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发生的,现今或未来可通过其痕迹完会重现的,称历史。
历史时刻
媛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就有记录事件的习惯,一个地域、国家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记录下来,就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地方也有事件记录,如县志就是地方的历史。个人做过的事自己记录下来,就是个人的历史。记录过去,可供后人回顾,回顾历史可以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避免曾经犯过的错,以史为鉴。
对于个人来说,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转眼就成为你的历史,时间不会倒流,历史无法改写,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你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写自己的历史,不要给自己写黑历史,因为历史无法改写。
原贴:历史是什么?
灵----雪染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原贴:三国演义历史
大冀霸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是时间的记录,过去的展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体现了国家兴亡、朝代更迭、人类进化、文化传承等的演变过程。给人启迪和警示,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本教科书。
原贴:历史是什么?
羞兰花
历史是记录一个民族从蛮荒到萌懂文明兴旺发达的历史脉搏,观古史而知兴替,看衣寇而知端正,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未来的明镜。但大英帝国的国王确说历史是皇帝说给太子的童化故事,怎么粉施也不过份。
原贴:历史是什么?
不慌不忙爱春天
......................
图书馆去找书吧。那么多,怎么说啊
朱温说:我同花顺;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李渊说:消来公费旅游;
李世民说:魏征,你的意思;
李治说:老婆,你的意思;
武则天说:那还不如我说了算;
薛刚说:反了你了!
骆宾王说:鹅肥;
王勃说:情深;
李白说:酒美;
王维说:景幽;
孟浩然说:风流;
杜甫说:屋漏;
白居易说:抱想琵琶唱OK;
李商隐:我没话说了。
柴荣说:三武废费有我一份;
赵匡胤说:今年流行黄袍子
寇准说:带上瓶醋谈判去;
李刚说:保家卫国;
徽宗说:没保成;
钦宗说:我想回家;
金兀朱说:没门……
赵构说:把姓岳的抓了;
岳飞说:我有何罪?
秦桧说:也许有……
陆游说:我要死了;
文天祥说:死得好,我为你喝彩!
完颜说:金大;
耶律说:辽大;
成吉思汗说:大你个球!
忽必烈说:亚欧大陆我说了算……
朱元璋说:高筑墙;
建文帝说:孙承祖业;
朱棣说:我找我爹;
严嵩说:清史留字;
崇祯说:袁崇焕,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
李自成说:歇会,找个小姐来;
吴三桂说:敢泡我老婆;
皇太极说:三桂是个好同志。
顺治说:爱江山更爱美人;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们看;
乾隆说:我爹是谁;
嘉庆说:和坤是我爹留给我的遗产……
施耐庵说:天罡盖地煞;
罗贯中说:曹刘震河腰;
吴承恩说:全盘西化;
曹雪芹说;读书人的事能算淫么;
蒲松龄说:我是另类我怕谁?
林则徐说:我销;
洪秀全说:我反;
康有为说:我变;
孙中山说:看我的。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娘希匹,攮外必先安内
原贴:中国近代历史
Janesesame
我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是一面镜子,它是以今天为界限记录以前发生的事,更是社会、人文、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所经历或客观发生的事的经历和积淀的过程……!
历史上有以下分类
①按地域分:世界历史、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历史、美洲历史、中国历史等。
②按时代分: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
③按学科分: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电影史、美术史、建筑史、广告史、文化史、文学史、教育史、博物馆史、经济史、农业史、自然科学史、数学史、医学史、交通史等。
④按种类分:人类历史、动物历史、植物历史、地球历史等。
⑤按研究对象分:个人历史(即传记)、画家历史、国王历史等。
⑥按历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传说、故事等。
同时,历史也是人们对过去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的变化的分析、研究、总结、发展和传承的一个过程和诠释……。
比如《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始二年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52万多次。书中记载了很多古代著名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且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也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史记》这部文学巨著和史学巨著在我国的文学和史学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鲁迅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贴:历史是什么?
Michelle Kwo
这个问题属于大是大非,本来应该是处庙堂人议论的,身在江湖不必讨论。不过看庙堂高手们都汲汲于盈利,猥琐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可以试着论述一下:
1、要搞清楚什么是历史的本质,需要首先要分析为什么老虎不需要历史而人类却需要。为什么?大概老虎没有对错的问题,没有伦理问题。为什么人做错了事会悔罪,而老虎不会?什么导致了人有了伦理审美感,觉得是人类获得生存需要更复杂的策略,策略对错对人生存影响太大了。比如卡扎菲,做出了交出核武器的决策,结果就死的很难堪,更重要是国家陷入了危机中。即策略复杂使人类需要相互配合,就产生了相互的责任,从而产生了伦理上的悔罪感。这种对失败责任的悔罪感,迫使人类必须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以避免失败。
因此,产生历史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具有基于复杂生存策略失败带来悔罪责任感,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感。这种历史责任感的积累,产生了两个事情:历史成功的自豪感和个体的从属感。于是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
2、(1)如何才能构成人类的复杂策略?即构建复杂策略的基础是什么?那就是个体的从属感。(2)在此从属感基础上,如何寻找出跨越时代的人类轨迹,从而预判未来,找到预防失败的策略。因此,进一步我们得出:
3、历史的本质就是在创造个体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到人类的未来方向。对于打造个体归属感上,中西史学有不同的方法。中方突出文化价值之上的英雄与理想感召,西方人不注意这些,所以中国历史有时候充满文学手法和小说技巧。对于寻找历史未来的方向,中国历史承认价值的永恒和时间形势的变异。西方人历史总是认为那个价值就是历史。所以西方人理解历史,历史总是非要是一个东西,比如绝对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矛盾、文明之冲突。我们理解历史,历史是永恒价值与形势的博弈。
有人能看懂不?
原贴:历史是什么?
icebert
历史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记录,二是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人类的记录可以还原过去,所以无论古今中外,都特别看中“实录”,据实而书,不隐瞒,不粉饰。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是春秋时期两个用生命来捍卫史官道义和实录使命的故事。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史书《史记》,人们提及它,最先想到的也是实录精神。
但这里所谓的“实录”,严格来讲,并非针对现实而言,而是针对权力而言。中国历史上,权力对于史书的歪曲比比皆是,二十四史,绝大部分是胜者对自己的粉饰,对失败者的污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狐司马迁不为权利秉笔直书的精神就显得特别宝贵了。
但是从记录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记录永远是无法恢复现实的,记录再客观,再详细,它仍然只是部分的信息,而且,记录永远是人在记录,是人就有主观性,即使你不表达好恶,不评论,但材料择取间,事实上已体现出你对历史的判断。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历史,从来不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而是被无数记录者和历史学家主观过的历史。历史的意义不在复原,而在鉴今,即为当下的现实提供价值和意义。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同一段历史不断被讲述,但他从来都不是重复,而是更新,当时代发展,新的眼光会照进陈旧的记录,而给予人新的启发,新的感喟,新的评价。就象桌子,它的颜色并不取决于桌子的物理特性,它停在那里,纹丝不动,但是阳关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亮度射向它,它的颜色就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所以,历史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被讲述的故事,它以真实为名,引发我们对未来与现实的思考,确定现实的安全性,未来的可行性。但所谓的真实只是一种幻觉。不过,我们还是需要这种幻觉,这不源于科学,而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永恒渴求,无时或离。
原贴:历史是什么?
贻贝
历史:是什么?回答可能适是而非,这是现在我如今的理解!
历史三个方面:一,记实,哪年,哪月,哪时,何人,何事,无需掺杂其它个人情感立场,这便是最真实的历史。二,传记,被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青史或美名),这便是我们学习的历史。三,权衡,历史事件背后的权谋。我觉得历史便有这三种含义,记实、传记与权衡。
一,记实,我们只需要知道哪年,哪月,哪时,何人,何事,后边的意义不需要去权衡,这是最单纯的历史。无关乎其它,如何日历,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什么事,我们要了解的便是这些。对于常人而言,了解这些便已可以,探寻背后的权衡没有太多的意义。
记实,不需要多说,书本学到的,自己看到的一些都是记实,你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现之所做,这便是最基本的历史,但这种历史很少,不值得史官浪费笔墨,所以这种便很少。
二,传记,被记载流传下来的历史(青史或美名),这种正是我们学习的历史,也是在弘扬的一种历史,大秦威严,大汉强盛,大唐豪迈,大明傲骨,及种种历史人物,有可以激励的人物,也有引以为戒的人物。
传记,这种很多了,二十四史记录了不知道多少,课本学习的陈涉世家,项羽本纪等等,这种便是我们通常会了解的,也是帝皇史官愿意给后世看到的历史。
三,权衡,历史事件发生的变化,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这便是历史中的权谋。一个大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也夹杂着一定的偶然性。如秦始皇,横扫六合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件事便是后世一直有大一统王朝出现的直接原因。
权衡,如秦扫六国,汉破匈奴,唐灭突厥,明逐残元,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秦若不扫六国,若有朝一日,秦国衰弱,六国是不是攻秦呢?若汉不破匈奴,汉会不会为匈奴所破国呢?唐若不灭突厥,有朝一日唐焉不会为突厥所灭?明不逐残元,会不会给残元喘息,卷土重来呢?
