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美艳后宫(这逼停更了)
另外,emm,这可能不是一个收母的,但是个人感觉挺那个的,名字叫龙使,主角收母龙,母龙化形被男主给XX了
望可以帮到你
我是玩
重生之公主千岁
弟弟被人暗害,储君之位被夺;母后为人逼迫,自缢而亡!她是大秦皇室曾经荣光一时的嫡长公主,最终却被结发十年的夫君亲手推入地狱魔窟!大殿之上她凤袍泣血,笑的刺骨寒凉,冷剑刀锋之下,命归黄泉地府!心不甘,一梦十年,她饮恨归来!再次立于皇城之巅,这个昔日里的天之骄女已然换了副心肠,这一世,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和弟弟的皇位,她步步为营机关算尽!杀皇子,灭宠妃,胆敢算计她的妹妹她让她生不如死!后宫之中翻云复雨,猎场红妆一鸣惊世!朝堂政局瞬息万变,战场厮杀波谲云诡,她一双素手暗掌乾坤!前世的债她要讨,今世的仇她要报!翩翩公子如玉,几番对决搏杀,却终逃不过一世轮回的宿命!可就算她的命数是天定的劫,那她也要逆天改命,倒转乾坤!血凤涅盘,长公主浴血归来,凤唳九天!
摄政王妃
父亲阵亡,母亲惨死,惊才艳绝的兄长一夕毙命,真就是天妒英才?
侯府内院,血光重重,小妹异世穿越而来,却逃不过早夭的宿命,天理何在?
曾经的乱葬岗上易明澜死,涅槃归来的明乐笑靥如花。
穿越女的脑子加上重生女的心肠,且看看咱们到底谁能玩死谁!
四海钱庄,她坐拥金山,迫得九五之尊折腰;
八方赌场,她换一张面孔,手起刀落杀伐决断。
那些人所要的钱权富贵她尽握在手,踩着他们的血肉白骨步步荣归;
帝国皇城风雨不断,那个邪傲冷魅的男子却如影随形,
初见时,他冷心冷肺:“易姑娘,你坑了本王的银子,不会是想不认账吧?”
再相逢,他死皮赖脸:“乐儿,愿赌服输,你看本王以身抵债如何?”
十里红妆的浮华抵不过皇图霸业的天下,既然这世道无情,她又何必徒留一颗真心?
铜妆镜前,美人如画:“你敢娶,我就嫁!只要你舍得分我半壁江山为家!”
火树银花,长河万里,只在她的回眸一笑间轰然坍塌;
飞沙狼烟,金戈铁马,却敌不过她素影翩跹的一句鬼话!
侯门孤女,涅槃重生;王妃摄政,至尊天下!
向日葵没有星期天
金庸的十四部著作可以写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winnin108
《重生传说》
作者:周行文
——假如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样来过?
2003年,周行文因为一个极其可笑的原因回到了自己3岁的1986年。他欣然接受,重新来过,未来20年的波折坎坷从已知变成未知。
这样的故事到底好不好看?人在该抓住某些东西的时候是否该及时出手?你是否后悔过自己的学识和胸襟没有现在开阔?你在努力的过程中是否屡次偷懒之后却悔恨不已?
人生不能读档,望大家珍重。
这本小说是“重生流”的开山鼻祖,其后各种重生小说开始纷纷涌现,影响深远。
《重生之大涅磐》
作者:奥尔良烤鲟鱼堡
苏灿回到了自己十六岁那年的夏天。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于苏灿如何去适应这全新的开始。而是明天过后。中考,就将没有选择的迎面而至!跨过了时空的界限,站在时光的这头,面对那曾经让他泪流满面的过去,苏灿要如何一步一步重拾遗憾,在这年代下面,如鹰似隼,划出灿烂的弧度?
这本小说获得了2010年起点新人王,截止到2016年,获得过起点新人王称号的作者也不过才十人,这个新人王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工业霸主》
作者:齐橙
2011年起点中文网重生小说人气经典小说,故事讲述了机械系研究生林振华穿越到1979年,成为一名工厂青工。在那个时代,中国制造代表着粗笨,代表着落后,代表着中国薄弱的工业底蕴。想起上辈子奇迹崛起,但又倍受受歧视的中国制造,林振华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对历史的些许预见,林振华带领工人师傅们挥洒汗水,打造出一个横跨欧亚的重型工业集团,成就了一段工业霸主的传奇故事。焊弧飞溅,锻锤重击,书写了一曲中国工人的雄浑赞歌,打造出了更加传奇的中国制造!
齐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他创作的小说知识结构严谨,水准相当有保证。
《极品家丁》
作者:禹岩
年轻的销售经理---林晚荣,和公司的女老板到泰山旅游时意外坠崖,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类似古代中国的宋代或明代),成为萧家大宅里一名光荣的家丁(花匠)---天下第一丁(后来因有功而御赐)。轰“圣坊”〈为了带走老婆肖青璇〉,斗砚秋(大学士梅砚秋,洛凝在京城的导师),戏康宁,金陵赛诗会,山东救官银(创造一大奇观“鱼跃龙门”),气煞玉德仙坊老院主,智护萧家大院‘新’夫人,奇袭突厥皇宫,活捉突厥小可汗,为苗族人民除去贪官,让苗族人民过上好生活。每一件事都可以看出林三的智慧,在那个时代包括现代的人都很难达到的。凡此种种(顺序与原作有出入),不一而是,林三壮举多如牛毛,贤妻良母真心相待。全书叙事“不拘一格”(拘了一格就不是三哥了!)有言:欲知三哥风采如何,且观禹岩家丁风流!
原贴:重生收母小说有哪些
再见别再见
原贴:“母” 姓的由来?
南的南方
原贴:漂母是什么?
卜卜头
隋唐时期的文化, 还是受鲜卑文化影响较久. 在鲜卑文化里面, 有"俗妻后母,报寡嫂,死者归其故夫"的习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女子丧夫之后,可以嫁给亡夫的兄弟。如果儿子的父亲死后,可以娶后母.
我们知道, 在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中原建立过多个政权, 统治了中原北方地区100多年.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鲜卑建立的政权, 随后被隋取代. 而后面的隋唐帝国, 虽然都是汉人政权, 但是在初期的时候, 还是受鲜卑文化影响较久.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与唐朝的建立者李渊, 实际上是亲戚. 他们两位开国者的老婆, 都是西魏大将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和杨坚/李渊的父亲都是北周八柱国之一, 他们都是在鲜卑族政权下长大, 当然会从小接受鲜卑族的文化教育. 鲜卑族自古就是一个游牧民族, 崇尚武力, 只崇拜强者,对于汉族的儒家文化里面的各种伦理习俗并没有完全接受. 所以, 隋炀帝弑父夺母, 李世民杀兄夺权就不足为奇了.
mandyxujin
岂止隋唐如此?
很多东西,仅仅只是我们不熟悉,或者历史记录被掩盖而已。皇族历来是藏污纳垢的,你也别认为只中原王朝如此,欧洲皇室中这些事同样不少。
日本更多。
埃及少吗?
haru哈露
觉得隋唐混乱的,完全是受了后世“礼学”的思想影响。事实上在宋朝以前,婚姻关系一直是比较开放的。
晋文公在做国君之前,曾流亡十九年。这期间,他与跟随自己的重臣赵衰,分别娶了一对姐妹。他俩的关系是连襟。回国之后,晋文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二人又成了翁婿。
秦始皇的身世问题是千古之谜。我们不能确定赢政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他的母亲赵姬先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来做了秦公子异人的姬妾,再后来又做了太后,这是不争的事实。
汉朝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二婚,汉景帝的皇后、汉武帝的母亲王氏也是二婚。王皇后在民间生有一女,武帝长大后还找回了这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封了个爵位。
这是中原地区。到了少数民族呢,别说儿子娶继母、小叔子娶嫂子了,一妻多夫、走婚等婚姻也有,到现在都有,而且还不少,以至于形成了制度。你说这叫混乱吗?
文化背景与生活风俗不同。如此而已。
Who cares
隋炀帝杨广“弑父夺母”,唐太宗李世民杀弟夺妻,唐高宗李治迎娶父妃,唐玄宗李隆基强娶儿媳……在极为重视孝道和讲究伦理的古代,隋唐两朝显然是个特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隋唐皇室如此混乱?
