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少帅称呼张学良,也是多种原因。张作霖在东北经营东北军多年,实力被属下和当时的国民政府认同,是东北地方军队的领袖,堪称大帅。张学良早年并无军功和威望,只是父亲被日本人害,一时被推为主官,就沿用了少帅这个称呼。这个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也许还有更多原因。
东北军少帅小说
aiaiyuni
刺刀1937
铁血三部曲姊妹篇刺刀三部曲第一部。刺刀,用刺刀构筑起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刺刀,用刺刀将倭寇从我们的国土赶出去!刺刀,用刺刀铸造我们的铁血之魂!正面抗战,正面抗战!我们的民族,从来不曾在血腥屠杀面前屈服!!我们的民族,从来不曾在外敌面前低头!!抗战!!抗战!!1937,前进,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11师!!!1937,前进,东北军!!!1937,前进,中华民族!!!
西方蜘蛛的作品都很好,我很喜欢,很高兴跟你分享!
mioMonica
东北军在历史上确实很强,因为它是30年代唯一拥有完整海、陆、空编制的民国军队,海军力量甚至比国民革命军还要强。
虽然都是张的私军,但严格来说,东北军从张学良统治东北开始就被称为;在此之前,的指挥官是张,谁被称为。
1928年6月4日,张乘坐的火车到皇姑屯被炸,卫兵牺牲。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接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领导。冯军被中央政府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称重这个术语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Xi事变后,东北军被视为蒋介石的眼中钉,变相解体。东北军不复存在,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那么东北军“很强”吗?一点都不强。如果说他强,那就是学长黑。
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被日军杀害后,年轻的元帅顾全大局,但没有派人去,没有任何迹象。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军只有一万多,东北军三十多万。在30: 1的兵力差距下,与日军有杀父之仇的年轻元帅,不开一枪就把东北交给了日本侵略者。
国民党内很多军阀在抗日战争中表现恶劣,但在“然而”和内乱时期,他们引人注目,嚣张跋扈,被国人讥讽为“内战专家和外战外行”。
但是少帅东北军连这个首都都没有,内战表现也不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顽固坚持“先留在国内再出国”的基本国策。1935年,他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副总指挥,率领16万东北军在陕西、甘肃围剿红军。面对小米步枪武装的中央红军,东北军依然表现不佳。张学良与红军打了三场仗,包括李老山、玉林桥、直罗镇,损失了三个师。
东北军不强,张作霖时期的奉系军阀如何?
1920年7月,安徽战争爆发,冯部只是个跑龙套的,或者说是看戏的人,而不是主角。由于张在皖中之战中隔岸观火,而吴与段互相厮杀,他以钓人为生,并把势力扩大到京山铁路沿线和内蒙一带。
1922年4月,安徽省爆发战争,服役的表现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垃圾”。除了郭松龄领兵,其他各部都有节节败退的危险。
冯军在东西线都遭受重创,两万名士兵被歼灭,一万多名逃亡士兵牺牲两万人,四万多人投降并成为直军俘虏。
1924年,奉西军在第二次直接战争中毫无进展。若不是日英大力支持,冯玉祥在关键时刻翻脸不认人,凤熙军仍难逃惨败的命运。
此外,冯军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了两场战争,结果都一样,就是冯军惨败。一次是1925年11月郭松龄爆发的战争,另一次是张学良改旗后的中东之路事件。
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冯反目时,他只是冯军中的一名统帅。理论上,只能调动五分之一的部队。
然而,郭嵩焘起义后,军队节节败退,郭军势如破竹;张见大势已去,败落的消息已拟好,赴日飞机已联系好,金银拉了二十六辆车准备开溜。
要不是日本关东军赤膊支持张,早就没影了。
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服役表现尚可。
张学良在日本人面前虽然不是一个人,但在苏军面前表现的很血腥,出动了10多万兵力破釜沉舟。
然而苏俄派出的军队太多,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张的军都不算强。
如果真的要说强,那就是纸面上的强。
通过出售东北的路权、矿产和土地,张得到了日本人的力量支持,加上亚洲一流的兵工厂,东北经济空前“繁荣”。于是,张就有了招兵的资本,使在巅峰时期拥有四十余万兵力,在全国地方军队中排名第一。
东东的丝绸庄
楼主所闻的二帅,官面上是木有的。但是有两个人都曾被张学良尊称为次帅,其一就是吴大舌头吴俊升,当时张学良对其执子侄之礼,并尊称其为吴次帅。
其二是杨雨霆,张作霖及吴俊升命丧皇姑屯之后,张学良子继父业,成为了奉系的当家人,但是由于年青,担心威望不足以服众,故拉拢杨雨霆,并尊称其为杨次帅。
东北军为中华民国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南满易帜之后,编为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率的军队,称为奉军。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奉军被中央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拥有兵力约三十万。1929年,奉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约30万人,由张学良统辖。
阳光下回家的路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早年投身绿林。1902年被官府收编。武昌起义后,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打击革命力量。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27师师长,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封闭进步报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因慑于东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诺,而激怒日本军方,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他的部将习惯称他为“大帅”,称张学良为“少帅”。这并不是因为张作霖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而是当时军阀的通称。
卡尔巴金山
东北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节 山海关(1)
杨宇霆一离开,张学良凝聚起来的那点精神顷刻就消散,松涛、崔成义进来只见那个指挥十几万大军的少帅正就靠在座椅上揉着太阳穴,神情颓废,脸色苍白,呼吸有点急促。看来少帅的毒瘾又要犯了,崔成义是张学良的侍卫营长,对其隐私当然了解,看到少帅如此,当下了然。
松涛皱了皱眉,少帅吸毒的事他不是不知道,为什么吸毒他也略微知晓,二十几岁就统军十数万,纷杂的战事已搞得他疲惫不堪,而他心中的那个结还是无法解开,自己得想个了了他的那个结才行。
张学良强自提了提神,略微抬了抬头‘咦’了一声,:“这是干什么?”看见崔成义手上拿着件普通士兵的军服张学良疑惑的道。
:“回少帅话,卑职跟崔营长商量过了,此次回奉,路途凶险莫测,为安全起见……。”松涛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张学良打断了:“东北乃是我安国军辖境,如何凶险莫测了。”张学良语气中夹杂着有点愤怒。
:“大帅专列就是在我安国军辖境之内被炸。”松涛直直的回了张学……
catqueen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不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则幻想“依靠中央”和通过国际干涉来解决日军入侵问题。 东北军拱手让出富饶东三省,忍痛退入山海关内,在历史上写下耻辱的一页。目睹家乡庐墓横遭践踏,父母姐妹惨受凌辱,广大将士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一些未入关的爱国官兵自动奋起抵抗,著名的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等,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并推动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 流亡入关的东北各界名流和爱国人士奔走呼吁,于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力开展支援义勇军工作。1933年初形势急转直下,日军长驱直入,山海关失守,热河及察哈尔守军溃败。 3月,在全国人民愤怒谴责声中,蒋介石将失地罪责完全转嫁于张学良,逼张引咎辞职,下野出国。 东北军按照张学良临行嘱托,集结在华北一带,筹谋还乡大计。
次年1月张学良返国,3月就任鄂豫皖“剿总”副司令,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东北军此时兵力十六万左右,五分之四被驱入陕甘参加“剿共”。 经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两个多月损失近三个师。 蒋介石不但不给补充,反而削减番号,减发军饷。严酷的现实迫使张学良和将士们深思。官兵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也感到再继续下去将使全军覆灭,永无回乡之望,开始探求新出路。 12月,张学良赴南京开会,秘密转上海会见杜重远、李杜等爱国人士。 杜李二人直率地向张学良进言:停止内战,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是东北军最好的出路。后来,又辗转介绍中共秘密党员刘鼎赴张学良处工作。
与此同时,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东北军的情况,中共中央把对该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联合抗日救国会谈。东北军确立联共抗日方向,为在西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6月,中共中央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委员有叶剑英等人。 20日,周恩来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指出“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陕甘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
延安会谈后,张学良全力以赴进行抗日准备,不仅与红军停战,还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驻防陕甘)友好相处。 6月,张学良命人创办西京民报,向官兵和民众宣传抗日。同月15日,张杨联合在王曲镇开办“长安军官训练团”,向中高级军官灌输抗日思想。 22日,张在该团发表题为中国出路唯有抗日的讲话,指出“抗日是东北军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阵线上去长期抗战”为己任,号召全军将士“宁肯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张学良的抗日决心与信心,对全军提高思想、统一认识起了很大作用。 9月初,为向部队补充新鲜血液,张学良接受共产党建议,从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进步青年和学生(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民先队员),开办学兵队。同月,东北军内秘密建立以张学良为领袖的抗日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 在此期间,张学良还陆续派代表分赴晋、绥、冀、两广、新疆等地,联络各地方实力派,酝酿联合抗日;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蒋介石劝谏,要求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东北军入陕甘后,许多共产党员秘密进入该军,为帮助其走上抗日战线做了巨大努力。 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领导下,东北军内的地下党员成立了东北军内工作委员会。此后地下党在东北军的工作更加活跃,无论总部、各部队、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以及报社、通讯大队等,都有共产党员在里面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团结教育广大官兵。 8月30日至10月初,朱理治、叶剑英相继至西安,与张学良磋商东北军、十七路军与红军三方联合抗日大计,进一步加强推动东北军抗日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军内和西北地区的地下党组织互相配合,不断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报、东望和西北文化日报等进步报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会”等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并联合举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追悼鲁迅和援绥抗日募捐等活动。