历史,如何看?看个人喜好,如只是感兴趣什么时间什么事,便看基本的记实就好,不必去探究背后。若喜欢人物,可以看传记,里边会有详细的古文,翻译看比较容易理解。若要权衡,那便看的多,历史人物,历史时期,当时经济,当时政治,当时文化种种,如此才能更好的代入,权衡,那件事背后的权谋。
原贴:历史是什么?
黑夜星辰
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一、项羽自身的妇人之仁。项羽虽然天生勇猛,但关键时刻妇人之仁,注定了没有当皇帝的命。
二、项伯的告密。项伯因为张良救过他,提前一天晚上告诉张良,结果张良将他引荐给刘邦。
三、刘邦的胆色和随机应变。刘邦从项伯那得知项羽要设鸿门宴,马上随机应变与项伯约定做儿女亲家。并决定主要去向项羽道歉,化解这次危机。
四、范增并没有说服项羽杀死刘邦,项庄舞剑只是临时起意。上下不是一心,注定难成大事。
五、张良的高瞻远瞩和临机应变。张良以前救过项伯,项伯报恩,这个其一。让樊哙进大营怒吼项羽,这是其二。叫刘邦先逃回去,自己稳住项羽,这是其三。
六、樊哙有心算无心的故意鲁莽救主。樊哙听张良安排,冲进大营怒吼项羽,却得到项羽敬重。真不知是不是天要救刘邦,还是皇帝命实在刘邦,不在主座上位的项羽。
CARMEN潘潘
什么是历史?许多人回答:文字记载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但是,许多人在问: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吗?又问:如果不能确定文字记载是真实的,还叫历史吗?
要回答这个问題,首先要弄懂什么才算历史。
历史面对的是已经消逝的过去,消逝的就消逝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現。
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夠得到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呢?
那就要看各位想要得到的是“绝对的真实”还是“相对的真实”。
如果“绝对的真实”,这世上就沒有真“历史”,文献(例如史記)就一定可靠吗?名人回忆录中的 美化和謊言,自古以來还少了吗?即使是名人的回忆录,也是不可靠的。大家該有过这种经历,自己讲过的事,事隔多年后听别人说起,自己往往会大为驚詫: 我当初是这么说的吗?
那么考古地下出土的东西,总是绝对真实的吧?考古发现的遺址和遺物,往往具有第一手史料的优势。但中国 的传世历史文献,常为当时多数文史资料为政治服务,同时,考古材料卻往往是古代片段遗留之殘余,就历史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來看,考古材料是无法取代历史文献的,两者只 能相辅相成。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光从考古,就得到“绝对真实”的历史。
但如果是“相对的真实”,却是有可能的。所谓的“历史”,是过去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心智活动)”。是从史料(包括文献、考古等等)中所能復原的过去人类所有活动。从各种史料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比较,逐步地接近真实,這就是历史的本色。
因此,这世上沒有办法得到真实的历史,一部分是历史的真实,一部分纯属人为撰写。
比如,史記中那么多私人的对话,太史公又是如何得知?基本上,中国古代人记載事情许多都沒有附上出处,只是太史公時代的书籍,已经使我们无法得知太史公根据什么写出那么多私下的话语。
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历史不一定是真实的,其中有一部分是人为编写的。
这就是历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janerose
项羽最终没有杀害刘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我们都知道,项羽是一个特别自负、居功自傲但又存有妇人之仁的人。他力大无穷,骁勇善战,“西楚霸王”的称号也不是凭空胡乱给的,但是他属于豪迈一类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蛮力汉,他喜欢的是那种直来直去、摆在明面的战斗,而不屑于耍阴谋诡计,暗地里伤人。鸿门宴开宴前刘邦向他请罪替自己辩驳,他对刘邦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句可体现出他鲜明的性格。试想,你会主动暴露埋在对方营阵中的卧底吗?由此可见项羽的思维是多么与众不同?这些都会对接下来的鸿门宴的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多次举玉佩来暗示他杀掉刘邦,他内心可能也挣扎过,犹豫着要不要趁此机会杀掉刘邦,这样自己的心腹大患也就没有了。可是,自尊心极强、存有妇人之仁的他最终没有按照亚父的意愿来处理这件事,而是“默然不应”。他内心的独白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在这种场合杀掉刘邦,会不会让其他诸侯认为自己是个小人,明面上打不过,只能暗地里使绊子。可是刘邦的兵力本来就比不过我呀,我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损伤自己尊严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今天暂且放过他,改天两军对战时,一定要亲自取刘邦的项上人头,让所有的诸侯都见识下自己的本领和能力,让他们都知道,这天下最终属于我项羽的。就这样,项羽错过了诛杀刘邦的一次机会。
范增在宴会中见项羽摇摆不定及默不出声的神态,无奈地摇了摇头,于是出来召见项庄,让他舞剑助兴,并趁此机会杀掉刘邦;可惜中途被项伯阻挠,暗中翼蔽刘邦,最终项庄没有找到机会,以失败告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中所有人都能看出项庄的意图,项羽也是如此,他明明有机会命令项伯,给项庄制造机会杀掉刘邦,但是他没有。他既没有阻拦项庄,也没有阻拦项伯,任由他们两个彼此阻挠,静看事态发展,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这样项羽又错失了一次机会。
樊哙闯帐这件事对于项羽来说也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在那个时代,樊哙的行为无疑是危险的做法,如果我是项羽,可以此为理由,质问刘邦,并将其和樊哙一起治罪,趁此诛杀他们。可惜,当时的项羽并没有这样做,针对樊哙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没有训斥,反而欣赏他的勇敢,称其“壮士”,是以为樊哙和他的性格很像吗?都属于武力值很高,智商低下的人吗?这种属于给自己送人头却不要的是估计也就项羽能做出来。后来刘邦借故和樊哙离开宴席并从小路返回自己的驻地,留下张良善后。这样,项羽彻底错失了诛杀刘邦的机会。接下来,他的宏图伟业也只能逐渐走下坡路了。范增的“竖子不足与谋”也从侧面揭示了项羽最后的结局。
纵观鸿门宴的争斗,可以肯出项羽根本做不到知人善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狂妄自大,诛杀刘邦的几次机会被他白白地错失,最后成全了刘邦,失去了夺取天下的优势。让人感到可悲又可怜。
宠爱灵魂
历史就是过去的年代里出现的人和所发生的事。
如果用高科技手段,把整个历史录下来,打开机器,我们便可知历史真相。但遗憾的是历史是人写的,且是胜利者写的,于是,真实的历史就成了一个谜。后世解谜的就成了历史学家,演绎历史,新编历史,篡改历史,便成了玩电视剧的人的生财之道。
历史终于被一些人玩烂了。
原贴:历史是什么?