隋唐两朝皇室极为混乱,尤其是婚姻关系相对混乱自周朝以来,古代王朝历来重礼,尤其是孝道和伦理,在古代礼仪中占据了极大的分量,然而隋唐两朝却堪称奇葩,违背孝道和伦理观念的现象时有发生。
1、隋炀帝弑父(存疑)夺母。杨广本为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皇位继承人本是其胞兄杨勇,但杨广却极善伪装,通过讨好独孤皇后,进而从杨勇手中夺取了太子之位。然而,当隋文帝杨坚于仁寿四年(604年)重病之际,杨广却暴露本性调戏宣华夫人,令杨坚大怒,然而杨坚却于当日离奇病逝仁寿宫,至于杨广是否弑父篡位,目前尚无定论。隋文帝杨坚病逝后,杨广即位,登上权力巅峰的他开始本性暴露无遗,光明正大的将按制出居仙都宫的宣华夫人陈氏纳入后宫,且与容华夫人蔡氏保有不正当关系(存疑)。
2、唐太宗杀弟夺妻。李世民本为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建立之后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关系日益紧张,最终李世民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又将两人的十个儿子全部处死,两人的妃嫔、女儿则被幽禁于掖庭。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则有一段时间被太宗李世民所宠幸,两人不仅育有一子李明,李世民甚至一度想要立杨氏为后,后因魏征劝谏才作罢。结果,李世民最终未将杨氏纳入后宫,两人仅保持着姘居关系,就连儿子李明也最终过继给了李元吉。
3、唐高宗迎娶父妃。武则天本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后因父亲去世,而母女两人又遭到堂兄等人落井下石,无奈只得迁居长安。武则天十四岁时,李世民因听说其“容止美”而将其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不过,武则天入宫十二载,却始终未能得到李世民宠爱,结果当李世民病重之际,因太子李治时常入宫探望,结果两人之间暗生情愫。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按制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与李治却始终藕断丝连,后经王皇后建议,武则天再度入宫成为唐高宗李治妃子,并迅速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宠冠后宫,不仅最终得以封后,而且在唐高宗李治因病无法理政的情况下开始参政,最终建立武周,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承认的女帝。
4、唐玄宗强娶儿媳。杨玉环出身弘农杨氏,早年随做官的父亲在蜀州生活,10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被寄养于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杨玉环因参加唐玄宗女儿咸宜公主的婚礼而被寿王李瑁看中,在宠妃武惠妃的请求下,唐玄宗于当年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并于不久后成婚。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因最为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李隆基日夜郁郁寡欢,这时有人为其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李隆基于是将杨玉环召入宫中。不过,强娶儿媳毕竟有违伦理,为了明目张胆的将杨玉环充入后宫,李隆基先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而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令杨玉环出家,又于天宝四年(745年)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进而将杨玉环册为贵妃,从而光明正大的将杨玉环纳入了后宫。
如上,隋唐时期的皇室可谓极为混乱,尤其是在婚姻关系方面,虽说南宋理学盛行以前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于女子的束缚并不算强,但像隋唐两朝这样完全不顾伦理观念,娶母夺媳的事件仍然堪称奇葩。
隋唐皇室为何如此混乱?或与血统和文化影响有关隋唐时期皇室的婚姻关系之所以如此混乱,有人认为主要源于隋唐两代皇室的血统影响,个人认为除了此点之外,还与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
1、隋唐两代的少数民族血统。如果从血统方面来讲,隋唐两代皇室的确并非纯正的汉族血统,而是蕴含有一定的鲜卑血统,这主要源于隋唐两代皇室在北周时期,与北周豪门独孤家族的联姻,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和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皆是北周柱国独孤信的女儿;而李世民的生母窦氏,则有北周皇室血统。而无论是独孤信,还是北周皇室,皆为正儿八经的鲜卑族。
而在当时的少数民族,出于财产保护和部族延续的需要,“收继婚制”极为流行。所谓“收继婚”,又被称为收继婚、转房婚,西方则称为利未婚,一般指丈夫去世之后,其妻妾改嫁给亡夫的叔、伯、儿子(亲生子除外)、侄、甥等婚俗形式。
鉴于隋唐两代皇室具有鲜卑族血统,自然有可能保有“收继婚”的风俗,但个人认为这并非唯一原因,毕竟即使是在“收继婚”流行的少数民族,像李隆基这样强娶儿媳的现象,也极少发生。
2、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影响。自两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便不断迁入中原,尤其是三国以来由于中原饱经战乱,曹魏和西晋更是极为鼓励少数民族内迁,结果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朝廷动荡,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叛乱,史称“五胡乱华”,进而引发了持续两百余年的动荡分裂。
在这场持续长达两百多年的动乱之中,北方曾出现过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这极大的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而在这种融合之中,在少数民族接受汉化的同时,中原文化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促使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开放。
前文说过,南宋理学盛行之前,思想文化整体本就比较开放,再加上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导致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极度开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伦理的态度,这同样是隋唐时期皇室婚姻关系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随着王朝的稳定,朝廷为了统治稳固,中原文化再度迅速兴起,传统的伦理观念再度被广泛接纳,因而唐中期以后这类混乱现象便逐渐消失了,但透过胡床、胡凳、胡舞等已经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现象,我们仍然能够找到被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影子。
heyaqingg
隋唐的历史非常有意思,隋炀帝和唐高祖是亲姨家表兄弟。独孤信有两个女儿,一个许配给李昞生下李渊,另一个嫁给杨坚生下杨广,而且他们都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但他们建立的王朝天壤之别,隋朝紧步秦朝的后尘二世而亡,唐朝开创华夏民族的盛世。
历史已经有定论,隋朝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无道。隋炀帝好大喜功,征用数十万民夫,或是大兴土木开凿运河,或是对周围附属国连年用兵。至于隋炀帝的后宫生活则更加丰富无比,尤其是他杀兄弑父后,又把父妃兄嫂弟媳一概收归己有,其中最有名的是宣华夫人。
隋炀帝与宣华夫人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隋炀帝立刻行动起来。前往宫中侍奉左右。此时,宣华夫人已经二十八岁,在古代已经属于大龄妇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四十岁。隋炀帝尚未正式登基,仍然保持正人君子的模样,对宣华夫人非常敬重。
等隋文帝驾崩后,隋炀帝马上把宣华夫人据为己有。隋炀帝与宣华夫人故事流传千年,不仅是道德层面上备受谴责,更是无道昏君的负面教材。
这种事在宋朝以后无异于十级强震,足以把江山社稷给震塌,但在隋唐两朝屡见不鲜,根本没有现在想象的那么严重。隋炀帝干过这种事,唐太宗也曾把兄嫂弟媳纳为嫔妃,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曾经是太宗的才人,类似的事情在唐朝不绝史书。
唐朝收继习俗公元626年,李世民带着私人部曲冲进玄武门,把自己的同母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干掉,再逼迫唐高宗李渊下诏书,自愿退位做太上皇,把皇帝的位子让给自己。
李世民的族兄庐江王李瑗因为支持李建成,被李世民除掉。他有个爱妾叫玳姬,天生貌美,艳名远播。李世民早就听说过玳姬长得漂亮。在李瑗兵败身死后,玳姬被纳入李世民的后宫。
李家兄弟真不白给,李元吉的王妃杨氏长得更漂亮,她是隋炀帝的小女儿,12岁左右隋朝灭亡,杨氏被李元吉霸占立为王妃。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支持大哥李建成失败。李世民丝毫不顾及手足之情,把李元吉和五个儿子斩草除根,只留下王妃杨氏一人。
李世民常借慰问弟媳为由头,前去探视杨氏。不久,李世民决定好人做到家,把杨氏立为杨淑妃,二人还曾生下曹王李明。李世民对杨淑妃实在太喜爱,多次表明想要立杨淑妃为皇后的想法,结果遭到魏征的强烈反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历史,更加光明正大。唐史中记载,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出家感业寺,美其名曰怀念先帝。高宗李治经常假借给先帝上香之名,多次前往看望武则天。
虽然大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此往复三年,李治想让武则天还俗回宫,大臣听到后立刻不干了。李治不顾群臣的建议,硬是把武则天带回宫中,先封昭仪再立为皇后。
隋唐的收继习俗有历史渊源为什么隋唐两朝收编父妃兄嫂弟媳的事层出不穷呢。绝不是隋唐的君主都有特殊爱好,只因他们不是纯正的汉人。准确地说,他们是鲜卑化的汉人或汉化的鲜卑人。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浓厚的鲜卑血统,自然崇尚鲜卑游牧文化的习俗。
这种习俗类似“收继婚”制,即先王或兄长去世后,作为部落继承人必须娶继母寡嫂为妻,这种收继婚制度曾经盛行于匈奴部落,比如王昭君曾先后嫁给呼韩邪、复株累若鞮单于祖孙三代人。鲜卑族属于东胡系统,东胡因为居住在匈奴的东边,因此而得名。所以,同为游牧民族的鲜卑族与匈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隋唐王朝建立后,杨氏和李氏皇室的鲜卑遗风浓厚,遵循旧制收继孤母寡嫂为妻妾也在情理之中。新唐书•太宗诸子传中记载: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
巢王是李元吉,巢王妃就是杨淑妃。唐太宗想立死对头的遗孀为皇后,这种事在汉朝、宋朝、明朝绝对不可能出现。朱熹在朱子语类里说: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熹通过考证发现,原来隋唐都是夷狄,不是根正苗红的华夏族人,他们经常做出一些有悖礼法的事,也没有必要奇怪。再者说,隋唐这种收继习俗,也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混乱不堪,比如隋炀帝宠幸的宣华夫人,在宣华夫人病逝后,隋炀帝作神伤赋以此悼念她。足以见得,收继婚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牛奶妹儿
这题目让人很惊奇,贾府的败落居然是被贾母吃穷了的!这真是个陈腐的论调。
不得不说,贾府的日常消费是惊人的,几处固定资产的建罝,如大观园等,花了海了去的银子,但这银子花得虽多,却毕竟有始有终,是明账,而日常消费,那可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钱和油,贾母之外,除邢王诸夫人,赦政等还有数位如夫人,老实说,这些人的消费水平并不见的高端,要说消费主体,无疑是众多的公子小姐们,他们穿的要美,佩的要贵,住的要雅,食的要精。除此之外,贾府上下还养着大批的仆僮、丫环、戏子、婆子等,这些人除了日常吃穿,居然也可以像主子们一样每月都领月例银子,想想看,这是怎样的消费规模!相比起来,区区几顿好饭算什么。
正如王熙凤所言,贾府“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其实大有大的难处",所谓难处,无疑就是指这流水般的花销。那么,贾府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我读《红楼梦》读得不精,只能做个大概的猜测,贾府的收入来源,一部分是来自皇赏,这部分虽然体面,却毕竟有限,另一部分是赦政二人的工资俸禄,这部分不仅有限,使用渠道更是有限,很大程度上属于私有。真正可观的收入其实只有两样,一样是庄园田产,它们由专人领导管理,如乌进孝和他兄弟等,另一样是贾府设在京城和各地的商铺,我虽然举不出例子,但薛家有"恒舒典"等当铺,贾家也决少不了。
依照贾府的收入,再看看贾府的消费,明摆着就是个大大的财政赤字,王熙凤叫难,真不是哭穷。
那么,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为什么还要过得这么高调?无非两点,其一是要面子,别的大家是这么过,贾府自然不想落人笑话,其二是,贾府早年因有战功于朝廷,朝廷的厚重恩赐使贾府始终过着奢侈的日子,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眼瞅着坐吃山空,却做不到精兵简政,所以只能这么干耗下去,耗到哪算哪。
由此,我们说贾母的行为有失乖张,是可以理解的。
坚硬的芒刺
你会同意这种说法吗?贾府难道恁是被贾母吃垮的?!