抗日救国事业把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各阶层民众紧紧联结在一起,在爱国热情激励下,将士们决心为抗日而献身。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恳切地请缨援绥。蒋严词拒绝,同时下令加紧镇压救亡运动,又策划调集其嫡系部队约三十个师进入陕甘,图谋全歼红军并迫张、杨就范。 12月4日蒋介石坐镇西安威逼张、杨“剿共”,否则即将两军赶出陕甘。 蒋的倒行逆施,使张、杨忍无可忍,终于激起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并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广大官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张学良被蒋软禁,东北军被缩编并调往豫、皖、苏各地。 张学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书东北军将领,勉励部下:“吾等必须将吾们的血及此一点武装(东北军),供(贡)献与东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战场上,显我身手。 ”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各部与全国军队一起迅速开往各抗日战场,其中四十九军、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在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牺牲惨重;五十一军参加保卫淮河及徐州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后与五十七军一起挺进鲁南;五十三军转战冀、豫、鄂、湘,后入缅甸、越南对日作战。 在激战中,吴克仁、朱鸿勋、吴桐岗、刘桂五、方叔洪、黄德兴、刘启文、扈先梅等将领及无数官兵,其中包括许多共产党员壮烈牺牲,为国捐躯。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在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损失并被分化瓦解。 广大官兵纷纷觉悟,在共产党帮助下,陆续脱离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道路。 1937年10月,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举起抗日大旗,经小樵改编,部队迅速发展,后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建立冀中军区。 1942年8月,五十七军一百十一师师长常恩多和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兼政务处长郭维城率该师举行“八三”起义。中共山东分局闻讯,立即派从该师撤出的秘密党员万毅(该师三三三旅旅长)和王振乾急返部队。 新一百十一师推选万毅任师长(常恩多病逝),后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 1945年8月,奉朱德总司令命令,吕正操、万毅、张学思等率部挺进东北,实现了张学良将军和东北人民湔雪国耻光复故土的宿愿。东北军走向抗日战场,经过了苦难而曲折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附:东北军在9·18事变发生时所辖兵力之简要资料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 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 1931年7月,为讨伐石友三的反蒋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 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共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 “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40万人(保守估计)。 。
橙子兔
自由光影
2ReUp
lucy lau
少帅
张爱玲遗作
《少帅》是张爱玲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写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中,张爱玲承继含蓄蕴藉的古典小说传统,以一贯擅长的如工笔画般的细腻笔触,讲述了在“荒废、狂闹、混乱”的大时代里,少帅和赵四小姐似真如幻、无望而又亘古如斯的爱情故事。
内容简介
《少帅》中的故事是张爱玲以1925年至1930年正值军阀时期的北京为背景,十三岁的周四小姐(以赵四小姐为原型)恋上了潇洒的少帅(以张学良为原型)。在一次帅府宴会中,少帅主动赠予周四小姐一柄扇子。两人的传奇由此开始。
创作背景
创作过程
故事起意于1956年,当时张爱玲刚移居美国,希望借英文写作打进美国市场。极为重视历史细节的张爱玲为此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远赴台湾搜集写作材料,“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宋以朗说,后来小说写了一段又放弃了,原因大概是,“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1962年3月回美后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动笔写作,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重视之甚。
成书过程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介绍说:“《少帅》是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写的一篇英文小说,当时是没有出版的,她跟朋友提过,但没有人看过。张爱玲1995年在美国去世,去世之后她的遗物被寄到香港给我爸爸妈妈,《少帅》是其中一个英文打字稿。当时我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它。1997年,我妈妈将张爱玲的一部分英文书信和打字稿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中就有《少帅》英文稿。从1997年到2010年,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学,没有其他研究者做过任何工作。到了2007年我开始处理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时候,发现传记里提到她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篇《少帅》,可能有关张学良的故事,可是没有任何具体解释。到了两年前我开始考虑《少帅》需要中文译本。我最后决定出版英文版跟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帅》。
《少帅》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创作的英文小说,而这部作品只有七章,是未完成的状态,故事并没有完整的结局。50多年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冯睎乾和郑远涛共同整理出版,三人各司其职,分别进行主编、考据和翻译的工作,总共耗时3年,最终让《少帅》得以面世。
《少帅》全篇只有三万多字,篇幅并不长。
出版过程
《少帅》这短短三万中文字的小说,从张爱玲产生写作的想法到最终出版,竟经历了半个世纪。张爱玲1955年赴美,1956年产生写作《少帅》的念头,但是真正进入创作却是1963年。
张爱玲在1964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道,三年来她的一切行动都以这个小说为中心。然而,原来设想写到西安事变的《少帅》,最后只写了七章,刚好写到了张学良到了南京。
这部未能完结的小说,是由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发掘的,从父母宋淇、邝文美手中接过重任后整理出版的。宋以朗几乎以按每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边城(2008年)、《小团圆》(2009年)、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雷峰塔》、《易经》(2010年)、《异乡记》(2011年)。2014年9月,《少帅》出版。
《少帅》是张爱玲用英文创作的小说,打字稿总共有81页。
被张爱玲轻视的英雄
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这样勤奋,死后还不断有新作问世。2009年,在其去世15年后,小说《小团圆》首次面世。上个月,她的小说《少帅》繁体版在台湾首次出版,简体版则正在中国大陆紧锣密鼓地运作。
《少帅》写于1963年, 当时张爱玲住在旧金山。她准备用这本书打开美国市场,扭转自己的运气,所以用英文写作。只是,因书中繁多的中国人名字与复杂的历史背景,她的经纪人对初始的几章评价不高,这使张爱玲的写作信心大受打击,加之对男主人公张学良也渐失兴趣,她遂就此搁笔。
半个世纪后,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宋以朗将《少帅》整理出版,并由青年译者郑远涛翻译为中文。
《小团圆》与《少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没有写完,且张爱玲生前也没有让其“出生”的想法。
作为未成品,《少帅》更显刺目。从内容看,故事从1925年开始,只讲到了1930年,无论是对于两个主人公的爱情长跑,还是张学良漫长的一生来说,这都只是刚开了个头。从字数看,仅有3万余字,出版者不得不使用17幅插图将篇幅撑到97个页码,同时附上100页英文原稿,再加上90个页码的导读文章,才让这本书有了定价98港币的理由。
不过,可以预料,这杯文学鸡尾酒仍会大卖。原因很简单,张爱玲是个偶像级作家,只要是她的文字,张迷们都愿意为之解开腰包,这情形与《小团圆》的市场反应不会有什么两样。
《少帅》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为原型,写他们的爱情故事。两人的情恋细节,自然来自虚构,但故事中作为背景出现的其他人物及事件,均有据可考,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创作方法
据宋以朗介绍,张爱玲的《少帅》,用英文写作,原稿共81页,共2万多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共三万七千多字),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据称,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但是宋以朗也表示,为了避免麻烦,张爱玲还是对真实历史人物名字作了一些处理,“不是原名,但是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谁。这种做法也是张爱玲从她非常喜欢的作品《孽海花》里学到的。
原贴:少帅小说人物介绍?
卡卡
中国历史上的东北军其实就和他们的邻居苏军一样,战斗民族的战斗力根本就不行,东北军就没有强过,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军队,三流的指挥,最后还得加上末流的统帅,当然,这里的统帅指的是张学良,张学良的老爹张作霖还是有一定作战指挥能力的,否则也不可能打下东北诺大地盘,鼎盛时期还到北京去高光了一把。
民国时期的东北军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张作霖主政时期的奉军,能够打胜仗的军队,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字面意思,有时候是能够打胜仗的。
张作霖时期咱们的东北军除了窝里斗之外,和其他派系也进行过几次大战,总体来说,输多胜少,赢也是赢的不怎么让人信服。
在直皖战争中,张作霖的军队和直系联盟打皖系,结果,由于直系军队太强,奉系军队就在旁边,打了个酱油就取得了胜利,几乎没有出什么力,否则这场战争也不会被称为直皖战争,直接把参战的另一方张作霖的奉系无视了。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一场总算是胜利吧,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啪啪打脸了,原本兄弟同心的直系和奉系一下子变成了兄弟阋墙,十万直系大军对战20万奉系军队,在人数是别人一倍的情况之下,咱们的奉系大军被直系吊打,光俘虏就超过了五万,灰溜溜的退回了关外。
不过很快,张作霖就在同一个对手身上找回的场子,第二次直奉战争,双方旗鼓相当,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张作霖的幕后工作做的比较扎实,成功搞定了忠贞不二的冯玉祥将军,老冯帅军端了直系的老巢,在前线的吴佩孚进退失据,这才全军溃散,张作霖,张大帅算是扳回一城。在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一边用枪炮说话,一边用金元说话,这样的战争模式是屡见不鲜的,往往在军阀混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这种幕后之战。接下来就是伟大的北伐战争,要不怎么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就像热恋中的男女,昨天说情话,今天却要分手,张作霖的奉系军队也是北伐军的目标之一,但是他到没有和蒋介石的精锐北伐军进行接触,主要和他作战的还是曾经的好战友,对钞票权利特别忠诚的冯玉祥将军,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在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作战中,双方不分胜负,北伐战争中的奉系军队应该已经算是精英尽出,这是拼老命的一战,可是就算如此,依然没有打败阎锡山和冯玉祥,这两个二流军阀的军队,东北军的战斗力着实不强。
但是纵观整个张作霖时期,东北军有过失利也取得过胜利,但是到了小六子手中,东北军就便成了常败军。
东北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分为老派,新派和洋派,尽管这三个派系内部不断倾吖,但是对于张作霖的忠诚,那是绝无二话,张作霖调遣起这些军队来,可谓是如臂使指,可是到了六哥手中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张学良调动不了,张作霖起家的老兄弟,也就是老派,与此同时,洋派的那些将领们对张学良也是大大的不服,张学良应对这些局面的方法,简单粗暴,那就是大力提拔自己派系的人,而不懂得怀柔,它所能够做的就是提拔自己派系的军官,来个党同伐异,然而这些人社会阅历,在部队中的影响力也比不上老一辈,这就造成了,看上去东北军规模庞大,实则内部向心力不足这个问题,东北军的高层对于张学良的忠诚度也在各个派系中处于倒数的地位。
张学良上台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北易帜,这也是他做的最明智的一件事情,但是总体来说,张学良这件事情办得还不够聪明,如果他能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就表明态度,支持蒋介石,并且拥兵南下,将比蒋介石已经奠定胜局之后,再表明立场要好得多,毕竟雪中送炭,这份恩情可比锦上添花要大得多。
东北易帜之后,中原大战,宣告结束,张学良对于东北军的战斗力有了错误的理解,他认为,中原大战的结束,全靠自己东北军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此时此刻的张学良,开始膨胀了,这次他选择对手是个硬茬子,他决定和苏联人干,于是,中东路战争爆发,这一站东北军被苏联人狠狠地教育了一番,东北军被打崩了。
但是此时此刻的东北军仍然阵容其整装备武器非常的先进,如果遇到一个有能力的统帅,重新整训一下的话,此时此刻的东北军仍然能够成为一只国防劲旅,可是他们的少帅张学良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就是不会打仗,东北军就这么沉沦了下去,直到918,张学良的东北军可算是丢人现眼,到了极点,一枪不发,就把桑梓之地丢了个干干净净,日本人杀死张张学良他爹,而作为儿子的张学良,竟然不敢向杀父仇人亮剑,张作霖可算是生了一个好儿子。
要知道此时的东北军武器是非常先进的,张作霖时期为东北军攒下了一份极大的家业。东北军装备有日式法式意式的武器,还有全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此时此刻的东北军拥有海陆空三军,甚至还有装甲兵,他们装备的是法国ft 17坦克,这玩意儿可比日本的坦克好多了,奉天兵工厂一天就能生产枪弹40万发,还能生产75毫米山炮,野炮,高射炮,甚至可以仿造日本的150毫米和24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火炮生产总数不下数千门,对于李云龙这样可以用媳妇儿去换五挺轻机枪的主来说,东北军拥有的这些装备,那绝对是地主老财级别的。只可惜这些武器最终便宜了日本鬼子。
东北军离开了东北之后,被国民政府拉去,和红军作战,人员装备占据优势的东北军,被红军打的找不着北,无论是在鄂豫皖边区的红25军,还是在陕北与红军主力作战,东北军都损失惨重,甚至被蒋介石一气之下,取消了好几个番号。
东北军的战斗力,真心不强,不过在全民族进入抗战模式之后,东北军的兄弟们,打得非常的顽强,勇猛异常,获得了34枚青天白日勋章,冠绝地方军阀之首。但是我们撇开这34枚勋章,单从战斗力上来看,东北军的战斗力绝对在国军序列中,算不得强,顶多是二流部队,和桂军的钢七军,中央军的74军,相差甚远。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东北军,林帅带领的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人民军队战功最为彪炳的军队,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热带雨林,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也算是为东北军正名了。
rickyuan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你是哪里得出东北军很强的错觉的?
中东路事件 被苏军按在地上摩擦,日军观察团得出的结论是“张学友军是乌合之众”;
918被关东军不到两万人吓破胆;
西北直罗镇战役,一次性被红军吃掉两个师,吓得东北军在不敢走出驻地,全靠空投馒头维生;
你跟我说这种屡战屡败的军队强在哪里?