宇文晴空
感谢悟空问答!。历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少人的理解中似乎与普遍认定的“历史”事实有着同理追逐的概念。其实,历史与历史的本质在客观理念中是不能等同界定其不同历史内容的价值观。因为历史的本质是产生和形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它是历史起源的核心依据,也就是说,什么时代的历史本质只能创造或代表该时代的历史,并成为该历史的主角。
而就历史整体而言,其最大标志和含义只能表达与证实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组合各个不同时代所发生的人为事态的大略记载,并称永久不变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历史本质的探索与明确认定对社会末来新的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人们的想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知道什么叫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大脑意识与精神智慧通过人性共识再建立一定的人文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感召社会团体,使人们拧成一股无比巨大的群体力量去完善和改造旧的世界。这种不断的循环规律也就成了每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不同历史象征。所以,历史的本质不同于历史的概念,它的最根本的区别还不只是表现构成历史内容的不同,因为随着历史本质的不断变换,也就必然产生经常改写或变换历史的过程。如朝代的更替,元朝换明朝,明朝换清朝,清朝又换民国等,这些都是历史本质改写的見证,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历史本质形成的不同历史结果。
但是,历史必竞就是历史。历史本身的内容一经已成为过去的事实它就无法改变自己并且将自己永远停留在一个无限延长的时间段里。如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代表创造的中国万里长城,包括他所做到的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和建立封建皇帝制度等都是成了迄今为止无法改变的永恒历史。然而,当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上回顾并翻开封建王朝的历史本质第一页谱写的资料,看到秦始皇是如何改变历史和如何创造新历史时你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既不但可以改变历史也可以创造新的历史。它是人类可以借鉴并用传承的方式一代推动一代地为人们的精神智慧转换为物质财富,为全民所享受。
所以,我们重视对历史本质的理解和总结并非对真正了解历史的人在认知历史层面所持的不同政见与观点在思维质变方面的遏制,也不是在为了分辩与见证如何理解历史的过程。当然,在许多专题研究历史的人中,也有不少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进行认真地探讨并确定了哪一个时代所沉淀的历史,哪一个代表时代的伟人功不可没。虽然我们的历史大都是人民创造的。
原贴:历史是什么?
adamzhuang
第一:可怜兮兮的刘邦诉说的,竟然都信了。
第二:关键是二,自信。
第三:霸王用命证明第二。自剔乌江遗言并请十八勇士作证,说词绝无妄语“此非吾战之过也,乃天欲亡吾”。
第四:一生大小战无数,所向无敌,加强了自信,简直了——天下舍我其谁?
第五:刘邦这无赖,乘我与秦军主力决战,取巧进了咸阳,有什么本事?
第六:亚父你啰嗦的,吾三岁小孩?我就放了这无赖,看看这死相翻出什么浪来?
第七:我一一西楚霸王,天下诸侯晋觐见,都一个个跪着爬进入大帐。杀这无赖,污我名头。
hukuharaai
历史是前人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尽管我们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但是不管这些“胜利者”怎么去“撰写”但是已经发生的就是发生的,不管他怎么掩盖,哪怕是不为人知。这个就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存在时间这个维度的。
原贴:历史是什么?
哈无聊
项羽的叔父项伯起了关键作用,此历史事件脉络如下:
一、项伯在秦朝的时候,因怒杀人,张良曾经帮助过他,常想报恩。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项伯听到项羽要杀刘邦的消息怕连累张良遭祸,连夜去汉营通风报信。张良得信后马上禀告刘邦,二人委托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愿足下代为传述,但言我日夜望驾,始终怀德,决无二心。项羽信了。
二、次日刘邦鸿门赴宴,因为项羽相信了刘邦的话,已经不想杀他。但被项羽尊称亚父的范增却一心杀之,三次举玉佩示意项羽,都没有被理睬。范增就安排项庄舞剑,寻找机会刺杀刘邦。张良感到危机后慌忙看项伯,项伯起身与项庄对舞剑,意在保护刘邦。后张良唤樊哙进帐,项庄项伯,见有壮士突然进来,都停住了剑,危机化解。
三、张良示意刘邦,刘邦借假装上厕所的机会,连招呼都没有与项羽打,和樊哙全身而退。张良留下善后圆说,项羽又信了。
结论:整个事件虽有项伯穿插,但也看出项羽有勇缺谋,胸无城府,听了刘邦的话后,就觉得自己薄情,不杀刘邦。这也为后期楚汉争霸埋下了种子。
泙啝睿潪
我觉得历史像海航的灯塔,能为您照亮前方迷失的路。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在历史当中找到它的身影,有史可寻,才能明白自己的人生,前方的路才不会迷失自我。比如明朝大学士朱升所说“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曾国藩所说“天下百病,生于赖也”。
在历史当中可以找到做人的准则,比如北齐书.元景安传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名联谈趣》中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人不仅仅要读好书,也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多用心去体会世间百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开始侵华战争...这些历史在都在重复着告诉您,今天的生活的来之不易,了解历史,才能珍惜当下。
历史是什么,我觉得就像是航海的灯塔,为您照亮前方的方向、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能够遨游其中、像无尽的大海,浩瀚无边。
华夏五千年,蕴藏的文化何其之大、历史典故何其之多、名言警句脍炙人口、诗词歌赋让人爱不释手。历史包罗万象,后人能窥探一二,亦是后人之福。
历史很难解释到底是什么,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解释的话,那就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原贴:历史是什么?
fansty_wang
历史是一部教课书,我们祖国的历史,更能教育,激励,鞭策我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学习历史,就是要了解它的过去,认清它的未来。历史风帆,从来都是在乘风破浪中前进的,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困难险阻,它都不会改变航行的方向,依然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进。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不乏悲痛的民族血泪史。古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
原贴:历史是什么?
facebaby
我认为,项羽没有杀死刘邦,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项羽个性使然。项羽出生于名门望族,骨子里的气质和从小到大的教育,让他养成了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为人刚愎自用,听不太进别人的忠告。在范增多次向他使眼色的情况下,他都“按兵不动”,他称得上是一个勇敢的将军,但不是一个称职的君主,在处理重要事务时缺乏果断力。
2.情绪出现波动。宴会前,范增就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只待项羽一声令下,刘邦就死无葬身之地。而刘邦,在如此紧张的酒局里,大吃大喝,这让项羽耳目一新,情绪逐渐被倾斜到不杀生的一边。这也是刘邦能够逃脱的根本原因。
范增见多次使眼色未果,便命项庄在宴会上表演剑术,借机刺杀刘邦。但是却没想到,项羽的叔叔项伯也起身舞剑,且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3.刘邦弱势自己。在宴会上,项羽坐在东边;范曾坐在南边;刘邦一边是威严的西楚霸王,一边是腹黑的军师谋士。宴会上以座位的排列就清楚的表明了等级次序,针对心高气傲的项羽,刘邦走弱者路线,主动热脸贴冷屁股,这一点对于草根出身的刘邦来说并非难事。弱化自己的存在,勾起项羽的同情心,让项羽觉得刘邦不足以对他构成威胁。
4.队友樊哙闯入。在宴会的前半段,刘邦一直处于小心谨慎的状态,局面形势较为被动,步步都小心应对。而后军师张良找到樊哙,樊哙在听说主公有危险之后,便奋不顾身的冲进宴会。樊哙的突然闯入,给了刘邦逃跑的可乘之机。
鸿门宴上,樊哙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吸引了项羽的注意。整个鸿门宴都是项羽的主场,只要项羽动动手指,这场宴会恐无一人生还。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无所畏惧的将军,让一向居高临下的项羽兴奋了起来。
项羽性格率直,与这位勇敢直率的将士惺惺相惜。他奖励了樊哙一只猪腿,赐他一大碗酒,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欣赏之情。随着宴会上这场闹剧的发生,为刘邦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趁机逃走了,步行回到营地。他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处死曹无伤。因此,这场旨在刺杀刘邦的鸿门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小沈
因为当时项羽没有把刘邦看得那么重,他是一个高傲自负、自视天下第一的。
压根从心底上就没有把刘邦看作自己的对手。
不值得也不屑于用这样的手段做掉他。
但是呢范增不这样想,范增他对刘邦有他自己的预警的,他觉得这个人非常危险,所以要除掉刘邦。
当时宴会之前,范增已经设计好了天罗地网,宴席进行当中他再三叮嘱示意项羽要杀了刘邦,但此时见项羽改变了态度,范增只好出面招呼项羽的侄子项庄到宴会上表演剑术,寻机刺杀刘邦。
这个策划后来几乎每一代中国人都知道了,并且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但是范增没料到,项庄舞剑,项伯也起身舞剑,不断用身体阻挡杀机四伏的剑锋啊。
甚至在那一刻,项羽和身边的人一样,都不曾想到,这位自己看重的族长在一夜之间已经结党成了仇敌的亲家。因为项伯已经被刘邦收买了。
危机时刻,张良离开宴会,找到对刘邦忠心耿耿的武将樊哙
。
樊哙不顾一切的闯入帐中大声嚎到,谴责项羽。
义正严词的与项羽理论了一番,大体那么个意思就是如果霸王对忠臣良将,都要莫须有的诛杀,那么天下人心还会归顺大王吗?