贾府的垮台是子孙不争气,“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始在宁”,宁府的“爬灰”,脏得只剩下石狮子还算干净;荣府贾赦、贾琏之流的一味“淫乐乐己”,贾政的迂腐道学,幻形入世的宝玉,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酪曲演红楼梦”中宁荣二公指望警幻仙姑规正规正的宝玉,原本是家道中兴的最佳人选,然而终是个只知在内帷厮混“纵然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的“银样蜡枪头”,扶不起的阿斗!
把家族的希望都寄于在深宫“见不得人的去处”的贾妃身上,那是个如何去处呀?!君心莫测,伴君如伴虎,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去处,或已然年老色衰、爱已不在;或卷入宫斗漩涡,万劫不复;或经年嗣无所出,恩宠渐失;或不幸身染重疾,一命归西!此番种种,皆有可能,然而,贾府上下,醉生梦死,纸醉金迷,还在哼唱着末日进行曲,玉树后庭花!
农村人有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没筹划一世穷。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似的流的事还少吗?办丧、省亲、养小(贾琏),不一而足!
一直认为,怜贫惜老的贾母与知恩图报的刘姥姥是书中两位可爱的老人,是世俗的龌蹉的薄凉的红楼世界里暖心的存在。
这次第,怎一个“吃”字了得!
30度仰望
错了,贾府罪恶之源就是贾母,首先。教子无方,贾赦好色无能,为了一把扇子就能要人命,贾政,假道学,腐儒一个,功名,能力,都没有。后来为了贾家富贵,送孙女入宫,重来没有管过她,宫斗失败连累家族,贾宝玉的无知无能有她溺爱的原因,还有就是好吃,好玩,好热闹,明明知道家里入不敷出也不改,就是死的早了点,不然就可以富贵荣华一生了,她不知道家里什么情况吗,很明显,知道。为什么不改呢,享受惯了
吃了个肚歪
贾府是后人不挣气,都是些寻花问柳 ,鸡鸣狗盗之辈好,贾母娘家出生不一般,从她的陪嫁还有她积压的财富就可以看出不一般,而且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等一的持家人物,只是家底再殷实,也架不住后人不作为,再说贾府是皇亲国戚,人前的场面要维持,奴仆众多,日常开销大,只有花出去的,没有弄进来的,主子不成器,奴仆就欺上瞒下手脚不干不净,年复一年,蚕喰而尽。再说活到了她的岁数,还不通透吗,儿孙自有儿孙福,她也不能护佑周全,吃好一点应该不为过。
aoyede
首先,贾府并不是吃垮的,而是天长日久,奴仆众多,内部滋生的大量贪污和浪费垮掉的。
一、贾府有田庄,可是以乌进孝为代表的佃户总管总是谎报旱涝,克扣送往府中的租银和货物,自然从中渔利不少,天长日久,贾府的收入越来越少,开销不减,自然难以运转。
二、族中小辈兄弟都想从贾府的营生差使里捞些油水,贾蔷、贾芹、贾芸都如此:
贾蔷负责采买戏子:
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 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那时薛姨妈另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另行修 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又另派了家中旧曾学过歌唱的众女人们,———如 今皆是皤然老妪,着他们带领管理。
其日月出入银钱等事,以及诸凡大小所需之物 料帐目,就令贾蔷总理。(《红楼梦》第十七回 )
贾芹负责家庙的和尚道士:
“你们三房里的老四,坐着好体面车,又带着四五辆车, 有四五十小和尚道士儿,往家庙里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贾芸求了凤姐,得到了大观园里种树种花的差使:
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道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还值的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树种花儿,我正想个人呢,早说不早完了?”贾芸笑道:“这样明日婶娘就派我罢?”凤姐半晌:“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的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不好?”
贾芸道:“好婶娘,先把这个派了我,果然这件办得好,再派我那件罢。”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时候来领银子,后日就进去种花儿。”说着,命人驾起香车,一径去了。
贾芸喜不自禁。来至绮散斋打听宝玉,谁知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贾 芸便呆呆地坐到晌午。打听凤姐回来,去写个领票来领对牌,至院外,命人通报了, 彩明走出来要了领票,进去批了银数、年月,一并连对牌交给贾芸。
贾芸接来看那 批上批着二百两银子,心中喜悦,翻身走到银库上领了银子,回家告诉他母亲,自 是母子俱喜。次日五更,贾芸先找了倪二还了银子,又拿了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到 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不在话下。(《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从贾芸的差使可知,种树种花的差使所得的银子数量远大于采买所需银子的数量,自然有利可图。那对贾府来说,几年以往,贪污和浪费集成了惯例,积弊难除,迟早会入不敷出。
三、仆妇辈中凡稍有势力者也设法从府中差使中大搞贪污行贿之事:
那秦显家的好容易等了这个空子钻了来,只兴头了半 天,在厨房内正乱着收家伙、米粮、煤炭等物。又查出许多亏空来,说:“粳米短 了两担,长用米又多支了一个月的,炭也欠着额数。”
一面又打点送林之孝的礼, 悄悄地备了一篓炭一担粳米在外边,就遣人送到林家去了。又打点送帐房儿的礼, 又备几样菜蔬请几位同事的人,说:“我来了,全仗你们列位扶持。
自今以后,都 是一家人了,我有照顾不到的,好歹大家照顾些。”正乱着,忽有人来说:“你看 完了这一顿早饭就出去罢。柳嫂儿原无事,如今还交给他管了。”
秦显家的听了, 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送人之物白白去了许多,自己 倒要折变了赔补亏空。连司棋都气了个直眉瞪眼,无计挽回,只得罢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四、外部又有元春省亲大笔花销,宫中来往用度,包括打点太监宫女,第七十二回 中就写到夏太监派人上门索要银子,贾琏和王熙凤对话中也提到夏太监、周太监他们一年到头索银无度。这个亏空,也是搞垮贾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贾府并不只是被吃垮的,更不是被贾母吃垮的。贾母的生活奢侈浪费,也是贾府惯例浪费铺张的一部分,但这并非主要的部分,更不是决定性的部分。
反而贾母还要帮子孙填一部分亏空。但亏空太多,贾母也填不过来,最终一败涂地。
小丫头佳惠曾说她给黛玉送东西去时,正巧碰上贾母给林黛玉送钱。可见贾母对林黛玉在钱财上有格外资助,这是一笔固定的开销。
贾母责骂贾赦不该打鸳鸯的主意,并放话愿意拿银子花钱帮贾赦买个丫头,后贾赦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丫头嫣红。
贾琏因宫中太监总是索取钱财,一时需要周转,于是找鸳鸯借当。鸳鸯将老太太暂时不用之金银器皿借给贾琏去补亏空。
府中后辈,都借着贾母的名义,一层层铺张浪费,蚕食鲸吞,将府中拖垮,而并无一人力挽狂澜,革除积弊,重振家业,才是根本原因。
⌒♡⌒琪琪
个人看法,贾母从一开就不停要搞聚会豪华的派对,而到后期家道中落依旧要继续搞派对,在后期指到80回前家境人丁明显衰败,各种找事要钱上门的依然有着各种要求,不玩垮吃垮才怪
轩辕靖端
狗屁!一个老太婆再能吃,能吃掉多少东西呢!能吃垮贾府吗?正确说法,老太婆吃喝用度虽多,但以贾府经济能力供养她,还是没问题!但府中人上下效仿,吃喝花费无节制,才是败家的关键!
_jet
你好,我是国风
提这个问题的,我想问你:此是何言也?贾母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即使每顿能吃一两金,一年也不过万八的银子。贾府上下丫头,婆子的使费都比这个高多了。何言贾府衰落的罪过归咎于一个老太太身上?
贾府的衰落在于排场太大,收入渐稀。以致连年的亏空,寅吃卯粮。元妃一次省亲,光往江南采买都花了几万两银子。建造大观园花费当不下十几几十万两。为了元妃来家呆这么几个小时,几乎上万人口一年的口粮就被这么花出去了。连贾府的第三代管家人贾琏和凤姐都在概叹:这回是再发个三五百万的财就好了!过几年再省一次亲,只怕就精穷了。
再就是为了钱财,贾府利用自家的势力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比如王熙凤一封仗势欺人的书信就要了两条人命。大老爷为几把扇子就害得人家破人亡。平安州的事情办妥了,居然高兴到又赏银子又赏人,不知道是什么大事。而这一切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都成了刺向贾府的刀子。
其实最深层的是政治原因,贾府为开国勋臣,两个世袭。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这些勋臣上阵流血,开国时论功行赏,以世代爵位表彰这些勋臣的功绩。等到天下太平了,兔死狗烹,每年朝廷给这些人的俸赏都是政府财政的一笔极大的负担。所以朝廷每时每刻都想找这些人的茬收回世袭,减少政府财政支出。贾府第三代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被抄家灭族的风险性。所以想方设法和皇族拉上关系,以保爵位不失。所以打开了美人牌。像皇帝奉上了元妃,成了国丈。元妃也就成了保障贾家的富贵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当元妃倒了,贾家几乎毫无悬念的迅速被抄家去爵。
当然也不能说贾母与贾家的衰落没有任何关系。作为贾府权力最高的掌家人,她未能教育好儿女惜身养福,勤俭持家。也未能为贾家的衰落铺好后路。只知道一味的安享富贵,坐视了贾家最后衰落。这是老太太一个人的短视和罪过!但贾府的衰落,绝对不是老太太一张嘴给吃穷了。这只是没见过世面的题主一厢情愿的臆想罢!