燕燕
蒋介石知道中央军打不过东北军,随所以骗张学良打中东路,利用苏联打东北
918之前是中东路战役,蒋介石借刀杀人,骗张学良和苏联单挑,为918铺路。
战前蒋介石和汪精卫要求打,承诺出兵,实际诱骗东北单挑苏联,苏联开火后蒋介石汪精卫没出兵。
对马海战和陆地战役都是日本赢俄国,中东路俄国赢东北军,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拿什么和日本打。
918之后,南京政府更是抓捕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创始人黄显声。
再后来前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送货上门,千里迢迢去广州做儿总统。
两头猪队友,根本带不动啊。
永遠茬線り~
东北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当然,这也宣告,从袁世凯开始的北洋政府也就是北京政府寿终正寝,从此中国只有一个南京政府,国家基本统一。
也就是第二年,张学良手下的奉军(因为是在奉天为基地,又被成为奉军)被南京国民政府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自此,东北军的名号诞生,东北军仍然归由张学良统辖和调遣,同时,张学良任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副司令员,蒋介石是司令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宠至极。
东北军的前身是张作霖麾下的奉军,最初是由东北地区的保安势力和北洋政府的新军优化组成,辛亥革命之后由东北地区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而张作霖发家于东北,一直也在东北活动,最后他做到了东北最大,他就是这支部队的掌门人,统帅这支部队,当然,他最后也是通过兼并和重组的手段,才组建这支强悍的军队。
东北军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唯 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这还是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的成果,当然,他的海陆空也没让他失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凭借海陆空协同作战的优势,碾压直系军队,将直系军队击溃,最终他入主北京,成为海陆空三军大元帅,同时,也是北京政府的第一把手。
这个阶段的东北军到达了其发展的顶峰,在极盛时期,有整编陆军40万,拥有数量众多的轻重机枪,多种口径的野战火炮,榴弹炮。1935年全国陆军编练时,全国的火炮也只有500门,而东北军却拥有200门,占据将近一半。同时,东北海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大小舰共21艘,舰队的官兵3300人。当时全国海军官兵约有5400人,东北海军的人员数量占到全国的61%。东北军还拥有空军战机300余架,编为5个航空队,多数为外国进口的先进战机。直到抗战爆发前全国不过才600架飞机,东北军的空军可以说的上是独一份。
面对上这样一支强大的军对,即使是国民政府要“动手动脚”时也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更别提其他的军阀派系了,那无疑是以卵击石。
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张学良作为国民革命军的副总司令,当然得意思意思了,于是就率领16万左右的东北军精锐入关帮助蒋介石,精锐抽出去,东北的实力大打折扣,大不如从前。这是后来日本人可以轻易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原因。
1935年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负责剿灭会师后的红军。而这时的张学良一直有一件困扰很重的心事,就是九一八事变后他一直背负着“不抵抗将军”的称号,社会各界无不在背后唾骂他,面对舆论,张学良心里也不好受,压力很大,经常嚷嚷着要打回东北去,但是蒋介石却一直用“攘外必先安内”回告他,即使心里对领导再不满,他也得忍着。
“剿匪”中,他秘密和红军代表人士接触,因为当时中共一直在宣扬抗日,在这一点上,张和红军是由共同目标和共识的。面对蒋介石的冥顽不灵,张学良忍无可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囚禁了蒋介石,逼蒋抗日,最终,蒋介石同意抗日。而张学良负责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护送蒋介石抵达后,张学良也被立马囚禁起来。
没了张学良的东北军逐渐分裂,乱作一盘散沙,内部消耗严重,后来被蒋介石分解开来,分配到各个地区,其实,这也标志着东北军的衰败。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的将士门一直抬不起头,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所以,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军将士为了给自己正名,打仗的时候几乎是宁死不撤,打的极为惨烈。因为伤亡惨重,要么被中央军吃掉,要么补充的不是东北人,失去了东北军血统,所以东北军在抗日战场上几乎被人遗忘。所以,后来我们在影视剧中很少看到有拍摄东北军抗日的题材,东北军的悲壮是对他们热爱国家、热爱东北土地的最好的诠释。
TTT__羅
近代史上的东北军强大主要得益于东北王张作霖的运筹帷幄,东北军的强大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牛气哄哄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试想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奉系东北军被打的可以说溃不成军,张作霖都觉得自己要完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也就是两年后,也就是1924年9月3日开始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东北军顺利完成翻盘,不但打垮了直系吴佩孚、曹锟,还把势力触角第一次伸出了关外,伸到北京,张作霖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最高领袖。
张作霖的东北军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两年后军貌就焕然一新,不但如此,就是从这个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一直到1931年的中原大战,再到1936年震惊中外的张学良被扣押,基本上东北军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且多是胜利者的角色,除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有点打脸之外,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统领的东北军,在民国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是很风光的,也参与了很多的历史大事件,左右了很多历史大事件的发展。
那么东北军的战斗力是怎么训练出来的?首先来说东北地处高纬度苦寒之地,因此人们的性格普遍彪悍,性格豪爽,身体素质较好,再一个说中国人有山东大汉的说法,清朝后半段兴起的闯关东,很多后来都成了土匪,比如说张作霖麾下的张宗昌,五大三粗,打起仗来十分的能打能冲。
再一个说好马配好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各种资源储量丰富,加之日本俄国实力的存在,工业开发较早,张作霖也得益于这种发展,有自己的兵工厂,而且是亚洲最大的,也是技术最先进的,可以自己生产武器装备。
再一个就是张作霖等人的运筹帷幄,领导集体能力较强,尤其是活在夹缝中如何生活,张作霖拿捏的十分到位,并没有让自己受太多的夹板气,这些都保证了东北军战斗力的强大!
歪歪歪歪C
谢邀请。
东北军作为一个整体称呼,应该仅存在于1928年到1937年不到九年的时间,其前身为奉系军阀,大帅是张作霖,那个时候北洋军阀时期,割据混战,奉系藏身关外,外依靠小日本(日本觊觎东北,张作霖也利用日本,“俩小偷睡觉——贼手摸着贼脚),坐拥三十万大军,实力了得。特别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后(一大原因是直系内部冯玉祥倒戈),入主中原,掌控了北京政府,张作霖更是在1927年做上了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成了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
随着1928年6月皇姑屯火车站的一声巨响,张作霖血肉模糊,身受重伤,到沈阳不久即去世了。当年12月29日,背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这时的奉系被称为东北军了。
1929年,为了收回中东路,张学良派兵动了硬的,老mao子急了,派兵杀入东北,东北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但路权没有收回,还丧师失权。
1930年,东北军迎来鼎盛时期。当年的九月十八日,张学良以“调停”为名率领养精蓄锐的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使在中原大战中打的难解难分的各路新军阀立刻服软。这一次“九一八”张学良意气风发,深得蒋介石厚爱,给与其陆海空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的高位,并且开府北平。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把东北军抛但风口浪尖,张学良不抵抗之名被全国痛骂,被迫出过考察。失去东北老家的东北军一部分留下来做了义勇军,一部分撤往关内西北前线与红军作战。
1934到1936年,考察回国的张学良坐镇西安,率东北军与到达陕北红军苦战,可谓屡战屡败。张氏极为苦闷,遂与红军达成一致,共同抗日互不侵犯,不打内战。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督战到西安剿共的蒋介石。在各方妥协下,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随即被扣押,从此被蒋氏父子软禁至1990年。
张学良走后,东北军群龙无首,少壮派军官孙铭九等人于1937年2月枪杀了不同意进兵“救回”张学良的军长王以哲将军(当时主持东北军),东北军雪上加霜,从此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东北军作为一个团体不复存在!
在这里说几句孙铭九这几个少壮派军官,当初捉蒋逼蒋抗日执行者是他们,后来统统做了汉奸的也是他们,蒋介石但是始终没有对日妥协,莫大的讽刺!
东北军强不强,自己看吧!
curemi
看了一下答案,回答的已经比较全面了,这里我只谈一个点,那就是东北的空军。在当时的中国,拥有一支空军就意味着拥有着霸权。
东北军曾经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武装力量,到底有多强呢?曾经自己开办航空学院,自己培养飞行员,自己建造飞机……
张作霖发展空军的原因在于吃过空军的亏,并且也看到了空军的强大威力。东北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曾经被吴佩孚打败。吴佩孚的势力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被称为当时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个军阀。在这一次战争中,直系军阀出动飞机,打了张作霖一个措施不及加惊慌失措,很多东北军士兵都没有见过飞机。这一幕深深地刺激到了张大帅,于是回东北之后立志要发展空军。
发展空军,首先要有空军人才。自己能够发展独立空军力量的前提也是先充分的学习。经过严格地挑选,东北军选出一批优秀的年轻士兵远赴法国学习。在法国,这些年轻的士兵接受了严格的飞行训练,毕业之后完全可以驾驶飞机进行侦察、投弹、扫射等,而这些士兵也全部升为军官,待遇也是最好的。
在此基础上,张大帅还自己办了航空学校,购买教练机,聘请外国教练,从最基础的飞行原理等理论知识教起,让学员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优秀的飞行员。虽然两年多的学期较长,但是飞行员的操作技术还是挺不错的。
东北军一直重视军工业的发展,东北兵工厂曾经也是全国最大的军工厂。东北军的飞机,除了缴获的奉系军阀等军队的飞机以及从法国、德国等国购买的飞机外,还仿造了欧洲飞机,自己生产了一批飞机。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很多都投入过实战,实战效果也很理想。
倾注于空军的心血没有白费,奉系在对阵阎锡山、石友三、傅作义等派系作战中均出动飞机,并且帮助奉系牢牢掌握制空权,尤其是这支空军为奉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胜对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空军力量,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军的飞机已经有三百架。可是在面对日军九一八事变的挑衅中,少帅的命令却是坚决不抵抗!这三百架飞机全部被日军缴获,而且日军没有一名士兵伤亡,因为他早就命令空军战斗人员全部撤出。于是,这些东北军辛辛苦苦缴获而来、购买而来以及辛苦制造的飞机,全部被涂上了膏药旗,成为日本轰炸中国军民的杀人武器!为什么后来被解除了软禁他还是不敢回国,仅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参考资料:东北民族航空曾是中国最强
remotesummer
东北军从来都没有强过,无论是内战还有外战,有些满族朋友长期把东北军的战绩挂嘴边,34枚青天白日勋章为理由,制作假图贬低其他地域,不好意思,那我就要撕开这虚假的宣传!
中东事件,蒋颁发了6枚青天白日勋章给东北军,然而东北军在中东路战果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日军的记录很详细
请问,这样的结果那么6枚青天白日勋章到底功劳在何处?况且黑瞎子岛还被苏联军队
占领!到了如今依然变成了中俄综合开发!
再看看长城抗战颁发了48枚,然而长城抗战中的东北军有何作用?首先参加长城有伪满国军。汤玉麟不到10天丢了整个热河,整整面积18万平方公里的热河省!出兵热河的万福麟军一触即溃,冷口直接不设防就逃进关内,日第14混成旅团米山支队一枪不发就顺利占领!晋绥军商震的32军反攻冷口,日军米山支队人少才撤退,喜峰口万福麟整整2个师被第14混成旅团赶鸭子,还是后面接防来的29军夺回。特别是370高地半个小时就在东北军手里丢了,将军楼丢了后,张廷枢带着部队直接跑了。
台儿庄战役网传于学忠以第51军两个师的兵力约2.5万人,死守蚌埠,血战临淮关,顶住了日军3个师团共计4万人的疯狂进攻,也实属夸大战果,在炸桥毁坏交通要道的情况,不清楚国军有无出动空军协助。截取步兵第116联队如下:
徐州战北上部队(固县宿县)的战斗蒙城、永城、萧县和西北进宁的部队相呼应,同样在淮南地区等待战机成熟的我方精锐、人见、脇坂、伊佐、寺垣、森等部队于9月4日开始行动,先在蚌埠进发,敌人破坏的淮河铁桥旁的架桥渡过难关,向着西北方向,一起猛进,敌前渡河北侧,击破敌阵对岸西北一带的敌人,一部分像隼一样将锐锋朝向东方,攻击敌人背后等纵横交错的作战,敌人遭受了惨败的打击而溃败,9月6日晚上,恰巧以大雷雨为目标的夜行军从一端突破了各小部落,8日下午2点夹在中间的先遣部队,次日9日下午3点主力部队堂堂正正地成为板桥集的要地。
南昌会战49军在修水,被一个大队日军一天时间冲垮。刘多荃直接中将降为上校军长!淞沪会战在松江面对国崎支队,不到3天,二十九军一百三十二师被俘虏高达上千人,东北军67军投敌78人,击毙日军国崎支队步兵四十一联队20人,炮兵2人,工兵1人,将校1名。
淞沪67军截取国崎支队: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东北同胞满族同胞更应该纪念感恩的是在东北大地上宁死不屈的抗联!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不是军阀!
fuser
历史上的东北军什么时候强过?
是打日本人,还是俄罗斯毛子,还是红军呢?怕是都没强过吧!
你要说东北抗联什么的,还有几分道理。说东北军,是“土匪头子”张作霖手下的东北军,还是“马拉松冠军”张六子手下的东北军?怕是都没有硬气地正面刚过日本人吧。
张六子更是一枪不放,跑到陕北打自己人了,窝里横倒确实算积极的了。郁闷得是拿着精良武器也被红军揍得找不着北。更可气的是,把工业装备什么一股脑全留给了日本人,真是称职的后勤部长了。
张作霖好歹窝里横算一把好手,在民国军阀中也算一号人物,能和老蒋争一争长短,也能用小聪明耍得日本人团团转。
可惜的是生了个孬儿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抗战期间只怕最丢份的就是东北军了,还有何强可谈?湘军、川军哪个不比东北军强,“辽跑跑”闻名天下,还有脸面谈强?
