对土地的那份特殊情感。始终缺少的是陶渊明作为一个农民劳作后所拥有的艰辛和快乐的情感。因此读这些诗,就觉得有些做作。所以我们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之祖,但同时他又把这一诗歌形式发展到无人企及的高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长期躬耕生活的深切体验。再如,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勒,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及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及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这首诗一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农业社会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人类生计,衣食二字极为重,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创造物质财富,每个人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这个道理出自陶渊明之口,尤为可贵。诗人认为,人生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首位,要想求得身安,就必须亲自经营衣食。这里用反问句,暗示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鄙视农桑劳作,而陶渊明却抛弃官场,勉励自己坚持躬耕,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诗人在此先叙述自己从春天起就从事农田劳作,从未间断,看来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因为这收获是辛勤劳动所得,“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早上带露出去从事田间劳动,晚上背着劳动工具回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尽自己的微薄的努力。虽然自己所作有限,然而也是傍晚才回家,可见劳动是辛苦的,那么要做到“岁功聊可观”就更不容易了。“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本来劳作很苦,而山中霜露既多,又风气先寒,当然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对诗人来说,就尤其要付出更多艰辛,前文我们已说过,诗人在归田的第二年,曾“种豆南山下”,而“草盛豆苗稀”。时隔数年,现在山中种稻,却能做到“岁功聊可观”,他对“田家岂不苦”已有切切实实的体验。而这却是他维持生存的唯一手段。诗人躬耕自食,心安理得,劳动虽苦,但他以苦为乐,这种志愿长期参加农业劳作的可贵情操,是他浓厚的亲农意识的有力佐证。
四、 陶渊明的亲农意识与隐逸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浓厚的亲农意识,这与他的隐逸情怀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正是他的遁隐山林,使他有了真正接触自然、农民以及亲身劳作的机会。
陶渊明自幼受儒家传统教育,有积极处世之心,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在荣木中说:“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想驱车策马,出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抱负,希望自己能够实现“大济于苍生”②的理想。他还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③可见他的胸怀。但是,到了陶渊明青壮年时期,东晋政治完全陷入混乱,使他空有一腔壮志,却无由施展。因而诗文里感叹不遇的话很不少。他曾经出仕,那虽然也许是对政治还抱着希望和聊且一试的想法,但更多的却是不得已,由于政治形势的裹挟,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与世俗那样格格不入,却不得不混迹官场,所以精神十分痛苦,充满了悔恨负疚的心情。几度悔恨之后,他毅然下定决心,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饮酒第十二首说:“长公曾一仕,壮士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官场的权力争夺,政治阴谋的血腥,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再也难以忍受。因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再也没有出仕。
陶渊明是从恶浊的官场来到宁静的田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是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的。他把仕途官场称之为“尘网”“樊笼”,恨不得尽快脱离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他那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自己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就像被圈在池塘里的鱼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浮游的河海,过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更明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非昨非”带着一种悔恨的心情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自己,一旦摆脱了岐途、险境,他便欣喜若狂了。“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哪怕是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用这种情绪与感情去描写农村,去抒写田园风光,当然是对官场、仕途的一种彻底否定。
在与劳动农民交往中,陶渊明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质朴,并与劳动农民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这使从污浊的官场归来,看多了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世人的陶渊明发现了真善美,心灵得以涤荡。因此他由衷地歌唱农民,赞美与他们建立的纯真友情。
陶渊明归隐躬耕,是真正对仕途的厌弃,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是身在江湖而心在官场,不是家有良田万顷而回乡过地主生活。他来到田园,拼命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他的心一时被陶醉了。他欣赏田园,真可谓是一往情深,如痴如醉。他经常叨念的是“静念园林好”、“园田入梦想”,比起恶浊的官场来,田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诗人的心灵,触着田园的秀美景物,便立即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以开阔的胸襟,超尘脱俗,全身心地拥抱着秀美纯洁的自然,领悟着人生的真谛。在这里,诗人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脱,人格的真正自由。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野这一空间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又含有隐逸情怀的诗歌。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亲农意识及躬耕陇亩的劳作实践。可以说,正是这一点使得陶渊明有别于古代一切失意的士大夫文人,使他成为封建时代唯一真正有资格称得上“乡村诗人”的作家。而他的田园诗表现出的浓厚亲农意识,正体现了他的隐逸情怀。他又借这些诗,表现了他隐居不仕的高致,从而成为“古今隐逸之宗”。
参考文献:
[1]陶渊明的仕隐 李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报 1995.05
[2]《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李华 巴蜀书社 1988年版
[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济远 2001.04
[4]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孙静著神州学人 1999.1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让我任性一次呗
大小姐
你应该根据你的方向去找找资料,最好去找找相应的博士范文看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定题目的,别是怎么构架结构的,一定要花点时间去看去了解。
然后再去选择自己的题目,要多定几个以免要换题目,之后就开始根据题目去找资料和文献编写提纲,开题报告,给你们导师批改,通过之后就可以撰写论文了。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中国古代诗歌对余光中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分析
论余华的小说特点分析
论汪曾祺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
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
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论新歌剧《白毛女》艺术分析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徐小妮要瘦腿瘦胳膊