狂歌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对其中的一个人物非常的熟悉,她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是贾宝玉的祖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她就是——贾母。
说起贾母,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和颜悦色、慈眉善目的样子,一副不问事务的样子。她的娘家是四大家族的史家,被人称为“老祖宗”,在贾府可以说没有人敢忤逆她。年轻时候的她精明能干,将偌大的贾府打理的井井有条,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是并不让须眉,等到她年龄大了,才渐渐将权力交给了王夫人和王熙凤,但贾母还是一言九鼎的。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前呼后拥,绞尽脑汁讨贾母的欢心。
为什么众人都要如此迎合贾母?一方面,贾母辈分高。她是嫁给了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为妻,生了贾赦、贾政、贾敏等多个儿女。贾代善去世后,整个荣国府就她辈分最高,两个儿子不成器,全靠她的精明能干支撑着贾府。另一方面,贾母权力大。从年纪轻轻开始,贾府所有的大小事务都是她亲力亲为,对贾府了如指掌,加上她见识广博,她说一句话没人敢不听。
其实,贾府的衰落与贾母有很大的关系,贾母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可以说是她吃垮了贾府。她有多喜欢吃?来看几个细节:
一、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贾母让王熙凤把茄鲞夹给她吃。刘姥姥一阵新奇,同是茄子,看看吃起来有什么不同,结果吃了半天她也没吃出茄子的味道。
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到得十来支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单单一个茄子,就需要这么复杂的程序,需要的材料和做法也是让人咋舌,更别说其他满桌的食物了。这还只是一个简单的一顿饭,若是遇到重大节日,规格比这更高。
二、第三十八回重阳节贾府女眷赏花吃螃蟹之时,凤姐“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 洗手”。“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洗手“,这对于平常的百姓来说,都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但是在贾府仅仅是吃完螃蟹洗手去腥的佐料,贾府的奢靡可见一斑。
三、在第四十四回中写道:“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就是一顿家常饭,都有丫鬟十来个伺候着,有端茶水的,有端漱口水的,漱口后方才喝茶。看看这个排场,让人惊呼生活之奢靡,皇帝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四、在第六十一回中又写道:“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看见了没有,一个月吃的蔬菜,天天都不带重样的,简直是享尽天下美味了,当然开销也是巨大的,不过贾府的人不在乎,只要老太太喜欢就行。
从以上几点我们就能看出,贾母这个一家之主是一个讲究的人,也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对于食物的要求格外高,当然早期时候家境殷实,也无可厚非,偶尔改善下伙食也不是不可,可是天天顿顿这么吃,自己还非常享受,底下的人也都纷纷效仿之,久而久之光是吃,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偏偏贾府的子孙又不孝,没有一个成器的,入不敷出下只能走向衰落,王熙凤为了满足贾府的开销不得已只能放着高利贷维持这一家人的巨大开销,但是就是这样也最终没能挽回颓势。所以说,贾府一定程度上就是贾母这个家长带头吃垮的。
淳chun
如果细细观察《红楼梦》中的饮食就可以发现,《红楼梦》不仅是百科全书,而且它还是一部美食史,其中又以贾母的饮食最为考究,贾母是贾府年纪最长、地位最尊的长辈,贾府即便集合府之力供养贾母都是应当的。而且少主子们比如宝玉、黛玉、探春等都是和贾母一同吃饭的,因此贾母屋里的饭菜必然是准备最充分的。因为贾母饮食上的特殊待遇,因此便有人说是贾母吃垮了贾府,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第一,贾母吃饭的标准是用牌子写了菜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这也只是旧历
在贾府里吃饭是按照等级一层一层来的,贾母和众人小姐先吃,王夫人和邢夫人等再吃,王熙凤、李纨等儿媳妇吃,主子们吃完了大丫头吃,最后才轮到小丫头们。不成文的规定媳妇们都要先服侍长辈和家里的姑娘们先吃饭,后续才按照次序吃。
除了吃饭有规矩,饭菜的等级也是有区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份例,贾府之中自然是贾母的规格最高。
既这样,不如回了太太,多添些分例,也像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贾母虽然每餐未必能够吃得下些什么,但是贾母的花销却会是最大的。因为每日所有的新鲜瓜果蔬菜都会一一准备好,贾母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其中有多少浪费就不言而喻了。不过对于贾府一天所有的开销来说,贾母吃饭的花费恐怕也占不到所少,而且贾母也不是铺张浪费的人,也许常人举得奢华太过,可在贾家人看来这一切不过都是日常所需。
第二,贾母精细和饮食和各房送来的菜肴,多余的菜肴都会送给她喜欢的孩子吃,厉行节俭
贾母因为年老且地位尊崇,所以她的饮食会比较精细和昂贵,而且小辈们不时都要搜寻一些珍馐美味给贾母送来,即便贾母一再强调不必再送她吃不了多少,可是这都是子孙们的心意她决绝不了。满桌的珍贵的菜肴,可是这并不代表贾母不懂得珍惜,其实对于贾府日渐衰败的景况她十分明了,所以她不会浪费相反的她还会为众人做出节俭的表率。
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贾母知道一餐一饭来之不易,特别在贾府这个很为难的时候,所以贾母会把桌上为吃完的上好的食物遣人送给她喜欢的孩子们,黛玉和宝玉是贾母一直的偏爱,王熙凤和贾兰也是贾母特别关照的孩子。贾母所吃的粳米粥非常好,王熙凤此时还在病中很适合吃这个粥,所以贾母便舍不得浪费即便只有半碗也记得让人给王熙凤送去。
贾母也是从孙媳妇的做起得,她自然知道贾府日常的开销到底有多大,贾府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早已是入不敷出的情景,这些情况贾母是知道的,所以对于可以省略的她都不会节省了。贾母是史侯家的女儿,而且又是贾家的当家主母,这一路什么样的好东西贾母都有见过,所以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排场贾母也不会去讲究。
第三,贾母所开的宴会也比较有限,大多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去的
贾母是喜欢热闹,喜欢开宴席,但是这些都是在前期贾府比较富裕的时候贾母才会举行的,而且多半的宴会还是因为逢年过节,贾母想着大家可以聚在一起。
而且贾母开的宴席都是比较简单的,不需要多少名贵的菜肴,都是一些零食比较多,人多了大家在一起就把饭给吃了,也不需要另外多做几份,这样虽然看起来是铺张了,其实反而减省的操作和花销。
贾府一大家子人员的开销从来都不菲,并不是贾母一个人就会有很大的花费,而且仅仅就是吃饭,贾母根本就没有消耗多少。不要见风就是雨,贾母可是贾府的大树,贾母不仅没有吃垮了贾府,反而在贾府危难的时刻,贾母还拿出了所有的财富让大家可以度过这个难关。家和万事兴,财去人安乐,贾母从来就不在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贾母也不会刻意去摆排场。
红楼一梦,乐在其中。文/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为你带来有趣的红楼解说和小故事!不期而遇,留个脚印吧!