这是鸿门宴上最紧张的时刻。
一时间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这个时候只要项羽动动指头,那这场宴会瞬间就将变成鲜血淋漓的屠宰场。刘邦众人将身首异处,历史彻底重写了。
但在项羽看来,如此紧张沉闷的酒席宴上,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鲁莽的角色,不顾死活地为主子打抱不平,这让他一下提起精神变得有意思起来。
显然,爽快性格的项羽对这个勇敢直白的猛士颇为钦佩与赏识。
他赏赐给樊哙一只生猪腿,并且让他喝酒。
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
樊哙横冲直撞的戏剧性,给刘邦制造了绝好的机会,他趁机赵借口离开宴席,步行逃回了自己的营地。
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处死了曹无伤。当然是因为在宴席上项羽因为词穷质问刘邦,无意说出了曹无伤出卖刘邦的事。而刘邦这辈子最恨背叛他的人了。、
就这样刘邦有惊无险,逃过一劫。此后项羽也没想到刘邦成为埋葬自己的掘墓人,不知道最后在乌江边自刎前有没有后悔自己当初鸿门宴上没有听范增的杀了而是放了刘邦。
消失de回归线
历史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记录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真实状况的记录。宇宙中地球文明的存在赋予了历史的记录本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推动了历史越来越真实的记录文明发展过程、任何文明的、善良的、丑恶的现象都被人类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给历史这一记录仪。所以历史是与人类的文明分不开的、是人类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历史又反过来赞美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历史的本质就有人类文明本质的特征。没有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历史的本质、历史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推动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的本质。
原贴:历史是什么?
半个灵魂
不可能的,
历史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人们所写的史书或者是历史小说一类只是对历史的人类的记载,只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当然史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要比历史小说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历史。
已经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都已经成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们无法更改的。
SusieQ
项羽取得钜鹿之战大捷,又歼灭了章邯的刑徒兵团,心情舒畅,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率领诸侯联军直奔咸阳。他此番急欲进“京”,不是要实现当年“彼可取而代也”的梦想,也不是来旅游看看“京”城的繁荣,他垂涎秦宫的宝器和美女,他更想看到他的老哥(刘邦项羽曾经结拜为兄弟)清水洒街,黃土垫地迎接他,主动俯首称臣、顶礼膜拜。
因为项羽直奔咸阳本不是为了打仗而来,而是为了彰显王者气慨。当他得知函谷关有人把守,他的震怒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又收到内线、刘邦的高级将领左司马曹无伤的密报:刘邦欲做关中王。项羽当即气炸了,进驻鸿门屁股还没坐热,就仓促作出决定,第二天一早进攻刘邦。
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的消息,听从了项伯和张良的建议,第二天一早来到鸿门,向项羽赔礼请罪,进献秦宫财富美女。从刘邦的角度看,项羽要杀他就是因为他刘邦占有了秦国财富美女,和要做关中王。现在财富美女都给你项羽,我刘邦也不做关中王了,你项羽就没有理由杀我。刘邦赌对了,但也不完全对,他猜对了项羽的想法,却疏忽了谋士范增,可惜范增的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是增加了鸿门宴的惊险和曲折罢。
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我认为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 项羽统治天下,他构想的理想国度,就是回到过去的分封制,自己居中成为诸侯的共主。既然要分封裂土,就没有必要杀刘邦了,因为杀了刘邦还得找个张邦或吕邦坐那个位置。
二, 项羽目空一切,自信爆棚,低估了对手。可以说项羽完全被太快的成功冲晕了头脑。他认为谁要不听话,他都可以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他不相信刘邦能翻了他的天。
三, 项羽刚愎自用,心理逆反扭曲,这和他的经历有关。项羽少年学书不成,少不了项梁的骂;学剑又不成,也少不了项梁的呵斥,到了出来工作跟着项梁打天下,都是听令项梁意旨,提拎着脑袋充当马前卒,可能亚父范增也要对他指手划脚,差来遣去。项羽在楚怀王那里受冷落,在宋义手下受气,只有和刘邦并肩作战那段时光是最愉快的。他十年媳妇熬成了婆,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掌控欲望越来越强烈。项羽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连“彼可取而代也”的皇帝都不想当,自然不会稀罕那个关中王,但他也不想“如约”让刘邦当,他就是要羞辱楚怀王:你的“如约”狗屁不是。他自小就仇恨秦国,甚至连秦国这块土地他也讨厌,他坑杀二十万秦降卒眼都不眨一下,却把杀了他亲叔叔项梁的秦将章邯的性命留下来,后来还给封了王。他讨厌别人领导自己,那怕是名义上的领导楚怀王熊心,他都要除去而后快。鸿门宴范增屡屡示意杀刘邦,项羽无动于衷,根本不理他。这些都是项羽心理扭曲的表现,就是那种“我再也不用听你范增的了”的心态。
看到项羽这些反常的神操作,惟有感叹:刘邦的命真好!写了这么多总感觉意犹未尽,却又乏善可陈,大家有什么见解,欢迎讨论。
格格巫
历史是人类的自身的记忆。
艺术也是人类的自身的记忆。
那么人类的记忆在历史与艺术之中的差别是什么呢?事实上,我觉得,历史的作用,是找到或者是整合已经成为记忆的一种事物的规律性的存在,能够启示后世的人们,认识了解到自己。所以,历史是逻辑的事物。1+1=2。是为了找到答案的一种已经分明的事物。而艺术是反逻辑的,或者说,艺术是在规律性的存在之外,它是一种状态。所谓的状态,它就是某一种混合了多种逻辑的心情或感情的表述。
原贴:历史是什么?
Akane
让我来把你弄糊涂吧。
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历史。
历史是现实的拉长状态。
现实是历史的集合形态。
现实就是从你头顶看你。
历史是从头顶到脚用CT断层扫描你。
……
不知道有没有成功把你绕晕呢?[抠鼻]
原贴:历史是什么?
longchengjiari
都说项羽鸿门之宴妇人之仁没有杀掉刘邦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不杀刘邦除了项羽性格优柔寡断的一面外,还有政治的因素!
刘邦去赴鸿门宴时,项伯提前告诉他项羽想杀他,刘邦就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张良也知道项羽性格特点,刘如意心软,所以就从这里入手!刘邦去赴宴了,给了项羽面子,项羽自己出身贵族,看不起街头混混的刘邦,自己吓一吓刘邦,刘邦就立刻来到自己面前谢罪,认罪态度太好了,项羽认为刘邦这个无赖还真不是自己的对手,就不屑于杀掉刘邦,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掉刘邦,实在没有面子别人会说项羽是个阴暗小人,没有容人之量,项羽历来爱面子爱惜名声,实在放不下面子去杀掉刘邦,何况刘邦认罪态度良好,一副低声下气甘心认输的态度,让项羽更有压服别人的成就感,所以心软这毛病就发了,也就没有去杀掉刘邦!
范增意识到项羽心软不杀刘邦后,就让项庄舞剑,舞剑过程中看准机会杀掉刘邦。项羽以为是表演,不知道范增是搞暗杀,当项羽意识到项庄舞剑的目的后,并没有阻止,毕竟先前自己不按范增的计划杀刘邦,有点惭愧了,现在范增来这么一出,项羽也不好意思阻止了,同时也有点愤怒,你范增临场加戏,不把我放在眼里啊,自作主张让项羽挺不爽的,项伯就看出了项羽的心理,所以自己也出来舞剑,挡住了项庄杀刘邦,而项羽也没有阻止项伯的行为!就在大家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时,樊哙出场了,以他的粗莽赢得了项羽的赞赏,趁着这个空当,刘邦借机上厕所逃走了,项羽也没有派兵去追,刘邦终于逃过一劫!