浅谈网络文学崛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内容摘要: [摘要]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格局,也对传统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学的“巨存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网络文学的观念转型为文学研究增设了新的理论命题;而网络文学的技术规制则开启了临场互动式的文学研究方法和大数据分析的学术范式。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研究
·浅谈微博客文学价值与学理维度
内容摘要: 关键词:微博客文学;价值契机;可塑性;学理维度 网络新媒体技术在文学的普及运用对文学传统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带来极大冲击。自由开放的创作审美特性充分赋予民间大众话语权,继网络文学、博客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文学之后,“新民间文学”精神再次在微博客文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写作的全民参与和日常审美的价值得到最大化提升。
·农村校园文学与生命教育的实践
内容摘要: 【摘要】文学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有人说过,塑造人灵魂的最有力的武器,一个是音乐,另一个是文学。因此,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理性的思索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校园文学,将校园文学融于生活,让校园文学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幸福。 【关键词】中学校园;校园文学;生命教育。
·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一直以来,文学在我国就有着很好的发展。步入新世纪,现代文学与经典影视相结合,使现代文学经典影视面临着新的困境,所以我们应该针对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对策,让现代文学经典影视传播有一个辉煌的前程。 【关键词】新世纪;现代文学;影视传播;困境。
候鸟
论文选题立足当代。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被人挖掘完了,就象和田河里的玉石被人翻遍,很难有新发现。而当代不乏大作家,有些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才知道其人。当代作家大都有争议,这才是合理的文学生态环境,希望在校大学生立足于当代作家,使文艺批评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也进一步促进文学的繁荣。
Iamis
这个你首先要分清楚汉语言文学有哪些方向,比如说汉语言文学有三个方向,分别是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而且这三个方向的的特别都是不一样的,都要根据自己熟悉的方向去选择,其实这个也要看个人选择,有的人对古代文学诗词感兴趣,有的人会对当代,现代的文学作品感兴趣,所以这个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按真实分析情况来看,当代和现代文学比古代文学要好理解得多,古代文学那些会比较难,因为当代现代文学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能够很号的理解到当时的环境和文化的变化,而古代文学那就不一定, 因为相隔的时间比较长,现代人对古代人的环境,思想那些都比较陌生。
最好就是选好方向之后最好还是要根据方向去找找类似的范文多花时间去看看,这样对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然后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再去确定题目,有了题目就要根据题目去找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那些了,然后就要写提纲了,其实步骤基本就这样。
古代文学:
1从意象构成比较建安与盛唐风骨的异同(汉语言文学选题)
2汉魏六朝诗歌中对女性美描写的变化发展(汉语言文学选题)
3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汉语言文学选题)
4陶渊明田园诗中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汉语言文学选题)
5论李白饮酒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选题)
6唐玄宗与杨贵妃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嬗变(汉语言文学选题)
7陆游歌行体风格论略——兼论其“小李白”的得名缘由(汉语言文学选题)
8大团圆结局与元代社会的伦理观(汉语言文学选题)
9试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反映的市民情绪(汉语言文学选题)
10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选题)
11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汉语言文学选题)
12试论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汉语言文学选题)
13《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汉语言文学选题)
14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汉语言文学选题)
15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汉语言文学选题)
16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汉语言文学选题)
17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汉语言文学选题)
18《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汉语言文学选题)
19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选题)
20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汉语言文学选题)
21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汉语言文学选题)
22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汉语言文学选题)
23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汉语言文学选题)
24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汉语言文学选题)
当代,现代文学:
1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汉语言文学选题)
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汉语言文学选题)
3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选题)
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汉语言文学选题)
5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汉语言文学选题)
6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选题)
7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汉语言文学选题)
8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汉语言文学选题)
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汉语言文学选题)
10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汉语言文学选题)
11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汉语言文学选题)
12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汉语言文学选题)
13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汉语言文学选题)
14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汉语言文学选题)
15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汉语言文学选题)
1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汉语言文学选题)
17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汉语言文学选题)
18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汉语言文学选题)
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汉语言文学选题)
20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汉语言文学选题)
21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汉语言文学选题)
如有更多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席职称”随时为您解答。
古拉小怪怪
自已感兴趣且熟悉的领域确定论题,写大纲找资料各拟论点并引论据论证,然后请导师指导,按指导写论文。注意一定不要跑题,要在自己的现代文学领域里定论。
fd8815
原贴:宋元明清文学都有哪些?
今夕何夕。
原贴:宋元明清文学都有哪些?
︶ㄣ槿惜灬
原贴:宋元明清文学都有哪些?
伊吕波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星n_n星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昔年种柳
原贴:给我一个文学方面的论文
飒飒的飒飒
高瑞杰-
原贴:明清文学主要哪些作品
mcoco
紫雨林77
f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