humphreylin
这就属于冤枉老太太,贾母既不是饕餮,也不是慈禧。按照《红楼梦》中贾母的吃法,贾府的家底,就是十个贾母,也不可能把贾府吃垮了。
贾府垮了,可以怪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在外不争气,也可以怪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王熙凤在内搞宅斗,还可以怪元春不得宠,怪贾宝玉不读书瞎胡闹。
但是,唯独怪不到贾母头上,她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凭借一己之力支撑家业数十年,坚持到今天也不能放心清净享福,连后花园的夜间安保工作都要亲自操心。
在贾府这一群不肖儿孙和不省心的媳妇们的衬托下,贾母享受到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权力与尊重都是应该的。
贾母在吃喝饮食上其实都非常有限,以精致讲究的做工为主,不过偶尔奢靡,大部分食材还都是自家田庄上生产供应的,根本都花不到官中的银子。
贾母也并不热衷摆酒请客,外人只请过薛姨妈和刘姥姥,也没吃什么稀罕东西。逢年过节生日什么的也都是贵族社交套路,花费大也不能怪贾母,这是荣国府必要讲究的体面。
在贾珍等一群纨绔子弟“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的奢靡浪费对比下,贾母吩咐儿子们不要再送菜,还把自己吃剩的饭菜赏赐晚辈,真的已经够俭省节约的了。
贾母的饮食虽然精致但并不算奢靡,除了必需的宴会应酬,她也不爱请客《红楼梦》中介绍贾母请客的场面不少,年节生日的宴会属于贵族之间的必要应酬,因为来往的都是王公贵族,所以体面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十分奢华浪费,可是这怪不到贾母头上。
宁荣二府的祖宗就开创了奢靡铺张的生活风气,对外的交际上是不能跌份儿的,否则就会没面子。
除了这些必备应酬之外,贾母并没有随便请客吃饭,甚至别人请她,她都不太愿意去,书中描写贾母单独设宴请客,只有花了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过生日,还有请刘姥姥两宴大观园这两回。
贾母请刘姥姥吃饭,虽然吃了两顿,但是描写饭菜虽然精致却并不奢靡。那一道“鸽子蛋”,王熙凤戏称一两银子一个显然是开玩笑的。
真正精致是那一道“茄鲞”,虽然一道菜需要十几只鸡来配,但是做的量也大,足足做了一坛子,属于糟菜系列。鸡也不算贵,就明清两代而言,一只鸡大概在30-300文之间浮动,就算一顿吃十只鸡,顶多也就3两银子而已。
一坛子茄鲞的成本价也不过是几两银子而已,可以让好几位主子吃好几顿呢。当然要是对比刘姥姥这种二十两银子过一年的老百姓肯定是奢华的,可是普通地主家也完全消费的起。
还有那些饭后甜点面果子等,其实就是些精致的中式点心。
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
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蟹肉小饺儿、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牡丹等各种花样),这些看上去只有蟹肉、奶油、松穰珍贵,其他也都属于面粉、藕粉等常见的食材,都是贾府的田庄上自己生产供应的。
制作工序也不过是油炸的,水蒸的,并没有多么高不可攀,普通酒楼饭庄,或者财主家里雇一个厨子都能做出来,京城里的点心铺估计也容易可以买到。
贾母喝的也不过是比较常见的“杏仁茶”、“老君眉”而已。
《金瓶梅》中西门庆一个地方五品官土财主吃茶点,虽然比不上贾母这个这么讲究精致,但是基本原料食材都差不多。
比如“酥油泡螺”、“松子果仁茶”、“木樨芝麻薰笋泡茶”、“玫瑰搽穰卷儿”、“江南凤团雀舌牙茶”、“玫瑰鹅油烫面蒸饼”、“木樨荷花酒和糟鲥鱼”等等。
书中还写到贾宝玉挨打后要吃的小荷叶莲蓬汤,也是贾母的日常饮食之一,其实就是花式疙瘩汤,模子就有四副,还是银子做的,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有菊花的、梅花的、莲蓬的、菱角的,共有四十样。
这个其实都比“茄鲞”要费钱,因为只能吃一顿,也要用几只鸡来配。而且真的特别精致,难怪薛姨妈也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贾母一顿饭约十个菜,一半是儿子媳妇孝敬,吃不完就赏赐晚辈贾母不仅请客的时候比较家常,而且她自己平时吃饭菜品并不很多,第七十五回贾母吃饭,她的菜也就十个左右,还有一半是儿子儿媳们孝敬的。
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贾母因问:“都是些什么?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
鸳鸯说:“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再加上王夫人送来的“椒油莼酱”,一顿饭孝敬的才四个菜而已,加上贾母自己的菜,加起来可能一共都不到十个。
贾母年纪大了,饮食清淡,胃口也小,吃她这顿饭只吃了几口就不吃了,她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这是贾母在带头省俭,对比贾珍杀猪宰羊大摆筵席,贾母真的不具备吃垮贾府的资格。
她剩下的饭菜也没有扔了,而是赏赐了晚辈:“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就算没有赏赐给晚辈的剩饭剩菜,还可以给尤氏这些媳妇,或者鸳鸯这样的大丫鬟,下面还有些小丫鬟和婆子们,反正一点儿也不会浪费的。
贾母生日的时候,尤氏的丫鬟去找婆子传话,那两个婆子就忙着在打包宴席上撤下来的蔬菜果品,忙的不亦乐乎,想要多占点便宜谁也不想去传话。
贾母吃饭除了胜在精致,还胜在讲究排场,每顿饭都要很多人伺候,鸦雀无声,十分肃静。
比如黛玉进贾府那一顿饭:“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还有旁边好多小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以及负责短漱口水的和茶水的,外间也有很多伺候的媳妇丫鬟,一顿饭至少十来个人给她服务。
这才是贾母一品夫人,国公府老太太的体面和尊贵之处,王夫人这个有诰命在身的当家主母儿媳妇也要亲自伺候她吃饭。
贾母偶尔的奢侈,食材基本都不用花钱,大部分出自田庄上供应贾府作为百年贵族,国公府邸,他们的饮食当然比西门庆家里高贵很多,也少不了奢靡浮华。
厨房的柳嫂子说的:“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
也并不是说贾母每顿都是几百个菜,而是按照贾母的心情,自行点菜挑拣着吃,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吃饭笔墨较多,提到只有“几色菜”就摆完了。
要不然每天每顿都固定的菜式数量,还算什么呢?每个月花的钱肯定都一样,只根据物价浮动而已。
而且贾母吃的红稻米粥都自家田庄供应的御田胭脂米,不需要出去花钱买;那些鸡鸭鱼牛羊肉、海鲜、熊掌、海参、鹿肉、兔肉、野鸡等山珍野味也都是田庄上送来的,大部分也不用买。
这在第五十三回,乌进孝乌庄头过年来交租的时候写的很清楚。
“大鹿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等二千斤,柴炭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
第四十九回,写到宝玉在贾母屋里吃饭,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
牛乳蒸羊羔是大补的药膳,一般人家可吃不起,这也是贾母吃过的最奢靡的一道菜,鹿肉也比较珍贵了,否则宝玉湘云王熙凤等也不会那么馋。这两样都是田庄上送来的。
贾母吃的食物不仅大多是自家田庄产的,而且,贾母一个菜还能吃两顿,第四十三回贾母吃的王熙凤孝敬的“野鸡崽子汤”。
贾母吃了表示味道不错,但也只喝了一碗汤,吃了两块肉,还吩咐王熙凤“若是还有生的,再炸上两块,咸浸浸的,吃粥有味儿”。
从贾母给林黛玉送燕窝看来,贾母也是吃燕窝的,清代的燕窝一斤菜三四十两银子,贾母吃一年也不过是几百辆而已,完全吃的起,这也是大户人家养生饮食的基础配置了了。
贾母作为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不仅饭量小,而且口味清淡。她并不爱好大鱼大肉,喜欢吃甜烂的事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王熙凤曾提到贾母因为嘴馋宝玉吃桃子,吃了半个就拉肚子了。贾母也曾跟刘姥姥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地里的好吃。”说明贾府的蔬菜水果是在京城里采购的。
综上所述,贾府作为百年贵族,国公府邸,他们的饮食当然比西门庆家里高贵精致的很多,但也是人间烟火,就算是地位最高的老祖宗贾母,也并没有天天开蟠桃会,顿顿满汉全席,贾母的饮食主要胜在精致,吃饭的体面胜在伺候的人多,牌面十足,不仅不太奢靡,反而比较节俭。
如果贾母像慈禧一样100多道个菜不重样,光出自就200多个,耗费银子2000多两,你说她吃垮了贾府,那还差不多。
按照《红楼梦》中贾母的吃法,你说她吃垮了贾府,真的是冤枉了老太太。
小熊宝贝
贾家的衰落是多方面的。族人奢侈腐化不知俭省是重要原因,却不是主要原因。通读全文会发现以贾母为首的贾家人,每天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就有贾母将贾家吃穷了一说。那么,贾家真是贾母吃穷了么?答案当然不是。贾家的衰落与贾母的生活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但贾母也并非没有责任。她最大的责任,是没有教育好两个儿子。儿子无能才是败光贾家最终导致抄家的主要原因。
第一,贾母生活奢侈么?贾母的生活无疑是奢侈的。她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刘姥姥算螃蟹账说怎么也要二三十两银子。以薛宝钗过生日为例,贾母出银二十两证明大致差不多。加之贾母每日吃饭不是有啥吃啥,而是提前准备下菜名水牌,轮番吃,不重样。
(第六十一回柳家的说)既这样,不如回了太太,多添些分例,也像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表面看,贾母每日花费实在不小。仔细算算账,却并不夸张。以宴会算,一个月三、四次最多了。一年下来也就一千多两银子。平时吃饭就算预备的多,菜蔬再珍贵,有三五两银子一天也够了。这样一年下来,贾母在吃上,两三千两银子足够她吃喝。对刘姥姥这种二十两银子过一年的人来说夸张到极点,但对贾家来说不算什么。
第二,贾母什么身份?贾母是荣国公儿媳妇,保龄侯尚书令史公的女儿。她丈夫贾代善平袭父爵,也是荣国公。她以夫荣,一品荣国公诰命夫人。荣国公当年位极人臣,皇帝肱骨之臣,最少也是副国级。贾代善不如父亲,也要相当于三省六部一部尚书的实权。父子两代与历史人物比,权势绝不比严嵩、和珅差。不用像这二人如此贪污。但积攒个千百万家底并不难。贾母一年吃喝玩乐那点银子算什么?
而且,贾母的生活品质并非她要求的,而是儿女必须要给予她的。贾家那样的地位,贾母一旦退休,将管家权交给儿媳妇后,自己再不管事。贾家怎么发展是儿孙的事。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她不可以插手荣国府的管理,更不可能对贾家如何发展指手画脚,那不是她母亲应该管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情享受儿女对她的供养。古人的孝,儿女要倾尽所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贾家尽管穷了,贾母的生活品质却不降。王夫人也说宁可自己省俭点,不能苦了姑娘们和老太太。
古人的孝悌忠信现在难以想象。二十四孝绝非故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其要求之严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贾母就应该享受属于她的生活品质,她若执意俭省反倒让儿孙不安。虽然她早就要求将每日外头进菜这项免了,却无人执行。皆因老太太吃喝不多,花钱不多,礼不能废!