项羽放过刘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放弃了咸阳和关中,把它交给了项羽,项羽摆鸿门宴除了杀刘邦之外,就是要刘邦交出咸阳!当时的项羽联合诸侯大军打败了秦军,当然是项羽自己的军队打败秦军主力,所以项羽能力压诸侯,但是各个诸侯和项羽还是平等地位的,大家都是诸侯,刘邦也是诸侯啊,再说大家也是在楚怀王的领导下,当初有个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自己拿下了咸阳,按道理说咸阳就是刘邦的了,大家一样的地位,你项羽也不好直接跟刘邦说要啊,所以摆下鸿门宴逼迫刘邦交出咸阳,如果杀掉咸阳其他诸侯会怎么看呢,当时的项羽只有几万精兵而已,一旦杀掉刘邦,引起诸侯们的猜忌,那就麻烦了,大家也不会服项羽,也许联合起来对抗他都说不定啊,所以刘邦很聪明,把咸阳交给项羽,还有所有的金银财宝都给了项羽,刘邦这么识趣,你项羽也不好意思下手啊!当然金银财宝交出去无所谓,关键的户籍资料刘邦是保留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鸿门宴,项羽和刘邦都有各自的目的,也各有得失,项羽没杀刘邦留下隐患,得到了关中,可后来又放弃了,刘邦失去了咸阳,可保住了命,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嘛,大家亏不亏,就看以后的事了!
落叶秋心
项羽没有并天下的心思,只想分天下而王诸侯,鸿门宴前刘邦先示弱,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杀刘邦的意思,而是封刘邦为汉王,最后王了巴、蜀、关中,而汉中分立三王,雍王鄣邯,塞王董欣和翟王司马翳。刘邦大怒,才定下并三秦而王天下的战略
michelleli
所謂鴻門宴的故事,我同意呂思勉的看法,這是民間傳奇故事,并非歷史真實事件。在這個故事中,難以自圓其説的細節許多,故題主的問題其實沒合理的答案。
最根本的原因,劉邦并沒有赴宴,項羽是否有這個邀請未知,但劉邦肯定是不會去的。其實綜合考察劉邦的性格和行事就知道,他是那種連老婆孩子都可以推下車逃命的人,自己的安危比親人更甚,明知項羽擺宴殺機重重,他會冒這個險才怪!事實上,他聽從了參謀的計策,立即放下身段獻出咸陽,俯首帖耳,才是保命的根本。項羽爲什麽要殺氣騰騰呢?他在攻秦戰爭中,面對秦軍主力,出了大力,楚人起兵反秦,本來就是因爲要報滅國仇恨,卻居然被劉邦搶了先著入咸陽,他不能報仇,豈能嚥得下氣。出戰前共同商定的分兵協定,誰先入咸陽誰為王,劉邦先進了,秦民也擁戴他,膨脹起來,真要按協議當秦王,因此設想關閉關隘阻攔項羽入咸陽,做他的秦王。這兩個因素結合,肯定激怒項羽,召集眾軍會合攻打咸陽,命令發出,各軍已經行動,這樣劉邦是絕對無法抵抗的,認輸是唯一出路,所以他的正確策略,必然是書信降服,萬一項羽不幹,就逃,絕對不會單身赴會。
鴻門宴故事中,最經不起推敲的細節就是劉邦尿遁。他抄小路跑回自己營地,無論脚程多快,都不可能是上個厠所的時間能夠辦得到,項羽和范增怎麽可能讓劉邦離席半小時以上而不去尋找,何況後者還是時刻盯住他的,沒派一隊衛兵護送你上厠所都不配當謀士。伏兵四處要殺劉邦,沒命令,誰也不會放你出去,劉邦能夠靜悄悄逃出項羽大營,哨兵都不知幹嘛去了。
細節越生動,破綻越多,正所謂“魔鬼隱藏在細節中”,就是這個意思。
louisfeng
谢谢邀请:
历史是历史学家把每一个历史阶段发生的,对社会有深刻影的典型事例的记录。把那些重大的历事件详实编入史册,供后来人学习借鉴。博览历史,让今天的我们更加清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对于推动人类文明,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大做用。完善人类的发展预期,促进人类各项事业如期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历史是一本教科书,教会了我们前行时如何面对所有的问题。让我们在前行时更加顺畅的发展,让人类社会的文明从一个高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借鉴历史的事例能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人类社会历史经历的农隶制,封建制,共和制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前三个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发过程就是新旧交替,先进代替落后,文明代替野蛮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历史是波浪式的发展,但是社会在发展,新文明代替旧文明是不可违的规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如《共产党宣言》所总结的一模一样。"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劳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是著名的政治家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最精辟的总结。
原贴:历史是什么?
kenny1976wei
真正的历史哲学实具有证明天道不爽或表明世事符合天意的意义。那认世界为必然性所决定的看法与关于天意或神意的信仰并不是彼此排斥的。按照思想或理论看来,神圣天意的基础即是概念。概念是必然性的真理,它包含有扬弃了的必然性在自身内。反过来,同样可以说,必然性是潜在的概念。必然性只有在它尚未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因此假如把以认识人类事变的必然性为历史哲学课题的学说,斥责为宿命论,那实在是再谬误不过了。
当我们说某物是必然的时,我们首先总要问为什么?我们总以为必然的事物必是被设定起来的,是一个有前提的经过中介的事物。但假如我们停留在单纯的中介过程里,那么我们就还没有理解必然性的真正意义。那仅仅是通过中介派生出来的事物,其存在取决于他物,而非取决于自己,因而它仍然仅是偶然的东西。与此相反,我们所要达到的必然性,即一物之所以是一物乃是通过它自己本身,这虽然可以说是中介性的,但它却同时能扬弃其中介过程,并把它包含在自身之内。因此对于有必然性的事物我们说:“它是”,于是我们便把它当成单纯的自身联系,在这种自身联系里,它受他物制约的依他性也因而摆脱掉了。
常有人说必然性是盲目的。这话可说是对的,如果意思只是说,在必然性的过程里目的或目的因还没有自觉地出现。
必然的过程开始于彼此不相干、不相联的孤立散漫的情况的实际存在。这些情况乃是一个自身崩溃的直接现实性,由于这种否定就发生了一种新的现实性,这里我们便得到一种具有双重形式的内容:一方面作为已经实现的实质的内答,一方面作为孤立散漫的情况的内容,这些情况好象是一肯定的内容,而且最初令人觉得它们好象确是那样的肯定的内容。后一种内容本身实系空无的,因而转变为它自身的否定面,这样就成为已经实现了的实质的内容。这些直接的情况自身瓦解为形成他物的条件,但同时又被保持其为较高实质的内容。
于是我们便说,从那样的情况和条件里,某种别样的事物产生了,因此我们又称这样的过程的必然性是盲目的。反之,我们试考察一下目的性的活动,在这里我们便早已认识到有一个目的作为内容,于是这种活动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识见的了。当我们说世界是受天意的支配时,这意思就包含有目的或天意在世界中一般是有效力的,是预先独立自主地决定了的,所以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事物,是与前此自己预先知道了的、和意愿了的目的相符合的。
有许多人想借排斥天意的必然性以示尊敬上帝,事实上是通过这些抽象想法把天意降低为一盲目的、无理性的妄作威福的偏心。平素的宗教意识常说到上帝的永恒不变的命令,这里即包含着明白承认必然性是属于上帝的本质。由于人在脱离了上帝的情况下,有他自己的特殊意见和愿望,大都感情用事,任性妄为,于是他就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他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与他的本意和愿望完全不同。正与人相反,上帝知道他的意志是什么,在他的永恒的意志里,他决不为外来的或内发的任何偶然事变所左右,因此凡是天意所向的,也必然会坚定不爽地得到完成。
原贴:历史是什么?
toyland
鸿门宴杀刘邦,那是范增出的主意,范增实际就是个老愤青,他没少给楚霸王出馊主意。
刘邦是打下咸阳城的第一功臣,再众诸侯面前杀功臣,众诸侯会直接把你项羽五马分尸,你今天杀第一功臣刘邦,那明天就轮到我们了呗,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
所谓鸿门宴杀刘邦,那都是我们用后人的眼光事后诸葛亮,事实上你当时杀了刘邦,你楚霸王都走不出鸿门这个大门。
搁浅
在农业革命之后,为了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用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人类开始对过往的事情有意识地记录、储存下来。当政治组织发展的越发复杂之后,人类也开始对社会实践生产事件都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后世的借鉴。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中开篇就提出了梁氏对历史的看法。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什么是活动之体相呢?