东北军的领头人张大公子虽然后来亡羊补牢,来了个“西安事变”,好不容易该为东北军正名努力抗日了吧,结果又出昏招,陪同老蒋回南京,直接给人家软禁了。
这下可好,东北军更是分崩离析,没有了掌舵人,自己人先内讧了起来,后被老蒋一步步慢慢分化打散蚕食,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自此,东北军名也不存实也亡了,建制都没有,还谈什么强不强?
要论强,只有抗联的强,只怕当地的老百姓和山上的土匪也比不放一枪,拱手让出东北三省的东北军强上一二分了。
love_ying
严格的说,东北军这个称呼是在东北易帜,奉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以后才出现。此时的东北军在北伐战争中损失很大,又因为张作霖突然去世,张学良太年轻无法完全掌握东北大权。像汤玉麟等人已经不服从他的命令,自成一系。这个时候的东北军已经不是军阀中最强的一个。
东北军真正强大,是在张作霖打赢了第二次直奉大战,东北军还是奉军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奉军鼎盛时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八省地盘,总兵力达到了40多万,是当时国内最强大的一个军阀。
而奉军能有这个成绩,和张作霖擅长地方和军队建设有很大关系。在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大帅为了争权夺利都是大肆扩军。扩军就需要军费,因此军阀搜刮地皮也是不遗余力,很多地方的田赋都已经预收到了几十年之后。比如四川的广安到1935年时,田赋已经预收到了1990年。
而另一方面军阀混战就有失败者,大多数军阀并不知道自己能控制地盘多久,所以对于建设地方没什么兴趣,只是单纯搜刮而已,这就造成了地方穷困。
相比之下,张作霖在控制了东三省以后比较重视地方建设,加上东北大豆出口有相对稳定的外汇收入,所以东三省的各项建设在当时算是成功的,工农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比较高。
因为财政富裕,张作霖建设了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兵工厂。其中东三省兵工厂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军工厂。在东三省兵工厂兴盛之时,每个月可以生产生产步枪4000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大炮10多门,子弹1500万发,炮弹15000发。
靠着这些兵工厂和向国外购买,张作霖的奉军拥有当时国内最强大的一支炮兵部队。此外张作霖还购买了坦克、飞机,并积极筹建海军。使得奉军成为当时少数具有海陆空三军的一支军阀部队。
而且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但是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以后,他积极加强军队的建设,大力提拔军校学生,军校毕业生可以在部队里担任主官。而其他军阀往往更重视行伍出身的,军校毕业生只能担任参谋之类的闲职。这也使得奉军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张作霖的眼光还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脱离其军阀本质。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以后,奉军的辉煌昙花一现,很快就走下坡路了。
David&Jimm
什么时候东北军很强?东北军有过三次巅峰时代,更多是形势比人强;在硬碰硬的内外作战中,东北军整体不行;到了抗战时期,身兼国仇家恨的军人们表现尚可。
1、东北军的三次巅峰时代第一次巅峰: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东北军一度深入到江苏、上海,少帅也在上海见了宋美龄。但这次战役胜利很大因素是因为冯焕章对吴佩孚的背后一击。而且随着孙传芳反奉,上海、江苏、安徽迅速丢了,之后更是郭松龄反奉,损失惨重。
(第二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巅峰:奉军在南口击败冯玉祥部,孙传芳、吴佩孚一致推举张作霖为安国军大元帅,奉军达到第二次巅峰。但南口胜利,是阎锡山、吴佩孚等联盟一块取得胜利的。
第三次巅峰:1930年9月18日,奉军大举入关,迅速占领平津,张学良直接是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达到人生巅峰。众所周知,这次奉军是占了双方兵疲力竭的契机。
2、东北军打的硬仗第一次直奉战争,东北军与直军作战,十二万大军六天损失了七万。
第二次北伐,东北军在对冯玉祥部、阎锡山部都不占据优势。
(二次北伐)
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十万抗俄军在对苏军作战中,丧亡惨重,丧师失地。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不抵抗。
在1933年热河、长城抗战中,东北军一次击溃,很难发动像样的攻势。
(长城抗战)
在1935-36年的西北作战中,连续丢失三个师。
3、抗战中的东北军抗日战争中,东北军在津浦路、淞沪、徐州、武汉、上高、滇缅都有不错的表现表现,苏鲁战区的于学忠坚持到了1941年。身兼国仇家恨的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有很不错的表现。加入八路军序列的吕正操、万毅等都有很大的战功
(徐州会战)
总结:作为军阀部队的东北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胜利靠的基本都是形势。到了抗战中,成为国家军队,身兼国仇家恨,作了较大贡献。
暖暖阳光
你是说8000多人的东北军王以哲第7旅,被一个大队500余日军撵出北大营?还是20万东北军被40000鬼子从锦州轻松逼退?抑或是明明去围剿对方,却给红四方面军“赠送”了大批武器弹药?历史已经证明,张学良的东北军明明就是:一流的装备,二流的组织,三流的战斗力。
先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是“东北军”的正式称谓始于1928年“东北易帜”,也就是张学良宣布效忠南京政府戴上了“青天白日徽”之后,不久所部改称为“东北边防军”,这才有了东北军的番号。所以在此之前以及张作霖时期,都只能称为“奉军”,那么奉军的一切胜败过往,都不能算在东北军头上。第二,张学良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民族立场没有问题,别扣汉奸帽子。
说东北军是一流的装备,是因为张作霖凭借20几年的独霸关外,给东北军攒下了一份诺大的家业。不仅有外购的日式、法式和意式武器,还自建了当时国内产能最大的奉天兵工厂,从而使继承衣钵的东北军成为拥而陆海空三军以及装甲兵、强大炮兵的“富二代”,在早期甚至远远超过老蒋的黄埔系中央军,30年代初,老蒋多次问东北军借炮兵部队,蒋系空军的大批飞行员,也都来自东北军系统。
奉天兵工厂高峰时日产各类枪弹40万发,可生产75mm的山炮、野炮、高射炮,甚至可以仿造日式的150mm和240mm大口径榴弹炮,火炮生产总数量不下数千门,至于轻武器和迫击炮更是数字惊人。这些武器弹药用来装备不到40万东北军那是绰绰有余,所以东北军的装备水平绝对全国一流,日本人都认为奉天兵工厂堪称“亚洲第一”。
但是张学良对东北军的统率能力以及这支军队的组织架构是非常成问题的,之前在张作霖时期奉军内部分为老派、洋派和新派三股势力,基本能够奉张作霖为老大,《少帅》里面张大帅兵败时分,吴俊升只怕产生误会都跪那了,可见张作霖在奉军中的威信。但是作为新派首领的张学良,对父亲把兄弟们的老派、对杨宇霆等人掌控的洋派,控制力都非常有限。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肆提拔少壮派军官,然而这些人在谋事、谋国和军界影响力方面,差得太多。所以东北军看起来规模很大,其实内部的凝聚力特成问题,相比于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东北军军官团对张学良的忠诚度、能够谋大事的高级将领和人才,都甚为匮乏,遍数抗战时期的战区级以上将领,可有东北军名将?
桂系的李白都混上了行营主任就不说了,晋绥系统的徐永昌、傅作义、商震全部被老蒋拉拢过去许以高位,包括西北军的孙连仲也当上了战区司令长官,乃至于粤系的张发奎、薛岳、余汉谋等人,以及川军的杨森、王陵基等等,而东北军除了昙花一现的于学忠,可还有治国安邦的大才?
(东北易帜)
无怪于张学良被扣,立马一团散沙,就是因为无人才。至于军队的战斗力,其实是所有基础元素的整体反应,东北军除了装备较好之外,在统帅的能力、军官团的素质、士兵的训练和部队的忠诚度和信仰等层面,无一占优,也就决定着其整体战斗力的低下。总体而言,在民国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中,东北军战斗力肯定不如西北军、桂军和粤军,勉强能跟晋绥军打个平手。
第一次大规模动武是中东路事件,叫苏军打得稀里哗啦不得不求和,之后是1930年中原大战拥蒋的“武装调停”,此时冯阎联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根本未经像样的战斗便土崩瓦解了,跟东北军“善战”扯不上一毛钱关系。
再然后就惨不忍睹了,一败涂地的“九一八事变”、锦州战役和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的表现也不如中央军和西北军,被调区鄂豫皖损兵折将,被调陕北也基本是送人头,从东北易帜到张学良被囚,东北军哪一战真正的胜利了?作为东北人,也实在没办法承认东北军是如何“强大”的,最合适的用词是“外强中干”。
东北军余部第49军和第53军在抗战期间表现尚可,然而期间经过多次补充,这两个军的成分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东北部队了,不代表什么。
择时而乐
秋天又到了,寒风吹过苍蝇就又到了死亡的季节,但只要给点温暖,很快又会泛滥成灾。历史上的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问题换个方式来答,对比各个派系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分别是西北军,晋绥军,鲁军,湘军,滇军,川军,桂系,粤军,东北军。看看各个派系哪个强。
西北军:西北军分大西北(冯玉祥)和小西北(杨虎城),1927年5月,冯玉祥出兵参加北伐,部队达到25万人(最高曾达到40万)西北军达到顶峰。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起兵反蒋,发动中原大战。但因为张学良入关调停,冯玉祥最终兵败下野。西北军被蒋介石解散收编,余部被缩编为宋哲元的29军、孙连仲的26路军、吉鸿昌的22路军、梁冠英的25路军等。
宋哲元的部队被张学良改编为29军,成为东北军作战序列(东北边防第三军),参加了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作战,大刀队威震敌胆。全军一万五千余人伤亡四千余人,随后配合蒋介石武力解除了察哈尔同盟军的武装,吸收了大量察哈尔同盟军中的抗日义勇军部队,在短时间内扩编到了八九万人,占据冀察,此后由于宋哲元军阀割据思想,意图保存实力,对日军心存幻想,谈话谓“能平即能和”,并执行撤兵,使得张自忠蒙羞。此后卢沟桥事变爆发,致使平津接战既溃,宋哲元通电辞职,随后被蒋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辖所部扩编的第五十九军,第六十八军、第七十七军,获命反攻平津,但日军终归做好了一些准备而一溃千里,向南败退最终华北失陷。
孙连仲26路军(第二集团军)在中原大战后进退无据,通电拥护国民政府归附蒋介石,深受蒋信任,但随后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宁都起义,投奔红军并被编为红五军团,蒋出资重建26路军,并将吉鸿昌留下的22路军划归孙连仲指挥,因此孙连仲“感恩戴德”,所部第二集团军在抗战中属于蒋介石“不是嫡系”的嫡系。
西北军在抗战中可以说战功卓著,以25枚青天白日勋章位列地方派系第二位。例如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卓越,据守台儿庄核心阵地,淮河阻击战中59军张自忠部驰援于学忠的51军,临沂保卫战庞炳勋坚守临沂,这都是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战斗。张自忠更是一战于淝水, 再战于临沂, 三战于徐州, 四战于随枣宜昌终得马革裹尸,忠烈千秋的名将。
关于西北军投敌将领众多的原因:简单说来“大西北”有中原大战之“罪”,之后又有26路军一万七千人投红,吉鸿昌投共未遂。“小西北”杨虎城又有西安事变,因此西北军一直是蒋介石分化瓦解的对象,在抗战中西北军和东北军一样,苦仗硬仗众多,战则当先,打光一支部队撤销一个番号,饱受排挤,长期艰苦的作战和得不到补充,使得大量将领心生不满,更有奉命“曲线救国”者。例如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后就撤销了一个军的番号,庞炳勋的部队在台儿庄战役打光后曾一度做到24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随后逐渐在与日军作战中部队打光,不得已“晚节不保”而投敌。
晋绥军:
都说阎锡山是地主老财,开疆扩土不行,但是守家待地是绝对可以的。为了防止中央军入晋,阎锡山故意把“同蒲铁路”火车轨道都修成一米标准的“窄轨”,从而使同蒲铁路与省外的铁路无法直接相连,省外的火车无法直达山西,从而达到封闭和割据的目的。阎锡山初步建立了山西太原兵工厂等轻重工业。山西被称为民国“模范省”。都说“桂系”抗战保存实力,晋绥军保存实力也是名列前茅,到抗战胜利地方派系除了“做大做强的桂系”之外就剩下了晋绥军。
典型的例子长城抗战中的商震深知部队打光了自己没任何地位可言,他的第32军防守冷口,却只派了一个师,“其余的两个师和军部直属部队都控制在远远的后方北平,任由冷口被攻陷,其他部队始终按兵不动。
与之相反的是傅作义任总指挥的第七军团,日军第8师团西义一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傅部阵地进攻。傅作义亲临指挥,英勇抵抗。然而正当傅军痛击顽敌时,黄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战条件。何应钦随即令傅部停止战斗,撤出阵地。傅作义接到停战撤退命令,无比愤慨,质问说:“怎么抗日还有罪?”坚持“只有日方先撤,我们才能撤,经交涉双方同时后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全面抗战中的太原战役傅作义部仅以两旅之兵血战守城,可以说晋绥军抗战中表现最好的部队就是傅作义部。
再看看抗战中的山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到太原战役之后,板垣第五师团一路击溃晋绥军和中央军二十多个师,全境105个县有78个“县太爷”跑路,失去政权,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中条山惨败之后,中央军撤出山西,晋绥军只剩下晋西一隅,而反观东渡黄河挺进敌后的三万八路军一年多发展到十万,两年半多时间就发展到四十多万人(包括民兵类地方武装),控制了山西七十多个县城,建立人民政权开展敌后抗战,最终使得山西成为通往华北和山东的跳板。