第三,贾母对贾家败亡的责任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贾母为人精明,管家能力王熙凤也不如。可她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凤凰窝里竟然出了老鸹。贾赦也好,贾政也好,都不是好的继承人。荣国府也就在贾赦、贾政手中一败涂地。
贾赦字恩侯,从名字就能看出他之所以顺利袭爵,是皇帝额外开恩才得到的恩典。贾赦其人不堪,贾母都说他不好好保养身体,官也不好好做。可知贾母对贾赦的教育是失败给荣国府继承带来了非常大的问题。
贾赦不成器只能袭爵,荣国府等爵产却让贾政继承了。爵位和爵产一分为二,分裂为荣国府家败埋下隐患。贾政虽说比贾赦强,本事也平常。他心比天高,一心光宗耀祖。却在贾家发展的方针上一错再错。
他严格要求子孙读书不错,错在太严厉,急功近利致死未来希望的贾珠是一错;送贾元春进宫接近皇权,将贾家捆绑在皇权上是二错;迎接元春省亲事三错;倾尽家财修建大观园是四错;极力靠拢北静王和太上皇,与皇帝离心离德是五错……最终贾家惨被抄家,贾母教养出这样两个儿子,如何没错?
修盖大观园花费多少原文没交代。但第五十三回,贾蓉对乌进孝说: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可见修盖大观园前,贾家虽然不如以往鼎盛并不穷,修盖大观园和省亲花费太大才是穷的关键。第七十二回,贾琏面对宫里来的太监上门死要钱,抱怨说“要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这句抱怨对应的是贾元春,也暗示省亲盖大观园迎接省亲大概花费了两三百万。
修盖大观园前,荣国府起码有三二百万积蓄,符合贾家前两代位高权重留下的财产数目,贾母每年花费撑死不到一万,可劲儿吃喝能多少?可见贾家之败与贾母吃喝无关,反倒是后人不济才是败家的根本。否则,贾家就是再浪费,支撑个一两代还是没问题。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肥仔岐
谢谢邀请!
没有人说母吃垮了贾府,全是提问者臆想。
关于《红楼梦》中贾府是怎么垮的,书中第二回其实交待得非常明白。
一、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不必多说就可以知道。举个例吧,我曾经在悟空问答中说过,宝玉一个人前前后后用过的丫鬟多达十八人,小厮诸如茗烟等也是一大群,仆人跟班如李贵等是一长溜。这样的豪华配置,每天的开支可想而知了。这只是宝玉一个人,整个贾家主子们合起来呢?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一个数据。
另外一个例子也可以佐证。袭人因为母病回娘家,王熙凤除了派周瑞家的等人跟着后面打点,恨不得把袭人的整个家当都给她搬一套去,才成为准姨娘的她,已经不能随随便便用娘家的器物了,怕是玷辱了她似的。
至于像元妃省亲这样的大事,其中的花费,就更不是常人可以想象。
所以脂评在看到“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句话时给出的评论是: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也就是说,传统中所说的富不过三代,家家皆如此。
二、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民间有最通俗的俗话说:养儿胜似父,要钱做什么?养儿不如父,不如养头猪。贾家子弟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富贵人家的通病。一个家族没有后来人撑起一片天,光靠坐在祖宗打下的江山下面乘阴凉,结果自然是坐吃山空。贾母她显然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却无力扭转这样的局面,一则人上了一定的年纪后,会对一些事越来越不上心,这是年轻人,尤其是不到这个年龄段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二则当时的当家人早已是王夫人,贾母只是顾问而已。顾问,说得好听点的,给你点面子,尊重你一下,有事跟你说一说,也只不过说一说而已,说得不好听的话,不理你又怎样。所以王夫人撵走晴雯,要知道那可是贾母安排过来的人,她都不放在眼里,至于其他人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所以,悟空问答里经常有人问,某某事贾母为什么不作决定?贾母她自己对自己的身份很清楚,她已经不能随便作决定。即使是拥有一些所谓的特权,也只是用一两次而已,多了就不灵光了。
三、贾家就只有贾母在吃吗?谁也没有少吃呀!贾家的饮食文化确实令人大开眼界。那个得用十几只鸡来配的茄鲞,用了精致模子做出的小莲叶羹,还有贾母吃的见不得天日的小羊羔。吃,只是贾家奢华的一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多重因素才会导致这个家的败落。王熙凤说要给姑娘们减掉些人,王夫人说姑娘们也可怜了,贾敏当年未出阁的时候才叫金尊玉贵。最后,连林之孝也看不下去了,建议贾琏将年龄大些人的放出去,好给家中节约开支,贾琏也是未置可否,得回老爷太太,这事儿后面也没了下文。
奢华是整个行头的配套,不仅仅是在吃上,衣食住行各式礼仪等,哪一样不是用银子堆砌起来呢?
我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贾家已然过惯了那样荣华富贵的生活,让他们再重新回到国公爷打江山时那种焦大陪国公爷的度过的苦难时光,是再也不可能了。
这,大概就是所有的富贵人家最终的结局,岂是贾母一个人能吃得掉的?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刺·蔷薇
问题:《红楼梦》中为什么说贾母吃垮了贾府?
人活着,就要吃饭。贾府是诗书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享富贵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在各方面都是巨大的开支,不只是吃饭问题。当然吃饭问题消耗也很大。各种接待、节日、寿喜、庆贺、诗会、赏花等都要大摆宴席。但是大家都在吃,不是贾母一个人在吃。所以说贾母吃垮了贾府我不同意。贾府日益走向衰落,不是吃造成的,而是由更多方面决定的。
一、思想道德方面的腐化堕落。主要在贾赦、贾政的任职上。贾赦是世袭了一个一等将军的官职,但基本上是爵位,没有什么权力,就是靠它拿点薪俸而已。但贾赦依官作势,行为不检点,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终日无所事事,心思全在声色犬马方面。他看中了的古扇子,就要不择手段地搞到手。贾琏没有搞到,他给了一顿打。后来贾雨村给他搞到了,为此弄得石呆子自杀身亡。至于贾政,也是在朝上任职员外郎,但是也不活络,连忠顺王府,北静王府,夏太监关系都搞不好,和贾雨村关系也是一般,就更别说皇帝了。所以在那次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时候,都吓得心惊胆战。后来在江西粮道上任职,家人在外招摇撞骗,被节度使参了一本,连降三级,贾府越来越衰败。
二、皇宫里的政治斗争。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当上了妃子。但是没有怎么风光,也没有给贾府带来一官半职,甚至连一般的靠山也没做到,最后反而连累了贾府。夏太监、周太监因此还经常来勒索钱财。元春省亲时就说过,宫里那是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可见里面的政治斗争多么残酷,她的内心有多么的痛苦。元妃省亲以后,皇太妃去世,元春除开端午节给家里送点节礼以外,后来基本上和家里没有联系了。最后甚至失踪,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后来可能由于贾元春这个靠山的倒塌,贾家奴仆的告状,加上贾家政敌的攻击,导致贾家被抄家,死的死,散的散,彻底走向崩溃。
三、外边的巧取豪夺。刚才说了,一个是太监等看到贾家大势已去,便借机敲诈勒索。周太监一开口就是二千两银子,答应迟了还老大不高兴。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总共借了一千二百两,还是王熙凤当了首饰凑上的。另外构建大观园,还不知道用了多少钱,不知道被赖大赖二他们弄走了多少。只知道赖家也建了一个类似大观园的园子,还给他儿子赖尚荣捐了一个县官。赖家人都是贾府的仆人,他们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贾府里头弄的,仅凭一点工资又能攒多少钱。
四、内部的奢侈浪费。贾府平时的各种用度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就这三百多个丫头仆人要花费多少,还有大大小小的主子的开销。刘姥姥说,贾府一桌饭的耗费,够他们乡下用一年。刘姥姥吃的那个茄鲞,刚配料就吓得刘姥姥直伸舌头。建省亲别墅,那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元春都说,这用度太奢华过费了。秦可卿去世,光和尚道士就请了三百多个,停灵做斋打醮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得要多少钱。其他的花销就不用说了。
所以说,贾家的衰落是多方面造成的,并不是吃垮的,更不是被贾母一人吃垮的。主要是在外部,贾家在官场上已经没有了什么权势,任何势力都可以宰割;在内部又没有好的当家人,贾赦、贾政两房又明争暗斗,各方面的管理混乱,以致焦大都看不惯,要到祠堂里面去拜祖宗。
九公主991
不管哪朝哪代,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红楼梦》里贾家败亡就是自然规律,人性使然。怎么会因为一个老太太吃就吃穷了,她就是吃得再精致,也不至于把偌大的一个贾家吃穷了。
就算天天山珍海味,不要说一个老太太,一个青壮年也得给吃出毛病来。何况老太太极注重养生。
刘姥姥带了些蔬菜瓜果送到贾府尝新尝尝鲜。
贾母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
虽说老太太吃得好,看着也知道贾母口味,不过要味道正宗地道,吃得不多,不过精细些罢了,这还不是人之常情。况且贾府贾母还有诰命在身,这些吃的也不算什么。
贾府败亡说家大业大,贾母就是能管也是有心无力了。本来在古代,长子是很有权的,但是你看贾赦和贾政,要是你是贾母,铁定不敢是贾赦管家吧。那让贾政管家,本身就是对贾赦的不公平,对贾政的偏心。
也许有人说贾赦自己不想想,不反省一下自己。哪个人会直接想到自己,开展自我批评。就算毛主席那个时代,还得领袖带头全国开始。人性就是如此,咱们这样看,都是上帝视角,真要是自己摊上这一个权利,会因为自己无德无才甘愿让给别人么?