人类为生存而活动,也为活动而生存。没有了活动,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停息。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本体,以所活动者为表相。
历史就是综合记述了参与活动的种种本体与其活动所表现之种种表相,用有结构的文体记载下来。
所以,非活动的事项,例如天象,地形等属于自然界现象,就不属于史学的范围。反之,凡活动的事项,人类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表相,也是使史学的范围。
这个表相,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人类活动的结果;二、人类活动的现状。凡史迹都是人类过去活动的形成的遗痕,史学家的工作就是把这些遗痕记录下来,再以结果反推当时的情况,让过去的时代再限于今天的读者面前。
关于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则是将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史家们研究的方向,以社会为范围,记录下来人类群体或其大多数共同的事业的延续或更迭。
人类活动自然就会有结果,以及这些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就是记录整个社会所有活动的总和,是所谓算总账,所以历史可以称之为是因果,即之前发生的事情,体现出来的,现在的结果,而现在的结果为因,又会孕产将来的结果。
如此因果相续,必然要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然后找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总结其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这也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原贴:历史是什么?
MAK
中国文化最重视历史,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一个文人,必须要学习这三样,否则就不配称作文人。
可是,要说到历史的“本质”,就很麻烦了,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上是个空缺,我们从没有考虑过这东西。本质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范畴,大意是说,抛开现象层面,探究某个事物最核心最内在的东西。历史的本质,应该在问,抛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事件,追问“历史”是个啥。
历史是啥,其实很简单,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真相是什么样。
说起来很简单,想起来很复杂,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正史的可信度有多少。大家都知道,一个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有不同角度的看法的,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发生,不同角度的看法就更多,正史只是一个评价角度,代表了记录者一种观点。记录者观点不同,记录的细节侧重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会就不同。
比如义和团事件,这就是曾经争议很大的历史事件,前后历史观的不同,事件记录非常不同。同样是杀洋人、杀信洋教的教民,如果是记录这些洋人是侵略者,教民是卖国贼与汉奸,那么大家会觉得杀得好!杀得越多越好;如果说这些洋人大多是商人和传教士,没有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来中国也是符合两国条约的,教民更是一些普通中国人,他们绝大多数只是信了洋人的教义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卖国行为,那么义和团就变成了滥杀无辜的乱匪了。
第二,野史可信度有多少。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既有参与的几方当事人,还有更多的旁观者,尤其是历史大事件,涉及的都是权力中心区人物,旁观者很难走近他们,记录内容也多是当时的道听途说,再加上没有时间的沉淀与见证,恐怕也难说就很公允公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我相信这样的记录大量存在,真假很难辩。
第三,后人记录前人的历史,会尽量保持真实度,但就算如此,后人出于自己的目的故意歪曲的也大量存在。本朝记录顾及更多,各种春秋笔法的运用,让第一手材料已经面目全非真假难辨了。
所以说,如果说历史的本质是历史真相,而历史“真相”就是历史观!
每个记录者站在什么角度,这是最重要的,可能远比所谓“真相”更重要许多。每个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都只是他个人历史观之下的看法,同样一件事,材料有很多,采用哪个,弃用哪个,行成最终符合逻辑推理的行文。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了,但大体是不错的。
很多人都有疑问,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呢?是啊!就算知道了真相,又能如何呢?更何况还很难说“这就是真相”。
我个人认为,历史除了一个个故事以外,更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一个个“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性的外化体现,学习历史,更主要在于思考人的心理与性格,以及这样的心性对结果的作用。这可能是比故事与真相更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原贴:历史是什么?
荤君
历史,是一本书,记载了过去的一切,有喜乐,有甜蜜;也有辛酸,也有苦辣!
历史,是过去的梦,梦里有芳香,有灵气;也有恶臭,也有污气!
历史,是一面镜子,启迪着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前进!
原贴:历史是什么?
利比里亚fish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通过巧妙的周旋与众人的帮助,逃回了军营,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鸿门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宴会。直到今天,鸿门宴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人们长期探索却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项羽为什么没有诛杀刘邦?
对于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世人多认为是项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现。
联系到项羽后来兵败垓下、拔剑自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登基称帝的结局,人们大多认为这是项羽妇人之仁的表现,项羽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有勇而无谋;头脑简单,刚愎而自用,不听从谋士的建议,更没有看清楚刘邦和自己争夺天下的野心,被他一席好话所蒙蔽。项羽因为自己的好大喜功、骄矜自大,大意之下放走了对手,以致酿成大患,最终失去了天下。
这一看法主要依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司马迁对于鸿门宴的描写异常精彩,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富有戏剧性,让人们觉得这更像是一部传奇;在太史公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项羽的有勇无谋,刘邦的机智敏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读到这里,都会感慨万千,或痛恨,或惋惜,或赞叹,或不屑。
这一评价更多的是立足于之后楚汉战争的结局,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进行的分析。然而,有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问。
其实关于《鸿门宴》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果这些都是史实,根本无法解释。
例如,如果鸿门宴真的是杀机重重的宴会,以刘邦的机智狡猾和贪生怕死,他会毫无察觉、主动去项羽大营送死吗?再如,刘项大营相距七十余里,宴会前项伯夜访张良、张良引其于刘邦、刘邦宴留项伯、项伯夜归、项伯向项羽汇报、项羽等人再议对策,一夜之中项伯完成这六件事有多大可能?
再例如,刘邦、樊哙、张良以如厕为借口外出商议对策,刘邦让张良等他回到了自己军营再进去谢罪,即使走小路,二十多里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商议对策的时间,肯定不短,这么长时间项羽就会在大帐中干坐着而无动于衷吗?
如果项羽、范增有杀刘邦的想法,应该会在帐外部署一定兵力,刘邦等人能那么容易逃走吗?刘邦逃走后,留张良斡旋,就不担心项羽一怒之下杀掉张良吗?张良这样一位善于保命的聪明人会冒这个危险吗?
项羽如果真的要杀刘邦,绝对不止这一次机会。项羽若是以他私自逃离鸿门的无礼行为为由发兵追剿,刘邦十万大军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
对于这些不合理之处,王若虚、董份、梁玉绳等学者都有提及,如梁玉绳于“(项伯)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一句下按语:“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梁玉绳的意思是:项伯暗中与张良会面,如果不是奉项羽命令怎么能用“报”字呢?而且项伯私自会见张良、刘邦,他就是犯了私通敌军的重罪,怎么敢告诉项羽呢?如果项羽诘问他,“你怎么能和刘邦说这些”,项伯就会无言以对。其他可推敲处尚多,不一一列举。可见早已引起了学者的普遍质疑。这些都说明,《史记》所记鸿门宴并非信史。
司马迁写史,既采摭旧闻,又博览群书,涉猎极多。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史记》中《鸿门宴》这部分文字是依据西汉时期陆贾所作的《楚汉春秋》一书而写。
陆贾“客从高祖定天下”,长年跟随在刘邦身边,是刘邦的机要秘书,是许多大事的亲历者。他的著作按理说应该贴近历史真实,但事实并非如此。陆贾是刘邦的大臣,其作品肯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不渗透刘邦的意志,为尊者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仔细分析司马迁以陆贾《楚汉春秋》为蓝本所作的《鸿门宴》部分文字,就能够发现这一点。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陆贾一定隐瞒了许多事实。那么真相到底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最现实的选择,是明智的表现,是其“才气过人”的铁证。
尽信史不如无史。要了解鸿门宴的真实情况,不能只靠司马迁的文字描写,还要仔细分析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本质。
鸿门宴实质上是一场协商关中地区统治权的政治谈判。当刘邦一路西进攻取咸阳后,担心项羽来争夺胜利果实,采纳谋士建议,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然而,很快项羽的军队攻破函谷关,兵临城下时,他不得不改变计划,以应对危机。这场危机的实质是灭秦之后关中统治权归属于谁的问题。虽有“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先,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功劳最大,实力最雄厚,被尊为诸侯盟主,入关前他就封秦国降将章邯为雍王,将关中地区视为囊中之物。刘邦虽然想做关中王,但他的实力不够强大,函谷关已经被项羽占领,自己的十万军队难敌项羽的四十万人马。刘邦为保住性命、保存实力,只能向项羽低头,让出关中地区。
因此,鸿门会谈是必然发生的。
通过会谈,刘邦让出了权力,项羽得到了关中,既然目的已经达到,项羽就没有必要再将刘邦杀死。
项羽兵不血刃,以谈判的方式取得关中地区,维护了自己盟主的地位和权威,也使自己免除了一个杀害功臣的恶名,更顾及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兄弟之情,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才智可见一斑。
刘邦作为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者,他是不可能公开承认自己曾经向项羽妥协,以关中地区来换取身家性命这样不太光彩的事情的。因此,陆贾的《楚汉春秋》隐瞒了这些事实,加之司马迁的出神入化的描写,让人形成了对鸿门宴的模式化、固定化的认识。
然而,鸿门宴不是权力游戏的结束,仅仅是一个开始,项羽因为其后诸多的战略失误,一步步走向灭亡。他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全部归于鸿门宴一事,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历史有多重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孰是谁非,也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探究的过程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smiley
我觉得历史是人类对于过往进程的理解,和对于这个理解的表达。
记得前几天,有朋友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以前我们肯定太平天国,反对曾国藩,但是现在是倒置过来的?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上面的观点:
人类的过往进程,我们现在的人不可能对于进程中的细节了如指掌;就算随着科技发展,我们此刻世界的信息,新闻和大数据可以被记录在服务器和云端,但是100年后,那时的人们能够全然了解我们此刻一个事件人们真实的感受和温度,决策者的踟蹰和苦衷吗?