通过八年抗战的表现,可以说山西人民最终选择了八路军,而不是丧城失地的晋绥军。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重装备,面对坐拥三十万晋绥军的阎锡山集团,徐向前元帅临危受命空降山西,率领区区五万“县大队和区小队”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升级的部队,就连续发起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又以八万解放军包围了十万晋军固守的太原,攻克外围五千多个碉堡,最终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人民军队在徐向前的领导下硬是在一年半时间里,以五万杂牌横扫晋军三十万,解放山西全境。
鲁军:
脱胎于西北军的韩复榘率其第三路军入鲁时只有3个师加1个旅,在与晋军作战中又严重受损,只剩不足2万人。主鲁之后他开始扩军,通过收编土匪、直鲁军残部和拉夫招募等办法扩充到6万余人,编成5个师零1个旅。后期发展达到10余万人。其序列是: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第二十九师,师长曹福林;第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第七十四师,师长乔立志、李汉章;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手枪旅,旅长雷太平、吴化文。
韩复榘对军队风纪要求极严。他强调:“自来治兵之道,必须纪律严明,队伍齐整方为节制之师,”“本主席整纲饬纪,信赏必罚,对于败坏军风纪者,决不稍涉宽容,姑息养奸。”(山东文告汇编,第66页)这点有承西北军的老传统。严禁部队赌、嫖、吸毒。鲁军在韩复榘苦心的经营下外加优秀的兵源(至今山东都是解放军重要的兵源地),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韩复榘主鲁八年独霸山东,为了保持军阀地位的存在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全面抗战爆发后,韩复榘的第三路军改编为第三集团军,日军战领平津后,一路南下,1937年9月进入山东。韩复榘率部鲁北作战,第81师奉命驻守德州,第20师驻防禹城徒骇河一线抵抗。正当第81师与日军激战之时,因上海战事激烈,蒋介石将炮兵调回南京,鲁军由于武器相差悬殊仅一昼夜,81师就溃退了,后面的20师也受到猛攻。韩复榘将第81师撤回到禹城,致使日军深入逼近黄河北岸。
说韩复榘不战而逃撤离山东是不客观的,日寇曾两次用飞机投掷信筒向韩诱降,韩将信筒悬于指挥部门上,表示决不投降。中日军队隔河僵持了一个多月后,12月22日夜,日军1000多人强渡黄河,第56军军长谷良民第22师(谷自兼)首先溃退,韩指挥的第三集团军未进行有力抵抗,几万人面对几千渡河日军全线撤退,影响极其恶劣。留下孙桐萱师在济南断后。25日,日军对济南猛攻,27日,孙桐萱师全部撤出济南,向鲁西南的曹县集结。同时孙部在济南城内放火,济南一片惨相。
韩复榘因为保存实力而放弃黄河天险,擅自率部撤退,导致山东大部沦陷。随后被蒋介石诱至开封枪决处死,所部第3集团军总司令一职由于学忠(东北军将领)兼任,原军长孙桐萱升任该集团军副总司令,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孙所部12军22师曾一度收复济宁,有利的支援了台儿庄大捷。没多久于学忠由于和韩复榘有换帖的交情,而不愿留夺权之名辞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孙桐萱接任总司令,该部逐渐被收编进入蒋介石嫡系部队,鲁军作为山头虽不复存在,但这支部队在孙的执掌下坚持豫皖边区游击作战。4月1日,第3集团军成功地袭击了驻扎在开封的日军,对日军已占重要城市第一次有效攻击。还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间,第3集团军全线发动反击,日军溃退,20师60团当夜收复郑州。经过一个月的鏖战,第3集团军上报毙伤日军6000余;击伤日军指挥官鲤登少将(伤重不治而亡)。
此后随着抗战形式的恶化,孙部由于遭到排挤,作战环境恶劣,军中大量原西北军将领投敌,孙桐萱被蒋介石以“通敌有据”(指勾结日寇)的罪名,密令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扣押孙桐萱。第3集团军番号被撤,其基本部队第12军被汤恩伯收编。
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是湖南地方部队,又称湘军。第四路军系在1929年春蒋桂战争中产生的湖南地方部队,1929年4月11日,善于钻营的何键被南京方面任命为湖南省政府主席。4月底,蒋介石命令何键讨伐广西的桂军,此后何健和麾下所属湘军依附于蒋介石。在围剿红军作战中分外积极,欠下累累血债。尤其是“湘江战役”中和桂系一起成为屠杀数万红军将士的刽子手。
1936年8月,刘建绪奉命率第四路军第16师和第19师由湘西开赴前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撤销第四路军番号,将其所部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是年夏秋第16师开赴浙江江山,10月中旬参加淞沪抗战,阻击日军进攻,完成任务受到嘉奖。
是年8月,第19师师长李觉率所部担任宁波镇海间杭州湾守备任务并扩编为第70军,9月下旬,全军驰援上海,所部经激战收复坝石桥阵地,随后在陆家堰、麦桥宅、孙家屯苦战20余日,屡挫敌军,尤以第1l3团在狮子桥与敌反复争夺阵地7昼夜,最为激烈,团长秦庆武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牺牲,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日军也伤亡3000多人。后转战昆山、富阳,共伤亡团长以下官兵6000余人,占全体官兵的3/4,被国民政府评为上海会战中战绩最佳之师。
作为地方派系的湘军(不包括嫡系化的中央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共有第15、16、19、77四个师,如果加上由三湘子弟为主的嫡系中央军则共有九个师另三个旅,总兵力近十万人。在淞沪会战之后第十集团军被拆解混编,湘军作为独立的地方派系不复存在,彻底嫡系化而消失了。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如下这些湖南籍的将领代表:
邓文仪、刘戡、李文、李默庵、张镇、郑洞国、宋希濂、贺衷寒、袁朴、黄杰、文强、廖耀湘、陈明仁 、阙汉骞、余韶,郑洞国,廖耀湘,彭壁生,宋希濂,陈明仁等一系列名将。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率部征战,尤其是在前后三次长沙会战中,全国各地军队集中湖南,守土抗战,湖南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夺取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滇军:
为民国期间以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为主要将领的云南部队的统称, 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滇军就先后从日本和德国引进机器设备生产武器弹药,并先后四次从法国购买大量军火武装军队,可以说全面抗战爆发后,滇军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
1937年9月淞沪会战期间,龙云将滇军6个旅12个团组编成1个军,番号为陆军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下辖3个师计4万人出师抗战。
1938年4月60军奉命开往台儿庄前线,投入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其中血战禹王山一役最为出名,1938年4月22日-5月18日,滇军第60军及黔军140师王文彦部在此与日军第5师团作了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阵地攻防血战。在27天的禹王山一线阻击战中,滇军做出了巨大牺牲,阵亡将士阵亡13869人、受伤5000多人,60军撤离徐州后,7月,第184师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10月,重新组建的第182师、第183师再度开赴抗日前线。这时蒋介石批准将第60军扩编为第30军团,卢汉为总司令。在云南,龙云主持编练成第58军和新2军,分别以孙渡和张冲任军长。两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开往武汉,归入第30军团。其后,又新编成第93军,则留滇镇守滇越边境。
1940年9月,第60军第182、184师调回云南,在抗战中,出滇的3个军,除60军一度返滇镇守外,第58和新3军编入第9战区薛岳部,转战各地一直未归还龙云。滇军八年抗战“打过重大战役20次,师团营级战斗数百次,还有数以千计的日夜守备战不计其数。伤亡官兵十余万人。滇军作为偏远省份,集全省之力为滇缅公路开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后期又作为滇西反击主要兵源地之一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川军:
四川天府之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却有着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川军各部派别众多,人数虽众,但纪律差,战斗力弱,被世人称之为烟枪(主要是旱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一个例子就是川陕反六路围攻作战中,徐向前率领刚刚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而发展出来的八万红军(大部分新兵)对战川军二十万,竟然取得了歼灭八万,击溃十二万的战绩,创造了红军战史之最。
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湘令川军以贫弱之师不远千里出川抗战,川军的战斗力不是以强悍著称,作为被消耗的对象,每每在苦仗和消耗之仗总能见到这个杂牌中的杂牌的身影。同样迸发出来顽强的战斗意志,
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总兵力四十余万。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万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人的1/5。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总伤亡64万余人。即阵亡26万人,负伤36万人。占国军总伤亡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川军参加的大型会战先后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几乎每役必有。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和长沙会战,川军部队战绩最好的应该说是杨森的20军,在淞沪会战和桂平反击战中都有上佳表现。
关于川军有额外几点展开谈一下,泼一点冷水:
川军有350万:
首先这是一种误导,在抗战中川军实际人数始终是7个集团军规模,人数在四十万左右,所谓350万的说法实际上是:40万川军+64万伤亡+250万壮丁=350万。事实上国军八年抗战中累计征召1405万壮丁,而除去死走逃亡病之外,真正进入部队的壮丁数约为四百多万。按照平均水平三分之一进入部队,川籍士兵实际数量包括补充进入其他派系总人数应为累计一百三十余万,毕竟国军抗战总伤亡数321万余,到抗战胜利国军总兵力仅约为350余万,如果川军真有350万,那么抗战初期270万国军哪里去了?抗战胜利时国军全部川籍士兵?其他各省1150万壮丁又哪里去了?350万川兵这是不切实际的说法。最起码桂系后人按照这个标准还提出广西出兵450万的谬论。若如此岂不是全国川军桂系?
回归现实,国民政府共丢了27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了三亿百姓可能提供的兵源。所以抗战不仅仅是大西南,只能说大西南成为最后国军兵源的不二选择。鼓吹国军抗战的文章近年来不少,都是选择性的忽视了敌后八路军,新四军两百多万部队,那不是靠壮丁抓来的军队,那是艰苦卓绝,人民的阵营选择。
粤系:
粤军历史纷繁复杂,粤军和桂军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在近代史曾留下辉煌的一笔。但是粤桂政治上的反复却也是一大亮点,国民革命战史中粤桂反蒋,粤桂反目精彩纷呈。宁汉分流以后,粤军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李济深调第十一军回粤。下台后陈济棠继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取得了粤军兵权。到抗战前夕,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倒戈投奔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余汉谋上台。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粤军前后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之战、广州战役、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两次粤北会战、衡阳解围战、桂平战役、韶关战役、赣南战役、反攻广西,以及广东省内的各大小战役。提到粤军抗战就不得不提22枚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的粤籍将领。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粤系19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四次长沙会战的第九战区和他的粤系出身的司令长官薛岳(早年投蒋后又反蒋,终被启用成为嫡系)。
单说薛岳的战报造假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端倪出现,这里简单谈几个问题。
比如1941年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上报战果时说“歼敌4万余,死伤枕藉,并俘敌269名,获战利品甚多”。而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训话时则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一定可以打败敌人,一定可以俘虏敌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缴获敌人无数的重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总应该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该有十人,但是现在你们连十个俘虏都没有!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守?”(蒋介石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41年10月20日),蒋介石是空穴来风面对将领胡言乱语?