自然不会,那么贾母干涉自然就让孩子贾赦落下了把柄。所以,贾赦敢那样放肆,还敢和贾母要鸳鸯。那晚赏月说笑话,影射贾母偏心,贾母自嘲说也得找个大夫针一针就好了。
有人说并没有说是贾母安排贾政管家。从老太太的话里可以知道。贾母有一句话说,我年轻时比她还来得呢?说得是王熙凤,你想这样的人不管家如何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再说平时行事也看得出老太太睿智。
老太太虽睿智,但是贾府的事情贾母也挽救不了,因为人力有限,就算贾母硬撑改变贾家的奢靡之风。其实这种奢靡之风应该是整个皇室的风气。读读历史就知道,皇帝勤俭,底下有几个大官敢奢靡,敢讲排场。
从好几个地方都能看出来,贾家的排场。这荣国府和宁国府占了一整条街。还有老太太带着一帮女眷去看戏,排排场场好多辆车那边先走的可能已经到了,这边晚走的还没起身。这既然是社会风气,那贾家也只能从善如流。
否则贾家的政敌,要知道贾家势弱,怕不是更加快了贾家的灭亡。所以贾母中秋赏月,打发走贾赦,自己也觉得冷清夜里的风也萧瑟凄清。
一个老太太,能力卓绝,因为让小的孩子贾政,他有能力也正派些,总算外面做官不胡作非为,知道谨慎为官。
她做为母亲,为这一大家子人着想,自己落了不是。结果老大埋怨自己,就是求取鸳鸯也是故意和贾母为难。不得已,贾母拿出钱来,给贾赦外面买了妾。
人们都觉得贾母纵容,哪里体会老太太的苦。当时以孝治天下,贾赦要娶贾母身边的大丫头,说出去贾府是要吃瓜落的。这也是贾赦将母亲一军,所以贾母发怒只能冲着刑夫人,王夫人。
贾母为何把王夫人连带上,这也是贾母对王夫人有些不满,主要还是为了平衡贾赦的心。自然会有人把这边的情况说与贾赦。这样事情也就了了,贾赦也就消停不作妖了。
贾母知道贾政也是后继无力,为人为官还算勤勉,但毕竟人力不能胜天。
贾母早已看清贾家的运势,却种种原因,无力改变,只能尽力随天。皇权更迭,政治权利,又岂能因为一个聪明老太太就改变局势。
既如此,只能是爱吃的捡几样,和这孩子们闹一阵,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吧。
bb蒲公英
说贾母吃垮了贾府,有些夸大。但贾府的衰落确实与贾母的纵容有关。
贾母既要撑住贾府的门面,又对贾府子弟的奢华享乐任意妄为不加约束,最终导致贾府走向衰亡。
KJ-CONFY
贾母很奢侈。
极端奢侈。奢侈得要吃子孙饭。
为何如此说?
知道贾母怎么吃的嘛?
天下菜肴写成流水牌,转着吃。
凤姐所说,一个鸽子蛋,一两银子。
喝汤,得模具来做。
吃点茄子,折腾十来遍,得要几只来配,这还只是道平常小菜。
当然,这个吃,还包括别的奢侈。
比如,贾母一人就是八大丫鬟,十来个小丫鬟,还有嬷嬷多人。
比如,贾母利用自己的身份,非法给予贾宝玉这个二房次子超级待遇。
这还没讨论贾母的衣、住。
这些加起来,每年花费的钱财可就绝对不是少数。而荣国府正处于下行期间,如此奢靡有什么好处?
然而,有贾母这样国公夫人的示范甚至引导作用,荣国府竞相效仿,别说大大小小的主子们,连副小姐都肥鸡大鸭子不吃。
至于贾母唆使二房鸠占鹊巢,甚至纵容二房贪污,对赖大等奴才的盗窃视同不见,这些暂时也不讨论。
yuanhuizhon
《红楼梦》曹雪芹原著虽然只有前八十回,我们不能知道故事真正的结局。但是,通过前文伏笔和谶语,“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可以知道最后贾家彻底败落了。由于贾母饮食考究,便有人说是贾母吃垮了贾府,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贾母的饮食标准。大观园的厨娘柳家的曾说:
既这样,不如回了太太,多添些分例,也像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
由此我们知道了贾母的饮食情况。贾母的饭菜是一个月不重样的。
小说第七十五回中写到,贾家还有各房给贾母送菜表示孝敬的规矩:
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贾母因问:“都是些什么?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鸳鸯忙道:“我说过几次,都不听,也只罢了。”
除了贾母的常例菜,晚辈们每顿饭再各自送一样菜给贾母。
贾母的饮食过分吗?贾府的饭食是按照等级规定的,主子、奴才不同的地位自有其相称的饮食规定。王熙凤和平儿同桌吃饭,两人各人吃各自的分例菜:
凤姐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分例菜已暂减去。丰儿便将平儿的四样分例菜端至桌上,与平儿盛了饭来。
贾母在贾府辈分最高、地位最尊,她的饭菜的规格当然是最高的。
既然规格最高,贾母在饮食上的花销肯定是最大的。贾母的饭菜天天转着吃,一个月不重样,因而各色菜蔬、瓜果不管用着用不着,都要预备下,当然会造成浪费。但这样的浪费在贾家这样的豪富之家根本不算什么。
贾母每顿饭菜色很多,她自己吃不太多,但也没有浪费。她总是把多余的和剩下的菜肴赏给人吃。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宴请刘姥姥后,鸳鸯也是安排将剩下的菜分派给有头有脸的丫鬟,像平儿、袭人等。能吃到老太太宴席上的剩菜也是一种荣耀。
晚辈们孝敬的菜,贾母也一再强调要免除。
贾母对鸳鸯说:“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蠲了罢,你们还不听。”
各房送来的菜,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
所以说,贾母的饮食虽然奢侈,但也尽量减少浪费。
贾家真正垮下来的原因。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已经指出了贾家败落的根本原因: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一,贾家没有好的继承人,无运筹谋画者,儿孙一代不如一代是败家的根本。
荣国府长子贾赦荒淫好色,承袭了爵位,却不能振兴家族,只知道纳妾喝酒作乐,官也不能好好做。
贾政虽说比贾赦强,为人方正,也想光耀门楣,但本事有限,每日里也就是和清客们谈谈诗论论文,对家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助益。
孙子辈的贾琏、贾宝玉也是只能享乐,没有任何进益。
全家只是依靠祖荫,最后只能坐吃山空。
二,全家生活奢侈,日用排场费用,不能将就省俭。
不能只盯着贾母的饭碗。贾母的饮食确实花费不菲,但贾家的主子们谁不是生活奢侈?
拿贾母最疼爱的宝玉为例。宝玉住的怡红院富丽堂皇,丫头们弄坏玛瑙碗、玻璃缸都不算事。伺候他的丫鬟有十多个,小厮六个,上学堂还有四个成年男仆跟着。
贾家的姑娘们一样锦衣玉食,多个丫鬟伺候,王夫人还说她们可怜。对此脂批写:犹云“可怜”,妙!又在别人视之,今古无比矣;若在荣府论,实不能比先矣。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日用排场费用,不能将就省俭,就是这个道理。
三,修建大观园掏空了贾家的财政。
修盖大观园花费多少原文没交代,但第五十三回,贾蓉曾说: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修盖大观园和元春省亲,贾家接驾的花费太大,伤了元气。贾家的经济状况本来就已经大不如前,元春省亲后更入不敷出。
荣国府的内外管家贾琏、王熙凤两口子知道得最清楚。
对捉襟见肘的开销,贾琏喟叹再发个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可见荣国府早已寅吃卯粮。
王熙凤自己曾对平儿说起荣国府的经济状况:
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四,当家人自挖墙脚。
王熙凤做为荣国府的管家,却中饱私囊,为了一己私利大挖墙脚。
元春省亲后,大观园的小和尚、小道士没有什么用了,贾政本想打发了,但因为贾芹的母亲求了凤姐给她儿子谋个差事,凤姐便编个理由,把小和尚、小道士留下养着,让贾芹管理。本来可以节约的开销,因为凤姐受了贿,每月又多了几十两银子的花费。
元春省亲时,贾蔷带人去江南采买,悄问凤姐、贾琏需要什么,买来孝敬,这都是公款私用。
管家的人管不住财,败家也就快了。
结语脂砚斋对“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句话时给出的评论是: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也就是说,富贵人家贪图享乐,不能进一步发展,才导致几世后繁盛不再。这是所有的富贵人家最终的结局。
贾家呼啦啦大厦倾倒,岂是贾母一个人能吃得掉的?以贾府之富贵,以贾母之尊荣,集合府之力供养贾母都是应当的。
学着做刺猬
谢谢邀请!
其实贾母就是孝庄文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平三藩,除鳌拜,辅佐顺治、康熙两代清帝!甚至还指定了胤礽作为第三代帝位的接班人。也就是说孝庄文皇后实际上染指了清王朝三代朝政,清史要重新改写。这是因为袭人其实是一件龙袍的化身。贾母将袭人送给了贾宝玉,意味着将龙袍送给了胤礽。所以她年轻的时候比王熙凤还要厉害。但孝庄文皇后提前指定储君,最终还是没解开皇子们为了争夺帝位而互相相残的死结,最终爆发了“九子夺嫡”事件。余波还一直蔓延到乾隆朝,又爆发了“弘晳逆案”。也就是“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一阵叹息声!