这不是科技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历史看上去是史料,但是实质上只能是对于人类过往的一种理解。在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关注和肯定的是太平天国敢于“打破旧世界”,而在现在我们的视角会更加放平……
我无意于评价上面案例本身,只是借此举一个例子。很多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认为“任人打扮”这一点其实也维持了话语权的多元,也使得人类在看过去的人类,未来的人类在看现在的我们的时候,有更全面的目光:既然都是理解,多元化的理解总能为后世增加一些思考角度,进而增长些许智慧吧。
原贴:历史是什么?
chocolateh
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的本质是总结过去,全衡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进程。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追求,更理想信念的未来发展。这就是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进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原贴:历史是什么?
锋芒阳光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活动完成了的客观实际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一的事实。比如当我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的同时及完成的过程就构成了历史,也就是是现实的人完成了的那个实践过程。
原贴:历史是什么?
葉孑
很高兴回答问题,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有个深层次的原因,是项羽灭秦后想恢复春秋时期的分封制。秦灭六国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但是秦二世而亡,时间太短,当时六国尚有许多贵族后裔在世,于他们而言,郡县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政体,封邦建国的两周旧制早已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自然也不例外。项羽一心想当的,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盟主,而非秦始皇那样的皇帝。所以,项羽内心可能也并不想杀掉刘邦,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要成为孤家寡人的皇帝之意,在他心中,刘邦和其余诸侯一样,都是他的小弟,只不过这个小弟有点不听话,有一些不安分而已。对付这样的刺头,只需要狠狠惩戒,严加看管就行。
因此,我们可以看看项羽对待的刘邦的一系列行为,在鸿门宴上接受刘邦的请罪,又狠狠的羞辱质问刘邦,跟着再饶他一命,最后在分封诸侯时,将刘邦封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南郑,再封章邯等三王于关中,将刘邦严密的监视控制起来。这不正是一个有洞察之名,有容人之量,赏罚分明,胸有主见的的霸主所应该有的气魄手段吗?项羽觉得,这样一番布置,已经足以让刘邦灰心丧胆,让诸侯乖乖听话了,又何必非要杀了一个流氓出身的刘邦呢?
当然,还有一些原因,其他的回答里也有说到,例如,项羽阵营中有一个“内奸”——项伯;樊哙适时闯入,让刘邦有机会逃脱等等,就不再赘述了。
oyoyoo
历史上最出名的饭局,非鸿门宴莫属了。当然,这场饭局也留下了一出悬案:占尽先机的项羽为何没有借机除掉竞争对手刘邦?
当然,我们先来看下为何会有这场饭局。《史记》交待的很清楚:"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简单点讲,当时的情况就是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攻秦,楚怀王为了尽早取得战果,采取了激励机制,也就是"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然,结果就是"沛公(刘邦)先破秦入咸阳"。
可就是这个先入咸阳,当时项、刘的军力是这样的,项军四十万,号称百万,刘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双方军力都较悬殊的 ,自己先入咸阳,可这个王的帽子,究竟是不能戴的,即便不戴。项羽也会有想法,刘邦心里当然不踏实,于是申请在项羽的主场搞了一个饭局,也就是鸿门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饭局是刘邦申请的,但也不是主动申请的。刘邦初定咸阳时,其实也是有想法的。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什么意思?就是有点占为己有的意思。于是出现"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的场面。也就是说,项羽大军兴冲冲地往咸阳进发的时候,吃了闭门羹。
那么,项羽的反应如何呢?自然是大怒,原来项羽不仅吃了闭门羹,还收到了一个线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报信的人,叫曹无伤。刘邦知道自己麻烦了。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在项羽那边也有个线人,叫项伯。这个项伯,其实也不是线人,张良救过他命。这不,投桃报李,带来了一个消息:"(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接下来要做的事,自然得请客吃饭赔罪。请客的人,叫做东。可做东的,却是项羽,这其实蛮有意思的。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饭局是刘邦申请的,但是,挺被动的:"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当然得带点东西意思意思,刘邦就带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
这个礼虽然不贵,但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曹无伤给项羽带了线报,里头还有一个讯息:"珍宝尽有之"。其实,在此之前,项羽也有做功课,收集了一些关内情报:"刘邦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对于刘邦的所为,项羽的谋士范增给出的判断是:"此其志不在小",并且,给了建议:"急击勿失"。但是,项羽并没有太多反应。可曹无伤一句"珍宝尽有之",项羽就坐不住了。看得出来,项羽这人还是比较贪财的。
贪财,就有回旋的余地!就怕不要钱的。当然,刘邦到项羽处吃饭,也不仅是送礼,主要还是要说明情况。《史记》有记载刘邦的汇报记录:"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你看,自谦为臣,呼项羽将军,这姿态够低了。同时,还套了下近乎。
当然,这还不够。刘邦还有话要讲:"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说自己打着打着莫名其妙就入了关,身不由己啊。这关内的东西,所有权当然属于项将军的。
不用说,项羽也被感动了。当然,对于刘邦来说,这个饭局没白来,事情交待清楚,误会也就解除了,还挖出了曹无伤这个卧底。剩下的,自然是大碗喝酒啦。当然,我们后来说鸿门宴凶险,什么"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主要都是范增搞的一些动作。可是,项羽不配合啊。
为什么?因为鸿门宴这个饭局本来就不是他设计的,是刘邦兄弟自己要来的。况且,若在自己的饭局上把自己人给杀了,传出去也不好听。好好吃一顿饭,何必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呢?其实,这个饭局还真是不平等的。只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为什么?刘邦饭局坐了一半。临行还特地吩咐张良道:"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刘邦一直在设计,一直在提防项羽,并计算出各种可能性。看来,刘邦已经早把项羽当做敌人着手研究,而项羽这边,还把刘邦当哥们。
不过,鸿门宴上刘邦拍拍屁股走了,可我们的文章还没有完。此时的刘邦,还不够资格成为假想敌。
因为楚怀王是领导嘛,是义军的精神领袖。这也就罢了,楚怀王还不让项羽出风头,尤其在入关的战略分配上。《史记》有记载,入关之前的军事会议上,列席"常委"给出的主流意见是:"项羽为人僄悍猾贼,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什么意思?就是项羽残暴,不是入关安民的第一人选,可以安排他对抗秦国的主力部队,而刘邦仁义,采用怀柔政策,则天下可定。当然,楚怀王是同意的。
当然,从事件的发展看,楚怀王定下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项羽不这么认为。
楚怀王究竟有没有私心?应该也有,用刘邦来制衡项羽,这也是比较明显的。至于这段纠葛的结果,"乃阴令击之,杀义帝(楚怀王)江南"。也就说,项羽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派人把当家领导给暗杀了。
理财规划师_Jaso
历史是什么?