余汉谋麾下的粤军主力出粤抗日,造成客观上广东军事力量的不足,粤北大捷成了广东迅速沦陷的遮羞布。所谓的 “粤北大捷”,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自1938年冬失守广州后即退守粤北主阵地,1939年日寇南支派遣军从广州大举进犯粤北,已到大坑口,韶关告急。余汉谋指挥部队追击日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余汉谋随后竟上报蒋介石吹嘘说毙敌一万多人,国民政府也照着公布俘虏、打死、打伤日军官兵共13966人。而广东民国史则称:“根据第二十一军司令部的记录,日军战死293名(39名军官),负伤1281名(57名军官),死伤共1574名。”(黎天荣黄涛点滴,余汉谋的顶头上司张发奎提供的数据是:“1000余敌人之骸骨埋葬在北江的草莽中,数十辆汽车之战利品进入我们的仓库,以及敌之倭奴军官数人和士兵58人,以颓丧之面色,屈膝在我们的前面……”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会不清楚粤北歼敌多少?张发奎对“粤北大捷”的态度是:“根据余汉谋呈交给我,而我又转呈给中央的报告,我们在粤北打了一场大胜仗。但事实上我们被打败了,尽管余汉谋印了一本小册子粤北大捷。我无法评论其它战区的所谓大捷,但我确实了解在我自己战区发生的事,我是在现场担任指挥,所以我知道,我利用这个‘粤北大捷’举荐余汉谋接替我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左双文张发奎与两广抗战论述,抗日战争研究 1995年第4期P94)
粤系和嫡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抗战后期掌握了大量的外援资源,即便是被吹嘘上天的孙立人一战成名的仁安羌大捷:国民政府及白崇禧等人对外都宣称“敌遗尸1200具,解英军7000多人之危,救出驮马1000多匹,美国教士与新闻记者500人。”(《白崇禧回忆录》P230)也就是说仅日军死亡人数就有1200人。然而据1942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第二天)远征军高级将领罗卓英给蒋介石的战况报告:“现据孙师长报称:……敌向南退却,其死伤约500余名,我亦伤亡百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P1419)当天远征军美方指挥官史迪威在其日记中也说:“38师(孙立人的师)重新占领了仁安羌,击毙了400名日本人。”(《史迪威日记》1942年4月20日)也就是说,仁安羌大捷其实敌人死伤人数也就四五百人,并不像国民政府所说的“遗尸1200具”
桂系:
说起桂系话题颇多,近年来网络神文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说是广西民办大学的学者创造,几篇百度神文把桂系吹嘘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狼兵。似乎抗战已经非桂系不抗战的地步。桂系抗战有庞汉桢,秦霖,夏国璋,周元,钟毅等几位知名将领为国捐躯,广大基层士兵大多也是好的,他们在危难之时也表现出了民族气节,英勇杀敌战死疆场。但是这并不是桂系抗战的全貌。
桂系军阀代表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此二人可谓是近代史政坛上两个另类角色中共前后三次帮助桂系,却前后三次吃了它的大亏,蒋介石对桂系也恨之又恨,几次下野都和桂系有关。始终在国共之间游离,但却两头不落好。
北伐是桂系最辉煌的阶段,但是抗日来说鲜有战绩,网文日盛也只能吹嘘淞沪会战六个师冲锋全部战死,事实上桂系参加淞沪会战只有四个师番号,三个师略多的总兵力,伤亡万余打了三天撤离,随后另外的两个师在吴兴长兴阻击战表现出色,伤亡万余人。从淞沪会战之后,桂系是第一个开始自保实力的派系,武汉会战表现积极但是战绩不佳,被日军反向击溃伤亡惨重,自此桂系开始保存实力到底,徐州会战外围有津浦线南线牵制之外,就是蒙城阻击战,明光阻击战,桂系的抗战史基本上就完成了,桂系13个师的总兵力,只有一个84军跟着第五战区司令部四处转战,可以说是桂系唯一一支在抗战中真正付出牺牲的部队。
桂系在抗战中最出名的有三次:
立煌惨案,被日军一个加强联队4000人击穿大别山根据地,屠杀焚烧了桂系安徽临时省会立煌县后扬长而去,大别山七年没经历大战事的桂系21集团军主力,三个军面面相觑不敢应战。
桂南溃败,接连丢了重兵布防的南宁,接着丢了昆仑关,在桂系老家广西作战出工不出力,阻援不利,桂系的少将参谋陆学藩回忆,1939年桂南会战中,桂军主力“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桂柳大溃败,桂林柳州是大西南美军两个重要的空军基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桂系再次上演一触即溃。桂平反击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获得了史迪威派50架战机空中掩护的承诺下,积极发动桂平反击作战,结果白崇禧为保存实力改变了张发奎两路出击的作战方案,将桂系放置在粤军身后,坐看粤军,川军(杨森部)浴血奋战,支援不利致使桂平反击战功败垂成。桂系因此得名“坐看友军牺牲,不动如山”
随后桂林调出白崇禧嫡系部队留下杂牌,城防司令韦云淞打了一天就带头逃跑,桂林城防三天告破。此后柳州则干脆一枪不放望风而逃,至此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得以完满达成,美军两个空军基地被日军占领。
桂柳大溃败令史迪威大为失落,留下一句“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而离开中国。国民政府统计:豫湘桂溃败使得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前夕失去了百分之四十的工业,近一半的税收,军队损失五十余万,仅广西11万百姓被杀,16万余人受伤,耕牛被杀8万头。
整个抗战中各个派系都被削弱,唯独桂系做大做强,到抗战胜利时正规部队有三十万之众,还有大量寓兵于民的民团等非正规武装。到解放战争白崇禧就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的时候直接掌握的部队就有三十万之众。八年全面抗战中,桂系从40年末到41年上半年就积极对新四军展开作战达124次,此时全面抗战开战仅仅三年不到。
此后的解放战争,李白二人梦想划江而治,又愿意甘当反蒋先锋,谈判破裂,四野一战于衡宝战役击溃桂系主力,广西战役全歼桂系最后17万人马,可怜八年被当做心肝宝贝的“钢七军”被全歼两次,此后四野仅在广西剿匪就达到48万,这其中就有大量的民团和地方武装,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桂系在抗战中积累的实力,灰飞烟灭。
桂系历次会战高级将领临阵脱逃名单(部分):
淞沪会战171师513旅旅长高仰如临阵脱逃(枪决),
48军军长韦云淞作战不力(撤职查办)
172师团长李发临阵脱逃(枪决),
台儿庄战役171师师长杨俊昌临阵脱逃(十年监禁),
桂南会战135师师长苏祖馨两个团不战而逃(撤职),
白崇禧(桂南会战降薪)桂林行营取消,一干将领处分
新19师师长黄固不战而逃(撤职),
桂平反击战135师师长颜增武(军法审判),
广西绥署第二纵队司令唐纪(军法审判),
第135师405团团长曹震不战而逃(枪决),
桂林保卫战城防司令韦云淞(撤职查办),
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被人诟病的无非就是“九一八”所谓一枪不放丢三省,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多文章写过,那是不懂历史的人故意的歪曲,九一八当夜东北军被偷袭,抵抗了,同时打响的还有长春突围战,此后有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十二万东北军留守东北抗日维持了近半年的危局,从锦州攻防战开始,国民政府提出设立锦州为中立区,要求东北军撤出东北。再到长城抗战东北军全员参战,东北军发展出的五十多万义勇军孤悬敌后,在无军饷,粮饷,无一切后援的情况下坚持抗战,靠歪曲历史的诋毁是无任何意义的。
有人说东北军投敌将领无数,那么国军高级将领(旅长以上)投敌总数是58名,东北军将领名列其中的仅有荣子恒和韩子乾两人,作何解释?韩子乾还是战败被俘后投敌,把鲁苏战区八个收编的游击纵队投敌也算东北军?
更不要说张学良改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的三促统一,东北军给危难中的红军以67万大洋,1100万发子弹还包括四万套八路军军装的支援。统一战线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避免了中国被日军各个击破的危局,中国抗战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的敌后作战,仅靠龟缩大西南和日军对峙六年之久不思反攻的国民政府抗战,中国抗战会是什么局面?
我只引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史上卷六年局部抗战史中简单的几句话来叙述:东北军是唯一一支自始至终参加了十四年抗战的中国军队,是支撑整个中国六年局部抗战的唯一主力。仅从九一八开始到193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北军独自或者作为主力就对日进行了十二次大型战斗和战役。时间最持久,条件最恶劣,牺牲最大。关内的东北军更是参加了十八次大型会战,战功卓著,战绩比比皆是。
中华抗战第一批三百英烈,东北籍烈士30人,第二批六百英烈东北作战序列英烈106人,为全国之最。34枚对苏对日战争中所获得的青天白日勋章也位列地方派系之首。东北军更是国军第一支挺进敌后的部队,开创了鲁苏战区并维持了五年无日不战。东北军更是中共军队从头到尾最可靠的统战对象,给了山东八路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为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东北奠定了基础。
在十四年抗战中,东北军和东北军民始终在抗日第一线,关外有义勇军打出了国歌,后期有抗联坚持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关内有四十万东北军和义勇军入关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敌后有鲁苏战区,西南有江西49军部队策应长沙会战,滇西反击战东北军唯一剩下的成建制的主力一路先锋,强渡怒江,进行云端上的战斗——攻克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这是国军第一个收复的日军据守的县城,后又攻克龙陵,兵峰直抵畹町,汇合孙立人新一军。
十四年抗战各个派系都有贡献,谁来告诉我哪个派系贡献大?抗战首先不是国民政府,只能说国民政府是抗日的一份子,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的主力角色已然开始对调,六年多时间偏安一隅,而华北,华东敌后作战却蓬勃发展,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在日占区四面出击,解放一亿人口,谁是主力?国军好歹有苏援,美援,敌后战场不但被重兵围困,扫荡,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抗战指望国民政府?对比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到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对决,这军那军,这将那将原形毕露,被坚持了八年敌后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光。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民的选择!
·麦秆·
这里是熊二读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东北军在近代史上确实是实力很强的。
九一八之前的东北,在张作霖的治理下,成为一支堪称中国实力最强的东北军。张大帅像
东北军崛起于近代军阀之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东北局势稳定。相对于中原地区从北洋军阀混战到民国后的中原大战,东北可谓是一片乐土,在张作霖的励精图治下,东北局势稳定,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东北都是国内发展较好的地区。
其次是东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东三省的铁路交通在民国时独领风骚,铁路里程占中国的一半以上,铁路为东北的资源开发奠定了有力的基础,钢铁、煤炭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和粮食加工、纺织等轻工业体系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最重要的是,东北的军事工业领先全国。张作霖执政时期,依靠东北坚实的工业基础,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东北兵工厂。每月可产破击炮八十门,炮弹四万发,重机枪三十挺,轻机枪五百挺,步枪四千条,这些装备足矣装备一个师。
东北兵工厂
张作霖注重军队建设,东北军有正规军40万人,十个炮兵团,还装备有国内少有的“雷诺”FT-17型坦克,甚至还拥有五个空军编队,飞机300余架。全盛时期的东北海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各类舰船21艘。
东北军的海陆空军
九一八前的东北军,绝对是中国最强的一支军队。可惜了,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军不战而退,东北失陷,这些没来得及撤走的军火,都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这些兵工厂,依然在奴役国人日夜不停生产军火,枪口炮口都指向中华同胞。
九一八后,日本缴获的轻重武器。
张作霖若黄泉有知,见此也不知作何感受!
谁言虎父无犬子?松花江畔多离泪!
勿忘国耻!