贾母的身份非同寻常。她身边有以鸳鸯为首的八大丫鬟,贾母出行时,便是八人大轿。在清代有等级森严的车辇制度。车是身份的象征。贾母习惯性独霸整个饭局,喜欢将剩下的菜品赏人,一副皇帝的派头。在贾母八十大寿庆典的名单上,文中的“国君”就是皇帝,而“国君夫人”便是皇后娘娘了!这个贾母,正是孝庄太皇太后!
xiao_n
很多人说贾府的败落跟贾母有着很大的关联,只因她是个老吃货生生把贾府吃穷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在古代,女子地位不高,要想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只有一条路:媳妇熬成婆。那个时代主张孝道,万事孝为先,这才有了宝玉挨打那一回,贾母出面只训斥了贾政两句,就吓得贾政下跪自责。而熬成一把手的贾母,正是这样一个在家族内拥有高度话语权的人物。
贾府明明是贾政当家,内院按理说是王夫人管家。结果呢,管家之权直接跳过王夫人,由贾母传给了王熙凤;其二,宝玉明明是王夫人的儿子,却被贾母直接要过去亲自抚养,连贾政偶尔在宝玉读书上严厉一些,都要挨老太太的骂。
王夫人是不懂教育儿子吗,显然不是。对贾母过分溺爱宝玉的愤怒,通过她和袭人的对话就可能看出一二:“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
贾母人到老年,只想过舒服日子,动辄用权威施压,溺爱宝玉,使得他疏于功课,不肯上进,甚至还看不起考功名,只想天天和姐妹们在一处玩。放在家族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宝玉是被养废了的。
在仆人中,赖家绝对是有头有脸的实权派,在大观园建造过程中赖家兄弟是监工,贾府的大观园建起了,赖家的有山有水、花草繁盛的“小观园”也建了起来,个中原因不言而喻。还有给宁府送年租的黑山村的乌进孝,他是宁府的田庄管家,曹公把他所负责山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起得含义丰富,是既“黑”且“乌”。起得含义丰富,是既“黑”且“乌”。
在交年租时,他可以说是巧舌如簧、滴水不漏,把年租减少的原因归结为天气、雨水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而且不仅是这一回,是几乎年年来哭穷砍价“打擂台”的“老砍头”。这个老仆也不知黑了贾府多少银子。关键是还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老仆?
作为整个家族最有话语权的人,特别是长辈,要想颐养天年,就必须告诫自己,要懂得节制。节制自己的饮食和言行,节制自己的权力。手握权力却不能好好使用,不能将它作为督促子孙上进的动力,不能将它变成家族奋发图强的航向标时,就是危险的。可是只想过舒服日子的贾母,是真的凭一己之力将整个家族带出了奢靡的风气。
贾母并不是不清楚贾府在走下坡路,可她觉得这都是男儿们的事,不该她操心。所以贾母选择视而不见。在第75回里,贾府已经窘迫到连一碗多余的细米饭都拿不出来。都说母亲的格局,能影响三代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刘姥姥这样吃过苦的,才格外懂得抓住机会,日子越过越殷实;贾母没吃过苦,日子太安逸,意识不到大厦将倾的可怕,以至于风雨来临时,只能两眼一闭撒手归去。正合了那句: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IleneZhang
又是俗语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时候细想,古人真是把话说到底儿了,不佩服不行。尤其是一个家庭,也要做长远打算。
至于说贾母吃垮贾府,看似荒诞,细想也不无道理。好在王熙凤在,是贾母的得力助手干将。
《红楼梦》一书又名风月宝鉴,表里皆有喻,一国一家道理皆通。贾府和家府最终出问题,吃饭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书所隐含的大道理。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summer_vcs
别以穷人的思维去想像富人的生活。人家是豪门士族,不光是国公后代,还是金陵大族,没出国公之前就是大族,当了国公才去北京的,这样大族会被几个人吃垮吗?他们的门下都有千千万万了,旧社会大族都可以养兵了,看三国里的縻竹,刘备的大股东,家奴三千,食客成群,还是乱世中呢。
梅西白娘子
胡放狗屁,贾母一耄耋老人,本身就有皇俸,怎么吃垮贾府?贾妃省亲,掏空了贾府家底,地租渐少,入不敷出,这是明面上的,暗地里是雍正皇位稳固,清理八王胤禩(北静王的原型)势力,作为其故交的贾家,亦然倒台。
heishatang
那个文章说的贾母吃垮了贾府,看过红楼梦吗,贾府的衰败是时代的原因,各种综合原因导致的,尤其是当时背后靠山的倒台,作为这么大一个贾府,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吃的很符合时代和家族的特点。
stingangela
贾母是名符其实的千金小姐她的生活品位及情趣都是很高的…对吃也是相当讲究的,当然花费的精为和金钱也是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贾府入财政紧张故而有这个说法
沈亮
这个说法不成立,她的“奢侈”生活,都是古代贵族世家的规矩!不这样做甚至会被别人嘲笑,并非她可以奢侈。贾府的那些人情往来以及元春封妃之后的巨大花销才是最终拖垮贾府的原因。
神奇的潘熊熊
我是广西的,我真没听说过要祭拜社公社母的,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们这边是祭拜天地完了就是祭拜列祖列宗再然后是门神灶王爷就结束了,可能是部分区域是这样,每个地方的民俗都不一样,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多了解总是好的。
zjjtotti
其实以前不仅仅民间祭拜社公,皇家也一样祭拜,只不过皇家祭拜的地方不是村口的社公,而是在地坛这种皇家祭祀的地点。
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靠天吃饭,祈求风调雨顺,所以有的地方祭祀社公最正常不过了。
陈 Cata
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普遍,我在乡镇工作,农历节日朋友常邀请到家过节,老一辈的人还坚持下来,现在年轻一辈都只是在家里拜阿公牌位,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大的节气多隆重,下图是宾阳炮龙节。
summer安妮妞
是有这回事,不过我有这样的疑问。说我迷信又不十分信,说我不迷信却又敬奉祖先。而社公社母之类,是人们自已立在那里的,现代的所谓“法师"有法力请神到那里吗?看见那些制作艺人,拿一些粘土,用双脚踩练,大汗滴滴而下和坭造成,如真有佛愿意付在么肮脏的坭坯里吗?见过一个从朝鲜战场转业的志愿军,他从来不拜神佛,连他的祖宗上人也不拜,而他子孙20多个,有一个还是企头呢!信与不信呢?
爱恨消失前
不单单是广西吧,我记得客家人好像都有这个习俗;
小的时候在农村,有自己的祠堂,村里面有两颗老树,凡是传统节日,都会带上香烛贡品在祠堂杀鸡,上香放鞭炮,然后拿着杀好的鸡,端着鸡血和一些贡品到两颗老树下,在烧香放鞭炮;
过年的时候还要在祠堂守岁,那个时候的农村很有氛围,现在基本上都搬出农村了,去年回去过一次,祠堂已经破败不堪,两颗老树也很久没有人烧香放鞭炮了,城市化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很多传统文化就这么成为了历史;
其实,很喜欢小时候的农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传统文化历历在目,如果还能回去,还是喜欢农村原来的那种氛围;
大曼同學
是真的。社公社母是对土地神的人性化尊称。其实在山中是山神,在乡中是社神,在水里是河神,有龙脉上是龙神,在田地是土地神,在灶头是灶神,在老树是树神,现在统称:土地神或土地公。土地神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国汉人一万年前就敬奉的神明了。汉人南迁时就有:一头挑着祖宗,一头挑着神明。客家人又有:宁丢祖宗田,不丢祖上神之说。所以才有客家人凡节必祭社公、社母的传统,
罗 缌洋
这是真的,我去的地方不多,不敢说,但我相信不仅仅是广西有。
俗语说,入村先拜社,社祐人平安。我们这里的社公,多立在村头,也多有社树,社树多为大榕村,或大松树,在平原一点的村,多是大榕树,山多一点的有可能是老大松树,榕松都是四季常青又挺拔的那种,一见老松老榕,就知道有村有寨了。
江山社稷,人人敬仰。人生于天地间应敬天祀地,有所敬畏。社就是地,社公就是社神。天父地母,依理土地神应叫社母的,但有重男轻女习惯,所以叫社公,社母的都有,更多的叫社神,社庙。社是示土,是敬土地之意。社就是土神和敬祭土地神的地方。我们华夏人民对天地山川江河都敬畏,并崇拜为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和敬仰。头上三有神明,地下二寸保平安。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不可无法无天。
人离不开天地,特别是地,人要靠地居住,靠地耕作养活,所以敬社祀地是应该的。外人入村先拜社,也是强调要对土地的尊重,才会求得平安。通书里就有社日,有春秋二祭,在二分前后的戉日便是。
我们这里是特别重视对社的崇拜的,家有大小喜事,过年节,都不会忘了拜祭社神,往往是首拜社神才再拜其神帝仙道。追根溯源。社神属于儒教之神,信儒的都会敬拜。
77在哪里
"社"的崇拜,自古就有,不独是广西的特有,先看看甲骨文中的"社":
其形象是一个山形,看上去和石头差不多。有时候去到南方的一些村落,会发现村头或者大榕树下都会"简陋"地立块稍带菱形的石头,在颈部绑块红布,背后用石头砌成半圆形,当地人就称它为"社王",其形状大致和甲骨文的"社"差不多。
当地的村民说,这是村子的"保护神",也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遇到家有喜事或一些当地的民俗节日,都会带上贡品到"社王"前祈福。
《论语》中记录了一段对话,是鲁哀公问宰予需要以什么为社树,宰予说:"夏朝是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
周朝规定,每十五户人家,就要立个"社",并在"社"的周围种上适合的树木。这种风俗延续到现在,村落的"社"多数是立在大树下,在南方,多数是在老榕树下。
"社"是神灵崇拜,祠堂是祖先崇拜,共同构成了村民的精神信仰。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keeploving
原贴:司母毋鼎真实名字叫什么?
huge_treasure_is
ImR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