答:历史就是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地球的经历,人类的经历。这就叫历史。
所谓历史,它含有三层意思:1.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2.对过去的事情记载;3.人的历史认识。
从第一层意思解释中,我们知道,历史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叫做“本来的历史”。
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阶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的,也不可逆转的。对于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必须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截体”,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记述及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也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把它统程为“写的历史”,这样就有了不是本来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历史”。这是第二层意思。
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过去的历史,是通过别人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截体、中介认识了本来客观历史。这样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象生活中的历史东西,即把它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截体”的意思。
历史“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凭借。历史科学任务是求真,把历史描述出来,使过去的东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过去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则是主观认识。写下来的历史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它是历史学家主观认识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三层意思。
所以我们要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才能在历史中前进。
原贴:历史是什么?
aipesen
《三国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或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之一,(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小说《红楼梦》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原贴:三国演义历史
lvguansi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是“历”,亦即历法。
地点,人物,事件是“史” ,亦即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空间上,某些人,发生了某些事。
然后,这些内容被当世或后世记录下来形成的著作,就是历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新惠
先了解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知未来。所以毛主席曾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在1941年九月十三日在延安一次对当时妇女生活调查团讲话中指出: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对学习历史,硏究历史应该用毛泽东思想,才能学好历史为今天人们服务。
原贴:历史是什么?
最初的梦
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旧事,它能给你开拓点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今天从何老那里听来一个新的比较历史角度:比方说manager这个词来自控制manage,manage则来自意大利语maneggiare,控制马匹——然后这个词又来自拉丁语 manidiare。
我们现在给它翻译成经理人,但是其实正确反应应该是“御”,御就是用缰绳控制马匹的意思,然后出现驾驭这个词。
【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爲御,这个千里就是战车能直接投放的极限距离。
所以御的含义又衍生为国王能直接控制的区域,也就是所谓王幾,御前也就是直辖的意思了。
因此司马司徒司空就是典型的化家为国,官员是天子的私人秘书。
这个东西在秦汉以后我们就逐渐看不到了,但是在西方一直延续到近代,进而和资本主义的资本家/职业经理人联系了起来,最后彻底完成了词义的变化。
资本家在语言中暴露了最真实的身份——你的领主。那么家臣/家奴反而是正常应当是世袭的(这里完全可以参考八旗的包衣啊哈),所以而孔子周游列国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虽然对他来说,他在维护周礼,但是放到历史之中来说,他实际上是在打破世袭官僚的统治而识图推广和培养职业官僚。
与此同时也就搞懂了西欧扩张的文化基因,封建制度到无土可封的地步时必须崩溃,孔子的弟子也是以所谓无土贵族/文化贵族为主,这时如果没有新的殖民地,它自然是要积累矛盾的。
在历史的巧合下,恰好是资本主义给西欧了一个扩张的出口,而不是封建自由天然匹配资本主义。
对于散户来说,怎么可能对公司指手画脚呢?参与决策的方式是成为职业经理人,而如果想人人持股(对应西欧升级的方式是获得领主身份而非科举),显然唯一的办法是扩张(做出业绩),获得新的土地。
因此扩张是内生矛盾推动的,殖民是资本主义的要求,但更是封建体制参与分红的要求,对土地的要求转化成了对股权的要求,早期资本家和土地贵族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起码他们都没有科举。
对分红的需求遏制了对土地的争夺,完成了转型。
在这里最有趣的是,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没有股权的是奴隶,部曲,因此他们也是免税的——没有股权是他们免税的内在逻辑。
股东提供的是他的武力和财产,收获的是徭役和赋税,因此明末大量自耕农投充到免税的宗室和有功名者名下为奴以求避税,暗含的逻辑是他们扩大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统治集团负责为国家负责——自耕农觉得自己的股权太小,还要承担税收和徭役,有时候觉得亏逼了,宁可放弃一切。
但是宗室和有功名的人却不乐意在守城的时候开仓,结果他们输掉了公司本身。
这是不完整的封建制和不完整的资本主义的结合悲剧,反而说明了士绅一体纳粮和不养宗室的他大清更彻底的职业官僚和自耕农的结合更有优越性,而不是封建自由更有优越性。
只有封建自由和资本主义结合的时候,它才迸发出了史诗般的扩张热情,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为殖民而服务,颇有几分八旗每个人都是地主,打仗类似于罗马公民兵的意思。
而职业官僚体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注意,不是官僚资本。而是国家统筹的资本主义,区别于人人做领主式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对西方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玩意儿,它同样爆发了令人震撼的生命力,进而让他们显然产生了巨大的困惑。那么威胁论也好,文明冲突也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好不好玩?有没有趣?跳出西方中心,好好读历史吧。
原贴:历史是什么?
amanda lee
主要是项羽性格问题,好面子。而且道义上说不过去。依据楚怀王和诸将的约定,“先入关者王之”,此时楚怀王虽是傀儡,任然是项羽名义上的主子。
刘邦入关后,安抚百姓,关闭粮仓。老老实实交付于后到的项羽。于情于理项羽都不好意思下手。所以一直觉得项羽适合当黑道英雄,还是太重人情世故,真不适合玩政治。
阳光下的雪人
历史就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不断斗争的过程,毛主席说:“一些阶级消灭了,一些阶级胜利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说:“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毛主席都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不可否定,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没有不充满矛盾斗争的,这个矛盾斗争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斗争史。
人类社会从低级的原始社会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走向社会主义,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的理想社会)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需要不断地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这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以提高生产力水平。
同时,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同样也一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这就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也就自然出现了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就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类社会也正是由这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每一次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以后,社会总会向前推进一步,比如说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如此,中国从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到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都是如此。正是这样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就是历史。
人类社会从私有制的产生到公有制的建立,从阶级的产生到逐步消灭阶级,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个质的飞跃是要通过长期的艰巨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由野蛮走向文明,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感性发展—低级阶段的产物,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理性发展阶段—高级阶段,“私有制”就必然要被“公有制所取代,人类必将最终走向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当然,这个结果必然是要通过漫长的斗争才能成为现实。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自然得出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斗争史的结论。在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就人类社会的历史,这就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文明史。
原贴:历史是什么?
ken_fang
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鸿门宴即项羽在鸿门自己的大营大摆宴席来招待刘邦一行人的饭局。当时项羽摔大军挺进关中到达函谷关时被刘邦的士兵把守关城不让通行,这惹恼了项羽,于是令大军攻城。攻下了函谷关急行军至鸿门打算干掉驻军灞上的刘邦。这时项羽的叔父项伯告密了刘邦。刘邦闻之大惊失色,怕了。以他的实力哪能和项羽抗衡呢?结果听取了张良主意,没有与项羽为敌的意思并求项伯做和事佬跟项羽解释。项伯也答应了刘邦,并让刘邦第二天到项羽大营说明情况。
第二天刘邦带100多骑兵来到鸿门拜见项羽。一见项羽刘邦就握住项羽的手诚恳的说:我之所以能先入关是完全仗着将军的威势。我入关后一直期待将军的到来。并不是和将军挣王。因为楚怀王与将约定,谁先入关忘秦就封谁为王。项羽一见刘邦这么卑躬屈膝,说的入情入理。也就没了脾气。就摆宴席款待刘邦,宴席上项羽的谋事范增示意项羽下令杀死刘邦,项羽假装没看见。范增又找项庄让其借舞剑助兴借机杀死刘邦,结果被项伯看穿当在刘邦面前。刘邦假装上厕所借尿遁逃走。这就是鸿门宴。那为什么项羽没杀死刘邦呢?我分析:
一,项羽为咸阳王而来,当听刘邦说不与为敌,不与挣王时,就心软了没有杀死刘邦的意思了。
二,项羽生的气是刘邦的士兵不让进函谷关。人家服软了,项羽也就没气了。
三,致力除掉刘邦是范增的主意,说刘邦有天子气,而项羽当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的目标是咸阳王。
四,项羽太小看了刘邦了。项羽认为刘邦实力不足矣担心。
五,项羽可以屠咸阳,杀子婴,埋降兵,但同为楚国将军没有把刘邦树为敌人。
Althas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们用客观、全面、真实的文字形式,再现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则显得相对稳定。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文明从磨擦生火开始,依次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出现、铁制农具广泛运用,到机械化大生产等,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突破都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在生产力的发展下,出现了剩余产品。于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原始公有制瓦解。所以,历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深刻揭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贴:历史是什么?
阿拉姜
相当麻烦,以前我见过这个问题,有人给回答了,找不到了,简单地说一下吧。首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国力,随后鸦片战争开始晚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正是中国屈辱的开始,随后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随这而来的是第二次的鸦片战争。
继林则徐魏源之后是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还有曾国藩他们这一帮人,大搞洋务运动,企图能为晚清政府重新崛起做出一份力。
再就是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认为只有革新地能救国。当然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救得晚清政府。
再就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发动了辛亥革命
再最后就是中国共产党了。
大体上就是这样吧,回答地不算太好。
原贴:中国近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