更多历史类资讯,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洁子
历史上的东北军确实很强,因为它是30年代中华民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海军力量甚至比国民革命军还要强大。
虽然都是张家的私人军队,但严格地说,东北军从张学良统治东北开始那样叫的;在此之前张家军的统帅是张作霖,叫奉军。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列车到皇姑屯爆被炸,大帅一命归西。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接受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领导。奉军被中央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才有了东北军这个名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就被蒋介石当做眼中钉进行分化瓦解、变相解散,东北军不复存在,成为历史名词。
那么东北军到底是不是“很强”呢,一点都不强,说他强,那是高级黑。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不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少帅顾全大局,引而不发,没有任何表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日军只有1万多人,东北军有30多万。在30:1 的兵力差距下,跟日军有杀父之仇的少帅,一枪不放,拱手把东北送给了日本侵略者。
国民党有不少军阀的队伍在抗战中表现得一塌糊涂,在“剿匪”和内讧的时候中却表现抢眼,不可一世,被中国百姓嘲笑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可是少帅的东北军却连这个资本也没有,内战表现也乏善可陈。
918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在1935年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剿总"副司令,率领16万东北军主力开赴陕甘一带围剿红军。面对小米加步枪的中央红军,东北军依旧表现差劲,跟红军打了历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场战役之后,张学良损失了三个师。
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奉系是跑龙套的,或者说是看戏的,不是主角。因为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是隔岸观火,趁着吴佩孚和段祺瑞鹬蚌相争,他来个渔人得利,把势力扩张到京山铁路沿线和内蒙古等地。
1922年4月,直皖战争爆发,奉军的表现只能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垃圾”。奉军除了郭松龄率领的部队,其他各部都是一触即溃,节节败退。
奉军在东西两线都惨遭打击,有两万士兵被消灭,逃亡士兵超过一万士兵牺牲2万,有4万多人缴枪投降,成为直军俘虏。
1924年,奉系军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也没有什么长进,如果不是得到了日本和英国的大力支持,以及冯玉祥关键时刻倒戈,奉军依旧逃脱不了惨败的命运。
除此之外,奉军在自己的地盘也打过两场战争,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奉军惨败。一场战争是爆发在1925年11月的郭松龄反奉战争,一场是张学良易帜之后的中东路事件。
郭松龄在1925年11月反奉的时候,只是奉军的一个军长,手中能调动的军队理论上来说只有五分之一。
但是郭松龄起事之后,奉军节节败退,郭军势如破竹;张作霖看大势已去,下野电文已经起草,往日本的飞机已经联系好,金银细软拉了26车准备跑路。
如果不是日本关东军赤膊上阵力挺张作霖,奉军早就灰飞烟灭了。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奉军表现还算说得过去。
张学良虽然在日本人面前表现得不够男人,但在苏军面前的表现还是非常有血性的,出动了10几万兵力,拿出来破釜沉舟的架势。
但是苏俄出兵太多,多达8万,这仗就非常难打。
因为依照苏军战斗力,没有多出两倍的兵力,难以取胜。所以东北军败给苏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跟苏军较量中,东北军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
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是张作霖的奉军,战斗力一点都不强。
如果真要说强的话,那就是纸面上的强。
张作霖靠着出卖东北的路权、矿产和土地,得到了日本人的权力扶持,有了亚洲一流的兵工厂,东北经济也空前“繁荣”。张作霖因此有了招兵买马的资本,让奉军在高峰时期拥有40多万军队,规模居全国地方军队之首。
hawaer
不到一晚沈阳就完全沦陷了、不到一周辽宁全省沦陷紧接着整个东北全境沦陷。在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可以说强大,到到了张学良时代的东北军只能说是一流的装备、三流的战斗力,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强大。
东北地处关外,远离连年不断的内战,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肥沃的土地,在那个年代,东北可以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桃花源”。这也是为何日军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也要讲东北拿下的原因,因为只有占领了东北,再以东北作为跳板,这样才有可能建立日寇口中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东北面积比三个日本还要大,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上面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地下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张作霖执掌东北后,利用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迅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再以这些资本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军事等事业。到张学良时期,东北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重工业占了当时全国的半数以上。
当然了,在诸多重工业中,最厉害的当属军工业!
虽说东北的军工业起步晚于关内的那几位大佬,但这抵不住人家东北军工的起点高、发展快,没多久就将其他人远远甩在身后。以生产子弹为例,1919年只能做到月产30万发,到了1924年经过两次升级后,月产量达到惊人的300万发。
要知道,张作霖的兵工厂可不是之生产子弹的,他们从士兵的鞋袜、帽子到飞机、坦克,没有什么是不能生产的。在九一八前,每月能产75Cm山炮70多门,反观内地,知道抗战前,月产还不到30门。此外,东北军共有陆军40万、海军3300人、舰艇27艘、飞机300多架,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支同时具备海陆空编制的军队。
同时期,内地甚至连空军都还没有,虽说其它军阀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军,但所有的军阀加起来都比不过东北军,至于陆军,这么说吧,东北军的火炮规模是老蒋中央军的10倍以上,其它军阀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可比性。
很显然,就军事力量而言,当时国内没有军阀的综合实力能与张学良相比的,哪怕是老蒋。当然了,张学良的综合实力超过的还有日本。这点,我们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看到东北兵工厂和军火仓库时,流连忘返便可证明这一切。确切的说,九一八之前的日军其实没那么强,在九一八之后之后因为继承了东北的一切,变得更强大了,这也是为何后来八年的全面抗战,我们会打的那么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张学良的综合实力,绝对是整个东亚第一位的。但是,综合实力强,并不代表你就战力强,或者说你的数据好看,不代表你就“打”的过、打得赢。在面对日本人的挑衅时,一味的选择忍让,而这种忍让实际上就是“不抵抗”。
甚至为了彻底落实老蒋“不抵抗”的既定政策,张学良更是对驻扎在沈阳的第7旅说:“万不得已就退出北大营”,这样的话。
在日军磨刀霍霍之时,东北军的军火仓库竟然全被上了锁,说白了这是害怕士兵拿了弹药和日军干起来。但对日寇“不抵抗”的政策,换来的是不是日军的安分,而是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狼子野心。“九一八”当晚,一支仅500人的日军,就敢进攻驻扎在沈阳的东北军精锐——第7旅,要知道第7旅可是有1万人啊!
当时,整个北大营中,无数将士恳求一战,而被在“不抵抗”的政策下,军官们竟然不敢下达对日寇还手的命令,1万人的精锐部队竟被区区500日军赶出了驻地,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空军,东北军的沈阳东塔机场,是当亚洲地区最大的机场,里面停放着大量东北军的飞机。但在不抵抗政策下,所有空军官兵不得擅自行动,一支不到 100 人的日军部队攻入东塔机场如入无人之境。机场没300余架飞机就这样白白送给了日寇,其中有40架是刚买回来还没有拆封的!
试问,如此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面对武器装备等等诸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日军入侵时,连屁都不放一个,又有何用?钱多、枪多、炮多、飞机坦克多,最终还不是便宜了日本人?转过头,日寇就那些这些装备来打我们。
将东北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的东北军真的很强?我说未必!没什么比用一流的装备、三流的战力来形容它更合适了!
Jasmine-mo
东北军,是民国时期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军阀力量,属于北洋三大军阀派系之一奉系,所以也称奉军。它的军队首脑,便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
虽然东北军再历史上因为“九一八事变”而饱为国人所诟病,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前,东北军是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也是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家执政是蒋介石。可是在早些时候,张作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是高于蒋介石的!甚至有些人误以为,当时中国的国家元首就是张作霖,他靠的是什么?就是东北军!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当时东北军的实力非常强大,风头几乎盖过了中央军!
东北军为什么很强?这还得从东北王老帅张作霖的发家史说起,因为东北军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是一位实干家,他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在一统东三省之后,他就开始着手打造东北军。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张作霖创立了自己的军校,聘请外国军事专家。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当然,武器至上,是东北军强大的最根本原因。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军拥有全国甚至于整个远东地区最为先进的,种类最为齐全的武器装备体系。在全国其他军阀还在使用汉阳造,老套筒,小土炮的时候。东北陆军就已经是伯格曼加马克沁,勃朗宁加三八式,各种口径的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成建制的装备。
更厉害的是,东北军连坦克都有,当时东北军有总共36辆“雷诺”FT-17型坦克,至于装甲车,东北军自家都能生产,那个量也不小。
而在当时中国还属于空白地带的海空军方面,东北军也走在了前面,东北空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更厉害的是,东北自己还能造飞机,其仿制的f1战机,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算是不错的战机。
至于海军方面,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7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这是全国6成以上的海军力量。
这就是东北军的实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北军还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军工业实力,其规模之大,领域之完备,在亚洲都是屈指可数的,连日本人都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
当然,这也离不开当时东北较为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自日俄战争结束了以后,我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这也为东北军日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东北地区的木材、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这也为东北军日后的强盛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1928年,张作霖乘坐火车经过皇姑屯的时候,被日本人埋下的炸弹给炸死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死让日本人在东北更加的有恃无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不乏,3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可惜的是,当时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指挥下,一枪未放,主动放弃东三省,撤入关内,东北军由此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东北的土地和资源,还有东北军这超级丰厚的家产,想来不由得心酸。
当然,这不能怪东北军,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个责任应该由发号施令的人来负!
绿川小火
诚邀,如题。楼主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因为东北军的战斗力实际上强大不到哪去。除了中原大战的时候扬眉吐气了一回,第一次直奉战争输给了兵员处于劣势的直系,中苏战争又被苏军打得大败,1927年北伐军还没打到河北,东北军就灰溜溜的退回关内,这样的部队,史学家也有过评价“所谓东北军,装备一流,战斗力三流而已”
东北军,又称奉军,它是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依靠黑龙江,吉林,辽宁,察哈尔,热河等省份为根据地建立的军阀派系,据史料记载,东北军总兵力高达40万,陆海空军兵种齐全,海军甚至有舰载机和小型航母(只能装一架飞机),陆军配有装甲部队,不得不说,从兵力,武器装备等等指标来看,东北军的确是北洋三系中最为庞大的一个。在蒋介石时代,东北军也是仅次于南京政府中央军的第二大军事集团。
其一,工业发达
东三省在近代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举个例子,奉军所属沈阳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不仅能够生产步枪、轻重机枪,还能生产迫击炮、大炮,以及相应弹药。东北军的武器大多从此而来
至9.18事变前,东北军盘踞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等六省两市的广大地盘,幅员辽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农林矿藏资源异常丰富,黑土地给东北军极大的财力,张作霖正是凭此才能大量进口外国坦克,飞机等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guoxianghua
中国历史上的东北军确实很强,打的中原王朝军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从慕容鲜卑算起,契丹人、女真人、满洲,他们大都起兵于东北,然后趁着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打下来一片土地割据,建立起来政权。这种情形发展到满洲时,就已经是统一全国的清王朝了。
为什么东北军很强?这或许跟东北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白山黑水,天高地冻,在那片土地上讨生活太不容易了。对于有组织的生产活动,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东北地区的渔猎文明。文明发展程度越原始,对单个个体的生存能力要求就越高。所以,能够在东北那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人,无一不是勇敢善战的。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战士,只要编组训练,就能快速形成特种作战部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惊人。
除了单兵素质之外,东北地区落后的生产关系,也是组织动员力度最强的政治关系。在农耕地区要征发农民打仗,要发钱、发装备等等,路上还要管吃喝。可是在东北,听说要打仗,奴隶主们只要一句话,谁敢不去?缺少人权的军队组织,是最富于进攻效能的。
另外,东北地区在历史上生活物资太缺乏了,所以,只要是打仗,就能抢掠,抢到生活物资就能够有更大的生存下来的几率。所以,打仗甚至也成了本能。
到了近现代,有了很多人闯关东之后,东北人的生活条件就差不多跟上来了,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地区都能排的上号。一个地区富裕了,打仗的成本就高了,纯粹经济上的仗就不太好组织了。这个时期的东北军,其实和普通的军阀没多大两样。
可是,如果有了信仰,情况就不一样了。人是这样一个很奇怪的生物,他们会为信仰献身,有牺牲精神。所以,一支有主义的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变得非常强大。
所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地区的军队,又像是猛虎下山一样,打的对手没有招架之力了。
Summer 商小咪
东北军实力全国第一,在军阀里面,奉军的兵工厂全国一流,飞机大炮都是欧洲进口的,还能自治飞机,但行军打仗主要看统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作霖手下郭松龄是位军事奇才,可惜此人心胸狭隘,倒戈反奉,否则郭松龄杨宇霆二人联手辅佐张作霖,恐怕老蒋北伐未必成功,张作霖一死,树倒猢狲散,张学良又是个软蛋孬种,被老蒋摆弄的去打沙俄,恐怕小日本也不是对手,以卵击石,之后杀杨常,更是奉军失了主心骨,九一八事变更是荒唐,后来在关内的东北军是断了线的风筝,又无统领又无粮草,甚至被八路军打的大败,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东北军基本被拆散。
有人说东北军根本不行,呵呵,知道马占山吗?孤军奋战,江桥大败日军和伪军,东北义勇军更是英勇善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阿斯达罗特
历史上,奉系军阀或者说后来的东北军,并不强悍。也没有过特别骄人的战绩,就像电视剧里张学良说的,除了郭松龄带兵的时候,东北军一直不行。要说优势,自有兵工厂算一个,但也没听说造出啥名牌枪炮全国畅销。
要说来自东北的军队,历史上最牛的,应该是满族八旗部队,确切地说是最初创业那段时间的八旗兵。后来就不大行了。
至于说四野,里面的骨干,其实东北人很少。土八路水八路洋八路,前两股是我党从关内派来。洋八路是苏训抗联回国,东北人占比高但部队总人数少,级别也普遍不高,最有名的恐怕还得算金成柱营长。
东北开发晚,历史短,人口少,竞争低。所以老百姓本身并不尚武,倒是对文艺娱乐比较热衷。
一方水土一方人,东北大平原大森林大草原,养育了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不拘小节的善良百姓,我们并不是传说中的战斗民族。
lvhaoze
古代北方有游牧民族,现在北方有俄罗斯,日本。中国以南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弱小的国家,构不成威胁。
所以从古代到现在,军事重心基本上都放在北方多。
强大的敌人永远都来自北方,在这种环境下,东北军肯定能打了。
很多人都说东北军一枪不放丢三省,这件事怎么说呢。要错也是张学良一个人的错,并不是东北军不能打。东北军抗日的人多了去了,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把人家整个东北军所有战绩给抹杀了。
有人就说了,那东三省还不是给日本人占战了。
哇靠,兄弟,你说这话之前。你先看一下世界地图好不好?东三省什么位置?日本人不打东三省,要从哪里发动进攻才好啊?是从两广呢?还是从湖南呢?还是从四川啊?
zery555
东北军不是战斗力差 是将不行 张大帅应该还行 到少帅手里就废了 失去少帅后更是一盘散沙 同样是东北人为底子的部队 看看四野 大半个中国都是四野打下来的
ouyangnola
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前经常受到关东军的欺辱挑衅,东北军严然成了日军的出气筒。那时,日军在大街上或在东北军的哨位上任意对东北军拉拉扯扯,踩东北军士兵的脚,甚至用火柴在东北军士兵步枪的刺刀上划火点烟,东北军只气的咬牙切齿,却能忍气吞声。九一八事变前几个月,日军一直在东北军北大营附近搞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战争爆发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可是没有引起东北军降领的重视 ,他们没有做任何抵抗侵略的演练,却做了几次万一遭到日军袭击后如何向东大营撤退的演练。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当天,东北军最高统帅张学良在北京,东北军代司令张作相在锦州,北大营指挥官王以哲和手下的三个团长都不在军营。几百日军进攻北大营时,东北军群龙无首,慌忙请示长官,最后得到的答复是——把士兵的枪放收缴起来到库房里去,不许抵抗,站着死,为国捐躯。东北军退到锦州时,东北军将领马占山在江桥起兵抗击日军,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防部给张学良发电报,让张学良派兵支援马占山,可张学良按兵不动。张学良将部队从锦州撤往关内国民政府打电报给张学良,告诫他不能撤出锦城,必须出兵抵抗。可惜张学良根本不听。这就是真实的东北军 垃圾中的战斗鸡。
给我一个梦
东北军兵力是不少,武器也不差,但是战斗力真的算不上强,这不是黑东北人,因为我们不能把东北军和东北人、义勇军、抗联和四野画上等号。东北军指的应该是张氏父子手底下那支军队。
打仗这事情不是士兵不怕死就有用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
先说军阀时代,张作霖本身就是胡子出身,而其他军阀头头多是正经八百的军校生和职业军人出生,在指挥作战上还是有差距的。依靠山海关守住东北是没问题的,但是一旦出关的话,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东北军的后勤保障条件算不上很理想。所以东北军几次出关作战虽然有一些出色的战斗表现,但是总体来说是比不过直系的。
后来到了他儿子张学良手里,东北军内部有点不团结,那战斗力自然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后来918失去东北以后,一下子没了根据地,就更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
然后是苏区反围剿,东北军的表现更是一塌糊涂,以至于后来八路军115、120、129三个师的番号都是来源于被红军歼灭的东北军部队。不过想想也正常啊,底下官兵想的是打回东北去,你偏偏让他剿共,表现不给力也属正常。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在指挥是一盘散沙,在后勤方面就更没指望了。这样的军队光依靠基层官兵的不怕死是没有用的。
一抹阳光
历史上的东北军,清晚期走西口,从山东、河南等各地逃难,躲避官府通缉的……,一句话:为了生活,到东北。到了东北后,与原住民的融合,各地区间的融合,自然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矛盾,主要是官府的矛盾,山高皇帝远,冰冻时间长,所以就逼的人们通过强大的武力解决,久而久之,如张作霖,土匪出身,队伍强大后,招安似的成了政府的军队。可见,历史上的东北军的強,是由其历史原因的。
空客A380
注定了张作霖必死!逃不脱的!
一是与中央分治没有战略纵深,这里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得不到国家和南方各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全方位支援。
二是东北在张作霖健在时内部虽然向心力比较强,但是握有实权军权的要人内心已呈现出自立分权窥视大帅位置的人范范化。
三是东北政权虽为一强、但是孤悬东北,在东北亚国际博弈大潮中实力扔为单薄。可以说东北充其量是省级实力而不是国家级别实力。
四是环伺四周东北军虽为一强,但是还有三强虎视眈眈,一个是苏俄强、一个是日强,一个是蒋军强。四强鼎力实力立见分晓。
五是枭雄张作霖虽然机警过人,能力人上人,但在国际大背景下在日俄侵略蚕食下亦是螳臂挡车。。。清除张作霖已是历史必然,没有如果没有假设。
最后张学良东北易帜是“大家”做法,聪明做法,亦是大智做法。。。小六子能力行与不行已不重要!内忧外患让张学良已经没有能力来控制东北局面。所以啦、所以啦!易帜、西安事变成为了他人生、历史中闪光的亮点。
银杏
东北军的前身是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阀,抛开战力不谈,奉系军阀是当时北洋军阀中装备最精良的军阀,当时的奉军拥有装甲车、大炮、坦克、战斗机等众多重武器,空军力量就数量而言而言,可以与当时的日本军队平分秋色了,而且兵力达到了40多万,这是其他军阀所望尘莫及的,除此之外,当时的奉军拥有强大的后方和兵工厂,来生产各种军备资源,张作霖开办了讲武堂,为他不断地输出军事人才,所以,张作霖拥有绝对的后方,在出关作战时,即使战败也可以返回关内,休养生息。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在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后,奉军痛定思痛,穷兵黩武,训练新军,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真真是个个都是三八旅,奉军打败了直军,挥军进入北京,夺取了北京政权,张作霖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张学良宣布了不抵抗的政策,但是还是有很多东北军将领奋起反抗,比较出名的如马占山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东北抗日义勇军亦发起了数次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
angelwang
东北军辽宁步兵旅14个(包括于学忠1个未改编的师),骑兵旅4个,炮兵旅3个和1个卫队统带部,共约16万人,这是张学良的嫡系,另外,还有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指挥一个步兵旅,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指挥的1个骑兵旅(4个团),等8000多省防军。辽宁还有一个由陆军改编的屯垦部队---兴安屯垦军(3个团),加上宪兵、工程兵、装甲兵等,总计辽宁陆军约18万。吉林拥有国防军4个旅,其中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炮兵团1个,辎重及工兵各1营,共约30000人,另外还拥有省防军5个旅,约20000人。总计兵力在5万人左右。黑龙江省拥有国防旅3个,其中步兵旅2个,骑兵旅1个炮兵团1个,工兵、辎重营各1个,卫队团1个,约25000人,省防军有步兵旅3个,骑兵旅1个,约14000人,另外,还有由军队改编的山林队(武装警察)7个大队,约5000人,总计约40000人。在热河省还有汤玉麟部一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国防旅),2个省防骑兵旅,1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还有工兵、辎重各一个营,共约30000人。总计约30万。但是除了辽宁的17万人,其他的部队小张是不能随便调动的,装备上国防旅较好,省军较差,山林队这种更差。其他当时处于张学良名义上管辖的还有山西绥远10万晋绥军西北军宋哲元部2万多人,庞炳勋部1万多人,孙殿英部1万多人以及原方振武的部下鲍刚和张人杰的数千军队,河北南部石友三部6万。
东北军强主要是装备强,因为它有中国当时最大兵工厂,到1928年奉天兵工厂有机器8000余部,职工36000人(厂长陈修和解放后回忆为26000人),枪管钢、炮身钢均能实现国产,年产各式步枪6万多支,轻重机枪1000多挺,野炮、山炮、重炮共150门,枪弹1-1.8亿发,各式炮弹20多万发,以及大量的炸药等。而到抗战时老蒋集合了全国兵工厂,也只能年产子弹9000万发左右.东北军火力猛,但近战能力差,遇到装备水平比自己强的日军也就是抓瞎了.
蔷薇纪年
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将奉军改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在这之前一直叫奉军。
今天就说一说西安事变后的东北军。
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护送常凯申回南京,结果被常凯申囚禁,东北军顿时群龙无首。1937年3月,群龙无首的东北军不得不接受常凯申的整编,为了削弱东北军的力量,东北军各军互不统属、部队分割使用。由原来的甲种军缩编为每军下辖二师,每师下辖二旅的乙种军。
49军:军长刘多荃,下辖第105和第109师。先后参加了津浦路作战、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时,第49军损失惨重,其中第109师基本打光。南昌会战时,49军在修水作战失利,常凯申将中将军长刘多荃降为上校,后来被中央化。
51军:军长于学忠,下辖第113和第114师。徐州会战时,51军顶住了日军3个师团4万人的疯狂进攻,此役日军伤亡9000人以上。武汉会战,该军在大别山与日军激战。武汉失守之后,于学忠率部在大别山打游击。1939年,于学忠升任鲁苏战区总司令,期间指挥东北军51和57军在鲁南山区打游击。1944年,于学忠被免去鲁苏战区总司令职务,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从而失去了兵权。
53军:军长万福麟,下辖第116和第130师。抗战爆发后主要负责平汉线以北的防守,在日军的攻击下,该部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至太行山区。1939年参加了豫北、豫东的对日作战。武汉会战时,在大冶、阳新抗击日军。1943年,第53军被编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军长为周福成,参加了滇西大反攻。
57军:军长缪徵流,下辖第111
和第112师。抗战初期驻防在南通、如皋等江防要点。1939年,在鲁苏战区打游击。40年与日军商定“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协定,后来该军番号被撤销。
67军:军长吴克仁,下辖第107和第108师。抗战初期,该军在华北参加抗战。淞沪会战时,被急调南下增援。67军临危受命,积极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不料军长吴克仁不幸中弹壮烈殉国。67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蒋介石不但不予补充,反而取消了67军的番号。
骑兵2军:军长何柱国,该军主要在晋绥一带与日军作战。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由地方军阀部队变成了国家军队,面对外敌入侵,东北军前赴后继、浴血抗日,其战斗力高于内战时期的东北军。